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嫉妒心理

2024-11-17

幼儿的嫉妒心理(精选10篇)

幼儿的嫉妒心理 篇1

摘要:嫉妒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普遍、消极的社会心理,也是自然产生的情感。嫉妒心理层次多样、特征明显、形式丰富、危害严重。我们要长久地与嫉妒作斗争,以化解其消极方面,使其朝着积极、有益的方面转化。

关键词:嫉妒心理,jealousy,调适

1 问题的提出

弗兰西斯、培根曾告诫人们:“在人类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1]人们把鲜花和赞美奉献给了爱情,却把偏见与诅咒留给了嫉妒。在圣经中,人们称嫉妒为“凶眼”,在占星术中,人们称嫉妒为“灾星”。可见,人们视嫉妒为不祥之物。那么,何为嫉妒呢?

嫉妒一词的英文单词是jealousy,它起源于希腊语的“zelos”,意为“竞争”和“敌对”。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它被理解为: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害怕在感情上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或恋人。这种理解暗示着友善的竞争。而在我国的汉语词典中,“嫉”被解说为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被解说为埋没贤良的人。所以我们可以将嫉妒理解为抱怨、憎恨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是一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唯我独尊的心理,是一种对竞争者的仇恨心理,具有明显的否定意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西方对嫉妒的理解有一定分歧,并且都有局限性,但就整体而言,嫉妒是一种在别人超越自己时产生的包括怨恨、不满和恐惧等成份在内的负性情绪。

事实上,嫉妒是个体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伴随物,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情绪,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嫉妒之中,不是你嫉妒他人,就是他人嫉妒你。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嫉妒是绿眼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2]培根也说:“嫉妒是人类最令人煎熬、最难以自制的低劣情绪。”[3]的确,嫉妒的消极性随处可见。除了轻微的嫉妒不外现外,绝大多数的嫉妒都会以某种形式发泄和表现出来,这其中包括了怨恨、嘲讽、诽谤、疏远和陷害等。有些人甚至因嫉妒心太重,最后弄得“草木皆兵”。但嫉妒同时又具有复杂性,对于明智的人而言,他们虽也感受过嫉妒心理,但往往经过阵痛,便能从中走出。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羞于承认自己的的嫉妒心理,相反只会尽快认清和消除嫉妒的危害,使自己毫无愧意地站在人生舞台上成就大事业。

2 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属于低层次的社会心理范畴。它是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与人比较后的一种心理失衡。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很多,但总而言之,不外主客观两个方面。

2.1 主观因素

(1)挫折感。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过:“嫉生于不胜。”我们每个人都有要在某个方面超越他人的愿望,但未必都可以一一实现。当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我们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对他人的不满和嫉妒。

(2)自我期许过高。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差异,错误地估价自己的能力,自我期许过高,在跟别人进行比较时得失心较重。这种人一旦看到别人得到的比自己的多,就会产生被剥夺感,最终引发嫉妒心理。可以说,这种认识偏差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表现。

(3)私心太重。嫉妒心理的要害是个“私”字。它体现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只考虑个人得失的利已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一露头,怨恨便会随之而生,嫉妒也就如影随形了。

2.2 客观因素

(1)小生产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嫉妒心理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长期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信奉中庸之道,主张平均主义,反对竞争。这种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内心,为嫉妒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温床。黑格尔说过:“有嫉妒心的人自己完不成伟大的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其本人相齐。”[4]这正是小生产绝对平均主义的一种突出写照。

(2)私有制的存在是嫉妒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嫉妒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它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的。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核心的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嫉妒也就随之而来。因此说,嫉妒心理是私有制社会产物。当然,它也终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唯有消除它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人们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心灵毒瘤”的影响。

(3)教育的失误是导致嫉妒产生的重要因素。有些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在后天教育的错误引导下产生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只要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上存在偏差或者不公正现象,他们的嫉妒心理就极可能产生。

3 嫉妒心理的层次

嫉妒心理是一种普遍性的心理。就某种程度或某个角度而言,当今的社会环境就是它的一张温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嫉妒着他人或者遭他人嫉妒着。因此,认清嫉妒心理的层次性,对于我们诊断并克制这种情绪很有帮助。一般来说,嫉妒心理可分为三种层次。

3.1 原初层次

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嫉妒心理,往往深埋内心,不易为人所察觉。这是一种羡慕、竞争和嫉妒等心理因素自然积淀的混合体,就好比人们常说的“吃醋”那样,朦朦胧胧,带点酸味。

3.2 浅层次

这时的嫉妒已上升到显意识嫉妒心理阶段,通常会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如疏远、冷漠、讽刺、讥笑和耍小手腕等。严重者则会出现中伤、毁谤或攻击行为。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打击他人抬高自己。这样的心理是需要及时控制的。

