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2024-09-14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通用8篇)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1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专业:特殊教育学号:10060520111姓名:扎桑

基本情况:

个案对象:本人 年龄:22岁,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背景资料:

个案家庭成员:父亲,爷爷,姑姑,哥哥,妹妹,小姨,母亲

养育史:从出生到六岁之间,父母爷爷姑姑哥哥妹妹全家人住在一个屋子中,应该受很多人影响的;从六岁到九岁单独跟父母妹妹住在一起;从九岁到十二岁又回到原来的姑姑家中跟父亲姑姑爷爷哥哥生活在一起;之后一直在外面学校生活,回的家也是九岁后组成的家庭。

教育史:六岁之前没有上过学,也就是没有上过幼儿园;六岁之后上村小学读到二年级之后转到乡小学一直上到小学毕业。初中在山东济南西藏中学上的从预科到初三共上四年,高中作为藏族插班生在山东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的日照一中读三年,大学在华东师大。

个案与家庭的关系:父母在我九岁时离婚,后来随父亲住到姑姑家,与姑姑爷爷及哥哥成为一家,之后由于考到内地西藏班,十二岁时离家,到目前为止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家的时间总的加起来不到一年。家庭对于我的影响一直存在,不过我对家庭教育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十二岁之前的家庭教育。

个案的学校生活(目前):跟同学相处融洽,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中等,在少数民族学生角度看算是较好的,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但也比较懒散,不是很注意个人内务及卫生,喜欢结交朋友尤其异性朋友。

由于本人家庭是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对于小孩家庭教育没有一般大城市家教那样特别的重视,因没有很多刻意的教育,但这并不说明我没有受过家庭教育,这只是相对而已,其实貌似没有刻意的家庭教育对我今后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

家庭教育过程及结果

在我出生之前到我出生之后,父母关系不是很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很恶劣。几乎每天都要吵架,其中参与的不光只是父母二人,还包括家里其他成员。我呢就在这样一个很不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家庭给我的感觉是没有那么的温馨和温暖,但也并不是特别的冷冰冰,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他们之间的事情,对于我们小孩我相信他们都爱的。

在我成长过程当中,由三个人是我家庭教育的主体,父亲,母亲,姑姑,他们对我的影响很深,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其中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一个教育我的人都无法替代的。他的教育以及他的价值直接影响着我的价值观。父亲他即使自己有多困难不管在婚姻还是在别的方面,他在自己小孩面前永远是坚强的,为了孩子们他把一个很失败的婚姻一直坚持到忍无可忍为止,他的价值观是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当中他人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对于需要帮助的任他总要尽力去帮助。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又一年过藏历新年的一天晚上,离我们家较近的一户只住着一位失明老太太的两层楼的房屋失火了,他是第一个半夜到达现场的并且在火场中把老太太从二楼救下来送到我家的,而在此过程中隔壁的屋子中却有好多大男人一起通宵玩乐打牌喝酒却没有人注意到失火了。我知道那天的火势有多大,整个空间都被火映红了,虽然爸爸平时教导过我要对别人忠诚,信任,友好,但却没有比他实际行动给我证明来的实际。

父亲对于我的教育态度刚柔并济:记得我曾经从家中私自拿走了十几块钱,后来被爸爸知道了,当然这种行为算是偷窃,他先要我主动交钱,我不认罪,之后就用皮鞭抽我屁股边教训我偷窃是不好的,知道我答应把钱交给他才罢手。还有一次我私自窝藏别人掉的钱,被人发现了后把钱夺走了的事被我爸爸知道了,这次他并没有打我,只是很吃惊的不相信的眼神看我,那眼神我到现在还记得,经过这两次之后我再也没有动过要偷窃别人财产的念头,也形成了我的价值观:偷窃是不好的。在学习上他只是督促我好好学习,但并没有太多的干涉和强迫。以至于我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能与我自己的心态挂钩。

母亲:妈妈这个词到目前为止是我用的家庭称谓中频率不是很高,确切的说我感受的母爱很少,我不知道真正的所谓母爱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那种别人口中的温暖是我所欠缺的。我不觉得我的母亲有多坏,但至少我认为她不配做个母亲,因为她不会做。小时候父母还没有离婚时,父母之间的战争总是她先挑起的,至少我所看见的都是。她吵架可以当着我的面把刀扔向爸爸身上,自己吵架不顺心把气撒到我身上甚至我的兄妹,以至于把我踢得差点断气,而这样做却只是因为她是我母亲可以随便她蹂躏以便来气爸爸他们。在兄妹三人中妈妈对待我的态度最差,又一次在别人家玩,她进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扯我的头发要我们回家,而谁也看得出来我是坐在最里面的,要撤也轮不到我的。可能是因为这样我从心里面对她排斥。

在生活当中记得与姑姑分家后过年,白天找不到妈妈人影,家中没人做饭,我跟妹妹只能自己吃冷饭,晚上也见不着她,因为她要在外面跟人跳舞玩去了,家里顾不上。父母可以在大年三十和初一都可以吵架。

在学习上,在我印象里她好像从来都不关心的,以至于我也没有一本像样的作业本,因而她被老师说过,但好像并没有什么改进。以至于那几年我的学习成绩是班上最差的,整天都要被老师批,以至于后来一度不敢上学,常常装病逃学,从而导致成绩更差。

姑姑:如果说我享受过母爱,那么姑姑就是给我母爱的人了。跟她真正一起生活是父母离婚以后爸爸和我两手空空的来到姑姑家开始了。姑姑是爸爸的大妹妹,她到目前为止没有结过婚,哥哥是从小她收养的,在她家生活的那些年是我感觉家庭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充实的时候,那时候我学校离家远,要早早起来,吃早饭,带中饭的,她日复一日的每次都早早起来给我们做饭,帮我们准备上学备用的东西。总是都做得很好,以至于我可以在别人面抬起头,可以炫耀自己的家庭是多么的温馨。她在生活上做的很好,以至于我从来都不会担心,过年只能自己做饭。所以以后我的学习也越来越好了,虽然因为之前的厌学对老师的恐惧没有消除过,但毕竟我能做到自己最好了,可以从倒数第几名跑到前十名当中,以至于后来考上内地西藏班。

我的家庭教育主要受他们三个人的影响,但真正管的我很严的没有一个,即使是爸爸,对我学习,个性,价值观都有些的放任自流,让我自己形成与发展。我小学时候的性格很内向,不爱跟人讲话,更不愿意与老师单独接触,自卑感很强。在学校之外很调皮,喜欢跟男孩玩,倾向于暴力。到初中前一年,成绩依然落到倒数,有些趋炎附势,喜欢在人家背后说坏话。没有自己的信念。后来自己学会看书,而且变得喜欢看小说,正的坏的都爱看,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开始明白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后来我好好学习是为了爸爸,好好学习也是要有理由的那时候爸爸就是我的理由,每当自己不想学习,就让自己想爸爸,爸爸希望我好好学习,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而且如果我考上重点中学插班生,可以学杂费全免,那么对于并不宽裕的家庭减轻了负担,我好好学习也就有了价值。

