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ind常见用法总结

2024-10-13

remind常见用法总结(共6篇)

remind常见用法总结 篇1

remind只用作及物动词,可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也可接双宾语,其直接宾语可由带或不带疑问词的动词不定式、that从句或以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充当。

remind常和介词of连用,表示“提醒注意未来的事”或“使想起过去的事”的内容, of的宾语可以是名词、动名词,也可以是疑问词引导的`从句。

remind作“提醒”解时与remind about同义,其主语只能是人,作“使想起”解时主语通常是事物。

remind sb of sth/ v -ing/wh-clause属双宾语结构, of引起的短语是直接宾语,可以把remind sb that/wh-clause中的从句看作是其前省略了介词of。

可以把remind sb to- v 中的to- v 看作是直接宾语

remind常见用法总结 篇2

一、主句部分倒装

1. Only及其状语位于句首时要部分倒装, 如果状语是从句时, 只要求主句部分倒装:

例:Only after 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he realize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

2. so /such …that…句型中, 若将so+adj/adv.或者such+n.提到句首时, 则将主句变成部分倒装句:

例:So shallow is the river that we can see the fish clearly.

Such a shy girl is she that she seldom speaks to anyone except her parents.

3. 以否定或半否定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开头的句子要求部分倒装。常见的否定副词有: 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barely, little, not nearly, not only, at no time; by no means; for no reason; in no case; in/under no circumstances; in no sense; in no way; on no account; on no consideration; at no point等。但是, 当not until引出主从复合句, 则要求主句倒装, 从句不倒装。

例:In no country other than Britain, it had been said, can one experience four seasons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

Not until he failed again did John change his mind.

典型例题:

Not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___what heat is.

A.man did know B.man know

C. didn't man know D. did man know

答案D. 看到Not until…的句型, 我们知道为一倒装句, 答案在C, D中选一个。改写为正常语序:Man did not know what heat is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19th. 现在将not提前, 后面就不能再用否定了, 否则意思就变了。

二、从句部分倒装

1.当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从句部分要求部分倒装, 具体做法是将从句中的表语或状语 (形容词, 副词, 分词, 实义动词) 提前。

注意:

1) 句首名词不能带任何冠词。

2) 句首是实义动词, 其他助动词放在主语后。如果实义动词有宾语和状语, 随实义动词一起放在主语之前。

Girl as she is, she behaves like a boy.

Try hard as he will, he never seems able to do the work satisfactorily.

Hard as he worked, he did not pass the exam.

2.在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中从句谓语动词有were, had, should等词, 可将if省略, 把were, had, should移到主语之前, 采取部分倒装。

Were I you, I would try it again.

Had I followed the doctor’s advice, I would have returned.

三、其它

1.so, neither, nor表示“也”、“也不”的句子要部分倒装。

例:Tom can speak French, so can Jack.

If you won't go, neither will I.

典型例题

—Do you know Jim quarrelled with his brother?

—I don't know, _____.

A. nor don't I care B. nor do I care C. I don't care neither D. I don't care also

答案:B. nor为增补意思“也不关心”, 因此句子应倒装。A错在用don't再次否定, C neither用法不对且缺乏连词。D缺乏连词。

注意: 当so引出的句子用以对上文内容加以证实或肯定时, 不可用倒装结构。意为“的确如此”。

例:Tom asked me to go to play football and so I did.

—It's raining hard.—So it is.

2. Not only… but also连接两个分句时, 才在第一个分句用倒装结构。如果置于句首的Not only… but also仅连接两个并列词语, 不可用倒装结构。

例:Not only you but also I am fond of music.

名词常见用法揭秘 篇3

名词是指人或事物的名称。总的来说,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类。专有名词是个别的人、事物、地点等专用的名称,如:Gina, China。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名词按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如:an apple→two apples, a bag→some bags。不可数名词一般没有复数形式,如:milk, bread, rice。还有一些词既可以充当可数名词,也可以充当不可数名词,如: ice-cream, salad, chicken。

对于名词的考查主要有名词的分类、名词的单复数、名词的所有格及名词的语法作用等。

一、名词的数

1. 可数名词变复数的规则变化

(1)一般情况下名词变复数直接在名词词尾加-s就可以。如:bag→bags, desk→desks, pen→pens等。

(2)以-s、-x、-ch、-sh等结尾的名词变复数,需要在词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watch→watches, dish→dishes等。

(3)以辅音字母 + y结尾的名词,变y为i再加-es。如:baby→babies, 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party→parties等。

(4)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变-f或-fe为v,再加-es。如:life→lives, knife→knives, wife→wives等。