3.3 深层次

这时的嫉妒心理已呈病态,是一种超出了自我控制能力的顽疾。常常表现为猖狂攻击他人或自杀等,后果极为严重。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丧失理智的人。他不管是好是坏,凡是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都要拿来作为压倒对方的资本,而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他又不能接受,就连嚼虱子的声音不如王胡子大他也会气得发疯。这样的心理就要进行矫治了,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4 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不少“人间的好东西。”[5]因为别人比你强,你就去怨恨他,甚至以不正当行为去打击他。这不仅伤害别人,也会使自己囚禁于痛苦的牢笼,最终是双方都痛苦不堪,此所谓害人害已。由嫉妒衍生出来的危害不仅不胜枚举而且都有暗箭般的杀伤力。

4.1 嫉妒心理容易产生偏见

“偏见是一种对于人、事物或思想所表示赞成与反对的不适当的先入之见。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牵制,使人除一种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其它的事物。”[6]嫉妒心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心态,常使人难以正常思维,容易对现实产生否定、排斥的态度,以偏概全。对自己,唯我独优,妄自尊大;对别人,东挑西拣,吹毛求疵。可以肯定地说,许多真知灼见都曾埋没于此。

4.2 嫉妒心理压抑和摧残人才

工作、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无不以选贤任能为基础,而嫉妒心理的本质特征刚好与之相反,是妒贤嫉能。古有庞涓因嫉使得孙膑致残的先例,今有北大的博士生因嫉把同学从楼上推下摔死的悲剧。1996年,北京某大学的一个女研究生接到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她的一个嫉妒心特强的同学,竟以这位女研究生的名义给美国那所大学去了一封信,表示要放弃这个机会。结果,这位女研究生失去了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事后经法院调解,这位造假信者被判公开向受害人赔礼道歉,并赔偿人民币一万元。

4.3 嫉妒心理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荀况有言:“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可见,嫉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绝不容小觑。当有人比你好,比你辛运时,千万不要有“就你行”、“就你了不起”、“既然你有,我也要得到”的思想,否则就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可能影响到当事者的人际交往活动。

4.4 嫉妒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由于个体需要无法满足,妒火无处发泄,人就极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或神经活动紊乱等现象。即使是因妒而生的内疚、自责心理,长期积累也会有损身体健康。《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虽为一世英杰,但因嫉妒心太重,在被诸葛亮三气之后,英年早逝。读过《安娜·卡列尼那》的人都知道,吉提正是因为自己的所爱渥伦斯基爱上了安娜而妒火中生,结果因郁闷而卧病在床。

5 嫉妒心理的调节

5.1 深刻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很多人的嫉妒心理之所以比较严重,是因为不知道它所能带来的危害性。如前所述,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危害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因此,当嫉妒心理产生的时候,主体应能意识到它的危害,意识到是不能任由其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节,力争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5.2 学会宽容

很多人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这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上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要能为别人的成功进行喝彩,在自己遭遇挫折的时候,也不能气急败坏。必要时,要适当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

5.3 充实自己

培根说:“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7]的确,如果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事业中,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嫉妒别人呢?我们唯有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的素养,才不会成为嫉妒的奴隶,甚至做到去驾驭它。

5.4 提倡、并积极参与公平竞争

竞争是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优胜劣汰是它的本质要求。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可以锻炼与培养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为在竞争中,没有人能够常胜不败。

最后,让我们以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来自勉吧:“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英)弗兰西斯.培根[著],何新[译].人性的探索——培根随笔全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8~29,43.

[2]余仁双,等.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10~11,87.

[3]余其泉.剖析嫉妒心理.教书育人[J].2002:22.

[4](英)培根,何新[译].人生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0.

幼儿的嫉妒心理 篇2

1、不要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

其实更正确的激励我们前进的方式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和自己比较。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明天的我又比今天的我好了,我们就应该感到快乐,因为我们正在向着自我实现的路上不断前进。

2、让自己拥有恰当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心理的表现。如果自我感觉过分地好,是自负;当对自己严重缺乏信心,则是自卑。只有当我们拥有恰当的自信时,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对人也才能不卑不亢。如果太自负,会爱炫耀,总是看不惯别人。如果太自卑,会懦弱胆小,并且容易嫉妒。要想消除嫉妒,就要学会自信。

3、我们要学会感恩

怎样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 篇3

嫉妒是一种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真诚团结、不利于学习进取的心理弱点,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习,直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危害性很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类学生消除嫉妒心理呢?

第一,帮助学生认清嫉妒的危害,净化心灵

有人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是美德的窃贼。的确如此。越是嫉妒别人,就越容易消磨自己的斗志和锐气,越会陷入无止境的叹息,使自己的人生之舟搁浅在嫉贤妒能的荒滩上。嫉妒,会使自己丧失应有的善良,造成人格的低下。若与嫉妒为友,烦恼、忧愁、悲观就会笼罩在心头,形成顽固的心理障碍。因此,为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教育者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认清嫉妒的危害。

一般来说,嫉妒有以下危害:1.直接影响人的情绪;2.容易使人产生偏见;3.影响人际关系。有嫉妒心理的人在交往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并会很快地导致诸如中伤、怨恨、诋毁等嫉妒行为的产生。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会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和痛苦;4.影响身心健康。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同时也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中。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第二,教育学生正视彼此的差异,促其奋进

