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

2024-12-28

紧急避险(通用11篇)

紧急避险 篇1

一、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问题

在紧急避险中牺牲法益与保全法益是受法律同等保护的, 不能为了保护某一种合法权益而对另一种合法权益进行过度的损害, 因此, 紧急避险需要有个“度”上的限制, 也就是紧急避险行为给第三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在何种范围之内才算合理, 它对于罪与非罪, 是否追究刑事责任, 是否赔偿第三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国刑法对此问题规定不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轻于说

认为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如果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等于或者大于所避免的损害, 就有悖于紧急避险的目的和意义, 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 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我国虽然没有将该说立法化, 但该说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是目前的通说。

2、必要说

认为避险行为以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自由面临紧迫的危难之际, 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别无其他救护途径为必要, 也就是说, 避险行为是为了避免权利受损害的唯一必要方法, 或者是保护自己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最后手段。对于避险行为所侵害的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价值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所救护的法益的价值, 则在所不问。

3、法益权衡说

认为紧急避险的成立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为必要, 按照这一学说, 为救护价值大的法益而牺牲价值小的法益, 或者为了救护价值相同的此种法益而牺牲彼种法益都是允许的, 但是, 为了救护价值小的法益而牺牲价值大的法益则是不允许的。当今各国刑法典多采用此说, 如日本刑法典第37条规定, “行为所生之损害不超越欲避免之损害程度。”

4、轻于加必要说

认为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既要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又要是避险所必需的, 即使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但如果所引起的损害中有一部分不是排除危险所必需的, 则仍然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在上述紧急避险必要限度的界定标准“轻于说”、“必要说”、“法益权衡说”、“轻于加必要说”等几种观点中,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法益权衡说”的看法, 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 “轻于说”不利于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降到最低, 举个例子来说, 一娱乐城发生火灾, 与它毗邻的是一个服装市场, 至少有数十家服装店, 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 为了防止火灾继续蔓延, 拆除了与它相邻最近的一家服装店, 避免了重大财产利益的损失, 按照“轻于说”的说法, 在本案中, 拆除一家服装店或者两家服装店所造成的损失都小于所避免的损失, 只要没有全部拆除就符合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 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第二, “必要说”对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问题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只是要求行为人的避险行为必须在别无他法情况下才能实施, 但对于这种别无他法的情况却没有界定。林天予先生称其为“无条件之条件”, 他认为, “果依此说, 则法益之取舍, 全凭本人主观判断, 殊不知法益轻重, 因各人之趣味而异。”

第三, “轻于加必要说”虽然能够把社会整体利益遭受的损害降到最低, 但是对于超出避险限度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容易判断的, 我们也不能要求避险人在紧急情形下仍认真反复思考怎样做才是避险所必需的, 如果法律要求避险行为人对所造成的不是排除危险所必需的一部分损害进行处罚或者要求其进行赔偿的话, 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紧急避险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生命对生命能否紧急避险

关于这一问题, 是由“卡纳安德斯之板”引出的, 所谓的“卡纳安德斯之板”是指船舶沉没后, 两人争夺只能负载一人的木板, 体强者将体弱者推开, 而致体弱者被淹死, 对于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看, 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肯定说

该说认为, 同等利益冲突时, 牺牲一个保全一个, 也是允许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 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

2、否定说

该说认为, 在人身权利中, 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 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 在此种情况下不成立紧急避险。例如, 黑格尔主张, 紧急避险仅“当生命遇到极度危险而与他人的合法所有权发生冲突时”才存在, 从这句话可以明显看出, 黑格尔认为紧急避险只能在自己生命与他人所有权发生冲突时适用, 而不是与他人生命发生冲突时适用, 因此, 他对此种紧急避险行为是持否定观点的。

3、条件说

该说认为, 通常情况下, 法律不允许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但在特定条件下, 不排除将之视为紧急避险的例外情况, 该说根据条件限定的宽严程度, 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见解:

笔者赞同肯定说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在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问题上, 笔者赞同的是法益权衡说, 即紧急避险的成立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为必要, 其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为了保护价值相同的此种法益而牺牲彼种法益也是允许的。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也是相等的, 因此,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的生命也是允许的。

2、在保全法益和牺牲法益具有同等价值的情况下, 由于两个利益中必然要损失一个, 保留其中一个, 从法律的帐簿上看, 至少可以说是“收支平衡”, 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 针对收支平衡来说, 只能说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 对于此种没有意义的行为仍然可以成立紧急避险。

3、在上述案例中, 只有四种可能, 一是一人舍己为人, 二是一人舍人为己, 三是两人互争同时死亡, 四是两人互让同时死亡。三、四种可能性中两人同时死亡是最糟糕的结局, 第一种情况则要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 如果法律认为第二种情况下的行为人是有罪的, 那么就只能以第一种情况来要求, 然而人性是脆弱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在紧急的情况下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 宁可自己被淹死, 也要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而且刑法既不强迫人们作出牺牲, 也不将英雄主义强加于人, 所以, 第二种情况虽然是不道德的, 但刑法并没有把它认为犯罪。

4、

从刑罚的目的看, 一是该避险行为之所以发生, 并不表明行为人具有任何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因此, 对行为人施以刑罚并没有任何价值。二是如果在那种紧急情况下, 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的生命不允许成立紧急避险, 而要负法律责任的话, 那么, 等待行为人的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舍己为人被淹死, 二是舍人为己受刑罚, 但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基于人们求生的本能, 即使在那种情况下不成立紧急避险, 仍要受刑罚处罚, 也很少有人不去抓住这个“救命的稻草”, 去奋力争夺这唯一一块求生的木板, 鉴于此, 对行为人施以刑罚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预防犯罪, 因为即使对行为人施以刑罚, 即使是严厉的刑罚, 但是在面临同样的情形时, 行为人还是会重蹈覆辙的。

三、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是否可以紧急避险

对于这一问题, 日本刑法第37条第2款, 意大利刑法典第54条第2款, 韩国刑法第22条第2款等均设有不适用紧急避险的规定。我国刑法第21条第3款也作出了限制规定, 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为了避免本人利益受到损害不得适用紧急避险, 但笔者认为, 这一限制性规定过于生硬的排除了紧急避险的适用。

以消防人员为例, 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不得为避免本人利益受到损害而适用紧急避险。但笔者认为并不妥当, 消防人员的生命、健康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时刻受到很大的威胁, 在当消防人员的人身权利和他人的财产权利相冲突时, 如果一概地否认消防人员紧急避险的权利, 与理不通, 在衡量两个权益大小时, 通常是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 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重于其他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的大小以财产价值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 因此, 在消防人员的人身权利和他人的财产权利相冲突时, 能够同时保住这两种权利固然很好, 但是在只能保全其一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保护消防队员的人身权利, 这样, 既体现出对人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 也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 即当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且只能保全其中一个的场合, 选择保全较大利益而牺牲较小权益, 从而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符合紧急避险的精神。

笔者认为,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为避免本人利益受到损害可以适用紧急避险, 但并不是没有限度的, 为了防止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滥用紧急避险的权利, 除了要符合紧急避险的一般条件外, 还必须制定严格的条件来加以限制,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规定:

第一, 避险行为必须发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行为人并未放弃其职守, 仍然积极地履行其职责, 顽强的与危险进行着抗争。

