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险

2024-06-01

应急避险(共9篇)

应急避险 篇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 电梯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但是电梯虽然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它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尤其是近几年来电梯事故出现的次数不断增多,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 必须全面开展高层建筑电梯事故的应急避险与救援普及工作。

关键词:电梯故障,紧急救援,超速,应急演练

电梯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同时随着电梯的广泛应用, 我国对于电梯的法律规定也不断完善, 电梯生产厂家的设计与生产也走向规范化, 但是在电梯的安装、使用以及维修环节, 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事故, 影响威胁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为此, 对高层建筑建筑电梯事故应急避险及救援措施进行分析,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停电和电梯故障使人员被困

1.1 乘坐电梯时突然停电

对于电梯突然停电的问题, 人们不会再感到害怕。因为, 在电梯停电的时候, 轿厢里面设置的应急灯会迅速点亮, 困在电梯里的乘客主需要按动电梯里的应急灯开关就会将其点亮, 之后电梯里的乘客可以通过按动报警开关进行报警, 并通过拨打电话等待物业公司的救援。

1.2 乘坐电梯时, 电梯的突发故障

遇到电梯突发故障, 人们也不必要对其过度惊慌。因此, 电梯在运行中突发故障时, 电梯的控制系统还处于较为安全的程序保护状态, 而非人们错误认识下的危险状态。因此, 此刻的人们不必因电梯突发事故过度紧张。

1.3 在电梯受困后扒门自救易出现的问题

在电梯受困后扒门自救易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如果人们扒开轿门后是出于不平衡的楼层位置时, 且被困者看到的是井道墙壁, 如若这个时候所在轿厢和对面轿厢的井道壁距离超出了0.15米, 人们就会可能遭遇坠落的危险。其次, 如若这个时候所在轿厢和对面轿厢的井道壁距离不到0.15米, 人们不会出现坠落的危险。但在后来救援工作中对轿厢的移动, 其移动不当也会造成挤压或者剪切的危险。最后, 如果在救援的过程中, 被扒开的轿厢和楼层地面之间的落差较大, 这个时候出来的人们在从轿厢跳下来的时候很容易摔倒在地, 并在摔倒后很容易从轿厢护角板的缝隙里掉入井道中。

由此可见, 在电梯突然出现故障停止运作时, 人们采取扒门自救的行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因此, 被困人员轻易不要自行扒门进行自救, 要耐心等待有关专业人员的救援。

1.4 紧急救援措施

电梯出现安全故障的时候, 需要电梯管理的有关工作人员在经过日常演练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电梯操作规范对受困在电梯里的人们进行援救:首先, 要在第一时间将电梯的主要电源按钮进行关闭, 从而减少电梯接下来运行带来的危害;其次, 对轿厢的停靠位置以及方向进行确定, 同时要对平衡标志、楼层显示以及对讲电话的所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从而保证在采取措施的及时和安全;再次, 如果遇到电梯停靠在某一层的0.5m范围时, 电梯有关技术工作人员要在此层厅外利用专业的三角钥匙打开轿门, 之后按照秩序帮助受困人们离开电梯;最后, 如若电梯没有靠在某一层的0.5m范围时, 有关电梯技术操作人员要在电梯机房利用扳手、电梯手轮将轿厢进行迁移。

2 电梯超速限制措施

2.1 下行超速保护

根据有关规定, 在轿厢里存放着可以在下行时使用的安全钳, 安全钳可以在电梯限速动作超标, 特别是其悬挂装饰损坏的时候, 利用导轨夹紧的办法实现对有载重量规定轿厢停止工作。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电梯里安装限速器, 从而有效减少在电梯失灵情况下制动力和拽引力不够时候轿厢超速或者坠落的危险。限速器的安装作用在于通过限速器开关运作来切断不安全的回路, 对电梯的运作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轿厢相对安全的环境。

2.2 上行超速保护装置

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设备是在拽引牵动电梯上安装的, 主要由速度监控、检测原件等零件构成。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能够对轿厢的上行速度进行检测, 并保证电梯在出现故障时, 将其轿厢降落到安全、合适的位置。

3 发生火灾

电梯一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 人们在高程建筑发生火灾时, 习惯选择采取乘坐电梯进行离开。但这种选择是非常不安全的, 在火灾期间搭乘电梯, 可能引发火灾停电致使被困轿厢, 从而大量烟雾使人窒息而死。普通电梯只拥有消防功能, 如果出现火灾, 电梯使用单位的操作员打开位于基站以及撤离层的消防开关和大楼消防联动系统自动运行, 电梯如果不应答外呼以及内选信号, 轿厢需返回相应撤离层, 准备待命。

4 应急救援演练

有关文章规定:制定出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的救援方案是电梯使用单位提前应该进行准备的, 比如学校、商场、写字楼、公寓、医院、酒店、大型超市、展览馆及热门景区及人流密集客流量大的地区的电梯使用单位, 每年应该至少进行一次大型的救援演练及紧急疏散。其他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自行进行疏散演练等救援演练。与此同时应在电梯轿厢等明显区域张贴海报等宣传品宣传电梯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孔刚, 刘磊, 赵青.高层建筑电梯事故的应急避险及救援[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2, 05:12-13.

