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妮宝贝

2024-07-31

浅谈安妮宝贝(精选6篇)

浅谈安妮宝贝 篇1

浅谈安妮宝贝

摘要:安妮宝贝,原名励婕,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探索人的内心与自身及外界的关系。从事过的职业:金融、广告、编辑,现在的职业:网络编辑,自由专栏撰稿和写作者,喜欢:爱尔兰音乐,长途旅行,鸢尾,电影,散步。

关键词:写作;安全感;孤独;回忆

引子:安妮文字的强悍与狂放,首先意味着敢于舍弃。安妮舍弃了多少陈词滥调?这只要把她和随便哪个叫得震天响的“严肃文学作者”稍加比较,就可以大致明白。

她不会为了迎合体制性的文**流而刻意“完善”自己,比如她那经常不讲道理的断句方式。一连串的句号表明的不只是随意,也是勇敢。倘没有生命体验的连续性作为实底,文字的畅达或故事的连续性就不可原谅。那只是多余和造作。宁可选择断裂与破损。把笔大胆地交给偶然,而将熟悉的所谓必然逻辑弃置一旁,用断裂和破损的形式,直接说出邂逅偶然的感触,这,几乎可以说是安妮屡试不爽的一点写作诀窍。

她没有太多因袭的重担,没有俯仰鼻息的胆怯和投机,所以她轻易拆毁了别人辛苦持守的无谓的界限。这是需要一点张爱玲所谓“双手推开生死路”的蛮横之气的。

安妮的文字,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植入神经,牵制思维,让人陶醉。就像《莲花》中写庆昭对文字本身有痴迷,一个字一个字轻声阅读。它们的排列组合散发新鲜迥异的气氛,似乎与所置身的地方并不产生联系。是的,安妮的文字总是这样。就像她的小说写的一样。她崇尚自由,她讨厌现代都市,想要接近自然的生活。她有这样写道:“拉萨有太多这样的人经过。通常全副精良装备,穿着名牌冲锋衣登山鞋戴着太阳眼镜,开着大越野吉普,咋咋呼呼热热闹闹,拿着高

级相机对着司空见惯的美景拍摄(花重金浪费设备和底片),追逐热门的名胜旅游点(其中包括无聊的人工造景),只为洗出那些和风景明信片一样构图平庸的照片,用以回到城市对朝九晚五没有假期的工作者们炫耀。”[1]她说他们是功利而乏味的旅行者。她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往往像是在表达她自己,她喜欢四海为家且又随时随地可以停歇下来静静生活的人,她能够在人群中分辨他们。她爱好旅行,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徒步去墨脱让人感觉她是如此爱生活又如此不爱自己。一路上有山体滑坡、泥石流、野兽袭击等意想不到的灾难可能发生,但是她很顽强的挺过来了。我想作为一个爱好旅行,爱好亲近自然的人来说,经历这一路的风景,带给当事人的是多么大的身心体验。安妮在多年前看到地理杂志有关墨脱的报道,一幅照片一段文字给予她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动力。这幅照片是赤脚的背夫背着货物走在森林之中,泥泞沼泽。树枝藤蔓潮湿交织,那段文字写道:此地曾被称作莲花隐藏的圣地。如果不经历艰辛的路途,如何能够抵达美好的地方。神秘的象征。它所发生的意义,是一种指引。[2]对,意义。于是安妮上路了,她回忆自己去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路上,以为自己要死去,晚上在山谷中的木头棚子里留宿,临睡之前,会问自己,明天是否能够依旧活着赶路,而不是被塌方和泥石流砸死。每天如此,这段经验也使她知道自己与以往不同,当然,更多的是忠告和提醒读者不要上路,墨脱的路途非常危险。这点足以看出安妮是经历过多少的危险,克服了多少困难,更显示出她是个坚韧的女人。在她的文字里也隐约看出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居无定所,不与其他人交流,独来独往,害怕与他人接触,享受孤独感,有时候就让人理解为离群索居。安妮的小说创作如此成功是因为她抱着与自己生命相关的态度来创作。这一点也是我对她的欣赏所在。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

《彼岸花》一书中她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个写作女人,在大城市的生活。她孤僻,讨厌热闹,喜欢一个人,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她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随心所欲,但又害怕。沉默可能是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吧,文章的句子很美,也很直接的表现着这个城市边缘人们的生活。她隔离社会人群,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路途无比艰辛。一路孤独,一直很孤独,一直害怕孤独,而没人了解,最终还是孤独。安妮笔下的女性人物总是在童年遭受巨大伤害,于是在长大后对于世界也缺乏足够的信任,缺乏安全感,自身内在精神境界的空虚使得她们对于外在的物质世界表现出了极度的甚至带有病态的渴望。她笔下的人物总是从小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缺少童年的温暖,内心有那么一点扭曲和极端。这使我想到人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自己的意识产生让它恣意生长,就像一颗遗落在悬崖上的松子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但这两种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这也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一些表象所欺骗。游离。无法选择方向时就有这样的状态。你的一个不轻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安妮的文字就是这样,在颓废中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说,丑也是另一种美的风格。在安妮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完全实现。譬如在她的小说文字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穿一件随意黑色宽松T恤,洗的发白的旧牛仔裤,头发蓬松凌乱,脸色苍白,皮肤不好,面容憔悴,抽烟喝酒等一些颓废的感觉讲所讲述的女主人公淋漓精致的展现在眼前。

