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

2024-10-22

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共8篇)

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 篇1

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

【摘要】

目的调查电焊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方法

对403名电焊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以322名事业单位干部及管理人员作对照。结果

电焊工人患角膜与晶状体异常、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心电图异常、胸片异常、听力损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2.88,24.07, 8.20, 21.12, 7.23, 4.52, 58.87, P<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1=。结论

应进行多措施的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电焊工人的职业健康。

【关键词】

电焊工;职业健康

为探讨某大型车辆企业生产中的噪声、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对电焊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电焊工劳动保护措施,本文对电焊工人的职业卫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电焊工人403名为观察组,男190名,女213名,年龄19~57岁,平均36.7岁,工龄1~39年。对照组为某事业单位的干部及管理人员322名,男168名,女154名,年龄18~59岁,年龄38.2岁,工龄1~37年。两组条件相似,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了解车间作业环境状况,调查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和防护情况。

1.2.2现场测定

对车间作业场所噪声、电焊尘(锰)进行了现场测定。测定噪声方法为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仪器为HS6280D噪声分析仪,经鉴定合格。

1.2.3健康检查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查职业史、自觉症状、内科常规、五官科、血压、心电图、血常规、胸片和听力测定等项目。裂隙灯检查:两组人员均使用2%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角膜,同时使用后部反光照明法检查晶状体,两项检查均在暗室进行,使用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YZ5E型裂隙灯。听力测定:两组人员脱离噪声作业12h后进行纯音气导测听,在本底噪声<30dB(A)的隔音室进行,使用丹麦生产的622型听力计。听力结果判定执 行GBZ49-2002《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致聋原因。

1.2.4统计学分析

结果采用χ2检验,计算P值。

2结果

2.1一般职业卫生状况

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电焊尘,其次为苯系物;车间工种以电焊工、铆工为主。劳动卫生主管部门为厂安全管理处。车间工作环境噪声为混合噪声,劳动条件较差,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手工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h,虽配有防尘口罩及耳塞等防护设备,但工人使用率不高。

2.2现场测定

2.2.1车间环境中噪声测定

根据GBZI-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5个车间的噪声进行了测定,共测噪声作业点数87个,强度范围76.7~108.9dB(A),平均为93.2dB(A),噪声超标点数49个,超标率为56.3%。

2.2.2

车间空气中锰含量测定

按GB/T 16018~1995的方法采集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最后折算成二氧化锰浓度。共测空气锰样品 73个,浓度范围0.02~1.18mg/m3,平均0.36mg/m3,其中21个点超标,超标率为28.8%。

2.3健康检查

2.3.1

自觉症状

观察组主诉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眼睛不适、畏光、流泪,颜面部皮肤发痒、生红斑或痤疮,耳鸣、听力下降等;其中眼睛不适、畏光,耳鸣、听力下降的自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颜面部皮肤发痒、生红斑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2常规检查

观察组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的发病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3角膜与晶状体检查

观察组角膜与晶状体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4胸片检查

观察组胸片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5听力测定

2.3.5.1两组听力测定 观察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6.97%(14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11.49%(37/32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3.5.2电焊工的听力损失情况

男性电焊工听力损失比例较女性电焊工高(听力损失:男97名,占51.05%;女52名,占24.41%)。

两者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8.89,P<0.01 =。在149名有听力损失的电焊工人中,双耳听力损失89人(22.08%),单耳听力损失60人(14.89%),双耳听力损失的人数较明显多于单耳听力损失人数。

2.3.5.3

电焊工听力损失与年龄、工龄的关系

电焊工听力损失按年龄、工龄进行分组,组间总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分别见表2和表3。讨论

3.1电焊尘对电焊工的危害

本调查中的电焊工以手把焊应用为主,使用高锰焊条。调查中电焊工与对照组比较,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胸片异常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这与电焊工长期接触电焊尘(锰)有关。本次调查中未发现电焊工尘肺,胸片异常均为无尘肺0+,这可能与车间环境中通风效果较好和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工龄(焊工尘肺的发病工龄一般为10~20年以上)较长有关。

