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诀表》的优秀的教学反思

2024-09-30

《乘法口诀表》的优秀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乘法口诀表》的优秀的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复习课本身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个重新梳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我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一课时,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先回忆所学乘法口诀,让学生背一背1~9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1~9的乘法口诀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共有多少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1~9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发现积的内在联系,学生很快发现每种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争着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敏锐的发现相同的得数还可以有不同的口诀,如:二九十八、三六也是十八,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总结,进而对口诀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十分有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想象,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一定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发现。

第三个环节: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教学乘法口算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方面还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还要加强训练。

我们强调知识应是学生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诉的结果。即使是学生自己寻找,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松感悟。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应让学生大量地活动、操作、观察,而不要过早把结论说破。因此,本节课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要向以下几方面努力:

1、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在发现”“再创造”,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更多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训练,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法宝”,不以正确答案为止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

2、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4、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教学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使自己向“学者型,钻研型”的教师靠拢。

《乘法口诀表》的优秀的教学反思 篇2

【片段1】在观察中体验。

案例描述: (学生感受几个7) 老师出示一幅小船图 (图片贴上去)

师:这儿有一条小船, 数一数, 一条小船是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想一想:摆两只小船需要几个7, 一共是多少个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要求一共是多少个三角形, 就是把2个7相加, 也就是7+7=14个。

师:摆三只小船呢?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4只、5只呢?…… (师边问边出示小船, 让学生感受是几个7相加) 你会按这样的方法一直算到7个7相加的得数吗?边算边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分析】针对低年级孩子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 从孩子搭积木的小船图入手,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从课件演示中体验到几个7相加, 就有几条小船, 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加深孩子对几个几相加的意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片段2】在小组合作中体验。

案例描述:

师 (自编口诀) :小朋友们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尝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师:看一看学习要求: (1) 根据小船图和几个7相加的得数想一想, 怎么编, 再把编的口诀在小组里说一说; (2) 把小组里编的口诀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生自己默读要求,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开始小组学习)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师:老师想采访这位小组长, 你们小组是根据什么想到二七十四这句口诀的?

生1:根据一条小船是7个三角形, 我能很快想到, 两只小船2个7是14个三角形, 也就是二七十四。

师:老师还想请一位小组长来说一说, 你们小组又是根据什么想到六七四十二的?

生2:我们组是根据所填的表格, 6个7相加是42, 想到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的。

师:大家的想法跟她一样吗?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那就让我们看着自己编的口诀, 一起大声地读一读吧。

【分析】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合作学习, 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 讨论的过程能活起来。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探讨研究的空间,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和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机会, 使教学有的放矢,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片段3】寻找中感悟。

案例描述:

师 (找寻规律) :观察这7句口诀, 你有什么发现?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的?

生1: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从一开始到七。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七。

生3:我发现, 后一句得数比前一句多七, 前一句得数比后一句少七。

师:7的乘法口诀之间有着这些规律。让我们同学自由的读一读这些口诀, 体会一下它们之间的规律。

【分析】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素材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寻找中感悟规律,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角度地发现7的乘法口诀之间存在的规律, 逐步感知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特点, 产生对数学归纳的兴趣, 将课堂的核心真正交给学生。

【片段4】记忆中感受。

案例描述: (记忆口诀)

师:你想到什么好办法把及句口诀记在脑子里呢?

生:我觉得有几句口诀一下子就记住了! (一七、二七等)

师:孩子们, 我们国家有句俗语, 不管……

生:不管三七二十一。

师:对了, 这样一来, 你一下子就记住了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吧!

师:小朋友最喜欢的神话故事里也藏有口诀呢! (播放《西游记片段》并出示相关文字)

引导:在这个神话故事里出现了哪几句口诀? (引导找出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 , 通过俗语和故事, 这两句口诀是不是很轻松地就能记住了?

师:剩下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这三句口诀, 我们能很快记住吗?如果小朋友忘记了四八是多少, 你有什么办法帮他想出来?

