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启示论文(共10篇)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1
一、引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 金融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宁, 从巴西、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到英、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金融危机时有发生, 而作为世界头号金融强国的美国在上世纪却能成功地防范金融风险, 安然绕过危机, 以至各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巨头们对美国的金融机制和华尔街金融寡头的经营模式顶礼膜拜, 纷纷效仿, 将其看作本国金融发展的方向。然而, 进入21世纪,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及其影响逐步扩大, 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不仅作为始作俑者的华尔街成了重灾区, 欧洲和亚太地区也都受到强大的冲击。在资产价格迅速下降, 金融业重组并购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引起这场金融风暴及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当遥不可及的“华尔街楷模”突然倒下时, 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寻找切实有效的对策以迎战这场危机, 减少自己的损失, 另一方面更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场金融危机在减缓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我国的金融业应该走向何方?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1、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现代金融业资产管理的趋势,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日趋成熟, 进而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而我国的金融资产证券化还处于初期阶段, 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然而, 正当我国积极提高金融资产证券化, 与世界接轨的时候,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金融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流动性和金融机构赢利性的同时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2、风险管理方法的重新思考
随着金融风险控制方法的创新, 各国逐渐放弃了以前那种传统的完全靠管理者的经验及主观判断做出决定来控制风险的方法, 而是建立计量模型, 精确地计算出风险的大小和概率, 再依据这一数据做出决定。特别是在上世纪亚洲金融风暴之后, 许多国家更是把金融风险的计量分析作为日常性工作。以J.P.摩根银行为例, 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全新的风险管理思想和体系———风险矩阵法, 这一方法通过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对其混业经营方式进行风险的度量和风险的全面控制及管理。在这里, 科学的计量方法和先进的IT技术无疑起到了核心支持的作用。然而, 随着这次危机的到来, 摩根大亨自身难保, 恰是这些让金融业精英们引以为傲的计量方法引起了各界的质疑。尽管在所有社会科学中, 经济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 但经济学毕竟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影响因素不仅繁多, 更有许多是难以预料的, 不可能用自然规律完全计算出来。金融业更是如此。如果金融机构过于依赖计量模型, 将其计算结果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 而忽略管理者自身的判断, 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在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金融技术的同时, 更要正确看待这些计算金融风险的方法, 要从整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 将计量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看作是管理者做出判断的参考, 而不能用其代替管理者做出决定。
3、金融市场宏观调控手段的更新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国家, 其加强立法, 并通过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减少风险和鼓励竞争。上世纪30年代的股市大崩盘引发的危机使美国充分认识到银行体系健全对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性, 并对收益高、风险大的商业银行加强监督。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金融业发生了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为特点的全面深刻的变革, 使美国金融业走向新的竞争性机制。然而,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疆界, 同时也使传统的监管机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对削弱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力。
4、混业还是专业
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综合发展的经营模式即所谓的混业经营, 也曾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混业经营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而出现的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的交叉代理和交叉业务, 其核心的问题在于风险的控制、转移、消化、吸收以及总体的风险的防范。比如, 银行市场本身承受不了的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承担, 同样, 保险市场解决不了的风险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西方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正是通过这种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减少自身风险准备的需求, 从而提高盈利水平。然而在这场华尔街大银行纷纷倒闭的危机中, 真正损失最大的恰是那些混业经营的大银行, 而那些专门从事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却幸免于难,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是否就可以得出结论, 正是这些银行仅考虑混业经营带来的分散风险, 节省风险准备金的作用, 而忽略了这种庞大的混业经营模式可能使其借、贷资产流动性不相匹配, 进而陷入流动性陷进的危险。
5、资本充足率
谈到这次金融风暴, 最常提起的一个词莫过于“杠杆效应”。西方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曾是其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 正是这一高杠杆给其带来超额的利润。所以, 尽管巴赛尔协议早已规定了8%的资本充足率, 但是这些大银行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遵循巴赛尔协议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开展其表外业务, 以期实现高杠杆效应的目的, 从而使其整个系统变得脆弱, 难以抵挡突发的情况, 最终只能放任其影响逐渐扩大。我国经济学家在分析这场金融风暴的成因时也提出了西方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效应, 并庆幸我国的金融业还没有实现这样的高杠杆。但是, 这就能说明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没有问题?我国的银行业长期饱受居高不下的坏账率的影响, 中国算是世界上银行坏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的不良资产不仅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效益, 以至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出现巨额亏损, 进而严重影响了银行的信用度, 最终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幸运的是, 在这次危机中, 我国金融业虽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但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损失还很有限。然而在庆幸之余, 必须认清的是, 我们的银行还没有到宣布破产的地步, 并不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更高, 也不是因为我国的金融机构有更好的抵御风险的机制, 而是因为一方面现在我国金融业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化, 还没有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我国较大的金融机构多为国有, 并且在我国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下,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更具累计性。然而, 金融改革并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所以如何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的思维观念定位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是做好现代金融机构管理的三原则。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 许多金融机构一味地追求高回报率, 不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甚至置银行自身及投资者的安全与不顾, 从而酿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机。这种只重资产的盈利性、不重安全性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若反过来过于保守, 只注重资产的安全性, 或者只关心资产的流动性, 而不去关心资产是否在流动循环中增殖, 流动即失去了其实际意义。没有盈利性的金融机构也是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的。尽管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最重要的还是金融风险管理人员将其落到实处, 在日常管理中取舍得当, 做到三者有机的结合。
2、提高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
尽管在这次危机中, 完全通过计量模型的方法来进行风险管理受到了质疑, 但这一方法仍然不失为辅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参照, 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然而就目前来看, 我国金融机构,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工作人员, 其业务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 我们要做好人才的选拔录用, 并积极培训在职人员, 以提高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这样才有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调整好计量方法和经验判断之间的关系, 将其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3、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快行业自律制度建设, 另一方面, 要加大金融执法力度, 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 从行业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两方面来建立现代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业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的行业, 所以与其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应做到与时俱进, 要跟上金融创新变革的脚步, 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4、稳步发展资本市场, 放慢证券化速度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 难以减轻银行的负担。应当适当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逐步增加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从外部缓解银行压力的同时, 从金融机构自身出发, 则应实现其资产证券化, 不能因其可能产生风险而放弃这方面的改进, 只需暂时放缓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步伐, 要使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跟得上证券化的步伐, 才能做到有效控制风险。
5、理清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关系
以韩国为例, 亚洲金融风暴之前, 韩国采取政府指示、银行注资、企业扩张的办法虽可称一时之雄, 但使风险剧增, 并可能造成官员腐败、企业低效和银行坏账。我国也同样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正是这种政府、银行、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影响了银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相当比例的贷款都流向大型国有企业, 并且一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反过来导致商业银行坏账比率上升, 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而一些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另一方面,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多由政府注资, 以至银行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不考虑资产的安全性, 经营一些高风险业务, 自身根本无法承担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而这所造成的损失最终还是由国家买单。
参考文献
[1]谷文艳:美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做法[J].国际资料信息, 1999 (11) .
