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原理各章练习题

2024-09-01

保险学原理各章练习题(精选4篇)

保险学原理各章练习题 篇1

综合练习题四

一、单选题

1.下列中的()不属于保险经纪人的合同。

A居间合同B委托合同C特定合同D咨询合同

2.()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为我国建立保险经纪人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A1995年l0月1日B1997年11月30日C1995年6月30日D1998年2月16日

3.按保险的性质将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

A共同保险B法定保险C普通保险D自愿保险

4.()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不确定价值,只在保险合同中列明保险金额作为赔偿的最高限额。

A定额保险合同B不定值保险合同C定值保险合同D超额保险合同

5.()指保险公司约定的保险事故或事件发生后,保险人所应承担的保险金赔偿或给付责任。

A保险责任B直接责任C约定责任D基本责任

6.下列中的()主体的变更可以不通知保险人。

A家庭财产保险合同B货物运输保险合同C机动车辆保险合同D产品责任保险合同

7.保险合同的效力中止是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超过规定期限()未支付当期保险费。

A30天B60天C半年D1年

8.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

A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退还保险费B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不退还保险费

C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D承担部分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9.我国《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的分摊方法,除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之间按照()承担赔偿责任。

A赔款额比例责任制B保险金额比例责任制C顺序责任制D均摊损失责任制

10.()不属于产品责任保险除外责任。

A被保险产品本身的损失

B被保险人故意违法生产、出售或分配的产品或商品造成任何人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C被保险人所有或照管控制的财产的损失D被保险人为产品责任事故所支付的法律费用

11.飞机保险的承保责任分为()。

A基本险、一切险B一切险、全损险C全损险、附加险D基本险、附加险

12.()是家庭财产保险的特殊形式。

A普遍家庭财产保险B家庭财产两全保险C附加盗窃险D附加盗抢险

13.财产保险基本险对()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A火灾B爆炸C暴雨D雷击

14.机动车辆的第三者责任险的每一次事故的最高赔偿限额共分()赔偿档次。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

15.船舶保险的期限有定期保险和航程保险之分,定期保险的期限最长为()。

A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

16.一切险的承保范围应是下列的()。

A平安险+11种一般附加险B水渍险+11种一般附加险

C平安险+11种一般附加险+6种特别附加险D平安险、自然灾害造成货物的部分损失

17.机动车辆保险中的车辆损失险的保险费计算公式为下列中的()。

A保险金额x费率B保险金额x纯费率C基本保费+保险金额x费率D基本保费

18.海洋货物运输保险通常采用定值保险的方式,其保险金额即是保险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商定的保险价值。而货物的保险价值是按订立合同进货物在启运地()估算,习惯上允许附加一定的预期利润。

A发票价格B发票价格加运费C发票价格加保费D发票价格加运费加保费

19.建筑工程保险中业主提供的物料及项目的保险金额一般按()确定。

A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B标的的市价C实际价值D标的的重置价值

20.已知保险标的件数为800件,全部保险标的保险金额为500万元,发生保险事故的次数为16次,则保险事故的频率为()。

A1%B2%C3%D4%

21.定期保险是一种以被保险人()而由保险人负责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A在保险合同规定期间死亡B在保险合同规定期限届满后死亡

C在保险合同规定期间或规定期限届满后死亡D不论在什么时候死亡

22.按照有无利益分配划分,人寿保险可分为()。

A分红保险与不分红保险B普通人寿保险与简易人寿保险

C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两全保险D健体保险和弱体保险

23.健康保险是指()。

A疾病保险B普通医疗保险C住院保险D综合医疗保险

24.除下列中的()外,其他都属于人寿保险费厘定要素。

A预定死亡率B预定利率C预定损失率D预定业务费用率

25.根据《保险法》规定,除()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保险业务的20%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A农业保险B人身意外伤害险C人寿保险D机动车辆保险

26.分出公司和分入公司预先订立合同,分出公司按照合同的规定,将有关风险或责任转让给分入公司的再保险方式为()。

A临时再保险B成数再保险C预约再保险D合约再保险

27.停止损失再保险是指()。

A事故超赔再保险B超过平均赔付率再保险 C赔付率超赔再保险D伞形超赔再保险

28.()是估计在通常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额。

A最大可能损失B最大可信损失C最大潜在损失D最大可以损失

29.对于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大的风险,一般采用()。

A避免风险B自担风险C保险D损失控制

30.保险人是采取事先风险选择还是事后选择的方式,都是采用了风险管理中()的手段。

A控制风险B自留风险C避免风险D承担风险

31.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必须聘请()验资,出具验资报告,以发给投资者出资证明。

A注册会计师B注册审计师C律师D精算师

32.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提取保证金,存入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

A1%B10%C20%D50%

33.我国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国有独资公司和()两种。

A私营保险公司B相互保险公司C股份有限保险公司D相互保险社

34.保险需求可以用()来计量。

A投保人的投保的保险金额总量B保险人承保的保单数

C消费者对保险保障的需求量D消费者购买的保险商品数量

35.我国{保险法)规定,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制定。

A保险公司B金融监督管理部门C财政部D保险同业公会

36.保险市场监督管理方式中的规范管理是指()。

A公示主义B准则主义C批准主义D通知主义

37.寿险公司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是()。

A投资损失和其他资产损失 B收取保费不足C责任准备金不足 D未能利用一些条件来减少索赔次数或数额

38.根据《保险法》规定,对违反保险法的保险经纪人追究行政责任的机构是()。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B保险同业公会C国家保险监督管理机关 D人民法院

