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2024-10-28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共13篇)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篇1

灭火器管理与使用作业指导书

1.灭火器材的管理

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全公司各单位及生活区。

1.2灭火器材必须设专人管理并逐级登记造册,注明型号、规格、编号、验收日期等。

1.3灭火器必须在消防箱内存放,防止日晒雨淋。1.4灭火器放置必须符合取用方便要求。1.5灭火器放置要明显,并配有119火警标示。

1.6消防器材、设施周围不准存放杂物,不得随意动用。1.7每季度要对灭火器材和设施进行一次检查。1.8灭火器必须按时到指定厂家充药或更换。1.9各单位每年组织1~2次消防演习。2.灭火器的使用

2.1必须按照灭火器的标示和说明书的规定使用,以防止发生爆炸。2.2灭火器要严格按照其适用范围使用。

2.3发生油类、电火灾时,严禁用水扑救。须使用相应种类的灭火器具灭火。2.4使用干粉类灭火器灭火时,严禁逆风使用。3.灭火器的购置

3.1灭火器不得私自购进,统一在定点厂家购置。

3.2灭火器按规定时间淘汰,均由厂家回收处理,严禁单位和个人擅自处理。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篇2

1 组织保障措施[1]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严格健全的防灭火管理体系, 是搞好防灭火综合治理的前提。

1.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对具有严重煤炭自燃隐患的矿井, 防灭火工作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全矿乃至全局的煤炭总产量和经济指标的完成。无论从各项规定还是从当前利益来看, 这项工作都是一项时时刻刻不能放松且非抓好不可的“效益”工程。

1.1.1 成立“自燃火灾防治领导小组”

1) 领导小组由局长、副局长、总工程师、安全副总工程师及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 并在通防处设防灭火办公室。

2) 领导小组应坚持定期召开防灭火工作例会, 与各矿共同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和措施。

3) 应加强业务指导, 监督检查制订的措施、方案的落实情况。防灭火办公室负责日常情况调度、数据统计和信息传递, 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 对各矿的防灭火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保证防灭火资金来源, 并严格监督检查安全技措资金的使用情况。

1.1.2 实施重大灭火工程时, 应设立灭火指挥部

指挥部成员由局矿防灭火领导小组有关人员组成, 灭火指挥部下设协调指挥小组、技术资料组、后勤供应组和现场工作组, 实行全天24 h工作制, 每天召开1次碰头会。对制订的防灭火措施, 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汇报、有监督、有记录, 以保障灭火工作有序进行。

1.2 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一通三防”实行齐抓共管责任制是煤矿安全管理经验教训的积累。以文件的形式对矿长、总工程师和采煤、掘进、通风、机电、运输、经营、安全各专业负责人、科室所应负担的通防管理责任制作出具体规定。

1) 矿长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必须把防灭火工作作为全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月至少组织召开1次通防工作会议, 并全力保证这一工作所需的人、财、物。

2) 各分管副矿长及副总工程师要对分管范围内的自燃火灾防治工作负责,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自燃隐患和问题, 要及时分析和处理, 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

3) 安监处长负责对火灾防治安全措施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安监处下辖各科室要对所辖区域的通风、防灭火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对破坏和扰乱通风、防灭火管理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制止, 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2 生产管理措施

2.1 简化巷道布置系统

1) 尽量不掘或少掘生产辅助措施巷道, 如泄水巷、沉淀池、辅助运输巷等。

这些巷道由于穿层和跨越区段, 破坏了煤层和相邻区段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对工作面的通风防灭火工作极为不利, 也加大了采后封闭的工作量, 增加了漏风管理难度。因此, 要引起生产设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面推过后采空区的漏风源和跨层位、跨区段的漏风联系。

2) 尽量减少各类联络巷道, 使区段巷道布置简单化。

从工作面开始生产到结束, 切眼联络巷是一个长期的漏风供氧通道, 尤其是与矿井总回风巷直接沟通的切眼联络巷, 如果封闭不严, 往往成为区段后部采空区域的高强度风汇, 在巷道设计时要避免。已掘的切眼联络巷, 必须采取可靠的封堵措施, 如采取沙浆充填、喷浆、喷塑封堵等。

2.2 合理安排开采顺序

采区的开采顺序, 尽量不采用“间隔跳采法”, 要逐渐过渡到“台阶式循序开采”。长期以来, 为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在一个采区内采用几个间隔区段同时开采, 这在生产采区前期, 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还是安全上, 其优越性较为明显, 但为生产采区后期的防灭火管理带来了后患。长期的跳采使得采区后期, 在目前尚没有较为可靠的大面积采区封闭堵漏风技术和手段的前提下, 后期的孤岛采煤无疑是铤而走险。从采区的安全生产长远规划来看, “间隔跳采”不可取。

2.3 掘进过程中的防火管理

2.3.1 把好分层巷道喷堵关

1) 新掘沿空送巷和分层开采的回采巷道要推广实施自掘自喷上顶网新工艺, 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分层人工顶板漏风。

2) 实体煤巷掘进过程中, 揭露采空区的巷段必须实行喷浆封堵;分层回采巷道终采线挖底段要重点实行喷浆封堵, 喷层要加厚、严密。

3) 凡巷道掘进过程中需实施封堵工程的, 必须作为重点防火措施编入掘进规程中, 并严把喷堵的实效性, 严禁间断性喷堵、滞后和间隔性喷浆, 一定要从巷道实体喷起。

2.3.2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掘进, 把好施工质量关

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要素施工, 严禁穿越掘进, 避免超掘乱透现象和分层空洞、分层独头盲巷的出现。在掘进过程中一旦出现, 要采取相应的补充措施和手段, 并及时通知通防部门。

2) 区段分层巷段要采用垂直布置, 施工过程中严禁外错现象, 以消除氧化易燃隅角带;掘进期间区段间严禁留设小煤柱和煤皮, 减少燃烧源, 为推广无煤柱开采创造条件。