第二, 行为人虽然顽强地与危险进行着抗争, 但不仅没有消除危险状态, 反而使自己也陷入急迫的危险之中, 如果不及时采取紧急避险, 所造成的损害会更大, 例如, 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 虽极力灭火, 但大火却继续燃烧、蔓延, 燃烧的建筑物马上就要倒塌, 在此种情况下则允许其实施紧急避险, 而不能要求消防人员不顾自己生命安全救出被困在建筑物中的财产, 因为, 如果不允许其实施紧急避险的话, 可能会造成人财两失的最差的结果。

第三, 虽然允许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实施紧急避险, 对该种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必须严格加以限定, 也就是说, 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远远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不能为了避免本人利益损害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例如, 托儿所的保育员, 在托儿所失火时, 不能不顾幼儿的安全, 私自逃命, 因为行为人毕竟是负有责任的人, 面对危险时, 他们具有采取积极行动, 履行职责, 去阻止危险对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义务。虽然允许负有职责的人实施紧急避险, 但是如果为此而牺牲多数人的利益, 则不但与他们的职业道德不符, 而且也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也就不能成立紧急避险, 而要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来追究其刑事或民事责任。

第四,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实施紧急避险时的危险状态如何界定, 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紧急状况才是他们为避免本人利益损害而实施紧急避险的情况, 笔者认为, 要从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出发, 主观上行为人认识到危险进一步加剧, 必须实施紧急避险, 否则造成的损害会更大, 客观上, 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其他各种客观因素, 也只能实施紧急避险, 而没有其他任何办法来消除危险, 是不得以而为之, 如在上述案例中, 消防人员只能采取紧急避险, 而没有其他任何办法来消除建筑物倒塌对自己生命造成损害的危险。

综上所述, 对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原则上不允许为避免本人危险而实施紧急避险,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例外, 并在立法上制定严格的条件来加以限制。

摘要:根据我国刑法的明文规定和从应用的实际效果出发, 紧急避险制度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 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问题存在轻于说、必要说、法益权衡说、轻于加必要说等几种观点, 生命对生命能否紧急避险的问题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和条件说, 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能否紧急避险也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待我国的紧急避险制度更加完善。

关键词:紧急避险,必要限度,避险行为

紧急避险 篇2

2014年3 月日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总结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工作安排,2014年3月25日下午三点,我校进行了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此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各岗位人员尽职尽责,学生们疏散有序、迅速,整个过程组织严密,逃生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实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李俊林校长任组长,各科任教师、班主任为组员的演练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强调此次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到位,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学校认真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演练方案,就演练得时间、路线、内容、对象作了具体说明,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对各班主任以及教师作了具体分工,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听到警报后,全校学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有序疏散,不得收拾东西,不得拥挤,不得喧哗。如发现有人摔倒,应立即扶起,帮助一起迅速逃离危险地。要求各班到达指定位置后,各班班长立即清点人数,并随即向现场指挥的老师报告。

三、秩序井然,演练效果良好

3月25日下午三点,以哨声加广播为号,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序的迅速撤离。达指定位置后,各班班长马上清点人数,向现场指挥汇报。演练指挥小组,驾驭全局,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目的地用时1分钟37秒,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

这次演练活动不仅是防震疏散,也是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疏散的演练。再次落实了我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提高了实际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岢岚三中

浅谈紧急避险的法益权衡 篇3

关键词:紧急避险;法益权衡;生命权

基本案情

张某(女),半夜路遇李某抢劫,张某机智脱逃后不敢独自回家,路过一户人家只有老大娘和她女儿,于是向老大娘说明情况并请求借宿,老大娘遂安排张某与其女儿睡在一起,其女儿已躺在床内侧睡熟,张某躺在外侧。张某半夜听见有一男人回来并与老大娘谈话,发现此人是对其抢劫未遂的李某,而且李某在知道她投宿后决定将张某杀人灭口。张某非常紧张,为保命,只好把熟睡的李某的妹妹移到床外面,自己躺在床的内侧。李某拿刀进来摸黑将窗外头的妹妹当成张某杀死,与其母亲将其抬到后山埋掉,张某趁机逃脱,后来李某发现自己杀错人。

当时的司法机关对张某没有追究刑事责任,但对本案的性质存在争议,本案张某的换位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是否超过紧急避险的限度?也即生命权能否成为紧急避险的对象?

一、紧急避险的来源

紧急避险的概念来源于“紧急时无法律”这一古老的刑法格言,其基本含义是: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实施法律在通常情况下所禁止的某种行为,以避免紧急状态所带来的危险[1]。对于什么时候可以紧急避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只是说紧急情况,但对什么时候成为紧急情况没有明确的规定,紧急时候可以做什么也没有明确规定,我们也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有关紧急避险的法益权衡的立法现状

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对紧急避险的法的性质或本质认识不同,有关紧急避险中的法益权衡的刑事立法也有不同规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立法例:避险行为侵害的法益不大于其欲避免的法益;避险行为侵害的法益小于其欲避免的法益;避险行为侵害的法益小于或等于其欲避免的法益;刑法典没有明文规定,留待刑法理论探讨,此种立法例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

三、我国的紧急避险法益权衡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第1、2款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法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一般理论认为,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就是要求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二者不能相同,更不能允许大于所要避免的损害。原因在于,紧急避险所要保护的权益与所损害的权益都是合法权益,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只能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2],只有牺牲较小的法益来保护较大的法益,才符合紧急避险的立法目的。相对于这一“大于说”[3]观点,我国刑法学界也存在着“等同说”即认为紧急避险行为所保全的法益在与牺牲的法益只要在等同的情况下,就应当承认正当性的成立。从我国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我看来,我们是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的。即紧急避险是冲突法益不能两全不得已的措施,不存在谴责行为人的根据,不应该受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行为人往往丧失意志自由,其行为与无责任能力人相同。[4]

显然,如果想判断避险行为是否是超越这个“必要限度”,无论运用哪种学说,都存在着一个法益大小衡量的对比问题。如何衡量利益的大小,理论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认为: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不允许为保护财产权益而给第三者的人身造成伤害。在人身权利中,生命权又是最高的权利,不允许为保全个人的生命、健康而去牺牲他人的生命。在财产权益中,应当对财产的价值进行比较,不允许为保护一个较小的财产权益而损害另一个较大的财产权益。国家安全和利益在所有法益中居于最高地位,公共利益由于私人利益。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5]

以上关于法益权衡的观点,基本上也可以接受。但是就是生命权能否成为避险的对象,大家争议很大。在紧急避险的场合,是否能够允许以牺牲一人生命为代价来保全另一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呢?

