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共12篇)
个案工作 篇1
1 社区工作认识。
社区工作, 即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就是社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综合利用社区的资源条件, 完善社区的各项功能, 处理社区出现的某些问题, 推动社区的文化、经济等良好发展, 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一种。我们传统的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其中, 个案工作是以个人或者单个家庭为服务对象, 运用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巧, 通过了解单个对象的心理特征并对应其需要, 帮助调整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增强对象社会适应能力的工作目标。
2 社区工作者能力需求。
我们现在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社区工作者首先应该通晓社区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社区工作必然有着自身的比较独特的工作准则和过程, 工作者必须要了解此工作的特点, 掌握基础能力。其次, 社会工作本身就是比较广泛的工作类型, 现代社会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 是融合了很多现代科学成果的。最后, 还要深入透彻的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 相应的特点, 并且要积极适应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社区工作的进展, 还有最后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关系的影响。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之一。工作者面临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 因此要理解好‘人’的重要性, 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 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 最终形成比较好的人际氛围。
3 个案社会工作的相关转移应用。
在个案社会工作中, 要着重体现个案工作解决的重要性。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普遍的是由个人问题上升而来的, 例如儿童的教育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恶性犯罪等等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
3.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 社会进步带来的一些压力在成年人身上造成动力的同时也加速了精神的紧张。
为生活的奔波使得他们很少抽出时间参与家庭工作, 比较多的是把家庭工作留给父母或者社工。儿童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健康茁壮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 合适的儿童教育在社区工作中是有必要进行的。
目前社区中, 儿童问题主体比较多的是农民工子女。虽然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在这方面有了指示, 但是要在社区中落实, 还是需要社区工作者付出大量的工作。儿童教育是社会工作的范畴, 理应在社区中得到解决。社区的社会工作功能可以保障儿童教育问题的顺利解决。简单的说来, 社会工作有稳定社会、发展社会、预防、配置资源、复原功能等五种功能。稳定社会和预防功能是社区工作最基本的功能。社区预防功能, 也可以使儿童教育在没成为社会问题之前得到有效的控制。社会工作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社区工作方法来实现的。
儿童教育问题, 社区工作可以直接针对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介入, 也可以通过对那些影响儿童教育的社会某些体系进行介入。介入儿童教育的社会体系可以改善儿童教育的条件, 为儿童提供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有效的促使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达到为儿童教育服务的目标。
3.2 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能让处在人生重要基石阶段的青少年更加优秀和健康。
欧美国家很早就发展了教育和福利两种不同制度的学校社会工作, 建立家庭、学校还有社区有机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让个案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相辅相成, 同时发挥各自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和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的发展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当前, 我们国家的个案社会工作才起步不久, 与学校相结合的例子也还在试验当中。这个工作是比较紧迫而且长期的任务, 认识到位是展开工作的前提。
学校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运用个案社会的基本原理, 作用于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提高学习生活的能力, 使其克服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实现个人社会化的目标。随着我们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在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发突出。目前我国青少年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比较多的协调和解决主要在救急和救济上, 预防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青少年问题更加的严峻, 很大层面传统的方法不能解决了, 这就体现了完善个案社会工作, 建立学校社区工作的重要功能。
个案社会工作体现的是以人为本, 个案社会工作只是一种方法或者事业。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应当从根源出发, 在思想上提升其道德水准和进取心。就目前来说, 学校个案社会主体是学生, 相应的也有家长、社区、学校。各方面要在主体出现问题的初期进行相关的行为, 帮助改善问题。
3.3 在社区中运用个案社会工作还有家庭、医疗、老年等领域。
通过社区中个案工作的进行, 对社区服务进行质量上的提升, 立足社区, 服务居民。
4 小结。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之一, 把个案社会工作的应用带入到社区, 完成社区的多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章华, 黄丽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
[2]宋林飞, 翟进, 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个案工作 篇2
案主孙阳光与20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20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20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个案工作在癌症患者服务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个案工作;癌症;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案主的个人和家庭情况
案主自2014年6月查出右肺癌,截止目前卧床10个月,之前还勉强可以靠拐杖或轮椅下床活动,现在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及股骨头坏死,疼痛剧烈,不能下床活动,连日常前往医院检查、治疗都是一大难题;案主出现肌肉萎缩、浮肿、消瘦、心跳剧烈等现象,伴有负面情绪,有放弃治疗的念头;因生活不能自理,且离异,多由案主的姐姐帮忙照顾,案主的姐姐尽心尽力的同时,其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法保障睡眠质量、体重下降,且许阿姨家人有些抱怨;案主的女儿为照顾父亲辞去工作。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案主1000多元的退休金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案主姐姐的工资基本都补贴给弟弟看病。
二、需求评估及目标
(一)需求报告。
1.呈现的需求:身体方面:癌细胞转移,腰椎间盘突出及股骨头坏死使案主疼痛剧烈;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照顾 ;精神方面:不愿意多说话,不和家人沟通,需要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精神支持;经济方面:紧靠退休金难以维持日常开支及治疗,家中设备简陋,经济拮据。
2.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心态较好,负面情绪少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家人与宁养院取得联系,获得免费药品;家人理解、积极帮案主治疗,情感支持充足。
劣势:经济拮据;生活不能自理,照顾者身体健康情况不佳、体力不支;排斥社区资源,不愿接受社区帮扶。
(二)个案工作服务目标的确定。
1.给予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案主努力调整身体状态,积极对抗病魔。
2.发现案主爱好,帮助案主转移注意力,寻找一些感兴趣的并且能力所及的事,寻找快乐,找到精神寄托。
3.与案主家人沟通,鼓励他们多与案主聊天,进行情感交流;
4.纠正案主及家人的偏差认知,进行资源链接,接受社区帮扶,减轻负担。
三、社会工作介入理念及途径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求助者,认为人是有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求助者的特定行为。经过对案主及家庭的前期评估认为该模式比较适合该案主,于是在服务过程中运用该模式治疗。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基本理念。
该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案主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该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其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案主的家庭关系和案主的社会关系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笔者和自笔者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还认为,案主的自笔者功能的强度、自笔者防御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治疗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所谓直接治疗指的是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辅导、治疗活动,不需要借助第三者。所谓间接治疗则指的是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外部环境进行改变或者辅导第三人,从而达到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相应地,直接治疗主要是在案主和社工之间直接展开;而间接治疗除了涉及到案主和社工之外,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案主的重要他人。在该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往往不仅仅是直接治疗,也并不仅仅是间接治疗,而是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这二者的综合运用,以直接治疗为主,间接治疗为辅。