39.保险经纪人员捏造井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保险公司,其他保险经纪人的商业信誉、产品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扰乱市场秩序罪,处()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A1年B2年C3年D5年

40.在中资保险经纪公司,单一法人股不可超过资本金总额的()。

A5%B10%C15%D30%

二 多项选择

16.关于再保险和共同保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再保险和共同保险是直接保险

B共同保险和再保险都有分散风险功能,都是保险人限制自身保险责任的一种措施

C共同保险是对风险的第一次分散,而再保险是对风险的第二次分散

D共同保险对风险的分散是纵向的,而再保险对风险的分散是横向的E在共同保险中,投保人与各个并列保险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在再保险中,投保人只与原保险人有直接关系,而与再保险人没有直接关系

17.再保险合同适用的基本原则有()。

A保险利益原则B公平互利原则C自愿原则D最大诚信原则E补偿原则 18,风险管理方针书包括()内容。

A风险管理及其对企业重要性的一般说明B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地位

C报告制度D风险管理人员的职权和职责E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方案以及决策的规则

19.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

A集权式控制模式B多中心管理模式C分散式管理模式D以全球为中心管理模式

20.保险企业在了解、掌握市场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搜集分析()等方面的信息。

A潜在市场分析B保额需求量的分析C市场占有率分析D销售趋势分析E竞争形势分析

21.在保险业务中,保险条款相应分为()等层次。

A基本条款B附加条款C特殊条款D特约条款

22.在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中,下列的()不得计人成本的开支。

A业务宣传费B购买和建造固定资产支出C支付的违约金D企业赞助、馈赠支出E防灾费

23.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遵循()基本原则。

A集中性原则B安全性原则C收益性原则D流动性原则E分散性原则

24.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的组织形式只能是()。

A私营保险公司B相互保险公司C国有独资公司D相互保险社E股份有限保险公司

25.与股份保险公司相比较,相互保险公司具有()特点。

A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具有双重身份B相互保险公司是一种非盈利型组织

C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机构类似于股份公司D相互保险公司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组织

26.保险市场监督管理的方式有()。

A公告管理B现场管理C规范管理D实体管理

27.下列关于保险经纪人对客户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所采用的五种方法的陈述,()是正确的。

A风险清单的作用可以事前识别风险

B威胁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客户经营和环境的广泛调查,从而确定客户潜在风险

C事故分析法是比较具体的技术,它可能随环境不同的变化调整的内容

D威胁分析既适用于对大量频繁发生的小损失事件的分析,也适用于对特定风险因素的考察E道氏分析法和失误树分析有助于识别和估量风险

28.保险经纪人向客户确认条款的目标主要有()等方面内容。

A准确无误地传达条款B确保客户对保单、条款及条件,特别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有准确的理解

C向客户提供所提建议的书面记录D提醒客户注意特殊支付条款和标准信贷条款

29.保险经纪公司的下列()变更事项需报经“保监会”批准。

A修改公司章程B中层管理人员变更C变更资本金变更股东D变更业务范围E变更公司名称

30.保险经纪人应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原则。

A客户至上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服务至上原则D保密原则E遵纪守法

单选:

1、C2、D3、C4、B5、A6、B7、B8、B9、B10、D11、D12、B13、C14、C15、C16、B17、C18、D19、D20、B21、A22、A23、A24、C25、C26、D27、C28、B29、A30、C31、A32、C33、C34、A35、B36、B37、A38、C39、C40、B

多选:

1、BCDE2、BCDE3、ABDE4、CD5、ACDE6、ACD7、BCD8、ABCDE9、ACDE10、BCE11、ABCDE12、ABE13、ACD14、ABDE15、BDE16、BCE17、ADE18、ABCDE19、ABD20、ACDE21、ABD22、BCD23、BCDE24、CE25、ABC26、ACD27、ABCE28、ABCD29、ACDE30、BCDE

保险学原理各章练习题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筑工程险的被保险人有()。

A.业主、承包人 B.业主、分承包人 C.承包人、分承包人 D.业主、承包人、分承包人、技术顾问及其他关系方 2.建筑工程保险物质损失部分的保险金额是()。A.建筑工程核算价 B.建筑工程完工时的总价值 C.建筑工程承包价 D.建筑工程设计时的总造价 3.以下()不能作为建筑工程险保险项目。

A.图表、技术资料 B.永久性工程及物料 C.临时性工程及物料 D.施工机具 4.以下不属于建筑工程险物质损失部分的保险责任的有()。

A.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B.火灾、爆炸 C.破坏性地震 D.盘点时发现的短缺 5.原材料缺陷或工艺不当引起保险财产本身的损失属()。

