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2024-08-11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共12篇)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1

进入21世纪,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更广泛, 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教师为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必须更新观念、完善方法、提高素质、调整心态。近年来, 各地幼儿园发生的种种虐童事件反映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幼儿教师不和谐、不健康的心理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幼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强度的工作与高要求的标准, 使幼儿教师压力巨大。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种:抑郁、焦虑、倦怠、敏感、暴躁、强迫、偏执、紧张、精神分裂等。

二、影响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的不了解、不尊重。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老师是高级保姆, 其工作就是“哄好孩子不哭闹, 吃喝拉撒带睡觉”。二是经济收入和消费的压力。例如:我市幼儿园聘任教师工资只有1200元, 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每月收入仅1500元左右。如今社会的高消费让幼儿教师囊中羞涩, 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落与不平衡。三是投入与配置不足。受聘教师工资低, 养老、医疗无保障;假期无工资, 造成教师随意离岗、频繁流失。班级教师配置不全, 两人干三人的工作、一人干三人的超负荷工作是常有的事, 这使教师身心俱疲。

2. 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生源的保障, 往往忽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幼儿教师学习提高的范畴比其他教师要求更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处理班务、组织教学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在弹、唱、画、跳、综合整合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技能, 历史、自然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们普遍感到压力大、担子重, 加上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等, 单位的压力成了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3. 职业因素。

(1) 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长、强度大。幼儿园实行带班制, 每个班平均35人, 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教师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学习、游戏和习惯培养等各个环节, 老师的神经一直紧绷。除此之外, 还要在业余时间提高技能、技巧的, 从事教学研究等。这些紧张与压力, 使教师心理失衡, 彷徨无助。二是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 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即使是节假日, 也需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使得她们更加紧张, 身心交瘁, 精神疲惫, 体力不支。三是要求高。家长、社会对幼儿老师的期望值很高, 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几近完美。家长、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评价自我发展的要求过高, 会使其承受挫折的次数越来越多, 造成精神焦虑和压抑。 (2) 角色多重化。幼儿教师都是女性, 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她们必须处理家庭角色、协调同事关系、建立与幼儿和家长的良好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 使教师情绪不安, 长期以往, 教师心情沉重, 不仅影响工作, 且有碍身心健康。

4. 家长、学生因素。

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面要求老师多关照, 期盼孩子的能力快速提高, 一面又不允许孩子受一点委屈。老师在关照与服务的同时还需把握好尺度。而且, 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很强。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力差。老师实施教育时唯恐言辞不当, 做事格外谨慎小心, 也许一点没注意到的细节, 家长就会告到校长、园长那里, 甚至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家长只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孩子们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漂亮温柔、能唱会跳、会讲故事、会画画……

5. 自身因素。

(1) 人格因素。有的教师对自己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有的抗焦虑程度低, 不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有的孤僻内向, 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生活变化。人生多变迁,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需要个体做出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3)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基层幼儿教师普遍缺乏科学的心理保健知识, 有了心理问题不知如何排解, 也不会寻求他人帮助, 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三、培养幼儿教师的健康心理

1. 社会重视。

社会应当重视、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 把相关问题落到实处。 (1) 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根据社会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及工作性质, 幼儿园教师工资应参照其他教师工资, 或取当地社会年度收入平均值, 保障两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 连续任教应发放假期工资。 (2) 统一招聘或储备专职幼儿教师, 稳定人心、肯定成效,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工作业绩、家长评价、社会效应等考评措施, 给予幼儿教师中肯的评价与合理的待遇, 使其辛勤付出有回报、有结果。

2. 学校引导。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营造愉悦氛围。首先, 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感染和引领教师形成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平等、尊重、公正的基础上, 采用正面的激励措施, 激发灵者、奖励勤者、善待弱者、点促惰者, 最大化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合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其次, 努力创设和谐的内在环境, 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利用聚餐、互访、逛街等活动拉近与员工间的情感距离;倾听教师心声, 理解所发牢骚, 使其释放不良情绪, 缓解职业倦怠;及时化解教师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教师有事、有病时送上问候和关爱等, 人性化的管理, 可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 (2) 注重引导,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有计划地调查教师心理状态, 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个体乐观面对。

(1)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生活中有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忽视自己的不足, 常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抱怨;有的人又常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比较, 产生自卑心理。所以, 教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客观了解自己的优劣, 调整心态,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避免消极情绪积虑成疾。 (2) 正确对待生活、工作中发生的角色冲突。合理解决各种矛盾, 对于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或其他矛盾, 不妨来个“魏书生式”的换位思考, 让自己从好的、积极的方面考虑, 适当有点阿Q精神,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3) 广泛培养兴趣和爱好。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能使人学到很多东西, 不但能丰富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能松弛神经, 增加生活乐趣, 提高自身素养, 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还应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4)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底蕴。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更新观念, 拓宽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 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心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品质形成与发展, 影响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工资低、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要求高等现实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各地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也反映了幼儿教师心理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因素,措施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2

题目: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王瑾雅(专升本)学号:04952114 导师:滕春燕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

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以往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

①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

碍、自私、自卑、厌食、咬手指甲等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少幼儿中。有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

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行为问题通常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得到减轻,甚至消失。

因此,儿童行为问题则可以“顺其自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儿童行为问题得不到解

决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

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

不同而已。行为问题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正因为如此,我国1996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

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

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

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有这些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法定职责。然

而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幼儿进行的,幼儿教师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应

对可以说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隐性的但是重要的一环。

但是,随着儿童行为问题的逐渐增多,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无从把握。面对儿

童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最多采取制止的办法,使儿童的行为问题暂时性回避,但是到了另

一个情境,该行为问题又会出现;也有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过度反

映或不予理睬;有些甚至会说骂儿童表现不好。不允许幼儿参加任何教学活动,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

表现出有暂时性的偏离正常轨迹而已。因此,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

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因此,切实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出发,来研究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探讨幼儿教师应如何

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设计一份适合幼儿教师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将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二、文献综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已累及学龄儿

童的5~ 15%。行为问题, 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 如退缩行为、过度焦虑和恐惧、不服从、脾气暴发和不良习惯等, 是一些普通名称, 描述不像精神病、神经症和发育迟滞等那样明