3) 分层掘进煤巷挖底段为易燃段, 掘进时必须用不燃性材料装顶, 并用沙浆喷严, 严禁出现高位空顶。

2.4 采煤期间的防火管理[2]

2.4.1 严格设计和工艺要求采煤, 减少人为丢煤量

合理确定和控制分层采高, 避免因分层不合理或生产过程中采高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抛顶煤、丢底煤发生, 在自然顶板的情况下也要加强管理, 要杜绝因顶板破碎而留设护顶煤控制顶板的方法, 避免形成丢煤集中。

2.4.2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特别是放顶煤工作面, 一次性丢煤较多, 回采率相对较低, 顶板冒实周期长, 必须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使采空区较集中的残煤在发火期内, 迅速由漏风供氧带进入缺氧窒息带, 抑制自燃的发生。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放慢推进速度的工作面要重点加强防火管理, 并制订专门措施。

3 专业管理措施

防灭火专业管理是矿井自燃火灾防治工作中的主体部分, 灭火专业化管理长足的发展, 应逐步健全管理制度和常规专业化管理机构, 摸索出一套较适合矿井实际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3.1 强化专业管理, 严把审批关

3.1.1 坚持大型开拓开采方案会审否决制度

水平、采区开拓开采方案设计, 决定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基本机构和技术面貌, 必须实施集体审查制度。

1) 该项工作必须由矿总工程师亲自主持, 技术、计划、地质、通防、安全等有关部门参与审查。

2) 方案实施中必须明确通风、防灭火系统和防治煤层自燃火灾的专项技术措施。

3) 在审查设计方案时, 必须将是否有利于防火管理和火灾处理作为方案优先选择的否决因素之一。

3.1.2 防灭火方案集体会审制度

1) 该项工作由矿总工程师或分管副总工程师主持, 通防、安全、矿山救护及其他相关的施工单位或责任单位集体参与会审。

2) 方案中必须明确实施目的内容。研究制订预测救灾、避灾保障措施和必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 关键性措施必须在方案中明确责任施工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4) 重大防灭火技术方案必须报局有关领导或部门审核后实施, 方案实施必须专人负责、全面把关。

3.2 强化防灭火日常正规化管理

3.2.1 专业管理机构

通防科设防灭火管理小组, 由技术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防灭火骨干组成, 具体负责防灭火管理。

3.2.2 管理要求

1) 防灭火管理小组必须深入现场, 全面了解全矿的采掘工程实施进度和防灭火现场管理情况。

2) 熟悉全矿井通防系统, 包括通风系统、防尘供水系统, 以及注浆、注沙、注氮系统等。

3) 熟练掌握各种通风仪表的使用和注浆、注凝胶、注氮、浅孔密集钻孔、通风压力调整等防灭火措施、手段的实施工艺及技术要求, 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3.3 强化防灭火现场基础管理[3]

3.3.1 通风管理

1) “以火治火, 以风防火”是有效的防灭火手段之一, 要进一步推广实施, 工作面生产期间要本着“简化通风设施和通风网络, 利于调压控制”的原则, 建立健全合理完善、便于防火管理的通风系统。

2) 加强通风设施和风量管理, 确保通风系统稳定。严格风门设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落实好风门设施的专管、兼管和群管制度;全矿范围内的风量测定每旬至少进行1次, 采煤工作面至少第5 d全面测定1次, 重点防火工作面要坚持日测日报。工作面风量配备要严格控制, 分层开采工作面在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生产需求的基础上, 应尽量缩减工作面配风量, 严禁无计划盲目加大配风量。

3.3.2 监测预报管理

1) 加大布点密度, 提高预测预报精度。火区、火点及影响区域、高温隐患点、采煤工作面、分层掘进工作面等都要设置监测点, 并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变更取样点次, 重点防火地点要采取定点、定时、定人取样, 严把气样采集质量关。

2) 严格气样分析日报制度, 随取样随分析, 并当天审核上报。

3) 做好防灭火监测旬报, 每旬末要对全矿的防灭火监测情况实行阶段性分析评价, 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防灭火工作的现场实施。

4) 每月底要对全矿防灭火监测预报情况和防灭火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1次总评, 火区和重点监测点要绘制指标气体变化曲线图, 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月度防灭火例会的基础参考内容。

4 监督检查措施[1]

防灭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实行奖优罚劣、量化考核。专门成立通防工作考核领导小组, 建立日常考核工作制度, 负责日常考核工作。

4.1 对采掘工作面通防设施日常管理情况的综合考核

1) 由考核办公室每月组织1次对采掘工作面、通防设施的综合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考核。

2) 制订相应的奖惩办法, 并认真执行。

4.2 对回采工作面洒浆质量的专项考核

1) 对规定的洒浆工作面洒浆质量工作是否有效, 以上报考核办公室的“三方签单”数为依据, 不签、拒签、假签、补报要按照规定进行罚款处理。

2) 洒浆质量及水土比的考核由安监处所辖通风科负责, 并做到每旬每周不少于3次到现场取证考核, 月底将考核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上报。

3) 通风科要积极配合考核工作, 并绘制泥浆压洒分布图, 以供在下分层掘进时作最终考核。

4) 考核办公室每月组织1次对已洒浆工作面在下分层掘进时人工顶泥浆分布状况进行现场考核, 按累计泥浆缺失面积对通防科进行罚款。

4.3 对地面制浆质量的考核

1) 每单位黄土供给量必须经通防科、供应科和货主三方联合验收签字, 并填写四联单由供应科每旬集中报考核办公室。

2) 每月底由考核办公室组织对制浆材料用量测算考核, 若制浆量达不到月度计划要求或黄土量供应不足, 对责任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罚款。

3) 制浆质量仍由安监处所属通风科负责检查, 每周不少于3次到浆站现场取样, 每月底将考核结果形成文字材料上报。

5 结语

矿井火灾是煤矿5大自然灾害事故之一, 矿井火灾发生后将会造成人员伤亡、物资器材损失、煤炭资源大量被烧毁或被冻结。因此, 煤矿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必须从组织保障、生产管理、专业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程和措施, 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防治煤层自燃火灾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省身, 张国枢.矿井火灾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0.

