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2024-11-15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精选5篇)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篇1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1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蔽》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在篇中把学习的态度归结为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这句名言出自《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4、《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四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______________四个字。

5、“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命题,是在《__________》中完整地提出来的。

6、在《教约》里,王守仁阐述了他的有关儿童教育的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主张______________,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他提倡要________________进行,充分注意到学童的身心特点。

7、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_教育。他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

8、赫尔巴特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第1题6分,第2、3、4题各8分,共30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解蔽》)

3、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

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

三、理解题(以下各段话出自谁的什么著作?阐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实际加以理解。每小题8分,共40分)

1、“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2、“我相信,专门教育的改革比普通教育的改革将更为重要。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我们需要很多具有和外国人一起工作的才能和爱好的人。我们需要在早年就发现这种人,并且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教育的机会。”

3、“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该是相同的。„„如果教育被正确地理解的话,任何为全体人民设计的课程的核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任何政治、社会或经济条件下,都是相同的。”

4、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为以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时的效果。

5、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四、论述(或评述)(18分)

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评析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的教育思想。

附:评述题举例

1、在《普通教育学》中,就“儿童管理”,赫尔巴特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2、在《儿童教育》中,蒙台梭利是怎样论述“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3、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是怎样理解“秩序”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4、在《教育论》中,斯宾塞是怎样论证“在所有知识中,科学最有价值”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5、在《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应怎样对待儿童的好奇心?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荀子

虚壹而静

2、《大教学论》

3、《学记》

4、豫时孙摩

5、学记

6、分班教学

多种教学形式搭配进行

7、绅士

教育漫话

8、普通教育学

心理学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

1、宋代的朱熹对这句话作了解释,他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然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2、一个人凭什么认识领会“道”?通过人的内心。心又是如何去认识领会 “道”?通过虚心专一并且静心才能达到目的。人的内心不是没有对已知事物的认识,但应该有虚心接纳的状态;内心不是不能兼知他物,但应该有所专一;内心不是不会有情绪、思想的波动、游离,但应该有静心的一面。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他认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3、坏习惯已经形成再施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教育;适当的学习时机过了再去学,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只能陷于混乱的境地而不可收拾;不和同学一起切磋研讨,便会学识浅薄、见识不广;结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诲;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说明教育教学中对恶习谬见要事先预防;要抓住时机适时施教;要循序渐进;要通过广交良友相互学习提高。否则,学业难以成就。

4、君子既了解如何才能使教有所成效,又了解教不能取得相应成效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教师。君子的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晓喻、开导。引导但不牵引,勉励但不强制,打开思路但不直接告知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融洽和谐的状态中学习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这才算得上是善于晓喻、开导。

教学的本质是启发诱导,通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掌握了启发诱导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理解题

1、出自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认为过去的教育在根本上受了无活力概念的毒害,过多的无活力的概念把人类束缚住了。他提出教育应有“活力”,就是不让孩子消极地接受一些对实际生活无用的概念,而应使他们懂得各种概念在他们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怀特海强调要保持知识的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他指出,学校课程中有无数的理论知识,也要对某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但是,不应该教过多的食而不化的理论知识,理论说明也不应该太长,以免影响透彻和确切的理解。这是一切教育的中心。(结合实际部分略)

2、出自科南特《知识的堡垒》。科南特是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学校教育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主张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重视智育,主张把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等作为学科内容的核心,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同时他还重视天才教育。

(结合实际评析部分略)

3、赫钦斯《普通教育》。赫钦斯是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它的哲学基础是古典的实在论(唯实论),即认为“一般”是先于“个别”而客观独立存在的,“真理在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由此出发,它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永恒的。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的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学科”,认为“永恒的学科”是“理智”训练的最好办法,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学科的核心。

(结合实际评析略)

4、出自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他是以一门知识对“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尽责的程度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比较各项知识,从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来设置学校课程。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应具备和实现两个方面的作用:不仅能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科学知识对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们行为方面最有价值,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智力训练价值。因此,斯宾塞主张以科学知识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在今天看来,斯宾塞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科学知识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有很大的实惠,但科学知识同样可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不应厚此薄彼。在当前我国学校课程中,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5、这段话出自卢梭的《爱弥儿》。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教育要以适合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准则,所以一切教育措施就不能超出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儿童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阶段论。卢梭 认为,12岁以前,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智力处于感性阶段,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在让其自然成长的同时,主要是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其自然成长的环境,防止沾染恶习和谬见。

