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法治教的思考

2024-06-12

对依法治教的思考(共8篇)

对依法治教的思考 篇1

对依法治教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郭玉春

(楚雄师院附小 云南 675000)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依法治教 科教兴国 完善立法 有法可依

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存在着漏洞和盲点,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加入WTO并进行教育服务的部分承诺后,使我国的教育面临更多的情况、更新的问题。教育法规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和依法治教进程发展缓慢,学校治学以及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还缺少应有的依据。特别是如何及时、正确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一度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使得全国教师和学生近3亿人口的庞大社会群体的权益难以实现法律保障,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早日实现。

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下面就如何实现依法治教,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同行和专家不吝赐教。

一、振兴中华必须发展教育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促使当今世界风云变换,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正如哪里不重视教育、不发展教育,那里的劳动者素质就会普遍降低,那里的经济就不能发展的简单道理一样,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中国近来推起的一波波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其目的就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力图通过科教兴国来实现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和几代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中国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要求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框架。并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战略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继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还指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劳动者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成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二、发展教育必须依法治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了法治化的轨道。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我国在校大中小学生约有2.5亿人,再加上全国的教师队伍,我国直接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将近有3亿人,按3亿个家庭人口计算,我国约有近十亿人口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真可谓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受关注人数最多的事业之一。如何让10亿人“安居乐业”,让教师静心从教,让学生安心学习,让学生家长放心工作,这将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早日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教育法规文件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家长的监护行为,规范全社会的助学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依法治教。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民富国强、“天下太平”。

三、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

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学校教育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基本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展不容乐观。如素质教育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差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全社会对教育的基础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由于存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状况。

我国大中小学有2亿多在校学生,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是未成年人。尽最大可能保障广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教师、学生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影响及其特殊地位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战略地位作用,我们就会意识到依法治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依法治教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碰到了一些新的情况,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人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的顽固和僵化,更是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和补充完善,使之进一步达到依法、公平、公正和合理的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存在着漏洞和盲点,依法治教,未必有法可依,使得学校教育及管理出现混乱情况,学校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还缺少应有的依据。例如政府不按规定投入教育经费,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并且由谁来担责?监护人不按规定送其子女就学,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如何正确认定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问题?如何正确判定学校有无过错责任?等等。对以上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依赖,也使法律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效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除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有依法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和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当积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履行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保护学生安全,积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儿童、青少年是最为活跃的群体,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活动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增加了发生学生伤害的可能性。目前,由于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面,除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的司法解释外,尚无专门针对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因此,一方面对已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当事方的责任认定、事故处理途径、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有关人员如何追究责任等缺乏明确的依据,给伤害事故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其二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具体规则和程序,使学校难以明确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范围,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也容易出现学校在救助、赔偿和处理等方面无所遵循的情形,往往造成学生家长与学校在责任、赔偿范围等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使事故难以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第三是由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缺乏具体的依据,使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难以明确自身职责。有些学校因为担心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而取消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的一些项目。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制度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的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法律工作者应努力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使依法治教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依法治教需要司法公正

8月,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学生事故处理办法》,并于209月1日在全国实施。《办法》主要出台了“十种意外学校无责任”和“十一种伤害学校担责”;并明确了学校与学生间的权利关系,明确了学生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体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地位的对等性。《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全国各地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为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推动依法治教的进程增大了新的动力。有人说《办法》的实施,将给依法治教真正带来“春天”,还有人说它是黎明的曙光――法制的“艳阳天”即将到来。一段时间,媒体聚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民周刊》、《中华网》、《新华网》、《楚天都市报》、《新闻晚报》等纷纷评说:“人身伤害有法可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7年等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终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起争议,学校定心家长皱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起实施,校园悄现‘保险热’”……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必然。如前所述,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地方,一段时间以来,怎样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成了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和感到头痛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学校,往往强调自己作为社会教育机构较其他主体的特殊性;而家长则认为学校与自己一样同样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应当对学生在校内甚至校外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之前,学生与学校这一对特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虽作了一些规定,但多为原则性的,缺乏具体的指引和可操作性。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双方之间往往共识少、分歧多,甚至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是对现行法规的细化规定和有效补充,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的突出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便于理解、形成共识、便于实践,有利于化解矛盾,能起到规范、约束等法制化的积极作用。可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是依法保护学生权利和义务、维护学校利益的要求,符合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真正实现依法治教的必由之路。