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心胸开阔,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人总是有差异的,这是很正常的。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得到发展,只有经过努力,嫉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教育者应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便会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教育者千万不能用贬低学生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学生的嫉妒心理,因为这会导致学生过多地看到别人的不足,并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第三,教育学生提高认知水平,正视自我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者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跟前一阶段相比,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退步了?我该怎么办?老师、同学对我有哪些评价?”……借此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对待。要让他们看到别人取得的成绩中蕴含着辛勤努力,来之不易,自己应当从中受到鼓舞和教益。这样,不仅能熄灭嫉妒之火,而且会激发出奋进之光。

第四,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乐观向上

培根说:“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欲望,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教育者应该使学生懂得,紧张的学习节奏,充实的学习生活,就不会让自己的精力被妒火烧毁。嫉妒别人,绝不会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不会增强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教育他们牢牢记住“铁生锈则坏,人生妒则败”的道理,把嫉妒从生活的词典里驱赶出去,代之以自信、宽容、自强不息,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生的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关键是教育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开发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学生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 篇4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心理品质和知识能力同样重要。而当下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代教育往往注重于孩子的成绩与技能, 忽视淡漠了心理品质的培养。由此导致在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嫉妒心理日益显得突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现象:因为嫉妒, 打小报告, 散布流言;某同学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 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的好了, 就说是作弊等等。嫉妒心理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 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从心理学角度讲, 嫉妒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是在他人比自己占优势之后, 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一、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从家庭方面来讲, 这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对子女施加的心理压力有关。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 这与教师的表扬批评不当有关。也与学校理想教育和目的性教育不够有关。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则与其心胸狭隘, 缺乏自信, 心理不够成熟有关。

二、嫉妒心理的表现

从起因上来看, 嫉妒的表现主要有:因竞争受挫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的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家境贫寒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从程度上看可以有以下表现:不承认别人的成绩或进步, 贬低别人的成绩或进步。贬低的方式常见的是:把别人的成绩进步说成是偶然的, 投机的, 有时候也以明褒暗贬的方式出现。对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 也就是说对嫉妒对象的所有行为表示怨恨。

此时, 嫉妒者的理智已被嫉妒所占据, 造谣中伤, 幸灾乐祸, 挑拨离间, 公开侮辱等极其错误的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其后果是破坏性的, 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

三、嫉妒心理矫正方法

嫉妒的心理不仅有碍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更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嫉妒实质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变态心理。必须加以矫正, 我们在引导学生嫉妒心理矫正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努力竞争法。

即帮助学生正确剖析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一般来说, 嫉妒之心许多人都有, 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不服气, 不认输, 并非坏事。因此, 青少年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这就需要为师者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所产生的嫉妒心理, 并举例说明其危害性,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进步, 把强手视为对手, 见贤思齐, 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 把嫉妒心理变成一种行为的驱动力, 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

2. 正确比较法。

即教育学生面对现实, 树立克服嫉妒心理的信心和决心。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产生的最理想方法, 就是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取的。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万事都如意, 事事都领先。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 确定适当的目标, 期望值不要过高。

3. 自我安慰法。

即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永不言败。青少年要学会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事态的发展, 既不可因有一技之长而狂妄自大, 也不可因他人胜过自己而滋生妒心。蓄意贬损别人, 只能败坏自己的心情和声誉, 于己于人毫无益处。

4. 自我反省法。

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 即人家取得了成就就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 更要靠别人的帮助, 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 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 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

5. 自我驱逐法。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 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得失, 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 即行自我约束, 摆正自身位置, 要让孩子懂得,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 而是积极的参与和快乐的心境。努力驱逐嫉妒心态, 可能就会变得无私和宽容了。

正确引导宝宝的嫉妒心理 篇5

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人天生都有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2-3岁的宝宝嫉妒吃醋的心理就已经很明显、很复杂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因嫉妒别人而使自己感觉不安的体验,宝宝同样会被嫉妒折腾得不高兴、不愉快,甚至担心害怕……

缺少玩具的寂寞

我有好几个漂亮的小车,可是今天我发现茗茗的车比我的大、比我的多、跑得比我的还快,不行,我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它?我一定要占有它,否则,我会寂寞死的,怎么办?“明抢”?“暗拿”?看着它干着急?各种招数都试一试吧。

失去爱的恐惧

我的妈妈怎么去抱别的宝宝了,还亲亲他呢!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妈妈,快点放手,来抱抱我呀!怎么还不来?哇……

没被表扬的冷落

老师说露露的画好看,难道我的不好看吗?那好,现在我拿支黑笔在他的画上胡乱涂上几笔,怎么样,还好看吗?老师,你现在得表扬我的画好看了!

别不小心拔苗助长那根“刺”

“宝宝,你再不吃了这口饭,我就把它送给隔壁的茗茗了。”果然,宝宝把这口饭吃了。

“宝宝,你要是不跟妈妈走,妈妈就做露露的妈妈了,不做你的妈妈了!”果然,宝宝赶紧跟着妈妈的脚步。

当你在得意这一招儿很管用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可能助长了宝宝的嫉妒心理?并进一步料想嫉妒带给宝宝的焦躁不安和不快?