《素年锦时》也是一本散文性的作品,是她后期的作品,是她后来经历数年心渐渐成熟,不再沉醉于稀薄幻觉,变得清淡有节制的写照。回忆过去,感情深切,看得出她是个重感情的人,对父母对故乡的一些事物她都深深留在记忆中,她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回忆。是的,她是个拥有饱满财富的人。

在《清醒纪》中也有许多文字惹人或同情或悲哀或豁达等。“寻找,是另一种记忆的方式。”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找什么,努力想将它留住,但最终敌不过时间的是回忆。在安妮父亲去世后,她好像变了,文字不在像前期的那样具有颓废美,更多的是她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倾谈,就如海水,想起来只需要一个切口,就会汹涌而出。”[4]这一类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后期安妮对人生很淡然,看透了很多,这些精辟的文字就像一位经历丰富的年长者对后背的忠言,有的人喜欢看她前期的作品,也有的人喜欢看她后期的作品,她自己也总结了这个结论,她说喜欢早期风格的读者觉得后来的作品晦涩惑不解,不再满足自身喜好。喜欢后期风格的读者,则往前回溯并不接受。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各取所需。同时,新的读者在加入。她自己回首来路,从不认为自己在十年之后是一个重要或完善的写作者。事实上,越往前走,越能看到作品中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反省自问之际,也越觉单小轻微。但也不诚惶诚恐,因为安然于心灵的道路循序渐进,种种知见、心绪、洞察、提炼,只能从容按照既定的步履前往。不同驿站,不同风景,最终留下的,只有一种走过千山万水观望流光过境的空旷。单纯混沌中有美,剧烈偏执中有美,百无禁忌中有美,前辈克制中也有美。这些原本属于人对自身生命的处理和完善。微小人类的言论不足道,由凡人创作的文字作品也多有缺漏不足。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作为微小个体,试探虚空的疆域,实践思考和表达,让足迹趋向更远处。只有这个价值可穿透种种评判争议的主观和生命无常存在的[3]

客观,穿透文字本身烟云般属性。她说写作是一条个人道路,无需奢求理解或需要更多解释。她只想让这个行为成全你我各自的修行,趋向唯一存在的光源。[5]这样的一个平淡的女子,对写作的纯粹目的让人折服。

安妮宝贝说:“音乐虽然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致,我却能感受到这几个音乐作品表达的东西。”[6]因此,她用了一个中短篇的篇幅,和不同以往写作风格的自然冷静,表达了对生命历程的反省。她喜欢听爱尔兰轻音乐,在夜深人静时边听边写小说,那时她有灵感。她是个敏锐的女子,哪怕极微小的事物在她那里都可以有足够的生命。在我眼中的安妮就是这样的女子。

参考文献

[1].[ISBN978-7-5302-1133-5]安妮宝贝.《莲花》.2011年8月第一版1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ISBN978-7-5302-1133-5]安妮宝贝.《莲花》.2011年8月第一版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安妮宝贝《清醒纪》

[4]安妮宝贝《清醒纪》

[5].[ISBN978-7-5302-1133-5].安妮宝贝.《莲花》2011年8月第一版前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6]安妮宝贝《月》

浅谈安妮宝贝 篇2

一、心灵自由

安妮宝贝所钟情的女子既不是温柔贤淑的小女子,也不是行走在都市中八面玲珑的女强人,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世间的“自由人”。她们往往拙于交际,也不让自己依附于婚姻。安妮宝贝用“旅游”与“独居”来展现她们的生活状态,比如《莲花》中的“内河”四处行走,甚少在都市中生活,《莲花》所描写的也是善生前往墨脱寻找“内河”的痕迹。这些女子不留恋于物质与权力,正如内河所说她们“在寻找一些微小而真实的东西”,所以她与纸醉金迷的都市格格不入,也无法与人维持长期的关系。她前往更大的世界——那些保留着大量自然痕迹,鲜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她在几千米海拔的墨脱的村庄里支架,最后也永远把自己自由的灵魂留在了这里。