确。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定义是: 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适合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行为问题分为A行为(Antisocial

Be-haviour,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heaviour)两类。A幼儿行为包括:经常破坏

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包括:肚子

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情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①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

神经症行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

②重,造成心理缺陷或人格障碍。国外报告其检出率达5%-30%。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发

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4~

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肖湘宁等调查研究显示在幼儿园教

育机构中有70.5%的幼儿经常或偶尔“拒绝加入同伴的游戏”,主要表现为胆子小,不能主

动与小朋友和老师交往,幼儿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对同伴缺乏宽容、接纳的态度。

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1994年

至现今的资料显示,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重点放在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及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因素的研究上。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与此有关的研究也少之又少。主要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这就直接导

致了幼儿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进一步来说幼儿教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知识也就更加缺乏了。山东省的潍坊、聊城、菏泽、德州、烟台、济南等城市随机选择

30个幼儿园作为测查园,专门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作了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得知,(1)对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的认识,通过率为14%;(2)对幼儿注意特点的认识,通

过率为51%;(3)对幼儿记忆特点的认识,通过率为47%;(4)对幼儿言语发展现象的认

识,通过率为72%;(5)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86%;(6)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4%。各部分内容的通过率很不均衡,最高的是86%,最低的是4%,这反

映了幼儿教师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的特点。最容易掌握的是幼儿教师自身实际工作联系最密

切,能直接观察到幼儿心理特点的方面的题目。在关于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有的被试只认

为儿童说谎与其道德品质有关,而不能全面分析儿童说谎。由此可得,一线幼儿教师缺乏系

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些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

通过率最高的是“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而教师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较高认识对如何应对

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不起相关的作用,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通过率最低的是“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我觉得这一点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清楚认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能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为更好应对儿

童的行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人们对幼儿园的这

类情况给予了关注和研究,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各别化训练。

是有奥登和阿谢尔(Oden&Asher,1997最早提出的。儿童对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的知识、儿

童在交往情景中将知识转变为技巧的能力以及教师正确评价儿童的技巧表现的能力能,是儿

童行为改变的基础。(2)游戏治疗。游戏疗法是对有人际障碍的孩子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

预的方法。是用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受到的挫折和捆

饶以及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

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帮助他们摆脱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3)Z过程

治疗。扎斯搂(Zaslow,1960)等人提出一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同样可以对行为问题

儿童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有治疗的借鉴作用。这种方法对内向胆小的儿童、攻击性强的儿童有

一定的效果。(4)拥抱治疗。对于严重缺乏关爱的孩子,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其感受到老

②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师对他的关注和热爱。(5)“气球爆炸”。“气球爆炸”就是把吹大了的、并用绳子扎起来的气球弄破,以帮助幼儿发泄情绪的方法。(6)“绘画疗法”。美国的阿尔修勒(Aischuler R.H.)、日本的浅利笃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认为儿童的画是儿童潜意识的表现,画

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凭借画面上的线、形、色的组合与象征,分

析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儿童的需求、家庭关系、攻击性的倾向等,从而帮助和诊断儿童的问题行为。让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和问题,通过绘画投射自身存在的问题。(7)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而且还能减少社会退缩

及攻击性行为。这些方法幼儿园教师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采纳。

目前为止,我认为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

教师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

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加,在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幼儿教

师心理学知识的分析情况来看,拓宽心理学知识,丰富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

方面的知识,是适应现在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2)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了解(行为问题

与非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也称发育性行为问题。在有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所谓儿童心理障碍或行为偏异,如情绪容易变化,离不开母亲,不愿

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陌生,在家里呆不住等则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国外有研究发现:任何孩子在特定年龄都会发生行为问题。一般孩子每年约发生五、六个问

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所有健康儿童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承受着某些压力。因此,教

师在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慎重,不能盲目下结论。同时,也不能将幼儿的某些心理行为

问题看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3)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幼儿教师

而言,“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

己是否具备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给幼儿积极影响的教育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幼儿教师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对自己能积极有效

教育引导儿童充满信心。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充满信心,并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

育行为,甚至能针对儿童的某一行为展开一定形式的研究。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对自

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信心不足,倾向于简单易行的任务。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缺乏

自信,采取简单方式去“控制”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不够敏感和主动,不利于幼儿的健

康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提高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能力。(4)教师应

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很快,提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阴影,留下了很大弊病。在目前教育中,口头讲解

仍然占重要地位。我认为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上,口头讲解和预防不可少,但应有更多的措

施和方法来替代相对落后的方法,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幼儿教育本身。(5)其他援助方法。教

师在个人能力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求助于社会,使行为问题及时

得到解决。可以是家长,在家园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来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比家长和教

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肯定好。对于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就需要求助于此方面的专家。(6)

幼儿教师自身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上文已有所提级,就不

做展开了。

目前,幼教界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

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上相对滞后。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

童的行为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量表,从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一角度入手来探讨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儿

童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童行为问题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来进行此次研究目的是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来设计一份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应对心理的量表,以全面科学的了解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水平提供服务。

此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量表来全面了解

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基本状况,针对幼儿教师的这一情况,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能力,使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下降,从而来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探讨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编制量表提供理论框架。

(2)编制一份教师对行为问题儿童应对心理的调查问卷

(3)通过调查问卷,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基本状况。

(4)结果分析

(5)措施探讨

(三)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的方法有:问卷法、文献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本论文主要研究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应

对心理水平提供服务。全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介绍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

题的应对现状。

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幼儿教师应对心理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是讨论、结论和意义。

五、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

(一)初步收集资料及完成开题报告(2005年11月20日)

(二)编制问卷及施测(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20日)

(三)结果输入与分析(2005年12月20日至1月20日)

(四)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12月至1月20日至2月20日)

(五)修改论文初稿并叫导师审阅(2006年2月20日至30日)

(六)多次修改之后形成正文(2006年3月)