但是,由于《办法》还只是部门规章,与《民法通则》等全国性的根本法律相比较而言,属于下位法,其效力就存在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2、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基础。依法治教首先要加强学习,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不断增强法制意识。依法治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工作者的任务,它更要依靠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和共同参与。其中,各级政府能否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关心教育,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是依法治教的关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社会各届人士都要加强学习,提高正确认识,增强法律观念,要努力做到知法、懂法、执法,共同创造一个依法治教的良好环境,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良好氛围,自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自觉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3、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正如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一样,司法公正同样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当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当社会的良知受到恶势力的践踏,受害人能够寻求的最后一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法院,法院是保护公民

权利的最后屏障。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都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执行。目前,由于我国在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使得发生事故之后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即使是通过法院判决来进行处理,也因缺乏必要的依据而很难做到公正司法,很难让几方当事人都能够心服口服,进一步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对司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事故发生也千奇百怪,那种想仅凭法官个人的能力就要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只有真正实现有法可有依,才有可能做到司法公正。当学生在受到人身安全的伤害时,当学校的权益遭到损害时,我们才能拿起法律武器,公正执法,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利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干扰。

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加入WTO并进行教育服务的部分承诺后,将使我国的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必须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大的效力性,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依法治教保驾护航。因此,为了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司法公正,我们要坚持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要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和司法制度的改革;要切实提高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确保司法公正。有效地发挥教育法规在依法治教中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迅速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法治教予以保障,而依法治教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确保司法公正。只有这样,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才能实施,富民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二年十二月

参考文献:

1、李景舒编著《教育法规选讲》,四川大学出版社,年

2、陈远清主编《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应用指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法律图书馆》网站

对依法治教的思考 篇2

我国《教育法》规定,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但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没有章程, 这导致学校办学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 政府部门可越权干预学校办学, 而学校行政办学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治理中, 缺乏知情、参与、表达、决策权利, 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不理想。国家把依法治教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略, 教育部更专门发布纲要, 推进依法治教, 因此, 要把章程的制订, 作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重要抓手。

既然制订章程目的在于依法治教, 让学校自主办学, 实行现代治理, 办出个性和特色, 那么, 在制定章程时, 就必须解决当前存在于教育管理、学校办学中的行政化问题。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我国学校在制定章程时, 基本采取的是行政程序——由学校行政主导制定, 再提交上级行政部门审批, 然后发布。这种章程, 从本质上说, 只是行政规章, 法律效力有限, 很难成为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文本。

十一学校的章程, 也有这方面的欠缺。舆论关注具体条款的“亮点”没有错, 可以说, 从“教师可以弹劾校长”角度看, 这是迄今为止, 包括已经颁布的大学章程在内, 力度最大的学校章程。这毫无疑问是章程的最大亮点, 值得肯定。但必须指出的是, 就是这一力度最大的章程, 其制定的程序, 也和其他学校颁布的章程一样。因此, 这一章程所具的法律效力还很有限, 基调还是学校内部的行政规定。学校的章程, 应该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举办者和办学的关系, 对于公办学校来说, 就是政府和学校办学者的关系。二是明确学校内部治理的结构, 即明晰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社会机构的关系。如果前者的关系已经明确, 那么, 章程着重解决后者。

我国学校办学, 上述两方面关系其实都没有明晰——在政府和学校之间, 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到要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在学校内部, 缺乏现代治理结构。因此, 这两方面问题都必须解决。这也就决定了学校章程不能由学校起草制定, 提交上级行政部门审批。一方面, 学校无法要求行政部门放权, 即使章程明确了学校有哪些自主办学权, 行政部门也审核、通过了章程, 可行政部门不执行, 谁来监督行政部门?另一方面, 作为学校内部的规章, 其他社会机构会遵守吗?具有法律效力的学校章程, 应该得到全社会遵守, 而不是学校的“家规”。

在发达国家, 学校章程的制定,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 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审议, 这适用于学校初创时期, 尚无明确的法律, 规定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立法审议, 最主要的是解决政府 (举办者) 和学校的权责关系;另一种方式是, 学校获得“特许”, 自主办学, 在自主办学权限范围内, 制定学校运行的章程, 亦称学校内部立法。