[2]聂蕊.基于可持续减灾的御灾性城市空间体系构建和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3]王峤.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中心区防灾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 2013.

应急避险 篇2

适用于大西铁路客运专线10标临猗牛杜梁场应急救援工作。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5、《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三、指导方针与原则

方针:以人为本,预控风险,高效救援,确保安全

原则: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事故蔓延优先,减少损失优先,持续改进高效优先。

四、目的

1、为提高抗震救灾工作和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公司生命财产安全,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制定本预案。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本预案为公司地震应急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组织原则。公司有关部门要配合本预案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3、破坏性地震分为四类:

①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人员死亡数超过1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本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的地震。

②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本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地震。

③中等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本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0.1%-1%的地震。

④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指标低于中等破坏性地震)的地震。

4、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梁场要按统一领导、部门分工、综合协调、快速高效的原则开展地震救援工作。

5、在本梁场所在地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启动本预案。

五、地震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程抢险组、电力抢险组、次生灾害防御组。

①办公室

主任:

成员:

职责: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总指挥及副总指挥和各部门报告,负责和各部门保持联系。

②工程抢险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力量抢修和恢复被破坏的设施,抢救被压埋人员和营救伤员工作。

③电力抢险组

组长:

成员:

职责:组织对被破坏的电力等设施进行紧急处理和修复,保证用电供应。

④次生灾害防御组

组长:

成员:

职责:配合次生灾害防御组开展工作。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

的设施,制定紧急处置或防御预案,并加强监控;发生灾害时,迅速消除危害。

六、临震应急反应

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梁场要迅速了解震情、灾情,按以下要求作出应急反应:

1、梁场场长领导本公司的地震应急工作;

2、组成梁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公司地震应急工作;

3、向上级部门报告震情、灾情;

4、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报告本梁场采取的应急行动;

5、根据震情、灾情,积极执行上级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抢险救灾工作部署,进一步开展救援工作;

6、配合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震情变化;

7、检查项目部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8、组织工作组对工程设施(或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措施;

应急避险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展开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并且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安全形成良好意识。体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应急避免的认识,预防学生因安全意识不足受到不同的伤害,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应急避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安全教育的总体效果。本文首先明确指出了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点名应急避险能力的主旨内涵,最后重点阐述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应急避险能力 研究

现阶段,社会上不乏恶性伤害事件,涉及到学生生命安全的事件也逐渐增多,一系列社会恶性伤害事件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安全制度,社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学校则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切实防范了学校里面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学生应急避免能力格外重要,而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也是较合理的教育途径。

一、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重要性

保护好我国学生在校的安全,保护好学生在社会中不受伤害是学校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缺少任何安全保障的学校显然已经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场所,缺乏安全意识的老师也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职责。

因此,我国教育法规已经指出在全国各所学校中要展开面向学生、面向老师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并未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落实行动当中,普遍欠缺教学实践。学校往往只是通过活动对学生展开的应急避险教育,按部就班宣讲安全的重要性,没有为了宣传生命安全教育展开实践演练,误认为只要明白生命安全理论就能够做到应急避险,忽略了应急避免的实际训练性和教学实践性,应急避险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能力进行自救,有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二、应急避险能力的主旨内涵

通常情况下,人类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同,有自然状态,也有应急状态。自然状态通常是说人们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应急状态是人们面临紧急事件,比如人身安全遭受威胁、违法犯罪、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等情况下出现的状态,在面临紧急事件时人会表现出激动、紧张、慌乱,身心的行动能力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人处于非自然的状态。

生命安全教育所说的应急避险能力是说人在紧急状态下能够拥有应对一些紧急事件的能力,通过行动减少紧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使自己尽快脱离险境,包括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正常的行动能力、对危险源的认知能力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动能力来减少、预防紧急事件带来的伤害,尽量使自己转危为安。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发生紧急事件时保持冷静,努力适应外界环境,合理处理与外界的平衡关系等。

