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文件

2024-10-28

立场文件(通用11篇)

立场文件 篇1

模联会议文件写作——立场文件

发表于 2009-11-26 12:12:23 | 作者:模联人 | 6,576 views 环球令德旗下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需转载,请注明模联人网站原创。

立场文件是表达某个国家或组织在某个特定议题上的立场概要的文件。它在会议进行前就需要提交,以供代表互相了解立场,更有针对性地准备会议。在会议中,它也可作为代表正式发言的主要的参照材料。

一、立场文件的内容

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应该有理有据、语言精准,并且鲜明、准确、有力地阐述本国针对某一议题的立场。广而言之,立场文件顾名思义,就是阐述本国的立场;具体来讲,一份出色的立场文件需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本国在该议题中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2.本国赞成及签署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协议,本国参与的与该议题相关的国际合作和行动;

3.本国与该议题的相关程度,对于解决该问题在国内曾经采取过的重要行动、通过的重要法案;

4.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国内措施和国际行动);

5.本国领导人及政要发表的有关该议题的重要讲话;

6.本国在该议题中的相关利益总结及立场底线总结。

为了进一步说明立场文件中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下面将举一实例,如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的英国(United Kingdom)代表在写作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ounter-Terrorism)这一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应该包含以下的具体内容:

1.英国对于恐怖主义问题的态度,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基本立场;

2.英国赞成和签署的国际反恐合作条约,英国所参与的国际反恐合作行动;

3.英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情况以及英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为应对反恐所通过的相关法律;

4.英国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对于国际反恐合作的具体建议;

5.英国领导人在正式场合所发表的关于国际反恐的发言和基本立场表态;

6.国际反恐合作与英国国家利益的相关程度,英国对反恐问题的立场底线。

二、立场文件的结构

一般来讲,立场文件分为四个段落比较合理,分别为基本立场、国际行动、国内行动、解决方案。采取这样的‚四段式‛文章结构,能够使立场文件观点明确、内容全面、环环相扣、逻辑清楚。第一段为本国对该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的阐述。此段应总启全文、开门见山,明确清晰地表明本国的基本立场——即所讨论的问题与本国的利益关系,以及本国对于此问题所持的明确立场。在后文的论述中,全文应该围绕着本段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展开陈述。

第二段应简述本国所参与的与议题相关的国际行动。国际行动既包括本国所参加的国与国之间对于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共同行动方案,也包括本国赞成、同意、签署的相关国际条约的内容。例如,澳大利亚代表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时,可以引用相关资料、数据及本国领导人的讲话和政策支持本国的观点,如:‚澳大利亚签署并全力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以及《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相关规定‛。

第三段应阐述本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国内行动。在本段中要详细讲述本国国内利益与此议题的相关程度,并且介绍本国应对该问题所曾采取的具体措施、通过的相关法律等。

例如,再次以上面澳大利亚代表写作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立场文件为例,澳大利亚代表的立场文件中可以出现以下的内容:‚根据澳大利亚国家天气与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自1993年以来,全球变暖正影响地球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快的速度增长,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力澳大利亚沿海低地,并且对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构成了切实的威胁。2006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署了一项5亿澳元的特别基金,旨在发展本国的清洁能源建设以防止气候变暖为澳大利亚带来的恶劣影响‛。

第四段提出本国认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与行动。模拟联合国会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国际问题,因此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的立场和全球的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立场文件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合理,而不是泛泛而谈。

例如,同样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澳大利亚可以在立场文件中提出解决方案:‚澳大利亚认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能源消耗及研发清洁能源。在科研方面,各国应该进行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具有可持续性的新能源;在气候治理方面,在遵循《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同时,澳大利亚敦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立场文件没有固定的内容要求,以上只是推荐一种最为常用的写作立场文件的形式。无论形式如何,立场文件的核心都是要完整、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本国在某一特定议题中的立场。此外,立场文件没有必要一定分成四个段落,如果其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成两个段落来写,每一个段落五至六个句子最佳。以下是一篇立场文件的写作范例:

Delegate: Zhang San, Wang Wu School: Beijing No.1 Middle School Country: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mmittee: ECOSOC Topic: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focus, for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o many other important issues.On one hand, migration is contributive to glob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ommunication.On the other, migration touches on numbers of sharp problems, inclusive of human rights, refugees, public education, healthcare, racial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As a developed country in west Europe, UK is evidently facing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ccording to the UK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migrants in UK is about 5 million, which forms 10%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As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Tony Blare has stated, migrants has become a strong contributive power in UK economy.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lo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igration.In 2003, the 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as created to study ways that governments and UN agencies can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migration issues.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of Human Rights is also working on important human rights issue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There have also been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produced which affect the treatment of migrants, such as the 1990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The UK government is always making effort in many aspects to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to legal migrants and prevent illegal migration.UK is always working to constitute better social environment for legal migrants.For instance, UK put forward the new bill on migration in March 2006, which includes fin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migrants and standardizes migration to some extent.UK affirms its intention of cooperat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UK would like to utilize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to standardize migration.UK would also like to optimize the information-exchange system among countries to provide more efficiency in solving migration issues.Moreover, UK is willing to establish stable cooperation on migration issues with third-world countries.In details, UK intends to establish express gateways to welcome legal migrants and work with third-world countries on preventing illegal migrants.To sum up, UK is convinced that with the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ll contribute more to the world and cause less trouble.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美国

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新华网华盛顿11月25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白宫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据专家推算,这一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白宫还表示,美国的减排目标还包括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

白宫当天还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12月9日出席届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据新华网报道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美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关键参与者。发展中国家呼吁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至少减排百分之四十。专家分析美国目前设定的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百分之四,这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立场文件 篇2

6月7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指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文件分四大部分对中国在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法治、人权与民主以及加强联合国等方面的立场进行了阐述。