[2]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应对金融动荡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11) .
[3]宋逢明: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J].国际金融研究, 2001 (12) .
[4]肖蔚: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J].求实, 2005 (1) .
[5]许少强:金融全球化和中国的金融安全对策[J].城市金融论坛, 1999 (10) .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2
摘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
风险管理战略要服从发展战略,要服从整体发展目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
2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商业银行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约束很软,约束效力不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法人治理机制的问题。
3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1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2注重防范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业务,成为了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像美国那样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目前存在的个人住房贷款大都在之前发放,此外,个人征信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非不存在泡沫。现在房价回调,不少地方就有断供事件发生。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大不相同。对它们来说,业务的扩张主要靠按揭证券化来支持,并不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因此,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贷款的一小部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不发放次级贷款,但是假按揭贷款却实实在在存在。假按揭由于根本没有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3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缺陷,我国银监会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反思金融市场变化对欧美监管带来的经验教训。我国银行业有望利用这一机会审视监管体系,进一步研究探讨金融产品创新、综合经营监管、金融稳定等方面议题,借此机会提高完善监管水平。
4关注流动性风险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财务杠杆
2008年9月,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 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宣布破产, 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使美国的次贷危机彻底地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或被收购, 或重组, 或申请政府救助, 或者直接破产, 进一步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很复杂,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忽视了财务风险的作用。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导致财务风险的日积月累逐渐变大, 使企业财务出现暂时和永久不能履行正常的支付到期债务义务的困难,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受损最终使企业走上失败的道路。因此, 如何识别、规避、消除财务风险, 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平稳渡过危机。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诱因
作为企业, 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立足, 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 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在原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 如持续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 就会使资金成本持续升高。外部环境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 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 只是影响程度有差异。所以, 企业在关注并应对外部环境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自身造成财务风险主要有:
(一)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过度利用财务杠杆
企业的资金来源有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种。由于债务资本比较低, 又不会稀释股权, 企业大量地使用债务资本, 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一般认为正常的资本结构应维持资产负债率为50%比较合适, 但对不同的行业标准有所不同, 比如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 一般认为只要维持92%以下就是合理的。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 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不能按时偿债, 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 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 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雷曼兄弟破产就是典型代表, 破产前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100%, 美国其他企业资产负债率也普遍高于行业标准,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而据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户企业调查, 2008年9月末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5.1%, 中国企业负债率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因此, 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 企业投资不擅, 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 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 企业资金被套牢, 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 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 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 企业最后只能坐以待毙。雷曼兄弟公司就是盲目地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次级债, 次贷危机导致投资无法收回, 进而酿成破产的结局。
(三)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不擅
首先, 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做大做强, 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 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 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 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证。
再次, 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造成财务风险加大。一方面,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 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比如:大量的存货积压、大量地将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的赊销而忽视客户的信用。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可能造成现金流的断裂,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举债经营, 财务风险将必然存在。因此, 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 首先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 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一) 加强筹资管理, 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需要大量的资金, 选择什么样的筹资方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务风险。采用举债的方式, 虽然债务资本成本低, 并且不会改变股权结构, 但举债会增加财务风险;采用股权资本, 会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使财务风险降低, 但有可能会使股权结构发生改变, 并且综合资本成本率上升。所以,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 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筹资方式, 即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降低综合资本成本率, 又能控制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作为一个企业, 是否能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赢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立足的, 所以企业有必要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前提是建立全面预算体制。由于全面预算涉及企业现金收支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所以它对风险可以产生一种系统性的控制。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 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这样就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因此, 全面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三) 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企业要防范财务风险就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 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所以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的程序, 分清监管的职责, 落实好分级负责的制度。为此, 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因为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所以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 并赋予相应的权力, 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 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 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提高企业赢利能力
企业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赢利能力, 而赢利能力又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应将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重要的资产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管理, 通过精益管理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加快资金的周转, 提高赢利能力。
此外, 要保证以上措施的有效进行, 除了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另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企业应该具有懂财务管理知识和财务管理的人才, 提高企业分析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展.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5, (10) .
[2]赵薪杰.适用财务分析手段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财务与会计, 2005, (9) .
[3]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 .
[4]孟祥霞.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7, (7) .
[5]祝锡萍, 王春.财务风险计量方法探索[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4, (7) .
[6]鄂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J].财务与会计, 2005, (7) .