我国不少人认为, 学校章程就应该是学校内部立法, 通过教代会审议, 提交上级部门审批通过, 但这忽视了两个基本现实。其一, 我国学校并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内部立法缺乏前提和基础。其二, 学校的教代会, 也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 并非全体教职工民主选举代表参加, 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十一学校制定学校章程, 应该说, 在校内实行了民主决策, 让教职工充分表达意见, 这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 却无法回避学校并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一根本问题, 这一问题不解决, 学校就难以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 依法治校就存在很大的隐患。

“一校一章程”, 这是依法治教的关键。要把这一工作做好, 在笔者看来, 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国家层面, 制定《学校法》。通过《学校法》, 明晰政府、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责关系, 然后在《学校法》框架之下, 制定学校章程, 这就理顺了政府授权、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早在2012年7月, 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 就提到要开展《学校法》的调研起草工作, 依法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并明确“以公办学校财政拨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希望能加快《学校法》立法的进程。二是在没有出台《学校法》的情况下, 将每所学校的章程, 纳入地方立法程序, 即学校的章程, 在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后, 还要提交人大讨论、审议, 以让学校章程真正成为学校依法治校的“最高宪章”。总之, 要做到依法治教, 必须按法律办事, 要用法治思维来制定学校章程。

一本依法治教的好教材 篇3

杨崇龙同志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曾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2003年,他转岗到省人大工作,在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同时,参与培训校长、教师,为师范院校研究生授课。《教育法规与政策》既是杨崇龙同志为授课编写的教材,也是他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和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研究的心得。

和其他相关书籍比较,《教育法规与政策》有3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内容全面、系统,具有开创性。作者遵循认知规律,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重要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与政策分章撰写,让读者在系统学习教育法规与政策后,了解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掌握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从这个体系中把涉及教育的内容找出来,工作浩繁。但作者不畏艰难,对现行所有法律中涉及教育的63件法律和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政策都一一梳理出来,有介绍、有点评,这在国内目前还无人做过。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评价的,“填补了教育法学教材的空白”。

二是理论与案例结合。《教育法规与政策》一书既有宏观方面的理论阐述,也有微观方面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充分发挥了理论阐述和案例启迪两者的优势。读者通过案例的事由和判决结果,能更好地掌握相关法律的主旨,同时通过案例学法,能更好的结合实际,依法治教。

三是针对性强,实用。作者在介绍教育法律时,不是简单地将法律条款罗列,而是根据内容分类作重点介绍。如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者按照“性质、特征”、“教育方针”、“职责”、“均衡发展原则”、“领导、管理体制”、“入学”、“学校建设、设置”、“安全”、“教师待遇”、“素质教育”、“教材”、“经费保障”、“处罚”13个专题,对涉及的重要条款分别作了介绍,便于读者学习、掌握。该书不是法规政策汇编,却又如同一本工具书、资料书一样,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都特别实用。

笔者到基层学校调研,常看到学校在显著位置上宣传教育方针。但多数表述均不准确。读了《教育法规与政策》第七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后,笔者也才第一次系统了解了我党执政前对教育方针的提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提法的几次修改。书中类似这样的很多知识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

制定教育政策是各级教育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很高,工作难度也较大。作者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影响制定教育政策的因素、制定教育政策的原则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对实际工作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25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书行办理发行,电话:5172001、5103219

依法治教 篇4

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依法治校进程,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及县教体局提出的加强校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工作中不断加强依法治教规范性。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全面加强师生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将学校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充分发挥普法在依法治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学校向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地完成。

二、工作任务

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工作中心,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国家基本法律以及师生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依法保障校园稳定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对象与内容

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

四、工作规划

1、切实加强对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法制副校长和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依法治教工作的贯彻落实。

2、制定了工作计划,把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有总结。

3、全面提升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和工作水平作为基本目标,组织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照依法治教工作目标和措施,切实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的展开

1、依法治教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一年中,领导小组专门研究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工作达3次,完善了工作目标的制订及相关措施,有针对性地以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纪律安全教育活动,确保依法管理校园、师生充分享有自身权力,校内学习风气有了更加良好的转变。

2、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依法治教工作纳入到考核之中,经检查在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中存在严重问题的给予一票否决。