[2]周心权, 吴兵.矿井火灾救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6.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篇3

摘要:灭火器是扑救建筑物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本文从灭火器设计、配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就灭火器配置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筑;消防;灭火器;配置管理

灭火器借助驱动压力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达到灭火目的,操作方便、使用广泛,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资料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建筑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60%到80%)都是在灭火系统启动或消防队到达火场之前,动用灭火器完成灭火任务的。只有合理地配置、及时地保养、正确使用灭火器,才能真正加强建筑物内的灭火力量,及时、有效地扑救建筑初起火灾。

一、灭火器认识误区情况分析

实际工作中,群众对灭火器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不按照规范配备、类型选择不合理、管理不善、不会使用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灭火器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灭火器设计、配置认识存有误区

部分建设工程忽视灭火器的设计,未将灭火器设计纳入工程设计内容,未按要求在图纸上标注灭火器;有的场所内设有固定消防设施,使用单位认为配置、维修灭火器是白费钱,致使少配甚至不配灭火器的现象依然存在;也有的单位认为灭火器是万能的,以多配置灭火器取代固定消防设施。

2、灭火器种类、型号选择不符合场所要求

灭火器种类多,适用场所、物质各不相同,这一点容易被单位管理人员忽视。有的单位对自身火灾危险等级及可燃物的火灾种类认识不清,不清楚灭火器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不考虑使用人员的素质等问题,致使灭火器选择不合理。如A类火灾场所配备BC类干粉灭火器;带电设备使用不适用于灭带电火灾的灭火器;精密仪表场所配备会造成水渍、粉尘或泡沫污染的灭火器;非必要场所配备卤代烷灭火器;选用灭火器灭火级别小;配备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灭火器等。

3、灭火器的设置不当

灭火器设置普遍存在地点不明显、影响疏散、缺少指示标志、设置不稳固、地点潮湿、超出使用温度范围等现象。有的场所灭火器配置点放置灭火器水量不合理,保护距离过大。有些单位为了“美观”而随意移动摆放位置,如放在办公台下、柜子里等偏僻之处,还有的为了防止丢失,干脆统一保管在库房。

4、员工不能熟练使用灭火器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任重道远,前期笔者对泰安市部分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调研,发现员工不会使用灭火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在未经消防培训上岗的“新员工”群体表現较为突出。有的单位未组织开展消防演练,诸多火灾中,灭火器形同虚设。

5、灭火器管理保养工作存隐患

建筑灭火器一旦配置往往被终身使用,不能及时检查维修,也忽视了灭火器报废年限问题。建筑灭火器丢失、损坏、失修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报废灭火器的处理一直缺少有效手段,一些单位已报废的灭火器随意放置,新旧混存隐患大。

二、建筑灭火器应用对策

鉴于建筑灭火器在设计、设置、管理和使用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强化各环节,才能确保灭火器在扑救初起火灾中发挥应有作用。

1、抓源头,合理设计配置建筑灭火器

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是灭火器的配置设计的依据。建设工程设计人员要根据规范对灭火器进行配置设计计算,确定各场所灭火器的种类、数量、配置位置、最小灭火级别等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单位消防管理人员也要学习规范,在选择配置灭火器时才能做到经济适用、安全合理。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有以下步骤:

1.1首先确定各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根据燃烧物质的特征,规范将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分为A、B、C、D、E五类;根据其使用性质、生产、使用、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将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划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三个等级。不同火灾种类,所需灭火器种类也不同;不同危险等级,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最大保护距离等要求均不相同。

1.2划分灭火器配置场所的计算单元,计算各计算单位的保护面积

计算单元划分方法:1、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均相同的相邻场所,可将一个楼层或一个防火分区作为一个设计单元;2、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或火灾种类不相同的场所,应分别作一个计算单元;3、同一计算单元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和楼层。

建筑物计算单元保护面积按其建筑面积确定。

1.3计算各计算单元所需最小灭火级别

灭火级别表示灭火器能够扑灭不同种类火灾的效能。灭火器的铭牌上都标记着相应的灭火级别。灭火级别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字表示灭火级别的大小,字母(A或B)表示灭火级别的单位及适用扑救火灾的种类,目前灭火器仅有A和B两类灭火级别,应该注意的是C类火灾配置场所灭火器的配备应按B类场所的规定执行。

在确定了保护面积后,计算灭火器的最小灭火级别:公式:Q=K(S/U)。

式中Q为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S为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U为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 M2/B);K为修正系数:①未设室内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K=l.0;②设有室内消火栓的,K=0.9;③设有灭火系统的,K=0.7;④设有室内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K=0.5。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网吧、商场、寺庙以及地下场所,Q=1.3K(S/U)。

1.4确定各单元的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

依据配置场所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等因素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建议在不影响灭火器保护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将灭火器与室内消火栓设置点结合起来统一设置。

1.5计算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计算公式:Qe=Q/N

Qe一计算单元每个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N一计算单元中灭火器设置点的数量。

1.6确定每个设置点灭火器的类型、规格与数量

例如某民用建筑,场所为轻危险级A类火灾,现计算出场所单元内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级别为10A,那么我们就可选用4Kg的ABC类干粉灭火器5具(灭火级别2A)。

1.7确定每具灭火器的设置方式和要求

一个计算单元内的灭火器数量不应少于2具。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不宜多于5具。当住宅楼每层的公共部位建筑面积超过100m2时,应配置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每增加100m2时,增配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灭火器,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