金融海啸的启示 篇4
美国的救市方案和中国央行的表态无疑是积极的,但是隐忧仍存,一旦“七千亿救市”失败,危机继续蔓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火烧连营”的状况。另外,对于央行跟随美国“相机抉择”的这种策略,无疑让一些长期质疑中国货币政策的人士颇有微词。因为央行制定的监督预案大都老生常谈:“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和服务,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些难道不属于监管部门表态之前恪尽职守的范围?如果美国政府不拿纳税人的钱去救赎华尔街危机,难道中国的监管部门就可以放松监管了?就可以对股市的暴跌置之不理了?
显然不是,严格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是每一个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现在才强调只能说明我国的金融监管漏洞太多。对于央行如此迫切地对外“答问”(自问自答),无疑表明中国金融业在华尔街“渗入”的程度很深。对此,胡锦涛主席多次表示,中国希望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希望美国经济健康发展,这符合美国的利益,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在这场金融海啸之前,对于中美互相渗透的金融利益关系,有人曾高度赞扬此举是“中国战车”傍上了“华尔街发动机”,但是现在“发动机”出问题了,“战车”自然唇亡齿寒。若再让华尔街的这场危机诱发美国的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后,大量依靠美国消费市场维持高增长的中国出口贸易将面临严峻挑战。另外,由于中国股市的暴跌,20万亿市值迅即蒸发,使得中国居民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严重受挫,从而使启动内需的计划难上加难。这样一来,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项已经被国内外的金融危机所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明眼人都会看到中国宏观经济的颓势已逐渐显现,若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威胁,投资自然就会变得异常谨慎。
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海啸和中国的股市暴跌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当务之急,除了紧密关注当下的全球金融动荡格局,还须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金融管理策略,被动地“相机抉择”显然不能适应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金融战略,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时局下切勿因噎废食,应该积极地改善市场环境和完善市场规则,制定长期金融发展战略,并适当地将危机变成机遇。因为,每一轮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有时强者会变弱、弱者会变强,有时会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果一味地采取跟随策略,显然会出现“共振”,也就很难扭转现有的格局。
其次,对于这次金融海啸,或许很多人会简单地认为是美国房价的下跌诱发了次贷危机,然后再度引发金融危机,有人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在一年前着手救市或许不至于造成今天的局面。但是,美国今天的局面正如吴敬琏教授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化。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来,许多金融衍生品不断地推出,使得现在金融衍生品的总量达到世界GDP的八到十倍,尤其是美国利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民主”的大旗将世界格局重新划分之后,美元和美元债券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早期美国一直在享受着美元的全球铸币税,也经常利用美元贬值等伎俩将危机和泡沫输出,结果造成美国人超前消费、全世界埋单,当这个全球赌局赌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中国的“牛奶现象”,明知是三聚氰胺也得往进加,直到丑闻暴露、无法收场再进行重新洗牌。
此次金融海啸,在短期内我们虽然看到美国几家作茧自缚的大投行关门了,但是这些年来美国享受的全球“金融红利”远远超过他们的付出,如果中国的金融策略再继续跟随华尔街,则很有可能会替华尔街贴现美国早期享受的全球“金融红利”。
由此来看,美国的此轮金融危机绝对不是简单的信心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循环断裂。而中国则恰恰是信心危机,如果中国股市在4000点以上管理层就开始着手挽救市场信心,或许不会出现如此被动的格局,如果现在的中国股市健康、流动性充裕、投融资等功能健全,则可以充分利用过剩的流动性来实施对外金融战略和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现在我们只能自救,而无暇谋划全球金融布局。显然,我们必须要制定自己的长远金融战略,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尝试更加艺术化的信心管理,同时也要防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第三,这场金融海啸告诉我们,虚拟经济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应该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太远,应该协调发展。但是中国当下的金融深化程度仍然远远不足,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监管要跟得上。因此,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离岸金融监管的能力,避免场外交易、离岸交易和金融衍生品等聚集的风险吞噬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5
一、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有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半官半民式的互助银行发展模式等。
1.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
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德国。该合作金融模式由三个层次构成, 呈单元金字塔形状。第一层是地方性基层信用合作社。这一层次又分为手工业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信用合作社两类。地方性基层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于农民、城市居民、个体私营企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等, 它的经营业务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等, 服务对象主要是入股的社员。第二层是地区性的管理机构。该层由GZB银行、SGZ银行和WSZ银行三家地区性合作银行组成, 其资金来源于基层信用合作社, 基本职责是为基层信用合作社提供存放闲置资金的场所、充当基层信用合作社融通资金的中介、处理来自基层信用合作社的地区内结算业务等。第三层是全国性的中央管理机构。该层的资金主要由地区性合作银行提供, 其业务主要是办理全国合作银行系统的转账结算、调剂地区合作银行之间的资金、向地区合作银行发放贷款并提供证券与保险等服务。[1]
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组织体系完整, 层次分明, 下一层向上一层入股, 上一层为下一层提供服务, 但每一层合作金融机构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经营管理具有独立性。二是整个合作金融体系拥有完善的资金融通和清算系统, 从而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三是建立了健全的民主管理体制, 实行民主管理。四是拥有行业自律组织, 具有健全的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
2.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
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美国。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是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及其生产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三类金融机构组成。第一类是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该银行系统由12个各自独立的农业信用区的联邦土地银行及各信用区的联邦土地银行下设的基层信用合作组织构成, 其中, 土地银行下属的合作社是一种全国性的农业信用合作组织。中央机构的资金由12家区域性的联邦土地银行提供, 各基层信用合作社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农民、农场主。联邦土地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向农场主和为农服务的商人提供长期抵押贷款, 而其下属的合作社则不办理贷款业务。第二类是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没有统一的中央机构, 由与联邦土地银行平行的12个中期信用银行和中期信用银行下属的40多家生产信用合作社构成, 其资金来源于社员借款时缴存的股金、准备金、公积金、联邦农业债券和向商业银行借入的资金。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向其所属的生产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 而生产信用合作社则向农场主提供中、短期贷款。第三类是合作银行系统。该系统由1家中央合作银行和12家区域性合作银行构成, 每个合作银行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它们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自担风险。合作银行系统中央机构的资金由12家区域性的合作银行提供, 合作银行的资金来源于自身的资本与公积金、短期债券、向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的借款、向联邦土地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等。[2]合作银行系统的经营业务是专门向农场主合作社提供贷款。
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及其生产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三大系统初期都由政府出资创办和扶持。二是信用合作组织所在信用区的农业信用管理局制定信用合作机构管理政策, 对信用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并对其经营业务给予指导。三是信用合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过监管部门对信用合作组织获利情况不加以严格限制, 信用合作组织可以按照股金分红。四是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及其生产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三类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同一系统之间不同信用合作组织之间的资金和业务来往是自由、平等的, 政府管理部门不加以行政干预。
3.半官半民式的互助银行发展模式。