中俄彻底解决边界遗留问题

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彻底解决了长达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补充协定》是去年10月普京访华期间签署的。根据协定,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近375平方公里,双方将各得约一半。这次和平解决是两国经过40多年谈判,双方最终都做出让步后取得的成果。

法、荷:对欧盟宪法说“不”

5月29日,法国内政部公布欧盟宪法公投结果:参加投票的全部合法选民中,54.87%的选民投了反对票,45.13%的选民投了赞成票,《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未获通过。希拉克总统当晚在爱丽舍宫发表讲话:接受人民的这一选择,并将继续在欧盟和国际舞台上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利益而努力。6月1日,荷兰选民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作为两个创始国,法国、荷兰居然否决了欧盟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无疑将成为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法国否决的当天,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表声明说,虽然法国全民公决的结果使欧盟进程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但欧盟制订首部宪法的努力并不会因此而终结,这也不意味着德法伙伴关系将不复存在。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表示:英国尊重法国公投的结果,但对这样的结果感到遗憾。西班牙政府表示:《欧盟宪法条约》的批准进程应继续下去。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也指出,即便法国和荷兰否决了欧宪条约,其他的欧盟成员国仍然应该继续完成各自的批准程序。

俄羅斯:2008年内撤军格鲁吉亚

5月30日,格鲁吉亚外交部长祖拉比什维利与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签署协议,俄方同意在2008年全部撤除驻格鲁吉亚的两个军事基地——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俄军撤出格鲁吉亚意义非同小可。俄、格两国围绕俄驻格军事基地的矛盾由来已久。格鲁吉亚一直是独联体国家中对俄罗斯离心力最强的一个国家,而且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军事基地的存在,是俄罗斯保持对格鲁吉亚乃至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影响的一张宝贵王牌,也是双方争执并导致关系频频紧张的重要原因。为打消俄罗斯的忧虑,也为了回应俄总统普京此前表示的“如果第三国军队出现在格鲁吉亚,那将会危及俄罗斯的安全”,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5月25日表示,俄驻格军事基地撤除后,格鲁吉亚永远不会成为其他国家军队的通道或战略基地,格鲁吉亚愿努力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关系,而不是与俄疏远。

俄日四岛争端依旧

5月31日至6月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访问日本,与日本外相町村信孝举行了自今年1月以来的首次日俄外长会谈,这也是他自去年3月上任以来的首次访日。此次会谈主要是围绕北方四岛与普京年内访日问题而展开。日本外相原以为长达3个小时的会谈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但不想拉夫罗夫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强调,双方仍未能就俄总统普京访日的具体日期达成一致,在北方四岛领土争端问题上,“双方的立场南辕北辙”。

今年是日俄贸易协定150周年,日本企图利用纪念日的契机频频邀请俄总统普京访日,以期讨论领土问题。但是俄罗斯对此戒心很大,俄罗斯愿遵照1956年苏日发表的联合宣言来协商——苏联承诺将在与日本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之后,把四岛中的齿舞和色丹两岛交还日本。但日本方面担心一旦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归还两岛之后,俄罗斯就将以两国间领土问题已解决为由,拒绝再进行领土交涉,因而一直坚持四岛一揽子归还方案。由于双方的分歧太大,而原定于今年年初的普京访日计划一拖再拖,原定于3月举行的外长会晤5月底才得以实现。

局势混乱 美在伊建四大基地

伊拉克每天都处在混乱当中。6月2日伊拉克再次经历“血腥日”,一天之内发生至少五起袭击事件,总共造成31人死亡。此前一天,武装分子发动的多起袭击事件共造成六人死亡。5月30日、31日,驻伊美军和意大利军队先后有两架直升机坠毁。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为了长期驻军和集中力量打击反美武装的需要,美军计划在伊拉克建立四个超级军事基地:南部的塔尼尔、西部的阿萨德、中部的巴纳德和北部的伊尔比尔或卡亚利。新基地将围绕现有的机场建造,以确保供应线和军队的机动性。巴格达附近的美军已从13个小基地撤出,集中部署到新军事基地。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还将建立一支由中央司令部领导的伊拉克民兵武装来对付反美力量。分析人士指出,美军将使用库尔德和什叶派民兵打击中部和北部的抵抗力量;在南方则利用前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和伊军镇压对抗美军的什叶派组织。

当前,美在伊拉克驻有15万军队。分别是第4机械化步兵师、第10山地师、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82空降师的两个旅,以及第173空降旅,约四个陆军师的兵力。此外,作为地面部队的还有:美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加强陆战师,即第1陆战师全部,以及第2陆战师所属的一两个陆战步兵团。

阿巴斯游说布什,成果丰硕

5月24日至26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对美国进行访问。在这次访问中,布什发出明确的信息:美国将继续坚持由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四方共同制定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致力于建立巴勒斯坦国。布什宣布美国将向巴民族权力机构提供5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援助,用于今年8月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后帮助巴勒斯坦人在当地修建住房、学校等基础设施。布什还宣布,他将派遣赖斯在以色列开始单方面撤离加沙前分别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更重要的是,阿巴斯还成功说服布什向以色列加压:停止在巴领土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建立巴勒斯坦国必须确保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能够连接起来;必须拆除未经授权的犹太人定居点等。

朝美“互动”透出“亮光”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自去年九月搁浅以来阴霾重重。但最近朝美双方的“良性互动”还是透出了几丝亮光。6月3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说,美国称朝鲜为“暴政前哨”是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最大绊脚石”。如果美国真心希望和平解决核问题,就应搬掉这块“最大的绊脚石”。在发表明确信息的同时,这位发言人对美国总统布什5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核问题”以及首次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为“先生(Mr)”的讲话作出回应:希望布什能够保持这一态度,从而为重开六方会谈创造良好气氛。此前的5月13日,朝美政府代表在纽约进行了接触。美国国务卿赖斯多次表示“承认朝鲜为主权国家”、“无意侵略或进攻朝鲜”。布什6月2日重申,美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核问题。同时,一名美国匿名高官说,没有理由怀疑朝鲜即将进行核武器试爆。另据日本《每日新闻》6月4日报道说,就在6月3日之前,美朝官员还进行过电话交谈。

