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共7篇)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 篇1
8月20日,***在北京市、天津市就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图为***在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马场派出所考察。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中央确定的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中央政法委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过去了,这项工作进展如何,政法机关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民群众反映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孟建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周本顺,国家安全部部长耿惠昌,司法部部长吴爱英,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专程赴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就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和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代市长王安顺、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分别陪同下,***一行先后来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马场派出所、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地考察,看望慰问一线干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考察结束后,***在天津召开了执法规范化建设座谈会,同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政法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律师、人民陪审员代表进行了座谈。
***充分肯定了京津两地政法机关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创造的经验。他说,近年来,各级政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决策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执法突出问题得到遏制、执法办案行为日益规范、执法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干警执法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群众水平明显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强调,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进展还不平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政法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更加复杂,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全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规范审判管理 防止司法不公不廉
20日上午,***首先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南大街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办公大楼,考察这里的数字化法庭、审判信息管理中心。
该院近年来大力推进审判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全市法院建成213个集多媒体证据展示、远程视频庭审、审判辅助支持、庭审光盘刻录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数字化法庭,使庭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工作人员介绍说,无论是居住在山区的诉讼群众,还是身在异地的证人,都可以通过远
程视频方法,参与诉讼活动,大大方便了群众。今年1至7月,北京法院利用远程视频庭审各类案件260多件。
***观看了数字化法庭的演示,屏幕上分别显示的是密云法院的一个法庭正在开庭和一起案件现场视频证据的展示情况。得知北京高院还与北京市的监狱、看守所合作,运用远程视频审理减刑、假释等刑事案件,减少了提押风险,提高了审判效率,***对这种做法表示赞许。
在审判信息管理中心,***一边听取“信息球”技术介绍,一边仔细观看大屏幕实时画面,不时地插话提问。
工作人员告诉***,中心运用“信息球”技术,已实现对全市法院所有案件各个审判环节的动态管理,对全市各个法院、各个审判业务部门和全体审判人员工作绩效的准确统计、科学考评、自动排名,为领导决策、审判管理、队伍建设、诉讼服务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在线察看了法官接待群众、受理案件的情况。
当了解到2011年北京法院评出的110名“双优法官”审判的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涉诉信访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希望所有法官都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办案水平,确保当事人在北京法院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
20日下午,***来到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考察。该院下辖10个区县基层人民法院,全院现有工作人员350多名,审判区共设法庭30个、调解室9个,2009年建成了集法律咨询、诉讼引导、案件查询、涉诉信访等功能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芳介绍说,该院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突出贯穿审判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形成了集“预警、防范、管理、监督、纠错”功能于一体的执法管理机制,连续多年实现廉政隐患归零目标,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
***考察了该院综合指挥中心和在线诉讼服务平台,了解对审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做法和效果。当介绍该院将诉讼服务搬到互联网上,网上咨询、网上立案、网上判后答疑、网上接访,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对法院系统在审判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要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在权力比较集中的执法领域,要合理划分执法环节,分解执法权力,构建相互衔接配合、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防止发生司法不公不廉问题。
强化内外监督 确保法律正确实施
***来到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考察该院运用信息技术规范执法办案的情况。
在大要案指挥中心,***观摩了检察机关通过视频实时监督刑事案件庭审、看守所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等业务流程。
大屏幕上清楚显示,距离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近10公里的河西区看守所内,反贪局干警正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该院领导利用远程提讯指挥系统正对干警执法办案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而讯问全过程都已同步录音录像。
另一个画面显示,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正对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案件庭审。河西区人民检察院领导利用远程庭审观摩系统正在了解掌握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情况,并对公诉人的语言、仪表、行为等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同时对法院的庭审活动是否合法、是否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监督。
河西区人民检察院现有在职干警15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干警占干警总数的91%。该院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建设,是全国首批基层检察院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
在反贪局,***听取了有关落实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权“上提一级”制度、对采取强制措施和移送起诉等重点环节开展内部监督的情况介绍。
针对多年来的办案实际,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了案件审查前的“三评估”机制和案件办结后的“三查机制”。“三评估”机制是指对案件是否属于轻微刑事案件、是否适用轻缓刑事政策以及案件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三查机制”是指办案人自查、科内检查和院监察部门督察,确保制度规范落到实处。近10年来,该院所办案件没有出现一起无罪判决,两次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荣誉称号。
***说,检察机关担负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要依法监督其他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也要强化自身内部监督制约,确保法律正确有效实施。
依法保障人权 当好群众贴心人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地处朝阳区豆各庄乡,2004年6月投入使用,负责依法羁押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逐一察看了讯问室、办案指挥室、监控室等,深入了解执法规范、保障人权、诉讼服务、安全防范等工作。***强调,要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坚持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确保监所管理安全、规范、文明。
驻所检察室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二分院派驻,于2004年7月成立,现有5名驻所检察干警。***走进这里,详细询问检察干警能不能通过视频看到讯问室、监舍等情况,值班同志晚上能回家吗?听到“可以”的回答后,他微微点头。
在律师会见室,3名律师正在等待会见犯罪嫌疑人。***走上前与他们亲切交谈。“律师会见环节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对看守所印象怎么样?”“人性化管理,律师可以与被告人面对面地交流,放开来谈。”“还有什么建议?”“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如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等。”***勉励他们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在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更大作用。
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马场派出所地处中心城区西南部,现有警力66人,辅警49人。辖区内坐落有全市重要的大型会议场所、金融和商业街区以及华北地区最大的儿童医院,治安保卫任务极其繁重。2008年3月,该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一级公安基层派出所”荣誉称号。
***走进派出所,察看规范设置的接待区、办案区、办公区、生活区,仔细询问民警辖区治安管理、纠纷调处、便民服务等情况,了解网上执法办案情况,察看民警单警装备情况。民警陈伟介绍两人一组巡逻执法时,都配有执法记录仪,对执法活动实行同步录音录像,***高兴地说,这不仅能有效固定证据,还可以防止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在派出所的调解室,***与66岁的义务调解员高立敏亲切握手并交谈起来。这位天津市第七印刷厂的退休工人,曾获得过“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标兵”荣誉称号,她激动地说:“我已做了19年的人民调解工作。每调解一起纠纷,我都会感到很快乐!”***表示:“你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都感谢你!”