家庭对我的不严格,造就我现在比较自由的心态,没有特别的值得计较的东西,以及对家庭观念的淡薄。

父母失败的婚姻,也影响我的婚姻观,我认为婚姻不幸福就直接离婚。这与我们那里的观念是相悖的。但父母的离婚是我以前所期望的,因为那样的家庭没有给过我一丝温暖,给的只是寒意和冷漠。

因为缺少母爱,以及同龄人应有的温暖,加上爸爸的影响使我对于别人倾向于更多的帮助,对于那些需要帮助境况很惨的人,我会更多的同情和帮助。这样做是积极的助人为乐还是想通过这样去的心理平衡从而寻求别人的认同,我也讲不清。

我喜欢交异性朋友,是因为我本人的性格比较男性化,能够跟他们相处的不错。但跟异性谈恋爱,我很容易动心,因为感受到他的一点点的关心我就感动的不知所措,以至于很容易满足从而替他做很多事情。我认为这与家庭关系有关的,我从来缺少关心和温暖,又在别人面前很自卑导致我因为别人的一点关心感动。讨论:

家庭教育之于我影响根深蒂固,它影响我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包括我的性格,价值观,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孩子未来的的发展,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光光是对孩子的要求还要要求家庭关系的融洽,健康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的好的价值观念和做事态度风格,甚至父母的一句言辞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2

1 教育游戏的案例

教育游戏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中以应用效果比较好的《农场狂想曲2》为国内教育游戏的代表,对它的游戏设计进行阐述分析。

教育游戏在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探索亚特兰蒂斯(Quest Atlantis),简称QA,是一款被欧洲多个国家广泛用于教育教学的教育游戏。本文中以QA为例,谈谈国外教育游戏的设计。

1.1 国内的《农场狂想曲2》

《农场狂想曲2》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农场,学生扮演农场主对农场中的农作物和牲畜进行经营和管理。学生通过对农场的管理来综合学习地理、农业、环境、经济、社会等学科知识。

游戏界面如图1所示,其中的字母A—Y分别是游戏中的信息状态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来完成任务。比如在管理羊群时,数量少于10只时才能买进,当牲畜旁出现一个“感叹号”标志时表示饲料不足,学生需要购买粮食,否则牲畜的生长指数会降低甚至死亡;当出现“旋转星星”标志时表示牲畜患了疾病,需要注射疫苗等。游戏中物价会随市场变动而变动,比如全国禁酒,小麦价格下跌;发生疯牛症,牛肉价格下跌等。

《农场狂想曲2》中环境气候的建立依托于真实的全球气候仿真系统,农场中作物及牲畜的生长状态会随灌溉次数、化肥成分、洗澡等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的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作物和牲畜的生长环境[1]。农场就像一个虚拟实验室,是一个不断尝试的环境,学生能够在反复观察、实践的体验探索活动中掌握各种相关知识技能。

从上述游戏设计来看,《农场狂想曲2》能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复杂多变的虚拟真实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参照Bloom的认知分类(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2]这款教育游戏在部分情景设计上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达到认知的前三个阶段,即知道、领会、应用,如当牲畜状态不好时,学生直接从系统提示就得知牲畜是缺少饲料或是生病了,然后通过点击鼠标购买饲料或疫苗就可以了,这样只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较低水平阶段。游戏可以设计为当牲畜状态不好时,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比如测体温、观察粪便、检验饲料的成分等)来确定牲畜的具体状况,这样学生玩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层面就会显著提高。

有研究表明在《农场狂想曲2》的实验中,很多学生纯粹为了休闲和娱乐,只是随便点击进行种植等各种操作,根本没有真正的提高知识水平[3]。

1.2 国外的Quest Atlantis

QA中学习者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相应的探索活动,涉及到的知识从各种自然科学、语言到艺术、社会等科目。它以神秘且发达的亚特兰蒂斯星球遭受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委员会通过OTAK(学生通过它穿行于不同的世界)与地球人联系,寻求帮助为游戏的大背景。QA游戏界面如图2示。

QA中的学习活动都是基于一定问题情境而创设的,以“探索”的形式呈现。学生利用OTAK可以到达不同的“世界”(如“生态世界”、“健康世界”、“文化世界”、“和谐世界”等),每个“世界”就是一类问题的代表,“世界”又由多个“村庄”组成[4]。“村庄”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场所。

例如,在Ecology世界中关于水质量的探索任务。任务是以河中大量鱼类死亡,人们寻求帮助为游戏背景,学生首先要在Abby的实验室通过交谈、观察向Abby学习水质参数(PH、DO(溶氧量)、浑浊度、硝酸盐含量、温度等)对鱼类的影响;如果参数不正确,学生必须在虚拟世界中动手实践使各个参数值恢复正常状态,至此任务的前任务(预备知识点学习)完成。学生从村长邮件资料中了解到村里概况(伐木公司、钓鱼公司、土著居民)后就要从不同的人群(游客、伐木工人、农场主、钓鱼者)中通过访谈了解这些人看见的一些现象及他们对鱼类死亡原因的个人看法(有人说鱼群的在河中位置的分布有了变化,大量鱼群向下游迁移;有人说森林、河流面积骤减,并提供森林与住宅面积的变化图,有人提供几年来河水的PH值变化图等)。学生要通过这些现象和资料判断分析原因,提出系列假设:1)森林大量砍伐,泥土沙化和碎木屑流入河中致使水质混浊,漂浮物使水温变高;2)过渡捕捞;3)农场肥料随雨水入河使PH变酸;4)粪肥流入河中,水质超营养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鱼群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再提出了假设后学生需要进行水质采样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上述假设并制定解决办法(使用过滤器、用碱中和、限制砍伐、限制过度捕捞……),“两年后”检查成效并进一步细化保护措施。

QA中游戏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用抽象方式呈现,确保了知识最大化的迁移回归到真实的状态,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学校学习去情境的问题。

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非良构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很难对这类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QA中解决河水质量的问题就是一个非良构问题,学生必须平衡政治、经济与环境三者的利弊,综合考虑然后制定方案。(因为捕鱼为这个村子带来财政收入,伐木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等。)

QA在游戏的竞争机制设置上稍带欠缺,导致游戏丧失一定的挑战性。

2《农场狂想曲2》和QA的比较研究

《农场狂想曲2》凭借真实的全球气候仿真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在这个虚拟实验室里反复观察、实践,从主动的经验参与获得多种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QA通过创设能容纳大量知识技能的真实情境空间,将各种非良构领域的内容融入游戏设计,做到了教育性和娱乐性的融合。

2.1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两款教育游戏的相似之处如下

首先,两款游戏都是以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来进行设置,游戏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跨学科的。如《农场狂想曲2》中农业、经济、地理等知识都被容纳到牧场、农场、市场等情景中;QA中物理、化学、社会学等知识容纳到水质探索中。这样就能将大量的非良构问题巧妙渗入到游戏情景设置中,实现教学内容和游戏的巧妙融合。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中,要选择各类合适的知识点或者知识内容作为游戏的选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广泛的。好的内容设计通常包括一些来源于现实中的问题,该问题将多个不同的学科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多个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