我不赞同生命权完全可以成为避险的对象,也不赞同生命权完全不能成为紧急避险的对象,更不赞同为救几个人而牺牲一个人,完全以生命的个数决定可否。但是生命权在以下情况下我觉得是可以成为紧急避险的对象的。

第一,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无辜第三人的生命。有人说:“牺牲他人生命保全本人生命,从道德上讲,应当予以否定;但从法律上讲,应当是允许的。”[6]自我保全权,在任何时候看来,都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应当的是自然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如该案例中的张某,为保全自己的生命牺牲李某妹妹的生命一样。她除了这一方法,无从选择。

第二、为保全多个人而牺牲少数人。我不赞同仅仅也生命的个数来权衡法益的大小。不错生命是无价的,不应该给生命估价。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我觉得必须为生命估价,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四、结语

从紧急避险的来源“紧急时无法律”。我们可以知道,它只是说紧急时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什么时候最紧急,通常我们说生死攸关,可见生命权是最值得避险的权利,为了活着,做什么都是可以接受的。也许有很多人,可以不顾生命,但我看来,大部分人还是自己的生命最珍贵的。“如果人在此情况下无一避免地会如此做错,则表明规范在特定情况下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因为刑罚处罚显然无法实现其预防目的,刑罚成为不必要,因此刑法只能维护它在形式上的面子(说他错了,但放弃反应)。”[7]

参考文献:

[1]刘明祥.紧急避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71

[2]陈兴良.刑法总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83

[3]陈立,黄永盛主编.《刑法总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84

[4]陈立.形式疑难案例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63

[5]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J].载《法商研究》2000.(3)

[6]贾宇主编.《刑法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63

[7]陈兴良,曲新久.案例刑法教程:上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356

作者简介:

贾明远(1989~),男,河南省禹州市人,华侨大学法学院毕业,现南安市人民检察院侦监科书记员。

浅谈界沟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篇4

(一) 监测监控系统

界沟煤矿现使用的是KJ70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2007年11月投入使用, 系统在地面中心站配备了双回路供电和不小于2h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中心站供电电源及设备具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装置;通讯线路安装了避雷设施, 并可靠接地;主机为双机热备份, 24h不间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 备份主机在5min内能投入正常工作;联网主机配备了防火墙、短消息报警平台等网络安全设备。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要求, 现共安装监控分站20台、甲烷传感器48台、风速传感器7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6台、烟雾传感器7台、温度传感器14台、负压传感器6台、机电设备开停传感器22台、风门开闭状态传感器11套、声光报警器11台、断电执行器25台、馈电开关传感器25台。地面中心站实行24h值班, 并做到了与矿调度所联合值守。安全监控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 满足装备齐全、运行正常、闭锁可靠、处置及时、上传稳定的要求。

(二) 人员定位系统

界沟煤矿现使用的是KJ128A型矿用人员管理系统。2011年10月投入使用, 系统在地面中心站配备了双回路供电和不小于2h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中心站供电电源及设备具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装置;通讯线路安装了避雷设施, 并可靠接地;主机为双机热备份, 24h不间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 备份主机在5min内能投入正常工作;联网主机配备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 终端通过浏览网页实现信息共享, 便于各级管理部门实现远程监管。根据《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等要求, 现共安装检卡系统一套 (含井口检卡仪1台, 多媒体显示器、音箱各1台) 、传输分站11台、读卡分站25台、标识卡1556张, 配备了标识卡搜索仪2台, 以便于对井下携卡人员进行搜寻。矿调度所设置了人员定位系统地面中心站, 并配备显示设备, 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人员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 满足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三) 通信联络系统

界沟煤矿现使用两套通讯设备, 在矿井安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1行政交换机。采用ZXJ1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用于办公楼、生产单位及宿舍楼通信, 与铁通公司并网出局。

2生产交换机。采用KTJ-256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主要用于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矿领导及各科室值班调度。

二、“紧急避险系统”在避难硐室内供电系统、监测及通讯

(一) 供电

矿井供电回路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即使避难硐室不在避险状态, 监控分站、读卡器、传感器等均处于工作状态。矿井事故发生后, 避难人员进入避难硐室, 如果矿井供电回路完好, 直接使用该套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安全性最好。

1供电电源及配电方案。正常动力及照明:避难硐室两路专用AC660V电源线路分别引自邻近变电所660V不同母线段专用馈电回路, 经不同馈电开关给安全监控电源箱、人员定位电源箱及660V/380V变压器配电。避难硐室照明电源引自本硐室外专用照明综合保护装置。

事故照明:当井下事故发生后, 如正常照明电源未损坏, 继续采用AC127V正常照明电源, 如正常照明电源损坏, 将利用硐室内配备的便携式LED矿灯和荧光棒照明。并在硐室两侧密闭门上方配置矿用本质安全型信号灯用于硐室指示。

事故动力:当井下事故发生后, 如正常动力电源至少尚有1路未损坏, 可继续采用来自变电所AC660V正常动力电源, 如正常两路动力电源均遭受破坏, 蓄冰箱的电动——人力两用风机切换到人力驱动模式, 监测监控将采用多参数气体测定器定时对生存室内及避难硐室外气体进行抽样检测。

2设备选择及布置。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所有配电及用电设备均选用具有有效期内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矿用隔爆、隔爆兼本安或本安产品。在避难硐室外通道上设置低压开关2台、磁力启动器2台;在避难硐室的机电硐室内设防爆电源箱。低压电缆一律选用铜芯, 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用阻燃电缆执行标准》MT818的规定, 电缆接入硐室前采取穿管防护措施。

3电气设备保护及接地。由变电所引出的馈电线上设短路、过负荷和漏电保护装置 (采用检漏保护或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装置) ;电源箱馈电回路, 设短路、过负荷、单相断线与漏电闭锁保护装置。

避难硐室外设局部接地装置与辅助接地装置, 硐室内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线和局部接地装置与矿井主接地极连成一个总接地网。任一保护接地点的接地电阻值不超过2Ω。

(二) 监测、通讯、定位与监视

1环境监测。紧急避险设施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于采集和显示避难硐室内、外灾害气体浓度,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气等, 使硐室内避难人员随时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 并根据硐室内配套救生设备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证逃生人员的安全。

本矿井设有KJ70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在避难生存室内设置监测监控分站, 通过传输总线就近接入安全监控系统井下临近分站, 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及多参数气体测定器, 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 能够对过渡室内多种气体及温度, 气瓶室内的氧气、温度进行检测或监测。并在地面调度室监控中心站、生存室监控分站上实现超限报警与显示。当发生险情, 监测监控系统遭受破坏后, 启动避难硐室内多参数气体测定器对避险设施内外的环境参数进行超限报警与控制, 让内部人员掌握外部环境, 以便确定是否选择离开避难硐室逃生。

2通信联络系统。本矿井井下设有有线调度通讯系统, 在避难硐室生存室内设2部带有免提功能的本安型有线电话分机 (为专用线路不得接其他分机) 。避难所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实现非灾变期间井上调度室与避难硐室之间的通讯。

3定位。本矿井设有KJ128A型矿用人员管理系统。在避难硐室内、外两侧均设读卡器, 通过总线接入邻近分站, 实现对出入避难硐室人员的实时监测、定位与管理。

摘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 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关键词:界沟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监测

参考文献

现行紧急避险制度的反思 篇5

金泽刚

反思现行的紧急避险制度,为负有特定职责人员的紧急避险权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不过,为了避免规避职责的情况,应当对特定职责人员的实施紧急避险做出严格限制十多年前,发生在湖南衡阳衡州大厦的那场大火,导致了20名消防干警殉职的严重后果,也成为我国消防救灾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而去年,在北京石景山一商场发生的火灾中,也有两名消防员以身殉职。痛定思痛,我们在讴歌救灾伤亡的英勇时,是否还应该对我们抢险救灾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反思呢?除了事后慰抚伤亡人员,查明致灾原因,追究责任外,是否还应该反思救援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呢?事实上,抢险救灾人员的职务行为除了受相关行政性法规约束外,刑法规定的紧急避险制度亦与其密切关联,尤其涉及生命权的紧急避险问题。