马场派出所还建立完善专兼职法制员制度。在向分局选派专职法制员的基础上,所内4个警区都有1名兼职法制员,详细记录各警区办理各类刑事、行政案件案卷考评、行政复议、诉讼维持、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等情况,作为执法质量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
对此,***要求,基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执法办案、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当好辖区群众的贴心人。
执法环节“三公开”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位于大兴区团河,这里环境优美,绿草成荫,更像一所“特殊学校”。该所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关押改造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机关,主要负责经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监禁刑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工作。
所长介绍说,该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在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重点执法环节实行制度、程序、结果“三公开”,强化法律、社会“两监督”,确保了干警公正廉洁执法,提高了未成年犯改造质量。截至2012年5月,已连续20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四无”工作目标,成功改造1.2万余名服刑人员。
***考察了监区,走进监室了解未成年犯的学习、生活情况。在未成年犯会见亲属场所,***与一位未成年犯及其父母交谈。
“今年多大了?”“23岁。”“什么原因进来的?”“犯抢劫、抢夺、寻衅滋事罪被判了11年,已来了4年多。”“表现怎么样?”“已减了2次刑。在这里学习园艺、英语、法律等。”***接着问其父母,家里有几个孩子、是不是经常来看他等。得知该未成年犯是独生子时,***语重心长地鼓励他振作起来,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创造自己崭新的人生,以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和社会。
临别时,***勉励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全体干警说,你们虽然面对孤独寂寞的工作环境,但从事的事业十分光荣、肩负的责任很重。希望同志们带着爱心尽职尽责,努力把每个未成年犯都教育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使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 篇2
近年来, 从公安部到基层公安机关都在强调执法规范化建设, 以适应中国法制化进程的大趋势, 进而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显著进步。随着我国法制不断健全,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法律素质明显增强, 公安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 在成绩面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 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是一个目标, 是一项措施, 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就目前而言, 公安机关的各个警种、各个部门和公安执法的各个环节, 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进程。本文拟从影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观因素着手, 谈谈如何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2 影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观问题
2.1 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认识不足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的工作重心和理论上的热点话题, 上至公安部领导, 下至基层科、所、队都在参与此话题的讨论。几乎所有的公安执法单位都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实践制定了各自的工作安排和实施方案。但从最终效果来看, 大都停留在口号、文件的层面上;从实施内容来看, 这些规范化建设的安排和方案仅停留在目标、内容、要求、方法等方面, 对执法规范化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即有针对性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化问题却很少涉及。在相当一部分领导的潜意识中, 认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只要有文件、有安排、有方案就行了, 很少考虑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实际效果。
2.2 执法理念转换不到位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执法行为。执法理念不规范, 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不规范。目前, 少数民警仍存在沿袭多年的“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 摆不正自身位置, 处理案件方式简单, 对违法当事人态度冷、躁、硬甚至训斥当事人, 使人民群众对民警的执法行为产生抵触情绪;没有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公正”执法理念, 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清, 有个别办案民警僵硬办案, 不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 总认为自己是按照法律规定办的, 依法执法没有错, 有的不履行告知程序, 忽视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执法严格思想是根源。因此, 执法规范化建设首要的一条是文明执法观念建设。我们应当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全体民警的头脑, 为严格依法办案, 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 提供观念上的保证。
2.3 执法主体的综合素质, 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公安机关进人成分一直较为复杂, 虽然近年实行了凡进必考, 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把关不严的问题。这些人无论是政治素质、文化水平特别是法律知识等方面, 与警察院校科班出身的人员相比差距甚大,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各地扩招一批社会人员为公安民警, 人员来自四面八方, 水平参差不齐, 不仅法律知识贫乏, 有的文化水平竟然达不到高中水平, 公安业务学而不会, 学习现代知识更无法入门, 缺乏公安执法最基本的能力。还有的对接手的案件不知如何去调查, 更有极个别民警甚至询问笔录不会记, 案件卷宗不会整, 法律文书不规范, 致使案件无法进入诉讼程序, 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 造成当事人上访, 在社会上形成恶劣影响。
一些民警证据意识、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例如, 传唤超时限不审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 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 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 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 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但一些民警在传唤超过八小时的未经审批直接延长至二十四小时。再比如, 在询问嫌疑人的过程中引供、逼供、诱供。询问嫌疑人时应当让嫌疑人自然陈述案发经过, 虽然偶尔也有施加压力的情况发生, 但记录材料是要通过询问嫌疑人当时在做什么事、有什么能证明, 通过追问细节把其虚假性显现出来, 迫使其主动交代违法事实。但是直截了当的将我们掌握的证据告诉嫌疑人是不可取的。如“张三证明是你打了人, 你怎么不承认, 你必须老实讲清楚?”等, 在我们法制部门的执法检查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并反复地发生, 由此反映出我们一些民警的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3 充分认识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切实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公安队伍规范化建设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党委同时提出的两项建设。客观说, 两者比较之下, 队伍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执法规范化建设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 除了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执法规范化建设缺少理论上的支撑。
何谓执法规范化?衡量执法规范化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 无一定论。执法规范化, 就是要求执法者的一切执法行为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中, 按照法律法规明确的职权和义务依法办事既不能超越法定职权, 也不能逃避法定义务。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在法定的框架内对公安执法主体、权利、义务、程序、责任等方面进行制度上的设计, 并随着执法实践不断强化和完善, 确保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切实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正义。
有了内涵理论的支撑, 如何让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呢?执法规范化建设应当以以下内容为要素:
(1) 执法主体法定。执法主体必须是有法律明确授权的, 取得代表公安机关从事执法活动资格的人或组织, 坚决杜绝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从事执法活动。在公安执法实践中,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非执法主体从事执法活动的情形屡禁不止, 如非执法主体询问并记录材料, 之后不签记录人姓名而由承办民警签名, 影响警察形象, 影响办案质量。
(2) 执法行为制度化。要通过执法制度建设, 对公安机关的每个执法行为、执法环节和执法措施制定明确、严密、标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使公安执法工作纳入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例如, 对公安执法办案活动, 从接警、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呈报审核、审批、裁决的每个执法环节, 到进入诉讼程序;从执法主体资格认证、岗位职责、绩效考评、质量考核、执法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到执法长效机制和基础建设, 都制定严格的制度, 形成执法规范化体系。
(3) 严格执法程序。拉杜布鲁赫说过:“程序法为实体法服务, 但它并不仅仅要求达到对实体法实际有用的程度, 而且也必然要求有法的效力。”况且, 正义的程序在保证实现实体公正的同时, 在限制随意性、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要求公安机关的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间、期限、条件、程序等。
(4) 明确执法责任。要求制定完善各警种、各部门的岗位职责, 达到职权明确、责任到人。对执法者的责任追究不能姑息、放纵, 要落到实处。
(5) 建立执法保障机制。长期以来, 公安经费保障依靠当地政府给予解决, 而对于财政贫困地区的公安经费则很难保障, 因此在民警执法中派生出以罚代刑等负面问题, 严重影响了公安执法质量。同时由于保障不力, 也严重影响了公安执法规范化的硬件建设。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 必须加大对公安经费的投入, 防止和避免民警违法违纪创收敛财, 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政法专款投入, 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以此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6) 执法监督到位。目前, 各级公安机关都设置了内部执法监督机构, 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措施和制度, 但由于内部执法监督部门缺乏对执法过错行为人的处罚权力, 使得查处执法过错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效果。而无论是聘请的外部执法监督员还是专门的监督机关都因为制度的缺失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内、外执法监督机制, 对内要围绕执法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执法要求和标准, 组织民警认真学习和全面掌握, 直到民警正确执法、规范执法和高效执法。加大内部执法监督力度, 完善考核办法, 加大奖惩力度, 对执法过错坚决实行倒查追究。对外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 继续深化警务公开制度。确保监督有力、有序, 及时发现执法中出现的问题, 有效纠正执法过错、执法偏差, 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4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置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 人民警察只有确立了法律至上、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才能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 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4.1 法律至上理念
