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应具有的传媒道德
传媒人应具有的传媒道德 篇1
传媒人应具有的传媒道德
【摘要】当今社会,道德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大家所重视在意关注的对象,而通过种种现象例子表明,我们传媒人的道德素质只是呈现出比较好的表现,还是存在种种不良的素质,给大众传媒造成一些负面的效应,给大众带来了伤害。大众对传媒人突出表现为对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质疑。而人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和追求真理永远是作为一个传媒人的最高理想和应有的传媒道德。因此,传媒人应有的传媒道德应该包括真实性原则,良知原则和最小伤害原则。
【关键词】传媒人;传媒道德;三大原则
对于传媒职业者的职业道德,从事不同传媒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标准,但是职业道德应该是一致的。
(一)真实性原则
①2009年6月7日,上海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第一天。上午10时59分,有网友在某论坛上发帖,题为《高考作文题出来了:金融风暴中的我》。这个“作文题”一经网友发布,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站均被误导,发布消息“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金融风暴中的我”。当天中午,上海电视媒体也在新闻节目中作了误报。后经证实,今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考试的作文是一道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材料题,《金融风暴中的我》显然是道“山寨”考题。下午3时左右,各个网站纷纷发布了正确的高考作文题目,网友纷纷感叹被忽悠了。
而事态还在发展。同样是有关“郑板桥的书法”,纸质媒体上又出现了不同版本。6月7日新民晚报刊登的高考作文题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当天新闻晚报刊登的却是另一个版本:“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直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第二天文汇报报道的也是这个版本,并注明“据新华社”。经核实,后一个版本的作文题又系“误传”。
“乌龙作文题”事件过去仅一个多星期,沪上媒体又对今年上海是否存在高考满分作文展开了“口水仗”。6月16日新民晚报率先刊登《高考作文阅卷进入尾声 无满分卷但有佳作出》的报道,文中写道“据记者多方了解,截至发稿时尚未有满分作文出现,偶尔有阅卷老师打出70分,但在经过中心组严格会审后,仍被减去了一二分”。翌日新闻晨报则针锋相对,刊发《本市高考作文阅卷结束:多篇满分 也有白卷》的报道,称“与去年只有一篇满分作文不同,今年出现了多篇满分作文”。接下来,两家报纸持续报道“满分卷”一事,各说各的理。新民晚报坚持经“多方证实,确实没有70分的满分卷”,而新闻晨报则通过“市教育考试院未否认今年出现高考满分作文”来佐证。其他报纸无意中也介入了“有无”之争,两种说法莫衷一是,真假难辨,“满分作文”问题一时成了“谜团”。
两周后,终于有了官方说法。6月29日,新民晚报刊发《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今天郑重声明 “满分作文”和“平均分”都属不实消息》,6月3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均在报道中称,市教育考试院确认今年高考无满分作文。
一次高考作文,牵出真假考题、真假满分作文的是是非非,致使媒体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主观上忽视真实这一底线。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提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然而,当从业人员遭遇时效性、接近性、新奇性、趣味性等能吸引读者眼球的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之时,真实性、准确性有时就会做出让步。每年的高考作文因为受众关注度高,成为抢新闻的重地,尤其是不受发稿时间限制的网络媒体。结果,为了第一时间抢到“独家新闻”,网站编辑轻信小道消息,未加核实即予以报道,结果以讹传讹,出现谬误。这是因为部分从业者贪图“快”和“新”,却牺牲了“真”与“准”。
(二)良知原则
②2008年山西临汾矿难,41岁的矿工吉新红在矿内闷死,9月22日下葬。事故发生后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各地的所谓“记者”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
媒体为了生存放弃职业操守,践踏新闻价值,去迎合大众口味,重利轻义。个别记者因为个人利益而夸大事实真相,捕风捉影,致使有偿新闻层出不穷。
相反,拍下这件新闻照片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戴骁军英勇快速的连续拍下多张照片证据,当晚马上整理各种资料,马上在“直播客”网站实名注册,并在当晚23时59分把一张图片与一篇文字稿发至网络,影响日益放大。没过几天,“直播客”在未通知他的情况下,自行删除帖子。戴骁军说,这家网站甚至以作者版权的名义要求转载网站删稿。网站向网友解释是来自“上面”的压力。此后,转载这些作品的网站,打不开网页的越来越多,戴骁军意识到,作品被删除或屏蔽必有隐情。他不断地在网络上发言:“在矿难发生后,是抵挡不住利诱,违背良心去排队领取‘封口费’,还是继续深入调查取证,冒着生命危险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每天下班一回家,他与“直播山西”就分工合作,分头在家中电脑前,不断注册新网名,在凤凰网、人民网、民生新闻网、网易新闻论坛、搜狐社区、西祠胡同等地传播信息。
