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篇1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登高招登高博见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B.蚓无爪牙之利 ..
C.用心一也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片段一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 (出示乒乓球) 一盒乒乓球, (手拿盒子问) 想和小朋友玩个猜球游戏, 想玩吗?
生:想! (兴奋, 有的学生鼓掌)
师:现在不管谁上来拿走几个球, 老师就能很快猜出盒子里还剩几个球.
生: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有点不相信)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 (纷纷举手)
师生合作做猜球游戏.
师: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 谁知道其中的秘密?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交流)
生:老师能看见盒子里的球.
生:老师火眼金睛, 学生笑.
生:老师是神仙.
师:为什么说老师是神仙?
生:老师会算.
师:老师不是神仙, 可老师还真的会算.想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生:想! (异口同声)
师:许老师知道一共有10个乒乓球, 是根据10的组成推想出来的, 如果你们学习了10的组成, 会比老师猜得还快.
揭示课题:10的分与合 (板书)
【评析】教学是有明确目标、有时空限制的交往活动.组织数学游戏的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 使学习生动起来, 使课堂丰富起来, 将师生情感调动起来.“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教学中,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猜乒乓球”的游戏, 通过游戏, 学生对猜球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让他们上来摸球, 他们会感到课堂上的新鲜, 会轻松地感受“玩”.在“摸”、“猜”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奥秘———10个乒乓球.老师能猜出来的原因还有一点, 是因为熟悉10的分与合, 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片段二参与游戏过程, 主动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做分小棒的游戏.请小朋友把10根小棒拿出来, 分成2堆, 说说10根小棒可以怎样分.
(生边分边说, 师指名说)
师:10可以怎么分?我们来玩接龙游戏, 就是按照顺序说.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1和9.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2和8.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3和7.
……
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10的分合式写下来.
(写出10的分合式后, 师生对口令, 学唱儿歌, 记忆10的分合式.)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在我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归纳、分析和整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分小棒的游戏不是随心所欲, 旨在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剔除了生活原型中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高于生活, 是使游戏“数学化”的过程.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 从而自然得出实践的结论即本课的知识点.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所收获的知识、能力、情感应是学生经历探究自主得到的.通过“动手分小棒、动手写分合式、动口对口令和学唱儿歌等方式, 把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积累感性认识, 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 从无序到有序, 达到理性的认识, 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片段三体验游戏快乐, 应用巩固知识
师:刚才, 我们一起做了猜乒乓球的游戏, 现在我们再做一次. (生欢呼)
师:这次猜球, 由一个小朋友摸, 另一个小朋友猜.谁来摸, 谁来猜?
生: (摸出3个球) 盒子里有10个球, 摸出3个球, 盒里还有几个球? (提问)
生:盒子里有10个球, 摸出3个球, 盒里还有7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盒里还有7个球的, 说说理由.
生:因为10可以分成3和7.
(多组练习.)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篇3
1.学习本课4个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认识“羊字旁”。
2.能正确认读两首儿歌,初步了解内涵。
3.通过看图会意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上这节课,你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二)学习新课
1.认读词语
(1)出示图片一:看,第一个新朋友来了,这是“人”。谁来读一读这个字?
(2)指名读,齐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这个字和图片很像,“撇”和“捺”就好像人的两条腿正在走路,你们记住了吗?
(4)出示工人工作的图片,指导看图说话:瞧,(出示“工人”)这就是“工人”。你们能读准这个词吗?
