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教学(精选12篇)
个案教学 篇1
一、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外语界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关的教师培训项目的种类也日渐繁多。但是, 目前很多的教师培训项目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及严谨的管理模式, 往往显得随意与盲目。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目前对教师素质的衡量仍缺乏有据可依的标准。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往往缺乏针对性, 没有具体考虑到教育水平 (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及学科差异。并且, 现有研究多为理论性研究, 实证性研究极少。《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呈现了不少关于外语教师素质的实证性研究, 其中《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吴一安、王文峰, 2008) [1]是以国内重点高校的优秀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研究, 其成果构建了一个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
本研究的出发点是以吴一安、王文峰的有关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中学科教学能力维度的十项能力为基础, 通过对一位高校外语教师整个教学单元的观察以及深度访谈, 对该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如果该框架中的教学能力没有在选择的典型案例中体现, 或是在研究者在观察其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被试教师的其它能力, 本研究的研究者便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以期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框架提供一定的借鉴。如果本研究有效, 今后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案例调查, 从大量样本中获得更可靠的信息, 从而进一步完善该框架。
二、研究背景与思路
(一) 对“教”的认识
对“教”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研究。Freeman (1996) 归纳了三种对“教”的认识。第一种认识将“教”看成是可模仿的行为;第二种认识从认知论角度出发, 认为对“教”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教的行为上, 还应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决策能力, 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 同时探求行为背后教师的观念;第三种认识则是从解释主义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教”。[2]这三种对教师“教”的认识并非互相排斥, 也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 在教学实践中, 行为、认知、理解三者应是密不可分的。
(二) 教师知识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结构作出了以下分类:叶澜 (1998) 将教师专业结构分为三类, 即专业理念,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3]艾伦 (1991) 将其分为学科知识, 行为技能和人格技能三类;[4]林瑞钦 (1990) 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应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 (能教) , 教育专业知识 (会教) 和教育专业精神 (愿教) 三个方面。[5]从这几种分类方法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结构主要涉及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教育专业精神等几个方面。而与目前研究最为相关的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关于教师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Shulman (1986) 归纳出了教师知识基础的七个类别: (1) 学科知识; (2) 学科教学法知识; (3) 课程知识; (4) 一般教学知识; (5) 学生和学生特点知识; (6) 教育环境知识; (7) 教育目标、目的、价值等背景知识。[6]在这七类知识中, 学科教学知识 (PCK) “高度概括了教师知识的特点, 即教师知识不等于学科知识, 需融学科知识和根植于教师实践的教学知识、技能为一体, 是经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过滤、筛选, 重新加工出来的、以教学形式体现的学科知识”。
(三) 教师能力
另外一个与教师研究密不可分的概念是教师能力, 对于这个概念, 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孟育群 (1990) 认为教师能力包括认识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 设计能力, 传播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 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五个方面。[7]
叶澜 (2001) 将教师专业能力归纳为一般能力 (即智力) 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个方面。[8]叶澜认为教师维持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在于教师的智力水平;教师专业特殊能力包括两个层次, 分别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 以及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无论是对教师专业结构, 还是对教师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的理解, 上述几种框架结构都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不同学科的教师虽然具有教师这一职业应有的共性, 也有不可回避的特殊性。因此, 在对教师进行研究时, 不可忽略学科特色。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对“教”的理解, 从认知论和解释主义的角度出发, 要研究教师的“教”需要从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和认知入手;同时, “教”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其所处情境, 包括个人变量和社会变量等, 进行解释的过程。
(四) 对优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在以上所描述的背景下, 吴一安、王文峰进行了对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由于其研究成果是本研究重要的依据和基础, 下面将对其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简要描述。
1. 工具
数据收集的工具主要有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由44个项目组成的Likert 5级量表;第二部分为一个多项选择题;第三部分是两个开放性问题, 旨在了解调查对象对自身教学情况的看法和基本评价, 以及调查对象对自己成长为优秀教师原因的分析。访谈为半结构式访谈, 是在问卷调查基础上 (主要是第三部分两个开放性问题) 进行的深度访谈。
2. 研究参与者
在吴一安、王文峰的研究项目中, 有效参与调查的英语教师人数为213人。这213位优秀英语教师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36所不同类型的大学。而对于优秀教师的确认, 主要根据以下六项原则进行:“第一, 至少有8年英语教学经验;第二, 教学效果好;第三, 深受学生喜爱;第四, 曾获优秀英语教学奖励 (参照条件) ;第五, 本人自愿;第六, 每所学校参与人数不得超过英语教师总数的10%” (吴一安、王文峰, 2008:137) 。[1]参与者的详细构成 (如性别, 学历等) 在此不作详述。
参与调查的教师填写了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发放的问卷, 最终有19名教师接受了访谈。
3. 数据分析方法
对于Likert 5级量表的结果, 研究者运用SPSS进行了分析, 而开放性问题和访谈所得数据则运用主题一致分析法进行了归纳。两种类型的数据相互验证、补充。
4. 结果
通过对21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和19名教师的访谈素材的分析, 吴一安、王文峰 (2008) 总结出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的4个维度, 即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和学科教学能力维度下的十项能力。
(五) 本研究的依据
上文结果中提到的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的四个维度中, 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这一维度是本研究的最主要依据。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是吴一安、王文峰借鉴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概念提出的, 此处的“‘能力’亦即Shulman (1987) 意义上的知识。这种能力融外语知识、运用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一体”。[1]而根据Shulman的论述, 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教师专业知识, 这种知识建立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却又不同于这两种知识。他还认为, 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这种知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掌握了这种知识也意味着教师知道: (1) 如何组织和阐述学术内容并教给学生; (2) 常见的理解与误解, 以及学习特定内容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3) 在特定课堂情境下使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6]
吴一安、王文峰 (2008:144) 根据对问卷结果以及访谈素材的细致分析, 归纳出了优秀英语教师的十项外语学科教学能力。[1]这十项能力如下:
*具备熟练的外语口笔语运用能力、扎实的目的语语言及其运用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气氛活跃与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了解学生需求并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善于根据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善于以准确、流利为目标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
*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
*善于抓住机会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与其运用体系的了解。
*明确自己的教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而吴一安、王文峰也指出, “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根据外语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 对学科知识 (含技能) 筛选、加工和再组织而形成的知识, 这种知识的推广借助于课堂教学形式, 而课堂的最根本特点在于其动态性和特定的教学环境”。[1]
通过上文中介绍的Shulman对学科教学知识的释义, 以及吴一安、王文峰对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对于学科教学能力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认识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 这种教学情境包括课堂情境、教师的个人变量、学生变量以及社会变量等。同时, 对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和对优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只有具有学科特色, 对教师才更具实际意义。因此,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进行有学科特色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但上述研究是在问卷和访谈层面上进行的, 并没有在真实的课堂中对受调查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教学能力进行观察。因此, 研究人员有必要走入课堂,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观察和理解教师的行为, 并解释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为此, 本研究选择了对外语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行深度研究, 并以课堂作为研究的基本情境, 目的在于对吴一安、王文峰关于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理解。
(六)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吴一安和王文峰 (2008) 研究结论中关于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内容为基础, 在一整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去观察和了解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体现情况。研究问题如下:
1. 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学科教学能力框架中涉及的哪些能力 (或素质) ?有没有框架中没有涉及到的能力 (或素质) ?