半官半民式互助银行发展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法国, 它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该层是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的最基层组织, 是互助性质明显的一级机构,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小工厂主及雇员等社员, 经营业务主要有办理存贷业务、结算业务、经营外汇、投资、证券等业务。 第二层次是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该层是由若干个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组成的, 是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领导机关, 也是全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法人代表,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互助银行。省级互助银行除了办理一些基本业务以外, 还负责管理法兰西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协调省辖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等。第三层次是中央农业信贷银行。该层是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总行, 是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法人代表, 它是全国性的合作金融机构, 受到农业部和财政部的双重领导,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中央银行和社会团体的捐款等, 主要业务是分配国家补贴利息的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资金、集中和管理各省行的剩余资金、清算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之间及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的票据等。
半官半民式的互助银行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该合作金融体系是在民间信用的基础上, 在政府的扶持下, 由下而上逐步建立的, 是一个具有上官办、下民办性质的半官半民的合作金融体系。二是该合作金融体系内部业务同政府政策紧密结合, 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农业项目都要求给予优先考虑。三是该合作金融体系内各个信用合作机构的财务独立, 相互之间的资金和业务往来遵循有偿原则。四是该合作金融体系实行民主监管。
二、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世界各国在面对农村合作金融风险时, 都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从而保证了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在此对发达国家合作金融典型模式的互助银行模式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1.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
单元金字塔式发展模式建立了以下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建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构。德国设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审计监督机构, 这些审计监督机构配备多名专职审计监督人员, 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各类合作社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内容十分广泛, 不仅包括合作金融组织的存款和贷款等基本业务情况, 还包括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与行业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这种健全的审计监督机构和有力的审计监督行为, 保证了德国合作金融组织依法经营、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完善的流动性补偿机制, 保证合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使合作金融机构避免支付风险的发生。当地方性基层信用合作社出现流动性不足时, 地区性合作银行给予其流动性支持, 当地区性合作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 中央合作银行给予其流动性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的信贷保证基金制度, 以弥补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损失, 帮助那些资不抵债的合作金融机构。地方合作银行每年向区域信用合作联盟缴纳保证基金, 区域性合作银行和中央合作银行向全国信用合作联盟缴纳保证基金。当某家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损失较大出现资不抵债时, 动用保证基金来补偿其资金缺口。
2.多元复合式发展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
多元复合式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美国,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最快速的国家, 其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一是设立信用社监督管理机构。美国的信用社监督管理机构主要有全国信用社监管局和州信用社监管机构。全国信用社监管局独立于中央银行, 专门对联邦注册的信用社实施监管, 它下设6个监管分局, 分别负责辖区内信用社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 其具体监管职能是管理执行在联邦注册信用社的法案、监督和考察在联邦注册的信用社以及中央和各州资金调剂清算中心、管理和运用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等。全国信用社监管局和48个州信用社监管机构都成立董事会, 联邦总统和各州行政长官任命全国信用社监管局和州信用社监管机构董事会成员。政府财政不对信用社监督管理机构给予资金支持, 信用社监督管理机构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信用社缴纳的监管费和存款保险基金的投资收入等。二是设立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为了对信用社的会员提供存款保险和对有资金困难的信用社提供资助, 美国设立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根据美国《联邦信用社法》有关条款规定, 在联邦注册的信用社都必须参加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 而在州注册的信用社自愿参加。参加保险的信用社按其存款总额的1%缴纳保险金, 当保险金不足时, 需要再增加其存款总额的0.08%作为保险金。存款保险基金由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并由联邦政府承担信用保证, 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三是成立信用合作保险集团。早在1935年美国就成立了信用合作保险集团, 主要任务是为信用合作社及其会员提供诸如贷款保护险、伤残险、忠诚险、财产险和储蓄寿险等各种保险。信用合作保险集团属于商业性的保险公司, 但它以低保费、低利润和互助理念专门为信用合作社提供保险服务, 保证了信用合作社在发生各种资金损失时获得补偿。信用合作保险集团对美国信用社起到了重要的风险保障和损失补偿作用, 促进了合作金融事业的稳定发展。四是制定合作金融法律。联邦国会早在1934年就通过《联邦信用社法》, 之后, 各州陆续颁布了有关信用合作社的法案, 这些法案尽管存在一定区别, 但在合作理论和政府扶持方面是基本相同的。
3.半官半民式互助银行发展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法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适应本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建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对合作金融组织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督管理。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是合作金融组织最高监督管理机构, 对各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运营进行协调、监督和控制;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设立董事会与贷款委员会, 严格按照信用合作原则运营, 实行民主监督管理。二是建立双重信贷审核机制。针对小额农贷特点, 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建立双重信贷审核机制, 充分发挥董事的信息优势, 解决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防范合作金融风险。信贷互助银行的客户经理与营业所主任可以在一定授信范围内有贷款审批权, 但是需要经由基层社董事组成的贷款评审委员会审核,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贷款的安全性。三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法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有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该制度要求所有信用合作组织都需要参加保险, 从而建立共同保险基金, 以帮助经营出现问题的信用合作组织渡过困难。四是建立完善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能够促进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 因而法国政府建立一系列规范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的法律法规, 并采取诸如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为其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
三、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整个金融市场还不完善,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发达国家成熟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
