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2024-05-16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通用12篇)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篇1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谈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我觉得要看4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

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现 .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杠杆,奴隶社会是以占有奴隶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价值的;封建社会是以等级和持权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以金钱和商品的占有量来作为价值的标准,进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看一个人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因此,正确对待金钱,多向社会贡献一点,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 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 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 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

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以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民族历来重视心理素质,<易经>上讲“自强不息”,也就是讲自尊、自强、自立,可以理解为民族心理或是民族文化的概括。以往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是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发扬光大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相统一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以国际的视野进行考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广大青年学生要懂得和学会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承传无数先辈英烈们所开创的伟大基业,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以坚定远大的理想励志前行,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二要坚定远大的理想,三要集中精力为远大理想奋斗。

什么是远大的理想?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现阶段,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什么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实现远大的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艰难曲折的过程,需要多少代人持之以恒的奋斗,顽强的毅力显得尤为重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需要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理想目标。只有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才能抵御各种诱惑和风险,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站稳脚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为什么要集中精力为远大理想奋斗?我们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才能不断壮大国家综合实力,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完成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一要明白我们已经身处知识社会,二要明白我们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三要明白我们只有孜孜不倦求索新知才能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才能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知识社会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是一个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常态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知识社会中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及中等以后教育。(《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学生,需要抓住青春时光,不断求索。

知识社会,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强调人的终身学习,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因此,青年学生要有这么一种学习态度,学习是主体自觉的行动过程,既需要在当下打好基础,还要为未来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积累科学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据有关资料显示,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20世纪末,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和融合不断进行,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2000门。因此,我们唯有孜孜以求,不断向未知领域掘进,才能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更好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一要知道什么是高尚美好的情操,二要认同高尚美好的情操,三要用高尚美好的情操自觉培养优良的私德和公德。

现代心理学认为,高尚的情操就是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是高尚的情感和操守的结合体。大到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理智、道德和美。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锐意创新的激情投身实践,一要注重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要充满激情,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实践;三要锐意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实践品质。

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可见,当代青年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学习间接知识,还要体验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学习直接知识,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创造性的事业。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青年学生要意气风发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历史重任,激情拥抱社会,拥抱生活,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以艰苦扎实的奋斗成就人生,一要有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韧性,二要有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的作风,三要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奋进,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奋进的过程中利己利群利国。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生命才能爆发更大的能量,才能产生源源不断地动力,才会充满张力。

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是一种优良的作风。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夯实创新创业的根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趋向。青年学生要摒弃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摒弃贪图享乐的消极生活态度,在朴素的生活和勤奋的学习状态下体会生命的真谛,探索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篇2

1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从总的来讲, 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 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 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 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 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2 掌握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互动性规律是提高编辑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曾接触过这样三种类型的电视新闻编辑。一种是就稿件编稿件的编辑。这类编辑往往是就案头的稿件信手拿来, 只注重单篇稿件的文字修改, 再按顺序排列成组, 从中抽出一篇稿件, 乍一看是有很深的文字表达能力, 但节目制作出来后, 总有一种断章的感觉, 稿件与稿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 社会导向表现不明显;一种是生拉活扯, 牵强附会, 任何稿件都要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相挂钩。比如春耕生产, 农民必须按节令栽种, 是基本的自然规律, 这类编辑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强扯进去, 例举了大段农民如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了精神动力, 投入到春耕生产中, 忽视了人性化的常识性, 看了以后总感觉别扭, 得不偿失;还有一类电视新闻编辑一味的追求收视率, 只注重“卖点”, 总是宣传一些偷窃案、车祸事故和趣闻怪事, 缺乏主流新闻, 即使有主流新闻, 也让人感觉不相协调, 自相矛盾,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则。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编辑把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独立地区别开来, 缺乏互动性, 影响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和效率。在从事电视新闻编辑中感悟到: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 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 没有最起码的对新闻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能力, 就无法积累感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对新闻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对新闻认识就不能领会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编辑能力的高低还会影响编辑知识和编辑技能掌握的速度、广度、深度。另一方面, 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 离开了学习和培训, 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3 在学习和训练中, 应注意几个方面的学习、总结和提高。

