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2024-10-26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共8篇)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1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1.药物(drug):凡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在理论上说,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在药理学中,该词泛指以不同方式(有害的、有利的或其它的)改变活体组织(动物或植物)生物活性的任何物质,但一般仅指可产生有利作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主要用于人和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Drugs are the substances that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biologic function through its chemical actions.It may be broadly defined as any chemical agent which affects living protoplasm , and few substances would escape inclusion by this definition.化学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化学药物。(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研究任何化学物质(包括药物)与生物系统(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组、单一细胞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学。

Pharmacology is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micals with living systems through chem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by binding to regulatory molecules and activating or inhibiting normal body processes.The subject of pharmacology is a board one and embraces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rce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compounding , physiological actions , absorption , fate , and excretion ,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drugs.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和病原体作用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量”的规律的科学。是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Pharmacodynamics governs the concentration-effect part of the interaction.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s at its site(s)of act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effect that is achieved.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也称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即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是将动力学原理应用于药物的一门科学,主要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随时间动态量变规律,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属于药理学与数学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等过程的动态规律,对指导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型,解释药物作用原理或个体差异等有重要作用。

Pharmacokinetics describes the fate of a drug(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dosage and the time-varying concentration of drug at its site(s)of action.5.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也叫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症、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进一步评价,并根据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症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Final release of a drug for general prescription use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vigilant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program.This constitutes monitoring the safety of the new drug under actual conditions of use in large numbers of patients.6.离子障(ion trapping):也称离子陷阱、离子捕获。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指有利于电离的状态,使以可扩散形式存在的物质的比例降低,而不利于弱电解质转运的现象,是药物进入体内房室的机制之一。

At steady state , an acidic drug will accumulate on the more basic side of the membrane and a basic drug on the more acidic side---a phenomenon termed ion trapping.7.吸收(absorption):广义上讲,吸收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在药理学中,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Absorption describes the rate at which a drug leaves its si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occurs.8.首关消除(first-pass effect):又称首过效应、首过消除、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A drug can be metabolized in the gut wall(eg , by the CYP3A4 enzyme system)or even in the portal blood, but most commonly it is the liver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metabolism before the drug reaches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In addition, the liver can excrete the drug into the bile.Any of these sites can contribute to this reduction in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overall process is known as first-pass loss or elimination.(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9.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Following absorption or administration into the systemic blood , a drug distributes into interstitial and intracellular fluids.10.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的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

11.游离型药物(free drug):血中没有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分布到其它体液房室中,药物作用的强度取决于游离药物浓度。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又称重分布,药物自血液向器官组织分布时先分布到血流量丰富的器官,再根据全身的特点转移到特定的组织,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药物在吸收后数分钟以及数小时处现,是初次分布的继续,药物被输送到肌肉、皮肤、脂肪及大多数脏器中,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Redistribution is a factor in terminating drug dffect primarily when a highly lipid-soluble drug that acts on the brain or cardiovascular system is administered rapidly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r by inhal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3.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也可称为药物转化(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即药物代谢。

通常主要在肝脏进行,某些情况下也可在肺、肾、肠黏膜和其他组织进行。药物代谢涉及的化学反应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The metabolism of drugs and other xenobiotics into more hydrophilic metabolites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from the body and termination of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An altermative process that may lead to the termination or alteration of biologic activity is metabolism.The role metabolism may play in the inactivation of lipid-soluble drugs can be quite dramatic.14.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即CYP450):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细胞色素P450:是一个末端氧化酶,由于它处在还原形式(亚铁)时,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一种亚铁羰基加成物,在可见光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故命名为细胞色素P-450。(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细胞色素P450: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中主要的氧化酶,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吸收光谱主峰在450nm,故名。(第三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存在于肝细胞和其他细胞内质网电子传递链中的一种细胞色素。这种色素是内质网所特有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缺少这种色素。细胞色素P450 是蛋白质与血红素的复合物,其环形结构中含有铁。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在450nm波长处有一最大吸收峰,故而得名。(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种特殊的血红蛋白,在还原状态下与CO结合,在450nm处有明显吸收,故将其称为P-450,P代表色素,450表示在450nm处有吸收。(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The name cytochrome P450 is derived from 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this hemoprotein.in its reduced(ferrous)form , it binds carbon monoxide to give a complex that of the absorbs light maximally at 450nm.(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the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are a superfamily of heme-thiolate protein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all living kingdoms.the enzymes ar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a plethora of chemically diverse ,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compounds , including drugs ,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 and other xenobiotic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5.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是指血浆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当血药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按比例下降。(江明性第二版、第三版、第五版)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有时也称为恒比转运或消除。(竺心影第二版)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第四版)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药浓度降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减少。(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药物浓度的变化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比例。(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一级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对某类反应特征的一种定量表述。指反应系统中某种物质浓度的瞬时变化率为其初始浓度的函数,且该函数的指数为1的过程。(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一级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At normal dosage ,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at a rate proportionate to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his process is called first order kinetic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一级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the elimination of most drugs follows first-order kinetics , a constant fraction of drug in the body is eliminated per unit of tim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6.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是指血浆药物按恒定速率进行消除,其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多数情况下这是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的缘故。(江明性第二版、第四版)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消除的药量恒定,也称恒量消除,其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竺心影第二版)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是指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也称为定量消除。多数情况下,是体内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第三、五版)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无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药物自体内的消除速率不与药物浓度成比例,而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是恒定的,即为零级消除动力学。(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零级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血浆药物按恒定消除速度(恒量)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If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is very high and normal metabolism is saturated ,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may become fixed , and this process is called zero –order kinetic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a constant amount of drug is eliminated per unit of tim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自身诱导(autoinduction):有些药物可刺激药酶对本身的代谢作用,使该药物代谢加速而称为自身诱导,是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之一。(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自身诱导(autoinduction):即酶诱导作用,主要指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作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能增加肝药酶的合成,使肝药酶活性增加,从而使一些药物代谢速率加快。这种作用可被蛋白合成抑制剂阻断。(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8.排泄(excretion):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指药物以被动扩散或主动分泌的方式从各种排泄及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江明性第二版)

排泄(excretion):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最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称为排泄。(竺心影第二版)

排泄(excretion):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第三、四、五版)

排泄(excretion):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第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排泄(excretion):指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除到体外的过程。(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排泄(excretion):指母药经不可逆转运离开机体。(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排泄(excretion):指药物经排泄器官自体内排出。多数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变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排出体外,部分药物则在体内未经变化直接以原形排出。(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排泄(excretion):药物以原形或者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排泄(excretion):drugs are eliminated from the body either unchanged by the process of excretion or converted to metabolites.excretory organs , the lung excluded , eliminate polar compounds more efficiently than substances with high lipid solubilit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9.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假设机体假设人体像房室,药物进入体内可分布于房室中,由于各药的分布情况不同,主要可分为一室模型及二室模型。(竺心影第二版)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其划分取决于药物转运速率的是否近似。(江明性第二版、第三版)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假设机体由几个互相连通的房室组成。这个房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第四、五版)

房室模型(compartmental model):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房室被视为一个假设空间,它的划分与解剖学部位或生理学功能无关,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被视为同一室。(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房室模型(the model of compartments):把药物在体内的处置状况按转运速度不同而分成若干个“房室”。在同一房室内的这部分区域与其它区域中的药物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即一个房室内的药物分布已经完成,而不同房室之间则继续转运、分布。(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房室模型(the model of compartments):将人体看作有一个中央室及若干个周边室组成的体系,房室概念实际上与解剖部位

及生理功能并无关系,只是代表药代动力学上的几个药物“储存库”药物在这些抽象房室之间迁移的驱动力是浓度差,最常见的是二室模型。(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与生理学上的体液房室概念不同,它没有实质的房室而只是抽象的概念,其划分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及(或)转化速率。(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房室(compartments):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把机体人为划分成的若干隔室。房室是组成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的一个基本单位。体内对药物摄取和消除速率相似的组织和器官均可归入一个房室,而不受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限制。(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依据药物浓度—时间的转运规律,把动力学上一些可以加以区分的不同速度过程加以组合规定为隔室。按照这种格式概念建立起来的用以说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过程特征的模型叫隔室模型。(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th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considers the body as a single homogeneous compartment.in one-compartment model , all drug administration occurs directly into the central compart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rug is instantaneous throughout the volume.It alse has two-compartment model , etc.(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20.峰值时间(peak time,Tmax):即高峰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浓度并显现最大效应的时间,峰的高度与剂量成正比。(江明性第二版)

药峰时间(peak time,Tmax):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竺心影第二版)

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从给药时至峰值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第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峰值时间(peak time,Tmax):药物在吸收过程中达到最大浓度并显现最大效应的时间。(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峰值时间(peak time,Tmax):达到峰浓度所需的时间。(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1.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在药-时曲线上,与药物剂量成正比。(竺心影第二版)

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是指给药后能达到的最高血浆浓度,首次给药后的Cmax与连续多次给药后的Cmax不同。(江明性第二版)

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在药-时曲线上,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的时间。(第四、五版)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口服的药-时曲线的最高点称峰浓度。(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是指给药后能达到的最高血浆浓度。(第三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2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吸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比例,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第四、五版)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药时曲线所覆盖的面积称曲线下面积,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用数学方法求得,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表示在服用某一剂量后一定时间内吸收入血的药物相对量。(第三版)

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给药后药物血浆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下的面积。(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23.稳态浓度(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Css):每次用药量与间隔时间内药物的消除量完全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血药浓度。(竺心影第二版)

稳态浓度(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Css):连续多次给药后的Cmax,与给药间隔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给药量有关。(江明性第二版、第三版)

稳态浓度(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Css):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时的血药浓度。(第四版)