既然宝宝自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在平时的教养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不要这样招惹宝宝,避免无意中拔苗助长了宝宝的嫉妒心理。

在喂养中故意让孩子“吃醋”

3岁前宝宝的饮食、营养和健康非常重要,于是不少妈妈爸爸把“吃”当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其他的教育都为这个服务。明明知道宝宝已经有了“吃醋”心理,还故意利用它把东西喂到嘴里,就像被本文开头举的第一个例子,结果宝宝吃进了食品,同时也“吃”进了嫉妒。婴幼儿的“吃”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父母应尽量用积极的、正面的教养方式比较好。

有意“骚扰”宝宝,让宝宝由自卑转向嫉妒

有的成人喜欢逗宝宝,比如一把把宝宝手中的玩具抢过来,说“这是我的!”或者“我不给你了!”看着宝宝瘪着嘴哭了,才还给宝宝。但是,宝宝也辨别不出来玩笑的真假,被这样招惹以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常常是转化为嫉妒的.前奏。当然,如果有朋友、邻居或者同事这么逗你的孩子玩,你也不好意思驳回人家的面子,你可以悄悄地对着宝宝耳朵说:“别着急,别理他,一会儿他就给你了。”这样反而锻炼了宝宝的耐挫心理。

反复传说宝宝的嫉妒趣事,让宝宝变得心安理得

皮皮说他想变成一只小虫子,钻进东东的嘴里,把他的牙齿都咬成小洞洞,这样他吃饭就不快了。原来,老师总是夸东东吃饭又快又不撒饭粒,皮皮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就幻想出这么一个“损招”,暂时求得心理平衡。妈妈听了以后觉得孩子太有意思了,逢人就说这个笑话,皮皮就在一边听着,时间长了,他的“幻想故事”越来越多,博得妈妈的“快乐”也越来越多,后来老师提醒妈妈:“您这么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发展。”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疏忽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了。

修剪宝宝那根嫉妒的“刺”

宝宝的嫉妒心理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经过父母的有意引导,可以尽量减少嫉妒那根“刺”对宝宝自己和他人的伤害,使这种消极心理向其他积极方面转化。

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孩子

婴幼儿特别需要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于是有的父母单一地、夸张地表扬宝宝,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把责任向别人身上推。宝宝长期被这么哄着,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和承认别人的优点,不接纳和嫉妒别人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例如在一项小比赛或者小游戏中,孩子输了以后比较伤心,有的父母就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行!”这样也许安慰了宝宝,但却无形中助长了宝宝逃避现实的嫉妒情绪。父母可以正面鼓励孩子:“人家宝宝学会了,那我们经过学习也一定能行!咱们回家试试吧?”

常常念叨别人的优点

这并不是长他人的士气,杀自己的威风,而是认可别人、接纳别人的“情商”培养,引导宝宝走出嫉妒的狭隘天地。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交谈:“某某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可以从某某小朋友身上学到什么长处?”

转化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动力

有的宝宝会因为自己折不好一张纸,画不好一只苹果而嫉妒旁边的小朋友,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是孩子产生挫败感的直接因素,也潜藏着嫉妒的危机。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让他产生成就感,蓄积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建立自信心。

游戏时别总是让着孩子,要让宝宝输得起

克服嫉妒心理 篇6

我为自己的嫉妒心烦恼。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成绩比我好,我就十分嫉妒,以致心情十分不好。我很想不再嫉妒别人,可是总也改不了,这个问题真难解决,您能帮帮我吗?

四川成都 静子

静子同学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心理问题。嫉妒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不光孩子有,大人也有,人类一直在努力克服这个弱点,但也在不自觉地重犯。

诗人艾青说过,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爱嫉妒的人很自私,心胸很狭窄,只愿意自己比别人强,却不容别人超过自己,这是不道德也是不现实的。嫉妒之心害人害己,历史上曾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例如,三国时吴国的周瑜本是个聪明机智、才华出众的人,可惜心胸太狭窄。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最后却因强烈的嫉妒心而被气死。又如,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白泰宫的武林高手,一次云游四海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村外的广场上看见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练武。练武的孩子虽然年幼,但一招一式都显现出非凡的素质。白泰宫认为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不禁妒火中烧,缠着孩子比武,并在比武时下重手置孩子于死地。孩子在断气前说:“我父亲白泰宫回来,一定会给我报仇!”原来这武艺高强的孩子正是白泰宫自己的亲生儿子,白泰宫的悔恨可想而知了。

要想绝对不嫉妒,的确非常难,但是有克服之心,就有希望。而且要做一个有魅力而受人喜爱的人,就一定要尽量地减少嫉妒心。如果你已经有了嫉妒的心理,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就是嫉妒他,然后自己生闷气,甚至坐在地上耍赖,踢腿撒娇抹眼泪(因为比不过人家嘛)。一种是,由嫉妒而生出更大的进取心,憋足了劲儿迎头赶上(赶上他超过他,心态就平衡了)。这两种选择,当然是后者更利于解决你的问题。总之,要看得开(看得开可不是骗自己哦,要注意区别),看得长远,不因一时得失束缚了心灵,陷入狭隘的嫉妒之中。

