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个案

2024-08-28

实验个案(共5篇)

实验个案 篇1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1日至2日在温州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外语校本教研——创新与深化”。所谓校本教研, 顾名思义, 就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 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外语校本教研是针对学校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活动, 其目的在于以研究促进教学,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有意识的研究解决问题, 或者提出新的理论。然而, 全国各地虽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外语校本教研活动, 但是很多外语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性质与作用, 外语校本教研效果不佳, 甚至偏离了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 本期杂志精选了温州实验小学外语教研组的现场校本教研案例和杭州外国语学校外语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案例呈现给大家。这两个案例均抓住了校本教研的本质, 突出了以校为本和对外语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

从温州实验小学外语教研组的现场可以看出, 他们制订了非常详细的课堂观察表, 掌握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 并形成了思考和课堂教学反思的意识。他们讨论的问题多是现在国际外语教学界研究的问题。当然, 有时由于缺乏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机会, 教师难以从理论上更清楚地分析和研究, 这就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需要带着问题寻求支持, 以制订下一步的研究方案。我们这次刊登了龚亚夫老师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和夏谷鸣老师 (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会长,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的相关观点, 希望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观点, 引起读者反思外语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 通过反思, 不断解决外语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外语校本教研活动。

一、背景概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 为了探讨外语校本教研工作的功能和定位, 明确中小学外语校本教研工作的新任务和新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十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 以推广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的成功经验。会议提供了经验介绍与交流的平台, 同时设计了现场校本教研案例分析的形式。作为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之一, 本校有幸承担了现场校本教研的任务。

接到这次的任务后, 学期开始, 英语教研组 (一共27人,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 小学高级教师7人。最大年龄39岁, 最小年龄25岁, 平均年龄28岁) 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像往常一样, 本研究组进行了课堂调研, 并与全组成员商议本学期的研究专题, 初步确定了主题“语言支架的搭建与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确定主题后, 本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一次支架理论学习, 讨论了支架的定义及支架的类型, 通过学习发现, 支架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提出的。因此, 本研究组成员共同分析了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困难:一是词汇和句式的提取困难;二是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三是表达内容的组织困难。针对这些学习困难,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相应的支架并在课堂上实施, 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接着由组内教师陈录叶在五年级上了一堂研讨课, 课上教师针对这三方面的困难分别搭建了不同的支架, 如词汇的激活、句式的梳理、语言表达的框架提供等, 实施效果良好, 学生的语言输出比较丰富, 但在合作研讨过程中, 却发现这一主题范围太大, 如支架的搭建包括它的差异性、正确性、时机性等, 语言输出质量涵盖的范围也太广, 如准确性、流利性、丰富性等, 而两者的关系也更为复杂, 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

因此, 本研究组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选择了大家谈论较多、较感兴趣的“学生语言丰富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将研究问题逐渐聚焦为“怎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更丰富”, 希望通过基于课例的校本教学研究, 寻找出促进学生语言输出丰富性的有效策略和积极影响因素, 并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形成教学研究系列, 以更好地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本研究组经过问题的归因分析, 确立了三个研究纬度:第一, 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是否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足够的平台;第二, 教师的哪些课堂引导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第三, 学生的实际语言输出是否丰富。

同时, 本研究组确定了在此次大会上将要在现场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人员:夏恩力老师 (英文名字是Summer, 2002年毕业于温州市师范学院, 曾获全国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承担市级以上的观摩课、示范课十多次, 国家级示范课一节) 担任执教教师, 她是此次研究问题的具体执行者, 也是被观察的主体之一。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为六年级学生, 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是被观察的对象, 也是语言输出是否丰富的表现者。英语教研组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教学研究的反思者与承担者。基于对课堂观察的认识与理解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 本研究组决定在夏恩力老师授课时, 采用现场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并选择了简便易操作的课堂观察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了引导教研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笔者同研究组成员共同分析相关的重要因素, 并根据研究纬度设计了课堂观察表。[2]由于观察是常态化的, 课堂观察表格的设计以质性观察为主, 并不断地简化记录方法, 提供选择项, 以使研究组成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上。在夏恩力老师课堂教学及研究组成员同步观察结束之后, 本研究组以夏老师的课例为平台围绕教研主题展开研讨, 并交流彼此的思想, 提高校本教研能力 (本次现场校本教研活动都是现场真实的反映, 并没有在会前演示过) 。

二、现场校本教研活动

(一) 夏恩力老师课例

1. 课题选择

1) 课题:Friendship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结合自身感受, 从What’s friendship like?What colour is friendship?When can you feel friendship?等方面, 用一段话描述friendship。

3)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的相关语言知识, 能对friendship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具体描述。

4) 选题背景

该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为六年级毕业前夕。从语言水平上,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词汇、句型的积累;在情感上,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同窗相处, 彼此之间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课题选择上, 更注重让所选课题能滚动复现所学语言, 为学生的语用提供空间,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此, 经过教材重组, 将课题定为Friend-ship。

5) 本课中试图解决的问题

(1) 怎样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平台, 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空间。

(2) 怎样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帮助。

(3) 怎样让学生体会并演绎出语言的美感。

2.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 相关词条、课件

(2) 学生人手一首小诗Friendship

Friendship is the seed.

If you water it often,

It will grow up like a tall tree.

The color of friendship is white.

White is the color of snow.

The snow is clean.Friendship is clean too.

Friendship is everywhere.

When Sam helps me, I feel it.

When I play football with Bob, I feel it.

When Jim says“happy birthday!”to me, I feel it.

Thank you, Sam!You make me feel warm.

Thank you, Bob!You make me feel happy.

Thank you, my friend!For the days with me!