稳态浓度(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Css):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渐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 state plasma-concentration,Css):若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以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 state plasma-concentration,Css):以固定速率或间隔给药时,药物清除速率与给药速率相等时的血药浓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 state plasma-concentration,Css):根据药代动力学规律,在以恒速恒量给药后,经过4~6个半衰期,由于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故血药浓度处于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此时的血药浓度即稳态血药浓度,又称坪值。(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随着药物不断滴入,达一定量时就建立稳态,只取决于滴速,达稳态的速度与滴注速度无关。多剂量给药时,随给药次数增多,学药浓度不断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学药浓度曲线不再增高,随每次给药作周期性的变化,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等于排出的速度,这时的血药浓度叫稳态浓度。(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稳态浓度(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Css):a steady – state concentration eventually will be achieved when a drug is administered at a constant rate.at this point , drug dlimination will equal the rate of drug availabilit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24.半衰期(half life 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第二、三、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半衰期(half-life 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半衰期(half-life t1/2):指体内药物浓度(或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半衰期(half-life t1/2):is the time required to change the amount of drug in the body by half during elimination(or during a constant infusion).(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半衰期(half-life t1/2):The half-life is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r the amount of drug in the body to be reduced by 50%.(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25.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所用药物剂量,按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血药浓度来估计体液的容积。(竺心影第二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按照血浆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江明性第二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照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第三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第四、五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的生理空间。(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一个理论容量,表示按所知血药浓度均匀分布全部药量所需的容积。(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及其血浆浓度计算出来的参数,它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而并非药物在体内真正占有的体液容积,故称“表观”分布容积。(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药物在体内分布理论上所需要的体液容积(分布容积)往往大于或小于机体实际的体液总容积,故又将分布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他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例关系,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中生物高分子的结合程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用血药浓度来估计体内药量的一个比例常数,是一个独立参数。不应看成一个特殊的生理空间,也不代表真正的容积。(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表观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Vd):relates the amount of drug in the body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C)in blood or plasma : Vd = Amount of drug in body /C.(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表观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Vd):Th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relates the amount of drug in the body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C)in the blood or plasma , depending upon the fluid measured.This volume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er to an identifiable physiological volume , but merely to the fluid volume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contain all of the drug in the body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as in the blood or plasma: V = Amount of drug in body /C.(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26.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又称生物有效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竺心影第二版)

生物可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它与药物作用的强度与速度有关。(江明性第二版)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它与药物的作用强度与速度有关。(第三版)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和速度,用F表示:F = A / D×100%,D 为服药剂量,A 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第四、五版)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即:生物利用度= A / D×100%

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研究和评价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是评价一种制剂的有效性的常用指标。(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药物吸收后达到其作用部位或与作用部位可接触的生物体液(如全身血液循环)的活性体药量。(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或分数表示。(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亦称生物可用度,生物有效度,能被吸收并经过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物在该药配方中所占的比率及速率。(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是指药物吸收进入大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药典及部颁标准收载的药物,改变剂型而不改变给药途径,测定生物利用度有更重要意义,可以免作临床验证。(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is defined as the fraction of unchanged drug reaching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by any rout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生物利用度(bioavaiability):Bioavaiability is a term used to indicate the fractional extent to which a dose of drug reaches its sites of action or a biological fluid from which the drug has access to its site of ac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27.绝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量以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因静脉注射后的生物利用度应为100%,因此,如果以血管外给药的AUC和静脉注射的AUC进行比较,则可得该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 = AUC血管外给药 / AUC静脉给药 ×100%。(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绝对生物利用度:被试口服制剂与其静脉注射剂的曲线下面积之比。(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绝对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途径相比较而求得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称之为绝对生物利用度。(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ability):是以静脉注射制剂为参比标准,通常用于原料药与新剂型的研究。(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8.相对生物利用度:由于药物剂型不同,口服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一制剂为标准,与试药比较,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F = 试药AUC / 标准药AUC ×100%。(第四、五版)

相对生物利用度:如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如不同剂型、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型、同一药厂生产的同 一品种的不同批号等)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进行比较,则可得相对生物利用度:F = AUC受试制剂 / AUC标准制剂 ×100%。(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相对生物利用度:被试制剂与其参比制剂口服后的曲线下面积之比。(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相对生物利用度:被试制剂与一标准试剂的曲线下面积之比,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ability):是剂型之间或同种剂型不同制剂之间的比较研究,一般是以吸收最好的剂型或制剂为参比标准。(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9.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如果药品含有同一有效成分,而且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相同,则它们在药学方面是等同的。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生物等效(bioequivalent):两个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等,称生物利用度。(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具有相同活性成分但配方不同的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同,因而其生物活性也相同。(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的药剂等效制剂,他们吸收的速度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别叫生物等效。当吸收速度的差别没有临床上的意义时,某些药物制剂其吸收程度相同而速度不同,也可认为生物等效。(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Drug produces are considered to be pharmaceutical quivalents if they contain the sam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re identical in strength or concentration , dosage form ,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30.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初始作用。(江明性第二版、第三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竺心影第二版)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第四、五版)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第六版)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进入体内后和药物靶点(如受体或酶)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药物的作用或药物作用。(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大分子组分相互作用的初始反应。(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31.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由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功能和状态的改变称为效应或药理学效应。(周宏灏药理学)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第四、五、六 版)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江明性第二版、第三版)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竺心影第二版)

效应(effect):受试对象对处理因素作出的反应。(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效应(effect):药物与大分子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32.突击剂量(loading dose):是指首剂增大的剂量,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血浆稳态浓度,即立即使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所需的剂量。(江明性第二版)

负荷量(loading dose):为迅速产生药效,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浓度而首次服用的剂量。(竺心影第二版)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病情危重时为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在开始给药时给予的剂量。(第四、五版)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首次剂量加大,然后再给予维持剂量,使稳态治疗浓度(即事先为该病人设定的靶浓度)提前产生。(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首剂增大的剂量,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即立即使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所需的剂量。(第三版)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为迅速达到生物相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最初给予的大剂量。在此剂量后继续给予较小的剂量以维持血药浓度在所需要的水平。(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When the time to reach steady state is appreciable , as it is for drugs with long half-lives , it may be desirable to administer a loading dose that promptly raises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 in plasma to the target concentration.(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The “loading dose” is one or a series of doses that may be given at the onset of therapy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the target concentration rapidl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33.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为了维持选定的稳态浓度或靶浓度,使进入体内药物速度等于体内消除药物的速度而计算出的用药量。(第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定时多次给药时的药量,即给药间隔时间药物的消除量。(江明性第二版)

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在负荷剂量后定时给予的一种较小剂量,以维持生物相中的有效药物浓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in most clinical situations , drugs are administered in such a way as to maintain a steady state of drug in the body , ie , just enough drug is given in each dose to replace the drug eliminated since the preceding dos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In most clinical situations , drugs are administered in a series of repetitive dose or as a continuous infusion to maintain a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of drug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apeutic window.(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34.兴奋(stimulation):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加强的称为兴奋。(竺心影第二版)

兴奋(excitation):药物的效应使机体原有器官功能水平的提高称为兴奋。(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五、六版)

兴奋作用(excitation):为达到正常平衡,药物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使降低的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药物的兴奋作用。(周宏灏药理学)

兴奋(stimulation):机体机能活动的提高,如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精神兴奋等。(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兴奋(stimulation):药物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提高,称为兴奋。(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35.抑制(inhibition):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减弱的称为抑制。(竺心影第二版)

抑制(inhibition):药物的效应使机体原有器官功能水平的降低称为兴奋。(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五、六版)

抑制作用(inhibition):为达到正常平衡,药物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使增强的功能降低的作用称为药物的抑制作用。(周宏灏药理学)

抑制(inhibition):药物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降低,称为抑制兴奋。(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抑制(inhibition):许多化合物可抑制药物代谢酶,特别是P-450的活性,促进药物的代谢,这种现象称为抑制。(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6.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竺心影第二版)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江明性第二、三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治疗效应(therapeutic effect):简称疗效,药物作用机体产生的有利于机体的作用。(第四版)

治疗效应(therapeutic effect):简称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第五、六版)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中,凡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治疗或预防意义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周宏灏药理学)

37.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针对病因加以治疗,也称治本。(竺心影第二版)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药物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叫对因治疗,或曰治本。(江明性第二、三版、周宏灏药理学、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药物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叫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第四、五、六版)

38.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物改善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治标。(竺心影第二版)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物改善症状的叫做对症治疗,或曰治标。(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物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治疗,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不可缺乏的一种治疗。(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39.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凡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也会引起一些对病人不利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竺心影第二版)

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不符合用药目的,甚或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江明性第二、三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第四、五、六版)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反应。(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发生在作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使用于人体的正常剂量时发生的有害的和非目的的的药物反应。(1991年WHO国际药物监测计划的定义)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或改变人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量下所出现的不期望、有害的反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一般是指在常用剂量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意外的、预防之母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药物作用可引起生理生化的紊乱或结构的变化等不利于患病机体,甚或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通称为不良反应。(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ny drug , no matter how trivial its therapeutic actions , has the potential to do harm.Adverse reactions are a cost of modern medical therap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0.副反应(side effect):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竺心影第二版)

副反应(side reaction):。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江明性第二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它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第四、五、六版)

副反应(side reaction):也称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 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副反应(side effect):药物常用剂量引起的与药理学特性有关的但非用药目的的作用。(1991年WHO国际药物监测计划的定义)

副作用(side reaction):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于病人可能带来痛苦或不适,一般都较轻微,多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第三版)

副反应(side effect):Side effects of drugs ususlly are nondeleterious , they include effects such as dry mouth occurring with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herap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1.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一般是超过极量时才发生。(竺心影第二版)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药物过量时药理作用的延伸,是可预知的。(江明性第二、三版)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第四、五、六版)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也称毒性作用(toxic effect),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或组织病理变化。(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一般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毒性反应(toxic effect): Toxic effects is a necessary prelude to their avoidance or , if they occur , to their rational and successful management.Toxic effects of drugs may be classified as pharmacological , pathological , or genotoxic.(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2.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为药物的三种特殊毒性,均为药物与遗传物质或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致畸作用:某些药物在给予母体后,可穿透胎盘直接作用于胚胎(或胎儿),干扰了胚胎(或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使胎儿出生时具有某种永久性形态结构的异常,此作用称致畸作用。(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致癌作用:药物或化合物导致体细胞突变,在个体中形成恶性肿瘤的作用即为致癌作用。(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诱发癌变的作用。(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致畸作用:是指妊娠母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干扰了正常的胚胎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致畸(teratogenesis):物质引起胎儿畸形的性质。畸形不仅指器官系统的解剖与功能异常,也包括后代的行为异常和基因突变。(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致突变作用:药物作用于生殖细胞产生遗传机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不影响生存,可以遗传到后代,体细胞发生改变不遗传给后代,只能引起当代形态生理上的变化。(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使生物细胞遗传物质异常,结果造成遗传组织持久性变化(突变)的作用。(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43.变态反应(allergy):是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竺心影第二版)