A.物质损失责任 B.保险人责任 C.供货商或制造商责任D.无法明确

6.非外力引起的机械或电器装置的损坏和建筑用机器、设备、装置本身的损失,()予以承保。

A.机器损坏保险 B.建筑工程保险 C.安装工程保险 D.利润损失保险 7.()可作为建筑工程保险的保险责任开始时间。

A.工程交付使用当日 B.工程设计之日 C.工程开工动土之日 D.工程完工验收合格之日

8.建筑工程保险中,建筑用机器、装置及设备使用的费率为()。

A.建筑工程费率 B.一次性费率 C.平均性费率 D.单独的年费率

9.建筑工程保险规定在保险期限届满后()内向保险人申报最终的工程总造价,以便保险人以多退少补方式调整预收保险费。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10.()是建筑工程保险的风险相对集中时期。A.试车期 B.保证期 C.建筑期 D.安装期

11.建筑工程保险对试车期的承保一般不超过()。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12.建筑工程保险保费的结算是以()为基础的。

A.工程结算实际金额 B.工程合同价 C.工程概算总造价 D.国家规定的价格 13.建筑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在保险期内()。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一直不变 D.忽高忽低 14.由于震动移动或减弱支撑而造成的损失是()的除外责任。

A.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部分 B.安装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部分 C.建筑工程保险物质损失部分 D.安装工程保险物质损失部分

15.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险实质是一种以工程施工为经营活动,以工地为场所的()。A.职业责任保险 B.工程履约保险 C.公众责任保险 D.产品保证保险

16.建筑工程保险发生部分损失后,被保险人要求恢复保险金额时应追加保险费,其期限从()开始计算。

A.保额恢复之日 B.保险责任开始之日 C.保险赔偿之日 D.损失发生之日 17.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险发生部分损失后,保险合同项下的责任限额()。A.不变 B.相应增加 C.相应减少 D.不能恢复 18.安装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按()确定。

A.工程安装开始时的总价值 B.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价 C.工程安装完成时的总价值 D.安装设备总价值

19.安装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的除外责任与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不同的是()。A.领有公共运输用执照的车辆、船舶或飞机造成的事故

B.建设安装场地之内及邻近地区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C.由于震动而造成的任何人身伤亡和物质损失 D.承包人所雇员工的人身伤亡及疾病、财产损失

20.()是安装工程保险的除外责任与建筑工程保险的不同之一。A.设计错误引起保险标的本身的损失和置换、修理费用 B.设计错误引起其他财产的损失和费用

C.原材料缺陷、工艺不善引起的保险标的本身的损失

D.原材料缺陷、工艺不善引起的保险标的置换、修理费用 21.航天保险是()的一种。

A.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保险 B.工程保险 C.工程履约保险 D.能源开发保险 22.目前国际保险市场上主要经营的航天保险业务是()。A.卫星保险 B.火箭保险 C.航天飞机保险 D.轨道保险

23.按照()的不同,航天保险可以分为卫星发射保险、卫星运行寿命保险、卫星工程保险等。

A.保险标的 B.保险期间 C.承保风险 D.保险金额确定方法 24.卫星或火箭的工程安装保险的投保人一般为()。A.卫星或火箭经营人 B.卫星或火箭安装国政府 C.卫星或火箭所有机构D.卫星或火箭的制造商

25.发射前的卫星及火箭保险的保险责任期间为()。A.从在制造厂房吊装开始至进入运行轨道止 B.从在制造厂房吊装开始至意向点火止 C.从在生产厂房制造安装开始至意向点火止

D.从在发射工地装上火箭开始至进入运行轨道止 26.航天保险最主要的部分是()。

A.寿命保险 B.卫星发射责任保险 C.卫星发射保险 D.卫星安装保险 27.卫星寿命保险的最长保险期限不得超过()。

A.卫星的使用寿命 B.20年 C.15年 D.卫星的设计寿命 28.发射前的卫星及火箭保险以()为依据确定保险金额。A.制造、安装卫星及火箭的总成本 B.卫星及火箭的市场价格

C.设计、制造、安装卫星及火箭的总成本 D.卫星及火箭的重置价值 29.卫星寿命保险的保险金额()。

A.逐年递增 B.保持不变 C.逐年递减 D.忽高忽低 30.核原料运输保险第三者责任险通常由()承保。

A.商业保险公司 B.核能保险集团 C.各国政府 D.劳合社 31.核电站责任保险的损失只有在()内申报,保险人才予以赔偿。A.2年 B.5年 C.10年 D.15年

32.由于核风险造成的核电站责任赔偿,保险人按照()负责赔偿。A.绝对责任 B.疏忽责任 C.过失责任 D.限额责任 33.核电站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A.按一般风险和核风险分别确定 B.只有一般风险赔偿限额

C.只有核风险赔偿限额 D.只有核风险和一般事故总的赔偿限额 34.以下不属于核电站财产保险的保险风险的是()。A.火灾、雷电、爆炸 B.暴风、暴雨、台风

C.核污染、核辐射 D.核裂变过程中的超常规释放

35.核电站机器损害保险中,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一般以()方式承保。A.一切险 B.比例分摊 C.限额 D.第一危险 36.()采用海上保险与财产保险同时承保的做法,签发了世界上第一张海洋石油开发保单。A.劳合社 B.英国皇家保险公司 C.美国AIG保险集团 D.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 37.钻井平台保险一般采用()方式承保。

A.定值保险 B.不定值保险 C.定额保险 D.限额保险 38.管道作业保险一般按()承保。

A.移动性钻探设备保险B.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保险 C.平台钻井机保险 D.钻井平台保险 39.海上石油开发费用保险不包括()A.井喷精神损害保险 B.井喷控制费用保险 C.重钻费用保险 D.控制污染及清理费用保险

