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信息系统

2024-05-25

避险信息系统(共7篇)

避险信息系统 篇1

矿井安全避险紧急避险六大系统管理制度

安全监测监控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作用,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生产安全,结合我公司各矿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各矿井必须对安全监控系统的装备进行专人、专项管理,及时配足维护管理、监控值班人员,配齐各类设备,保证系统24h实时监控和联网共享监测信息,各矿调度室必须配备24h运行的监测信息显示终端,并配备报警音响,监控系统应配备在线式UPS电源(t≥2h)的双回路供电系统,监控主、备机应双机热备份,并能在5min内自动互切,监控系统设备必须要有可靠的防雷接地装置。

第二章 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第三条 各矿井必须按公司选用的KJ101N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和KJ88海纳远程监控系统,来配备配足相应的传感器、断电器等关联设备,对已经过期的KJ90和KJ65所留下的各类传感器必须进行更换,严禁混用和代换。

第四条 各矿安全监控系统的配置、安装、使用和维护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 各矿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做到监测准确、断电可靠,并做到记录齐全可查。第六条 各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安全监控工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第七条 煤矿编制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对安全监控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断电区域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并绘制布置图和断电控制图,存于监控室。

第八条 对监控系统测点进行安装变更时,必须由矿通风技术员填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测点安装(变更)申请单》,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由安全监控维护员负责实施。实施完后安全监控维护员必须当班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更新KJ101N主机、备机及KJ88海纳联网设备软件的测点配置,严禁漏传和误传信息。

第九条 安全监控设备之间必须使用专用阻燃电缆连接,严禁与其它通信、动力电缆等共用。

第十条 井下分站应设置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验及支护良好、无滴水、无 1 杂物的进风巷道或硐室中,安设时应垫支架,或吊挂在巷道中,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

第十一条 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防爆电源宜设置在采区变电所,严禁设置在下列区域:(1)断电范围内;(2)低瓦斯和高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和回风巷内;(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4)掘进工作面内;(5)采用串联通风的被串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6)采用串联通风的被串掘进巷道内。

第十二条 井下分站的供电电源严禁接在被控开关的负荷侧。

第十三条 安装断电控制时,必须根据断电范围要求,提供断电条件,并接通井下电源及控制线。断电控制器与被控开关之间必须正确接线,具体方法由矿机电技术员负责。

第十四条 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电源线和控制线在改线或拆除时,必须与安全监控管理部门共同处理。检修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需要监控设备停止运行时,必须经矿长或矿总工程师同意,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

第十五条 模拟量传感器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被测物理量的位置。开关量传感器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被监测状态的位置。声光报警器应设置在经常有人工作便于观察的地点。

第十六条 各类传感器的安装、布置、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断电范围等要求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标准的规定执行。第三章 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第十七条 各矿应建立安全监控设备专用检修室,配备甲烷传感器和测定器校验装置、稳压电源、示波器、频率计、信号发生器、万用表、流量计等仪器装备,负责本矿井安全监控设备的安装、调校、维护等工作。

第十八条 安全监控设备使用前和大修后,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测试、调校合格,并在地面试运行24h-48h方能下井。

第十九条 运行中的瓦斯传感器必须每周定期调校一次并作好调校记录。为确保定期调校的精度及避免调校时误报瓦斯超限而上传,要求采用离网式调校,不允许对运行设备采用在线式调校。采用离网式调校时,为保证监测不长时中断,要求各矿必须配备一定数量(不少于运行数量的20%)的完好传感器备用件,以便调校时置换用。

第二十条 每周必须对瓦斯超限断电闭锁功能进行一次测试并作好测试记录。断 2 电测试包括地面遥控远程断电及现场遥控器模拟瓦斯超限断电,在用遥控器进行现场断电试验前,应先与地面调度及监控中心取得联系,避免误报瓦斯超限上传,试验完后须立即恢复上传报警值设置。试验过程应主要检查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等是否正确;断(复)电是否可靠,断电范围是否合乎要求;传感器本身的声光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第二十一条 除甲烷载体催化原理以外的其它气体监控设备应采用空气样和标准气样按产品说明书进行调校。风速传感器选用经过标定的风速计调校。温度传感器选用经过标定的温度计调校。其它传感器和便携式检测仪器也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调校。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控系统的分站、传感器等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6~12个月,必须升井检修。

第二十三条 安全监控维护工必须24h值班,每天检查安全监控系统及电缆的运行情况。使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与甲烷传感器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报地面监控室。当两者读数误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先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须在当班将两种仪器调准。

第二十四条 下井管理人员发现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与甲烷传感读数误差大于允许误差时,瓦斯检查员发现甲烷传感器读数与所带的光学瓦斯检查仪误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应立即通知安全监控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炮采工作面设置的甲烷传感器在爆破前应移动到安全位置,爆破后应及时恢复到正确位置。对需要经常移动的传感器、声光报警器、断电控制器及电缆等,由采掘班组长负责按规定移动,严禁擅自停用。

第二十六条 井下使用的分站、传感器、声光报警器、断电控制器及电缆等由所在区域的队长、班组长负责使用和管理,不得损坏设备。

第二十七条 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仍超过规定值时,必须立即更换;安全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更换和故障处理期间必须采用人工监测等安全措施。

第二十八条 电网停电后,井下分站备用电源不能保证设备连续工作2h时,应及时更换。

第二十九条 使用中的传感器应经常擦拭,清除外表积尘,保持清洁。采掘工作面的传感器应每天除尘;传感器应保持干燥,避免洒水淋湿;维护、移动传感器应避免摔打碰撞。

第三十条 矿井应配备传感器、分站等安全监控设备备件,备用数量不少于运行数量的20%。

第四章 安全监控系统信息的处理

第三十一条 严格执行《湖南黑金时代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瓦斯超限调度处置规定》、《白沙矿区安全生产管理局煤矿瓦斯超限调度处置制度》及《XX矿业公司防治瓦斯超限管理考核办法》。

第三十二条 矿调度室必须建立监控联网中断故障调度处置台帐及瓦斯超限调度处置台账,值班领导,总工程师和矿长必须每天到调度室审阅并签署意见。

第三十三条 矿监控室必须实行24h值班制度(监控室与调度室同处一室的,可由调度员或监控维护员兼任值守)。

监控值班员应认真监视监控系统监测信息和联网上传的运行情况。发现瓦斯超限等异常信息要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发现监控系统通信中断无显示、联网上传中断等异常运行情况要及时向矿调度室及相关监控人员汇报。

监控值班员应每班填写运行日志,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及信息处置情况;每天打印安全监控日报表送矿调度室。

第三十四条 矿值班领导、矿长、矿总工程师必须每天到调度室审阅安全监控日报表,并签署意见。审签后的安全监控日报表由矿调度室负责按月装订保存备查。

第三十五条 矿调度员必须实行24h值班制度,并经常监视本矿井的安全监控信息,当发现报警、断电等异常信息后,必须立即向矿值班领导、矿总工程师汇报,矿值班领导和矿总工程师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调度员要作好瓦斯超限调度处置台帐及联网中断故障调度处置台帐的记录,并及时向公司调度室报告原因和处理情况,当瓦斯超限浓度达到3%,时间超过5分钟时,必须写出分析报告,报公司调度室或通风瓦斯部。

第三十六条 公司调度员必须实行24h值班制度,并经常监视股份公司(或管理局)监控网站上的本公司各矿井安全监控信息,发现联网故障(即无数据显示或显示时间不对等),应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并调度原因作好瓦斯超限调度处置台帐及联网中断故障调度处置台帐的记录。

当发现报警、断电、馈电异常、联网中断等信息时,必须立即主动通知该矿调度室,查明原因,组织处理。

第三十七条 各矿应制定瓦斯事故应急预案。当监控系统显示井下某一区域瓦斯超限并有可能波及其它区域时,矿值班领导、总工程师、矿长应按瓦斯事故应急预 4 案紧急采取措施,并立即指挥监控值班员手动遥控切断瓦斯可能波及区域的电源。

第三十八条 发生瓦斯超限报警时,各矿应及时查明超限的真正原因,反馈真实情况。不得以“探头调试”、“探头故障”及“断电试验”等为由进行搪塞。

第三十九条 各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派驻安监站长,每天必须经常查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信息,对本专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主动了解、跟踪处理、督促落实。

第五章 管理制度和技术资料

第四十条 各矿矿长负责安全监控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保障,矿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措施的制订,系统管理及故障处理等。

