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2024-08-04

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共8篇)

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篇1

许昌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

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工业建筑

第九章附则

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离图示

计算规则附录4 离界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许昌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有关规范、规定,结合许昌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许昌市城市规划区及市政府确定的规划管理范围内各项建筑工程。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 本规定所定标准,为建筑规划管理的基本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应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参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 建筑规划设计

第六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第七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技术条件确定的各项要求。

第八条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一般采用西安坐标系、85高程系比例1:500或1:1000的现状地形图。1.总平面规划图;(1)场地的区域位置。

(2)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周边道路名称、红线及定位坐标)。

(3)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

(4)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绿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5)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编号、外轮廓尺寸、相对位置尺寸、形状、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广场、绿地、人防设施位置及数量;

(7)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公厕、环卫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配电房、热交换站、燃气调压站、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农副产品经营点、物业管理用房等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

(9)场地各出入口位置、尺寸、占用城市沿街绿地的宽度及交通流线组织;

(10)符合消防要求,包括消防间距、消防通道、停车场、疏散用地、消防水池、消防栓等;

(11)拟拆迁建筑的名称、位置、层数、外轮廓尺寸;(12)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尺、图例。

(13)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

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

2.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 3.日照影响分析结论报告;

4.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具体规定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见第八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文字说明;

8.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以及注册师章。

(二)建筑单体方案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规划图(内容同上);

2.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比例1:100—1:300,其中平面图应注明各层的使用功能);

3.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轴测图和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 4.日照影响分析报告(视需要);

5.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具体规定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见第八条); 6.文字说明;

7.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及注册师章。

(三)室外装饰装修工程、临时建筑、零星建(构)筑物以及一般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要求可适当简化。

第九条 按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要求,主城区和邓庄组团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建设项目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服务办公项目,新区内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建设项目和4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服务办公项目和其他超过启动阈值的建设项目,须在报建审批环节同步提交《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

第十条 报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一般不应少于2个,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一般不应少于3个。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十一条 建筑间距系指两栋相邻建筑最外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第十二条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管线敷设、国家安全、建筑保护、卫生、建筑环境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

第十三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具体日照要求:

(一)受遮挡的住宅每户必须有一个(每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的应为两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要求。

(二)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三)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可酌情降低的规定指旧区改建时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时才能执行,且只适用于各申请建设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本身。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控制,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日照分析报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报送的日照分析成果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作为规划管理依据,对日照分析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再次复核,若再次复核基本一致即作为最终结果。

第十四条多层及多层以下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得小于1.2h,在魏都风情区(护城河以内),不小于1.0h。注:h为南侧较高建(构)筑物的遮挡高度,下同。

2.主朝向为东西向时,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多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遮挡建筑(主朝向一侧)为低层其最小控制距离为9米。

(二)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山墙对正面)1.纵墙面在南侧的,其间距不少于0.6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考虑到四层,8.7米)

2.纵墙面在北侧的,其间距不得少于0.75h,且最小不得少于9米。

3、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⑵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⑶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

(四)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若在山墙开启窗洞,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8米,若不开窗洞,则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山墙间距应同时满足消防间距、市政设施及和防灾安全通道要求。

第十五条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

1.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1所列值。

2.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2所列值。

垂直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

3.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3所列值。

4.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

⑵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⑶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第十六条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混合区域

1.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20米。

2.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山墙对正面)时,纵墙面在南侧时,不少于18米,纵墙面在北侧时,不少于20米。3.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4.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5.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⑴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⑵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第十七条

(一)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的生活用房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三)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特定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

(四)幼儿园、托儿所的生活用房和教学用房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第十八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东(西)侧时,参照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其间距应满足消防、安全、环保要求,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3米。若为高层建筑。其间距应适当加大。

第十九条非居住建筑间距要求应满足消防、安全、环保要求。第二十条当相邻建筑所处场地有地形高差时,其建筑间距要求应考虑高差因素。

第二十一条居住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

第二十二条被遮挡日照建筑只考虑主要朝向,当建筑物朝向的角度超过有效日照时间所规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做日照影响分析。

第二十三条规划区内南北向道路规划红线宽25米(含25米)以上的道路两侧的沿路建筑,按规定后退红线后,其相对之间的建筑间距,可不计算遮挡因素。

第二十四条违规建筑、临时建筑以及已办理拆迁手续的拟搬迁住宅建筑不视为被遮挡日照建筑,其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五条本章规定以外的建筑类型和布置形式的建筑间距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第四章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六条沿建筑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渠)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文物、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符合消防、防汛、交通安全、景观、文物保护、环保要求外,并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二十七条沿建筑用地边界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要求时,应按消防要求控制。

(一)离界距离在满足被遮挡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投入在相邻地界投影的垂直距离不大于9米,且其最小控制离界距离不得小于表4所列值。

(二)地下建筑物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不得小于4米,并符合有关规范规定要求。

(三)多、低层住宅次朝向宽度大于15米、高层住宅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6米时,离界距离按主朝向控制。

(四)新建建筑若临现有永久性建筑,且现有建筑未按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建筑应满足自身应退间距,并应满足消防要求的最小间距。

(五)在双方相邻产权人协商达成协议后,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退界距离可适当调整。

(六)对于相邻地块,两地块相邻建筑高度相同的,其退界距离不少于其建筑间距的一半。相邻建筑高度不等的,按照建筑高度比例计算,各自退够规定距离。

(七)界外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为5米。第二十八条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除经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的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5所列值:

(一)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距离除按表5所列3道路指标的1.5倍控制外,且最小值为8米。

(三)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同时应符合第五章规定。删去了:建筑次要朝向后退距离按表5所列指标的0.5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

第二十九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型商场、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满足停车、人流集散的要求,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主要道路上不小于3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三十条新建小学、幼儿园大门前应规划建设校前广场,满足学生接送的需要,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校前广场的面积不小于0.2m2/学生。其大门在满足校前广场的面积的前提下进行退让。

第三十一条墙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1.5米,其形式美观、通透,不临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用地界限;大门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3米。(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线算起)

第三十二条历史街区和传统街道两侧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前提下,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少。城市规划紫线周边的建筑,其后退距离按相关保护规定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三条建筑物的基础、台阶、阳台、雨篷、散水及附属设施不得占压道路红线,在规定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的建(构)筑物。

第三十四条沿河(渠)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或沿河道规划蓝线外绿化控制带外侧的建筑物其后退河(渠)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均不得小于7米。