六、参考文献

[1]任传波,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13卷第3期.[2]郑晓边.幼儿卫生保健的现状与展望.幼教园地,1996年地3期.[3]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5月20日第9卷第3期.[4]JaneBrooks著,周逸芬,陶淑玫编译.发展与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5]屈玉霞.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的抽样测查.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学前教研室,1996年第1期.[6]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湖南师大教研院.[7]贺宣真.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深圳市财经学校, 职教论坛, 2003年第4期.[8]许凯.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探析.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9]邱学青.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5年1月.[10]耀宏,傅荣.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中国妇幼保健, 2002年17期.[12]种荧,李刚,刘珍妮.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8月第20卷第8期.[13]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14]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年4月 第14卷第4期.[15]Lapouse K,Monk MA.An epidem iologic study ofbehaviourcharacteristics in childen.Am J Public Health,1998,48:1134-1144.[16]Mcgee R.Behaviour problems in a population of seven-year-old childern prevalence,stability and types of disorders.J Child Psychia,1984,25(2):251-259.[17]Shusta SR.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m J Psychother,1999,53(3):377-391.[18]Clayton IC, Richard JC,Edwards CJ.Selective atten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bnorm Psychol,1999,108(1):171-175

如何消除幼儿教师的心理挫折 篇3

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幼儿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1. 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 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 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 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她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只有在构成挫折情境时,才会产生作用,但心理挫折又纯粹是一种主观感觉和体验,是因人而异的。同一挫折情境,或许甲体验到挫折感,而乙却没有。同样受园领导批评,有的幼儿教师依然乐观豁达,有的却产生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损伤。因此,主观因素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经验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 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 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定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心理挫折易引起情绪上的低沉和行为上的偏差,往往使幼儿教师萎靡不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一旦心理挫折产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心理挫折,防止产生消极后果。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怎样进行自我控制呢?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对先进教师心理特征的调查表明,他们大多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这一信念,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们去战胜重重困难和挫折。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不应该消极对待,而要努力把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4

虽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幼儿教师却一直得不到社会、家长的尊重,从现今的社会现象就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要比幼儿教师受家长的尊重。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在幼儿园里工作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幼儿园没有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每天只需要把孩子照顾好,让他们不哭不闹,和他们玩玩游戏;照顾好孩子的吃饭、睡觉、如厕等。可是现实中完全不是这样的,幼儿教师辛苦的程度,外人难以想象。在幼儿园中,除了要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要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还有一大堆“家庭作业”要完成:环境创设、课件制作、活动设计、活动反思、准备教玩具、写教育案例、写论文、总结等,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加之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使得幼儿园教师较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幼儿教师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是却有更重的安全压力。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身体协调性差,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的孩子活泼好动,在玩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加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长们的心肝宝贝,孩子蹭破一点点的皮肤也会心疼好久。教师们每天一踏入幼儿园的大门,一根弦就绷得紧紧的,直到每个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安安全全地离开幼儿园,心里的那根弦才放松下来。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要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自我调适

(1)拥有爱心,学会悦纳自我。教师本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与缺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最美的心情和孩子做游戏,喜欢孩子,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教师应正视自己的优点,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钻研本专业知识,了解幼儿,善于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误会。

(2)拓宽心胸,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师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一个心胸宽敞的人,不但生性乐观开朗,容易满足,容易获得快乐,做事也容易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儿童、家长、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面对同事,要尊重、理解、多沟通;对待幼儿、家长更要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多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面对领导,要主动沟通、换位思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社交环境,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学会放松,品味生活。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出去走一走、约朋友一起爬爬山、喝喝茶、听听音乐等,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2. 幼儿园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组建幸福团队

(1)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幼儿园要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营造平等对话的空间和温馨的工作氛围;给每位教师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创造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获得自信的机会,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的带头作用,组织教师参加身心健康的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如在每位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举办读书沙龙、运动也快乐的集体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团体游戏,比如“失落的一角、安全岛、千千结”等。

(2)关心教师生活。园领导要深入教师中间,关心教师的生活。在教师遇到困难、生病时要及时探望、安慰;在教师怀孕时要关爱教师,并酌情减少工作量,让教师感受到温暖,这些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摘要: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据调查,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方丰娟.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5

为什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呢?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做到有效地预防,进而避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1)社会因素

社会的高期望、家长的高要求、幼儿教师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失衡性是引发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家长因素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幼儿教师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基地的园长给我讲了最近他们幼儿园发生的一件事。丽丽属于体质弱的孩子,有一天,她在室外的塑胶地面上没有站稳,竟然把嘴磕破了。丽丽的妈妈既心疼又气愤,带班老师和园长亲自登门表示道歉并偿付医疗费,但丽丽的妈妈还是向有关部门状告幼儿园老师不负责任。虽然经过严谨的调查分析,判定不是老师的责任,属于意外事故,但老师感到既委屈又内疚,同时心累。

后来,丽丽身体渐渐康复,家长要求调班,新老师接纳了她。然而,新班级的几个老师一致把丽丽当成了特殊保护对象,孩子们在户外跑动时,尽量把她安排在一个万无一失的地方,甚至由一个老师牵着她。带她的老师说:“我带班一辈子没出过事,现在快退休了,别出意外。”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家长的态度不是这样激动和坚决,那么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也就不会这么大,不会造成责任意识过重。这使得教师平时对幼儿的积极引导变成消极保护和畏缩不前。

(3)幼儿园因素

通过硬性的管理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幼儿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奖金、聘任等挂钩的严格管理制度措施,使幼儿教师压力过大、负荷过重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一天,刚工作不久的小王老师神色紧张地跑进园长室:“园长,小刚玩转椅时摔倒了,膝盖一直流着血。”园长问:“孩子呢?”“我把他送到医务室去了”“走,我和你去看看。”园长边向医务室走边问:“孩子怎么摔的?”“他跑得慢,还非要玩转椅,我让他别玩转椅,玩其他的器械,可我刚一离开,他就又去玩转椅了,结果摔了。”说着说着,小王的眼泪已经流下来了。园长来到医务室,看到大夫已经给小刚进行了处理,没有什么大碍了,这才放心。回到办公室,园长边安慰小王边帮助她分析小刚摔倒的原因和小刚非要玩转椅的心理。她耐心地告诉小王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告诉她如何教会小刚玩转椅,如何让其他小朋友照顾个子小、跑得慢的小朋友一起玩。最后,嘱咐小王在家长来园时向家长说明情况,求得家长的谅解。这时小王紧张害怕的心理得到了缓解,眼泪也收住了。这个案例说明了好的管理可以避免教师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4)幼儿因素

