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2024-10-11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共8篇)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篇1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摘 要:儿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民族复兴壮大的希望。3~6岁幼儿心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育。因此,关注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在幼儿园开展心理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3~6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康康小朋友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5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儿童。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

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性行为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13).[3]徐粉娣.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考试周刊,(10).20102008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从哈尔滨市7所幼儿园选取研究被试。共发出280份问卷, 收回问卷274份, 剔除无效问卷18份, 最终有效问卷256份, 有效问卷中, 男生118人, 女生138人; 小班 ( 3 ~ 4岁) 32人, 中班 ( 4 ~ 5岁) 111人, 大班 ( 5 ~ 6岁) 113人。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研究工具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此问卷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筛查儿童问题行为的量表。共包含六个因子: 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采用四级评分法。

1. 2. 2 施测方法

发放的儿童行为问卷为他评问卷, 由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调查前, 对调查研究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保障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先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 对调查过程和项目进行明确界定。为避免新生入园焦虑的影响, 选择幼儿园开学一个月以后, 向幼儿父母发放问卷, 调查者核查无错答和漏答现象, 现场回收问卷。

1.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依据资料分别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各因子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2 结果

2. 1 幼儿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统计分析发现, 男孩和女孩在问题行为的第一个因子品行问题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P = 0. 000) , 相比较于女孩, 男孩品行问题行为更高; 性别因素在第四个因子冲动多动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 P = 0. 002) , 男孩子冲动多动的问题行为表现更为显著; 第六个因子多动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 P =0. 005) , 男孩多动指数高, 相比之下女孩则显著低于男孩; 而在其它三个因子学习问题、心身障碍、焦虑的数据显示上未显示出性别差异。

2. 2 幼儿问题行为的年级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年龄组幼儿在问题行为的各个因子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其中品行问题因子F ( 5. 996) , ( P =0. 003) , 由于P < 0. 01, 所以在这一因子上年级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 多动指数因子F ( 3. 912) , ( P = 0. 021) , P < 0. 05, 不同年龄组幼儿在品行问题及多动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运用LSD法经过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 小班幼儿出现更多的品行方面问题, 并显著高于中班与大班, 而中班和大班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大班在冲动多动方面问题相比较于中班表现更多,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焦虑因子上小班显著多于中班; 多动指数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中班表现更好, 小班和大班表现出更多的多动行为。从平均数的总体趋势来看, 低龄组的小班问题行为表现最多, 到中班问题行为大幅减少, 而到大班后, 问题行为的各个因子上又有小幅的回升。

2. 3 幼儿问题行为的父母职业差异

以问题行为的六个因子的得分为因变量, 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为自变量,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幼儿问题行为在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上的差异, 幼儿问题行为父亲 ( 母亲) 职业的方差分析显示, 幼儿父亲从事不同的职业在幼儿的品行问题方面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F ( 3. 459) , ( P =0.017) , 在多动指数因子上接近显著水平F ( 2. 624) , ( P =0. 051) 。在问题行为的其它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父亲职业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不同, 幼儿母亲从事不同的职业在幼儿的心身障碍方面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F ( 3. 320) , ( P =0. 020) , 对其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从总体上看, 父亲从事公务员和其它职业的幼儿在问题行为的各因子中得分较低, 也就是问题行为较少; 比较而言, 父亲从事商服业或工人的幼儿在各因子中的得分较高, 即问题行为较多。母亲职业公务员的幼儿在心身障碍方面要显著优于母亲从事其它职业和商服业的幼儿。

3 讨论

国内外已有研究显示, 儿童的问题行为均表现出了性别差异, 女孩整体问题行为检出要低于男孩, 性别差异还体现于问题行为表现的不同方面, 女孩和男孩的问题行为分别表现出内倾和外倾的不同倾向。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幼儿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指数等外倾问题的表现上男孩显著多于女孩。在焦虑等内倾的因素上未检出女孩显著高于男孩。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 源于生理因素的差异, 男孩的活动性更强, 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第二, 性别不同所受到的教育和社会期待不同。我国早在西周的《礼记》中, 关于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就区别为“子能言, 男唯女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崇尚男孩阳刚而女孩柔美, 动静的要求是不同的。从生活、游戏、交往到服饰、语言等各方面, 在日常的教养与教育方式上家长和教师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的指导也各不相同。男孩被引导从事追逐、打闹等外倾性活动, 女孩从事安静的游戏项目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从研究数据上看, 小班幼儿问题行为显著高于中班与大班, 中班问题行为最少, 大班问题行为又有回升。Mesman的研究显示, 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陈会昌等人的研究也显示, 儿童问题行为发展具有中等程度的连续性。由于本研究做的是横断研究, 本研究认为幼儿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即小班到中班阶段。幼儿从小班升入中班, 经历了一年的适应和学习,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中班幼儿更能适应生活和教育环境, 熟谙成人对其提出的要求和规则, 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会更加符合社会规则, 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