第三十五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直接为铁路服务的设施除外),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且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2.5米。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围墙与铁路路基坡脚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应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三十六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导线边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以下距离:

1—10千伏

5米 35—110 千伏

10米 154—330 千伏

15米 550 千伏

20米 2.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米。

(三)变电站应按电力行业有关部门规范留足安全防护距离 第三十七条军事管理区周边建筑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并征求军事部门的意见。

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三十八条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除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第三十九条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第四十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性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工程,其控制高度应符合保护性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论证后,由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第四十二条下列建筑物的地上层数设定:

1.无电梯的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2.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3.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

4.托儿所幼儿园教学、生活用房不应超过三层; 5.老年人建筑层数宜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四层及四层以上应设电梯。

第四十三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除必须满足用地地块规定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外,其中沿路建筑的控制高度一般按下式计算:

H≤1.5×(W+S)

H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W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第四十四条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红线的长度,W—道路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退让距离

第四十五条建筑物临接两条(含两条以上)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

第四十六条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80米,高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60米,沿地块北侧临近道路(道路以南)的规划建筑长度不超过45米。

第四十七条建筑临接或其面前道路临接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的,在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二分之一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四十八条沿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的围墙宜用绿篱、透空围栏等形式。第四十九条沿城市主要交通性干道两侧,原则上要避免线性商业的布局形式,应以点状、块状布局为主,鼓励在居住小区内部建设商业街道。

第五十条主次干路两侧的建筑应符合景观要求,不得临街布置有碍市容观瞻的烟囱、锅炉房等建(构)筑物。建筑物不准擅自外扩、改门、改窗、掏孔、挖洞;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造型和立面。

第五十一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室外楼梯、门廊、连廊、阳台、踏步、地下建筑采光井、橱窗、招牌等建筑本身及附属设施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二)建筑基础、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辅助官网、地下室进排水口、地下室出入口、汲水井、花台、散水明沟、车道变坡线等不得超越规划道路红线。

(三)临主要道路不得设置吊厨、外突的防盗网及室外空调机。第五十二条沿街建筑立面要全面装修、粉刷,其装修标准、装饰材料、色彩、格调及所要设置的牌匾、楹联、霓虹灯等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装饰面应及时清刷、翻粉。

第五十三条穿越许昌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其宽度规定如下:

(一)国道、城市快速路两侧各30米;

(二)省道两侧各20米;

(三)县以下公路两侧各10米。沿穿越县(市)城区、村镇的公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可按县(市)城区、村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

第五十四条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按《许昌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配套公建)规划指导意见》执行。

第五十五条严格控制临时建筑的审批,在特殊情况下确需进行临时建筑建设的,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五十六条临时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二层以下(包括二层),不得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等永久性结构形式。

第五十七条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转让、买卖、交换,不得擅自改建为永久性建筑。

第五十八条临时建筑使用期限不得超过2年,使用期满后,应在期满15日内自行拆除并清理场地。使用期内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拆除的,建设单位应在接到通知15日内进行无偿拆除。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批准机关申请办理延期使用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

第五十九条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米;与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交叉口距离,不应小于50米。

(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米;

(三)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米;

(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米。

第六十条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对规范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 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第六十一条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区内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不少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70%;在医疗、卫生、体育和教育科研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的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总用地5%。新建居住小区内绿地率不应低于35%。其中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少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且有不少于1/3绿地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

第六十二条位于旧区改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本章规定要求的,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管理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地面积(每块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栽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洛阳)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 M—屋面地栽绿地面积; N—有效系数(见表6)

第六十三条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应便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使绿地高度低于周围地面高度,形成下沉式绿地。对于使用硬化路面的道路,应使路面高于周围绿地,并在路牙石之间保留雨水通道,方便雨水从路面流进绿地。

第六十四条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米;

(二)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0米安全距离;

(三)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米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

第六十五条各类建筑均须按表7所列指标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场。具体停车位的要求应符合《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中对停车位的要求。

第六十六条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地上停车面积不宜小于总停车面积的10%,但不宜大于20%。沿街独立商业建筑应保证商业建筑规划地下停车面积不小于总停车面积的1/2(道路停车面积不计算在内)。

第六十七条非机动车停车场按有关规定设置。

第八章工业建筑的相关规定

第六十八条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在满足生产工艺、消防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对沿街景观要求等的前提下,主要以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基础。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建筑建筑密度应高于60%以上,容积率要大于1.2,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要达到4200万元/公顷,绿地率不应大于20%。

第六十九条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文体用品、医药、电子设备、工艺品等适合多层厂房的工业项目,必须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

第七十条各类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要不断加大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提高多层标准厂房的比例。除机械制造业等确实不适合建设多层厂房的区域,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占产业集聚区工业总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5%。第九

章附则

第七十一条在特定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可从综合因素考虑提出建筑间距、退让、高度的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规程实行前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经核定规划设计条件要求的,或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其相应指标已经市规划建设委员会通过的建设工程,仍按原指标执行。

第七十三条本规定有效期为5年,试行期限为6个月。第七十四条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解释.附录1 制订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附录2 名词解释

一、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至三层。

二、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八层。

三、高层建筑: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八层(不含八层)以上。

四、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

五、建筑间距:指两幢相邻建筑主体外墙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计算坡屋面建筑间距时,应视坡屋面坡度大小而定(详见附录3)。

六、建筑高度:建筑室外地面以上主体建筑的高度。

七、大型商场:指单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在8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商业建筑。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九、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十、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十一、主城区: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的外环以内的区域。

十二、新区:北起许昌和长葛的交界,南至许昌市区的北环路,西到安信快速通道,东达忠武路,面积180.4平方公里。

附录3 计算规则

一、建筑间距的计算

(一)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系指两栋相邻建筑最外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二)建筑物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含3米)的凸出部分(如楼梯间),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4者,其最小间距可忽略不计凸出部分。居住建筑阳台累计总长度(突出于山墙面之外或转弯到山墙面上的阳台长度可不计)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含1/2),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

(三)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二、离界距离的计算离界距离指建筑临地界外墙面距离用地界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方法同上。

三、后退道路红线距离计算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指建筑临道路一侧最突出部位水平投影最外线距离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具体计算方法同上。

四、建筑高度的计算(详见附图1-4)

(一)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

(二)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上檐口挑出宽度;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背顶。