生:我们都记住了三七二十一, 那么根据三七二十一再加七就想到四七是多少了, 我们是根据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规律去想的。

归纳:同学们真棒, 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记住口诀!你看这几句口决, 有的比较简单, 一下子就能记住了;有的是通过故事中的俗语来记住的;比较难记的口诀呢, 我们通过找规律把它记住。

生 (小组长) :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找到的方法, 自由地记一记7乘法口诀吧!比比我们谁能最快记住它。

【分析】把生活的现实与数学的抽象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从数学———生活———数学, 形式多样, 素材新颖, 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之前, 笔者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新课导入, 也就是要读懂学生, 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一、把握起点, 情境探索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摒弃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 就需要我们确定好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针对孩子的认知水平和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本节课以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为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课件演示中、从生活中发现7的乘法口诀及其规律。通过观看神话故事和回顾俗语, 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互动, 交流分享

在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了7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多角度地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经历编出7的乘法口诀的全过程, 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大家一起分享, 真正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想, 使教师要教的内容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 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三、来源生活, 服务生活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3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数字《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2)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

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简单规律并记忆。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复习课本身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个重新梳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这节复习课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在练习上并不是硬邦邦的去讲书上的习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种似曾相识的心理。

首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有系统的整理知识。整理的目的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感悟。教学前,我就让学生把口诀表先填写完整,这样课堂上就能充分利用时间组织学生探究规律。我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的策略。组织学生有序观察:先横着看口诀表有什么发现?竖着呢?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寻找口诀的排列规律,发现积的内在联系,学生很快发现每种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争着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敏锐的发现相同的得数还可以有不同的口诀,如:二九十八、三六也是十八,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总结,进而对口诀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十分有利,教学结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当场记忆整张口诀表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想象,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一定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发现。

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提高。乘法口诀是学习乘除法笔算的重要基

础,必须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达到脱口而出。要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练习,而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积极主动是关键。课堂的练习设计是关键,要力求改革单一、呆板的机械重复操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游戏性练习。如:“小红买了一种东西,正好用完18元,说一说她买了哪种东西,买了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到不同的购买方案,不仅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乘法口诀。“如果选一种鲜花,可以怎样买?”既能巩固乘法口诀,又能探究、应用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还为今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在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先让学生在4分钟内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每做一题,都是从一几得几开始依次背口诀的,不能将乘法口诀灵活运用,我就试着提示:计算时,我们在心里面想的是什么?,通过提示学生在计算时速度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也了解到,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方面还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还要加强训练。

9的乘法口诀表 篇5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由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两人互相背,指名学生背,争取1分钟内背完全部口诀.

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二、找规律.

1.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这九句口诀有什么特点?(每句口诀的被乘数和乘数一样)

以上每句口诀只是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如七七四十九,7×7=49,49÷7=7)

其余的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每句口诀的下面,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7×3=21 6×8=48 7×8=56

3×7=21 8×6=48 8×7=56

21÷3=7 48÷6=8 56÷8=7

21÷7=3 48÷8=6 56÷7=8

2.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找一找,哪几组口诀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调.

:三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 :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 :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 :八九七十二

:四九三十六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下面81道乘法,同学们试一试,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在这些乘法中,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关7的乘法比较难算,下面重点练习有关7的乘法.现在把乘法算式按照积的个位数1~9的顺序排列,请你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例如,( )×4<29.

这道题的意思是几和4相乘,它的积比29小,答案就很多,1×4=4,比29小,2×4=8,比29小;3×4=12,比29小;4×4=16,比29小;5×4=20,比29小;6×4=24,比29小,7×4=28,比29小;8×4=32,比29大了.题目中要求( )里最大填几,只能填(7).

