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计划书

2024-10-22

个案工作计划书(共8篇)

个案工作计划书 篇1

个案工作计划书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姚艳 年龄:年满16岁 婚姻状况:未婚 职业:服装店员工

家庭背景:家庭条件优异,父母宠爱有加,在遇到李京前是个听父母话、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背景材料:姚艳,高中辍学。其男友李京2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艳认识了李京,姚艳在网上认识了李京,在一些聊天中对李京的经历深感同情,与之发展成恋爱关系。在与李京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父母反对,曾经多次自杀并且离家出走。原本上学的她辍学后在服装店打工,她的工资是她和李京两个人全部的收入。

姚和李的恋情受到李母的坚决反对。一方面,因李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适宜恋爱和结婚,李母十分担心儿子的身体,坚持认为姚艳会害了李京;另一方面,李母认为正是因为姚艳的出现迷惑了儿子,使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不再听母亲的话,甚至对母亲持刀相向。

姚艳的父亲对于女儿的恋情很不认同,认为李京之所以要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依赖。更让姚先生感到生气的是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竟然会为了李京离开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姚先生希望女儿能够离开李京,回到学校中继续读书。

二、案主问题: 主要问题:

1、自杀问题,在与李京交往的过程中曾经自杀八次,多次离家出走。

2、辍学问题:为了和李京在一起而辍学,到服装店卖衣服。相关问题:

1、曾近也想过要和李京分手,但是做不到,还是放不下李京。

2、父亲为了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生气,家庭关系紧张。

3、李母坚决反对李京和姚艳在一起,李母与姚艳关系紧张。

三、工作目标

直接目标:帮助案主解决因为父母反对她与李京在一起而屡次自杀且辍学的问题。中间目标:

1、使案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2、是案主认识到她现在为这段感情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3、缓和案主与家人的关系;

4、恢复学业。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针对姚艳的情况,决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姚艳存在不正确的认知:

1、她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之于它来说是一种责任。

2、她没有认识到学业对她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

3、她的恋爱观存在偏差。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姚艳做出了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放弃学业、离开父母的不理智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所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合适的。

五、介入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每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次面谈:

第一阶段:接案和建立关系

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合作式的治疗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第二阶段:认知重塑

基于上一阶段与案主关系的基础,开始尝试修正案主的错误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示,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其重塑正确认知。第三阶段:行为修正

案主通过上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陪伴、引导其对行为进行修正。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案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具体准备使用代币管制的方法,确立复学以及和家人修复关系的目标,一步步的达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李京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姚艳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姚艳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姚艳的父亲或老师同学了解姚艳的近况。要对姚艳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书 篇2

对于任何培训来说, 人们最关注的是它的效果问题。随着人们对培训认识的深入, 培训不再单纯的指参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它还包括参训者在迁移情景中应用新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培训迁移”理论由美国学者斯奇内 (Schneider, 1996) 提出来的, 被定义为“接受培训者将在培训的环境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去的程度”[1]根据Vroom的期望理论, 人们之所以把培训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去, 是因为他预期到这会给他带来所希望的某种回报或满足他某方面的需要。[2]迁移对个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迁移规律对于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的迁移结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结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类结果是在应用培训所学的过程中发生的, 为了与直接学习所获得的结果相区分, 故把其独立出来, 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迁移结果。其具体指中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后回到工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培训所学对教学而产生的效果, 如体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改进、对同事的影响等。依据以上表述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迁移结果定义为参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态度的程度以及由于应用所产生的效果。

本研究将从学员对培训所学的应用、应用对组织的影响、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三个方面探索培训的实效性。

2 研究对象

研究所选取的个案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辖区内的参加国培计划的三所乡镇中小学, 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参加国培计划的三所乡镇中小学, 确定了这6所初中和6所小学为研究场地。首先, 出自对研究的可行性, 沾益县辖区内的三所乡镇经济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教育、文化还算发达, 能够代表云南省的经济、教育、文化的一般状况。文山市三所乡镇中小学均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其经济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教育、文化相对落后, 能够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状况。六所乡镇中学和小学的, 办学规模、教职员工人数、学生人数稍有差别。在确定了6所初中和6所小学为本研究的个案后, 研究者又从12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中选取参加国培计划的12位老师为本研究的样本。

3 研究方法

本次跟踪调查主要采用两个路径, 首先在培训者参与培训完回到工作岗位一个月后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通过现场观察、查看相关文档 (如:教案、教学计划表、日记等) 、对学生、同事深度访谈进行, 考察培训完成后参训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 以及对学生及同事是否产生影响, 影响效果如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培训所学的应用

4.1.1 应用培训所学的计划或方案

培训者通过培训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或技能, 或者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补充和提高。但所学的内容首先应该反应在其教学计划或方案上, 也就是说学员具有应用培训所学的明确计划、或方案, 应用的计划或方案详尽, 具有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为下一步在教学实践的应用展开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对12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前后比较, 还查阅了个别教师的教学日记。其情况如下。

通过对培训前后教案比较我们发现、在培训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主要以简案的形式备课, 其简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人数、上课内容、小结几个部分。在课程内容上也较为简化, 如:排球课传球教案内容, 一位初中体育教师是这样写的“本次课排球传球内容包括, (1) 讲解。 (2) 示范。 (3) 排球自传 (3组) 。 (4) 排球双人传球 (3组) 。 (5) 纠错。 (6) 小结、下课, 收器材。”培训后这位教师的教案分成了三个部分即: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 和课程小结。在教师教学行为方面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行为包含了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目标达成、师生关系、思维状态。从这两份教案我们可以看出, 培训前与培训后教师教案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培训后在课程目标上更加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课程内容上能够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上教学分组适当, 队形调整合理、基本练习明确。教学方法上教、学、练有机结合。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对学生提出基本愿望和条件, 教学评价上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在查看教学日记时发现, 在12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 有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前有写教学日记的习惯, 占8.33%。其他11位在培训前都没有写教学日记的习惯, 培训后有2位初中教师和2位小学教师写教学日记, 占33.33%。从教学日记的内容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上课时学生表现, 主要以个别学生表现的好坏记录, 还有就是学生好坏表现时个人应对策略及个人心情的表达。

第二, 对表现坏的学生所进行的反思。

第三, 在学校政策下, 自己对学校体育课程及体育业余活动的一些想法, 如:一名小学教师这样写到, 现在阳光体育学校开展的很不好, 学校领导根本不知道阳光体育到底要搞什么, 一天瞎指挥, 搞得我们累死了。我想还是要和领导沟通哈, 阳光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不是为了迎合检查的胡搞。唉, 目前情况下, 又有什么办法能。

第四, 对教学设计的一些反思。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日记反应的情况来看, 参加培训后的教师在思想上发生转变, 由以前的无所谓转变为开始更加关心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更加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中使用培训时所学的教学方法。