其次,两款游戏的设计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渐进式的学习。这样的设计在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的同时更利于以后的学习迁移。《农场狂想曲2》以真实的全球气候仿真系统为依托,学生在农场中的任何管理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类真实结果。QA中亚特兰蒂斯星球的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从体验式角度出发,将学科内容融入在贴近生活,突出真实性的游戏背景中,通过营造可视、可听、可感的逼真的游戏化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游戏的乐趣中学习到知识技能。如可以以神秘火山岛国(以地震地区生态为模型)创设情境,融入多种防震逃生知识及火山地带的自然风貌、建筑特色等知识;以穿越始皇时代讲述秦朝历史文化等等创设真实游戏情境。

2.2 两款游戏的差异主要有下面三点

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QA相比《农场狂想曲2》在游戏情境设计中融入了更多贴近生活的非良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QA中解决河水质量的问题就是一个非良构问题,在故事情景引导上基本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确定选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观察反思和总结。这样的设计增强了游戏探索性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步骤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牵引下全力探究,增长能力。当然,游戏中非良构问题的创设还必须要有挑战性。

在社会责任的融入上,QA将多种真实的社会、环境及文化问题融入游戏情境中,使学生玩的同时亲社会行为也得到培养。如水质量问题,瘟疫村镇问题等。《农场狂想曲2》中这方面的设计就相对简单。比如:有临近工厂排污,问学生是否愿意付费控告;政府集资修水坝,是否愿意赞助等。教育游戏中可以通过设置具有社会责任的角色,涉及道德问题的故事情节等来增加游戏中的社会责任感。如扮演环境学家、公务人员等角色,将各种人权问题、生化克隆、资源掠夺等融入游戏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并能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5]。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QA探索活动有在游戏中进行的,也有在社区实践进行的,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性,又通过现实活动防止学生过渡沉迷于虚拟世界[6]。游戏中很多知识特别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隐性知识时,设计者必须注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不能用游戏的虚拟性代替事件的践行性[7]。游戏情境绝不能完全的取代实践活动,教育游戏要最终回归生活。

3 结束语

由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对案例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者将把重点放在深入分析更多成功案例上,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游戏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玉霞,李芳乐.教育游戏“农场狂想曲2”中的学习迁移[J].中国远程教育,2011,31(4):79-83.

[2]何克抗,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尚俊杰,庄绍勇.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8,29(6):64-68.

[4]SASHA BARAB.Eat Your vegetables and Do Your Homework:A Design Based Investigation of Enjoyment and Meaning in Learing[J].Edu cation Technology,2005(1):15-21.

[5]马红亮,李晓文.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教育网络游戏[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102-106.

[6]马红亮.教育网络游戏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以Quest Atlantis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0,8(1):94-101.

“男孩,别哭”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3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竞是一种成长的标识。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过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这段话摘自一位父亲的文章《男孩,别哭》,它深深地打动我。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有一个非常爱哭的男孩——小葛。男孩爱哭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他是一个胆小、唯唯喏喏的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班上的小葛是聪明胆大,自由散漫,脾气暴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号啕大哭。五年级的学业比较繁重,他屡次不完成家庭作业,让老师们非常头疼。我尝试过很多鼓励他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最后我想:只有了解分析他的家庭教育状况,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现代家庭教育倡导理念中就有: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男孩爱哭的背后

男孩小葛,汉族,出生于1995年11月17日。四岁时,小葛的母亲因病去世,奶奶一直照顾着他。到了三年级,由于奶奶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他只有双休日住在奶奶家,其余时间和父亲住。父亲每天给小葛十元钱,让他叫“外卖”,自己解决晚饭。而他的父亲总是八九点才回家,孤独的小葛回到家盘算好自己的晚饭如何解决后,无所事事,要完成的家庭作业早已抛在脑后。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养成不做回家作业的坏习惯。到了学校,小葛的课桌抽屉里塞得满满得,里面是各种杂物“聚会”的好地方,因此,流动红旗总和他们班失之交臂;他喜欢集体生活,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渴望老师的认可;但因为要补家庭作业,便恼羞成怒,哭声震天;他的哭声是全校“闻名”,有一次,监考老师没收了他的乒乓球,小葛哭闹之下摔坏了课桌。最后只有联系了他的父亲才平复了他的心情。

小葛爱哭的背后,是一颗年幼丧母创伤的心,是一个渴望指引的迷路小孩。于是,我决定多花一点时间来爱护关心这个孩子。在他上五年级的第一学期里,我采用:放学留下完成作业再让小葛回家的方法。当我许下承诺时,我也有些后悔,我能坚持每天都陪他吗?转念一想:如果我利用剥夺他上考核学科的时间,来要求他补做作业,自己又能准时下班。那和他的父亲用十元钱填补父亲的责任,又有什么区别?在那四个月的日子里,我对小葛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

二○一○年十月八日 多云 十元的晚餐

今天,小葛很快地完成了家庭作业,我和他痛痛快快地聊了一番。我问他:“小葛,你用十元钱怎么安排你的晚饭的?”他兴奋地回答:“我会适当的存一些,比如周一、周四吃方便面,那就用不了十元,多下来的钱存起来。周三、周四可以吃两顿好的,比如叫“两荤三素”的外卖,这就需要用足十元了。”没想到十岁的男孩就有那么强的理财头脑了。我的感觉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是酸是甜,是悲是喜,无语言表。

我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由于长期的疲劳,二○一一年初,我无力再实现诺言——每天放学陪伴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让我伤心的是,小葛并没有被我感化,他又开始回家不做作业。整日游手好闲,有时还欺负弱小的同学。我陷入了迷茫,这时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给我了启示,其中“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男孩爱哭的背后有个怎样的父亲呢?

唯我独尊的父亲

当小葛三年级不完成家庭作业时,班主任就和他父亲谈过,小葛好了一阶段又故伎重施,就这样反复谈了好几次,最后老师都不好意思再找他的父亲。就此说明小葛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从以下这段日记里你就能看出小葛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阴天十元的生日

昨天,小葛有些反常,一放学就拿来了已完成的作业。我很诧异地问:“哎呀!难道我们的小葛同学终于被骆老师感动了,让我早点回家。”他的回答让我的心凉了半截,“今天爸爸答应我去吃自助餐,庆祝我十岁生日,所以要早点完成作业。” 他注意到我失望的表情,接着又说:“老师,那你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也释怀了,看着小葛的高兴劲头,我说:“看来你今晚的十元钱可以全部存起来了!老师借你手机,打个电话给你爸爸,问他加不加班。”小葛打通了电话,他的表情由晴转阴,沮丧地说:“爸爸说今天有事,明天再去。”看着伤感的小葛,我开解道:“看来你爸爸的确很忙,那老师给你过生日怎样?”他的眼神中闪现出一丝快乐。我用了十元钱买了一块蛋糕和数字是10的蜡烛,可惜没有打火机,蜡烛也没点燃。就这样我用了十元钱给小葛过了十岁生日。

今天,小葛一边做着回家作业,一边玩着一个打火机。我好奇地问:“这个打火机用来干什么?”“点我的生日蜡烛的,可惜用不着了。早上爸爸说今天也去不成自助餐厅,到下星期再说。”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的鼻子酸酸的,心想:我一定要和小葛的父亲谈一谈。