四、个案工作活动的具体开展
(一)活动内容。
第一次:信任关系建立,了解案主及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次:发现案主兴趣爱好,陪伴其做想做的事,缓解病痛的折磨
第三次:了解案主故事与人生经历
第四次: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对案主有利的健康知识与止痛方法,与案主家属分享
第五次:案主过世,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
第六次:结案总结
(二)个案工作服务的评估。
在整个个案工作服务的过程中,采取参与式观察和量表评估的方式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了案主的生理、心理状况与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家庭成员间的需要。在对案主及家庭的需求进行评估后,整合其社会支持网络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协助案主及家庭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同时在评估中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在个案工作开展过程中,组员会随时交流的,各个组之间也通过网络的方式相互分享与借鉴,督导老师也时刻关注着每组的情况,给予知道。在运用结果评估时,运用了前测和后测的量表,也通过了社工对案主的评估、案主对社工的评价、社工的自笔者评估、督导老师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进行。
五、总结
在这个服务中,笔者曾遇到不少专业困境,这其中也有伦理困境,但不管遇见什么问题,始终铭记开展个案工作前老师的要求,不忘最初的使命,通过这个服务,对于死亡和宁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人应该维护和尊重生命,把死亡看作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既不可以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这次服务接近尾声,对于个案社会工作,笔者颇有收获,对于个案的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根据本次服务的整个流程,可以概括为初始评估、制定计划和落实三个阶段。具体说来就是:在初步和案主接触后,识别问题并收集和评估资料,然后建立完整的描述服务对象的资料、制定计划并安排服务,最后提供服务、解决案主问题,及时纠正计划偏差与服务传输中的不妥之处 。
浅谈社区矫正中的个案工作 篇4
社区矫正对象主要是执行非监禁刑的服刑人员, 作为罪犯, 他们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在社会化浪潮中, 他们又是落后或背离于社会主流价值和群体之外的特殊群体。正是因为其人生活在社区中, 却又因为曾经的犯罪事实而丧失或被削弱社会能力, 因而比起常人, 他们更难融入到原有的社会工作环境, 难以面对子女亲属朋友, 难以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 更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上海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积淀,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 构建了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 社会团体参与的矫正工作体制, 并将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区矫正领域加以推广。个案工作由于其适合于微观操作、控制的特点, 已经成为社区矫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工作的入手点, 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 运用特定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个人调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 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一种工作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 个案工作已经融入到矫正对象的周、月报到、电话访谈、家访等矫正日常工作中, 通过开展个案工作, 矫正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行为特点, 制定服务计划、进行个别教育、制作个案记录, 开展结案评估等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矫正效果。
二、个案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 个案工作者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案工作质量。由于个案工作者和矫正对象接触较多, 若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好、专业意识强, 能够深入贯彻个案工作方法, 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帮扶打下基础;若个案工作者仅仅完成形式上的监管职能, 不能将个案方法融入到教育帮扶之中, 则个案工作难免流于形式, 起不到重塑矫正对象社会适应力的效果。
(二) 个案工作者存在价值困境。个案工作者作为矫正工作的具体参与者, 在选择中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 如一些矫正对象在面谈时情绪激动, 对个案工作者或其家人进行威胁;一些矫正对象在面谈中表现出暴力侵向, 可能为社会带来危害。对此类情况, 是更多加以训诫和批判, 阻断其实施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还是更多进行安抚和引导, 关注和分析矫正对象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因, 着眼长远制定计划, 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有着不同的矫正效果。
(三) 从个案工作具体模式运用的灵活度上来看, 现有的体系还有一定提升的空间。多数社区矫正对象因为服刑, 回归社会后面临着工作、婚姻、房屋安置、财产分配等诸多现实问题, 个案工作者不仅需要使用如危机介入、任务中心模式及时缓解了对象在生活上的窘境和燃眉之急, 还需要长期通过心理社会模式、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等重新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进一步将专业化做深、做实、做透。
三、完善个案工作的建议
(一) 个案介入和日常监管应具有一致性
刑法设置非监禁刑, 目的是为了帮助犯轻罪或经过监狱改造已无社会危害性的罪犯尽快适应社会, 回归社会;个案工作的目的, 是为了调适个人和环境的不适应、处境和心理的不一致, 使其再社会化。可见, 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目的, 前者是宏观的制度设计, 彰显出法律的严肃和权威;后者是微观的操作方法, 体现了社会的关怀和福利, 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在个别教育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层面, 要严格按照个案工作的理念、步骤开展工作。既不能死认指标, 不顾实效, 走形式主义;也不能不顾大局, 过于理想, 走教条主义。
(二) 重视社区因素在个案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 即人不能脱离环境存在, 其每一个行为都应放到环境中系统性地看待。现有的社区矫正通过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公益劳动等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社区层面的资源, 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求。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 要帮助个案对象解决工作、帮困补助、社会保障、邻里家庭等实际问题, 不能仅仅依赖于机构内部的资源, 还需要从社区层面切入, 挖掘和建立相应的社会公共帮扶网络, 如志愿服务中心、技能培训基地、公益活动基地、社区互助团队等, 并在制度上建立相应的要求, 在可控的情况下强化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能力。
(三) 进一步提高矫正工作者的素质
社区矫正工作者是矫正执行的重要力量, 社区矫正中的个案工作需要工作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 要完善在职矫正社工的培训制度、入职督导制度, 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 使矫正社工成为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能力突出的群体。另一方面, 要尽快完善矫正社工的职业规划, 创造有吸引力的晋升体系, 构建高校优秀毕业生与矫正社工对接的机制, 并在岗位设置和保障制度上进一步下功夫, 加快专业社工的职业体系建设, 使矫正社工有其自身的人才储备库和蓄水池, 缓解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6) .
[2]孙静琴.试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方式和途径[J].行政与法, 2010 (1) .
[3]李光勇.社区矫正人员帮扶现状、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4) .
社会工作个案 篇5
方案
(一)智障人士王先生,生活不能自理,(母亲60岁)日常生活由母亲照顾,经济比较贫困,母亲疾病也需吃药。社工介入,如何帮助服务对象王先生? 介入方案:
(一)说服王先生及其母亲入住社会福利院
1.从母亲角度而言
(1)母亲年龄已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无力照顾儿子,儿子将会失去关怀和照顾。
(2)经济比较困难,不足以维持两个人的日常生活。
(3)自身健康状况差,需要药物维持,也需要他人照顾。
2.从王先生角度而言
王先生属于纸张,生活不能自理,在母亲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可能会无人照顾,因此,最好入住福利院,从而减轻生活压力,也减低母亲的后顾之忧。
(二)在已与机构建立初步联系的前提下,与社会福利院联合,将王先生及其母亲送往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接受。(注意:将其纳入“三无”收养对象)
(三)入住福利院之后,提供的服务。
1.为王先生的母亲提供医疗康复和治疗
2.对王先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培训
3.促进王先生积极融入社会福利院生活,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
4.衔接好王先生与母亲的互动
方案
(二)郭先生正常人、企业员工、收入稳定、出差归来因一次车祸病倒在床(高位截瘫、一时无法接受、绝食自杀、妻子无法忍受、离开家、回到娘家,撇下初中
女儿(独自照顾郭先生)居委会将之转介给社工,社工将如何介入?