3.2紫外线对电焊工的危害

电焊时,电焊弧光能产生一定量的紫外线和少量的红外线[1],该紫外线对电焊工的眼睛和未防护的颜面部皮肤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作用。本调查发现,观察组角膜与晶状体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角膜上皮剥脱、浸润或溃疡,晶状体轻度浑浊;观察组颜面部皮肤存在不同程度的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共检出电焊工电光性眼炎8例。这些与电焊工眼睛长期接触电弧光紫外线和未能有效防护颜面部皮肤有关。

3.3噪声对电焊工的危害

顾学箕[2]等认为,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甚至可发展为噪声性耳聋。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

本调查发现电焊工听力损失的比例高达36.97%,与电焊工长时间暴露在车间的强噪声环境下以及未能有效地进行个人听力防护密切相关。电焊工男性听力损失的人数要比女性的比例偏高,达到 51.95 %,说明男性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更容易受损。电焊工的双耳在车间内接触噪声的机会时间和强度是均匀的,因此电焊工听力损失人员中双耳听力损失的人员较单耳损失的人员多。这些结果与王雷[3]等报道基本一致。

电焊工听力损失按年龄、工龄进行分组,各年龄、工龄分组间总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电焊工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与年龄、工龄均有关。

本次调查还表明,电焊工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在窦率失常,传导阻滞和T波改变。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高血压的差异无显著性,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3.4小结

本调查中的电焊工人受到噪声、电焊尘(锰)和紫外线的三重危害,为保护电焊工的健康,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1)提高企业领导对职业性危害的认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2)铆工和电焊工不宜在同一车间作业,在生产流程必须的情况下,铆工和电焊工作业在时间上宜轮换进行。(3)督促电焊工人做好,指导个人防护措施其正确使用,定期维护及更换,对电焊工人要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邓海英,王永义.电焊作业致锰中毒及职业性白内障1例报告.中国职业医学,2004,31(4):52.2

顾学箕,王移兰.劳动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4-136,156-161.3 王雷,惠兆斌.铁路空调发电车乘务员听力损失情况调查.中国职业医学,2005,32(6):21-23.

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合肥地区2009年3家企业1136名电焊工,均为男性,年龄范围18~59岁,平均年龄38岁;工龄2~30 a。

1.2 调查方法

1.2.1 作业场所劳动卫生学检查

对作业环境空气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锰、电焊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依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和GBZ/T192.1—2007《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对焊装车间作业场所中锰电焊烟尘进行采样和测定。依据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理物因素第8部分:噪声》对焊装车间噪声岗位进行噪声强度测定。

1.2.2 健康检查

包括五官科、内科检查,询问职业史,X线胸片检查;尿锰测定。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焊装车间以自然通风为主,四周墙壁装有换气扇,电焊岗位配有电扇。车间内一般设有少量切割、打磨岗位,对焊接岗位进行加工。车间作业环境中噪声主要来自打磨、切割岗位,性质为非稳态噪声。每日电焊作业4~6 h。

2.2 作业环境监测

共选择40个监测点,测定结果为:电焊烟尘的浓度1.86~4.49 mg/m3,二氧化锰浓度为0.06~0.23mg/m3,国家标准GBZ-2002规定电焊烟尘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6 mg/m3,二氧化锰为0.45 mg/m3,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噪声测定结果83~96 d B(A),超标率为21%。

2.3

2.3.1 常规检查

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3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眼干、咽部不适等症状,占受检人数的3.17%。有不同程度血压增高者198人(17.43%),心电图异常189人(16.64%),神经衰弱综合征36人(3.17%),尿常规异常33人(2.90%),血常规异常206人(18.13%)。

2.3.2 X线胸片检查结果见表1。

电焊工X线胸片检查结果,肺纹理紊乱加重是主要的肺部损害,随作业时间的延长,肺部损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2.3.3 听力检查

1136名电焊作业人员听力检查结果显示,有106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受检人员总数的9.33%。其中单侧听力异常41人,达到或超过Ⅱ级6人;双侧听力异常65人,达到或超过Ⅱ级12人。对听力损伤人的工龄进行分析表明,听力损失人群的电焊作业工龄为(4.16±1.19)a,略高于无听力损失人群的(3.18±1.17)a,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