第四十一条 各矿应制定安全监控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

第四十二条 监控室值班员负责安全监控系统的信息监视、报告和设备运行异常情况的报告;接受上级指令并及时处理;填写运行日志;打印安全监控日报表;室内设备及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第四十三条 安全维护员应由矿山电工中技专业或同等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担任,负责本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设备的安装、调校、维护及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并认真作好各种记录等工作。

第四十四条 安全监控维护员和监控值班员应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第四十五条 矿通风技术员负责填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测点安装(变更)申请单》,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监控工实施,并监督其执行正确与否;矿通风技术员每周对瓦斯超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原因和预防措施。

第四十六条 安全监控设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可申请报废:(1)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2)修理费一次超过现时新值的40%以上;(3)遭受意外灾害,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4)国家或有关部门明文规定淘汰的设备。

第四十七条 各矿每年要编制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使用或维护专项工程和资金计划,与安全生产专项工程计划同时上报。

第四十八条 各矿应建立与安全监控系统相关的台帐、报表等技术资料,要求见附表。

第四十九条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备份,备份的数据介质保存时间应不少于2年。

第五十条 相关图纸、技术资料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2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者,按股份公司和管理局以及XX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XX有限公司XX矿业公司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管理,保证人员定位系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井下各作业地点人员的信息,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管理制度。

第二条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各矿管理者有效指挥安全生产的重要系统,是便于在班中查找人员和放出班炮时清查人员的重要装备,各矿必须加强系统管理,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公司通风瓦斯部为系统管理业务部门,各矿由总工程师负责系统的管理、维护,各矿通风队监测组为系统管理维修队组。

第三条 系统是作为下井员工考勤的重要依据,主机必须安装在监测监控机房内,由监控维护人员进行管理和维修。其他非工作人员不得对系统进行随意操作和更改参数,以免造成数据丢失而影响考勤。

第四条 系统分站和读卡器的安装要根据工作面的情况,由通风技术员进行设计,监控维护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和更新。

第五条 监控维护人员必须每天对系统进行检查,发现有分站和读卡器无信号上传到电脑,必须及时查明原因进行维修,使其能准确地反应井下作业地点人员分布情况,方便各级管理人员更好地指挥井下的安全生产。

第六条 监测监控机房每天24小时必须有人值班,值班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严禁玩游戏和上网聊天。

第七条 所有下井人员必须爱护好井下所有地点的分站、读卡器和传输电缆,各连队要管理好本队范围内的所有设备,不得任意损坏和进行移动。对于故意破坏系统设备的员工,给予罚款200-1000元,情节严重者按破坏安全生产设施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 定位系统的识别卡由监控维护员负责保管和发放,领卡人必须先交押金才发卡,押金交公司劳资部门管理,如若离开井下工作岗位后,先退卡,再退押金,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并妥善保管好,防止被水浸和打烂,对于不随身携带识别卡的下井人员不给予考勤,并作旷工处理。

第九条 下井人员配带的识别卡有一个“紧呼”按钮,为井下人员遇到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呼叫装置,非紧急情况下不得任意按识别卡上的“紧呼”按钮,因为只要按一次“紧呼”按钮,那张卡就报废了,所以带卡人不能任意使用,违者按损坏识别卡进行处理,凡是丢失识别卡的,也将按其价格进行赔偿。

第十条 员工没有下井而识别卡由他人携带入井的,一旦发现给予携带者和该员工各罚款100元。且本班按旷工处理。

矿井安全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

为促进矿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特制定矿井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

一、永久(临时)避难硐室及可移动式救生舱管理

1、矿井各永久(临时)避难硐室及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设计均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2、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协调避难硐室建设完善工作;避难硐室的设计由公司生产技术部设计,公司总工程师批准,报上级煤矿监管部门备案。硐室的井巷工程由矿负责;公司物资供应部负责设备、设施采购供应;矿机电队负责设备、设施安装;矿通风队监测监控组负责监测监控、压风自救和通讯系统的安装。避难硐室的使用及管理维护由矿通风队负责。

3、避难硐室内外标示指示牌,悬挂简明、易懂的使用及操作说明。

4、公司安全监察部和矿监测监控组定期对紧急避险设备及配套设施进行检查和督促,并按规定要求定期更换部件或设施。

5、定期对储存的食品、饮用水、应急药品等进行更换,确保其始终处在保质期内,并在上述物品的外包装上明确标注保质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6、每班指定专人看管,并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一次检查,设置巡检牌,做好巡检记录。安全监察部门或矿井负责人对紧急避险设施的日常巡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7、每月对配备的高压氧气瓶进行一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低于额定值的95%时要及时更换。每三年对高压氧气瓶及压力表进行一次强制性检测。

8、每十天对设备电源进行一次检查和测试;每年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装置,并记录台帐。发现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及时维护处理。

9、建立紧急避险设施的技术档案,准确记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安装、使用、维护及配件配品更换等相关信息。

10、矿井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管理、维护。

二、自救器管理

11、每一入井人员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30分钟隔离式自救器,否则不得入井。

12、自救器的配备由矿长负责,通风队负责管理,矿灯房负责维修保管和发放。自救器数量应根据井下实际人员数量确定,并应有20%的备用量。

13、严格执行化学氧自救器的有效期的规定:库存为5年,使用为3年,过期的自救器必须及时更换,确保自救器100%完好。

14、通风技术员要组织有关人员经常检查自救器的外观完好情况,并保持自救器的整洁卫生。维修工每季度进行一次称重和气密性检查。并建立台帐,记录自救器的出厂日期、编号、检查日期、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对于报废的自救器要及时注销。对于开启过的自救器无论使用时间长短,都应报废,不准重复使用。

15、自救器只允许在矿井一旦发生灾变时使用,非灾变情况,严禁随便打开使用。自救器是下井人员的应急安全仪器,佩带者应妥善保管不得丢失、严禁敲打、碰撞、划伤和拉扯封条。对丢失、随意打开自救器造成自救器报废,当事人必须照价赔偿。

16、自救器使用的培训工作,由矿通风技术员负责,新工人入井前,必须接受不少于8小时的培训和训练。同时,每个季度要组织所有下井人员进行自救器使用演练,达到在30秒完成佩用自救器的熟练程度。

三、矿井避灾路线

17、矿井应根据灾害类型在井下巷道显眼位置、巷道交岔口、轨道上山、各区段车场等地方设置路标和通往安全出口的避灾路线牌,并绘制避灾路线图。

18、在井下工作的人,都要熟悉本矿井安全出口的位置和各条巷道通向安全出口的路线。

19、避灾路线设置应指明安全出口的方向,并写明到安全出口(或永久、临时避难硐室)的距离。

20、井下路标、避灾路线牌是指导入井人员在灾害情况时能快捷撤离灾区的向导,任何个人或单位都不得随意更改和损坏,否则,每次对责任人罚款200元。

四、安全应急预案

21、为有效实施对矿井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要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应急救援工作,并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专项应急预案。

22、应急救援预案是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方案,预案一经启动,各单位必须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征调物资、队伍、车辆和专业救助力量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无条件服从。

23、应急救援预案报公司审查批准后执行。

24、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应急救援的适用范围;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危险目标和事故类型;应急救援体系的组成;预案的培训、演练和修改;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工具;事故恢复程序;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单位、医疗单位、专家组等通讯录或联系方式等十项内容。

25、各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熟悉掌握其内容。

五、安全培训

26、矿井加强入井人员的安全培训,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避灾路线、自救器的使用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基本知识。

27、矿井每年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演练档案,并将应急演练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井下通讯联络系统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保障系统安全可靠,提高矿井抗灾变能力,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及上级有关规定,结合矿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矿井调度中心应配备通信联络系统负责人1人、系统安装维修人员不少于3人,负责通信联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与管理工作。

第三条 矿井必须建立健全通信联络系统管理机构责任制、管理及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矿井必须建立健全通信联络系统值班制度、设计安装验收制度、使用维护管理制度、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

第四条 矿井应编制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第五条 矿井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井下通信系统图。第二章 设计与安装

第六条 所有井下通信设备必须采用本质安全防爆型,符合国家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第七条 矿井井下调度通信系统应与行政通信系统分开,行政通信系统与公共通信网络联网。

第八条 通信联络系统应具有紧急呼叫功能,调度交换机应可以随时呼叫系统内的终端,可强拆、强插中继或用户线。

第九条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必须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设施。通信线路入井处必须装设熔断器和防雷电装置。

第十条 通信联络系统必须有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持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h。第十一条 通信联络设备应有必要的备用,发生故障,应及时更换故障设备。第十二条 调度交换机必须安设耦合器等预防杂散电流入井的装置。第十三条 调度交换机与井下基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10km。

