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精选8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1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
本课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凡尔登战役,教学中应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这也是这一目以“空前的灾难”作标题的原因,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本课的难点之二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对于这两个难点,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对类似问题的处理程度,选择其一进行设计,不求在一节课中解决全部问题。
现将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示如下,可作为教师板书设计参考: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教法建议
1.注意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强调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局势,了解列强之间为争霸世界引发的重重矛盾,了解一战的背景和原因。
2.利用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性,引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一战提供了导火线。
3.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让学生对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地图)、“导火线”引发的地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地图)、“争霸”野心的表现(皮洛夫语、漫画)等事件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4.注意分析、阅读与图示的结合。在为学生补充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和自学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5.准备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可适当选用部分影视、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6.指导和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在课堂提供相应的交流时间。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2.指导学生编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主要史实编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3.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世界史》的近代部分等,或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片、电影作品《西线无战事》,直观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老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小孩: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
答案提示:这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讨论和评价,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作适当引导,或协助性的提供有关材料。认识角度是广泛的: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世界局势对各个国家内部的影响,政府与民众对国际问题的不同态度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2
《海底世界》 (苏教版三下) 是一篇极具语言欣赏价值的文章。具体来说, 有如下写作特点:
1.文章结构清晰。
全文呈总分总结构。文首总起问“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 文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概述, 回应了大海深处的特点, 前后呼应, 结构完美。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逻辑段落, 分别描述了奇妙的海底动物、奇异的海底植物、丰富的海底矿藏, 比较全面清晰地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基本形态。
2.内容详略得当。
文章详写了“奇妙的海底动物”, 以两个自然段描述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了大海深处是个“有声有形、有动有静”的世界。大概是编者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有限, 理解起来有困难, 文章略写海底地形特点和矿藏资源, 只用两句话概述。
3.写法生动。
文章第2、3、4自然段运用多种写法, 语言生动。如第2自然段里的排比句:用“有的”一词连续排开四句, 气势宏大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多种声响;又如第3自然段里运用类比法造句:梭子鱼的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形象地表现了海底世界的动态;第3自然段里还有比喻句“贝类……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深水鱼……像闪烁的星星”等, 表现了海底动物的奇趣意味;第4自然段里运用数量词“……几百米……八千多种”说明海底植物的奇异性。
4.语言词性多样。
有拟声词“嗡嗡、啾啾、汪汪”, 有表示声音状态的词“打呼噜 、窃窃私语 、警报”, 这些词语 使海底世 界具有“声音之美”;有表示活动的词语, 如伸缩爬行、喷水后退、巴在船 底、长途旅 行 , 这些词语使 海底世界 具有了“动态之美”;有多个色彩的形容词 , 如褐色、紫 色、红色……这些词语 又使海底 世界具有“色彩之美”。
对于课文 中的这些 语言特性, 教师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 才能让学生读懂, 并达到“掌握和内化”的目标呢?
三年级的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我的教学思路是: (1) 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让学生自然地探索语言奥秘。 (2) 运用“角色演读”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 表演“海底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使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 (3) 创设“老师不在课堂”的情境, 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的词语、句法、段法, 写一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表现。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概述内容, 整理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按要求找到相关词语。
描写海底 动物声音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动物活动 的词语:__________
形容海底 植物色彩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宝藏名称 的词语:___________
2.一句话自由概述“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学生或用一句话总说海底世界的特点, 或从某一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或地形矿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 形成本文提纲并板书。)
学习活动二:选学重点段, 体验积累象声词。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全体学生扮演海底动物潜在“水下” (课桌下面) 。
师 (读)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学生:在桌子底下静静地, 不发出一点声音。)
师 (读) :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学生发出“嗡嗡、啾啾、唧唧、汪汪、嘎嘎、唧唧、咔嚓咔嚓、砰砰、呼噜呼噜、呼哧呼哧”等声音。)
师 (读)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用纸卷成一个筒放在耳边) ,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此时, 教师走向学生座位, 弯下身侧耳倾听。走到某个座位, 那个“海底动物”就要发出一种声音。)
2. 幻灯出示第2自然段课文 , 补充两个省略号里的内容, 再读出来, 使海底动物的声音更有趣, 更丰富。
学习活动三:选学重点段, 演绎海底动物特点。
1.教师朗读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扮演以下海底动物的活动:
海参伸缩爬行……;
梭子鱼游……攻击……;
乌贼和章 鱼喷水…… 后退;
贝类巴在……旅行;
深水鱼发光……。
2.教师小讲 座 : 句法特色“类比法、打比方、列数字”。
3.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 用恰当的动词叙述海底动物的活动。
学习活动四:小练笔———《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
1.创设情境:教师突然离开教室3分钟。
2. 过3分钟后教师回到教室调查:同学们在做什么?哪些同学吵吵闹闹?