40.井喷控制费用保险的责任限额目前一般按国际惯例采取()。

A.保险期间累积责任限额5000万美元 B.每次事故单一责任限额5000万美元 C.保险期间累积责任限额1亿美元 D.每次事故单一责任限额1亿美元 41.我国从()起开始办理机器损坏保险。

A.1979年 B.1980年 C.1981年 D.1982年

42.()是在传统的锅炉、蒸汽机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建筑工程保险 B.安装工程保险 C.机器损坏保险 D.工程设备保险 43.机器损坏保险是从()中分离出来的险种。

A.工程保险 B.运输工具保险 C.财产保险 D.履约保险 44.机器损坏保险适用于()。

A.所有安装验收完毕并转人生产经营的机器设备和配套设施 B.电脑

C.超役使用的机器设备和配套设施

D.未按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定期保养检修的机器设备和配套设施 45.机器损坏保险的保险金额()。

A.新机器按重置价值、旧机器按购买价值确定 B.新、旧机器均按购买价值确定

C.新机器按购买价值、旧机器按重置价值确定 D.新、旧机器均按重置价值确定

46.机器损坏保险中,锅炉、发电机等连续停工(),保险人退还一定比例的保险费。A.超过1个月 B.超过3个月 C.超过6个月 D.超过9个月 47.机器损坏保险的退费以()为基础。

A.费率 B.短期费率 C.净费率 D.长期费率 48.机器损坏保险的承保风险在财产保险中()。

A.基本险不予承保,综合险可以承保 B.基本险和综合险都不予承保 C.基本险可以承保,综合险不予承保 D.基本险和综合险都可以承保 49.以下不属于机器损坏保险保险责任的是()。

A.超负荷、超电压、漏电及其他电气原因造成的火灾或爆炸 B.工人、技术人员的操作错误、疏忽过失、恶意行为 C.离心力引起的断裂

D.设计、制造错误和原材料缺陷

50.以下对于机器损坏保险保险期限的表述,错误的是()。A.单独投保的机器损坏保险,保险期限通常为一年

B.和财产保险同时投保的机器损坏保险,二者的保险期限的起止时间应一致 C.机器损坏保险可签发3-5年的长期保单

D.机器损坏保险的保险期限可以开始于在机器安装完毕、验收之日之前 51.机器损坏保险的保险金额低于重置价值时,保险人按()赔偿。

A.保险金额 B.重置价值 C.实际损失 D.保险金额与重置价值之比 52.以下对于机器损坏保险保险费率的表述,错误的是()。A.长期的机器损坏保险,其保险费的计算以年费率为基础

B.费率是根据每一台机器以往几年的损失和不同类型与用途来确定的 C.费率是根据所有机器以往几年的损失和不同类型与用途来确定的

D.对外报价的基准费率是以总保险费和总保险金额倒推算出的平均费率 二.多项选择题

1.工程保险包括()。

A.航空保险 B.工程履约保险 C.海洋石油开发保险 D.机器损坏保险 2.建筑工程保险的被保险人,一般包括()。

A.承包工程的施工单位B.技术顾问 C.工程所有人 D.工程的分承包人 3.建筑工程保险物质损失部分可以承保的项目包括()。

A.临时性工程 B.施工机具 C.工地内其他财产 D.永久性工程 4.建筑工程保险物质损失部分的除外责任主要有()。A.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引起的损失或费用 B.战争、军事行动、**或罢工引起的损失、费用和责任 C.原材料本身缺陷或工艺不当所支付的换置、修理或矫正费用 D.设计错误造成的损失和费用

5.保单中规定应由被保险人自行负担的免赔额,是为了()。A.促使被保险人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B.限制小额但经常发生的索赔 C.减少保险公司的事务性工作 D.减少保险公司的责任

6.建筑工程保险一般单独规定免赔额的保险项目有()。

A.场地清理费用 B.建筑工程项目 C.建筑用机器 D.建筑用装置、设备项目 7.下列关于建筑工程保险全部停工或部分停工引起的损失、费用和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有()。A.如停工由承包人的原因所致,应由工程所有人承担责任

B.如停工由承包人的原因所致,应在承包人提供的工程履约保证项下要求损失或费用的索赔

C.如由工程所有人的原因所致,应由工程所有人自行承担责任 D.如由工程所有人的原因所致,应由承包人承担责任 8.厘定建筑工程保险的保险费率应考虑()因素。

A.工地及邻近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无特别危险存在

B.承包人及工程其他有关方的资信情况、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承保人的管理水平C.国际再保险市场行情 D.工期长短及施工季节

9.建筑工程保险的费率应分项进行确定的项目有()。

A.建筑工程、安装工程B.第三者责任保险C.试车期保证期 D.建筑用机器、装置及设备

10.在建筑工程保险中,使用工期性费率的保险项目有()。A.建筑工程、安装工程 B.建筑用机器、装置及设备 C.各种附加险 D.试车期保证期

11.建筑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应包括建筑工程的()。

A.原材料费用、设备费用B.建造费、安装费 C.设计费、土地费 D.运输费、保险费 12.建筑工程保险为了控制特种风险的赔偿责任,对其规定有()。A.免赔额 B.赔偿限额 C.浮动费率 D.最高保额