为了防范合作金融风险,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整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发达国家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都由中央、地区和基层三级组织构成, 三级组织之间自下而上逐级持股, 自上而下逐级管理和服务, 并且三级组织之间通常仅有经济往来, 无行政隶属关系。这些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既保持各个合作金融组织的相互独立性, 又能够充分发挥联合优势。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体系不完整, 仅有基层信用社和省级信用联社, 缺少中央一级合作金融组织, 并且现有不同层次的信用社在股权持有、资金往来和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的三级合作金融组织体系经验, 构建完整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使各级合作金融组织在保持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在资金融通、清算、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也进行必要的合作, 从而提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2.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层次鲜明、结构完整的组织体系, 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实现民主管理打下了基础, 因此, 发达国家合作金融组织都有比较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社员都享有管理权利, 他们通过各层次的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民主管理。经过多轮改革, 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但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民主管理制度仍然很不完善, 由于社员普遍持股数量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决策管理权依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没有实现民主管理。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实现民主管理经验, 尽早建立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实现民主管理, 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十分必要。
3.加强外部金融监管。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除了依靠自身内部监管机制外,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还依靠完善的外部监管机制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常运行, 从而更好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外部监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外部监管机制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是发挥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尽快建立行业自律管理组织。行业自律管理组织是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 它与银监会和银监局的监管目标一致但监管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自律性组织主要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反映和处理。
4.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和信用保险制度。
为保证存款者的资产安全和弥补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损失, 发达国家建立了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和信用保险制度。合作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困难不能满足存款者的提款需要、存款者利益受损时, 运用存款保险基金帮助其渡过难关。借款人出现资金困难、不能履行债务时, 运用信用保险基金以弥补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损失。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特别是基层信用社资金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容易出现资金困难, 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民, 农民收入又主要来源于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农业生产, 还款能力有限, 因而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缴纳方式、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保证存款者利益, 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利益不受损失。[4]
5.建立完善的法律环境。
从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可知, 为了保障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 各国相继颁布了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 并且各国的法制建设也随着经济发展和合作金融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完善。这些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合作金融机构的层次结构、经营管理、业务范围和风险监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从而使合作金融机构运营有法可依, 减少风险发生。[5]尽管我国银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农村合作金融行业规定, 但农村合作金融方面法律严重滞后, 至今尚没有出台一部合作金融法,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法律约束不够, 发展受到制约。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 并根据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完善现有的行业法规, 规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营和管理, 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中, 王鹏.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06, (06) .
[2]贺力平.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管理世界, 2002, (01) .
[3]甘娟, 陆迁.国外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J].中国物价, 2008, (01) .
[4]李富有, 冯平涛.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外生性特征及其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05) .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6
信用风险本身的特点是一种难以对冲的小概率大影响事件。陷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银行, 危机根源就是小概率事件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恶化。
陷入危机的美国银行机构当年为追求过度利润而出现过度投机行为, 从而使其偏离了银行业最基本的经营原则, 而这些原则有助于银行机构从源头上规避信用风险。这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确定贷款发放对象的目的及风险程度;评估贷款额度对银行和借款者的合理程度;评估风险和报酬, 考察是否有多种退出途径, 银行能否将资金用到其他更好的途径。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也是房地产按揭贷款风险。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 我国房地产市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发展。与美国银行机构相比, 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 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 很多贷款行为完全偏离上述最基本的银行业经营原则。很大程度上, 在银行信贷金融的支持下, 房价才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飚升。上述事实, 与美国房地产市场违约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另外, 我国信贷资产除极少数外, 大部分产品没有证券化, 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同时, 由于近年来市场流动性过度, 央行连续多次加息, 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
据2008年2月22日央行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7年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多增。从人民币贷款增量的绝对数据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以13055亿元居首;从人民币贷款的部门投向上看, 居民户贷款增速明显快于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
当经济处于上升态势时, 普遍的信用扩张有助于经济发展。而当经济陷入衰退时, 这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因为个人可能会失去工作, 或者收入明显下降, 不能及时偿还抵押贷款及信用卡债务。此时, 负债的范围越广泛, 对社会的危险就越大。此轮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属此例。在2004年美国利率达到最低水平之后, 为避免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 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 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大量违约客户出现, 不再支付贷款, 造成坏账, 从而引起次级贷款市场危机爆发。
由于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 预计将支撑我国金融机构有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完善其内部风险管理, 或会让房地产贷款风险实现软着陆, 从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构成缓冲因素。同时,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国内商业银行潜在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信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 近期出台的一些管理办法给国内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供了政策规范。
尽管如此, 我们强调银行业要遵循最基本的经营原则, 因为在我国金融机构从事信贷业务和各类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保障标的资产的偿债能力, 是结构化金融创新产品稳健发展的基石。换言之, 对于以银行风险资产为标的的结构性融资产品来说, 银行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位于金融合约所涉各方信用风险的底层, 就如一个大厦, 根基不稳, 大厦怎能不倒?