3. 仿写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写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动作。
附例文:
张老师不在教室, 教室里是怎样的呢?
张老师刚 离开教室 的时候, 教室里还比较安静。可是没过多久, 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咚咚咚”地敲起了桌子, 有的“啪啦啪啦”地敲打文具盒, 有的嘻嘻哈哈地在说笑话, 有的在大声喊叫……
见老师还没有回来, 同学们就“发疯”了。有的玩起“石头、剪子、布”, 有的跳起“骑马舞”, 有两个同学还打了起来, 有的走到讲台前做鬼脸, 还有的跑到楼下上厕所……
一会儿, 老师回来了, 教室里就像没事一样。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造句。
3.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文字,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第二自然段,感受海底世界靜中有声的神秘有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师:这首优美的歌曲,让我们想起学过的哪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赶海时什么是有趣的?在杨谦的心中,大海是慷慨的。在你的印象中,大海又是怎样的?
2.教师介绍大海的深度。
师:辽阔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地方。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大海是深不可测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测出海洋的平均深度有3 000米,最深处达到11 000米。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去看一看。
3.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
师:欣赏了大海深处的部分景色,你觉得大海深处怎么样?
4.海底世界是神奇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海底世界》。
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板书,提醒注意生字“底”的写法。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了解海边、海滩,到今天的了解海底世界,既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将有关描写大海的课文形成系列。教师对海洋深度的介绍,以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
过渡: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成员分工,练读。
波涛汹涌 宁静 蜜蜂 窃窃私语
伸缩爬行 肌肉 攻击 长途旅行
发光器官 危险 峡谷 稀有金属
景色奇异 硅藻 乌贼 物产丰富
2.指定小组汇报读词,其他小组评价,相机正音。
3.结合备学卡,讲解生字“旅”的字形,重点讲解“旅”字右下部分的笔顺。
4.指定小组汇报读课文,其他小组评价,相机指导。
【设计说明:自主预习是三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要求。教师利用备学卡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以期养成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学习是小班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呈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指名朗读,点出这是一个问题。
2.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回答的一句话。
3.指名朗读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引导理解“奇异”。
4.教师点明像这种一问一答的句式就是设问句。
请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5.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呢?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思考交流。
交流时,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动物 植物 地形 矿藏
【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安排这个环节,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是从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藏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四、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藏这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节课我们来品味海底世界声音的奇异?
1.课件出示海面波涛汹涌的图片。
师:当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是怎样的呢?
2.交流。
课件出示: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依然”。
课件对比出示海面波涛汹涌、海底依然宁静的图片。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声音的特点。
3.课件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指名朗读、回答。
课件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师:海底的声音大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窃窃私语”什么意思?你“窃窃私语”过吗?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声音小的特点。
4.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听到了海底有什么声音?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在小组里按4~1的顺序读读,说说。1号同学准备发言。
5.指定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汇报时课件出示导学卡:
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知道用上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从第二自然段的“……”中,我知道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上“像……一样”。
6.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设计说明:海底世界奇在宁静中的热闹。教师意在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五、总结设疑
1.海底的声音是怎样的。
板书:各种各样
2.海底世界的景色如何奇异、物产怎样丰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细细品味。
【设计说明:创设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书中品味海底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过程 教学重点:一战后的国际局势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
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活动二
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
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
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
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
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5
信丰县志和中学 王燕明
一、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偶发事件的背后蕴藏的历史规律;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突发性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断的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敲响警钟。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学生把握大战的规律和性质,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平的必要性。
3、通过本课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六国,我通过学生扮演六国代表发言,指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为什么结合,从而得出国际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的结论。通过学生扮演讲述萨拉热窝事件,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良好的开头需要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也需要情境的创设。如讲授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时,我创设了一个六国代表发言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确定角色,分配任务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互动探究中生成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对话者、促进者、商讨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成员分别准备以下内容:选出“同盟国”代表,“协约国”代表及“萨拉热窝事件”的有关代表,准备发言稿等资料。
3、正确引导,思想升华
针对学生正是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之时,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所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恶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引导学生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历史片段、图片、录像等资料展现给学生,巧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画面,打破时空界限,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调师生互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次科技革命,加深对战争爆发的理解,学生自己感知教材,课堂讨论等等。
三、不足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有待加强。
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对于这一点这节课是显然是做得不够的,集中体现在对于一些历史材料的用法上,剪贴的痕迹太浓,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操控性太强,致使课堂的生成性不够等等问题。如在讲述欧洲衰落的问题时我引用了如下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呈现这段经过教师“人为剪接”过的材料后我只是简单地提问:“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关于欧洲的信息?”显然,这种问法的指向性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考。如果换成“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是否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将材料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少一些“人为”的剪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设问方面要站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情感互动的场所;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