新世纪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少年儿童更应该从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克服嫉妒心理。首先,平时应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学习他人心理保健的有效方法。其次,要明白比自己强,是别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应该向别人学习。羡慕别人的同时,自己应脚踏实地地努力争取成绩,并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三,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但不要过分苛求。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条件不同,有时候自己很努力却不如别人,也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一种成功。第四,培养开阔的胸怀,不要过分计较得失,不要过分固执己见。对他人要宽容相待,减少敌对情绪,处处与人为善,以真心、诚心待人,既可以赢得友谊,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成绩取得靠努力,嫉妒之心无法比。

成功背后是奋斗,还要保持好情绪。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让我们听听来自同学们的声音:

想一想自己得到的东西。——四川崇州 吴珍

学会微笑面对一切。——四川达州 杨竹

你嫉妒别人,是因为你羡慕别人,因为别人比你好,你希望达到别人的水平,这说明你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我觉得嫉妒别人没什么不好,只要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就行了。——四川眉山 田薇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当别人的优点发挥的时候,你能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当你发挥优点时,别人也会非常羡慕你。重要的是改进自己的不足。——四川成都 罗胜蓝

嫉妒心理及其与人格的关系述评 篇7

嫉妒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嫉妒的根本特性表述为:嫉妒是人的基本消极情绪, 并且在人的需要中得以强化或发展。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遍性, 也就是人人都有嫉妒心理,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2) 主观性, 人的嫉妒因在社会, 体验在自己。 (3) 顽固性, 嫉妒是一种顽症, 顽固起来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持久起来经年不退, 而且发作之容易犹如家常便饭。 (4) 内隐性, 嫉妒在人类情感中隐秘最深。因为嫉妒是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必须加以抑制的, 甚至在表面上必须受到禁止的情感。 (5) 指向性, 嫉妒总是针对他人的, 表面是针对某个人或者一群人, 实质是针对某个人或一群人的价值, 所以嫉妒的指向性指和自己相符、接近、或略微超越的价值, 由于这些价值体现在人的身上, 所以嫉妒必然指向特定的具备这种价值的人。 (6) 积累性和爆发性, 积累与爆发过程是嫉妒心理向嫉妒行为转化的一般模式。[2]

嫉妒心理研究现状

嫉妒是人类相当普遍的消极的负性情绪。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关于嫉妒定性研究的历史已十分悠久, 但嫉妒的实证研究却是从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 它是以实验、测量为手段来研究的。近20年的研究发展可以看出嫉妒实证研究的脉络。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繁荣景象相比, 嫉妒实证研究相对沉寂。据王晓钧在《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中所述:在国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1981年~1998年共发表的论著总数为626篇部, 其中研究论文590篇, 专著36部;根据中国报刊索引光盘数据库统计, 1986年~1996年国内发表有关嫉妒的文章为49篇, 基本停留在描述议论阶段;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资料显示, 1980年~1998年出版的中文嫉妒专译著11本, (译著7本, 著作4本) ;国内心理学刊物甚少刊登嫉妒研究论文, 与国际嫉妒研究的繁荣景象相比, 显然我国嫉妒研究相对沉寂。[3]

近年来, 我国在嫉妒研究方面也有一些零星的成果, 在嫉妒的普遍性研究方面, 欧阳文珍在嫉妒心理的内隐研究结果证实100%的被试存在嫉妒心理。江西师范大学的张建育的研究也证明了嫉妒心理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 本人2007年在对西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100%的大学生都存在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研究方法

概括起来, 在嫉妒研究中最常用的实证调查测量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自我描述法, 即通过被试者在描述自己反应倾向的项目上作答的方式对嫉妒进行研究, 嫉妒现象研究多用此法;另一种是情境嫉妒测量法, 即通过证实被试者在多个可能激起嫉妒的情境中的反应进行研究, 人际嫉妒差异、情境嫉妒差异研究多用此法。实证调查测量方法的广泛使用, 不仅拓宽了嫉妒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而且一改以往的经验性描述和无力度的见仁见智的争论局面。从理论上看, 嫉妒研究的自我描述法属于等级量表, 无法进行高级统计分析, 如此一来, 嫉妒的实证研究的前途令人担忧, 所幸的是, 研究者在进行嫉妒情境差异研究时, 广泛采用了情境嫉妒测量法, 并把它视为等距量表, 即便在自我描述测量法中, 也努力向等距量表靠拢。尽管这种做法比较勉强, 但它使高级统计方法的使用成为可能。所以近年来诸如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技术相继出现在研究嫉妒的文章中, 借助于高级统计技术的实证研究的确补充了思辨性嫉妒研究的不足。[4]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1.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在嫉妒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 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 (1) 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 (Trait Jealousy) 。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 因为它是已定型的, 具有烙印特点的个人嫉妒。”Clanton进一步指出, 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 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 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 (2) 认为人格对嫉妒有影响, 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 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 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 (3) 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5]王晓钧认为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 不仅对他无益, 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