3、学习法律并依照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学生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学习各类法律、法规,以及《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使师生知法,尤其是关于教师学生权利与义务部分及密切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规定。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认定教师资格,做好教师职称推荐评审工作。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监督,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学习,使师德师风有了明显好转,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依法聘任教师,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保障了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工作,对参加学历提高和学科研修的教师给予方便。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工会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增强民主决策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乎,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机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依法制订教职工的请假制度和考勤制度,完善了的教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无乱收费行为;依法治理教师违规补课、乱收费和违规征订学生用书,解决了社会反映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了校园安全检查制度和学生伤害等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报告制度,如重大事故责任报告制度以及学生非正常伤亡事故等,几年来,学生犯罪率为零。学校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入学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人身权利和活动参与权利,保障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侮辱、歧视学生现象。

4、依法行政、执法规范。切实转变不适合形势需要的校园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了教育行政执法的公平、公开、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实施教师任用合同制,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各项工作更加透明,并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开展了学校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强化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5、综合治理,对校门外的交通车辆秩序进行整治,学生上、下学出入校门禁止骑自行车,校门口每日有校领导值班;开学初对校园危房、食品安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行动,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学校没有重大责任安全事故。

6、六五普法,根据全县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实施意见,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大力加强“六五”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推进了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促进校园教育的健康发展。

7、法制课适时地开展法制课教育,坚持学科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做到有活动有组织、有时间保障、有教育的深入措施和反馈。

8、法制宣传。骋请法制副校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大型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在法制宣传活动中,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法制宣传,使全校的师生掌握了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教育法律规定的各类教育主体权利和义务,营造出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氛围,切实形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以上是我校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情况的简要汇报。随着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促进校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学校内外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我校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己取得的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信心百倍地推进校园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入开展。

依法治教和从严管理的重要保证 篇5

作者:梅黎明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840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新要求对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进行了改进完善,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明确把“依法治教,从严管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提出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风气,细化了对培训机构、师资、学员的纪律规定,明确了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教师的责任义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书记说:“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始终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提出:一切产业部门都要成立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并逐渐使之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这是我党关于干部教育的最早阐述。1921年8月,毛泽东同志参加“一大”回到湖南后,就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作为“革新社会的准备”。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也相继开办了工人补习夜校等培训党的骨干的学校。1924年5月,党的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培养指导人才”。这是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设立党校。1925年1月,党的四大决议再次强调要设立党校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以培养党员“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1925年9月,党的四届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开办两种党校,一种是“地委之下的普通党校”,任务是训练工人党员;一种是“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训练政治知识较高和已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各地党组织先后开办了高级党校和初级党校。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仍然要求“加紧 政 治 训练”,提出“如部队有三日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 治 课 ”。1927年12月,毛泽东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规定教导队的学员必须做到“三不八能”,即不嫖、不赌、不偷,能写、能说、能唱、能算、能打仗、能吃苦耐劳、能生产劳动、能诚实可靠。在延安时期,我们党要求“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建立了“每天两小时学习制度”。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强调“干部教育第一”,专门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1941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不仅纳入了经常化、持久化的轨道,而且在教育培训原则和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创新。它的历史意义正如当时的《解放日报》社论指出的,“这是培养干部工作中的新纪元,这是中国教育上的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面对党员干部大量增加的现实,要求“一切有阅读能力的党员和干部均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以每周平均学习12小时为原则,并建立定期考试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要求“党的地委书记一级以上的干部,应当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自己所领导的党组织的学习状况向中央局或中央分局作一次报告”。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强调“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全国兴起了一次重新学习的热潮。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党每逢重要关头,总是严格要求干部加强学习,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广大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阵地如果管理不严,将直接影响广大参训干部的学风状况和培训质量。因此,依法治教、从严管理,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更应争做表率。

坚持党校姓党,深入贯彻落实“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根本要求。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是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必须把从严教育贯穿始终,做到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加强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优良校风,成为反对“四风”的表率。要对教师队伍和教学活动提出严格要求,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坛有纪律,决不允许传播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中央决定的错误观点。加强学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组部加强学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干部进到培训机构就是普通学员,没有例外和特殊,杜绝相互吃请、公款宴请、搞“小圈子”等现象。