介入方案:
(一)郭先生需求问题分析
1.生理上,高位截瘫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
2.心理上,无法忍受高位截瘫带来的伤害,自信心丧失,对未来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很无能。
3.关系上,夫妻关系恶化,妻子离家回娘家。亲子关系失衡,母亲丢下初中女儿自行离开。
4.经济上,车祸花费巨额的医疗费、康复费,工作能力丧失,生活来源受限,家庭经济条件贫困。
(二)社工制定方案,实行计划。
1.确认因公致残,申请工伤保险和车祸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2.对郭先生进行心理康复训练,帮助其正视社会现实,勇于面对生活,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提升自信心。
3.帮助郭先生申请残疾人救助金和贫困家庭“低保”。
4.合理安排,帮助郭先生女儿接受教育。
个案工作 篇6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2030”失业青年;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77—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4050”下岗、失业人员逐步进入退休年龄,“2030”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新的难题。所谓“2030失业青年”指的是年龄在18~28岁左右,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未能通过合法劳动以获得相应收入的青年群体。与“4050”相比,“2030”青年更难找到工作。首先,因为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有限,缺少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人力市场中不易被录用。其次,他们不但缺少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抱有较高的、超出他们自身能力的心理预期等,以致在很多青少年中出现主动或自愿型失业的现象。对于“2030”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还需要配合一定的心理辅导、情绪疏导、技能训练等。
个案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它遵循“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运用科学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失业青年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失业青少年及其家庭减少压力、解决困难、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它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新视角。本文以笔者参与的一个失业青年的个案为例,探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如何帮助“2030”失业青少年走出困境。
一、个案工作: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
个案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工作,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认为每个个体都蕴藏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和资源,并相信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及潜能。它不把困难和问题视为个人的问题,而是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个案工作不是替案主解决问题,而是协助案主,发掘当前的资源与优势,与案主一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案主恢复自助功能,实现案主的增能和赋权。所以在遇到上述案例时,个案工作者不能仅以简单的“介绍工作”,单纯的就业援助为最终目的,而是应充分考虑到失业青年的其他方面需求,如心理辅导、认知辅导、情绪疏导、技能训练等。同时,个案工作者还应以优势视角看待失业青年的问题,接纳、尊重失业青年,积极发掘青少年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自我发展。
个案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有其专业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一般来说,专业的个案工作包括以下六个步骤:接案与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与预估、制订计划、介入实施、评估与结案、后期跟踪等。在上述案例中,个案工作者也需按照以上步骤,为失业青年案主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案主实现目标。
二、一个失业青年的案例介绍①
小青,女,18岁,身材肥胖,性格内向,父亲因病去世,5年前母亲改嫁,与现任丈夫生一男孩小明,3岁。母亲改嫁后,小青与70岁的外婆共同生活,外婆很宠爱小青,年纪较大,身体不好,小青很少与外婆分享心事。小青职高毕业后,曾找过工作,但都因其不善与人沟通,与同事和老板相处不愉快而离职。小青认为自己是个胖子,长得不漂亮,别人都看不起她。之后便再也没找工作,在家待业8个月了。小青整日在家上网聊天、玩游戏,很少与父母和弟弟接触,只有一个好朋友小李,有时一起聊聊天。小青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就业援助员曾给小青介绍过工作,但小青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去。社区就业援助员将小青的情况告知社工,希望社工能给予帮助。
三、个案工作方法在失业青年案例中的实践应用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阶段
在社区就业援助员和外婆的几番劝说下,小青终于答应与社工见面,并约定好了面谈时间。于是,个案工作进入到第一个阶段,即接案与建立关系阶段。
面谈是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最便捷的途径,在接案阶段得到案主的信任,与其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很重要。在与小青面谈前,社工做了大量准备,首先从就业援助员了解了小青的基本情况,然后草拟与小青的面谈提纲,并使自己在身心都进入到专业状态。
社工与小青如约见面。会谈一开始,小青不太讲话,对社工提出的问题都不怎么回答,比较戒备。于是社工不断变化话题,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时,社工想到小青平日多数时间都在上网,玩游戏,于是便开始与小青聊到网上网友热议的话题,最新演的电视剧,这时小青开始有了些回应,并表达了自己的很多看法。通过谈话社工了解到小青很喜欢看韩国的偶像剧,觉得那些纯美的爱情和励志的故事情节,让自己很向往。小青变得话多起来,讲起了自己上学时的一些事情。随着社工和案主双方关系逐渐建立起来,社工找准时机,开始将话题悄悄地引到小青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上。经过社工不断地鼓励、耐心引导和启发,小林开始向社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面谈后,社工对小青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做了访谈记录,成功完成了此次面谈任务。
(二)收集资料与预估
经过多次的会谈后,社工了解到小青之所以不找工作是因为自卑,认为自己是个胖子,没人喜欢,很孤独;同时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改嫁使她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对外界社会充满排斥。社工对小青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又与小青的母亲和外婆进行了会谈,还到街道就业部门了解小青的其他情况。
在对小青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后,社工从个人、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其现阶段的问题进行了预估。社工认为小青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自信,自我认知不正确,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想法,如认为自己长得比较胖,别人都看不起她;二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就业技能;三是由于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小青缺乏家庭的关爱,母女间、祖孙间互动不良;四是缺乏有力社会支持,如来自其他朋辈群体或者社会的关心不足。在针对小青的服务中,除了其自身潜力的发挥,还可以充分发掘来自家庭、朋友和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使其成为促成小青改变的主要支持网络。
(三)制订计划
在对小青的问题充分预估之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和小青一起,为问题的解决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社工经过分析,主要选择了认知行为模式开展服务。该模式认为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行为又会影响人们认知和情绪。针对小青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同时进行有效干预。在与小青的共同协商下,双方一起制定了服务计划,并达成了服务协议。争取在半年的时间内,帮助小青重拾自我,恢复正常的生活作息,改善与人沟通的技巧,尝试开始一份新的工作,并与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四)介入实施
之后个案工作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根据服务计划,首先社工开始帮助小青逐渐改变对于自身的错误认知。社工向小青讲解了艾里斯的“ABC”理论,并用理性情绪疗法,使小青认识到她之所以现在自卑、情绪低落,完全是由于自己“胖子是没人喜欢、没前途的”的非理性想法导致的,要想改变现在的情绪就要建立正确的认知。社工还与小青一起制定了锻炼身体的计划,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同时,社工还邀请小青参加了改善沟通技巧的青少年小组活动,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小组活动后社工还与小青一起讨论了如何与人沟通的技巧。此后,社工与小青共同搜集招聘信息,一起进行了职业规划,协助小青制作应聘简历,还参与了社工为其准备的模拟面试。
社工除了从小青自身进行改变,还充分运用了“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改善小青所处环境。一是建议小青的母亲参与家长互助活动,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多关心小青。二是与小李取得联系,希望她多鼓励小青。三是呼吁街道针对失业青少年开展就业培训班,为失业青少年提供就业或创业的机会与信息。
(五)评估与结案
经过社工一段時间的服务介入后,小青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小青对于自身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自己外形不是很出众,但是只要为人真诚、热情、有自信,一样可以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其次,小青不断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开始帮助外婆承担家务,照顾外婆;再次,小青的生活也更加规律和丰富起来,在小组和社区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小青认识了社区里其他的同龄朋友。然后,在社工的鼓励下,小青充分发挥自己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的优势,成功应聘为某通讯公司的话务员。另外,小青的妈妈参与了家长小组后,学会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小青的重要性,并且现在每周都会来看望小青,亲子关系得到缓和。
社工综合小青每个阶段的表现,认为已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计划目标。在与小青商量后,社工认为可以结束本次个案服务。
(六)后期跟踪服务
结案并不是所有关系的结束,社工还应做好相应的跟进服务。如社工定期都会与小青取得联系,对后续情况进行回访。在之后的一年里,小青一切情况正常,本次个案服务最终结束。
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小青的问题成功解决,而像小青一样的“2030”失业青年还有很多。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解决需要个人、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个案社会工作虽然是解决此问题的一剂良方,但也不是万能的,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的配合。目前社会工作在中国蓬勃兴起,但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真正实施还很有限,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基层社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整体社会的关注与认同。
参考文献:
[1]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5~261.