2.影响嫉妒心理的人格因素

有研究者发现, 嫉妒向来与诸如不安全感和低自尊等人格特征有关 (e.g.Mead, 1977;Sullivan, 1953) 。在嫉妒的研究中, 自尊作为人格变量被广泛测试。然而, 低自尊与嫉妒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研究中, 嫉妒与自尊呈负相关 (e.g.Bringle, 1981;Jaremko&Lindsey, 1979) , 然而在另一些研究中并未发现二者之间有任何联系 (e.g.Buunk, 1982, Study1;Mathes&Severa, 1981;White, 1981) 。而且, 在某些研究中, 嫉妒仅仅在男性中与自尊有关 (e.g.Buunk, 1986) , 而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仅仅在女性中存在 (Buunk, 1982;Hansen, 1985) 。在嫉妒与神经质和焦虑的关系上, 更有一致的证据, 即嫉妒与神经质和焦虑是负相关的 (e.g.Bringle, 1991;Buunk, 1981;De Moja, 1986;Mathes, Roter&Joerger, 1982) 。尽管有一些研究已经测出诸如教条主义和控制点等个体性格特征, 但几乎没有资料表明嫉妒与诸如支配、外向性、敌对和自我主义等主要人格变量之间有联系。[4]

在国内, 王晓钧也对嫉妒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研究发现, 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和严谨性五种人格维度中, 只有神经质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 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30种人格因素中, 除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 其他人格因素与嫉妒的关系不明显甚至无关。张建育在研究中也发现, 嫉妒与焦虑、正性情绪、人际信任及自信等人格因素之间几乎均存在显著相关。她研究发现, 嫉妒与焦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正性情绪、人际信任及自信都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

嫉妒心理的研究趋势及其展望

1.嫉妒理论的融合研究将缓解不同理论各领风骚的局面

现代嫉妒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嫉妒理论解释, 每种理论在其适用范围内都具有最大的功用。近20年来, 尽管不同的嫉妒理论各领风骚, 互不相让, 甚至相互责难;尽管大多数研究者仍以某种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但理论与应用的融合研究趋势已出现。

2. 嫉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更趋向于为实际咨询和治疗服务

有价值的嫉妒理论, 必是咨询和治疗的良好指南。近年来, 咨询和治疗始终是嫉妒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理论提出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且在治疗目的上能够达成一致, 尽管理论与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吻合, 但从众多可操作性的技术上看, 从激增的治疗研究文章上看, 应用的势头可能在今后的嫉妒领域发展最为强劲。

3. 统计方法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从理论上看, 嫉妒研究的SD测量法属于等级量表, 无法进行高级统计分析。于是近年来诸如协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技术相继出现在嫉妒研究文章中, 可以预计, 借助于高级统计技术的实证研究将会在未来嫉妒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趋势

近年来流行的“结构方程分析法 (SEM) ”很可能成为今后嫉妒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嫉妒研究中, 很多变量不能直接准确测量, SEM则能够较准确地估计潜伏变量以及潜伏变量之间的关系, 提供客观的吻合指数, 证明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集合了多种传统分析方法的优点, 汇粹成为一种强大而实用的分析方法, 加之理论模式极富弹性, 容许研究者探究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非常巧合的是,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恰恰是近年来嫉妒研究所显示出的强劲势头, 因此SEM必将成嫉妒研究者手中的得力工具。[6]

摘要:本文介绍了嫉妒心理的概念、特点、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重点阐释和分析了嫉妒心理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影响嫉妒心理的人格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嫉妒,人格,述评

参考文献

[1]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4) :446~449.

[2]王晓钧.嫉妒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 :13~42.

[3]王晓钧.嫉妒实证研究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6~90.

[4]张建育.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5]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2, 34 () :175~182.

浅析幼儿嫉妒情绪的成因与对策 篇8

一、案例

(一)看到同伴有好的东西自己却不能拥有时会产生哭闹情绪

分享阅读活动后,教师按订阅图书的幼儿名单发放阅读材料,霖霖看到同伴有阅读读本,而自己没有,就一脸不开心。这时看到窗外来接的妈妈,孩子迫不及待地上前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同伴手里的图书:“妈妈,我也要,妈妈,你跟老师说说,我也要。”霖霖妈妈对他说:“霖霖,妈妈下一次帮你订,现在老师这没有了。”霖霖不听妈妈的解释,嘴巴一翘,大哭高声嚷道:“我就要,我就要。”当幼儿发现同伴有好的东西自己却不能拥有时,会产生嫉妒情绪,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发泄。

(二)对获得表扬的幼儿充满敌对情绪

洋洋非常喜欢玩建构玩具,空间感也非常好,每次都能用简单的建构玩具塑造出不同形象的事物出来,常常会赢得同伴和老师的夸奖。他的同伴朗朗看在眼里,也在默默学习,但洋洋总是先完成,所以每当洋洋完成后,朗朗就会故意上前把他的作品推倒。当别的孩子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时,幼儿往往表现出不高兴、不服气的情绪,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幼儿差,甚至还会当面揭发受表扬幼儿的缺点或不足,尽管这些不足与幼儿的受表扬的原因无任何关联。