2. 学生对教师的能力 (或素质) 是如何理解的?他们的理解和期待与框架中涉及的内容吻合程度如何?
3. 本研究对还未达到优秀教师阶段的教师成长以及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框架有什么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 案例研究方法的选择
Yin (2002) 归纳了案例研究的三个主要特点, 即:主要处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不要求对行为事件进行控制;关注当前发生的事件。[9]这样的特征与当前的研究目的相适应, 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 对课堂情境下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体现进行探究, 具体原因如下:
*本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学科教学能力的体现, 关注的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目的不在于追溯历史。
*在吴一安、王文峰 (2008)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 不对研究对象进行干涉。
*需要对教材、学生等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收集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也符合案例研究的特征。
本研究适合用案例研究方法是因为此次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事件的意义并构建对事件的理解, 同时, 辨别社会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Knight, 2002) 。[10]也就是说, 研究者不仅要观察研究对象做了什么, 也要深入探究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要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Stake (1995) 指出, 案例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研究过程而非结果, 在于情境而非特定变量, 在于发现而非证实, 这样的特征也正符合本研究的目的。[11]
(二) 参与者
1. 参与者的选择
在吴一安、王文峰 (2008) 的研究中, 研究的参与者是国内著名大学的英语教师。而本研究是要对其研究结果的一部分进行深度了解。因此, 在本研究中, 研究者的选择参考了他们研究中参与者的选取原则, 即第一, 至少有8年英语教学经验;第二, 教学效果好;第三, 深受学生喜爱;第四, 曾获优秀英语教学奖励 (参照条件) ;第五, 研究对象同意自愿参与。由于原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较大的群体, 而本研究则是要做案例研究, 因此原研究中的第六条原则, 即每所学校参与人数不得超过英语教师总数的10%, 不作为本案例研究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
事实上, 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 目前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标准。Tsui (2003) 指出, 在关于优秀教师的相关研究中, 选择优秀教师常用的标准是教龄长短及校方推荐, 并承认这两种标准其实都有缺陷。教龄长并不代表该教师是优秀教师;同样, 也不能说教龄短的教师就不优秀。另外, 如果仅靠校方推荐, 势必受到推荐人个人态度及喜好的影响。[12]因此在选取案例时, 要综合考虑上述四条原则和学生反馈、同事评价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推荐等因素。
在考虑了以上几条基本原则外, 本研究的研究者在选择案例时, 还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
1) 典型性
本研究需要对一个较为典型的教师案例进行研究。因此, 要选择一个教学效果、声誉和学生反馈等方面都较为优秀的教师。在保证了上述各方面条件之后, 还要确保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能够代表高校优秀外语教师这一群体。而对于这样一位典型的优秀教师进行案例研究, 有助于对吴一安、王文峰的研究结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2) 方便因素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阶段, 备选人选并非唯一。在符合条件的候选教师当中, 研究者应选择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只有这样, 研究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才能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另外, 本研究选择研究对象时也考虑了时间、空间上的便利程度。参考以上因素, 本研究选择了某重点高校的优秀教师Charles参与研究。
2. 研究对象传略
选择Charles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不仅考虑到了吴一安和王文峰的研究项目所提及的几条优秀教师选取原则, 更是听取了学生的反馈及其同事的评价。在选定Charles作为研究对象后, 通过沟通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出了研究对象传略:Charles曾留学英国, 于2003年取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教授, 至今有16年的英语学科教学经验。Charles所教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综合英语 (所用教材为Headway Advanced) , 同时还为该校外文学院的研究生开设应用语言学相关课程。除了是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 Charles同时也是一位热情的研究者, 其研究兴趣广泛, 涉及英语教学理论、结构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多年来, Charles已出版了数部英语教学方面的专著, 并在其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三) 数据、素材收集工具
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案例研究中要多渠道收集各类数据, 并进行综合分析 (Yin, 2002) 。[9]本研究中, 收集数据的工具主要包括课堂观察与录像、教师访谈、教师课后回忆及学生问卷。
1. 课堂观察与录像
本研究对研究对象Charles所教授的英语专业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中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录像。教学使用教材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eadway Advanced, 根据与参与研究教师的协商以及教学进度, 录像内容定为第三单元Big Business。在课堂观察中, 观察者不对教学过程进行任何干预, 尽最大限度在自然的课堂情境下进行观察, 同时进行课堂录像, 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观察表和田野笔记 (field notes) 在课堂观察中是重要的补充手段,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进展进行记录。
2. 教师访谈
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的情况对参与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从而了解教师课堂行为背后的想法及其教学理念。
3. 课后回忆
课堂录像经处理之后, 选出体现十项学科教学能力的片段进行加工剪辑, 并请教师回忆当时的想法。
4. 学生问卷
学生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期望。所调查的对象为Charles所授综合英语课程的学生。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十项Likert 5级量表, 分别为学生对教师十项教学能力的评价;第二部分由三个开放性问题组成, 旨在了解学生对参与研究教师的优势、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学生对理想中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看法。
(四) 数据、素材分析方法
量表数据根据需要采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 开放式问题和访谈素材运用的是MAXQda进行质性分析。
四、先导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为了发现录像及观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正式观课时避免, 并修正观察表, 同时也为研究者寻找一种适合的田野笔记记录方法, 研究者进行了试录, 即先导研究。
(一) 先导研究的目的
首先, 先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课堂录像及课堂观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便在正式录像时避免, 同时熟悉录像设备的使用, 避免因操作不当或不熟练而发生意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 根据先导研究课堂观察的情况修正观察表, 以便正式录像时进行记录;第三, 通过先导研究的课堂观察, 调整和完善记录田野笔记的方法, 以便在正式的课堂观察时可以高效地进行记录。最后, 利用先导研究所得的课堂录像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为正式研究的数据分析做准备。质性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是一个繁琐而又反复的过程, 因此需要不断的修正与更新, 尤其是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的过程, 更是需要反复推敲。
在与研究对象进行了沟通之后, 我们确定了先导研究的时间。课堂观察内容为Headway Advanced第二单元Never Lost for Words的最后两课时。进行课堂录像之后, 研究者将录像转写成文字, 并利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进行了数据编码和分析。
(二) 先导研究结果
1. 完善“优秀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调查表”
通过先导研究, 研究者细化和完善了“学科教学能力课堂观察表” (见附录一) 。
2. 结果
1) 编码
在十项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研究者借助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录像的转写文字材料进行了编码分析。在编码时用PC1至PC10来代表十项学科教学能力, 同时, 在此过程中, 对所发现的新的能力也进行了编码 (见附录二) 。
2) 结果与讨论
从图1 (MAXQda编码条目频率的截图) 可以看出, 除了PC1至PC10这十项编码, 还有三个编码项目, 即Communi.、ShareTP和CDiscip.三项。
为了使结果更直观, 我们将图1内容整理成表格 (见右栏表1) 。从表1中我们能够发现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 十项学科教学能力在Charles的授课中大部分得以体现;
其次, PC1、PC3、PC8和PC10的频率 (frequency) 为0。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 PC1代表的是教师的口笔语运用能力、目的语语言及其运用知识以及教师的知识面。这些是外显的教师知识 (陈向明, 2003) [13]及其运用能力,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的始终, 对于这项能力的评价是一种宏观、整体性的评价, 因此很难在教学录像的文字转写稿中进行片段分割和编码;第二, PC3代表教师了解学生需求并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这在课堂观察中并没有观察到, 因此在编码分析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了解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观上的了解, 这在课堂上可能得不到具体的体现, 所以需要通过教师访谈来了解与澄清;第三, PC8代表的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引导的能力没有得到体现, 可能与此课时关注语言知识点的课型有关;第四, PC10代表教师明确自己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的能力, 这也是一项较为宏观的能力, 因此也需要通过教师访谈来了解教师对自身作用的认识, 以及教师是如何将这些认识体现在教学中的。
另外, 在十项教学能力中, 除了PC3、PC8和PC10以外, 其他七项都在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PC1的编码频率为零是由于这项能力的体现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难以进行编码, 因此研究者选择对PC1做整体分析而不做片段分割)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PC6, 即以准确、流利为目标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 编码片段数量达39。事实上, 这也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编码条目。语言基本功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 而准确与流利也是两种不同 (有时甚至相冲突) 的能力。另外, 这样的结果也很有可能与课型有关。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两个课时, 根据教材编排, 这两个课时内虽然穿插了听、说、读、写各种活动, 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巩固语言知识 (主要是词汇和语法知识) , 如短语动词与动词短语的区别、动词完成体与非完成体的区别、一般式与进行式的区别等。
最后, 在观察、整理数据和编码过程中, 出现了三个新的编码条目, 即Communi.、ShareTP和CDiscip.。这三个编码条目在这两个课时中出现的频率不高, 但目前并不能就它们是否能够代表该教师的一种能力下结论, 这需要在更完整的情境中做进一步的观察。
综合以上四点, 由于先导研究中分析的数据是整单元授课的一部分, 而在一个单元的授课中, 不同的课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因此先导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教师授课的整体情况。本次先导研究虽然不能得出结论, 但为正式的课堂观察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课堂观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作了相应的修补, 同时, 也为制定访谈提纲提供了信息, 比如, 对于PC3、PC8和PC10编码片段的缺失, 我们要寻找原因, 从教师访谈中挖掘答案。
