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信息教案

2024-10-22

八上信息教案(共7篇)

八上信息教案 篇1

八年级语文学科上册《草》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雁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除课本注释外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3、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用词的精妙。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导语: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火烧火燎 拽住 抽噎 焦灼 踉跄 愠怒 霎那 蔫巴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说一说课文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想一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五、课时检测 本文的作者是。2 给加点字注音:

火烧火燎 拽住 抽噎 焦灼 踉跄 愠怒 .......霎那 蔫巴 ..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阅读课文,分析人物。

在文中标出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品味作者描写的精妙。

学生独立标画思考后,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三、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课时检测

任意选择一处描写人物的词句,说出其表达作用。

梦回繁华 八上 教案 篇2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顺序。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 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 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板书:‚梦回繁华‛)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A、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

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B、字词正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

簇拥(cù)漕运(c áo)舳舻(zhú lú)沉檀(tán)摄取(shâ)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词语补释: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2)、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介绍这了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整体梳理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扫除了字词的障碍。

1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后反思:《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

二、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按照推进伟大工程要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突出党的建设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党建的内涵与路径。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2)、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补充说明: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2)、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说明顺序—开卷

中段

后段井然有序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

典雅、生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篇3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板书: 第7课 戊戌变法

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4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五、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六、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其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再者是综合题目,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有四大综合方式: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至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七、教学时数

1教时

八、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九、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09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麻生此次访华主题紧紧围绕“合作”二字,是一次极富成果的“合作之旅”。

那么,100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政府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了解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

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

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邻座讨论:

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

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比前两个条约巨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能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

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现在有了条约依据,反映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已经卷入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 → 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 → 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

小结:

弹性教材: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解释:

“颐和园又搭天棚”指台湾被日本割让,而中国的头头脑脑,却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慈禧太后60岁生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点拨: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六)学法指导

学生朗诵歌谣,以强化学过的知识:

1894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开设工厂增口岸,世昌殉国黄海间。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十一、课后作业

(一)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思考题: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十二、课后拓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附录:

十三、科组评析

(一)亮点特色

1.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等各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2.扮演邓世昌的形象,使课堂气氛浓厚,既突出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形象,学习邓世昌的高贵品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改理念。

4.先总(战争的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的教学策略,主次分明,突出了“黄海大战”这一重点。

5.在“日本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和路线”、“日本资本输出的合法性”问题上,采用纲要信号法表示,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6.表格归纳问题“《马关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什么进一步的危害?”,起了小结性的作用,击中要害,突显了本课的重点。

7.口诀归纳法和歌谣学习法的运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其记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8.弹性教材的设计,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可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还便于教师依据课堂的密度灵活选用,彰显教材的灵活性,值得提倡。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时间限制,“中国战败的原因”未能全面剖析,“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未曾涉及到。

2.“旅顺大屠杀”,未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没有分析战争的性质。

4.“威海卫之战”,未强调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改进设想

1.设法调整授课时间比例,“对症下药”,确保“疗效”。

2.假如时间充足,可多角度剖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可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习。

板书设计

八上信息教案 篇5

一、读中国及其周围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临海:A B C D Ⅴ

2、半岛:⑸ ⑹ ⑺

3、岛屿:⑻ ⑼ ⑽

4、海峡:Ⅰ Ⅱ

5、陆上邻国: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6、海上邻国:㈠ ㈡ ㈡

二、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填写省级行政单位及其简称:

A图: 族 B图: 族 C图: 族 D图: 族

四、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填写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

三、读中华民族风情图回答下列问题:

五、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城市:A B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3、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名称是:

4、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多的原因是:

八上信息教案 篇6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在哪里》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水的三态转化,现在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水”。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七年级时学习过水的三态转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3.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初中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以经验为基础,而对于抽象的知识点则难以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通过水循环的Flash动画,使学生较直观形象的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

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承载了很多信息,有些信息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如水无处不在,水很重要,任何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等;也有的信息离学生很远,如水体的分布和储量,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动力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PowerPoint图文和Flash动画,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采用能力大挑战、知识大挑战、思维大挑战等