二、分析

分析幼儿嫉妒的成因较为复杂,包括孩子先天气质类型、外部教养环境和个人能力等。

(一)气质影响

孩子出生后即表现出气质上的个别差异,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根据气质的差异,把孩子分为三类:一是容易抚育的孩子,这类孩子很愉快,不哭闹,生物机能有规律;二是抚育困难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哭闹,生物机能没规律,遇到困难易哭闹和发脾气,难适应新环境;三是行动迟缓的孩子,这类孩子较温和,既有好的反应,又有坏的反应,不喜新的环境,但慢慢会适应。气质会影响后天性格的形成,成人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寻找适合的养育方式,这样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如果教育和引导不当,就会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特征,如抚育困难的孩子较易形成嫉妒心理。

(二)环境影响

如果在家里或幼儿园,成人心胸狭窄、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贬低别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如果老师偏爱少数孩子,不注意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使一些孩子受压抑,那么易使个别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产生嫉妒心理。

(三)教育方式影响

教养方式是幼儿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现在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众星捧月,许多孩子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更不喜欢父母把自己与优秀的孩子比较,否则极易不服气而产生嫉妒心理。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表面表现优秀,但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三、对策

幼儿的嫉妒心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战胜它。当幼儿有了嫉妒心理,成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嫉妒心理和行为,主要是幼儿内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父母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种宽容大度、关爱和谐、尊重礼让的成长氛围;教师也应在班上营造起一种团结友爱、谦逊互助、豁达乐观、互敬互谅的成长环境,这是预防和纠正幼儿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日常生活中,成人的以身作则对幼儿嫉妒的形成或矫治有重要影响。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成人要开朗、豁达,不为一些琐事而斤斤计较。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总是有嫉妒的言行,幼儿就会觉得嫉妒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相反,如果成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减少嫉妒情绪产生的概率。

(三)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

孩子的情绪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短时间爆发的,当孩子产生嫉妒的情绪时,教师可以设法让幼儿的情绪往积极的方面转化。如:一个5岁的女孩脸上有一大块胎痣,时常听到别人说她“阴阳脸”,就心存恼怒,天天照镜子,对别的孩子产生嫉妒心,甚至抓一把泥抹在别的孩子脸上。老师告诉她:“胎痣是天生的,电视里常看到黑人、白人,他们也是天生的。这没有关系。你有许多优点,你的眼睛好看,脸长得很美,会唱歌,又会帮助大人做事、很能干。”这女孩长大了很勤奋,学习刻苦。这位明智的老师通过诱导,将孩子嫉妒别人的消极因素转化到积极方面,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选取合适的评价

幼儿天性喜爱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强其自信,促其进步;表扬不当或过度,会使幼儿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别人,当别人超越自己时就难以接受。所以,成人要注意教育方式,正确评价幼儿。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幼儿而随意拔高、过于表扬孩子,以免幼儿不能客观看待自己。要适当地指出幼儿的长处和短处,但忌用刺激性的语言,如:“人家能做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行”、“笨死了”、“没出息”,等等。因为孩子妒火中烧时,这些语言无疑是火上加油,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

(五)分析幼儿的弱势

由于幼儿不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和缺乏对事物的全面分析能力,他们往往极易把自己的嫉妒情绪简单地归责于所嫉妒的对象。成人要冷静地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正确分析他们与他人产生差距的原因、这些差距能否缩短及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自己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退步了?教育孩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使孩子正确与他人进行比较,学会接受现实,虚心向别人学习。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从而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六)提高幼儿的自信

幼儿的自信源于其能力。当成人发现幼儿的不足时,不要当面指责幼儿不如别人,而应具体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条件,那么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帮助他,幼儿之间真诚友好的帮助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良方。如有的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画比自己好而嫉妒,那么成人可帮助他提高绘画的能力。这样幼儿在比较自己和其他幼儿的绘画水平时,就会有足够的自信,而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信心而嫉妒他人。只要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嫉妒心就会相对减弱甚至消失。

浅议班主任消除小学生嫉妒心理 篇9

(一)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成员中某些恶习以及不良心理表现,例如嫉妒他人买书买房、晋级升迁、置办高档家具等,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拿别人孩子的成绩来贬抑自己孩子,孩子因未达到父母的要求转而从内心上产生一种嫉妒心理。

(二)教师、家长的偏心宠爱

教师对某一部分学生的偏爱,例如经常提问、表扬某些学生等,则容易引起同班其他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嫉妒。在家庭里因家长对孩子过分娇纵溺爱,致使娇生惯养的孩子在遇到不顺心之事时,不但不懂得检点自己,还生出一种嫉妒别人幸运的不良心理。

(三)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

孩子在群体接触中,有时免不了攀比吃的、穿的、用的,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为自己拥有的优越性而沾沾自喜,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产生出一种“别人有,我却没有”的嫉妒心理。在班级中,有些同学还由于看到某些同学在学习、活动等方面远远胜过自己,而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某些专长没有机会得到发挥,于是也产生了嫉妒心理。