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少数经过致敏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包括免疫学上的所有四型速发和迟发变态反应,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反应性质各人不同,不易预知。(江明性第二、三版)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十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第四、五、六版)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机体因事先致敏而对某药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发生的一种不良反应,由免疫系统介导。(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与药理作用无关的不易预知的一种不良反应,也是机体接受药物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变态反应(allergy):指人体对多种物质自然发生的任何一种不利的或有害的反应。(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44.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称后遗效应。(竺心影第二版、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五、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45.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第四、五、六版)

4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也称特异反应性(idiosyncrasy),是药物引起的一类遗传学性异常反应,发生在有遗传性药物代谢或反应变异的个体,特异质反应在性质上和药物在正常人中引起的反应可能相似,但这类反应可能表现为或者是对低剂量药物有极高的敏感性,或者是对大剂量药物极不敏感。(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第四、五、六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与常人完全不同的、又不是变态反应的特殊症状的反应,称为特异质反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类型,置病人对某些药物可产生性质上异常的反应。(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Idiosyncrasy is defined as a genetically determined abnormal reactivity to a chemical.The observed response is qualitatively similar in all individuals , but the idiosyncratic response may take the form of extreme sensitivity to low doses or extreme insensitivity to high doses of chemical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7.剂量—效应关系(dose – 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第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量效关系(dose – 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间的规律性变化叫做量效关系。(江 明性第二、三版)

量效关系(dose – response relationship):是定量地分析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竺心影第二版)

量效关系(dose – response relationship):药量与效应间的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量效关系(dose – response relationship):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或浓度成一定关系,即量效关系。(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48.量—效曲线(dose – 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第四、五、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药物效应(实际数值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量—效曲线(dose – effect curve):a depiction of the observed effect of a drug as a fun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receptor compartment.(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9.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其作用强度。(第二版)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可用数或量的分级表示者,叫做量反应。(第三版)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量反应。(第四、五版)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称为量反应(第六版)

量反应(quantitative response):药物所产生的效应可以计量,可用数或量表示,有可测定的数值,称量反应。(周宏灏药理学)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以连续量作为观察指标的生物反应。

(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是在个体上反应的效应强度,并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50.最小有效量(minmal effective dose):即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药物剂量从小至大增加到刚能产生效应时的剂量。(周宏灏药理学)

最小有效量(minmal effective dose):即阈剂量(threshold dose),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江明性第二、三版、第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51.最小有效浓度(min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第四、五版)

最小有效浓度(min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浓度。(第三、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最小有效浓度(min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能够获得适度治疗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52.效能(efficacy):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周宏灏药理学)

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efficacy)。(第六版)

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efficacy)。(第三、四、五版)

最大效应(maximal efficacy):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强度也相应增加(量变),直至达到最大效应,又称效能,至此若继续增加剂量就不再使效应进一步加强,却会招致毒性反应(质变)。(江明性第二版)

效能(efficacy):是药物在足量时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效能(efficacy):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虽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最大效应,又称效能。(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效能(efficacy):激动剂占领受体部位,使组织产生反应的能力。(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效能(efficacy):Efficacy is the information encoded in a drug’s chemical structure that causes the receptor to change accordingly when the drug is bound.(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53.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EC50)是指能引起1/2最大效应的浓度。(第五、六版)

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EC50): EC50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 that produces 50% of maximal effect.(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54.效价强度(potency):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江明性第二版、周宏灏药理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等效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第五、六版)

效应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第四版)

效价强度(potency):指药物产生某一定强度的效应(一般指达到治疗有效的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效价(potency):又称效价单位,表示某药达到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效价(potency):Potency refers to the concentration(EC50)or dose(ED50)of a drug required to produce 50% of that drug’s maximal effect.(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效价(potency):Potency is more proper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in plasma to approximate more closely the situation in isolated systems in vitor and to avoid the complicating factors of pharmacokinetic variable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55.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观察的药理效应是阳性或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all – or-non response)。(竺心影第二版)

质反应:药理效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表示者叫做质反应。(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五版)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or all – or-non response):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第六版)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别,只有“阳性”或“阴性”、“全”或“无”之分的反应称质反应。(周宏灏药理学)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只有“阳性”或“阴性”(如死亡或存活、有效或无效、某药理作用的出现或未出现等),只存在质的差别。(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在一群体,某一效应的出现,以阳性反应的出现频率或%表示。(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只能以两种对应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存在的反应。(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since the defined effect is either present or absent.(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56.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也可用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表示,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的剂量或浓度。(周宏灏药理学、第四版)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江明性第二版,第三、五、六版)

半数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是指能使50%个体产生阳性效果的剂量称半数效量。(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疗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使一群动物中50%的动物有效的药物剂量,或称中值有效量。(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the dose at which 50% of individuals exhibit the specified quantal effect.(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The dose of a drug required to produce a specified effect in 50% of the population is the median effective dose , abbreviated as the ED50.(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57.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第二、三、四、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以死亡为阳性效果时,使50%动物致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the dose required to produced a particular death in 50% of animals is called the median lethal dos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58.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等于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好。(竺心影第二版)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等于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仅适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江明性第二版)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D50 /ED50 或TC50 / 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第四版)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LD50 /ED50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第三、五、六版,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治疗窗血药浓度的上限与下限的比值。(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One measure , which relates the dose of a drug required to produce a desired effect to that which produces an undesired effect , is the therapeutic index.in animal studies , the therapeutic index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TD50 to the ED50 for some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 effect.(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he ratio of the LD50 to the ED50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index , which is a statement of how selective the drug is in producing its desired versus its adverse effect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59.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ty):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差距。(周宏灏药理学)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ty):ED95~ T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越安全。(江明性第二版、第三、四版)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ty):=LD5 /ED95。(竺心影第二版)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ty):从ED95增至LD5所增加的剂量占ED95的百分数,也可用ED95~ TD5之间的距离来表示,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ty):It is between the dose that produces the desired(therapeutic)effect and the dose that produces undesired(toxic)effect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0.受体(receptor):是指首先与药物起反应的细胞成分,为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或脂蛋白)。(江明性第二版)受体(receptor):是指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或脂蛋白)。(第三版)

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第四版)

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第五、六版)

受体(receptor):是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实体,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受体(receptor):与药物相结合病发生效应的机体组分的大分子物质。(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受体(receptor):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叫做受体。(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上的构成细胞的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的位点。(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受体(receptor):大分子复合物上的一些识别部位。其可选择性地与特定的神经递质、激素或激动药相结合并相互作用,最终激发细胞反应。(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受体(receptor):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等各种化学物质的作用部位。(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受体(receptor):The component of a cell or organism that interacts with a drug and initiates the chain of biochemical events leading to the drug’s observed effect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61.受体的二态学说(two state theory):认为受体存在两种状态,一是失活态(R),为无活性受体;另一是活化态(R*)为活性受体,两者呈动态平衡,即R

R*。(周宏灏药理学)

受体的二态模型学说(two state theory):受体蛋白有两种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活动状态(active,Ra)与静息状态(inactive,Ri)。静息时(没有激动药存在时)平衡趋向Ri。平衡趋向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药物对Ra及 Ri亲和力的大小。(第六版)

二态模型(two state model):受体蛋白有两种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活动状态(R)与静息状态(R*)。静息时平衡趋向R。(第四、五版)

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变构学说):认为受体有两种构象状态:活化状态(R*)与失活状态(R),且可互变。(江明性第二、三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二态模型(two state model):受体存在活性状态R*与非活性状态R。两者均可与药物结合,而R*与R可相互转化。(杨造成药理学总论)

62.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分子上只有某些活性基团能和药物结合,叫做受点。(江明性第二版)

受点(receptor site):一般受体可由一个或数个亚基组成,其分子上的某些立体构型,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准确地识别及结合其配体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被称为受点。(第五版)

受点(binding site):配体与受体大分子中的一小部分结合,该部位叫做结合位点或受点。(第六版)

受点(binding site):生物活性物质与机体中特定部位结合,才能导致生物效应,这一特定的部位叫做受点。(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分子中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的位点称为受点。(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分子中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并产生效应的结合点。(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63.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周宏灏药理学)

亲和力(affinity):药物结合到某一位点(包括特异受体)的倾向。在平衡状态,可通过亲和力常数测定亲和力,该常数是解离常数的倒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亲和力(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强度称亲和力。(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亲和力(affinity):The chemical forces that cause the drug to associate with the receptor.(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4.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第六版)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是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大小的性质。(第五版)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配体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激发相应生理效应的能力叫做内在活性。(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某药最大效应与完全激动剂的最大效应之比为内在活性。(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触发药物效应的强弱。(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65.激动剂(agonist):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凡能引起受体兴奋,能发挥最大效应的称为激动剂。(竺心影第二版)

激动药(agonist):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江明性第二、三版)

激动药(agonist):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第四版)

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第五、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激动药(agonist):对其特异性受体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周宏灏药理学)

受体激动药(agonist):有内在活性的配体叫做受体激动药。(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激动剂(agonist):作用于受体,引起生物效应的物质。这种效应可能是细胞活性某一特定表现的增强或减弱。(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激动剂(agonist):many drugs and endogenous chemical siginals ,such as hormones ,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receptor macromolecules as agonists;ie , they change the function of a macromolecule as a more or less direct result of binding to it.(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激动剂(agonist):Drugs that bind to physiological receptors and mimic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the endogeous signaling compounds are termed agonist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6.拮抗剂(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抑制或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称为拮抗剂或阻断药。(竺心影第二版)

对抗药(antagonist):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缺乏内在活性。(江明性第二版)

拮抗药(antagonist):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第四版)

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第三、五、六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拮抗药(antagonist):对其特异性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本身并不产生效应,但可阻断激动药的效应。(周宏灏药理学)