(三) 先导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通过先导研究, 我们熟悉了课堂观察的注意事项, 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了在正式课堂观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课堂录像和课堂观察能够顺利进行。同时, 我们将先导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录像) 转写成文字, 并利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进行了数据编码分析。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数据进行处理, 也是对软件使用的熟悉过程;在编码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模棱两可的数据片断, 研究者对这些数据片断进行了反复的处理和编码, 这样也就为正式研究时的数据处理积累了经验。先导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为我们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分析第三单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比如, 在一个单元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由于侧重点不同, 教师能力的体现可能有所不同;而某一教学片断在编码时可能成为不同编码条目的交叉点, 这些积累都为正式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另外, 通过先导研究, 我们还发现, 有些教学能力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除了以上分析的课型原因外, 我们也根据这一情况制定和调整了教师访谈提纲, 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挖掘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 为后续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优秀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个案研究之二中, 我们将报告对Charles整个授课单元的课堂观察和深度研究的结果。
摘要:本文是优秀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个案研究的先导研究。研究在吴一安、王文峰的有关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中学科教学能力十项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对一个单元的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研究优秀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先导研究表明:十项学科教学能力在研究对象的授课中大部分得以体现;外语学科知识与运用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整体定位等较宏观的能力条目在编码中没有体现;与学生交流、课堂管理和明示教学目标等新的能力条目进入。先导研究结果有利于主要研究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优秀外语教师,外语学科,教学能力,个案研究,先导研究
个案教学 篇2
近来发现班上学生小亮上课开始喜欢睡觉,也不做课堂笔记,也不发言,整天无精打采,很少交作业。借开家长会之机,我特意跟他父亲交流意见。他父亲告诉我,小亮以前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家长也常常表扬他。但是,自从最近结交了几个不三不四的“朋友”之后,他的性情开始起了变化,口中挂着家里条件不好,学习太苦,变得不爱学习了,也注重享受了,成绩开始下降。听完他父亲的诉说,我知道是不良思想影响了他,让他觉得自己过的生活太苦,不想继续下去,于是选择睡、玩,想“轻松”一点。
如何“挽救”他,改变这种状况,找回以前的他?想想决定不能让他意识到我在教育他、改变他,因为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诲对于他来说只能是更加的逆反。春雨润物细无声,也许这种方式是最适合小亮的,我在寻找合适的时机。
该讲《送东阳马生序》了,我感到机会来了。课上讲到了宋濂幼时需借书手录、讲到求师时需奔走立侍、讲到了求师路上的穷冬烈风、讲到足肤皲裂、讲到衣食的粗劣、提到宋濂最后的成功;同时讲到当时的太学生学习条件如何优越但学业反而不精,我要求学生谈谈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与宋濂相比如何。同学们纷纷讨论时我自然地走近他,拍拍他的肩说:“认真想一下,对比一下,等一会老师想听听你有什么感想”。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只说了一句:“我们学习条件好多了”。虽然很简单,但我知道他的内心已经有了变化。接着我又说,学习条件如此恶劣、生活如此艰苦的宋濂都能经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取得成功,与他相比,我们的所谓“苦“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今天这样好的条件我们都不满意,不学习的话,在古人宋濂面前,我们情可以堪!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我特别看了一眼小亮,他也点头,脸上有了惭愧的神色。
通过课上的情感渗透,这棵已经生病的树苗又有了生机。他开始认真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也从不拖欠,而且还自己给自己加压,经常在课余时间在教室里向同学请教一些原先不懂的问题,再也不喊学习累、条件差的话。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自然好了起来。
这件事情也让我对古文中的情感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思想,在古文课堂上恰当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不仅从古文中学到知识,更能从古文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
古文渗透情感教育个案
“这个王明怎么这样”,刚接手这个班,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我的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迟到、不听课、迟交作业。。。他似乎总比别人慢半拍。
找来班长,先侧面了解一下。班长一脸的无奈:“老师,每次催他,他总是说慌什么,还早呢”。其他老师也说批评他不为未来打基础时,他竟满不在乎地说:“未来,早呢,我年龄又不大,时间多得很”,噎得老师看见他就头痛。
该怎么办?对了。。。
语文课,欣赏《长歌行》。这是一首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的乐府古诗。按照惯例该理解诗句含义了。以往这个环节是由小组互动学习、交流讨论完成的。这次。。。
“今天这首诗的理解我们由同学们来个人完成,请参看注释,思考该如何理解这首诗”。我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了一个代表,疏通诗句、谈感受。王明当然也在我的提问之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来说一下这句。王明结合注释解释了这句,就着他的回答,我提了一个问题要他和其他学生一起思考:一生时间有多长?有的学生大声说:“不到三万天”;用在学校的又有多少?用来上课的时间又有多少?。。。学生兴致很高地计算着,气氛很活跃。王明也很精神地算着。一个数字、又一个数字。。。算着算着,学生的表情越来越惊讶,怎么会怎么少。看着学生尤其是王明不敢相信的目光,我告诉这些学生们: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真正充实自己用来学习的时间更是不多,如果不趁着大好的青春时光努力奋斗,等到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青春是没有办法去弥补的。。。
学生若有所悟,在读后感中我看到学生们真实的感受,同时还看到了王明写的一句话:真后悔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看我以后!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8-01
对话教学即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对话交流,学生以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提出有效改变了以往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其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准备体现对话教学
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都要进行教学准备,制定教学计划,而在对话教学中,对话的话题是整堂课的内在牵引力,其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1、对话话题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所选的对话话题必须要能够引出所讲知识,且要保证结构的开放性和真实性,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话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明确对话的产生途径。其途径一般有三种,学生自发产生、教师确定、师生共同产生,对于学生自发产生对话话题,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指导,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将语文知识学好,对于教师确定的对话话题,教师必须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同时注重话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牵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对于师生共同产生的对话话题,教师必须要注重合理的整合,筛选合适的话题,将语文相关知识有效整合。
3、设置对话话题呈现的形式。在对话话题的呈现方面,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以问题的形式以及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对于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在问题的确定方面要尽量避免课堂中无用的提问,抓住重点,想成封闭式以及开放式两种问题方式;对于活动的形式,教师要设置好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发组织,使其在有所感悟的前提下进行真实的对话。
二、教学过程体现对话教学
教师的讲课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对话教学融入课堂: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对话教学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心灵的自我升华,有效的对话情境要题现在如下几点上:一方面,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现出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让其感知到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增强其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展示情境。多媒体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产物已经很好地融合在教育行业,其是集视听于一体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较为立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以及听觉上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体会知识的含义,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对话教学成为一种较为愉悦的学习方式。
2、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对话教学。首先,提问与回应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限答式提问,即通过事实提问,第二种是非限答式提问,即允许问题不受限制,但要与教学内容相关,第三种是诱导性提问,第四种是反思性提问,在这些提问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频率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学生回应的方式除了直接表达外还可以采取点头等回应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应来判断对话教学的成果,感知学生是否对知识已经完全理解。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有效分组,展开全班交流,由于小组讨论的空间有限,可以有效拉近对话者的身心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思维的训练,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听取别人的观点,让对话教学更有意义。最后,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学习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学习,活动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如表演、小说等,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任务,从而换一个角度来揣摩和感知,并鼓励学生积极将文中的文学样式进行改变,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其它形式将内容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熟悉文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同时组织学生们表演这一课,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以自己的方式将其表演出来,以便于对文中各种角色进行深入感知,这样做,学生们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在表演时也能深度揣摩人物角色的特征,进而加深对其的理解,便于学生学习。
三、教学评价体现对话教学
1、由静态到动态的评价。对话教学在评价中的体现是由静态到动态的评价,动态的评价过程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增进评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其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展开对话,通过理解个性化差异做出不同的评价,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改进自己的学习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关注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评价,一般是通过收集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来进行评价,如教案、成绩、作业等,其意义是让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理解,对学生自身的情况也能够具体掌握。