据我了解,这位父亲是運动员出身,现退役在银行工作,时常应酬客户。当妻子去世,父亲拜托自己的母亲照顾小葛,此后很少关心儿子。有时小葛的父亲还和自己的母亲发生矛盾。他认为:自己早年丧妻很悲惨,全家人应该同情、照顾他们父子。他的“唯我独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葛。

阳光灿烂的日子

针对小葛父亲的家庭教育问题,我尝试了一些方法:

其一:用无私的“师爱”唤起缺失“父爱”。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还给他讲智力小故事,讨论动物世界。小葛智商很高,而且爱好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我和小葛父亲沟通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晴 十元的价值

前不久,我和小葛的父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得知:小葛的父亲已经有了再婚的对象,但女方不愿接受小葛。处于无奈的父亲冷落了小葛,他更关心未来的妻子。同时,他也非常感激我对小葛的关心。就此感谢的话题,我说:“老师的爱永远替代不了父母的爱。小葛非常需要您的关心,这个“关心”并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足够了,需要您和他心灵的沟通。如果您能早点回家;能多问问他在学校的表现;能谈谈他喜欢的动物世界……”我有些激动,“父亲一句关爱的话语胜过无数个10元的价值!”

今天,小葛又早早地交了回家作业。手里拿了几本旧的《科普画王》,兴高采烈地说:“骆老师,今天我爸爸要考我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我得早点回家!” 我看着封面有些破旧,有意地问:“这书买了很久吧?”他满脸得意地回答:“是一年级的时候买的,爸爸说我喜欢动物,就拿出这些《科普画王》,让我再阅读一次,今天回家考考我。”看来小葛的父亲终于被我唤醒,他在试图多花些时间关心他的儿子。

其二:潜移默化地指导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小葛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根深蒂固的认为:只要他将来不要成为一个坏人,也不需要成为一个好人,一切任其自由发展。那我要改变他的家庭教育观,只有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他了。笔者从“如何帮助小葛克服“懒惰”的毛病?”入手,其中开展了“一起准备晚餐”、“做家务发计时工资”的尝试。

二○一○年二月五日晴给老师打工

放寒假了,我邀请小葛到我家来玩,我提议;“小葛,今天你给老师打工如何?现在钟点工每小时平均赚5元,你是孩(转上页)(接下页)子,工作效率比较低。劳动一小时我给发你4元工资如何?”小葛欣然答应。在劳动过程中,小葛干了一小时就有些不耐烦。我见状便说:“看来小葛体会到赚钱得不容易了,如果一个人太懒的话,很难养活自己。”今天小葛帮我拖地板、擦桌子、捡韭菜,一共赚了6元钱。他高兴地说:“通过劳动赚到零花钱,好高兴啊!”事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小葛的父亲,他也开怀大笑。我趁势说:“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做顿晚饭,也可以发他计时工资,要比给他10元钱强。”我想让小葛的父亲意识到:老师在不断帮助孩子,自己作为父亲更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渡过阳光灿烂的日子。

坚持不懈的关爱

经过一年的对小葛父亲家庭教育指导,笔者认为“亲子教育向亲职教育转变”的家庭教育观如何根植于家长心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校方单靠作讲座,教师单靠简单谈心、说教,对于成熟的家长来说,作用不大。当教师建议家长和孩子能成为知心朋友,同玩乐建立感情,是否自己能先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多花些时间一起玩乐建立感情呢?笔者通过一年的尝试,小葛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骆老师比我更关心儿子,我很惭愧啊!”虽然我没能彻底改变他的家庭教育观,但是我想就这句话,说明他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惭愧暗含了他不在自大、唯我独尊。我也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关爱小葛,告诉他:男孩,别哭……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4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

贺世豪,男,9岁,现为三年级学生。在贺世豪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从河南支边到新疆种植棉花地。家中他是独生子,父母非常溺爱。从三岁多就上学前班,6周岁上了小学一年级,学习习惯非常差,经常不写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差。他爸爸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求也很低,除非是惹了什么严重的祸端才会严厉地教训,很少打骂,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娇纵的。

二、问题行为的原因

贺世豪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他每次惹事或者是成绩不及格了,只要一说自己哪里不舒服了,妈妈爸爸就不会批评他、惩罚他,相反还会毫无条件地原谅、安慰他,所以,即使他想是一个正常的学生,但是父母的行为举止却时时提醒他,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可以搞特殊。贺世豪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造成他错误地认为同学都应该谦让他,他招惹了别人,他也不应该被批评、被教训。

三、家庭教育问题的概述

贺世豪同学在家不服父母的管教,逆反心理强。他的母亲性格软弱,对儿子没有约束力。父亲在家虽然对儿子进行教育,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极少发火打骂,但脾气还是有些急躁。通过对贺世豪的家访,以及与他的父母和他本人的谈话,我可以大致地勾勒出贺世豪家庭教育的问题。(1)妈妈温和的溺爱教育。(2)爸爸的疏于管理与抹稀泥教育。(3)父母教育方式基本属于溺爱放任自流型,使他在宽松放纵的的教育方式之间寻找空间。

四、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纠正

1、对家长做好引导和分析工作,创造学生成功机会

家长听惯了老师批评和告状,回家后对贺世豪无非就是不疼不痒得说说,这解决不了问题,几次下来他依旧是上课不听讲、招惹同学,甚至推翻桌椅、撕碎书本。因此,我在和家长的谈话过程中,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肯定贺世豪的优点。我首先肯定贺世豪能够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整理学具的,然后再指出,他对同学讲脏话和动手动脚,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种先扬后抑的做法,使贺世豪家长有了个适应的过程,听到表扬自己孩子,看到老师喜爱自己的孩子,也从心里愿意和我交流。第二步:分析贺世豪同学的问题。贺世豪同学上课不听讲、爱搞小动作的现象,是他从小养成教育习惯造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从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表现欲,他实际是想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如不能如愿,他便会恶作剧,用破坏性的手段来扰乱班上秩序,让人人为之侧目。第三步,和家长共同讨论教育方法。从贺世豪同学问题分析说明,学生需要别人对他关注。家长首先要正视孩子,不要一味溺爱,一定要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儿童,不要再有愧疚感、亏欠感,一定要严格要求孩子,如果犯了错误更要严厉教育;其次是要学会欣赏孩子,然后再称赞孩子尤其要学会激励孩子,这样才能发掘出孩子巨大的潜能。同时我也给贺世豪同学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在上课时,我给贺世豪上课发言的机会,他的积极性很高,作业也能完成了,在几次考试中,数学基础知识都达到了45分左右(满分60分)。

2、改变教育方式,家校共同用情感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感情

我对贺世豪妈妈和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建议是:改变教育方式,用健康的情感培养起自理自立的品质。首先请贺世豪的父母改变过去溺爱、放纵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随着贺世豪年龄的增长,只会让其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孤立自己,还会造成他很强的逆反心理,遇事不能正确对待,从而破罐破摔。所以,贺世豪妈妈和爸爸应该对贺世豪严格要求,但方法要恰当。我想,对他来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无疑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爸爸妈妈对贺世豪的严格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要求孩子完成作业,同时也要让他注意自己疲惫的父母也需要问候;不仅仅要求贺世豪在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也应要求他在家庭中,在集体中也有一份自己的责任。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的增加,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虽然是不求回报的,但他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懂得事理和情理。

同时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比如:在班级中开展“我为妈妈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天家庭的小主人,完成买菜、做饭、洗衣等日常家务,体会一下父母的辛劳,为妈妈洗脚。又比如在学生中提倡 “我是你的天使”的互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用爱心回报付出!