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篇2

1现状

( 1) 对于各大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的只是发电、蓄水等,其实不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其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主要就有三大效益,也就是防洪、发电与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最核心的效益。

( 2) 兴建水利工程过程中,有些议案中已经预见的问题仍旧亟待解决,比如生态系统破坏、地质灾害预防。 有的问题在兴建工程的时候已经被肯定和认识,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暂时还没有有效且完整的方案去解决所以被搁置。还有的是一些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应对和解决办法。

( 3)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在适当时刻开展三峡后续有关工作,对于确保三峡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和能够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三峡水利工程服务我国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能力,后续工作所占比重不可忽视。

( 4) 近年来,宜昌市在加强水利工程及相关产业的监督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针对宜昌市水利工程建设这一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并不是个例,已经开始有其他地区意向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并且已经开始有采取这种监督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措施。

( 5) 管理体制方面,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分别由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管理,地方小水电站 ( 单站装机5万k W以下) 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

2当前宜昌市水利工程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2015年5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与水利部联合下达湖北省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计划,总投资资金达23. 9782亿元,主要用于湖北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史中,其他地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项目能够如此被重视和引起如此多关注的目光。 这一措施是积极有效的,表明了国家对于湖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态度,把水利工程建设当做一件稳定大局的大事来看待。

二是水利部已经成立安全监督管理司,以往对于各大水利工程的诟病已经有明显减少和改善,无论是葛洲坝水电站还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或者宜昌本地的中小型水电站,尽管不可否认的会对周边地区环境和生态污染防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水利工程带来的效益要比弊端大得多,这里的效益并不是指的经济效益,因为宜昌市大型水电站譬如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不对宜昌当地发电的,它们构成的梯形电站更多的是针对全国, 但是带来的防洪、航运、灌溉作用带来的宏观效益是明显的。

三是自70年代葛洲坝、1994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工以来,尽管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形势相比还是有不足之处存在,但是在水利工程发展这方面近些年引起的关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措施或者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取得的一些比如三峡电站机组今年首次全开运行等成绩都将扩大其影响力度。

四是随着时代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宜昌市各大水利工程单位用人选择上明显提高征选条件,这也将明显表现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国家发展必然趋势的促使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宜昌市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3结论

( 1) 宜昌市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知名,但是宜昌本地发电另有三百多座小型发电站进行水力发电以及防洪、灌溉等作用。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发电先输送至国家电网再按比率分配。宜昌市水利电力局分管宜昌地区各小型水利发电站,并对其 进行宏观指导性管理。

( 2) 国家大力支持湖北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宜昌市水利工程在原来基础上更注重后期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兴建水利会带来生态破坏、移民搬迁等一系列问题,但其防洪、航运、灌溉、发电等功用带来的社会效益甚至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利处也是显而易见。重点是要做好水利后期维护与改善方面措施,才能保证其更高效率的运行。

( 3) 宜昌地区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民主认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效益,预防重大安全事故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行业政策,加大对农村水电行业的投入力度,我市农村水电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 4) 水利工程事关民生发展,其管理制度要与主体工程同时完善与改进,要细化各个环节,分组、分单元对每部分内容进行安全测评,并坚持事后进行总结表彰制度,政府、水利电力局及其他有关部分要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安全管理领域。宜昌市水利工程建设从国家投资为主到社会化多元投资、从水电行业管理到跨水利、电力、环保等多部门管理的改革发展历程。

摘要:宜昌市大型水利工程发展起源追溯到1957年第一座农村小水电宜都谢家洞电站,兴起于葛洲坝水电站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利的发展是推动某个地区经济、人文、政治方针发展条件之一,其主要功能还在逐年完善。文章主要阐述宜昌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兴起特色,以及近年水利行业对于整个宜昌地区造成的重大改变的体现,强调宜昌地区水利行业贯穿宜昌发展脉络的现实地位。

西昌学院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篇3

整体建设,全面开花

在过去的十年中,西昌学院始终致力于自身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当前学院的硬件条件来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流本科院校的潜力。与此同时,学院对软件建设同样重视,认为一流的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管理,指出对学校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院领导认为,学生作为学院最为重要的一张名片,其素质直接反映的是学院的素质,学生的形象也就是学院的形象。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学院的整体形象,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以及促进学院的长期发展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硬件成果。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建设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推进也离不开硬件建设的支持。十年来,学院领导着力打造学院的硬件环境,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与创业平台。学院所主持的“在校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项目,被列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 “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电子技术”被列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了教材管理及建设工作,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完成教材建设立项8个。完成电子科学及技术、社会体育专业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申报工作,完成土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音乐学专业学士学位预评审工作。完成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申报工作,共推荐12项成果参加评审。

就业管理。学院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及创业指导。为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学院与省内外一百多家人才交流中心及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2年,学院组织召开了“沿海企业校企合作暨毕业生招聘会”,总计139场,岗位数9196个,本科毕业生落实就业3622人,就业率高达96.77%,这一数字高于当年四川省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同时,学院进一步完善了《西昌学院学生工作手册》的管理内容。一方面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空间。

助学帮困管理。学院领导历来十分关注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想尽办法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学校有4979人获得国家各类奖、助学金1604.6万元。此外,通过“新长城助学金”“刘雯基金会助学金”等国内外单位和个人资助学生556人,资助金额426.44万元。学院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2500个勤工助学岗位。

学生管理成果。目前,学院共有58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 “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5项。组织4200名学生参加建州60年州庆“金色凉山”开幕式表演,受到广泛好评。在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健美操等比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5项和1个一等奖。学校获四川省高校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以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中,学院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以及时效性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学生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学生中开展节水、节电、节纸、节粮的“四节教育”,实施“光盘工程”,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学院不断加强辅导员及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例如,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学习、实践、提升综合能力提供基础性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创新能力。

学院制定了完善的学生社会活动机制,积极打造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推进校企合作,提升社会实践教师的指导能力。同时,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究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考研,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推行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扩大资助范围及资助力度。在贫困生助学金评定和发放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充分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学院的体育艺术工作,积极搭建艺体实践平台,支持艺体专业队参与校外竞赛,先后打造出跆拳道、健美操等特色体育项目,深受社会好评。

构建综合性学生管理平台

多年来,西昌学院领导班子不断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并且根据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指示,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搭建管理平台,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党建工作创新平台。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党建范畴可以说是一项制度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应当从服务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出发。因此,学院在学生党建工作上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支部工作内容,创新学生党员的培训机制,从而实现了以党建带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模式。