教育不能超越儿童特定阶段的能力和心理特征,这是对的,但卢梭认为12岁之前不能对其施以积极有效的教育,而应是完全消极的教育,值得商榷。

四、论述题

(1)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杜威还认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杜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更能有益于儿童发展,更能有益于社会改造。杜威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造的基本方法。

(2)关于“教育即生长”。从文法上讲,“教育即生长”是不通的。它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教学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杜威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3)关于“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杜威那里,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当然含有知的因素,但在此 之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部分。经验不再仅仅与认识有关,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皆涵盖在内。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杜威认为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的经验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篇2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性教育, 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类的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观。文艺复兴时期, 大学成为人文思想的策源地, 直接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之后, 西方大学虽然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 但“通识教育”一直在大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以来, 西方大学更是不断追求教育的人文内核。1952年, 教育家纽曼提出“博雅教育”的思想;1978年, 哈佛大学设置了若干以西方文化遗产为中心的基本课程, 对学生进行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芝加哥大学倡导通过名著阅读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资源;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人文素质教育贯穿着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 为中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中国教育家蔡元培、朱光潜等,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提倡“通识教育”。蔡元培在主持北京大学时提出并实践了“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校训,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精神成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都曾创造了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辉煌篇章。从建国初期到现在, 中国大学的科技教育盛行, 人文学科衰微, 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大行其道, 要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任重而道远。

二、外国文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设置人文素质公选课, 使缺失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公选课中弥补, 是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有力举措。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产物, 关乎人的情感, 是民族的表征, 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时代信息。外国文学有着异常丰富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是各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记录了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 涉及民族特征、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性、历史发展与演变等各个方面, 内涵极其丰富, 无所不包。外国文学广阔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才思维模式的培养。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公民拥有世界的眼光、胸怀与气魄, 全球化形势下的人才, 更需要立足本国, 放眼全球的综合性思维, 对其他名族的历史、现状、风俗习惯、思维特点有大致的了解。外国文学的跨国家、跨文化、跨时代, 以及鲜明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 不仅可以打开视野, 还可以让我们形象鲜明地了解和感受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民俗风情在内的异域文化, 纵横四海, 博览古今。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 对自身有更准确的定位, 也能更从容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目前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 主要针对高等教育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除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之外, 在文科范围内, 主要是以大学语文课及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而在理工科, 外国文学几乎不见身影。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理工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给外国文学所留的空间有限, 而且外国文学研究对于外语和专业背景知识的特殊要求, 也造成了这一学科不易深入非专业教育领域的状况,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与我们囿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忽视文学对各类人才培养的功能、没有做这方面的开拓也不无关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 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首先, 由于国际形势的主要潮流,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薪酬高低不同, 促使在我国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多, 理工类学生在高素质人才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在培养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科技人才时, 更应关注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形成。避免出现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其次, 可提高人的情感智慧, 包括人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情绪的掌控、承受挫折、人际关系等等, 由此提高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这些正是中国学生极度缺乏的。因此, 尝试在高职院校通过公选课形式使外国文学课程进入其他各专业学生的视野, 是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人文素质公选课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作为人文素质公选课进入非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视野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 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

(一)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 公选课的课时安排一般为24学时, 在这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不可能讲完全部的外国文学名著, 所以必须有所取舍。布鲁姆曾提出西方正典的概念, 倡导回归经典, 我们需要经典的原因在于生命短促, 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地多。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是否“直接战胜传统并使之屈从”是检验经典的最高标准。从耶和华文献作者和荷马到弗洛伊德、卡夫卡及贝克特, 经历了将近三千年的旅程。但丁、乔叟、蒙田、莎士比亚及托尔斯泰是这一旅程所必经的深广港口, 每一位作家都足够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阅读。公选课不指定教材教法, 有其灵活性和特殊性, 任课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下面提供一个参考, 这是经过多次教学实践, 逐渐形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见表) 。

作为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其教学内容可以忽略文学史脉络, 也可以忽略选择哪一部经典, 但其重点应以伦理教育、内在自我的成长教育、现代化人格培养为主。