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已不只是“出走的娜拉”,她们越来越不被自己的“性别”标志而束缚,她们是以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并不“必须要”依靠外在的任何东西,她们敢于去探索心灵层面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束缚女性的东西有些依旧存在,也有新的因素产生(比如新的恋爱方式、新的生育观、新的教育观、人际关系的新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产生新的矛盾,所以女性追求“自由”需要新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在都市里“独立“地生存。我觉得现实中的独立女性比较像是安妮早期作品里的主人公,当然也是因为安妮早期的作品主题是都市。这些女性是人们眼中“独立”的异类,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的房子,看似抽离,其实她们与城市的羁绊依然很多,内心的情感矛盾也是汹涌激荡的。然而她们看待这种城市时,内心有着深刻的冷静,她们能认清什么是虚幻的。只是这些女子缺乏行动,她们的双脚跟不上心灵的步伐,所以她们只能用激烈的方式来宣泄内心被束缚住后的痛苦的情感。

二、感情独立

对“婚姻”的思考,一直是安妮宝贝笔下一个重要的主题。安妮宝贝笔下的女子虽然自由,但是她们从不缺乏对爱情的渴望,只是她们对爱情的认识有些不同,或者也可以说她们依旧在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爱情。爱情于这些女子绝不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任务”。

现今对男子的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钱权”,这象征着男子的地位,而地位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男子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看见现在对于男方的选择标准是多么一致而庸俗,这也大大降低了婚姻生活的质量。在安妮看来,比钱更重要的,是一个男子的修养,是他对自我心灵的内省,是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这种情感控制并不是“变得冷酷淡漠”,而是让人觉得跟这个男子在一起时舒服快乐的,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同时有包容了生活中的不如意,由此便能展现出一个男人温厚的气度,这是一个男子成熟的表现。

三、感性热烈

我看到张丙对安妮宝贝的一句评论:“她确实是一个感性而缺乏逻辑的人,尽管非常努力想让自己做到冷静和理性,但那始终是她所欠缺的。”我觉得这是最贴切安妮的一句评价。人们说安妮宝贝的文字是冷静克制的,读来有清冷之感。那是冷静带来的情感表达却是更为激烈的。

早期安妮的文字这种表面额冷静与深层的情感激荡之间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给人一种阴冷、撕裂的感觉。她写站台的女子神情冷漠地在从卧轨自杀的人血肉迸溅的尸体旁走过,写表情冷漠的自残的女子,写独自在卫生间歇斯底里的女子。这是安妮的情感最不稳定,内心有许多情绪想发泄的时期,所以此时她试图用克制的文字表达来“掩盖”激烈的情绪,营造的“颓废、虚无、阴冷决绝”的风格,文中神情冷漠、看似看到世间一切的女子,其实内心困顿的野兽正挣扎着企图逃脱。

后期从《莲花》开始,少了很多激烈的情感的表述,到了《素年锦时》、《眠空》,安妮开始更多的用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读安妮的这些书,不再有那种撕裂的决绝的感觉,变得平和、温厚。但是安妮依然是感性热烈的,只是她不再是激烈的,因为她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再是让自己困顿其中,而是通过这些思考建立起自己的内心情感体系。她没有屈从于这个世界,磨去自己的棱角,相反她的棱角逐渐深入,去探求人生的更深刻的答案。她并没有让自己变成那些“冷静的妻子”,要不她不会对世界还有这么多的疑问,要不她不会发现细小的美,要不她就不会自我内省。

所以在我看来安妮宝贝并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厌世者”,相反她一直对世界有着细腻的感知,只是以前她不懂得如何去与这个世界相联通。所以安妮笔下的女性与她一样,看似是无法与人相靠近的内心冰冷的女子,其实她们内心往往有孩童般的天真,不愿屈从于一些规则,又无法舍弃一些感情的羁绊,对于童年家庭的过往,她们往往对父母给予的伤害无法忘却,但又想起父母自己的悲苦;对于感情,她们一方面热烈、毫无保留地付出,一方面又无法让世俗的婚姻捆绑自己;于自己,她们坚持而又厌恶着自我。这些女子是感性热烈的,所以她们充满着矛盾,她们都是安妮宝贝的写照,是一个共同体。

浅析安妮宝贝 篇3

安妮宝贝的作品风格反叛而阴郁,她文字中有暴力,有离别,有伤害,有无尽的绝望与空洞,但是清澈、简洁,有直指人心的纯粹与温暖。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家的反叛与阴郁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女性本体欲望的表达,在艺术上,她把“本我”推向前台,注重现实的表现,并对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化提出质疑。她小说中的女孩们清一色的富足,只穿棉布的衬衫和裙子,旧的牛仔裤,黑色T恤,光脚穿美丽的鞋子。她们固执、低调、叛逆,像野生的植物。这很大程度上符合作者的生活方式。安妮“接受每一次充满激情的爱情,但不相信它,爱情只能带来安慰不能带来解脱。每个人都是注定孤独的。”作者的爱情观加诸在主人公身上,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我们找不到理想纯洁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都是无助而脆弱的。生活对她来说,永远都是告别与流离失所,太多的苦难让幸福总是在远方。她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选择的,只是我们必须首先经历无尽曲折的道路。

