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作文800字(精选3篇)
蒂凡尼的早餐作文800字 篇1
《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拍摄于1962年。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梦露是所有男生心中的性感女神,凹凸有致的曲线,烈焰红唇,浅金色的卷发,每一个元素都是原始的欲望象征。而到了60年代,社会环境中的理想主义情结引发了一场时尚界的嬉皮风格,在这个所有人都为披头士疯狂的年代里,赫本那种纤瘦骨感的身材引领了新的时尚潮流。和同时期出现的模特Twiggy一样,赫本也十分瘦、平胸,没有玲珑的曲线,举手投足像个孩子般稚气未脱,却又流露出一种天生的优雅。
在电影中,奥黛丽·赫本的`装扮再次掀起时尚界变革。修长的鸡尾酒裙、张扬的蛤蟆墨镜、曼妙的高耸发髻,以及夸张的长款烟圈等透过赫本的演绎一夜之间红遍全球,成为最热门的时尚道具。近半个世纪后,霍莉一角仍荣登英国《WhatToWear》杂志票选的“影史最时尚主角”冠军。尤其是她所穿的GIVENCHY小黑裙被评为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小黑裙。这套用黑色丝绸制作,无袖的鸡尾酒裙亦堪称时尚界不朽的经典之一。出自纪梵希工作室的原作的复制品在1992年巴黎的回顾展中再次亮相,被描述为“带着利索线条的晚装,在腰部做了隔开处理,黑色的缎纹,无袖”。高贵的赫本营造了一种清纯、典雅的感觉,堪称史上最经典的银幕扮相之一。
在电影中,赫本梳着一个高贵型的盘发,前端垂下的刘海,为盘发增添了中性气质,迸发出豁然、大气的感觉。微微隆起的盘发上端呈现略尖的感觉,提升自然大方的气度。而一侧刘海的加入则为整体感觉增添了自信的一面。化的是一个赫本复古妆,眉毛部分着重加粗,令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使得脸庞的整个轮廓更为清晰。粗眼线令眼睛看起来更有神,并且拉长眼线并在眼尾轻扬,缔造出深邃的眼睛轮廓。在颧骨处以打圈方式大面积扫上腮红。高圆圆的红唇、红甲加上露背黑色更是具有别样的风情。
另外,赫本的几种经典服饰配件使其形象更具特色。一、丝巾。一般人围丝巾都在旁边打结,而赫本在剧中偏偏于脖颈正中打了一个结。虽然用现代的眼光看太过中规中矩,但却令赫本的俏丽展露无遗。二、手套。式样简洁的长手套能够把她显得高雅、大方、轻盈。三、平底鞋。一双清爽无负荷的平底鞋突现亲切的“简约主义”。
这独特的造型是赫本开创了时尚之风。著名华裔设计师王薇拉亦曾这样评价赫本开创的时尚之风:“她的穿着迥异于当时好莱坞流行,她是为自己而穿。”
蒂凡尼的早餐作文800字 篇2
杜鲁门·卡波特, 一个备受争议的美国当代作家, 曾经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卡波特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 他的童年并不幸福。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 后被送到母亲的远方亲戚那里寄养, 直到9岁才回到纽约, 和母亲、继父生活在一起。不久继父破产, 母亲吃安眠药自杀。由于自幼未能享受到亲人之爱, 他便开始寄情于写作。他天资聪慧, 17岁便高中辍学, 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6年, 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米利亚姆》获得了欧·亨利小说奖, 成为美国文坛新秀。1948年, 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他的声音, 其他的房间》, 该小说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1966年, 他完成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上, 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 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 终年59岁。不幸的童年和成年后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内心孤独而又敏感。对生活既充满渴望, 又怨恨它造成的不公。作为一个同性恋者, 他的灵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经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世事的无常, 可他的肉体又不自觉地沉迷于金钱欲望营造的虚幻世界当中。他内心的寂寞被表面的世故圆滑所掩盖, 华而不实的表象下是一个有创伤记忆的灵魂。所以卡波特在他著名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中塑造了霍利·戈莱特利这样的角色, 一个特立独行、敏感自尊而又坚强执着的“天然策略家”, 这也正是卡波特自身的写照。
二