3.1 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做好电视编辑的基本功, 也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 又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电视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有的编辑记者, 在拿到一个题材时, 总是只看表面的、动态的、叙事的, 往往忽略了更深的渗透, 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头脑中少了一个或多个“为什么”, 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只有在“为什么”上下功夫, 在激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作文章。如果缺乏了这两个意识, 难免出现墨守成规、思想封闭、思维僵化, 热衷于照抄照搬, 把电视新闻变成了没有个性特色的“传声筒”, 忽略了与受众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形成为市场热点所左右, 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忙于“克隆”的电视新闻, 主题游移不定, 内容驳杂多变, 使受众和记者难以判断和选择, 最后成为党委、政府、社会及受众的垃圾新闻。

3.2 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思维有广阔性。善于系统地、全面地考察单条新闻在整档或整体新闻构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作出取舍增删的决定;二是思维要有纵深性。善于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解剖新闻的本质和核心, 挖掘出对社会最有影响的新闻核心;三是思维要有敏捷性, 对新闻的反应要快。电视新闻当天就要播出, 在播出前有一个复杂、漫长的制作过程, 要经过一系列工序才能播出, 如果没有敏捷的思维就无法保证及时播出。如果是直播方式, 敏捷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四是思维要有逻辑性。要善于选择、捕捉、优化具有特定意愿、思想的稿件, 对单条新闻在编辑过程中要严密逻辑, 对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产生的编排要有内在联系, 掌握其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特殊规律。五是思维要有独立性。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处于一种开放发展的积极状态, 在编辑过程中既能虚心听取记者的意见, 又要坚持原则, 不轻易改变初衷, 朝令夕改, 要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 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 配发评论, 达到播出要求;六是思维要有宏观性。要做到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 拟订报道计划,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 抓住“热点”, 把握舆论导向。

3.3 强有力的组织指导。

应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 包括开办栏目, 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 (连续) 报道, 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 同时要与记、通讯员形成鱼水关系, 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 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 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 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 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形成整体宣传合力, 打造品牌栏目。

3.4 灵活的文字表达。

电视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 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标点的规范、图像的取舍, 同期声的删留都有很高的要求, 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 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 因为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活动主要也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电视新闻编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文字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编辑的文字, 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紧跟时代潮流, 给人以时代感;应当言之有情, 在文字中反映真挚的情感, 以此打动受众心灵;应当言之有物, 反映出图像中切合事物本质特征的内容;应当承上启下, 力求整体美, 对每篇稿件的串联应当有准确、生动、严密的串联词, 给受众以简洁、明快、含蓄、得体的感觉接受电视新闻, 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编辑风格, 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

总之, 要提高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 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 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 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 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 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 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摘要:针对新编辑应有的素质展开论述。

浅谈声乐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篇3

关键词:声乐;学生;素质

声乐教学的成败是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配合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习惯于讨论老师的教学方法,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在声乐教学中既要研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如何“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老师“进来了”,而学生“没进”或“进而不修”,则矛盾的主要方面将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学生本人。

本文从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就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艺术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要信任老师,真诚合作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信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老师与学生一旦确立了教学关系,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老师。

上课初期正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的正常过程,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歌唱的发声训练实际上就是老师启发学生抛弃某些观念,再建立新观念的过程,而这种教学的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但没有绝对固定的格式,同样的要求,感觉却因人而异。例如,喉咙放下,有些人做得很快,而有些长期不动,又如,声音往后靠,而有人靠到了墙壁边。所以,一般来说,某一种要求绝对不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够解释得清楚的,学生自己必须在老师的要求下反复做各种练习。这时学生自己的反应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欣然去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各自的接受能力和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但真诚合作的态度见于言表,收效相对来说较快;一种是强调不舒服、不习惯、想进又退、产生怀疑,表现为主观方面不够信任老师,客观方面合作得不够密切,收效较慢。在这里值得研究的是后者,他们往往固守自己习惯的老路,只强调舒服而忽略了声乐技巧学习的规律。一个错误的唱法由于长期使用,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二、要脚踏实地,不要见异思迁