论及紧急避险,最早可以追及于中世纪教会法中的一句法律谚语“紧急状态下无法”。而公元前2世纪希腊哲学家卡尔奈德提出的“卡尔奈德之板事例”(即在大海中船舶遇难的场合,若为保全自己的生命,夺取他人手中仅能负荷一人的木板,将他人推落海中溺毙,是否属于正当行为)较早涉及生命权紧急避险的制度。自十九世纪英国法院对“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即1883年澳大利亚一艘游船前往悉尼途中沉没,四个幸存者中三名船员吃掉另一名船员,以求生存的案例)做出判决以来,对生命权的紧急避险问题引起更普遍的关注。哈佛大学的富勒教授提出的着名虚拟案例“洞穴奇案”就是以这个案件为基础的。

紧急避险作为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其法律的正当性何在,不同的法学理论流派有不同的理解。自然法学派秉承天赋人权论,认为紧急避险是自然法赋予的权利,是一个理性人将自己神圣的私权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渡出一部分后,对个人生命、自由权利的I卫,人定法不能剥夺,只能放任。功利法学派认为,紧急避险是冲突法益不能两全时客观上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不存在谴责行为人的根据,不应处罚。依照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紧急避险行为能够为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出贡献,是一种美德。自由意志论者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行为人往往丧失意志自由,其行为与无责任能力人行为性质相同。

德国哲人康德对于“卡尔奈德之板事例”的看法是,一个方面,法律的强制力不允许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人在紧急状态下本能地采取一切方法来求生存。两者发生冲突时,自然的强制超过法律的强制,法律因此不能够惩罚紧急避难人。黑格尔则引入法益比较的原理,来论证避险权的合理性。黑格尔指出:“当生命遇到极度危险而与他人合法所有权发生冲突时,它得主张紧急避险(并不是作为公平而是作为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定在遭到无限侵害,从而会产生整个无法状态,另一方面,只有自由的那单一的局限的定在受到侵害,因而作为法的法以及仅其所有权遭受侵害者的权利能力,同时都得到了承认。”黑格尔将关于紧急避险的思想被称为冲突理论,以法益衡量为出发点,实为刑法理论在认识这一问题上的进步。

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曾论述道:“在发生冲突的利益之间两者价值相等时(例如两个人的生命),从社会的角度看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可以在所不问,因为,社会并无任何利益去袒护这一生命,而轻视另一生命。有时人们也这样认为,‘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是一种‘超法规’的行为,刑法即不强迫人们作出牺牲,也不将英雄主义强加于人。”日本的木村龟二则认为,“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侵犯作为社会生活基本支柱的人格,从法的观点来看,也应认为不能允许,所以,关于生命、身体的紧急避险是违法的。但是,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当不能期待产生合法行为的决心时,应理解为由于缺少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责任。”不过,德国学者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等人持否定论,耶赛克认为:“任何法益均可因紧急避险的介入而做出牺牲。唯有相关人的生命属于例外,因为,人的生命价值是不存在差别的。在数人的生命共同面临危险,以及以牺牲一人来挽救多人,无不同样如此。”美国的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Posner)教授则从法经济学理论对此问题进行较为功利化的分析,他说:“即使在通常意义上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一案中的交易成本不是很高,大部分人也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应有一个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以使其他人继续生存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如果可以证明出航前船员们同意在挽救其他人所必要的条件下由最虚弱者作出牺牲,那么在协议不得不被实施的情况下就将存在允许紧急避险抗辩的经济学理由。”

在我国,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紧急避险制度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职责的人。”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主要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保护更大利益的考虑,如果危险来临,这些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去救助他人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但是,如何进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大小的比较,一直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在救灾过程中,其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处于何等地位,他们的人身权益和被救援者相比,熟轻熟重?难道消防队员在任何灾难面前,只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赴汤蹈火至死不渝吗?

就消防队员而言,不管他们负有什么样的义务,他们仍然还是一个公民,是自然人,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应当受到法律平等保护。而且,即使他们具有排除危险的职责和技能,通常情况下确实可以在不损害自身较大权益的条件下排除危险,但也有无力排除灾害甚至自己遭受重大损害的特殊情况。湖南衡阳大火事件证明,当消防队员面临明显已无法控制的重大灾情时,继续救灾对于丧生火海,此时的施救不但救不了他人反而搭进救援者的生命。此时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损失只会更大。()这明显有悖紧急避险的宗旨。“大火无情人有情”也应当把消防战士的生命涵盖在内。

所以,反思现行的紧急避险制度,为负有特定职责人员的紧急避险权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不过,为了避免规避职责的情况,应当对特定职责人员的实施紧急避险做出严格限制。以消防队员救灾为例,应当强调:一是在救灾过程中,消防救灾人员在履行救灾职责过程中,遇到明显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等重大险情,救助他人已不可能时,救援人员可以考虑选择“救自己”而紧急避险。二是根据当时的危难形势和技术条件已不可能排除危险,如果要求消防队员继续深入施救,随时会造成他们自身的伤亡,引起新的人员伤害。在此等情况下,指挥抢险救灾人员应当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避免给救灾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为此,在消防队员救灾过程中,需要及时正确地判断灾情形势,避免一味地追求英雄主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这既是尊重救援者的基本权利,亦是国家和社会的福祉。

紧急避险 篇6

关键词:紧急避险;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特殊的例子

一、各国对紧急避险的限制规定

大多数国家出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对紧急避险进行法律规范的时候,会对那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进行特别的规定,例如日本刑法第37条第2款,意大利刑法典第54条第2款,韩国刑法第22条第2款等均设有不适用紧急避险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进行特别规定——不适用紧急避险,已基本被世界各国都采纳。日本和意大利此处的“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包含了警察、医生、船长、消防员以及自卫队员等,他们的对象基本是一致的。此外,台湾刑法对紧急避险的主体也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法律指出,义务以及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并不适用紧急避险。公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主要包括警察、肩负着守土责任的人士等。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负担危难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因此法律不会允许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放弃自己应肩负的职责。业务上肩负着特别义务的人群主要包括:医生、海员、船长以及护士等。我国刑法第21条第3款也有做出相类似的规定,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进行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二、限制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紧急避险的依据

如前所述,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明确规定,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的性质而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那些肩负特定社会责任的人,在面对危险时,不可为了自身的安全以及利益而放弃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对于这些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国家会赋予其特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并不是一般所有的人都享有的,特殊的权利是国家给予的,当然国家也会要求他们履行特定的义务,否则则会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公。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是代表国家在履行责任,国家在建立之初就与人民之间签订一定的契约,人民同意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国家,由国家统一行使;但同时也要求国家为人民履行他的义务,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但是国家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具体的人或物,国家就将他所有的特殊的权利给予部分人,同时让这部分人承担其承担的义务。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以紧急避险为由不履行责任,这里的责任是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危险是本人个人的危险,国家与个人相比谁重谁轻,理论上总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普遍的观点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保障了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国家的责任就是给予社会公民一个和平安稳的生活条件,如果发生危险国家都先退缩,民众怎么有力量去抵抗。即使明知有危险,消防员依然要向前不能退缩,因为此时他不是代表他自己,他是代表国家,国家不能在危险面前至公民安危不顾而自己先退缩。