生动的图片,对理解“工人”有很大的帮助。适当的拓展,更加深了学生对“工人”的理解。再创设情境,看图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出示“从”:我们来认识一下第二个新朋友,它和第一个朋友是有关系的。看,它们走在一块了。
让我们帮“从”找个朋友——“跟”。“跟”和“从”合起来就是“跟从”。什么叫“跟从”呢?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小朋友跟从老师做广播操。你们会用“跟从”造其他句子吗?(由扶到放,让学生真正感悟词语的含义。)
小朋友们真热情,第三个朋友不请自来了,(出示:众)你们从这个字中看出了什么?原来是它们三个朋友走在一起了。像刚才一样,我们也给“众”找个朋友——“群”。“群”也是个生字宝宝,(出示带田字格的“群”)你们谁能读准它?其实“群”有很多朋友的,比如——
(6)指名说:羊群、牛群、人群。
(7)引读理解:很多的羊就是“羊群”,很多的牛就叫“牛群”,很多的人就是“人群”。
学生对“群众”一词不理解,教师可先让学生看一组图,了解“群”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再把“群”送回词语里,理解“群众”,从而感悟“众”的含义。
2.学习“群”字
(1)出示“群”字:“群”是什么结构?它的右边是一个新部首,叫做“羊字旁”,一起认识它!(领读)
(2)出示带田字格的“群”字:瞧!生字宝宝住进田字格里啦!让我们仔细观察,把它写漂亮吧。(学生观察)
总结“群”的书写要领,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老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3.学习“众”字
(1)出示“人”“从”“众”:两个“人”合成了“从”,三个“人”合成了“众”,相同的字合起来还能变成另一个字,中国的文字还真奇妙!但相同的字合在一起时,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你们发现了吗?左边的“人”的“捺”变成了“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群”“众”两个生字笔画繁多,利用拆字法,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生字,乐于接受复杂的生字,从而喜欢识字。
(三)学习儿歌
1.出示儿歌:为了让大家能更快、更好地认读生字,有人编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大声读儿歌)
2.出示生字:“条”“黄”“变”“成”
这首儿歌里的生字宝宝,你们会读吗?谁来认一认?我们在读儿歌的时候,可以适当停顿一下。比如: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样读起来会更棒!
3.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去掉拼音你们也会读吗?谁再来试试?一个组读,声音比一个人响亮多了,力量也比一个人大多了。这就是众人一条心!如果我们全班一条心一起读,一定能读得更棒!
4.质疑:“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吗?
有质疑才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想怎样解决问题。“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本课的重点句,也是难点。
5.深化主题:一个人搭积木要花很长的时间,但如果三个人一起合作,一会儿就能搭好,这说明团结的力量很大,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引读)
6.再次出示儿歌:我们的身边有这样大的力量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都能做得特别好!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读一读吧!(从课本向生活延伸,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学习生字“条”“黄”
1.出示带田字格的“条”“黄”:刚才小朋友们已经把“条”和“黄”读得很准确了,那这两个字你们会写吗?
先看“条”这个字,你们怎样记住它?“条”如果要住进田字格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它看起来很美观呢?
2.学生描红、练写
再看“黄”这个字,你们又是怎样记住它的?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注意点:“草字头”下面的“横”要长,最后的“撇”和“点”要对称。
4.学生描红、临写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五、阅读品味第二部分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5.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
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6.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理解:①第一则材料:“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叙述与议论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爱的最至切的理解。
②第二则材料:儿子想着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史铁生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③第三则材料:从清晨到白昼、傍晚直到黑暗,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件事: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来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再来找我吗?“我”懂得了母亲那份毫不张扬的爱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地坛的景色与为人之子的情愫交织在一起,魂牵梦绕,痛彻心肺。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第四则材料: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强与羞涩?再想想母亲因为视力不好,而“端着眼镜”在如此大的园子里找我,不禁让我们滑然泪下。假如此时母亲正在寻找,作者定会大声地喊:“我在这里!”然而母亲已离我远去,痛悔之情无以复加。
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
六、总结
学完了两部分,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能够看出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所以,《我与地坛》整部作品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
七、扩展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
用心
爱心
专心 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八、作业
阅读《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写一篇读后感。联系自己,说说读了《我与地坛》后对母爱的感受。
用心
爱心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 篇5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 11-7=
4、研究算法。
(1) 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11-7=?
(2) 交流 11-7=4 11-7=4 11-7=4
10 1 因为4+7=11
10-3=7 11-1=10 所以11-7=4
3+1=4 10-6=4
(3) 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 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 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 计算,交流结果。
(2) 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 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 11-7=4 11-7=4
因为4+7=11
10-7=3 11-1=10 所以4+7=11
3+1=4 10-6=4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2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八、回顾总结。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4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
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5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数不清、整天、追打、贪玩、应该、海岸、奔跑、建造、机器”等词语的意思;会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应、建、注意笔顺。
3、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判断句子的正误。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第4段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电。
2、教学难点:识字教学中强调字音——数、应整奔;字形一懂、建、奔、器;朗读指导第2、3段。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小黑板。(句子比较。朗读指导的两句活。)
3、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有关的生字。
3、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小朋友,你可知道电是从哪儿来的吗?电是发电厂(站)发出来的。发电厂(站)怎么发电呢?有的是用江河里的水来推动发电机发电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讲人们利用大海的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出示幻灯)你看这些海浪多象一个一个可爱的娃娃!(出示课题)学习生字,”浪”
2.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想想意思,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给课文标上小节序号。
(3)通读课文,思考:浪娃娃是谁的孩子?他们原来怎样?后来怎样?