2.3.4 尿锰检查

1136名电焊作业工人中有78名电焊工尿锰值增高,其余均小于正常值(10μg/L)。

3 讨论

焊接作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焊接过程中,可产生锰尘、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及噪声等职业有害因素[1]。电焊工X线胸片检查结果,肺纹理紊乱加重是主要的肺部损害,有随作业时间的延长,肺部损害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电焊作业工人随着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延长,有发展成电焊工尘肺的可能。

本次调查还显示,电焊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和血压增高现象较为突出,占总受检人群的16.64%和17.43%,与杨俊芳等人[2,3]报道一致。杨俊芬等认为,除强噪声环境可引起心血管异常外,电焊作业场所的锰由于影响机体正常自主神经功能,也是导致上述心血管异常的原因。

为保障电焊作业工人身体健康,对电焊作业工人定期健康检查很有必要,对作业人员要进行宣传教育,用人单位应给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另外,应对职业环境定期监测,采取降低毒物的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小霞,陈醒觉,朱长才.电焊作业对工人血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32(3):136.

[2]王涤新,周伟民,王顺珍等.职业性锰接触对电焊工人健康的危害[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1,14(2):114-115.

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9-01

一、中学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曾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近10万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教师健康仅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随社会进步而进步,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在工作10年后,各种疾病都会光顾他们。”教师健康状况堪忧。

以我校为例,2010年学校对全校近260名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结果表明:90%以上的教师普遍存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患一种慢性病的占80%以上,患两种慢性病的占70%以上,患三种以上病的占30%以上。患病者以颈椎病、腰椎病、咽喉疾病、高血压、胆囊炎、消化道疾病居多。据校办公室考勤统计,2010年请假住院治疗的教师50多人次,占一线教师的30%左右。大多数教师都是带病上课。其它学校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二、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角色定位加大心理负担,心理负担导致生理疾患

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担负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德高者可以为师”的古训更使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表率形象,刻意限制自己并注重各种细节。在这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工作、生活,常会使情绪压抑,由此出现心情郁闷、怨天尤人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身体健康受损,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二)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

2010年,笔者对本校三分之二的教师进行调查,95%以上的教师感到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除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外,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另外,还有职评、考核、培训、会议等等,苦不堪言。当很多行业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至10小时,26.2%的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教师工作负荷加重,抵抗力减弱,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有的教师在学生和领导面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8年的教书生涯让我得了上班恐惧症,只要一回到学校,就觉得心里郁闷之极,心情变得沉重、烦躁,生活没有乐趣。”

苛刻的学校管理制度,也是促使教师疏于关心自己、形成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如本县各中学普遍实行的签到签退制度、请假制度等,使得教师遇病也不敢请假,只能带病工作,许多人积劳成疾,较差的身体素质又反过来导致了心理素质的下降,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锻炼、疲于应付,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据调查,全县中学,经常锻炼的教师仅占10%左右,偶尔活动锻炼的也不足30%,大部分教师整日忙于工作,疲于应付,根本无暇去锻炼身体,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调查还发现,老师们普遍没有更好的专业渠道解决压力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调查中,47.7%的老师在感觉压力大时选择向家人、同事与朋友发牢骚,还有22.8%的老师选择闷在心里。郁积太久,将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

三、提高教师健康水平的对策

全面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教育,重视教师的健康也间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使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学生教育的责任。

(二)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的举动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因此,中学应以人本思想为指导,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宽松心理氛围,尽量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让老师们的每一份劳动都能得到肯定,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来,学校面貌和教师心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这和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1.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学校不仅有约束职工行为的规章制度,更有鼓励教师踊跃争先的机制。譬如,教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免检教案,而有一套完整优秀教案的老师,可以不再书写新教案等,强化了制度积极的一面,让制度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强有力手段。

2.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学校积极解决教师职称积压问题和子女入学问题,及时慰问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在考勤和作息时间安排上,只要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尽可能给教师提供便利。

3.学校尽最大努力开辟职工活动场所,增添文体活动设施,鼓励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加文体活动,锻炼体魄,调节心理。

4.学校还建立了职工定期体检制度,通过体检,发现疾病早治疗,早康复。不提倡带病工作。和三年前相比,病倒住院的人减少了三分之二,工作倦怠现象正在消失。有位教师感慨地说:人性化提高健康水平,人性化提高教师能力,人性化提高教育质量!