【温馨提示】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注意这样几个词:加-s的有radio→radios, photo→photos, zoo→zoos等;加-es的有hero→heroes, tomato→tomatoes, potato→potatoes等。我们可记为:“英雄吃西红柿拌土豆有意思(es)。”

2. 可数名词变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有些名词变复数时属于不规则变化,这种变化形式是由改变单词中的某个字母或在词尾加后缀构成的。

(1)改a为e型。如:man→men, woman→women, Frenchman→Frenchmen, Englishman→Englishmen等。

(2) 改oo为ee型。如:foot→feet, tooth→teeth等。

(3) 有些名词的单数和复数相同。如:sheep, deer等。

(4) 有些名词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如:trousers, socks, shoes, gloves, glasses等。

(5) 其他特殊变化。如:mouse→mice, child→children, ox (公牛)→oxen等。

3. 表示“某国人”的名词变复数

(1)以-ese或-ss结尾的表示“某国人”的名词,单复数形式相同。如:a Chinese→two Chinese, a Japanese→three Japanese, a Swiss→four Swiss。

(2) 变man为men。如:an Englishman→two Englishmen, a Frenchman→two Frenchmen。

(3) 直接加-s。如:American→Americans, German→Germans, Australian→Australians, European→Europeans, Greek→Greeks, Arab→Arabs, Hungarian→Hungarians等。

4. 不可数名词

不可数名词就是无法或不能用数目来计算的名词。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它可以分为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可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1) 用“数词+表示数量的名词+ of +不可数名词”表示。如:a piece of bread一块面包。

(2) 用much, a lot of, a little, little, lots of, plenty of, some等表示多少。如:a lot of milk许多牛奶。

二、名词所有格

1. “s”所有格

英语中名词后加上“s”便构成所有格,表明一种所有关系,这种所有格形式叫“s所有格”。如:Mikes sister迈克的妹妹,ten minutes walk十分钟的路程。

(1) 表示有生命名词的所有格在词尾加上“s”。如:

Jims T-shirt is blue and white. 吉姆的T恤衫是蓝白相间的。

(2) 以-s或-es结尾的复数名词的所有格,只在词尾加“”。如:

I dont know the boys names. 我不知道那些男孩的名字。

(3) 表示两人共有时,只在后一个名词词尾加“s”;表示两人分别所有时,则在每个名词词尾加“s”。如:

Jim Green is Lucy and Lilys teacher. 吉姆·格林是露西和莉莉的老师。(两个人共同的老师)

These are Lucys and Michaels bags. 这些是露西和迈克尔的书包。(两个人各自的书包)

2. of所有格

“名词+ of +名词”也可表明所有关系,构成of所有格。

(1) 表示无生命名词的所有格一般用of来构成。如:the legs of the desk书桌的腿。

【温馨提示】表示时间、距离、国家、城市、团体和机构等名称的名词所有格仍用“s”来构成。如:five minutes walk五分钟的步行(距离),tomorrows work明天的工作。

(2) 表示所属物的名词前有冠词、数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等,常用of来构成所有格。如:the name of her cat她的猫的名字。

3. 双重所有格

由of所有格和“s”所有格连起来就构成双重所有格,主要指特定人的不特定的所有关系,含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如:a friend of my fathers = one of my fathers friends我父亲的一位朋友。

三、名词的谓语

1. 复数主语须用复数谓语,单数主语须用单数谓语。如:

Three bags are on the desk. 三个包在课桌上。

2. 不可数名词、不定式或动词-ing形式做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单数。如:

Some milk is in the bottle. 一些牛奶在瓶子里。

3. 当主语是and连接的两个名词时,在指一样东西时用单数谓语,若指两样东西则须用复数。如:

My mother and father are both teachers. 我妈妈和爸爸都是老师。

The scholar and inventor is going to visit our school. 这位是学者也是发明家的人要来参观我们学校。

4. 表示度量、时间、距离和金额等复数名词做主语时,谓语动词往往用单数。如:

Three years is a long time. 三年的时间太长了。

5. “a number of +名词复数”做主语时,谓语用复数形式;“the number of +名词复数”做主语时,谓语用单数形式。如:

A number of the students like apples. 许多学生喜欢苹果。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is two thousand. 我们学校的学生人数是两千。

6. 有些集体名词,如class, family, team, audience等,可跟谓语的单数形式,也可跟谓语的复数形式。视作整体时用单数谓语,着重于所包含的各个成员时则用复数谓语。如:

My family is a big one. 我家是一个大家庭。

My family are all Beijing Opera lovers. 我们一家人都是京剧爱好者。

7. 有些集体名词,如people, police, cattle (牛群),media (媒体)指复数的人或动物,后面都用谓语的复数形式。如:

The police are looking for the thief. 警察在找那个小偷。

四、名词做定语时的注意点

1. 名词做定语时,一般用单数形式。如:

two apple trees两棵苹果树

2. man, woman在名词前做定语时,其单复数形式与所修饰的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一致。如:

three women teachers 三位女教师

ten men doctors 十个男医生

3.“数词+名词”做定语时,其中的名词也要用单数形式。如: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篇4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作动词 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篇5

(1)动词①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1)名词。①草木的根。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数词。通佰,一百。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动词。①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remind常见用法总结 篇6

100个常见典故及其用法

中国典故成千上万,但孩子们都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吗?如何孩子知道还能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应用典故写一篇文章或者在文章中轻松应用典故将作文写的足够好,那就完美啦!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

33、毛遂自荐:敢于挺身而出、肯定自我、为国排忧等。

34、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破除资历辈分等。

35、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冒险犯难报知己等。

36、叶公好龙:言行脱节、自取其咎等。

37、秦始皇焚书坑儒:扼杀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

38、赵高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可恶与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

39、项羽、刘邦鸿门宴:滥施宽容、坐失良机、酿成后祸等。

40、刘邦约法三章:严于纪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业等。

41、韩信受胯下之辱:胸怀远大、大勇若怯、不计一时得失等。

42、萧何追韩信:珍视人才、敢于重用无名之辈等。

43、张良与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

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等。

45、司马迁撰《史记》:为了事业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奋斗不已等。

46、苏武牧羊:忠于国家、保持气节、威武不能屈等。

47、马援马革裹尸:立志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等。

48、班超出使西域:当仁不让、为国扬威、交流开拓等。

49、董宣强项抗圣命:不媚上、不枉法、坚持原则、冒死抗争等。

50、孔融让梨:谦逊礼让、克己待人、尊敬年长者等。

51、曹孟德老骥伏枥:年高者壮心未已、理想永存、向往奋斗等。

52、曹植七步成诗:不可同室相残以及奇才急智等。

53、曹冲称象:少年英才、聪明过人以及独辟蹊径破难关等。

54、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

55、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

56、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

57、周处除“三害”: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

58、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

59、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

60、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

61、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

62、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63、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

64、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勇于纳谏等。

65、唐三藏取经:外出学习的艰难和学习的执着、顽强、矢志不二等。

66、鉴真东渡日本国: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传播的冒险进取、不屈不挠等。

67、日本派出遣唐使:外邦的虚心学习与古代的文化交流等。

68、杨贵妃与荔枝:当政者的荒淫无度、耗费民脂民膏等。

69、杨家一门忠烈:忠贞爱国、奋勇抗敌、英灵含冤等。

70、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等。

71、欧阳修“三上”苦读:珍惜光阴、见缝插针、日积月累等。

72、司马光砸缸:聪明少年临危镇定、机智救人等。

7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甘于攀登、勇于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74、王安石伤仲永:人的变化、环境影响、人才的失落等。

75、杨时立学程门:求师的谦逊真诚与执着恳切的精神等。

76、岳飞抗金与被害:爱国报国、奋勇抗敌、陷害忠良等。

77、梁红玉抗金兵:女性的爱国精神、顽强斗志等。

78、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79、文天祥的正气:忠心爱国、成仁取义、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等。

80、元世祖厚待马可·波罗:恩德怀远、东西文化等。

81、黄道婆改进纺织术:传播技术、致富乡里、无私奉献等。

82、王冕学画:勤奋苦学、坚持不辍、终获成功等。

8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充分准备、待机成事等。

84、郑和下西洋:大胆创举、开拓海外交流、发展贸易等。85、于谦两袖清风与临难护国:为官清廉自律、临危不惧、勇当大仁等。

86、海瑞冒死上疏: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秉公执法等。

87、李时珍跋山涉水写“本草”:忠于事业、不畏艰难等。

88、徐光启学习西洋科技:破除保守思想、放眼海外、虚心学习先进技术等。

89、袁崇焕的含冤而死: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毁灭人才的后果等。

90、东林党人关心国事: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谏言议政等。

91、徐霞客游历天下:执着、勤勉、不惧艰难险阻的实践精神等。

92、李自成起义的成败:兴亡盛衰、变化在自身等。

93、夏完淳少年英烈:爱国抗敌、视死如归等。

94、清初的文字狱:压制思想、扼杀文明的可悲等。

95、林则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有识之士放眼天下、学习外国等。

96、太平天国内讧:团结兴邦、分裂误国、同心同德方可成事等。

97、武训办义学: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献身精神等。

98、火烧圆明园:侵略行径的可耻、国家贫弱的不幸等。

99、严复撰《天演论》:优胜劣汰、思想启蒙、先觉者的历史作用等。

上一篇:天安门广场教案下一篇:关于百年追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