2、由定量到定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如建立个人档案,采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档案的内容包括成绩单、随堂记录表等,通过这些硬性的标准来激励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对话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可以采用教学行为记录表等形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对话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课堂更好地结合到一起,为学生创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转变以往的课堂形式,包括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指标,为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对话教学模式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以自身独特的形式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 勇.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个案教学 篇4
关键词:差异教学,性格差异,个案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 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智力的成熟,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 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到个性的其他部分, 所以良好的性格能使人上进, 奋发图强, 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成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 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可见,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 教师要个性化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以改变学生气质的消极部分, 促进和发展气质的积极成分。据此, 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 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尝试进行高一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采用个案实验法, 选定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针对该四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差异性的教育方式, 并通过访谈、学情跟踪调查等方法, 探索差异性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1. 性格互补, 发挥镜子效应
【案例1】B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开朗、直爽, 爱好广泛, 组织能力强, 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偏上, 有一定起伏。喜欢动手做实验, 参加化学校本课程。
P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内向, 学习能力强, 学科均衡发展。工作能力一般, 不善沟通, 参加校本课程。
笔者开始注意B同学是被她上课明亮的眼神和敏捷的反应所吸引, 但随后, 又因她在《氯气》方程式默写上所犯的诸多低级错误而震惊。通过多方观察, 发现她的思维虽快, 但缺乏缜密性, 导致貌似很聪明但成绩却很不稳定的现状。在开设化学校本课程时, 笔者特意安排她和P同学搭档, 希望通过相互影响, 收到性格互补的效果。平时上课, 也有意让她俩共同完成某个问题, 让她不断感受P同学的思维缜密、认真、坚持的学习态度。一段时间后, 笔者感到她把P同学作为自己的标杆, 努力完善自己, 对自己的要求高了, 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而且, 她的开朗的个性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在高一结束时, 她高考选科选择了化学。和她交流中, 知道她开始主要对化学实验感兴趣, 后来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 并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受到P同学的很大影响, 更适合学习化学。
因为P同学性格内向, 见教师躲闪, 笔者把她和B同学 (性格互补) 安排在一组。她俩经常很愉快地进行交流, 在B同学的带动下, 她性格上的过于内向、不善交流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平时习题课的小竞赛上, 她常被同学以杀手级选手派出, 为本队加分。这些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对她产生明显的推动力。随着她失误的次数越来越少, 她显示出的学科能力也越来越强, 化学成绩稳步迈向班级第一名。
【感悟】为学生找一个适合的好朋友, 会产生很好的“镜子”效应, 这与教师的引导相比会更有用。
2. 性格导向, 激发学习潜能
【案例2】W同学:高一 (5) 班, 男, 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 对自己信心十足, 显得非常要强和骄傲。有很强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当年中考时失手, 对他来说打击不小, 大概经过半个学期才恢复信心。他对自己要求高, 喜欢挑战并会积极应战。
笔者在教学中以性格为导向, 实施差异性教学,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W同学很快适应了差异性教学, 在打基础、强化重点时, 高达成率让他获得成功感;在每部分内容结束时的冲关 (通过一两个“组题”, 难度由基础过渡到接近高考的基础题) 中, 有时的受挫又激起了他的斗志。到第二学期, 他选择了化学校本课程。在参加化学竞赛的辅导中,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表现很一般, 在见识了一些高考和竞赛题后, 他向教师感叹:“原来化学题还可以这样出!”接下来, 他做了一件让教师惊叹不已的事:每次作业都单独交给教师面批, 对错题总是先自己思考, 有疑问直接向教师发问, 或者拿着自己的参考书, 和教师探讨想不通的地方。在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后, 笔者为他的好胜和坚持而感动。于是, 笔者接受了他的主动沟通, 及时肯定他的成绩。但表扬多了他也会骄傲, 于是, 笔者会用一两个难题敲打敲打他, 让他戒骄戒躁。好在他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而且比谁都改正得快。现在, W同学对化学充满兴趣, 高考选科也选择了化学, 对学习和挑战充满自信, 期末成绩并列年级第二。
【感悟】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 W同学在收获成绩的同时, 也修炼了性格。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心理疏导, 增强心理素质
【案例3】Z同学:高一 (1) 班, 男, 表面开朗, 装作满不在乎, 但自尊心强, 内心还是比较在意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化学是他的特长, 参加校本课程。每次小考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 但面临大考, 明显感到他的情绪烦躁不安。到了下学期, 开始有些丧气, 从班主任、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那儿了解到, 他偏科比较严重, 喜欢的学科拼命学, 因为可以证明他能力, 不喜欢的科目心里虽然也着急, 但真的要努力时, 又会烦躁而逃避。表面上逃避了, 但内心的焦虑却越来越大。结果三门课的名次不断下降, 化学也被拖累。笔者和他促膝谈心, 分析他的状态,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笔者在化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 对Z同学的提问会放低问题难度, 适度在学科上给他减压 (但不能放掉化学) , 让他能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感, 平时看见他主要聊聊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 并以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慢慢地, 他的三门课有明显的进步, 焦虑的问题得到缓解, 能按学习计划执行, 分班进入了物化班, 他的脸上又挂起了笑容。
【感悟】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 学生能否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已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心理疏导不只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的事, 作为任课教师, 也可以发挥个人魅力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上课的机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关心和帮助某种程度上比辅导学科知识更重要。
在进行差异性教学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不可能使教学完全切合每个学生。实践证明, 差异性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策略, 个性化辅导以学生性格为导向, 更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利于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确立起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正之.高一化学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2]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篇5
一、研究缘起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板块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革新的一大亮点,各级教育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响应着,进行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难以开展,只是停留在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阶段。平时教学时无评价手段和方式。很多老教师也不曾想过或做过此类课题研究,来改变这种现状。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他们对于本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拓展,都认为大量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自身学业,而认为是他们学好母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都积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母语教学中,课程标准对相关的“名著阅读”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表述。
1、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订,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是一些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文件,往往也带有“标准”的性质。据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在1984年的时候,请了400多位专家参与,并列出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一些文学名著书目,共有30多项,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惠特曼的《草叶集》,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更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及《圣经》。
美国的母语教育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这对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2.新加坡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是久负盛名的,在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定学生阅读哪些书,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这些书,每隔一两周老师会利用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给予指导。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书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学段或学年学生读若干本。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一般无法指导讨论。但是学生会有一份阅读记录卡,可供老师随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还可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
这些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所列的作家作品,无不以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为主,并注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价值自然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也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看国外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他们都非常重视名著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更高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并且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 力背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美国小说家 1954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道出了阅读的美妙“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解释它。”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是一个典籍大国,阅读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经验也有着丰厚的遗产。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努力,一直沿袭到现在。读书人很注重读成本的书册,如四书、五经,以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我们教育中优良的读书传统。
