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2024-11-09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共6篇)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篇1

2010年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

1、(2010陕西文数)15.(几何证明选做题)如图,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的圆与AB交于点D,则BD=cm.2、(2010北京理数)(12)如图,O的弦ED,CB的延长线交于点A。若BDAE,AB=4, BC=2, AD=3,则DE=;CE=。

3、(2010天津文数)(11)如图,四边形ABCD是圆O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和DC相交于点P。若PB=1,PD=3,则的值为。

4、(2010天津理数)(14)如图,四边形ABCD是圆

O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和DC相交于点P,若

PB

PA=1PC1BC,=,则的值为。2PD3ADBCAD5、(2010广东理数)

14、(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

如图3,AB,CD是半径为a的圆O的两条弦,它们

相交于AB的中点P,PD=2a

3,∠OAP=30°,则CP=______.6、(2010广东文数)14.(几何证明选

做题)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DC∥AB,CBAB,AB=AD=a,CD=a

2,点E,F分别为线段AB,AD的中点,则EF=

7、(2010辽宁理数)(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ABC的角平分线AD的延长线交它的外接圆于点E(I)证明:ABE

ADC

(II)若ABC的面积S12ADAE,求BAC的大小。

8、(2010江苏卷)21.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AB是圆O的直径,D为圆O上一点,过D作圆O的切线交AB延长线于点C,若DA=DC,求证:AB=2BC。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析几何;高考试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35-01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解析几何试题在高考中的占据的比重一直比较大,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历年高考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另外教师还要研究出最有效的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策略,促进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高考解析几何试题分析

在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下,高考需要考核的解析几何内容重点基本上不变,数学考试大纲对解析几何知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如图是高考解析几何主要考点和知识要求。

在高考数学试题当中,解析几何试题通常都是设计两道小题和一道解答题,占到了20分以上。在试卷当中,解析几何主要分为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两部分内容,在数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当中出现,近年来,通常用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对必修模块内容进行考核,用综合题的形式对选修模块内容进行考核。

(一)对数学解析几何基本知识点进行考查。高考试题首先会对数学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考查,学生必须掌握椭圆、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引用定义解轨迹方程,学生在解这些试题的时候,首先应当联想到相关定义,要对定义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定义进行解题。

(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行考查。在数学高考试题当中,面对圆锥曲线和直线位置关系的试题时,都要用坐标法进行解决,特别是那些解答题,学生要在分析几何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代数形式对平行、面积、垂直、重点等进行表示,要建立计算方法,算理的正确与否是由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低决定的。

二、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解析几何教学效率,必须提出有效的解析几何策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教学,要多讲解高考典型解析几何例题,让学生多看、多练,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试题解决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注重试题解决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要通过数学解析几何教学,通过对解析几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加强考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有效解决数学解析几何试题,还要站在数学文化学的角度上明确数学结构和解析几何分析价值,要根据自己的直觉思维,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出真正有用的思维想法,运用到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数学解题过程中。如图是笛尔卡数学思想内涵系统图。

教师要对解析几何高考试题题型进行讲解,要详细讲解解析几何高考中的重点试题,要精心设计出具有解析几何特点的试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不断复习旧知识,不断创新新方法,要了解高考解析几何题型的解答方法,善于发现学生在解题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让学生明确解题目标,引导学生按照先进行图形转化,再进行几何图形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坐标的解题思路进行试题解答。

教师还应当不断创新数学题型,从实际生活当中进行新情境的提炼,运用合理方式提出数学问题,要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结合,创新出新的教材表述方式,要对数学知识定义的概念进行合理定义,要多组织数学竞赛,把旧题型改编成新题型。在高考考试题型当中,直线和曲线等综合问题是必考的,经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这些题型是比较难的,教师应当把这部分内容当成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另外,在数学平面解析几何题目的解答中,要善于找到解答技巧和规律,必须结合方程求交点和根据韦达定律求弦长度的问题,要结合曲线定义,利用相关参数进行问题解答,只有当学生灵活掌握这类题型的解答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利用的时候,正确解答这类综合题就变得很容易了。

