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2024-09-21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通用8篇)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1

(征求稿)

为进一步做好我镇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和精神鼓舞作用,扩大教育影响,提升教育形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奖励范围

干部、教师、职工,凡在正规媒体上发表新闻宣传类文章、稿件,均有权利享受奖励。(注:兼职信息员完成工作任务后所写稿件)

第二条:奖励标准

1.信息宣传

在县教育局教育信息(简讯、图片3条计为1条,重点稿件1篇计为3条)发表,每篇奖励 0.6。

2.外宣

1、在a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新闻,每篇奖励 1分。

b档: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正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发表新闻,每篇奖励 0.8分。

c档:日照日报(含区域五莲、黄海晨刊、文教周刊)、齐鲁晚报(今日日照)、日照电视台(日照新闻、社会零距离)、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发表新闻,每篇奖励 0.6分。

d档:今日五莲、五莲电视台(五莲新闻、社会在线)发表新闻,每篇奖励 0.4分。

e档:其它各类正式媒体(网络不计)发表新闻,每篇奖励 0.2。

各处室(单位)于每月2日前向办公室报送有关媒体采用信息、稿件情况,并附所发表稿件和底稿原件。

第三条:有关事项

1.各村小(处室)每周必须向信息员报教育信息和新闻各1篇,每学期上稿至少3篇。兼职信息员每周至少上报信息和新闻2篇,教育信息和新闻媒体上稿每月至少各2篇。

2.各村小(处室)报送的信息或新闻稿件必须符合新闻宣传的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学校上报的信息及稿件由处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把关,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3.两个以上个人合作撰写的稿件按一篇奖励。

4.同一篇稿件被重复采用的,可累加计奖。

本办法所称“教育新闻稿件”是指正面宣传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消息、通讯等新闻类稿件。随笔、散文、诗歌、评论、小说、论文等非新闻文体不在此列。

第三条:叩官镇中心小学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斌

副 组 长:丁乐友

成 员:仪修强 林西刚 许加富王成艳 钊守华

孙晓燕

信息宣传员:梁西剑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2

对外劳务合作, 是指组织劳务人员出国为国外的企业或机构工作的经营性活动。近年来我国的劳务出口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国家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安排劳务出口;二是公司、企业等根据与外国公司或企业签订的劳务合同派遣劳务出口;三是具备劳务出口条件的个人通过国外的亲友等联系的劳务出口。目前世界上劳务输入国以发达国家为主, 劳务输出国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据商务部统计, 2011年我国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 较2010年同期增加4.1万人。今年1季度, 我国外派的各类劳务人员9.1万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过剩, 加之一些领域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旺盛, 我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向境外派出的要求相当迫切。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 总人口300多万, 其中农业人口200多万人。近年来我市外派劳务工作不断发展, 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居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2年一季度我市现有境外务工人员2000多人, 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沙特、阿联酋、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苏丹、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涉外护理、农业研修、翻译、机电、建筑、缝纫、渔工等工种。

2 传统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方式介绍

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成绩显著, 对于增加国民收入, 促进就业, 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外劳务合作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个别单位或个人非法组织劳务人员赴境外打工, 境外劳务纠纷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为促进、规范对外劳务合作, 商务部于2011年发布了《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办法》, 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的指导和管理, 规范和促进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对外劳务合作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外派劳务在我省发展很快, 但派遣管理缺乏统一流程和标准, 大部分是手工操作, 效率低, 及时性差,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信息不流通、不透明, 预警不及时, 查询统计麻烦等, 使企业和劳务人员有很多漏洞可钻, 对国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 随着劳务派遣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派劳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急。为了响应各级商务部门关于规范外派劳务的政策,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解决目前对外劳务派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乐山市积极开发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将有效的对劳务派遣工作各环节进行管理和协调, 提高劳务派遣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决策依据。

3 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办法》的指导下, 结合《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精神, 通过搭建乐山市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 可改善本地区外派劳务手工管理的现状。通过网络平台的运行可提高办公效率, 动态反映和统计本地区外派劳务人员报名、劳务培训、劳务派遣等情况, 实现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信息发布、项目咨询、报名培训、劳动保障、法律援助等功能, 促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同时, 对本地区各劳务公司和劳务基地的数据进行整合, 建立数据中心库, 根据需要对劳务合作的整个流程进行信息跟踪管理, 为劳务人员和外派企业免费提供对接服务, 促进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1 服务平台网络设计原则

(1) 可靠性和安全性。可靠性是网络平台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原则, 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网络产品, 合理设计网络架构, 尽可能利用成熟技术, 网络关键部分运用可靠的网络备份策略、容错技术。 (2) 高性能。充分考虑将来业务量的增大, 保证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网络的高效与通畅。 (3) 可扩展性。能满足用户当前需求以及将来需求的增长、新技术发展等变化, 系统能灵活方便地进行硬件或软件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3.2 网络服务平台功能

(1) 为劳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认证、体检、保险等相关服务;实现劳务人员网上报名, 建立劳务人员数据库, 提供人才库信息查询; (2) 为外派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服务, 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监督, 提供企业信息、外派信息查询; (3) 宣传商务部门关于外派劳务的各项政策、法规; (4) 利用数据统计系统对出国人员、归国人员、报名人数、培训人数及纠纷数据等信息进行统计。

3.3 网络服务平台主要模块设计

(1) 劳务资讯:最新外派企业介绍, 外派信息发布、国家商务部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最新信息及动态; (2) 劳务常识:出国劳务基础知识的宣传, 包括申请劳务出口的个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劳务合同等相关文件;出国政策、归国政策、商务部相关政策的介绍; (3) 外派服务:对外劳务体检、保险, 外派流程指南等; (4) 外派机构:提供外派企业最新招聘信息发布服务, 服务平台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外派基地介绍; (5) 不良记录查询:建立双向不良信用记录系统, 提供企业和个人双向不良信息查询; (6) 咨询、投诉服务: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投诉及疑难解答; (7) 网络角色功能模块: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权限。