2、抓施工质量,杜绝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按照GB50444-2008《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要求履行職责,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应符合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在购买灭火器材时,要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国家有关机构检验合格的灭火器,杜绝假冒伪劣灭火器的使用。安装设置前应对灭火器、灭火器箱及其附件等进行进场质量检查,检查不合格不得进行安装设置。灭火器安装设置后,必须进行配置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3、抓审核验收,把好消防监督关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建设工程审核验收备案工作,对于建设单位报建的工程项目图纸和资料要严格细致地进行防火审核,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审核意见;在验收建筑工程时,要严格把关;加强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工程的防火检查,督促单位整改灭火器配置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加强管辖领域消防产品监督工作。

4、抓单位消防管理,规范建筑灭火器设置

使用单位要提升消防管理水平,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灭火器管理档案。采购灭火器时,应按照工程原设计标准选用灭火器,不宜随意更换灭火器种类和型号。要重视灭火器的设置管理:1、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不得影响安全疏散;2、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3、灭火器的摆放应稳固,其铭牌应朝外。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灭火器箱内或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米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小于0.08m。灭火器箱不得上锁;4、不要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当必须设置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5、抓维修保养,确保建筑灭火器安全好用

建筑灭火器要定期组织维修,不同种类灭火器维修期限是不同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 598—2012 《灭火器维修技术规范》和GB50444-2008《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对于灭火器维修期限的规定是不一致的,以干粉灭火器为例:DB 37/ 598规定其首次维修和维修间隔为出厂期满3年,首次维修以后每隔2年;GB50444-2008规定为出厂期满5年,首次维修以后每隔2年。笔者认为,我省可以按照国标规定,同时兼顾考虑灭火器配置点的环境情况灵活掌握。存在机械损伤、明显锈蚀、灭火剂泄露、被开启使用过或压力不足等条件的灭火器应及时进行维修。灭火器报废工作也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水基型灭火器达到6年、干粉或洁净气体灭火器达到10 年、二氧化碳灭火器达到12年的,必须报废。报废的灭火器应按照等效原则更换。

6、抓培训演练,提高员工消防安全能力

灭火器要落实标识化管理,标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要加强单位消防宣传培训,尤其是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切实提高人员消防安全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演练,提高员工灭火器操作灭火能力。

三、小结

灭火器怎么使用 篇4

干粉灭火器使用方便、有效期长,一般家庭使用的灭火器都是这一类型。它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

泡沫式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各种油类火灾和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

使用灭火器演练简报 篇5

安全教育

演练前,陈副校长针对消防安全,详细地跟班级孩子进行了消防知识普及、火灾逃生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教育指导。

演练开始

上午8:10,各楼层负责老师及时到岗到位,随着一阵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各班学生在班主任和带班老师的指挥下,弯着腰,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沿着学校的安全逃生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上。整个演练过程仅用时2分32秒,全校师生安全到达指定地点。

活动总结

演练结束后,郑校长对本次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小结。郑校长指出学校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希望全校师生能以这次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为契机,进一步把校园安全工作做好、做实,为继续打造平安校园而不懈努力。

本次消防逃生演练过程中,孩子们通过逃生演练、学习消防知识等环节,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了逃生常识和学校的疏散路线,锻炼了师生在面对突发意外时应有的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师生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防护和自救能力。

灭火器维护使用规范(下发车间) 篇6

一、目的

规范灭火器的日常使用、维护与管理,促进应急预案的响应速度,减少公司资产损失。

二、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的各种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维护与管理。

三、灭火器的使用

1、本公司使用的灭火器主要是手提式贮压干粉灭火器。

2、手提式贮压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时磷酸铵盐干粉,它适用扑救石油及其制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可燃固体物质的起初火灾等,即适用于扑救A类、B类、C类火灾,故称之为ABC类干粉灭火器。

3、灭火器的配置

车间不得随意更改灭火器的配置位置或减少灭火器数量。

4、灭火器的设置位置要求

(1)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的地点。(2)灭火器应设置在便于取用的地点。(3)灭火器的设置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4)灭火器设置点应便于人员对灭火器进行保养,维护及清洁卫生。

(5)灭火器设置点应便于灭火器的稳固安放。(6)灭火器设置点的环境不得对灭火器产生不良影响。

5、灭火器的摆放要求

(1)灭火器需置于灭火器箱内,或设置在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应小于1.50米,底部离地面应大于0.15米)。

(2)面向外,摆放稳固。(3)前方净空,并予以标示。(4)外观清楚,无灰尘。

(5)灭火器上方须用标示牌标示(顶部离地高度大于1.8米小于2.5米或根据摆放点实际情况设置,要求标示明显易见,指示正确)。

6、灭火器的使用条件

厂区内所有消防器材只能在发生火灾时使用,以及消防训练、消防演习、设备抽检时使用,不得挪做它用。

四、灭火器的检查内容与制度

各车间每月8号之前要对灭火器进行检查,填写灭火器检点记录表,检查内容包括

(1)安全插销和铅封是否完好无变形,保险绳扣有无断裂。(2)灭火器筒体是否有锈蚀、变形现象。

(3)灭火器压力表的外表面是否变形、损伤,指针是否指在绿区。

(4)灭火器压把、阀体等金属件是否有严重损伤、变形、锈蚀等影响使用的缺陷。

(5)喷筒等橡胶、塑料件是否变形、变色、老化或破断裂。(6)喷嘴是否有变形、开裂、损伤。

(7)喷射软管是否畅通、是否有变形、损伤和堵塞。(8)瞄杆接头是否旋转灵活。

(9)无论是使用过还是未经使用过,从生产日期(每具灭火器的筒体上都有生产日期)算起,是否达到规定的维修年限。

精益安全之灭火器的管理和应用 篇7

灭火器是最常用的灭火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灭火工具。为了让灭火器任何时候都处于正常且受控状态, 突发火灾状况时员工能迅速取用并有效灭火, 制丝车间采用六何分析法即5W1H分析法加强对灭火器进行日常精益管理。具体如下:

1. What (什么是灭火器)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 可以用于扑救初起火灾, 控制火势蔓延。灭火器的主要类型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或氮气气体做为动力, 将干粉灭火剂喷出灭火。干粉灭火剂是一种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 可用于扑救石油、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干粉灭火器按移动方式主要分为手提式、推车式。目前制丝车间使用的灭火器为MFZ/ABC4和MFZ/ABC5的手提式两种干粉灭火器。

2. Why (为什么使用灭火器)

1为了能及时有效控制火灾, 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掌握灭火技巧, 强化人员安全意识, 人员逐步形成消防素养。

3. Where (在哪里检查)

制丝车间的灭火器主要分布在主通道和各个岗位的操作站附近, 每个岗位负责3至4个消防栓 (含灭火器) , 即使人员岗位调动, 每个消防栓 (含灭火器) 始终有人员负责检查和反馈。

4. When (什么时候检查灭火器)

各个消防栓负责人员于每月10号前对灭火器的状态进行检查, 班组安全委员进行复查, 最后车间安全员对班组的检查情况再进行督查, 严格按照执行、检查、督查的方法对灭火器进行监督管理。

5. Who (由谁检查灭火器)

制丝车间的灭火器主要配置在生产现场, 为了有效地管理灭火器和及时发现灭火器的异常状态, 制丝车间故将灭火器分解至各个操作岗位。日常检查均由操作人员负责, 如有异常由操作人员及时反馈班组长或班组安全委员。

6. How (怎样检查灭火器)

制丝车间为了让每位员工能掌握检查灭火器的要领, 特制定了灭火器的检查标准。标准如下:

1火器的使用日期有效期标志清晰, 且在合格有效期5年内;

2灭火器的铅封未损坏或遗失;

3灭火器的销闩未损坏或遗失;

4灭火器筒体无明显的损伤、缺陷、锈蚀、泄漏;

5灭火器喷射软管在位、完好, 无明显龟裂;

6灭火器软管尾部喇叭口完好、无破裂;

7灭火器喷嘴不堵塞;

8灭火器的驱动气体压力在工作压力范围内, 指针不得指向红色区域。

二、灭火器的应用

曾经看过一篇报导:某公司加热炉炉顶着火, 当时的操作工丁某从附近消防箱取出一具灭火器, 拔掉安全销, 手提灭火器爬上炉顶。匆忙中没有握紧灭火器软管, 就将灭火器鸭嘴阀压下。由于压力的作用, 灭火器软管四处乱甩, 大量干粉喷到丁某嘴里、脸上, 使他瞬间喘不过起来, 差点因窒息从炉顶摔下来, 险些酿成一起人身伤亡事故。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正确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的重要性。制丝车间为了让每位员工熟练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 故将安全精益管理中的“深、实、细、精”的理念运用于灭火器的使用过程当中, 力争每个员工都能完全掌握灭火技巧。具体如下:

1. 深。

深入学习灭火器的应用, 熟练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制定灭火器灭火培训步骤。步骤如下:

1使用前将瓶体上下左右摇摆几次, 使瓶内干粉松动;

2直接拉开保险销;

3在距火焰3~5m处, 一手握住软管尾部, 一手按压鸭嘴阀, 在上风口处对准火源根部左右扫射, 直至将火全部扑灭。

2. 实。

根据生产实际的安排, 采用实际点火的方式进行演练, 避免人员不管是在生产中, 还是现实生活中一旦突遇火灾就能立即使用灭火器, 巧妙地将初起火灾扑灭。

3. 细。

对于每次灭火实际演练及时总结、归纳, 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专门培训, 对使用细节方面加以改善, 力争每个环节得以优化。

4. 精。

每位员工熟练掌握灭火器使用规范, 精通灭火器灭火技巧。

三、结语

海恩法则指出: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火灾亦是如此。只有平时加强安全学习,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勤于思考和分析, 善于发现火灾隐患, 及时反馈并有效整改, 将各个问题形成闭环;平时巧妙地安排时间多举行消防实战演练, 这样才能保证战时不慌、不乱, 犹如士兵战斗一样,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必胜。“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制丝车间进一步通过理论培训与实战演练的有效结合, 加强员工的消防意识, 努力营造人人都懂安全的氛围, 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为车间、公司、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P.沃麦克.精益思想[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初探 篇8

摘要:灭火救援装备是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利器”,装备管理是开展灭火救援作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就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

1 目前消防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购置、轻管理

有些单位重视消防装备的购置配备,但没有制定配套的安全检测、使用、保养、管理的制度措施或者制定制度不完善,装备档案建立不规范,没有把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整理造册存档,装备的配备和投入使用时间及使用次数、基本构造原理和技术参数无法查知,甚至管理不善,出现丢失损坏现象。

1.2 配而不用,备而不练

有些单位片面追求配高科技设备,但是很多装备特别是不常用特种车辆装备,配而不用,备而不练,使用少、保养少,对设备的性能、操作不熟悉,隐患发现不及时,一旦突遇大型火场或抢险救援事件不能保证完整好用,还往往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1.3 入口不严,出口不畅

目前,在消防装备的“入口”上,有的总队是自己牵头定期实行集中采购,效果较好;有的总队纳入了省(区、市)级政府采购,采购周期长、程序繁琐,价格虽然控制较低,但是由于是以地方财政部门为主导,在技术性能上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实战需求;有的总队尚未实行总队集中采购,还存在支队甚至大队自行采购的情况。在装备的“出口”上,对超过服役年限,或已不具备服役条件的装备,没有明确退役的标准,人为性强,装备报废的随意性很大,或造成浪费,或造成安全隐患。