日韩争岛激烈,韩国军人首次上岛

日韩两国在独岛(日本称“竹岛”)问题上的争端日益激烈。6月2日,韩国43名现役军官及国防宣传院干部等70人访问独岛。这是韩国现役军人首次集体访问独岛,军官团随后在邻近的郁陵岛上举行为期三天的工作会议。这是韩国政府继5月17日在独岛附近举行防御演习之后向日本发出的又一强硬信号。但韩政府也表示,不希望在独岛问题上的争议影响韩日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关系。因日本岛根县制定“竹岛之日”而与其中断交流关系的韩国清州市也表示,愿意早日重启两地交流活动。但日本根本不买账。5月17日,日本政府首次正式披露26名日本人的“本籍地”是“竹岛”。为确立日本对独岛的主权,岛根县也从5月31日开始研究,希望在日本2006年度预算编制中加入就日韩独岛争议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的项目。韩国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日本方面一种无用的挑衅”。因为独岛长期在韩国实际控制之中,由海警守卫,另有三人在那里管理灯塔。从1981年开始,就有韩国人将自己登记为独岛居民,截至2004年8月,独岛登记户口人数已经达到890人。

美国允许资深“国防官员”访问台湾

模联立场文件 篇3

立场文件是“模拟联合国”活动中一个国家基本的“名片”,它表达了某个国家或组织在某个议题上的立场概要。代表们首先就是通过立场文件来表达本国立场、了解其他国家的立场。因此写一份好的立场文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尤为重要。

?

?

学校:**** 国家:尼日利亚

代表:****

1210米,13个印度洋国家的21万6000大的一场自然灾难之一,联合国公布死难者数字是至少22万3000此外,多国沿岸的酒店和村庄城镇也受到严重破坏,180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并且非常愿意在本国承受范围之内以“不强制遣返,

为原则接受部分难民,希望在印尼海啸难民问题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尼日利亚对印尼海啸难民问题的解决前景感到乐观。

不久,国际社会包括,国际援助总额已经超过80金将陆续就位。的繁荣。

在救助活动中,我们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尽快地解决印尼海啸难民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好下面几个方面:

1、

海啸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为防止下次所海啸所带来的爆发性难民问题,由联合国牵头建立全球海啸预警系统; 建立更加“有前瞻性、有战略性、公开和有效”的救援资金分配机制,确实保证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印尼海啸难民问题,避免救援资金被挪用或贪污;

加强国际合作机制,由联合国难民署牵头协调各国解决此次的难民问题,登记注册灾区难民特别是灾区儿童,以防人口贩卖,为难民提供生活住所,并且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援助,帮助难民重返家园;

2、

3、

难民问题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广大的非洲国家中不断出现,尼日利亚希望通过解决这次的印尼海啸难民问题,继续扩大联合国难民署的职能,尼日利亚呼吁更多国家关注世界难民问题特别是非洲难民问题,呼吁发达国家承担起解决此类难民问题的.中坚作用。

难民重返家园的同时有成千上万的非洲难民无家可归,

安理会美国立场文件 篇4

太原市成成中学

美国

联合国安理会

议题:核能的和平开发和安全利用

核能是一种清洁且能量大的能源,但因其高辐射的特点以及核扩散的问题,使得如何和平开发与合理利用核能成了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核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之

一。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核安全世界十分有意义。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包括参与制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监督条约的实施。核安全峰会于2010年4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主要讨论核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为期两天的峰会最后如期发表公报并通过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

针对核能的和平安开发和安全利用问题,美国的立场为:积极配合有关国际组织进行核安全检查,在不影响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削

减核武器,对受到核威胁的无核国家进行保护和声援。在恐怖分子猖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驻军保护,并派保密专家协助其政府对国家机密进行安全管理。帮助电能短缺的无核国家建立核电站,解决其国家资源问题,并监视禁止其开发核武器,并对其核能的使用安全进行保障,争取全力保障其核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企图利用核武器称霸世界的有巨大野心的国家,美国将在能力范围内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世界和平。

模拟联合国立场文件——美国 篇5

1.姓名:王悦

2.学校:日坛中学

3.国家:美国

4.委员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5.议题: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正文

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其开端于希腊,后有影响至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经济最大的沸点问题是: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升温,债务危机开始从欧元区的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危险的信号。欧元区的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开始面临债务危机的风险。债务危机正步步紧逼,向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发展。

我们美国正在与欧洲展开一场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众所周知,我们美国与欧洲的国家经济结构非常相似,我们都是债务依赖型国家。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成为美国债务的最大买家。并且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让债务货币化。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5月初的27231亿美元是危机爆发前的三倍。而今,美联储在六月停止6000亿美元的购买计划,有谁来继续接手。如此庞大的债务问题,是我们美国政府面临最大的挑战。

美国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美元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而美国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美股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尽管当前美国国债已经突破债务上限,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创下五个月低点,美国国债受到超额认购,债务融资得以顺利进行。

媒体的立场 篇6

应该讲,伊拉克接受这一协议还是应当受到欢迎的,尽管作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伊拉克有些勉强,但它已是别无选择。我们注意到,即便是这一协议本身,也是经过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极大努力,才从美国主导、英国附和的“战争”决议草案的基础上达成妥协的结果。无论这一决议最终是以战争结束,还是以和平告终,伊拉克至少还是赢得了一些时间、赢得了一个机会向全世界提供伊拉克在全面履行联合国关于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决议问题上“无辜”的证明。