从较为宽广的视野看, 伦理教育涉及引导个人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关系, 关乎个人的自我成长, 这一点正契合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可以说,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尽管其人物、情节是虚拟和想象的, 但作品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和处境是真实的, 包含着深刻的存在的真理和丰富的伦理体验。作为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中包含着从古至今众多伟大作家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伦理思考, 这些思考对于正处于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这一角度, 中国学生学习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 可以比较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而意识到并弥补自己的缺失。具体来看, 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经典对人性的剖析“深”而“广”, 表现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性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尤其突出了其中对立、冲突和悲剧性的一面, 用更为细腻、尖锐的方式处理了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困境。和中国传统文学中所表达的以温柔敦厚为基调的伦理情感相比较, 西方文学与对人性中“属于黑夜的那一半”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描写。如果我们把人性看作一道从最黑暗、最卑贱到最光明、最神圣的广阔光谱, 那么, 西方文学对人性的善恶斗争和相互转化有着惊心动魄的考察, 对于生与死、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秘密有着更为深幽的洞察。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 古罗马的《忏悔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 从17世纪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到18世纪的《浮士德》, 再到19世纪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都常常将主人公置于艰难的伦理选择中考验其人性、灵魂和内在自我的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经典的伦理魅力, 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更为多元的看待人生的态度, 能有效扩展、深化学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体验的有限性和所持道德立场的相对性, 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理解他人的矛盾和挣扎、迷惘和困惑, 学会爱他人, 悲天悯人, 嫉恶如仇。

西方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是关于人的内在自我成长。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从外部世界的经历中,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从对自我的反思和忏悔中汲取道德的经验和勇气, 对内在自我的价值和命运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最后达到成熟的自我认识的阶段。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通过体验自己的孤独并最终“与自己的死亡相遇”而获得了看待自我的更为清醒的眼光, 成为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文学教育对思想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学通过语言结构呈现生命自身, 并引导我们走向真理与道德的探索。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蕴涵着理性传统、自由科学理念、民主法治精神、人道主义情怀, 对培养现代化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各种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全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水平, 移风易俗, 改造社会。理工科人才往往缺乏宏观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社会观, 更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从整个社会来说, 人文精神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还很脆弱, 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曾多次发生毒奶粉事件, 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德国发生的类似的食品案件:2006年, 德国警方在慕尼黑一家肉品批发公司的冷藏库内搜出了120吨过期腐肉。其结果是涉嫌贩卖腐肉的食品公司老板、74岁的乔治卡尔布鲁纳在家中上吊自杀。主流的《图片报》认为, 布鲁纳是因为不能忍受连日来的舆论压力而自杀的, 而《明镜周刊》的评论则更为直接:腐肉奸商与其说是自杀, 还不如说是被食品监督环境判处了死刑, 在当今社会, 失信就意味着身败名裂。“千夫所指, 无疾而死”, 德国的社会可以不用道德法庭更不用正式法庭就判处了奸商的“死刑”, 使他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赎罪以谢国人, 而我国三鹿公司的有关罪犯会不会同样迫于舆论压力而上吊自杀呢?我们的社会舆论有没有这样强大的人文精神呢?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更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对各专业学生普及人文精神, 从而逐步形成广大的社会思潮, 影响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 教学方法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在教学方法上, 可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避免理论性过强带来的枯燥感。

“建构性教学”主张在教学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的公选课教学, 应以前面论述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将学生感性的跨学科知识纳入教学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视听资源可以说是生活在“图读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的最爱, 大量获取便捷的作为外国作家作品和文化背景直接延伸的视听影像产品, 比如改编的同名电影、科教纪录片和历史文化片, 为改变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内容设计中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 立足当代文化环境, 对外国文学名著文本进行跨文化双向阐发、异质文化比较, 提出新观念和新见解, 不仅符合本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特性, 也显示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并非偏离教学目的放任自流, 而是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 使课程内容设计有目的性又有建构性。

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看问题,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充满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化。传统的教学忽视课程教学中人的生活体验, 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不够重视。因此, 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学习环境进行建构设计, 使公选课教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建构主义教学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手段在内的更广泛的自主学习和相互支持的场所,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实现学习目标, 突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因素。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公选课教学, 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建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基础的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实施课程内容设计的保障。对于师生角色地位来说, 是一个教师去权威化与学生赋权的双向建构。教师放弃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力, 从给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建构对外国文学作品意义的探究、领悟与吸收, 最终面向现实生活世界, 并对学生参与教学和创造性学习提出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必须赋权给自己, 积极发展自我能力, 承担主动学习的责任。一般来说, 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倾向严重, 重视书本知识的“记诵之学”,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大都习惯于不动脑筋被动“听”学。听教师讲授, 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试结束的同时背下的知识也就忘得一干二净。根据之前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逐渐被学生熟悉, 他们都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认真执着地去建构自己的观点和领悟。