教学改革创新平台。学院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出发,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学院党委通过调查文件、访谈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评估测试,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并将这种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落实。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学院党委围绕“育人和拓展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五四文艺会演”“一二.九合唱比赛”、新生“卡拉OK小品大赛”“彝族达体舞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活动,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及身体素质。

就业指导平台。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学院及时调整工作方针,把工作重点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转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上来。学院在新生入校后就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应届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邀请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代表讲解公司招聘流程、应聘技巧、市场需求等。

心理健康与危机化解平台。面对大学生中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院党委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解决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系列研究”,增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定期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把一般性讲授和个别专项辅导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篇4

一、保障原则

(一)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分级保障的原则,在市级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城镇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均可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采取实物配租(房屋租赁)和租赁补贴两种方式进行,以租赁补贴为主。

二、申请条件

(一)在本市有稳定工作(符合其中一条即可)

1、持有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东至绕城高速,南至经久乡,北至安宁镇,西至太和镇)的户籍,与城区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至申请住房保障时已连续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费或住房公积金的人员;

2、持有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本市户籍,与城区用人单位签订2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至申请住房保障时已连续缴纳2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进城务工人员;

3、非本市户籍,与城区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在本市居住3年以上(办有流动人口暂住证并满3年),至申请住房保障时已连续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外来务工人员;

4、户籍属州级部门,本人在市级单位工作,与城区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至申请住房保障时已连续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的,不受户籍限制;

5、非本市退休但户口迁移到本市达以上的人员;

6、市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

(二)收入限制标准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西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

无稳定收入,其他情况符合保障条件的,可纳入保障范围。

(三)无住房

申请人无私有住房,未承租单位自管房、直管公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且申请之日前5年内在城区未转让住房。

(四)住房困难

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住房建筑面积以《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权证》登记的面积为准;有多处住房的,住房建筑面积合并计算。

(五)家庭人口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或共同生活的成年子女。

(六)家庭拥有的综合或商业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七)未满25周岁的单身人士,需审核其住房资助能力,具有住房资助能力的不予保障。住房资助能力是指:未满25周岁的申请人的父母,拥有住房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八)符合以下条件的保障对象,优先配租:市政府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在西昌市工作的获得表彰的全国、省部、州级劳模;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重点建设项目征收对象;申请家庭成员均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申请家庭成员中有壹级、贰级(以新证为准)残疾的。

(九)享受西昌市最低生活保障、户籍在市级单位(企业)和社区的城市居民,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按《西昌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申请要求

(一)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在户籍所在社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二)城区以外的各产业园区务工人员实行就近保障原则,采取“以补代租”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申请人原则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只能申请1套公共租赁住房。

(四)单身人士原则上只能申请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

(五)单身人士申请公共租赁住房采取个人申请和单位申请两种方式。单位集体申请单身人士租赁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单位在符合条件的单身人士中统一安排。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单身人士工作变动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经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申请单位可以在本单位符合条件的其他单身人士中安排配租。

(五)申请材料

1、身份证明

申请人或共同申请人(以下均含共同申请人)出具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暂住证等证明材料。

2、婚姻状况证明

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应提供有效的婚姻状况证明材料。

3、房屋情况证明

(1)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申请人,须提供单位住房情况证明、房改部门享受政策性住房情况证明、房管部门房屋信息证明及不动产登记证明。

(2)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员出具村、组、乡(镇)人民政府房屋情况证明、房管部门房屋信息证明及不动产登记证明。

(3)其他人员须提供房管部门房屋信息证明及不动产登记证明。

4、工作、收入、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提供单位工作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证明和社会保险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缴费证明、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出具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

(2)退休人员提供原工作单位退休证明和收入证明、银行流水证明。

(3)其他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证明,现居住社区、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和收入证明、银行流水证明。

(4)无工作的,提供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出具的无工作证明。

5、其他证明材料

(1)公安部门出具的车辆信息登记证明。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

(3)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

6、符合优先保障条件的应当提供有关证件原件,审核后备存复印件。

(六)提交的证明材料出具有效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

(七)出具证明材料的单位或个人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审核配租

审核、配租工作启动后,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

申请人在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工作启动后的规定时间内,向所在社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二)受理

申请材料齐备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予以受理,向申请人出具受理凭证。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预审,提出预审意见。预审合格的,在社区、办事处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期无异议的,公示期满5个工作日内将预审材料提交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审核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收到预审材料后,在1个月内按初审、复审、终审程序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不符合条件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审批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拟定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方案,报市政府审定。政府批准后,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在新闻媒体、报刊上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对公示有异议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进行核实,经核查异议成立的,告知申请人并取消保障资格。

(五)配租

实物配租方式采取抽签或摇号的方式进行。摇号配租过程由公证处监督,摇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租赁补贴采取将租赁补贴金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直接转到保障对象私人账户。

(六)签订合同

领取配租确认通知书的申请人应按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1个月内携带本人身份证件、1寸免冠照片、配租确认通知书和入住通知书到指定地点签订《西昌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以下简称租赁合同),缴纳租赁保证金和相关费用。

未在规定时限内签订租赁合同或缴纳租赁保证金和相关费用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申请配租废止,但可重新申请,申请时间按重新申请之日计算。

五、租赁管理

(一)合同管理

1、公共租赁住房实现年审制,租赁期限为1年,每1年签订一次租赁合同。

2、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1)房屋的位置、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2)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3)租赁期限;

(4)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5)房屋维修责任;

(6)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

(7)其他约定。

3、保障对象签订租赁合同之日,按1年的租金标准一次性交纳履约保证金,以保证租赁合同的正常履行。租赁合同期满或终止,无违约责任的退还保证金本金。违约的可从保证金中抵扣应承担的相关费用。

4、保障对象在租赁期限内死亡的,无共同申请人的,由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收回;有共同申请人的,按程序申请承租,原签订的租赁合同至租赁期满为止。

(二)租金管理

1、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和租赁补贴保障面积、补贴标准,实行动态调整,由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研究拟定,报市人民政府审定,每2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2、租金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缴入市财政,支出通过预算安排。

(三)房屋管理

1、公共租赁住房只能用于承租人自住,不得出借或转租,也不得用于从事经营性活动或改变房屋用途。

2、承租人应按时交纳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通讯、有线电视、物业服务等相关费用。

3、承租人应配合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动态监管工作,不配合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有权终止合同,收回房屋。