从五四运动开始推行国语运动,使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课程和目标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对名著阅读的建议和要求出现在教学大纲中。
在 1922 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中,把国语课程分为三大段落,每段落均对略读提出了要求:第一段落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第二段落读《镜花缘》、《爱罗先柯童话集》、《唐宋八大文选》等,第三段落读《国策》、《史记》、《域外小说集》等。并附说明“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学术等文次之。因为少年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之入胜”。
1929 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阅读之略读上建议“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并在毕业最低限度上设置了“会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名著一词,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1956 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为了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后面附有每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其中以文学名著居多,并把这些书目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要求“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宜少于四本”,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拟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谈话之用”,建议把这些课时分散使用。在具体指导方面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报告、讨论会、朗诵会等方式”,“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笔记、摘记、读后感等”,并“可以同青年团、少年先锋队或班会的活动结合起来”,“除了一般指导,还应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学期终了时候,应该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结束谈话,并向学生介绍假期读物„„”关注之强烈,建议之具体,此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包括现在的新课标中再也见不到了。
1963 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需要„„逐渐增长。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
1980 年《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仅提到“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书或部分章节”。
1986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外阅读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并未对名著阅读提出任何要求。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设备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要重 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著阅读”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在教育家的教学理念中,不乏理性的关注和成功的探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在对语文的目标定位中就明确表明“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他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建议“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还就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宝贵意见,如“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至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读看。讲堂上止有讨论,不用讲解”。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他认为经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故希望青年们能直接去接触和诵读这些经典。
叶圣陶赞同朱自清的观点,他认为“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并指出“课外
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他们两人广闻博识,编写了《略读指导举隅》,对名著的阅读进行了总体剖析和选例示范相结合的指导。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校长进行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名著阅读”探索实验,采用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自编教材的安排具体为: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初一下学期读《水浒传》,初二上学期读《镜花缘》、《老残游记》,初三上学期读《红楼梦》,初三下学期读《三国演义》。
著名教师李镇西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不仅仅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而是设立专门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让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文学名著阅读已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四、研究内容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本研究是想全面了解我校师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并进行深刻的分析。因此,该研究将对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展开调查。
本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当今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因此本研究将对农村与城市的初中与高中学生展开调查。鉴于研究力量有限及多方面考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的初二与高二学生,调查其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与数据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课外阅读基本现状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及方面:(1)阅读态度与读物来源;(2)阅读时间与数量;(3)阅读动机与阅读媒介;(4)阅读类型与阅读收获;(5)课标所列书目的阅读情况。
2.课外阅读影响因素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2)老师与家长态度;(3)阅读计划;(4)阅读障碍。
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设计
一、在设计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防止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设计中出现小学化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应当有效地选择游戏的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游戏的精神,使整个幼儿教育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在设计幼儿园教育的游戏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出现小学化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游戏设计的时候,幼儿教师不能过度严格约束幼儿的行为,例如不能在游戏的过程中约束幼儿“坐端正”“不许说话”等严格的要求,并且在组织幼儿教室内游戏的时候,幼儿教师不应采用小学化的教学策略,应当在教室内为幼儿营造出温暖、自由以及民主的游戏氛围,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设计幼儿游戏时注意不要弱化传统游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形式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户内游戏还是户外游戏。这时就面临着传统游戏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应当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游戏的优势,这样在设计新型游戏方案的时候幼儿教师能够借鉴以往的游戏经验,对幼儿园内的游戏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挖掘。
例如在设计户外游戏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度挖掘游戏资源,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日常的游戏喜好以及游戏习惯进行游戏方案的设计,借助幼儿园教室内的功能保障游戏精神在户外活动中也能充分落实幼儿的教与学。在教室内幼儿喜欢区角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区角游戏的功能把幼儿的游戏精神应用到户外游戏中,这样能够使得幼儿教师在设计户外游戏的时候能够在不断参考以及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继承、修订、探索以及总结。
二、完善幼儿园游戏教学设计的策略
1.幼儿教师应当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当在活动中转变教育的观念,学会从幼儿的角度看游戏,促进游戏与幼儿价值观的融合,并且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之后的游戏方案的设计。例如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观念的时候应当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念,避免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小学化”的行为,并且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幼儿当作能力游戏者,不能将幼儿当作游戏的不作为者,也注意不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过多地指导幼儿。
2.教师应当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更加灵活积极,不要桎梏于教条中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设计游戏的质量,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世界中,在支持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当与幼儿积极互动,灵活地组织幼儿的游戏,使得幼儿的游戏教学方案能够更具有开发性以及创造性。
幼儿教师为了使得游戏变得更加积极灵活,就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死板地拘泥于预设的游戏之中,并且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当选取来源于日常游戏活动的素材,而不是一味地局限在旧教材中,而是要将所有的活动设计归集到幼儿自身的实际中。在其中观察幼儿的性格亮点,这样能够培养幼儿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幼儿的活动想法以及活动的需求,理解幼儿心理,思考并判断如何在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这样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游戏设计的创造能力,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验证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对幼儿成长有效的游戏教学方案。
3.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行为,不断地自我反思,提高游戏的设计质量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监督和保障幼儿的安全,组织幼儿有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同时还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以及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游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投入状态、情绪、游戏行为、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的状况,这样在观察、记录中加强了幼儿教师自身的观察技巧以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时候需要学会如何真正地支持幼儿的行为,在之后的活动中强调活动的生成性,完善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提高的技能,逐渐关注以及建立幼儿教育的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及提高。
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方案的时候,应当强化对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视性,树立正确的游戏教学观念,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之中,灵活地组织游戏的开展,而不再是局限在教学的教条之中。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当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加深自己对游戏活动设计的反思,不断地提高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质量,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关于区角游戏中幼儿自主性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51-53.