那这里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名消防员在去火灾的现场经过自己家,发现此时其妻子突然紧急发病,需要立刻送到医院去抢救,那么他是否可以不去救火而送自己的妻子去医院呢?答案也是不可以,这里我们可以举重以明轻。社会普通人员并都不是高尚,我们不是都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法律也没有这个要求,普通人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利益优先,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他人的,我们总是在考虑好自己之后才为他人考虑,法律不能强人所难,让我们都高尚无私。因而,自己相对于他人是重的,他人对于自己在某些层面上是轻的,既然法律都规定不得因避免本人危险而以紧急避险为由不履行责任,当然也就不能因别人的危险而以紧急避险为由不履行责任。但是从伦理常情来看,这似乎有点不太合乎情理,可能有人还会说,去救灾不一定就能挽回所有的损失,但如果救助妻子及时就能避免妻子的生命受到威胁。即使退一步说,人的生命也是等值的,救助妻子的生命是救助生命,去火灾现在救助他人的生命也是生命,生命和生命之间没有贵贱,为什么法律要如此刻薄呢?其实这里还是如我之前所述的一样,去救助他人不仅是救助生命,更是在遵守着国家秩序,以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公民生活的稳定,这里是社会的利益,社会利益比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社会利益更重要些,因而成立不了紧急避险的主要条件:保护的利益要比损害的利益大。这里我们所说的都是在满足紧急避险先前条件的,是仅对主体限制的诉述,如果先前条件都满足不了,就不必谈紧急避险的。

三、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可以紧急避险的例外情况

但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绝对的,尽管现阶段大部分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在业务上和职务上负有特殊义务的人不可以采取紧急避险。对紧急避险的规定应该适当,既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要求负有特定义务的人绝对的不能进行紧急避险。我们认为那些跟自己的社会职责没有关联的他人或者自己的危险,应当允许采取紧急避险;如果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和自己的社会职责有一定的关系,但义务履行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与自己的社会职责没有矛盾,此时也可以作为是紧急避险;在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中,有时会采取一些行为,可能是有损他人或者社会的一些利益,但这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这也是允许的紧急避险,如果把紧急避险限制的过于狭窄,那么可能会使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畏手畏脚,甚至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不敢充分的执行任务,害怕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这样有时可能达不到法律对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职责的人的限制所想要的结果。具体来说,在一场大火中,消防员为了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将火场周围的一些建筑物拆除,这种行为应该属于紧急避险。更多的发生在森林火灾中,为了防止火势的扩大,不得已将一些树木铲除,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这也是紧急避险。但也不能随便的解释,进行这样的行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在面对危险时应当先考虑自己的社会职责,不能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原则。其次,在履行本人职责时,为了进一步保护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应当允许采取相应的紧急避险,就像上文所提到的消防员拆除建筑防止火灾的扩大。最后,在不违背社会职责的过程中也应当允许特定义务人为了自身进行紧急避险,消防人员在救火过程中,虽极力灭火,但大火却继续燃烧、蔓延,燃烧的建筑物马上就要坍塌,在此种情况下应当允许其实施紧急避险,而不能要求消防人员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就出被困在建筑物中的财产,因为此时若不允许采取紧急避险,则有可能造成人财两空,而且生命的价值大于财产的价值,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若都能保全当然最好,但如果只能选其一,应该选择保全较大是利益牺牲较小,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这也不违背消防人员的职责。

综上所述,在通常情况下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不能进行紧急避险,但没有法律是绝对不能丝毫变通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也允许存在例外,但这也是在法律的限度内的。(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紧急避险 篇7

电火花是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中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实验验证, 当电网发生短路和漏电故障时, 电火花形成到点燃瓦斯、煤尘发生爆炸最短时间为5ms 。发生煤矿事故时, 为保证避难硐室的供电系统在电源切换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电火花不能引起瓦斯爆炸, 必须保证足够小的全断电时间 (小于3ms) 。而普通机械式断路器的动作时间较长, 一般为80 ~ 140ms, 一般的无触点快速断电装置全断电时间在5 ~ 7ms之间, 无法满足快速断电时间的要求。本课题组设计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快速断电装置力求实现故障全断电时间不大于3 ms的要求指标。

原理与设计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快速断电装置具有CPU控制模块、快速断电开关装置以及人机交互环节, 如图1 所示。快速断电原理:当供电系统发生短路或单相接地故障时, 通过高精度互感器快速取样故障电流或电压, 经过调理电路滤除谐波分量, 再经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进入CPU快速分析判断, 给超快速断电装置发出跳闸命令, 确保装置在3ms内快速可靠切断电源。

装置模块及其功能

CPU控制模块

装置要求系统供电线路全断电时间不超过3ms, 这就对系统控制模块提出了极高的要求。CPU控制模块是控制器的核心模块, 包含DSP系统、模拟量采集系统、IO口输入/ 输出系统和高速通信系统。电路模块间采用光耦隔离方式及其特殊设计, 有效防止了电路中的电磁干扰。

为了达到装置快速性的要求, 我们选取的DSP控制芯片系统时钟达150 MHz, 嵌入式32位高性能微处理器, 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16 位12 路单端A/D转换, 采样速率为250kbps;I/O口输入/ 输出量支持各组件运行状态 (故障或正常运行) 反馈, 合闸、分闸、故障复位、漏电故障试验等指令的下达, 供电系统状态及故障的指示等;同时CPU模块还具备网络通信功能。

快速断电开关装置

快速断电开关装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快速断电直流固态断路器 (简称SSCB) 和普通电磁接触器。其运行逻辑为故障时, 先断开SSCB, 后断开电磁接触器;导通时, 先闭合电磁继电器, 后开通SSCB。其相当于将传统有触点开关转化为与无触点开关的组合, 实现了“无弧”分断。

SSCB运用单相整流桥将交流转换为直流, 并运用全控型器件IGBT作为主开关, 从而控制线路的通断。其优点是IGBT更加易于控制, 并且器件自身固有关断时间为小于30 ns。而电磁启动器作为SSCB的后备开关, 确保线路可靠断开。

人机交互环节

人机交互界面包括LED显示屏、键盘、指示灯等, 通过内部通信与CPU进行数据传输, 来显示实时检测到的电压、电流、功率、功角等电路参数。遇到故障进行报警, 指示灯闪烁, 提示工作人员针对故障及时进行维修。

主要保护功能指标

超快速短路保护功能

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的概率很小, 我们只考虑线路发生两相短路的情况。当发生短路时, 线路中会产生很大的尖峰电流, 装置要求从故障发生时到完全断电时间不大于3ms, 在第一时间切除短路故障, 将短路电流的影响降到最低, 保障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电气安全。而这段时间完全处于短路暂态过程中, 且普通判据利用 (快速) 傅里叶算法一般需要10ms左右, 因而对快速采样与故障判据的选择提出很高的要求。

故障判据方法:通过调节采样频率快速采集电流,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大小来判定线路是否发生短路。高精度电流互感器在100us内采集20 个点传输给CPU, CPU运用数值微分三点公式进行数据处理, 若20 个值均高于预存的整定值, 则判定发生短路, CPU立即发出跳闸指令快速保护电路, 确保3ms内线路断电。

超快速单相接地保护

煤矿井下环境恶劣,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可能性很大。传统的单相接地保护是按照供电系统接地故障的稳态值进行设计的, 一般未考虑故障后的暂态过程。而地面上现有的暂态单相接地保护技术都是以故障选线为目的, 并不以单相接地故障的切除时间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快速单相接地保护的采样、逻辑判断和执行均发生在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过程中, 由于单相接地故障与短路故障暂态过程有其相似性, 为了满足时间要求, 提出的故障判据和算法也与短路保护一致 (整定值不同) 。超快速单相接地保护的动作按照任意一相发生经10Ω 及以下电阻接地故障时流过取样装置的电流变化率来整定。该项保护的动作整定值是固定的, 不允许操作人员修改。不设动作延时。