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完成于1958年春, 当时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弥漫在美国社会当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相当一部分作家放弃了三、四十年代所持的进步立场, 转而开始称颂“美国生活方式”。卡波特也不例外, 他只能在作品中抒发他对生活在纯净小天地里的小人物的眷恋, 在希冀和温情的暖色中, 精心编织美丽动人的梦想, 着意描写生活中喜剧性的一面。这段时期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梦想和虚幻的色彩, 表面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但营造的却是童话般的世界, 乍一看一派轻松愉快, 细思量却是深沉的惆怅和茫然。《蒂梵尼的早餐》就是这样一部极富情调的小说, 阅读时的感觉如丝绸般光滑、细腻, 而又耐人寻味。卡波特是个驾驭文字的天才, 加上他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洞察力, 将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极其精确生动。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说它好到“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百读不厌”, 每次阅读“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所折服”。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除非到了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以及属于我的东西的最后归宿的时候, 我不想占有任何东西。眼前我还说不准这个归宿在哪。可我知道它像什么样子”, “它像蒂凡尼珠宝商店一样”。蒂凡尼是纽约著名的珠宝店, 凡到蒂凡尼消费的人物, 不乏社会名流和富商巨贾。所谓“蒂凡尼的早餐”并不是小说中真实存在的场景, 它只是用来表现主人公霍利向往富裕而高贵的上流社会的梦想, 象征了一个始终漂泊的来自美国南部的穷女孩的浮华白日梦。
三
小说的主人公霍利·戈莱特利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交际花, 她美貌出众, 快活、自然、不做作。她是一个野性的姑娘, 从与她年龄悬殊的丈夫“家”里逃出来, 来到纽约。为了追求广阔的世界和她所憧憬的理想生活, 她独自谋生, 流连于酒吧、咖啡馆等社交场所。她天真开朗, 热爱生活, 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处世标准。她向往那些出入纽约第五大街高级珠宝店“蒂凡尼”公司的豪华餐厅进餐的“高雅而富有”的人们的生活, 她认为自己始终都在漂泊不定的“旅行”中。她想找一个她所爱的人, 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她的生活中充满了新奇和渴望, 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着她, 而她巧妙地周旋在其中, 游刃有余, 而且努力捕捉任何能够嫁给富豪名流的机会。村上春树曾说, 她身上带着一种“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她没有来历, 没有背景, 没有负担, 她的名片说明一切———“霍利小姐在旅行中”。一个女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片?霍利的想法是“毕竟我怎么知道明天我会在哪儿?所以, 我告诉他们给我印上在旅行中这几个字”, 她家里“永远是露营或者搭夜班飞机航行”的气氛。
童年的飘泊和流浪让霍利有极度的不安全感, 她想为自已漂泊的人生找个终点, 找一个心灵停靠的港湾。她想和她的哥哥弗雷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要是我能找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地方, 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样, 那我就购置些家具并且给这只猫取个名字。我曾想, 也许战争结束后, 弗雷德和我———”, “我去过一次墨西哥, 它是个养马的绝妙的国家。我看到一个靠海的地方。弗雷德是一个善于养马的人。”在战争时期纷扰动荡的年代, 一个弱女子想实现这样美好的梦想谈何容易。她以为只要拥有了金钱和财富就可以创造出她所追求的“安宁幸福”的生活。但霍利追寻的是一种虚幻的假象, 因为金钱并不等同于幸福。其实在不断的追寻中, 她也不能确定, 财富是否真的会带来她所要的生活, 可对于这样一个只有美丽外表、善良心灵和高傲自尊的乡村女孩, 除了金钱还有什么才能满足她童话般的梦想?霍利很单纯, 所以她执着地追寻着, 希望利用这些有钱人来实现她的梦想, 尽管她实际上瞧不起也不信任他们;霍利也很世故, 所以当她的“女友”抢走百万富翁拉斯蒂·屈劳勒, 当她最终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抛弃时仍然能够保持乐观。小说最后悲剧式的结尾让人认清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这是作者的目的, 也是生活的写照。
小说中始终闪耀着轻松明快的色调, 一个凭借单纯率真的本性独自闯荡世界的单身女子很难与繁华而险峻的纽约社会抗衡。所以她最终陷入困境, 被迫出逃。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 各种打击同时到来, 先是她最爱的亲人弗雷德阵亡的消息让她悲痛欲绝, 行为举止完全失常, 最后只能靠医生的药物才镇静下来, 在这一刻她心中最温馨的部分也被掩埋, 从此她再也不叫作家弗雷德了, 她把这种最深切的悲痛深深地隐藏起来。同时她把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同时寄托在何塞身上。她原来只有哥哥和她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现在变成了对于和何塞的未来生活的期盼。尽管何塞并不是最贴近她理想的人选, 可她让自己爱上了他, 全心全意地想开始新的生活。可命运总是喜欢折磨历经苦难的人, 被卷进贩毒案的丑闻让她失去了爱名誉地位胜过爱她的何塞, 她被抛弃了。读到这里连读者都不禁感叹她也许会被命运抛弃, 下场悲惨。但霍利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她永不屈服, 勇往直前。她没有给自已太多的时间悲伤, 也许是苦难的经历让她有异于常人的承受力, 也许是她还过于天真认识不到生活的残酷, 也许是作者刻意的安排, 总之霍利小姐又上路了。小说的结尾她决定逃离纽约, 去巴西寻找新的生活, 并要作家替她寻找巴西前五十名富翁的名单 (作为今后的勾引对象) 。作家劝她不要在保释期间离开, 不然就会成为通缉犯, 永远不能回家了。她却这样回答:“所谓家就是你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我还在寻找。”