个案教学 篇7
一、个案研究内容
笔者分析了德育课程的学习特点:德育课应该是师生轻松愉快地进行互动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而非终结性评价。因此笔者确定了我们个案研究的重点:(1)德育课教学评价的主体研究;(2)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方法研究;(3)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
二、教学实验比较
(一)德育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比较
对照班德育课仍然采用过去的单一主体教学评价模式,实验班德育课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多样,有德育课教师、中职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实验班冠名企业主管等。在连续四周的德育课教学实验后,调查发现:参与实验的德育课教师认为在对照班上课很累,中职生上课无精打采,感觉教学效果不怎么样;在实验班上课的劲头却很足,大家都积极参与,中职生家长也很乐意评价他们的表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表示,对照班的中职生上课几乎没有评价权,积极性也不高,而实验班德育课的师生状态都很好,师生、家庭、校企关系进一步融洽,促进了实验班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和企业主管也是类似看法。
(二)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方法对比
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对照班仍沿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教学评价方式,实验班通过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德育课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教学实验后的调查发现,任课教师觉得在对照班上课相对实验班备课时间短,不用考虑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也不用考虑教学评价方式是否适当。通过试卷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对照班中职生觉得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思想精髓,感觉犹如纸上谈兵。实验班师生通过多种教学评价使各自的言行举止都进一步规范,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比较
本次教学实验,对照班和实验班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对照班通过考试来评价中职生涉及是否已知已会,实验班教学评价的内容还包括师生的仪表、言谈举止、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在学校、家庭、实习企业和社会的表现等方面,对比试验后发现,对照班中职生通过教学评价知道该不该有怎样的言行,但是否做到,很多学生觉得那是另一回事。实验班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突出了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教学评价的内容融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三、个案研究结论
经过教学实验对比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一)德育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艺术性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而课堂是绽放生命活力的地方。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应有趣、有情、有效、有别。有趣即是在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上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让中职生兴味盎然;有情即是肯定中职生的努力,鼓励和保持中职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欲望,让中职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有效即是教学评价要及时、准确,有别即是评价对象不同,教学评价的语言内容要有变化。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才具有艺术性。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实验班除了单元(模块)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对中职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更多地运用“自评、组评和师评表”“评价记录表”“教师评学表”“中职生评教表”等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对师生实施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估中职生的学习过程,兼顾对中职生知、情、意、行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应拓宽时间和空间
德育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生的品德不仅通过课堂,也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日常行为表现最能体现和反映中职生隐藏在试卷背后的品性。评价日常行为表现能体现德育的真实性。因此,笔者建议把中职生是否尊重教师、是否团结同学、是否违规违纪等日常表现作为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评价,应突出育人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应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应发挥各种评价的协同作用,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中职人才培养的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伯闻.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的思考[J].教改聚焦,2011(3).
个案教学 篇8
我采用关于英语教师信念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持有的教师信念,通过学生课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以课堂记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问卷调查主要是从三个维度进行展开的,包括对教学信念的调查(25个选项),对学生信念的调查(20各选项)和对课堂教学的调查(25个选项),采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五个等级的Liker-scale。为了了解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确保数据的效度,针对教师教学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
表1提供的是五位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为尊重研究对象,5位教师的姓名用教师A、教师B、教师C、教师D和教师E来表示。其中,是否接受过教学法培训指的是是否参加过澳门理工贝尔学院在新疆师范大学组织的为期4个月的教学法培训;学生人数为听课时研究对象授课的班级人数。
表2所列的内容为5位研究对象所持有的教师信念,包括对语言学习、学习者、自身认识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表3说明的是5位研究对象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师作用、学生作用、主要课堂活动、使用授课语种、课堂纪律情况和板书等。
一、研究对象持有的教师信念与在课堂教学实践具有一致性
教师对教学信念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信念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等;对课堂教学信念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伴有的教学信念和做法。通过问卷得出,这5名研究对象都能认真备课,用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表扬良好的课堂行为和学习习惯,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正不足。
二、研究对象持有的教师信念与在课堂教学实践具有差异性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教师A、教师B、教师C持有的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基本保持一致,课堂教学实践基本围绕教师信念展开,其差异性较低,因此不作对比分析;因教师D、教师E持有的部分教师信念与课堂实际授课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现作简要的分析。
1. 教师D具有“教师充分备课,能驾驭课堂;课堂的设计非常重要,要首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参与意识强”等教师信念,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备课不够充分,黑板上没有任何教学重难点的板书,课堂教学设计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只有4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其他学生表现为懒散和被动状态。班级学习氛围较差,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较多,上课迟到现象较普遍。虽然在问卷中显示该教师注重学生的课堂行为,表扬积极的学生,鼓励后进生,但在授课中,教师只照顾到坐在前排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只检查他们是否在听课记笔记,而忽视那些坐在后排的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即使那些学生没有记笔记、做练习,在互相聊天,甚至有三名学生没有带教材,也完全忽略这些行为,不作任何的引导和提示。
2. 教师E具有的教师信念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有互动,有交流;所学的内容难度学生可以接受,让学生感觉自己有所获得;上课气氛活跃轻松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偏多,没有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得自身无法将教学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也无法为学生创造语言操练和语言运用的时间和机会;再加上该教师说话语速偏快,扩展的知识面较复杂,整体班级气氛显得压抑,学生感到有些疲乏。
三、教学建议及思考
1. 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克服自身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认真备课,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谦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学习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2.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最起码要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最大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彼此熟悉。教师A、B、E所授课班级是新入校班级,授课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因此不熟悉学生的姓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但这些因素恰恰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注意课堂指令的规范性,及时改正口头禅。如教师C的“Do you know what is her feeling?”,“In fact, the author want to mention that...”等。教师D的“This paragraph tell us what?”,“Stir means what?”,“All the students read, ok?”,“What do you think, last sentence, yeah, main idea?”等。教师B在表扬学生给出的答案时,使用“Yes, good.”和“Yes, very good.”多达82次,“Yes, you are very clever.”多达13次。
4. 英语教师信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参加课程培训的同时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只有通过终身学习与反思,教师信念才能得以更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教师进行新的教学实践。
我主要对5位研究对象的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着教师信念展开的,但只有教师信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研讨、实践和反思,将持有的信念逐步内化,对教育教学行为起到支配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艳, 解芳.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方法个案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1, 第30卷, (1) .