三、结语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篇3

2012年高考真题理科数学解析分类汇编14推理与证明

1.【2012高考江西理6】观察下列各式:ab1,a2b23,a3b34,a4b47, a5b511,则ab 1010

A.28B.76C.123D.199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以及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等式右面的数构成一个数列1,3,4,7,11,数列的前两项相加后面的项,即anan1an2,所以可推出a10123,选C.2.【2012高考全国卷理1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AE=BF=7.动点P从E出发沿直线喜爱那个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方向的边时反弹,3反弹时反射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16(B)14(C)12(D)10

【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原理与三角形相似知识的运用。通过相似三角形,来确定反射后的点的落的位置,结合图像分析反射的次数即可。

【解析】结合已知中的点E,F的位置,进行作图,推理可知,在反射的过程中,直线是

平行的,那么利用平行关系,作图,可以得到回到EA点时,需要碰撞14次即可.3.【2012高考湖北理10】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开立圆术”曰:置积尺数,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开立方除之,即立圆径.“开立圆术”相当于给出了已知球的体积V,求其直径d的一个近似公式d

根据π =3.14159

.人们还用过一些类似的近似公式.判断,下列近似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

B

.dC

.dD

.d11.d【答案】D

考点分析:考察球的体积公式以及估算.【解析】

4d3a6b69由V(),得d设选项中常数为,则=;A中代入得==3.375,32ba16

616157611B中代入得==3,C中代入得==3.14,D中代入得==3.142857,2300

21由于D中值最接近的真实值,故选择D。

4.【2012高考陕西理11】 观察下列不等式

13 222

115123,2331

———— 1

1

1117 223242

4„„

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

1111111

2222.2

234566

1111111

【解析】通过观察易知第五个不等式为122222.234566

【答案】1

5.【2012高考湖南理16】设N=2(n∈N,n≥2),将N个数x1,x2,„,xN依次放入编号为

1,2,„,N的N个位置,得到排列P0=x1x2„xN.将该排列中分别位于奇数与偶数位置的数取

n

*

NN和后个位置,得到排列P1=x1x3„xN-1x2x4„xN,将此22

N

操作称为C变换,将P1分成两段,每段个数,并对每段作C变换,得到p2;当2≤i≤

Ni

n-2时,将Pi分成2段,每段i个数,并对每段C变换,得到Pi+1,例如,当N=8时,出,并按原顺序依次放入对应的前

P2=x1x5x3x7x2x6x4x8,此时x7位于P2中的第4个位置.(1)当N=16时,x7位于P2中的第___个位置;

n

(2)当N=2(n≥8)时,x173位于P4中的第___个位置.【答案】(1)6;(2)32【解析】(1)当N=16时,n4

11

P0x1x2x3x4x5x6P1x1x3x5x7

x16,可设为(1,2,3,4,5,6,x16,即为(1,3,5,7,9,16), 2,4,6,8,16),16), x7位于P2中的第6

x15x2x4x6

P2x1x5x9x13x3x7x11x15x2x6

个位置,;

x16,即(1,5,9,13,3,7,11,15,2,6,(2)方法同(1),归纳推理知x173位于P4中的第32

n4

11个位置.【点评】本题考查在新环境下的创新意识,考查运算能力,考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动脑的习惯,才可顺利解决此类问题.6.【2012高考湖北理13】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都一样的正整数.如22,121,3443,94249等.显然2位回文数有9个:11,22,33,„,99.3位回文数有90个:101,111,121,„,191,202,„,999.则(Ⅰ)4位回文数有个;

(Ⅱ)2n1(nN)位回文数有 【答案】90,910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应用.【解析】(Ⅰ)4位回文数只用排列前面两位数字,后面数字就可以确定,但是第一位不能为0,有9(1~9)种情况,第二位有10(0~9)种情况,所以4位回文数有91090种。答案:90

————

n

(Ⅱ)法

一、由上面多组数据研究发现,2n+1位回文数和2n+2位回文数的个数相同,所以可以算出2n+2位回文数的个数。2n+2位回文数只用看前n+1位的排列情况,第一位不能为0有9种情况,后面n项每项有10种情况,所以个数为910.法