五、对问题行为纠正的效果和反思

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中,我对这个“特殊”的学生始终非常关注,积极与他的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改进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用情感的方式培养感情,使学生明事理和懂感情。在校内,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来对他的课堂行为进行矫正,这个方法成效显著,许多任课老师在上我们班的课时,都反映贺世豪同学的变化很大,上课不仅不无缘无故发脾气了,还能努力集中精力听讲了,作业也能认真书写了。虽然有时贺世豪同学的行为举止还会出现反复,但我一点儿也不急躁,因为在教育中学生的行为出现反复是自控力较差造成的,这是教育过程中经常自然现象,更何况这种反复多来自于他个人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只要他的总体变化是呈上升的趋势,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贺世豪同学在我开始对他实行行为矫正时,曾经很抵触我、甚至用仇视的目光审视我,但是我始终以微笑面对。而现在贺世豪的感受是“我要好好学习,我可以赶上班里的上进生。通过对学生个案的研究,我认为,教育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调动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利用家校互动对学生行为进行矫正,引导他们向良性的方面发展。实践也证明了通过家校互动针对性个案研究,有助于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完整人格。

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一本不断更新的教科书,或薄或厚,或精致或简陋,或一目了然或晦涩难懂。但是他们都能给我带来收获,带来启示。

总之,作为班主任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全面分析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加强与他们的感情沟通交流,善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用集体的力量温暖他们、信任他们;家校合作帮助他们,及时关注他们,想方设法、持之以恒地教育、转化他们,“顽石虽坚,尚可雕琢”,使问题学生也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也能活得像优生一样精彩。

我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粗略地谈谈我的几种教育方法:

一、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把更多的爱心献给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爱心才能教育好学生。

二、平等对待、认识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问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及家里受到批评、歧视及埋怨较多,从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感。一有什么动静,就变得很敏感,心存戒心,而且逆反心理很重,经常的批评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但是这是表面现象,说到底,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谅解、信任和理解,需要温暖和关怀。所以,老师要懂得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既要懂得如何教,更要懂得为何要这样教的原因,从而在学生出现反复时,也能冷静对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心平气和,诚心相待。因此,我们在教育问题生时应给予他们温暖、关怀,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们在教育问题生时应给予他们温暖、关怀,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这是做好特殊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篇5

新课程改革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上了日程。这里的“创造性学力”,就是指学生在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学习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包括学会编习题、出考题、提出课本上乃至学术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甚至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堂课的灵魂。作为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中体素质重任的素质教育,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未来新一代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求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有热烈的追求;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探索热情;对国家、对民族,有深挚的热爱。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引领学生超越“苦读+考试”的平庸,都能在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好奇+探究”的境界,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实施学科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平等的对话中,充分倾听、尊重、保护和运用好来自学生现场生成的各种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洋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和谐的、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感受到民主、自由、安全、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形成自己急急急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科学精神,能搞大胆地、独立地。自信地审视周围环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性和创新性,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展开积极的课堂对话。这样,创造性学力才有可能如泉水一般喷涌出来。课堂形式的调整是引发兴趣和改善教学氛围的重要原因。“记者招待会”将传统教学“台上”“台下”的不对等的关系调整为圆桌会议的平等关系,将师生间“你讲我听”的训导关系变成学生“发言人”与学生“记者”间的问答关系,课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成为推动教学任务完成的一个动力。

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压抑的。而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下,作为“发言人”要漂亮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作为“记者”要漂亮的设计“上的了台面”的问题,这都需要对本节课的知识及美伊战争的背景作广泛的学习和了解。从上述学生问答的精彩程度来看,正是这种学习的内在需要,才让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如此充分的调动。

政治课历来被认为一板一眼,规规矩矩。老师讲,学生听,一贯到底,被动接受。尤其是分析国际问题,老师垄断了信息来源,学生之友听的份,不准胡乱议论。而本堂课由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让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问、学生答,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形式的变化,老师自然走下了高高的讲台,这平平常常的一步,在学生眼里看来,再也不见往常那种师道尊严的感觉、绝对权威的理论以及惟命是从、消极被动的处境,有的只是一种平等、一种民主、一份亲情。老师的热情、角色的变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为创设宽松的对话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内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再加上生生之间“摩拳擦掌”的竞争架势,更是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深入地,全民地理解问题,抓住直径,半径,周长与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发灵感,发现了更加隐蔽的计算方法,案列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这几位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转化解题方法的能力,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解题思路转向另一种解题思路。能从隐蔽的数量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实质。超出习惯来处理并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特和新颖性,值得褒奖。其中一位学生还通过观察和思考。简约了解题程序,说明他的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面对这样的“标新立异”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越位”现象,教师绝对不要急于表态,而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越位”现象、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创设自由、民主、轻松、和谐、合作与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经常应用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第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最后,要保护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聆听,要能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充分肯定并分享学生的创造成果。

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科素质教育,就应该真正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引导;真正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以尊严、胆量。热情、成功,不折不扣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平等交往、民主对话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师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与对话,离开了交往与对话,师生关系就是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交往昭示的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意味着对话、倾听、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意味着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教师而言,平等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平等交往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解放。

2、实施学科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学力”的行为特征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扶持学生的好奇和想象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从创造性学力的行为特征来分析也是如此,具有创性学力的学生不在行为上大多具有以下特点:①好奇心,不断地来提问;②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③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虚构,耽于幻想;④喜欢进行试验;⑤探索各种关系,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⑥主意多,思维流畅;⑦灵活性强;⑧顽强,坚韧。而他们在学习上则表现为:①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求;②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③在时间安排上,不按规定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之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④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性地吸收;⑤在学习方法上,对文本中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⑥在学习动机上,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相信自己的直觉。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6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个案研究实例分析

个案姓名:杨洪(化名)

性别:男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8年6月12日

一、问题行为简述

1.该生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情况

该生是在10岁时,为普及初等教育被学校动员中途到校插一年级读书的。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爱打骂同学,逃学,爱和社会上未读书的小孩玩耍。曾有偷盗行为,学习差,考试从未及格过。但是他劳动积极,老师指定他带领学生劳动,完成任务好。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他不喜欢说话,有事也闷在心里。爱在外面惹事,如打伤别人,弄坏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钱等。经常有人找我告状,我为他也赔过不少钱。他不愿呆在家里,一有空便出去,伙同一些染黄头发的娃娃耍,甚至夜不归宿。有时能帮家里做一些家务事。

3.和该生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1)自卑感重。父母吸毒、离婚、贩毒、劳改,从小寄养在舅父家。感到孤独,受欺侮,被人看不起。无童年欢乐,羡慕父母双全的同学。有自尊心、倔强,有时用打骂同学发泄怒气。(2)学习差,成绩跟不上,不愿学。

(3)母亲劳改回来一年多,生活上有改变,但学习上管不到他。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父亲:在服刑劳改,37岁(离婚)。