3.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读生字:
重点正音:“数”、“追”是翘舌音;“应”是后鼻音;“建”“贪”是前鼻韵母;数
重点分析字形:
建:左下半包围结构,先写”“,再写”“,建之旁,不要“走字儿”
懂:左右结构,
贪:分析字型完成课后练习1
器:上中下结构,构字部件可分为“口和犬”
(3)指名分段读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口头填空。
浪娃娃是()的孩子,他们原来(),后来听了(),去给人们()。科学家让他们()。
4、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读第1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2)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浪娃娃是谁)
(3)齐读第2句话,出示句字读一读,再进行比较,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浪娃娃很多。
浪娃娃多得数也数不清。
该怎样读?
(4)第2句话除了写浪娃娃很多,还写了什么?
出示词语“贪玩”,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个词语看出浪娃娃贪玩?(板书:整天)
出示句子,读一读,比较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浪娃娃和很爱玩。
浪娃娃整天灾海妈妈怀里跑来跑去,追逐着玩。
(用红色的比在“整天、追来跑去、追打着玩”下面加点,指导朗读,体会浪娃娃非常爱玩,就是贪玩。)
5、有感情的朗读第1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浪娃娃怎样地贪玩。
6、巩固字词
7、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懂、建、器
课堂作业第1题。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4节。
教学过程:
1、复习字词。卡片认读,完成课堂作业2看拼音写词语。
2、齐读课文第1段,说说浪娃娃是怎样一个孩子?
3、练一练,(口头指名说)
(1)天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2)海里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3)海面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自己照样子说句子。
(花园里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
(公园里的人)多得数也数不清。完成课后练习3
4、讲读课2、3、4段。
(1)讲读第2段:
指名读这一段,思考:海妈妈讲了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海妈妈是怎样教育浪娃娃的?(贪玩不好,应该学会给人们做点事。)
(板书:学做好事)
(2)指导朗读:谁来做海妈妈?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语气要亲切,速度稍慢,加点的字读得强调一些)
出示:孩子们,你们老是贪玩,这/可不好啊。你们应该/学会给人们/做点好事。
(指名读,齐读)
5、讲读第3自然段。
(1)齐读第3段,思考:听了海妈妈的话,浪娃娃是怎样做的?
(2)出示投影片,图文结合。
①理解“海岸’、“奔跑’。
②从哪儿看出浪娃娃很高兴学做好事?
出示句子,想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语气要读得高兴,速度略快)
他们一边奔跑,一边欢叫:”哗哗,哗哗,我们来啦!我们学做好事来啦!”
(”哗哗”是流水声,这里是浪娃娃欢快的喊声。教师范读句子,指名读,齐读,把”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6、讲读第4段。
(1)学生自由读第4段,思考:
①科学家们听懂了浪娃娃的什么话?(板书:科学家)
②他们怎样帮助浪娃娃做好事?(板书:建造发电站)
③浪娃娃怎样为人做好事?(板书:推动机器发电)出示幻灯:理解“推动”、“机器”(指发电机)
(2)小结:浪娃娃真不错,听了妈妈的话,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给人们做好事——推动机器发电。
(3)齐读这一段。
5、朗读全文。
6、作业:
(1)扩词课堂作业3、4题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听写字词
2、有感情地钥读课文。
(1)跟课文录音练读。
(2)同桌分角色练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结。
(1)浪娃娃原来怎样贪玩?后来学做什么好事?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介绍。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此外,有的发电站是用人力发电,还有的用核发电。如我省的秦山核电站。电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有了电,人们的生活、工作就很方便了。
4、作业指导:课堂作业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6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7教学要求: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进位加法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二、整理与复习退位减法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说一说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8教学内容:
乘车 p45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9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10-9=11+5=6
(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4)、9+6=1515-9=6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板书:买铅笔
(1)15-9=6(2)15-9=6(3)15-9
因为9+6=
10-9=115-5=10所以15-9=6
1+5=610-4=6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0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1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数学竞赛,长颈鹿裁判听说同学们昨天回去写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这些算式作为竞赛题,你们高兴吗?不过,长颈鹿裁判可是个特别认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欢杂乱的东西,他要从中挑选最整齐有序的一组题作为竞赛题,你们有信心把自己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吗?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算式还是没有一定的顺序,有些乱,我们能不能把每个试题夹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整理好呢?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 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 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教师:我们在帮助长颈鹿整理竞赛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并整理得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张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教师:我们已经整理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如果现在再让你们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全?说一说,怎么写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复?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数学教案-第一册第三章 整理与复习(一)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一册第三章 整理与复习(一) - 北师大版》。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3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4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长大了一岁,改正了不少缺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
2.学习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3.认识13个生字,学习写9个字。
教学重点:
1.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2.学习写字,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内容、词语、生字),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认识他吗?(出示人物课件及人物录音)我叫王明,今年六岁,已经上一年级了,我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愿意看看我的进步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我长大了一岁》。(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听老师读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读音。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个“△”,可以用拼一拼、猜一猜、问一问的方法来认识它。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小伙伴,小组成员在听别人读书时一定要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然段也可以)。
三、认识生字及词语
刚才你们读书时有没有字音读不准的或觉得有困难的,需要大家帮助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
1.看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一岁乱飞再见弟弟都要欺负
妹妹抹眼泪大孩子捉小鸟
2.看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1)自由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
(3)指名带读。
岁乱再捉弟妹抹
孩都眼泪欺负
(4)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字)
指导:“长,再,看,我,要”的字形,并让学生书空练习。
(5)比较不同点,组个词语加以区别。
在()妹()地()
再()抹()弟()
指导:“欺负”的“负”读轻声。
课中休息:学唱一首歌《小松树快长大》。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质疑:可以任选其中喜欢的一段说一说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什么毛病,大孩子做的哪些事我都要学会?
提示:回答时要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板书:
不捉小鸟
不欺负弟妹
学做大孩子的事
4.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每一段内容及图片),同时指导朗读。
指导看图,同时指导:“你们”都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
(渗透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5.讨论:哪些“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6.各小组再读课文,任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边朗读边表演的比赛。
教师:你们刚才朗读得好,表演得也好,这篇课文写得这样好,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
自由背诵——小组练背——指名背诵。
六、说话练习
1.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2.个人汇报所编的句子,有能力的可以加动作表演。
七、写字练习
教师:看这些字哪些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指导个别字。
学生写字。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王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你们在今年里进步的特别快,高兴吗?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你长大了一岁,还懂得了什么,说给老师,或爸爸妈妈听。(有能力的可以动笔写一写)
老师(或爸爸妈妈)好:
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长大了一岁。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第一册的教案15教材简析:
《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教案1。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白、毛、水,认识5个字。
2、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学生猜。
(老师以一则谜语作为开头,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教案1》。)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二、层层递进,整体输入。
1、读一读,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①教师:“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看看7岁时的骆宾王是怎样写鹅的?”
②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③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你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大白鹅的感情呢?”
2、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①出示图、文。(一幅大白鹅图画,白鹅的头上脖子上,身子上和脚部分别贴着这首古诗的四个句子。)
②教师:“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
③师:“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习读。”
④请学生有节奏地在全班朗读。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次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3、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①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特别开心。骆宾王看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诗呢?我们把他这种感情读出来好吗?”
②生:“小组读、同桌读者、指名配乐朗读。”
③师:“你们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低吟小诗?”
④生:“学生到前面戴着头饰进行表演。然后全班一起边演边背。”
⑤师:“你们喜欢这一只大白鹅吗?请你按诗的内容给你手中的"白鹅图"(课前准备好的)涂上颜色。”
三、识记生字,培养能力。
1、学生画出诗中要求记住的生字。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2、小组讨论,汇报识字方法。
3、练习用字组词,说话。
(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历和激动之中。)
四、巩固练习。(略)
1、找朋友读生字。
2、男女生轮读古诗。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篇6
6.3有几瓶牛奶 _月_日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法的含义。
4、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
第 1 页 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1、9+5(1)数数法(2)9+5=14(分小数凑大数)(牛奶瓶表示)(3)9+5=14(分大数凑小数)(牛奶瓶表示)(4)9+5=14 看见9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第 2 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 9+1+2 9+1+0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第一册语文教学计划07-13
人教版第四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1-22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10-06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07-12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07-17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三单元作文:秋天的校园08-09
小学美术第一册教案第八课09-02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教案_人教版12-07
人教版二下美术教案07-26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