受体拮抗药(antagonist):没有内在活性的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会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这类配体叫做受体拮抗药。(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拮抗药(antagonist):抵消或阻碍其他药物或内源性化学物质发挥作用的药物。(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拮抗药(antagonist):bind to receptors without directly altering their function.(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拮抗药(antagonist):Drugs bind to receptors without regulatory effect , but their binding blocks the binding of the endogenous agonist.Such compounds , which may still produce useful effects by inhibiting the action of an agonist(e.g.,by competition for agonist binding sites), are termed antagonist.(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7.竞争性拮抗剂(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第二、四、六版)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和激动药相互竞争与相同受体的结合,此结合是可逆的,其效应决定于两者的浓度与亲和力。(第三版)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药并用时,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结合,降低亲和力,而不降低内在活性。(第五版)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作用于同一受体的激动药和拮抗药同时存在时,出现竞争性拮抗作用的拮抗药称为竞争性拮抗药。(周宏灏药理学)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被受体识别,与受体有亲和力,能以和激动药类似的方式与受体相结合,但其内在活性为0,不能产生生理效应,却能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受体可逆性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以阻止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的药物。(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In the presence of a fixed concentration of agonist ,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a competitive antagonist progressively inhibit the agonist response completely.(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A drug that lacks intrinsic efficacy but retains affinity competes with the agonist for the binding sit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8.非竞争性拮抗剂(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激动剂与拮抗剂不是作用于同一受体,而是作用于不同受体部位,非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妨碍了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竺心影第二版)

非竞争性对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虽非与激动药争夺相同的受体,但它与受体结合后却能改变效应器的反应性。(江明性第二、三版)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使能与药物结合的受体数量减少。(第四版)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内在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第五、六版)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作用于同一受体的激动药和拮抗药同时存在时,出现非竞争性拮抗作用的拮抗药称为非竞争性拮抗药。(周宏灏药理学)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不可逆,或者能引起受体的构型发生改变,从而能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而且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地克服此种干扰,因此,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非竞争性拮抗剂(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作用于不同受体不同部位而又能使激动剂药效减弱的药物称为非竞争性拮抗剂。(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非竞争性拮抗剂(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作用部位与激动剂不同而抑制激动剂作用的拮抗剂。这种拮抗剂不与受体的识别部位结合,而与受体蛋白上的毗邻部位,即变构部位呈可逆或不可逆结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非竞争性拮抗剂(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An antagonist may dissociate so slowly from the receptor as to be essentially irreversible in its action.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 the maximal response to the agonist will be depressed at some antagonist concentrations.Operationally , this is referred to as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 althoug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really cannot be unequivocally inferred from the effect.(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69.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依赖性(dependence):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表现需要连续用药,统称依赖性。(第四、五版)

依赖性(dependence):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如果停药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从而病人强烈要求继续服用以避免因停药而引起的不适,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和(或)身体状态,总是以强迫性继续应用这种药物以体验其精神作用和避免缺乏该药的不适感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特征,不一定同时存在耐受性。(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依赖性(dependence):Dependence is a biologic phenomenon often associated with “drug abus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A cluster of symptoms indicating that the individual continues use of the substance despite significant substance-related problem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0.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过去称为成瘾(addiction),不仅有强迫性的要求继续用药,以满足其特殊的欣快效应的行为,而且在停止用药时会出现特有的戒断综合征,使用者极感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将使机体产生一种适应状态,这时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若突然断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由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当中断用药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症状,表现为身体和精神方面一系列特有的症状,使人非常痛苦和难于忍受,有时甚至有生命威胁。(杨藻宸药理学总论、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身体依赖性(physiologic dependence):Physiologic dependence is present when withdrawl of the drug produces symptoms and signs that are frequently the opposite of those sought by the user.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body adjusts to a new level of homeostasi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ug use and reacts in opposite fashion when the new equilibrium is disturbed.(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Physical dependence is a state tha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tolerance)produced by a resetting of homeostatic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repeated drug us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1.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用药者有强烈的连续用药欲望和强迫的用药行为,但停止用药时一般没有戒断综合征。(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这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用药者产生一种追求用药的强烈欲念,这种欲念强迫用药者不顾一切地去不断寻求毒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它和用药者的用药行为共同主宰着用药者的日常活动。它在断药后无明显戒断症状。(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人们有一种要周期性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药物依赖性的一种类型,表现为突然停药后,用药者主观上感觉不适,对药物有强烈渴求,但不一定伴有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 dependence):Psychologic dependence is manifested by compulsive drug-seeking behavior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uses the drug repetitively for personal satisfaction , often in the face of known risks to health.(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72.安慰剂(placebo):不含活性的药物。(江明性第二、三版)

安慰剂(placebo):是不具药理活性的剂型。(第四、五版)

安慰剂(placebo):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从广义上还包括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安慰剂(placebo):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安慰剂(placebo):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安慰剂(placebo):无药理活性的物质。(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安慰剂(placebo):一种无药理活性的物质或制剂,如淀粉、乳糖片等,用以满足病人心理上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安慰剂无论在外观、数量、色觉、味觉等方面均应与试药一样,且最好也具有试药的副作用。(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安慰剂(placebo):The placebo is an inert material ,with exactly the same physical apperance , odor , consistency , etc , as the active dosage form.(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安慰剂(placebo):Placebo identified specifically with administration of an inert substance in the guise of medic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3.药物反应种族差异(racial differences in drug response):不同种族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食物来源和习惯,这些对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作用靶点的敏感性都有显著影响,导致一些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存在种族差异。(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反应种族差异(racial differences in drug response):种族因素对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效应有很大的影响,种族因素是指一个人群的遗传和生理特征(内源性)及文化和环境(外源性)特征有关的因素。外源性种族因素是与病人生活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有关的因素,主要由文化和行为决定,很少由遗传决定;内源性种族因素是与个体有关的因素。(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74.耐受性(tolerance):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药效渐减弱,需加大药物剂量才能出现药效,称为耐受性。(竺心影第二版)

耐受性(tolerance):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必须逐渐增

加药物剂量才能保持药效不减。(江明性第二版)

耐受性(tolerance):在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

效不减。这种现象叫做耐受性。(第四、五版)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

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第六版)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增加

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

生。(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 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徐叔云临床药理学

第二版)

耐受性(tolerance):多数依赖性药物在反复用药过程中机体将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用药者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获得原有的欣快效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耐受性(tolerance):当反复用药之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这种现象称耐受性。(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耐受性(tolerance):在连续用药后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叫做耐受性。(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耐受性(tolerance):反复用药之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现象。(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耐受性(tolerance):Tolerance signifies a decreased response to the effects of the drug , necessitating ever larger doses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Toleranc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physiologic dependenc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耐受性(tolerance):Tolerance is the most common response to repetitive use of the same drug and can be defined as the reduction in the response to the drug after repeated administration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5.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耐受性,称为快速耐受性。(第二版、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在短期内连续注射数次后立即发

生耐药现象叫做快速耐受性。(第三版)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

递减直至消失。(第四、五版)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机体仅在应用很少几个剂量后就

产生耐受性称快速耐受性。(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少数药物在连续用药时很快产生

耐受,称快速耐受性。(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耐受性的发生一般须反复用药一

个时期,但也有在很短时间内甚至在第二次用药时,机体就已

产生耐受性,此现象称快速耐受性。(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又称急性耐受性,由于在短时间 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机体便对该药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刘

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When responsiveness diminishes rapidly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 drug , the response is said to be subject to tachyphylaxi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The term acute tolerance refers to

rapid tolerance developing with repeated use on a single occasion such as in a ‘bing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6.习惯性(habituation):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中断给时会出现主观不适感觉。(竺心影第二版)

习惯性(habituation):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中断给药时

会出现主观不适感觉,渴望再次用药。(江明性第二、三版)

习惯性(habituation):有些药物在产生耐受性后如果停药病人

会发生主观不适感觉,精神上需要再次连续用药。(第四、五

版)

习惯性(habituation):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称为习惯性。(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习惯性(habituation):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的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77.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

再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产生耐受性。(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交叉耐受性(cross-tolerance):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亦可能表现出对其他化学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的同类药物敏感性降低。(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有时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性也降低,此种现象称为交叉耐受性。(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的现象。(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Cross-toleranc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opioids , ie, patients tolerant to morphine are also tolerant to other agonist opioid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Cross-toleranc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repeated use of drugs in a given category confers tolerance not only to the drug being used but also to other drugs in the same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categor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78.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也称抗药性。(第四、五版)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称耐药性。(江明性第二、三版)

抗药性(resistance):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时,此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消失,通常称为抗药性。(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抗药性(resistance):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微生物或原虫)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叫耐药性。(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抗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耐药性,一般指生物细胞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无效,致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79.停药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或称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周宏灏药理学)

停药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或称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

发生停药症状。(第六版)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个体戒除已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物后出现的一组异常症状和体征。(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The appearance of a withdrawal syndrome when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is terminated is the only actual evidence of physical dependence.withdrawal signs and symptoms occur when drug administration in a physically dependent person is abruptly terminated.Withdrawal symptoms have at least two origins :(1)removal of the drug of dependence , and(2)central nervous system hyperarousal due to readaptation to the absence of the drug of dependence.(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80.递质(transmitter):也称介质,神经冲动达到传出神经末梢时,从末梢释放出的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江明性第二版)

递质(transmitter):神经冲动突触传递靠的化学传递物。(竺心影第二版)

递质(transmitter):当神经冲动达到神经末梢时,在突触部位从末梢释放出的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第四版)

81.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由于服用药物而造成的新的疾病。(第三版)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难恢复的较严重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第四版)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等的功能或结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其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周宏灏药理学)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由于药物应用的不合理而造成的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由于服用药物而造成的新的疾病,其与药物副作用及与急性毒性不同,一般指带有损害性、不易恢复、危害性较大的慢性毒性反应。(刘善慧英汉药流学辞典)

82.补充疗法(supplement therapy)或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或 substitution therapy):有时药物的治疗是用以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缺乏,既不直接针对原发病因,也不直接改善症状,这类治疗称为补充疗法。(周宏灏药理学)

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称为补充治疗。可纠正原发病因,但引起缺乏症的原发病灶并未除去。(第三版)

补充疗法(supplement therapy)或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给予补充,称为补充疗法,可纠正原发病因,但引起缺乏症的原发病灶并未除去。(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补充疗法(supplement therapy):用外源性物质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的疗法。(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83.A型反应(type A reaction):有些药物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称为A 型反应。严重程度直接与所用药物的剂量成比例,故可根据病人的需要和耐受程度调整剂量而能得到防治。(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杨藻宸药理学总论)84.B 型反应(type B reaction):某些药物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被称为B 型反应。较少见,由病人的敏感性增高所引起,通常表现为对药物反应发生质的改变。(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B 型反应: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难以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85.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指治疗浓度的范围,即介于最小有效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周宏灏药理学)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这是根据药物毒效及药效的量效曲线提出的量化安全性指标。窗口的大小即治疗浓度的范围。(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使大多数病人产生理想治疗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范围。(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Therapeutic window associated with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a minimum of toxicit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86.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产生最大效应时常有90%~95%的受体并未被占领,这些受体称为储备受体。(第三版)