母亲:个体经营者,34岁(离婚)前年劳改释放回来。

该生:14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现随母生活。

2.家庭经济状况

其母释放回来时,先依兄生活,后干个体经营,用绞肉机为顾客加工肉,经济一般。3.家庭教育态度

前随舅父生活时,放任不管。母回来后,感到对不起儿子,而溺爱,在遇该生在外惹祸时要打骂。4.兴趣爱好:喜欢滑冰、打电游。

5.生活简史:该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的父母原来都是很精明能干的人,做生意赚了10多万元,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可是好景不长,父母双双染上毒瘾,不能自拔。不久就变得一贫如洗,常吵嘴打架,最后离婚了,法院判他随母生活。他母亲因吸毒两次进戒毒所,后因贩卖毒品被判刑三年,前年底才释放回家。其父也因吸毒、贩毒、偷盗、抢劫“三进宫”(三次劳改)至今还在监狱服刑。他从小就在其舅父家生活,成天过着受歧视、冷眼、唾弃、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直到10岁才被学校动员入学。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养成性格孤僻、自卑内向、自由散漫、欺小凌弱、逃学、偷窃等坏习惯,学习差,考试成绩经常是十几、二十几分。

(二)社交生活

1.懂得感情,对关心他的老师喜欢接近,心里有话愿跟老师谈。

2.在班上年龄大,个头大,有一定威力,不少学生怕他,听他指挥。

3.爱和一些未读书,有劣迹的不良青年玩耍,有时夜不归宿。

三、个案分析

(一)幼年生活

该生仅三岁,父母离婚,随母生活,父亲从没管过他。但母吸毒,先后两次戒毒,后又贩毒被判劳改,生活无着落。该生被舅父收养,常遭舅母嫌弃、辱骂,饱暖无人过问。无童年欢乐,总想发泄自己的怨恨。

(二)家庭生活

1.父母吸毒、离婚、犯罪,无家庭温暖。

2.寄人篱下,被歧视,平时少言少语,同表弟表妹相比,无平等可言。在家中被舅母安排做很多家务事,稍不如意,便遭辱骂。

3.有空隙,不愿呆在家里,总想往外跑,找“同病相怜”的伙伴玩。

4.母亲释放回来,无房住,只得住在舅舅家,先是靠贩小菜卖,后买了一台绞肉机,在市场上为顾客绞肉加工,但早出晚归,母对他疼爱,但无多时间管他。

三、学校生活

该生在学校中由于个子大,无人敢欺负他,但无要好的同学,自己的怨气有时借故发泄在小同学身上。

由于未读书过,10岁时一年级下期中途被动员插班,功课和成绩差。

喜欢当学生干部,指挥别人。

四、个案指导设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

2.通过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

3.和该生“结对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谈心、同玩乐、辅导学习、排忧解难建立感情,让该生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4.诚恳相待家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家庭环境,商讨对该生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见。

5.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交换意见,了解该生在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它的同学对该生作进一步了解。让他承担班上的一些工作。

6.发挥其特长,培养和锻炼其工作能力。

向村组干部邻居了解其校外的表现及所交往朋友的情况,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关心该生的成长。

五、个案指导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交朋友、谈心,尊重、信任、鼓励他,给他讲有关童第周积极进取的故事。有进步就表扬他,并向家长报喜。组织单亲家庭孩子、家长、课题组老师一起开展“热爱生活”联谊活动。送生日蛋糕,祝他生日快乐,使他感动得流泪。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分清是非,公正平等予以解决。当他被校外朋友邀约外出逃学时,协助家长寻找,数次上门做家长工作。回来后多次找他摆谈,消除顾虑,做好班主任和同学的工作,欢迎回到班上学习。使他对辅导老师感到信任。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愿意改正。但有时有反复。

2.发挥他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特长,同班主任一起做同学工作,选他当劳动委员。他工作认真负责,能起带头作用,多次受到表扬。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夺得了二个金牌,一个银牌的好成绩,大家祝贺他,学习他,使他自卑感减少了,自信心增强了,感到“我能行!”。

3.学习也有提高。数学从原来一直考二、三十分提高到及格,甚至有时还能考到80多分;语文从原来只考几分、十几分现在能考到三四十分,最高考到58分,虽然未考及格,也算进步大了。4.打架欺负小同学、偷窃的毛病,基本克服了,但有时经不住校外朋友的邀约和诱惑仍有逃学的现象。

(二)家庭方面

1.其母由于吸毒、贩毒,犯罪几年不在家,孩子交舅父母代养,造成儿子心灵创伤,无人照管,放任自流,深感自疚。通过摆谈,一个幸福的家庭就由于染上毒瘾,而被毁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表示为了儿子决不再吸毒。

2.指出这几年来对不起孩子,光疼爱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严格要求,多关心他,要教他学好。在学习上要督促辅导,尽力为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生活上多关心,注意孩子的营养。有了错误,说服教育,不能体罚。其母亲对辅导老师的意见接受,并表示尽力做好。3.其母已新找一个爱人,结婚成家。这后爸对他很关心,喜欢他,也使辅导老师放心。但新家离现在就读的学校远,要求将其转学,学校同意。

六、结论

1.单亲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会存在一定障碍。特别像杨洪的父母犯罪,寄人篱下,缺乏家庭温暖,对这类孩子更要关心,耐心疏导。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理中最敏感的角落,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不怕困难和挫折。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孩子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羡慕周围双亲孩子被众多的爱包围着,渴望能得到更多的爱。所以辅导老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要以诚恳、尊重、平等、信任的心去同他们谈心,同情理解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发动老师同学关心、帮助、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提供他们显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即使有反复,也要能理解和有耐心,对他们多些亲近,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鼓励,也会“金石为开”。用老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杨洪的转变和进步证明了“爱”的力量。

3.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访,多联系。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都是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或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杨洪因家庭迁居转学了,要求家长进一步关心他,巩固和发扬已取得的成果,让孩子健康成长。辅导老师今后仍要加强联系,继续追踪研究。

4.加强禁毒的宣传教育和打击力度。所在学校地处吸毒的重灾区。就说杨洪的爸爸是五弟兄,全都吸毒,妈妈是三姐弟,就有二人吸毒,杨洪原本幸福的家就是毁于毒品。学生在背街小巷也能见到吸毒场面,孩子们处于这样的环境,十分危险,也令人十分担忧,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也呼吁社会力量增强措施,保护青少年不受毒害。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篇7

一家庭教育概述

教育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 其涉及家庭、学校、社会, 贯穿人的一生, 作为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 也是文化载体。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传递社会文化, 因此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 应当看成是一种文化的“遗传变异”。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最重要的一环, 它对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意义重大。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一个现代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创造家庭幸福的基础。现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在17世纪30年代出版了家庭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一书, 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家庭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 于17世纪末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这是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 于18世纪中期出版了一部为《爱弥儿》的家庭教育专著。德国资产阶级教育家福禄培尔, 于19世纪初发表了《人的教育》一书。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一书。他们的著作中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理论。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既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也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最早的教育, 又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情感、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很大, 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品德等各项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与孩子的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永久的教师,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 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不可取代的。黄桂英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中指出, 在中国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占70%, 学校教育占20%, 社会教育占10%, 而在一个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占50%, 学校教育占20%, 社会教育占20%,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最大部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学校, 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胎儿还在妈妈身体里的时候, 就已经开始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婴幼儿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将为学校教育建立稳固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而思维模式又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 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家庭教育案例比较