1新小资情调

虽然时下流行的小资一说,既不是社会学的阶层概念,也不是完全用经济收入来量定,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生活的文化品位、情调和氛围。跟红色革命时代所批判的小资产阶级式的多愁善感、脉脉温情有着血缘上的亲近关系。但在新的时代语境里,也融入了商业时代大众消费的趋新时尚,成为一种标榜身份的自恋和炫耀。所谓小资的男女大都感染着现代主义的流行病。既对世界和爱情充满渴望和期待,又对世界和爱情心存怀疑和不信任。这种矛盾的心理倾向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得到格外明显的表现。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的物欲或者说对物质的偏执,无疑增添了其作品的时尚感。安妮宝贝笔下人物不是以面貌形象出现,而是以服饰香水品牌出现,如《彼岸花》中“有时候独自衣锦夜行,涂发亮的唇膏,抹了兰寇的香水,花枝招展地出去。快凌晨的时候回来。手里拿着从超市买来的威士忌和大块起士。”“但是她记得他的气味。他的头发和手指的气味。他的纯棉内衣的气味。他衬衣领子上的气味。他隔了一夜之后消褪的阿码尼香水气味„„她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这样深刻地怀念和记得另一个人的气味。”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男士不是用KENZO就是阿玛尼香水,穿纯棉衬衣和G-STAR粗布裤子,女士有兰寇、CD香水,全套雅丝兰黛的化妆品、植村秀的新款眼影,GUCCI的包,PRADA鞋子和VERSACE吊带裙,他们都用IKEA家具,去哈根达斯吃冰淇淋,喝蓝山咖啡,在《下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大街的人群和阳光里面,她感觉自己还是这样年轻。青春如花盛开。虽然能够温柔采折的人已经远走。整条大街散发着物质沸腾的气息。贫穷是一种可耻。乔说过,我们应该有很多钱,安。如果没有爱,有钱就可以。”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表白,精神空虚无可寄托的人,依赖满足物欲而生存,面对日益强大的物欲,贫穷是可耻的。

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妮宝贝的笔下充斥着奢侈品品牌,都市人的确都有恋物癖,并通过这些精美的高人一等的享受自我慰藉。安妮宝贝被指小资情调,就是由这种恋物癖而来,它有意无意地向白领女性提供了一种消费指南,或者说,它 1

迎合了白领女性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安妮宝贝的受众容易在她的作品里找到一部分自己,也许是CD香水也许是PRADA鞋子,这也是安妮宝贝被白领目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叙事模式上看,安妮宝贝笔下的男女多是开始于一场邂逅,气质上的相互吸引使他们逐步靠近,也可能会发生性关系,也可能根本没有,最后的结局总是让被搅动起来的感情不了了之。是一段“都市夜归人”的相互取悦和相互取暖,因为深知爱情的不可靠,决然的别离是不可避免的。并伴随着一种自怨自艾的喟叹和独白:“我不知道有什么人是能够深深相爱的。也许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用一生的时间兜了个大圈子,却依然不能与他相会”;“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就这样一群看不到未来的年轻男女,只有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离开,构成了安妮宝贝笔下小资情调的灵魂和核心。

2语言的陌生化

安妮宝贝小说的叙事,不像传统小说中冗长的情节连接的叙事语言,她尽量把这些语言压缩得极为简略、经济,加快小说叙述的节奏。而对于场景的观察,把这些构成人物行为及心理的片断,运用描绘性语言,更有助于人物心量的开掘,拉长对心理的把握历程。

这一切,安妮宝贝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切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却又触目惊心。也许这也是她的文字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缘由吧。

在《八月未央》中有这样的句子:

朝颜说,我和她十年。

我说,我知道。

我一直在想我是否真的能够给她带来幸福。

很多事情不需要预测。预测会带来犹豫。因为心里会有恐惧。

你看起来好象从来不会有恐惧。他在昏暗的光线下看我。

那是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在劫难逃?

是。打个比方,比如你遇到乔,乔遇到我,然后我又遇到你。

我笑,对他举起手中的酒杯,轻轻碰他的啤酒瓶,cheers,朝颜。他也笑,抬起头喝酒。

在她的作品中,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文字有很多。

这样的语言,客观而又不丧失感受力。让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动、真切、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主面世界,让读者阅读起来,显得相当客观可靠。这种借人物之口表达的方式,让读者感受不到叙事者的存在,从而使叙事显得更为冷静。

如果说安妮宝贝的文字是毒药,让人深陷下去,那么是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在她的文字中是一粒足量的可卡因,让人上瘾并欲罢不能。在她的作品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目的不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在于如何把故事编撰得曲折动人,如何写出平凡人生恒常的苍凉。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

安妮宝贝用一种极自然的陌生化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的语言。语言的陌生化也就是通过改变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效果,增加感觉的维度和时间长度。

语言的陌生化,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独特表达。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不像常用的人物语言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两种形式。在她的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上与正规的间接引语一致,不带引导句,但语言本身被赋予了人物的心理独白。因此,人物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表现,强化心理感受,凸现人物的意识活动,使人物的心理流程被生动地传达出来。

3意象的运用

另外一方面,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修辞格的使用,对意象的反复强调,使描写的对象变得奇异,因而给作品增添了诱人的魅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笑容可以悲凉,黑眼睛可以幽蓝,太阳可以寒冷。”

像这些传统语法里面统统不符逻辑的句子,却被她组合出一种奇异的美丽和感觉,但这种美却极其锐利,可以划伤你的心,可却让你欲罢不能。如果你没有一颗玲珑易感的心,那么你便无法理解她文字的魅力,你可以不屑、可以不懂,却无法阻止一些相类的灵魂被她的冰冷如火所魅惑!