每位声乐老师即使在艺术和教学观点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教学时所采取的手段却不一定相同,有可能完全不同,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会有差异。这恰似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诊断大体相同,但下药往往并不一样。每一位老师各自采取的方法及手段,彼此各有特点,这也正是每位声乐老师的长处。学生自己要想领会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直到“上路子”,首先要在思想上信任老师,在行动上积极配合老师。其次要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声乐练习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才会有结果,岂能在几朝几夕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但是,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同时跟几个老师学习。虽然他们求学心切,但收获颇少,最终怀着失望和遗憾的心情离去。这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上都违背了学习声乐艺术的规律,从而使自己的歌唱感觉处在混乱之中。因为声乐老师对歌唱中某些基本问题也会有完全相反的说法。见下表: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因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对声音要求的差异,那就更是不胜枚举。

从上表所列情况至少表明:1.每位声乐老师的歌唱经验是不同的;2.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追求完美演唱的教学效果,但求大同存小异;3.社会阅历不同,经验也有不同;4.教学手段和要求绝对不同。

每位老师在某一问题上的具体说法,往往是他全部教学方法的一个局部,只有理解了他的全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局部,断章取义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在这里还必须谈一下“博采众家之长”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应于成熟的歌手,因为他们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歌唱基础,不易“变形”,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他们可以对每一位老师不同的观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取长补短,初学者还没有这个水平。

三、理解老师的长远意图,积极配合

一般情况下,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都会制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大学期间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打基础,老师可以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伤筋动骨”的改正。假如学生觉得以前音色明亮而现在变得暗淡、以前音域较宽而现在变窄了、原来能随随便便就可以唱下的歌曲而今不能胜任了,这个时候学生就要理解老师全面教学意图,着眼于未来,并把握当前每一节课不同的感觉,正确认识当前感觉的变化。要知道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岂不是原地不动!这种变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被压抑,而另一种精神活动要活跃的前兆。前面那种精神活动习以为常,方便而舒服;后一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强制、别扭而难受的。但是“舒服的不一定对,难受的不一定错”,这两句话应该是学习声乐艺术技巧的格言。

理解“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老师“长远”的教学计划,把变化的每一步都看成到达最终目的的经过现象,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要积极配合老师去做,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大求难

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人他们常常要求演唱超过自己能力或不适应自己嗓音的作品,拒绝老师布置的较浅而实际并不太好完成的作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种:一是受客观上不良学风的影响;二是学生本人主观方面的无知。后者是关键所在。对于初学者,无论是演唱方法的体验还是听觉的辨别能力都处在入门阶段。或许自己有一副好嗓子能喊下几首大作品,但对作品的风格和用声技巧没能真正明白,只是想急于求成或一鸣惊人,这都是学唱歌的大忌。

参考文献:

1.怎样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华乐出版社.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篇4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和谐之美,和谐之悦,不仅体现在社会中,大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小到个人与他人的和平相处和气交友,和谐就要向航行在无际的海面上航行的“诺亚方舟”,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行为举止方面,一枝橄榄叶象征着和平,给 人带来安全感,一朵鲜艳的花朵象征着美好一样,要学会向“梅”“兰”“竹”“菊”四友一样永远存在社会上创造和谐。

做一名幸福的大学生,不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带给他人幸福并且要传递给不认识的人。努力的和鄙人communicating(译作“传播”或“沟通”),既要展现自己 的魅力和过人之处也要吸收别人的做人哲学,优良的习惯。其实我们每一个再校的大学生在没有踏入社会之前都向一张白纸,你既可以在上面画上最美的图案,也可以写上动人的文字。然儿我们自己也可以当作那一支笔,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双向沟通,最好在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了解和认识的目的,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坚定党员应有的信念 篇5

通过党课培训,通过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认识了党的先进性与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在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后,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员应坚持的,共产党员应在它的指导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入党的道路并不是遥不可及,学校给我们积极分子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参加学习的老师们说。“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学习、立足本职、争创佳绩,时刻接受党组织对我们的考验,入党的伟大理想就会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荣,也有许多人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而洋洋得意,每次的党校培训都有许多的人报名参加,我在这并不是想否定每个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但我们在申请入党时必须真正了解共产党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共产党员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无数先进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共产党员有是普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各阶层的任何事务中都起着表率榜样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涌现了无数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有干部,商人,普通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的角落了挥洒汗水,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履行的义务。