4、承租人应爱护并合理使用房屋及附属设施,不得擅自进行装修。造成房屋或附属设施损坏的,由承租人承担维修责任或赔偿责任。

(四)管理模式

1、公共租赁住房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组建由社区居委会、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派出所、物业服务公司、住户代表等组成的小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小区的社会管理工作。

2、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取、房屋使用情况检查,并对物业服务公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3、物业服务企业应配合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做好管理经营工作,强化租赁监管,规范租赁秩序。如承租人擅自将房屋转借、转租、空置或从事不法行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及时告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并配合查处。

4、集中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按政府采购程序购买物业服务。

5、公共租赁住房的物业服务费标准执行政府指导价,由发改部门会同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财政、国资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六、退出管理

(一)建立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由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对保障对象的情况进行核查。经核查,凡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取消其保障资格,限期收回公共租赁住房或停发租赁补贴,并取消轮候资格。

(二)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租赁住房:

1、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

2、改变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用途的;

3、破坏或者擅自装修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拒不恢复原状的;

4、在公共租赁住房内从事违法活动的;

5、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闲置公共租赁住房或拖欠租金累计6个月以上的;

6、有经济支付能力无故拖欠租金、物业管理等费用的。

保障对象拒不退回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不退回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未按规定提出续租申请的保障对象,租赁期满应当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拒不腾退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障对象腾退公共租赁住房。

(四)保障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或取消其租赁补贴:

1、提出续租申请但经审核不符合续租条件的;

2、保障期内,通过购买、受赠、继承等方式获得其他住房且住房面积超过规定标准,或经济状况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条件的;

3、保障期内,承租其他公共租赁住房的。

享受实物配租保障对象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可为其安排合理的搬迁期,搬迁期内租金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数额缴纳。承租人拒不腾退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监督管理

(一)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不得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出租、转租、出售等经纪业务。

(二)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共租赁住房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依法处理,维护正常的租赁秩序。

(三)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有权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或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进行核实。保障对象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四)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准确。

八、附则

金昌市城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和建设部《城市区域锅炉供热管理办法》、《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热规划、建设、设计、管理、经营的单位及用户,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供热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供热应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限制并逐步取消分散燃煤锅炉供热。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城市供热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全市的供热工作。

永昌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管理工作。市供热管理机构负责市区供热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财政、技术监督、审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全面推行集中供热和分户计量用热。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集中供热和分户计量的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报市政府批

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工程竣工综合验收备案,供热单位不予并网供热。

第十三条 供热工程中使用的各类设施材料必须是达到国家规定技术参数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产品。涉及供热建设工程的保修期不得低于两个采暖期,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按照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城市集中供热管道敷设需要穿越某一地段、空间或建筑物时,产权单位或产权人应当予以配合。因穿越施工造成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修复;无法修复的,建设单位应当给予赔偿。

第十五条 从事城市供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单位或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

第三章 供热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供热实行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供热单位必须按照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取得供热特许经营权后,方可开展供热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供热单位应当实行规范化服务,将供热服务区域、内容、标准、维修及监督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报修投诉电话24小时要有专人值班。

第十八条 供热单位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第二十四条 供热单位应成立专门的事故抢险抢修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抢修器材、车辆、通讯设备等,制定事故抢险抢修预案,确保安全稳定供热。

第二十五条 产权为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出现故障导致停止供热的,由供热单位及时组织抢修,承担相应费用;产权为业主的供热设施出现故障导致停止供热或供热质量不达标需要抢修时,供热单位应积极配合业主查清原因、协助抢修,产生的费用由业主承担。

第二十六条 供热单位与用户发生争议不能协商解决时,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二十七条 用户更名和增减用热面积,改变供热设施使用性质及运行方式等,应到供热单位办理变更手续,重新签订供用热合同。

第二十八条 新增入网热用户应于当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办理有关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用热,用热申请及办理流程为:(1)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提交用热申请书;(2)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3)会审施工图;(4)供热设施专项验收;(5)填写公用设施审批表;(6)签订供热合同;(7)交纳热费;

第三十四条 不需用热或恢复用热用户,应在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到供热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供热单位应在10日内予以答复。

对于不侵害其他热用户利益、不影响供热单位正常供热的报停申请,供热单位应当予以同意,双方签订停止供热合同并由供热单位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因拆除、锁闭停热房屋用热设施所产生的费用由用户承担,停热房屋采暖期内须接受供热单位的检查与复核审查;对于可能对其他用户用热利益和供热单位的正常供热造成影响或损害的报停申请,供热单位可不予同意并告知理由,其用热设施不得拆除、锁闭,用户应按规定缴纳热费。

第三十五条 用户用热报停每采暖期一报停,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的房屋不予批准办理用热报停。供热期间,供热单位不受理用户的用热报停或开通业务。用户截止报停规定时间仍未办理报停手续的,将视为正常用热,用户应按规定缴纳热费。

第三十六条 用户用热报停后,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室内外设施的安全,因室温过低导致供热、供水、排水管道及其他设施冻裂,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用户承担。

第三十七条 因用户对房屋不当装修改造或其他自为原因造成用户或相邻用户室温不达标的,责任由该用户承担。

第五章 供热价格与收费管理

第三十八条 供热价格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程序制定和颁布;

热量进行结算,多退少补。由财政拨款的用热单位的热费,应专款专用,不得挪用、迟缴或欠缴。

对在规定期限内不交热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催交。截止采暖期结束仍未交费的用户,每逾期一天按所欠热费总额的3‰加收滞纳金。

对拒交或拖欠热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可采取停止供热措施,用户承担由此产生的损失责任。

第四十五条 已供热建筑的所有未用热房屋用户(除民政部门颁证的低保户外),每采暖期须按建筑面积热费的20%向供热单位交纳热损耗费;报停用户恢复用热时,应向供热单位重新申请办理供用热手续,重新安装、开启其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用户承担。

用户用热报停后,又私自接通供热设施用热的,供热单位依法追缴全额热费。

未到供热单位履行办理报停用热手续而自行停止用热的,视为事实用热,供热单位不予减免热费。

第四十六条 用户热计量表因故障或损坏不能正确反映用热量时,供热单位可按建筑面积收费标准收取热费。

第四十七条 新建住宅交付购房人使用前的热费,由开发建设单位交纳;租赁或空臵房屋的热费由房屋产权人交纳。房屋产权变更时,当事人应当到供热单位办理用热过户手续,结清热费并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如不办理过户变更手续,新用户则承担热费缴清责任。