(3) 纸制卡通大手套四只, 一面写“Y”, 一面写“N”。

(4) 信封装有已分好的供学生补充的诗歌若干组。

2) 教学步骤 (见表1)

(二) 课堂观察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对夏恩力老师的教学进行现场课堂观察, 本研究组分成四组。第一组是教师观察小组, 重点观察教师的引导方法;第二组是学生观察小组, 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况, 该组又分为三个小组, 每一个人观察几个学生;第三组是学生个案观察组, 抽样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他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状况、学习风格等方面特征抽取了三类4个学生, 并进行相应的前测访谈及后测访谈;第四组是学生整体观察组。同时, 4个观察小组根据预定的观察目的在现场课堂的不同方位并以观察量表 (见表2, 表3, 表4及表5) 为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 其中学生观察组主要坐在教室的前面, 教师观察组主要坐在教室的后面, 个案观察小组则坐在观察对象身边, 进行了课堂前测与访谈。研讨课结束后, 个案观察小组跟踪开展了后测与访谈, 随即四个小组成员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并分析效果及原因。

执教者:夏恩力 观察记录者:

说明:1.教师引导方法可参考如下:A图片呈现直观引导;B已知词汇或句式的激活引导;C提供表达框架;D提供典型语段范例;E激发学生的想象;F铺垫;G追问;H其他。

执教者:夏恩力 观察记录者:

说明:参与水平可参考如下选项 (A.准确性;B流畅性;C多样性;D创造性;E其他) 。评价时可用数字记录:1好;2一般;3差。

执教者:夏恩力 学生姓名: 观察记录者:

说明:选项A举手发言;B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C认真倾听;D游离;E做小动作;F开小差;G表情迷茫;H大惑不解;I其他。

说明:所观察学生的位置 (可以用圆圈来表示学生的位置) A类☆;B类誙;C类荏 (X代表学生姓名) 。

在整个观察过程中, 各观察小组以观察量表为手段, 根据预定的观察目的开展针对性观察。

(三) 现场研讨

1. 各研究小组讨论、反馈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并简单分析

1) 教师观察小组

夏老师主要采用了简笔画的引导 (如通过夏老师的自画像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话题:say something about Summer) 、课件的引导、歌曲的引导 (如在引入Friendship采用了“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 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friendship) 、游戏的引导 (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诗歌及背景音乐的引导 (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

此外, 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既有内容的反馈、情感的交流, 也有对学生知识性的输入评价。例如, 学生有一句话是:I think friendship is colorful, because friendship is like the rainbow.Rainbow is colorful, friendship is colorful, too.此时, 夏老师总结了学生的这句话的意思:Rainbow can make your life colorful.又如, 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误:If you play with me, you will feel friendship。此时, 夏老师并没有立刻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通过带有疑问的重复:play with me, you will feel friendship?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语误If you play with me, I will feel friendship.

但是, 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中, 夏老师有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例如, 当夏老师在找话筒时, 有个学生为她递过话筒, 她只是一语带过“You are helpful!”, 假如, 她换成“You are helpful!I feel friendship!I feel the warm!”这样课堂教学生成效果可能更好。

2) 学生观察小组

学生在Talk about good friends和Good friends test两个教学环节中参与度 (包括隐性和显性两项) 较高, 可以达到90%以上, 但在Talk about friendship, Learn a poem和Make a new poem这两个环节中, 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下降, 有几个学生出现片刻游离。学生在Talk about good friends和Good friends test两个教学环节中参与水平 (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多样性、创造性及其他方面) 较高, 其中准确性与流畅性较多样性与创造性及其他方面高。在教学后期, 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所提高, 但是在英语语言准确性与流畅性方面有所下降。

3)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

该小组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观察,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状况、学习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 并抽取了3类学生进行个案观察。A类学生 (1人) , 上课非常投入、遇到新词会记笔记, 认真倾听教师的指令并且可以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活动。此节课, 该学生一共举手25次, 被叫到4次, 4次发言均很好。B类学生 (2人) , 其中一个学生很关注教师的课堂活动, 也很投入, Pairwork环节很主动, 但是在Poem-reading这一环节有些犹豫, 一共举手11次, 被叫到2次;另一个学生听课很认真, 可以有效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 但因词汇量有限, 语言表达有些困难。C类学生 (1人) , 上课认真倾听, 对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非常感兴趣, 但是在执行一些课堂活动时, 如main points-outlining和Poem-making环节, 需要更多的时间, 同时需要小组成员的帮助。此外, 本小组还对这3类4个学生进行了前后测。通过前后测发现:在介绍朋友的语言方面表达丰富;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朋友的情感,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何谓友谊;学生在课后有明显的成就感, 如从写画上升到写诗。

2. 自由讨论

教师观察小组1:

在课堂活动中, 有一位学生发言时的语言非常优美:A star in the sky is single, but many stars in the sky are beautiful.此时, 夏老师抓住了学生的闪光点, 对其很隐性地进行了评价, 重复了一遍这句话,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其他学生学习与享受, 领会其中的情感因素。但是, 在学生进行“Yes or No”的游戏时, 做游戏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并未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夏老师也并未引导, 这一方面有所欠缺。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1:

当学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发言时:A star in the sky is single, but many stars in the sky are beautiful, 感觉他还想继续说, 此时, 夏老师很着急地打断了他, 并未让他继续, 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也未能让其他学生一起重复、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意境。此外, 学生的这句话并未与friendship联系起来, 如果夏老师可以追问, 使其深化到friendship这个主题, 效果可能更好。

学生整体观察小组:

学生输出的很多语言都很优美, 在多样性与创造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但在语言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方面却随着课堂内容的继续深入而有所下降, 那么语言的准确性与创造性以哪个为重呢?还是两者并重呢?在英语教学中是否要帮助学生纠正语言错误, 提高他们的语言准确性呢?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2: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 在该堂课的教学中, 当有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出现语言错误时, 夏老师及时予以纠正时, 该学生也能理解夏老师的用意, 并还以会心的微笑。