1.4 重使用、轻维护

一些单位对装备的训练、实战应用较多,但对其维护保养不够,特别是违规存放、过度使用、带病作业、不按时维護等,导致装备耗损过快,没有发挥出装备的最佳效能。且装备维修经费缺乏标准,申请经费随意性强,导致了装备维修工作不定期、不规范。

1.5 重设备、轻人员

在装备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后勤装备队伍建设跟不上装备发展的需要。基层消防装备管理编制人员少,多数人员的文化科学基础薄弱,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得不到专业系统的培训,加之学习不够,装备管理呈“粗放式”管理,极大地阻碍了消防装备最佳效能的发挥,制约了消防部队的建设发展。同时,从事装备维修工作的士官受服役年限和编制限制,影响了装备技术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1)装备器材物资采购不规范,忽略了消防装备配置的优化组合以及功能发挥和效果的提高;(2)人员选配和技术培训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性;(3)装备维修保养制度不健全;(4)消防车辆装备维修经费投入不足;(5)安全防事故意识不强,缺乏发现隐患、整改隐患的能力。

3 装备优化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消防装备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的消防装备购置、管理、使用和维护相关制度法规,用制度的长效机制来保证消防装备的最优化管理。要依据有关消防法规,根据消防部队执勤备战的特点制定一套能够全面规范部队技术装备购置、管理和维修的法规体系,规范消防装备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制度,把消防装备、物资集中采购及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制定装备管理考评标准,对各级装备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实现消防装备管理的制度化。

3.2 严格把好装备采购关口

消防装备采购要进一步实现招标采购,统购统配管理。集中采购应分为部消防局、总队、支队三级管理,部消防局负责进口免税车辆、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集中采购;各总队负责通用装备集中采购;支队负责常规消耗性装备的集中采购。部局要制定出台消防装备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规范各级职责、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监督检查等内容,协调处理好部队自行采购与地方政府采购的关系,建立全国消防装备专家数据库和网络定期通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约束厂商经营行为,规范采购秩序。在招标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将各项招标指标按不同权值进行合理量化,从而购得质优价廉的装备。

与厂家签订合同,内容细节要充分考虑,完善售后服务的相关配套措施,要求制造商和供应商做好售后维修保障的服务网点建立,对所提供的装备在保修期内的重大故障,72小时到达及时维修,并规定其定期到消防部队对消防装备进行维护保养等。

3.3 对装备实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

对消防装备的科学管理就要站在顶层系统管理的高度,建立现代化数字信息分析共享平台,对消防装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库,通过这一平台与相关部门协调,建立包括前期采购、售后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在内的消防装备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消防部队购置装备的“门槛”,确保装备质量和效能。

3.3.1 有助于做好购前各项准备工作

在装备购买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确保购置装备的实用性、合理性。而通过消防装备信息共享平台,就可以很明了地找到购置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知道装备的型号、厂商、指导价格、质量、售后情况等。这就为下一步的正式采购提供了合理的指导。

3.3.2 有助于做好装备使用期间的维修维护工作

可通过装备信息分析平台,形成装备管理信息实时互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队装备优化管理。为此,每一次完成消防救援任务后,实战单位及时对火灾救援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包括装备使用状况,装备实时技术参数、各种损耗、耗费维修情况,并通过信息平台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各部门对信息分别做出相应的评估,据此制定相应的维修维护方案,从而实现装备的优化管理。

3.3.3 有助于做好装备淘汰评估工作

目前消防装备大多实行“一刀切”的淘汰标准,无法实现经费节约和管理优化。首先由于地域不同,灾情不同,则同期同型的装备损耗也就不同,如果按照统一期限进行淘汰,难免出现严重损耗的装备继续服役,而仍处最优期的装备遭到淘汰。其次,即使到了期限,装备各部件也并非同时处于严重损耗状态,它们的生命周期是不一致的。不分系统、统一淘汰必然造成装备经费支出的不合理,保障不科学。因此,通过装备信息分析平台,对各装备、各部件进行单独的生命周期评估,将有助于实现装备的优化管理。

3.4 加强装备使用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性能先进的装备只有在高素质人才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在加强装备建设的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保证装备的最优化使用和管理。因此,要结合消防部队的特点,把技术培训与岗位学习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自我锻炼,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技术的兴趣,以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采取现场辅导和参加地方同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部队装备骨干人员的管理装备、使用装备水平,努力使装备与人员达到最优结合。三要多途径引入法律、经济和设备方面的专业人才。四要提高装备使用和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责任心。

3.5 加强考核和奖惩力度

全面落实奖惩制度,按照“谁分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和“谁出问题,追究谁”的原则,签订装备器材管理责任状。同时,把对装备器材的管理列入年终检查考评的主要内容,及时进行通报讲评,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及物质奖励,同时作为干部晋升和战士入党、考学、转士官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失职,管理不到位,而发生人为损坏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视情节予以适当的经济赔偿。通过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增强官兵管好、用好车辆装备器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官兵做好车辆装备器材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各项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汪链平.浅谈消防部队装备器材的优化配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9).