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模式活动的积极性上, 我们还可做更多的努力, 比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评价, 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又称“形成性评价”。人文素质公选课考核, 必须彻底放弃期末纸质考试一锤定音的形式, 甚至期末论文的考核形式也应放弃。学生课程学习档案袋收集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阅读笔记、外国文学作品改编、课堂剧演出、学生自评和反思自己学习状况的内容等。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档案袋记录的内容给予每个学生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认识主体的培养, 忽略实践主体的塑造, 而建构主义教学是基于实践的学习, 强调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近发展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 指个体发展具有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通过训练, 潜在的发展水平可以成为个体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按“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 通过小组协作、亲自实践, 提升自我创造能力。实践教学可设计各类活动, 如写作、编剧、演剧、摄影、录像、演讲、制作多媒体作品、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上讲台自主教学、课程实践汇报、分享学习体会等。这些活动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促使学生去阅读原著, 获得美的享受, 理的启迪。实践教学设计因其跨领域的特点,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人性、审美和智力技术的成分, 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任重道远。以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出现在各专业学生视野中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 以其跨国家、跨文化、跨时代的特点, 以及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内涵, 在伦理教育、内在自我成长教育、现代化人格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教学方法可尝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教育名著选读作业及考核要求 篇3

一、本课程不列入期末考试日程,根据学习者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情况评定成绩。

二、作业为:从下面指定的教育书目中选择一本进行阅读,并写出读书摘录。阅读的图书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到图书馆借阅;第二是到卓越或当当网购买;第三是到网上“爱问共享资料”下载。阅读书目包括:

(一)课堂教学系列:崔允漷《有效教学》;盖伊·莱弗朗索瓦兹《美国教学的艺术》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Thomas L.Good《透视课堂》;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盛群力《教学设计》等。

(二)道德教育系列:黄向阳《德育原理》;檀传宝《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凯文•瑞安《在学校中培养品德》;《今日道德教育》等。

(三)班级管理系列:Burden《成功地经营你的班级》、Vernon F.Jones《全面课堂管理》、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小学课堂管理》、张新仁《班级经营——教室百宝箱》、雷思明《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等。

(四)家庭教育系列:尼尔森《正面管教》、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刘良华《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孙云晓系列作品。

(五)教育大家系列: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智效民编《六位教育家》、商友敬编《过去的教师》等。

(六)教育随笔系列:许锡良《追求教育的真谛》、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子虚《今日教育之民间立场》、张文质《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

(七)异域教育系列:《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没有边界的教室》、《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美国小学是这样教孩子的》、《零距离美国课堂》、《教育的国际视野》等。

(八)西方名著系列:《大教学论》、《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漫话》、《爱弥儿》、《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和教师的谈话》、《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贾馥茗《西方教育名著述要》。

(九)教育哲学系列:周浩波《教育哲学》;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等。

(十)教育批判系列: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等。

(十一)心理科学系列: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说服的心理学》、《社会性动物》、《学与教的心理学》等。

(十二)肖川系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十三)黄武雄系列:《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

(十四)吴非系列:《致青年教师》、《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

(十五)王晓春系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此外还有《课堂管理会者不难》、《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今天怎样做班主任.点评100个典型案例》“班级管理三部曲”。(十六)周彬系列:《课堂方法》、《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教学三部曲”。(十七)高德胜系列:《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生活德育论》、《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学校德育三部曲”。

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著作,并将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形成word文档,并于五一之前将word电子稿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邮箱: dlzhouchenghai@sohu.com ;邮箱收到会自动回复;文件名一律为“姓名+教育名著选读作业”。

四、word文档的格式必须依照以下示例:(含书名及版本、摘录内容、页码三项)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书名及版本写在最上面】 1.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页)

2.„„【用序号标注摘录内容,一定注意后面附上页码】

五、全班分成17个小组,教师指定小组长,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报一个小组(第2周上课组长交名单),可以选读书单之外的图书,但要告知教师;可以两三个人合作读一本书,每人负责几章;但是不允许几个人都读同一本书,小组长要做好协调工作。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篇4

虞小蔷

在人的知识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上前上万。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用心阅读本文,品位集体智慧的结晶,回味无穷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著《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以亲身的经历为例,说明儿童身上蕴藏着创造力,文中主要思想,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积极措施。即