三、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由上文可以得出,生命安全教育并不是理论教育 ,而应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拥有应对外界危险的能力,实现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可行性。

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为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提供了训练平台。体育教学能够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技能去应对遇到的危险。比如通过跑步速度训练、跳跃弹跳训练、外物闪躲训练、投掷训练、抗击训练、高度攀爬训练等,尽管训练力度不大,并且达不到标准的应急避险能力训练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应对紧急情况做了准备。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学到危险情况下对外伤进行处理、包扎、止血及人工呼吸、溺水救助、心胸复苏等医疗知识,只有了解了救助知识,才会在危险情况下进行自救。体育老师在处理运动外伤时常常采取以上方法,因此,将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理疗知识,帮助学生在紧急危险情况下正确处理伤患。

再次,体育教学还可以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外界对自己的考验。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参与运动、比赛的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同时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信心、忍耐力、乐观向上等良好品德,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能够镇定自若的处理困境。

最后,在大学、中学、小学中展开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必须要侧重教育的实践性。而体育课程是各所学校都有的课程,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有层次的应急避险能力教育,还能够保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将安全贯穿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凭借二者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等相似之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勇气方面,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作用,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郭凌霞.“紧急避险”游戏[J].中国学校体育.2011(7).

[2] 王强.南京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0(32).

[3] 陈晓勤,吴丽萍,马俊强,林逸,李鸿宇,许杰州,尹俊.对中学生进行应急避险技能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分析[J].科技信息.2012(4).

应急避险 篇4

1 紧急避险和应急救援的基本方式

(1) 自救设备避险方式。该方式通常在灾害较轻、矿井规模和井田范畴较小的矿井中广泛应用。面对突发事故, 井下开采人员基于随身自救设备就能够平安撤离出矿井; (2) 自救设备与补给站避险方式。该方式通常在灾害问题较轻与矿井规模小的情况下应用, 面对突发问题, 井下开采人员借助随身自救设备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 (3) 救生舱和自救设备避险方式。此类方法通常在矿井规模较小与危害较轻的情况下; (4) 专用管路、避险设备以及自救器避险方法。该避险方法主要是沿避险线路敷设专用管路, 一直延伸到开采区域和开采工作面, 且能够和避险设施相连。采煤井下紧急避险方式与应急救援方式都需对开采条件与安全风险等级实行认真分析评估之后对应选择。此外, 安全事故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方式的选取要与开采模式、巷道布局以及开采人员分布相结合。

2 紧急避险设施与紧急救援技术

2.1 温度湿度调节的设施与技术

应用矿井下紧急避险设备与应急救援设施的过程中, 因设施运行与有毒有害气体清除环节均容易造成矿井下的温度提升。与此同时, 外界或许会导进部分热能, 进而对紧急避险设备实行温度湿度方面的调节就变得非常关键。井下温度湿度的调节通常需以隔热规划为前提, 进而对井下温度湿度调节措施实行具体的分析。最近些年, 由于井下避险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的持续进步, 储冰与液态二氧化碳制冷方法获得了更多地运用。加装温度湿度调节设施之前, 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较高。所以, 煤矿开采安全事故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此后, 许多采煤企业严格执行温度湿度调节设施的加装环节, 切实降低了采煤安全事故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2 煤矿井下应急供氧

供氧技术以连接压风管线为前提, 借助地表钻孔、专用管路以及自备氧气瓶方式为井下提供氧气。由于采煤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地表钻孔的直径也不断增加。为提升钻孔的稳定性和时效性, 必须具备应急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矿井专用管路一方面需借助矿井中配备的压风设施, 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单独建立的供氧设施。供氧专用管线的建设需确保井下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的抗事故破坏水平足够高。当前时期, 某些煤矿己对供氧、供水、通讯以及感知系统管路进行了整合, 沿着避灾管线铺设, 进而提升了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的全面性。伴随供氧的持续进行, 原来的供氧方法会导致井下温度提升, 此类问题对井下氧气供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新式供氧设备能够在进行氧气供应阶段有效的控制矿井温度。为消除矿井施工条件的恶劣问题, 则需切实强化矿井紧急避险技术与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 进而提升紧急避险方案的时效性[2]。