[2]费梅苹主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3).
个案工作 篇7
作为常见的情绪状态之一, 焦虑表现为内心的不安和对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可以分为正常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两种。正常性焦虑能够在短期内自动消除和得到减轻, 在安慰和宽恕等情况下能够较容易的回归到相应的社会活动中来。病理性焦虑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且焦虑呈现复发趋势, 伴随着的刺激出现无法自行释怀。这种焦虑心理在给自己带来困扰的同时, 往往也使日常的生产、生活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 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改变决定了行为的产生和改变。B eck认为要想理解一个具体的情绪体验或困扰的实质, 就必须关注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想法、假设和信念[1]。通过对患者不合理认知观念的矫正, 该理论把认知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 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良性循环。B eck在临床中发现个体会对刺激产生简单快速的自动思维, 这些思维是自发产生的, 不具有很强的理性, 而个体感到焦虑与困扰常常是因为不自觉的接受了这种自动思维的解释。他认为, 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帮助案主识别自动思维, 比如当案主受到刺激时, 询问他此刻大脑中正在想什么?研究证明, 当刺激产生时个体的自动思维可能是消极的, 个体如果不加批判的接受了它, 就可能产生异常的行为和情绪。B eck认为, 自动思维是个体在特殊情境下产生、被认为是浅层认知中涌现的现实的词或想象, 它由核心概念和中间信念决定。核心信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环节, 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和假设。态度体现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理解, 往往决定了规则和假设[2]。B eck认为, 焦虑症患者身上存在消极的认知结构, 即“负性图式”。这些图式在个体遭遇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时, 会使个体产生失败的认知并进一步破坏适应性行为, 诱发消极情绪, 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三、案例描述
小邢是笔者研一的朋友, 因其家境困难, 白天兼职晚上很晚才回到寝室。其舍友小马平日性格乖张, 宿舍关系一直不好, 因为小邢就寝后的呼噜声让小马受不了, 于是小马就在小邢睡着的时有意把她吵醒, 用粗暴的方法来避免自己受到睡眠干扰。小邢白天工作辛苦, 晚上又让小马弄得根本无法熟睡, 反复数次之后, 小邢心理产生了极大的焦虑。一方面她需要早起上班、上课, 另一方面小马的行为又让她无法安稳入睡。而一天晚上, 小邢被小马吵醒后越想越气, 恨不得把她抓起来痛打一顿, 再一次被吵醒后的小邢脑海里忽然出现了让小马消失在这个世界里的冲动, 冷静下来后这种想法让她自己都感到无比震惊。为此小邢主动找到笔者, 诉说心中苦闷。
四、社会工作介入焦虑个案
经过笔者的观察, 小邢交流时思路清晰, 声音很小, 一直低头玩弄手指。他人反映, 小邢, 虽然平时表现的很开朗, 其实内心敏感。最近经常忘事, 情绪低落。笔者在对事情有了全面了解后, 带领小邢做了如下康复:
笔者:当别人说你打呼噜时, 你有什么反应?
小邢:好自卑, 觉得是自己的错, 心里过意不去, 不希望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我出丑了。
笔者:当她把你从梦中惊醒的时候, 你大脑在想什么?
小邢:恼怒, 特别想发脾气, 虽然是自己打呼噜引起的, 但她这样做我也接受不了, 她这样捣乱弄得我特别焦虑, 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的。
笔者:小马平常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们的关系好么?
小邢:她平常就不合群, 生活习惯也不好, 我们都不喜欢她, 她一直都是我行我素的。
笔者:让小马消失时心中在想什么?
小邢:她消失了, 我就能睡个好觉了。我每天都很累, 我觉得她就是故意的, 因为睡不好我特别焦虑。
笔者:你觉得她是故意的, 支持你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小邢:她和我关系不好, 对我充满敌意, 再加上我睡觉打呼噜, 她就是趁机报复我。
笔者:那有没有什么时候, 让你怀疑过自己的想法呢?
小邢:她对我们宿舍整体都很冷漠, 好像她也没有说特别针对我。
在接下来的康复中, 笔者引导小邢思考了如下问题: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你相信自己认为的事情 (比如她报复你) 一定会真实发生么?对小马的行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你改变了想法, 情况会变得不一样么?在笔者的询问下, 小邢陷入了沉默。谈话结尾, 笔者指导小邢做了放松训练。在个案室放了舒缓的音乐, 让她慢慢闭上双眼, 先是从脚指开始, 一点一点的放松, 然后是脚踝、小腿、膝盖……直到脸部、耳根、头部。在这过程中, 小邢释放了心头的焦虑, 平息了起伏的情绪。训练结束后, 小邢长舒一口气, 安然离去。在第二次的谈话中, 笔者努力帮助小邢辨别意识中的那些自动思维, 梳理核心信念和消极的中间信念。小邢家境不好的经验使她内心自卑, 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 这些负面经验在遇到刺激后会导致个体发展出消极图式, 而这些图式在被激活之前是无意识的。一旦被激活, 它们会使个体一直消极地思考, 这样就产生了焦虑症。在第三次服务时, 笔者邀请小邢参与角色扮演。笔者问小邢:“有没有某个时候, 让你觉得自己可能打扰到了她?”小邢回忆道:“小马有一次因为做实验第二天要早起, 而恰巧那一天自己兼职之后身体不适, 就先她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小马起床后特别不高兴, 摔门而出。”接下来, 笔者和小邢分别扮演熟睡的小邢和早起的小马, 试着揣摩所饰角色的心理活动。在角色扮演中, 小邢慢慢体会到了小马的感受, 并向笔者表达了小马极端行为的合理性。在随后的几次服务中, 笔者走访了小邢的其他室友和闺蜜, 她们都表示愿意为小邢提供情感支持。服务中, 笔者给小邢分析了她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及自己的支持网络, 逐渐帮助她克服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并促使她养成遇到困难和刺激向支持群体倾诉来获得认同与释怀的习惯, 而不是将一切负面情绪埋在心底积蓄焦虑。
五、结语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 让小邢的焦虑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本案例说明, 焦虑有时不仅仅体现在事情本身, 很多情况下也与由事情引发的自动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衍生出来的想法可能正是焦虑的源头, 束缚了案主的本心。正因为这种认知不全是对事情的真实反映, 所以通过运用质疑认知的方法可以帮助案主重新思考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 从而达到辨别焦虑缘起、释放焦虑的目的。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模式介入焦虑个案, 帮助案主将自动思维与事件本身区分开来, 从而摆脱焦虑情绪, 回归平静生活。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焦虑,自动思维
参考文献
[1]金德凤.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剧中的运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个案工作 篇8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都十分鲜明。而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的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模式。
为了让高职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机制[1],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教学搬进理论实践一体化场地,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要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具体的工作项目支撑,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目标;然后,依据就业岗位需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组,每个班组负责具体的工作环节;最后,教师在项目中充当技术主管,指导学生自主互助的完成任务。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施了“车间组织”的模式,各班组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完成工作的同时,既提高了个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通信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课,包括信号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模拟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与解调、编码技术、现代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内容[2]。课程设置时,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通信基础模块、光纤通信模块、移动通信模块、现代通信网模块等。每个模块下可设置若干工作项目,在通信基础模块中可设置模拟/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设计项目;光纤通信模块中可设置光纤通信系统的架构、光纤的铺设和光纤系统工程预算项目;移动通信模块可设置交换机工作状态监控,移动终端的维修等项目,其他的模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验实训条件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在项目设计中,要注重实践环节与岗位设置的结合,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结合。下面将以模拟调制与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介绍实践教学过程。
二、项目描述
项目名称:AM、DSB调制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实践场地:CAD设计实训室、制板实训室、焊接与调试实训室
器材:模拟乘法器和相关电子元件、计算机、仿真软件、画图软件、制板仪器、焊接工具、电子测量仪器等。
原理:调制的目的是把要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也就是把基带信号转变为频带信号的过程。原信号称为调制信号,调制以后的信号成为已调信号。通过让高频载波幅度、相位或者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变化来实现调制过程,因此调制包括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其中幅度调制又包括AM(普通调幅)、DSB(抑制载波的双边带)、SSB(抑制载波的单边带)等。调制过程用于通信系统的发送端。AM调制时,调制信号先叠加一定的直流量,再与载波相乘。其中直流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调幅指数和调幅波形。为了不失真解调,要求调幅指数小于一。对比DSB和AM调制过程,可以看出DSB无须叠加直流量,而乘法环节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简化电路图。在接收端需要解调,也就是将基带信号从已调波中提取的过程。AM、DSB都可以采用同步解调法,要注意本地载波与调制载波是同频同相的。AM还可以采用包络检波,由于电容的充放电时间不同,使得输出波形和AM包络拟合,完成解调过程。