1、解放小孩子的眼镜。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的眼镜能看到事实,培养儿童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不要用裹头布来束缚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从幻想中解放出来。

3、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指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可以自由活动的手以后,便一日千里,超越一切动物。中国传统的教育弊端,一只不许儿童动手,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解放双手,努力做到首脑并用。

4、解放小孩子的嘴。陶行知批判中国人一般不多说话,儿童更没有言论自由,儿童应没有言论的自由,儿童有问题应当鼓励他们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深刻说明了“问”在创造发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要解放孩子的空间,把他们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向地球发问,与万物为友。

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因此他明确表示反对传统教育的一套考试制度,呼吁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有名著的引领,反思自己的时间工作中的做法。我认为幼儿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业。幼儿教育是让幼儿拥有一种生百度文库

活。这种生活是经成人裁剪过的,幼儿在这种生活中成长,这种生活将会沉积在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教育就是造就与这种生活想一致的人。幼儿长大成人以后,会有意无意地使教育场景中的价值观念,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在现出来。因而,教育可以开风气文先。但也可以败坏未来,要事先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幼儿园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幼儿园里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幼儿园里所崇尚的知识、价值、道德,将通过正在成长中的幼儿而影响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文化。专制的、霸道的教师将会培养出独裁者或奴隶,民主的、智慧的教师则会在年幼一代心中插下民主智慧的种子,未来社会的雏形,将在教育场景中逐步成型,教育者与政治家一样,都应当有一个未来的社会,未来理想蓝图,教育的使命便是通过培养新人而改造旧文化,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文化、建设新社会,从而在根本上事先新文化滋生蔓延。教育要适应时代,适应现实,教育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通过不断地由深思熟虑的冒险来突破自身经验。在实践工作中我在问自己在组织教学中有没注意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否多想想有哪些教学行为有悖于《纲要》精神。一问自己教学活动思路是否符合新理念。

二问自己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感。一个教学活动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具有层次感的设计不仅能唤起幼儿原有认知经验,还能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幼儿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三问自己的教学活动每一环节,是否活动于目标,问自己设计这一环节为哪个活动目标服务的。

四问自己教学活动的提问是否有质量。尽量减少无用或低质量的提问。多提一些能抓住目标关键对幼儿有挑战性的问题。

五问自己教学活动的细节是否处理恰当。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个别差异,有意识地关注应对情景中教育成效的达成,积极追寻每环节中对孩子有滴点发展价值的因素。

这文中的每个实力,都有接说,我还会自己研读,把它运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去。让我们在这伟大的实践中保持联系,共同探索。

管理名著选读 篇5

2011——2012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工商管理专业班级:五班姓名:刘少东 学号:200919611212

最近,读了一本管理学名著,名叫《竞争论》,是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编写。书中讲了好多关于竞争优势、企业战略、领导力、信息技术等等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其中对我感觉最深刻的是竞争优势与公司战略的关系。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我对其的感悟。

一:什么是竞争优势呢?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般采取以下战略:

第一战略: 成本领先(低成本优势)

第二战略: 差异化

第三战略: 聚焦集中

对于那些利润绩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来说,这个方子是开给他们的,只要行业整体水平表现不错,即便是中游企业的利润回报也是比较诱人。对那些运用聚焦战略的企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成功之后开始忽视他们所聚焦的对象。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聚焦对象,而不是放任他们的聚焦战略效能减弱。

二:对于战略定位的理解:

战略定位的本质是,选择能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活动。

(1)以产品种类为基础的定位:是指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

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其重点是在对未来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为此要从产品特征、包装、服务等多方面作研究,并顾及到竞争对手的情况。

(2)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位: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结合竞争对手

情况所进行的定位。而且除非满足需求的配套活动本身设计上就有差异,否者需求上的差异并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定位。

(3)以接触为基础的定位。

可持续的战略定位必然有得有失,使得企业必须做出定位上的选择,并且蓄意地限制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会阻挠竞争对手对于骑墙派的作风或重新定位的做法。能持续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尽早开始定位和落实其独一无二竞争定位的竞争者。,经理人经常受到诱惑,企图超越限制逐步扩张,结果导致战略定位因而模糊失焦。而领导人的工作是,教导组织内的其他人发展战略,同时对诱惑说“不”。

三:对公司战略小小看法:

公司战略意指多元化企业的整体计划,乃是当前管理实务又爱又恨的课题,多元化企业有两个层次战略:事业单位战略,以及企业战略。竞争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如何在各个行业中创造竞争优势。公司战略关心两个不同的问题:企业应该进入哪个行业竞争,以及总结管理部门,应该如何管理旗下的事业单位。

公司战略的目的是让整个企业的力量大于旗下各事业单位力量的总和。要生存,企业必须了解什么样的良好的公司战略呢?