2、源头活水:教学资源的运用需更灵活。
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相当数量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实物材料等等;但是在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点上显然是考虑欠妥的。如在讲述美国崛起这个环节时只列举了一些数字用来证明,事后想想如果用更加形象化的史料(如视频等),从而与战后欧洲的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重视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对于已有资源如何有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必须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3、众生平等:关注课堂边缘学生。
佛曰:“众生平等”。回想整节课的流程,在这个问题上关注是不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自己忽视,这集中表现在对课堂边缘生的关注度不够。如在课堂提问师生交流时基本上是局限于离讲台比较近的同学,从而使后排同学的参与机会大打折扣,乃至人为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促使我认识到必须要从内心里记住和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今后突破的方向:
教学改革的愿望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日积月累相信终将会在教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1、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
2、因人施问,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6
1.教学目标
1、说出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战役的概况。2.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3.探讨联合国建立的意义;评价雅尔塔会议。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盟军的反攻;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难点:日本投降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打出两幅图片:
图片一:1945年5月9日莫斯科时间零点43分,柏林时间22点43分,德国正式投降书的签定仪式在柏林南部的卡尔斯霍斯特市的一所军事工程学校的饭厅里举行,苏军元帅朱可夫主持了受降仪式。代表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5月9日莫斯科时间零点43分,凯特尔脱下了他那双白色小山羊皮手套,用草体在投降书上签上了他的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图片二: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中、美、英、苏等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签字结束后,数千架美式飞机越过“密苏里”号军舰上空,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历时15年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走向胜利的?由此导入新课学习。学案导学
一、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1)重要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和菲律宾战役。(2)影响:美军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地中海战场
(1)重大事件: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北非战事结束;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2)意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苏德战场
(1)德军攻势:库尔斯克战役。
(2)苏军攻势:苏军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基本收复了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地区追击德寇。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同年9月3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图一 漫画:墨索里尼坐在破皮鞋上等着最坏的结果
图二 意大利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 请思考:
意大利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连续四年的战争及其失利,使意大利经济濒于崩溃,国内的反法西斯和反战活动频繁发生。意大利国内出现政治、经济危机,也进一步恶化意德关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1)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盟国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2)开罗会议: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它向世人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3)德黑兰会议: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还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2.过程:1944年6月,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滩头强行登陆,8月,巴黎光复。
3.意义:法西斯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问题探究】观察下图
德黑兰会议上的三国首脑
诺曼底登陆 请思考:
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答案:(1)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召开和《开罗宣言》发表;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2)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各国人民希望尽早结束战争;英美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的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三、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
2、德国投降:(1)1945年春,在粉碎了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后,西线英美盟军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
(2)东线的苏军发动强大攻势,兵临德国首都柏林城下,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最后进攻,4月30日,苏军终于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问题探究】右图中的三位人物均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一回,他们聚在一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四、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1、1945年初,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先后攻占琉磺岛和冲绳岛,从南面切断日本本土与外界联系,同时,盟军飞机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日本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濒于崩溃。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会晤于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3、日本投降:(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近30万人死亡。(2)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3)中国抗日军民也发动战略反攻,在走投无路之际,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问题探究】观察下列图片: 波茨坦会议上的英美苏三国首脑
请思考:波茨坦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会议协调了对日行动,为早日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两年(1943年~l945年),是战争的胜利阶段。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并对战后世界事务进行安排,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以及柏林战役等重大胜利的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课后习题
1.1943年,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的直接前提是 A,北非战事的结束
B,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联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3.二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冷炒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兹坦会议
板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7
《海底世界》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第六课, 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对称与不对称”的知识, 运用相关知识剪贴出不同的鱼形纹样。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1.导入:了解鱼的身体结构和特点。2.观察:了解对称的知识, 分别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美。3.探究:鱼的装饰方法。4.作业:分两步完成, 先完成鱼的外形的剪制, 再完成鱼的装饰。5.展评:让学生把作业贴到以海底世界为背景的大图片上, 全班进行评价。6.拓展:给出相关网站, 让学生抽时间去浏览, 进一步了解与海底世界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片段展示
片段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桌子上的信封, 拿出信封里的纸片, 各小组把纸片拼起来, 看看拼出来的是什么, 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学生动手拼图, 教师巡视指导。一分钟后, 学生纷纷惊喜地叫道:是鱼, 是鱼!)