要求:(1)在一个电路板上实现AM、DSB的调制解调过程;
(2)AM和DSB的调制过程利用一个电路实现,AM采用包络检波解调,DSB采用同步解调;
(3)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设计原理图。对原理图仿真,改变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的幅度比值,观察已调波和调幅指数的变化。将调幅指数调整为小于一的正常调幅状态,依据解调输出波形检验包络检波单元R、C参数的合理性。调用虚拟仪器观察AM波和DSB波的频谱,检验DSB抑制载波的能力。DSB解调单元主要仿真本地载波的同步性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4)在仿真验证了原理图的正确性后,生成PCB,制板焊接并进行实物调试,实物调试步骤和仿真检验一致;
(5)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好每个工作环节。
三、项目分工
该项目要求实现AM、DSB的调制解调电路,整个项目包含原理图的仿真与设计、印制板制作、元器件的焊接安装与调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设置为原则,按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控制在10人以下。小组内部进行任务分工,包含电路设计员、印制板制作员、焊接安装与调试员。
电路设计员主要完成电路工作参数的设定、元器件的选择、电路图的设计和性能的全面仿真。电路工作参数包括输入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的频率和幅度范围。根据选定的电路工作参数,搭建电路原理图。原理图设计好了,可采用EWB、Multisim等软件对电路性能仿真[3],包括输出的时域已调波形和频谱的检测。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后,再选择Protel等软件绘制原理图,进行PCB的设计、元器件的布局、布线并生成PCB。
印制板制作员主要完成PCB板的制作,包括:裁板钻空、抛光烘干、微蚀镀铜、曝光、显影、腐蚀镀锡脱膜。PCB板的制作在制板实训室完成,制作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钻头,抛光去除杂质后还需烘干,镀铜时注意不要把焊锡弄在铜孔里。此外,还需要准确控制曝光时间,可通过摇动印制板加快腐蚀。
焊接安装与调试员主要完成元器件的焊接组装以及电路板的调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焊接的顺序应该为先小后大。焊接好后要检查有无漏焊、错焊、虚焊和假焊,发现有问题应立即重焊,对残留在焊点周围的焊剂、油污和灰尘应及时清洁。调试方法一般是先局部(单元电路)后整体,先静态后动态;在单元电路调试完成的基础上,可进行系统联调。联调是对总电路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调整,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单元进行调整。
四、考核方式
该项目的考核是按照具体的工作环节分步进行的。分别从电路图设计、制板、焊接、电路性能、团队合作方面打分后得到总评成绩。电路图设计部分主要看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合理性、功能的正确性、PCB的布局布线;制板部分主要看制板流程的掌握和印制板的工艺;焊接部分主要看焊接工艺,例如:焊点表面是否光泽、有无虚焊;电路性能主要看调试的波形是否正确,电路是否能够正确完成调制和解调过程。团队合作方面主要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
五、结束语
以通信技术教学中模拟调制与解调项目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案例。实施了“车间组织”的模式,各班组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模拟调制与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贯穿于实践,打破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增进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艳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0(04).
[2]朱月秀.现代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个案工作 篇9
小新,男,15岁,初二就读。父母在其10岁时因感情破裂而离婚,小新和他的妈妈一起生活,父亲会每月给生活费,周末也会经常去看他,给他买玩具、零食之类的东西。母亲是一位个体私营店的老板,平时工作时间也很长,小新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吃饭学习,晚上母亲会接他回家。母亲忙于工作与小新的交流很少。
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新的身上,对小新的各种要求也百依百顺,同时她对小新的学习管的比较严厉,为了能让小新考上重点高中,母亲让小新上各种辅导班,所以小新周末机会没有休息时间。小新由于不善于交际,教室里没什么朋友,性格很孤僻,慢慢地开始接触网络,最近已经沉迷其中。周末不去上辅导班而去网吧上网,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也退步了。本来在班级排在前十名,现在排到了三十几名。老师一直很关心小新,将小新的最近的情况告诉了小新的母亲。母亲发现小新上网,对其严厉打骂,小新跟母亲吵了几句就把自己锁在房里,不吃不喝,最后在外婆的劝导下,开门吃饭了,但不跟母亲说话。
二、问题诊断
1、亲子关系不是很好,母亲和小新很少交流,虽然母亲对小新的要求百依百顺,但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没有精神上的关心;
2、由于小新不善于交际,没什么朋友,渴望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3、个性孤僻,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情绪被压抑。
三、方案设计
1、理论阐述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优势视角认为如果聚焦于服务对象的病理和缺陷,同时也意味着在削弱或者阻碍个人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透过优势视角,能够发现个体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抗逆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个方面。
社会工作者应该试图用这种理论来帮助案主小新,解决小新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以及小新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2、设计方案
(1)小新的优势及其挖掘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认为小新存在一些问题的同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小新的母亲作为一名私营老板,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能够保证小新的日常生活开支;
第二,小新是独生子,母亲能够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第三,小新从小参加过各种培训班,写得一手好字;
第四,小新的成绩很不错,老师也很关心他;
第五,小新除了能够得到母亲的关爱之外,小新的外婆非常地疼他,小新也很听外婆的话。
(2)基于优势视角范式的社工服务
优势视角范式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关注案主的优势和能力,结合小新存在的优势和资源,社会工作者主要从心理调适和整合能力发掘和运用,社会支持建立和扩展这三个维度展开服务工作。
第一,内在保护因素的建构。内在保护因素的建构对应于对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调适和整合。小新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没人分享他的内心感受,感到孤独。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小新渴望与他人熟悉,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寻找被爱和被接纳的圈子,他通过在网络游戏中与他人组成联盟;找寻志同道合的好友,从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这是小新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构成曾某的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在网络成瘾中得到了发展。
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人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因此要注重案主的内部心理调适和整合。在这一维度上,社工主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在感受上引导案主,具体地说,社工借助于图像和影像资料把案主小新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让案主感受一些贫困山区孩子艰苦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小新对自己拥有的优越学习条件形成良好的认知,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小新以“我有一个好妈妈”为主题具体地讲出妈妈的优点,告诉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等,重构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二,外部支持因素的建构。外部支持因素的建构,对应于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建立和扩展。小新通过在网络游戏中和“战友们”交谈,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还以此为机会结识了有共同语言、值得信赖、能够倾听他的朋友,在网络社会中获得了正向积极的连接关系,填补了现实生活中的空白;可以看出,构成小新的抗逆力的外在支持因素在网络成瘾中得以形成。
社工以“我有很多别的同学没有的课外书”为主题,让小新主动和同班同学交换阅读他们的课外书,借助于课外书这一实物和交换课外书的具体活动来拓展和同班同学的交流。另外,小新的外婆和班主任老师等人非常地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外婆一直照顾他,因此社工以“有很多人关心我”为主题,让小新讲述一些平时都是谁陪他玩等的具体经历,通过这种间接式的循环策略使小新的外婆等人成为他的重要社会支持网络,进而扩展到其他亲戚或朋友,并使他们成为小新改变的启动者和连接者,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成员和小新的母亲能够搭建一种情感网络和教育信息相互获取的网络。
第三,效能因素的建构。效能因素的建构,对应于服务对象能力的发掘和运用。从效能因素来看,现实生活中,小新几乎与同学断绝交往、情感疏离,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已经不能合理运用;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也无法应对生活的变故,学习上出现的困难;由于缺乏目标,生活没有动力。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要注重案主能力的发掘和运用。社工在案主的生活中发现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行动调动案主的能力,进而运用这些资源。
具体的做法是因为小新写字很好,引导小新当场给社工写字,并试探着问“你能不能给我送一副你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你写的字,你能不能帮我在上面签上你名字?我会好好的收藏你送给我的礼物。”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引导小新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回应和表扬,形成一种抗逆力,寻求改善小新目前的生活状况。