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篇9

使用泡沫灭火器时应该注意,人要站在上风处,尽量靠近火源,因为它的喷射距离只有2~3米,要从火势蔓延最危险的一边喷起,然后逐渐移动,注意不要留下火星。手要握住喷嘴木柄,以免被冻伤。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过多,对人体也是不利的,所以在空气不畅通的场合,喷射后应立即通风。

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开关式和闸刀式两种。使用时,先拔去保险销,然后一手握住喷射喇叭上的木柄,一手按动鸭舌开关或旋转开关,最后提握器身。需要注意的是:闸刀式灭火器一旦打开后,就再也不能关闭了。因此,在使用前要做好准备。

灭火器的日常维护注意

应该定时检查、维护灭火器、消防栓的正常有效,灭火器日晒雨淋会造成漏气减压,急用时会出故障影响扑救;

注意灭火器压力表是否显示异常、设备损坏、放置储存的位置和方式不当的,要及时更改;

试析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篇10

窦卫东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辰,企业使用特种设备的数量日渐增多,因此做好特种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特种设备 使用与管理 经济 效益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32-01

特种设备主要是指涉及到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使用数量日渐增多,由于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因此容易发生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已成为企业内容的头等大事,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将企业如何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实施特种设备使用与安全管理的内容

大量事实证明,特种设备管理工作开展得好的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低,既可促进生产的良性运转,又可为企业创造出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松懈,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仅会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公司虽然是一家新组建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但因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与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厂房建设阶段,还是正式投产以后,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保证特种设备能够长周期保持安全与稳定运行,也为后期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1加强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1)把好设备选型关。在设备选型时,应根据建筑结构和生产要求等,多与设计院及设备厂家沟通,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设备。

(2)把好合同签订关。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还应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责任不清等问题。

(3)把好设备安装关。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安装规范进行分步验收,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必须要逐步仔细检查,还要坚决制止安装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4)把好设备验收关。把好设备出厂、安装和试车验收关,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减少故障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健全特种设备档案。设备验收后应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的归档工作。

1.2加大特种设备日常管理力度,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要实行监控管理

为了保证设备管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筛选和重点管理,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效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

2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和管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在特种设备监督及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也带动了大部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特种设备管理上逐步规范,但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特种设备概念模糊,不完全清楚哪些设备为特种设备,新购买、新安装的设备不知否为特种设备,根本不把它作为特种设备管理,或者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为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留下很大的隐患。

(2)企业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多数使用单位没有认识到特种设备的危险性,没有认识到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应承担的主体责任,没有积极主动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有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安全投入不足,导致未登记特种设备、超期未进行安全检验的设备长期被非法使用;临界报废以及存在严重隐患的的特种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操作等现象大量存在。

(3)企业未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一些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等。

(4)企业未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对特种作业培训持证上岗的认识存在偏差。

(5)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及未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没有针对应急预案开展各种特种设备事故演练,如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不知如何处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管理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为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便防患于未然。

3企业特种设备管理的主要对策

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局。如何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是在使用主要环节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关注的问题。

(1)认真学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提高特种设备管理能力和水平。

(2)认真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企业主体责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职责。

4做到思想高度重视、创新管理模式,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1)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要从思想上对特种设备安全高度重视,宿负特种设备管理职能,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

(2)制定特种设备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一些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等。同时经常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定期不定期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同时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4)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建立特种设备分类、作业人员数据库及各种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周期一览表,做到对本企业特种设备状况了如指掌。

(5)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及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并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6)企业要重视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制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

(7)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开展各种特种设备事故演练,如发生特种设备事故要急时启动应急专项预案。

演出场地的使用与管理 篇11

一、公领域场地的使用与管理

所谓公领域演出场地主要是指由政府承担费用的演出场地。这些场地费用全部由政府预算承担, 或者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免费向演出单位开放的一些场馆, 例如地方政府兴建的文艺观、体育馆、大型露天广场等。这些演出场地往往都是一些多功能场馆, 在这些场馆内演出的节目内容非常丰富, 例如综合性晚会、演唱会、专业演出等, 几乎涵盖所有表演艺术类别因此, 在对这些演出场地的使用管理中尤其应当注重舞台技术的综合性, 既要符合公益性质, 又要符合各种商业演出的技术要求。通常在我国这类公领域演出场地管理中舞台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别, 管理人员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也没有规范[1]。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拥有可容纳1000人的大型专业剧场, 但是复杂管理与维护这一场地的人员编制只有两人, 他们必须对舞台设备、灯光、音响等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 并且在演出进行时熟练操作这些设备, 工作量大、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场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不利影响因素。除了这些技术岗位的工作外, 这些维护人员还要兼任场地租用、设备采购及申请教学使用等多种管理职务。

二、私领域部分的演出场地

所谓私领域的演出场地就是指由私人出资兴建, 并进行管理的演出场地, 在这方面我国不乏成功案例, 就全国范围看影响比较大的如刘老根大舞台。刘老根大舞台是本山传媒旗下的全国连锁剧场, 功能齐全, 规模庞大, 而且对于舞台的设备投入与管理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为东北二人转的顺利演出提供了强大的后台。与公领域的演出场地不同, 这种私人出资兴建的演出场地都是自负盈亏, 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演出场地正常运转和增值目的, 一般这些私领域的演出场地功能都十分完善, 能够承接各种不同性质的演出。在人员编制与设备技术维护管理上与公领域演出场地存在很大不同[2]。因为它是属于市场化运作的, 所以这些在市场上招聘而来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另外, 还有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处于人力资源与演出场地之间的关系。企业化运作是私领域演出场地管理的主要模式。

这种性质的演出场地除了个人投资兴建这一模式之外一般在一些私立学校的多功能艺术馆、体育馆也普遍存在, 隶属学校的一个部门, 其建设的初衷大部分是满足正常的教学和学生集会的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学校将自己的这种场馆对外开放, 盘活资源、增加收入。这些场馆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针对学生和教学需要建立的演出场地功能不完善、前后台组织不够完整、灯光照明效果不好、音响设备不够专业等, 但是也有组织水平较好的私人演出场地。总之, 私领域演出场地的专业性较高, 尤其是自我国文化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开展以来, 各地文化观都在积极探索演出场地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 有的甚至将原有的公领域演出场地直接承包给企业经验企业在场地建设与维护、运作中投入专业的技术、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这些演出场地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这种完善的演出服务导致费用成本较高。