新闻媒体这个行当就是绞肉机就是名利场。不论是哪种媒体人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表扬和批评,应该把这些都看得淡一些,不用在意。对于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而且必须要说,不能以为有些人不爱听而去讨好那部分人,而昧着良心不说。
作为媒体人,应该有着人性的良知。加强媒体自律,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确立道德意思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媒体形象,从而影响大众。现在随大流追潮流的形势相当严重,媒体可以有效的利用这点,将大众领向对大家有益的方向前进。
③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于1994年凭借《饥饿的苏丹》获得了普利策奖。这张照片在引起全世界关注非洲难民的同时,对卡特的批评和质疑也随之而来。佛罗里达一个记者就这张照片写的一篇专栏文章,大一是: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事实上,凯文卡特本人几乎一开始便处于冲突的痛苦之中。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看下去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于是,他把秃鹰轰走。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凯文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边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而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获奖三个月后,凯文达特选择了自杀。他的遗言是“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为此,更种评论纷纷提出,有道德问题的究竟是谁? 其实,传媒这个行业并不意味着要出卖自己的良心而去做到对工作尽职尽责,需要做的是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能让人深思,思考自己的价值及对社会的价值,而使大家对社会做更好的贡献。
(三)最小伤害原则
随着社会中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新闻阅读量的增加,普通的新闻让人们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这时记者们会用最忠实最公正的来报道吗?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艳照门",最初这些艳照的曝光是因为陈冠希的电脑拿去维修,然后其中的照片被人窃取发到网上,对视引起轩然大波。避开其他的话不说,单单这一传播就使当事人遭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与伤害,各种骂声铺天而来。其实我们在传播的同时,应该使对当事人及大众的伤害达到最低,而又能有效的影响到大家,教育到大家,而不是沸沸扬扬的大肆渲染,造成许多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及不良风气,引起一阵阵的非主流。
几年前,当时《60分钟》的主播和制片人,来到上海参加华语主持人的论坛,当有人问到毛里塞弗尔先生,对于您来说什么是最有意义的报道?这位从业60年的主持人说,其实并不是说我跟多少的总统进行过谈话,也并不是包括卡特一系列记者的采访,改变了越南的方向,而是在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我报道了一个黑人青年的枪杀案,这位黑人青年被判死罪,但是由于他和同事们的这是报道,这位青年被判无罪,这位青年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他最大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对一个生命的改变,当然这是对社会整体的一种进步贡献。
所以说,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不管电视频道是怎样数以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无论传媒人受到多种媒体的挑战,还是本行业中存在的种种竞争,人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和追求真理永远是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最高的理想。在凯特先生去世之前,有人曾问到他这个问题,在一个信息多元化和信息扁平化的时代,一个传媒从业者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凯特先生就说,信息就像是一个隧道,如果没有对真相的苛求,那就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隧道。我想以这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那就是说其实无论在技术手段还有多少的学术名词在诱惑着我们,和左右着我们的注意力,我觉得当你从事这一个行业的那天起,你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包括对于自己本土百姓的生活和社会进步锁做出的承诺,永远是你最好的武器。
参考文献
① 百度
高考“作文门”事件
② 百度
2008山西矿难记者排队领封口费 ③ 百度百科 凯文卡特
【传媒人应具有的传媒道德】推荐阅读:
结婚典礼媒人简短的致辞07-25
准新人、媒人提亲的相关注意事项06-05
媒人在婚礼上的讲话稿07-06
事成了如何答谢媒人07-13
婚礼中介绍媒人主持稿05-28
媒人在婚礼上的四句11-05
应有的认知11-06
教师应有的素质05-18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09-22
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