现在也有无数共产党员早已忘记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誓言,更有一些人将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向上爬的垫脚石,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早已出现偏差。近段时间有许多地方曝光了共产党员的官腔事件,这些共产党员脱离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他们已不甘当人民的公仆,在权钱的诱惑下,他们的思想早已经腐化。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给予人民群众蔑视的同时却一味的巴结讨好上级,他们这样做只为求得自己的官位升迁。

这些人早已经忘记他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所给予的,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被他们抛在脑后,他们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物质享受而毫无精神追求,在个人主义与腐败中逐渐沉沦。这些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对社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损坏了党的形象与威信,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

通过这次党课的学习,我入党的愿望更加迫切,我觉得共产党员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哪个时期,不论党员的党龄多少,都必须时常学习马列主义。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要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系统理论知识,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保持自己思想的先进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素质 篇6

一、保持良好的心境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心境的可感染性, 决定了教师不同的心境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氛围, 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良好的心境下, 教师心情愉快, 授课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角色, 满腔热情, 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方法娴熟, 洒脱自如, 可“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学生不仅能习得充实的知识, 而且会把听课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相反, 教师情绪低落、郁闷, 即使打起精神上课, 热情也不高, 思路阻塞、思维混乱, 以致课堂氛围紧张、压抑, 学生易疲劳、厌倦, 对教师不满,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教学效果差。因此, 有效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二、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语言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 学生只有明了教师的语言, 才能理解和领悟教师讲授的内容, 进而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一位教师尽管知识渊博, 假如语言表达能力差, “茶壶里煮饺子, 肚里有口中倒不出”, 只会令学生失望、反感, 因而提高课堂语言修养是很有必要的。课堂语言表达是教师课堂教学素质最重要的方面, 对课堂教学语言要求一般是:表达准确, 吐字清晰, 声音洪亮, 语调自然, 快慢适中, 有启发性。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你回答得很好, 很有见解, 请继续努力”等。忌用讽刺挖苦性语言, 对学生进行“心灵施暴”, 如“真是朽木不可雕”, “净拖班级后腿”, “真是对牛弹琴”, 等等。

三、善用得体的教态

课堂上, 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 如果自然、得体、恰到好处, 就会使语言表达更富成效, 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反之, 不雅的习惯性动作, 易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甚至有损老师的形象, 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 良好的教态是教师课堂教学必备素质。

具体地说, 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仪表。

老师的仪表直接作用于学生,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衣着朴素、大方、仪态端庄的老师给学生一种愉悦感的亲切感,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反之, 衣着不整, 奇装异服, 浓妆艳抹的老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恶。

2. 举止。

老师课堂上适当的举止 (如:手势、指示、走动等) ,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还有助于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但姿态一定要稳重、大方, 避免不雅、粗俗的举止 (如对学生打哈欠, 伸懒腰, 提裤子等) 。

3. 视线。

课堂上, 老师要眼观全局,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注意优等生, 更要注意后进生的面部表情,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不仅注意认真听课的学生, 更注意精力分散的学生, 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前提下, 通过眼睛示意等方法重新唤起这部分学生的注意。老师的视线每落到一个学生身上, 都能让他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殷切的期望, 从而集中精力认真听课。

四、变相信自己为相信学生

老师一般比较自信, 尤其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得特别突出, 老师要学生怎样做, 学生就要怎样做, 即使学生心里不乐意, 也只得照办, 这种情形比较常见。细细想来, 这其中至少有三点值得深思: (1) 老师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使正确应让学生知道正确在哪里。 (2) 学生不乐意是出于什么原因?对于这点老师应倾听, 应给予解说和引导。 (3) 老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而不是显示自己。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的事终究是靠学生自己做, 老师只是学生活动的服务者, 如果老师主观臆断, 事事包办, 就摆错了自己在教学关系中的位置, 如果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自己判断、行动, 那么学生就会由此获得主人翁的自豪感, 增强内动力。课堂上, 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诱发学生多说;课下, 老师多为学生创造说话环境, 鼓励学生跟同学讲, 与老师说, 讲自己, 说同学, 谈论班级、学校大事, 互相唠家常等。对学生应实行“开放”政策, 鼓励他们大胆地讲, 放开地说, 允许说错。说错了话没关系, 不必大惊小怪, 把话讲出来, 只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正, 才能进步。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很重要, 它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先提高课堂教学素质。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应有的心理素质 篇7