二、可以看出2位数有9个回文数,3位数90个回文数。计算四位数的回文数是可以看出在2位数的中间添加成对的“00,11,22,„„99”,因此四位数的回文数有90个按此规律推导这十个数,因此,而当奇数位时,可以看成在偶数位的最中间添加0~9,则答案为910.n

n

7.【2012高考北京理20】(本小题共13分)

设A是由mn个实数组成的m行n列的数表,满足:每个数的绝对值不大于1,且所有数的和为零.记Sm,n为所有这样的数表组成的集合.对于ASm,n,记ri(A)为A的第i行各数之和(1剟i

m),cj(A)为A的第j列各数之和(1剟j

;记k(A)为n)

r1(A),r2(A),„,rm(A),c1(A),c2(A),„,cn(A)中的最小值.(1)对如下数表A,求k(A)的值;

(2)设数表AS2,3形如

求k(A)的最大值;

(3)给定正整数t,对于所有的AS2,2t1,求k(A)的最大值.【答案】解:(1)由题意可知r1A1.2,r2A1.2,c1A1.1,c2A0.7,c3A1.8

∴kA0.7

(2)先用反证法证明kA≤1:

若kA1

则|c1A||a1|a11,∴a0 同理可知b0,∴ab0 由题目所有数和为0 即abc1 ∴c1ab1 与题目条件矛盾

———— 3

∴kA≤1.

易知当ab0时,kA1存在 ∴kA的最大值为1(3)kA的最大值为

2t1

.t22t1

首先构造满足k(A)的A{ai,j}(i1,2,j1,2,...,2t1):

t2

t1

a1,1a1,2...a1,t1,a1,t1a1,t2...a1,2t1,t2

a2,1a2,2

t2t1

...a2,t,a2,t1a2,t2...a2,2t11.t(t2)

经计算知,A中每个元素的绝对值都小于1,所有元素之和为0,且

|r1(A)||r2(A)|

2t1,t2

t2t1t12t1,|c1(A)||c2(A)|...|ct(A)|11

t(t2)t2t2

|ct1(A)||ct2(A)|...|c2t1(A)|1

下面证明

t12t1

.t2t2

2t1

是最大值.若不然,则存在一个数表AS(2,2t1),使得t22t1

k(A)x.t2

由k(A)的定义知A的每一列两个数之和的绝对值都不小于x,而两个绝对值不超过1的数的和,其绝对值不超过2,故A的每一列两个数之和的绝对值都在区间[x,2]中.由于

x1,故A的每一列两个数符号均与列和的符号相同,且绝对值均不小于x1.设A中有g列的列和为正,有h列的列和为负,由对称性不妨设gh,则

gt,ht1.另外,由对称性不妨设A的第一行行和为正,第二行行和为负.考虑A的第一行,由前面结论知A的第一行有不超过t个正数和不少于t1个负数,每个正数的绝对值不超过1(即每个正数均不超过1),每个负数的绝对值不小于x1(即每个负数均不超过1x).因此

|r1(A)|r1(A)t1(t1)(1x)2t1(t1)xx2t1(t2)xx,故A的第一行行和的绝对值小于x,与假设矛盾.因此kA的最大值为

2t1

。t2

————

8.【2012高考湖北理】(本小题满分14分)

(Ⅰ)已知函数f(x)rxxr(1r)(x0),其中r为有理数,且0r1.求f(x)的最小值;

(Ⅱ)试用(Ⅰ)的结果证明如下命题:

设a10,a20,b1,b2为正有理数.若b1b21,则a1b1a2b2a1b1a2b2;(Ⅲ)请将(Ⅱ)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注:当为正有理数时,有求导公式(x)x1.【答案】(Ⅰ)f(x)rrxr1r(1xr1),令f(x)0,解得x1.当0x1时,f(x)0,所以f(x)在(0,1)内是减函数; 当 x1 时,f(x)0,所以f(x)在(1,)内是增函数.故函数f(x)在x1处取得最小值f(1)0.(Ⅱ)由(Ⅰ)知,当x(0,)时,有f(x)f(1)0,即xrrx(1r)①