第十四条 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矿井的最高点,应安设电话。

掘进工作面距迎头50m范围内,应安设电话。采煤工作面机、风两巷端头50m范围内,应分别安设电话。

第十六条 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矿井地面变电所和地面通风机房等地点,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中心的电话。

矿长、总工程师、副矿长、安全监察部(处)、救护队、医院、车队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中心的电话。

第三章 管理与规定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改动通讯线路,特殊情况需要对通讯线路改动,必须向调度室进行申请。调度室根据生产需要及设备运行情况确定改动方案。

第十八条 当出现通讯中断、信号故障时,调度室应立即分析、查找故障原因,确定故障范围。并立即组织人员解决处理。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不得未经调度室同意私自改变通讯设备位置、一经发现将给予200元的罚款。严重者按照事故进行分析。

第二十条 相关单位对管辖范围或工作场所内的通讯缆线设备设施负有监护责任。通讯缆线途经单位的管辖范围,由该单位负责对通讯线缆的管理,同时要严格对通讯线缆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丢失和损坏井下通讯分线盒、放大器、缆线。凡丢失和损坏的,对责任单位给予500元每次的处罚,对责任人给予100元每次的处罚,并由责任单位按价赔偿,承担因通讯中断造成的后果。属于故意破坏的,按照影响范围及性质程度,加倍进行处罚。

压风自救系统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安全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为了提升矿井安全防护水平,确保压风自救系统的使用可靠,根据我公司各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1、井下采掘工作面压风自救系统的安装标准(包括管路直径、安装组数、每组个数、吊挂高度),随作业规程一并下发贯彻。机电队负责管路的加工,各煤(岩)巷掘进工作面的压风自救系统由现场施工队负责安装。

2、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安装规格为:压风自救主管路为≥φ100㎜;压风自救分管路(采区主压风管路)及岩巷掘进工作面为≥φ50㎜;煤巷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为≥φ25㎜。

3、煤巷掘进工作面自掘进面回风口开始,每5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袋,每组自救袋数量为5个,靠近工作面档头一组不少于15个,并保持距档头25~40m的距离;岩巷掘进工作面距档头100~130m安装一组(15个)压风自救装置,向外每隔100m安装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放炮撤人地点要安装一组压风自救装置(5个袋)。

4、回采工作面回风巷在距采面上安全出口以外25~40m范围内设置一组自救袋,自救袋个数为20个;向外有人固定作业地点安装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进风巷在距采面下安全出口以外50~100m范围内设置一组自救袋,自救袋个数为20个;工作面回风巷反向风门外放炮警戒位置设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

5、压风自救袋要安装在地点宽敞、支护良好、没有杂物堆积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要保持在0.8m以上,管路安装高度按距底板1.2~1.3m,自救袋的安装高度按自救袋的袋底距底板0.5m,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达不到要求,每处(5个为一组)对责任单位罚款100元。掘进工作面的压风自救系统由在该区域施工的区队管理维护,丢失照价赔偿。安装压风自救袋时,压风自救袋的每条支管不少于一处固定,压风自救袋阀门扳手位置要处于同一方向且平行于巷道,压风自救袋上的煤尘要及时清理,经常保持清洁。

6、管路敷设要求牢固平直,每隔3m吊挂固定。在进入采掘工作面巷口的进风侧要安装总阀门,中间每300m设置一个分阀门。

7、各采掘区队必须保证所负责区域内压风自救系统完好,凡压风自救系统存在有无气、漏气、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mm的要及时检修和更换。

8、凡压风自救系统存在残缺(缺少阀门、阀门损坏或不起作用、无减压阀等)、出气量大小不一(检测标准为:手握自救袋下出气口,打开进气阀门,7~10秒钟内气袋充满为合格)等情况,要及时汇报进行处理。

9、掘进工作面贯通后,掘进队及时拆除多余的压风自救装置并按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规定,进行配置,巷道移交时,两巷压风自救系统交于巷道(或设备)接收单位进行管理。

10、机电队要确保地面压风机的正常运转,若出现无计划停风,对机电队罚款500元/次。在井下管路较低位置处安装2-3个放水(油)器,并且每天放水一次,避免压风自救系统内存水,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现场检查,自救器袋内有水雾时,每处罚责任人100元。

11、各采掘工作面现场瓦斯检查员是现场压风自救系统的管理监督员,每班的瓦斯检查员必须对所负责区域的压风自救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施工单位联系,责令整改,向通风调度汇报,并作好记录。压风自救系统存在问题,瓦斯检查员又没有采取措施(以记录为证),对当班瓦斯检查员罚款50元。

12、各采掘工作面的压风自救系统需要停风时,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经调度室、安监站批准,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供水施救系统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安全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结合公司各矿实际情况,为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特编制供水施救系统管理制度,以便在灾害急救时,能够供给足够的饮用水,达到抢险救灾,施救的目的。

供水施救系统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矿井井下供水正常,满足避难人员饮用需要,规范管理,明确责任,特制定本制度。

1、后勤队负责供应适宜的饮用水,保证足量的水源。并负责维护生活水池的管路。

2、机电队负责对供水管路的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通知所属队组进行处理,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3、机电队必须指定专人对各自管理范围内的供水管路进行检查,对不合格、失效装置要及时进行更换。

4、机电队要对各个管辖范围内的供水管路进行挂牌管理并应指派专人负责。牌板应标明责任队组、责任人。

5、任何人不得随意损坏管网、阀门及三通,一经发现对当事人及所在队队长进行处罚。

6、责任区域划分:各采掘队组所管辖范围内的管路及装置由本队组负责管理。

7、供水系统管路铺设要平直、牢固,阀门安装要便于使用且开启灵活。供水点2米范围内无材料、杂物堆放,确保饮水方便。

8、供水管路中的水必须每10天进行一次排放水,保持饮水质量。

9、饮用水管路必须定期检查,每月不得少于两次;避难硐室供水管路末端拆开检查,检查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检查内容包括:

①检查管路有无杂物,有杂物应及时清理。②检查管路水质,有污染应及时排放。

二、处罚制度:

1、由机电队负责的主供水管路如有“跑、冒、滴、漏”现象未及时处理的,对机电队负责人按情节轻重处于100—300元罚款。

2、因主供水管路维护、检查不到位,造成井下不能正常供水的,16 罚机电队负责人50—100元。

3、井下各分支管路如有“跑、冒、滴、漏”现象未及时处理的,罚机电队负责人50—100元。

4、由各队组负责管理区域内的饮水设施,如有人为损坏或丢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50—100元罚款。

5、供水管路及供水设施不按规定进行挂牌管理以及未安排专人负责的,对所属队每处以100元罚款。

6、各队组管辖范围内管路需要维修停水或更改管网的,应向调度室书面申请,对未申请及申请未批准而私自停水或私自更改管网的,发现一次对相关责任人处以300元罚款。

7、对检查出的隐患问题各队组要认真落实,隐患问题不及时整改的发现一次对所属队长处以100—300元罚款。

三、设备管理制度: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对设备实行专业化管理。

2、装置的水管、三通、阀门及仪表等设备的材料应符合GB.3836等相关规定。

3、装置的水管、三通、阀门及仪表等设备必须进行严格选型,合理配套。

4、各种仪表指示准确、清晰可见,不准有油污、煤尘。

5、各处阀门、水嘴手把灵活可靠,零部件完好齐全。

6、各种备件完好,数量充足。

7、定期检查过滤装置,清洗过滤芯。

8、管路防锈漆应涂抹均匀,防止管路锈蚀。

9、设备安装前必须完好,不完好不安装。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

1314122011生存室10***618过渡室52314 说明:

1、防护门;

2、打包坐便器;

3、排水管;

4、供水施救管;

5、压风自救管;

6、环境监测分站;

7、灭火器;

8、单向排气孔;

9、电话机;

10、座椅;

11、自救器及压风自救箱;

12、自备氧系统;

13、有害气体去除装置;

14、食品工具柜;

15、医用急救箱;

16、饮用水;

17、喷淋装置;

18、压缩空气幕;

19、防护密闭门;20、环境监测传感器。

避险信息系统 篇2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和2008年9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建城[2008]171号) , 对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本文, 笔者就下一步新编制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如何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这一规划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以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能做得更科学、合理。

一、城市灾害的特点

城市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这些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特征。在许多灾害发生时又多伴随着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导致更严重的灾难。

二、规划原则

在新的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 首先要根据城市的地质、地貌、河流水系、气候条件、工业特征等特征, 分析概括出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分布, 城市建 (构) 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特点等, 然后针对这些特点确定防灾避险绿地的布局、规模和设施等。具体来说,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为准绳, 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 以及附近可用做避难场所用地的实际条件, 努力为其创造必要的紧急疏散场所。