研究发现, 父亲和母亲从事职业的类型, 都会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表现产生影响。父亲的职业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主要体现于品行问题方面, 而母亲职业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心身障碍方面。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 父亲从事商业、服务业或工人的幼儿相比较于父亲从事其它行业的幼儿问题行为更多。此研究结果印证了我国学者郑希付的研究: 父亲职业与幼儿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关系。现有研究中, 几乎没有关于母亲职业与幼儿问题行为关系的专门研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 更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 在工作岗位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于母亲从事职业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仍需进一步论证。

摘要:研究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对280名36岁幼儿的行为进行调查, 显示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三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品行问题和多动指数上大中小班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职业分别影响幼儿的品行问题和心身障碍。探讨与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 为从家庭、幼儿园方面对问题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教育, 同时为家庭养育和幼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幼儿退缩气质与问题行为及感觉统合能力的相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篇3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康康小朋友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5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儿童。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

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性行为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

[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3-6岁幼儿教育心得 篇4

一、通过学习,了解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指南》这一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幼教改革方向的标志性文件,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狠抓内涵,确保基本,提高教师,指引家庭”。《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南》相对于《纲要》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更详细、更具体。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师的一些滞后或者理念落后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语言的发展中词汇量迅速增长,已经能掌握各类词,逐 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但有些孩子也会出现言语失常现象,在《指南》中,专家提示到: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我对《指南》中新增“学习品质领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们一线的老师,天天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说过“幼儿园教的知识都没用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那里还要教?”听来不服气之余,也觉得有那么几分道理。可是假如我们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爱好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延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类幼儿教育 就是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平时还要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取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取得性情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情的种子,就会取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的教育思路,努力为每位孩子创出良好的人生基础。

二、众所周知,3-6岁是儿童的大脑、神经、肌肉迅速发展并接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词汇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语言应对能力初始发展的时期;是认知能力、逻辑能力、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时期。3-6岁儿童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孩子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 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而研究制定的,旨在进一步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规范幼教机构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于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下面我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谈谈粗浅的认识:

1、在幼教功能定位上: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定位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基础呢?幼儿阶段教育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指南》鲜明指出“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之前,我园就提出了“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保教宗旨,力求科学定位幼儿教育功能,那就是:①从生命成长角度,让幼儿生命成长得更自然,不要加速,不要拔苗助长。②从教育预备角度,不仅关注“今天孩子学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明天孩子会学”。激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创造力。③从生命准备角度,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社会交往习惯。希望通过幼儿园三年生活,使幼儿在了解粗浅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开放,敞亮心灵,时刻准备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新感受、容纳新文化。在当今社会多元环境中培养幼儿不断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能够成功而 又幸福的生活。

2、在教育课程指导上:与2001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指南》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又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其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确保教育中不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如在《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对幼儿“动作发展”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又如在《指南》中“教育建议”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要求我们保教人员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 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3、在教育评价功能上:《指南》不是尺子,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指南》不是筛子,不能用它筛除幼儿;《指南》不是绳索,不能用它束缚幼儿和自己。我们不能单纯用《指南》来评估和定性孩子发展的,而应当把它当作课程实施的路标,对幼儿“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幼儿。《指南》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指南》指引我们课程教学的方向,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园个案观察6 篇5

个案观察3月

谢康顺是我班一名年龄较小的孩子,他是家里的“小皇帝”,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每天妈妈来送他,总是送到活动室,帮他放下书包,然后再走。在幼儿园,他要小便了站在便池前叫:“老师,裤子拉不下。”小便完就说:“好了。”等着老师去帮他拉裤子、塞裤子。吃饭的时候,坐在桌子边看着老师,就是不动手。老师提醒他快吃,他却说:“老师喂!”。他丝毫没有自己去做这些事的意识,我意识到如果再这样包办下去也不是办法,对他来说有害无益,渐渐也会养成依赖习惯,这也阻碍了他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后来我决定实行放手的办法,当他午睡前的时候,我就教他脱裤子的方法,让他自己尝试脱、穿,成功了就表扬他。有时他来求助,故意装着没听见,开始他缠着不放,我就说:“你一定会自己干的,老师可忙了,现在没工夫来帮你。”吃饭的时候,老师喂两口,然后让他自己试着吃,并不断的对他鼓励,慢慢的,自己会吃饭了,而且还很卫生。现在只要有一件事学着自己干,我们就对他鼓励,他也越来越独立,自己学会了洗手、穿衣、穿裤等,自理能力越来越棒。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告诉大家:大胆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他会更棒!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篇6

何丽蓉

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针对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研究对象描述:墨墨,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墨墨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墨墨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实录 幼儿园的第一天,墨墨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墨墨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墨墨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墨墨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反思