漏电闭锁

在装置合闸正常运行前, 漏电闭锁环节对馈出线路的绝缘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如果三相线路对地绝缘电阻的等效值低于动作整定值, 则漏电闭锁保护动作, 此时即使接到“启动”指令, CPU也不会响应, 装置闭锁不能合闸。漏电闭锁保护动作后, 必须检查供电电缆, 确认故障修复后按下“复位”按钮, 系统再次处于漏电闭锁监测状态, 等待命令。

绝缘在线监测环节

无论三相线路处于供电或停电状态, 当线路对地绝缘均匀下降或非对称下降时, 绝缘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系统对地绝缘情况。该环节隔离能力强, 并采用特殊电路设计, 可防止负载 (例如电动机) 反电动势损坏装置。

试验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供电系统负载为127 V、2 k W, 功率因数为0.95。

两相短路保护试验方法:在127V三相供电线路上接上三相负载电阻, 系统正常供电。任意选择2 相, T接出一个三相刀闸开关, 串接保险丝。准备就绪后, 突然闭合刀闸开关, 造成两相短路故障, SSCB应快速切断供电电源。用2 个电流互感器或分流器采集短路电流, 用示波器记录其波形。

单相漏电保护试验方法:在三相供电线路上的任意一相上通过开关串接一个阻值为10Ω 电阻, 在127V三相供电线路正常供电情况下, 突然闭合漏电故障实验开关, 造成单相接地故障, 用示波器测试接地电阻上的电压波形, 即可测出全断电时间。

短路故障发生时,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所测得的电压波形, 其所对应的为一次侧短路电流波形, 短路电流存在的时间就是从发生故障到完全消失的全断电时间。经过检测短路故障发生在不同相角时的波形图, 综合考察线路全断电时间, 下图为故障发生在相角θ ∈ (π, 3π2) 时的波形图。

由图2 (b) 中可以看出, 从故障发生, 经过数据采集、DSP处理判断、DSP发出指令到IGBT开始执行关断指令止, 历经时间小于;从IGBT开始执行关断指令, 到线路中电流为0 止, 历经时间, 总时间, 实现单相接地故障断电时间不大于3ms的指标。经过1000 次反复试验, 成功断电1000 次, 失败断电0 次, 全断电时间均小于3ms。

结语

鑫发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篇8

1 矿井概况

鑫发煤矿井田面积1.2764km2, 开采深度+185~+105m, 主采二1煤层, 设计年生产能力0.15Mt/a, 为瓦斯矿井, 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煤层属Ⅲ类不易自燃煤层,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在主井、风井井筒中设有梯子间, 满足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的要求。矿井开采水平为+112m。

矿井地面建有空压机房, 选用LGF-12.5/0.7型单螺杆式压缩机2台, 一台工作, 一台备用, 单台电机功率75k W, 排气量12.5m3/min, 配备有空压机自动保护装置, 实现自动报警和自动停机;设有KJ70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和KJ125型人员定位系统;矿井安装1台SW-2000D调度机;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

2 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鑫发煤矿生产采区为12采区, 该采区采煤工作面距副井井底最远距离约600m, 小于1000m。根据综合考虑, 全矿井布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永久硐室位置在12采区运输巷一联巷中, 避难硐室的进口均与12采区运输巷连接。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额定避险人数为100人。永久避难硐室内部分为过渡室、生存室。生存室和过渡室通道净宽3.6m, 净墙高1.1m, 硐室净高2.9m, 半圆拱断面, 净断面9.0m2。避难硐室为U钢+锚网喷支护, 喷厚200mm。避难硐室总长度55.2m。

3 紧急避险设备选型

3.1 防护系统

防护系统由防护密闭门、密闭门、隔爆墙体组成。防护密闭及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防护密闭门抗冲击波强度>0.3MPa;净尺寸800×1600mm (宽×高) ;气密性在+500±20Pa压力下, 泄压速率不大于350Pa/h。门体能够抵御瞬时1000℃以上高温。

3.2 供氧系统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3]10号文件精神, 采用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氧 (风) , 不再配置避难硐室高压氧气瓶。以下计算专用管路是否满足避难硐室的氧气供给需要:环境目标要求硐室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人在休息状态时, 每分钟消耗氧气为0.80升。正常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5%, 避难硐室生存室空气体积为9m2×42.2m≈380m3, 初始氧气量为380m3×20.95%=80m3, 安全的最低氧气量为380m3×18.5%=70m3, 那么100人的硐室在无外界供氧的情况下氧气降至下限的时间为: (80-70) ×1000/ (100×0.80) =125min。

压风系统供风要求人均供风量≥0.3m3/min, 100人的硐室供风量为30m3/min, 置换生存室空气的时间最多为380/30=12.7min。

从以上计算可知, 在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大大小于人体的耗氧时间 (125min) 。因此采用压风系统供氧是满足安全需要的, 可不再配置高压氧气瓶。根据以上计算及厂家推荐, 使用规格Ф108×4.5mm的无缝钢管。

3.3 环境控制系统

3.3.1 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净化能力

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占空气的体积比为0.03%。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100条, 井下空气成分中,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压风空气最低供风能力300L/min.人, 那么压风系统潜在的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为: (0.5%-0.03%) ×300=1.41升/分钟·人, 大于规定的0.5升/分钟·人。

从另一角度分析, 人在休息状态时, 每分钟呼出0.25L二氧化碳。避难硐室生存室空气体积为380m3, 初始二氧化碳量为422m3×0.03%×1000=114L, 安全的最高二氧化碳量为380m3×0.5%×1000=1900L, 那么100人的硐室在无气体交换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上至上限的时间为: (1900-114) / (100×0.25) =71.44min。

在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小于二氧化碳浓度增长至极限的时间。因此采用压风系统排除二氧化碳是满足安全需要的, 可不再配置去除二氧化碳的装置。

规定要求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压风系统供风时, 可在12.7min内将生存室空气整个置换一遍, 小于20分钟, 满足安全需要, 可不再配置去除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装置。

3.3.2 温度调节能力

压风系统供给风量为300L/min.人, 则100人每分钟的供给风量为30000L, 空气密度取1.2g/L, 则每分钟的流入、流出避难硐室的空气质量为36kg。

一个成年男子每天产生的热量为8400k J, 100人在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为8400×100/1440=583k J。

空气的比热容取1.4k J/ (kg.℃) , 不考虑围岩吸热, 且充分混合, 那么由人体产生的热量使空气温度上升的度数为583/ (1.4×36) =11.6℃。

压风管路在井下采用地埋, 管路内的空气温度大致等于围岩温度, 据该矿实测约16.5℃。因此最终的空气温度为16.5+11.6=28.1℃, 符合规定要求。

考虑围岩吸热, 硐室壁面吸收的热量 (Ww) 计算如下 (数据仅供参考) 。

生存室净面积9m2, 净周长U=11.5m。设内部循环风量为Qx=1800m3/h, 则室内空气平均速度υ=Qx/

生存室长度为42.2m, 硐室壁面总面积F=11.5×42.2=485.3m2

则换热系数α=0.426× (υU) ^0.8/F^0.2=0.426× (0.06×11.5) ^0.8/ (9) ^0.2=0.485W/ (m2℃)