师:说对了,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鱼。 (教师拿出海底世界的大型图片贴到黑板上。)
师:在这片美丽的海域里, 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海底生物,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 (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片段二:装饰鱼的探究。
师:今天, 海底世界要举办盛大的舞会, 虽然小鱼们的舞蹈是海底世界里公认最棒的, 可它们都不愿去参加, 为什么呢?
生1:它们累了。
生2: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
师:对, 小鱼们说, “我们虽然有漂亮的外形, 可没有漂亮的衣服, 怎么去参加舞会呢?”现在, 老师要用手中的画笔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教师示范)
片段三: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 大家已经了解了鱼的装饰过程。现在, 离舞会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啦, 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画笔帮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生:能! (学生动手装饰鱼, 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舞会上, 所有的小鱼都希望自己的礼服是最突出、最漂亮的。在蓝色的大海里, 什么样的礼服可以使它们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呢?请同学们考虑装饰色彩与背景的关系, 注意多运用暖色进行装饰。
片段四:作业展评。 (学生完成作业, 把装饰好的鱼贴到黑板上。)
师:舞会就要开始了, 漂亮的小鱼们都聚集到舞会现场, 哪条小鱼是今晚最美的明星呢?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小花贴到你认为最美的小鱼旁边, 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选择, 把手中的小花贴到黑板上。)
生1:我选择它是因为它外形漂亮。
生2:我认为这条鱼最美, 因为它身上装饰的花纹漂亮。
生3:我觉得它美, 因为它身上色彩搭配得好, 在蓝色的背景下最突出。
……
三、思考与研究
儿童是在故事的陪伴下慢慢成长的, 在他们的生活中, 有着这样和那样的故事, 他们喜欢听故事, 喜欢编故事, 更愿意说故事。在《海底世界》一课中, 教师创设以鱼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故事,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置身于海底世界中, 通过探究故事的主人公了解鱼的结构特征, 了解“对称与不对称”的知识, 学习和尝试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方法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 引发了学生去探究装饰鱼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奇妙地安排到故事中, 激发了学生想要帮助他人的信心和勇气, 并把这种良好的情感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在评价部分, 教师通过让学生评选“舞会”中最美的鱼,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整节课, 从讲故事开始, 在故事中学习、探究, 最终又在故事中结束。学生在课中听故事, 说故事, 画故事,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么, 如何运用“故事”进行美术教学呢?