3.4 网络服务平台用户分类

(1) 普通用户:

劳务人员:注册、填写个人信息、提交个人资料、发布个人的就业意向;找到理想的外派订单, 在线提出申请;

外派企业:注册填写公司资料、上传资质材料、发布劳务外派订单;

(2) 平台工作人员:对个人、企业填写的资料、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对在线提交的咨询、投诉、培训申请做出回复;

(3) 平台管理员:管理用户帐号, 数据维护、备份等;

3.5 网络服务平台软、硬件支持

平台使用X86服务器, 由电信机房托管, 独享10M带宽以保障网络访问。平台网站系统基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平台架构采用B/S结构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使用MSSQL作为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备份为系统自动备份, 也可以人工导出备份数据。

3.6 网络服务平台安全与管理

(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台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加强对信息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视, 强化网站工作人员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意识, 做好信息和网络安全工作; (2)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定期对系统进行自查, 及时升级系统和安装软件补丁, 杜绝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网络系统应急机制, 制定网络系统安全预案。

参考文献

[1]王欣, 周南, 邱小彬.基于Web2.0的村镇跨区域劳务中介信息服务平台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7) :34-36.

[2]川茗.重庆:建全国首个农村劳务交易平台[J].劳动世界, 2009 (1) .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 音位划分 隔音规则 省写规则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无法判断一个字的读音,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先学习汉语的标音系统十分之重要。目前,现代汉语常用的标音符号主要有两种: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专门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设计的,所以不具有普适性。它的运用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及说明、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以及其使用规则。而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除了《方案》中的音位划分问题,便是《方案》的使用规则问题。

首先,是汉语拼音音位划分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是“bo、po、mo、fo”。“bo、po、mo、fo这四个音节的拼法与实际读音不太一致,即在声母与韵母之间有一个过渡的w,拼写中没有反映出来,如果学生完全按照拼写去发音,肯定是不对的。” 关于这段话我有不同的观点。鲁的观点在语言学的角度上是完全没有错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解释的这么专业。在我们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试用着“bo”的拼音方法却发出与之不相符的语音。这并不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且我们也是在接触语言学专业知识之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其实,笔者认为在实际发音时即便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bo、po、mo、fo”这几个音中存在没有标出来的“w”的音,这个看似不存在的发音动作却会被发音者在实际发生中完成。因为在所有音节里声母和韵母的读音都不完完全全是它们独立时的发音,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彼此。所以大可不必强调这些语音点,否则反而会给语言习得者带来额外的负担。普通话元音音位有很多因为变体。如:/a/的主要因为变体有[a]、[A]、[α]、[ε],/o/的主要音位变体有[о]、[σ]等等。一研究者认为只用“a”来表示四个音位变体是形成语言习得者汉语语音“洋腔洋调”的一个原因,因为“a”对实际的发音描写的并不标准。如《俄汉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浅析》(于晓2011)可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这些学者们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音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划分原则有四条:对里原则、音感差异原则、互补原则、系统性原则。所以,即便是习得者在交流中发音不标准,也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而且,如我在上文所说在语流之中每个音素都是受前后因素的影响的不会发起本来的音。所以这些音位变体即便不去教也会在语流中自动出现。

其次,《方案》的规则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第一、隔音规则中隔音字母的使用。《方案》规定零声母音节i行ü行用y作开头。使用原则是:1.i行零声母音节,i如是韵头,一律把i改写成y,如是韵腹,在i的前面加y;2.u行零声母音节,如果是韵头,一律把u改写成w,w如是韵腹,在u面前加w;3.ü行零声母音节一律改写成ü前加y并去掉两点。y和w的规则使得拼写复杂化。这无疑是不必要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学上,只要学着方便、教着方便,应该而且可以根据外国人的学习特点做一些变通,使拼写简化。可把y和w处理成半元音作声母,那么所有的声母(包括半元音)和韵母都是拼合关系,加y和w跟改y和w的规则就自动消失,从而大大简化了拼写规则。

第二、省写规则。最突出的是疑问是:“ui、iu、un这三个韵母,原形是uei、uen、iou。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韵母在读不同声调时,读音有变化:读第一、第二声时,中间的e和o就几乎隐匿了;读第三、第四声时,e和o就又显现了,实际的读音是uei、uen、iou,假如都照-ui,-iu,-un读,听起来就很失真,因此不能不在教学中注意。” 这个还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锱铢必较的问题。在实际音节中i和u相连接的音节在滑音的过程中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加入“e”这个音,当“u”、“i”存在于语流中时它们便不是本来的音了,而是一个个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的整体,不能把他们完全割裂来看。再者若是真把“e”这个音加入音节中,“e”也不是它的本音了。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大部分时间练习的是汉语拼音音节的整体认读。所谓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一开始就把声母、韵母、声调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一音节,让学生来掌握它的发音。教学步骤是:首先让学生掌握由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130个),然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单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250个),最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复韵母(鼻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920个)。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的能力。

总体而言 ,我觉得不能把《现代汉语拼音法案》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外国学生学习的是汉语,而《方案》是汉语的一部分,是现代汉语特有的部分。没有必要排斥它的特殊性,如果不用《方案》而采取国际音标的方式,那么学习者所学的汉语便不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我们应该使之成为规范的准则,而其带来的不便之处,我们要格外重视,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些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学习外语可以被看作是包容另外一种语音系统的过程,所以要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建勤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鲁健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大理学院学,2010.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4

辖区体育设施是社会公共资源,稳妥有序地组织对社区开放,对于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作用,有效缓解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经研究,社区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开放原则、开放场地、设施种类形式和面向对象

(一)开放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有序开放,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努力促使各类体育场地逐步达到和具备开放条件,并能坚持长期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开放场地:

西联镇阳山村上庙背文化广场

(三)开放设施种类和形式: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室、棋牌室、游泳池、足球场等。社区居民在社区体育场地开放的区域内活动时,不得损坏学校财物,如有损坏,照价赔偿;不得扰乱体育场地正常秩序。活动所需的各种器具如社区体育场地不能提供的,应由活动者本人自带。体育场地因故不能对外开放期间,不得强行要求进入。

(四)开放对象:根据目前社区体育设施适用范围和开放服务管理能力的实际,主要面向社区居民开放,所有车辆一律停在校门外。

二、开放管理及保障机制

(一)加强制度建设,维护开放秩序。各开放体育场地要根据国家及我市有关体育场地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结合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要求,完善体育场地安全保卫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并妥善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推进建立协同巡查机制,所在社区警务室安排人员不定时到相关体育场地进行治安巡查,及时制止并处理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场馆设施等行为。

(二)加强设施管理,确保活动安全。各开放场地要按照国家、省及市体育设施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社区体育场地开放、设施维护等日常管理。社区应在体育设施周边显著位置设置体育器械使用方法指示牌和安全警示标识,张贴安全须知,指定专人在开放前和开放过程中对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等安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健身市民正确使用体育设施。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区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社区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努力为市民提供就近、方便、优质的体育健身设施,以有效缓解社区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健全组织,加强管理。为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管理,派专人负责辖区体育场地设施,具体负责社区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考核评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开放工作的职责任务,共同协调处理开放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三)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社区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社区、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开放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培育志愿者组织,吸收社区居民、体育爱好者等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开放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工作。在维护社区环境、保证社区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社区体育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5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校在教育部面向世界办学的方针指导下,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特色与品牌求发展,向管理与服务要效益”的办学指导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留学生规模与国别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主要学科的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目前,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校高等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加速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校留学生教育从1954年起步,发展至今已历经了50余年。按留学生规模、发展速度与特点,我校留学生教育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与缓慢发展阶段(1954-1991)

在建校初期的1954年9月,我校迎来了波兰、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之后,学校又相继招收培养了来自阿尔巴尼亚、日本、蒙古、也门等国家的留学生。至1991年底,我校在校长期来华留学生约30名。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5)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我校的韩国留学生人数剧增,留学生规模也迅速扩大。1993年秋,我校长期留学生人数达到118人,接待短期进修学者、学生近400人次,并招收了首届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的来华本科留学生。至1994年底,我校半年以上长期留学生人数达到174人,接待短期进修生约427人次。

(三)稳步发展阶段(1995-2002)为了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于1995年2月成立了留学生部,作为我校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归口管理机构。在以后的几年里,我校以拓展跨文化交流平台、加速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指针,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留学生规模逐年增加。(见图1)

(四)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新阶段(2002-今)

为了确保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2月学校组建了国际学院。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国际学院、接收院系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均获得全面提升。

2003年秋季学期,我校正式报名注册的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共计953人,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SARS之后我校留学生规模不减反增,比当年春季学期新增加了145人,继续保持了自1995年以来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我校学历留学生人数达到506人,首次超过非学历人数的447人,这标志着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校留学生教育的突出成绩也得到了教育部、市教委、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等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留学生教育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4年秋季学期,我校在学留学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大关,2005年更是跃上1500人的重要台阶,学历生也创纪录地占到了总规模的55%,为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留学生发展战略目标夯实了基础。(见图1)

二、我校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发展状况

留学生教育办学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关键指标。大力发展留学生的学历教育、提高办学层次一直是我校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1993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留学生,标志着我校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开始起步。1996年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我校招收了首届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998年又开始招收了留学生博士研究生。现已在博士、硕士、本科不同层次招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与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见图

2、图3)

1995年与2005年我校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规模的对比

2003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依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推出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项目。2004年9月,来自9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学员。该项目的成功启动,标志着我校品牌专业正在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全英文授课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带动下,我校国际商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也结合本学院专业特色,着手全英文授课硕士研究生项目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工作。其中,国际商学院计划于2006年秋季学期正式推出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国际MBA课程。与此同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全英文授课本科项目。

为保证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国际学院和各接收院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本科生源的选择上,我校的录取率仅次于北京大学。留学生在学期间,由于各接收院系严把教学质量关,同时组织了大量的企业参观、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校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并使我校在北京留学生教育领域留下“以严著称”的美誉。2003—05年我校学历留学生报名、录取及毕业情况一览表

学生类别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报名

录取

录取率

毕业率

报名 录取

录取率

毕业率

报名

录取

录取率

毕业率

本科生

333 150 45.0% 97.4% 460 150 32.6% 97.7% 450 303 67.3% 93.3%

硕士研究生

40 63.0% 91.3% 60 42 70% 94.7% 49 48 98.0% 96.2%

博士研究生 5 100% 50% 2 2 100% 100% 4 4 100% 无

三、我校来华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状况

多年以来,国际学院以学校雄厚实力和学科特色为依托,大力发展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招收与培养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短期培训生等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

为减轻学校编制压力,国际学院一直坚持以“专任教师、全时兼职教师、普通兼职教师三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来完成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各项工作。2005年秋季学期,国际学院汉语教学周课时量达到900余课时,同时还承担了4个一年级本科教学班的基础汉语教学任务。目前,国际学院专任教师仅为5人,他们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肩负着近700名留学生、70余名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重任。2004年,国际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外聘兼职教师阶梯式薪酬结构,以吸引高学历的优秀师资加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德高尚、技能过硬,同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竞争力,国际学院不断推出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课程项目以吸引生源,提高UIBE在留学市场上的美誉度。

中国商贸文化系列讲座是我校在国内非学历留学生教育领域中首创项目,因其独具特色与魅力,深受广大留学生的好评和欢迎。该项目现开设有国际管理行为学概论、世贸组织与中国、营销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法律结构、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商业伦理学、现代中国经济讲座、中国经济环境分析等系列课程,并聘请校内外资深教授分别用英语、日语和韩语授课。