在访谈中发现, 很多教师对培训时的教学实践及观摩课程, 及参与式教学, 课程设计中小组合作学习影响较深。当回到原学校实践时, 能很好的把学习到的新理论和技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对其同事和领导访谈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教学评价还是和以前一样, 学校举办运动会受培训的教师经验不足, 而无法主持运动会大局。阳光体育的具体操作上也缺乏经验, 比如某项活动完成后就没有后续了, 学生热情刚刚调动就没有了下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弱, 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 但层次相比县城学校还处于劣势。

4.1.2 实际应用培训所学的情况

在实际培训所学情况中主要考察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应用培训所学, 能够对培训所学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在调查时主要应用培训时学得较好的一些指标[1] (这些指标通过培训前后指标比较的T检验得来, P<0.05说明差异显著, 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 来考察参加培训教师的应用程度。如表。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培训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管理几个方面, 而教学评价、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几个方面从选择人数和频次上来说较为少, 也就是说教师在这方面应用较少。结合访谈发现, 现在中小学体育开展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这样说道:“学校领导不懂体育, 也不喜欢, 只要我们注意学生安全就可以了, 我们不只上体育课, 我们还要参加学校德育的管理。学校没钱, 没设备怎么可能把计算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 教学研究根本没时间去搞, 课程资源开发就跟不用说了, 正儿八经的还不让教, 还搞什么课程资源开发。你要上课, 课程知识、课程设计你就要完成, 不过关键要看教师的责任心了, 以前有的教师就不备课, 学校也不怎么过问。现在县里统一要求, 上课教师必须有教案这才写的。我参加过培训, 我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不管怎么, 我还是会做好自己”。

从应用反馈的情况来看, 培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并且备用应于教学, 但同时反映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管理,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而由于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和体育人文环境限制也致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所学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但同时也反应了在培训中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处于培训的薄弱环节, 有待加强。

4.2 应用对组织的影响

4.2.1 对同事的影响

主要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否有意识的与同事探讨或分享新尝试, 与同事合作改进应用策略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在12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有6位与所在单位的同行进行了有意识的交流或分享, 有4位是在学校要求下进行了交流, 有2位是同事主动问起才一起交流。其交流方式主要以上公开课的方式进行, 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到学校首先要给同行和学校领导上公开课, 以展示培训时所学。而后由同行进行评价, 评价以百分制计算, 各个学校评价标准不一。评价完成后有的学校进行了课后交流。在与同事合作改进应用策略和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教研活动中, 其中有9位教师会在教研活动中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和同事讨论, 并尝试推广培训时教师个人获得的新策略, 如他们都积极推广小组合作学习。各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 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只有通过相互的学习才能使教学及自我专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4.2.2 对学校政策制度或文化的影响

很多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完成后都想回到学校有所作为, 或者说把所学内容尽可能的在单位教学实施,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教师的学习总结看出来。对于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刚结束的时候, 学员一切感觉良好, 一旦回到工作实际情景中, 马上就会发现现实和自己感受之间的差距。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原单位对体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制度及学校文化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因素, 就需要被超越。在调查时发现12位学员中有3位回到学校后和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过面对面的培训汇报, 以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沟通, 其余的是在学校要求下进行培训感悟报告撰写。培训后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 调查的12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有9位是阳光体育活动的骨干, 他们有7位向主管领导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 6位获得了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我们在12所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查阅时发现, 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课程形式由单一的考试课变为注学生兴趣培养的选修课, 由单一的技能传授课变为理论与技能统一的业余训练课。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学校板报也出现了专门的体育版块。学校为了强化培训效果, 加强培训的辐射作用, 培训回来后让教师结合培训的收获上公开课, 课后又组织相应学科的教师举行交流活动, 同时还检查培训教师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 记入继续教育学分5分作为晋升职务的条件。同时教育局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相当重视, 经常为全县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积极争取各种培训学习机会, 让体育教师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平台, 其次, 每年体育中考过后, 教育局还组织全县体育教师进行交流, 同时还不定期开展全县体育教学课堂竞赛, 大家在竞赛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对获奖的教师进行通报表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学校和县教育局给以很大的关注, 对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 体育与健康的政策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说明“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项目的培训具有时效性。

4.3 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培训效果明显与否直接表现在学生成绩上, 即学生身心发展方面, 我们在对6位初中体育教师培训前所教学生成绩与培训后所教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 (找每位教师培训前所教的2个班级以及培训后所教的2个班级的体育中考成绩进行比对, 每个班级随机抽取35人) , 比对结果发现6位初中体育教师中有5位体育教师培训后的中考平均成绩要优于培训前的成绩。其中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培训后的中考平均成绩与培训前的平均成绩持平, 但发现考高分数的同学明显比培训前增多。在对学生的访谈时发现,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中考而进行体育学习的, 等体育中考一结束他们也就不再进行体育活动了。这说明终身体育思想在学生身上为得到体现, 学生体育行为没得到提高。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不仅体验我们培训的水平, 更体现我们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从培训的迁移结果来看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后回到工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培训所学进行了体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同事和学校体育政策发生了良好的影响, 这说明培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但同时也反映出培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调研, 以致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出现状况, 培训中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处于培训的薄弱环节, 而这几个环节正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短板, 出现这样的情况更深层次的反映了培训设计中没有的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培训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 培训迁移气氛不对等。

5.2 建议

1.在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迁移时必须关注培训前与后的整个过程。首先我们一定要保证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习得真正需要的知识。设计出于农村中小体育教师与教学实际相一致的培训内容, 培训中加强从计划到应用性练习。

2.建立培训机构、县市教育局、中小学校及个人的联动机制。培训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了确实提高培训时效性,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培训迁移氛围, 培训机构要及时的与县市教育局和中小学进行沟通, 制定有关支持培训迁移的政策, 明确应用培训所学的激励措施, 积极创建一个崇尚相互学习及创新的体育环境, 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把所学完全发挥到教学中去。

3.学校对参训教师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时, 培训机构应妥善安排专家进行持续跟踪支持, 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支持性的同事关系都有助于激发参训教师培训迁移的愿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参考文献

[1]刘雪峰, 王晓冰.培训转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科学文摘, 2003, (12) :41-43.

[2]莫寰.培训转化的因果链[J].人力资源, 2005, (3) :37-39.

