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2024-10-13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共8篇)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1

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

林笑微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上来,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特别是走读班的学生,他们都是家里比较宠,一家人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也有些孩子比较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弄情绪,或者动别人,有的无缘无故的离开位置走出来,或者扯别人的头发,想哭就哭等等。老师们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学生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行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改掉孩子的随意性,想干嘛就干嘛,没有规矩意识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周某某,刚入学那一会儿,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经常玩东西,把铅笔衔在嘴里,把橡皮擦弄得碎碎的,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书写迹潦草不是没有铅笔,就是没有橡皮擦。她是一个在幼儿园已经学了很多知识的孩子,有点资本,上课反应还算快,但是注意力分散的也算快,回答问题的胆量没有,喜欢接别的同学和老师的话尾。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马上嚎啕大哭,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所以经常影响到全班同学。下课也喜欢动手打人,她喜欢推来推去的。另外,我感觉的思想比较单纯幼稚,有时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但有改正的愿望。

二、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其实算聪明,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而且还认为她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且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制她,放任她,纵容她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便改正不来。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她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作为班主任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了解周某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做生意很忙,没有尽教育的责任,遇到孩子不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动不动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但是,当老师发现问题跟她妈妈交流的时候,家长还不怎么配合,自认为自己孩子还是可以的,听话懂事。还质问老师,你作为施教准备怎么教育我家孩子。刚开始的态度很强硬,通过几次沟通后,妈妈的态度也有了转变,明白了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配合的。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她哭闹会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到时候大家成绩不好,就会影响班级的荣誉,培养她的集体荣誉感。今后不管怎么样,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她,安排最好的学生与她同坐,在班上多给予肯定表扬,使她对自己有自信心,使她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教育结果:

周某某还是那样的活泼好动,爱发脾气,但是比起之前似乎懂得了控制自己,制止力有了一些提高,偶尔还是会管不住自己的手,动动旁边的同学,有时靠在那里,坐姿不端正,有时候也会大声的插嘴。但是只要我一个眼神过去,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和我对视毫不畏惧。而是马上坐端正。虽然还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是我想她已经在努力的改掉自己缺点,往好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爱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天使。

五、进一步措施:

用校规校纪约束她,用爱打开孩子的心,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老师的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进步。

六、教育感悟:

孩子如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独有的色彩,有的花期早,争芳斗艳,有的姗姗来迟,久久不开。只有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才能等到孩子们独有的花期。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2

1. 案例分析

一次语文课上, 一位名叫肖晓 (化名) 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产生了质疑, 向我发问。当他听完我的解答之后, 似乎有点不服气的样子, 刚一坐下, 班里的“淘气大王”突然张口说道:“肖晓, 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好了, 干吗那么抠字眼呢?”肖晓马上暴跳如雷, 大吼道:“你给我出去, 这个班有我没你, 有你没我!”“淘气大王”哪里会怕他, 马上回他一句:“大家都希望你走, 还是你出去吧!”肖晓听了, 顿时流下了眼泪, 打开教室门就冲了出去。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 在意外之余, 我见识到了这帮学生居然敢不分场合地争吵。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 在这群小小的学生中间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大的矛盾。来不及多想, 我急忙走出教室, 唤回肖晓, 打算下课后和他谈心。可是, 在我的办公室里, 肖晓一直保持沉默, 眼泪却一个劲儿地往外涌。除了安慰他, 我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从他的口中我几乎得不到任何信息。无奈之余, 我从班里其他学生的口中了解到, 学生们都认为他太较真了!慢慢地, 我发现, 学生们的评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确实很难接受别人和他不一样的意见, 而且情绪很容易失控。后来我几次试着和他谈心, 都是无果而终。

通过观察和多方了解后发现, 肖晓的心理问题是几年来积聚形成的结果。每一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都会激起埋藏在他心底的“仇恨”, 从三年级开始, 他们之间就发生过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些小恩怨一直压在他心里, 慢慢地, 他与同学的交流就减少了, 往往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马上爆发。长期如此, 肖晓慢慢地成为离群的“孤雁”。

2. 教育对策

为了解决肖晓的问题, 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目的是希望他重新回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和同学们建立新的友谊。