“强化汉语”是国际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的独具自身教学特色的强化汉语培训精品项目。该项目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普林斯顿项目、英国外交官培训项目以及清华大学IUP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高强度、科学的课程设置和灵活多样的课外辅助手段,使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步。2006年春季学期,“强化汉语”项目将正式启动。多年来,国际学院围绕“入口”——“在学”——“出口”这条主线,实施全方位统筹规划的过程管理。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组织架构,细分各科室责权,以消除工作责任盲区,提高了学院整体执行能力。

2003年,国际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国商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太子奶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留学生实习基地,并已安排近50名留学生参加了毕业实习。

四、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及目前社会地位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我校留学生教育在为本校学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为世界培养大批熟悉我国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的人才,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接收院系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下,我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也不断提升。2005年秋季学期,我校长期在学留学生规模达到1530 人(不包括休学72人)。其中,在学学历生848人,占总规模的55%,非学历生682人,占总规模的45%,国别总数达到69个。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生源总数达到276人,占总规模的18%。目前,我校中国学生有6162名本科生、3400名研究生。以此数量计算,我校中外学生之比为6.25 : 1,中外学历生之比为11.28 : 1,留学生占到“三生”总量的13.8%。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我校留学生规模位居北京高校前五,名列全国高校第九,中外学生规模之比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三甲”,为我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001年我校成功承办了大型“全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同年在北京市外事工作会议上,我校应邀就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做了经验介绍;2002年在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中,我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专家组评为工作先进单位,王正富副校长应邀与北京大学共同在评估总结大会上做了专题经验介绍;2004年,我校成功承办了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高级研讨会;2004年我校被北京市公安局评选为2001-03北京市高校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

第二部分

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战略

伴随着盛世中国快速发展的铿锵脚步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即将走过“十五”、步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一五”发展阶段。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所始终站立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高等学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大学,实现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质的飞跃。

一、“十一五”期间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考核的关键年份。因此,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必须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并以此来促进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把评建标准作为日常工作规范,并将其转入长效工作机制,使我校各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一)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实现办学效益的同时,也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教职员工福利改善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的来华留学生教 育战略规划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狠抓质量和品牌建设;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促进留学生学历教育在全校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源好、效益高的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发影响大、有特色的新项目;建设有我校特色的留学生教材体系;到2010年,实现在校留学生2000人的规模。

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市场忠实度较高的生源,2010年我校在学2000名留学生的目标将被细分为:1200名学历生,占总规模的60%;800名非学历生,占总规模的40%;在1200名学历生中,研究生(硕、博)将占到20%—25%。

为规避2008奥运经济过后的风险,我校应尽可能在2008年秋季学期前实现2000名留学生的目标。具体分阶段发展规模如下: 学生类别

05秋季 06春季

06秋季

07春季

07秋季

08春季

08秋季

学历生

848 830 1000 985 1120 1105 1200

非学历生

682 720 740 760 780 800 800

总规模

1530 1550 1740 1745 1900 1905 2000

净 增

210 5 160 5 100

增 幅

13.7%

9.2%

5.3%

注:根据以往经验,每年学历生都将有小规模流失,因此每年春季学期学历生人数将少于上一年秋季学期。

(二)定位

来华留学生作为我校“三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十一五”期间,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应以大力发展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为己任,发扬“两创”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留学生教育的各项工作,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努力实现我校留学生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稳步提升与发展,并在全国高校中继续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在同类院校中树立起“标杆单位”形象。

二、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把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比喻成为UIBE的一项产品,可以说这项产品正在从高速发展期向相对成熟期过渡,这也是我们集中精力打造品牌、细分市场、培育新客户群的重要时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我校留学生教育做成一个成熟品牌,将是我们今后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我校依然存在大量的制约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负面因素。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同心同德,消除影响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资源瓶颈,实现“十一五”规划2000人的目标将是一纸空谈。

(一)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外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客观差异

出于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外交、培养国际友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目的,我国政府一直提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最近,北京市 政府设立了每年额度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北京市外国学生与学者奖学金”,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到北京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活动,培养更多对我友好人士,这对北京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北京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树立,北京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等诸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我校而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它所带来的高额的经济回报对我校基础设施的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员工福利的提升等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来我国学习汉语、攻读学位的海外学子逐年增多,尤其是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促成了一大批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差异,使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校教师普遍认为教授留学生课程困难重重:首先是留学生汉语不过关,其次是留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同样课程,教师教留学生要比教中国学生付出的更多。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盲区:我校的中国学生是千里挑

一、万里挑一选拔上来的,而招生阶段几乎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留学生教育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像中国学生一样大的生源选择空间。虽然报考我校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的淘汰率在北京高校中已非常高了,但依然在整体水平上与中国学生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这一现实,就无法在我校营造良好的留学氛围,也就不可能形成吸纳优秀生源、不断提高我校留学生教育整体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如何调动各院系招收留学生的积极性,开发面向留学生的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解决院系留学生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目前,我校的留学生学历教育涵盖了博士、硕士和本科层次,专业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和企业管理等学校重点学科,规模也由1995年初的23人发展为目前的840余人。虽然接收院系已发展到8个(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与行政学院、金融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WTO研究院),但招收留学生的本科、硕研、博研专业只有19个,且有65.56%的学生集中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发展严重失衡。此外,有些招收留学生的专业还没有针对留学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现有的培养方案也亟待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完善。

(三)学历及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

教育质量是一所高校办学的生命线。随着我校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如何确保我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我校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系到我校留学生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为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与整合各方力量,统一并且提高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度,加强对留学生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留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尽快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则是我校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首要任务之一。

(四)留学生管理队伍和非学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优秀的师资则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国际学院非学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而且还影响着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基础与质量。通过多年的努力,国际学院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但是随着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支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进度缓慢。专职教师尽管在教学第一线和日常教学管理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但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却无法成为主力。国际学院作为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务的行政归口管理机构,除肩负非学历留学生的教学、教务管理等工作外,还全面负责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宣传、学籍管理、涉外管理,并提供日常生活、心理咨询、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我校的美誉度,国际学院将“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作为日常工作的准则,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留学生规模,目前这支严重缺编行政管理队伍根本无法将管理与服务工作做细。