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8<55 ( )×6<38 7×( )<30

( )×9<32 34>5×( ) 60>( )×9

2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6

滨城区清怡小学二年级数学组付立燕

本节课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2的乘法口诀,根据学生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我先领着复习乘法的意义,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为学生总结2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浅谈乘法口诀课教学结构 篇7

关键词:乘法口诀,课堂结构

乘法口诀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工具, 二年级上册学生首次学习乘法及口诀, 以往单一枯燥的背诵、计算使学生像机器一样重复着数字游戏, 毫无兴趣, 同时也丧失了数学学科的魅力。我以兴趣为“点”妙引口诀, 以合作探究为“经”, 巧编口诀;以多样游戏为“纬”, 速背口诀;以应用实践为“面”, 广用口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获取知识、发现规律、习得能力。

一、创新内容, 引口诀

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 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 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把枯燥单一的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我是以一只手五个手指的形式出现的, 分别说出一双手、3只手、两双手、5只手有多少个手指。由熟悉的事物引入, 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 同时体会到乘法口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也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创设竞争的氛围,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 我做了3种不用颜色的花朵, 每种颜色有6朵花, 每朵花上有6个花瓣, 我这样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花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学生, 3种花, 每种有6朵, 这节课老师将奖励多少表现积极的学生呢?”听了我的话学生立刻坐好, 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我, 那种学习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整节课学生都在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引入课堂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我是用摆七巧板的形式进行的。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动画学习口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 我出示了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螃蟹, 一只螃蟹8条腿, 2只16条腿、3只呢?……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 我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导入新课, 通过袋鼠跳格子共同研究9的乘法口诀。

总之, 巧妙多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热情,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 编口诀

乘法口诀教学是一种课型, 如果能摸索出一种模式, 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我认真地研究了数学书及教参,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整个编口诀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观察中思维, 在思维中操作, 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 在有规律的认知中学会编口诀, 学会学习数学。

教学5的乘法口决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每朵花有5个花瓣) 。

这个表格既清楚又明了, 很清楚地展现了乘法的意义、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关系、各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及规律,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我对表格、分组活动都进行了说明指导, 然后和学生一起编出5的前两句口诀, 小组合作填完整剩下的内容并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发现规律:5的乘法口诀中共有5句, 每句中都有5, 每相邻两个口诀中相差5, 每个口诀可以列出2个乘法算式:3×5或5×3表示5+5+5等。在教学5的口诀时, 教师是扶着学生合作探究、编出口诀、发现规律。在教学6、7的口诀时, 教师不用进行任何的说明, 只需把表格发放到各组, 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后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只需解决交流中的问题, 学生享受到了自主课堂的快乐。在教学8、9的乘法口诀时, 这个表格学生已经心中有数, 把表格这个“扶手”整个扔掉, 小组就直接列算式、编口诀、说规律。整个乘法口诀的教学遵循着“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生为本,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形式多样, 背口诀

熟练地背诵口诀才能为乘法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看着一些数字单纯地记忆既枯燥又乏味, 所以在记忆口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形式多样地引导学生速背口诀。我教完口诀后这样引导学生:“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记忆口诀呢?”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记忆方法, 对口令、开火车、教师问学生答等。在背诵6的乘法口诀时, 我们一起玩了拍手游戏:一只蜜蜂6条腿, 2只蜜蜂12条腿……同桌为一组拍手问答。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后, 我们以“抽大点”的形式检验背诵以前学过的口诀:学生准备1~7共28张扑克, 同桌随便抽出2张算出乘积, 乘积大的为胜, 3局2胜制, 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家后还和家长一起完, 家长反映学生通过游戏记忆口诀的速度很快。在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 我们重点以发现规律的方式记忆口诀:9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 每相邻两句之间相差9, 9的乘法口诀乘积的个位和十位相加都得9等等, 掌握口诀中的规律后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准确性高。我们还用摆手指的方法进行记忆, 既形象又生动。不同背诵口诀的形式, 大大增加了学生记忆的兴趣与速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联系生活, 用口诀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练习设计要讲究策略、讲究实效,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做到难易适中, 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练习题除了完成书中要求的之外, 还要设计一些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后, 教师随即就出一题:班中共分成8个小组, 7个组有8人, 只有一个组有7人, 共有多少人?学生看着班中位置的排列很容易地就列出了:7×8+7或8×8-1,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要离开实际生活, 同时也煅炼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要高效离不开课上行之有效的课堂练习, 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益, 可从以下做起, 即依据学生的特征, 在“点”上突破, 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巧”上探索, 依据学生的注意力, 在“量”上控制, 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展”上延伸, 做到事半功倍。