对“更稳定的工作”的个案解读 篇3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他们特成熟,特实际,而我们20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应该说就业好、机会多、人傻。比如找上门的有铁道部党校,在北太平庄附近,离北师大近在咫尺,我们一帮人就没有愿意搭理人家的。当然,现在看铁道部的水够深,不去也对。80年代进中央和北京市的大机关,今天混到司局级以上的大有人在。可那时的年轻人有“不知趣”的,90年代初形成一阵风,说走就走了。

最有名的如中坤集团的黄怒波先生,前几日在央视一频道的“公开课”开讲感慨:如果不离开中央部委,现在也会是部级干部了。再比如著名京味文学作家、《北京晚报》高级记者刘一达,1985年开始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1991年去了《北京晚报》。《北京纪事》的专栏作家步雄先生1985年~1990年在市委组织部,后来就出来了,现如今供职于市属大企业北辰公司。他们都没了官位,这是真事。2013年1月11日《北京纪事》北京精神宣讲会在宣武商务酒店紫金厅召开,见着他们又核实了一下。

我大学同学,当年去北京市公安局、国家安全局的,跳槽到报社电视台,成了文化学者、老记;在国家体委的现在自己开物业公司;更有离开教育部去深圳,从此玩“消失”成了单干个体户。如此行事的优劣,曾经让不少人纠结,专栏作家连岳的一段文字,比较切中要害,看了有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灵安慰。他说:“最近刚好有件事,接触了一些公务员,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几位20多年前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的人,在发达城市当公务员,竟然有不知道电子邮箱为何物的人,而且不是个例。若不是自己的经历,我绝不会相信别人类似叙述——我相信读者中也有很多人不信我说的这件事。这也是我不建议优秀人才去当公务员的原因,这种职业太过安稳,对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有更新要求,用进废退,再聪明的脑袋,在这种环境中,都会变笨。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损失。只有竞争,那种强手压境的风险,才能让一个人的本事越来越大。这种危机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看得出来,不过这仍然无法阻止中国那种高达一万度的公务员热。如果中国做实业越来越难,开发度与自由度下降,那么公务员热还会继续升温。为养活他们,必须得收更多的税,做实业就更难——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国家破产,跟公务员臃肿的希腊一样。”(摘自《北京Time Out》双周刊2012第22期)

我对“性格决定命运”论调深信不疑,1984年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之多就不说了。是新思潮影响,也是性格鬼使神差,我放弃了从政、从军、从商、从教的N个机会,去了位于北京车公庄附近,市委党校院里的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早已改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科研处一呆就是7年。走上社会就遇着几位好领导,最先见到的顶头上司处长是已故的高起祥院长。我在他手下整一年,1985年10月他调到市委组织部,后来任副部长兼市委副秘书长。1991年4月他又回到社科院当院长,在这之前不久我已离开,去了福州市政府驻京办,工作关系出了北京。

还是说高院长,最近看北京国安超重量级球迷、社科院老朋友金汕兄2005年的回忆,甚是感人,抄录如下:

我是在五一黄金周的时候,在河南林县得到了孟固的长途知道高院长去世这个非常不幸的消息的,我感到非常震惊。在这期间,我给孟固回了电话,一再询问,希望会有奇迹发生,尽管我也知道奇迹发生不了。我感到这个黄金周是如此的不快。

我认识高老师是在24年前,当时我是文学所的年轻人,他是文学所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有几次骑车一起回家。他没有什么领导的架子,他在调入我院以前已经是北京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了,而到我院担任所一级支部书记反而没有了行政级别。我有些不解,他说他喜欢做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乃至今天,像高老师这样愿意弃官从文的人少之又少,足见他对做学问的偏爱。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急需补上更多的人才,他说80年代初,日本研究鲁迅的就有3000人,而产生鲁迅的国度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80年代初我们到密云调研的时候,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其实那时候也挺苦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好,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公民也好,他说我们的调查一定要讲真话。而且我们到了密云最穷的番子牌乡,我当时看了很震惊。隆冬三九天,居然有屋顶都敞口朝天的农户,但在不远的地方当地的书记已经建了自家的四合院。他跟曹院长说我们一定要如实向市里报告,他当时敏锐地感觉到,新一轮经济的到来,不正之风和贫富差别拉大可能要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他真是有先见之明。

所以后来我就感到高院长所以能够提出这么精辟的办院方针,能够让咱们北京社科院在一度困难和比较困惑的状况下力挽狂澜,既有他的领导艺术和他的政治才干,也有他对学术的深刻理解。一个单位一把手能够从濒临绝境的环境中,让这个单位起死回生,这需要一把手有正确的意识,超人的智慧,超前的思维,他还要把他的权力结合起来,才能洞察社科院的危机在哪里,选择社科院正确的研究方向。

看了上面这几段话,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刚出道的大学生,到了十分陌生的单位和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能遇到这样一位领导,是何等的幸运。

我们这些大学生多是社会生存的“低能儿”,我和高院长近距离亲近的一年,不但得到了“鱼吃”,还学会了一些“捕鱼”的本事。虽然是干科研管理,他仍然让我研究一些文学课题,比如作家中的“布衣”孙犁,作品虽没有吃透,但作家的人格精神却一点一滴渗透到骨血里。还有公文写作、调查报告等的指导,让我受用了20多年。甚至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在影响,让你学会快乐工作和生活。

高院长1995年率先进行北京文化产业的研究,从资料到理论举步维艰乐此不疲,他是向市委提出“北京要吃文化饭”的第一人。1996年,我从市文联调到市委宣传部研究室,受他影响开始关注文化问题,冷板凳坐了10年。2005年5月,我以理想加自信投入到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水深火热之中又过了七八年。而高起祥院长不幸在2005年5月1日去世,人生失去一位良师,四顾有些茫然。想想那几年有时在市委走廊碰到,问起他身体可好,他总是带着轻松的口吻说:“颈动脉堵了,说不行就不行。”谁能想到真的就是个“定时炸弹”。遗憾的是在他活的时候没多几次深谈,遗憾的是到八宝山送他一程,赶到时已是室空人散。

“更稳定的工作”其实就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心智的修炼,如同国家需要正确的道路和领导人的大智慧,有了就有大稳定,就有大希望。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文章自勉: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笙”,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大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到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就不能说“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2003年6月18日)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个案工作计划书 篇4

案主小苏(化名),今年25岁。

小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专业也很不错,但是换了五六个工作,他都不满意,最长的一份只坚持了3个月。

后来,小苏就干脆不再找工作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

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简单与小苏谈话后得知,小苏不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同事相处不太融洽。

他说:“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不说话,其他时候也只有工作上面的一点交流,可能他们也会觉得我比较不爱说话吧。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面,就是很压抑,特别难受。

感觉难以和他们交往。

”说话过程中小苏故意挡着脸,像一个屏障。

他坦言:“这样会觉得安心一点,和周围世界有一个缓冲。

可能是有点自卑吧。

而从高中同学小王讲述得知:小苏是新转来的同学,刚好考试的时候用铅笔涂答题卡,我无意中看到小苏拿了一只铅笔用手在剥,用牙齿在咬,一个人很沉默地坐在那儿,走过去看了原来是没有工具去削笔。

小苏解释:害怕去和周围不熟悉的同学接触,因为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法借。

苏妈妈说,小苏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放假的时候小苏就是经常呆在屋子里,很少出去。

但是苏妈妈也很少对他有什么要求,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虽然是小孩,也有独立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所以也没有强制他与别的小朋友出去玩之类的。

小苏觉得自己的性格与从小妈妈对自己过于冷漠有很大关系:“在我感觉,母亲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关心我的感情,小时候谈稍微深入一点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来考虑到我的心情。

”“她做事情,从来没有我插手的余地,或者没有去插手的必要。

只是我完全可以去依靠,好像我什么都没办法给她做。

”在自己不满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离婚了。

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就非常少,即使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从来不和自己一起玩。

“我知道母亲不容易,就想帮帮忙,但是总觉得母亲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现在在家里,小苏每天对着电脑,很少做家务,晚睡晚起,妈妈下班做菜给他吃。