幼儿的气质、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会引起教师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情绪上的变化,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更使教师劳心伤神,久而久之,教师会出现头痛、抑郁、紧张、焦虑等多种不良症状。研究表明,幼儿问题行为越多,幼儿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差。

(5)个人因素

幼儿教师家访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家访的重要性

家访是由幼儿老师发起的,到幼儿家里与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幼儿的表现、进步和问题,家长的疑惑和期待,教师的困难和理念等,并且寻求和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以达成某种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家园沟通的方式。

家访作为家园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通过家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更好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家长而言,家访可以使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进步情况,以及班级、幼儿园的情况,以便使其更好地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教育。相比于家长,幼儿教师更具专业性。通过教师家访,家长可以就幼儿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咨询教师,提高育儿的科学性。对于幼儿而言,这是最根本的。家访,核心是幼儿,归根到底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教师家访,有助于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形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幼儿教师家访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性意义。这一点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所强调的是有着某种一致之处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学校和家长的相互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类发展生态学也认为某一环境对于发展的潜力将随两个环境之间存在的支持性联系的增多而提高,当两个环境间的联系微弱或互相抵触时,对于发展则不利。因此,在家园互动中,应把家访提上议事议程,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访存在的问题

家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访谈发现,现今的家访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导致家访效果低下,这些问题分别是:

(一)家访工作缺失,不到位

在被访谈的47名幼儿园主班老师中,只有11名幼儿老师去年一年开展过家访工作,其他老师基本都是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与家长进行信息交流,即只有23.4%的幼儿教师开展过家访工作。这和王伶俐在其硕士论文论述的教师家访存在的几点问题中发现只有22.2%的班主任开展过家访工作的结果基本一致。[3]这反映了当前幼儿园没有对家访工作做整体的硬性要求,更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导致家访工作随意性较大,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全凭幼儿教师个人决定。

(二)家访缺乏计划性

访谈中,当对11名过去一年有开展过家访工作的幼儿老师问及是否会制订家访计划,包括访谈时间表的制订、每次访谈的重心的制订等时,有5名教师回答在访谈前制订过访谈提纲,只有1名教师制订了家访计划。这表明,教师家访工作缺乏计划性,有时纯属心血来潮,较为随意,并没有提上教师工作的议事日程,更没有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究其缘由,一方面缺乏监督机制,家访工作的开展纯属幼儿教师为了更好地工作自愿附加的,做不做或做好与做不好幼儿园不加干涉。另一方面,家访工作对幼儿教师能力的提升虽然非常重要,但同时家访工作复杂难做,加之幼儿教师工作繁琐庞杂,剩余家访时间不足,故而使家访成了简单随意的走访。

(三)家访的内容单一

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家访内容非常单一。当幼儿教师被问及家访内容有哪些时,幼儿教师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情况,如上课闹不闹、睡觉乖不乖等,以及交流一下幼儿在家表现情况,对于家长关心、疑惑的如何科学地育儿、幼儿的情绪情感、心理需要、社会性等方面交流相对甚少。

(四)家访效果不佳,不理想

家访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对教师而言,家访效果更多的表现为和幼儿家长建立亲密的关系,寻求幼儿家长对其工作的支持。被访谈的教师中,有71%的幼儿教师认为家访效果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家访计划不充分导致家访效果不佳,同时家访效果不好又会影响教师的下一次家访时的信心和勇气,这就导致许多幼儿教师不愿再进行家访。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日常工作较为繁重,时间较为紧张,这也进一步使家访陷入了费时又无意义的恶性循环。

(五)谈话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访工作非常细致巧妙,除了需要准备详细的计划外,还需要讲求谈话技巧,因为谈话技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访效果。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家访时由于谈话方式缺乏艺术性,技巧性不够,使家访工作没能按预想的节奏顺利进行,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幼儿教师相对幼儿家长是专业的幼儿教育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定位不当,以教育专家、权威者自居,谈话成了训话,说的多听的少,造成谈话气氛严肃;有些教师全然不顾家长感受,家访变成了“告状”,一开场就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引起家长的反感;还有些幼儿教师甚至直接批评、指责家长,将幼儿的问题直接归因于家庭,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等等。

三、家访工作的对策

家访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与家庭、幼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方向,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家访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家访中,应该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家访的实际效果,促使家访成为教学成果提高的重要手段。

nlc202309011430

(一)幼儿园应将家访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使其常态化、制度化

幼儿园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家访现状都说明,幼儿园应尽快切实将家访工作列入幼儿园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责任,进而使家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家访工作发挥出真正价值。幼儿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使教师家访工作坚持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家访才能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家访准备要充分,明确家访目的,拟定家访计划

家访能不能达到预定效果,能不能使家、园教育相互支持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是否把家访当作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来看待,在于幼儿教师的访前准备是否充分。唯有幼儿教师真正从内心把家访工作重视起来,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教师才会努力做好家访的准备,而不是哪天心血来潮时,或是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才去突然家访。幼儿教师在家访前,首先要对被家访幼儿的情况、幼儿的家庭背景、幼儿的家长信息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经济水平、地域、职业等层次的家长对幼儿教育关心的重点可能都不一样,甚至每个家长也不同;其次要明确此次家访要达到的目的;再次要仔细思考筹划要交谈的问题,怎样去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等;最后制订好详尽可行的家访计划。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家访的效果。

(三)树立家访双主体观,注意谈话内容和技巧

幼儿教师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意识到家长也是家访的主体,而不是家访的客体,更不是发牢骚和批评的对象。幼儿教师应尊重家长,并且学会聆听,仔细探寻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并在访谈中进行记录,亦或是在征求家长的同意后进行录音。其次,幼儿教师还要认识到家访的目的不是去批评家长和幼儿的,而是通过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更好地育儿。最后,幼儿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有礼貌,有耐心;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而不是以权威压制;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困惑和疑问,亲切地交换意见。总之,幼儿园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4]进行家访时,幼儿教师态度要诚恳,尊重家长、关怀幼儿,更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家长注意谈话技巧和谈话内容。[5]