(四)争强好胜的心理压力

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导致他们在竞争活动中遭到败北时嫉妒起别人的优势。

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一)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二)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万某是我们班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平常比较封闭,自卑,嫉妒活泼的同学,并且暗地里撕比较活跃的同学们的作业本。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上课也不积极,叫他回答问题也是诺诺不言。找了个时间我去他家家访,看见他在帮妈妈洗菜做饭,没想到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妈妈很是喜欢他,后来在他房间发现他画了很多的简笔画,画得真好。家访结束后,有次在上语文课时,我上《咏柳》突发奇想,就叫万某到黑板上画一棵柳树。没想到他画得很好,那堂课同学们上的也很兴奋。以后有机会我就叫他上来画简笔画帮助教学,现在他变的开朗多了,而且成了班级的美术组长,每次出黑板报都叫他帮忙。

(三)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我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张某平常很是调皮,上课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而且喜欢打扰那些学习好、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其他的老师都对他没有办法,上课也不管他是不是听的懂。有一次,我发现他听写词语时居然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好,我当场就夸奖了他,没想到让我惊喜的是他以后上语文课安静下来了,能够认真听讲有时还会主动提问。过了一段时间,他成绩提高了,我让他当他那组语文组长,没想到他做的很好,纪律也管的很好,不懂的也开始虚心求问。现在其他老师对他的印象也大大改观了。

(四)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我们班级有个制度:凡是哪组语文成绩考的好,那么那组的语文组长便成为那段时间的学习委员,因此班级小组竞争比较激烈。有次语文测验后,一组语文组长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老师,第三组语文组长李某上次考试把语文答案给了同桌,她同桌传答案给了后面的。”我当时一听,便把李某叫来问清楚情况。李某说想让她那组语文成绩好,就把自己的答案给了同桌看。后来我在班会课上引导同学们怎样才是合理、公平、友好的竞争,并让同学们明白老师要的是同学们那颗诚实、勇敢的心,要的是同学们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的学习精神,要的是同学们不怕竞争,顽强自信的信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工作者能正确对待并及时抑制和消除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滋生带来的消极作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分辨情况,区别对待,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无疑是给他今后的道路铺上了一层坚固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指引他航向的指标,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

摘要:最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间相互告状的现象比较多,刚开始不是很在意,后来深思后觉得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是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前兆,必须加以引导,因而在自己的实践基础上调查、研究、总结。

嫉妒心理要不得 篇10

"酸葡萄"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嫉妒心理。

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消除这一心理,以正确地面对现实。

江月和陈伊是好朋友,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可有一次,江月的期末考试成绩一下跃居全班第一,陈伊则远远地落在了后面。陈伊心里酸溜溜的。以往,陈伊有好的复习资料总是同江月分享,可最近妈妈给她买的复习资料,陈伊却不愿让江月看见,平时也懒得理江月了。每每提起江月,陈伊总会说:"她有什么了不起,那成绩还不定怎么得的呢!"在江月面前,陈伊越来越觉得抬不起头,越来越感觉受压抑,甚至江月与她说话,陈伊也觉得带着嘲弄、挖苦的味道……为此,两个好朋友终于"闹崩"了。这就是陈伊嫉妒心理作祟的结果。

可见,如果我们像陈伊一样,长期沉溺于嫉妒之中,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就会将个人的精力消耗在贬低、诽谤、猜疑他人之中,久而久之,还会使自己身心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受害者最终还是自己。既然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我们就应用良好的心态消除它。那么如何对待嫉妒心理,平息心中的不平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同学们可尝试:积极超越原来学习成绩与自己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超过了自己,多少都会有些嫉妒,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嫉妒除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外,改变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所以,我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绩,乃至超越对方上,即建立"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上,多分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看看别人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借鉴和学习。记住,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克服嫉妒心理的最佳方法。

寻找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通过发挥个人的优势来建立自信。比如,你的同学学习好,这方面你不如他,但是你的体育成绩优异,这也很可贵。所以,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应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沉溺于嫉妒,同样会有所进步,并会博得同学们的尊重。

学会放弃放弃似乎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其实,放弃是一个人内心经历愤怒和自暴自弃之后,客观冷静地对待人和事,学会从多角度思考的一种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这样的信念:"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我的人生道路和他不同",或是"路还长着呢!谁都会有失败,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把握住这些信念,嫉妒就不会持久地占据心中。比如: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衣服,心里不免有几分羡慕,这时,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的追求是学业,学习对我是最重要的。注意力转移了,自然不会在穿着方面对同学过分嫉妒。

充实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充实,就不会花很多时间沉湎于嫉妒里。所以除学习外,我们可以多参加些文体和集体活动,如读课外书、听音乐、打球等,还可以和同学一起郊游,参加兴趣小组等。如果我们每天处于健康向上、乐观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并在活动中不断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潜能,恐怕也就无暇或是没心思嫉妒别人了。

上一篇:汽车管路下一篇:中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