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活性高的药物只需与一部分受体结合就能发挥最大效应,剩余下未结合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第四版)

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药物发挥作用时无需占领全部受体,未被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周宏灏药理学、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又称备用受体,空闲受体,对高活性、高效能的激动剂而言,在没有占领全部受体时就可以产生最大效应。这些未被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receptors are said to be “spare” for a given pharmacologic response when the maximal response can be elicited by an agonist at a concentration that dose not result in occupancy of the full complement of available receptor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87.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长期使用激动药可使相应受体数目减少,这种现象叫做向下调节。(第三版)

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可被细胞内吞而数目减少,这一现象称为受体数目的向下调节。(第四版)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受体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称为向下调节。(第五、六版)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受体数量可因药物的反复应用而改变,连续应用激动药可使受体数量减少,称向下调节,也称脱敏或不应性。(周宏灏药理学)

向下调节(下调,down regulation):受体激动药的浓度增高时,受体的数目会适度减少,这叫做向下调节。(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浓度过高、作用过强或长期激动受体,受体数目可减少,称向下调节。(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Down-regulation , which is produced by agonist-induced decreases in receptor biosynthesis and increases in receptor intern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 , usually occurs over hours to day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Continued stimulation of cells with agonists generally results in a state of desensitization(also referred to as refractoriness or down-regulation , such that the effect that follows continued or subsequent exposure to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drug is diminished.(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脱敏:受体的下行性调整是受体效应的减弱,过度下行性调整就引起“脱敏现象”。(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受体脱敏:由于受体原因而产生的耐受性称为受体脱敏。(第四版)

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既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第五、六版)

脱敏(desensitization):给已被某种物质(变应原)致敏的机体连续、小量、多次注射变应原,使机体的速发型超敏感性(Ⅰ型反应)降低,以减少再次遇到变应原时发生超敏反应的可能性。变应原加油包水乳化佐剂同时注射,也能达到脱敏效果。(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88.向上调节(up-regulation):连续应用拮抗药后受体会向上调节。(第三、四版)

向上调节(up-regulation):受体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称为向上调节。(第五、六版)

向上调节(up-regulation):受体数量可因药物的反复应用而改变,连续应用拮抗药可使受体数量增加,称向上调节。(周宏灏药理学)

向上调节(上调,up regulation):受体激动药的浓度低于正常,或者,受体被拮抗药阻断或因其他原因被抑制时,受体的数目会适度增多,这叫做向上调节。(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向上调节(up-regulation):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浓度过低、作用过弱或长期拮抗受体,受体数目可增加,称向上调节。(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89.PD2:表示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常用药效学参数,大小与亲和力的高低呈正相关。(周宏灏药理学)

PD2:即亲和指数,药物与受体结合50%的浓度的负对数值。反映了亲和力。(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PD2:产生二分之一最大反应的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即pD2=-log[D]max/2.PD2是激动剂与其受体亲和力的尺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90.PA2:拮抗参数,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第六版)

PA2:拮抗药使2倍激动药产生原浓度激动药的效应时,该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即为PA2。(周宏灏药理学)

PA2:拮抗指数,拮抗剂对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为拮抗指数,反映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PA2:拮抗参数,使激动剂浓度增加到2倍而效应仍保留在原水平的阻断剂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PA2:拮抗参数,使激动剂的效价强度降低2倍的拮抗剂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91.离子通道受体(ion channel receptor):也称直接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是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由单一肽链反复4次穿透细胞膜形成1个亚单位,并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透穿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受体开放时离子通道开放使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第四、五版)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由配体结合部位及离子通道部位两部分组成,当配体与其结合后,受体变构使通道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膜离子流动状态,从而传递信息。(第六版)

离子通道受体(ion channel receptor):也称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是存在于快反应细胞膜上的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每一亚单位为反复4次跨膜的肽链。(周宏灏药理学)

离子通道受体(ion channel receptor):是一种膜受体,他们分子结构相近,具有特异药物结合位点,可分为两种类型。由内源性配体控制的称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控制的称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曾苏手性药物与手性药理学)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Many of the most useful drugs in clinical medicine act by mimicking or blocking the actions of endogenous ligands that regulate the flow of ions through plasma membrance channel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 Receptors for several neurotransmitters form agonist-regulated , ion-selective channels in the plasma membrane , termed ligand-gated ion channels , which convey their signals by altering the cell’s membrane potential or ionic composi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2.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数目多,结构相似,都为单一肽链形成7个α螺旋结构来回穿透细胞膜,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第四、五版)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是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组成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带来的信号传送至效应器蛋白,产生生物效应。(第六版)

G 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是一类超家族受体。该类受体结构相似,均为由350~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7次反复跨过细胞膜的α螺旋结构,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因氨基酸组成不同而导致对配体的特异性。(周宏灏药理学)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是一类大的受体家族,包括神经递质受体等,这些受体与配体作用时有显著的立体选择性,不同的受体类型、受体亚型,占优势的对映体可能相差甚远。(曾苏手性药物与手性药理学)

G 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A large family of receptors use distinct hetero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s , known as G proteins , as transducers to convey signals to their effector proteins ,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clude those for many bougenic amines , eicosanoids , and other lipid signaling molecules as well as numerous peptide and protein ligand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3.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linked receptor):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有一段与配体结合区,中段穿透细胞膜,胞内区段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第四、五版)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第六版)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linked receptor):均具有内在酪氨酸激酶活性,因为是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故又称生长因子受体。(周宏灏药理学)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linked receptor):This class of receptor molecules mediates the first steps in signaling by insulin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and many other trophic hormones.These receptors are polypeptides consisting of an extracellular hormone-binding domain and a cytoplasmic enzyme domain , which may be a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 a serine kinase , or a guanylyl cyclas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94.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未活化的受体常与蛋白质复合物相结合,复合物可能含有热休克蛋白或其他抑制性蛋白,覆盖受体上识别特异DNA碱基的部位。(周宏灏药理学)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Several biologic signals are sufficiently lipid-soluble to 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act on intracellular receptors.One of these is a gas , nitric oxide(NO).(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95.增敏作用(sensitization):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称为增敏。(竺心影第二版)

增敏(hypersensitization)长期降低对受体的激动作用会导致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高,这种现象称为增敏。(周宏灏药理学)

增敏作用(sensitization):Sensitization refers to an increase in response with repetition of the same dose of the drug.(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6.同源性脱敏(homologous desensitization):脱敏只发生在被作用的受体,其他受体不受影响,这种情况称为同源性脱敏。(周宏灏药理学)

同源性脱敏(homologous desensitization):Feedback inhibition of signaling may be limited to output only from the stimulated receptor , a situation known as homologous desensitiz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7.异源性脱敏(heterologous desensitization):如果受体一旦发生脱敏,其他具有相同信号通路的所有受体都可能发生,则为异源性脱敏。(周宏灏药理学)

异源性脱敏(heterologous desensitization):Attenuation also may extend to the action of all receptors that share a common signaling pathway , heterologous desensitiz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8.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pharmacokinetic variation):影响药物在机体产生药理作用和效应的因素会引起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发生变异,导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pharmacokinetic variation): For a given drug , there may be wide variation in its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mong individuals.For some drugs , this variability may account for one-half or more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eventual response.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se differences depends in part on the drug itself and on its usual route of elimination.(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99.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pharmacodynamic variation):影响药物在机体内产生药理作用和效应的因素,会引起机体不同部位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pharmacodynamic variation):Considerabl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the response to drugs remains af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in plasma has been adjusted to a target value;for some drugs , this pharmacodynamic variability accounts for much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responsiveness among patient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0.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对具体病人来说,药理效应有一定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江明性第二版)

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这两方面的变异,均能导致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量”的不同,有时出现质的差异。(第六版)

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产生的作用大小或是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但有时药物作用出现质的差异,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反应,统称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周宏灏药理学)

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个体之间药物反应的差异。在量的方面,表现为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质的方面,表现为对药物反应的性质不同。(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当给与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时,常可因人而异出现药理效应的显著性不同,遗传、疾病程度以及许多的后天因素都可引起。(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个体差异(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Therapists of every type have long recognized and acknowledged that individual patients show wide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drug or treatment method.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dentifying the sources of variabilit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10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可出现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竺心影第二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对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作用原理的干扰而影响药物的效应或产生毒性,是临床联合用药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江明性第二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第三、四、五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第六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称为药物相互作用。(周宏灏药理学)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它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两种药物竞争性的与血浆蛋白、受体的同一部位或活性中心结合,两者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药物相互作用。(曾苏手性药物与手性药理学)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many substances , by viture of their relatively high lipophilicity are retained not only at the active site of the enzyme but remain nonspecifically bound to the lipid membrane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Drug-drug interactions are one 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can alter the patient’s response to therapy.A potential drug interaction refer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one drug may alter the intensi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nother drug given concurrently.(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2.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种孟德尔单基因性状,由同一正常人群中的同一基因位点上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引起,并由此导致多种表型,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周宏灏药理学)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drug oxidations involve specific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 such genetic variations can also occur at other site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03.灰婴综合征:是由于肝脏的结合代谢能力低下导致氯霉素在组织中蓄积而产生很高的药物浓度所致。(周宏灏药理学)

灰婴综合征:是由于新生儿用氯霉素后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酯排泄所致。(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灰婴综合征(gray syndrome of the new born):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用氯霉素过量(每日量超过100mg/kg或血浓度超过100ug/ml时引起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呕吐、拒食、规则快速呼吸、腹胀、紫绀、绿色溏便,可因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灰婴综合征(gray baby syndrome): Newborn infants lack an effective glucuronic acid conjugation mechanism for the degradation and detaxification of chloramphenicol.Consequently , when infants are given dosages above 50mg/kg/d , the drug may accumulate , resulting in the gray baby syndrome , with vomiting , flaccidity , hypothermia , gray color , shock , and collaspse.(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04.清除率(clearance,CL):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物全部清除干净。(第三版)