硐室壁面吸收的热量Ww=tαFΔt=0.485W/ (m2℃) ×485.3m2× (30℃-16℃) =3295W

硐室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如水分、空气交换等对硐室是一种制冷因素。

综上所述, 采用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氧 (风) , 硐室内的温度要低于计算的28.1℃, 可满足人员避险需求, 不再配置温度调节装置。

3.3.3 湿度调节能力

硐室内的水蒸气源自人体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人呼出的气体中, 水蒸气占1.1% (体积比, 下同) , 人每分钟呼出10L空气, 约有0.132g水。人体每昼夜约有600ml汗液蒸发, 每分钟产生0.42g水蒸气。压风管路供给风量为300L/min.人, 管路中的水蒸气占0.4%, 约有1.44g水蒸气。因此1m3气体中水蒸气质量为 (0.132+0.42+1.44) / (300×0.001) =6.64g。

假设室温25℃, 饱和湿度为22.795g/m3, 那么相对湿度为6.64/22.795=30%, 相对湿度小于85%。

通过以上计算说明, 专用管路为避难硐室供风, 可满足人员避险需求, 不再配置湿度调节装置。

3.4 监控监测、人员定位及通信联络系统

3.4.1 监控检测系统

鑫发煤矿现有一套KJ70N型安全监控系统, 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各种有害气体的变化、大型机电设备运转、馈电状态等各种参数。避险设施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 在突发紧急情况下能够对避险设施内外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或监测。

3.4.2 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安装有KJ125型人员定位系统, 现在已覆盖了井下主巷道及采掘工作面。根据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情况, 只需要在避难所两个安全出口处安装基站即可记录出入避难所的人员。

3.4.3 通信联络系统

地面调度室已安装有1台SW-2000D调度机型程控调度交换机, 行政电话和生产调度电话共用。设计充分利用矿井现有的程控调度交换机及电话。避难硐室内设置的通讯系统与矿井通讯系统联网, 以保证事故状态下与调度室保持联系。

3.5 压风自救及供水施救系统

3.5.1 压风自救系统

依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压风自救系统按避难硐室人数 (100人) 配备, 每人供风量为0.3m3/min计算:Q1=1.15×1.02×100×0.3=35.2m3/min, 式中1.15、1.02分别为管路漏风系数、海拔高度修正系数。根据流体动力学的压力损失, 向避难硐室压风管路内径计算如下:

式中:Q—通过管路的供气量, 35.2m3/min;L—管路计算长度, 为500m;

得d=86.1mm。根据计算的管径,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Ф108×4.5mm无缝钢管。

目前矿井两台空压机的流量小于所需总供风量, 因此设计增加一台同型号空压机, 以满足需要。

3.5.2 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供水水源引自地面消防水池 (容量为200m3) , 水质要求到达饮用水标准。

3.6 电源、照明及人员生存保障系统

避难硐室的供电照明电源引自井底中央变电所, 照明电压为127V, 灯具为DGS20/127Y型隔爆型荧光灯, 电缆为MYQ-500煤矿用阻燃移动橡套软电缆。要求专用的供电线路上不得分接任何其他负荷。

紧急避险设施内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k J/d·人, 饮用水不少于1.5 L/d·人。

4 建议

1、建议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日常管理, 并根据井下采掘系统变化, 及时补充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建议维护人员定时检查、测试在用设施设备及附件的完好状态, 确保设备性能完好。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现有的建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政策法规, 结合鑫发煤矿基本情况, 设计完成了鑫发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为鑫发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的遇险人员提供了安全避险的可靠设施。

关键词:紧急避险,供氧,环境控制

参考文献

[1]赵铁锤.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6201-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紧急避险致人伤害也需担责 篇9

宋强读者:

收到编辑部转来的信件, 紧急避险不能成为你违约行为的抗辩理由。

所谓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社会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在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造成他人损害的特殊行为。从它的后果看, 是牺牲了较小的利益而保护了更大的利益。本案中, 你选择紧急刹车, 避免了车祸的发生, 其选择是正确的、适当的, 属于紧急避险。可是, 你的紧急避险造成了身为乘客的李某的伤害, 所以也应担责。一方面,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第三百零二条又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伤害赔偿责任, 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即只要驾驶员同意乘客上了车, 双方就已经形成了合同关系, 驾驶员就负有将他安全运抵目的地的责任。虽然刹车是紧急避险, 但是不能阻却其违约行为的违法性, 所以李某可以向你主张权利。另一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 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此, 你在承担了李某的医疗费后, 可以向小孩的父亲谢某追偿。

紧急避险 篇10

1 紧急避险现状分析

1.1 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作为一名消防工作人员, 要在灭火救援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紧急避险措施, 既要掌握足够多的消防知识, 又要具备过硬的消防能力。但是, 除了日常知识和技术训练之外, 还需要积累实战经验。在实战救援时, 消防官兵要先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 明确火灾现场的建筑结构、消火栓和安全出口等, 以便出现危险时能够第一时间撤出现场。而灭火指挥人员更要清楚灭火的相关知识,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冷静面对突发状况, 遇到安全问题时及时指挥救援人员撤离, 保证消防人员的安全。在灭火救援现场, 很多消防人员不是很清楚现场的状况, 指挥人员也没有掌握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安全出口等情况, 导致灭火现场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1.2 消防官兵个人防护不当

消防官员在处理火情时, 一般会有电表火、垃圾火或物品火等, 往往会淡化自我安全意识, 不佩戴安全防护器材或不按照规范操作。例如, 在事故现场灭火时, 消防官兵经常不佩戴空气呼吸器、导向绳、阻燃头套等安全防护器材, 而且在火灾现场抢险时还会出现忘记佩带头灯、护眼镜和救援手套的情况。这会导致一些消防官兵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应对。

1.3 现场指挥力度不够

现在招纳的消防官兵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缺乏实战经验, 而且指挥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 在现场作战时, 他们无法根据现场的情况提出最佳指挥计划, 科学安排消防官兵灭火救援, 进而威胁现场救火人员的安全。由此可知, 消防干部要经常参加消防演练, 实战经验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关系着整支消防队伍的安全。

2 紧急避险措施

2.1 注意可能会发生爆炸的现场

一般情况下, 可能发生爆炸的现场包括有可燃气体的现场, 可燃粉尘聚集的现场, 可燃、可爆物堆积的现场和化学物品混放的现场等。在灭火救援的过程中, 消防官兵要仔细侦查现场, 看是否有这种地方, 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此外, 他们还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遇到易燃、易爆或是相关的化学物品时, 要及时用冷水浇灭, 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2.2 注意容易坍塌的地方

在很多老旧的建筑中, 由于建筑结构不紧实, 存在质量问题, 所以, 建筑很容易坍塌, 尤其是发生火灾时。因此, 在救火的过程中, 消防人员要根据火灾的具体情况和爆炸程度等来判断建筑坍塌的概率, 预测现场的坍塌情况, 检查现场建筑的构造等, 防止因为建筑坍塌而导致消防人员伤亡。

2.3 做好火灾场地救援中其他预防措施

在灭火救援时, 消防官兵要预防可能出现的毒气、电气和相关的医护资源等。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的方式预防潜在的危险, 并根据现场的火势判断建筑的具体情况, 了解引发火灾的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火势的蔓延。消防官兵在提高火灾现场救火效率和保证伤亡人员被及时救助的同时, 还要保证自身的安全。

3 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消防救援人员一定要多了解专业的消防知识, 多进行实战训练, 掌握更多的实战经验。在救火过程中, 消防官兵要懂得在救火和救人的同时保证自身安全, 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建筑的构造等, 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救援, 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 要加强灭火救援中紧急避险的训练, 提高消防官兵的安全意识, 增强他们的紧急避险的能力, 以降低他们在灭火救援中的伤亡率。相信通过相关训练, 会大大提高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 达到良好的救援效果, 保证其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宏.浅谈消防官兵灭火救援中的紧急避险[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10) :1106-1108.