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无论伊拉克是否还在研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便是英美现在也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而联合国通过英美提出的决议案本身,也只是根据两个不仅拥有、而且是拥有世界最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的两个核国家的怀疑和猜测!至于他们提出这一决议草案的动机,我们大概也只能从“9·11”事件后美国的国内政治需要和美国鼓吹的“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的“绝对”二元分立的全球反恐行动中去寻找答案了。

不错,“9·11”事件后,一时晕头转向找不到“敌人”的美国政府凭着直觉马上指控流亡阿富汗的沙特富翁奥萨马·本·拉丹为幕后黑手,同时指控伊拉克具有重大嫌疑,西方各种不同倾向的媒体也跟着空前一致、开足了马力鼓噪所谓“文明的冲突”的活证明,就连我们这个历来强调独立自主的国家的一些媒体和学者也不加分析地学着别人的腔调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应该说,那种反应在美国人民沉浸在大量无辜平民罹难的悲痛中时还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我们也能充分理解从未经历过类似危机事件而手忙脚乱的美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和对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尤其是一个曾经理性的人作出过激的反应乃至借此为所欲为的借口。

英美国家一向标榜自己是个法治的典范,即使是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封建传统的国家也在努力向法治国家转变,但是,无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在法律实践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谨守之、慎行之,那就是“无罪推定原则”,即对任何犯罪嫌疑人,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并宣判其有罪之前,他都被认定为是无罪的。用一句以前习以为常的斗争哲学的话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首先保证不要伤害一个好人,即便他曾经犯过错误、哪怕是难以饶恕的重大错误!那种野蛮时代“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走一个”的做法是有悖人类正义和人类良知的。

现在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来,即如何保持一个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新闻传媒的作用,应当是抑恶扬善、去塞求通,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全面、更客观的事实,让公众自己去评判,而绝不应该囿于党见、制造舆论、误导舆论、替少数人宣传,甚而至于给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强权势力当传声筒而鼓呼。今天,在努力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相信我们的人民!相信人民的智慧、相信人民的判断力、相信人民的正直、相信人民的公正、相信人民的良知。

记得《大公报》前总编辑,谠言论政,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著称的“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在1926年新记《大公报》的发刊词上曾作如是说:“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并明确指出:“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视为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

因此,他要求《大公报》同仁“当尽可能,剖析事实,衡量厉害,不畏强权,不媚时尚,期以公正健实之主张,化全国各种感情思想上之歧异”。在此,笔者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张先生的这番话对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张先生的话,言犹在耳,他要求我们秉持一颗公平持重、无私无我的心,仔细分析、辨别事实,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不趋炎附势、不迎合低级趣味,坚持一个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操守和职业道德。

不错,现在的西方传媒携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作后盾,昼夜不停地向全世界受众进行信息“轰炸”,在宣传了他们民主自由的价值观的同时,也裹挟进了不少似是而非、充满偏见与成见乃至完全错误的观点。在这样的密集轰炸下,不少人,包括部分传媒业者和社会精英也渐渐地失去了怀疑的能力,或者懒得怀疑,甚而至于全盘接受、照抄照搬、人云亦云。

在这个信息飞速膨胀以至于一切都已经变得非常表面、肤浅的“快餐”时代,这种情况已经逼得我们的传媒业者和社会精英要不断提高分析甄别、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以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于苛求某个主持人或者撰稿人。但是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近2000年“仁孝”治天下的国家,用他人的痛苦(至少是可能的痛苦)作调侃之资是否可以称作“仁”?与强权同声并气、缺少怜贫济弱之心是否合乎“义”?泱泱大国之士语有附强鄙弱之嫌是否可以称得上“耻”?其行是否合乎“礼”?而直接调用他人的语言、少有独到深入的分析是否能称得上“智”?可能笔者在此有些言重了,但是严谨严肃地分析看待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应当是新闻业者的常识和基本的要求,这断不能以活泼为由儿戏之,更不能人云亦云,给别人当传声筒或放大器。

中华民族历来有锄强扶弱、扶危济困的传统,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伊拉克遭受了10多年的经济制裁之后,孕育了古老文明的两河流域已是千疮百孔、民生凋敝,而现在,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那些营养不良的妇女和儿童随时会有灭顶之灾,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还有一份闲情逸致去调侃呢?

在人类的苦难面前,作为社会的良心,我们是没有理由背过身去的。在此,我们并不是在同情或者支持什么恐怖主义,我们需要唤起的是人们的良知,所谓“圆首方足,皆人类也”,在这个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法西斯主义的劣等民族和优等民族之分,任何人也没有恣意屠杀别人的权利!我们要谴责和反对的正是那些残性害民、鼓动残杀和相互仇恨的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和黩武主义。

好在现在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核查工作就要正式开始了,核查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公正,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仍然是个谜。在此我们每个人应当谨记的是,在这个谜底揭晓之前,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伊拉克仍然是“清白”的,尽管它有研制、制造、储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嫌疑。而即便是在伊拉克发现了“罪证”,只要伊拉克充分与联合国合作,彻底销毁“违规”物品并保证永不再犯就是了。中国有句古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能够原谅犯了“反人类罪”而深刻反省的德国,甚而至于原谅了罪行累累但至今仍拒不承认侵略、只言“终战”、不言“败战”、如此永不言败、毫无愧悔羞恶之心的日本,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并没有犯下那么严重暴行的伊拉克呢?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伊拉克政府有罪,绝大多数的伊拉克人也是无罪的。

从现在开始到核查结束向联合国提供报告,还有好几个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媒体、精英应该有一份冷峻持重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冷峻地观察、冷静地思考、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全面客观地报道和评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用事实说话,为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贡献一分力量,这才是我们中国媒体和精英应该做的事。

模拟联合国——俄罗斯立场文件 篇7

代表:孙岳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国家:俄罗斯 委员会:GA 议题:南极地区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