首先, 关注肖晓的情绪变化, 并及时让他宣泄自己的坏情绪。古人云:“导人必因其性, 治水必因其势。”意思是说, 教导人一定要依据人的性情, 治理水必须根据水的流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 只能“疏”, 不能“堵”。所以, 一有机会, 我就会找肖晓谈心, 听他诉苦, 尊重和理解他的感受, 对于他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并总在不经意间向他提起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让他看到一些现实中的美好, 使他的心灵不断产生触动。

其次, 帮助肖晓改变阅读习惯。在了解了肖晓的心理问题之后, 我开始慢慢观察他的行为。下课后其他同学都去玩的时候, 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 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课外书。原来, 肖晓从幼儿园起就是个“小明星”, 他爱读书, 并且小小年纪读的书涉及各个领域, 虽然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却能理解学者们的观点。在同龄人中, 他算得上是“小百科”了。或许正是觉得自己课外知识丰富, 他总是爱钻“牛角尖”, 爱与人抬杠, 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 他觉得同学的想法幼稚, 而同学觉得他的行为怪异, 到最后, 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相处了。于是, 我和他的家长联系, 将肖晓喜欢看的书做一个重新筛选, 为他挑选了一些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籍, 包括自然科学类、文学名著,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知识渊博, 又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 鼓励肖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怀和鼓励。离群之马不一定就是害群之马, 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逐渐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中来。上学期末, 班里要组织新年联欢会, 我特地分配肖晓负责费用预算, 为他提供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给他增强自信的机会。事实证明, 我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后来他的妈妈告诉我, 那段时间他连续几天都在商店对比商品质量和价格, 为的就是能让班里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3. 经验总结

通过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肖晓同学慢慢发生了变化, 变得活跃、快乐起来了。下课后, 他会和同学一起玩耍, 看待问题时, 他的观点也不那么偏激了, 朋友多了, 笑容也就多了。看到肖晓的改变, 我也深刻地明白了, 不能总是将目光放在开朗活泼的学生身上, 那些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的孩子同样期待着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    中学生    文明礼仪    分析

在社会正常生活的维系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明礼仪不仅能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同时也会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文明礼仪作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无形基本素质,是中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义务教育,因此,如何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是当下礼仪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掌握程度的现状进行探究讨论,对矫正农村中学生不良文明礼仪行为的方法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当下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

由于经济来源相对封闭,科技文明接触程度较低,农村的教育环境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农村中学生不良文明礼仪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当下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度不高。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对基本礼仪教育没有应有的重视。

其二,由于受教环境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学习只能来自实际的生活中,更具体地说,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指导。但是,农村的整体文明素质较低,对文明礼仪相关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

其三,农村的少年大多缺少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管教。这就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合理约束,缺少了对文明礼仪概念的认识,这样自然不能用文明礼仪来正确引导自己的行为。

二、农村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

(一)父母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为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多数家长需要外出打工,这就使农村少年从小就缺失了来自父母的文明礼仪教育。某些家长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其受教育的程度低,对人文认知的见识浅,生活中的举动行为较为粗鲁,例如经常酗酒、赌博、口出脏话等,这就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活动。

(二)学校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升学模式主要看中的是分数,因此许多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认为提高其分数就是对其人生的负责。这种想法也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只有分数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认同感。这种单一的教育,是一种不合格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才是一种合格的教育。

(三)社会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社会中存在的各项不良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村中学生产生着影响。农村中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较少,对新鲜娱乐活动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没有家长与学校的正常引导,正处于智力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就会造成不良行为的出现。

例如,新闻中报道某中学生在看到某些带有“黑社会”色彩的电影之后就进行模仿,从而引发了犯罪。某些学生对物质的欲求超出正常范围,比吃比用比穿的行为屡屡发生。而泡吧、观看色情影像等行为在农村中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如果没有被正确地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就出现旷课、暴力、吸烟、酗酒等不良的行为。

(四)个人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智力的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事物的判断力非常模糊。某些不良的行为被中学生误认为是一种“个性”的展现,帮助朋友打架才能显示出“哥们情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

三、进行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式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因为现实问题,家长去外地务工,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能力在孩子身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家长,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少年做一个好榜样。在少年出现不礼貌行为的时候,要注意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总之,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行为随时会被孩子模仿,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文明的、合理的。