2. 安全性原则。

防灾避险绿地首先必须具备安全性, 这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所以在实际的规划选址上一定要慎之又慎。防灾避险绿地要注意所选绿地的地质情况、避让地质灾害地区、泄洪区等, 还要注意绿地和疏散道路安排在建筑倒塌范围外, 并且远离危险品仓库、化工产业用地, 以防次生灾害的影响。

3. 通达性原则。

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避险绿地进行避难活动, 这些绿地应有不同方向的两条以上的对外通道, 保证与疏散通道的直接联系, 使市民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险场所。同时对外便捷的联系也能够保证其他救灾措施的实施。

4. 就近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 为了使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避险绿地, 应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紧急避险用地 (公园绿地、小绿地等) , 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并努力使各区域都能够达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标准。

5.“平灾结合”原则。

将所有已确定为防灾避险绿地建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 (设备) , 在出现地震、火灾等其他类型突发灾害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两者兼顾, 互不矛盾。

6. 可操作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难的需要, 紧密结合市区中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 以及连接上述场所的道路, 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绿色疏散通道, 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易于设置、使用及管理。

三、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建立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建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防灾避险空间包括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另一个层面是防灾避险通道还包括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这两个层面的点、线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覆盖全区域。

1.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城市中满足避险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疏散人员安全的公园。并且是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能起到避难中心作用的防灾避险疏散场所。场所内一般设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2. 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主要作为灾害发生时供避险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险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通常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绿地, 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 以等待救援的方式, 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防灾公园。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险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

3. 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灾害发生后3min内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场所, 是供避险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险疏散的场所, 也是避险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临时避险绿地或者防灾公园的过渡性场所。

4. 隔离缓冲绿带。

是指灾害发生时能对产生的灾害影响起到减弱作用的绿带, 为人们的防灾避险提供延时的作用, 通常指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的防护绿带。

5. 绿色疏散通道。

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 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 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四、防灾避险绿地空间布局

因为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的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一个类型, 它与其他的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室外开放空间共同组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室外) 。因此, 对于防灾避险绿地的布局必须结合城市中其他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总体衡量, 其服务半径也不能与绿地本身的服务半径简单对等。

1. 防灾避险绿地规模及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

城市的公园绿地不能全部作为防灾避险绿地, 能够起到避灾作用的仅是集中成片的绿地和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以建筑物高度的2/3计) 的带状绿地或通道绿化。在计算公园绿地避灾容量时, 不能按照公园的全部面积来计算, 因为公园绿地还承担有多种功能, 还得扣除山地、水面、灌丛、坡地等占地面积, 其他面积受灾时才能起到防灾避险功能。

服务半径的分析确定有助于在空间上对防灾避险绿地的合理布局, 不是所有的公园绿地都有条件作为防灾避险绿地, 所以服务半径的覆盖范围也只是部分重叠。

(1)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主要指城市中面积较大的市级综合性公园或市郊其他绿地, 应满足步行0.5~1h之内到达的要求, 服务半径1 000~2 000m, 可以满足过渡性住房搭建及维持基本生活的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应达到10m2/人以上, 面积较大, 避险场所面积不小于7hm2, 与目前河南省内执行的达标综合性公园的指标相符。

(2) 临时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主要指灾害发生后, 人们步行10min之内能够到达的安全场所, 服务半径为500~800m, 通常指面积较大的街头绿地或者社区公园等, 可以满足简易的帐篷搭建及人员疏散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4m2/人, 避险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4 000m2。

(3) 紧急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是灾害发生后人们第一时间的自发避难场所, 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的, 通常3min内能够步行到达的安全场所, 然后再进行有组织地疏散转移等, 服务半径为300~500m。通常指集中成片的附属绿地或居住区绿地、街头小游园、小广场等, 可用满足人们站立及疏散的基本空间, 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1m2/人, 避险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2 000~3 000m2。

2. 防灾避险绿地配套建设要求。

(1)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多由容量较大的市级或区级综合性公园绿地组成, 可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 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防灾公园规划的目的,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 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 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 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因此, 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2) 临时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主要由面积较大的社区公园绿地组成, 用地应平坦, 易于搭建帐篷及临时建筑, 并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以满足临时避难及生活需要。也要具备较完善的“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 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 还要预留安排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等。

(3) 紧急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由集中成片的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组成, 用地应平坦, 并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另外, 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 应制定就近如厕的方案。

行车系统中行人避险系统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主动避险 雷达探测 智能控制

一、研究背景

汽车安全不仅是针对车内的驾乘人员而言,同时也要保护行人的安全,因此车辆碰撞防护技术也开始将保护行人安全列为它的重点发展目标。近年来欧洲的E-NCAP汽车碰撞测试中,就已经不仅检验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程度,也通过划分4个星级来检验车辆对行人的安全保护程度。为了有效保护行人的安全,除指定和实施相关法规外,还需要通过发展技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二、国外相关技术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对行人安全越来越重视,各汽车公司相继展开相关行人保护系统的研究,就目前而言,沃尔沃公司和宝马公司对行人安全系统的研究较为领先,而国内各汽车生产厂商尚无此项技术。

沃爾沃行人安全系统

沃尔沃最新推出的新一代碰撞避免技术是带有自动刹车功能的行人安全系统,它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把行人的安全放在与驾驶者同等重要的位置。该系统在车速超过4km/h时启动,如果与前车的车距过近或所在车道上有行人,该系统即会发出警告。如果驾驶者未对此做出反应,且碰撞即将发生时,系统会启动全力自动制动。在150 米的范围内,装备在沃尔沃前格栅后面的雷达传感器和风挡玻璃后面的数字摄像机持续监测与前车的距离。白天行驶速度在35 km/h 时,它也能检测到站立或行走的行人。如果有行人突然冲到车前或前车突然制动,并且碰撞警告系统感应到碰撞有可能发生,它将通过闪烁风挡玻璃上的红色警告灯以及声音报警器来警告驾驶者。另外,此技术还通过预先向制动器施加压力,以准备施加紧急制动和帮助缩短制动时间,来为驾驶者施加制动提供支持。

宝马第三代夜视辅助系统

宝马的夜视系统具备行人识别的功能,夜视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行人并在仪表盘、HUD抬头显示中发出警示这套系统更先进的地方在于搭载了“动态光点”的灯光技术,能够以单独的高亮度光束照亮行人,使驾驶者更容易注意到行人,减少夜间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的危险。位于雾灯位置的LED灯组在未激活“动态光点”照明时,亮度与远近光一致,用来辅助车辆大灯的照明效果。从2013年夏季开始,第三代的宝马夜视系统即将加入新的功能:动物识别功能,夜视系统不仅能够识别出前方探测范围内的行人,还能够辨识出前方的动物。系统能够在100米的距离上就辨识出前方的人或动物,并用高亮度的光束单独照亮该物体,同时在仪表盘以及HUD抬头显示仪表上对驾驶者做出提示。

三、相关研究方案及实验

1、研究意义

在交通事故中行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更多的保护,而对于行人的保护功能正式现有大多数汽车所欠缺的。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使车辆道路行驶中对行人进行判别并采取避险措施,可以将相关装置安装于普通汽车,着眼于行人安全的保护,该项研究符合和谐社会加强对人的关怀的需求,引导汽车技术朝人文关怀发展,研究将着力降低功能实现成本,努力将行人保护系统推广至国内普通民众车型,以较低的成本提高技术普及率,切实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对于成熟的汽车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建立完整的行车安全控制系统,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车辆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研究以实现功能,丰富车辆的辅助功能,将智能化技术融入汽车,大大增强了汽车自身的自我控制,自动识别前方道路出现的物体,及时采取行动,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3、方案选择及实验研究

行人避险系统主要组成为:行人探测识别装置、单片机智能分析处理装置、供电匹配调试装置、预警提醒装置、车辆自动速度控制装置五个部分。

行人探测识别装置通过雷达波进行探测,通过波形返回和时间计算得到行人与车辆相隔距离,并将探测雷达安装在车辆前部进气格栅、左右前灯及后视镜,以达到对前方障碍物无死角探测并对行人进行精确定位。

实验用单片机智能分析处理装置以飞思卡尔MC9S12DG128单片机为处理核心,通过波形周期处理、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实现智能分析控制, 计算出车辆行驶状态、行人运动状态、车人距离等信息,通过编写算法程序进行控制,智能判断是否属于危险范围并自动做出响应。执行模块主要通过电路设计,对不同的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利用继电器等进行命令执行,改变电路结构,从而实现保险预警的功能并控制车速改变和刹车系统,在预判发生危险情况时对行人及驾驶员进行报警提醒,在危险范围内自动降低车速或更换车道等躲避措施,在进行处理之后同时启动反馈模块,反馈模块主要是在执行模块做出响应之后,通过检测模块对车速和和前方路况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反馈给中央处理模块做出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控制执行模块进行下一步响应。保证整个系统的完整可靠性,实现对行人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魏帮顶.现代汽车安全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心存.现代汽车新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宋庆文.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商用汽车杂志,2006.2.