安妮宝贝作品中有两个常见的意象,“深海的鱼”和“寂静地腐烂”。在《空城》里有这样一段话:“在百盛下面的地铁站台,总有行色匆匆表情冷漠的人群。他们披着一层孤独的透明外衣。象穿行在深远海面下的鱼。各行其事。脆弱无常。”深海的鱼是对都市生活的冷漠人群很贴切的比喻,他们各自穿行身体冰冷从不交流,被寂寞的海水浸泡包围,这是常态下的都市人的生活。《上海冬天》里说“认识他的时候,她刚刚结束在外面的流浪。在家里睡觉,上网,不想工作。就象一棵死亡的植物在寂静中腐烂着。”这是非常态的都市人的生活,不再忙碌不再做无止境的重复性工作,但是内心已经腐烂,在寂静中死去,被都市的正常节奏所抛弃。通过这些通感、反讽等修辞手法,还有白棉布裙子,黑色蕾丝内衣,香烟„„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文字后面的辛酸。这一切意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效果,从而使作品超越现实生活本来形态。

安妮宝贝对于都市人生活的普遍概括虽然不免偏激,但这种意象手法的运用某种程度上的确突出了都市对人的压迫感。这也是安妮宝贝的作品为都市白领所推崇的原因。

4保守的前卫

安妮宝贝作品与一般通俗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前卫姿态。上个世纪末卫慧、棉棉等开始了身体写作,虽然畅销,但受到评论界一贯的口诛笔伐。安妮宝贝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通俗文学里略加少许先锋姿态,既能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视觉刺激,又不至被保守者所排斥。其保守的先锋姿态体现在对都市病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委婉表达上。

都市病的发现,安妮宝贝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在她的所有作品里男女主人公都是不健康的,她们是城市的主流却又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安妮宝贝放弃了虚妄的希望,她从来不在作品里提供出路,也不指点迷津,她只是指出有这样的一群人这样地活着,他们的绝望是任何人心底都有的绝望,漂浮无根是生命的常态,这在大众文学里是难能可贵的。女性意识的委婉表达在于对爱情的弃绝和同性恋,在安妮宝贝的作品里,爱情不再是女性的至高追求,男人也不

是女人的全部,有的女性以性谋生,在酒吧唱歌跳艳舞或者被富有的中年男人包养,但她们的心是自由的,即便是绝望、腐烂,也不被金钱和英俊的年轻男人所拘束,这对于通俗文学中贯有的将完美爱情作为女性的唯一追求是一个超越,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超爱情的追求,男性只是女性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同性恋情也不是安妮宝贝作品的专利,在女性对男性失望和叛逃之后,一方面会将目光转向自我,另一方面也将感情投注到同性身上,长篇小说《二三事》就是写这种同性恋情的,安妮宝贝的保守在于她绝不偏激地否认男性,绝不申明对男性世界的彻底叛逃,她笔下的女性其实是有着双性恋倾向的,而且,她对同性恋的描写并不会引起性取向正常的人的反感。

前面提到,安妮宝贝是一位网络写手,网络给了人一夜成名的机会。但同时,对于已成名的人也存在一夜速朽的可能。通俗文化的繁荣也是如此,大众文学审美疲劳时,安妮宝贝稍许叛逆前卫的作品,在千篇一律的爱情小说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5心理分析的人格结构

安妮宝贝的小说具有很固执的人生模式,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几乎是重叠的。她所描述的人生主要有三种,这三种人生在她的小说《七月和安生》里激烈的碰撞在一起。她用简洁的句子结构和叙事方式描写了两个女孩(七月和安生)与一个男人(家明)之间漫长的友情和情欲。两个女孩在感情的付出方式和对爱情的处理上,有很多微妙的东西,而不同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带给她们截然不同的结局。《七月和安生》中的三种典型的人生模式,恰好符合弗洛伊德潜意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阐述人格结构时把它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安生,家明,七月这三个典型人物分别表现了这三种人格特征:

5.1“自我”家明——好丈夫与好情人

“自我”是按“现实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理智与谨慎的心理媒介,可以调节自身本能与外界的关系,既把自身的愿望转化为符合外界要求合理表达,也使外界能够提供合适的途径满足自身的愿望。家明的性格是“自我”人格的体现。他既爱温柔贤淑的七月,又忍不住被桀骜不驯的安生所吸引。家明苦苦挣扎于两个女人之间不能自拔。故事的结尾是家明在道德的驱使下回到七月身边,从此过上平静的日子。