(注:案例来源为本博客,感谢沈狄姐上传的案例)

二、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三、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对于工作不满意,有自我放弃的倾向

表现为:经常更换工作,每份工作坚持的时间都很短;在工作中并没有感到愉快或有成就感;现已放弃工作在家,处于待业状态

原因:性格过于内向,导致与周围同事的接触和交流过少,人际交往形成障碍,致使其更加孤立并倍感压抑,越来越逃避工作与各种社交场合,最后严重到放弃工作

问题二、从小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表现为:外在穿着及打扮即显示出距离感(突发遮住眼睛);无法融入同事的谈话中;学生时代不敢向同学借文具用品

原因:父母离婚较早,案主较少体验到父母给与自己的关注;与家人的交流很少

问题三、案主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关系较为冷淡

表现为:案主辞职在家后主要是面对电脑,也很少做家务;也极少与家人交流

原因:案主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案主表现较冷漠;虽然担心他,但是又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此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过多的关心

服务目标:

福利院个案工作计划书(精) 篇5

案主姓名:孙阳光 初次见面日期:201X.4.18 地点: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放学的车上 需要干预的问题:

缺乏安全感,不能和他人建立亲密挂席,人际关系差。家庭图:

家庭妈妈(李妈、贺妈、曹妈)社工

孙阳光(案主)杨丽朱雅娟朱闵芝袁斌李辉刘浩 背景资料: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 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个案资料摘要 个案资料 重点注明

引发/重要事件

1.在校经常因打假受伤。2.经长欺侮、诬蔑其他家庭孩子

3.学习差,09年期中考试两颗均考0分。4.对社工和家庭妈妈说黄 曾作出的调适及成效

李萍及李小晶等社工在大三班时曾经对他进行干预,但升入小家庭后就没有干预过。

家庭妈妈经常训练他的肢体活动,并对他的问题行为进行纠正。情绪状况

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熟人表现不积极;自卑;脾气暴躁;喜欢狡辩说;瞧不起班组里的孩子。健康状况

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神智清醒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支援网络

1.院内社工的关注(李萍、李小晶等社工)2.家庭妈妈 3.义工

4.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目前居住状况

同其他六个孩子居住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 社工评论/分析

1、案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应该通过其他渠道找出它缺乏安全感的真实原因

2、学习成绩的不好对他影响很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3、案主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其他 无

个案工作干预计划 张希营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 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1)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2)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 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3)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4)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5)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6)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7)阳光渴望亲情。但他的防备心情很重,要走进他的内心,获得他的信任很困难。他知道李小晶、李萍、邓姐姐对他很好,但不是很信任她们,因为她们的身分代表机构,他们是姐姐,但不是朋友……我能走进阳光,取得阳光的信任,主要是我向人们承诺:“我们之间的事,我们谁也不能跟家庭妈妈说。”我这样承诺,也这样做到了,在我的身边,他们可以任意地去玩、肆无忌惮地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了一身无拘无束天地,这是符合孩子本性的。我听过正式社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阳光没有考好,第二天便有很多人问阳光,你是不是没有考好呀?我想反问”福利院的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吗?

(8)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1)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2)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9(3)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i.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ii.分目标:

(1)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2)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3)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4)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 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1)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

(2)倾听与尊重。孩子发泄时会很激动,什么都说,话语也不加考虑。我要认真地听,并不给予价值判断。(3)同感。对他们的感情表露报以同感,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11(4)保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

(5)强化。不断强调它们是一个整体。

六、具体实施计划

定期与案主见面:每周三至周五的下午5:00去小家庭,与案主熟悉,并逐渐建立关系以及基本情况。

通过现在负责和以前负责过小家庭的社工交流,与家庭妈妈交流,了解案主的情况。

通过查阅案主的档案了结案主的基本情况。个案与针对小家庭的小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在每天小组活动结束后的剩余时间内,专门同孩子们一起聊天、玩耍。

第一次会谈:从同辈群体中去了解案主的问题,并为案主进入机体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通过与案主的同辈群体接触,进一步了解案主的状况,寻找造成案主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并通过小组活动建立一种亲密的信任的小组关系。时间:201X年6月13日

第二次会谈:巩固亲密群体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案主的情况 主要内容:一次会谈无论是信任感亲密感都不深,所获得的资料也不一定准确,所以,要进行第二次。预计时间:201X年6月20日 第三次会谈:引导案主发泄情绪。

主要内容:在前两次会谈的基础上,让案主与其他朋友集体发泄不满情绪。同时加深亲密群体的亲密程度。第四次会谈:结案

主要内容:对本次个案进行评估。并且对于关系中断可能产生问题的解决。

预计时间:201X年6月27日

七、评估方法或工具 l工作者观察 l案主的自述 l家庭妈妈的反馈 l正式社工的评估。我的个案过程报告 张希营

作为工作者,我很早与阳光接触,可是只有每天的下午5:00以后才有时间去小家庭,但他们在吃饭,然后就要写作业,我没有机会和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他出去玩的时候,也不会停下来静静地与我对话,直到最后的三周,我给他们做小组,才能和他亲农牧民地接触,关系建立得相当好,从他的表情动作中我可以从那时起地判断出,但是关系建立得太晚了,我的实习不得不结束了,我没有时间和机会在帮助孙阳光在做一些深入具体的干预。我的个案与小组是同时进行的。

我没有把他单独出来找他谈话,而协助他建立一个同辈群体,在维护他的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他找到一种归属感。我们成立了福娃团队“我是营营,是藏羚羊,代表奥运五环中黄色的那一环”这是阳光教我的,他是贝贝,是大熊猫,代表奥运五环中黑色的那一环。我们彼此承诺在小组中发生的任何事情,安全的归宿,我也同孩子们打成一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作为好朋友,他们告诉我,他们每个都有男女朋友。我问阳光:“你有吗?”阳光害羞地承认了,在与他们交谈中,他们对“性”很感兴趣,谈话中不少话语中提到了“日”。在他们这个懵懂的年龄,提到性是很正常的,童言无忌,我没有丝毫做作,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他们能跟我说这些,是把我当成自己人,说明我深入到了孩子的亚文化当中。但作为社工,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次“性道德”。性交往的传统道德规范,我把这个建议告诉了王晶。

福利院的孩子生活得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我决定给他们一个宣泄,表达的安全空间,小家庭走廊的另一头一个心理咨询室,在我看来形周虚舍,它只会协助护理人员的工作,但在孩子看来,它是不安全的,因为它依然代表机构,而孩子们认为机构是不自由、不安全的。

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刘浩与杨丽说他们有个愿望,想吃包子,我明确表示“没问题”,并在第二次活动中满足了他们。这件事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好的方面是孩子们在我面前全部都不拘束,他们尽情的向我吐露心声,不好的方面是他们变本加厉向我提了好多不合理的请求,我明确 15 地告诉他们“不可以!”尽管他们很失望,尽管他们想赖皮,但很清楚,哥哥从来没有答应过。