[4]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J].2008(12).

[5]王迎强.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7(2).

[6]何玉军.国内外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J].电子产品世界,2000(5).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篇4

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通知》特别强调,要建立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严格规定“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1、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2010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2、建设完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2010年底前,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企业的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1年底前,其它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3、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4、建设完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煤矿企业必须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空气压缩机应设置在地面;深部多水平开采的矿井,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地面难以保证对井下作业点有效供风时,可在其供风水平以上两个水平的进风井井底车场安全可靠的位置安装,但不得使用滑片式空气压缩机。井下压风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突出矿井的采掘工作面要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9号)要求设置压风自救装置。其他矿井掘进工作面要安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2010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压风自救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建设完善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完

善的防尘供水系统;除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设置三通及阀门外,还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提供应急供水的要求。要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2010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供水施救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6、建设完善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井下通信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要积极推广使用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下广播系统。发生险情时,要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2010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风速、风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要通风机开停等参数,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

煤矿应急避险系统培训教案 篇5

学习内容:紧急避险设施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值班制度;设备设施 定期检查维修维护制度

一、紧急避险设施管理体系

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应纳入煤矿主要负责人管理的主要内容,矿井每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必须有紧急避险设施计划内容。成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紧急避险系统日常维护、管理和监督检查工 作。

二、岗位责任制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上级单位的有关规定和 要求,坚决执行紧急避险系统的工作任务并组织落实。

2、明确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的目标、任务及进度安排。负责审查紧急避险的相关制度,并严格监督落实。

3、明晰自身职责,负责协调紧急避险系统的各项工作。

4、负责组织紧急避险系统设备的检修、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检查工作,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落实整改。

5、当紧急避险系统发生故障时负责组织现场抢修,并对事故进行追查,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并贯彻执行。

6、全面掌握紧急避险系统的运转及检修状态,保障紧急避险系统的设备完好,系统运行正常。

7、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设备、设施、材料备用情况的管理,并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

三、值班制度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系统值班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对上班交接留下的问题,负责组织落实、监督,做到落实到人,并且不 定时检查系统岗位人员在岗位情况。

2、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

3、对于系统中出现的问题需及时、快速地组织有关人员或单位 进行处理,使影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

4、对于当班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拿出意见,亲临现场组织实施,重大事故要及时按事故程序向值班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

5、坚守岗位,覆行职责,对当班系统存在问题,要认真填写交 接班记录。

四、设备设施定期检查维修维护制度

为加强避险硐室的维护管理,切实做好硐室内部各种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急救物资的更新补充,确保避险硐室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 态,特制定下述维护操作管理制度:

1、矿成立专门机构,设置专门人员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维修,确保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2、加强对避险硐室具体操作人员和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熟悉避险硐室系统、结构、操作规程等。

3、操作人员和维护管理人员的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 格后,持证上岗,做到专业化。

4、紧急避险设施内应悬挂或张贴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指导 避险人员正确操作或使用。

5、应定期对紧急避险设施及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并按产 品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

6、定期对硐室各个防护门开合预紧螺杆每月润滑保养。

7、每月检查马桶的自动打包装置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8、建立检查维护档案。

时间安排:2015年8月2日

学习内容:应急避险处置措施及系统功能测试制度

一、紧急避险应急处置措施

1、应快速、有序进入避险硐室

(1)当发生各种灾害时,在无法升井的情况下,相关地点的作业人员,按照所在地点的避灾路线,进入避险硐室。并有专人将避险硐室专用通风管路引出点附近通往其他地点的供风管路上安装的截止阀门关闭,确保压风只向避险硐室供风。

(2)当人数较多时,各队组跟班队干部、班组长要加强组织协调,进入避险硐室时要井然有序,防止拥挤事件,提高进入效率。

(3)进入避险硐室后,各队组班组长必须及时清点人数,同时认真检查及时掌握本队组人员的健康情况。

(4)必须按避险硐室的各项规定操作各系统、设备。

2、有序、高效组织施救

(1)由矿当班带班矿领导、生产科室科长担任避灾硐室现场的第一负责人,如果上述人员不在现场,由安全经验丰富、熟练掌握煤矿各种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对周边巷道环境熟悉的跟班班组长或安全生产骨干担任避灾硐室现场第一负责人。

(2)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整个避灾硐室的人员健康情况,并利用一切通讯手段,尽快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及时准确汇报事故及人员情况,并接受地面救援中心的指挥。

(3)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分解工作,成立临时救援指挥体系,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对硐室内部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控制,对硐室环境进行监测。

(4)进入避险硐室的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必须保持冷静、有序,尽量节省体力消耗。

(5)现场第一负责人要组织对受伤人员进行必要、及时的救援。(6)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加强硐室内各资源的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伤员优先、合理使用。

3、快速、有序组织撤离

(1)在接到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或者避险硐室无法保证人员生存的情况下,现场指挥人员必须结合现场情况,认真组织,确保有序、快速撤离。

(2)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规定联系方式,确保撤离过程中始终保持联系。

(3)撤离前必须提前安排好伤员救治转移。(4)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认真清点人数。

二、功能测试制度

1、安全监测系统功能测试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定》(AQ1029)的有关规定。

2、甲烷传感器的功能测试必须根据AQ1029执行。其它传感器的功能测试必须按厂家说明书要求进行测试。测试人员不得随意更改测试程序。如不按测试程序进行调试的给予责任人每次100元罚款。

3、各种机电设备、仪器进行功能测试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测试规定进行测试,否则不予测试。

4、各种机电设备、仪器进行功能测试之前,必须提前给调度室及相关单位回报。对于测试不准确、测试无法完成的机电设备、仪器和传感器出现故障的必须及时进行更换。

5、每次测试完毕后必须按要求和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测试记录,记录手册与巡检台帐必须填写准确、字迹清楚。

时间安排:2015年8月3日

学习内容:设备故障处理措施;应急演练

一、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1、经检查发现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由专职人员进行维修。

2、当设备、设施故障无法排除时,应及时更换相应设施或与厂家联系进行维修。

3、维修时应按设备维修说明书和煤矿安全规程中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4、加强避险硐室内的氧气供给、监测监控、通讯、人员定位等系统的维护,确保保持其完好状态。

5、检修时必须办理检修申请,按照程序审批后方可作业。

6、检修完毕后,应立即恢复各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

7、除专业维护、专项检查(或参观)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避险硐室。

8、做好设备设施故障处理及硐室内设备设施维护记录。

9、监测监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值班人员应立即向值班领导报告,积极组织厂家和系统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并做好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原因以及处理办法和恢复正常的记录,留档备查。

10、网络出现故障要立即报告,积极组织维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并将发生故障的时间、现象、原因等及处理办法、恢复时间等做好记录。

11、通信线路出现故障要立即与线路运营商取得联系,积极配合检修人员进行修复工作。

12、值班人员平时要注意系统的运行状况,系统运行中的一切不正常状态都要一一记录在《故障报告登记表》中,做到有备可查,并及时报告值班领导。

13、机电设备压风供氧出现故障时,要立即组织有关维修人员到现场进行抢修,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并做好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原因以及处理办法和恢复正常的记录,留档备查。

二、应急演练

1、由教培中心负责开展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本矿职工安全生产的预防,避险、避灾、自救、消防等常识的学习培训,保证对职工应急预案的正常培训。

2、由教培中心组织对应急管理与救援人员开展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每季度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

3、应急办公室结合本矿危险源实际,针对危险目标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矿每年由矿长组织,各专业副总参加,各专业部室配合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并且建立应急演练档案。每年组织2次专项应急预案(包括水、火、顶板、机电等任两项)演练。一旦发生事故,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援救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4、每次演练矿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办公室应详细记录演练过程。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矿领导汇报解决,每次演练后写出演练工作总结。

5、进行应急演练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演练过程中,应让熟悉危险设施的职工、有关的安全管理 人员一起参与;

(2)应急处理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向所有相关职工以及外部应急 服务机构公布;

(3)每一次演练后,应核对应急处理预案规定的内容,找出不足的缺点。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应急演练期间通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 ②人员是否能够及时并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 ③紧急避险设施能否及时提供人员生存的基本需求;