13.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赔偿限额的规定方法为()。

A.只规定每次事故的赔偿限额 B.只规定每次事故对财产责任的赔偿限额

C.规定保险期间的累计赔偿限额 D.规定保险期间对财产责任的累计赔偿限额 14.建筑工程保险保险责任的终止有()。

A.保险单规定的终止日期 B.工程所有人对部分或全部工程验收合格

C.保险工程的材料、设备运离工地 D.工程所有人使用或接受部分或全部工程 15.建筑工程保险中的保证期包括()。

A.无限责任保证期B.有限责任保证期 C.扩展责任保证期 D.特别扩展保证期 16.下列必须以扩展方式承保的是()。

A.制造期的风险 B.试车期因非试车原因造成的风险 C.运输期的风险 D.试车期因试车原因造成的风险 17.建筑工程保险的特点包括()。

A.保险期限的不确定性 B.保险金额的变动性 C.被保险人的广泛性

D.保险标的的特殊性 18.建筑工程保险第三者责任险的除外责任为()。A.被保险人根据与他人的协议支付的赔款或其他款项 B.领有公共运输用执照的车辆、船舶或飞机造成的事故 C.建设场地之内及邻近地区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D.承包人所雇员工的财产损失

19.建筑工程保险的赔偿方式有()。

A.支付赔款 B.重置 C.修复 D.委付

20.建筑工程保险中,保险人在扣除免赔额时应注意()。A.按保险单的规定,分别对不同的项目扣除适用的免赔额 B.免赔额和免赔率同时适用时,以较低者为准

C.多个项目因同一事故发生损失,应分别对不同的项目扣除适用的免赔额 D.被保险人是多个关系组成时,免赔额的承担在被保险人之间进行分摊 21.安装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应包括()。

A.安装设备费用 B.工程所有人提供的原材料费用 C.运输费和保险费、关税 D.安装工程承包费用

22.航天保险是为航天产品在()提供保险保障的综合性财产保险业务。A.发射前的制造 B.发射前的运输、安装 C.发射后的轨道运行 D.发射后的使用寿命

23.卫星或火箭的工程安装保险主要承保()的风险损失。A.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组装过程 B.卫星及运载火箭的静态试车

C.卫星及运载火箭在模拟发射环境下的试验过程 D.卫星及运载火箭在制造厂房吊装时 24.发射前的卫星及火箭保险的保险保障阶段有()。

A.运输阶段 B.点火阶段 C.仓储阶段 D.装配阶段 25.航天保险的特点包括()。

A.高收益 B.高科技性 C.高风险 D.高价值 26.卫星发射保险的险别有()。

A.全损险 B.基本险 C.一切险 D.综合险 27.卫星发射保险的保险金额构成包括()。

A.发射服务费 B.卫星成本 C.保险费 D.额外费用 28.影响卫星发射保险的保险费率的因素有()。

A.卫星的设计和型号 B.市场承保能力 C.火箭的可靠性 D.卫星经纪人的保险安排方式

29.卫星寿命保险的险别有()。

A.全损险 B.一切险 C.综合险 D.基本险 30.卫星寿命保险的保险金额构成包括()。

A.卫星在预定轨道运行的重置成本 B.额外费用、合同债务 C.卫星的资产价值利润损失 D.折旧金额 31.卫星经营人收入保险承保()。A.卫星发射保险的利润收入损失 B.卫星寿命保险的利润收入损失

C.卫星发射和卫星寿命保险之外的利润收入损失 D.卫星发射失败导致的被保险人收入损失

32.空间物体所产生的第三者责任由()负责赔偿。

A.空间物体的经营人 B.空间物体的所有人C.发射国政府 D.空间物体的发射机构 33.以下不属于能源开发保险的是()。

A.海洋石油开发保险 B.核电站保险 C.核能保险 D.机器损坏保险 34.核电站保险的特点有()。

A.核电站承保的主要手段是控制风险 B.政策性强 C.以核风险为主要承保责任 D.保险费率低

35.核电站物质财产保险包括()。

A.核电站财产保险 B.核电站运输保险 C.核电站安装保险 D.核电站机器损害保险 36.核电站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有()。

A.核电站的反应装置 B.核燃料 C.在核电站安装的机器设备 D.发电设备 37.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保险的险种有()。

A.钻井平台一切险 B.钻井船一切险 C.保赔保险 D.井喷控制费用保险 38.井喷控制费用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

A.正在钻探的井 B.开发井 C.生产井 D.关闭井、封堵井 39.下列对海洋石油开发责任保险的表述,正确的有()。A.包括保赔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和承租人责任保险 B.国际保险市场上采用“三者合一”的混合保险形式来承保 C.承租人责任保险承保的是租船人的租船法律责任

D.保赔保险以海洋石油开发中涉及的各种船舶的责任赔偿为保险标的 40.移动性钻探设备保险通常由()负责投保。A.钻井平台或钻井船所有人 B.钻井平台或钻井船承包人 C.钻井平台或钻井船设计人 D.钻井平台或钻井船技术顾问 41.下列对钻井平台保险的表述,正确的有()。

A.钻井平台保险的保险金额在不低于100%重置价值基础上扣除合理折旧费用后确定 B.保险人对施救费用的赔偿以一定保险金额为限 C.事故免赔额适用于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