2.3 有毒气体处理的设施与方法

当前时期, 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设备对有毒气体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为:应用通风方式与化学方法。应用地表钻孔与专业管线的矿井能够切实的将有毒气体排出, 且无须借助别的工具。如果需将井内的一氧化碳清除, 通常应用贵金属催化剂等方式进行化学处理。如果需将井下的二氧化碳清除, 通常应用某些碱液实行分散清除或者集中清除。分散清除就是把混合化学制剂的幕布悬在避险设置中, 特别是井下开采人员汇集的地区。碱液可以自主消除井下二氧化碳, 且清除阶段无须其余动力, 还具备高过滤能力与绿色环保的优势。集中清除主要借助通风设备使井下空气经过装有化学试剂的箱子, 进而实行有毒气体清除。矿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清除设施和技术应用之后, 能够有效降低有毒有害气体对开采人员产生的危害。

3 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技术的管理和建设

(1) 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和井下避险管路要密切结合。紧急避险设备建设需具备醒目的标志, 紧急避险设施需随着煤矿井下开采系统的改变, 实时调节与改善; (2) 制定定期维护与检查体系, 强化煤矿井下紧急避险体系的管理强度, 定期实行井下的维护与检查, 以切实发挥紧急避险设施的作用, 以确保紧急避险设施正常运行, 保证井下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定期组织煤矿井下紧急避险技术的教育培训和演习。采煤企业需把掌握紧急避险方法和合理应用紧急避险设备当成煤矿井下开采人员安全教育的核心部分。以保证全部井下开采人员了解紧急避险设施, 明确避险设备的应用方式, 并具有充足的紧急避险知识。借助采煤安全教育, 能够切实提升井下开采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与避险能力, 保证开采人员掌握开采条件和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4) 采煤企业需制定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管理体系, 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且定期审查。对配套设备工具实行养护, 保证紧急处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4 总结

采煤阶段有许多安全风险, 如果开采时出现了安全事故, 一方面会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直接威胁到开采人员的生命。为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产生的破坏, 相关工作人员应持续改善井下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技术, 保证采煤安全, 最终为我国采煤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康健, 等.煤矿井下水害事故紧急避险系统的可靠性[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4, 06:569-572.

[2]李兴佳.关于某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03:103-104+109.

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总结 篇5

按照单位的要求和安排,机修班组成功地进行的应急避险知识学习和培训,其目的是使班组成员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学会自护、自救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应急避险知识培训的意义重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家学会了发生火灾等灾害时的避险与逃生方法,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灾害无情,生命无价,安全第一,预防在先。我们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逃生技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自护自救的本领,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家人、同事、朋友,让更多的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班组成员以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为契机,进一步把的安全工作做好、做实。通过专项的应急避险教育和演练,让每一位职工都掌握这些知识,让安全走进班组,让知识守护生命!通过近期应急避险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有下面几点体会: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因素多。当灾害来临时,如果大家能按照预演的要求,镇定、服从命令、有序快速的做出反应,生命损失就会降低,一定要从珍惜自己生命、关爱他人生命的高度来重视应急避险知识的学习。

2、要有突发性事件应急避险的全方位意识。模拟演练是通过预定的模式进行模拟的,但灾害发生是不会同我们商量的,有可能在白天,有可能在晚上,在那时刻,就靠自己和同事们之间互相帮助、自护、自救、逃生,所以要有全方位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按照所学的避险的方式,有序、快速的撤离。

3、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令行禁止的态度。灾害来临时安全疏散主要得做到有序和迅速,有序就是有组织有秩序,迅速就是速度要快,事故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迅速是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组织到位,保障有力;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增强安全意识,还提高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避险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应急避险,安全教育,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上有关危害性事端涉及到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学生无故遭受伤害,甚至有的学生受到生命危害等。汶川和玉树的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尚未平息,南平、泰兴、雷州校园血案接连发生令人震惊,40天内发生5起校园惨案,又一次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升至国家高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强调:要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孩子们学习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1]。教育部和公安部同时发出紧急通知:切实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2]。可见学校安全工作已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有效地防止学校安全事故发生。但是笔者认为从学生个体的视角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同样重要。日本人从小学到高中,至少接受12年的安全知识教育,而我国这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及采取教育措施,为此本文试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视角,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进行探讨,旨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对学生应急避险的生命安全教育及其能力培养。

1 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的目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减灾始于学校”是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通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综合系统的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实现“在未来,懂得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的志愿者能够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应急避险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预防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白:“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恐惧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不要盲目把灾难看作敌人,它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否则万一灾难发生,无法正确应对,损害将是非常巨大的,毕竟生命不可能再来一次。

目前我国教育法规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但各级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教育大多只局限于纪念日和一两次的活动日,在教育内容上也非常单调,往往是纯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却少有实用性的演练机会及体验。因此,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授课方式要改变,它应是一种训练,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实践性操作教学,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技能、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一旦学生在遇到非常事件发生时,才有意识和能力去保护自己。