人民警察作为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具有良好法律信仰的人民警察, 其稳定的职业素质在具体执法行为中就体现为对法律体系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服从、守护和敬仰, 其执法活动也必然会带来民众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而人民警察如果缺乏法律信仰, 以工具主义的思维对待法律, 在执法中不遵守、不尊重, 甚至践踏法律的话, 则会引发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反感甚至敌视的心理反应, 从而恶化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环境。因此,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 应当深刻认识到, 在法治社会里是绝不允许一部分人受到法律约束而另一部分人成为“法外之民”的现象存在的, 认为法律只管民不管“官”, 只管人不管己, 将“官”和自己视为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观念, 必须彻底破除和摒弃。要坚持职权法定, 权责统一、用权受监督、违法受监督, 切实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牢记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说过的这句经典法律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4.2 执法为民理念
执法为民理念是党“立党为公, 执法为民”的执政理念在警察执法领域的具体化, 坚持执法为民就是要在具体的警察执法工作中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宗旨,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警察一切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开展警察执法工作,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让每一个民警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内植于心, 外践于行, 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 像周永康同志说的那样, 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起事情的处理都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 把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真正相信群众, 尊重群众, 依靠群众, 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破案难、取证难、追逃难、执行难等一些经常困扰警察执法的问题。树立人权保护意识, 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文明执法, 及时高效处理有关案件和事件,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
4.3 公平正义理念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要坚持合法性原则。人民警察一定要将自己的执法活动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 依法行使职权, 不超越法律、不滥用权力, 不偏不倚, 不枉不纵。要坚持合理性原则。执法者在行使法律赋予自由裁量权时, 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目的, 案件与处理结果的轻重幅度必须相当, 同样情形必须同样处理。要坚持程序与实体并重的原则。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程序原则。程序的最大功能在于能够限制程序义务人的主观随意性, 防止权力或权利的滥用。人民警察权的程序控制就是对人民警察执法行为过程的控制, 把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及相对人的参与作为重点, 解决权力过程的失控问题。可以让当事人甚至社会公众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和正义, 增强公民对警察执法工作的理解和认可度。
5 切实加强执法主体素质建设
执法主体素质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提高执法主体素质关键在于抓教育。2007年年底, 孟建柱部长提出了要在全国公安机关建立“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首先, 我们要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公正”执法理念。其次, 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加强民警法制教育培训, 在提升民警法律素质上动真功、下硬工。分层次、分警种、分业务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 使每一位办案民警都能熟知本职工作应当掌握的法律法规, 并指导其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办案。再次, 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民警法律测试工作, 对法律测试不及格、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坚决责令其离岗培训, 直至达到要求才能上岗执法。最后, 要全面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 凡不能达到执法资格要求的, 责令其离开执法岗位, 不准其参与执法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 也是保证。我们广大民警应当以公安部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 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实战型公安机关的要求加强学习, 为更好的履行执法规范化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公安工作规范化建设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在深入进行中, 但通过几年的努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原因是诸多的, 其中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认识不充分, 执法主体的执法理念转变滞后, 执法素质亟待提高等主观因素, 笔者认为是始作俑者。充分认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及要素, 彻底转变执法理念, 提高执法主体素质, 以此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进程, 提高公安执法的公信力。
关键词: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理念,执法主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文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9 (2) :5-8.
[2]王春敬.影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客观因素及解决对策[J].公安研究, 2009 (7) :48-53.
[3]崔亚东.从贵州瓮安“6·28”事件看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J].公安研究, 2009 (8) :10-13.
[4]姚占军, 程华.法律视角下的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9 (1) :91-96.
[5]殷炳华.和谐社会构建时期警察执法理念探析.经济研究导刊[J].2009 (26) :198-200.
[6]林水湖, 林光辉, 洪超明.关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 2009 (2) :51-54.
[7]王雪晴.派出所民警在执法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22-25.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3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这将对各行政机关的执法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四川省在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全省森林公安系统执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按老思维、老方法解决问题,迫于上级检查敷衍了事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1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不强
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是转业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在处理行政案件中,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往往一味要求行政相对人服从,而置相对人陈述申辩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政府万能的思想在一些执法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难以树立起服务为民的思想。
1.2 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1 怕出错,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不作为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往只重执法结果,不重执法程序的做法现在越来越行不通。由于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不是太强,怕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对那些不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就不予追究,导致“人人怕出事,人人不干事”的现象出现。
1.2.2 地位的尴尬,导致滥作为
森林公安是林业部门的下属单位,受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双重领导,这种领导体制使得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十分尴尬:一方面,森林公安的法律地位模糊,使得其在调查取证的时候很多部门不予配合;另一方面,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未理顺,森林公安机关没有直接向当地检察院移交案卷的权力,还必须以地方公安的名义移交案卷。“有公安之名,却无公安之实”,这种尴尬地位大大降低了森林公安办理刑事案件的积极性,使得森林公安将一些刑事案件降格为行政案件加以处理。
1.3 考核体系不科学,导致部分单位敷衍了事
考核指标是一只无形的手,考核什么,有关部门就会重视什么。因此,一套科学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反观一下我省现行的考核指标,会发现除了案卷、执法档案的质量以外,行政、刑事案件量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以来,一面迫于案件数量的压力,一面迫于执法规范化的压力,部分单位只能去处理那些简单的案件来应付上级考核(一个县56起行政处罚案件中的54起全是用简易程序对行政相对人加以50元的罚款,足以说明问题)。
2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森林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经过实施也将是纸面上的、抽象的,无任何实际意义,法律的实施需要人。在法律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时,执法者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执法决定。所以,执法主体素质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而执法人员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让执法民警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其次,要加大民警法制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民警的法律知识水平,使每一位办案民警都能熟知本职工作应当掌握的法律法规,并指导其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办案。最后,要严格执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凡不能达到执法资格要求的,不准其参与执法活动。
2.2 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确保森林公安机关权责相统一