周所周知,南极具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包括南极磷虾等大量海洋生物资源,蕴藏有220多种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储存了全世界约72%的可用淡水资源,以及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潜在的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南极特种微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南极地区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事关重大,俄联邦愿意与各方一道,共同商讨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俄联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致力于南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作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积极签署了关于南极环境保护的各项议定书。积极组织各项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并建立了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积极与各方交流协商南极资源保护。并且坚定不移的遵守有关南极的各项议定书。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及环境监测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恶劣,环境问题不断示警,地球资源日趋匮乏。俄联邦决定首先将承担与自己的工业和经济负荷与未来有关的一定义务。南极地区对于全球气候的调节,全球环境的保护甚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丰富的南极资源开发利用,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俄联邦希望各方能够搁置争议,协商交流,早日就《南极条约》冻结期结束后对南极资源开发制度相应机构以及环境保护达成协议。考虑到我们现有的资源技术,政治格局,俄联邦提出以下立场: 1,希望各国能够求同存异,加强各国之间对于南极问题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并建立起有效地谈判机制和沟通渠道,尽快制定好行之有效的南极资源环境保护的新条约。

2,开发南极资源,俄联邦持谨慎态度,应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在各项制度,各项机构,各方利益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有步骤,可持续性,小范围的开采利用南极资源。

3,开发南极资源应该建立在和平,公平的基础上,该尽可能的照顾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俄联邦不希望因为南极问题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立场文件 篇8

学校:

代表国:大韩民国

委员会:

议题:二战遗留问题的解决

二战后,世界各国产生了各式战后遗留问题,包括边界划分,岛屿归属以及核赔偿等。维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解决二战遗留问题,是每个国家应尽的义务。

立场与态度 篇9

历史与再历史是否能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词?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去探寻,围绕历史与再历史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视觉表征背后所传达出的精神符码。显然答案是多元的,视觉表达亦是多样的。而其观念的呈现与艺术语言的丰富亦是不容置疑的。

2009年,我和鲁虹先生在深圳美术馆策划了“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参展的艺术家有马堡中、刘卓泉、李路明、罗氏兄弟、贺棣秋、黄纲、王明贤、任思鸿、汪建伟、庞茂琨、南溪、魏光庆、刘大鸿、李邦耀、张大力、武明中、黄引等。从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视觉叙事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对红色的经典历史图像的借鉴与利用是其主要的视觉特征。“历史的图像”展览亦引起了前来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文革”美术史学者、批评家王明贤先生的倾力关注。显然,对于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记忆也与他的学术关注点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对于“历史的图像”及“社会主义经验”的认知,来自香港的左函女士(北京贵点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显然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在左函女士和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的支持下,王明贤先生先后在贵点艺术空间策划了两届“穿越历史”展览,这无疑使“历史”成为2009至2011年间人们热议的一个名词。它也引起艺术界的深刻思考与反醒,即“历史是什么,什么是‘历史’”。

其实,历史就是人们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朱厚泽先生曾言“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一个忘记了历史的组织,是一个有意地磨灭历史记忆的政权,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政权;一个有计划地自上而下地迫使人们失去记忆忘记历史的国家,不能不是一个令人心存恐惧的国家。”这种对“历史”概念的精准朗读,无疑透过艺术家们的视觉表达,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历史的记忆,对疯狂年代的理性思考。而弥漫其间的尖锐的批判激情,无疑带给艺术界的是一股股清新的活力。

当历史进入到2012年时,社会的巨变,经济结构的转型,文化的转向,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类型也导致人们的内在心态发生了深刻转变。艺术在实践上必须发生或跟得上,或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关注点再一次直指社会、政治,及“人们的身份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生存的问题”。这促使我和鲁虹有着一种强烈的举办“历史的图像”第二回展的欲望和热情。在和艺术家岳敏君、武明中,批评家王明贤的交流与探讨中,最终把展览的名称定为“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同时举办“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论坛。由于参展艺术家及艺术家的参展方案迟迟不能确定,致使“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论坛期间,未能如期举办展览,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这也导致与会论坛的批评家们产生了种种误读,即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经验”这个敏感话题。令人欣慰的是,在艺术家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武明中、岳敏君、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及学术主持鲁虹先生、青年批评家游江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于今年6月15日在深圳美术馆终于开展。参展艺术家们的视觉叙事与精神主旨无疑是和这个巨变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他们的视觉书写中图像记忆中的生命与政治恰恰构成了当代艺术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图像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图像化的生存方式、表达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像时代人类生存的生存境遇与现实关怀。而图像时代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带有明显后现代观念艺术倾向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比如对红色经典图像符号的借鉴与利用,个人的视觉经验和历史记忆相杂糅所开发出的社会主义经验式的视觉表达方式,既展现出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反思,亦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切入。他们透过历史的图像再去对历史进行描述与回顾,在再现历史的同时,亦再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又没有去还原历史,而是对历史去再发现与重新评价,实则是对历史的再创造。这又构成了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集体经验与个人经验相交织的多重历史语境,进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现实,回应了中国当下的变化。此展还吸引了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的关注与支持。面对纷繁多元的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立场与态度显然是这一展览得以在四地巡展的理由。在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的展览是巡回展的第三站。该展览又是宋庄艺术节期间展览学术水准高和学术定位清晰,影响深远的一个展览。而北京贵点艺术空间左函女士及她的工作团队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与判断,及他们致力于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专业的、良好的交流平台,并将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公众的良好愿望,亦通过“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得以实现。

学生立场 篇10

1、教育者要有“学生立场”。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不懂得人就不懂得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者心中眼中要把学生的立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目标,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2、教育者要有教育的眼光。教育即生长,就是教育者应有的眼光和尺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要明确的知道,学习是苦的,是一种修炼自身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忍受身体不适和心灵煎熬。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规。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绝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学习,就会形成压力、就会添加负担。“减负”不是“去负”,减掉的是过多过重的负担,去不掉的是“负担”本身。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从促进生命生长的角度,考虑加以什么样的任务和负担才能满足和提升他们的学生的需要?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的需要生长了、发展了么?同时教育眼光还有具有道德重量。在对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的现象保持敏感和进行谴责的同事,还承担了建构的重负——建构促使儿童生长的环境生态,用自己的热情、真诚、智慧和细致入微的行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遮风挡雨、开辟道路,这种目光里饱含道德的柔情和建构新世界的力量。