他们告诉我,他们很恨贺妈,贺妈经常打他们,他们向我描述加妈用的钢鞭,每个人都有被打的经历,我让他们把此时的心情画下来,杨丽画了一支大手,贺妈画在掌心,她说想一巴掌把贺妈拍死,刘浩画了他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坐飞机离开福利院去美国。领着心爱的小狗流浪,他画了一张试卷,考了67分,旁边贺妈拿着长长的钢鞭,旁边写了两个字“打、打”,雅娟画了一幅外面的世界:红日、白云、绿树、芳草、很广阔的天地,只有阳光画了一幅画,画进了每个人,刘浩牵着一只小狗……“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快乐地生活着。杨丽显然不满阳光的画,她要求阳光在画中加上了胖胖的贺妈,并写上一句骂人的话。

此时,我没有做任何的评论,也没有提任何建议,我只告诉他们“你们是一个集体,所以你们要团结”毕竟他们站在了同一个立场。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派:刘浩与杨丽是一派,与之对立的是雅娟,而阳光则只沉浸在 自己的世界中里,哪一派也不站,无论与雅娟还是刘浩、杨丽都没有实质性的冲突,所以阳光在这个集体中是安全的,尽管这个集体矛盾重重。

时间不允许,所以我的个案很不情愿地结束了,我知道小家庭还有许多关系要处理,对阳光的干预还要继续深入,但我没有机会了。个案评估

案主姓名:孙阳光 接案日期:201X.4.18 结案日期:201X.6.27 工作员姓名:张希营 评估时间:201X.7.1 统计摘要: 会见次数:4次 干预目标:

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分目标:

(1)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2)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3)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4)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干预结果: 1.工作者的观察(1)亲密群体的关系:

“福娃团体”的关系十分亲密,大家都保守着团队的秘密,尽管在团队中会以“我告诉妈妈去!”相威胁。阳光也很喜欢在团体中和大家一起玩。

我发现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派:刘浩与杨丽是一派,与之对立的是雅娟,而阳光则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里,哪一派也不站,无论与雅娟还是刘浩、杨丽都没有实质性的冲突,所以阳光在这个集体中是安全的,尽管这个集体矛盾重重。(2)与工作者的关系:

在结案时,阳光说:“哥哥,我送给你一幅画,已经给李小晶姐姐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阳光给别人送礼物。他还和刘浩他们一起装哭让我留下来。不过在我离开时他很难受。

(3)家庭妈妈的评价

据贺妈反映:在我做小组与个案这段时间,阳光与小家庭的另外几个孩子表现都很好。

2、其他对于未来干预的长期目标和建议

1、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2、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3、给福利院提几个建议:

(1)做孩子的工作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2)给小家庭的孩子做一个关于“性道德”的教育。(3)及时协调雅娟与杨丽、刘浩的关系,继续对跟进雅娟的个案干预。

(4)纠正贺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恰当方法。(5)尊重孩子气的隐私。

(6)让福利院的孩子气同家庭孩子一样自由玩耍。

4、工作者自我评估

我的目标定得很小,并且借助小组的经验,我的这个目标很好地完成了。

我的方式主要是借鉴小组工作的方法。我觉得个案的方式不要太死板,应该根据目标的需要而变化。在对一个人辅导的过程中,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能达成目标。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这是我在个案工作中比较得意的一点。

计划生育三项制度个案答疑 篇6

一、奖励扶助

1、“只生一个独生女”界定标准是什么?

答:“只生一个独生女”仅指一对夫妻一生中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对象;或再婚后没有再生育的,子女数分别认定,只生育一个女孩的一方或双方,可以享受独女户标准。

2、再婚夫妻,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前有过生育史,再婚后合法生育一个女孩,问初婚一方奖励扶助金标准能否按“只生一个独生女”标准执行?如果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前也没有生育过的,再婚后合法生育一个女孩的,该夫妇能否都享受独生户标准?

答:第一种情形不能按独女户标准执行。第二种情形可以按独女户标准执行。

3、一对夫妇,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再婚一方再婚前生育过子女,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再婚后双方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问未生育的一方是否符合条件,如符合条件可享受多少奖励标准? 答: 未生育一方可以纳入奖扶范围,标准同另一方。如另一方违法生育,不符合奖励扶助,则未生育的一方也不能纳入。

再婚夫妇,一方有生育史,一方无生育史,再婚后共同合法收养子女,无生育史收养子女的一方可纳入奖扶(不论另一方是否符合条件)。但再婚后未共同收养子女的,另一方如不符合条件,无生育史的一方不能纳入。

再婚夫妇,一方有生育史,一方无生育史,无生育史的一方婚前合法收养子女的,如符合其它条件,可以纳入(不论另一方是否符合条件)。

4、一对夫妻,生育一男孩后又于1982年之前抱养一女,后该抱养女和自己儿子结婚(但现在又离婚了),问:该夫妇是否符合奖扶?

答:参照奖扶政策性解释第12条,随着该养女与其子结为夫妻后,即与该夫妇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因此不考虑其中离婚的因素,该夫妇可以享受。

5、一对夫妻,男方是本地人,女方是智障人员,无法取得相关证明,结婚后生育一男,后未再生育和抱养子女,在本地已经居住近30年,女方无法说明自己是从何处来,有时说是省外的,有时又是省内的,该夫妇是否符合?

答:参照政策性解释第20条,视为迁入前无婚育史,可以享受。

6、一对夫妻,女方是知青下放,双方婚后生育二女孩,后该女与男方离婚,回原籍(子女也带走),男方离婚后未再婚,也未再生育、抱养过子女,因不知知青下放期间户口性质如何认定,故问:男方是否符合?

答:参照奖扶政策性解释第2条,男方可以享受。

7、1981年6月24日以前,生育两个孩子,现有子女数符合条件,这两孩子性别是否考虑? 答:不考虑。(确认时间在1981年6月24日的基础上顺延9个月)

8、一对夫妻曾怀孕6个月,早产,无材料证明婴儿产下是活产,还是死婴,如果周围群众认定为活产,能否可以纳入奖扶?

答: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该早产儿是死婴,且周围群众均认定为活产,可以纳入奖扶。

谈谈个案工作在社工领域中的应用 篇7

一、个案工作的目标及应用领域

增强社会功能是个案工作的综合性目标。个案工作目标可以包括终极目标、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

(一) 终极目标———挖掘生命潜能, 趋向自我实现

决定一个人社会功能水平的两方面因素即个人应付能力和个人、社会需求 (人生任务) 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水涨船高”的关系。就是要培养案主通过自发和有创造性的劳动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趋向人性的自我实现, 其中包括成熟健康的人格和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 中期目标———恢复自助能力, 选择适当生活

例如, 一位痛失配偶的案主, 整天躲在悲伤情感的体验里不能自拔, 正常的生活没有了, 人生失去了目标, 失去了平衡。面对这样的案主, 工作者不仅要帮助疏导悲伤情怀, 还要帮助案主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不仅要帮助案主恢复正常的生活, 还应该帮助案主调整自己, 适应配偶不在的生活状态, 以便选择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根据案主意愿, 或安排好单身生活, 或帮助其建立新的婚姻关系。