(二)改善学校的教育重点

教师可以被称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其责任之艰巨可想而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时代的变化,要注意人民整体素质的变化,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要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要注重对学生文明礼仪思想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完善社会文明礼仪制度

当今社会,利欲熏心,为了生存,大人们忽视了对祖国花朵的照顾。例如售卖烟酒的店内,常能看到中学生在买烟买酒,在马路上也会不时发现未成年人吞云吐雾。在网吧中,未成年人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完善社会文明礼仪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让“文明礼仪”这四个字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案例相对来说较多。而初中教育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只有通过礼仪教育,形成文明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才能使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使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得到应有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礼仪教育的追问[J].中国德育,2011(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篇4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 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 学 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篇5

南村华立小学 —— 梁娟娟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尹晓东,男孩,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父母在广州务工。之前一直是放在湖南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祖父母的溺爱,他的行为习惯很差,父母很着急,才把他带到广州上学。六年级转到我们学校,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逗、骂人、起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班级不安班级不安宁。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走在一起,养成各种恶习,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很不受小组同学欢迎。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尹晓东同学的这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沟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

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做小动作、自由散漫等行为,尹晓东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无所谓”。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关怀,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所以他才要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表现,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打骂不怕,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再加上父母经常说读不下去就打工。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努力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尹晓东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尹晓东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等。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尹晓东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也不是一味的打骂,也要对他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他的学习多关心,他妈妈晚上不上班经常陪伴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尹晓东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完成,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打闹,学习也一点点进步。

四、总结

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2、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教育政策法规 20个案例分析 篇6

案例1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 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

问题: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参考答案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

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案例3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问题: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参考答案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案例4 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案例5 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题: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参考答案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6 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

问题: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案例7 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参考答案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案例8 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案例9 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

问题: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案例10 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 问题: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案例11 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问题: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案例12 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参考答案

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

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的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案例13 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问题: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的话,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

案例14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所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参考答案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体罚王洋,无疑会对他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伤害,影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对于老师违法行为,王洋可以通过他的监护人或者学校领导,要求教师纠正其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如果老师坚持不改的话,也可以要求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15 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强强说:”你怎么那么笨,多简单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哄堂大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脑子“。强强羞愧极了,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因,找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强的班主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能取笑强强。问题: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荣誉。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因此,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件事中,强强班主任的行为已经对强强的人格构成了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情节比较轻微,可以用赔礼道歉的方式弥补。如果情节恶劣,严重侮辱强强人格,还要负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案例16 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参考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按照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扬扬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扬扬和她爸爸之间的父女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扬扬的爸爸仍然有抚养扬扬的义务,必须负担扬扬义务教育的费用,并把扬扬抚养成人。扬扬的爸爸如果不给抚养费,扬扬可以请妈妈代她去法院告爸爸,法律会帮助扬扬的。

案例17 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问题: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

(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三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对义务教育分别家庭和社会方面做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3)李某及个体户。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案例18 “春蕾计划”是哪年开始实施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以?

参考答案

为维护女童的受教育权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1994年,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积金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它意在救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案例19 王可,一个五年级女孩,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其父不让王可去学校,并让她 辍学在家帮妈妈看商店。老师了解之后劝其父让女孩读书,父亲说:“女儿是 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

问题:这位父亲的说服正确吗?他违反了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不正确。(1)王可的父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

一条规定:凡年满 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 成义务教育。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其他 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案例20 刘腾辉系城关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住校就读。为解决学生就餐时的喝水问题,城关小学规定,各班级学生轮流值日,以两人为单位用铁桶为所在班级抬开水。2012年某天,刘腾辉与另外一名同学在抬水回来的途中,不慎被绊倒,刘腾辉前胸及右上臂皮肤被烫伤。

问题:

(1)请用教育法律相关知识分析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请你谈谈学校应该怎样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参考答案

(1)学校的做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本例中,城关小学及其教师明知刘腾辉等系未满 10周岁的未成年人,但却安排并默许其从事用水桶抬开水喝这一危险行为,城关小学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存在疏于管理、同意未成年人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成长的活动的行为和不作为,造成了刘腾辉绊倒被开水烫伤。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7

一、个案基本情况概述

2007年10月,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的一天早上, 班长突然跑来跟我说:“王老师, 晓玢 (文中均为化名) 不见了。”“什么?!谁不见了?”我不能置信地再问了一遍, 在我的印象中晓玢同学除了有点不合群外, 一直以来特别是在校运会期间表现相当出色。“晓玢。”班长很肯定地回答, “昨天晚上一夜没归。”

“跟谁一起走的?”我急着问。“不知道。”

“你最后是什么时候见到她的?最后见到她的一个同学是谁?”我又问。

“昨天中午就不见了, 不知道是谁最后见到她的。”

“那近阶段谁跟她比较要好呢?”