(3)方案执行
采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来对小新的问题进行介入。
①个案面谈:与小新进行面谈,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的非行政隶属关系,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书供应合同约束双方,以保证各自的利益,实现双赢。
(2)图书馆采访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图书馆采访人员作为监督员,应把好藏书质量关,做好与供应商的协调工作。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必须建立合同,按合同解决问题,这是图书馆采编业务开放式管理的前提。图书馆采编业务开放之后,采访人员除与书商进行采访和编目数据、图书质量、自动化系统、馆藏、图书查重等问题的详细沟通外,还需在执行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对所做数据进行取样抽查,避免差错,尤其是要对图书的到馆时间、图书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按合同办事。
3、图书选购方式的开放,即全员参与图书选购
(1)民办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优化馆藏要求全员采集
从高校图书馆队伍整体专业结构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单一、选留人员专业面狭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重于分类、编目等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技能。即使对图书馆工作有全面了解,是图书馆工作的骨干力量,但也存在专业口径狭窄的情况。民办院校图书馆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民办院校图书馆建馆时间段,在专业人员的选聘上由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不受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青睐。甚至面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也没有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民办院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一直较低,图书馆系列高职称人员就更少了。以陕西省民办院校为例,图书馆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30%,即使是有高职称人员,也是聘请公办院校已退休的专家。在这种现状下,优化馆藏要求全员采集。
(2)我院图书馆在图书选购方式的开放性探索
长期以来,我馆一直都在努力让院系的专业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图书馆的图书采选工作。在图书选购上,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就必须全员动员,受学院各个专业教师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应使院系的教学或科研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科馆员参与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采选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图书馆采编人员定期收集各大专业出版社的新书信息,下发到院系收集教师意见,为专业图书的采购提供指引方向。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教学参考书目,紧跟读者需求采购图书。根据图书发行规律和图书老化规律,可选折扣率较低的社科类图书(特价书),往往这类图书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从而节约采购经费以采购更多的专业图书。采用书目选购与现场选购相结合的采购方式,即书目选购专业图书,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根据学院专业收集各大专业出版社新书发布信息,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书目信息选定所需专业图书;根据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反馈系统中的读者需求,现场选购社科类特价图书。
4、信息反馈系统的开放,即建立开放的交流与监督的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日益成熟,为采编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前提与条件。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系统和定期的读者问卷调查为采编业务提供了开放的信息反馈系统。向供应商准确传达图书馆的需求,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提供服务的部门,督促其改正。同时各个高校兄弟图书馆之间也应加强在这方面的交流,以保证在图书采购招标时选择服务优良的书商。
交流与监督是采编业务开放式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了解,供应商才能为图书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也只有在图书馆的监督下,供应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图书馆采编业务开放以后,要积极拓展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新职能。图书馆的采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从图书馆的特点做出长远的规划积累,图书的购买、复本的制订与各学科图书的分配比例等,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藏书结构、馆藏特色。图书馆的采访人员要主动地去了解整个图书市场的出版动态,花时间去仔细的鉴别、筛选图书出版信息,确保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更合理,利用价值更高,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购书经费,高质量地完成图书馆的采购计划。虽然编目业务开放式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我们还正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个案工作 篇10
陈某某,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最近一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的时候不听课,而是在桌子上睡觉,作业不认真做,就连考试也是疲于应付,尽管老师和父母多次批评教育,但仍不见有任何改变。
陈某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成绩不错,基本上维持在中上游水平,平时也比较努力,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的。初一期末考试的时候,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没考好,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和父母都狠狠地批评了陈某,他也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不高,不然怎么会一下子下降这么多,后来也努力过,可是一遇到难的题目,就会想那次考试题目那么简单,都不会做,这么难的题肯定也做不出来。后来感觉难题越来越多,自己不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上课老师讲的东西总是听不懂,成绩下降很厉害,于是就上课睡觉,课下作业不会做,也就懒得做了,反正老师也不管自己了。父母这一年来总是很凶地说陈某笨,如:“我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生出来的儿子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能做好的?”父母说的多了,连陈某自己也感觉确实很笨,于是就想自己反正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学习也是在浪费时间。
陈某以前虽然也不爱讲话,朋友也不是很多,但和父母讲话还是比较多的,最近一年,话突然就少了,一天和父母都讲不了几句话,而且在学校里也是不讲话,听老师说,陈某现在经常独自一个人,不见他有什么朋友。
陈某的父母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一年时间里,发现陈某不仅没有任何积极的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其父母毫无办法,焦虑万分,于是带陈某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二、介入视角及步骤
(一)确定工作目标
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陈某,其问题主要是厌学,学习成绩下降,上课容易犯困,不想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归因方式消极,其中厌学和成绩下降等问题均是由于陈某的自我效能感低和消极的归因方式造成的,因此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改变厌学和成绩下降的现实问题。工作师与个案商量决定共进行7次心理咨询,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
(二)工作初期(第1—2次)
(1)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和背景资料
(2)方法:共情、理解、尊重、倾听等。
(3)经过:
个案一开始并非主动求助,在和咨询师的会谈中很少讲话,咨询师通过耐心的倾听,真诚地对待个案,在平时和父母的谈话中,个案经常处于无法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地位,但是在咨询中,咨询师采取耐心的倾听和尊重理解的态度,让个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咨访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建立。个案开始慢慢地接纳咨询师,并向咨询师讲述了其心中的苦闷,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根据个案陈述,其实自己知道学习很重要,应该要努力学习,但是每次当自己成绩有一点点提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并没有表扬自己,反而会说:“这么点成绩就骄傲啦,这次考的好只是运气而已,有本事就每次都考的很好,每次都进步很大。”当考试成绩下降的时候,父母便会指责自己:“没出息,就这么点能耐,我们两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就拿这样的成绩回来,真是丢人,怎么生出你这样的笨蛋来。”个案说他自己感觉很痛苦,很无助,自己就是笨,就是学不好,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了,于是就开始不学习,觉得父母这样对自己,都是学习的原因,自己上课睡觉,不好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报复一下父母,我就是学不好,就是让你们没面子。
从个案的描述中,咨询师感觉个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于是咨询师让来访者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个案得分为1.8分,这说明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确实比较低。