6、演练计划应细致周密,要把各级应急救援力量和应该配备的器材组成统一的整体。

7、演练的基本内容应根据演练的任务要求和规模而定,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演练单位相互支援、配合及协调程度;

(2)生产系统运行情况,应急情景、应急抢险、急救与医治;(3)紧急避险设施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监控;

(4)演练区域内清点人数及人员控制,防护指导,包括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及对员工对毒气的防护;

(5)通信及报警信号联络,各种标志布设及对危害区域的变化布设点的变更;(6)交通控制及交通道口的管理,治安工作;

(7)作业人员及无关人员的撤离,事故的善后工作;当时当地的气象情况及地形、地物情况及对事故危害程度的影响;

(8)向上级报告情况及向友邻单位通报情况;(9)讲评演练要点,演习资料汇总需要的表格。

时间安排:2015年8月4日

学习内容:计量仪器仪表管理校验制度及食品药品;要害场所管理制度;永久避难硐室响应组织流程

一、计量仪器仪表管理校验制度及食品药品

(一)各类仪器、仪表维修、收发、保存要专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仪器、仪表要按标准编号、挂牌。

(三)建立仪器、仪表领退登记制度。

(四)仪器、仪表交回后要及时检查、维修,要按规定标准校正、检验,损坏修复的仪器要及时校正。

(五)使用人员在入井前,必须严格按标准检查所带仪器,不合格仪器严禁入井使用。

(六)使用人员要爱护仪器,防止碰撞,发现损坏,严禁继续使用,严禁乱拆乱修,要立即出井更换。

(七)不能继续使用的仪器要及时注销。

(八)仪器、仪表计量校验制度:

1、矿井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安全仪器,仪表。仪表必须由国家授权的安全仪表计量检验单位进行定期检验。

2、压力仪表必须每半年校验一次,压力容器必须每年校验一次,安全阀必须每年校验一次。

3、正在使用的安全仪表毁坏,必须及时更换,如不能更换的应立即进行维修,并经过校验以后才准使用,否则不准使用。

4、安全仪表毁坏的,维修费用超过原价70%的无维修价值,应办理报废手续。

5、新到货的安全仪表必须送到国家授权的安全仪表校验单位进行校验。

6、安全仪表必须定期校验,不得漏检。

7、安全仪表发生故障或误差太大时不得发放使用,必须处理好经校验合格后,才准使用。

8、新到货的安全仪表必须有合格证,说明书及调试配件等。

9、安全仪表必须建立台账,登记造册。

(八)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应急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对过期物品及时进行更换。

1、避难硐室内储存的食品应保证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对进入避难硐室内的所有食品和药品进行登记造册,如: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各种食品的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等,需要更换食品或药品时,提前1个月向矿打报告申请更换。

2、过期的食品和药品要及时更换或清理掉,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3、管理人员要定期的对硐室内食品和药品进行检查。

二、要害场所管理制度

1、上岗前,工作衣帽、鞋等必须穿戴整齐。

2、认真执行岗位交接班制度。

3、非值班人员、无灾害发生时,其他人员不得进入避难硐室。

4、严格执行入室制度,参观和检查人员除持有有关部门批示的证件方可进入避难硐室,入室后都要在“要害场所登记本”上登记。

5、任何人不得挪用避难硐室内的一切设备,包括照明、各种开关、灭火器材等。

6、参观和实习人员须有有关部门领队,并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参观实习前要提出参观实习项目和内容。

7、未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参观人员不准在硐室内拍照。

8、进入硐室的非管理人员,严禁触动任何设备与器材。

9、以上制度要严格执行,否则出现事故追究本硐室工作人员的责任。

三、永久避难硐室响应组织流程

1.当灾害发生时,根据地面指挥部(调度室)的命令,采区大巷及采掘巷道口零散作业人员立即进入永久避难硐室。

2.最先进入永久避难硐室人员,根据准军事化管理制度,按照进入避难硐室人员的级别承担指挥任务(由级别较高人员指挥,同级别人员按照采、掘、辅助区队先后排名顺序排定级别)。

3.承担指挥任务人员负责组织进入永久硐室内人员的秩序、操作流程、人员分工。

4.按照顺序启动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的设备、设施,保持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环境正常,人员情绪稳定。

5.利用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的通讯系统向地面指挥部汇报。6.根据调度指挥部命令调整组织机构,开展应急救援指挥操作。7.进入永久硐室后,按照《永久避难硐室操作规程》进行操作。8.优先采用压风自救装置向避难硐室内通风、供氧。

时间安排:2015年8月5日

学习内容:永久硐室使用规程;临时硐室使用规程

永久硐室

一)进入过渡硐室操作

1、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入口处,先将压风阀门打开,再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和生存硐室密封门。

2、确认无人后,顺时针转动手柄,打开密封门,进入过渡硐室。

3、避险人员依次进入过渡硐室,关闭防护密闭门。打开压缩空气气幕和压缩空气喷淋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喷淋装置进行冲洗,每次冲洗时间30~90秒。

4、冲洗完毕的避险人员关闭压气喷淋开关,然后打开防护门,进入生存硐室后,关闭生存硐室门。

二)进入生存硐室操作

1、最先进入生存室的人员打开生存硐室设置的压风自救过滤装置阀门,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并将供风量设置为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避险人员立即查看传感器,如传感器没有报警,则可取下压缩氧自救器;如传感器持续报警,则应立即压缩氧自救器。

2、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当生存硐室内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人呼吸要求(氧气浓度为18.5%至22%,一氧化碳浓度小于24PPM,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的安全浓度后,方可取下配戴的自救器。

3、检查通信系统是否完好,如通信系统完好,立即通过调度电话或应急光纤通信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汇报内容包括:避灾路线、避难人数,健康情况、避难硐室装备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并保持和救援指挥中心的联系。

4、完全打开压风空调主控阀(阀手柄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检查并确认压表数值应大于进风压力0.3~0.7MPa,出风压力0.1~0.3MPa。

5、当生存硐室内的温度、湿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时,为使硐室内环境更舒适,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压风控制阀开启的程度。

6、当避难硐室内无照明时,取出备用矿灯,打开部分矿灯,以 满足最低照明需求。

7、检查有无人员受伤,如有应立即使用苏生器和急救包对受伤 人员进行救治。

8、推举1~3名避险小组负责人,并确定值班人员,每班建议2名以上值班人员,每隔4小时换班,值班人员要随时观察硐室内各传感器和供气系统情况,出现问题要立即进行处理并报告避险小组负责人和矿调度室。

9、避难小组负责人组织人员每隔60分钟进入过渡室,通过防护密闭门上的观察窗观察硐室外的安全状况。

10、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后保持静坐,不要紧张,由矿上安排的负责人安排各系统的操作。

11、如符合逃生条件,可向救援指挥部汇报,等待指示。

12、空气减压器已经预设为减压至0.1-0.3MPa请勿改动!如果压力低于0.1MPa,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到在0.1-0.3MPa。

三)保障系统

待人员稳定后,负责人安排相关人员依次启动各防护系统,观察室内环境,根据各监测装置示数选择打开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制冷系统等,保持人体正常生存环境。

1、动力保障系统

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后,负责人员安排机电人员迅速检查外部电源及备用电池组件,若外部电源仍可有效使用,则继续使用外部电源为室内各用电装置供电。

若外部电源无法使用,则迅速转换备用电池供电,此步骤由电池组件自动完成,机电人员观察电源显示装置,检查各连接,确认电池组件正常工作。

2、环境监测监控

待室内人员稳定后,负责人安排专人随时关注环境监测系统,包括生存室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温度、湿度、压差;过渡室内一氧化碳、氧气,硐室外部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若有出现报警,则启动相应装置。

3、供氧系统

负责人安排人员检查接入硐室的压风管路是否可用,若仍可使用,打开与压风自救装置相连的阀门,避险人员呼吸新鲜空气。

4、照明指示系统

硐室照明采用低功率的LED灯照明,根据电量显示情况,负责人可选择使用备用矿灯照明,以节省电量,供给空气净化装置。

平常状态下,硐室外部LED指示灯牌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可指示硐室位置。

5、压力调节系统

硐室负责人安排专人观察室内压差计示数变化,根据压差计显示数变化,选择减压或增压。

观察压差计示数,若室内压力大于室外压力250帕时,自动单向排气阀将自动泄压。

压差计示数,若室内压力高于室外压力,示数≤50帕或室内压力低于室外压力时,则进行增压操作,打开控制阀门,向生存室内部充气,直至室内压力大于室外压力100帕左右,停止增压。