1. 了解教材, 运用“故事”处理教材。
用“故事”进行教学, 教师一是要深入了解教材, 掌握教材的知识点;二是要了解学生, 用“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创编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故事里愉快地学习, 在故事中获知, 在故事中创造, 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2. 听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故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故事。低年级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相结合进行创编展开教学。如, 创编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丑小鸭》、《小人国》等。中高年级就要多运用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励志故事来展开教学, 如《鲁班学艺》;也可以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故事, 如《阿波罗13号》等。听故事时要引导学生, 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故事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 为造型表现做好前期的铺垫。
3. 说故事,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说故事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要创设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的情境, 鼓励他们把编好的故事说出来, 要引导学生辨别故事里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启发学生说故事时, 还要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和环境进行适当的描述。如教学《冷背景》一课时, 利用《阿波罗13号》的故事, 创设情景, 让学生想象飞到太空会看到、听到、摸到、遇到什么样的物、事、景, 让他们在大背景下创设自己的故事。这样, 学生就会在不偏离学习内容的情况下, 想象出不同的故事场景, 既拓宽了思路, 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4. 画故事,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故事用画笔表现出来, 把脑海中一幕幕的故事情节表现在纸上, 把想象中的画面转化成现时中的画面, 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极易出现的“不知到要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才能使画面更有意思、更丰富?”等问题。如, 《冷背景》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后, 往往不知道要表现什么样的内容, 致使学生创作的画面空泛。而利用故事教学后, 学生往往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他们“在”太空中所“见”所“感”到的一些奇妙情景:有联想中的学校、想象中的外星人、童话中的主人翁等等, 学生在学到色彩知识的情况下, 充分地展现出他们美好、缤纷的内心世界。经过长期的培养, 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时就会注意对主体物及空间、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 让画面更为丰富, 内容更加具体,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造型表现中叙述性表达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篇8
由《一件小事的震动》《被困的鸟儿》《父亲·树林和鸟》《鸟的王国》四篇课文组成了“人·鸟·世界”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材料。
《一件小事的震动》主要讲了“我”为了听到优美的鸟叫声,抓了一只小画眉鸟关进笼子里。小画眉鸟的妈妈来给它喂食,我大喜过望,没想到第二天发现小画眉鸟被其母亲毒死了。震惊之余明白了:原来画眉鸟妈妈坚信孩子死了比活着做囚徒要好些。
《被困的鸟儿》主要讲了“我”放飞了一只误闯入室的小鸟,在放飞的刹那,“我”感受到了鸟儿的欢悦。
《父亲·树林和鸟》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父亲”可算得上是鸟的知音了。而“知鸟”,不正是对鸟深深的爱吗?
《鸟的王国》是波兰诗人切·米沃什写的一首诗,舒缓、经典。
【设计意图】
这组课文的大背景是在这大千世界里,人与鸟儿的存在关系。《一件小事的震动》《被困的鸟儿》折射出的是人可以主宰鸟,玩弄、放飞,鸟儿的生死全在人的一念之间;《父亲·树林和鸟》品味出的是父亲和鸟就像亲人一样和谐相处,人与鸟儿平等互爱、共享自然;《鸟的王国》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则是鸟儿赐予了人类光明、温暖、自由、美丽。这样一组涤荡心灵的文本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深度思考。
就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层面而言,四篇课文各有特色,每篇一法,每篇一得,点到为止。《一件小事的震动》抓住“我”的心情变化来体悟文本的行文线索和那份震撼人心的触动;《被困的鸟儿》根据文本特点转换角色,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父亲·树林和鸟》以小组学习为主,互动参与;《鸟的王国》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当那根滑落下来的羽毛刷着你的脸时,你是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了?”整堂课,始终行进在“有所思—有所练—有所悟—有所感”中。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组课文插图。
①《灰雀》——是啊!爱的力量让灰雀重归大自然。
②《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是鸟儿的天堂。
③《珍珠鸟》 ——信赖创造出了人鸟亲密无间的美好境界!
师:这就是人与鸟儿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组“人·鸟·世界”的课文,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教材中有关人鸟关系的文本学生也接触了一些,但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都是零星的、分散的,并已渐渐逝去。这一串珠似的图文回顾唤醒了埋藏在学生心中的记忆,暖暖的、温温的。)
二、进入群文的学习
1.学习《一件小事的震动》。
(1)想一想。
师:请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
师:请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四字词语。
(像“当机立断、喜从天降、大惊失色、迷惑不解”等词语,学生都能从文本中直接找出。有两处描写心情的句子没有直接出示四字词语,可以进行提炼)
①出示句子:我高兴极了,因为由它自己的母亲来照料,肯定比我这个外人要好多了,真不错,我竟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保姆。
学生大都回答“高兴极了”,教师明确“高兴极了”不是四字词语,继而引导这份“高兴”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学生顿悟,立马说出了“大喜过望、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教师请学生选择一个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②出示句子: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要好些。这话犹如惊雷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竟是这样的深刻。
有了上面的引导,学生较为轻松地说出了“震撼人心、震撼心灵、为之一振……”同样,教师请学生选择一个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设计意图:找心情变化的四字词语是对行文线索的一次提炼,这里的提炼是有层次有梯度的,首先是在文本中直接画出词语,这相对简单,接着就是再上一个台阶,要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升,这一来一去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内化与运用了。)
(3)画一画。
师: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它是怎么在变化的?你能用线路图表示出来吗?