分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案的低自我效能感源自父母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他把父母的这种负面评价内化成了自己的评价。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仍然是把陈某当成小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叛逆心很强的、处于青春期的陈某来说,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从陈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照顾到他的自尊心。这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跟父母进行讨论,通过让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而给陈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我们的咨询目标。
(三)工作中期(第3—6次)
(1)目标: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
(2)方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3)经过: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咨询师与个案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个案对咨询师已经充分信任,并在咨询中表现更加积极,求助动机更加强烈。
在咨询中期,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综合各种背景资料,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个案的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这对个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打击很大,个案对咨询师说:“我爸妈总是惩罚我,不管我怎么做,他们就从来没有满意过,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笨蛋。”在长期的批评和指责声中,个案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其次,个案消极的归因方式也与其自我效能感低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咨询师打算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第一方面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让陈某的父母认识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陈某的负面影响更大,转变父母的教养方式,为个案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方面是从个案入手,通过行为激励和阳性强化以及认知调整等方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咨询目标。
在第3和第4次咨询时,咨询师让个案和父母一起来,并与个案的父母进行了沟通,通过角色扮演、空椅技术等让父母了解个案的现实感受,并且充分表达各自的情绪、情感,当父母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爱,并就对个案的教育方法进行自我检讨、向个案道歉后,个案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增进了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个案表示不愿和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父母愿意重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也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亲子关系得以改善的基础上,咨询师与父母协商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来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无论个案的成绩是高是低,父母都不许进行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惩罚,而是以鼓励为主,每当个案的成绩稍有提高,或者个案有认真做作业、认真听课、认真考试,父母都应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让个案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并非一无是处。”父母答应按照协议上说的做。
采用阳性强化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个体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在本案中,个案的行为不管良性的,还是不良的,均受到的是批评教育,并没有奖励。于是,咨询师和个案商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咨询师与个案商定了几个学习上的具体目标,比如认真做作业,集中至少10分钟的注意力听课,认真参加考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对自己进行奖励,并且对自己说:“我真棒,我做的很好,我会继续努力的。”
分析: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讲积极的自我暗示作为内部奖励与来访者的学习相链接,每当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就进行奖励,这样个案会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另外,还采用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励主要和个案的需求有关。比如,本案例中,个案非常喜欢打乒乓球,那么用好的乒乓球拍作为物质奖励,便是比较适合的,也是个案容易接受的。
在第5、6次咨询中,咨询师和个案讨论了归因方式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个案自己的话语和一些想法让个案了解到其消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能力不够,当成绩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运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归因,咨询师引导个案逐渐转变归因方式,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当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也多做努力的归因,因为努力这个因素是可控的归因,而能力和运气都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会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可控归因会促使个案不断努力,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咨询师让个案列举了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消极归因,并逐个将其改为积极的归因方式,并让个案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发生的消极归因与积极归因,然后逐渐把消极的归因方式改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
分析:在不良归因方式的引导下,个案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就导致个案逐渐厌恶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而个案在打乒乓球的时候,采取的确实积极的归因方式,于是咨询师便让来访者学会迁移,把打乒乓球时候的归因方式迁移到学习上来,使个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样便逐渐培养了个案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了其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四)工作后期(第7次)
(1)目标:进一步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并检验现实的效果。
(2)方法:心理测量法,周围人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3)经过: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咨询师表扬了个案近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个案也表示自己最近信心又回来了,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批评自己了,还经常表扬自己,有一次还夸自己聪明,这是父母第一次说自己聪明,感觉特别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上课会经常提问自己,还让自己做了学习委员,因为工作表现好,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感觉学习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了,感觉越学越轻松。在归因方式上,个案表示,虽然有时第一反应还是消极的归因,但是自己会马上提醒自己,要做积极的归因,现在感觉自己能力还很强的,很有信心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上去。
个案的父母反应:个案平时学习认真,做作业更加认真,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认真思考,实在不会愿意向父母请教。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开朗和自信了,跟父母交流的比以前更多了。
个案的老师反应:个案在上课的时候比以前认真,每次上课都是坐在第一排,抬着头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下还经常问老师问题。感觉整个人的学习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上课总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在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咨询师判断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自信心大增,而且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也让个案更加的有信心,学习上,个案不再厌学,而是对学习充满兴趣,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对待学习了。
咨询师让个案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测试,被试得分为3.1,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于是咨询师结束了咨询。
半年后的随访发现,个案的成绩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浓厚,自我效能感一直比较高,自信心很足。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美)Barry Cournoyer(著),朱孔芳,杨旭,丁慧敏(译).社会工作技巧手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
[3]李晓凤.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9).
[4]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2).
[5]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4).