学生观察小组1:

在Learn a poem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下降, 有几个学生出现片刻游离, 那么是否说明该环节的语言目标是有难度的, 教师是否应该在教学设计时进行语言预设, 如制作PPT时, 是否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3: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使语言更加丰富。语言的丰富性不仅仅可以体现于知识的层面, 而且可以体现于情感的因素层面。例如, 夏老师在课上让学生将What friendship is like?用简笔画画出来, 这样就使friendship这个抽象概念实物化, 同时, 夏老师通过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促使学生将friendship内化。

学生在用实物来表达自己对friendship的理解时, 有一个学生说:Friendship is the wind, because we can’t see it and catch it, but it is everywhere, and we can feel it.这种语言很优美,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另外, 针对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是否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进行处理。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已经学过的, 并影响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低级错误, 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新学的语言, 这种语言错误, 教师应暂时予以忽略。但是, 夏老师在这节课中, 针对学生的低级语言错误纠正的不多, 从而致使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虽然丰富了, 但出现较多的语言低级错误。当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时, 教师除了及时予以纠正外, 是否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语言错误?

教师的语言支架没有搭好, 致使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准确性不高。例如, 在学生做“Yes or No”游戏时, 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提问:Do you often make your friend feel warm?可能提问的学生自己及台上做游戏的学生都没有理解此句中warm的真正意思, 此时, 夏老师只是采用了放慢语速再重复一遍问题的方式, 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由于此句中的warm没有处理好, 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中, 不能按夏老师预设的那样说出:I think friendship is like a scarf The scarf can make me feel warm in winter.教师的语言支架是否可以细化?

教师观察小组2:

学生语言输出的清晰度与教师语言示范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夏老师在这节课上, 原先的示范语言很多是so...so..., and...and..., 学生语言输出时则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另外, 夏老师在Present the word“friendship”环节播放Auld Lang Syne, 这首歌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friendship的学习, 但是在此之后, 还在播放这首歌是否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夏老师在Present the word“friendship”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运用了Auld Lang Syne这首英文歌曲, 引导学生输出“friendship”一词, 在诗歌教学环节又将这首英文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学习诗歌, 这样不但为他们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还影响着他们对友谊的理解与态度, 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教育与影响。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4:

夏老师在该节课上, 充分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挖掘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 将friendship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具体化, 从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教研组长: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如何考虑学生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创造性与流畅性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观察小组3:

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与丰富性本来就是矛盾的。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丰富性的同时, 尽量使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例如有的教师提出, 在该节课上, 有的学生输出的语言不够准确, 那是因为他输出的语言很多, 输出的多, 犯的错误也就会多。教师应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误, 否则就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对语言的思维, 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纠正学生的低级语言错误。另外,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时, 也不宜过于细致, 否则, 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夏恩力老师:

语言纠错理论中有一个倒U型理论, 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生的语言错误的比率是呈倒U型的。当学生初学英语时, 语言错误是最少的, 语言的准确性也是最高的。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加长, 学生的语言错误逐渐增多, 语言准确性也会随之降低。当学生的学习时间达到一个中间点时, 学生的语言错误最多, 语言准确性也最低, 但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加长, 学习程度的加深, 他们的语言错误也又随之减少, 语言准确性也会随之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 应给学生提供输出语言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他们更多地输出语言, 允许他们先犯错误, 在学到一定程度时, 再去纠正错误。

三、收获与思考

此次现场校本教研活动引发的深度思考, 使每个研究组成员在教研活动反馈表上抒发了自己的想法 (见表6) 。

(一) 收获

1. 深化了对外语教学的认识

虽然每个人的经验和理解都不同, 得到的启发也带有个人倾向, 但是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深化了对外语教学的认识, 如对错误的理解和纠错的不同方式, 对课堂结构的认识, 对课堂效度的理解, 对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理解等。针对研究主题“怎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更丰富”, 每个成员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要使语言丰富, 必定要经过不断积累的过程, 需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和浸润, 提供丰富的英语支持材料。同时,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成长, 寻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的激活点。本研究组在讨论中发现了新问题, 如是否可以制订相应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语言水平, 给出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参照;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语言支持, 使其语言表达更丰富。

2. 激发了理论学习的热情

在以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更多地是总结自己的经验, 缺乏理论指导。但是, 在现场经过龚亚夫老师的指点, 使本研究组成员深刻地意识到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同时, 加强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寻找相关知识, 从理论的高度解读英语教学实际问题, 创新与发展外语校本教研活动。

(二) 思考

通过此次现场校本研讨, 本研究组成员都在思考如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并确定了今后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基于教研组成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求, 举行一次关于complexity的理论学习, 由有兴趣的教师去查找相关理论资料, 并上传到校园网, 各教研组成员下载学习,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讨论, 并请大学里的语言学教师为大家进行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

摘要:校本教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何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是外语教学的关键课题。本文主要围绕温州实验小学在第十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上的现场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通过跟踪活动策划的全过程, 探索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校本教研,案例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朱跃跃.走进教学的真实世界——课堂观察方法漫谈. (尚未发表) .