2 应急避险能力及其应急避险体适能的内涵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一般可分为自然状态和应急状态,自然状态就是我们日常所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但是人的一生总会面临一些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安全危机、犯法危害等,人体在这些事件的刺激下会处于一种应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心理情绪和行动能力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是人体在应急状态下机体保持有效行动(应对能力)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使之转危为安,包括认知水平、行动能力、心理状态、情绪调控能力等内容。其中很重要的学生应具有应急避险的体适能。“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定义是:学生面对危险状态下的突发事件时,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来预防、消除或减弱突发事件(应急源)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而能转危为安或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当然还应有临危不乱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行动,努力改善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以保持有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构成要素是一个综合系统,按其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信念、行动和能力等方面全面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见图)。

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是最佳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不仅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性探索,也为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或平台。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教学的结合是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拓展了体育教学的理念,从“健康第一”拓展到“尊重生命,维护生命,体现生命魅力”的视域上。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工程,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范畴,它不仅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更是重在实践性的教学。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需要在实际的情景锻炼中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向素质与能力的整体迁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实用性强、训练有素的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系统[3]。

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应急避险能力是最佳途径。首先,实践性是体育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4],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技能。同样,应急避险能力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是技能传授,如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奔跑、攀爬、跳跃、躲避、泅渡、投掷等技能是应急避险教育的内容;而传统体育教学中也有跑、跳、投、攀登、游泳等内容,只是这些内容在运动场馆中进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环境的变化。同样如人工呼吸、心胸复苏术、止血、包扎等内容必须经一定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真正掌握,这些也是应对运动损伤的内容,是体育教师已掌握的内容。另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在传授技能方面体育教师有着比较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是具有富有实践经验的,因为他们一直在从事着田径、球类等运动技能的教学。第二,体验性是体育教学的另一大特征。[4]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锻炼、比赛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坚持、忍耐、自信、认同等,逐渐形成不放弃、不抛弃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特征。当人身处险境、面临危难时这些特征是最为重要的,也应急避险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得到有益发展,身体成分(肥胖、体型等)得到改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得到增强。这些内容是应急避险能力的基础,对应急避险的效率产生影响。第四,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还有坚强的意志。具体表现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百折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克制不良情绪的自制性等,体育教师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崇拜和仿效的对象。第五,从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是唯一一门始终开设的课程,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可以保证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延续性、层次性,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及易受伤害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避险内容。最后,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较少。因此,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体育课堂是值得期待的“一方净土”。

体育教育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两者间有许多重合和交叉的地方,归纳起来,都是通过知识、体能、技能的教学以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并且都注重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

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需要解决的几

个问题。第一,拓展体育教学理念,传统体育教学的“健康论”“终身论”都只是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层面谈体育教学。笔者认为学校体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提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观;在体育教师中树立“关注健康,维护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学理念。第二,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应急避险知识、技能的专业性很强,直接与人的生命安全相关,不能有半点偏差,体育教师尽管对应急救护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必不可少。第三,有些应急避险内容的教学必须由全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目前体育教学都以班级教学为主,涉及到群体性应急避险的内容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如全校性的疏散、高层建筑的逃生避险等。

4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内容、方法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学在内容上有着较多的一致性。体育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就是应急避险所需要的能力,如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体育教学发展的运动能力和应急避险所需的行动能力本质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运动的环境、方式的不同。从运动场馆转移到了大自然、社区、街道、建筑物中;从追求远度、高度、速度转移到处理问题的实效性;从追求健康转移到体现生命的力量和魅力中。因此,体育教学的理念也要有相应的改变:体育教学并不只看到“健康”,还要看到“生命”,一个个美丽的鲜活的生命。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育教学的理念,突破了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案例教学、情景化教学),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5 结论

对学生进行应急避险能力教育,是一种预防性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教育,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构建学生应对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的重要一环。应急避险教育在转变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降低他们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 的培养,理应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体育教师应肩负起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的重任,将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应急避险能力落实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0-5-3.

[2]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0-4-30.

[3]简敏.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家,2006,(7):89-91.