(四)及时总结反馈,制订教育计划

教师在家访时应做好记录,离开幼儿家庭后并不意味着家访的结束,如果就此结束,那家访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而已,也只是浪费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时间,很难得到实际的效果。成功的家访,既要从家访中发现问题,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访谈时,谈话问题一般都是零散琐碎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回去后需要将在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事实和材料进行整理,并仔细分析和总结,从而以此为据制订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计划,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幼儿教师也要将访谈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等反馈给家长,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并获得支持。

(五)善于反思,提升家访经验

拿破仑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幼儿教师若要迅速提升自身家访经验,以期提高自身教师素养,就要善于反思,就要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每次家访后做日志记录,定期撰写反思日记,反思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好的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要仔细思考,及时改进。每一次家访可能遇到的情况都不同,因此幼儿教师不能放过任何一次家访经验,认真回顾,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幼儿教师要用力、用心、用爱去做好家访工作,不断总结、增强自身家访工作经验,将家庭、社区看作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伙伴,同时使家长、社区人员认识到他们对孩子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责任,让他们在幼儿教育和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为儿童在园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6]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当门铃响起的时候:教育在延伸——对上海市青浦区教师家访工作经验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22):40-44.

[2]Col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uppl.).

[3]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5.

[4][5]韩映虹.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6,237.

[6][美]阿伦·C·奥恩斯坦.当代课程问题(第三版)[M].余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07-508.

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7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批批年轻教师走上了工作岗位, 给整个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创造性很强, 个性张扬, 勇于展示自己, 散发着无比的青春活力。成长的背景相对单纯, 所受的教育大多一帆风顺, 他们缺少挫折教育, 缺少磨炼意志的机会。他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等, 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近年来, 从国内对青年教师心理的大量研究资料来看, 教师的心理状况总体是良好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有些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总体说大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教学经验带来的心理压力。

对刚从事教师职业的青年教师而言, 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对教学经验的缺乏。由于教学经历短的原因, 课堂应变能力差, 课后反思能力弱。他们想把课上好, 有美好的教学期望, 但教育教学结果就是不尽人意, 在知识的传授上, 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处理教材;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 忽视了学科教学的情感和兴趣等因素。

2.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适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在工作岗位不够成熟的群体, 大多在学校肩负着较多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要熟悉岗位, 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 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自己的价值期望, 和工作、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和难题。如果一个教师缺乏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那么他就难于适应自己的工作, 就会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 如过度压抑、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等等。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 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 总是过分自责, 遇事总往坏处想, 一点细小的过失都会带来无穷的烦恼, 领导的一句批评就会失落好长时间。

3.缺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教育工作是需要用真心的, 是需要充满热情的。师生之间天天要进行心灵的接触, 教师工作的热情, 对学生无形的关心、关爱可以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对理想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和善、亲切、热爱, 能在人身上树起一切美好的东西, 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然而, 我们有一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 他们面无表情, 目光在教科书与黑板之间游移, 缺乏对学生的目光交流, 很少灿烂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这样长期下来, 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缺乏成功感而丧失了动力, 一些中等生也因为缺乏关注而放弃了努力, 后进生更是破罐子破摔, 彻底不学了。在这种教育环境中, 学生丧失了上进心, 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精神负担, 学生的心智、创造性被抑制, 他们怎么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热爱我们火热的生活?

4.缺乏平等思想

青年教师常常因为个人的原因, 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外貌姣好的、跟自己有亲近关系的学生, 产生某种偏爱倾向, 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 在课堂上时经常给他们发言展示的机会, 对他们的错误给予细致的指导, 通过点头、微笑和交谈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 对他们的成功大力表扬, 对他们的失败或过错较少批评。相反, 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则很少关心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把他们的座位排在最后, 在课堂上对他们很少过问, 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且批评多于表扬;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需要帮助时, 也很少伸出援助之手等。

鉴于以上四种心理问题的存在, 我们有必要正视和研究青年教师的这些问题, 找出针对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1.找准自己的位置, 科学定位,

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磨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努力完善自我。在学校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奋斗的目标, 制订一个近期的人生规划。在同事间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 确立一个合适的人生坐标, 实实在在地自我开拓, 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脚踏实地地工作。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也不要过于计较, 坚信“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 才会拥有发现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心理空间。

2.做好自我反思工作。

教学反思一般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原理, 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进行教学反思, 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 是思想的反刍;同样,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所以, 教师应当加强反思, 看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做好心理的调节工作。

青年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健康, 而且还会传染给学生, 让学生习染上不良的情绪和态度。强大的心理压力会使老师心理处于焦虑之中, 如果无法得到及时调节就会造成心理枯竭, 具体表现为失去爱心和耐心, 同时丧失进取心。相当多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事故, 都是老师在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学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 青年教师要学会调节对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和态度, 特别要想想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是否伤害了学生, 自己是否理解和关怀了学生。

4. 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生力军, 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心理需要层次较高, 学校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多一点人文关怀,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人际安全感, 使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发展。工作中, 要诚心对待教师, 热情服务教师, 积极走进教师,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困境, 为教师消除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 让教师有一个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5. 构建职业的幸福感

在教师队伍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的奉献青春, 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青年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 周围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都对他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使一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不能沉下心, 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此外不少青年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但限于所处的学校条件, 也会出现危机感、恐惧感和痛苦感。若失去控制, 可能会导致教师方寸大乱, 出现焦虑症或强迫症, 从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活动结果, 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受。

自我实现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是个体自我满足的终极需要, 是人最有价值、最积极的幸福体验。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也是教师自己成长的地方。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平台。老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 更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我们要为各类教师自我价值的展示与实现搭建好七彩舞台, 让教师尽情表现自己的工作成效, 并做好捧场者和喝彩者, 共享教师的成功。使教师在缤纷的工作舞台上享受工作的幸福。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 他们面对的是个性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学生, 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 涉及到社会、学校、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期待等方方面面, 因此,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 更新理念, 坚信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人格,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会了解并接纳自己, 认识并面对现实, 及时化解冲突与挫折,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 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更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者, 创新能力的激励者, 心理健康的指导者。特别是在职业学校中, 学生的水平与素质参差不齐, 这种转变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反映在青年教师身上, 他们既要面对生活的压力, 又要追求事业的发展, 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 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李源.浅谈教师不规范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2]郭韶明.三大盾牌抵御低龄暴力, 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30日。