实验个案 篇2

《我 爱 我 家》

课题组成员:方春晓

教材分析:

《我爱我家》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是一个小综合,本册共六个单元,一、三、五单元是小综合,二、四、六单元是大综合。前面几个单元安排了人生、自然,本次综合性活动以家庭、亲情、我爱我家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家庭的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深入了解家庭的基础上,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活动目标: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4、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范写、编织故事,使文章显的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教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标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评议。课前准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情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

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做具体的访谈指导。访谈指导:

1、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2、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谈话指导:

1、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2、尊敬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3、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4、做好访谈记录。活动过程:

(合)照片记录着我们生活中许多美好而难忘的回忆,现在请老师放一些照片,同学们看一下,是否在我们的影集里有很多很多。

(师)这样类似的照片是否有很多很多,谁的影集里都有,前二个星期咱们留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回家跟亲人、跟家人了解一下,在你的影集里有没有让你最感兴趣的照片,然后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今天,咱们把这些文章拿出来共同的欣赏、共同的评议。

(男)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女)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男)不管它是苦涩亦或是甜蜜

(女)都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的记忆

(合)请打开你的记忆之门,让我们一起回想、一起倾听照片的故事(师)在看你们照片之前,我们先分成小组,共同来看看别人的照片,多看一些别人的照片,多看几张,多看几篇别人的文章。看别人的文章,他的优点在哪儿,你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哪儿。(小组讨论5分钟)并改正别人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

(合)咱们刚才看了别人的照片,别人的文章,现在请同学们上来,把你的照片展示出来,把你的文章朗读出来,让大家一起帮你找一找,你的优点在哪里,你的不足在哪里,让我们评一评、议一议。(合)现在谁先说呢? 大家举手(男)李伟伟你先说(李伟伟朗读文章)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但我更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大家请看,这是我10个月时候所拍的照片。那时候的我只知道玩,没有拍过照片,所以心中很害怕。可爸爸、妈妈走过来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别害怕,做一回勇敢的小女孩。”“我来帮你拍一张。”爸爸喊到。可我还是害怕,所以转身就想跑,被身边的妈妈发现了,对我说:“给你一个梨子,让你边吃边拍。”可我没听,接过梨子就坐在一块岩石上“啃”了起来。“看这里。”爸爸喊。我刚抬头就被爸爸拍了下来,看还有我手中的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拍照。

这一张和上一张是同一天拍的,你们有没有仔细看,我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活泼,只要那甜甜地微笑,因为在拍完第一张的时候,我觉得拍照并不是一件使人活泼的事。

这一张照片是我将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拍的,那时候我的脸上没有笑容,这是因为爸爸妈妈该出去赚钱了,所以那时候我不知道是喜还是忧,父母为了不让我难过,亲手为我拍了这张照片——

3、4岁的我。

它是我又回到父母身边时所拍的照片。它记录了我6岁那年,爸爸妈妈和我到杨梅山上的情景。你看到我笑了吗?这是因为我在杨梅山上看杨梅时发现了一颗又大又红的杨梅看起来就像爸爸妈妈对我的情意都藏在里面。我跑过去轻轻地摘下它。“爸爸,帮我拍一张。”我对慈祥的爸爸说。

这就是我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爱我家。请同学们给我一些意见。

你的文章写的十分生动形象。——丁晓青

你用几张照片连成一篇动人的文章,很好。——潘晶晶

你的文章写的好,希望再接再厉。——屈柯利

很形象、生动,突出主题,更突出了父母对你的爱,对你的疼爱有加。

——张晓荷 你能够将好几张照片连接起来,这样有了一种整体感,但如果你能再继续写下几张照片的故事,这样便是一篇绝妙的文章。——肖彬彬(女)刚才李伟伟同学给我们说了自己的照片的故事,下面让我也说说自己的故事。

(朱珊朗读自己的文章)

照片的故事

这是一张我和妹妹的合影,“故乡水”的配影下面那个就是我。妈妈为了我们长大后知道自己小生活的模样,特意带我们去照相馆照的。

记的在我小的生活,妈妈很辛苦地把我和妹妹抚养长大,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如果我一但生了病,第二天我,我的妹妹也会马上生病。妈妈就急着带我们去医院诊治,又给我们买许多好吃的东西。

现在,我长大了,我们家又多了个小弟弟。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合影照,我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就介绍了他们。现在我长大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不用父母操劳,所以,父母现在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我会让他们永远年轻,不会让他们变成白发苍苍的样子。同学们评议:

很好,写出了你家温馨感。——张晓荷

你的作文写的好,你写出了小时候,你妈妈对你们姐妹的照顾和无私的爱。——屈柯利

你用生病的事例写出母亲的辛苦,是一篇好文章。——潘晶晶

你病了的时候,你的妹妹也病了,你应该写出你妈妈焦急的心理和神情。——沈真慧

你文章中的白发苍苍虽然只是表面的样子,但它却内含着你对母亲的孝和

爱,而你的不足之出是应该将拍照时的神态、心里活动等描写出来,这样文章才会更突出主题,引人入胜。——肖彬彬(男)是啊,妈妈为了我们的确付出了很多,下面哪位同学再给我们说说自己的故事?

(同学举手)张以如你说(张以如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

老照片的故事

看着老照片会别有情趣。这些照片记录了悲哀和难过,也记录了欢欣和快乐。

看着这张照片,照片上有我、弟弟、爸爸和妈妈,记录了我们灿烂的笑容。“哗哗、哗哗”,风轻轻地吹着,把我的遐思带入了以前。那时我6岁,长的胖墩墩的,梳着两条小辫子,那天,我正随爸爸、妈妈到天柱寺游玩。我年纪小不懂事,硬是趴在爸爸肩上,爸爸把我背到景区门口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

都有点脸红。进入景区,大概是出于好奇吧,我跑上跑下,弟弟也跟着我瞎起哄跟着我跑。这时爸爸妈妈乱了一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们给逮住。为了让我们安分一点,就拿出制服我们的秘密“武器”--照相,这就把我们记录下下来了。

当我对生命失望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这张照片,它让我想在我生命中还有欢乐的,还会好起来的

看着这张发黄的照片,我渐渐地进入遐思„„ 同学们评议:

用郊游的事例写出一家人和乐融融,突出家的温馨 ——潘晶晶

你的文章生动,举的例子也很完整。——朱珊

你的文章写的生动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了你家那浓浓亲情,好象你们家有一层厚厚的“幸福被”盖着。——肖彬彬(女)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多么温馨,多么令人羡慕,我记得范赛赛同学也给我看过她家的全家福,现在请范赛赛同学给大家看看照片、读读文章,有请范赛赛

(范赛赛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全家福

这张照片就是我4岁时的全家福。看,我妈妈抱着我弟弟,爸爸抱着我,看我那眼神直瞪瞪地望着前面,不知在看什么东西。听爸爸说我小时候很爱玩玩具,见到什么就嚷着要他买,爸爸为了让我高兴,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我喜欢就给我买。

有一次,爸爸抱着我经过一家玩具店,当时,我看上了一个价格挺贵的玩具枪,嚷着要爸爸买,结果爸爸扭不过我只好答应,可一掏腰包,没带多少

钱,他想借此推拖,不买给我。回到家后,我还为玩具枪的事愤愤不平,眼泪

一溜烟全冒出来了,把自己哭成了一只大花猫,爸爸见我这么伤心,不知什么时候已去商店买了那只玩具枪。我见到玩具枪,眼泪一下子全消失了,拿着枪玩了起来。照片上的我就在看一个小朋友手里的气球,爸爸见我这么喜欢也给我买了个气球。

现在我才知道,我小时候做错了,不该那么贪玩,爸爸这么疼我,我真的很爱他。同学们评议:

你应该多写一点。——胡超毅

你用具体的事例,写出爸爸对你的疼爱有加。——潘晶晶

你的爸爸对你真得很好,让我知道了父爱的伟大。——张晓荷

你文章中拗、愤愤不平等词语具体描绘出了你当时的幼稚,活泼可爱,而且你的文章虽短,但你的例子却非常充足。——肖彬彬(合)听了范赛赛同学的一番话,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家的温馨,下面哪位同学再给我们谈谈家的故事 有请张晓荷同学(张晓荷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

我爱我家

从学校到家庭是一千九百六十步。

从家庭到学校也是一千九白六十步。

如果说学校是成才的地方,那么家庭则是我永久的保护伞。

我爱我家,是因为家庭给我带来了温暖,每个家庭成员都无时无刻地爱护着我、关心着我。

妈妈的爱总是无言的。

家家户户总是用重男轻女来形容父母,可我家却不一样,谁也不偏袒。瞧!我这张童年的照片不但可爱,而且又好笑,简直棒极了。别看这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这里面的故事可好笑了。当时我还小,只有3岁多,既淘气又莫

名其妙,一个人拍照,总觉得不安心、非得妈妈陪照不可。妈妈为了让我有勇气,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竟然抱了一头小狗狗吓我,我吓得左蹦右跳。其实,我可是特爱小狗狗,家里的小狗狗也特别多,还时常抱着它满地儿跑!这下,小狗狗吓我真那我没办法。可虽知妈妈竟抱起小狗狗不让我动它。我的手也怪痒痒的,只好顺从地拍了这张照片。

我的妈妈属猴,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妈妈属牛,全家就是靠妈妈这条负重致远的“牛”在默默地拉犁、耕耘、开垦,把大家驮着。

我的家温馨,只有读书的温墨香,没有麻将的汗臭味,我的家快乐,当我们攻克了一道难题后,便是一场开心的交谈。我们家和谐,和谐得在学习上谁都能拜对方为师。

我爱这个既平凡又特殊的家。

同学们评议:

你所用事例能为中心服务,用词得当,语言优美。——潘晶晶

你的文章能从平凡的小事中,突出你对家庭的爱。——丁晓青

你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是把你的母亲比喻成一头牛,从这个例子,我觉得你写的非常真诚,是的,的的确确每一位母亲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儿女工作着,希望你好好报答你的母亲。——肖彬彬

(师)咱们这次语文活动有一个主题,就是我爱我家,同学们在下面做了很多工作,向家人了解照片的来历,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家人有一次沟通、理解的机会,那么同时我觉得浓浓的亲情包围着你,很多同学拿起照片想起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妈妈的唠叨

一天早上,儿子孙盟还在睡觉,妈妈叫到:“快起床,怎么还不起床,晚上这么迟,早上当然起不来。”儿子起床了,母亲叫儿子多穿衣服,早饭多吃点。

“母亲一直在儿子旁边唠叨,问儿子书包整理好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儿子上学去了,母亲叫儿子路上小心。

儿子唱着歌回到家中,妈妈问儿子中饭吃几碗?什么菜?儿子说自己肚子饿了,妈妈边弄吃的边说,只知道吃,作业做好了吗?今天有没有考试?还说儿子的房间里很乱,自己整理的很累,自己这么累全都是为了儿子。当知道儿子今天已经考过试了,便问儿子考得怎么样?当知道儿子考了八十多时,又开始唠叨,说隔壁王叔叔家的儿子,每次多考九十多分,又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儿子听得生气了,于是跑进自己的房间,与好朋友王子轩通电话,向好朋友诉说自己的苦恼。好朋友王子轩劝孙盟要体凉母亲,妈妈这么做多是为了子女好,并到他家与他一起向孙盟妈妈道歉,虽知刚进门,妈妈又开始唠叨:嗨,养这个儿子有什么用,到不如不养他,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这个孩子越来越不象话,还叫别人来,我这个地白拖了。当儿子与好朋友向她道歉时,她说自己没有怪儿子,叫儿子快去写作业,又一直说个不停……

(合)多可敬的妈妈,她为我们做了多少事情,我们多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妈妈,现在请肖彬彬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外公,有请肖彬彬同学: 我家的一件珍品