(五)招生渠道需进一步拓展,生源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几年来,尽管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姜太公钓鱼”式的招生办法,无疑已经不适合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留学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和长远的情形看,我们的招生渠道还比较窄,生源数量很难保持稳定,生源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就需要我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出击,拓展渠道,有选择地争夺生源。当然,学校各相关部门也须通力合作,在惠园内形成良好的留学氛围,这也是吸引海外生源的重要保障。

(六)、投入力度不够,办学基础不实

赴国外参加教育展是拓展生源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教委等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了大量的海外教育展览,各高校通过该途径走出国门,直接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我校国际学院与各接收院系也相继派人参展,有针对性地推介新开发的留学生教育项目。但由于出国参展成本较高,我校每年都不得不放弃大部分出国宣传的机会。

随着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国际学院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室(其中4个语音室设备严重落伍)可供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这也严重影响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留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各院系积极开发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活动的组织、基地的开发需要接收院系、国际学院在精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由于对外汉语教师需求激增,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同时吸纳社会上高水平的教师加盟,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适度提高教师的课酬标准,确保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如何有效发挥学费分成政策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近几年来,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员工福利的提高,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为摆脱“手中无钱,心中没底”的尴尬局面,学校做了大量的开源节支工作,留学生的学费收益也就成为学校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但在制定政策时,绝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解燃眉之急。

三、落实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

就目前全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综合指标而言,我校很早就进入了 “大校”系列。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留学生教育市场上,“大校”之间比的就是谁的决策失误率低、谁能不断推陈出新、谁能吸纳更多生源。因此,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做正确的事,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正确地做事,则是我们成败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将继续采取“主体并进,局部超越,重点突破”的策略,并将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创新与服务水准严格要求各相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完成在学规模2000人的战略目标。

(一)加大宣传力度,广开生源渠道

为实现 “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我校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目标,肩负着留学生“入口”重任的国际学院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大力发展各国来华留学中介,建立稳定的生源渠道;

2.加大面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以及北京市招收留学生的中学的招生宣传力度,吸纳优秀生源;

3.有计划、有选择地发展学历教育层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4.协助接收院系,开发和推广全英文授课项目,吸纳欧美生源;

5.在招生宣传阶段对新专业做重点推广,并通过引导生源,扶持新专业,尽可能缓解院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6.本着服务于外交、服务于国家的宗旨,做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工作;

7.抓住北京市设立“外国学生与学者奖学金”的大好契机,吸引欧美名校学生来我校留学,鼓励在学优秀学历留学生继续在我校深造;

8.协助学校及各接收院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从中国政府援非项目、巴基斯坦项目中“瓜分”更多生源,以提高我校声誉;

9.大力开发短期团队项目,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育长期生源市场;

10.不断提高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为学历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

此外,各院系及职能部门也应把握一切与国外高校和中介交流的机会,宣传学校品牌,创造交流机会,培养生源市场。

(二)全面推进机制和理念的创新,做好留学生学历教育专业的开发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学历教育是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目前,我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本科、硕研、博研专业只有19个,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日趋扩大的留学生教育市场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各接收院系需在面向留学生的专业开发工作上做足文章,尽早拿出成熟的专业和培养方案,增加学科点的供给量,给留学生以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在未来几年中,商学院和金融学院将成为我校来华留学生中文授课学历教育的增长点,但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推行“趋同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以稳定生源,避免流失。

大力开发全英文授课学历项目,是我校拓展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生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宣传我校办学特色、弘扬学校外向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应当形成从硕研到博研的较为完善的全英文授课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向本科教育延伸,使全英文授课成为体现我校国际化特色的、完整的、高层次的留学生教育产品。经贸学院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项目日臻成熟,商学院的MBA项目2006年9月正式启动,金融、法学硕士项目以及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项目的培养方案也在完善过程中。2006年9月,经贸学院的全英文授课本科项目也将启动。所有这些全英文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一支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知识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为前提。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各接收院系、英语学院以及外聘教师资源,制定学费收益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将是我校全英文授课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基于留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现状,学校是否可考虑适当降低学历留学生的培养难度,使更多留学生能在正常的培养计划内完成学业,获得学位。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学校品牌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教学质量是实现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校留学生教育良性发展的事实也印证了我校强调“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的正确性。目前,国际学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的质量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对提升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为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历及非学历留学生在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留学生辅导员建制,积极推行学历教育“导师制”;

3.落实本科留学生不同年级的汉语水平标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4.做好学历留学生考勤制度的执行工作;

5.定期召开留学生班长、学历毕业生座谈会,以促进院系教学及管理工作; 6.做好我校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激发在学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7.积极组织好留学生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活动;

8.接收院系应有计划地开辟面向留学生的实习基地。

(四)强化服务意识,做好学历留学生的“出口”工作

做好学历留学生的“出口”工作,不但可以树立UIBE的良好社会形象,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来我校攻读学位。为此,“十一五”期间,各接收院系及国际学院应通过以下举措提高“出口”工作质量:

1.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增强我校留学生就业面试的竞争力;

2.开辟留学生实习基地,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企业运作机制的同时,也为其将来就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搜集在华独资、合资、中资以及海外企业的用人信息,为我校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4.做好毕业生跟踪工作。通过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在让已毕业留学生感受到母校关怀的同时,吸引毕业生有机会回母校继续深造。

(五)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层次与影响 来华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国际学院独立承担的。“十一五”期间,国际学院将在不断突出我校非学历教育经贸特色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

1.不断完善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的质量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 2.不断优化教学法,更新语言教学设备,提高语言授课质量;

3.利用现有数字化语音室设备,开辟留学生自修场所;

4.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强化汉语”做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5.协同学校有关院系,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争取尽早拿出属于UIBE的高水平教材。