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专业素养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能否得到公众认同的关键,而专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主持人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主持人,有助于提高主持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主持人应具备移情的能力

移情是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感情的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善于移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体现在交际双方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移情有利于与他人共享感情,容易引起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友爱、亲善的人际关系,因此,主持人应当具备善于移情的能力,主持人代表媒体同受众“见面”,承担起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称职的、善于移情的主持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设身处地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以及受众对新闻稿件的心理需求;二是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众,实现作品的二次创作和升华。

2.主持人应具备应变的能力

应变能力在心理学中称作反应时,反应时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反应时是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的长短与应变能力的强弱成反比,反应时长应变能力就弱,反应时短应变能力就强。例如有的主持人拿到急稿、乱稿都能镇定自若、准确无误地播出。例如在央视直播汶川地震的时候,主持人康辉进入演播室前手里只有两页纸,后续的稿件、内容什么时候能来,时长是多少等等这些事情都不知道,都是未知数,可以说是到了主持人常说的最无底的状态了,就是这样,康辉都能面对电视观众圆满的完成了直播任务。

3.主持人应具备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主持人应具备的人格要素有知性、智性、感性、社会性和德行。知性是指作为主持人应具有一定的新闻素质及专业才能,对新闻事件有敏感,对新闻报道有感觉,传递信息能准确,语言表达要幽默。智性是指主持人在应对新闻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及历史的责任感和推动力。感性是指主持人面对新闻事件,能够把新闻事件当时的情绪状态准确的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社会性是指主持人要对社会有相当的理解力和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电视传播中各种信息都是通过主持人向受众传播的,主持人处在节目传播的前台,直接面对受众,是显在的、最后的把关人。主持人在再创造过程中体现制片人的把关,主持人声音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表情变化、手势动作无不体现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1.突出个性风格,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在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并以主持人个性为主要特征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到主持人形象的优劣,影响到主持人形象的生命与感染力,因此,主持人个性魅力的展示是主持人形象的核心。个性魅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吸引力,如崔永元的平民心态、真诚幽默;朱军的大气、真诚、宽厚等。主持人的形象只有被受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把握“个性”,确立自己的主持风格,才能使节目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主持立于不敗之地。

2.加强专业素养,全面塑造节目主持人形象

加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应着重从知识素养、语言表达、现场控制、话题分析把握、自我情绪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素养有三个层次;电视节目真正吸引公众的是要靠主持人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出众的气质、修养;智慧,如果说知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那么智慧不是对知识的复述,而是几近于原创性的瞬间迸发,是一种触类旁通、知识迅速迁移之中的精妙表达。这些原发性的智慧闪现都是作为一个现代的、出类拔萃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就是一具独立的个性生命对于外在信息和内在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应有的认识与工作态度 篇8

一、接受工作指示的方法:

上级主管的职责是下达工作指示,您的职责便是接受工作指示。

1.接受工作指示时-----

(1)准备好手册,记录工作指示要点:

为什么(Why)---知道工作的重要性。

做什么(What)---知道工作的目标。

如何做(How)---知道工作程序和方法。

何人(Who)---何人做?需要与谁互相配合?

何时(When)---知道何时开始以及何时应完成。

在何处(Where)---知道实施场所。

费用是多少(How much)---知道进行此项工作之惯用预算。

(2)接受工作指示后,把要点简单复诵一遍。

(3)有意见时也要先聆听上级主管指示后才可提出。

2.有意见时------

(1)如果对于上级主管的工作指示有疑问时,要谦虚而率直地提出。

(2)如果工作指示中有矛盾时,也要问清楚。

(3)如果发现下达工作指示的对象错误时,应该温和而客气地提出。

(4)由于既有任务的执行而拨不出时间来接受新命令时,应将实情说明后

等待再指示。

(5)不同单位的上司有命令时必须呈报自己的上司,征求同意与指示。

3.接受工作指示后------

(1)快速有计划地实施。

(2)检讨实施后的结果。

二、报告的方式

1.原则------

(1)工作完成后,应立即报告,才不致失去时效。

(2)一定要向下达工作指示的人揭出之。

报告需正确简单明了。

先记出结论。

再叙述理由。

如有充分时间再报告详细经过情形。

(3)在何种情形下使用书面报告。

必须向有关方面报告时。

内容回复。

(4)在何种情形之下,需要中间报告:

工作时间比较长久时。

状况发生变化,处理比较困难时。

2.报告书的写法------

(1)根据目的、内容、时间、拟定计划,所采集之资料。

(2)按照结论-----经过-----意见的顺序记述。

(3)不得遗漏重点。

(4)重点尽量划线或以空格来强调。

(5)数字尽量利用表格或图表。

(6)文体必须统一。

(7)章段分明。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篇9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落实,语文教学已不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主要的还有思想道德教育,即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对我们教师而言,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努力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因为教师素质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要求教师要拥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和更高的道德素养。毫无疑问,这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的能力训练,这是实现“陶冶道德情操”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我認为,新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如下素质:

一、有温暖学生爱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校园,就应该心甘情愿地爱护学生、教育学生、宽容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用我们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一些成功的喜悦。我们要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学生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由于他们知识、阅历的有限性,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能容错是一种胸襟。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的表现是自觉遵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关于这方面,相信老师们都有切身的体会。 师爱,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爱学生的感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这种爱,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

二、有感动学生的诚心

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其实,这时最好的方法是耐心地倾听,在倾听学生的叙述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从而适当地给予指导,最后达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民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作为教师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端正自身形象,健全人格,做一个让学生真正喜欢的诚信教师吧!

三、用尊重赢得学生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曾几何时,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后来,可能是觉得此称谓不妥,有伤学生自尊,便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尊重、宽容、信任学生是可以教好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老师应该懂得爱的艺术,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要知道,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使其按老师的意愿投入学习,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班级朝共同的目标努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要正视学生的地位,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要维护学生的尊严。

四、以身教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是凌驾于他的工作能力之上的。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一百名的空话。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富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因此,我们的教育还须以学生的完善和发展为根本。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情操的人。教师树立自身美好形象最重要,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象。多一些亲自动手,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行动,少一些批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如发现地上有纸片,弯下腰去捡起来,清洁工具摆放不整齐,重新摆放,讲桌上作业本乱扔,整理整齐。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现不足亲自去做好。老师的这些细致的动作,学生看了很快会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失误。更多的应该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我们的身教去感知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用老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做教师的,加强思想修养,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还有谈吐的文雅,仪表的端庄,良好的生活习惯……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决不为过的。所以,教师要把美好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总之,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当老师,真好!

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 篇10

道德判断能力有一定类型与发展序阶,通常是从无律而他律而臻于自律。良心的自律不是天生的,是经由他津的悉心养护训练而培养出优良的行为习惯,然后再一步一步成熟而发展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自律的殿堂,必须经他律的大门与长廊。他律的道德训练是自律的道德教育之始;而自律的道德教育是他律训练之成。两者如果适当地安排,可互补运用,而收相辅相成之宏效。在民主的社会,道德教育绝不可呆滞在权威式的他律控制,这种纯他律式的行为训练,不是民主哲学的道德理想,也无法适应当代剧变的社会。

海拉克立特说“一切皆变”,我们的《易经》也是讲述变异的。然而须要知道,在变异中有不变者在。道德的本质不变,也就是说道德在观念上永远不变,而在道德的客观内容中是有变化的,在道德价值的总和与它们层面的支配中也有其不同的。今日我们提倡的道德是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而不是复古道德。道德的本体可以万世不易,但道德的条件是随时代转移的。我们生在20世纪90年代,决不能将10或前的道德条件全部应用于今天。如古人割腿疗亲为孝,我们今日决不再赞扬此种蠢事。我们固有道德只能效法古人之意,决不能将古代道德条件全部搬到今日之社会。同时我们提倡的道德是积极的进取的道德,而不是消极的保守的道德。是动的道德,而不是静的道德。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天下为公”、“博爱”和“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道德,积极用手脑从事生产,不袖手旁观高谈阔论;全力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不企图一己的享受;具备丰富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为主张公道,为援助他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不惜。这种道德教育才适合时代需要;才可以建设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演讲稿:青春应有的姿态 文档 篇11