正如上文所述,森林公安机关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职权职责不清、职责与权限不统一,进而导致其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不得不滥作为甚至不作为。要想让森林公安机关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不缺位,只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保证其权责相统一。
要不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学界对此莫衷一是,笔者倾向于将“双重领导”变为“统一管理”,所谓的“统一管理”就是将森林公安机关从林业行政部门和森工企业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警种由公安部门统一领导。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警种之间的协同配合,强化森林公安机关系统内部上下级领导关系,有效降低森林公安和其他警种之间的协作难度,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及时、高效、协调运转特点,提高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犯罪的能力;另一方面,森林公安机关就可以享有《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种权力,在案件的侦查中就不会处处碰壁,能独立将案卷移送到检察院系统,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滥作为和不作为了。
2.3 完善考核体系,提高森林公安民警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
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通过考核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现在已成为各单位通行做法,成为单位激励员工的主要措施。实地考核中民警不敢作为、消极作为的现象,让笔者对现行的考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管理学中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而省森林公安局制定的考核办法中类似警告、记过、记大过之类的负激励措施占了很大的篇幅,奖励之类的正激励措施几乎只字未提;而且将森林公安民警所办的案件量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指标显得不伦不类,不仅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数量,还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规范化?因此,现行的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将“案件数量”从考核指标中剔除。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办一定量的案件长期以来是压在森林公安民警头上的一座大山,在案件数量的驱使下,执法的规范化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不应该将所办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高低的标尺,相反应该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具体而言,就是要看单位那些引起上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量,根据案件的数量和影响大小给出相应的负分数。这样,不仅使考核体系更趋科学化,更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细化考核对象,增加正激励措施。“罚不责众”使得一部分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规范化建设考核结果的好坏都是单位的,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就导致他们平时执法工作的随意性。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平时的考核中可以在对单位考核之后,再对单位的执法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归到个人。当然,在增加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奖励措施,比如,将执法水平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执法规范的可以适当增加年终奖等等。
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执法理念、管理体制以及考核体系中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森林公安机关必将成为保卫森林资源的尖兵,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 篇4
授课教师:王申宇
【培训要求】
本讲主要内容是介绍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当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掌握的基本要点:
1、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
2、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
3、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义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就是要求公安执法者的一切执法行为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按照法律、法规明确的职权和义务依法办事。按照法律预先设定的模式、程序、规则、轨迹通过执法程序的设计实现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一切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的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严格、公正、文明、理性、高效的执法目标。因此,‚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应该定义为:公安执法主体为了实现公正、文明、严格、高效的执法目标,在法律的框架内,对公安执法活动进行程序化与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根据公安部《关于人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内涵被明确界定为:‚全而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解决执法突出问题‛ 因此,我认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相应
标准或目标应界定为: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达到执法思想端正、执法主体合格、执法制度健全、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监督有效的目标;建立以提高执法能力和公信力为总目标,以执法思想(理念)、执法主体、执法制度、执法行为、执法监督为子目标的政策目标体系。
(二)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成效标准
为进一步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明确建设目标,检验建设成效,公安部2010年4月15日印发了《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明确要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下列目标,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执法制度健全,执法工作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各执法岗位的职责任务明确;
(二)治安行政案件裁量标准具体、明确;
(三)执法执勤的基本动作和语言有明确的规范要求;
(四)受案和立案登记流程及标准明确,所有案件统一归口专门部门登记管理,执法基础台账、法律文书、案卷管理制度健全;
(五)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取证的流程和标准明确;
(六)扣押、冻结、收缴、追缴、查封等措施的流程和标准明确,涉案财物及证据的管理制度健全;
(七)户籍管理、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出入境管理等窗口接待服务的流程和标准明确。
二、全面落实执法培训要求,民警执法能力持续提高
(一)全面推行民警执法素质等级考试制度,执法民警普遍通过基本执法素质等级考试;
(二)落实法律学习培训制度,一线执法民警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15天的脱产执法培训;
(三)执法民警熟练掌握《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以及本岗位应知应会的其他执法规范和业务知识,执法能力与其执法岗位及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
(四)执法民警熟练掌握警械、武器的使用流程和工作标准,按规定佩戴、使用警用装备。
三、执法场所的设臵和安全设施符合要求,执法安全程度明显提高
(一)办案区与接待区、其他办公区、生活区等实行功能合理分区并隔离;
(二)候问室、讯问室、询问室、调解室、信息采集室、物证室、档案室等设臵符合标准,管理规范;
(三)讯问、候问、羁押等场所安装安全防范装臵和报警、监控设备,监控数据资料按照规定保存;
(四)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看守所、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强制隔离戒毒所、车辆管理所、刑事科学技术室等基层单位等级评定达标。
四、执法监督考评机制科学有效,执法质量持续提高
(一)基层办案单位配备法制员,对案件进行审核把关;
(二)警务公开制度和内部执法监督制度有效落实;
(三)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健全,案件审核与案件质量考评同时进行,对执法单位和民警实行平时考评、阶段考评与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执法绩效考评机制,将群众对执法工作的评判作为执法绩效考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建立执法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档案,完整记载执法数量、执法质量、执法培训、考核结果、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情况,作为民警执法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民警的执法绩效与政治待遇等挂钩;
(六)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涉法信访案件倒 查制度,对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存在执法过错或违法违纪问题的,一律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执法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执法效能明显提高
(一)应用网上执法办案监督系统,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档案基本实现电子化;
(二)为一线执法民警配备记录执法过程的信息化执法装备;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四)通过联网实现对讯问、继续盘问、羁押等执法活动和执法窗口、监管场所等进行实时监督。
六、有效防止发生重大执法过错,解决执法突出问题能力明显增强
(一)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或违法使用警械、武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殴打、体罚、虐待被审查、监管人致其重伤、死亡事件的发生;
(二)有效防止因重大执法过错,或因明显处臵不当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有效防止在办案环节或监管场所被审查、监管人非正常死亡、脱逃事件的发生;
(四)有效防止因重大执法过错,或因信访问题处理不当被省级以上公安机关通报批评,或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案(事)件的发生。
七、执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明显增强
(一)执法质量考评达标并持续提高;
(二)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有责信访案件均实现零增长或 下降;
(三)行政复议案件被撤销、变更率,行政诉讼案件被撤销、变更率和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案件数、人民法院判决无罪案件数实现零增长或下降;
(四)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三、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原理‛的核心内容为: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原理‛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
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就必须着重解决‚补短‛问题,寻找出‚木桶‛上的那些‚短板‛,以使‚短板‛变成‚长板‛。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短板‛):
(一)、执法理念问题
首先是执法为民理念缺失。部分民警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存在特权和本位思想,以管人者自居;一些民警‚为准掌权、为准执法、为准服务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由于理念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表现在部分公安民警对待群众态度差,特权思想严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傲气、霸气,缺少亲和力,令群众望而生畏;一些民警对群众疾苦漠然臵之,有警不出、有难不帮、有险不救。