我家有一件珍品,它并不是像羚羊木雕那样贵重,也不是像一颗翡翠那样珍贵,它是一只已经褪了色,壳上也被割了几十“刀”,又破又旧的钢笔,但是它对于我们一家四口来说是“重于泰山”,比我们家的任何物质都重要,这一只让人认为毫无特别之处的钢笔,还有一段悠久而又激动人心的历史。

在一个幽静月明的夜晚,我们一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在烛光下庆祝我七岁的生日,当时我一边吃着蛋糕,一边想着那礼物——衣服、玩具、学习用品„„外公来了,和蔼地对我说:“小寿星,送你一样宝贝。”我心理暗暗地高兴起来了。外公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块红布,好象很郑重的样子用他那枯

材似的双手递给我,还没等外公开话,我刚才那高兴劲儿不翼而飞,外公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耐心地对我说:“孩子,这钢笔外公也用了很久了,旧是久了点,但是它毕竟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笔,我将它送给你,你要带着它走上才华之路。”话音刚落,我恍然大悟,外公的慈祥融化了我冻结的心泉,我收下了那只钢笔,可是好景不长,外公走了,飞到了那个宁静、没有痛苦、没有悲伤的天堂。爱我的外公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居然还念着我。打那时起,钢笔就成了我家的珍品,我也明白了外公的苦心孤诣和那真挚无私的爱有多深、多浓。外公,亲爱的外公,我无以报答你的恩泽,待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将宝藏带来送给你,回想到这一刻,那眼泪一溜烟便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钢笔,你是外公的灵魂,永远伴我成长。我宁可舍弃那永垂千古的稀世珍宝,也要得到那最无私真挚的爱。钢笔,走吧!让我们一起踏上成功之路吧,去完成外公的遗愿吧!同学评议:

你的文章语句优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慈祥的外公。——胡超毅

借物抒情,写出外公对你的爱。好!——潘晶晶

你的文章写的十分生动,尤其是心理描写。——丁晓青(男)我们在家庭中常让这些亲情,这些往事忽略了

(女)因为熟视无睹,所以慢慢遗忘,慢慢忽略,幸亏有这些照片、这些礼物记录下来了

(合)所以我们常常翻开照片、看看礼物、常常看看这些美好而可贵的回忆。(合)我们都翻阅了老照片,家里的影集我们都一本一本地看过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与家人一起再一次看看这些老照片。(合)下面请语文老师总结我们这次活动

(师)这次作文我觉得大家都写得很好,虽然有些同学没有到前面来,没有读,但是我相信你们经历了一次爱的洗礼,对家的 感觉更浓,对亲人的爱更深。最

后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样几句话,在以后的写作中希望大家

写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 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用心灵的眼睛寻找真情 用你手中的笔抒写实感

真情实感永远是写作中的首要问题,有了它,相信你一定能够写出优美的、能打动入的文章作品来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实际在享受写作,作一次美好的写作之旅。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其现状一直令人堪忧。或许是作文教学缺少系列,缺乏科学,随意性大;或许是教师指导训练时重数量、轻质量,指导乏力;或许是学生在各种考试的重压下,失却了写作的兴趣;或许„„所以,每到作文的时候,总会有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新课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本次综合性学习,所呈现的作文教材新颖独特,令人欣喜。其特点有二:一是给写作注入活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平台。本次活动前先让同学们回去跟家人进行沟通,使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浓,其次活动中以学生主持为主,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可以无拘无束,没有压力、畅所欲言,思维更易被激活,更能珍惜自己对家人的爱。最后,让同学们自己评议,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使大家在融洽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懂得真情实感永远是写作中首要问题。此时,他们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做探索的主人”,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是点燃创作的激情,让作文更加贴进生活。试想一旦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割断,与学生的发展割断,就作文论作文,又怎么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呢?相信以此来进行写作训练,那么,写作就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冷冰冰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多么立体的情感丰富的体验过程。

实验个案 篇3

关键词:行为干预技术,人际交往不良,多基线设计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倍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谈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综合以往文献主要涉及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问题及自身挫折应对等几个方面[1]。而人际交往不良是中学生产生自卑、及青春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往文献从自闭、焦虑、抑郁等症状方面来谈, 很少有学者针对学习来谈谈具体的矫正方案。本实验, 运用元认知疗法, 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2]和行为训练技术, 采用小样本单被试多基线设计, 治疗中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文选取2011年3月11号来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中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标准: (一) SCL-90测试各因子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均大于2, 呈现有症状。 (二) 人际调查结果:父母、教师和周围同学都一致认为他平时几乎不与他人主动谈话, 喜欢独处。 (三) 排除其它生理疾病和身体疾病。

2、方法: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疗法, 结合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中的暗示性学习技术和情感组织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单被试多基线实验研究。

(1)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包括SCL-90, 观察记录交往次数和时间的表格, 被试的自评报告等。SCL-90包括10个因子90个项目。其中共有9个项目测人际敏感症状, 13个项目测抑郁症状, 10个项目测焦虑症状。该量表简单易行, 各因子总项目得分大于或等于2, 说明该因子在该项目上存在症状[3]。

本实验采用自然观察的状态对来访者在校与他人的交往次数及时间进行记录, 并联合父母对家中与父母的谈话次数及时间进行记录。

(2) 实验程序:3月14日-3月20日进行基线观察, 每天1次, 每次1.5h。3月21日-4月11日进行实验干预, 每天仍为1次, 每次1.5h。本实验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研究设计, 基线观察期是7d, 实验干预期为21d, 基线观察中对实验干预前被试与他人交往的次数、交往持续时间长短及学习行为 (语数外三科作业完成量) 进行观察并严格按照要求记录, 实验干预期分三个阶段进行干预。3月21-27日第1个阶段只对他人交往行为进行临床放松训练, 记录其行为方面的变化包括与他人交往的次数, 交往总的持续时间, 并对学习行为仍做基线观察。3月28日-4月3日第2阶段对学习行为进行临床放松训练, 记录其学习行为的变化, 此时对与他人交往行为做基线观察, 但此时对与他人交往行为仍做记录。4月4日-4月10日第3阶段对与他人交往和学习行为都进行干预, 并记录交往次数、交往持续时间及学习行为的改变。