(三) 具体目标———解决具体困难, 排除情绪困扰

个案工作通常帮助案主解决的具体问题分三类:帮助案主疏解情绪困扰;帮助申请经济援助;帮助案主做具体的事情, 如帮助介绍一份工作、申请一所学校、疏通某种关系等。这就要求个案工作者不仅要有尊重、平等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技巧, 还应了解广泛的信息, 特别是要熟悉各种福利政策和相关信息。

二、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在个案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行业个案工作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社会需要的增加, 个案工作服务在传统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走进了学校、医院、监狱等其他专业场所, 服务于儿童、老人、家庭等待定人群, 出现了行业个案工作。

(一) 学校个案工作

学校个案工作是指, 在学校设置专业人员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及学校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而提供的个别化服务。服务对象基本是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学生, 因此, 要求个案工作者对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对学生开展个案工作, 还须注意与学校其他的专业机制进行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 既是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服务者, 也是青少年权益的维护者。

(二) 医疗个案工作

医疗个案工作是指, 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的以病人及家属为服务对象的个案工作。可以通过个别的方式为病人及家属解决由生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经济问题, 提供包括资金、物资和人力方面的援助。医疗个案工作者职责包括:协助医务人员了解与病人的发病、诊治、康复等有关的社会、经济、情绪等信息及社会的阻力和助力;帮助病人与医生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与合作;帮助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应尽的责任;帮助病人需求支持资源;帮助病人及家属解决情绪困扰等。

(三) 矫治个案工作

矫治个案工作是指, 司法机构中开展的为犯罪青少年、服刑犯人、刑满释放人员、吸毒卖淫者提供个案工作。这些人员因反社会行为、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制裁,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个案工作者的配合, 帮助他们以正确的心理态度接受改造, 并且以积极心态重返社会,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家庭个案工作

家庭个案工作是指, 对处于失衡状态中的家庭提供帮助, 使其解除困难、恢复平衡的个案工作。对象是整个家庭, 包括每一个家庭成员, 其关注的问题包括家庭的经济困难、家庭成员心理问题、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的障碍等。通过个案工作方法, 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心理与情绪上的辅导, 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帮助寻求支持资源等。

除了上述个案工作应用领域, 个案工作在军队、农村、企业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另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个案工作, 例如, 儿童个案工作、老人个案工作、残疾人个案工作等。在中国内地, 个案工作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 工、青、妇组织早有个别工作的传统, 只是刚刚开始将专业社会工作的手法融入其中。由此可见, 个案工作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或空间发挥着作用。

三、个案工作基本技巧

为实现个案工作目标, 与案主的沟通尤为重要,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就是沟通, 在个案工作中需要高超的沟通技巧, 从而对案主产生正确的影响, 确保对案主提供的有益帮助。

(一) 沟通的原则

1、树立尊重理念

尊重在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被人尊重, 会令人产生价值感和自信心,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尊重既是人性的基本需要理念, 也是人应该培养的一种品格。

2、培养同感能力

“同感”强调主体应动用自己心理的情感区域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当一个人知道有人不仅了解自己为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且还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 心中便会生出对对方感激、信任和友好之情。对个案工作沟通而言, 作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 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向案主表达自己对他的感受, 更重要的还要告诉案主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 从而帮助案主能够从更高的层面认识和了解自己及所面对的问题。

(二) 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一种符号互动, 沟通双方运用传播符号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把话说得悦耳、准确、恰当、巧妙, 同时运用身体符号, 包括人们在传递信息时的眼神、表情、身体姿势、动作等。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特点, 人可以话不由衷, 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和关心, 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来解读其内心世界。

(三) 会谈的技巧

1、支持性技巧

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 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 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

第一, 表达专注: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专注品质, 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 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知觉专注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专注, 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第二, 主动倾听:工作者主动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鼓励案主多说话, 自己多倾听。工作者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经验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除此, 工作者还需要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

第三, 同理心: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 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内容。

第四, 鼓励支持: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 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 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

2、引领性技巧

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作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地表达和探讨, 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 协助案主作较深入的自我探索直至更深的自我觉知, 以推动会谈进程。主要包括:澄清、对焦、摘要、面质等几种技巧。

3、影响性技巧

个案工作计划书 篇8

摘要: 个案管理方法针对信访社会工作的特点,可以借助评估来规范服务过程、检验服务效果;通过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寻求更好的工作思路;借鉴管理的特质,推进工作的有序开展。专业工作方法应用于本土性社会工作领域,以坚持社会工作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把持助人自助与待人真诚的理念,运用资源动员与整合的系统策略,坚守严谨而不失关怀的人文科学性为依据,实现更优化的“嵌入”。

关键词: 本土化; 个案管理; 信访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5306

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系统规范又不失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我国特殊的制度模式和文化传统影响下,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故此,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十分必要。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在本土性社会工作的现实基础上,探索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专业工作方法和处遇技巧,从而形成两者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本土服务模式。

基于基层信访工作实践,笔者进入N地区办事处信访办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参与观察。观察工作人员的接待过程及整个互动过程,并完成观察记录。期间共收集13个个案,其中互动三次及以上的5个。此外,还针对个案的历史档案做文献研究,全面剖析该信访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和机构工作过程,并从中选取4个互动三次以上、涉及问题领域各异但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还对机构2位全职信访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工作者所秉承的伦理价值、采用的方法技巧、面对的工作环境等信息。本文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探索个案管理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即:个案管理的理念、程序、方法如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应用会给信访社会工作带来哪些变化,能否起到推动信访工作革新的作用?

一、传统信访工作及其弊端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信访工作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按照现行国家《信访条例》规定,属于信访问题的信访事项。二是非信访事项,但属于基层矛盾调处范围内的,需要行政机关参与协调处理的问题。信访作为基层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和权利维护手段,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制度设计、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也迅速凸显出来,择机访(指上访者选择重要节日、会议期间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群体访(指具有相同诉求的上访群体有组织、有目的地聚集,共同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对传统信访工作弊端的厘清,是寻求社会工作介入信访的现实背景。梳理众多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到传统信访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价值的非中立性。一方面受制于信访制度核心价值的政府权威取向,信访部门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将自身工作性质定位成“上传下达”的中转站,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上访者的“围追堵截”时有发生。[1]另一方面表现为信访部门对案主信息的掌握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导致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访者常带有负面评价,[2]这显然不利于问题公平公正的解决。价值的非中立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关系的建立,成为了工作者和来访者之间达成相互信任的最大障碍。

其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方面,传统信访工作存在程序不够完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信访渠道过窄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信访工作“一事一议”的原则容易导致工作者过度重视上访者的诉求本身,[3]而忽视其个人经历、家庭关系和所处的环境系统,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并易于引发重访。可见,传统信访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更没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这也就必然导致了其僵化和矛盾重重的现状。