若a1,a2中有一个为0,则a1b1a2b2a1b1a2b2成立; 若a1,a2均不为0,又b1b21,可得b21b1,于是 在①中令x

a1aa,rb1,可得(1)b1b11(1b1),a2a2a2

即a1b1a21b1a1b1a2(1b1),亦即a1b1a2b2a1b1a2b2.综上,对a10,a20,b1,b2为正有理数且b1b21,总有a1b1a2b2a1b1a2b2.②

(Ⅲ)(Ⅱ)中命题的推广形式为:

设a1,a2,若b1b2,an为非负实数,b1,b2,b1b2bn1,则a1a2,bn为正有理数.bn

ana1b1a2b2

anbn.③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n1时,b11,有a1a1,③成立.(2)假设当nk时,③成立,即若a1,a2,且b1b2

b1b2

bk1,则a1a2,ak为非负实数,b1,b2,bk为正有理数,bk

aka1b1a2b2

akbk.,bk,bk1为正有理数,当nk1时,已知a1,a2,且b1b2aa

b1

b22,ak,ak1为非负实数,b1,b2,bkbk11,此时0bk11,即1bk10,于是

bk1k1

aa

bkk

(aa

b11b22

a)a

bkkbk1k1

=(a

b11bk11

a

b21bk12

a

bk

1bk11bk1k)

bk1ak1.———— 5

b1b2



1bk11bk1

bk

1,由归纳假设可得

1bk1

b1b2

a2

1bk11bk1

ak

aba2b2akbkbk

11,1bk11bk1

a

b1

1bk11

a

b21bk12

a

bk1bk1k

a1

b1b2

从而a1a2bkbk1

akak1

aba2b2akbk

11

1bk1

1bk1

bk1

ak1.又因(1bk1)bk11,由②得

a1b1a2b2akbk



1bk1

1bk1

bk1

ak1

a1b1a2b2akbk

(1bk1)ak1bk1

1bk1

a1b1a2b2

b2

从而a1b1a2

bkbk1akak1a1b1a2b2

akbkak1bk1,akbkak1bk1.故当nk1时,③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所推广的命题成立.说明:(Ⅲ)中如果推广形式中指出③式对n2成立,则后续证明中不需讨论n1的情况.9.【2012高考福建理17】(本小题满分13分)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1)sin13°+cos17°-sin13°cos17°(2)sin15°+cos15°-sin15°cos15°(3)sin18°+cos12°-sin18°cos12°

(4)sin(-18°)+cos48°-sin(-18°)cos48°(5)sin(-25°)+cos55°-sin(-25°)cos55° Ⅰ 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Ⅱ 根据(Ⅰ)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位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103sin30 24

2200

(II)三角恒等式为:sincos(30)sincos(30)

解答:(I)选择(2):sin15cos15sin15cos151

sin2cos2(300)sincos(30)

sin11

sin)2sinsin)22

333sin2cos2444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篇4

九.推理与证明试题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3.(安徽21满分13分)设实数c>0,整数p>1,n∈N*.(1)证明:

当x>-1且x≠0时,(1+x)p>1+px;(2)数列{an}满足a1c,1p

an+1

p1c

anan1p,__________.

2.(北京.8)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均被评定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若学 生甲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不低于学生乙,且其中 至少有一门成绩高于乙,则称“学生甲比学生乙 成绩好”.如果一组学生中没有哪位学生比另一 位学生成绩好,并且不存在语文成绩相同、数学 成绩也相同的两位学生,那么这组学生最多有().

A.2人B.3人C.4人D.5人

3.(山东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 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 假设是().

A.方程x

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

+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

C.方程x3

+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

二.解答题

1.(北京20满分13分)对于数对序列P:(a 1,b1),(a 2,b2),„,(an,bn),记T1(P)=a1+b1,T k(P)=bk+max{Tk-1(P),a1+a2+„ +ak}(2≤k≤n),其中max{Tk-1(P),a1+a2+„+ak}表示Tk-1(P)和a1+a2+„+ak两 个数中最大的数.