(三)调整情绪、平衡心态,自我减压、放松心情

“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车一样发牢骚。”这是手机上的一条短信,称得上人生经典,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态的重要。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件,而是起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本身认识或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淡泊名利思想,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首先,调整自身期望值。教师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会导致活动结果和预期效果差距太大而引发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客观的期望值,认清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二是对待职称、荣誉等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三是要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少盲目表现自己。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因幻想和现实的差异而给自己带来压力。

其次,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有位哲人说得好,“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改变自己。”教师要将时代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将超越自己看成化解心理压力的良药,在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面前做出积极的应对,加强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师就能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永葆教育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情趣高雅的人民教师,才会真正把激情、微笑、鼓励带进课堂,才能真正用心浇灌学生那求知的欲望。

总之,教师应掌握适当的压力应对方法,保持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在面临压力时方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以求缓解。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陇西二中管理条例》

居民健康体检状况调查分析 篇4

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现状,为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统一培训调查员,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200人,仅11.64%的人近5年进行过健康体检,城市体检率为26.6%,高于农村的5.2%(p<0.01);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达60.3%;农林牧水利业生产人员体检率较低,仅为4.2%;男性体检率为13.3%,高于女性的10.5%(p<0.01)。结论 河北省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低,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及性别之间健康体检率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等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1],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以及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健康体检服务已成为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为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2007年按照“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方案”要求,对河北省18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卫生保健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凡在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6个月以上、年龄18~69岁的常住居民均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11个市173个县(区)范围内根据经济、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抽取20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抽取3个居委会(自然村),每个居委会(自然村)抽取35个居民户,在居民户中依出生年月日期与调查日期最接近的1人作为被调查对象。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并按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问卷[3]对被调查者进行逐一询问和填表。

1.3调查内容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近5年(2003-2007年),被调查者健康体检情况。

1.4统计分析全部数据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统一两次录入,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2.1 样本人群基本特征共调查4200人,其中城市1260人(30.0%),农村2940人(70.0%),城市与农村比0.43:1;男性1734人(41.29%),女性2466人(58.71%),男女比0.70:1;年龄分布,18~24岁年龄组149人(3.55%),25~34岁年龄组559人(13.31%),35~44岁年龄组1301人(30.98%),45~54岁年龄组1241人(29.55%),55~64岁年龄组690人(16.43%),65~69岁年龄组260人(6.19%);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和半文盲666人(15.86%),小学至高中文化水平2968人(70.67%),大专及以上学历161人(3.84%);职业分布,农林牧渔水利人员2475人(58.9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有关人员290人(6.90%),商业、服务业人员184人(4.38%),专业技术人员152人(3.62%)办事员和有关人员137人(3.26%),机关、企事业负责人66人(1.57%),其他劳动者167人(3.98%),未就业者455人(10.83%),离退休人员258人(6.14%)。

2.2不同年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的健康体检率为11.6%,其中城市26.6%,农村5.2%,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779,p<0.01);各年龄组城市均高于农村;城乡18~岁年龄组居民体检率最高(25.5%),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33,p<0.01),见表1。

2.3 不同文化程度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为60.3%;不同文化程度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13.899,p<0.01),除文盲、半文盲组外,其余各组城市居民健康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见表2。

2.4不同职业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不同职业健康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925,p<0.01),其中,在校学生体检率最高,列第2~5位的分别是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体检率最低。除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其他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其他职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率城市均高于农村,见表3。

3讨论

维护健康最重要的是预防疾病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前提是及时掌握个人健康信息和相关疾病的发生规律,并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价,让被评估者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管理,采取行动改善健康;而体检正是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最基本方式[4]。通过定期健康体检,人们可以从常规化验数据的量变中,看出身体质变的信息,从而指导修正调节机制,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5]。因此定期定点,规范合理的体格检查是必须的,中年以上人群尤其重要,而且不同年龄、性别、家庭史、职业、生活地区的人,应有所侧重、体检不同的项目,这样才能及时检出危险因素,使一些疾病得到最佳诊治机会[6]。