1. 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启蒙, 一种唤醒, 一种打开, 一种点燃, 是培养丰富的内心世界, 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教育, 而知识教育只是较小的一部分。

从教育目的来说, 美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锻炼成一个生活能自理的“独立人”。

第一, 美国的育儿观。在本次调查受访的美国家庭中, 多数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从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意识出发, 对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教育方式, 而各个家庭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提供给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的机会。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约66%以上的美国家庭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让孩子独自睡觉;当孩子稍大些后父母则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孩子做, 如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 帮助父母做饭, 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家用电器, 如烤箱、洗衣机等, 通过参与这些简单的家务活, 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我意识。在孩子的零用钱方面, 受访的美国家庭中约2/3以上会采取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 如负责房间的清洁和卫生、修剪花园里的树枝、送报纸等方式让孩子获得零用钱, 并且由孩子自主支配获得的零用钱, 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方面, 美国家庭父母更注重尊重孩子的选择, 尤其在各类兴趣班或课外班的问题上, 除非孩子有特别的需求, 在受访的美国家庭中没有一个表示会给孩子强加额外的学习内容。当然, 美国的小学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 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 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 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 然后得到知识, 这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 知识都特别简单, 比较容易得到感悟, 知识就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通常说得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 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美国的教育走完三个阶段, 才能得到知识。

第二, 中国的育儿观。相比之下,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 将来有出息, 有好职业, 生活上包办代替, 他们以大人的思维和想法处处为孩子着想、打算, 一般不会把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放在首位。孩子小的时候, 大多父母为了照顾孩子, 让孩子从小和自己一起睡, 孩子上学后, 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 不浪费时间, 父母一般不太会让孩子做家务, 他们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在经济方面过于放任, 有些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 不希望孩子受委屈, 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 孩子要什么买什么, 父母省吃俭用, 但为了孩子却不惜一切代价。在学习方面过于严厉, 中国父母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督促孩子背诵诗篇, 以大人的想法给孩子报名各类兴趣班、辅导班, 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 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社交上过度保护, 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 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事情, 多数家长采取袒护孩子。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眼里, 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习优秀考上大学。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我们讲的寒窗苦读, 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 带着一些功利的苦, 而不曾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中国小学一天的知识量相当于美国小学一个月的知识量, 中国的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 或直接得到知识。

2. 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孩子成人,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 尤其特别注重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受访的美国家庭中, 有2/3以上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或书店, 让其受到环境的熏陶, 萌发学习的欲望, 或者在假期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去动物园、博物馆或其他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此外多数受访家庭认为, 早餐和晚餐时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最好的机会, 在这期间, 所有家庭成员之间会分享一天的工作、学习经历, 交流各自的观点, 父母也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孩子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情况。此外, 夫妻关系在美国家庭教育中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材, 受访家庭在被问到“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您会如何处理和配偶的关系”这个问题时,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 爸爸妈妈很和睦、很相爱, 其中一个叫eric的受访者说, 我和妻子结婚已经18年了, 但是现在每天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 我很爱他们的妈妈。美国家庭教育认为亲情教育甚于其他教育, 他们希望孩子能懂得亲情、享受亲情、传递亲情。在注重情感教育的同时, 美国家庭教育也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从孩子幼小时, 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鼓励孩子独立面对社会;同时家长重视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他们相处, 要求孩子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在回答调查问卷中关于父母最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 “友善”和“责任”是出现频度最高的词,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友善的、有责任心的, 能帮助其他人的人。

中国家庭教育往往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重视学习, 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 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时就将智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随着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出现越来越出现学校化的倾向, 小学阶段开始, 父母就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 帮孩子检查作业, 监督学习, 课外购买大量的习题集, 实行题海战术, 更有甚者, 在孩子学习新内容之前, 父母先学会, 然后再辅导孩子。在美育上, 由于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不顾孩子的需求, 盲目地培养孩子的特殊艺术才能, 周末送孩子参加各种才艺班, 英语、奥数、钢琴、绘画班等提高班, 忽视孩子的兴趣, 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育上, 家长们重视保证孩子的营养, 注意疾病的预防, 但是忽略体育锻炼, 孩子的户外运动少, 大多待在家里。

3.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 而且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反之, 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内容的完成。

美国家庭重视民主, 尊重孩子的个体权利。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宽松的教育,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宽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 只有在愉悦的家庭气氛中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宽松的教育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在家有发言权、参与权、选择权, 孩子会变得主动性强、胆子大、有自信心和责任心, 另外亲情关系和睦使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父母, 父母也能了解的孩子感情世界, 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他们把孩子当成是独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员, 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可以毫无掩饰地和孩子进行交流, 调查中有一组美国家庭认为, 在家庭教育中最特别的教育方式是学习,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学习, 父母会把自己犯过的错误提出来同孩子一起分享、讨论, 而不会认为孩子来讨论父母的错误有损父母的威严和权威, 相反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其他家庭成员在同样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在美国家庭中, 孩子的选择权能被得到足够的重视, 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朋友, 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 或站在孩子身后, 给孩子信心, 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去思考, 最终获得知识。他们把孩子看成是天生就有权具有各种情感和愿望的人, 他们认为孩子希望自由的愿望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孩子所有的一切情感愿望、梦想和欲望, 都应得到尊重和承认, 并有权通过适当的具体方式表达出来。

美国父母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前途捆绑在一起。他们认为孩子将来要走的路还长, 父母不可能事先替孩子安排。遇到什么麻烦, 有什么问题, 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他们认为考试失利、跟朋友闹别扭、受老师批评等都是孩子随时可遇的打击, 父母绝不可能先行替子女消除这些打击, 也没必要指出他必然会遇到的这些打击。父母沉默的爱心就是对孩子有力的援助, 父母总爱说“孩子, 行动就有希望, 未来是光明的, 爸妈相信你。”有一位美国朋友的儿子毕业后到一家清洁公司打工洗地毯, 他为儿子骄傲, 他认为孩子能自食其力、有独立的意识、有责任感就是好样的。美国的孩子们也是这种观念, 他们认为父母爱他们、尊重他们就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父母关心他们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忍耐和等待, 是对他们的信任。

中国家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在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文化传统下, 孩子在家庭里扮演的都是服从的角色, 同样在父母心里, 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孩子在家庭基本没有选择权或发言权, 多数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为孩子活着, 把孩子的前程当作自己的未来, 这是典型的中国父母的心理。有些父母用未来吓唬孩子, 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 将来就站在商店门口拍手说‘欢迎光临’。”父母本意或许是想通过未来可能出现的遭遇对孩子提出警示, 使他们的孩子现在就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 这种妄加推测不仅毫无意义, 还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曾有重点中学的男生, 平时在班里学习成绩居中, 只要参加考试, 至少都能上普通高中, 但他们约定, 谁也不进考场, 为的就是报复父母, 事后他们说“我们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习、学习, 他们只在乎我们的分数、好大学和未来前程, 根本不管我们的感觉, 他们只是拿我们做投资, 如果按他们的愿望考取了, 岂不他们得逞!”听听父母怎么说:十年的心血, 我们为他们付出多少不眠夜, 夜里陪读, 早晨送他怕他迟到, 日日夜夜其实都为了孩子, 到头来做出让我们伤心的事。其次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大多表现为一种说教的形式, 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导致了很难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 把一些本应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去思考获得的知识以父母自己的固有思维形式直接告诉孩子, 加之学校教育中的填鸭式教育, 使得多数孩子在对知识的获取上产生了依赖心理, 缺少了必经的感悟和思考, 导致孩子缺乏创造力。