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我选择课题后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翻阅教辅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教师对“乘法口诀”的教学思路大多都是“创设情境——看图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这样的教学思路与流程,虽然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掌握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却又想不出来,心里很迷茫。于是我写了个初稿后进行试教,整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问到哪儿都能给出标准的答案,仿佛演练过一样。

教参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这样描述的: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并熟记口诀。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出口诀了,教学重点还要确立为编制口诀吗?我思考后豁然开朗:“问题的症结出现在研究方向上,试教偏重研究教材,忽略了研究学生。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口诀,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再让学生自主地去编写口诀,而是把关注点引到对口诀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及特征发现上,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于是我改进教案,进行第二次试教。

教学片断: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试着自己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并解释验证自己的口诀”,课始学生展示预习作业)

生1:我是画图(略)编口诀的。

师:这样画图,能形象直观地看出口诀的意思。那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

生1:画图时,发现数大时有点麻烦,所以我就画竖线来表示,这样能快一点。

生2:画图太麻烦了,我是用加法计算(如右图)的,几个7就几个7相加!

生3我是根据上一个结果再加7,这样计算更加方便、简单,所以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多7。

师:如果忘了五七是多少,怎么办?

生3:用四七二十八再加7,即28+7=35。

生4:

……

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习惯于对知识本身的思考,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现状、会怎样学等方面则较少思考。

1.改变备课习惯,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许多学生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后,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解释、验证自己编写的口诀,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思路与方法,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乘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学生经历每次加7的过程,既感知了這些得数的特点,为自己编乘法口诀做了充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如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自己画图列式研究口诀的含义、集体共享研究结果等,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味是那样的浓郁,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9

一、创设情境,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外国的小朋友凯蒂到中国跟小朋友学做手工艺品为情境,让学生从上课的第一秒钟起就被课堂所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创造机会,自主探索参与研究。

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已具备自己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新授中采用小组合作,先让他们自己探讨6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创新练习,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新颖,内容趣味性强,难度有层次。“勇夺红旗小队”、“看票上火车”的练习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相互支持,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四、赏识激励,促进终身学习能力。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10

1、让学生理解学习乘法口诀的必要。

在此之前学生计算乘法的思维还停留在通过加法算式求和而得到乘法算式的积。如果不通过加法算式求和得积这种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使计算乘法算式达到又快又对呢?学生感到迷惑,从而使他们思考。这时学习乘法口诀的这种想法便水到渠成了。

2、自己尝试,自己发现。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两句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又根据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编制另3个五的乘法口诀,最后自己发现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

3、巧用游戏,练玩结合。

《乘法口诀表》的优秀的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发现看出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较好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因为有了前一节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编2的乘法口诀,相信孩子们有这个能力去完成。

另外,本班学生有几个同学有着较活跃的思维,课堂积极性好。因此,我尝试着以优带差,以点带面。

学习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记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等。

教学流程:

课前3分钟:小老师带领同学背5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都能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做家务》一课。(板书:做家务)

师: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在家会主動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过什么家务。

师:看来大家都是勤劳、体贴的好孩子。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们看(课件出示情境图),周末,淘气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淘气也帮着摆碗筷。

2.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生:1双筷子有2根,有9块碗,

师:下面,老师要让大家在摆筷子的活动中来学习课本32的知识,行吗?请根据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来自学。(出示课件)

二、出示自学要求,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指名一生读题)

(1)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P32的表格。

(2)你能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把书P32补充完整,并与同桌交流。

(3)仔细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与同桌交流。

2.生自学,同桌交流(约10分)

三、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自学时都很认真,表扬你们。

1.交流问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开火车回答,再引导说说发现了什么?