重复以上操作,使室内始终保持在100-200帕的正压,满足避险人员正常使用。

6、通讯监控系统

进入生存室后,负责人安排人员检查通讯装置是否完好,并迅速与调度室联系,报告硐室内避难人员引导井上救援。

若通讯装置不可使用,则安排人员不停敲击硐室内部与外部连接的各种管道,创造救援条件。

7、生存保障系统

生存保障系统为硐室避险辅助系统,包括食品、饮用水、急救箱、卫生间等。

食品为军用压缩干粮,高热量,渣少,负责人安排专人发放食品,定量配给,每人每天消耗热量5000千焦。饮用水亦须定量配给,每人每天1.5升,专人管理。

急救箱配备药品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不得随意使用,由负责人安排专人管理。

卫生间配备脚踏式集便器和排泄收集箱,供避险人员方便时使用,专人管理。

四)避险人员在硐室内部活动注意事项

1、避险人员进入生存室后,由负责人安排专人操作使用各系统,各系统正常运行后,其他人员应在座椅上静坐不要剧烈活动,以减少人体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气体呼出量。

2、室内储备食物、饮用水应按最低标准消耗,每人定量配给,标准为食品热量不小于5000千焦 /人•天,饮用水不少于1.5升/人•天。

室内急救药品必须参照使用说明使用。室内设有卫生间,配备脚踏式家便器,限紧急情况使用。

3、人员操作各控制阀门时,动作不要太过剧烈,防止损坏控制阀门。

4、硐室内环境主要参数安全值表 参数名称安全值 氧气浓度(%)18.5%~22% 一氧化碳(PPm)≤24 二氧化碳(%)≤1% 温度(℃)≤35℃ 湿度(%)≤85% 五)室外观察与外出活动

安排专人观察硐室外部传感器示数及过渡室氧气、一氧化碳传感器示数,若各传感器显示参数正常,有害气体不超限,氧气含量在18.5-23%之间时,负责人可安排人员走出硐室活动,同时与救援人员联系,引导救援,必要时出硐室要佩戴硐室自救器。

时间安排:2015年8月6日 学习内容:临时硐室使用规程

一)进入硐室操作

1、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前,先观察室内环境参数,当确认内部环境适合人员进入时,避险人员依次全部进入硐室,进入后及时将先将硐室密封门关闭,逆时针转动手柄直至门密封为止。

2、进入硐室门体关严后,人员要均匀分布在硐中,并按每个压风自救装置处分布最多6人为宜。

3、硐室内避险人员,要安排专人再观察记录室内外环境参数。二)压风自救装置操作

当室内氧气含量小于18.5%时,室内的人员必须打开生存硐室设置的压风自救过滤装置阀门,带好呼吸器具,调整出风压力在0.1~0.3MPa之间,以感到舒服为。

三)压缩氧自救器使用

避险人员在避险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传感器,如传感器没有报警,则不必用压缩氧自救器;如传感器持续报警,则应立即启用压缩氧自救器。

四)硐室内监测传感器观察

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当硐室内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人呼吸要求(氧气浓度为18.5%至22%,一氧化碳浓度小于24PPM,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的安全浓度后,方可取下配戴的自救器或供氧器具。五)检查通信系统是否完好,如通信系统完好,立即通过调度电话或应急光纤通信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汇报内容包括:避灾路线、避难人数,健康情况、避难硐室装备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并保持和救援指挥中心的联系。

六)硐室内照明,用随身携带的矿灯,打开部分矿灯,以满足最 低照明即可。

七)推举1~2名避险小组负责人,并确定值班人员,每班建议2名以上值班人员,每隔4小时换班,值班人员要随时观察硐室内各传感器和供气系统情况,出现问题要立即进行处理并报告避险小组负责人和矿调度室。

八)避难小组负责人组织人员每隔60分钟通过防护密闭门上的观察窗观察硐室外的安全状况。

九)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后保持静坐,不要紧张,由矿上安排的负责人安排各系统的操作。

十)如符合逃生条件,可向救援指挥部汇报,等待指示。十一)保障系统

1、环境监测

待室内人员稳定后,负责人安排专人随时关注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室内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硐室外部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若有出现报警,则启动相应装置。

2、供氧系统

负责人安排人员检查接入硐室的压风管路是否可用,若仍可使用,打开与压风自救装置相连的阀门,避险人员呼吸新鲜空气。

3、照明 用随身携带的矿灯,打开部分矿灯,以满足最低照明即可。

4、自泄压力装置

若室内压力大于室外压力250帕时,自动单向排气阀将自动泄压。

5、通讯系统

进入生存室后,负责人安排人员检查通讯装置是否完好,并迅速与调度室联系,报告硐室内避难人员引导井上救援。

若通讯装置不可使用,则安排人员不停敲击硐室内部与外部连接的各种管道,创造救援条件。

6、生存保障系统

生存保障系统为硐室避险辅助系统,包括食品、饮用水、急救箱等。

食品为军用压缩干粮,高热量,渣少,负责人安排专人发放食品,定量配给,每人每天消耗热量5000千焦。饮用水亦须定量配给,每人每天1.5升,专人管理发放。

急救箱配备药品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不得随意使用,由负责人安排专人管理。

十二)避险人员注意事项

1、避险人员进入生存室后,由负责人安排专人操作使用各系统,各系统正常运行后,人员应静坐不要剧烈活动,以减少人体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气体呼出量。

2、人员操作供氧控制阀时,动作不要太过剧烈,防止损坏控制阀门。

3、硐室内环境主要参数安全值表 参数名称安全值 氧气浓度(%)18.5%~22% 一氧化碳(PPm)≤24 二氧化碳(%)≤1% 温度(℃)≤35℃

4、安排专人观察硐室外部传感器示数及过渡室氧气、一氧化碳传感器示数,若各传感器显示参数正常,有害气体不超限,氧气含量在18.5-23%之间时,负责人可安排人员走出硐室活动,同时与救援人员联系,引导救援,必要时出硐室要佩戴硐室自救器。

紧急避险培训教案

山西怀仁中能芦子沟煤业生产公司

培训时间: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6日 培训地点:生产公司培训中心

培训内容:紧急避险设施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值班制度;设备设施

定期检查维修维护制度;应急避险处置措施及系统功能测

试制度;设备故障处理措施;应急演练;计量仪器仪表管

理校验制度及食品药品;要害场所管理制度;永久避难硐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十五题 篇6

1、何时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件?

答:2010年7月19日。

2、简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第九条规定。

答:“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讯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三年内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3、第一级“安全紧急避险系统”——自救器对煤矿入井人员是如何要求的?

答:煤矿每一个入井人员必须装备有效的隔离式自救器。

4、第二级“安全紧急避险系统”——移动式救生舱对煤矿是如何要求的?

答:移动式救生舱是在各采掘工作面一定范围内(自救器有效逃生距离)或作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固定地点,在符合规定的合适位置设置“移动式救生舱“,其主要特点是救生舱具有可移动性,是伴随着工作地点变化而定期移动。

5、第三级“安全紧急避险系统”——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对煤矿是如何要求的?

答:有条件的矿井应在各大生产区域的中心合适位置,建设一个带钻孔的“永久安全避难硐室”。

6、“永久安全避难硐室”的主要特点是容纳人员多,具备哪三项安全紧急避险功能? 答:(1)当 “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外部供水、供电、通讯、监测、通风、行人等保障系统没有受到破坏时,逃生到“永久安全避险硐室”人员,能够依靠矿井原有系统维持生存,在有逃生的条件下,灾区人员在进入稍事休息并更换自救器后继续逃生。

(2)当“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外部的上述安全保障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时,灾区人员逃生到“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后,能够依靠“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内配置的自身安全保障储备系统,可以维持96小时的生存基本需求,在没有逃生的条件下等待救援。

(3)在没有逃生的条件下,依靠“永久安全避难硐室”内配置的自身安全保障储备系统,安全避险超过96小时,立即启动通向地面钻孔的维持遇险人员生存基本条件功能以等待救援。

7、全世界矿山业“紧急避险系统”的“永久安全避难硐室”成功施救案例仅有几起? 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现在成功施救案例仅有五起。

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第三条对煤矿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如何规定的?

答: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它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9、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安全实用。

10、从2010年7月19日到现在国家层面发布了多少个有关建设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文件?

答:(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4)《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6)《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8)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

11、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功能要求是什么?

答: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

12、什么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答: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13、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四项?

答: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14、什么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该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15、紧急避险设施主要是指哪三类设施?