2007-200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的《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课题,对中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亚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劳动力人口约有60%身陷亚健康危机 [7~8]。2008-07,39健康网开展的“中国个人健康体检情况调查”显示:尽管现代都市人饱受“亚健康”困扰,健康理念有了很大进步,对于健康的投入和关注也日渐增多,83.69%的调查对象认为“体检是必须的”,但真正能付诸行动的人依然很少,61.05%的调查对象没有进行个人体检的习惯,48.41%的调查对象参加的是团体体检[5]。可见,关注健康体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是预防疾病、关注个体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需要,也是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现实要求。2008年,河北省曾开展第4次公共卫生服务调查,但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未见公开报道。

该调查情况看,参加健康体检的城乡居民仅占11.64%,远低于浙江(64.27%)、北京(58.51%)等地的健康体检率[9~10],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较差,亟待提高;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人群,城市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卫生保健的不公平性: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服务不公平[11]。

健康体检率最低的人群主要为35~54岁年龄段,各占10.2%,分析这一年龄段人群体检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其工作和生活紧张、无暇顾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或自认为正当壮年不会有什么大病不用体检等思想有关。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健康体检率逐步提高,体检率最低的文盲、半文盲仅为4.2%,体检率最高的大专或大专以上人员达到了60.3%,这与“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8]的调查结果具有相似性,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强。从职业看,体检率最低的主要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林牧水利人员,仅为4.2%,这部分人群健康体检率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工资收入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女性体检率低于男性(10.5%<13.3%),这可能与“女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很多女性健康观念陈旧,对健康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有病才去治’的层次;同时,由于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压力的增加,时间就等于金钱观念的作祟,一些女性没有时间去就诊并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12]等有关。

建议:(1)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人们关注自身健康的重要体现。只有人们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变成现实。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是提高居民预防保健意识、普及健康防病知识的重要手段,居民健康知识掌握越多,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其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13]。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要从知识上,还要从行动上,给城乡居民以正确的引导,在促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对健康的关注意识,做到早期预防。

(2)实施健康干预。针对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低这一问题,结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1-2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健康体检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服务,督促、劝导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高高危人群健康体检率、早诊率。

(3)对体力劳动者和女性人群给予更多爱。体力劳动者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其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农业劳动者(含农民工)身心健康状态又往往较差[8];女性相对于男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亚健康表现强于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亚健康症状[8];在新医改方案中,国家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给予这两类人群以更多的关爱,有效提高其健康体检率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启动 篇5

为全面了解儿童营养状况,我国将在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8个省,全面启动为期半年的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调查。1―2岁儿童为重点监测对象。

这次调查将在每个省选择一座城市和一个县的`农村作为调查点,每座城市随机抽取1000名、每个县的农村抽取名0至5岁的婴儿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除了营养不良外,营养素的摄入不足也导致了其他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较高。如缺铁性贫血是我国人群较为多发的一种营养缺乏病。由于儿童的营养不良而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引起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婴幼儿出生、喂养等情况,通过体格测量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将对城市和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儿保人员进行现状调查。另外,还会调查儿童保健人员知识、服务能力和工作情况。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人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连天真烂漫的孩子幼儿也要承受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人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连天真烂漫的孩子幼儿也要承受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1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在十几年前,“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字眼,直到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转轨,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及至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在中小学,我国一些学者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前国内还没有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如火如荼,可以借鉴的成果也非常少。

然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要及迫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家庭幸福的 要求

目前,我们正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我们要接受风险、竞争、高节奏的考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些无疑对新一代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个体素质的优化,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素质也可以直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的发明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呼唤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活跃,将来就业求职的双向选择,对将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解决好一些心理上的冲突,他们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更难面对挑战。正如江泽民 1990 年 10 月 13 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时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昌盛,都离不开国民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调查手段

调查工具包括

A 家长/教师幼儿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B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C 家长/教师访谈提纲

三、结论

1、对困难挫折态度

所谓对困难挫折态度也叫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鄙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如果对这方面的症状不尽快地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社会性格的形成。

①、从本质上讲,自责倾向隐盖了人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是人在无法实现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后转而向内攻击的结果。比如: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感和敌意-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此后孩子不能或不敢憎恨父母-孩子失去了憎恨的外在目标-于是憎恨的能量由外转向内部-形成自责倾向。