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班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是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服务大局、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和健康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教育培训班次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干部素质的需求,而不能简单地迎合干部个人需求或兴趣爱好。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打牢思想理论基础,补好精神上的“钙”,我们的干部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抵御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抓好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干部全面系统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贯穿培训始终。总书记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以问题为导向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遵循,也是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必然要求。问题是学习的原点,也是激发干部学习热情的兴奋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从疑问开始,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我们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历来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年的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适应了战争环境的需要,以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战能力为主要目标。今天的干部教育培训要体现价值、受到干部欢迎,也必须适应时代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在加强干部理论武装、提高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上下功夫。学员要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坚持用问题牵引学习,用学习解决问题,把理论学习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中去,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推动工作的思路措施、提升自身修养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实现学习与运用互促并进、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依法治教工作计划2 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做好我校普法宣传教育、依法行政暨法治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依法治校管理工作氛围,增强广大教职员工依法办事能力和法治观念,规范从教行为,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2012依法治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六五”普法的要求、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遵循教育规律,将全校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我校依法治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继续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江宁教字〔2011〕50号)文件精神,提升我校依法治教理念,提高普法及依法治教工作水平,为确保“六五”普法及依法治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王安东 副组长:刘生忠

成员: 施成国 王光军 纪世龙 王俊 傅德柱 秦葆 吴明亮 孙建军 孔令平尚宗发

根据我校“六五”普法规划要求,贯彻落实下列制度:

1、建立健全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制度,主要是研究和探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工作。

2、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校主要领导(或法制宣传员)向全校师生宣传“法制宣传教育”精神,举办法律知识讲座。

3、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主要是对涉及法律问题的重大事项在领导决策前组织法律咨询、研讨提出法律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律服务。

4、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每年面向教职员工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

5、“六五”普法及依法治校工作总结反思制度,做到半年有小结、有总结;并能对本开展的各项普法工作提出经验和建设性的意见。

三、突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以“三课”活动为基础,(安全教育课、健康教育课、普法教育课)按照每周一课时的要求,做到进课表、有教案讲稿、有图片资料。并能根据法制宣传日开展专项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日),“6.26”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

2、加强校园遵纪守法文化氛围建设。在学校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橱窗,定期张帖宣传资料和法律法规;各班黑板报定期出法制专刊;学校教室定期播放法制宣传电视片,定期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形成遵纪守法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3、积极邀请本校法制副校长定期举办普法教育专题讲座。或者委派本校法制宣传员定期为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在整个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习有笔记、培训有讲稿、会议有记录、安排有时间。

4、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普法知识考试,并将成绩作为2012年“六五”普法教育考试成绩。

四、大力加强各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理论水平和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服务能力。要切实把法律学习培训抓好、抓实,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务求实效。

2、加强校园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学校依法管理、依法教学工作进程,积极提高师生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学校将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师学习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和教育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积极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五、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各校要高度重视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校长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落实2012年“六五”普法各项要求,坚持普法与法治教育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2、以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为重点,提高全校法治化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六五”普法工作要求,整合全校资源,深入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活动,紧密结合“六五”普法的目标任务,不断提高我校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我校法治化管理水平。

3、扎实推进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结合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针对学校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安全教育,食品卫生、行为习惯等专项治理活动,推进全校的依法治理工作进程。

对依法治教的思考 篇7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1949-1952年的接管改造与整顿时期, 1953-1965年的调整发展时期, 1966-1972年的劫难时期, 1972-1976年的恢复发展时期, 1976-1992年的大发展时期, 1992—现在的面向市场经济重要改革发展时期。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时期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到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 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储备更多的生力军。

加快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其首要任务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依法治教。但高职教育的一些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 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 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 (部门) 领导, 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 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 有的沿用以往的模式归市教育局领导, 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 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领导小组管理等。这些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单位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作中不清晰。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 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 严重影响人才引进、管理、建设与发展。

(二)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 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 (1) 数量不足, 观念落后。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面对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 知识老化,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 (2) 学历层次偏低。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3) 结构不合理, 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 基础课教师偏多, 专业课教师不足。 (4) 补充渠道不畅。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他们理论知识丰富, 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 (5) 职务评聘需规范。高职教师职务评定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 过分强调科研、论文, 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三) 专业设置课程契合度低

中高职对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 这就决定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的衔接, 其中,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对接的核心。理论上来讲, 高职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 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但是, 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

二、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低水平、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的粗放阶段,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高职教育体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我国学科学位领域以及师范教育领域,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在学科上是层次关系:处在一级学科普通教育 (学) 之下的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职业教育处于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 其社会地位低下, 其内在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处境必然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现在的低端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的学科理论支撑, 缺乏一个支撑其自身发展的学科平台。

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教育—学校—学习”外, 还具有“职业—企业—工作”领域。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一倍, 而我们的视野只局限在它是从属于普通教育的二级学科。认识上不到位, 其效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打折扣, 其发展缓慢甚至地位低下是符合逻辑的, 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是必然的。