再次,工作者的非专业性。在很多本土性社会工作中,工作者队伍能力不足和缺乏专业知识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曹彦从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方面考虑认为,信访工作者的非专职化和非专业化,会导致他们缺少科学工作方法的指导,仅从经验层面出发处理问题,难免出现片面性的问题,[4]最终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最后,可用资源供需不平衡。多数上访者都希望通过信访渠道获得实际利益,但问题就在于传统信访渠道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足以满足持续扩大的需求量。[5]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深深制约着信访工作的发展,其原因是工作者不但没有给予资源的权利,也没有全面链接资源、调配资源的能力。这还会诱发工作者和上访者之间的信任缺失,十分不利于工作的推进与问题的解决。

二、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评估案主及其家人的需要,适当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导多元的服务,以满足特殊案主多重需要的一种提供服务的方式。个案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从整合视角出发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个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可以充当倡导者、经纪人、协调者、辅导员、解决问题者,等等,这就对从事个案管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按服务输送方式来划分,个案管理可划分为“角色为本”“组织为本”和“责任为本”三种模式。其中组织为本的模式注重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对服务对象进行多面向的评估,制定并且检查整个服务计划。管理员的职责从协调各项服务到领导一个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个案管理讲求从案主水平干预和环境系统水平干预两个面向出发。从案主干预出发,按照社会工作通用过程作为指导开展工作,并且注重协调和监控服务发送过程、为案主主张权利和资源,并且重视评估。从环境系统水平干预,需要通过分析环境的优劣、描绘想要达到的结果、选择改善的策略并且持续修改策略和结果的过程来完成个案管理。[6-7]

我国关于个案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务研究也十分有限,现存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老年人照顾、戒毒、社会救助、社区矫正、医务社工及灾害应激介入等领域。[8-12]以探索性研究为主,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表现出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方法已经开始在多个微观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但模式归纳和方法分析还比较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者多偏向于从案主层面出发,究其原因是,工作者缺乏足够的权威、资源与影响力来改变既有的政策环境和组织环境。

三、个案管理应用于信访

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的探索笔者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中,进入到N地区办事处信访工作办公室,对办公室工作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在此期间参与机构科务会、初访接待、重访接待、集体访接待及社区下访、联席会议、敏感时期重点人看护等工作。每周回顾反思参与观察过程,并做好参与观察记录。

观察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访工作中,虽然各类问题较为突出,但工作理念、方法、技巧的转变和革新已经悄然开始。工作者所运用的特殊矛盾化解机制就来源于长期的实践探索。这种在应对范围和应对机制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信访工作的工作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将继续探讨的是个案管理如何“嵌入”其中,并产生应用价值。表1所列内容为后文分析中所列举的个案案主及其基本情况。

案主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到本市后,在插队期间的工龄不被计算,要求享受本市职工退休医疗及社会保障案主退休后社会保障水平低,生活困难,儿媳失业在家,家庭生活压力大,案主为群体访组织者和领导者

新一年度,适合案主的医保政策从农民合作医疗转为了职工医疗保险,这一改变导致他只有在医疗费用达到1 800元之后,再消费的部分才可以得到报销,但按原有政策,他可以得到直接给付的每年2 000元医疗费用,来访要求政府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案主为物业农民职工,工资水平低,配偶无工作,孩子在上学,更加雪上加霜的问题是,他的妻子在春节过后查出得了重病,他的工资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可谓杯水车薪

案主所居住地区面临拆迁,近几年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案主邻居李某在没有得到吴家允许的情况下拆除吴家的三七墙,贴着吴家起了小二层,也就侵占了半米的排水距离,致使一旦下雨,从李家屋顶流下的雨水就会直接侵入吴家院子,至此两家反目,邻里纠纷无法调和,吴某要求相关部门拆除李家违建,恢复原样案主表现激烈,情绪激动,扬言如果得不到解决,就要采取激烈手段

案主所居住房屋为“村改居”住房,因为房屋漏水,无人负责而前来上访

事后了解到,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邻里也存在长期的矛盾,物业并非推脱,但期间修理了两次没有起效

(一)信访社会工作的特点及其与个案管理理念的契合信访社会工作具有涉及范围广泛性、复杂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广泛性体现在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包括拆迁遗留问题、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干群矛盾、工作纠纷、政策咨询等。复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信访社会工作处理的问题多数涉及不同利益主体,难以制衡。其次,信访社会工作的问题多为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纵观分析,“一事一议”很难根治问题。边缘性是信访社会工作最突出的特点,这和我国现行体制有很大关系。第一,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晰,致使很多问题可以由信访解决,也可以不归信访解决,出现了一种“解决是情分,不解决是本分”的说法。第二,信访社会工作中时常出现工作范围和政策、法律的边缘相交叉现象,这使得工作变得异常困难,通常需要等待时机、等待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例如,案主A的问题表现为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退休后回到城市,不能享受医保政策。这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政策修改后,与原政策不衔接,伤及个体利益的问题。这一个案在处理上,只停留在无法承诺、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劝解。在基层没有得到良好调处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体访和越级访的情况。这也真实地体现出关乎政策、关乎制度、同样关乎个体利益的信访社会工作对更具灵活性、综融方法的迫切需求。

信访社会工作的广泛性、复杂性和边缘性特点就要求从个别化的需求出发,选取恰当且富于变化的工作方法。相应地,个案管理的方法注重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分析、对预期结果的描述、制定个案计划、帮案主链接各种资源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计划和策略的方式来完成个案工作。从理念上看,个案管理不光涉及案主自身,还强调对其家庭关系、社会职业关系、社区关系的工作,系统的工作可以帮助案主从心理、身体、社会支持多方面得到改善。所以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二)开展多面向评估与记录的重要性在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学者们多将关系建立阶段的来访者特点概括为:主动求助性、情绪低落、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对工作目标达成的迷茫性。[13]而信访社会工作中的工作对象有其区别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访者的鲜明特点。

信访社会工作中,多数来访者可归入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范畴。例如,案主B,为每年1 800元的医保报销起点而备受压力,进而质疑医保政策。案主C因邻里纠纷得不到解决就扬言要“自杀”。类似来访者屡见不鲜,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特征。从年龄上看,来访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普遍处于社会的底层,失业、无业、退休的现实情况致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进一步表现为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社会认同度低且缺乏向上流动的条件。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来访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多体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多疑、暴躁易怒等。更有一些来访者有特殊的经历,例如离异、坐牢、经历过重大灾难,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反社会”倾向。

可以看到,针对信访社会工作的案主,开展个案管理所提倡的多面向的前摄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前摄性评估可以使工作者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婚姻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化水平等多项指标进行掌握。这不但为后续工作中服务目标的设定和服务计划制定打下基础,更为服务效果的评估做好前测。