公司战略的前提:成功的恭送战略必须具备几项前提,这些前提不容更动,很多公司战略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因为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且多元化公司并不互相竞争,竞争是发生在个事业单位之间,除非公司战略将主要的注

意力放在如何让各个事业单位成功,否则无论战略设计得多巧妙,都会注定失败,成功的公司战略必须能强化事业单位的竞争战略,并以此为发展基础。前提条件:

(1)多元化必然会增加事业单位的成本与限制:企业将总成本分摊给各单位,这项成本看似明显,却不如其他隐藏性成本与

限制来得重要和分明,事业单位必须向最高管理层说明它的决定,又得花时间与企业集团其他系统的计划配合,也会受到公司章程

与人事政策的约束,或放弃能直接激励员工的配股政策,在多元

化企业中,只能想办法降低这些成本与限制,但无法完全排除。

(2)股票投资人也会随时会自行分散资产,投资人借由选择

那些最能吻合其偏好和风险的股票,因将其股票投资组合给予多

元化,投资人采取多元化的成本,要比企业多元化成本低原因是

他们以市价买的股票,不像企业可能会溢价购买,这些前提意味

着,公司战略要成功,除非它能提供事业单位有形的利益,增加

它们的价值,并抵消因为丧失独立性所衍生出来的成本。

四:多元化的三项基本检测

(1)吸引力检测:为多元化所选择的产业,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吸引力或能产生吸引力

(2)进入成本检测:进入市场成本不能侵蚀掉未来的利润。

(3)相得益彰的检测:新的事业单位将因与企业相连接而获

得竞争优势,反之亦然。

当企业战略忽略其中一到两项检测时,战略的成果通产会带来灾难。五:产业的吸引力如何的概述:一般而言,当恶劣的产业结构压倒垂直整合及工艺技能的优势时,多元化的经验通常是不愉快的,压倒目标产业吸引力高低时,多元化企业倾向于采取能否快速成长或其他简单的指标,许多急忙进入快速成长的企业(像个人电脑,游戏机,机器人等)的公司,通常结束得也快,因为他们误把初期的成长当做长期的获利潜力,产业能否获利,并不在于它看起来诱人或是属于高科技产业,而是在于产业结构的吸引力。

六:进入市场的成本大小的影响:进入一个新行业的成本,如果会侵蚀预期利润,这类多元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进入新行业,手段不外乎购并和新设公司两种。

购并要面对的是与愈来愈多有效率的购并市场机能,购并者要占便宜,便要不断压低价格,并且要低到不足以反映新单位的前景,不过通常的情况是市场上喊价者众,消息快速散布,投资银行与其他中介积极牵线,使得市场能充分发挥效率,但是,如果想维持原先的投资报酬率,利润必须是购并前的四倍。

企业要新设公司,必须克服进入障碍,这是标准的两难问题,因为一个去、产业如果有吸引力,进入障碍必然也高,在需要高成本的障碍下,潜在的利润必然将消失,否则,其他进入者可能早已将获利性侵蚀的一干二净。

七:四种将竞争付诸行动的战略

(1)资产组合战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里”就是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最佳比喻。主要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多

元化。而且当买家愿意付很高的溢价时,有迅速出售没有竞争

力的失业单位或伺机将表现不好的单位以高价卖出的意愿和

当资本市场效率变高或企业组织庞大时,能由资产组合管理战

略转移的能力。

(2)重组:是指企业制定和控制的,将显著改变企业组织形

式、经营范围或经营方式的计划实施行为,要求经营者在界定重组

机会方面有卓越的洞察力,对所购并且需要转型的事业单位有干预的能力和意愿。

(3)转移技能:要有在持续的基础上在各事业单位之间的转

移技能的能力。

(4)分享活动:是公司战略的有力基础,因其可降低成本和

提高差异化强化竞争优势。,要求能与新事业单位共享,以获得竞

争优势的现有事业单位的活动,并且分享的好处远超其中的成本。总之如果将公司战略从资产组合管理调整为共享活动时,其战略将创造愈来愈大的股东价值。

上一篇:颜真卿《勤礼碑》欣赏教学设计下一篇:年终冲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