第四十八条 内部供热系统未实行分开控制的新建房屋或空臵

第五十三条 市政公用供热管网到新建小区的支线管网建设及小区内供热管线的建设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十四条 用户的分户控制装臵和热计量表所有权归用户所有,用户应妥善管理维护。如用户的分户控制装臵及热计量表有损坏、丢失、结垢或电池缺电等原因造成分户控制失效、热计量表不能正常使用或数据不能正常传输的,用户负责校验、维修和更换。

用户热计量表必须按规定校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更换,检定周期一般不得超过3年。

第五十五条 涉及市政公用供热设施安全的施工工程,必须事先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批准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后,方可按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第五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在市政公用供热设施所在地设臵明显的统一标志,应遵照供热设施、设备维修管理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质量标准,按期对市政公用供热设施实施大、中、小修,使供热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关键设备和易损零配件要保持一定的备用量,以确保供热质量。

第五十七条 用户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市政公用供热设施,因特殊原因确需改装、拆除、迁移的,必须报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同意,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在供热单位监督、指导下实施,用户需承担相应费用。

第五十八条 供热单位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市政公用供热管网设施的管理、巡查和维护,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供热管理

1(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三条 违法、违规用热行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等管理部门给予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和赔偿经济损失处臵,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盗窃、破坏供热设施及能源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供热管理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对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或供热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由公安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臵;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由金昌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有效期为5年。

金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南昌市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及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南昌市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 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实施本行政区 域内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在乡 镇设派出机构,具体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第三条 县级以上动物检疫监督机构设动物检疫员。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当地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需要,可 以在乡镇站和其它有条件的单位聘用专业兽医人员,作为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派出检疫员,执行规定范围内的产地检疫 任务。

第四条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当地动物产地检疫 实际工作需要,可在乡、村选聘产地检疫协检员,协助动物 检疫员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没有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的职责。协检员在协助动物检疫员执行检疫任务时所发生的 与检疫业务有关的法律责任由选聘的检疫机构承担。

第五条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本区域内动 物检疫员、产地检疫协检员的管理,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及疑难病例的鉴定等工作。第六条 动物、动物产品在出售或调运离开产地前,货主 必须持《动物免疫证》向所在地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或其派出 机构提前报检。

动物产品、供屠宰或者育肥的动物提前三天;种用、乳 用或者役用动物提前十五天;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出售、调 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随报随检。

第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其派出机构在接到报检后,应及时派动物检疫员到现场实施检疫。

第八条 动物检疫员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动物,出具动物产 地检疫合格证明:

(一)被检的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免疫在有效期内,并经群体和个体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具体实施按照国标《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49-1996号)执行];

(二)猪、牛、羊必须具备合格的免疫标识;

(三)种用、乳用、役用动物必须经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必要时应经实验室检验合格。

第九条 动物检疫员对符合下列条件或者按照以下规定处理后的动物产品,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一)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的原产地无规定疫情,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消毒。炭疽易感动物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炭疽沉淀试验为阴性,或经环氧乙烷消毒;

(二)精液、胚胎、种蛋的供体达到动物健康标准;

(三)骨、角等产品的原产地应无规定疫情,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消毒。

第十条 参展、参赛和演出的动物在启运前,必须向当地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报检,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一项规定的,根据参展、参赛和演出的地域范围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可以进行实验室检验。到达参展、参赛、演出地点后,货主凭检疫合格证明到当地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报验。

第十一条 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货主必须到捕获地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报检,经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合格,方可出售和运输;到达接受地后,货主凭检疫合格证明到接受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验。

第十二条 异地调入奶牛的产地检疫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有效期一般为1—2天,最长不得超过7天;赛马等特殊用途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可延长至十五天;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一般为1—2天,最长为三十天。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的有效期与当批次运输动物或动物产品的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相同。

第十四条 动物检疫员应按照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动物票证章管理办法填写及使用规范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和消毒证明。

第十五条 动物检疫人员在产地检疫中发现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应及时向所在动物检疫监督机构报告,由该机构按照规定向上级报告,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第十六条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产地检疫实际需要,可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集贸市场等处设立检疫点或报检点,形成县、乡、村产地检疫网络,实施到场、到户的产地检疫。检疫点(报检点)应具备正常开展检疫工作的必要条件,如:办公场所、标示牌、检疫人员、工作制度、检疫消毒设施、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公示电话、工作记录等。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动物产地检疫的监督检查,并制订监督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产地检疫监督检查对象包括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散养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点)、检疫点(报检点)及动物检疫员、产地检疫协检员等。

(一)检查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的报检情况。

(二)检查流通环节经营者持有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核实证物是否相符,票证是否填写规范,交易的生猪是否佩戴了免疫标识,是否违规收费。检查驻场检疫情况、工作态度及各登记台帐。

(三)检查屠宰厂(场、点)回收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及屠宰厂(场、点)屠宰检疫登记表。

(四)检查检疫点(报检点)的必备设施及工作情况。

(五)检查动物检疫员检疫操作、票证填写使用规范情况及工作态度;查产地检疫协检员的业务技能及工作态度等情况。

第十九条 动物检疫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原任命机关给予撤销动物检疫员资格,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记过等行政处分;情况严重的,给予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动物检疫职责,转让、倒卖空白检疫证明或将空白检疫证明交由非检疫人员填写或检疫证明上下联检疫数量不一致,票证填写不规范的;

(二)伪造检疫结果,对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封检疫标志的;对未经消毒的动物、动物产品运载工具出具动物、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的;

(三)隐瞒或者延误报告疫情的;

(四)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南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西昌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篇7

本项目位于宜昌市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十字交叉口处, 东山大道为宜昌市的一条纵向主干道, 南起五一广场, 北接夜明珠路, 是宜昌市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胜利三路为宜昌市的一条横向主干道, 东起城东大道, 西接夷陵长江大桥。其中夷陵长江大桥是宜昌市市区连接新区的唯一的一条过江通道。现有的道路情况为:在交叉点处设置有三层全互通式立交, 东山大道在地下通道层, 实现南北方向直行交通, 胜利三路在高架层, 实现东西方向直行交通, 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的车流转换通过地面环岛层实现, 为了实现地面层与胜利三路高架层的车流转换, 在地面环岛层西侧设置了一对上、下桥匝道。另外, 地面层中胜利三路与鸦宜铁路平交, 设置了一处平交道口。本项目的地理位置图见图1。