D.不足额投保时,保险人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进行赔偿

42.为了取得全面的保障,被保险人应在投保()时附加投保机器损坏保险。A.建筑工程保险 B.安装工程保险C.财产保险综合险 D.财产保险基本险 43.关于机器损坏保险的保险责任的表述,下列错误的有()A.经被保险人授意、默许的工人恶意行为、疏忽过失,保险人可以拒赔

B.工人恶意行为、疏忽过失的结果没有产生实际的物质损失或费用的,保险人也应赔偿 C.未经技术水平、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的培训,没有上岗证书而出现的工人操作错误,保险人应当赔偿

D.工人连续未按操作规程操作而管理人员未予制止引起的损失,被保险人应承担部分责任 44.以下属于机器损坏保险除外责任的有()。A.火灾、爆炸 B.地震、海啸、台风、洪水

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篇3

经济科学出版社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答: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3、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4、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6、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超额利润。

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发展

1、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3、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答:(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垄断资本国际化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答: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是通过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形成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现出来,主要是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国际化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2、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4、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评价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答:(1)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金融等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垄断企业。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支配地位。(2)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它通过遍布国外的子公司,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立国中之国。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出现两种趋势?答: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第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2、怎样正确认识垄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的自我调节?答:当权的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在不触动其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些调整具体表现在:(1)股份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成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已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2)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又一次“微调”,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有相当大的资本已在形式上取得了社会性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又一次较大的局部调整。(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新的经济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继续进行部分调整。

3、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答:(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答:(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征:(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答: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正处在社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原因是:(1)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2)缓解各种矛盾的需要。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3)市场经济的需要。竞争。交换。主体多元化。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人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3、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当前,需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具体采用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4、怎样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同时,按劳分配也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与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的按需分配有重大差别。

2、按劳分配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答: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补充形式。津贴是另外一种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它是对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职工的额外劳动付给的报酬。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形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提高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按要素分配,一方面,它促进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造成收入差距悬殊,并不断扩大这种差距,有悖公平。因此,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和适当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方面,从微观上应以人们的投入与其收入达到适度平衡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应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保持适当差距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人们的收入既应拉开合理的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分配;又应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甚至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分配。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4、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是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社会和集体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运行和发展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它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中主体的结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2、我国为什么采取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有哪些特点?答: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出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国渐进式改革有如下特点: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3.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5.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3、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实现过程是:(1)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直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间分配资源,促进资源向社会需要的部门和行业流动。(2)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市场通过价格和竞争,选择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同时还应看到,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排斥计划配置资源的作用。

4、现代化大生产为什么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答: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汇收支总额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第三,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总之,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需要社会计划和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来引导。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答:(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2)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3)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4)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2、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答: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性在于:(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可以在完善企业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的基础上,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素质。

3、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答:(1)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点;(2)过去的改革只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达到搞活国有企业的目的;(3)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民主管理。(4)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答: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1)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均有明确的界定。(2)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4)管理科学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1、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2、社会主义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答: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这并不意味价格一定与价值完全一致,因

3、如何规范和整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答:规范和整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涉及面广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带动全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第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第二,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法制。第三,加强组织保障。

4、怎样建立我国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答:社会主义价格体系,是指整个市场经济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格的有机整体。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在价格反映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合理的价格体系,不仅意味着商品的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多数商品的比价、差价合理,而且意味着价格体系促进社会再生产发展和人民需要满足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要实行多层次的价格管理形式,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国家要支持和促进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对价格活动进行管理。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再分配?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原因有:(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设立社会保证基金。(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为价格的形成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第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2、如何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答: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就是要是国民收入中的一定数量积累基金,取得尽可能多的游泳劳动成果。提高积累效益的主要途径有:(1)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利于改变技术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集约型持续增长。(2)积累基金应着重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3)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和工具的改革,用于开发和扩大原料、材料和燃料的范围和种类;用于对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4)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要以在扩大再生产中取得最佳积累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3、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答:基本目标和要求: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答: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意义在于:(1)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2)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持和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有:(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经济决策体制。(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答: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法律、计划、行政等调控手段,这些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3、如何认识宏观调控中经济杠杆的作用和特点?答:(1)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间接调控的特点,就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建立起有效的调控传递机制,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宏观间接调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2)经济杠杆体系及其职能。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形成经济杠杆体系。这个经济杠杆体系总的说来具有调节、核算、分配、监督等多方面的职能。(3)经济杠杆作用的特点。经济杠杆之所以能够从宏观上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关键在于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利益调节者的功能,由经济利益的制约上促使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大体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

1、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答: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必须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

2、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答: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的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4)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变动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1)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3)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5)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4、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为什么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快速增长的基础?答: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和优化的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因为,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从宏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从微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答: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中的严重约束,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的现代 经济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2、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重要性:首先,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了更强的预见性,更好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更加自觉地和目标明确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协调发展和实现良性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再次,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味对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决策,这就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要依据物质牛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第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时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国土资源、人口状况。第三,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答: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将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一元的现代经济。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产生而现代经济又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然而,既然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它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向城市,会导致城市因难以承受而产生各种城市弊端,如公用设施不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不安定等。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答: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在于:(1)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2)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4)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5)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性制、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答:对外贸易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外贸易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2)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4)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1)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2)它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3)它实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保险学原理各章练习题 篇4