可以说,“本我”把人变成魔鬼,而“超我”把人变成天使,只有“自我”可以使人既不成为魔鬼,也不成为天使,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

5.2“本我”安生——远走他乡的叛逆女子

“本我”即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遗传下来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说:“我们人格中模糊不清,无法触及的部分是一个混乱的地区,一口满是沸腾激荡的大锅。”它没有组织形势,也没有统一的意志。“本我”代表未经驯服的激情,是一种极力满足本能需求的冲动。安生是一个寂寞,阴郁,倔强,桀骜不驯的女子,除了拥有公主般奢华但冰冷的房子以外,她一无所有。她的生命用家明的话来说是“像一棵散发诡异芳香的植物,会发出让人恐惧迷离的花朵。”她看似坚强实际脆弱,本身拥有的东西太贫乏,而被迫放弃的东西又太多。

本我和超我是人格中的两个极端,就像安生和七月,一个始终漂泊,一个喜欢停留,一个死亡了,一个平静的生活。

5.3“超我”七月——一辈子过安稳生活的平顺女子

“超我”是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准则。弗洛伊德说:“超我代表一切道德束缚,拥有追求完美的冲动,总之,它几乎等于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生活中的高尚事物。”七月这个人物正符合“超我”的人格特征。

七月之所以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正是因为她能清醒的认清事实的真相,而安生却终此一生都活在“变成七月”的梦想中。“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做七月,却只能做安生。七月有很多东西,但是她无法给我。安生什么也没有,始终也无法得到。”安生的悲剧就在于她的直接和极端,她不懂处世,也不会隐藏,在命运面前,她是无处可逃的。她企图抓住爱情,作为苦难的救赎,但作者看来,爱情是不能带来解脱的。纵然安生倾其所有的付出,她依然是安生,不会成为七月。作者把这种生命的无助看成宿命,似乎追求“本我”的释放在现实中是不能实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让我们不得不忘记“本我”,规规矩矩的做人才能很安稳的生活。因此安生终究走向悲剧的尽头。

但作者没有让安生继续绝望下去,在故事的结尾,安生终于找到了幸福的小小出口——孩子。而唯一的解脱,不是爱情,而是死亡。“我终于知道自己可以蜕变了,像一条蛇,可以蜕壳,新的生命出来。而旧的就可以腐烂。”孩子是她的重生,拥有鲜活洁净的灵魂与肉体,就像七月那样。作者终于安排了一场悲剧性的“涅磐”,安生难产死去,留下一名女婴,取名小安。

这就是《七月和安生》中的人生模式,作者用叛逆的思想与健康的笑容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多种苦难和甜美。她以女性细腻而独特的视角诉说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生的莫测。安妮宝贝是个深沉的人,如果她看见田野上大片的美丽雏菊,她除了感叹世界的美妙,还会想到潮湿的泥土下面埋葬了多少昆虫的尸体。她笔下的女孩子们所经历的人生让我们知道,幸福是可以选择的,但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很多时候,幸福的样子并不如我们想的美好,我们做的选择也未必就是最好的结果。

6新时代的爱情风气

在《瞬间空白》这篇小说中的靳轻,作为大城市里的白领,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但精神无依无靠,为摆脱孤独她与并不相爱的男人同居,过着灾难般的生活。当她终于遇见一个信仰爱情的男人,她却理智的退缩了,原来爱情只是按下“清除”就可以在瞬间变为空白的一场幻觉。而作为“本我”去追求爱情,把爱情当成生命中唯一的事情,永远都会失望的。

这就是新时代的爱情风气,从简单化向复杂化演变。爱情从追求赞美的对象变成逃避揭露的目标。女性在爱情面前的迷茫,凸现出女性在主体意识上的困惑,也就是对“本我”是否应该释放的困惑。而另一方面。女性意识中的“苦难体验”和“不安全感”普遍存在,这来源于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对未来前程的莫测,因为“本我”的抒发受到了抑制,因此在女性的意识里容易引发宿命论。

有性别而不唯性别,注重又超越性别的写作是可能的,也是现实存在的,这就是九十年代以来复兴的女性个体言说,也可以说是个人化写作。安妮宝贝做到了这点,她真切道出女性苦难得不到拯救的根源。正如一位网络红人“天仙妹妹”所说:“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安妮宝贝的文章缺少跌宕起伏而又显得单薄,但她的作品仍能吸引为数不少的读者,这应该归功于她善于设置一种召唤式的话语情境,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份