(二) 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 甚至政府视为“次等教育”。政府注重考上了多少名校学生, 考上了多少重本学生, 家长和社会也不例外。这种教育层次价值取向共识 (优秀学生都去读普高) 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说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漠视。

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 也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高职院校不愿多招收中职学生, 因为高职院校认为“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中职学校认为读高职意义不大, 因为很多课程是重合的;而用人单位对本科学历学生与高职学历学生的现实反应差距很大。

(三) 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较弱

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 制定的程序简单, 职业分类不合理, 难以全面指导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并指导行业协会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 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

为了解决些问题, 迫切需要我国加快制订支持性的政策与法规, 对其加以规范和指导。

三、依法治教: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要破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个有效途径是从依法治教的高度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用法律手段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内涵

高职教育中的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关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职业教育的治理活动, 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从事职业办学活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职业教育的活动。其活动一般包括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法律的宣传普及、职业教育行政执法、职业教育司法、职业教育法制监督以及职业教育法律遵守、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其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即各级行政机关)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法律法规授权或国家机关委托的范围内从事特定的职业教育执法活动的有关机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范围有: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 高职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高职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国家机关有关高职教育的管理活动, 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还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拨款、举办高职校企合作、捐资助学等有关教育的活动。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依据除了《教育法》、《教师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护法》之外, 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这部法律对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依法治教、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 适应全球现代竞争的需要

正因为我国处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时期, 同时, 经济一体化趋势及科技日新月异, 全球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竞争。不重视职业教育、不发展职业教育, 劳动者素质难以提高, 经济就不能转型、升级, 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2. 依法治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职业新人, 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宗旨,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要保证职业教育方针和一系列改革决策的贯彻落实, 需要全党全社会以及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尽快形成依法治教的宏观环境, 以法制手段巩固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 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

3. 解决职业教育的困难和问题的需要

近20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等。尤其是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加快发展高职教育, 一批专升本的院校即将转型高职教育, 如何规范好已办的高职院校和将办的高职本科院校, 唯一的途径就是依法治教。

(三) 建构依法治教的高职教育

1.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规范化、完善化都得益于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 1986年又进行了修订;1991年颁布了《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

法国于1963年和1966年两次制定《职业训练法》, 并与1967年作了补充修正, 1971年又公布新的《职业训练法》, 1984年颁布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这些法案不仅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具体规定规章制度和经费补助的办法。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规定大力发展各级义务类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需求, 方便学生就业。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该学院的主要目的是教授与农业及机械艺术有关的课程;1958年9月的《国防教育法》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和训练的计划, 为蓬勃发展的战后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 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Ⅰ (职业教育法案) 开启了美国全民职业教育的大门;为促进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发展, 联邦政府于1990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Ⅱ (职业教育与应用科技法案) , 1998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Ⅲ (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 。这些法案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而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1957年制订《新长期经济计划》, 把振兴科学技术教育作为重要国策之一;1969年通过的《日本职业训练法》, 对职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技能鉴定、经费补偿等作了具体规定。

2. 加快修订及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相关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开始, 经过1991年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4和1995年相继颁发的《劳动法》和《职业法》, 到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法律依据和保证。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但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差距太远。首先,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时间普遍比我国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1996年颁布, 而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基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颁布, 整整比我们早了30年。其次,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完善及操作性强。比如,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而我国基本上是学院靠自己买地修建, 这种负担可想而知, 尤其是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又如, 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 两者差距太大, 我国高职院校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 规定国土资源部赠与各省市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以及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等, 减轻高职院校的负担, 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 具体操作性欠缺, 滞后性严重, 相关配套法规缺失, 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比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职教科研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建议国家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以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修订时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 做好土地及资金方面的帮扶, 尤其是需要赋予高职教育体系独立的学科地位, 需要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的对接。

现在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立法工作, 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规划, 做好高职教育的立法顶层设计, 增加立法投入, 及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 各职业院校在依法办学的同时, 也要积极总结办学经验, 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调研, 开展高职立法的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立法的经验, 协助政府不断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3. 运用立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鲁昕部长说职业教育中企业不来气, 一切都没希望。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龙头, 国家除了及时修改《职业教育法》, 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邀请企业界的行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出《校企合作促进法》, 吸引企业强势加入。为了吸引企业加入, 《校企合作促进法》要对参与高职教育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如实行减免税制度等, 并加强行业指导, 推进产教结合;引导校企合作步入正轨, 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 方能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比如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 以及加快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