第七章保险监督管理 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保险监督管理的制度通常包括(D)。A.保险法规宏观指导与管理

B.专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 . C.公众监督管理 D.《保险法》的宏观指导管理以及监管机构的行政管理。2.设立独立的保险监督管理机关的国家包括(B)等。A.日本 B.美国 C.新加坡 D.俄罗斯

3.目前我国的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是(A)。A.中国保监会 B.中国人民银行 C.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D.中国银监会

4.在美国,由各州保险监督管理机关组成的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属二(D)。A.政府机关,有监督管理权 B.政府机关,无监督管理权 C.非政府机关,有监督管理权 D.非政府机关,无监督管理权 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C)。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D.1999年 6.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于(A)。

A.国务院 B.中国人民银行 C.财政部 D.国资委 7.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蚤员会在成立之前,中国保胸监督管理柳构是(B)。A.发改委 B.中国人民银行 C.财政部 D.国资委

8.国家保险监管机构进行保险监督管理行为的性质属于(A)。A.强制性 B.选择性 C.自愿性 D.保护性

9.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管理,两者之间所依据的关系是(D)。A.行政关系 B.会员关系 C.授权关系 D.产权关系

10.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监督管理的范围主要是(C)。A.互助保险领域 B.社会保险领域 C.商业保险领域 D.共保领域

1.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主要包括(D)等方面。A.监督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中介的市场行为 B.督促保险公司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c.监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风险 D.批准设立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2.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主要包括(B)等方面。A.审查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B.监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风险 C.制定或受理基本保险条款和费率 D.办理保险许可证颁发和变更事项

13.对于保险产品来说,其核心概念是(A)。A.保险保障 B.风险转移 c.风险共担 D.消除风险

14.在对保险产品划分的三个层次中,第三层为顾客的问题而提供的其他艮务,称为(C)。

A.风险转移 B.保险保障

c.功能保险 D.附加保险

15.在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划分中,其核心业务是(A)。A.风险性业务 B.储蓄性业务 C.服务性业务 D.投资性业务

16.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对象是(D)。A.保险产品的供给者 B.保险中介人

C.保险的投保人 D.保险产品的供给者和保险中介人

17.国务院、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出的通知、指示、命令或制定的办法称为(B)A.规章 B.规范性文件 C.法律 D.行政法规

18.中国的第一部《保险法》颁布于(A)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19.市场失灵中的市场竞争失灵主要是因为(C)。A.市场功能有缺陷 B.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c.垄断 D.信息不对称

20.市场调节本身具有盲目性,主要是因为(C)。

A.市场调节属于事前调节 B.市场调节属于事中调节 C.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 D.市场调节具有随意性

21.一方面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社会上的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将会广泛、长期地影响到其客户的绝大部分利益。这反映出保险经营具有很强的(A)。

A.公共性 B.特殊性 c.负债性 D.保障性

22.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来履行其赔偿或给付职能。这表现了保险经营的(C)A.风险性 B.给付性 C.负债性 D.公共性 23.与银行相比,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因承担义务而形成的负债的性质是(B)A.更具确定性 B.更具不确定性 C.两者确定程度一样 D.没法比较

24.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大部分是以(D)的形式存在。A.债券投资 B.股票投资 c.银行存款 D.保险准备金

25.投保人只能依据保险人设定的不同险种的标准合同进行选择,而不能对 合同的内容提出变更意见,这表现了保险合同的(B)。A.射幸性 B.附合性 C.自主性 D.公平性

26.保险监督管理的行为属于(A)。A.行政行为 B.民事行为 C.国家行为 D.法律行为

27.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如行政赔偿责 任由(C)来承担。

A.保险中介 B.保险公司

C.保险监督管理部门 D.保险行业协会

28.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对各保险公司和各保险中介人必须采用同样的标准。不能对一些监督管理对象较宽,而对其他监督管理对象则严。这体现了保险监督管理原则中的(D)。

A.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原则 B.独立监督管理原则 C.公开性原则 D.公平原则

29.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各种方式中最为宽松的一种是(B)。A.规范管理 B.公告管理 c.实体管理 D.流程管理

30.国家制订出一系列有关保险经营的基本准则,并监督执行,这种管理方式称为(D)。

A.准则管理 B.公告管理 C.实体管理 D.规范管理

31.在规范管理中,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经营进行的干预包括(A)等。A.最低资本金要求 B.业务经营 C.财务管理 D.人事任免

32.在保险监督管理方式中最为严格的方式是(B)。A.流程管理 B.实体管理 C.规范管理 D.公告管理

33.创立实体管理方式的国家是(D)。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瑞士

34.在监管模式中,重点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主张承保费率、承保条件自由竞争,可由保险经纪人起草保险条款,拟定保险费率的代表性国家包括(C)等。

A.中国 B.丑本 C.英国 D.美国

35.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实行的模式是(D)。A.偿付能力监督管理模式 B.市场行为监督管理模式 C.公司治理结构监督管理模式

D.偿付能力监督管理和市场行为监督管理并重的模式

36.保险人的认可资产与实际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C)。

A.偿付能力

B.实际偿付能力

C.偿付能力额度

D.最低偿付能力

37.由《保险法》或保险监督管理部门颁布有关管理规定来规定的,保险公司必须满足的偿付能力,称为(A)。

A.最低偿付能力

B最高偿付能力

C.实际偿付能力

D.偿付能力额度

38.中国保监会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态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对指标超过正常范围的个数达到(C)个以上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将要求公司进行解释、提交改进报告,或者实施迸一步的检查以评估其偿付能力。,A.2