二、关于市场风险防范方面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归根结底起源于房地产市场陷入衰退, 引发的不合格贷款人违约。如果陷入本次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能够预见到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危机, 从而指导放贷, 也许损失不会这么严重。
那么, 如何防范和减少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呢, 作者认为, 除了进一步完善前文所述的模型定价机制以外, 要加强研究和分析的力量, 保持在金融市场中投资的理性态度, 才能对风险隐患及早发现并有所预警。
例如, 美国次贷危机中, 有一家名为贝莱德的投行没有受到影响。贝莱德是管理着高达1.36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 过去的6个月中, 贝莱德的股价一直保持在200美元上下, 而在过去一年中仍然保持了股价上涨的态势。
贝莱德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得益于其投资风险的控制。显然, 投资风险管理的控制得益于该机构对美国宏观经济及其拟投资行业的研究成果。在其公告的所有投资组合当中, 房地产和另类投资为710亿美元, 资产配置和均衡投资为1390亿美元, 流动资金3130亿美元, 股票3220亿美元, 债券5110亿美元。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 虽然重视宏观经济、行业及公司研究, 但是单方面的力量还不够。如果能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各方研究成果, 比如其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评级机构, 构成一个健全有效的交流网络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将对今后开展信贷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形成支撑。
三、关于金融机构危机处理方面的启示
美国花旗集团是深陷本轮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之一。纵观危机发生前后, 花旗集团分别采取行动, 如提高损失拨备———宣布裁员计划———新CEO上任———接纳财务投资人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出售部分业务以获现 (出售在日本的CITIFINANCIAL消费信贷业务和其它市场消费信贷业务和分支机构) 。此外, 花旗银行还积极参与美国政府的各项救市计划。如, 2008年2月12日, 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 参与了美国政府宣布的一项新的房屋贷款计划———“生命线计划”, 该计划占美国房贷市场份额的50%, 以帮助拖欠房贷的贷款人。
显然, 花旗集团采取上述行动的目的是, 作为全球最顶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 希望重塑其在全球投资者心中的形象。而上述行动无非是想方设法筹资弥补损失, 整治现有业务格局。
从上述花旗集团危机发生后的各项措施可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其一, 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 在各业务部门间设立防火墙, 有助于风险防范及金融机构在危机来临时的融资能力。
危机出现后, 花旗集团的筹资能力仍然较强, 获亚洲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 说明花旗集团在投资人心中具长期投资价值, 投资者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 随着美国宏观经济的好转, 花旗集团仍然会恢复其昔日成长价值。同时也显示, 虽然投资人认为花旗集团在本轮次贷危机中风险管理有问题, 但投资人也认可具有悠久历史的花旗集团在其它方面的管理能力和价值。另外, 能迅速售出部分业务,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次贷风险并没蔓延到集团旗下的每一个分支机构和每一项业务, 启示我国银行机构在各个业务部门严格设立防火墙的重要性。
其二, 在危机出现后, 积极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市场各方进行合作, 将有助于防范危机的蔓延和重塑企业形象。花旗银行积极参与政府的救市计划, 既体现了其与政府利益的一致性, 在关键时刻会获得政府资助, 也体现了花旗银行为避免危机进一步深化, 必须救助那些不合格贷款人, 以避免出现更多的银行负资产。
其三, 关于危机出现后管理层的调整。2007年12月, 花旗集团总裁从CHARLES换成VIKRAM PANDIT, 这是典型的欧美公司管理文化, 所代表的是新的总裁上任后, 可以完全摒弃旧的不合理因素, 开辟新的公司管理方案, 从而在危机时刻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 资产证券化只是
扩大了其影响程度, 不能因为次贷危机, 就完全否定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
发展金融市场, 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证券化方向的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渠道。依据央行发布的金融“十一五”规划, 大力发展证券化产品, 进行金融创新, 是我国金融市场下一步的重点方向。总结本轮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 我国金融机构只有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才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 我国针对经济发展局部过热的现象, 开展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反思。对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导致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资产证券化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史密森.管理金融风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9) .
[2]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 .
[3]Andrew Kasapi.信用衍生工具[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6) .
[4]Cormae Butler.风险值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6) .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 (简称“次贷”) 是美国众多金融创新产品之一, 主要指金融机构为信用状况较差、收入证明缺失和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贷款。在过去的几年间, 次级抵押贷款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 也使很多放贷机构获得了巨额利润。然而今天, 它却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投资者的恐慌。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引起了各方关注, 其深刻教训足以让我国金融业引以为戒。笔者认为, 这次华尔街危机有以下四点启示:
一、金融创新应科学、谨慎
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今, 华尔街发明了数千种金融衍生产品, 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 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 特别是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发人深思。从某种角度来看,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思路。首先, 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次, 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再次, 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 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 衍生产品的创新必须符合市场需求, 不能无限滋生风险;第四, 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最后, 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二、积极转变单一的债务融资模式
以往的我国企业融资都是以债务融资为主, 而这种债务融资又往往以资产抵押为核心模式,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次贷危机中显现无疑。因为次贷都是有房产作为资产进行抵押的, 但当借款人没有了收入、失去现金流还款时, 资产的抵押完全不起作用。雷曼虽然有6100亿债务, 但仍有6390亿资产, 资可抵债, 后果却是破产。目前, 国内中小企业贷款意愿迫切, 商业银行就应当把债务融资提到更科学的高度, 突破单一的以资产为抵押的贷款模式, 尽量发展出一种以未来合同、现金流为抵押的贷款模式 (如结构融资) , 强调现金流就是强调企业前景、未来所签销售合同、企业产品市场状况。如果企业只有库存、厂房或老旧应收账款, 那么银行就不应向其贷款, 否则便很可能会是死贷坏账, 升高了银行风险。只有改变单一的贷款模式、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界、银行界的金融风险, 这是未来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
三、战略性决定金融基金投资方向
其一, 投资对中国而言有战略发展意图的优质股票, 比如Intel等优秀的跨国公司, 因为我们没有掌握这些急需的技术, 投资这些股票, 若股票上升, 我们可以有盈利和回报, 如果股票下跌, 我们又可以成为被动投资者, 参与其董事会, 分享他们的技术。严格讲, 这已经等于对冲风险了。其二, 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去收购全球各地的油、气、铜、铁和有色金属等实体矿产资源和上游企业, 因为我国是资源贫乏国, 未来企业的发展这些资源大有用处, 况且优质资源必然是长期稀缺的, 现在收购极为必要。其三, 在区域内好的经济体中投资对我们有所互补的实体和产业, 比如印度的IT项目、越南的旅游项目、东南亚的零售和制造项目等等, 而非一出手就去收购美国遭难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无形资产, 当它们处于下行通道时, 信誉陡降, 最终无形资产会消耗殆尽。中投收购大摩、黑石已浮亏347亿, 因此金融灾难时收购金融机构应极为谨慎。
四、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次贷危机证明, 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 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已经不够充分。随着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加大, 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因此, 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 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 已经不够。同时, 由于金融体系中相互传导的原因, 监管者如果只关注一个产品表面上的风险, 也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 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做到见微知著。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8
所谓次贷危机只是发生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激烈震荡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一场经济风暴, 又称为次级房贷危机。在美国, 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 住房抵押贷款可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其中, 次级贷款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次级”这一术语, 主要用来描述具有高违约风险的贷款, 次贷借款人通常具有部分或全部的以下特征:信用记录不全或不佳、收入较低、负债与收入的比例较高。
由于信用要求不高, 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 美国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款。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 这些金融机构 (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 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 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 通过信用增级机构的评级, 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专业投资者。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 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 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 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随着2006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 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 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迅速恶化, 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随着利率水平出现逆转, 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 只能选择违约, 不良贷款迅速积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于是, 次贷危机浮出水面。然而, 2006年, 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 在房价上涨周期走到尽头、美联储不断加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 最终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倒下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导致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的巨大损失。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主要是房价的下跌和利率上升。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 却由于受过去6、7年以来因美国经济状况良好而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 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 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了现实。在这过程中, 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不断扩大, 最终引发危机的爆发。