[3]陈振华.教师的消极影响之思考, 《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8

一、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

1.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与教师个人的角色冲突。我国自古对教师角色的期望较高, 要求老师既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 又是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是道德的表率者。但作为个体的教师也会受到现实生活各种环境的影响, 当教师的自我期望与社会和学生的期望相一致时, 其角色行为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当各种期望之间存在差别或分歧, 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 就会使教师角色冲突时常发生, 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方面的压力, 不适当调整心态, 就会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2.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教师的社会地位, 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声望等, 是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教师的社会地位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形象和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教师观念, 更有赖于现实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目前社会上轻视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仍很低 (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 加之目前各种媒体广泛报道社会上一些不良教师的丑恶行为, 致使很多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却常体验到受人轻视甚至蔑视的不安与自卑。

3.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学生对新事物认知的渴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量剧增。对教师的考评, 多是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标准。甚至一些学校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度。激烈的竞争, 常使任课教师精神疲惫、心力交瘁。有时, 还因考试成绩弄得教师之间猜忌和争斗。在高校由于对科研的日益重视, 使教师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高校教师经常写论文到午夜甚至后半夜屡见不鲜。一些年青教师由于难以申请到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不够而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目前我国各种教育改革持续不断, 教师的各种考核评估、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制等的实行, 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 这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使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 教师在生活中也时常会面临一系列困难问题, 都需要教师抉择、处理和适应, 一旦处理不当, 适应不良, 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培养新教师时应传授有关心理卫生知识, 进行各种心理评价与矫正, 培养其角色意识和信念系统, 以保证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学校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合理, 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这可以有效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尊重和信任教师, 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减少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人为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疾患提供方便, 使教师们学会自我疏导, 消除不良情绪。

3.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 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遣能力, 学会合理的控制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只有摆脱烦恼, 教师方可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笔者对影响教师健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保障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濮宁镇, 蒋春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1, (10) .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3]俞国良, 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0.

[4]刘启珍, 明庆华.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

[5]孟育群, 宋学文.现代教师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6]胡国本.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9

一、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概念

目前关于教师合作学习, 没有统一的概念,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与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策略, 是通过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在职培训, 使得他们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和经验, 完成对合作学习的专业化, 以便能够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经验。也有研究者认为把教师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目的不仅在于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的选择、执行和评价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而且还包括在学校情境中, 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综合不同的观点认为, 教师合作学习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教研员、专家等相关人员组成学习小组,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开展观摩、交流、探讨、协商等活动, 互相分享、互动互促从而获得经验, 促进专业发展的活动过程。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 因此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概念应放在幼儿园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进行界定。幼儿教师合作学习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 以教师工作小组为基本形式, 通过团体内部的集体协作以及来自外部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合作共同体, 促进教师的学习, 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活动。它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 促进园所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和园所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 幼儿教师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根据教师工作小组的构成以及任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种类的合作学习形式, 比如师徒制度、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团体学习、集体备课评课等形式。

二、幼儿教师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的主动性不高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领导的检查, 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形成了为合作学习而合作的怪现象;有些幼儿教师认为, 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合作学习浪费时间, 影响他们教学任务的完成, 增加了额外的学习任务, 致使幼儿教师的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幼儿教师认为, 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比较慢, 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同事之间相差不是很大, 相互交流并没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对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产生了质疑。即使当幼儿教师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遇到问题, 需要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解决时, 也是勉强进行合作学习, 被动参与, 对参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感兴趣, 合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缺乏积极性,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些认识观念会造成合作学习只是走形式, 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无法体现, 交流能力的培养无法有效进行。

(二) 缺少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的能力较低

幼儿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方法, 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个人发展, 合作教研过程乱成一锅粥, 教师各做各的事, 忽视了合作学习整体的发展。此外, 幼儿教师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只有部分教师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他的教师或者不会倾听, 不会表达, 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排除在外;或者习惯于跟随别人的看法, 自己的思维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没有创新的想法。有的幼儿教师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研活动, 但往往没有提前做充分的准备探讨和研究, 只是偶然想到发表自己的看法, 想法不成熟、不系统, 并且大多数幼儿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经验,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传统学习的影响, 没有团结、互帮互助的交流意识, 没有分工协作和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的氛围不浓厚, 难以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 合作分工随意, 内容价值性不高

许多幼儿园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合作学习活动, 如小组教研、新老教师传帮带、集体观摩评课议课活动等。合作学习场面热闹, 出现的频率增加, 表面看上去合作学习开展得顺利, 而实质上也只是片面的合作。由于在合作中对幼儿教师进行分组没有考虑教师的自身发展, 盲目地去进行人员的分工, 急于追求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以至于幼儿教师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主题的确定随意、重复, 价值性不高。有的幼儿园把以前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断进行重复、探讨和研究, 学习活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提高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 强化合作学习意识, 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首先, 教师要积极学习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实施方式和过程, 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 树立合作学习的新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愿意与他人建立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 以适应教师专业标准的新要求。其次,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参与, 认真倾听, 要用心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扩大合作学习的效果。再次,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位教师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这就需要讨论, 进行思想的碰撞,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善于倾听和客观接纳他人的不同看法, 不能固执己见, 也不能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 不迷信权威, 乐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 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对某一问题更加完善的认识。最后, 大数据时代, 教师应善于运用互联网的交互环境, 善于发现身边不同教师的丰富资源, 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潜在的自觉性, 与他人交流, 向他人学习, 主动参与到合作状态中, 逐渐使合作成为一种学习常规。

(二) 改善合作学习过程, 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教师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活动的过程。首先, 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了解, 实行“优势互补”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大规模教师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熟悉合作策略的教师来承担合作学习的规划与实施, 活动策划中的中心议题就能够有所侧重, 同时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和参与, 他们能迅速捕捉和搜集到学习的反馈信息, 并能掌握、控制、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整个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由他们来进行计划、分配、控制等, 有利于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其次,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可以是园内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也可以是园际间的交流合作等, 合作学习小组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确定合作的目的, 选择互动和交流的方式, 可以开展读书会、教学研讨、课题研讨、团体学习、教师工作坊等。虽然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同, 但是其内涵是一致的, 都体现了共同交流、研讨、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 主题的确定影响着合作学习的质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合作小组成员可以采取征题的方式, 收集教师关心和难以独自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经过现场讨论, 筛选出共性问题, 并讨论是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最终确定合作学习交流的主题。最后, 园所应该为教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机会, 改革评价制度, 将教师合作学习的态度、能力、参与度纳入教师评价制度中, 提供支持, 引导教师进行合作学习, 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预先培训, 重视活动后的反思