四
卡波特用他非凡的才华和精湛的笔触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梦一样的女孩和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读《蒂凡尼的早餐》就像春天的午后在庭院里啜饮一杯香浓的咖啡, 清新、舒畅、浓烈、苦涩却又回味无穷。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霍利的影子, 我们都会追寻一些虚幻的梦想, 只是我们比霍利幸运, 不会像她自幼贫穷漂泊, 无依无靠, 连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她只能靠梦想活着, 心灵的空虚让她时刻不安, 让她觉得不归属于任何地方, 所以她不断地寻找着、幻想着。她追求的是永远不会给她留有位置的生活, 而真正爱她的丈夫又给不了她所要的生活和爱情。也许她早就明白她一生都要漂泊追寻, 她不会属于任何人, 但任何见过她的人都会想要拥有她,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梦, 一个不真实的梦, 美好难忘却总有醒来的时候。作者卡波特也对她充满怜惜, 在小说的开头就借一些蛛丝马迹告诉读者霍利还在旅途中, 让人们对她充满希望, 祝福她一生平安。
卡波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物也反映出他自身的处境。相似的童年经历, 同样的颠沛流离和命运坎坷。在只能依靠自已的人生奋斗中, 卡波特成功了, 可他知道想要得到成功其实并不容易。霍利的人生会怎样是一件无法预见的事情, 生活并不一定会善待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 但这显然不是读者和作者所乐于见的, 因而卡波特选择逃避现实, 给出虚幻而又浪漫的结尾, 让霍利在她的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地追寻,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尤其是对无依无靠又极度渴求“家”的霍利来讲。我们无法苛责霍利, 说她不现实, 太虚荣, 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卡波特并不是为所有女性树立典范, 他只是艺术夸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的生存方式, 让我们知道在充满欲望、功利、陷阱、满布荆棘的世界中, 多少人还在努力地活着、挣扎着。霍利也许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但她也是还在旅途中寻觅漂泊的众多普通人之一, 为梦想而活, 为梦想而漂泊。虽然很难找到心灵的归宿, 可却有积极生存的理由。这样的人, 幸与不幸又岂能以常理度之?
参考文献
[1]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8.
[2]潘明元.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凡尼进早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4.
[3]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小说艺术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
[4]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蒂凡尼的早餐》[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0.
[5]帕蒂.希尔.杜鲁门.卡波特访谈录[J].杨向荣译.青年文学, 2007 (2) .
蒂凡尼的“早餐” 篇3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经典。“Tiffany”(蒂凡尼)就像是那部叫《蒂凡尼的早餐》的老片里所呈现的一样,虽然离我们很远,却又总教人怦然心动。那种淡淡的韵味就像林间小径上,突然洒下来的斑驳光点,让人猝不及防但又顿觉明澈。整个时代的味道得以发散得入微入至。就像是在肌肤之间、鬓发之隙。仿佛是偶然的一次邂逅却又让人那么盲目,毕竟梦与现实总是隔着太多的由头:“你总是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试图留下你留不住的东西。”当影片中,赫丽的前夫来探望她,并要把她带回得克萨斯时,却遭到了赫丽的拒绝。在离别前,赫丽向他袒露心声。这便是本片的主旨。当然也是“蒂凡尼”能够给与这个世界的真正灯影。
我总觉得在“蒂凡尼”的灯影世界里真正镶嵌的并不独独是一种怀旧,更多的是隽永与弥足珍贵。是那种存活在灵魂中的奢侈。就像那部老片,虽然影片的结尾依旧是好莱坞大俗特俗的结局,可是谁又能否认,这结局恰恰符合了俗世里的居民更多的愿望。就像每盏灯必然要照亮的某个区域。这种区域无疑是那种叫“梦境”的事物。
奇妙、动人心弦。
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看这是个越来越崇尚消费的时代。谁都知道这个时代消费的已经不单单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里的那些东西。那些或真或假的——当我们消费完了,是否需要点一支烟来证明我们依旧安宁无恙?抑或抬头看看那从嵌花灯里依稀洒下来的光束,我们是否就此陷入沉吟和幽邃?