关爱自闭症儿童对外方案 篇6

l 让家长了解美国自闭症治疗系统、理念

l 为自闭症家长提供心理支持

l 为家长提供一个场所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

l 让家长了解照护自我需求、保持自己心身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内容

l 向家长介绍美国对又发育障碍的儿童的干预系统

l 向家长介绍美国对自闭症家庭的支持系统

l 介绍美国治疗自闭症的理念并讨论中美治疗理念的差异

l 分享国内外自闭症家长心声,一方面让家长了解自己感受到的压力、疲惫是正常的,从而得到支持;一方面向家长分享成功适应自闭症孩子需求的案例,从而树立信心

l 带领家长寻找交流养育自闭症孩子的收获,找寻正面意义

l 通过相关问卷使家长反观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关需求、养育自闭症孩子的收获、自我照护情况等

活动时间:2小时

具体活动安排

l 介绍自闭症的诊断,以及严格的自闭症、阿斯伯格、非典型发育障碍的区别

l 介绍美国发育障碍儿童干预系统

l 介绍美国对自闭症家庭的支持系统

l 介绍美国治疗自闭症的理念,美国对ABA的理解和运用

l 比较中美治疗的差异,阐明一些在国内流行的疗法在美国几乎不被运用

l 讨论自闭症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内疚感,以及被家人、朋友怪罪或不理解的情况

l 提出自我照护的概念,讲解家长了解自我需求、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心态对孩子状态带来的影响

l 简单的减压、情绪疏导技巧

l 探索、交流养育自闭症孩子的收获

l 分享国内自闭症的一些支持资源

l 全身放松练习

小学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方案 篇7

策划方案

《周末画报》经过三年年度最佳餐厅评选活动,奠定了《周末画报》美食评选的权威性,根据评选结果出版的《马爹利美食地图》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2006年餐厅评选活动即将全面展开,为了使评选更加有参与性和权威性。

 活动目的 参与地区、部门、分工及合作 活动开展时间、计划 宣传与推广

美食活动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地。

I.活动目的:的 高品味传播和独特的市场活力。

2、为读者提供一本美食与文化完美结合的高品味/时尚/国际化精品读物,为读者美食时尚生活提供更新、更炫、更实用的资讯消费指南,从而确立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媒体权威性。

3、360度客户增值服务的体现,增强客户产品的市场表现力度,发展客户需要的潜在目标消费者。

4、增加品牌曝光点,促进与赠阅商户的紧密和更深入的合作,巩固与赠阅商户的关系,增加赠阅合作关系,增加品牌推广张力。

II.评选方式

以菜系为线索板块,分别在各领域中菜色、出品、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优秀且口碑佳的餐厅。经美食编辑、评审团、读者推荐的美食店家。

III.名人美食评审团成员:

知名美食评论家 蔡澜

知名美食评论家 欧阳应霁

《周末画报》顾问 著名美食评论家 沈宏非

现代传播集团总裁 邵忠

现代传播集团行政总裁 Leo Wong

《周末画报》城市版总监/专栏作家 李照兴

美食专栏作家、《周末画报》资深美食编辑 殳俏

IV.活动开展时间及进度:2006.10-2007.11、扩大《周末画报》品牌知名度,提升在广告客户和目标读者中的影响力,体现公司品牌

Sep.2006

对外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篇8

——精河县对外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在这金风送爽、春华秋实的时节,具有“东归故里长调之乡”之称的精河县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地迎来了自治区 领导的莅临指导,在此,精河县委、县人民政府代表全县14万(含兵团)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精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安阜城遗址、乌孙土墩墓、查干莫墩石人等一大批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址,吐尔扈特待客习俗、蒙古长调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归英雄渥巴锡率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自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到精河县的壮举……,“丝路画廊”、“东归故里长调之乡”,象闪亮的珍珠,昭示着精河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河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艾比湖畔明珠,亚欧通衢枢纽”的称谓,312国道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处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交汇处。特别是奎赛高等级公路,精伊霍铁路,乌精铁路复线的通车使用,使精河逐渐成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黄金枢纽。精河县水土光热资源适合种植枸杞林木,种植面积占到全疆总面积的65%,1998年这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1236”引领大外宣格局形成

精河县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东大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精河县外宣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精河县成立了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近三年来,精河县结合实际,总结外宣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全县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布局,即“围绕一个目标,完成两项任务,实施三大战略,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精河的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的精河,树立和维护精河的良好形象,全力打造“东归故里 长调之乡”“亚欧通衢 生态杞都”的城市名片。

“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要全面、客观地对外介绍精河,二是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舆论斗争,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实施三大战略”,就是要科学制订外宣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请进来”战略和对外宣传精品战略。“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就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新闻外宣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和改进经济外宣工作;充分利用精河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和改进文化外宣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加强和改进网络外宣工作;充分利用涉外活动和对外交往机会,加强和改进外事宣传工作;做好国外境外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四个结合” 推进大外宣格局建设

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是精河县对外宣传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自治州外宣办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已形成由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县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涉外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大外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我们积极推动外宣领域的改革创新,坚持“四个结合”。第一,坚持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相结合。横向整合就是要整合经贸、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旅游、体育等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资源,整合外宣资源和内宣资源,整合政府资源与非政府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外宣力量,形成对外宣传合力。纵向整合就是在县委外宣办的指导下,加强对全县乡(镇、场)外宣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整合县、乡、村三个层次的对外宣传资源,形成“全县外宣一盘棋”的格局。目前已形成了网格式管理机制。以县委宣传部为支点,网罗全县24个县直单位和6个乡(镇、场)、县新闻中