“小艾。”我即刻赶到教室了解情况。令人失望的是, 小艾也不知情, 不过她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前一天中午有人来找过晓玢, 但她不认得那人。不过, 笑贝有可能知道。通过笑贝我了解到把晓玢叫走的是她初中的一位同学胡来, 并送了一件衣服和一只手表给晓玢, 胡来同学刚刚是从宁波某职校休学回来的, 父母离异, 判给父亲, 任性。初中时在班里的风评一向不好, 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在家里不听父母的, 在某校教书的父亲也管不住她。我一听更急了, 担心我的学生是否会被拐骗去呢?马上找到政教处王老师, 王老师一听非常着急, 马上叫来笑贝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从她初中毕业学校入手顺藤摸瓜、打听到胡来的父亲所在单位, 并与该校政教主任取得联系, 在王老师的帮助下, 2小时的电话联系后, 终于从胡来父亲口中得知前一晚上确实有位小姑娘在他家跟他女儿一起过夜, 不确定是否就是晓玢, 早上有可能到京都宾馆去应聘, 王老师立刻与该宾馆一经理联系, 确实有两个人去应聘, 并留有联系电话, 这时我们紧绷的神经才松了下来, 人总算有着落了。此时已近中午11点了, 王老师当机立断, 叫上蒋老师一起赶往京都宾馆, 到了之后才知道两人在对面的网吧内上网, 我们三人马上又到网吧, 我看见晓玢同学正悠闲地一边喝着饮料一边上网, 我就在她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只见她脸色一下子就白了, 一声不响跟着我走了出来。当时, 我们三人谁也没说她, 只是轻轻地问她:“你知不知道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你?”当时, 她一句也不申辩, 一付“视死如归”大不了被开除的架势, 我们问她父母的电话号码, 她告诉我们, 她妈妈没有电话, 家里也没有, 她和爸爸已经好久没见面了, 听她口气, 对她爸是非常不满, 也不知道电话号码, 怎么办呢?最后决定由我和王老师送她回家。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 我们终于到达前童镇, 由晓玢同学带路到她家, 她妈妈正拿红薯喂她一岁多点的小弟弟, 只见院子里满是杂草, 房子也是很久没住人的样子, 后来我们了解到原来他们一家一直在宁海租房子住, 刚刚在暑假搬到家里, 通讯工具都没安装, 她爸爸的手机又换了新号码, 连她妈妈也不知道。随着谈话的深入,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晓玢同学是由祖母一手带大的, 对父母一直都很排斥, 特别是在弟弟出生后, 更是对家庭和父母越来越失望的她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孤僻, 而且叛逆性越来越强。读初三时就与胡来走得很近, 父母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 直到胡来去宁波, 晓玢同学进了我校就失去联系为止。原以为上高中后已经变得很不错了, 不用再为她操心了, 不曾想又发生了夜不归宿、不告而别的事。她妈妈越说越伤心, 禁不住泪流满面, 伤心不已。

二、个案基本成因探究

1. 家庭环境因素。

通过了解研究, 我觉得造成晓玢逃学的症结在于她的家庭环境比较恶劣。一方面家庭经济相当困难, 父亲失去联系, 母亲生了小弟弟, 断了经济来源, 另一方面情感缺乏, 父亲长年在外, 母亲只顾带小弟弟, 父母事实上的不和, 忽略了与女儿的沟通和交流, 让晓玢产生父亲不要她、母亲不疼她只疼小弟弟的错觉, 从而让她产生自己出去赚钱养活自己的念头。