应急避险 篇7

1 应急避险能力的概念

高职院校中的应急避险能力,主要指的是当学生在遇到自然性或非自然性的突发事件时,其所展示出来的具有临时性和自主性的自我救生和救助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主要包括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生理或心理的几个方面。

一般来说,我们将应急避险能力分为公共类和个体类两个方面,这是根据各种自然或非自然的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的异同所决定的。公众类主要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有共同具有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在身体素质与形态、情绪控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而个体类则是指我们个人在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时,其所要具备的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三个要素。应急避险知识主要指的是我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要具备的常识和技巧,应急避险技能是指我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要具备的基本技术,而应急避险能力则是指指我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对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的有效实施的能力,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各种自然性、非自然性的突发事件所发生的性质,我们亦可将突发事件划分为公众类、职业类两个方面。公众类主要是指大家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而职业类则是将突发事件固定到某个职业或某类职业中去,一般人在生活中并不容易碰到。由此,这里所需的应急避险的知识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应对公众类和公共类的突发事件需要通识类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个体类和职业类则是需要专门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2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可行性

将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体育教学的进程中来不仅是对体育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高职院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要想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并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就够了,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身体和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自救和他救的意识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将日常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完全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从而形成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训练有素的使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关于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巧。

使用体育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则是其通向成功的最佳途径。究其原因,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相对于其他学科,专业课也好,公共课也罢,用体育课的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学生在学习如何应对某一突发事件时,可以先在室内观看教学片或者教师进行课堂传授,然后再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在进行理性操作就更加容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体育教学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这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体育运动和应急避险的能力二者是相通的,就体育教师本身来看,体育教师对体育专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无疑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所教授的课程一般会有奔跑、跳跃、游泳等一些内容(具体内容因课程的不同有所不同),而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也是在各种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奔跑、跳跃、游泳、攀爬等技术,而这仅仅只是在场地和强度方面有所不同;最后,当人身临险境时,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体力,难免会处于一种消极的惊慌失措状态,也就无法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作为体育教师,其本身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用体育教师来作为应急避险知识的传授者无疑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所以说,将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纳入体育课程的系统中来,是有着先天的学科优势的,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能力养成的途径

3.1 公共体育基础课

职业性和实用性是高职院校自建立之初便一直奉行的目的,所以其所选择的课程也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人才服务的,“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应急避险也不例外。对此,体育课应该顺应本院校的课程构建理念,即围绕“职业性”来选择课程,将公共体育课作为服务实用型人才的课程来进行。应急避险作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又是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不应该例外,体育教师在进行公共体育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要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这些知识、技能的行为能力。

3.2 通式类应急避险选修课

所谓突发事件,无论是自然性的如地震、洪水,还是非自然性的如交通事故、火灾,这些人人都可能会遇到,所以开设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就成了必然,开设此类选修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能力,也是响应国家进行学校安全教育的号召。通识类的应急避险选修课开设的范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一些社会上一些经常发生的或者灾害性较强的公共事件,学生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掌握,并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在面对以上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选择应对方法,并加以实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3.3 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

“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是个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有很强的职业性,学生要通过专业课来掌握以后进入社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性的突发事件会随着学生进入岗位后而时有发生,如何在学生上岗之前便对学生进行职业的应急避险知识教育则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将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作为学校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为学校、为用人单位负责,所以学校应该在体育课上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紧跟市场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日后的职业岗位中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的有机结合。

3.4 课内、课外、网络教学三位一体

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论有着多么强的职业性的实用性,但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仅通过日常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在毕业后所要进行的工作岗位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应急避险能力也不例外。因此,为了达到最强的实效性,将课内、课外、网络教学“三位一体”,使三者相辅相成。当然,课内教学要作为应急避险教学的主体来进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再通过课外学习的方法进行辅助,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最后再辅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全方位的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过硬,关键时刻还能够学以致用,学校的安全教育才算是达到了效果。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各种自然或者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时(这里指的是各种自然灾害、生产性事故甚至是体育课堂上的一些小事故),理智、冷静的应对,这些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本文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职业性特点,提出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就要做到课内、课外、多媒体教学的“三位一体”,以此方式下,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以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在面对各种自然性或者非自然性的事故时,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理智应对。

应急避险 篇8

1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重要作用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作用为:井下发生灾变事故后, 如爆炸、煤与瓦斯发生冲突、火灾等, 并且在逃生不能和逃生路径受阻的状况下, 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给那些不能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通过隔离有毒有害气体, 抵御高温烟气, 并提供食物、水、氧气等物品给遇险人员, 有效除掉有害有毒气体, 为遇险人员创造出基本的生存条件, 同时也为应急求援赢得时间, 创造出有利条件。

2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紧急避险系统中的避险设备是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灾难时的最后保护方式, 矿工在无法逃离的情况下, 提供给被困矿工维持生命的环境, 并取得和外界联络的条件, 等待救援人员到达。从而提高获救的成功率。由于煤矿事故大多是容易引发爆炸的次生灾害, 因此当出现灾难时, 遇险矿工首先要找准时机逃离现场, 只有在逃生不能或逃生路线被堵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到紧急避难场所。