活动丰富课堂学习行为,激发学生产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欲望和乐趣。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水,然后老师提问水存在哪些地方,步步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内容--水在哪里,再以播放课件上与水有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意图:初中生对于一些漂亮的图片较感兴趣,看了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水,存在哪几种状态的水,它们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及生活实践,一步一步慢慢自己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展开新知

Ⅰ、无处不在的水

(1)出示各类水体的分布图,指出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来源:学.科.网] (2)提出能力大挑战之一:计算整个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读图,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可以使学生自己了解到水资源的缺乏,产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3)提出能力大挑战之二:你能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运用水的三态转化和生活经历来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其交流和思维能力。Ⅱ、水和生命

(1)播放一组水与动植物的图片,设置“水与生命的关系”的情景。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体验水与生命的关系,并从图中看到可爱的动植物,感受到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

(2)进入知识大挑战:有的动植物生长在干旱的环境,它们有什么法宝对抗干旱,赢得所需的水分?

学生根据书本中相关的知识会得出答案,但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误区:骆驼通过驼峰来储存大量的水分。Ⅲ、水循环

(1)使用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源头为什么源源不断地有水送来,它来自哪里?是什么力量将它送来的? (2)用Flash动画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

(3)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个水分子,讲一讲自己可能会参加怎样的旅行?

设计意图:

1)水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用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让学生作为水分子进行旅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水循环中水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4)进入思维大挑战:水循环的意义及其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会对人类改变水循环的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南水北调工程”。学生会将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产生深入了解学习的兴趣。3.巩固新知

(1)通过黑板上的板书,跟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学习到得内容。

(2)跟学生一起完成几道简单的课内习题,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⑴.水存在的三种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各举一例写出存在对应状态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无机盐

B.水

C.蛋白质

D.纤维素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描述你作为一个水分子的旅行过程。

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水在哪里

1.无处不在的水 2.水与生命 3.水循环

四、教学总结

八上信息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让学生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和分布。记得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和位置,以及水文特征。

3.让学生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得我国主要谈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4.让学生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5.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6.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了解流域、水系,内、外河流流域的分布。2.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阅读黄河水系和“地上河”示意图,了解黄河多灾的原因。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江河兴利除弊的正确观念。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

1.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不同特征 2.黄河的治理 3.长江的开发 难点:

1.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关系 2.长江洪灾原因及重要性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分析图表、多媒体教学、活动讨论、学生设问

教具准备:

学生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知道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和分布。记得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和位置,以及水文特征。

3.知道京杭运河的概况,记得我国主要谈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引入新课〕

有一首歌《长江之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节我们来一起学习我国的河流湖泊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河为主

〔教师〕在了解我国的河流特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概念: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水系-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河流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外流河-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则相反。让我们看课本P46图2-40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在这幅图上,棕黄色的区域称为内流区,粉绿色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它们之间的界线大致自东北向西南分布。〔教师提问〕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找到我国的主要的河流,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长江和黄河,同时判断一下它们直接注入海洋,它们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外流河)然而我国的很多河流是必须通过其他河流才能注入海洋,比如:汉江、湘江等等,它们要通过长江才能注入海洋,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河流呢?

(外流河)

〔教师小结〕直接或者间接注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我国所有的外流河中,注入北冰洋的只有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注入印度洋的主要有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属印度洋水系;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属太平洋水系。

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掌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特征,现在我们来列一个表格:(以下边问边讲边填,)板书:

内流区

外流区

概念

区内河流最终未流入海洋

区内河流最终流入海洋⑴

分布

我国西北

我国东南

占陆地面积

1/3

2/3

河流数量

少而短

多而长

河流水量

季节变化

夏季气温高,为汛期

夏季降水多,为汛期(补充几点:)

⑴刚才讲内流区和外流区界线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在这条线的东面还有两块棕黄色的区域,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对,这里也属于内流区,因为这里的没有河流或者河流没有流入海洋。

⑵内流河,如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周围高山的冰雪融水,所以汛期在气温高的夏季。

⑶在外流区,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河流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而南方的河流则没有结冰现象。

〔教师〕对比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气候一节课中的季风和非季风分布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分界线很相似)是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我国河流的外流区基本是季风区,内流区基本是非季风区。

(过渡)刚刚分析的是外流河的共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差异,我们主要从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来共同分析。

a、分析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

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度,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是否和外流河一样呢?(不是)那么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不同。

a、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b、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 c、对为季节性河流。