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又因为是根据血浆药物浓度计算的,也称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第六版、周宏灏药理学)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是肝肾等的药物清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第四、五版)

清除率(clearance,CL):单位时间内药物被从中消除的体液的容积。(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清除率(clearance,CL):单位时间内被完全消除了某物质的血液或血浆容量。(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清除率(clearance,CL):is defined as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of creatinine in the urine relative to its serum concentration.(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清除率(clearance,CL):A measure of the body’s efficiency in eliminating drug.(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5.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阐明药物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其监测,以及新药的临床评价等。(竺心影第二版)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的分支,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药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一门新兴学科。(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人体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科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致力于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规律及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提供药物治疗学理论基础、提高疾病治疗水平的医学学科。(吴镭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

106.摄取1(uptake1):突触前膜将递质摄取入神经末梢的方式称摄取1,是一种主动转运机制,也称胺泵(amine pump),能逆浓度差而摄取去甲肾上腺素。(江明性第二版、第四、五、六版)

摄取1(uptake1):指神经组织对儿茶酚胺的摄取,故也称神经摄取。(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摄取1(uptake1):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A迅速被突触前膜摄取入神经末梢内,并再摄取入囊泡中贮存,这种摄取称为摄取1。(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

摄取1(uptake1):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突触,尤其在其神经末梢部位,存在一种低阈值、可饱和的主动摄取过程。(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摄取1(uptake1):Termination of noradrenergic transmission results from several processes , including simple diffusion away from the site(with eventual metabolism in the plasma or liver)and reuptake into the nerve terminal, the phenomenon is known as uptake1.(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摄取1(uptake1):The meuronal uptake process has been termed uptake1.(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7.摄取2(uptake2):非神经组织如心肌平滑肌等也能摄取去甲肾上腺素,称为摄取2。(江明性第二版、第四、五、六版)

摄取2(uptake2):非神经组织对儿茶酚胺的摄取。(杨藻宸药理学总论、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辞典)

摄取2(uptake2):指效应器细胞而非神经元摄取去甲肾上腺素及某些其它胺类的过程。(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摄取2(uptake2):Termination of noradrenergic transmission results from simple diffusion away from the site(with eventual metabolism in the plasma or liver)and reuptake into perisynaptic glia or smooth muscle cells , the phenomenon is known as uptake2.(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摄取2(uptake2):There also is an extraneuronal amine transport system , termed uptake2 ,which exihibits a low affinity for norepinephrine , a somewhat higher affinity for epinephrine , and a still higher affinity for isoproterenol.This uptake process is ubiquitous and is present in glial , hepatic , myocardial , and other cells.(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8.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腺苷。(第四、五版)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腺苷。(第六版)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在受体激动和细胞反应之间所有的中介因子。包括:Camp系统、第二信使联合体(包括三磷酸肌醇、Ca2+和甘油二酯)、Cgmp。(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Many extracellular ligands act by increasing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second messengers such as cyclic adenosine-3`,5`-monophosphate(cAMP), calcium ion , or the phosphoinositides.(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The proximal cellular effector protein is an enzyme or transport protein that creates , moves , or degrades a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 or ion known as a second messenger.(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09.遗传药理学(genetic pharmacology):研究机体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的药理学分支学科。(第五版)

遗传药理学(genetic pharmacology):是研究遗传在药物处置和效应中的应用,以阐明人体对外源性物质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遗传药理学(genetic pharmacology):研究机体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是药理学和遗传学的边缘性学科。(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遗传药理学(genetic pharmacology):是在遗传生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生化药理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杨藻宸药理学总论)

药理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是研究机体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的学科。(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遗传药理学(genetic pharmacology):是在遗传生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生化药理学和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主要研究药物毒性反应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用以指导未来药物合成和临床应用。(吴镭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

110.共同传递(cotransmission)神经元贮有二种或三种递质供释放的现象称为共同传递。(第四、五、六版)

111.量子化释放(quantal release):囊泡为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的单元,静息时即有少量囊泡释放ACH,此时可见终板电位,但由于幅度较小,故不引起动作电位,而每个囊泡释放的ACH量即为一个“量子”。(第五、六版)

量子化释放(quantal release):骨骼肌或平滑肌细胞有自发性小终板电位或接头电位,其电位幅度有分极现象,因此提出量子化释放的概念。每一量子相当于一个囊泡的释放量。(第四版)

112.第一信使:是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其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活受体而引起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而调节细胞功能。(第六版)

113.第三信使:是指负责细胞核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包括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第六版)

114.前体药(pro-drug):根据在体内可以经过代谢生成具有药理活性产物的原则设计的体外本身无活性的药物叫做前体药。(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前药(prodrug):指本身无活性,但经体内生物转化后其代谢物具有药理活性和治疗作用的一些药物。(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前药(pro-drug):系指用化学方法由有活性原药转变成无活性衍生物,它在体内经酶或非酶解作用释出原药而发挥疗效。(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115.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表示某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速率数。(第三版)

消除速率常数:即任何时刻在单位时间内血浆中药物被消除的分数是常数。(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表示药物从体内消除速率的一个常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代表体内各种途径消除药物的总和,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生物转化,肺排泄等各种消除途径。(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6.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的一门药理学分支。(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时间药理学:研究人体内节律对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李家泰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作用和体内过程的昼夜节律。(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

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根据时间生物学原理,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属性和药物对生物时间结构影响的科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17.阿托品化:是阿托品轻度过量时的表现,其指标是:瞳孔较前散大、轻度烦躁、颜面潮红、干燥、腺体分泌减少、肺部罗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增快、昏迷病人开始苏醒等。每个体阿托品化所需剂量不一,应密切观察病情,正确判断,预防阿托品过量中毒。(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二版)

118.药典(pharmacopoeia):记载药品标准或规格的国家法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供应、使用与检验的依据,一般由专门的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政府颁布施行。(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词典)

119.药学(pharmacy):研究药物的合成、制备、保存和调剂的科学。(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药学(pharmacy):是研究药物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吴镭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

120.pKa:弱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有时也不严格地泛指一种物质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pKa:The pKa is that pH at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ionized and un-ioniaed forms are equal.(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pKa:The pKa is the pH at which half of the drug(weak electrolyte)is in its ionized form.(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21.分布速率常数(distribution rate constant):药物在学降雨各组织间可逆性转运的速率常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22.软药(soft drugs):指那些较少引起依赖性(可能有情绪依赖性而没有或很少有躯体依赖性)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剂、安定药、苯丙胺类、大麻、致幻剂、酒及烟等。(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软药(soft drugs):本身就具活性,在体内产生药理作用后可按预知方式(如酶水解)和可控速率(如改变分子结构上的基团)经一步代谢转化成无活性的产物,不仅缩短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而且避免了有毒的活性中间体的形成,使毒性和活性得以分开,提高了治疗指数。(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123.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指能够与受体结合,但却产生与激动剂相反的效应的化合物。(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Those that stabilize the receptor in its inactive conformation are termed inverse agonist.(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24.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某种病原体对某中抗菌药获得耐药性之后,对另一些抗菌药也同样具有耐药性的现象。(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25.调节麻痹(paralysis of accommodation):指由于眼睫状肌松弛而使悬韧带保持紧张,使晶状体变为扁平,折光度降低,只适于看远物而看近物模糊不清的状态。(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26.调节痉挛(spasm of accomdation):由于眼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结果使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视近物,而远物则难以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的状态。(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27.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是指由医生的诊疗活动所引起的与病人原有疾病无关的疾病。(第三版)

128.反跳(rebound):指原已被控制的症状和体征在停药后再次出现,甚至程度有所加重的现象。(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29.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物质分离的平衡常数,例如弱酸或弱碱的离子化常数。(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药物的解离常数是影响离子键结合的因素之一,具有相同的解离度,作用与相同受体的化合物,多呈现类似的生物活性。(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130.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存在于组织中或至少能从组织中提取的具有明显药理活性,而在该组织中又不具有神经递质或内分泌激素功能的一些物质。(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31.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用以说明某些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剂动剂活性的一个术语。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拮抗剂是部分激动药。(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132.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指给予α-受体拮抗剂后,原先升压剂量的肾上腺素却使血压下降的现象。(刘善慧英汉药理学辞典)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2

研究《病理学》名词教学方法, 选择最简单、最有效、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 传授《病理学》名词, 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病理学》的名词, 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快、更好地对《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同时,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孔子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有著名的论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其实, 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可以描述为:“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殆”。即一个老师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研究, 就会被教科书的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就难以把书教好;而单纯进行教学研究而不从事教学工作,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 也就会产生更多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2《病理学》名词教法

2.1 概要法

概要法, 即将名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梳理, 进一步地概括为若干个要点, 对这些要点进行解析, 最后, 再把这些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这个名词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这就是概要法的基本内涵。在《病理学》中细胞和组织损伤部分, 介绍到“变性”、“血栓形成”等名词时, 可用此法。教科书是这样解释“变性”的:“因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的一类可复性的形态变化”。教学中可以把变性分成以下几个要点:原因 (物质代谢障碍) , 部位 (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 , 问题 (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 结果 (可复性的形态变化) 。学生只要记住以上四个要点就可以全面、系统而完整地记住该名词。这样会使名词的传授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 而且在考试时, 教师的标准答案也是按要点去做的, 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测评三者统一,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概要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名词的一个常见方法, 古人云:“授之一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毕业后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而自学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教会学生学习名词的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用。

2.2 溯源法

《病理学》的部分名词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 传授这些名词可选用溯源法, 追根求源, 加深印象。疾病的命名有的因地命名, 有的因人命名, 有的因其特征命名, 有的因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如“化脓性阑尾炎”是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例子, 病变的性质是化脓性, 器官是阑尾。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点主要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性为主的炎症。而“尤文氏瘤”、“霍奇金病”、“麦克细胞瘤”等, 则是因人名命名的, 因为最初描述或研究该疾病的是他们,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则以其名命名。