②、另外,老师和朋友的惩罚、批评与指责也能引起自责倾向。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被父母、老师和朋友责骂、惩罚,此后,他可能会感到无法生活或者是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并因此而对这些人(老师和朋友)产生愤恨与不满,如果这些愤恨与不满得不到顺利的解决,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2.冲动倾向是指易在某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出现带有暴发性或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表现在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等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

产生冲动倾向主要原因有:

①、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冲动倾向与其生物学的神经类型有关。对于冲动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就必须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的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②、被强烈的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一些孩子由于反复的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的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极力与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的看法)、个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长期感到空虚,并伴有不踏实的焦虑感,因此,也容易有冲动性的行为。

③、后天的学习与模仿。有一些具有冲动倾向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也有较强的冲动性。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④、冲动行为的不当强化。有一些孩子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与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因而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他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大多数学生的冲动倾向与焦虑有关,部分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或与学生外向性格等遗传因素有关。教师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指导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在行为上设定清楚的界限以防止冲动行为的不断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

篇 2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 4~5 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 197份,收回有效问卷 165 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 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 60%、社会行为方面占 18%、人际交往问题占 12%、认识方面的占 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正安精神卫生中心对正安县 300 名 4~5 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一是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幼儿满足与温暖,使幼儿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孩子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二是应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除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

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是应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即和谐的家庭环境、顺利的学习环境及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力较小,幼儿容易适应。不至于产生不健康心理。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等会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精神及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通过教育内容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依据。如:在培养幼儿关心父母、长辈方面,教育设计语言活动“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等活动,增强幼儿对亲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幼儿爱人之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幼儿一日生活。主体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区角活动指导幼儿主动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玩游戏是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觉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等等。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利用家庭、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利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统一方法。

(三)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形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编织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尽管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加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较分散、零乱,许多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他中小学或邻近学科的经验进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层面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园校和科研园所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彼淙欢杂锥?睦斫】到?辛舜罅垦芯浚芯慷嘁员 ǜ妗?a href=“//” target=“_blank”>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们多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目前,我国对幼儿健康维护的有关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妊娠妇女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孕期保健建卡的476例孕妇进行口腔健康情况调查, 妊娠妇女年龄19岁~45岁, 平均年龄27.8岁, 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255例, 大专及以上221例。入选条件:孕周在12周~34周, 沟通正常, 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 排除合并全身疾病的孕妇。

1.2调查方法

1.2.1问卷调查我院根据黄敬亨等的口腔健康教育KAP模型[3]自行设计口腔调查问卷, 内容涉及孕妇的基本情况、 口腔健康知识、口腔健康行为三部分。1口腔健康知识 (K) :是否知道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及清洁、漱口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刷牙方式、频次、持续时间, 更换牙刷时间, 饮食与龋齿的关系, 口腔常见疾病处理, 口腔疾病不良后果, 孕前口腔检查, 孕期口腔疾病治疗, 孕期口腔疾病不良后果等。2口腔健康态度 (A) :是否愿意知晓口腔健康知识、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改善不良口腔卫生、改变不良习惯、建立健康口腔行为, 愿意从什么渠道获得更多的口腔健康知识等。3口腔健康行为 (P) :刷牙方式、时间、频次正确, 能正确漱口, 掌握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 能定期口腔检查及保健, 能积极咨询及就医处理口腔疾病 (出血、牙龈炎、龋齿) 等。调查问卷由妊娠妇女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时当场完成, 每小题正确为2分、部分正确1分、错误或不能回答给0分, 每部分题均采用百分制计分, 分值越高说明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健康行为方式越好。

1.2.2口腔体检情况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口腔卫生水平及牙龈、龋齿情况检查, 检查指标:龋未补牙数 (D) 、龋失补牙数 (DMF) 、简化软垢指数 (GI-S) 、简化牙石指数 (CI-S) 、牙龈指数 (GI) 、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OHI-S) 。将DI、CI计分标准分为0, 1, 2, 3四级;根据OHI平均记分将口腔卫生水平分为良、一般、差;根据GI平均数将牙龈状态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牙龈炎[4]。