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过程评估和结案时的影响性评估也是个案管理过程效能的重要评定依据。很多信访社会工作的个案之所以会持续很长时间,进展渺茫,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应用良好的跟进和评估制度来将个案进行良好的梳理。评估的过程可以成为个案推进的动力,起到监测的效果,还为整个工作过程起到指导作用。评估还为个案的结案提供依据。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在接案之初就让案主和工作者清晰大体的服务路径,使案主有一定的期待范围,从而预防由于现实与期待的差距所诱发的缠访(指上访者反复多次为同一信访事项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和闹访(指上访者在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中,采取过激言行以期满足诉求的一系列行为),还可以使个案的结束时点清晰可断,有助于信访社会工作的规范化。信访社会工作已经建成了市区两级的网络平台,随着个案管理经验在信访社会工作领域的积累,经过匿名化处理的个案记录可以在已经建成的信访工作平台进行共享。这样,在这一领域范围内可为更多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依据。(三)工作者角色在服务过程中的变换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在工作中遵守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并且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工作的。他们所在的机构大都独立于政府之外,期望和案主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专业关系。而信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及与政府的关系都与专业社会工作中的工作者存在明显区别。现阶段我国的信访社会工作者从职业类型看,属于国家公职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和职业责任。从阅历上看,他们大都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并且“了解情况”。这种阅历让他们掌握多方的资源,做起工作来表现得游刃有余。如果将这种处理问题的策略从角色变换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规划,可能会为信访社会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在个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需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变换,这和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践十分契合。在现实工作中,正是因为信访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好和政府、案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案主单位、所在社区、住所物业公司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所以其角色也要不断变换。例如,在处理案主D的个案中,案主因为房屋漏水,无人负责而前来上访。但随后工作者就了解到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邻里也存在长期的矛盾、物业修理了两次没有起效等情况后,首先安抚案主的情绪。在随后的跟进中,一方面联系邻居和物业共同商议防水修理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妻子联系社保所,为其介绍可就业的岗位,这样使得个案得到良好的处理。可以看到,在某一个案中,信访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一角色可以是政策变革的倡导者、服务链接的协调者、案主能力挖掘的使能者、面对案主实际困难的问题解决者,等等。可以想见,如果信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有意识地针对每一个个案,有意识扮演自己可以充当的角色,那么服务的效率将必然得到提升。(四)从协调各项服务到领导一个团队在专业的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秉持的价值是“同案主一起工作”,这使得专业关系因为工作者真诚、接纳、平等的态度而变得易于建立。工作者从“人在情境中”出发,帮助案主链接各方面的资源,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去完善案主的网络支持系统。但在信访社会工作中,由于案主诉求的明确和迫切,工作者同案主的关系建立,单纯凭借对案主的接纳、包容、支持、陪伴和同理心显然是不牢固的。要得到案主的信任,需要工作者在建立真诚专业关系的同时,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为案主建立一个平台,协调好各相关利益主体。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工作者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整合资源,领导各利益主体,就个案情况组成一个工作团队,责权分明,有效沟通,彼此协调,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信访社会工作中,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工作方法。在接案之初,信访部门就个案现实情况协调各相关部门参与联席会议讨论,从多维度、多利益主体的角度分别剖析、评估,拟定应对方案和实施路径。在后续工作中,由于联席会议探讨充分,各相关部门都对这一问题达到了解的程度,对自身的支持方式也比较清晰,有利于后继的沟通与协作。当然,个案管理是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团队服务构架的搭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是资源提供的网络。在个案C中,案主与邻居邻里不和,缘起是双方的房屋改造都没有达成相互的谅解。在单方面工作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工作者组织联席会议,邀请城建部门、司法部门、案主及其邻居、所在社区工作者来进行协商。在会议中,工作者引导各方从房屋的丈量、双方权责的划定、邻里关系的修复、家庭问题的调查几方面进行了澄清,陪伴现场情绪激动的案主进行了情绪的宣泄,最终商定了问题解决的路径。

可见,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需要工作者在必要时充当管理者,领导一个团队一同工作。不仅调动服务对象参与,还协调各主体参与。赋予信访工作者调动资源的能力,从而避免因为资源辐射不足而限制个案的推进。这也充分体现了信访社会工作桥梁和平台的特殊作用。

四、结论与反思

信访社会工作来源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趋势与传统信访工作僵化落后的双重背景之下,由于看到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信访工作的现实契合性,政府和社会工作学者开始探讨信访社会工作的可行路径。

首先,信访社会工作需要做的是借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使被动工作开始向主动工作转变、专业技术方法代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赋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第三方立场同样取代了政府职能。[4,5,14]在工作中对案主采取平等、尊重、接纳、非评判态度,对其信息保密,给予聆听与疏导,注重过程中同理心表达,协助其协调社会关系和整合资源。

其次,着力搭建起政府与上访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张明锁和杜晓楠通过对郑州市“万警进社区”活动及信访工作的“义马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在信访工作中完善民众诉求渠道是重要且必要的,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是建立健全民众诉求表达渠道的可行性路径。[15]信访工作中遭受“污名化”的案主往往对法律失去信心,对政府失去信任。社工要做的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与社区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实践,其程序、方法和理念都有良好的适切性。针对信访社会工作具有工作范围广泛、复杂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个案管理针对每个个案提供从接案、评估、设定目标、工作计划、检查与再评估的系统服务,符合实际需求。个案管理使用多阶段评估,在信访社会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规范服务,更清晰地梳理服务过程,也为案例总结存档,并为类似个案提供借鉴创造良好的基础。借鉴个案管理中注重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思路,为信访社会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基于信访社会工作中联席会议等方法与个案管理的结合,研究建立更多有效的服务策略,整合和调配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信访社会工作中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如此,个案管理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可以一改信访社会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工作者的专业性。在看到个案管理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实践所具有的优势与意义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本土化社会工作在借鉴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时的“弹性”。不可以生拉硬拽,过分推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也不可踌躇不前,否认本土化社会工作借鉴好方法、好技巧的可能性。

合理的借鉴与应用需要把握社会工作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助人自助与待人真诚的理念、资源动员与整合的系统策略、严谨而不失关怀的人文科学性。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的摸索中,在方法借鉴与理念综融的实操应用外,对社会工作本源的回应, 对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善与充权,对社会政策倡导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可发挥作用的思考,对社会制度的革新与体系性建设更是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所在。社会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加深对国情、社情的理解,丰富自己,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木薇.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实践的拓展性探讨[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8):18-21.

[2]吴同.社工介入信访有何作为[J].检察风云,2012(18):7-9.

[3]刘清.透过个案工作浅析农村信访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9(1):139-145.

[4]曹彦.论上访群体的社区维稳及社会工作的介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6-59.

[5]吴越菲.信访社会工作:社会理性秩序的助推器[J].检察风云,2012(18):16-17.

[6]刘卫华.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与机构政策[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1):33-35.

[7]邓锁.个案管理:多元福利背景下的服务整合与发送[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0(7):33-49.

[8]仝利民.个案管理:基于社区照顾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9-33.

[9]周湘斌.个案管理服务:适合于社区矫正的社会服务方式[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3):11-16.

[10]高灵芝.个案管理应用于社会救助的优势与思路[J].东岳论丛,2010(9):139-143.

[11]陈建平.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2):115-121.

[12]欧颖.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探究[J].社会工作,2013(4):86-94.

[13]王瑞.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本土化特性[J].社会工作,2012(9):34-36.

[14]张风艳. 社工介入信访:全程示例[J].检察风云,2012(18):10-11.

上一篇:网络研修英语教学案例下一篇: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家长会发言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