2.3 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将名词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 以供学生有鉴别地学习这些名词。由于有些名词之间含义相近似, 学生常常把这些名词混淆在一起。因此, 比较法主要用在一些相近似名词的教学之中。通过对照、比较并进行分析, 找出相近似名词之间的些许差异, 从而把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区分开来。如讲授“坏死”、“坏疽”、“凋亡”与“梗死”这四个名词时, 就可以采用此法。这四个名词都与组织死亡有关, 其组织细胞都丧失了功能。“坏死”泛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是被动的死亡;“坏疽”是指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又合并了腐败菌感染, 后果更加严重;“凋亡”是基因调控下细胞自身的程序性死亡, 是主动死亡;“梗死”则是缺血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还有“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特点的比较,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4 剖析法

剖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解剖、分析的方法, 对教学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或定义进行剖析, 化难为易, 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记得住, 记得牢。剖析法主要适用于抽象名词的解释, 通过剖析法解释名词时, 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名词。如在肿瘤部分中的“原位癌”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教材上的定义是:“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 没有突破基底膜”。可借助剖析法解释如下:“癌”指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原位”谓之在原来的位置上, 没有突破上皮下方的基底膜。故是早期的没有转移的癌, 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可防止发展为浸润癌。

2.5 类推法

类推法就是对同类的几个名词中有代表性的名词进行解释, 然后, 再类推到其它名词。类推法一般应用在内容相类似的名词教学之中。类推法的最大特点是以此类推,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简捷而高效。像《病理学》中的“栓塞”部分有多个名词内容相近, 且有包容关系。如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 “血栓”、“羊水”、“脂肪”、“空气”、“细胞和虫卵”分别是不同的“栓子”, 只要学习了“血栓栓塞”就可以以此类推, 从而学会“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名词。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狼疮性脑病”及“胰性脑病”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6 扩展法

扩展法, 即把某一个名词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分别诠释, 逐步加以扩展, 然后, 再把这个名词的各组成要素归纳成一两句话, 就相当于用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一样, 这样久而久之, 一看到某一个名词, 就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名词所包含的诸多内容。这也是我们常讲的顾名思义的方法。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可以用扩展法进行教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弥散”指广泛, “血管”指毛细血管或微血管, “凝血”指血液发生凝固。结合在一起, 则可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解释扩展为“广泛的毛细血管或微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简明扼要,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篇3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有音、味中有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的想象部分,想象与实际描写互相辉映。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等等。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腻生动。 诗情画意:富有艺术性。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明白如话,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词藻华丽 、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等。

4.文章结构类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

5.其他

布线技术常用名词解释 篇4

应采用某种方式传输信息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在综合布线上正常运行,

布线技术常用名词解释

线缆

线缆是指与信息技术设备相连的电缆、光缆及各种软电缆。

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是由线缆及相关连接硬件组成的信息传输通道,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中不包括应用系统中的各种终端设备和转换装置。

建筑群、园区

一个或多个建筑物构成的区域。例如:学校、工厂、机场、小区或军事基地等。

建筑物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物内连接建筑物配线架与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同一建筑物内的两个楼层配线架。

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

在建筑群内,连接建筑群配线架与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这种电缆、光缆还可用来直接连接不同建筑物间的建筑物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

连接楼层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的电缆、光缆。

设备电缆、光缆、软线

把应用系统的终端设备连接到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组件。

工作区电缆、光缆、软线

在工作区内,把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电缆、光缆组件。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一般称为软电缆或跳接线。

电缆单元、光缆单元

型式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缆单元可以带有屏蔽层。

非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非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非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总屏蔽的非屏蔽电缆。

屏蔽双绞电缆、对绞电缆

由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简称屏蔽电缆)。当有总屏蔽时,称作带电总屏蔽的屏蔽双绞电缆。

混合电缆、光缆

两个或多个不同型式或不同类别的电缆、光缆单元构成的组件,外面包覆一个总护套。护套内还可以有一个总屏蔽。其中,只由电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电缆;只由光缆单元构成的称为综合光缆;由电缆单元组件和光缆单元组件构成的称为混合电缆。

跳线 不带连接器的电缆线对或电缆单元,用在配线架上交接各种链路。

接插线

一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的软电缆或软光缆。用在配线架上连接各种链路,接插线也可用于工作区中。

配线架

使用接插线连接链路的一种交接装置,通过配线盘可以方便地改换或断开链路。

交接

使用接插线或跳线连接电缆、光缆或设备的一种非永久性连接方式。

互连

不用接插线或跳线,一根电缆或光缆直接连接到另一根电缆或光缆及设备的一种连接方式。

配线架

电缆或光缆进行端接和连接的装置。在配线架上可进行互连或交接操作。

建筑群配线架

端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的连接装置。

建筑物配线架

端接建筑物干线电缆、干线光缆并可连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连接装置。

楼层配线架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与其他布线子系统或设备相连接的装置。

链路

综合布线的两接口间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链路中不包括终端设备、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和设备电缆、设备光缆。

通道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进行端到端的信息传输路径。一条物理通道可划分为若干条逻辑信道。通道中包括应用系统的设备连接线缆和工作区接插线。

信息插座、引出端

综合布线在各工作区的接口,与水平电缆或水平光缆相连接。工作区的终端设备用接插线连到该接口。

引入设备

将通信电缆或通信光线按照有关规定引入建筑物的相关设备。

公用网接口

公用网与专用网之间的分界点。在多数情况下,公用网接口是公用网设备与综合布线的连接点。

配线间、交接间、电信间

放置配线架、应用设备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一个专用空间。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在此进行转接。

设备间

放置电信设备、应用设备 和配线架并进行综合布线交接和管理的空间。

工作区

放置应用系统终端设备的地方。综合布线一般以10M2的面积称为一个工作区。

转接点

在水平布线,不同型式或规格的电缆、光缆相连接的点(例如:扁平电缆与圆电缆或不同对数的电线相连点)。

终端

能通过通道或链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种设备,它以联机方式工作。

信息

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表征与描述。它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符号、序列(如字母、数字)或连接时间的函数(如图像)。

管理点

管理通道的各种交叉连接、直接连接或信息插座的排列。

适配器

这种装置使用不同大小或不同类型的插头与信息匹配;提供引线的重新排列;允许多对电缆分成较小的几股;使电缆间互连。

平衡、非平衡转换器

一种将电气信号由平非平衡或由非平衡转换为平衡的装置。可用在双绞电缆和同轴电缆之间进行阻抗匹配。

弯曲半径

光纤弯曲而不断裂或不引起过多附加损耗的弯曲半径。

电缆夫

一种在电缆末端滑动的装置,它与绞盘或手柄相接,安装时有助于牵引电缆。

连接块、布线块

连接双绞电缆的硬件,可用跳接线或接插线来实现链路的连接。

折射率渐变光纤

折射率沿轴向降低的光纤。光子在芯内反射,光线不断再聚焦,使得光缆向内弯曲,并能比在低射系数区域里传输理更快。这种光纤可提高带宽。

接线张力

安装线缆时,作用在其上的接力的大小,用N(牛顿)来计量。

支持硬件

支架、夹子、柜子、托架、三角架、工具以及其他固定传输介质,将连接硬件与墙壁或吊顶相接的实用工具。

端接块

在各类电缆传输通道配置中,为端接电缆线对并且在110型配线架连接线对的模压塑料板。

线路

传输介质,一般指链路。在SNA环境中指网络的一条链接。

电路、线路

商贸流通业常用名词解释 篇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家电下乡:根据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发挥家电下乡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中的作用,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财建[2008]862号)。2008年12月1日,山东、青海、河南、四川、内蒙古、辽宁、大连、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始推广家电下乡。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四个增到八个,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同样享受国家财政13%的补贴。各个省市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需求在这四个产品中选择两个进行推广。汽车下乡:国务院在1月14日公布的《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从2009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将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等,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在补贴标

1准方面规定,具有农村户口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时,将获得车价10%的政府补贴;后来被纳入“汽车下乡”范畴的摩托车产品,农民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获车价13%的补贴。汽车、摩托车均在购买两年内不可过户。2010年1月2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汽车下乡政策实施延长一年,至2010年12月31日止;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汽车摩托车下乡具体政策及操作办法仍按《汽车摩托车下乡操作细则》执行。

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2009年3月27日,商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142号),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2009年6月24日,商务部办公厅公布了临沂市、张家口市、大同市等第二批29个试点城市

山东省农村服务业发展“五大工程:

1、“万村千乡市场 ”工程。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

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

2、“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引导市场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安全,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3、“农超对接”工程。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解决鲜活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4、“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重点对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及配送中心等进行支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确保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工作顺利实施。

5、“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工程。引导供销、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重点农业产区建设和改造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配送、信息功能,提高农资统工配送率。

城市服务业发展“七大工程”:

1、“家政服务”工程。包括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和家政培训两项内容。①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2009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在地级以上城市支持建设5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通知》(商贸发【2009】149号)要求,经验收合格的,每个中心原则上按2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70%。②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各市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要求,组织开展家政人员培训并安排就业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

给予财政补助。

2、“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为加强“菜蓝子”建设,2009年将改造和升级16个标准化菜市场。在县级以上城市,按照环境整洁化、布局合理化、价格大众化、商品品牌化、量器具统一化、设施人性化、消费安全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升级的菜市场,经验收合格的,每个支持30万元,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3、“早餐示范”工程:2009年选择3个市建设、改造6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配套建设标准化早餐供应网点,形成规范生产、统一加工配送和连锁化经营的早餐供应体系,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早餐服务需求。经验收合格的,每个项目支持300万元,但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4、“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为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2009年,将建设1个省级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在有关市建立6个市级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支持6家大型屠宰企业冷链建设,支持130家企业安装监控终端并连通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形成省、市、县以及企业相互贯通的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省级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由省商务厅承捍,市 由所门承担,实行先建后补。经验收合格的,省级项目支持400万元,市级项目分别按照300万元、400万元和5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上述项目支持标准均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5、“储备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国家规定的53种应急商品品种数据库,选择一批应急商品生产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应急供应重点联系企业,选择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应急商品调运和供应重

点联系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应急商品调运投放协议,同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省财政将对各市储各应急体系建设予以补助。

6、“旧汽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为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5家旧汽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经验收合格的,每个项目原则上按1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药理学名词解释 篇6

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8、耐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29、习惯性:指由于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30、成瘾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物质依赖性,当停药后会产生成断定装。

31、麻醉药品:指能使病人产生成瘾性是毒药或剧药。

32、毒药:指作用强大,毒性极大,极量与致死量很接近,超过极量即可能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33、剧药:指作用强烈,毒性较大,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超过极量时,科研中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引起死亡的药物。