合作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 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幼儿园在进行教师合作学习前先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让小组成员清楚掌握合作学习的要素、特点、主要形式、实施过程以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等。

反思是检验和促进教师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后应积极进行个人反思, 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 为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促进合作学习的发展。通过反思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客观自评和互评, 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教师合作学习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幼儿园教师合作学习存在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 合作能力较低, 合作分工不明确, 学习内容价值较低等问题, 这些都影响了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发展, 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分析探寻针对性的策略, 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 篇10

办园体制决定着幼儿园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幼儿园出资者、管理者的性质和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园不同办园体制主要是: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政府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或民营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公民个人办园[3]。根据不同的办园体制,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分为公有制幼儿园,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类为非公有制幼儿园,即由公民个人、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和承包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改制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非公有制为基础。以下我们简称为“公立园”与“私立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其对8699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对公立园以及私立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立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明显高于私立园教师生存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健康状态、社会地位、工作状况、人际关系、待遇状况以及自我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园教师优于私立园教师[5]。

这主要是私立园缺乏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扶持,办园所需的所有资金均来自办园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回笼资金,尽快盈利,往往会降低幼儿教师待遇、减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工作量,忽视教师心理、职业成长。提高私立园办园质量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的有效力量,缩减公立园与私立园在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差距,有效维护私立园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实行同工同酬,确保幼儿教师公平正义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编制问题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编制外幼儿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度低于编制内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6];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束从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级别幼儿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同时更多的来至于组织文化资源的差异,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民办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公办园教师[7]。

在我国,由于体制相对不健全,导致很多幼儿园教师虽然与在编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以东胜区为例:在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在编教师的两倍,甚至有个别园中已超出两倍;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优于私立园正式教师;公立园中的在编教师享受更好的薪资水平、更优的生活环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来,而非在编教师以及私立园教师不仅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在编教师,同时,他们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更加担忧(东胜区的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不享受五险一金待遇)。这是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成因。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不仅体现公平正义,更是确保非在编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三、加强在职培训,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以及幼儿和家长的评价能够有效预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论中值[9]。而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成就感低,教师职业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10]。

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免疫力及调试能力是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我们并不少见,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能量的培训我们却不常见,加大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调试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健康,更加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的成长发展。只有拥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师虐童”事件也会越来越少。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自身成长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网上热议“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5岁女童不会算“10+1”被幼儿园老师打数十耳光;90后女幼师两手拎起小男孩双耳,将他双脚离地,但整个过程老师一脸微笑;北京某一幼儿园小班21名儿童,在一年时间里均受到幼儿园教师不同程度的殴打、恐吓等等。这些教师行为失范现象的产生,无一不是与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关[2]。正是因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对幼儿发展的深刻影响,我国学界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研究重点、热点。下面,我们就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学前教育的地位http://jy.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00623/0439A980-F056-4537-8F39-429108B259F3.html

[2]袁爱玲,曹晓刚.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J].幼儿教育,2005,(10A)

[3][5]秦旭芳,孙雁飞,谭雪青.不同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202):28-33

[4]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http://edu.sina.com.cn/l/2005-09-09/1653126581.html

[6]文雅.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8]卢长娥球,韩艳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6(7)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重要保证

中国分类号:G451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 幼儿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与其他教育行业的教师相比,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要承担幼儿的教育教学,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并照顾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承担着多重角色,需要与同事、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这些人际关系中,处理好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家园工作顺畅进行最具有挑战性。因为幼儿家长的教育背景和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对幼儿的教育理念难免存在差异,其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幼儿教师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无法预知的意外,这就有可能使幼儿教师产生烦躁不安和痛苦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将其恰当疏通掉,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社会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偏见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幼儿教师等同于保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他们花钱送孩子到幼儿园,他们就是上帝。家长的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幼儿教师工作受被动,并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在幼儿教育方面,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难免会持不一致的观点与看法,处理不当,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委屈感和自卑心理,甚至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造成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不良发展,也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3. 各方面的压力

压力大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力。在放松的状态时,人的状态能发挥到最好,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所展开的心理过程丝毫不使人感到疲劳。在这种完全放松、精力充沛的精神状态下,一个人的记忆力最强,思维能力最佳,潜能发挥最完全。然而,幼儿教师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很难享受放松的精神状态,投射到幼儿身上的教育潜能因此也很难发挥到最佳状态。

(二)主观因素

1. 心理素质差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心理学家说,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都是人类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态度倾向,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人的组织器官。具备乐观态度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的容易让人亲近的人格魅力,不但容易与人沟通,还可容易建立与他人的稳固情感。然而,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能力,低估自身价值,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另外,有些教师阅历较浅,缺乏社会经验,不适应社会的复杂人际环境,导致自身抗挫折能力较差。

2. 责任心差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处处应以身作则,用爱心无私奉献自己的教育事业。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心不在焉,在生活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贪图物质享受与社会横向攀比,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偏见,导致自我心理的脱轨现象。

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既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当前某些幼儿教师的心理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园等各有关部门都有责任采取相关措施,去改善并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今天的幼儿们才有可能成长为明天社会的有用之材乃至国之栋梁。

(一)从幼儿教师自身方面,幼儿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并了解把握各种幼儿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需要阅读各种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如教育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从而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常识,以便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管理自己的心理并学会使用恰当方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具备“放松”的良好心理状态,最佳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最终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幼儿,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样,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会不断提高,工作责任心也不断增强,教育过程必然会呈现良性循环。

(二)幼儿园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要把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可定期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幼儿教师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引导幼儿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与交流,帮助幼儿教师获得最科学有力的知识并能同时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或者幼儿教师们自觉开展互动活动,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互评或自评。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幼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为自身的心理及时加加营养,规范自身的行为,以为自己心理健康负责的心态完善自我,帮助幼儿教师自身形成稳固的意识形态结构。

(三)幼儿园要多开展家园共建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教师处理好与幼儿家长的关系,帮助幼儿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幼儿园可以多开展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对幼儿教師的工作放心了,家园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另外,为了帮助幼儿家长掌握先进的育儿理念,消除幼儿家长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偏见,幼儿园可以定期为幼儿家长举办育儿教育讲座,家园教育理念一致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易于沟通了,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自然能够顺畅开展。

(四)相关部门要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保障幼儿教师权利和利益的法律法规,真正把尊师重教的思想落到实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关于幼儿安全问题,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针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较为详尽的可实施性有效条例;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和领导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保障幼儿教师的权益,从而解放幼儿教师心灵深处那不必要的紧张感,这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幼儿教师自身、幼儿园以及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肯定能够得到改善,幼儿园的孩子们就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7.