3、教育的内容要生活化。

从成人的角度,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从小接受的厚重的教育内容,沉淀在心里、扎根在记忆里的着实不多了。那么同样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生命能量,为什么有的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却顽强的经过岁月的淘洗留了下来?其实,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原因之外,教育内容有没有和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有满足了学生生活需要,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才有可能留存心底,发挥教育的力量。在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看来,生命生长的挑战和危机无处不在,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应对重重挑战和危机,促其走出危机,迎接新生活。能够有此功用的教育,就是最有价值的教育。那么让教育内容在学生的世界中“剩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让喜欢躲在象牙塔的书本知识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

学生的课业负担迟迟减不下来,是因为不是“减”的问题,而是应该思考给孩子添加怎样的负担是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是利于其生命成长的,是支持其精神世界合理建构的,而这样的负担又怎样添加,以什么样的方式添加才是适合的。课业无效,减多少都嫌少;课业适合,负担加多少,都不嫌多。

3、理想的学校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于很多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来说,怕的不是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各种岗位练兵,怕的是应付各种上级的检查,应付突发的行政决策。于是乎全校总动员,甚至加班加点不眠不休。有的教

育区域为了抓工作有成绩,连续五年教育局各科室领队年均5次左右下到学校检查工作,所产生的问题可想而知。那么类似这种兴师动众的活动,是否是深思熟虑、真能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呢?(幻灯片)稍有所得,就忙于展现;稍有亮点,就忙于宣传;稍有成绩,就忙于汇报,以搞运动的方式管理教育忙于各种层出不穷的任务、检查、屏蔽,种种忙造成了闹,闹加剧了忙,各种忙和闹,都可能是对教育本意的南辕北辙。我觉得这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管理常识的,尤其是对于学校而言。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而就李正涛教授在书中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段论述“作为事业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安静的。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的生长,静悄悄的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教育者心灵的躁动会引发受教育者更大的焦躁,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躁动的互传互动,在双方的生命之湖中会引发波澜,甚至是毁灭性的巨浪,教育的灾难,由此产生。一颗贪图热闹的心灵,收获的必然是灾难后的荒凉”。

想起,于丹教授《趣品人生》一书中说起一个故事,说清代文人李渔,在家乡兰溪建了一座亭子,传说在建造之初一个财主出自赞助,所以要给名字取名为富贵亭,李渔觉得恶俗,就阻拦说“且停停”。财主不悦,说反正也没取好名字,李渔便说就叫“且停亭”。后来有一副对联提及“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着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把空间和时间还给教师和学生,像夸美

那种立场创造自信 篇11

·Ⅰ·

“1825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少年赫尔岑在父亲的书房门前听到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朵渔的叙述同一个新的时代一起开始,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俄罗斯最黑暗的时代,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 “30年代”,也是被别林斯基称为天才诗人的莱蒙托夫成长的年代。那个特殊年代“权衡利弊平庸乏味的市侩习气,老气横秋自甘沉沦的犬儒主义”,像有毒的空气一样毒害着青年们的心灵。而年轻的莱蒙托夫,“凭借他那天才的抒情才华,凭借他良善的生命本能和道德热情”,追求的是“做一个行动主义者,一个殉道者,一个将诗篇奉献给生活和时代的诗人,一个世俗教士般传播福音的人”。作为青年时代一起在上世纪90年代骤然紧张的空气中成长起来的同龄人,我能理解这样的莱蒙托夫对于朵渔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意味着什么。在我们不甘遮蔽自我启蒙的道路上,莱蒙托夫无疑是那颗最给人以方位感的启明星。“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那前途不是黯淡就是缥缈”,朵渔说,他每每读起这首诗,心中便泛起万千波澜。我想掀动那万千波澜最源头的力量,应该是诗人与那个特殊时代的关系,也是朵渔为自己的写作建立坐标系的起点。

如果说,27岁就在一场决斗中身亡的莱蒙托夫,只为他的时代留下了月亮般晶莹却一闪而逝的光芒,身患肺疾、脸色苍白的别林斯基,却凭着他“坚毅的性格、诚正不阿的品格、知行合一的人生理想”,成为一个时代的“萨伏那洛拉”,他以七篇雄文奠定了普希金“民族大诗人”的地位,他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作恩人,他与屠格涅夫是莫逆之交,他将果戈里捧上天又以一封著名的公开信对他愤怒批评。朵渔以别林斯基和他的时代为核心,梳理了十九世纪俄国知识界的派别,他们有激烈的论争,也有深情的友谊,自由、独立的精神底座使他们“始终是社会的良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里,朵渔将俄国知识阶层与时代的关系落脚到“共同体”这个词上,与他目前主持的“共同体”出版工作室暗合,应该包含有他对当下知识阶层群体拥有共同精神基础的希望。

“别林斯基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的俄国社会进入一段更为黑暗的时期。朵渔以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为例,探究了诗人在黑暗时代里存在的独特性和意义,他们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在此关系的推进中建立起来的诗学信仰。这几篇文字,让我们看到作为诗人的朵渔对于诗的极其敏感性和对于诗人的洞察力。无论是翱翔于灵魂的高处,还是潜行于思想的深处,他都像一支箭一般自由,轻灵,准确,有力。他用极具穿透力与本质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天外陨石般陨落人间”的曼德尔施塔姆,“不能接受被驱逐命运的真正的爱国者”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布罗茨基,他们交错的人生轨迹,彼此的传承与纷争,各自独立又休戚与共的命运,贯通了俄国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看清了黑暗天空中每一个星座独特的光芒,以及它们与诗歌的互为意义。