2 方案控制条件

本项目在进行方案设计时, 受以下控制条件的影响:

考虑到宜昌火车站远期将通行动车, 因而鸦宜铁路原有铁路道口要进行全面封闭。道口封闭后胜利三路地面层直行方向以及胜利三路东侧与东山大道4个左、右转向交通被阻断。

周边建筑密集, 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两侧有宜昌市伍家实验小学、三峡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及宜昌市第七中学等, 项目用地红线受限。

胜利三路高架层交叉处标高约为85.6m, 且约以4%的下坡一直延伸到夷陵长江大桥, 交叉点距离夷陵长江大桥主桥桥头约860m。对胜利三路高架层进行抬升改造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胜利三路地势为东侧高, 西侧低, 地面道路基本按6%的坡度设置。

3 功能定位

1) 规划定位。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立交为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相交节点, 鸦宜铁路平交道口全面封闭后, 需考虑胜利三路东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

2) 规范要求。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 该节点立交类型为“立B类”一般型立交。其功能特征为:主线直行车流快速或按设计速度连续行驶, 次要主线车流受左转车流交织干扰或受平面交叉口左转车冲突影响, 为间断流;左转车流减速交织行驶, 或受平面交叉口影响减速交织行驶, 为间断流, 机非分行或混行, 有干扰, 主线车辆与行人无干扰。

4 方案构思

因鸦宜铁路道口封闭, 导致胜利三路东侧与东山大道的4个左、右转向交通被阻断。所以本次立交改造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交通转换的问题。目前该交叉口主线直行车流可通过地下通道层或高架层快速通过, 因而方案设计需要考虑在如何保留既有地下通道和高架桥的前提下, 进行立交改造。

5 方案设计

5.1 方案一:增设4条高架匝道方案

既有道路基本维持原有状况不变, 新增设4条高架转向匝道来实现胜利三路东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既有平面转盘实现胜利三路西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图2为增设4条高架匝道方案图。

方案一的优点如下:

(1) 新增四条高架匝道都为右转定向与左转半定向匝道, 匝道指标较高, 交通转换能力强; (2) 施工期间对于既有路的交通干扰小, 基本可以维持原有通行。

方案一的缺点:

(1) 新增左转匝道位于第四与第五层, 匝道需爬升的高差较大, 匝道桥建设规模较大; (2) 胜利三路铁路东侧与西侧直行交通 (主要为沿线居民出行) 不能直接实现, 需通过新增高架匝道行驶至东山大道下一个平交口掉头后才能实现。

此外, 在本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种可能方案, 一种是将4条左、右转匝道均布置于地下, 下穿鸦宜铁路以及东山大道地下通道,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为, 最下层匝道最低点位置与接地面点高差约32m, 若按6%的坡度展线需要500m, 而东山大道与东侧的体育场路交叉口间距大约550m, 布置匝道已较为困难, 且匝道起终点位置位于平交口处对于车流转换及行车安全不利;第二种是将最下层匝道改为上跨胜利三路高架层的匝道, 解决地下负三层匝道过长问题, 但是该方案既有与铁路下穿的交叉关系又有与铁路上跨的交叉关系, 后期与铁路协调难度较大。

5.2 方案二:地下转盘+平面转盘方案

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原有道路均要进行改造:东山大道原有地下直行层改造成地下转盘, 胜利三路增设4条连接地下转盘与地面的地下匝道, 其中东侧两条地下匝道下穿铁路。改造后, 地下转盘实现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左、右转向交通以及胜利三路铁路两侧地面层的直行交通, 平面转盘实现东山大道直行交通以及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高架层的交通转换。

方案二的优点:

(1) 通过地下与地面两个转盘可以实现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各方向的交通转换; (2) 匝道下穿铁路, 后期运行对铁路的影响较小。

方案二的缺点:

(1) 转盘的半径较小 (最外侧半径为34m) , 通行能力有限; (2) 东山大道直行交通由原来的地下通道改为平面转盘实现, 对东山大道直行交通影响较大。图3为地下转盘+平面转盘方案图。

5.3 方案三:地下信号平交+平面转盘方案

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取消了地下转盘, 改为地下平交, 通过信号灯控制。胜利三路改造方案与方案二相同, 设4条连接地下平交与地面的地下匝道, 其中东侧两条地下匝道下穿铁路。改造后, 地下平交实现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东侧左、右转向交通以及胜利三路铁路两侧地面层的直行交通, 平面转盘实现东山大道部分直行交通以及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西侧的转向交通。该方案由胜利三路 (东) 至东山大道 (南) 左转匝道半径仅15m, 转弯半径小, 行车视距较差;此外, 因胜利三路西侧布置有2条连接地面与高架的上、下桥匝道, 导致东、西侧地下匝道在横断面上位置不同, 对平交口处直行车辆行驶舒适性有影响。

方案三的优点:

东山大道直行交通可通过地下平交和平面转盘两种方式实现, 增强东山大道直行方向的通行能力。

方案三的缺点:

地下信号灯的识别技术目前较难实现, 对地下匝道行车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行与左转车辆均受信号灯控制, 车流量较大时易形成较长的排队等候, 引发交通堵塞。

5.4 方案四:绕行掉头匝道方案

既有道路基本维持原有状况不变, 新增4条高架转向匝道以实现胜利三路东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与方案一的区别在于左转交通通过线形指标较低的掉头匝道来实现, 地面转盘维持胜利三路西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功能。

方案四的优点:

通过新增的两条右转定向匝道、两条左转掉头匝道以及原有的平面转盘可实现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的各方向交通转换。

方案四的缺点:

(1) 左转掉头匝道绕行较远, 并且掉头匝道的半径较小 (半径为20m) , 指标较低, 通行能力不高; (2) 左转车辆仍需经过地面转盘, 导致地面转盘的交通流量较大, 通行压力较大。

5.5 方案五:四层高架转盘方案

既有道路基本维持原有状况不变, 在胜利三路高架层之上增设一层高架转盘, 同时设置6条上下匝道连接高架转盘, 以实现胜利三路铁路东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 地面转盘维持胜利三路西侧与东山大道的交通转换功能。

方案五的优点:

(1) 通过高架与地面两个转盘可以实现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各方向的交通转换; (2) 对原有道路改造较小。

方案五的缺点:

(1) 高架位于第四层, 连接高架的6条上下匝道需爬升的高差较大, 桥梁规模较大; (2) 高架转盘半径较小 (半径为30m) , 指标较低, 转盘的通行能力不高。

对比方案一到方案五, 从线形指标、工程造价、施工难易度、施工影响交通程度、立交造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建议推荐方案一及方案二作为推荐方案, 进行下一阶段的详细比选。

6 结论

城市立交改造工程限制因素多, 交通功能复杂, 其方案选择需经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论证。本文依托宜昌市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立交改造工程, 阐述了城市一般型立交的研究过程, 通过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 提出推荐方案, 力求为类似立交改造工程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

[2]杨子易.重庆江南立交改造方案设计构思[J].重庆建筑, 2014, 13 (1) :13-18.