[2][4]解芳, 王红艳, 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优秀教师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6.5.
[3]陈冰冰,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 (之一)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8.3, (120) .
个案教学 篇9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都十分鲜明。而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的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模式。
为了让高职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机制[1],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教学搬进理论实践一体化场地,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要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具体的工作项目支撑,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目标;然后,依据就业岗位需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组,每个班组负责具体的工作环节;最后,教师在项目中充当技术主管,指导学生自主互助的完成任务。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施了“车间组织”的模式,各班组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完成工作的同时,既提高了个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通信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课,包括信号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模拟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与解调、编码技术、现代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内容[2]。课程设置时,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通信基础模块、光纤通信模块、移动通信模块、现代通信网模块等。每个模块下可设置若干工作项目,在通信基础模块中可设置模拟/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设计项目;光纤通信模块中可设置光纤通信系统的架构、光纤的铺设和光纤系统工程预算项目;移动通信模块可设置交换机工作状态监控,移动终端的维修等项目,其他的模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验实训条件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在项目设计中,要注重实践环节与岗位设置的结合,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结合。下面将以模拟调制与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介绍实践教学过程。
二、项目描述
项目名称:AM、DSB调制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实践场地:CAD设计实训室、制板实训室、焊接与调试实训室
器材:模拟乘法器和相关电子元件、计算机、仿真软件、画图软件、制板仪器、焊接工具、电子测量仪器等。
原理:调制的目的是把要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也就是把基带信号转变为频带信号的过程。原信号称为调制信号,调制以后的信号成为已调信号。通过让高频载波幅度、相位或者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变化来实现调制过程,因此调制包括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其中幅度调制又包括AM(普通调幅)、DSB(抑制载波的双边带)、SSB(抑制载波的单边带)等。调制过程用于通信系统的发送端。AM调制时,调制信号先叠加一定的直流量,再与载波相乘。其中直流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调幅指数和调幅波形。为了不失真解调,要求调幅指数小于一。对比DSB和AM调制过程,可以看出DSB无须叠加直流量,而乘法环节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简化电路图。在接收端需要解调,也就是将基带信号从已调波中提取的过程。AM、DSB都可以采用同步解调法,要注意本地载波与调制载波是同频同相的。AM还可以采用包络检波,由于电容的充放电时间不同,使得输出波形和AM包络拟合,完成解调过程。
要求:(1)在一个电路板上实现AM、DSB的调制解调过程;
(2)AM和DSB的调制过程利用一个电路实现,AM采用包络检波解调,DSB采用同步解调;
(3)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设计原理图。对原理图仿真,改变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的幅度比值,观察已调波和调幅指数的变化。将调幅指数调整为小于一的正常调幅状态,依据解调输出波形检验包络检波单元R、C参数的合理性。调用虚拟仪器观察AM波和DSB波的频谱,检验DSB抑制载波的能力。DSB解调单元主要仿真本地载波的同步性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4)在仿真验证了原理图的正确性后,生成PCB,制板焊接并进行实物调试,实物调试步骤和仿真检验一致;
(5)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好每个工作环节。
三、项目分工
该项目要求实现AM、DSB的调制解调电路,整个项目包含原理图的仿真与设计、印制板制作、元器件的焊接安装与调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设置为原则,按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控制在10人以下。小组内部进行任务分工,包含电路设计员、印制板制作员、焊接安装与调试员。
电路设计员主要完成电路工作参数的设定、元器件的选择、电路图的设计和性能的全面仿真。电路工作参数包括输入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的频率和幅度范围。根据选定的电路工作参数,搭建电路原理图。原理图设计好了,可采用EWB、Multisim等软件对电路性能仿真[3],包括输出的时域已调波形和频谱的检测。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后,再选择Protel等软件绘制原理图,进行PCB的设计、元器件的布局、布线并生成PCB。
印制板制作员主要完成PCB板的制作,包括:裁板钻空、抛光烘干、微蚀镀铜、曝光、显影、腐蚀镀锡脱膜。PCB板的制作在制板实训室完成,制作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钻头,抛光去除杂质后还需烘干,镀铜时注意不要把焊锡弄在铜孔里。此外,还需要准确控制曝光时间,可通过摇动印制板加快腐蚀。
焊接安装与调试员主要完成元器件的焊接组装以及电路板的调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焊接的顺序应该为先小后大。焊接好后要检查有无漏焊、错焊、虚焊和假焊,发现有问题应立即重焊,对残留在焊点周围的焊剂、油污和灰尘应及时清洁。调试方法一般是先局部(单元电路)后整体,先静态后动态;在单元电路调试完成的基础上,可进行系统联调。联调是对总电路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调整,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单元进行调整。
四、考核方式
该项目的考核是按照具体的工作环节分步进行的。分别从电路图设计、制板、焊接、电路性能、团队合作方面打分后得到总评成绩。电路图设计部分主要看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合理性、功能的正确性、PCB的布局布线;制板部分主要看制板流程的掌握和印制板的工艺;焊接部分主要看焊接工艺,例如:焊点表面是否光泽、有无虚焊;电路性能主要看调试的波形是否正确,电路是否能够正确完成调制和解调过程。团队合作方面主要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
五、结束语
以通信技术教学中模拟调制与解调项目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案例。实施了“车间组织”的模式,各班组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模拟调制与解调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贯穿于实践,打破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增进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艳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0(04).