紧急避险设备并不是万能的, 需要依靠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系统性的外部条件才能发挥其功能。当遇险矿工有必要的时间、条件和能力使用避险设备时, 避险设备时刻应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在建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时应根据自身安全生产的特点, 从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 有机结合通信联络、监测监控、人员定位、供水施救等系统, 从而整体设计、安全布局和建设管理避险设施。

要合理选择避险设施的建造位置, 保障避险设施的安全使用。避险设施应设置在救护人员、遇险人员都容易到达的位置, 也就是在正常的避灾路线上。此外, 在突发紧急灾难下, 遇险人员要在自救器维持时间内进入避险设施, 并稍有富余。避险设施的建设要远离危险区域, 如燃料存放点、变电所、炸药库等区域, 并合理放置救生舱的位置, 确保不影响生产安全和矿井正常通风。

3 加强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兼并重组矿井的安全管理, 确保矿井的生产安全

加大投入, 对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矿井进行安全管理, 派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主体企业的统一指标体系中纳入安全、生产、技术、考核等指标, 制定各种措施管住人, 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提升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由于兼并重组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加之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其安全生产问题非常重要, 需要引起领导干部的重视, 转变观念, 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例如干煤矿就要死人, 干煤矿要想干成就得违章等, 要认清楚安全生产在煤矿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教育培训、交流经验等方式和途径, 不断提升煤矿从业人员和煤矿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深入落实各项安全技术规章制度和措施, 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在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中纳入对避险设施的管理维护

紧急避险的相关内容应纳入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采区设计和作业规程等方面, 并保障避险设施能够人人会用、时时能用。煤矿避险设施是灾难来临时的重要设备, 因此要加强维护和管理, 加大监测力度, 确保在真正使用时能够完备、有效。同时, 要提升避险设施的技术含量和可靠性。避险设施是一项重大的生命工程, 尤其是救生舱等设施, 要求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并且使用起来要简单方便。

3.3 完善安全制度, 增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加强煤矿行业应急避险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并提升对各类事故的预防、预报、预警和救援机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管理上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安全管理上要做到考核严格、务实、不走形式, 真正地为企业着想, 为煤矿从业人员着想。针对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要努力创新、改革新的管理模式, 紧紧抓住煤矿安全工作, 阿扎扎实实做出成效。尤其是在落实煤矿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度上, 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苟, 为煤矿行业和从业人员的发展着想, 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灾难事故发生的频率。

3.4 加大安全投入, 改善条件、优化系统、提升装备

在建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时, 要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在安全管理最需要的方面要加大安全投入, 真正将安全专项资金运用到位,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煤矿应急避险的安全问题。例如: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定位系统进行增加, 井下“六大避险系统”的建设问题, 安全生产的检测监控设备、完善调度装备等设备的提升。此外, 还要投入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 并按照要求和规定将各项设备落实到位。通过开展煤矿技术改造等活动, 将煤矿安全基础管理逐步加强, 使煤矿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通过对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 更大程度上促进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

4 结语

由于煤矿生产工作的特殊性, 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生产的永恒主题就是安全工作, 紧急灾难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所有突发事故的产生不能事事提前被消灭。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便是采用积极有效的应急管理, 应急避险系统能够很好地降低灾难的危害程度, 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还可以减少事故后的损失。因此, 加强煤矿应急避险系统建设, 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突发灾害事件和灾难造成的损失, 从而维护煤矿行业的稳定, 促进煤矿行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对维护行业和企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风军.浅谈兼并重组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2) .

[2]肖海峰.浅谈积极避险系统在煤矿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煤炭技术应用, 2013 (3) .

应急避险 篇9

1、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紧急避险教育教学现状

通过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全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和实地观察发现, 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亲友交谈等途径获得过急救的一些知识, 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有系统的、有组织的紧急避险教育和培训, 模糊的记忆、零碎的知识、没有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伤害现场的救护知识与能力偏低。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紧急避险教育几乎没有开设, 基本上是空白, 但是很多学校表示紧急避险教育应该引起重视。一致认为体育课要加强学生的身心教育, 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应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2、紧急避险教育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2.1、紧急避险教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安全内容是紧急避险教育内容的重要一项, 也是其培训的首要。紧急避险教育所设培训项目看似十分惊险, 实际上只需体育老师做好正确、科学的保护措施, 完全可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 高职体育课增添紧急避险这一项内容, 只需合理安排、排除不安全隐患、严格科学操作, 对学生进行紧急避险项目学习前的安全教育,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杜绝一切不稳定因素, 课程顺利开展是必然的, 尽量消除学生家长、校领导以及学生本身的思想负担。