鸡泽一中

黄靖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聊聊与我这个年龄不太相干的话题——青春。就在刚才,我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的学生复习了必修四的两篇文章,和他们一起感受了祖国文字的魅力。现在,我还沉浸在上课时的愉悦之中。这样一种心情从1994年我踏上鸡泽一中这片热土开始,就从没暗淡过。22年,我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曾离开课堂半步,共送走了16届毕业生;22年,我每天都在感受着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都在以愉快的心情面对我的学生,认认真真做着自己平凡而单调的工作。22的时光匆匆流逝,我没有懈怠,没有旁观,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喜悦和爱,我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同事,爱我的讲台,爱我的学校,爱这里所有的一切。这份爱始终支撑着我,让我一直没有感觉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早过了青春年华。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单调的工作都重复了20多年,你就不觉得够吗?怎么一提到学生和上课,你就兴奋?你以为你还是年轻人啊?

其实,我也曾多次问自己:人过40,我还有青春吗?

如果用年龄来衡量,青春于我,显然已是过去时,那后缀的一大把年纪,想让青春撞一下腰都觉得缺乏底气。可是呀,当我看到很多正值华年的青年人或沉溺于网游穿越,或钟情于瞌睡闲聊,或抱怨人生无趣,或妄想白日娶媳时,我又觉得自己要远比这些面无表情、消极度日、无所事事的所谓青春更有青春。因为,我从没放弃过我的理想,始终都在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我在爽朗地笑,认真地过,主动地求,总之,我还是像年少时一样,保持着奔跑的姿态。

是的,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奔跑,没了对理想的追求,哪还有资格去谈什么青春的话题?

我想起刚刚因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老太太屠呦呦。从青年时期奉命研究抗疟疾药物开始,她就一直把青蒿当作自己最忠诚的朋友,从没停止过对这种常见中药材的关注。默默无闻数十年,无数的委屈与磨难,不变的是她执着向前的脚步。我们可以惊叹她的灵感与运气,甚至可以八卦她的名字与《诗经》中那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命中注定的联系,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惊叹的是她奔跑的姿态,是她那种朝着一个既定目标无视名利、无视诱惑、无视阻碍,“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淡定与霸气。“管他奖励不奖励呢,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什么不是过眼云烟?我要好好活下去。”当我们听着这样的话语,看着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从容地踏上世界医学圣坛,我敢说没有任何人能从她脸上看到苍老。我不敢奢望像屠呦呦一样辉煌的业绩,但我崇敬她的信念与毅力。我也是带着使命与责任选择了我现在的职业,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忠诚于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蒿素,我的青蒿素就是我的每一名学生,这么多年,我为他们甘心执着着,我还会继续执着下去。22年,相对于屠呦呦们的44年,才仅仅是一半的时光,屠呦呦们都没说自己没了青春,我又怎能不继续奔跑?

是的,青春与年龄无关,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只要你不曾忘记初衷,不曾停下奔跑的脚步,你就是青春的。

我又想到了那个身体歪斜、面部扭曲,蹀躞在稻田与油菜花海上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当残疾的身体无情地剥夺了她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权利,她倔强地用颤抖的手握住坚韧的笔,选择用文字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诗歌的道路上尽情地奔跑。“天凉的时候,我怀抱紧张/回首,还会惊心/我不知道我身后的脚印/是否如一个酒杯 /怀揣着月亮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这些温暖的诗句,呈现给我们的是何等阳光的画面。当我们一边读着她的诗,一边看着她的傻傻的样子和蹒跚的背影,你能说她不是最美的青春吗?

我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仅仅是让我早添了一些白发,每天的早起晚归也不过是让我少了许多偷懒的机会,相对于余秀华们,我是何等的幸运!我常常问自己,除了教书,我还能干什么?这样说来,我其实也是一名技能上的残疾人,我比余秀华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余秀华的脚步局限在了乡村,但她的诗歌却流传于世界;我的脚步局限在了讲台,我的影响也可以留在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心中。我的脚趟不出的世界,就让我的爱和责任继续奔跑,在讲台上为我的学生创造一片春暖花开。

是的,青春与容貌无关,与肢体无关,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只要你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有一份追梦的情怀,你就是青春的。