(1)对于数对序列P:(2,5),(4,1),求T1(P),T2(P)的值;

(2)记m为a,b,c,d四个数中最小的数,对于 由两个数对(a,b),(c,d)组成的数对序列P:(a,b),(c,d)和P′:(c,d),(a,b),试分别对m=a 和m=d两种情况比较T2(P)和T2(P′)的大小;(3)在由五个数对(11,8),(5,2),(16,11),(11,11),(4,6)组成的所有数对序列中,写出一个数对序列 P使T5(P)最小,并写出T5(P)的值.(只需写出结 论)

2.(天津19满分14分)已知q和n均为给定的大于1的自然数.设集合M={0,1,2,„,q-1},集合A={x|x=xq+„+xn-

11+x2nq,xi∈M,i=1,2,„,n}.

(1)当q=2,n=3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2)设s,t∈A,s=a1+a2q+„+anqn-1,t=b1+b2q+„+b-1nqn,其中ai,bi∈M,i=1,2,„,n.证明:若a

n<bn,则s<t.虢镇中学1pp

证明:ap

nan+1c.九.推理与证明试题解析

数学教研组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__________.

解析:因为5+6-9=2,6+6-10=2,6+8-12=2,故可猜想F+V-E=292.(北京.8)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均被评定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若学生甲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不低于学生乙,且其中至少有一门成绩高于乙,则称“学生甲比学生乙成绩好”.如果一组学生中没有哪位学生比另一位学生成绩好,并且不存在语文成绩相同、数学成绩也相同的两位学生,那么这组学生最多有().

A.2人B.3人C.4人D.5人

解析:用A,B,C分别表示优秀、及格和不及格.显然,语文成绩得A的学生最多只有一人,语文成绩得B的也最多只有1人,得C的也最多只有1人,所以这组学生的成绩为(AC),(BB),(CA)满足条件,故学生最多为3人.

3.(山东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 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 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

解析:因为至少有一个的反面为一个也没有,所以要做的假设是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二.解答题

1.(北京20满分13分)对于数对序列P:(a1,b1),(a2,b2),„,(an,bn),记T1(P)=a1+b1,Tk(P)=bk+max{Tk-1(P),a1+a2+„ +ak}(2≤k≤n),其中max{Tk-1(P),a1+a2+„+ak}表示Tk-1(P)和a1+a2+„+ak两个数中最大的数.

(1)对于数对序列P:(2,5),(4,1),求T1(P),T2(P)的值;

(2)记m为a,b,c,d四个数中最小的数,对于由两个数对(a,b),(c,d)组成的数对序列P:(a,b),(c,d)和P′:(c,d),(a,b),试分别对m=a和m=d两种情况比较T2(P)和T2(P′)的大小;(3)在由五个数对(11,8),(5,2),(16,11),(11,11),(4,6)组成的所有数对序列中,写出一个数对序列P使T5(P)最小,并写出T5(P)的值.(只需写出结论)

分析:(1)直接根据定义式即可求出T1(P)和T2(P)的值;(2)先根据定义式分别写出T2(P)和T2(P′),然后根据a,b,c,d中最小数的不同比较对应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即可求得T2(P)和T2(P′)的大小关系;(3)先比较已知数据大小,然后根据定义式写出使T5(P)最小的数对序列,依次求出T1(P),T2(P),T3(P),T4(P),T5(P)即可. 解:(1)T1(P)=2+5=7,T2(P)=1+max{T1(P),2+4}=1+max{7,6}=8.(2)T2(P)=max{a+b+d,a+c+d},T2(P′)=max{c+d+b,c+a+b}.

当m=a时,T2(P′)=max{c+d+b,c+a+b}=c+d+b.因为a+b+d≤c+b+d,且a+c+d≤c+b+d,所以T2(P)≤T2(P′).

当m=d时,T2(P′)=max{c+d+b,c+a+b}=c+a+b.因为a+b+d≤c+a+b,且a+c+d≤c+a+b,所以T2(P)≤T2(P′).