2.交流问题(提前板演)

师先引导学生说前三句口诀。(1双筷子是1个2,用算式1×2=2或2×1=2,口诀一二得二),接着,指名让学生像这样来说说下面的口诀。

3、学生比对口诀,读1遍

师:现在大家把你们编的口诀跟XX的对一下,不对的要及时改正。

师:大家一起拍手有节奏地读1遍.(出示课件)

4、交流问题3,

(1)师:第3个问题,仔细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口诀中都有2。(板书:2的乘法口诀)

生:这些口诀的另一个乘数是1-9。(共9句)

生:这些口诀后一句的得数比前一句多2。

生: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生:不满十在得数前加“得”。

……

师:你们真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的孩子。

(2)巧记口诀

师: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我们突然忘记某句口诀,比如二七( ),怎么办?

生:可以想,二六十二,再加一个2就是14,所以二七就是十四。

师:真是个善于开动脑筋的孩子。

生:也可以想:二八十六,减1个2就是14,所以二七就是十四。

……

5、背口诀(5分)

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记住2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就来背2的乘法口诀,你可以先自己背,也可以和同桌背,比一比,谁背的快,背得好,好吗?

(1)生自由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背;

(4)全班拍手背;

(5)同桌对口令游戏。

四、闯关练习,反馈新知。

师: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认真,掌握的这么好,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第一关,我是小小神算手;

第二关:补充乘法口诀;

第三关: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总结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是怎样编出2的乘法口诀的?(板书:摆一摆、算一算、编一编、记一记)。

六、作业

7的乘法口诀 篇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72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能正确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编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体验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并得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七巧板激趣

(1) 提问:什么呀? (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2) 谈话:七巧板有7块, 可以拼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课件依次出示:7个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漂亮吗?

2.引入新课

过渡:今天我们就请这些美丽的图案帮忙学习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引导编口诀

(1) (课件出示:1个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几个图案?用了几块?就是几个7?可以列出什么算式?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随学生回答依次课件出示:1 7 1×7=77×1=7一七得七)

(1) 几个图案了?就是2个几?2个7就是几?怎样列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呢?乘法口诀呢?

(随学生回答依次课件出示:2 7 147+7=14 7×2=14二七十四)

(2) “二七十四”是什么意思?

3个图案用几块?你是怎样算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依次课件出示:3 7+7+7=217×3=21三七二十一)

2.小组合作编口诀

(1) 研究学习, 合作填表

(1) 那4个、5个、6个、7个图案分别用几块呢?同桌两人一组合作把表格填写完整。 (课件依次出示4个图案, 呈现效果:

表格材料:

(2) 学生伴随背景音乐, 两人一组合作将表格填写完整。 (出示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 反馈, 订正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汇报时先说清几个图案, 用了几块, 是几个几, 然后分别说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2) 汇报:

●学生对4个图案进行汇报。

●学生对5个图案进行汇报。

●学生对6个图案进行汇报。

●学生对7个图案进行汇报。

提问:为什么“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呢?

学情预设:学生编“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时, 容易将口诀写成“七七四九”, 要及时纠正。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先列式计算出1个、2个……7个图案分别用几块, 然后根据列出的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乘法口诀。

3.记忆口诀

(1) 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乘法口诀 (出示:7句7的乘法口诀) , 它们与谁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 引导学生发现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提问:

(1) 竖着观察每句口诀的第一个数、第二个数和得数, 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每句口诀的第一个数从上到下依次多1, 每句口诀的第二个数都是7, 每句口诀的得数从上到下依次多7。

(2) 横着观察相邻两句口诀,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情预设:相邻两句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差1, 第二个数不变, 得数相差7。

(3)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情预设:相差的1是1个7, 所以得数相差7。

(3) 有了这一发现对我们记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帮助吗?