B.3

C.4

D.5

39.保险偿付能力监督管理指标的性质在监督管理中属于(D)。

A.事前指标

B.事后指标

C.强制性指标

D.预防性指标

40.人寿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C)。

A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B.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c.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与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和

D.以上都不是

41.按照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督管理指标管理规定》,凡是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中国保监会将会采取(A)等措施。

A责令提出整改方案

B.责令不许分保

c.鼓励增大经营费用规模

D.责令开展新业务

42.偿付能力不足处理是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所作的处理决定,包括责令保险公司(B)。

A接受新业务

B.补充资本金

C.禁止转让业务

D.禁止办理再保险

43.在目前美国偿付能力监督管理体系中,主要目的是协助各州的保险署依法监控在本州营业的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子系统称为(D)。

A.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的早期预警系统 B.法定风险准备金监控(RBC)C.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FAST)D.保险监督管理信息系统(IRIS)44.保险市场行为监督管理的核心是(C)。A.保险机构的设立 B.高级人员的任职资格 C.保险费率 D.保险资金运用

45.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可以采取的组织形式包括(A)等。A.股份有限公司 B.合伙制企业 c.合作制企业 D.个人独资企业

46.目前,我国对于保险市场的准入采用的是(C)。A.登记制 B.核准制 C.审批制 D.注册制

47.申请人不仅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而且还必须经政府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才能进入市场。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主管机关不一定予以批准,这种市场准入制度,称为(B)。

A.登记制 B.审批制 C.核准制 D.注册制

48.我国《保险法》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A)。A.2亿元 B.3亿元 c.4亿元 D.5亿元

49.中国保监会应当对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进行审查,自收到完整的申请材料之日起(D)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建的决定。

A.3个月 B.4个月,C.5个月 D.6个月

50.申请人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保险公司的,应当在(B)内完成筹建工作。

A.6个月 B.1年 C.1年6个月 D.2年

51.保险公司自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之日起(C)内无正当理由未办理公司设立登记的,其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自动失效。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年 ”

52.保险人兼营保险以外的其他业务,非保险人兼营保险或类似保险的业务属于(B)。

A.兼营业务 B.兼业业务 C.代理业务 D.合作业务

53.同—保险企业内部,可以同时经营陛质不同的保险业务,称为(A)。A.兼营业务 B.兼业业务

c。代理业务 D.合作业务

54.对保险条款的监督管理,首先是对保险条款的(D)进行监督管理。A.用词 B.字体 C.格式 D.内容

55.对于保险条款的监督管理,我国《保险法》修改以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C)。

A.自保险公司自行拟定条款,报经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或备案 B.由保险公司拟定并使用,但需备案 . c.由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条款。

D.法律允许的,由保险同业协会依法制定条款

56.对于保险条款的监督管理,我国《保险法》修改以后主要采取的方式是(A)。

A.由保险公司自行拟定条款,报经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或备案 B.由保险公司拟定并使用,但需备案 C.由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条款

D.法律允许的,由保险同业协会依法制定条款

57.我国《保险法》及《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均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A)办理。

A.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 B.境外的保险公司 c.大型跨国保险公司 D.劳合社

58.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形式中,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规定了比例限制的是(C)。

A.买卖政府债券 B.银行存款

C.买卖中央企业债券 D.买卖金融债券

59.保险公司持有的各种债券余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公司总资产的(B)。A.10% B.20% C.30%D.40%

60.保险公司持有的同一期债券余额一般不得超过该期债券发行额的(D)A.3% B.5% C.8% D.10%

61.存款期超过5年(含5年)、每笔起存金额超过3 000万元的存款称为(B)。.

A.可转让大额存单 B.长期大额协议存款 C.长期存款 D.定期存单 62.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余额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保险公司上月末总资产的(C)。

A.5% B.10% C.15% D.20%

63.保险公司买卖证券投资基金必须向()申请。A.中国保监会 B.中国银监会 c.中国证监会 D.国务院

64.在现场检查中,只是对某些专项进行检查称为(A)。A.临时检查 B.专项检查 c.定期检查 D.事后检查

65.在现场检查中,要对被检查机构作出综合评价的检查称为(C)。A.临时检查 B.专项检查 C.定期检查 D.事后检查 66.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督管理小组到各保险机构进行实地调查称为(B)。

A.非现场检查 B.现场检查 C.事前检查 D.事后检查

67.对相关材料初步审核、确认、制订现场检查方案、确定人员及下发检查通知书这些步骤都属于(A)。

A.检查准备阶段 B.检查实施阶段

C.报告与处理阶段 D.执行决定与申诉阶段

68.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和分析保险机构各种报告和统计报表,依据报告和报表检查审查保险机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这种检查方式称为(B)。

A.现场检查 B.非现场检查 c.临时检查 D.定期检查

69.在非现场检查中,一般资产负债表要按(A)报送。A.月 B.季 C.半年 D.1年

70、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在收到报表后,对保险公司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发现问题,便责成保险公司立即整改,必要时还要请,(D)协助解决。

上一篇:意外赔偿协议书汇总下一篇:综合部部长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