二、从次贷危机中反思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
本次次贷危机以及其后来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其具体的一系列问题如下:
1. 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严重不足, 信息失真。
银行相当部分贷款的发放是基于未经证实或虚假的收入文件, 反映借款人个人特征、住房特征、融资特征的信息严重不足, 信息失真。国内很多银行为争夺市场, 竞相放松信贷政策和审批尺度。
2. 商业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准备不足。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暴露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 而我国存在同样的隐忧。2006年下半年,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加剧, 政符开始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上调的宏观调控下, 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风险已经开始暴露。值得庆幸的是, 我国还没有真正经历房价大幅下降而导致抵押物不足值的情形, 国内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没有经受过考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按揭贷款的风险被掩盖了。
3. 人力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
集中表现为二级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偏少, 素质偏低, 工作效率不高团队作用发挥不充分。如某行省一级分行因新设两个部门, 从基层抽调大批信贷风险管理骨干, 各基层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成立又从信贷人员中剥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中后台人员的大量增加, 致使信贷人员日趋匮乏, 导致基层行在个贷业务管理上力不从心;某行二级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较大问题。
4. 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实际运转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 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 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 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 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相比, 纵向管理链条过长, 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的不够。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 难以抓住主要问题。
三、针对以上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问题的对策
1. 推进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进程。
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负责对基层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的搜集、审核、管理指导和监督。各基层行应加大信息系统开发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行在系统改造、科技人员配备方面的支持, 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数据存储、资料分析、适时预警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实现对信贷客户持续有效的风险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西方银行业认为:"银行本身置身于风险管理行业, 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同时认为信贷文化体现在:稳健、风险补偿、建设性、内部沟通和团队精神。
首先是资产风险, 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资产风险问题仍较突出。有些商业银行把不良贷款下降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分支机构, 但有些分支机构为了完成年底的考核目标, 利用借新还旧等形式进行转贷掩盖部分贷款形态的真实性, 银行监管必须针对这种情况在加强真实性监管的基础上, 依靠各种政策手段的组合运用, 进一步研究探讨彻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是资本金不足, 潜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一些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会使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有着先天的缺陷, 从而对客户存款的安全性缺乏有效的保障。资本金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监管机构, 在进行风险监管的基础上, 也要为如何及时、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出谋献策。
第三是信誉风险。信誉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近年来出现支付风险而引发挤兑风潮等所造成的。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被停业整顿, 尚未退出市场, 大量的不良资产未能处理, 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负债未能按时偿还甚至无法偿还, 上市公司造假导致一系列的信任危机。因此, 监管当局应寻找妥善的办法尽早解决现有的高风险金融机构, 合理安排市场退出, 增强社会各界对中资金融机构的信心, 重塑中资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
2. 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 首先, 要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其次, 要增强银行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通过实施内部稽核, 不断暴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 并且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将风险降到最低, 达到适合银行发展的需要。
3. 改良信贷管理体制。
银行微观信贷管理制度建设仍然必须在效率和风险间进行适当的权衡取舍, 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审批制度;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强化授权管理及统一授信管理, 科学划分、调整对各分支机构的授权权限;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信贷人员不仅要对决策失误产生不良贷款承担责任, 同时, 也要对否决好的项目坐失良机承担责任;另外, 对信贷人员所承担的较大责任支付对等的风险报酬。
4. 必须确立统一的信贷观念和信贷文化。
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 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 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 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蓉.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世界, 2009 (6) .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坛, 2008 (3) .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9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变革 途径
一、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历程
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建立了国民银行制度,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全面和持续地介入金融制度领域。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并规定了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机构和功能,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真正确立。但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仍是不受管制,实行自由竞争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可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既可办理信贷业务,又能进行证券投资和保险信托业务。
1929-1933年大危机后,国会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之后一直采取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所谓“双层”是指联邦和州均各设有金融监管机构,所谓“多头”是指联邦设立多种监管机构。此外,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家信用合作管理局(NCUA)等机构也都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每项监管工作,突出监管重点,监管的力度较强。二是有监管竞争优势。每个监管机构之间尽管监管对象不同,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压力,在竞争中可以提高监管效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56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1966年的《银行合并法》、1966年的《利率限制法》及其之后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法》、《社会再投资法》等,金融监管在总体上得到了不断强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顺应这一朝流,美国于1980年3月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法》,开始了以放松管制为基础的金融改革。1994年通过了《里格一尼尔州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但1999年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混业经营,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局面。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和现状
1.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初始阶段(1984-1992年)
这一阶段是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该时期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是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上,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研究不多,重视不够。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不是很理想。
2.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的阶段(1993-1994年)
这一阶段强调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转变职能,由过去侧重于管资金、分规模,转变到加强金融监管上来。这一阶段监管方式主要是整顿式、运动式,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主。
3.金融监管进入有法可依阶段(1995-1997年)
1994年我国先后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金融监管法规,1995年,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等金融法律。可以说,1994、1995两年时间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以此为标志,我国金融监管开始走上依法监管的轨道。