(4)说一说。
师:请你说一说这样排列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图形的呈现、解说的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的内化,更是自我感悟的升华。学生在排列的过程中心灵与鸟儿相通,学生真正走进了鸟儿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排列方式呈现的是学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理解。这样的设计简约、舒朗、大气、开放!)
小结过渡:画眉鸟“无自由,宁可死”的抗争,警示我们玩弄小鸟的不应该,唤起了我们对弱者的怜悯之心。(板书:人 抓 鸟 死)
2.学习《被困的鸟儿》。
(1)想一想。
师:《被困的鸟儿》 写了一件什么事,与《一件小事的震动》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重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文本之间的比较来寻找其异同点,有助于更快更高效地进入主题。)
(2)读一读。
师( 出示第二段话):你发现了什么?(前半部分是鸟儿的动作描写,后半部分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分角色读一读)
(3)写一写。
①假如你就是这只误闯入室的鸟,你会惊恐万状成什么样?请抓住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②假如你是这只误闯入室的鸟,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写一写鸟儿的心理活动。
(同桌合作,选择一方面进行描写)
(4)说一说。
师:为了自由,鸟儿以死抗争,为了自由,鸟儿执拗挣扎,你想对自认为可以操纵一切的人类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鸟儿的角度换位感悟,从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方面选择练笔,指令性明确,切口小,学生易下笔。鸟儿孤立无援、惊恐万状的那份悲惨随着笔尖的流泻震撼着师生的心灵,学生心底情不自禁地呼唤着——爱鸟,就把鸟儿养在天空里。)
(5)品一品。
正如一名作家所言,人就是一个“王”,有时还是一个自私和暴虐王,一个“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济于事,所有的“王”都能这样忏悔就好了。
起来吧,我的奴才们!我的权势、我的专断是压制你们的真正凶手,我的冷酷、我的愚弄是奴化你们的真实手段!我的权势罢免了,我的皇冠摘除了,我的宝座砸碎了,我的身份降低了,你们的身份提高了,我们平等了!我终将不能为王,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王,因为你们弱小,我将全力保护你们。
(板书: 放 飞)
3.学习《父亲·树林和鸟》。
师:有位猎人就是这最大的“王”,他懂鸟知鸟却从不猎杀鸟,一心护着鸟儿。请看原文《父亲和鸟》。
(1)找发现。
师: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文中写了父亲的几个发现。
(鸟多,鸟的快乐时刻,鸟的危险时刻)
(2)选方法。
师: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片段,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参考:朗读点评 ;圈点批注 ;联想续写 ;积累背诵……
(3)谈收获。(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过渡:只要鸟儿快乐,父亲就快乐,这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板书:乐 爱)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开放式学习提供了基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取一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所得所思,符合文本特点,也体现了课堂由扶到放、有详有略的整体安排。)
4.学习《鸟的王国》。
过渡:我们已学习了三篇课文,前面两课的一“抓”一“放”似乎感觉人可以随意主宰鸟儿。逼它们死亡,给它们自由,全在一念之中。第三课的鸟乐人亦乐,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鸟的彼此尊重、共享自然。那么鸟又能带给人什么呢?
(1)读一读。
师:请自由读读《鸟的王国》。
(2)说一说。
师:当那根滑落下来的羽毛刷着你的脸时,你是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经典,对于经典,可以不求甚解,也许现在读不懂,但多少已留下印记,日后再接触便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读读、想想、说说,环节的简单,问题的朴素,让学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鸟儿带给我们温暖、光明、自由、美丽的讯息。)
(板书:光明 温暖)
三、回顾群文,读出人文
师:鸟飞来,带了光明,温暖和自由,人类才享受到世界的美丽。彼此尊重,敬畏自然万物,世界才能永远美丽,人类才有真快乐!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08-28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08-28
第一次世界大战_历史教案06-17
中国菜世界第一08-18
世界第一的味道08-17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导学案06-10
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08-18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海底世界》教案08-17
朱丽叶不是女主角【3】世界排名第一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