心《今日精河》编辑部、县广播电视台、县电子政务办在内的网格式外宣管理体系。组建了精河县委宣传部新闻宣传报道组,以宣传部28个人带动全县各领域骨干通讯员120余名,制定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分组负责联系一个乡镇场和若干个县直单位新闻报道的任务方案。建立了通讯员之家、通讯员与媒体编辑、记者之间业务交流的QQ群。2008年以来,先后制订出台了《精河县对外新闻宣传目标管理办法》、《精河县县直综合部门对外新闻宣传目标管理办法》、《精河新闻报道双稿酬奖励办法》、《精河县骨干通讯员管理办法》。每年还划拨专项经费,对全县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奖励,对双稿酬进行兑现。形成了月月有通报、季季有例会、年年有兑现的目标考核奖励机制,实现了对外宣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第二,坚持发挥自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精河县是一个财政收入刚刚过亿的小县城,每年用于外宣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竭力发挥,精河县采取“发挥自力”与“借助外力”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扩大外宣阵地。一是充分利用县域“小媒体”做好“大宣传”。《今日精河》、县广播电视台、“网上精河”网站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截止10月31日,我县创办的《今日精河》已编发周刊49期,成为了宣传精河的一张名片、一道窗口。县电视台着力打造的《记者关注》、《法治精河》品牌栏目,也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精河宣传网”进行全面改版,增加了“外地媒体看精河”、“周边县市新闻”、“乡镇巡礼”、“便民服务”等一批人性化和服务性的栏目,借助“精河宣传网”、“网上精河”,全面介绍我县资源优势、投资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发展等概况,据统计,每年“网上精河”和“精河宣传网”刊登各类新闻2500余条,点击率为300余万人次,精河县电子门户网站“和谐精河”栏目荣获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精品栏目荣誉。为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县委宣传部已经开通新浪微博,正在筹划开通手机报,“网络展厅”已经开通,通过文艺作品展示精河县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是“走出去” 主动推介展风采。为全力推介我县“枸杞文化”、“东归文化”、“驿站文化”、“生态文化”品牌,2008年以来,我县举办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和谐之韵〃魅力精河”摄影展、“唱响精河”对外形象宣传用语征集、“精河枸杞红”有奖征文大赛、精河十佳宣讲新星选拔大赛。以县党政代表团赴湖北省鄂州市、仙桃市考察为契机,分别在两地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湖北日报、湖北电台、鄂州日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到场进行了全方位报道。2009年在乌鲁木齐市为《意蕴精河》文学作品集、《画意精河》宣传画册和《精河灵韵》电视专题片成功举办了“聆听精河的回声”

精河县文化作品首发式暨精河县文化发展研讨会。2011年在乌市举办了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的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央、自治区、港台的40余家80余名记者参加了发布会。今年的首届亚欧博览会上,我县的枸杞产品、50公斤的牛奶大西瓜等特色农副产品吸引了疆内为媒体和客商的关注。三是“请进来”以便“借船出海”。邀请一批知名记者、作家、摄影家等,借助他们作品的影响力,推介宣传精河,提升精河的知名度。2008年以来先后邀请包括于小山、郭际、刘建新在内的10余名知名书画家和赵光鸣、董立勃、刘亮程在内的20余名知名作家举办了“艾比湖之夏——新疆书画名家作品展”和“魅力精河--新疆知名作家采风活动”;邀请全国新生代作家采风团来精采风创作;邀请区州主流媒体资深记者、编辑来精授课,每年培训学员二百余人;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期间邀请了中央、自治区、港台的40余家80余名记者来精进行了全程报道;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暨精河县第一届那达慕大会期间邀请中央、自治区、香港的10余家30余名记者进行了全程报道。我们把“走出去”外宣与“请进来”外宣结合起来,达到了综合外宣的最佳效果。

第三,坚持新闻外宣、文化外宣、经济外宣相结合。我们在规划和安排外宣工作时,坚持把对外宣传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的工作中。新闻外宣坚持刊稿数量与质量

齐头并进的原则,加大通讯员的培训力度,并选派优秀新闻宣传干部参加新华社新疆分社、新疆记协、新疆日报、博尔塔拉报等主流媒体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建立多层面的新闻采访线工程。近年来县委外宣办精心策划通讯员搜集上报了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新闻宣传素材,建立了长效常新的可供县内外媒体使用的《精河县新闻资料库》、《精河县外宣图片库》、《精河县新闻采访线索库》。

近几年,刊稿有了新的突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播专题和稿件100余篇条,特别是我县牧民定居、枸杞交易会的相关新闻在新闻联播播出,填补了近五年的空白,我县通讯员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刊登,实现了零的突破;经常性邀请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区级主流媒体来精采访报道,新疆电视台《今日访谈》栏目拍摄播出的《拉近火车站,打造新格局》,新疆日报头版头题刊登的《精河做好借路发展大文章》、《精河为枸杞产业发展把脉》,《新疆日报》首席记者朱必义采写的《精河工业:补短扬长》、《精河城建:东扩西移壮筋骨》、《精河农业:红的不仅仅是枸杞》、《精河文化:长调的悠远和秧歌的热烈》、《精河县盐业打破百年旧格局》系列报道,新疆经济报刊登的《精河重现城水相依风采》、《精河用文化打造亲和力》、《精河人的枸杞理想》、《精河农民在土地上创造新生产力》、《精河枸

杞名扬海内外》、《精河:构建铁路商圈》等一系列专题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年在我县进行两次大型现场直播,并在我县建立了首个外宣采访基地,播出的《与历史面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县市领导访谈》直播——《精河人的思想巨变》、《春耕进行时》、《特色之乡行》等节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了外宣工作迈上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平均每年接待来访记者30余批100余人,在区级以上主流媒体刊播报道有关精河县的新闻、消息、专题达400余篇(条),连续多年在博州县市中名列第一。

“出版结集一批本土文学作品、策划制作一批特色纪念品、鼓励创作一批文艺形式作品”是我县文化外宣一直以来的宗旨,并紧紧围绕精河枸杞、东归文化等独具精河特色的亮点进行打造。常规性的有贺年卡、“精河县招商引资指南”画册、旅游宣传画册、《精河雅韵》书画作品集等。2008年以来,先后制作了《精河灵蕴》、《精河枸杞红》电视宣传片、《画意精河》宣传画册、《意蕴精河》文学作品集、《十三匹毛色骏马》蒙古长调集、《马背长歌的记忆》精河吐尔扈特蒙古长调赏析、枸杞交易会邮册等外宣品,2010年开办了县委内部刊物《今日精河》。该刊物先后开办了《阿里木》、《凡人心事》、《百姓故事》等栏目,真实地反映了百姓生活,成为一份很好地联系百姓与政府的桥梁与纽带。