[2]李成德.紧急避险在消防官兵灭火救援中的分析[J].速读 (中旬) , 2015 (9) :332.

[3]李小虎.浅析消防官兵灭火救援现场紧急避险和主要伤害事故防范[J].中国应急救援, 2015 (4) :37-39.

紧急避险 篇11

作为西部地区公路网主干线的山区高速公路, 其流量大、重载货车所占比例高[3]。重载车辆在长大下坡路段行驶时,为使车速控制在合理预期范围内,会不间断采取制动措施,导致刹车鼓温度升高, 出现刹车失灵的现象,引发交通事故。避险车道作为提高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的重要工程处治措施,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避险车道数量总数超过180条[4]。长大下坡紧急避险车道的应用为制动失效车辆起到了很好的防护效果; 然而,因避险车道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紧急避险车道设计的技术规范和指南,许多专家、学者主要集中于对避险车道选址、 线形、路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避险车道驶入角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避险车道驶入角研究,确定了驶入角的合理取值范围,希望为避险车道设置提供参考。

1避险车道驶入角存在的问题

当制动失效的重载货车以较快的车速从主线驶入避险车道时,若避险车道驶入角设置偏大,重载货车会因突然转向而使惯性力与原行驶方向的夹角过大,在引道上发生侧翻、甩尾、刮擦护栏等交通事故, 无法发挥避险车道应有的作用,甚至威胁主线上车辆的行车安全。再者,在车辆失控的情况下,驾驶员心理会产生紧张、焦虑感,判别交通状况和操纵车辆的能力降低,避险车道驶入角设置过大会使得驾驶员不易操控车辆,增加驾驶员操纵车辆的难度,从而使失控车辆不能顺利地进入制动坡床。若避险车道驶入角设置偏小,则会增加引道的长度,从而使得避险车道的长度增加,这不仅给避险车道选址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工程造价。因此,寻求合理的避险车道驶入角对于避险车道工程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制动失效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根据失控车辆从主线分离驶入避险车道的转向特征,可将其行驶轨迹近似地看成一段平曲线[5], 如图1所示。因此,通过对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分析,可以进一步保障失控车辆转向行驶的安全性。

2.1失控车辆行驶的受力分析

失控车辆从主线驶入避险车道时,由于车速较快,极易出现侧滑、倾覆的现象。为保证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从而顺利地进入避险车道, 一般将平曲线部分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横向超高。因此,只讨论避险车道渐变段具有超高横坡的情况。

失控车辆在具有超高横坡的平曲线上行驶时, 主要受自身重力G 、路面对其的压力N与转向离心力F的影响,受力示意图如图2所示。

将离心力F与汽车重力G分解为与路面平行的横向力X和垂直于路面的竖向力Y,则

由力学定理可知,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产生离心力的大小与车速平方成正比,与平曲线半径成反比,即F = GV2/127R,式中F为离心力( N) ; G为失控车辆重力 ( N) ; V为转向车速 ( km / h) ; R为平曲线半径( m) 。通常情况下,路面横向倾角 θ 较小,则有cosθ ≈ 1,sinθ ≈ tanθ = ih,其中ih为横向超高坡度,则

单就横向力而言,仅从其值的大小难以反映出不同车型、不同车重行驶时的稳定性程度,因此,引用横向力系数 μ 作为衡量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性程度指标。

式( 4) 表明,若 μ 值越大,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性越差,则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就越差。因此, 横向力系数 μ 对于评价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失控车辆行驶的横向倾覆条件分析

为使失控车辆在行驶时不发生甩尾、侧翻等现象,保证其在平曲线上行驶的安全性,需使得横向力产生的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

式( 6) 中: b为失控车辆轮距( m) ; h为失控车辆重心高度( m) 。

将式( 6) 代入式( 4) 并整理,可得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不产生横向倾覆的最小平曲线半径R。

2.3失控车辆行驶的横向滑移条件分析

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若横向力过大,则会使货车沿横向力方向产生滑移。为保证失控货车顺利地驶入避险车道,需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即

式中: φh为横向附 着系数,一般 φh= ( 0. 6 ~ 0. 7) φ,φ 值详见表1。

将式( 9) 代入式( 4) 并整理,可得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不产生横向滑移的最小平曲线半径R。

2.4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由式( 6) 和式( 9) 可知,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 μ 值的大小。 根据《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04[10],通常情况下b ≈ 2h,φh< 0. 5,则也就是说,失控车辆由主线驶入避险车道时,先发生横向滑移,再发生横向倾覆。因此,在设计避险车道渐变段时,应确保其满足横向滑移稳定性。

3避险车道驶入角最大限值的确定

3.1建立模型

根据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的转向特征,并应用数学几何原理,由图1可知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的转弯半径R与避险车道渐变段长度L的关系,即

由于失控车辆从主线分离并驶入避险车道时, 先发生横向滑移,再发生横向倾覆,因此,只需满足横向滑移,即可保证失控车辆在进入避险车道时的行驶稳定性。将式( 10) 代入式( 11) ,则

3.2驶入角合理取值的确定

避险车道驶入角的大小与失控车辆能否顺利进入避险车道有着重要影响。可以看出,避险车道驶入角最大限值主要受避险车道防护车速和避险车道渐变段长度的影响。因此,根据式( 12) 可以计算出在不同渐变段长度下避险车道驶入角的合理取值,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4工程实例分析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其地貌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贵州境内东低西高,自中部向东、南、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为: 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四种基本类型,而以高原山地居多。因此,贵州境内的高速公路属于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其避险车道的选取具有代表意义。

通过对贵州高速公路部分避险车道进行调研发现,其避险车道渐变段长度在( 40 ~ 100) m范围内, 驶入角在3° ~ 14° 范围内。如贵州境内某高速公路,其避险车道平面布置图如图3所示,该避险车道位于长下坡路段中部,设计防护车速为100 km/h, 渐变段长度为72 m,避险车道驶入角为8°,小于本文所提出的驶入角最大限值9°。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避险车道自建成以来,已成功拦截失控车辆5次,尚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 该避险车道正面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避险车道驶入角最大限值的合理性。

然而,部分避险车道也存在渐变段长度较短,而避险车道驶入角较大的情况。如贵州某高速公路K92 + 800处处存在一避险车道,其平面布置图如图4所示。该避险车道防护车速为110 km / h,渐变段长度为60 m,驶入角为8°,大于所提出的驶入角最大限值6°。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该避险车道共发生事故两起,均是由于失控车辆未能顺利地进入避险车道所致。因此,该避险车道则从反面验证了提出的驶入角最大限值的合理性。

5结语

避险车道驶入角大小对避险车道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是影响避险车道功能发挥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避险车道驶入角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 1) 通过分析失控车辆在平曲线上受力情况及运行特征,得到了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时的横向倾覆条件及横向滑移条件;

( 2) 根据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时的横向倾覆条件和横向滑移条件,在保证失控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避险车道驶入角的设置方法;

上一篇:动画剧本改编下一篇:金融风险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