所以无论m=a还是m=d,T2(P)≤T2(P′)都成立.(3)数对序列P:(4,6),(11,11),(16,11),(11,8),(5,2)的T5(P)值最小,T1(P)=10,T2(P)=26,T3(P)=42,T4(P)=50,T5(P)=52.2.(天津19满分14分)已知q和n均为给定的大于 1的自然数.设集合M={0,1,2,„,q-1},集合A={x|x=x1+x2q+„+xnqn-1,xi∈M,i=1,2,„,n}.

(1)当q=2,n=3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n-1

(2)设s,t∈A,s=a1+a2q+„+anq,t=b1+b2q+„+bnqn-1,其中ai,bi∈M,i=1,2,„,n.证明:若an<bn,则s<t.分析:在第(1)问中,由于q和n的值已给出,因此集合M确定,从而xi的取值确定.只需列出x的所有可能的取值,即得集合A.在第(2)问中,考虑到s和t表达式的结构特点,应采用作差法证明它们的大小关系.在s-t的表达式中,由于ai与bi(i=1,2,3,„,n-1)的大小关系不确定,因此可将ai-bi(i=1,2,„,n-1)统一放大为其最大值q-1,而an<bn,可将an-bn放大为其最大值-1,然后将s-t的表达式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化简,即可证得s-t<0.(1)解:当q=2,n=3时,M={0,1},A={x|x=x1+x2·2+x3·22,xi∈M,i=1,2,3}. 可得,A={0,1,2,3,4,5,6,7}.

(2)证明:由s,t∈A,s=a1+a2q+„+anqn-1,t=b1+b2q+„+bnqn-1,ai,bi∈M,i=1,2,„,n及an<bn,可得s-t=(a1-b1)+(a2-b2)q+„

+(an-1-bn-1)qn-2+(an-bn)qn-1

≤(q-1)+(q-1)q+„+(q-1)qn-2-qn-1

(q1)(1qn1)n1

q=-1<0.=

1q虢镇中学数学教研组

所以,s<t.3.(安徽21满分13分)设实数c>0,整数p>1,n∈N*.(1)证明:

当x>-1且x≠0时,(1+x)p>1+px; 1(2)数列{an}满足ap

1c,ap1n+1

ac

1ppnp

an,1

证明:ap

nan+1c.分析:(1)考虑到欲证不等式与正整数p有关,因此可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ap

nc,再证明数列{an}是递减数列,二者结合1即可证得结论,其中在证ap

nc时,要注意第(1)问结论的应用和第(2)问中所给条件式的变形及应用;另一种思路是构造函数

fx

p1c

pxp

x1p,然后利用导数证得 1f(x)在[cp,+∞)上单调递增,从而可得

1fxcp,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数学归纳法

1证明ap

nan+1c成立.

(1)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p=2时,(1+x)2=1+2x+x2>1+2x,原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p=k(k≥2,k∈N*)时,不等式(1+x)k>1+kx成立. 当p=k+1时,(1+x)k+1=(1+x)(1+x)k>(1+x)(1

+kx)=1+(k+1)x+kx2

>1+(k+1)x.所以p=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可得,当x>-1,x≠0时,对一切整数p>1,不等式(1+x)p>1+px

均成立. 1(2)证法一: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p

nc.11①当n=1时,由题设ap

1c知ancp成立. ②假设n=k(k≥1,k∈N*)时,1不等式ap

kc成立.

由ap1n+1pac

1pnp

an易知an>0,n∈N*.当n=k+1时,虢镇中学3ak1ap1pcp1c

pak1+pap1.kk

由a111c

kcp0得pp(aP1)0.k

由(1)中的结论得

(ak1)p[11(c1cc

.aP1)]p1p(P1)Pkpakpakak

因此aPp

k1c,即ak1c.1所以n=k+1时,不等式ap

nc也成立. 综合①②可得,对一切正整数n,不等式ancp

均成立.