家庭情况简述:墨墨的父母亲对孩子宠爱较多,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父母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刚来园没有几天,班上有很多的孩子告他的状,说墨墨打他了,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我往往采用的是否定、批评等消极行为和教育方法,还告诫其他孩子离他远一点。结果适的其反,墨墨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到我这儿告他的状,于是,我在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何让墨墨尽快纠正这一行为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的话给了我启发:要善于透过幼儿淘气、不听话的现象发现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墨墨的恶作剧、推撞别人目的是想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大家都来关注他的情绪反应。如果老师总想着孩子的缺点,那关注点肯定在孩子的错误上,这样孩子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行为。因此,我改变了对墨墨的态度,试着走进他,去理解他,当推人现象再一次发生时,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说话,帮助他去向别的小朋友道歉“墨墨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好吗,其实他是喜欢你,才碰了你。”墨墨的表现也因为老师态度的改变而改变,他第一次真诚的向别人到了歉,不象过去一样若无其事了,还学老师的样子,帮助别人摸一摸撞疼的地方。这一细微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二、引导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宣泄过激情绪。

教师要理解他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孩子,尊重他的个性,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然后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因此,我坚持天天与他交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他特别高兴的时候,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请他谈谈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和他共同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安抚他、帮助疏导他的异常情绪,使他愿意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高兴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老师与孩子平等、细致的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有了合理的排解途径,从而一点点淡化他的情绪攻击性行为。

三、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发现肯定闪光之处

我用转移他的注意力来制止不良行为,然后通过故事教育法帮助他找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使其明白推别人是不受别人的喜欢的,培养他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意识,传授交往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发现进步及时表扬。有一次午饭后,小朋友将椅子摆放的很整齐,滢滢放椅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洋洋,洋洋大哭起来,一旁的墨墨看见了,他说了一句话“跟她道歉”,看来,他已将老师的话随机运用在生活当中了,这句话使我找到了借机鼓励他的机会,我趁此机会表扬他:“你们看,墨墨知道撞到别人会很疼的,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小心一点,不要撞到别人身上。”老师的话和小朋友的掌声使他更加明确了怎样做大家才喜欢。

墨墨很喜欢帮老师做事情,我利用他的这一特点,经常性的让他做一些小事情,比如为小朋友分勺子、分点心呀等等,他在这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情中情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小朋友开始将他试为能干的大哥哥了,开始接纳和喜欢他了。

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7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个案]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恐学症

■[个案]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小贴士]“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体象烦恼

■[个案]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

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学习障碍

■[个案]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个案]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3-6岁幼儿育儿文章 篇8

随着早教之风的盛行,几乎所有新生儿的父母都开始意识到0-3这个阶段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错过的阶段,但是到了孩子3岁进入幼儿园,我们的父母似乎长嘘一口气,觉得终于把孩子教育的重任完成了,孰不知孩子的教育是一生之久的功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为父母千万不要误认为教育只是阶段性的工作,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所以做父母是一个非常需要智慧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工作。3-6岁是孩子未来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如果说0-3是还是属于生命的胚胎阶段,那么3-6已经开始具有生命的雏形,在这个雏形阶段,孩子如何完成对所生活世界的探索,吸收怎样的生活经验,都会成为他们今后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能力。如果说0-6岁如同房子的地基部分,那么3-6这个阶段就是地基最接近地面的这个部分,未来房子的构建都是按照这个框架展开的。

3-6岁这个阶段,父母应该为孩子安排怎样的教育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首先了解3-6岁这个阶段的生命特点,要为孩子准备适合他们生命成长需要的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安排学习内容

3岁以后,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展让很多父母都惊诧不已,他们的表达更加的流畅,记忆力更加的好,所以很多家长觉得不可以浪费孩子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孩子认字,学数学,背诗等等,希望是为孩子上小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可事与愿违,孩子总是坐不住,也很难表现出兴趣。

其实在3-6这个阶段要安排孩子学什么内容,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3-6岁孩子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只会对和他们生活最接近的具体的人,事,物感兴趣,比如,自然现象他们长大了,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需要被尊重和认可。。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是需要被成人接纳和保护的,因为这个阶段的经验积累会形成孩子未来对自己的能力和责任的判断和认知。如果父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尊重,保持有效的沟通,对于孩子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积极行为,比如伤害或者影响他人,碰到挫折时的逃避等等,成人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长期在这种良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够具体的感受到被尊重,爱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加自信,独立,积极的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并勇敢的承担责任,同时更容易获得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四、综合素质比单项技能更重要

3-6岁这个阶段,有很多父母会考虑给孩子报读兴趣班,希望孩子的“一技之长”能够为他们后来在学校乃至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增加成功的机会。诚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确实,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状态都是由我们的强项决定的,但是我们的弱项却决定着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发展的高度。如果大家了解木桶原理,就会明白,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所以一味的注重孩子某项能力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在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上,父母要有长远的眼光,也要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今天对于3-6岁孩子的教育,从整体社会氛围来看,多数父母或者幼教工作者的认知是有偏离的,大家只强调智力开发或者某些才艺的培养,比如钢琴,舞蹈,绘画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自信的性格等。比如,我们看过很多类似的报道,某某孩子学习很优秀,或者某些才艺很突出,但是由于性格孤僻,不自信,也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最终在个人发展上难有突出的成就,甚至这些人格成长中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孩子成人之后的工作和生活。

上一篇:礼林中学团委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夕送朋友的短信祝福,提前过七夕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