朵渔将诗人置于历史的大命运中,置于祖国的大风大浪中,探寻他们的思想轨迹、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命运,既呈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即时代的道德,也呈现了诗歌与诗人的关系,诗歌即诗人的人生。他适时地将自己的诗歌理念穿插于叙述当中,使得叙述不止于叙述,而具有了批判性。阐释曼德尔施塔姆时,他联想到我们的“先锋崇拜”,他说:“先锋不是一拥而上,先锋是小道,是少数人的寂寞事业”,“不要为先锋提前戴上桂冠,先锋面临的最大可能其实是失败,先锋为我们积累了尸体和经验”。谈到艺术的意义问题时,他说:“无目的并非无意义,艺术的自律与艺术向各种可能性的敞开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处于一种辩证的张力关系中”。他对于诗歌对苦难的承受持有清晰的态度:“面对深渊般的苦难,面对挤迫我们的荒诞、虚无和无意义时,诗人必须对世界(世俗的和属灵的世界)抱持一种基本的信赖,建立一种敞开的、具有内在超越性的、面向人类幸福图景的信仰诗学。”他使用了“必须”二字,表达了一种决然的信念,诗歌不是简单地将我们带向远方的轻盈之物,而是一条扎根于现实世界与灵魂世界深处建立信念并最终通往拯救的道路。朵渔以自己的诗观阐释和解读那些伟大的诗人时,仿佛也在借助诗人们印证自己,借助诗人的时代反观当下的时代。

朵渔对俄国诗人们如此深耕细掘,大概是因为俄国与我们走过道路的同一性。看清历史,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当下。在俄国诗歌与现实的传统中,诗歌是诗人们在黑暗时代的理想主义,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诗人们真诚地热爱着或者说创造着他们在现实中颠沛流离的命运。他们是真正喜欢梦想的人,既可以以诗为马尽情地去爱,也可以循之从容赴死。诗歌给予他们庇护,带给他们苦难的幸福,当历史成为革命后的一片废墟,诗歌却成为那个国家最好的东西。

作为俄国诗人这个整体的延伸,第一辑的后半部分,朵渔选取了杰克·吉尔伯特、奥登、尼采和米沃什四位诗人,试图完整呈现出现代诗歌走过的道路。他像一位农人翻地一样认真地挖掘每一首诗歌生长的土壤,试图找到那些冲动的源头,理清诗歌与爱、思想、语言、哲学之间幽暗的纠缠。他耐心地探究着一首诗歌是如何产生的,那些诗人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在诗歌诞生之前已经行走在了诗人的内心,独属于每一首诗的韵律与节奏,揭示了诗歌的天赋与诗人的宿命。他也许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向每一位诗人致敬。每一位诗人无可模仿的独创性,都是建设我们灵魂世界的营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一个人,要吞下多少光明,才会变得美好起来/我拉起你的手——我们不被祝福,但有天使在歌唱。”

·Ⅱ·

“在对诗歌的探险中,越是接近光源,越有一种临渊的眩晕。而伟大的诗人是不顾自我的,总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危险的境地。”(朵渔《诗歌的光源及我们的现状》)对于诗歌,朵渔似乎穷尽了自己的胸怀,对可能的遮蔽和偏执保持警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好让诗歌这个情人在内心永远鲜亮,永远立于拯救的高处,保有它的永恒性。在《诗歌的光源及我们的现状》一辑中,他变换着时空为诗歌命名,在各种清晰、含糊、不确定、绝对的命名过程中,他不断地建立,打破,再建着自己的诗观。他以一种辨析的方式,一边提问,一边作答,刚刚表达完一个思想,新的疑问陡然而生。刚刚回答了“古人对诗歌的认识与志相关”,下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所有言志的东西都可称为诗?”因为任何一种言说,都可能是腹背受敌的。在这样的辨析中,诗歌思想的变化和演进像一枚自然生长出的叶片一般脉络毕现,让我们一步步接近了那个光源的中心。

nlc202309082038

他的辨析不只是自我辨析,他还要随时跳进某个时代与古人对话。阐释柏拉图对诗人的驱逐与批判时,他忍不住要和老先生理论一番。作为晚辈,他首先低调礼貌,认同老先生的“神赋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然后话锋一转,指出老先生“把这种‘神赋论’夸大了,轻视了诗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诗歌本身的手艺属性”。他步步深入,言辞灼灼,“关于诗人的‘非理性’‘非道德’,我也认为这是诗人的特权,而不是诗人的罪证”。显然,他是把诗歌作为追求真理的志业,才胆敢这样冒犯权威,不盲目依循。他的态度既冲谦又狂放,保有着一个诗人堂皇的个性。

追本溯源是为了看清现状,他反身潜入历史的深处,是为了将目光看向更久远的未来。丰厚的知识体系,为他建立起了世界的历史的眼光。在阐释几位当代诗人和艺术家(韩东、于坚、西川、吕德安、萧沉、赵潭)的文字中,他几乎是将当代汉语诗歌(或现代艺术)看作一种革命的工具,饱含复杂的深情解析了它们及其创作者对传统的颠覆与重建,为我们呈现了诗歌在现代转型历程中的生态。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于坚的“先锋也可以是后退”,西川的“反讽主义”和“与读者对斥共舞”,吕德安“素朴而感伤的灰”,无论诗人的意识、观念如何变化,无论作品的风格如何特立独行,使诗歌和艺术立于高地的,永远是批判性与实验性的现代主义精神,它是潜藏于作品内部的灵魂,也是诗歌介入现实的一种积极的姿态。