二、结果

1、HCL-90测试结果显示:

(一) SCL-90测试各因子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都小于2。 (二) 人际调查结果:父母、教师和周围同学都一致认为他能够主动与同学与老师交往, 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单被试多基线图及结果:

单被试多基线图分析结果如下:前七天的基线观察期, 被试的交往次数、交往时间、以及学习行为都较低。在第一个干预期8-14天, 被试的交往次数发生了很大改变, 并且被试的交往持续时间也随之增加, 被试的学习行为即作业完成状况也随之增加。在第二个干预期15-21天, 被试的学习行为急剧增加, 但交往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在减弱, 但交往持续时间却在增加。第三个干预期21-28天, 交往行为和学习行为都在增加, 尤其是学习行为, 到干预结束语、数、外三科作业都能连续按时完成。

实验个案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兰州理工大学2011级的176名女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其中, 88人为实验组, 88人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女大学生进行女子防身术的教学, 而对对照组女大学生则未进行女子防身术的教学。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即90项症状清单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SCL-90量表共包括了10个因子, 每个因子反映受测试者的一方面情况, 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方面[1]。SCL-90量表一般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标准, 从1分代表的无症状到5分代表的症状严重, 依次递进, 总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总分160分为临床界限, 超过160分说明受测试者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障碍, 并且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即为阳性, 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每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大于2, 说明受测试者在该种心理问题上存在问题。该量表在国内外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健康研究测试中, 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1.2.2 观察法

在课堂上对女大学生在上体育选修课时的情绪态度、参与程度、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等体育行为进行直观的观察与了解。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问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测试结果, 见表1。

(2) 实验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测试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在心理健康指标方面, 实验组各因子的得分呈下降趋势, 而且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方面下降的程度比较明显,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女子防身术的教学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2.2 讨论与分析

2.2.1 对课堂观察到的女大学生的表现的讨论与分析

女子防身术教学内容涉及徒手擒拿技术、解脱技术、格斗技术、器械使用等, 练习形式有单人练习、配对练习、模拟场景演练, 练习的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大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 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积极性较高, 并且同学之间相互配合意识明显提高, 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同时, 女大学生在模拟现实场景的练习中能够很快意识到自己在真正遇到危险情景时的心理变化以及自身应对能力的不足, 更能够增强其学习与练习的动力, 发挥身体的潜在能力, 培养良好的防范意识。

2.2.2 对SCL-90量表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SCL-90量表测试结果表明, 在躯体化因子上, 两组女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身体机能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在强迫症状因子上, 实验组前后数据明显下降, 而对照组并无明显变化;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女子防身术存在较多的双人或多人配合, 其间用力以及自我保护时均要照顾到对方, 因此, 双方存在较为密切的配合与协作关系, 在练习中也培养了同学间良好的互帮互助, 包容友爱的人际关系, 对完善女大学生性格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抑郁、焦虑因子方面, 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课堂上, 女大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并相互配合, 使自己压抑的情绪能够得到释放,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自身的心理压力;在恐惧因子方面, 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子防身术本身就是一个以小胜大、以弱克强、以巧制蛮的防身自卫术[2], 在一定程度上给女大学生心理导入一定的自信因素, 并通过练习锻炼女大学生的胆量, 帮助其克服面对困难与危难时的胆怯和恐惧, 而女子防身术对于应对时机的掌握也能培养女大学生对事物的独立思维、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对策与建议

(1) 普通高校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通过兴趣小组、公共选修课和公共体育课程等途径进行防身教育, 使其能够制度化, 长期化。

(2) 女子防身术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术技巧教学外, 更重要的是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与训练, 让她们在遇袭时能够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达到解脱制胜的目的。

(3) 在女子防身术教学评价时, 不能仅用单一的技术评价来对女大学生进行质量评价, 应采用多角度的综合运动评价方式, 全面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女子防身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应围绕防身技能、防身策略以及女性心理, 根据女性的身心特点及其应用的特定环境进行更为科学的制订。

参考文献

[1]漆昌柱.运动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4.

实验个案 篇5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为此,各国都将加强课程建设置于基础教育改革的首位。从总体情况看,国际课程建设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趋势:

1. 课程管理权在“放、收”间寻均衡。

在课程建设领域,从国际视角看,课程管理体制呈现两种趋势:分权制国家倾向于权力集中管理,从而加强对全国课程建设进行有效控制,如美国和英国等。根据美国《宪法》精神,美国传统上是教育分权制,也就是说教育的实际大权掌握在各州手中,联邦只能通过拨款和立法进行影响,而且影响非常有限。但二战后,美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控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整个九十年代多次全国教育高峰会的召开,克林顿政府1993年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及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无不体现出课程建设集权化的走向。而另一方面,集权制的国家倾向于将课程决策权下移,权力下放,如韩国、法国、日本、中国等。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质量管理,韩国改善了课程建设管理分担体系,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作了重新确定。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决定并公告全国所有学校共同的必须履修的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即国家课程);市、道教育厅制订反映地区特点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即地方课程);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区课程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每个学校具体地编制“学校教育课程”(即校本课程)。这两种趋势实质是一样的,即更趋“合理”,也就是说在集权和分权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从而保证课程建设的有效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同时,各国课程管理者也都在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2. 教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求发展。