[2]朱月秀.现代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个案教学 篇10
A生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我真正明白了‘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的意思。”
B生说:“邹忌通过‘比美’后的深思, 悟出了一个道理, 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 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放肆自己的过错, 并加以改正。”
C生说:“我觉得齐王很了不起, 他听得进别人的谏言。”
D生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平时直言批评你的才是你的朋友, 平时恭维你的多数是有所图。”
……, ……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 学生E站起来说:“我跟D的观点不一样, 我觉得区分朋友和敌人,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像邹忌那样清醒地认识自己。”
听了E的发言后, 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 有的甚至站了起来, 或离开座位, 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 似乎在小声讨论。此时, 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 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 我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 说:“同学们, 关于友情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是不是啊?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说明理由。”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明知道有些话说出来我会生气, 还说出来的, 一定不是我的朋友。”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朋友在一起就是想什么说什么, 看到不对的事情, 即使对方会生气, 也要说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 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关于友情的问题,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 到底孰是孰非, 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并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小作文, 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
课后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在学生对友谊的真谛进行讨论的时候, 我没有制止, 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但学生的辩论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 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发散性和开拓性, 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新教改中的新思想, 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 教师成为课堂教育的引导者、欣赏者和组织者。“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即使偏离了主题, 也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维护课堂秩序。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 畅谈友情的真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甚至从史实去比较, 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 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 是探究了,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当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营造开放式课堂, 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 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积极思维中拓展思维, 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提高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观点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 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 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在课后的小作文中, 只要学生不反党, 不违法, 不违反人性, 他的观点, 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并予以鼓励。这样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 获取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创造动力, 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看法。应给予肯定, 并予以鼓励。这样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个案教学 篇11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70%以上的农村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以笔者任教的天津某区农村学校为例,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三个年级分别考查了《春》、《中国石拱桥》、《傅雷家书》三篇课内作品选段和《忽略》、《枫叶礼赞》及《向小人物致敬》三篇课外美文,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题,学生的平均得分率都不足50%。此外,课外阅读文段的平均得分率只有31%,这样的检测结果,使得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形势极为严峻。
二、当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结果,笔者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电视、手机上网、网络游戏以及一些盗版长篇玄幻小说兴趣浓厚,而对文学经典兴致不高。
2.农村阅读环境不善,没有图书馆等专门的地方可供学生读书。
3.很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只是简单地過问或是不问孩子学习读书的事情,更谈不上给孩子购买优质书籍阅读。
(二)教师方面:
1.语文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较单一,导致富有情趣和灵性的作品被肢解得美感全无,雅趣不存。
2.语文教学目的的“近视”,教师关注的是功利性的结果,注重知识点,忽视了语文教学应承载的对学生人生态度和思维方法的锤炼和铸造,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3.在现代化达标的大潮中,运用的教育手段貌似先进,但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多媒体的过度冲击,冲淡了或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文字文学的深层次意蕴被抹杀。
4.教师角色定位错误,越俎代庖,学生缺乏应有的主动权、自主性。
三、对目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一)积累是前提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流泻于笔下。为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语文素材的积累,包括词、句、篇、感。学生轮流准备美文,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帮助,如提供书籍、美文等,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将美文的好词好句板书在黑板上,利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朗读,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每日作业要写简短的感受,每周最后一天评选出最佳美文推荐,做到天天有所得,周周有所感。
(二)注重课文课堂教学
1.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尤其在学习小说单元中,如教学《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经典篇目,可以利用小说的三要素,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复述。
2.从整体出发注意抓点睛之笔。比如《苏州园林》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作者完全把读者引入图画之中,教者也应把学生引入图画中。抓住概括句,联系课文内容,归纳点睛之笔,学生就能更形象地了解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3.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进行分析。
4.注意把握读物产生的文化、社会及个人背景。如在讲解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有助于学生对驳论文中的错误观点以及正确观点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1.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针对课本中的自读课文,我尝试以学生自读默读为主,当堂训练写读后感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安静阅读篇目,并做到当堂完成读后感,收上来的读后感质量也渐渐的有所提高,事实证明很多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作出概括,并且能够有所思考延伸。
2.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边读一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效益自然就提高了。也就是训练学生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其实这也和我上面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是相通的。
(四)将情感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景物中去发掘不同的感情。
2.调动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品味文中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的见闻要少很多,参加的社会活动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他们有一个便利的条件是能接触大自然,如果乡土生活的经历能被老师调动起来,同样可以发挥好的作用。
3.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设好情感目标。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中,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伟大抱负,需要通过朗读的气势去体现。所以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饱满的情绪就很重要,读出激情,读出气势,这样学生也会带着饱满的情绪去感受伟人的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探究式阅读决定师生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能够从无疑处求疑、为学生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抓住分歧进行质疑,调动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给学生提问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组织讨论进行解决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只能是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不断摸索,探索更多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
个案教学 篇12
一、以心容人
个案1:王某,男,初三时转入我所任教的班级。该生因与前任英语教师多次顶撞,且态度恶劣,故转学几次。刚入班时,横眉竖眼,对老师存在很大的敌对心理。针对该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克制、包容的态度。刚开始的一个月内,对该生的不良行为如:不做作业,默写作弊,上课睡觉等不批评,而是细心观察该生的点滴优点。发现该生虽经常上课睡觉,但不喜欢随便讲话,不扰乱课堂纪律。因此,我针对该生的这一优点,在全班大力表扬,使该生对我产生好感。原先的敌对情绪也有所缓和。这时,我发现时机成熟了。就利用课余时间,与该生长谈一个多小时,态度柔和地向其陈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逐步要求他完成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生渐渐认识到与老师对抗,不尊敬师长的危害,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我多次让他上黑板默写单词,得分很高,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使该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以方教人
个案2:朱某,男,性格外向,是笔者在某届初二时接任某班的一名后进生。该生初一时成绩特差。对英语的学习几乎完全放弃,上课从不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我接任该班的英语教学后,发现朱某敢作敢当,言出必行。因此,我抓住他的这一优点,大胆让他担任英语副课代表。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该生的积极性。他开始上课听讲了,尽管有很多地方听不懂。我以他的进步作为突破口,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进步的楷模,鼓励大家向他学习。由于有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和期盼,使该生由原来的自暴自弃、松松散散变得严格要求自己,出现了喜人的进步。进入初三,为了迎接中考听力、口语的测试,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朱某在此期间,认真朗读了每一篇短文,积极复习,在许多后进生只考十几分的情况下,该生最终取得了25分(满分30分)的好成绩。
三、以情感人
个案3:李某,男,是初一某班的学生。该生由于小学英语基础差,加上特别懒惰,上进心不强。刚进入初一两个月,以其突出的不良行为使该班英语老师对他丧失信心,几乎放弃。该生很少做英语作业,上课几乎从不听讲,所发的英语书上一片空白,几乎没有上课做记录的任何痕迹。英语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我得知此情况后,与该生促膝长谈,言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理解和同情,因此,赢得了该生对我的信任。在谈及不做作业的原因时,该生不以其懒惰作为理由,而是以他不会英文字母的写法和读法为借口,为自己推卸责任。我将计就计,主动对他进行个别辅导,教他字母的读和写,并督促其背默。老师的耐心感染了他,他开始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后悔,作业也开始完成一些,上课也开始做笔记,听讲,显示出了进步的迹象。
四、以德育人
个案4:魏某,女,初一时英语基础差,接受能力弱,属于学习天赋稍显不足的一类学生。初二上学期最初的一个月中,该女生英语默写三次零分,大部分二十几或四十几分,很少及格,然而,在一次班会课后,该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讶不已。不仅英语默写经常得高分,而且上课也比以前专注很多,期中考试成绩进步达40分,如此大的进步究竟是何原因?笔者进行了调查。原来该班在十月份举行了一次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该生的孝心通过此班会被激发出来。她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深感惭愧,立志勤奋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孝心原动力的激励下,该生自己准备了好几本自默本,曾为默写20个词组花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其不疲不厌的动力来自于对父母的孝心。可见,以德育人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该生的进步,可以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