34、麻醉药:指能引起麻醉状态的药物。

35、局部麻醉药:指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局部麻醉的药物。

36、全身麻醉药:指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全身麻醉状态的药物。

37、吸入麻醉药:指采用吸入法给药的挥发性液体或气体状态麻醉药。

38、静脉麻醉药:指由静脉给药的非挥发性的全麻药。

39、复合麻醉药:指为了克服全麻药的特点,使麻醉安全有效,而联合用药进行麻醉。

40、分离静脉:指感觉和意识的分离现象。

41、诱导麻醉:指为了缩短诱导期,用作用快的全麻药是病人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

42、基础麻醉:指使达到浅麻醉或深睡状态。

43、麻醉前给药:指为了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药量或防止不良反应,而于麻醉前应用一定药物。

44、药物的基本作用: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45、药物效应:指机体对药物发生反应的能力。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7

关键词:婚前财产公证,现状,伦理,瓶颈

20世纪90年代初,“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支持者和反对者争论的中心便是:夫妻该不该明算账。以传统的眼光看,夫妻明算账是有悖常理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妻子根本没有这种权利和资格。在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里,社会基本上属于“均贫”的状态,老百姓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清算的婚前财产,夫妻间自然也就没必要把“你的”还是“我的”分得太清。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数额不菲的私产,“夫妻明算账”这才有了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土壤。

1 婚前财产公证的确立及现状

婚前财产公证,指公证机关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的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对于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意味着从婚姻一开始就对夫妻感情持有怀疑态度,有损于对爱情的信心和忠诚。有的则认为婚前财产公证是解决婚后财产纠纷的可靠的法律依据,可以有效地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

新近一次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进行的婚前财产公证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是很理性的,表示支持和理解,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婚姻模式,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影响,担心进行财产公证会影响夫妻感情。受西方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制的影响,近年来选择进行婚期财产公证的夫妻也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占少数,发达地区不超过20%,欠发达地区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基本上都是再婚者。

2 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现实基础

婚前财产公证是一种法律程序,也包含着一种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定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影响。男女双方选择共同生活,必然要以物质条件作为基础,随着婚姻的缔结,也成就了一种新的财产组合。既然这种财产组合是婚姻的物质基础,因而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婚姻是否成功。因此,结婚前对双方的财产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为如何处理双方的财产做出一定的规划,这对和谐的婚姻生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婚前财产公证这一法律手段,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个人财产日益增多,财产的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婚前拥有一定房子、车子、票子的人已不在少数。在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很多女性在职场、商场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妇女的经济独立也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品,夫妻双方都有独立处理自己财产的需求和权力。随着旧社会封建婚姻观念的破除,许多夫妻也走出了感情不和的阴影,选择了离婚。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离婚率显著提高,2010年上半年有800多万对夫妻离婚。尽管婚姻依然是神圣和被赋予美好期待的,但现实使人们不得不存在着不安全感和危机意识。由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变化,人们对婚前财产公证从抗拒向接受的观念转变,实质上是一个从无奈到必然的过程。毕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选择,这给婚姻带来了极大地冲击,而在几乎所有的离婚案例中,都不可避免要涉及财产分割的问题,婚前财产公证正是起到了一个“证据”的作用,能有效的减少在婚姻结束时因财产而引发的纠纷。即便不是在离婚阶段,婚前对彼此的财产进行公证,婚后就不会因经济因素而相互猜疑,夫妻因个体的独立而更加自信,相互之间更加尊重,剩下的是纯粹的感情,这实际上也是对夫妻感情的一种保护。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婚前财产公证的优越性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婚前财产公证可以解决再婚者的心理顾虑。大部分有过婚史的独身者,尤其是一方或双方有着良好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一方面担心经济问题引起两个家庭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想因此成为迎接新感情的障碍。运用婚前财产公证的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财产纠纷,使新组家庭减少这种心理负担。

其次,婚前财产公证为老年人再婚赢得儿女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再婚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大多数子女的心理也很微妙,既希望老人晚年幸福,又担心由于父母再婚影响自己对财产继承。婚前财产公证给这类子女吃了“定心丸”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再婚扫清了障碍,促进了再婚家庭的安定团结。

再次,婚前财产公证可以有效地防止借婚姻获取财物的“巧取豪夺”型和“功利型”婚姻,保障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恶意侵害。

最后,办理婚姻关系续存期间的财产公证,可以有效保护妇女、未成年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时下,一些私企老板、大款在家庭外包养“二奶”甚至“三奶”,作为无过错方的妻子提出离婚后,他们便将银行存款、股票、汽车、房子等大宗夫妻共同财产隐匿、转移、变卖,甚至伪造债务,企图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而妻子则往往提供不出财产的确切数额、存放地点以及银行账号等有关证据,结果因举证不力而处于被动的局面。通过事先对财产进行公证,可以有效保障女方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因此,无论对于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婚前财产公证既能预防纠纷的发生,也能为解决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可起到调节夫妻关系和保护夫妻合法权益的功效。婚前财产公证是处理经济问题的法律行为,因此其经济和法律上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是其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伦理价值的现实基础。

3 中国推行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瓶颈

虽然婚前财产公证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后,社会舆论一直对其称赞有佳。但奇怪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理智的做法表示赞同,而实践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是因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首先,与“白头偕老”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相违背。在中国,婚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非常神圣和美好的,人们对婚姻有着“一生一世”、“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景。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因情感而结合,更代表了承诺和责任,如果还没结婚就想着离婚,岂不是太不吉利了?更何况如果还没结婚就想着离婚了怎么分家,岂不是太伤感情?

其次,面对着情、义与利的撞击。婚姻是基于双方在相知、相爱、互信之后产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如果两个人一直保持着感情稳定的恋爱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彼此尊重,并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两个人感情积累的结果,如果现在要为财产分清个你我,多少是伤感情的,毕竟,爱情和信任是无法用婚前公证来保障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重义轻利”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更愿意将夫妻感情放在首位,而不会过多的讨论“钱”的问题。

再次,传统文化中缺乏个体独立意识。与西方文化中倡导功利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不同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比较缺失这种主体意识的,这在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自古以来,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婚姻关系中,她们依附于男人,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毫无经济地位。长期遵循着这种家庭经济的权利和义务都掌握在丈夫手中的模式,使婚前财产的划分不但没有必要,更是没有可能的。尽管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下,不但妇女缺乏独立人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还有着一定的广泛性。“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妇妇,而家道正”。就是说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家才能安定兴旺。然而,这同时抹杀了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体价值,个体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需要,人们放弃了自我,放弃了合理的个人财产,将自己完全依附于家庭。这种个人“私”的缺乏和家庭整体意识的过度强调正是财产划分无法启动的根本原因。

最后,婚前财产公证使得婚姻和爱情变得更为现实。爱情无疑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婚姻让这美好的爱情变得很现实,然而婚前财产公证让婚姻变得更为现实,太现实的东西让人感到悲哀和失望。财产公证无疑是在提醒人们,婚姻不再是两个人因单纯的爱情而结合,还有两个人的财产,爱情是不保险的,还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掺杂其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将两个人的财产分得清清楚楚,这种现实不是人们向往的那种和谐美满的婚姻。

4 适用婚前财产公证的几种情况

虽然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决定了“夫妻也应明算账”,但这西方的“舶来品”毕竟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国人要想从思想上真正的接受它,把它当成婚姻很自然的组成部分,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现阶段没有必要把它作为婚姻的“必需品”。然而,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坚持维护情感作为第一位的同时,也不应当过于感情用事,而轻易放弃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的权力。尤其是以下几种“特殊婚姻”,笔者认为,还是十分适用婚前财产公证的:

首先是再婚夫妻:在进行财产公证的夫妻中,再婚夫妻的比例最大,因为一方或双方都有过婚姻经历,现在又要重组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尤其是老年人再婚时,一般双方子女都会提出这一要求。而且如果双方或一方经济条件较好,再婚情况下的夫妻进行财产划分,最能被人理解与接收,而且在当事双方看来也是必要的。

其次是双方经济相差悬殊:目前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男女多为婚前经济实力上差异较为悬殊或双方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如果两人是经济情况差不多的工薪阶层,大可不必。

再次是投资婚姻:这种婚姻的构成本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有残疾但条件优越的城里男孩娶了一个农村女孩做妻子,再比如夫妻双方年龄相差悬殊,诸如此类的婚姻的稳定性必然相对差一些。当然,我们不能随意怀疑这种婚姻的感情因素,但若有一方另有目的,公证财产无疑会扼杀其不纯的念头。

最后是怀疑婚姻者:对婚姻持怀疑态度的人多半是女性,她们会消极地想:婚姻就像一场赌博,押对了你就赢了,押错了你就完了,而且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婚姻永远牢固呢?如果两个人的婚姻美满,当然就没有必要公证财产;但若真有劳燕分飞的那一天,事先进行的财产公证起码能保证自己得到应得的东西,尤其对于物质条件优于男方的女性来说,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更是“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不管怎样,能把物质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还是有益无害的。

5 结 论

有人说,婚前财产公证未雨绸缪,固然理智,但人一旦理智,难免自私,必然伤感情。笔者认为,其实婚前财产公证只是执行一个小小的法律程序,做与不做自己决定,只要感情真,做了也不会成为斩断恩爱的无情剑,真正的有情人是不会因此在婚姻殿堂门口分道扬镳的,若真如此,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即使没有“公证”的冲击也会不堪一击。婚前财产公证,晴天备伞又何妨?

参考文献

[1]张绪山.从“婚前财产公证”说到中国古代吏治[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6) :120-122.

[2]程晓文.对婚前财产公证问题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 (5) :8-10.

[3]陈菊雷, 龙俊, 张宪雯.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0 (11) :86.

[4]李颖晖.尴尬的婚前财产公证[J].北京记事, 2001 (8) :1-10.

[5]严彬.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及其所存在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06 (9) :85-86.

[6]胡中元.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辩护[J].中国公证, 2009 (1) :27-30.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8

【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技术;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 R81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5-01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2]许良中.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2-223

[3]王伯纭,李玉松,黄高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87-589.

上一篇:废水COD在线监测系统现场比对试验及管理的几点建议下一篇:班班有歌声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