[3]贺敏.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J]. 西华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

[4]黄宇舟.浅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J].知识经济,2013,1.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对广西中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27份, 回收率为85.4%, 其中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率为88.1%。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1.6岁;男性141人 (30.2%) , 女性235人 (69.8%) 。

2. 研究工具。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量表共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 10个测量因子: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量表采用1~5级评分, 得分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施测为研究者亲自到各中职学校教师办公室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随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和描述性统计、T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中职教师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

将中职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发现与全国常模相比, 中职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及焦虑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其余无显著差异 (见表1)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中职学校普遍面临招生难的问题, 中职学校入学门槛降低, 只要学生愿意来, 不管成绩好坏, 学校“全盘接受”, 这使得中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中职教师整日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加之工作量多, 工作难度大, 教学改革任务重等现状[2], 不少教师出现疲劳、头晕、背痛等躯体化症状。此外, 广西中职教师的抑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力不足。尽管如此, 社会、家长还寄予厚望, 这使得中职教师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看到教育无果时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从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对于部分中职教师, 他们对教育工作抱有极大热情, 对自己严格要求, 追求完美, 当教育效果不佳时易感到自责、苦闷, 明知不必太严格要求, 追求完美, 却难以控制, 存在一定的强迫心理。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将不同性别、学历、职务、工作年限、职称、婚姻状况的教师各因子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在敌对因子中, 女性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教师 (p<0.05) 。其余方面无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但现代女性承受的压力却不断增加。对于中职学校的女教师而言, 他们在学校里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 在家庭中是母亲、妻子的角色, 他们不仅要承受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还要处理繁重的家庭琐事。一方面她要投入与男性教师一样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却易被家庭事务分散精力, 这使得女教师很容易产生抑郁、厌烦等心理[3]。在面对工作事务和矛盾时, 容易与人争论甚至大发雷霆难以控制, 这是女教师敌对得分高于男教师的重要原因。

三、中职学校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外部因素。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有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教师职业是高压力、高情绪劳动的职业, 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教师心理健康报告中显示, 超过80%的教师表示压力较大。这些压力包括工作压力、经济压力、评职称压力、家庭压力等。一方面, 中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 是非判断能力差, 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多, 无论是思想品质教育、养成教育还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技能的训练等都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这使得教师苦不堪言;另一方面, 现行的中职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奖惩体系不够完善, 考核、评比日益增多, 教师疲于应付, 难以适从, 从而产生不良心理。

此外, 教育是重要的国民事业, 社会、家长对教师都赋予期望, 无形中增加了中职教师压力, 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外界普遍认为, 教育好学生就是教师的本职和责任, 也是评价教师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 无论是有关教育部门还是学校管理者, 都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和超常的工作付出, 以满足社会、家长期望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但学校重视教师的工作质量时, 却忽视了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时, 却忽略了教师对自身的责任;倡导教师的牺牲精神时, 却忽略了教师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因此, 为满足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期望而忽视了对教师应有的满足成为中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

2. 内部因素。

大部分中职教师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 学习成绩优异, 自我要求高, 自尊心较强, 自我价值高, 面对工作中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常常难以接受和适应。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影响, 面对挑衅教师的个别学生, 部分教师也难以处理。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调节能力, 这些都可能导致中职教师教学效能感降低, 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躯体化症状。

四、中职学校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及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属于一个较为封闭, 并且缺少一定关注与支持的社会群体组织。因此, 学校内部的监管机构乃至整个校区形成教师支持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有效地稳定且促进每一名教师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国外组建的“教师中心”以及“工作组”值得我们借鉴。国外权威的研究中心经过调查发现, 校级领导组织的帮助与全力支持在整个教师的支持系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校长的时刻关心或管理可有效地减缓教师压力, 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降低[5]。

2. 积极有效开展教师心理咨询。

现阶段, 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主要是面对学生开放, 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教育有关条例, 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应积极纳入校级重点工作中。部分经济条件不错的中职学校除配备安静舒适的心理咨询室外, 还可专聘有关心理专家, 使中职教师能有机会与心理专家交流或倾诉, 排解心理压力, 维护心理健康, 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师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 社会各界的支持。

将尊师重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是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相关法律及教育政策, 积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政府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经费, 进一步改善中职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生活环境。二是学生家长应理解和尊重中职教师的工作, 积极与教师沟通, 切不可将孩子身上的不良言行都直接归咎于教师工作的失败, 这是对教师工作的不尊重, 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 共同教育学生, 管理和监督学生。三是社会外界应积极调整其对中职教师的过度期待和要求, 应理解中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客观评价中职教师工作,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6]。

4.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外界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扮演的角色也逐渐多元,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是学生的朋友、兄长甚至父母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 还要转变教育观念, 坚定教育理想, 加强师德修养。此外, 提高心理健康的防护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合理应对职业压力, 积极排遣不良情绪, 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才能应对不断的职业挑战。

总之, 中职教师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中职学校主管部门或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共同营造出有益于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与此同时, 中职教师需要学会自我关怀和克服不良情绪, 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与朋友和同事建立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 提高自身价值和幸福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 使中职教育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及更大的进步。

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376名中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中职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并提出相关对策, 为中职学校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师,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暴龙.如何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0, (4) .

[2]李宁萍.浅析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3) .

[3]陈迪辉.高职院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 (8) .

[4]姜贵红.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5) .

[5]张丽婷.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

上一篇:剖宫产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移动式给煤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