其次是法律信仰缺失。公安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制度不完备、监督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而是警察群体内心法律信仰缺失的结果。‚公安民警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是法律的保护者,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具有良好法律信仰的公安民警,其稳定的职业素质在具体执法行为中就体现为对法律体系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服从、守护和敬仰,其执法活动也必然会带来民众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
再次是程序正义观念缺失。程序正义是源于‚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面式加以实现‛的一种英美法律传统,与程序正义相对应的是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是保证公
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前提,无程序即无执法,违反程序即违法。然而,由于受到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部分公安民警出现一些屡禁不止的现象,如‚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一人办案、该及时履行的手续不履行、该及时报批的案件不报批、不遵循法定时限,等等,而其中危害尤甚的是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
在己有的分析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的研究中,对部分民警执法理念有偏差是导致执法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己达成初步共识,但对执法理念有偏差的分析只是局限于民警自身,而对于公安机关、领导以及政府的执法理念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为什么造成公安机关执法理念偏差的原因分析不深入
(二)执法执勤任务与现有警力状况和经费保障不相适应
1、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面临的形势尖锐而复杂。确保社会治安平稳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期望越来越强烈。而现有警力畸缺,基层警力不足。以市局交警支队为例,正式民警171人,协警360人。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日趋加大,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可避免的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和执法质量的降低,比如:警情处臵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刑诉法办理案件的规定要有两名以上正式民警出警,否则视为违法。机构设臵不合理、警力配臵不科学,民警素质不适应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和有效缓解。
2、公安机关经费不足。尽管公安经费保障逐年改善,但仍
有缺口,办案经费困难,办案成本加大,只能靠‚以案养案‛来维持日常的工作。有的民警在案件当事人身上动脑筋,打主意,为了创收而办案,为了完成案件数而办案。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以罚代‚法‛,以罚代拘等问题,导致公安执法发生扭曲和执法理念、手段、目的的偏差。
(三)执法执勤法规与客观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1、民警执法环境恶化,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警察执法代表的是国家,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抗拒警察执法,拒绝、阻碍警察执行公务,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公然挑战。英美法系国家都设有‚袭警罪‛这样一个独立罪名,每年因袭警而导致的警察伤亡人数远远低于我国。目前,我国尚无‚袭警罪‛的专门立法,民警在执法执勤中遇到不法侵害和袭击时,缺乏明确的保护性规定,以法护警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暴力袭警抗法事件不断增加,辱骂、威胁、诬告、陷害民警案件增多,扰警事件不断,这些都对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人在执法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和行为压力,使得少数警察不能正确和洁晰地把握执法原则和要求,丧失严格执法的勇气,以牺牲执法的时效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为代价,而一味采取消极忍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和方面法,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据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几乎‚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公安民警成为和平时期最具危险性的职业。
2、党政机关不合理、不合法的干预过多。表现在地方面党政领导直接指挥具体警务工作,指令公安机关动用警力从事非警务性工作;滥用执法权威,动用警力解决正常的群众上访、集会活动、强征税费、强行拆迁、整顿市容等,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十预,给公安机关的执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非警务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往往占据基层公安机关全年工作量的比例较大,带有明显的强制行政性,容易与群众产生冲突,而目‘如果搞得不好,还会激化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根据有关公安部门介绍,公安业务每年增长10%-15%,而大量的是非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己经占公安机关全年工作量的60%左右。
3、有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变化。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法律法规及时调整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要求公安机关更有效、更及时地维护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秩序,要求民警在履行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更体现法治化、人性化,但由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对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时难以用法律来调整。这就给公安机关实际工作造成困难和被动。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禁毒法》中设立的社区戒毒问题等,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具体办法,各地都无法建立。治安管理处罚罚款的执行问题,未成年人初次违反治安管理拘留不执行问题、治安案件办理期限问题。还有为了适应新形势,体现执法新理念,在内部出台的各种办案程序基础上,又不断制定各类具体的操作规程,这对于民警具体执法既要追求法律上的公平公正,又要追求社会公众的认可满意,显然是难以两全齐美。
(四)司法职能方面存在的不作为
1、履职不规范、不作为。一是立案不作为。如该立案不立案,该撤案而不撤案。二是采取侦查措施不作为。如该采取侦查措施不采取,不该采取的而采取;该解除侦查措施而不解除侦查措施;不该变更强制措施而变更强制措施。三是取证方面不作为。如该搜集的证据不搜集或不及时搜集,证据取舍随意性大,使案件难以作出处理;该鉴定的不鉴定;该勘查现场的不勘查。四是程序方面的不作为。如:个别民警在讯问违法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义务,或有告知,但缺三少四,不全面。
2、履行职责不到位、不充分。一是‚拖‛。有的案件甚至拖得当事人都不耐烦了,不再找公安机关处理了,最后案件不了了之。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尤其是取保候审案件,认为取保候审期限一年,时间充足,拖的现象更为突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对嫌疑人进行讯问,不对案件作进一步调查取证,以致强制措施期限到期,移送起诉仍证据不足。这种‚拖‛的做法违背了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原则和要求,表面上看似乎履行了职责,实质上却是不作为。二是‚执法随意‛。如: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给予作劳教、治安处罚;该呈报劳动教养的作治安拘留、罚款处理;该给予治安处罚的作调
解处理;该重处的轻处;该轻处的重处等。
3、缺乏责任意识,不思为。有的民警不仅缺乏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而且缺乏敬业精神和勤政意识,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错,在执法中有的民警存在‚不抱油桶不沾油‛的思想,不是积极执法,而是消极应付,办理案件怕投诉,怕得罪人,怕扣分,畏难情绪大,凡事以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所事事。
4、法律素质不高,乱作为。一些民警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应知应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执法活动的方法、步骤、时限等一知半解,法律业务知识贫乏,导致在执法活动中不知悉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在执法工作中出现乱作为的情形。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公安机关的主要活动与执法密切相关,如何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提升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执法结果及执法者本身的心理认同、尊重和行为认可、服从,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建立对公平、正义、民主、效率、权威的普遍信服度和影响力,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孟建柱部长曾明确指出,老白姓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第一就是看执法公正,第二是看服务意识,第三是看工作态度。可见,执法能力和水平对于公安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如何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如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执法主体规范化建设
一要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首要的问题是不断深化端正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从根本上提高执法为民意识,套用温总理的一句话:就是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深化宗旨观念、群众观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让每一位民警都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引导民警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作为第一追求,真正使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法工作标准深入警心,真正在执法思想上来一场深刻革命,把执法为民的思想化为灵魂、融入实践,为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努力从思想上解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这一新的执法理念是孟建柱部长在2009年提出的。所谓理性,是指头脑的思维;(北京杜宝良案例、)。平和是指性情、言语温和;(刑讯逼供)文明是指较高社会和人文的形态(对待群众态度问题上、上海杨佳袭警案);规范是指程序标准。公安部制定的执法细则
二要转变领导决策意识。必须增强领导层的依法决策意识,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观念转变必须始终坚持‚法律法规先行‛基本原则,规范执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提高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办案的思想。具体要做到‚三个树立‛。即一是树立法律至上意识。每位执法民警都必
须掌握本执法领域的相关法律知识,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其次,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将‚对法律负责‛转化 为执法民警的自觉行动。使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次行政许可、每一次管理活动,都能按法律要求经得起质证。二是树立证据意识。在办案过程中,公安执法主体必须强化证据意识,按照证据规格的要求,做到依法主动、及时、客观、全面、公正、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并注重对证据的来源、真实性进行审查,使收集的各种证据之间能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及时,造成拖案、积案;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而造成冤假错案。三是树立程序公正意识。程序法与实体法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实体的公正要通过程序的公正来实现,二者同等重要,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和‚只问结果,不要过程‛的实用主义思想,转变重职权,轻人权的观念,以及重领导批示、重经验,而轻法律的观念,严格执行程序法,用程序法来保障实体法的顺利实施。