在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作品,如:反映廉政文化的小品《连心桥》、创作的歌曲《杞花香》、《欢乐草原》、歌曲

《来跳舞吧!》、音诗画舞《社区清风颂》、健身操《激情舞动》等。这些原创作品在我县承办的2011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新疆第五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晚会上绽放异彩,受到一致好评。这些精品节目的诞生不仅为塑造精河形象、打造精河特色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县正在筹措出版一套本土CD歌碟、MTV光碟,希望精河能随着这些节奏欢快,歌词优美的民歌能走出新疆,传遍大江南北。

抓好以打造“枸杞之都 红色产业”为品牌的经济外宣。在今年7月举办的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期间,邀请国家级与区级媒体35家,大力推介我县的红色产业发展前景。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各家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枸杞交易会新闻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十三套《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中央电视台七套录制的时长达7分2秒的电视专题片《甜度高的精河枸杞》在《每日农经》栏目播出;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农民日报大篇幅刊登了精河枸杞打造世界品牌的报道,从而为精河枸杞提高了知名度。在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博尔塔拉报等几家报纸刊登的我县通讯员采写的通讯稿《精河高效行政完善投资软环境》、《精河农民在城里的幸福生活》充分展示精河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城镇形象。

第四,坚持“节会活动”与外宣“亮点”相结合。节会活动本身就有宣传效果,但对活动举办方来说,只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应该特别重视做好外宣活动的集中宣传。以策划参与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涉外活动为契机,为外宣工作搭建平台,努力提升精河县良好的对外形象,促成与其他地区

在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每次举办外宣活动前,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做新闻策划,实行外宣活动的策划与其新闻报道的策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从机制上保证“小活动、大宣传”的实现。如在今年9月我县举办的2011中华文化游博州那达慕草原节暨精河县首届那达慕大会上,中央电视台七套就博州那达慕草原节盛况及土尔扈特部后裔生活为看点,录制了时长达1小时的专题节目。在草原节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国200多家相关电台近300个频道同步播出草原节盛况,覆盖面达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土耳其、沙特、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媒体记者来精河采风,现场感受了那达慕草原节的赛马、中国功夫及麦西来甫等比赛项目,品尝了精河美食,用镜头记录下精河美景。

实践证明,坚持“四个结合”,推动了我县的大外宣格局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存在问题

、经费短缺。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县大外宣工作的难题。随着大外宣格局的日渐加强,需要花大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今年我们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的外宣,策划在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就需几十万元,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县财政收入刚刚过亿的县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额。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当中的本土歌碟、光碟的出版发行以及手机报的开通都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

2、与外媒建立联系的平台欠缺。近年来,通过积极策划一些大型的外宣活动,邀请疆内外知名作家、摄影家来精采风,宣传推介精河,但深感对外宣传的力量还明显不足。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能力与国家级及世界级别的媒体建立长

效的联系。希望能通过自治区宣传部给我们搭建更高级别的平台,以便于更好地推介我们精河。

3、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全县的通讯员队伍存在着素质不齐、业务不精、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如何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显得迫在眉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资讯信息的迅猛发展,在为外宣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网上信息获取和舆情观察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全县的通讯员队伍中熟练计算机操作的人不多,这一项工作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今后的工作思路:

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信息化不断的深入发展,对外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11年我县的外宣工作重点。

1、通力合作,构建大外宣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力度,力求使外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强同经济、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合作,形成联席制度。重大外宣事项、活动要全盘动员、统筹安排。要充分利用相关联席部门的资源优势,通力合作,借势造势,以经贸展销、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旅游促销等活动为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

2、打造“一乡一品” 外宣精品。各乡(镇、场)、县级各部门要利用本乡(镇、场)、本部门的资源优势,立足

实际,制定好外宣精品项目计划书,县委外宣办将积极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争取将这些精品推向州级、区级、乃至国家级媒体。如托里乡的枸杞文化、茫丁乡的劳务经济、精河镇的社区文化等。

3、打通新闻报道的“绿色通道”。谁争取到了媒体的支持,谁就获得了外宣工作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要切实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方式,以情感人,加强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感情联系,打通新闻报道的“绿色通道”。要精心策划,邀请新闻界朋友来我县报道,争取获得新闻媒体的最大支持。

4、举办“走出去宣传精河行”。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我们可以争取企业的赞助,在外宣项目和企业文化建设、形象宣传上找到结合点,通过外宣部门出点子、出技术,企业出资金的方式来实现“双赢”,达到不花钱也能办好外宣的目的。可以积极引导县内文化名人,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组织民族歌舞表演、文艺汇演、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走出去”宣传精河。

5、进一步创新外宣品的策划制作和发行。我们要进一步坚定走“精品宣传”的路子,要切实提高外宣品的策划制作水平,力求少而精、精而美,以最优质的画面、最丰富的内容、最动听的言语把一个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精河呈现在大众面前,最终达到吸引眼球、关注精河发展的目的。加大对外宣品制作的指导审核力度,统一外宣口径,规范制作流程。

6、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讯员队伍是全县外宣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针对我县通讯员队伍年轻化、不稳定等因素,要进一步加大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精心组织邀请县级以上的新闻传播专家、学者,报纸、电视台“名记”来精河授课,切实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在通讯员队伍中挑选写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确定为特约通讯员,采取约稿、优先录稿的激励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整个通讯员队伍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精河县外宣工作将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县委工作大局,继续紧紧围绕 “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和“民生优先” 的战略目标,通过抓活动、抓制度、抓阵地、抓管理,努力推动外宣工作上新台阶,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为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上一篇:四年级下学期品德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电视广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