真正幽邃的是一个人看灯的眼神和一低头的默然。
是的,蒂凡尼就是一个华丽的梦。需要的是梦醒时分的几许清醒。或者就是在这半睡半醒之间,我们和一个时代真正取得了谅解和遗忘。或者是,又一次梦境的开始。
每到黄昏,有人约,到湖边走走。每每就想到了“守候”。蒂凡尼是在守候什么呢?一份早餐?就像奥黛丽·赫本所演绎的郝丽映在大橱窗那个柔和的侧影?我知道有一刻,我也会走到她的背后,默默地享受和她—样的那份剩余的灵魂早餐。
谁都会这么做的。不管你在纽约还是意大利,不管你是漂泊客还是镶金男。不管你是否与那些珠宝和灯影相约。只要你想,那些尚未消费的感觉就会悄然临抵。
蒂凡尼,一份永远在消化中的早餐。
谁都不会缺场。
那盏叫Tiffany的嵌花玻璃灯
路易康佛蒂凡尼是新艺术运动的主导人物。嵌花玻璃是令他闻名的众多艺术专长之一,除了灯罩,还应用在窗门及其他饰物上。如今真品尽是各大艺术馆和拍卖公司争抢的对象,坊间可购得的,虽仍昂贵,已是复制再复制的儿孙辈了。
许多人对新艺术运动并不很了解,倒是看了嵌花玻璃灯就叫得出蒂凡尼灯(Tiffany Lamp)。有人仍会好奇地问:这个蒂凡尼,和那世界闻名的Tiffany&co,有没有关联?
答案是有的。
如果形容富人家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匙”出世的,那么路易康佛蒂凡尼所舍的金汤匙应该是最珍贵,最漂亮的一把。因为他的父亲,正是名店Tiffany&Co,的创始人查尔斯刘易斯蒂凡尼(chatles Lewis Tiffany)。
路易自幼喜爱画画,极有艺术天分。父亲希望他未来能从政,因此送他进了军校。但他对军事正课毫无兴趣,只爱绘画课,并在这段期间,结识了名风景画家乔治英尼斯(Georgo Inness)。他努力学画,完全不顾军政前途。
如同每一位父亲,查尔斯虽然遗憾于儿子不肯加入政圈,仍尽全力帮助他走艺术的路。
19世纪下半期,巴黎仍是世界艺术中心,查尔斯做生意富有国际观,找到珠宝家Gideon Reed合伙,1850年在巴黎开了分店。他又延揽专才爱德华摩尔负责设计,后请宝石学家乔治孔兹负责鉴定及开发稀美宝石。
摩尔经常往返巴黎、纽约店问,寻找设计灵感与技高艺匠,更带回各种欧洲新艺术讯息,比如苏伊士运河开通、法国时尚界流行中东及埃及风……这些听在热爱艺术的少年路易耳中,真是心向往之。
摩尔对路易如父如师,特别陪他去巴黎求艺,又传授给他设计经验,和自己收集回教、东方艺术品的专精知识。被誉为“美国宝石学泰斗”的孔兹,更是悉心地从头教导路易认识各种矿石,尤其是本来不甚出名、不被赏识的奇石,或美国土产的宝石。
摩尔与孔兹当然对路易帮助良多,但其他进出Tiffany&Co,店的,也都是珠宝行业中的佼佼者。譬如来自制玻璃师安东尼莎维亚蒂(Antohio SaLViati),他做的彩玻璃马赛克无人能比;还有做珐琅的约翰卡兰(John Curran)……
少年路易最初只想成为水彩画家,却因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受教于珠宝业界的最佳师资,耳濡目染,想不投入设计这一行也难。
在当时,举办世界博览会是热潮,在伦敦、在巴黎、在维也纳……每个名牌名店名设计家,都铆足劲去参展、比赛,一旦得奖,名利双收。蒂凡尼店在摩尔的指导下拿了许多大奖,争足锋头,得奖也给渐成年的路易很大的鼓励,他虽不断以画作参展,但也从1872年开始跨行试做玻璃艺品,1876年完成他的第一面嵌花玻璃窗。
1879年,路易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在往后的40年中,为纽约数百富贵人家、公私组织,做了反映当代艺术风格的华丽设计。1893年,再开一家专制嵌花玻璃的公司,还参加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品中有一座小教堂,处处是嵌花玻璃与马赛克拼画,人人惊艳,展览结束,路易一共得了54个奖。
此后,路易继续设计出七彩玻璃瓶,大受欢迎,接着他做起珐琅艺品来,后再加上陶瓷、铜器……
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中,路易一口气展出了嵌花玻璃、马赛克,七彩玻璃瓶,珐琅艺品等新作,获得“应用艺术类”首奖。
1902年,查尔斯过世,Tiffany&Co,的大家业传到路易手上。
【蒂凡尼的早餐作文800字】推荐阅读:
吃早餐作文300字06-04
爱心早餐作文400字09-27
早餐店见闻作文400字06-14
做早餐_作文300字10-16
以早餐为话题的小学300字作文10-05
胖子吃早餐五年级作文10-23
自做早餐三明治作文06-18
学做早餐小学生作文09-22
第一次买早餐三年级作文09-06
以意想不到的早餐为题的作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