青春,就是这样一种姿态,它需要你俯下身子看着脚下的路,抬起头望着远方的目标,一步步朝前奔跑。青春专属于追求梦想的人。我感谢学校领导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追梦的权利,也一直在努力为我们创造着追梦的机会。我听说追求梦想的人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或者成为真正的傻瓜,或者成为真正的圣贤,但我更相信,嘲笑他们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只会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凡夫俗子。

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 篇12

关键词:胜任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素养培养

一、引言

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问题提出

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定岗实习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也明确出定岗实习期间的相关政策,如教高16号文件就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简历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实践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定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碰到种种困难和难点,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校方面的原因:部分老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不够,这些都会导致顶岗实习的实效差,另外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能力和考核机制有所欠缺,缺乏工学结合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配合,无法实现定岗实习的可持续发展,流于形式,在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无法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目前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主要有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但是学校在这两种方式中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导致部分实习流于放羊的态势。

2实习企业的原因:部分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的认同度较差,在他们看来,学生来实习是一种廉价的劳动,无须合同之类的约束,所以对定岗实习的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所以接纳高职学生定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对国家政策的不理解和贯彻不到位,另外单位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个别学生的实习基地完全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最后企业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却有所缺失,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在定岗实习过程中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对顶岗实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生实习分散,稳定性差,教育管理难以得到保证,另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研究,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三、学生定岗实习期间的素质解析

胜任力特征是指和绩效指标存在因果关联的个体综合潜在特征,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这种个体综合潜在胜任力具有不可复制性、难以模仿性和相对稳定性,能为企业带来超额贡献。也正是这种个体综合潜在胜任力把拔尖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社会地位、组织地位、个人价值、个人回报上区别开来,增加了其社会敏感性,显示出其优越的自我价值。具体来说,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胜任力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方面:高职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的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课堂教学要少,所以教师要从引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秉承传承知识的技能,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能,所以自主学习的模式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时不可缺少的。

2创新能力方面: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对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消化、提高、再创造。拔尖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聪明颖悟,善解人意,善于决断,有较强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拔尖学生的创新能力较高,他们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辨别力和洞察力,能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机遇。这些创新特征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着创造。拔尖学生在创新方法方面往往有其独特性。他们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左右脑协调并用,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和推导,这些综合素质有必要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推广。

3自我实现能力方面:一个人的胜任素质是有层次和分级的:从表层的知识和技能到底层的内驱力和社会动机,往往表层容易被人关注,底层却容易被人忽略。然而,现实证明越靠近冰山的底部,对其潜在的业绩产出的影响就越大,同时也越难以通过后天习得和提高。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对于一些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可能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踏,这有待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加强。

四、素质培养的途径

以胜任力为特征的需求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新的、广泛应用的一个思维方式。位于胜任力结构中的深层次特征。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有稳定性,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设计独特的素质培养方式;位于胜任力表层的知识和能力容易改进和发展,因此素质培养比较经济,效果也比较明显。如何提高顶岗实习期间的胜任力,其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養:

1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缺乏,这有待于在校期间、工作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在社会中立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壮大,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拥有“一专多能”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取胜。大学毕业生应该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知识结构的根基。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要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并善于将其所学的专业和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2管理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改革触动了社会的每个方面,高职学生理应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努力为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各项基本建设服务。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虽然,现代化管理中现代化手段代替了手工劳动,但在操作过程中,对人的素质要求却更高,对管理者素质提高的要求莫能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不少调查表明,易于创业或成功的人多半是具有较好心理素质的人。心理素质好的人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营造成功的情境,获得成功。这些人坚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要做到的当然不只这些。所有优秀的管理领导者都是经过非常勤奋的努力和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长期艰苦锻炼,才能够逐渐成为有力的管理者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创新素养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环节。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受意识指挥与控制。在教育创新实践中同样如此,教育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因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目前教育创新的实践来看,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结语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胜任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管从事的是管理还是科研岗位,一定的知识素养的培养和磨砺,将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我的实现,当然,国家的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个人的潜在素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4-86

[2]王曉江,罗怀晓,张普礼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12):162-163

[3]丁志同高校高层次人才特征分析及薪酬策略[J]改革与战略, 2006 (4): 51-53

上一篇:你让我重拾信心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必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