学情预设:举例说明前一句口诀加7就得到后一句口诀;后一句口诀减7就得到前一句口诀。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7的乘法口诀排列的规律, 对我们记忆7的乘法口诀很有帮助。

(4) 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再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5) 组织游戏记忆7的乘法口诀。

(1) 对口令:

学生易将“三七二十一”说成“三七二十七”、将“六七四十二”说成“六七四十八”因此这一环节“三七”、“六七”先后出现两次, 帮助学生记忆。

(2) 说口诀:

课件出示:

学生边读口诀边按要求填出缺少的口诀。 (学生说出相应口诀后, 课件出口诀。)

(3) 猜口诀

(出示装有7的乘法口诀的信封)

谈话:这个信封中都是7的乘法口诀, 老师从中抽出1句 (边说边抽取, 背面冲前放于胸前) , 请同学们猜猜我抽出的是哪一句口诀。

学生猜口诀, 直到猜对为止。

【教师抽取“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两句易错得口诀, 学生猜。】

小结:相信通过刚才的游戏, 同学们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

过渡:同学们都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 你们能准确写出7的乘法口诀吗?

1.把口诀补充完整。

【重点关注学生“三七二十一”“六七四十二”这两句口诀的填写情况, 如出现“三七二一”“六七四二”要引导学生说说哪里有问题, 应该怎样写。】

小结:同学们对7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好, 乘法口诀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进行乘法口算。一起来算几道题。

2.口算。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口算。

【关注学生“7+1”一题的完成情况, 提示口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学生进行抢答, 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过渡:7的乘法口诀还能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3.用口诀解决问题。

(1) (出示课件:1个星期有 () 天

2个星期呢?3个、4个、5个、6个、7个星期呢?)

组织问答游戏:

师:1个星期有几天?

全体学生:1个星期有7天。

2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2个星期14天。

生1:3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3个星期21天。

生2:4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4个星期28天。

生3:5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5个星期35天。

生4:6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6个星期42天。

生5:7个星期多少天?

全体学生:7个星期49天。

(2)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这四句诗共有多少个字吗?)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求出这四句诗共有多少个字。

提问:7×4 (或4×7) 中的“4”和“7”分别表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这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 我们先一起列式计算出1个、2个……7个图案分别用几块七巧板并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然后通过找规律、做游戏记住了口诀, 最后用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问题。

板书:7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课堂表现, 从课前充分预设开始———《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对《7的乘法口诀》一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下面着重谈谈这节课在“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然交流节省教学时间

课一开始, 教师将七巧板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伴随着音乐, 课件依次呈现7个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目不转睛地欣赏着, 直到课件播放结束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图案中。这时教师自然地与学生交流:“漂亮吗?”, 既尊重了学生欣赏后的体验、满足了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需要, 又迅速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几秒钟的师生交流, 在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 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

二、关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方法指导具有针对性

探究新知部分安排了小组合作编口诀的环节。这一环节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目的既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实际教学中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参与热情很高。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没有置身事外, 而是逐组进行巡视, 发现小组合作得好, 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发现合作中存在问题, 如:有的小组仅强调分工、不讲究合作, 在填写表格时采用一人填写一格后进行交换的方式, 如此循环往复, 非常浪费时间;再如:有的小组填写表格时不是先写乘法算式, 然后及时根据列出的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而是先将所有乘法算式都写出来, 再回过头来编乘法口诀;又如:有的小组在通过加法计算获得乘法算式的得数时, 每次都是从头加起……每当发现问题, 教师就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以商量建议的口吻指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这样不仅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 同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确保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发言, 鼓励表达引导同伴间相互启发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 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有限。课堂上学生发言时往往想得清楚表达不出。遇到这样的情况, 教师投入了更多的耐心, 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引导他们去表达, 学生实在有困难说不出, 也不急于代替学生说, 而是鼓励同伴发言相互补充完善。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与提高, 而且往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效果要优于教师的反复讲解。

四、关注学困生学习中的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突破

寻找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课堂上, 在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的排列规律并用语言进行表述时, 能力比较强、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表现比较好, 能自主发现规律并完整地表述出来;但同时, 平时能力较弱、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 仅靠听同伴的表述并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或是紧锁眉头或是满脸茫然。关注到学困生课堂上的这一表现, 教师通过演示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颜色变化、箭头指示及数的标注, 将规律由抽象变为直观, 对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突破理解上的困难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安排促进共同发展

上一篇:班主任上学期期末学生评语下一篇:做快乐的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