四要加强警务技能的培训。一是要规范执法知识培训。定期集中组织民警进行新法律法规知识、专项执法培训、对科技装备操作使用的技能培训,以提高民警执法素质。二是要加强案例培训。邀请专家或法制民警对执法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现场解惑答疑,以提高民警执法办案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三是要强化以考促训。建立公安民警岗位执法资格考试认证
制度,逐步提高执法岗位门槛,凡末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民警不能单独执法,更不能让没有执法资格的保安员、治安员行使公安执法权,确保公安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二)规范执法环节,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法制化
对公安机关的每一个执法行为、执法环节、执法措施制定明确、严密、标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使执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正规化。既解决‚怎样为‛的问题,又解决‚不作为‛的问题,当前应着力规范好‚四个环节‛。一要规范执法依据,使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有充分、准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二要规范执法程序,使每个执法民警明确执法职责,减少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和偏差。三要规范执法行为,使民警明确在执法活动中应该如何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并在具体工作中自觉遵守,逐步形成良好、规范的行为模式。四要规范执法责任,建立领导和民警的执法责任制度,确保执法办案质量。
(三)坚持制度建设,以规范化建设带动公安工作的正规化
针对公安执法工作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执法的规范性文件和执法守则,如:执法责任制、案件评查考核制、案件办理终身制、案件审核把关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从110接处警、现场取证等方面入手,严把执法‚源头关‛,从执法办案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管理入手,严把‚过程关‛,从规范卷宗和涉案财物管理入手,严把执法‚结案关‛。以适应新的执法要求,必须有完善的执法制度,保证每一项执法活动有章可
循、有规可依。在建章立制方面,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二是坚持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要从制度上约束执法的权力,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三是坚持贴近执法实际的原则。通过制度建设,将民警的所有执法行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强化执法管理,推进整体执法水平稳步提高
公安机关的执法面宽、执法环节多,执法程序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执法管理体系。要在充分运用案件审核、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责任追究等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变事后考评为全过程管理,变单一方式、间或性监督为全方位、逐一执法环节的监督,像企业管理生产和产品质量那样,对执法实行全流程、全过程管理,严把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文书关,以保证每一起案件都合法、公正。此外,还要以执法办案和监督信息系统为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保证执法办案的管理,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效率。进一步拓宽执法管理的思想和视野,科学设臵执法办案的工作标准以及相应的权力机制,防止权力滥用问题的发生。
(五)坚持典型引路,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多年工作的实践证明,典型引路具有形象、易学、示范引导的作用。要积极培养和推出本警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标兵‛
和‚优秀执法民警‛,表彰先进,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通过抓典型、树标兵、立样板,让每个民警都有身边看得见、够得着的执法榜样和执法标杆。公安部确定北京、山东、浙江、江苏为全国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头羊。2010年11月公安部决定命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公安局等10个市级公安机关,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等100个城市公安分局、县公安局,以及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等200个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六)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1、克服‚三怕‛,转变监督观念。当前不少民警甚至有些领导对执法监督工作存在‚抽象重视、具体忽视‛、‚说起来坚决,做起来随意‛的现象,存在‚三怕‛思想,即:怕监督查出问题影响政绩,怕问题曝光有损单位形象,怕监督力度大影响上下级关系。观念的偏差导致了执法监督工作弱化。对此,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要充分认识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既是实现公安法制化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民主法制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依法治警的需要,切实转变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思想观念,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2、抓住‚三点‛,增强监督实效。一是抓住公安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各阶段的中心任务,刑事、治安案件的查破,各种行政事项的审批等。二是抓住群众反映的‚热点‛。这种‚热点‛往往是公安工作的薄弱点,应该成为执法监督的切入点。三是抓
住执法监督的‚盲点‛。即平时在监督中容易忽视、难以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而又易出问题的工作部位,如立案统计和‚一把手‛的执法情况等。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 篇5
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我局党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执法主体、执法制度、执法机制、执法责任、执法监督等多个层面入手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局成立了由市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任组长,市局党委常委、副局长李共和任副组长,市局指挥中心、政治部、后保部、督察部、法制办公室、信访处、刑侦局、交管局、出入境管理局、经侦总队、预审监管局、治安管理总队和户政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组织、督导工作。在市局法制办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情况掌握等工作。与此同时,在各分局、市局有关直属单位和公安处参照市局组织架构,也成立了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常设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等工作,确保了市局各项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科学筹划,紧密贴近公安实践开展研讨。为把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该项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我局举办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研讨班,组织全局分管法制工作的局处长和法制办主任就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研讨。根据研讨反馈情况,制定出台了《天津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从加强执法思想建设、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坚持和完善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健全和完善执法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执法执勤规范、健全执法档案制度、强化对重点执法环节和执法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深化执法质量考核工作、健全和完善个案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创建基层执法示范单位、全面推行行政案件网上办案等12个方面强化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目前,全局正在按照《天津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开展工作。
三是从提高民警法律素质入手,强势推进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建设。为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执法能力,我局紧密贴近实际,建立并实行了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制度、民警法律知识15天必训制度、案例点评制度、诉讼案件旁听庭审制度、专兼职法制员制度、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等制度,并狠抓落实。今年以来,我局组织开展了法律知识考试、法律知识大奖赛、“公安执法中有情执法、无情执法”的主题辩论赛、以及各业务系统的岗位练兵比武等活动,形成了全警参与,人人必训,苦练岗位技能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局民警整体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提升。
四是从适应执法工作需要出发,不断完善健全执法制度建设。我局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对全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重新进行了梳理、归纳,梳理结果包括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每项具体行政执法职权及其依据的条款。目前,我局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共484个;执行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共计229部;具体行政执法职权共362项,其中行政处罚211项,行政许可70项,行政强制46项,行政确认3项,其他具体行政执法职权32项,按照梳理出的执法依据进一步对涉及公安机关各项执法活动和每个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目前,我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天津市公安局加强执法规范化制度建设工作项目>的通知》,明确要求有关责任单位在2010年前完成30项执法制度规范建设,其中《审讯重特大案件犯罪嫌疑人工作规定》、《刑事案件搜查工作规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工作规范》等七项制度规范已经制定并实施。
五是从整治执法突出问题入手,不断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设。为解决整改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局建立了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并认真抓好落实。今年5月至8月,我局组织开展了执法执纪百日教育整顿活动,力求解决民警在执法工作、纪律作风和个人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使民警违法违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据统计,从教育整顿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共发现和查摆执法方面的突出问题1.26万件,已整改完成9872件,正在立项整改942件;发现执纪方面的突出问题8900件,已整改完成8074件,正在立项整改630件。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天津市公安局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天津市公安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天津市公安局关于认定和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程序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天津市公安局加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十项措施》,建立了行政与经济的双重责任追究制度、市局和分局两级执法情况分析研判例会工作制度、执法过错责任倒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定期通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考核评估、执法过错事项督办制度、对重大执法过错事项联合查办制度。今年以来,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关于认定和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程序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修订前的调研工作,准备重点解决准确界定执法过错的范围,调整细化处分幅度,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启动机制等问题。