〔阅读〕阅读材料-塔里木河,大家看看是不是像我们刚刚分析的一样。

〔教师过渡〕我国除了河流以外,还有众多的湖泊。大家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把潘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和青海湖等找出来。,看看这些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潘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阅读洞庭湖的范围变迁图,大家发现什么?(面积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讲解: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使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谈水湖。由于水量的减少,对长江的削洪调蓄功能有所减弱。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步达标: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基本情况,了解到我国的河流的分布是以外流区为主的,同时我们也提到了一首歌《长江之歌》,在这首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赞美长江的歌或者诗歌太多太多了。如我们熟悉的《朝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从山。” 我们对长江还有许多赞美之词,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长江,发掘长江的可赞美之处吧。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板书〕

二、滚滚长江

(一)长江的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P50图2-46长江水系图,完成活动p51活动题 〔教师小结〕

1、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的沱沱河,(我们看到课本P50页看一看沱沱河的图片:这里地形平坦,河道开阔,水流散漫,象维族姑娘的辫子。)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流入:东海

2、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3、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4、经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板书〕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课本P50“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长江上游的特点是: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教师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板书〕(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过渡〕最后我们在来看看人河关系:看看长江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板书〕

弊 水能资源丰富

水量变化大 水源

洪水 航运

航道 旅游

〔教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长江的特点,我们了解到长江上游的特点是: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板书: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

想一想,除了水能资源的利用外,长江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请同学回答,生产生活的水源、灌溉、航运、旅游„同学每回答一方面,教师就结合课文展开讲述)

1、生产生活的水源:

(板书:水源)长江水量丰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民都依靠长江水:农业灌溉需要它,工业生产需要它,我们的生活都需要它。甚至北方地区缺水也需要调用它。

2、航运:(板书:航运)长江水运价值巨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河道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的60%。

3、旅游:(板书:旅游)长江浩浩荡荡向东流,沿岸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 长江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制造一些问题。同学们说说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请同学回答,洪水、水量变化大、航道„同学每回答一方面,教师就结合课文展开讲述)

1、水量变化大:(板书:水量变化大)长江虽然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用水,但各年供应的水量有多有少,少的年份会发生干旱;多的年份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洪水:(板书:洪水)(产生洪水的原因)

3、航道:(板书:航道)(航道复杂、小船不安全、水工建筑阻碍航行、洪枯水位变化 大、航道缺乏整治、码头设施差)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加强长江的开发治理。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

3、开发治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兴建水利枢纽:在长江三峡有两个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就是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早已建成发电,三峡大坝也已建成蓄水,如今的长江三峡高峡出平湖,险峻的峭壁依然,江面变宽了,江水变深了,流急险滩也不见了。三峡水利枢纽完全建成以后,它会起到防洪、发电、航运、旅游„„作用。

河道整治:就像荆江整治,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恢复上中游生态:保护植被退田还湖:洞庭湖。

〔板书〕:兴建水利枢纽

河道整治

平垸行洪

恢复上中游生态

退田还湖 〔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其水文特征。

2、了解黄河在水能、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治理的现状。

3、学会分析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分步达标:

〔引入〕刚刚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教师〕提到黄河,我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和治理黄河呢?这一节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

三、黄河

〔承转〕我们用学习长江时的方法,先了解一下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让学生打开课本P55看图2-53 黄河水系)让学生回答: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3、说出黄河干流的长度和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什么字?(5464千米、几字形)

4、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

(一)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回答〕因为水量不大。〔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书〕(3)地上河

〔提问〕从刚刚我们分析的都是黄河的缺点,那么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过渡〕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黄河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凌汛)

〔朗读课文〕课本P59黄河凌汛。〔板书〕(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板书〕(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P57黄河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 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水污染问题等)〔过渡〕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

(二)黄河的奉献 〔教书和学生共同讨论〕:

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

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过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

〔板书〕

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师〕: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板书〕(1)、中游治沙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大家想想治理黄河的措施有哪些呢?: 〔教师小结〕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指导同学观看P58阅读材料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同时强调治理黄河一定要标本兼治)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黄河的开发 〔板书〕(2)、开发利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

上一篇:电焊工健康状况调查下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