在各国普遍实施课程建设的国际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合格的课程执行者的责任,更需要他们有能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问题。如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之提出了影响较大的几大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报告,即《明日之教师》、《改革师范教育的呼吁》;自九十年代开始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以来,美国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对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性,加快了教师教育的步伐,颁布了《明天的学校——建立PDS学校的原则》 (1990) 、《头等大事:为美国的未来而教育》 (1996) 、《科学教师师范教育改革建议》(1998)等教师教育改革文献,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美国还先后成立了物理、科学、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协会,并有美国教师联合会等全国性教师组织,这些机构在为教师争取各种合法权利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课程资源在丰富中谋优化。

随着各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日渐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课程资源研究较早起源于美国,泰勒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建设的三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当前,各国愈趋重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计划政策高度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各国在课程建设实践中也不断赋予课程资源更多涵义,从而使课程资源主体日趋多样,这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同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建设就是要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主体日趋多样、内涵不断丰富,从而保证课程资源建设得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展开。日、美、英等国在课程建设中还重视将课程资源纳入国际背景下予以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极大国际影响的精品课程,如日本八十年代顺应全球化形式开始研发的“国际理解教育”,美、英等国为提升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而研发的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的绿色学校行动。

二、南山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1. 以思想转变为先导,加强课程管理建设。

高效、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是课程建设的先导。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书”的局面,而且也影响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国际上课程民主化的趋势推动了我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学校对课程管理的权力正在增大,如何灵活使用被赋予的管理权成为地方、学校面临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山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综合课程实验指导意见》、《校本课程开发》、《学习评价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并从组织落实、经费落实、规划落实、督导落实等方面予以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基于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落实学校的课程管理,保障三级课程管理的切实落实,增加各级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建设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先导。各学校先后完善由学校、社区和家庭广泛参与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建设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有效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建立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学校制度,这些措施确保了学校课程建设健康发展,使南山区实现了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的先期目标。

2. 以素质提升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课程研发水平、教育教学艺术、学缘结构、学术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们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成为新课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这就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南山区完善了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了实施“五个结合”的教师培训工程,师资培训特色:首先,从培训对象上实现了教师、教研员和校长相结合,几年来,全区有600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级、区级、校级新课程培训,局里还组织对校长进行了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其次,在培训时间上实现了假期培训、平时培训、业余培训相结合,这为师资培训提供了时间包装;第三,培训内容实现了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维培训理念,使教师们从理论到实践对新课程改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能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运用;第四,实现了境外培训、区域培训、校本培训多方结合的多途径培养方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也为提升教师教研能力、转变观念奠定了基础;第五,培训管理实现了区域、学科和学校管理三结合,这为师资培训高效实施提供了保障。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南山区师资培训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转变了教师观念、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们的课程建设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师资培训推动南山课程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卓有成效的。

3. 以特色发展为核心,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建设是南山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核心理念。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建设实验是南山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为了加强学科渗透,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进行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南山区教育工作者以课程优化为核心,在系统性、综合性上进行优势互补,在全区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教育目的的综合性,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南山实验学校以国家课程语文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及师生实际进行“八岁能读会写”也是南山课程建设的“拳头产品”,实验以“教育就是播种爱”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潜能,凭借汉语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整体推进识字、阅读、口语和作文教学,籍以促进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根据实验发展需要,学校组织一线教师编辑整理了“学本”,通过实验,达到了在二年级至少认识3000个汉字,边读边写,多读多写的目标,作为实验的直接影响,全区很多五、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读四大古典名著等一些中外经典读物。

开发校本课程是南山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南山区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突破口,成立了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使校本课程开发列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南山区各学校也纷纷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各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对社区及学校课程资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了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其比较成型的校本课程分为三类:与社会环境有关的人文地理类、与办学特色融合的学校特色类及与学生发展有关的个性特长类。

三、借鉴与启示

为了实现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汲取国际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我国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1. 放权松绑,以高水平促进课程管理建设。

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情况看,在集权制国家,简政放权已成为课程管理的大趋势,韩国、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在统一全国课程标准、对各地课程总量进行控制的前提下,放权松绑,给地方、学校以更多课程建设自主权,增加学校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发挥各地、各学校优势,调动地方、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改变我国“千校一面、万生一书”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自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地区已转变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服务超越,但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课改实验区可以加大改革力度,在国家课改方针政策指引下,多视角、全方位地还各学校以更多自主权,从而为各学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2. 挑战极限,在高起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南山区通过海培计划、五个结合工程项目等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站在高起点,如何进一步推进师资培训成为课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更加艰巨。首先,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管理者可以深入学校,了解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超前规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管理者应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不仅会在各学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辐射到身边的教师,而且可以成为教师身边的“教育家”,对学校、全区甚至各地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其发展,也可以让更多教师受益,并渐次推广,从而逐步推进“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同时,组建教师协会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协会可以为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一个更专业、更广阔的平台。协会不仅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也将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让教师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及课程建设中来。

3. 塑造精品,用高标准深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高效管理、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课程资源开发是深化课程资源建设、塑造特色精品课程的关键。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首先应对手中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教”,有效利用手头已有的资源;其次,他国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因地制宜,将课程资源纳入时代背景下予以开发是合理、科学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建设同各地、各学校办学目标、地域特色相结合,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课程是我国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的最佳选择。

简言之,在提升课程管理效能、优化教师队伍、科学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走课程建设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课程,以课程建设促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教育质量提升推动课程建设,在相互促进中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质效的新跨越,这是他国课程建设及南山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经验,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诉求。

摘要:课程建设涵括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及课程资源建设,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 总结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山区课程建设的特点, 在比较二者异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 以求对我国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发展趋势,课程建设,启示

参考文献

[1]Kiiebard, H.M.Changing Course:America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20th Centur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2.

[2]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Reforms trickle up to schools of education[EB/OL].http://www.aft.org/pubs-reports/on_campus/2003/apr/feature.htm, 2008-9-12.

上一篇:心脏过早搏动下一篇:鸡柔嫩艾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