六是从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入手,不断健全执法办案质量考核考评机制。自2001年公安部颁布《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以来,我局结合公安执法实践,不断调整考核考评的内容、标准、方法,完善考核考评的工作机制。从2007年开始,将执法办案质量的考核考评纳入全局督察考评一体化工作机制,即通过明确绩效分析讲评的工作周期、基本模式、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绩效分析研判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具有天津公安特点的绩效分析研判机制。从去年底开始,我局紧密结合执法实际,又对涉及公安执法以及直接影响公安执法的考核指标进行了全面清理、调整,修订了2009年度执法质量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同时,实行了“一月一考评”、“一月一通报”的执法质量评查情况通报制度,每月对执法办案台帐和执法办案案卷进行评查,逐卷打分,对执法办案卷宗的考评成绩予以通报,并纳入年终绩效考评成绩。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警种积极性,形成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合力。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涉及公安执法的各个领域、环节,与各部门、各警种的具体业务工作密不可分。各级法制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规划、协调、推动的职能作用,引导部门、警种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形成全警参与、齐抓共管的整体格局,确保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是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执法素质。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狠抓民警招录关。确保录入公安队伍人员的政治、文化素养、法律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能够适应公安执法工作,打造一支合格执法队伍;二要狠抓职业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比武,培养选拔出一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优秀民警,以点带面,促进我局整体执法水平的提升。
三是进一步完善各项执法制度。目前,我局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公安局加强执法规范化制度建设工作项目>的通知》的统一安排,明确要求有关责任单位在2010年前完成30项执法制度规范建设,目前已完成7项,其余项目正在抓紧制定中。
四是树立执法示范单位和执法示范标兵。重点在基层所队树立执法的先进典型,执法示范单位和执法示范标兵的标准要紧贴执法实际,真正使执法工作各个方面表现突出、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成为学习的榜样,起到示范和标杆的作用。
五是建立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执法沟通机制。为解决工作中因法律理解适用不同而引发的执法难题,我局尝试建立公安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渠道,力争通过制度化的沟通机制,使公安机关在法律理解与法律适用上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协调一致,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检察机关队伍建设与执法公信力 篇6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信力,队伍建设
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检察机关通过公正严格文明执法, 全面履行职责, 赢得党、国家和人民群众信任的能力。
1 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建设, 不仅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 提升检察公信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是实现检察职能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唯一法律监督机关, 这一宪法定位体现了检察机关的国家性、公权性和法律监督属性, 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化身。
二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是检察机关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长明显。检察工作必须始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信任, 是维护检察公信力的最佳体现。
三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是实现司法公正,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既要求我们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又要求我们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及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保障民生民利。
检察机关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才能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2 当前检察队伍建设存在的普遍题问
提升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公平、高效行使检察权, 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多年来, 检察机关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 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 与党和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期待相比, 检察队伍建设还有很多不适应。一是有的对队伍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认识不清, 甚至盲目乐观, 总是把自己的长处有意无意放大, 而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得不够清楚。二是少数检察人员素质不高、作风不正、执法不公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 极少数干警拈轻怕重, 对布置的工作推三阻四, 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一个地方工作一两年、两三年, 就强烈要求调整工作岗位, 不调整就消极怠工;三是队伍整体年龄、知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些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四是检察官断档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五是检察队伍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现有的检察人员管理体制没有体现工作专业特性, 人员分类权责不清、目标不定、利益不均, 专业人员配备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3 强化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方面要强化业务能力素质, 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业务素质教育是检察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队伍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通过加强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近年来, 年轻干警逐年增加, 检察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同志学有活力, 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之所在, 但是由于缺少复杂环境的历练, 接触社会层面较窄, 对于案件的掌握, 往往比较教条化,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检察机关担负着带领这些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 教会这些大学生认识社会, 激励这些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任。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 深入推进正规化分类培训。
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激发队伍活力。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执行, 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坚持“一岗双责”制, 强化一般干警的责任制, 严格考核标准, 坚决兑现奖罚, 推行末位检讨或淘汰制。使干警在工作、生活以及业余时间均做到有纪可约, 有章可循, 促进队伍管理的廉洁化、规范化, 建立了一种能上能下、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和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 优化干部结构,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整体活力。
三是提高服务, 以执法为民树立公信力。“执法为民”是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所在。要在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好“执法为民”的信念, 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法的目的和归宿,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同。
四是要重视作风建设, 提升检察队伍形象。要大力倡导清廉、敬业、和谐、务实、创新、学习“六种风气”。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靠实践检验, 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 完善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制度, 采取领导包案等办法, 化解涉检信访积案。在各级干部中真正形成干正事、务正业、走正道的良好风气。
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促进检察工作健康发展。
据统计, 88%的检察院、91%的案件、72%的检察人员在基层, 检察队伍主体和业务重心在基层。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强, 品德高, 业务精, 作风硬, 纪律严”的检察官队伍, 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检察机关必须考虑的问题, 更是每一个基层检察院应该考虑的问题, 就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基层检察院承担了检察机关大部分工作量, 但是干警的行政级别很低, 干警成长的环境有限, 制约了干警工作的动力。如何发挥干警的能力, 挖掘干警的潜力, 是每一个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必须考虑的问题。“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从。”要明确只有一流的班子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只有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方能打造出有位、有为、有理、有节、有素养、有亲和力的基层领导集体, 才能打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