西昌市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8

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全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7.3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231个行政村,17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万人。其中民族聚居乡15个(高山彝族聚居乡13个,彝族聚居村2个,回族聚居乡2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4万人。

13个彝族乡镇多位于高寒山区或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落后、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彝族群众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家庭比较贫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新建了十多所边民小学,但学生流失率严重,顺利毕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低。

近年来,西昌市的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现有高山彝族聚居乡镇13个,有13所寄宿制普通小学,另在城区二小设有民族寄宿制班,共有13544名小学生。1所重点民族寄宿制中学(市民中),另六中、西乡初中、河西中学、琅环中学分别设有民族寄宿制班,这些学校有初中生2105人、高中生480人。加上其它学校,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学生共38834人。

自2001年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市投入4565.7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53727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40138人次贫困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补助资金1620.43万元。

2008年,西昌市制定了《西昌市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共投入1192万元,对市民中、响水小学等10所民族寄宿制学校进行基本建设,新修校舍7450平方米。加强对各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完成市民族中学、大箐中心校、民胜中心校、螺吉山学校、开元中心校、洛古波中心校、磨盘中心校、四合中心校等8所学校市级达标,其中大箐中心校被评为州级示范性寄宿制学校。

西昌市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昌市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基本处于奴隶社会状态,与外界联系很少,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社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人均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还很落后,交通不便,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在西昌市汉族占多数,西昌城区和坝区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凉山州处于领先、龙头的地位,掩盖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滞后。

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的多少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室环境差,相互干扰大,影响了教学秩序,学校的运动场面积不足,一些学生没有锻炼的场地。

2、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

就西昌市民族学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女童教育:西昌市13个民族乡镇学校的女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优秀率需要提高,一部分女童有流失现象发生,女童的教育质量是薄弱环节。一些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规范”没有建立,或实施不到位,尤其是女童的“生活与卫生”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学校和领导对女童教育重视不够。

——寄宿制教育:近年来,寄宿制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寄宿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水平还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寄宿制常规管理粗放。制订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寄宿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相对弱化。

——双语教育:汉语学习和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部分学校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汉语掌握水平,听、说、读、写不能适应高一级学校的教学;本民族语言也不能有效应用;关于双语教育的教育研究没有有效展开。

——教育教学质量:根据2008-2009学年度市教科中心举行的调研,抽样了20所小学,对城区、农村坝区、民族学校语数学科检测的成绩统计,数据如下表:

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远低于全市的平均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3、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待改善

一些民族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环境资源设施落后,亮点不突出,育人文化氛围不浓。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

为改变西昌市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西昌市今后将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呼吁省、州上在分配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资金时充分考虑西昌市高山彝族乡的边远程度、贫困程度,民族乡的人口数、学生数,按教育因素进行分配,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的政策支持。鉴于前几年西昌市所得资金较少的实际情况,适当集中倾斜解决西昌市民族教育的突出问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从根本上找到稳定彝族山区教师队伍的办法,从1994年至1998年,开办民族中师班,从13个彝族乡镇,共招收代课教师150名,分期分批经市教师进修校培训二年达到中师生毕业水平后,与教育局签订招聘合同,充实到高山彝族乡教学点任教,享受中师生待遇,其承包地不收。这一举措,解决了汉族教师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工作不安心,难分进、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数量、质量、懂双语、适应能力强的“永久牌”教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我市民族地区教育实际,还需要进一步狠抓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我市曾经对全市13个彝族聚居乡的600多名小学教师分14期,集中轮训一遍,每期学员脱产集中培训10天,实行培训费、食宿费全免。这一做法很好,今后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民族教育的师资培训。

同时,要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合理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每年由市财政出资,按各民族乡的艰苦程度,分二类给全市民族乡教师落实艰苦津贴。安排资金,分批为民族乡教师建设周转房。

3、从校长培训入手

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适时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先进地区及学校学习。2007年至2008年,市教育局分别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喜德县和昭觉县的寄宿制学校学习,通过学习,对民族乡中小学校长触动很大,开阔了视野,对加强学校管理很有启发性。从校长培训入手,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管理,提升民族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今后,还需要创造机会,还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多组织民族乡校长到先进地区及学校学习。

4、实施学校协同办学、捆绑发展战略

按照“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本思路和“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协同捆绑发展实施策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均衡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学校之间协同办学捆绑发展为基本形式,采用“名校加乡校”、“名校加弱校”的模式和“名校下乡”的形式,根据实际由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和1-2所民族学校组成协同办学学校互助共同体,实行捆绑发展。

——优质学校承担对山区民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导的义务。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干部教师交流、特色建设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龙头学校与山区民族学校在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交流活动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每学期向成员学校委派1—2名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副校长,至少派2-3名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任教。有条件的学校可两校教师统一排课,统一教研活动,通过共享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力争使成员学校迅速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民族学校借鉴城区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名校的指导下,制定学校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和教师发展计划,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民族学校分期派校级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民族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学习龙头学校先进文化理念,从细节入手,以多种形式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发展氛围,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除了管理制度、人才资源、学校文化三方面,协同办学学校还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实现优秀师资互派共享。通过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名优教师、青年优秀教师队伍,形成骨干教师群体。优质学校要定期召集民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等研讨活动。制订教科研总体计划,打造教科研联合体。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校际间大型教育教学活动,以营造校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协同办学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各校将管理、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共享,并因“校”制宜地进行创新,从而使各校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促进,实现互动发展、共同发展。互助共同体内部各校要共同制订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行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形成合作互助、捆绑发展关系,以城区名校带动民族学校发展。

上一篇:木兰诗教学设计2下一篇:青春经典校园说说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