再由

an111(c

a1aP1)可得n1,npanan

即an+1<an.综上所述,aap

nn1c,n∈N*.证法二:设fxp1pxc

p

x1p,xcp,则xp≥c,并且

fx

p1pcp(1p)xpp1c

p(1x

p)0,1xcp

.1由此可得,f(x)在[cp,+∞)上单调递增. 111因而,当xcp

时,fxf(cp)cp

.1①当n=1时,由ap

1c0,即ap1>c可知

ap12

pac1p1c

1pa1a1[1p(ap1)]a11

1,并且ap

cp

2f(a1)c,从而a1a2.1故当n=1时,不等式ap

nan1c成立. ②假设n=k(k≥1,k∈N*)时,1不等式ap

kak1c成立,则当n=k+1时,1f(ak)>f(ak+1)>f(cp),1即有ap

k+1ak+2c.所以n=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可得,对一切正整数n,数学教研组

1不等式ap

nan1c均成立.

高考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分类解析(教师版) 篇5

第1部分:集合一、选择题:

2.(天津市武清区2009~201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理)若全集U=R,集合A={x||x2|1},B={x|x1

x2,则CU(A∩B)为(B)0}

A.{x|x1或x2}B.{x|x1或x2}

C.{x|x1或x2}D.{x|x1或x2}

1.(天津市武清区2009~201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文)已知全集U={0,2,4,6,8,10},集合A={2,4,6},B={1},则UA∪B为(A)

A.{0,1,8,10}B.{1,2,4,6}

C.{0,8,10}D.Φ

8.(天津市六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科)已知集合22A{(x,y)||xa||y1|1},B{(x,y)|(x1)(y1)1},若集合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1,3] B.[12, 2] C.[-3,1] D.[0,2]

1.(天津市天津一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理科)若集合2x1Ax|2x1|3,Bx0,则A∩B是(D)3x

1 A.x1x或2x3B.x2x32C.x

11x2D.x1x22

二、填空题:

15.(天津市河西区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科)设全集U={1,3,5,7 },集合M={1,|a-5|},= {5,7 },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_。2或8 16.(天津市六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若不等式xax(a0)的解集为

{x|mxn},且|mn|2a,则a的取值集合为.{2}

高三数学拟试题《几何证明选讲》 篇6

几何证明选讲

1、(广东省百所高中2014届高三11月联考)如图,在△ABC中,AB=AC,∠C=72°,圆E过A,B两点且与BC相切于点B,与AC交于点D,连结BD,若BC

1,则AC=___

答案:

22、(广东省宝安中学等七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如图4,在ABC中,DE//BC,EF//CD,若BC3,DE2,DF1,则AB的长为________.

答案:9

2延长AE交BC_____.

3、(广州市培正中学2014届高三11月月考)(几何证明选做题)

AC的中点,点E在线段BD上,A4、201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几何证明选讲选做

题)如图2,在△ABC中,DE//BC,DF//AC,AE=4,EC=2,BC=8,则BF=.答案:3DBFEC图2-1-

5、(海珠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

(二))(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4,平行四边形

ABCD中,AE:EB1:2, AEF的面积为1cm2, 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cm2.答案:246、(惠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几何证明选讲选做

题)如图,D是圆O的直径AB延长线上一点,PD是圆O的切

线,P是切点,

D30。,AB4,BD2,PA=.

答案:237、(揭阳一中、潮州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如图,PC切⊙O于点C,割线PAB经过圆心O,弦CD⊥AB于点E,PC4,PB8,则CD_______.答案:4.8

P8、(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

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从圆O外

一点A引圆的切线AD和割线ABC,已知ADAC6,圆O的半径为3,则圆心O到AC的距离为.

答案:

59、(汕头四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AD为圆O直径,BC

切圆O于点E,ABBC,DC

BC , AB4,DC1,则AD等于.-2-

答案:

510、(佛山市石门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检测)(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所示,AB,CD是半径为2的圆O的两条弦,它们相交于P,且P是AB的中点,PD=4,∠OAP=30°,则CP=

上一篇:个人工作计划(~)第二学期下一篇:爬黄山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