4. 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 然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教育方法和内容不同, 导致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结果也大相径庭。众所周知, 知识的获取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美国的家庭教育重视的是孩子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 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自身的体验, 而在这个过程中, 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则是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 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就在于, 先让孩子去感悟、思考, 然后得到知识, 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 比较容易得到感悟, 孩子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习惯了自己思考, 当知识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后, 就形成了智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中国家庭说教式的教育模式, 孩子习惯了被动获取知识的方式, 学习上逐步产生了依赖的心态, 孩子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如何看待中美教育的差异问题上, 有受访者表示, 中国的教育更多依赖孩子的死记硬背, 而美国教育更提倡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此外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是“十年寒窗苦读, 一朝金榜题名”的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 让多数孩子认为, 努力学习的结果就是能考上好大学, 一旦经历过高考的“独木桥”后, 不少中国孩子就开始在大学校园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 学习从此变得不再重要。中美家庭教育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能力的不同, 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 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 而美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倒金字塔, 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 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更重要

首先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现在都是一个孩子, 都当神童来培养, 弄得小孩不堪重负, 家长有一颗平常心极其重要。不要为攀比所困扰, 淡化早教热、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 要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独立思考能力等能力。宽容善待孩子,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

2. 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发现孩子的个性

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都占据了, 就能培养出人才, 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池子越大, 水越多, 才可能长成大鱼。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帮助孩子发现自我, 发现其个性。巴菲特说, 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 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地追求, 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3. 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

父母的身教, 会将文化氛围传递给下一代, 培养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 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 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身。

五结束语

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昆明的中美家庭教育案例比较, 探讨中美家庭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中美家庭教育都存在利与弊, 美国父母的过分宽松自由, 其副作用往往过于理性, 使孩子对赡养老人的责任感较为缺乏, 但不可否认美国的教育教育结果使孩子具有很强的独立能力, 具有适应环境的本领, 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 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 中国的儿童、青少年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成绩不亚于西方孩子, 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适应和应变能力。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无法适应当代中国家庭, 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仅能够激励中国父母更加关注家庭教育, 而且有助于家长们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方式, 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时, 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发放的家庭观念, 思考两国家庭教育中的长处和短处, 吸收中美家庭教育的精华, 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改善教育手段、途径和方法, 汇通中西, 帮助中国的家长们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及借鉴。

摘要: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 对我国家庭教育走出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示作用。本文试通过对昆明的中美家庭教育案例比较, 探讨中美家庭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上的差异, 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案例比较

参考文献

[1]孙祖复.福禄贝尔德生平与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唐淑、吴家苓.夸美纽斯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1 (2)

[3]李廷军.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 篇8

【关键词】藏区 小学生 教育需求 个案研究

一、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个案实例

(一)索朗,男,10岁,3年级

在交谈中,索朗表示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赚到钱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索朗的哥哥由于成绩原因,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初中一年纪就辍学了,在家帮助父母做农活,同时去挖虫草供索朗读书。索朗的家庭支持他读书,对他在学校的表现十分关心。索朗对于学校的生活十分满意,对于语文和数学科目特别感兴趣,认为这两门科目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自己文化水平高了就能找到好工作。

(二)多吉,男,11岁,5年级

在交谈中,多吉表示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以后能够做一名医生,免费给家里人看病。家里人支持他读书,让他在学校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多吉的爷爷是当地云母矿企业退休工人,有一定的退休工资,爷爷将这部分工资用作多吉的学费。多吉的爸爸靠唐卡绘画收益赚钱,母亲在家务。家里父亲和爷爷的汉语说的好,一般来学校开家长会都是爷爷和父亲轮流来。多吉的成绩比较好,家里人准备在他小学毕业后送他去康定上中学。多吉喜欢学校的环境,因为有很多同学可以一起活动。每年8月份的时候会和全村人一起转经,路上爷爷就会给自己讲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三)达娃,男,13岁,6年级

在交谈中,达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歌唱才艺赚到足够的钱,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达娃的姐姐在北京表演民族舞蹈,收入很好,这激励了他去通过唱歌改变家庭现状。父母十分支持他上学,希望他能学好文化课程,做一个教师或者医生。达娃的父母务农,挖虫草挣钱交学费。父母没问过在学校的事情,父亲汉话说得好,他初中毕业。母亲一般,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是母亲去。自己喜欢上学,也喜欢学校,最喜欢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觉得自己在学校学到了知识。转过几次经,是和奶奶一起,就在邓山转经。

二、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

(一)学生教育需求的出发点是“利他”的

学生的职业理想有很多种,例如当医生、当老师或者外出打工,但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人或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并孝敬长辈。即这些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的性质是“利他”,而不是只为自己考虑的“利己”,在选择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时,这些学生把自己能为他人做些什么放在第一位,而较少地考虑自己可以从职业中得到什么。

(二)学生教育需求深受长辈期望的影响

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被长辈对他们的期望所影响。而不同长辈对他们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通常爷爷奶奶的影响力最大,超过了父母;父母的影响力次之但明显超过其他亲戚朋友,另外在同龄人中哥哥姐姐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年长的哥哥姐姐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影响着父母的观念,他们的自身经历冲击着弟弟妹妹的认知,父母和哥哥姐姐共同影响着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三)学生的教育需求都指向外界生活

外出打工的亲戚带回来很多学生之间没有接触过的外界信息,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很向往外界的生活,直接反应在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上。诸如当医生、当老师、外出务工这些职业都是要走出大山到外界才能实现,这些职业也是学生普遍想要成为的。案例表明,学生喜欢在转经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喜欢听老人在转经时讲的故事,但对转经这一宗教民俗并不感兴趣。比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更希望到外面的世界生活,他们向往着融入到外界中并能够建设主流文化。

三、对于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反思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的基础。它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拜托生活的贫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理想。不论是当医生、做老师或外出打工,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具有跨文化与人交际的能力。学校开展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职业理想的技能。

(二)学校教育的课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为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课程在涵盖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地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使学生更好地继承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对文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多元文化理念

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在编制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民族背景和学习习惯,以免使其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产生断层。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符合该民族地区的实际文化状况,尽量多提现该地区民族特色,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得到的教育效果才比较满意。而在选择多元化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文化背景是必须要考虑在内的,这样制定出的文化课程才能更加契合该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藏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应关注人本身的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培养人生存之道,才是学校教育之本。学生的理想是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正是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调查地,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未来职业的理想,也即个人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周思宇.嘉绒藏区小学阶段择校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陈小平.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问题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3]郭娅.四川藏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9-15.

上一篇:埠村街道和谐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寒假征文]家乡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