2.2、紧急避险教育所需场地、器材简单, 训练手段多样

紧急避险教育不需要用太大的场地, 仅需有一块平坦地面便可对内容进行设计和训练, 如遇特殊天气, 同学们在自己的教师里就可以照常培训。所用器材就容易获取了, 因所使用的都是人日常所需物品, 学生本身也具备, 如:绳子、呼啦圈、眼罩、废旧报纸等, 部分项目也不需用器材。也可以利用高校各场地优势, 如:室外楼台阶等。项目多样化, 可利用一个培训项目演化多个, 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 紧急避险教育适合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

2.3、紧急避险教育相关项目的设计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紧急避险项目大多高校的学生不是特别敢兴趣, 更甚害怕、厌烦, 如何使项目新颖可得到学生的认可, 并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大多项目看起来是在玩游戏, 实际目的是达到预计效果而设计的, 其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不但是单单学习传统体育课上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沉浸在一个欢乐的课堂氛围, 并接受知识的洗礼。它可以让学生快速参与项目设计中,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感悟、获取。

2.4、高职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胜任紧急避险教育培训师的角色

紧急避险教育中开设很多有趣的项目, 像是游戏, 对项目内容的要点、规则和布置, 教师容易掌握, 学生容易理解, 组织练习也相对比较容易。就目前而言, 紧急避险教育中, 大部分的培训师都来自大学的体育老师。

3、紧急避险教育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3.1、紧急避险教育有利于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和方式的改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思想及其教育方式是把知识、项目的学习与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分离的, 没有把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在紧急情况下, 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或保护他人的意识。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紧急避险教育区别于传统体育教育方式的突出点是前者以学生为主要, 把学生的“学”作为重点。在紧急避险教育里, “学”的目的是成就部分预期结果而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某些活动。学生想要把外部的学习环境设计并布置好, 可以利用资源、游戏和训练等学习方式的帮助下完成, 这是“教”具体含义, 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才能激发出。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要领导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不仅要总结参与活动后的心得, 还有对所学知识和感悟的总结。所以, 大力推广和支持“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观念和模式, 在此方式的带动下, 加速了革新的速度。

3.2、紧急避险教育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在2002年8月份由教育部出台并实施的, 其中明确的阐述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就目前而言, 在内容上依旧是以传授体育技能知识为主体, 体育课的场地主要集中在校内, 校园的自然坏境被忽略利用。紧急避险教育则能够使体育教学和大自然接触, 融入自然, 各种主动性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紧急避险的技能, 熟记一套在紧急情况下应急避险的能力方式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逐渐的达到要求, 即《纲要》中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体育课程目标。

3.3、紧急避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紧急避险教育如同一所试验场, 前提是这所试验场是安全、热情真诚、有挑战性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 学生高校体育课程紧急避险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4、紧急避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成长, 多数人有孤僻、任性、自我、自私等不良性格。

借助紧急避险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互帮互助, 深刻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学会相伴成长, 同学之间学会互相信任, 学会互相关心。紧急避险教育可以让小组中每位同学在目标一致下成功和失败同分享, 让他们知道有苦才有甜的人生感悟, 了解辛酸的味道, 热情愉悦的氛围让每个学生自愿敞开心扉组成一支互帮互助、关爱、信任的团队。让他们真正明白有他人帮助的同时就是在帮助自己, 这种快乐是从未有过的。

3.5、紧急避教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紧急避险教育中, 包含活动项目、采取形式两种内容, 对受训者都是一种严厉的考验, 不管是心理上、智慧上或者体力上。训练的过程是艰苦的, 然而所有的大学生都能依靠自身的能量挑战和战胜自我, 在此信念下, 在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下, 充分的、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和爆发力。紧急避险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活动进行时没人一对一教你, 是一种无意识的, 在紧急情况下,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任务的过程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尽最大的努力来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定的坏境激发了人的潜能, 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变的敏捷, 变的富有创造性。紧急避险教育充分得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培养了学生无法想象的创造力。

4、结语

传统体育课程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紧急避险已被收录到高校体育课程之中, 是改革的里程碑和突破点, 全面革新的速度加快, 对现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创新式的尝试。体育课程资源更深层的挖掘, 体育课程的空间也发展扩大, 使体育课程更实用、更有趣, 功能更全面, 对大学生而言, 可以强身健体, 增强意志, 培养健康的心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彭锻华.应急避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彭锻华.应急避险教师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盈, 李平.CIPP模式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3) .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育下一篇:销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