2结果

2.1问卷调查情况发放口腔调查问卷476份, 有效回收476例, 有效回收率为100%。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得分是:健康知识为 (68.24±7.33) 分, 健康态度为 (83.45±8.15) 分, 健康行为为 (53.76±6.09) 分。从结果可以看出:妊娠妇女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得分不理想, 患者口腔状况令人担忧, 加强维护口腔卫生健康的工作十分有必要。

2.2 476例妊娠妇女口腔体检情况本组妊娠妇女口腔卫生偏差, 有432例 (90.76%) 有不同程度食物软垢, 有227例 (47.69%) 出现牙结石, 龋失补牙数27例 (5.67%) 、缺牙未补数115例 (24.16%) ;OHI-S:178例 (37.39%) 良 (0.0~1.2) , 217例 (45.59%) 一般 (1.3~3.0) , 81例 (17.02%) 差;GI状态:75例 (15.76%) 正常 (<0.1) , 332例 (69.75%) 有轻度牙龈炎 (0.1~1.0) , 45例 (9.45%) 有中度牙龈炎 (1.1~2.0) , 24例 (5.04%) 为重度牙龈炎 (2.1~3.0) 。

3讨论

本组476例孕妇口腔调查虽健康信念得分比较理想, 但孕妇口腔健康知晓率低、健康行为更是缺乏。有部分孕妇甚至不知道刷牙的正确方式, 不知晓孕妇的口腔健康还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后果, 有个别农村年龄较大的孕妇认为产后1月内不能刷牙, 有50%以上孕妇不知道产前应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行为管理得分较低, 部分孕妇不能正确刷牙及处理口腔卫生, 不会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口腔出现健康问题不主动咨询或就医。从口腔体检情况看:仅有37.39%达到良, 45.59%口腔卫生为一般, 17.02%的口腔卫生差, 15.76%牙龈正常, 缺牙或龋齿未补数也达到了24.16%。通过了解大多孕妇愿意通过多渠道知晓口腔健康相关知识、改善口腔健康、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因此, 为了确保母婴健康, 加强孕期口腔健康教育, 提高口腔健康整体水平势在必行。

口腔健康可反映机体的健康, 妊娠妇女由于自身内分泌及代谢等变化, 加之生活规律受到一定影响, 增加了罹患口腔疾病的风险, 并可造成不良妊娠结果[5], 而牙周炎是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6]。提高孕妇口腔保健知识水平, 增强口腔保健意识, 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可有效阻止孕妇口腔疾病的发生, 促进孕妇及胎儿健康[5]。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孕妇有掌握口腔知识的愿望, 这就为我们开展孕妇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健康信念KAP模式表明, 只有获得知识, 才会产生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继之才能产生合理的行为。口腔医生有责任帮助孕妇及其家属改变传统观念, 纠正错误认识, 及时治疗口腔疾患, 保障母亲和胎儿健康, 为优生优育增加保障[7]。

孕妇口腔健康应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在做好临床口腔治疗工作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口腔健康保健的宣传工作, 关注特殊人群的口腔健康, 倡导将妊娠口腔保健纳入优生优育措施中。 做好孕前全面准备, 包括口腔卫生宣教, 口腔患牙及时处理, 定期口腔检查等;在孕期应做好口腔护理, 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 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保健性治疗, 局部用氟、有效刷牙可以清除牙菌斑,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可有效阻止龋齿的发展, 控制牙龈炎的水肿、充血和出血症状, 从而提高孕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莉, 肖梅, 杜民权, 等.1 720例孕妇牙体牙周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 2009, 25 (3) :369-370.

[2]吴敏, 陈少武, 王亚琛, 等.妊娠妇女牙周组织的临床改变[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5) :296-298.

[3]黄敬亨, 邢育健.健康教育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85-90.

[4]冯希平.口腔临床流行病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37-46.

[5]唐彧, 朱亚琴, 汪轶, 等.上海市某医院孕妇口腔保健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11, 20 (5) :531-534.