朵渔给予了他的诗人同行们最大的理解,他不乏专业的评判眼光,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诗歌这种纯属个人想象的艺术形态中获得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解放,以及他们对当代汉语诗歌整体发展的独有贡献。他的评判,不是从词语、意象直接衍伸出来的解读,而是追溯性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他从诗人所经验到的或命运赋予他们的东西中,挖掘着诗歌观念的生长土壤,比如于坚的“性情中的浪漫主义和他文化心态上的古典主义的有效中和”,西川的“命运对他个人发出的咄咄逼人的挑战”。他精准又富有节奏的语言,有着突破时空的凌厉,让读者随时坠入一种滑翔的快感。他有时突如其来的一笔,又仿佛带有神性,让人肃然起敬。“面对画布那种浩瀚的无命运的空,甫一落笔,某种宿命就被唤醒了。犹疑,在于对自我霸权的取消,谦卑。”这是他写吕德安的句子,让人过目难忘,仿佛不只是在写一个画家,更是写出了一个人与茫茫宇宙的关系。

第二辑的这些诗学随笔中,朵渔以一种浩然的时空观,写出了诗歌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是对当代诗歌精神性的探索,也是对它本来的清澄气象的还原。在媒体对诗歌与诗人现象式的简单炒作,致使大众对诗歌普遍误读的当下,朵渔的诗学随笔是深切的观照,也是积极的引领。

·Ⅲ·

朵渔曾在一个访谈中说:“我自己的定位就是民间知识分子写作。”这部随笔集的第三辑,告诉了我他所谓的民间在哪里。

好像是萨特说过,写作者面临着两种现实,一种现实是词语本身,另一种现实是他将要赋予词语的意义。我的理解是,词语的现实,是写作者的手艺问题,如何弄好每一个句子,将每一个词语妥帖安放好,让作为符号的词语在某种秩序中诞生出一个虚构的世界;意义的现实,是写作者的立场问题,也是写作的伦理承担。显然,朵渔为自己的写作确立的后一种现实,便是他所谓的民间。作为民间知识分子,就是要让沉默的民间发出声音,将民间以文字的形式赋予意义,而意义一旦形成,便会以光亮的形式反过来照亮民间。

在朵渔看来,民间便是此在的现实,是在晚间跑步时遇到城市里的拾荒者,是在露天停车场发现车子被人划了一道,是出门碰到两个老太太聊着热门话题,是在地铁站看到一个哭泣的姑娘……作为诗人与作家的朵渔,自己显然也是民间的一分子,他与民间被一种亲切的关系连接着。但他又仿佛可以轻盈地抽身而出,将民间景象留在他熟练切换的长镜头或者定格中,让它们在一种内在的视角审视之下而拥有美学意义和道德意义。在《垃圾人生》中,他既给了拾荒“是从贫穷里总结出来的生活哲学”这样形而上的定义,又看到了拾荒者一家“互为希望,互为依靠,互相离不开对方”的世俗的幸福。在《痰迹人生》中,被人暗中划了一道的车子,以及从车窗里啐出一口浓痰的大爷,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基督教世界“罪感文化”的对比,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传承之后的文化真空深感悲哀。《告诉我你想怎么死,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中,两个老太太的日常聊天,让他对人之生死一番畅想,儒家文化的乐生哲学,西方人向死而生的观念,哪个是更伟大的智慧呢?而《一个姑娘在站台上哭泣》中,姑娘瞬间喷涌的眼泪,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彼此陌生又相互依靠的关系,情感的匮乏使简单如一滴眼泪或一个眼神都可以成为人生孤旅中的温暖安慰。民间的情感本身充满了张力,作家则要为这种紧张的情感找到精确的意象,通过语言呈现意象本来的面貌,透露出原本有情有义的天地万物景象。“眼泪”看似站台上不经意的偶得,实则是富有思想洞察力的作家对遮掩在芜杂生活表象之下的生命本质的敏锐捕捉。

在《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家门口儿》《不觉闷》《各色》《骑驴》几篇文字中,朵渔以一种稍显活泼和黑色幽默的文字描写了日常的邻里关系、市民文化,让文字穿透日常生活既定而生硬的外表,呈现出了习以为常的日常状态的荒诞性。他对于荒诞性的呈现,不是一种单向的批判,而是让情节从人性本身和特定环境两个方向生出更深意味的讽刺。他写那些“各色”的人,“不觉闷”的事,“家门口儿”的熟人规则,不是从哲学的角度去阐释人的存在本身的荒诞,而是要揭示人性的幽暗与城市内部规则和文化生态互为依存的关系,实现文字对现实的介入,这也是他作为民间知识分子的立场。

荒诞派剧作家出身的哈维尔,曾在身陷囹圄时说过一句话:“信仰生活,也许。”民间对于朵渔而言,既是生活本身,又作为他思考的对象存在。《沉闷的空气中有惊雷的消息》一文,写的是去年发生在天津塘沽的那场惊人的爆炸事件,文章以一只来到露台上觅食的鹦鹉开始,那只鹦鹉“与我保持着一米的距离。这是一个逃脱的距离,也是一个信任与友好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我们相互报以奇妙的热情与警惕,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被惊恐养大的,它有凌厉的翅翼,有灵活的颈项和半秒钟的埋头,它能来到我的露台上觅食,那么,谢谢它……”这样对细节赋予象征性的动人描写,体现了朵渔作为一个思想者的品质。而将一个重要的事件与这样看似毫无关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揭示了城市的秘密和核心:在危机和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后的藏身之地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也许是朵渔对于生活的信仰。

朵渔以他深厚的美学素养和一种温和的悲悯,让民间的现实在他的文字中实现了文化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拓展,而成为照亮那些黑暗角落的光束。

朵渔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那亮着灯光的地方/就是神的村落”(《最后的黑暗》)。这部随笔集无疑是通往“那亮着灯光的地方”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能依然要经历自身内部深渊与外部黑暗的双重跨越,但我们已然隐约看见光的存在。

上一篇:森吉德玛教学设计下一篇:林间小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