认同感。安妮宝贝让叙述者和读者保持一种情感投射关系,让人物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呈现出相当的真诚性。更具体地说,安妮宝贝敏锐地捕捉到了都市白领的一种情绪和心态,一种飘忽的不安定感和冷漠孤独症。而这种情绪又是以散片式的叙述流和哲理式的随感录拼接而成,从整体上渲染一种灵魂的甘美与脆弱,却又有意回避了对人性的奥妙作深度的探寻,而仅仅是提供一些触摸和抚慰,让人在沉浸与共鸣的氛围中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伤式回味。

安妮宝贝的成功是由读者选择的,这给当下中国作家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借鉴:在文学场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作家的成功不仅仅要靠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要考虑和揣摩读者潜存的普遍接受心理。

安妮宝贝语录 篇4

2. 生活的根基,是一颗自然的平常心。 《素年锦时》

3.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他仅仅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蔷薇岛屿》

4. 很爱你,却不知道该如何靠近你,所以觉得离开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不同.结果反正都是这样,是好是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迷恋你.

5.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清醒纪》

6. 若为情执,必陷入软弱。 《眠空》

7. 我想我们终于不再爱了,这样真好。我们给过彼此的那些眼泪和疼痛,如风飘远。 《乔和我的情人节》

8. 真正需要找到我的人,会通过一切途径来寻找。但事实上,这个世间,并不存在非找到不可的人,或非做不可的事情。 《素年锦时》

9. 语言是脆弱的,语言无法跨越生死,时间,痛苦,以及绝望。 《彼岸花》

10. 世间如此寂静而漠然。而我们却要获取深爱。 《蔷薇岛屿》

11. 夏天是个外表性感内在天真的季节 《眠空》

春宴 安妮宝贝 篇5

命定的秩序,从不给予怜悯、顾惜、宽恕。它只给予命令、指示、结果。但因为他出现,她的生活注定将会不同。他打开的天地,不仅仅是她对这个世间的体会和认知,对情感与欲望的深入和探索,对人性的质疑和清洁,更重要的是,她经由他,再次面临一条通往内心的孤长隧道。她需要鼓起勇气进入、行进、抵达、超越。

如果她注定要在这段关系里经历苦痛沉沦,那么,它是她的任务,用以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无可置疑。相爱,是命运给予的使命。

浅谈安妮宝贝 篇6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个性,厄勒克拉特情节,俄狄浦斯情结

安妮宝贝是新生的网络作家。1998年8月起发表小说, 因作品风格独特引起广泛关注。其小说的主题往往关乎孤独、爱、死亡和漂泊。

一、故事简介

南生失去了母亲, 自幼与外婆生活, 7岁那年, 再婚的父亲来接她一起生活, 到车站去买馒头的父亲却丧身车祸。兰姨是个上海女人, 容貌艳丽, 患有抑郁症。再婚四个月, 就失去了给她带来希望的男人。林和平是兰姨的儿子, 性格阴郁、叛逆。换了环境的南生, 在一个畸形的家庭中长大。林和平最终成为街头混混。林和平对南生的照顾, 让她产生一种畸形的依恋。成年后, 继母自杀, 南生和林和平发生畸恋, 无法自拔的南生杀死了林和平。

二、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的个性分为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动态人格系统中, 如果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 人格就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不能控制本我和超我时, 人格就不正常。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 最隐秘、最模糊且不易把握的部分。它盲目, 混乱, 只是寻求对食物、权力、性爱、欢娱的满足。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中最有能量的, 驱使人类受本能的支配, 在生活中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 根本不顾与外界的冲突与实际的危机。在本我的快乐原则指导下, 开始与现实的接触, 当部分本我能量开始用于追求现实世界中的满足时, 自我就逐渐形成了。

自我主要是处理人与现实的关系, 解决本我和现实的矛盾。自我与本我不同的是:自我能够综合自己的内容, 把本身的心理活动聚集在一起并且统一起来。自我代表本我控制通过能动性的途径, 又在欲望和行动之间安插了“思考”这一拖延因素, 在思考过程中, 自我利用记忆所储存的经验的剩余。这样, 自我就推翻了在本我中左右一切的快乐原则, 而代之以现实原则。它在衡量和决定本我需求是抑制还是释放的时候, 要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给予考虑。自我总是选择出最佳方式与社会环境打交道以满足个体的需求。它有一定的抑制力量, 会切断意识与个体不可接受或不愿接受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即被抑制。

每个人并不是单一的个体, 而是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 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群体所具有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影响和制约。而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 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为的主体。超我, 它是用来评判人的思想、意图以及行为是否符合固有的道德行为准则, 做出各种价值判断;它观察、监督自我, 对自我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给予惩罚, 通常是使自我产生内疚和后悔的心理。

人的个性的三个方面是动态发展的, 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 支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从根本上讲, 本我和超我是处于动态的矛盾斗争之中的, 因为本我只是盲目地追求个性的满足, 而超我作为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 总是以正确的价值判断对本我的需求进行评判。而自我在此充当协调两者矛盾的角色, 它不仅要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可能性, 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因此自我会在本我和超我中找出最佳的结合, 满足双方的要求。虽然, 有时本我过于强大, 以致于打破超我的约束, 驱使自我在其支配下采取行动, 但是最后, 以现实为基础的自我最终会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给予调节。[1]