[6]JEFFCOAT M K, GEURS M C, REDDY M S, et al.Periodontal infectionand preerm birth: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J Am Dent Assoc, 2001, 132 (7) :875-880.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城市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39-03

大量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义务教育及以上阶段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研究较少。为了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88份。问卷由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即农民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填写。每个幼儿家庭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家长职业

被调查的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等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职业。正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以这些家长一方面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无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矫治。

2家长每日工作时间

此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比如对父亲日工作时间的统计显示,只有26.1%的父亲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其余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甚至有14.8%的父亲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民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3家庭月收入

家庭月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本次调查显示,有的农民工家庭中虽然一方家长处于无业状态,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收入,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收废品、打零工等来赚钱贴补家用。因此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在总体上差别不大,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300~1800元人民币的超过总数的60%。可能是由于家庭收入还可以,因此这些家庭才能勉强承担子女就读幼儿园的费用,而不是将子女留在家里自己照看。

二、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都对幼儿园以及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幼儿持接受或比较接受的态度,仅有6.8%的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10.2%的幼儿不喜欢幼儿园的教师或其他幼儿。可见,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能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学前流动儿童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

调查显示,51.1%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依赖性”,48.9%的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分散或注意力不集中”,43.2%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学习任务”,14.8%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遵守纪律和一定的行为规则”。

这些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和自控力比较弱,他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常交头接耳,在椅子上爬来爬去,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而不是教师,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注意力分散、缺乏坚持性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学前流动儿童或来自农村。或在城市出生并长大,但大多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知识面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求知欲及学习能力方面与城市幼儿有显著差距。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居住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生活环境以及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较差,周围的许多成人也不一定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幼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2自信心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61.4%的学前流动儿童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59.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喜欢提问,29.5%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常轻易放弃,26.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独立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造成学前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子女抱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忙于生计,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他们往往采用“一顿打骂”或“放任不管”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无法适应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出现胆小自卑、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前流动儿童由于在学习方面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他们在幼儿园里很少能体验到成功感,可能常常体验到“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等消极情绪,自信心相对不足。

3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学前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城市幼儿园。他们与城市幼儿相处得如何?他们能和城市幼儿成为好朋友吗?调查显示,19.3%的学前流动儿童“常和小朋友打架,不能友好相处”,能做到“常常主动帮助和关心朋友”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5%,“和小朋友游戏时能遵守规则,懂得商量、合作”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3.9%。可见,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与同伴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学前流动儿童在和城市幼儿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也许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不一样”:口音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不懂当地语言,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比较困难;家庭教养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力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辅导,还有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生活条件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一般家庭物质生活不富裕。在吃、穿方面大多很俭朴,而城市幼儿大多生活比较富裕。拥有许多新颖而昂贵的玩具,这让学前流动儿童望尘莫及。因此,如果引导不当,学前流动儿童也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或不愿与城市幼儿交往。有的学前流动儿童也许还会对城市幼儿产生妒忌、仇视心理。

以上调查结果只反映了已经“幸运”进入幼儿园的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率还很低。因此能进入幼儿园的学前流动儿童相对于整个城市学前流动儿童队伍来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漂泊或因经济条件所限而不得不在条件极差的流动幼儿园就读的学前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更加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三、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牵涉因素多,如果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理清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所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强化幼儿教育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包括国家、社会、幼教机构和家庭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幼教机构的教育者,我们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

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学前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家长经商或打工地点、家长的文化水平、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情况。并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汇集、分类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的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和情绪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措施。为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2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

要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幼儿园还要注重良好的园风和班风建设,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学前流动儿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为环境、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胆小、害怕、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态度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蔼的微笑和热情的态度能缓解学前流动儿童的紧张情绪,而歧视、讥笑的表情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因此,在学前流动儿童入园前后,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及时教育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引导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接纳学前流动儿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教师还要鼓励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成为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前流动儿童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因此,教师可以从学说普通话开始,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消除他们与班级其他幼儿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前流动儿童一般都比较能吃苦,往往喜欢和擅长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看作是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增强自信心、解除烦恼不安等消极情绪、认识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另外,学前流动儿童一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了解农村有趣的生活,有和动植物接触的亲身经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以“农村”为主题的活动,请学前流动儿童讲讲他们在农村看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认识的动植物,教城里幼儿玩农村民间游戏等。

上一篇:我对有效课堂评价的反思下一篇:八上信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