4. 增强法治意识, 严格依法治教

为了切实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真正做到依法治教。首先, 要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各级政府能否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关心高职教育, 真正落实高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依法治教的关键, 政教校企都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法律观念, 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共同创造一个依法治教的良好环境, 为学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依法治教任重道远 篇8

在前一则新闻中“打”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体罚”,是教师违背教书育人的宗旨,对学生进行身体伤害。后一则报道中“打”在毛旦厂中学被视为“严”,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不打不成器”“严师出高徒”,用家长的话说这“打”“还是值得的”,“打”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在毛旦厂中学,教师的“打”确实消除了一部分学生的坏习惯,使一部分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一些教师也因教学质量高而受到表彰。同是教师,同是“打”学生,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校结果却截然不同?笔者特发奇想,如果前则报道中侮辱教师、教师打学生的事件发生在毛旦厂中学,教师的结果又会怎样?

从20世纪开始,我国逐步接受了西方一些理论,在人权方面禁止虐待孩子,我国教育也经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开始制定《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来保护学生的“人权”,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21世纪初,特别是2010年以来,由于一些地方严惩体罚学生的教师,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少了,但也滋生了教师不敢管学生、溺爱学生这一副产品,过去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杨不管”事件就是典型一例。前一则报道中一名刚上高一的女生为什么敢在上课期间在老师背后贴“我是乌龟,我怕谁”侮辱字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对学校纪律没有敬畏之心,上了这么多年学,他们清楚地知道目前《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本约束不了什么。我们的法律体系只有对教师体罚学生方面的惩罚,缺乏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戒。怀远县教育局对“打”学生的教师予以开除(后改为职称降一级处分),而对侮辱教师的学生却未作任何惩罚处分,如果说教师“打”学生是教师体罚学生,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应该受到处罚,那么《教师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该如何落实?早就有有志之士大声疾呼——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有关专家学者也曾呼吁要尽快制定学生惩戒法,教育部门也曾回应说班主任有惩戒学生的权力,但如何惩戒一直没有下文。当代人权喊得震天响的美国至今仍有十多个州允许教师体罚学生,甚至连二战后禁止体罚学生的日本也考虑恢复体罚制度,为什么我们要忌讳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呢?两则新闻中的一个“打”字折射的是我们目前依法治教的“法”还不够健全。

两则新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开除”。不同的是,梁老师因为“打”学生被教育局“开除”,毛旦厂中学少数教师因“学生成绩垫底”而被学校“开除”。依据百度词条解释,“开除”是“指用人单位对具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企业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而又屡教不改的职工,依法强制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最高行政处分。”《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两种表述都强调在当事人对所犯错误“不改”的情况下予以解聘或开除处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款规定: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梁老师是体罚了学生,但是根据怀远县教育局的通报,他并没有屡教不改,梁老师的“打”也没有给学生造成多大的伤害,怀远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涉事教师改过的机会,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从快、从重处理——给梁老师开除处分,虽然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迅速纠正改为降级,但教师梁云林受到的处分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给予教师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应当与其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第五条规定:……做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的意见。不知道怀远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做出决定前广泛听取上述人员的意见没有?《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开除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民办学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并解除其聘任合同,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梁云林老师所在的学校应该是公办学校,根据梁云林老师《致同事们的一封信》中“教育局对我的处理决定,学校和我本人都认为过重”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给梁云林老师开除处分并不是学校所提议的,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单方面做出,这不能不说是行政部门违规处分。

对毛旦厂中学因教师教学质量不高而开除教师的详细报道披露很少,上述报道也未披露学校办学性质,笔者网上搜索发现毛旦厂中学内部还办有金安高级中学,究竟是毛旦厂中学还是私立的金安高级中学因教师教学质量差开除教师,还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开除教师首先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议或做出决定,而不会像怀远县教育行政部门未能根据实际情况仓促做出决定,而后再随便改变决定,缺少执行政策的严肃性,缺少依法治教的稳定性——这样的“开除”折射出一些行政部门执法的不严谨。

从学生侮辱梁云林老师、梁老师体罚学生被开除到毛旦厂中学学生成绩差被打、教师因教学质量差被开除等现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行依法治教任重而道远,它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完备的教育法规,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全体教职员工依法执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市聋哑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潍坊市2016年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