过度医疗个案 篇11
在上海一家媒体工作的朱先生,前一段因大便隐性出血来到医院,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收治住院。医院当即安排做胃镜检查,此后,在朱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系列的检查和化验接踵而来,心电图、血脂全套、生化全套、二对半……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原本安排的胃镜检查却一拖再拖,最后胃镜未做上,却又安排了B超检查(后在患者的质疑下被医生取消)。患者在医院共住了9天半,在一再要求和坚持后,才“逃”了出来。出院时住院费用清单显示共花费3711.5元,包括治疗费(住院)15.2元,检查费481元,化验费979元,摄片费486元,西药费?190.8元。其中医院给他开的两种药都是昂贵的进口药,一种较“便宜”的达喜片为7.33元一粒,一天4粒,另一种名为洛塞克胶囊,一粒14.857元,一天两粒。而出院时医生开出的一张“上海市医院健康教育处方”上,“胃炎”一栏写着“宜用吗丁琳或胃复安”,这两种药都十分便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其实,像这样的病人一般不需要住院,而且很多检查可做可不做,像‘血脂全套’甚至不应该去做”。
个案二:切除一小瘤花了20万,还陪上半边肝
个案工作 篇12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 而当下中国的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愈发体现出速度快、势头猛的特点。一方面, 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该行业的兴旺, 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另一方面, 过快的速度也导致了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畸形发展, 如建筑周期过短 (国内往往为三个月甚至更短) 、缺乏设计人才、建筑流程杂糅而缺乏细分等。因此, 尽管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可谓正值“正午”时分, 有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就发展速度而言甚至已赶超国外发达国家, 但相比国外更为成熟的建筑行业和体系, 仍有诸多缺陷和提升空间。从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和甄选体系上来看, 我国当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多以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为主, 专业相关性很高;在建筑类人才的选拔上十分注重专业背景, 其他专业人员难以进入此领域。
建筑行业的助理工程师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 其学习也会相应地受到各种挑战。他们在与环境相处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适应, 包括与内部环境即公司的领导与同事, 和与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甲方和施工单位还有政府部门的磨合与适应。在这一阶段中设计院共同体的目标是要把所有的项目完成, 然后准时交接工作, 在此助理工程师主要面临的适应问题有:
1. 必须承担无法胜任的工作的痛苦
在助理工程师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现状, 那就是当一位设计师接受一项工作而又没法完成时, 设计院内的其他设计人员不愿意接受这项工作, 这时的你经常会处于一种纠结和痛苦的状态当中, 那么作为新手的助理工程师如何寻求解决途径, 使他们在接手新的任务和适应工作中的最大的挑战。
2.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助理工程师在初入职之后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主要有:本科学习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在实际工作中变得不再是那么一回事;自己心中的建筑行业远离了自己的构思, 大师的称号再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工作的过程中甲方和设计院的要求, 极大的约束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 独自承担责任的战战兢兢
助理工程师为这一领域的新手, 自己对该领域还依旧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掌控, 够的知识和技能来承担这一领域的工作但很多时候, 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公司人手的不够, 或是工作的繁忙, 或是领导的考验, 往往要求他们独自承担项目, 独自接受考验, 虽然这对助理工程师来讲是成长最快的, 但是这一成长的方式——独自承担责任的过程, 却往往是痛苦的, 也是助理工程师所不愿意面对的。
二、助理工程师的学习
1. 共同体与劳动分工层面的经验学习
可产生于构建的小组或团体的共享过程之中, 因为在共享中可以使个体获得直接或间接经验来促进意识的改造, 并最终作用于经验学习圈中的第三阶段——抽象概念化;而共同体内的劳动分工使个体任务独立出来, 横向层面的不同任务交错使得个体间相互理解彼此任务, 纵向层面的权利和地位差别也促使个体产生观察和反思, 因此, 在共同体和劳动分工层面孕育了经验学习的发生。
访谈对象Q通过理解项目团队中其他专业的作业要求来改善自己的设计思路, 并学习到了新的工作经验, 产生了共同体层面的经验学习, 虽然与其领导相比, Q的劳动分工有很大差异, 但Q在此却可通过观察和反思来从领导身上进行学习, 即组织内纵向层面的差异能促使个人产生经验学习和反思。
2. 规则层面的经验学习
由于个体时刻受到各种显性和隐形规则的制约, 各种规则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活动, 因而个体也对规则的运用有了直接体验, 并通过行为来践行和检验规范的合理性。如访谈对象称, “看到一处边坡因为未及时围挡罚了款, 就知道以后边坡要及时围挡了”。访谈对象是通过实际工作中规范运用出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反思和学习, 进而积累经验, 并指导今后相似情境下的工作行为。
3. 工具层面的经验学习
主体对物理工具和心理工具的直接使用即主体的主动实践, 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又将经验积累下来以改变下一次行为活动, 可以说, 对特定工具的使用加速了意识的改造, 形成了人们的活动和思维的方式。
例如, 工作中的日志和案例作为一种物理工具, 是助理工程师学习的较好途径之一。访谈对象都指出目前工作中有这样的案例和资料存在, 对他们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如:“这种东西 (即日志和案例) 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 这种东西你看了以后, 会让你心里有底。”
三、助理工程师的学习机制和培养建议
在建筑活动系统之内, 主体的经验学习会发生在活动系统的各个层面, 而同时经验学习圈也是存在于助理工程师的整个项目学习活动之中的。我们通过活动理论的运用, 大致分析了助理工程师的项目活动系统全貌;通过经验学习理论的运用, 大致分析了发生在助理工程师个体层面的学习过程。因此, 可将活动理论的分析视角视作一个“公转”系统, 它揭示了助理工程师围绕整个项目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同时可将助理工程师个人的经验学习视为一个“自转”系统, 即在个体自身在不断地进行学习活动。 (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 助理工程师在围绕项目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公转”) 自身会不断地借助项目这一活动系统来进行学习和成长 (“自转”) 。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 都证明助理工程师的项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若将自转的速度喻为助理工程师的学习情况, 则自转速度越快, 可认为其发生学习的概率越大, 学习的内容越多;若将公转的速度喻为项目的完成时限, 则公转速度越快, 此项目完成的时间愈短, 工程师的工作速度越快。
从我们构建的公转、自转模型中可见, 助理工程师的公转轨迹即为其在项目中的不同劳动分工, 其工作活动必定会产生关联和交集, 所以其交集部分即为学习最有可能发生之处, 即可认为是上述的共同体与劳动分工层面的经验学习;而不论个体如何进行自转, 它始终是围绕项目这一核心进行公转的, 也绝不会超出整个活动系统的大边界, 即受到相应的工作规范、规则的制约, 于是可产生规则层面的经验学习;最后, 我们可以预见, 若是在这样一个运转良好、关系融洽的环境中, 个体的自转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并且可借助外力来加速自转, 即可视为工具层面的经验学习。因此, 可以认为, 助理工程师在项目中的经验学习是一个共同体与劳动分工、规则和工具的函数。
1. 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经验学习强调发生的情境性, 换而言之, 它是强调基于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 在对助理工程师培训中, 可以借鉴这一理念, 在课程主题、教学案例的选择上,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要来筛选。针对助理工程师面临的诸多困境, 例如, 无法胜任的工作、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等, 企业可以不定期的在助理工程师群体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以确定课程内容。
2. 学习氛围的创设
在工作中, 应注重创设促进助理工程师与同事之间的交流, 同时注重把握学习的自主性和反思性。时时创设平等、融洽的工作氛围, 以确保助理工程师与同事之间的良好互动。
3. 实践共同体的创设
经验学习强调了对隐性知识的获取, 这种获取是不是通过简单的阅读、观察就可以获得。隐形知识涉及个体知识的社会化和习得别人的隐性知识两方面。那么, 在助理工程师的培养中, 应该创设促进个体实践和反思的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形式, 保证非正式学习的顺利进行。鼓励助理工程师形成学习共同体, 他们无意间走到一起、形成、发展或解散。这种是开放性的, 结构松散, 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规则, 没有精确的形成和结束的日期。这种实践团体可以是网络学习团体。通过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促进学习。
摘要: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助理工程师数量的不断增加, 他们初入职场, 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个案的文本分析, 从活动理论层面探讨助理工程师的适应问题;通过经验学习理论的视角, 分析助理工程师基于项目学习的过程, 能够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描绘助理工程师基于项目的动态学习过程, 从而为建筑行业助理工程师的专业学习和成长提供借鉴。
【个案工作】推荐阅读:
德育工作个案05-18
个案工作方法社工06-10
个案社会工作一07-11
个案工作社工案主剧本07-24
个案工作期末复习笔记10-04
个案工作计划书10-22
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工作07-19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个案08-26
社会工作师个案分析08-26
个案社会工作之练习题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