2. 个人性格。

由于家庭环境因素晓玢性格过于内向, 封闭自己, 不与他人沟通。

3. 交友不当。

所交朋友也是与她一样性格有缺陷、家庭不健全的人。

三、个案教育对策实施

1. 抓时机, 真诚沟通, 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氛围。

毁一个人容易, 使一个人重新树起信心难, 作为班主任, 我让她在家反思的几天里, 每天与她妈妈联系, 及时关注她的思想动态。我觉得应想办法重新激发起她身上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 使她从颓废中走出, 培养她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对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她回校第一天, 我不失时机地找她谈话, 特别针对这次离校出走的原因, 她跟我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学习没意思, 学不进去:二是父亲没把钱寄回家, 觉得妈妈很可怜, 与其在校坐三年, 不如早点赚钱, 减轻妈妈的负担。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孝心, 然后指出了她的轻率之举, 不仅没有达到目的, 使学校老师担心, 而且使母亲不安心。她说经过这次事后, 她觉得非常悔恨, 痛恨自己这么不懂事, 从今往后, 她会好好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觉得她这次很真诚, 我相信她能做得很好, 答应她这次事件在教室不予公布, 学校内也不予任何处分, 给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天我趁热打铁、抓住时机, 在徐霞客大道上边散步边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人的一生有很多关键步, 一步走错, 人生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去打工和读完大学去打工两相比较, 不管是学识上还是社会地位上, 以及问题的见解上都是无法比较的。”我耐心细致地剖析了两者的利弊程度, 从对父母的感恩、对社会的贡献到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都有质的不同。通过这次谈话, 她真诚地向我表示:“老师, 请您放心, 我绝不犯这样的错误, 我会遵守校纪校规, 积极加强自己的方方面面。”我接着说:“人孰无过, 浪子回头金不换。年轻人, 总会有心血来潮的时候, 你也不用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只要你能自律, 依然是一位不带任何污点的好学生。老师相信你能从头开始, 重新燃起对生活是的信心。至于家里经济问题也不用你操心, 我已经跟你妈妈说好了, 你现在的工作就是学习。”

2. 构建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铸造健全的人格。

鉴于这种情况, 我积极联系其母, 建议其母多与女儿沟通、交流, 而不是一味地打骂;多关注女儿的情感、心理需求;多倾听女儿的想法, 多尊重、多鼓励女儿, 让女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再次家访时, 她母亲高兴地告诉我:女儿主动跟她说话了, 也开始喜欢逗小弟弟玩了;她们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孩子也越来越开朗了。从她的周记中, 我也看出晓玢对其弟弟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由厌恶变为觉得可爱。我可以体会到其母亲在这转变中所花的心血, 并为她母女俩的和解感到高兴, 也为她能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而兴奋。

3. 发挥集体力量, 使该生感受集体温暖, 真正融入到集体中。

为了更好地帮助她, 让她融入到集体, 我让一些女生主动与她交流、交朋友, 让她感受到有朋友的乐趣和集体的温暖。让她多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选择她感兴趣的文体集体活动, 让她能真正地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享受集体带给她的快乐。

四、个案教育成果分析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在性格上, 她变得越来越开朗, 越来越活泼, 在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她与同学谈笑风声的身影。在学习上, 她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上课认真了, 成绩也稳步上升, 在卫生工作方面, 每一学期都被评为“班级先进小卫士”, 纪律方面, 她也做得非常不错, 再也没有出现过旷课、逃课现象。在家里, 她也能更好地与父母交流, 特别是在她爸回家后与她解释了当年出走原因是因为债务而不是其他的原因后, 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比以前更懂事了。看到她的进步, 我感到非常欣慰。经过三年的努力, 她于2010年考入湖州某高等学校。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 她妈妈特意打来电话跟我说:“王老师, 谢谢您, 没有你就没有我女儿的现在。”我说:“不用谢我, 这是你女儿的努力结果, 我也感谢你们, 成就了我作为一个教师的最大心愿。”

五、个案教育过程反思

1.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才能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

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环境中, 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 施展自己的才能。我认为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他们成长的阶梯, 社会是他们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此案例中, 由于三者的不和谐、不统一, 导致该生封闭、孤僻、自卑、自怜的性格特点。