(1)永久避难硐室:

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优先建设避难硐室。

(2)临时避难硐室:

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3)可移动式救生舱:

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4)自救器:

所有井工煤矿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

鑫发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篇7

1 矿井概况

鑫发煤矿井田面积1.2764km2, 开采深度+185~+105m, 主采二1煤层, 设计年生产能力0.15Mt/a, 为瓦斯矿井, 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煤层属Ⅲ类不易自燃煤层,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在主井、风井井筒中设有梯子间, 满足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的要求。矿井开采水平为+112m。

矿井地面建有空压机房, 选用LGF-12.5/0.7型单螺杆式压缩机2台, 一台工作, 一台备用, 单台电机功率75k W, 排气量12.5m3/min, 配备有空压机自动保护装置, 实现自动报警和自动停机;设有KJ70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和KJ125型人员定位系统;矿井安装1台SW-2000D调度机;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

2 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鑫发煤矿生产采区为12采区, 该采区采煤工作面距副井井底最远距离约600m, 小于1000m。根据综合考虑, 全矿井布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永久硐室位置在12采区运输巷一联巷中, 避难硐室的进口均与12采区运输巷连接。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额定避险人数为100人。永久避难硐室内部分为过渡室、生存室。生存室和过渡室通道净宽3.6m, 净墙高1.1m, 硐室净高2.9m, 半圆拱断面, 净断面9.0m2。避难硐室为U钢+锚网喷支护, 喷厚200mm。避难硐室总长度55.2m。

3 紧急避险设备选型

3.1 防护系统

防护系统由防护密闭门、密闭门、隔爆墙体组成。防护密闭及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防护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0.3MPa;净尺寸800×1600mm (宽×高) ;气密性在+500±20Pa压力下, 泄压速率不大于350Pa/h。门体能够抵御瞬时1000℃以上高温。

3.2 供氧系统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3]10号文件精神, 采用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氧 (风) , 不再配置避难硐室高压氧气瓶。以下计算专用管路是否满足避难硐室的氧气供给需要:环境目标要求硐室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人在休息状态时, 每分钟消耗氧气为0.80升。正常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5%, 避难硐室生存室空气体积为9m2×42.2m≈380m3, 初始氧气量为380m3×20.95%=80m3, 安全的最低氧气量为380m3×18.5%=70m3, 那么100人的硐室在无外界供氧的情况下氧气降至下限的时间为: (80-70) ×1000/ (100×0.80) =125min。

压风系统供风要求人均供风量≥0.3m3/min, 100人的硐室供风量为30m3/min, 置换生存室空气的时间最多为380/30=12.7min。

从以上计算可知, 在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大大小于人体的耗氧时间 (125min) 。因此采用压风系统供氧是满足安全需要的, 可不再配置高压氧气瓶。根据以上计算及厂家推荐, 使用规格Ф108×4.5mm的无缝钢管。

3.3 环境控制系统

3.3.1 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净化能力

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占空气的体积比为0.03%。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100条, 井下空气成分中,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压风空气最低供风能力300L/min.人, 那么压风系统潜在的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为: (0.5%-0.03%) ×300=1.41升/分钟·人, 大于规定的0.5升/分钟·人。

从另一角度分析, 人在休息状态时, 每分钟呼出0.25L二氧化碳。避难硐室生存室空气体积为380m3, 初始二氧化碳量为422m3×0.03%×1000=114L, 安全的最高二氧化碳量为380m3×0.5%×1000=1900L, 那么100人的硐室在无气体交换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上至上限的时间为: (1900-114) / (100×0.25) =71.44min。

在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小于二氧化碳浓度增长至极限的时间。因此采用压风系统排除二氧化碳是满足安全需要的, 可不再配置去除二氧化碳的装置。

规定要求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小于20分钟, 满足安全需要, 可不再配置去除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装置。

3.3.2 温度调节能力

压风系统供给风量为300L/min.人, 则100人每分钟的供给风量为30000L, 空气密度取1.2g/L, 则每分钟的流入、流出避难硐室的空气质量为36kg。

一个成年男子每天产生的热量为8400k J, 100人在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为8400×100/1440=583k J。

空气的比热容取1.4k J/ (kg.℃) , 不考虑围岩吸热, 且充分混合, 那么由人体产生的热量使空气温度上升的度数为583/ (1.4×36) =11.6℃。

压风管路在井下采用地埋, 管路内的空气温度大致等于围岩温度, 据该矿实测约16.5℃。因此最终的空气温度为16.5+11.6=28.1℃, 符合规定要求。

考虑围岩吸热, 硐室壁面吸收的热量 (Ww) 计算如下 (数据仅供参考) 。

生存室净面积9m2, 净周长U=11.5m。设内部循环风量为Qx=1800m3/h, 则室内空气平均速度υ=Qx/

生存室长度为42.2m, 硐室壁面总面积F=11.5×42.2=485.3m2

则换热系数α=0.426× (υU) ^0.8/F^0.2=0.426× (0.06×11.5) ^0.8/ (9) ^0.2=0.485W/ (m2℃)

硐室壁面吸收的热量Ww=tαFΔt=0.485W/ (m2℃) ×485.3m2× (30℃-16℃) =3295W

硐室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如水分、空气交换等对硐室是一种制冷因素。

综上所述, 采用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氧 (风) , 硐室内的温度要低于计算的28.1℃, 可满足人员避险需求, 不再配置温度调节装置。

3.3.3 湿度调节能力

硐室内的水蒸气源自人体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人呼出的气体中, 水蒸气占1.1% (体积比, 下同) , 人每分钟呼出10L空气, 约有0.132g水。人体每昼夜约有600ml汗液蒸发, 每分钟产生0.42g水蒸气。压风管路供给风量为300L/min.人, 管路中的水蒸气占0.4%, 约有1.44g水蒸气。因此1m3气体中水蒸气质量为 (0.132+0.42+1.44) / (300×0.001) =6.64g。

假设室温25℃, 饱和湿度为22.795g/m3, 那么相对湿度为6.64/22.795=30%, 相对湿度小于85%。

通过以上计算说明, 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风, 可满足人员避险需求, 不再配置湿度调节装置。

3.4 监控监测、人员定位及通信联络系统

3.4.1 监控检测系统

鑫发煤矿现有一套KJ70N型安全监控系统, 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各种有害气体的变化、大型机电设备运转、馈电状态等各种参数。避险设施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 在突发紧急情况下能够对避险设施内外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或监测。

3.4.2 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安装有KJ125型人员定位系统, 现在已覆盖了井下主巷道及采掘工作面。根据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情况, 只需要在避难所两个安全出口处安装基站即可记录出入避难所的人员。

3.4.3 通信联络系统

地面调度室已安装有1台SW-2000D调度机型程控调度交换机, 行政电话和生产调度电话共用。设计充分利用矿井现有的程控调度交换机及电话。避难硐室内设置的通讯系统与矿井通讯系统联网, 以保证事故状态下与调度室保持联系。

3.5 压风自救及供水施救系统

3.5.1 压风自救系统

依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压风自救系统按避难硐室人数 (100人) 配备, 每人供风量为0.3m3/min计算:Q1=1.15×1.02×100×0.3=35.2m3/min, 式中1.15、1.02分别为管路漏风系数、海拔高度修正系数。根据流体动力学的压力损失, 向避难硐室压风管路内径计算如下:

式中:Q—通过管路的供气量, 35.2m3/min;L—管路计算长度, 为500m;

得d=86.1mm。根据计算的管径,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Ф108×4.5mm无缝钢管。

目前矿井两台空压机的流量小于所需总供风量, 因此设计增加一台同型号空压机, 以满足需要。

3.5.2 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供水水源引自地面消防水池 (容量为200m3) , 水质要求到达饮用水标准。

3.6 电源、照明及人员生存保障系统

避难硐室的供电照明电源引自井底中央变电所, 照明电压为127V, 灯具为DGS20/127Y型隔爆型荧光灯, 电缆为MYQ-500煤矿用阻燃移动橡套软电缆。要求专用的供电线路上不得分接任何其他负荷。

紧急避险设施内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k J/d·人, 饮用水不少于1.5 L/d·人。

4 建议

1、建议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日常管理, 并根据井下采掘系统变化, 及时补充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建议维护人员定时检查、测试在用设施设备及附件的完好状态, 确保设备性能完好。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现有的建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政策法规, 结合鑫发煤矿基本情况, 设计完成了鑫发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为鑫发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的遇险人员提供了安全避险的可靠设施。

关键词:紧急避险,供氧,环境控制

参考文献

[1]赵铁锤.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6201-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2023年司法考试经验谈——三大经验助过关下一篇:专报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