三、行政法人化的演出场地管理

所谓行政法人化管理就是针对一些演出场地长期闲置或者经营不善的情况, 由政府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 承包给相关企业进行维护与运作, 从而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这一文化资源盘活。这种管理方式不但降低了政府运营和维护这些演出场地的成本, 而且最大限度地改变了这些场地长期闲置、效益不好的现象。在没有改革之前, 这些演出场地的管理模式大多呆板、僵化、编制人员过多, 工作效率不高, 且维护成本较高例如一个地市级的文化馆大多配备专业的灯光管理人员, 而且同一岗位可能同时由多人任职, 人员闲置现象比较明显。而且这类艺术馆的人员编制经常超出标准, 人员负担是造成这些演出场地长期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3]。针对这种现象, 在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引入企业管理的制度组织和调配这些人员与场地设备之间的关系。让那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场地存活下来, 而那些竞争力不足的小型演出场地则主动突出市场。

在这类性质的演出场地管理中, 各类技术人员都实行聘用制, 并用企业管理的方式考核激励。人员的收入与场地的效益直接挂钩。这样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会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演出场地建设和维护上, 应用这种机制大大提高了演出场地的水平。例如改制后的无锡文化艺术馆大型机器设备的数量较多, 为了维护与操作这些设备, 原来无锡市文化局都是从事业单位内部调配人员负责。但是这些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 技术和经验都无法驾驭这些设备。与演出团体发生摩擦的现象层出不穷, 但是自市场化改革以后, 承包企业对其进行了系统改革, 裁撤了不必要的部门和人员, 对招聘行业领域内的专业人员进行了维护和运营,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扭亏为盈。

参考文献

[1]陈伟亮, 李智尧, 朱雪夫.博览广场的舞美创意设计与实施概况[J].演艺科技, 2010 (S1) .

[2]王千桂.与公众互融之展演结合空间感受2010上海世博会戏剧体验情结[J].上海戏剧, 2010 (09) .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篇12

为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教职工的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灾时临危不乱,正确使用灭火器,7 月 9 日下午,明德学校开展使用灭火器培训活动。

刘明主任首先给教师讲解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用四个字总结“提、拔、握、压”。

接着,为大家示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首先一只手握住喷筒把手,另一只手拔去保险销,握住软管,压下把手,对准火源根部

..灭火。讲解后,组织教师演练并指出错误。

经过此次培训,我们全体教职工正确掌握了灭火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对灭火器开启、距离火源远近、灭火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等相关知识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更是提高了处置突发火灾的能力。

灭火器使用与管理 篇13

1、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5年;

2、手提式酸碱灭火器5年;

3、手提式清水灭火器6年;

4、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贮气瓶式)8年;

5、手提贮压式干粉灭火器10年;

6、手提式1211灭火器10年;

7、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12年;

8、推车式化学泡沫灭火器8年;

9、推车式干粉灭火器(贮气瓶式)10年;

10、推车贮压式干粉灭火器12年;

11、推车式1211灭火器10年;

12、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12年;

灭火器使用年限及必须报废情况统计

1、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如下年限的,必须报废: a)、水基型灭火器——6年;b)、干粉灭火器——10年;

c)、洁净气体灭火器——10年;

d)、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贮气瓶——12年;

2、检查发现灭火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报废:

a)、筒体、器头按GA95-2007中8.2.1、8.2.2进行水压试验不合格的; 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钢瓶按8.2.4进行残余变形率测试不合格的;

c)、筒体严重锈蚀(漆皮大面积脱落,锈蚀面积大于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表面产生凹坑者)或连接部位、筒底严重锈蚀的; d)、筒体严重变形的;

e)、筒体、器头有锡焊、铜焊或补缀等修补痕迹的; f)、筒体、器头(不含提、压把)的螺纹受损、失效的; g)、筒体与器头非螺纹连接的灭火器;

h)、器头存在裂纹、无泄压结构等缺陷的; i)、水基型灭火器筒体内部的防腐层失效的; j)、没有间歇喷射机构的手提式灭火器; k)、筒体为平底等结构不合理的灭火器;

l)、没有生产厂名称和出厂年月的(含铭牌脱落,或虽有铭牌,但已看不清生产厂名称;出厂年月钢印无法识别的); m)、被火烧过的灭火器;

n)、按GA402的规定应予报废的1211灭火器; o)、不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灭火器; p)、按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应予报废的灭火器。

3、报废灭火器或贮气瓶,必须在确认内部无压力的情况下,对灭火器筒体或贮

气瓶进行打孔、压扁或锯切,报废情况应有记录,并通知送修单位。干粉灭火器钢瓶自出厂之日起,达到10年必须予于报废,每2年需要对灭火器筒体和贮气瓶进行水压试验,重新灌装充粉。此外,在灭火器维修与报废GA95-2007中还规定,检查发现灭火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报废: a)筒体、器头按 8.2.1、8.2.2进行水压试验不合格的;

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钢瓶按8.2.4 进行残余变形率测试不合格的;

c)筒体严重锈蚀(漆皮大面积脱落,锈蚀面积大于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表面产生凹坑者)或连接部位、筒底严重锈蚀的; d)筒体严重变形的;

e)筒体、器头有锡焊、铜焊或补缀等修补痕迹的; f)筒体、器头(不含提、压把)的螺纹受损、失效的; g)筒体与器头非螺纹连接的灭火器;

h)器头存在裂纹、无泄压结构等缺陷的; i)水基型灭火器筒体内部的防腐层失效的; j)没有间歇喷射机构的手提式灭火器; k)筒体为平底等结构不合理的灭火器;

l)没有生产厂名称和出厂年月的(含铭牌脱落,或虽有铭牌,但已看不清生产厂名称;出厂年月钢印无法识别的); m)被火烧过的灭火器;

上一篇:选好干部下一篇: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建筑材料与构造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