实际上所有的人, 除去其外在的物质的区别外, 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受个性结构支配的人。南生根本上是“自我、本我、超我”控制下的矛盾统一体。为了不断地满足本我的欲望, 她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正常的生活, 最终毁灭了一切。

三、自我, 本我驱动下的南生

根据弗洛伊德的个性理论, 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本能。幼年的南生, 与外婆生活在一起, 对母亲的记忆只有一张陈旧的木床, 死于难产的母亲, 所留下的痕迹只有“木板左上角有一块褪淡的血斑”。对父亲的记忆, 停止于那次车祸。外婆填补了母亲的空缺。而林和平对她的关爱, 满足了她对父爱, 对男性所有的遐想。因此, 在本我的快乐原则下, 南生陷入了对林和平的畸恋之中。一方面是对父爱的追求。这就是厄勒克拉特情结。弗用这一术语表示女孩对自己的父亲异常深情, 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性爱的主要对象并希望取代母亲。缺乏父爱的南生, 林和平的出现填补了父爱的空缺。林和平第一次见到南生, 就带她去吃面, 她吃的是牛肉面, 而自己吃的却是阳春面。就是在这一刻, 南生对林和平产生了父亲般的依恋。在之后的成长岁月中, 孤独的南生把林和平在一起的岁月当做了最快乐的时光。

另一方面也是对性的追求, 林和平是“灼热, 残暴而强大的”。她被林和平的男性魅力所吸引。由性所体验的愉悦让她无法自拔。

当南生到广州寻找林和平遭到拒绝后, “自我”促使她选择了温顺而善良的罗辰。在自我的驱使下, 南生开始接受罗辰。当她开始正常的生活后, 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细节总是让她回想起林和平, 会对比两个男人;当感受到罗辰家人对其的关怀后, 被刺痛了, 她想到的是生活的残缺。她的不习惯更让她回想起林和平。但是在自我制衡中, 南生还是继续忍耐生活了一年半。但自我的抑制作用, 始终无法平息南生对本我的追求。在“快乐原则”下, 她寻找林和平, 在林和平的拒绝后, 她拿起了刀, 亲手结束了一切。

在南生短暂的生命中, 她始终是在自我的驱使下, 追求幼年生活中不完整的爱, 企图来弥补所缺失的一切, 但是强大的本我需求, 压倒了一切, 最终迫使她走向了毁灭。

四、本我、自我、超我驱动下的林和平

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林和平本就有些孤僻。忧郁症的母亲, 她的歇斯底里更把林和平推向了叛逆的道路。他们互相打骂, 互相折磨。他憎恨母亲的生活。而兰姨更是把对生活的不满, 发泄在唯一的亲人身上。在追求快乐的本我驱使下, 他成为街头流氓。同样在却缺乏母爱的生活中, 所谓的亲人南生, 就成了他最亲近的情感寄托。他逐渐爱上了南生。林和平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的互相折磨, 实际却是彼此的热爱。把南生当做了避风的港湾。受伤时, 蜷缩在她怀里哭泣, 展露真实的自己, 充满了委屈和无奈。在母亲去世的那天, 一切得到了爆发。南生又成了他的性对象。林为和平对南生的表现可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氏性欲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4—5岁时, 男孩便逐渐产生了对母亲的强烈依恋和占有欲, 同时对父亲持有敌意并想取而代之, 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 称为“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本我驱使下的林和平。俄狄浦斯情结, 同样也是在本我驱使中的产物。

母亲去世后, 南生到杭州读大学。林和平去了广州。新环境中的林和平, 自我驱使他忘记过去, 要重新选择一种正常的生活。自我总是选择出最佳方式与社会环境打交道以满足个体的需求。它有一定的抑制力量, 会切断意识与个体不可接受或不愿接受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即被抑制。自我抑制了林和平对本我的追求。他选择了比他大十几岁的阿粟。他对她依赖, 依恋。同样是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正是林和平的自我的作用下, 驱使他达到超我。他对南生产生了内疚心理, 对母亲同样也产生了内疚, 他企图忘记过去, 寻找新的, 符合道德准则的新生活。因此多次拒绝了南生的纠缠, 并不断地劝说南生寻找新生活。但最终, 无法摆脱本我追求的南生, 被他毁灭。

五、结语

纵观南生短暂的一生, 她始终生活在本我的追求中, 无法自拔。虽有在自我与本我中的挣扎与徘徊, 但最终本我的需求战胜了使她毁灭了走出了本我的林和平, 更毁灭了自己。南生是人性的写照, 折射出人类真实的自我;欲望, 道德和现实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罗伯特D奈 (Robert D.Nye)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 斯金纳, 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

上一篇:推荐的西游记心得样文下一篇:放疗技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