4.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7年至今)
这一时期,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保险、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的监管,人民银行承担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行与其所办的信托、证券业务相继脱钩。目前,我国形成了人民银行承担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监管格局。
三、我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金融监管所肩负的责任更加艰巨,维护金融稳定发展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1.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不能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活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的推动下,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上各国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模式。而我国目前仍然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包括中国国际信托公司等事实上已经存在混业经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不能在监管制度上达成有效的配合,很容易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2.管监不能分离。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主管与业务监管往往是同一机构,该机构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监管的执行者,而且政策制订处于主要地位,业务监管却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造成相对于被监管机构而言,政策的制订者永远是正确的,实际上就弱化了业务监管。
3.监管手段单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通常由五类机构对整个金融市场行使监督职能,分别是董事会、中介机构、媒体、行政监管、司法诉讼。越靠前面的机构所起的作用越直接、纠错效果越好,成本也越低;越靠后,最后补救性质也越强。因此,行政监管属于外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惟一的监管手段,而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独立性差,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机制并不完善,造成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于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监管的效率比较低。而且我国金融监管主要以现场监管为主,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到哪里监管,实质是事后监管,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意识。
四、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经历了由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督管理——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从低级向高级的渐进过程,标志着美国金融业正在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推进。美国在其金融监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中,非常注重法制建设,注重培育市场,同时为了顺应金融业的超国界运行,美国积极参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我国金融业必须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可以使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实现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介入证券市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证券市场上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的对比,大大降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银行还可以通过较为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其他各类投资者,改变其短期投资行为,促使证券市场在平稳中稳步成熟起来。最后,混业经营有助于逐步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银行介入证券市场会使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的效力相应增加,同时也必然会扩大中国证券市场的容量规模,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2.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金融监管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完善金融立法。要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在内的原有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二,严格金融执法。要从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出发,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软环境。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为了有效监管本国金融机构的境外业务以及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强跨国金融监管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和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与相关国家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在全面了解、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认可水平,实现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达到在国际范围内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国玲,黄国钰.从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谈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北方经贸,2005(1).
[2]孙涛.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进展.世界经济,2002(2).
[3]韦茉妮,梁亚源.试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大众科技,2004(10).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 篇10
一、国外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且独立性强
(一) 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
针对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业投资数额大、期限长、见效慢的特性, 由此决定了农村金融运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于1945年和1947年分别通过了创建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相关法律, 在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政府财政对合作金融组织运行及农村中的贷款提供各种补贴。在印度, 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都为农民提供创业资本。通过对农民提出的创业要求由政府无偿提供25%的原始资本, 商业银行提供75%的配套贷款, 对农户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对创业贷款形成的损失, 政府还给予一定补偿来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二)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独立性强
国外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而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农信社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组织, 在实际经营中官办性质依然存在, 其经营难免受到官方行政干预, 难以履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业农民服务的宗旨, 往往恶化农信社资产质量。而且农信社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
二、国外农村金融贷款模式微型化
发源于孟加拉国的Grameen bank的微额信贷被世界公认是扶贫到户的最有效模式。所谓微额信贷 (microfinance) , 一般指通过想低收入客户、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 借以帮助贫困者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活动, 具有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双重含义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 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 相互帮助选择项目, 相互监督项目实施, 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 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 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扶贫计划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微额信贷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最近十几年, 互助合作团体法案的颁布促进了互助合作团体的发展, 微额信贷正通过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 在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
三、国外农村金融环境安全
(一) 技术环境
国外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成功支持主要表现在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支持的重点, 对大型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等的支持, 增加支农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等保险和风险担保。
(二) 金融风险防范
日本农村金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首先是政府直接参与建立了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对农协经营损失和债务进行补偿;农协之间还协议建立了相互援助制度, 即农协组织每年须将吸收存款的10%作为专项储备, 由农林中央金库统一运用和管理, 来提高农协组织的流动性;对于农协会员的存款方式实行强制保险, 农协会员存款后不用支付任何保险费用, 其储蓄存款就自动成为被保险对象。
(三) 监管环境
农村金融的监管由政府的金融监管厅负责, 它监管金融组织的资金运用情况, 确保其合规经营。而印度的农业保险却比较健全和完善,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由国家设立农业 (政策性) 保险公司, 专为农作物生产、经营、加工等提供保险, 农民无论是否拥有土地或是否负债, 都可以申请加入农业保险。
四、结语
经济发展, 金融先行。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建设的成功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 解决金融抑制的难题, 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赵维清.日本认定农业者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12 (02) :65-72.
[2]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4:66.
[3]焦海英.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杭州:浙江大学, 2002:13.
[4]马忠富.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1) :72-78.
[5]王煜宇.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08) :102-109.
【金融风险启示论文】推荐阅读:
物流金融风险论文09-01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08-01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12-01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分析论文06-26
金融法的风险维度控制论文12-16
金融法律金融风险07-23
金融深化规避金融风险07-15
金融风险05-12
金融经济风险07-16
宏观金融风险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