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有较高法律素养、符合检察官法规定条件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三是建立探索和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用制度规范行为, 做到有章可循, 在建立和出台新制度时, 要深入实际考虑工作, 充分调查研究, 认真进行酝酿, 力求制度具有长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以廉洁执法树立公信力。廉洁执法是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基本底线。检察机关要把加强检察内部监督放在与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 努力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 监督就延伸到哪里。由于基层检察人员是检察院执法公信力的主要载体, 执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担履行检察职能的检察人员社会形象, 检察机关应该围绕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以“培养良知、不越底线”为重点, 弘扬“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只有切实增强执法信誉度、社会认可度和人民满意度, 才能全面提高基层检察执法公信力。
4 结语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 篇7
摘 要:检察机关成立专门机构对案件进行集中管理,是检察管理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专设一章规定了案管中心的职能,检察机关应深入研究新《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规定,结合案件管理工作的实际,以案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推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流程监控;权利保障;检务公开;案后评查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49-02
规范化是科学管理的共同要求和基本要求,是各种管理体系的共同追求[1]。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执法公信度和人民满意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推动检察工作持续规范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案件管理的职能定位与案件统一受理、办案流程监控、法律文书监管、涉案款物监管、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综合统计查询分析、案件评查和业务工作考核评价等八大模块。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规定,检察机关须从以下方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受理案件开始就应加强对案件流程的监控;强化对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的权利的保障,为相关人员行使权利提供最全面、最快捷、最透明的服务;大力推行阳光检务,实行重大复杂案件评议制度,借助外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以案管中心为平台,促进执法质量检查的全面化、日常化和规范化。
一、明确流程监控的范围,创新流程监控的方式,提高流程监控信息化水平
1.严把案件的进口,从而为实现案件流程监控奠定基础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152条规定,对于侦查机关、下级人民检察院移送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申请强制医疗、申请没收违法所得、提出或者提请抗诉、报请指定管辖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统一受理。对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其他案件,需要由案件管理部门受理的,可以由案件管理部门受理。案管中心应该严格审核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确保受理的案件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严格执行案件信息录入制度,密切关注公诉案件的退回补充侦查案件,防止漏填、漏录案件信息,同时对重要法律文书进行电子扫描,以备查询,为流程监控奠定基础。
2.通过对法律文书的开具和监管,实现对案件受理和办案流程的监控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规则(试行)》规定:案件管理部门对以本院名义制发的法律文书实施监督管理,全国统一案管软件使用之前可以通过查询案件编号与案件信息进行比对,审查法律文书的审批和风险预警情况等方式监督办案流程,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补齐相关材料再开具文书。加强对法律文书是否应当开具,案件环节是否超期等监管。等全国统一案管软件实施后,充分利用软件系统通过文书网上审批、网上权限控制、网上自动给号、网上电子用印、流程监控等方式对法律文书进行管理。
3.及时跟踪案件办理过程,强化对重点案件的监督检查
自侦部门的立案环节,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环节,扣押款物,撤销案件的环节;公诉部门的变更强制措施环节,提起公诉,做出不起诉决定的环节,侦查监督部门的批捕环节,不捕环节,均是办案关键节点或重要风险源点,案管中心对于上述环节,在开具法律文书时要进行形式审查,后期跟踪案件的办理情况,对于期限即将届满的,须发出预警通知书,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4.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互动,形成多部门参与流程监控的格局
对案件质量的监控,也不能通过预警等单一方式进行,应该通过多渠道,包括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批示,密切关注控申部门的案件当事人来访,群众来信,回访案件当事人,应该应逐步建立由案管中心单一监控转变为以案管中心为主体,其他科室密切配合,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监控格局。比如检察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诉讼卷宗的合格不合格要由档案室根据档案管理的规定检查管理,作为一个综合的流程管理体系,应该将档案部门列入流程监控的主体。
5.提升流程监控的信息化水平
案件流程监控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和支撑,把案件管理软件纳入软件大统一工作之中统筹规划、统一研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地方检察机关比较成熟的软件,结合全国检察机关实际,构建统一的融办案、管理统一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和信息化技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对受理、立案、案件文书、采取强制措施、扣押冻结款物等重要节点进行跟踪监控,尽快实现检察机关案件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互联共享,实现办案网上运行、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评[2]。提升流程监控的信息化水平,为建立科学、统一、动态的执法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大力推行阳光检务,实行重大复杂案件评议制度,借助外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信息查询作为案管中心的职能之一,检务公开是检察工作精细化、规范化、透明化、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执法质量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应以案管中心为平台,深化检务公开力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1.“检务公开”有利于增强干警的工作责任心和办案质量意识,提高干警的执法能力
过去自侦部门办案基本上是秘密办案,有些案子虽然存在一定瑕疵,但犯罪嫌疑人对处理结果满意,没有人会去追究案件存在的问题,因此有些责任心不强的办案人员往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但通过 “检务公开”,群众可以查询到案件的承办人,能进一步增强干警的工作责任心和办案质量意识,提高干警的执法能力。
2.“检务公开”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政法工作历来保密性比较强,老百姓感到很神秘,神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隔阂、怀疑、不信任,因此检务公开必须“从执法职责公开向执法状况公开、从执法程序公开向执法依据公开、从执法结果公开向执法过程公开”,这就势必逼着办案干警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因为规范了执法行为,没有自由裁量操作的空间,进而可以促进规范执法。
3.“检务公开”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检务公开可以让群众充分了解到检察机关案件办理的程序和结果,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减少犯罪率,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借助外力,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提高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实践过程中,有些上访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存在误解,不信任,多次上访,仍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检察机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引入第三方参与案件的处理,协助矛盾化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案管中心为平台,促进执法质量检查的全面化、日常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的开展
高质量的案件是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的追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明确将案后评查作为案管中心的职能之一。执法质量检查是有效提高案件执法质量的一条途径,各级检察机关经过近年来的百万案件评查等一系列专项评查活动,案件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应该认识到,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面临的案件类型复杂多样,群众司法诉求日益多元,对检察机关办案质量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各级检察机关应以案管中心为平台,建立专门的评查机构,使案件评查全面化、日常化和规范化。
1.依托案管中心,狠抓执法质量的全面化开展
案管中心成立之前,检察机关的案后评查一般有检务督察部门承担,由于基层检务督察部门人员有限,很难对全部办结案件进行检查,导致一些瑕疵的案件未经过执法质量检查,就已经上交档案室,影响了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甚至导致信访案件的发生。为了避免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水平,检察机关应该依托案管中心,对所办结的所有案件进行执法质量检查。
2.以案管中心为平台,促执法质量日常化开展
案管中心成立之前,案件执法质量检查多以抽查的方式进行,上级院一般每半年检查一次,基层院在案件评查过程中,围绕上级院检查案件,进行检查。执法质量检查表现在迎接上级院的检查,没有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开展。
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多数成立了案管部门,相比检务督察部门,案管部门的配备力量更强,因此检察机关应该以案管中心为平台,紧密配合上级院执法质量检查,为了进一步推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有必要使案件执法质量成为一项检察机关的日常工作。
3.依托案管中心平台,促执法质量透明化开展
检察机关案管中心在执法质量检查中,应该以法律、司法解释为依据,指出案件的瑕疵时要依据法律的规定,加强说理,使案件承办人信服。对于瑕疵、优秀案件,均要进行公示。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总结,并以通报的方式,发给承办人,以提醒承办人在以后案件办理过程中,能够注意到,及时预防出现问题。
4.制定执法质量评查细则,促检察机关执法质量检察规范化
在案件执法质量检查过程中,不同检查人员对法律适用、程序适用有着不同的理解,导致在案件评查见仁见智,因此应制定出台统一的案件检查标准,使案件执法质量检查有统一的、客观的依据。防止案件执法检查人员理解错误等主观因素,影响案件评查的效果。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明确了案管中心的职能,因此检察机关进一步发挥案管中心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作用,将案管中心的流程监控,检务公开,案后评查,保障诉讼代理人及辩护人权利等职能统筹运用,推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龚佳禾,等.法律监督的基本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305.
【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侧记】推荐阅读:
中国政法机关职能09-22
政法工作机关工作津贴09-12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08-26
政法委机关公开承诺07-31
区委政法委机关党建工作总结05-24
中央政法机关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05-12
政法委机关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08-15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11-07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