2. 关注细节, 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动态。

班主任工作细无巨细, 在此次事件中, 幸亏同学间关心和帮助, 从晓玢的突然变化中:衣服穿着变了, 手上多了一块手表, 抽丝剥茧, 及时发现问题, 圆满解决。

3. 热心关注, 感情和理智相交融。

教育人的工作实在是一件感情和理智相互交融的工作。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 或者对学生表达关爱之情不得体, 就难以赢得学生的信赖, 难以解除他们与同学交往和在学校生活的障碍, 难以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去关心他人, 欣赏他人。此外, 如果对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行为问题缺乏敏感性、洞察力、理解力, 就会错失许多帮助学生进步的时机。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 如果对学生能多点理解、多点关爱, 多份宽容, 则它又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工作。最初对晓玢同学的表现原因分析, 带有很大的猜想成分, 后来证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 这对于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最后晓玢能幡然悔悟、立志做个好学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身为人师的快乐。

4. 宽容理解、真诚施爱, 抓住教育时机。

当学生们有了缺点、错误时, 不仅要适时指出, 促其改正, 而且要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谅解他们所犯的错误;允许他们在犯错误时有及时改过自新的机会。当他们受到挫折时, 我们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思想,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让他们及时摆脱失败的影响, 轻装前行。不护短, 不溢美, 真诚相待, 严格要求, 使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意]Amicis, E.D.原著.田俊改写.爱的教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3.

[2]缪水娟主编.教师角色转变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3]娄亚文主编.爱满天下——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6.

[4]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8

【关键词】留守幼儿;个案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幼儿,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者其余亲戚代管,这些与祖父母共同生活的幼儿行为表现有很多偏差。

一、留守幼儿行为表现

有一留守幼儿—男孩,四周岁,该幼儿父母均外出务工,由爷爷入园后由爷爷奶奶接送,由于爷爷奶奶所持的是 “人大自巧,狗大自咬”的教育观念,导致了该幼儿入园后的行为表现均不同于其余幼儿,现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差

根据教育部2012年10月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目标中要求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可是该幼儿的具体表现是:吃饭前的洗手他经常趁老师不注意插队、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弄得旁边的小朋友满身是水,吃饭不但挑食还霸食,几次观察都发现他把不吃的食物悄悄地送到别的幼儿碗里,再把他想吃的从别人碗里舀到自己碗里的不良行为。午睡时故意影响周围幼儿,对全班幼儿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攻击性强

在幼儿园,我们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玩具大家一起玩,图书大家一起看,可是只要是他喜欢的玩具、图书,他就会采取抢、抓、打、咬等强硬的方式把他们占为己有。

3.逆反心理严重

据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的逆反期分别出现在3~5岁和12~13岁两个成长阶段,3~5岁为“第一逆反期”。适度的逆反行为可以释放不良的情绪,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过度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是这个男孩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还做出强烈反抗的言行,嘴里一声“哼”,行为上用“扭头”“撅嘴”等表示对老师批评的不满。

二、留守幼儿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1.祖父母溺爱

目前,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投入到看管孙辈们的行列,由于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老人生怕孩子出一点差错遭儿女怪罪,所以在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

2.祖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低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们的教育观念陈旧,与现代教育的差异较大,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大多数祖辈人受教育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狭窄,没有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3.居住环境复杂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在留守幼儿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有部分幼儿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很低,居住人员复杂,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习惯,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多弊端,让年幼的孩子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父母的补偿心理

留守幼儿的父母由于长期在打工,心系着孩子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因此,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幼儿成长的全部需要,来自于心灵的关爱才是幼儿成长的真正需要。

三、留守幼儿的教育策略

1.与父母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中,让家长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交给长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虽然不能时时陪伴幼儿,但是要定时或不定时的用电话与幼儿沟通交流,多关心幼儿做什么、想什么,了解幼儿有什么需要,另外家长要及时的与教师沟通,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2.向幼儿祖父母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祖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中,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他们年老体弱,与幼小的孩子存在“代沟”。教师要多与祖辈们沟通交流,告诉他们时代不同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孩子们头脑灵活,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3.做好留守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不但要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留守幼儿则没有享受到这样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用亲情般的关爱,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情感投入,在教育活动中让他们担任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多和他们交流,让其有话敢说,把老师当做倾诉的对象,让他们在幼儿园不孤单、不寂寞,把幼儿园当成乐园,让留守的日子因老师父母般的关爱而充满快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编.云南基础教育处翻印.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M],2012:10

[2]周旭.回到原点重塑幼儿教育[M].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之识[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3]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2001:7

上一篇:分香蕉说课稿下一篇:逆境中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