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2024-11-01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通用8篇)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1

文章标题:乡镇级卫生院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卫生院17所,卫生系统现有医疗机构总共27个,在职人员557人,其中卫技人员441人。固定资产3555万元,业务用房面积32424平方米,专用设备总值978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54万元。年诊疗人次34万人次,收治病人15673万人次,业务总收入4398万元,约占全市的21.7。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基础设施差:主要体现在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简陋。由于历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部份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乡镇卫生院平均专业设备总值不足6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专业设备不足10万元。河、石望、马水等卫生院至今仍未能配备如B超、心电图、血球计数仪、尿十项分析仪、洗胃机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陂面、河口、永宁卫生院的检验室只能开展三大常规检验,大部分医疗设备都已陈旧过期。全市17所卫生院中仍有5所未配备救护车。医疗用房严重不足,河卫生院、马水卫生院只有750平方米,石望卫生院只有800平方米,双滘卫生院1300平方米,永宁卫生院1342平方米,松柏卫生院1480平方米,已不能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求。更需指出的是全市卫生院至今仍有1万多平方米危房,约占业务用房30。

(二)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据统计,441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5人,占1.1;大专85人,占19.27;中专179人,占40.5;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员172人,占39。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1人,初级职称361人,分别占卫技人员人数的1.1,15.8和79.5,边远山区及镇域经济较差的卫生院情况更令人堪忧,河口、马水、永宁、双滘、石望、河等卫生院卫技队伍中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科目大部分人员都是无学历的“半路出家人”。中高级卫医技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业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卫生院卫技队伍结构差别很大,卫生院之间业务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春湾、合水、潭水、八甲、三甲、双滘、圭岗、岗美、松柏等9所卫生院可靠本院技术力量独立开展普外、骨科、剖腹产手术及内科危重症病人诊治,永宁、河口卫生院只能开展简单的普外手术(如疝气、阑尾炎、胃穿孔修补手术),其余6所卫生院仅靠本院医疗技术力量不能独立开展普外手术。另外,由于近年来忽略了卫生院中医药队伍建设,目前本市只有春湾、合水、潭水三间卫生院能开展中医医疗业务。2006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有春湾、合水、潭水、岗美、八甲等5所卫生院,200-299万元有圭岗、松柏、三甲等3所卫生院,100-199万元有附城、双滘、河口、永宁等4所卫生院。年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有陂面、石望、河、马水、春城等5所卫生院。各卫生院年业务收入的不平衡加重了卫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卫生院之间的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待遇差异,造成“恶性循环”。

(四)部分卫生院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卫生院院长都是从临床医务人员选拔出来,未接受管理知识培训,不熟悉管理工作,缺乏经营理念和办法,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导致部份卫生院管理紊乱,甚至有跨执业范围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一)采取各种办法,稳定农村卫技人员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1、采取倾斜政策,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技术带头人。

2、严格卫技人员准入制度,临床医生进入镇级卫生院原则上要大专以上学历,可采取考试考核办法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3、加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立足本市二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实行定向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推进整体素质提高。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建设,应适应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农民医疗卫生的需求,不应该是医院每所齐头并进的建设,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医疗卫生需求和承受能力,并顾及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分别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确定侧重项目,配套项目,或完善其功能,或调整其功能,或侧重强化其某方面功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卫生工作的功能。

1、把握“两基”方向。卫生院的功能是基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不能把卫生院办成医院。

2、适应小城镇发展,办好中心卫生院(一个地区的医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2

1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建立健全国家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的体系

卫生监督管理体系是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部门的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是指那些能够实行我们国家制定了的相关的卫生法规以及法律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医疗服务工作的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共卫生秩序以及促进经济我国社会进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地方出现的“疫苗”事件、“阜阳奶粉”事件以及“苏丹红”事件等恶性的安全问题,通过电视、报纸、新闻等传播的媒介在国内传得铺天盖地,相关的媒体报道也是连篇累牍,这已充分的显示出了人民群众现在对公共卫生事件有高度敏感性,表明了社会的各界人士对人民的健康问题具有极大的关心与关注,同时这些事件也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加强对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督力度和加强管理,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那些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同时,食品安全事件、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疾病更是经常地发生,现在国内的医疗服务市场还是比较的混乱,非法行医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是非常的猖獗,出租科室以及非法外包科室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医院中还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尽快高效的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国内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大卫生监督的执法力度和强度,充分的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安全。

1.2 尽快的建立并健全国内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非常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国内的相关的卫生监督的执法的工作被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国内的卫生工作的监督执法的水平离国内群众的迫切具有非常大的距离,尚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在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的卫生监督执法的发展水平是极其不平衡的,卫生监督执法存在非常大的薄弱的环节;二是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道德和品质能力无法适应执法的要求,在基层的工作中表现非常的突出;三是执法运行的机制不够健全、长期以来卫生监督体系的不完善、监督的职能不够明确、造成执法工作的条件差,保障的政策落实不到,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执法的能力不高以及监督的效率很低。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2 我国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和改革

对1987年之前我们国家的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改革开放之前卫生监督工作学习前苏联的模式,是有国家的卫生防疫机构实施行政业务管理执法,技术的指导、以及履行技术服务等职能,国家卫生法律建设不全,主要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卫生行政规章制度,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的法律以及法规。

2.1 改革开放之后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正好为卫生监督管理的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在1995年发布的《食品卫生法》中有了具体的规定,进行卫生监督执法的主体是国家的卫生行政部门,这意味着国初步形成了卫生监督法律体系。之后又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以及《职业病防治法》等将近20部法律法规,卫生监督工作进入法制管理阶段。同时我们国家还成立了一直专职队伍,形成了医疗服务、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以及职业卫生的监督监测的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监测工作。

2.2 国内的卫生监督体系改革与完善的阶段

1996年中国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开始了卫生监督体制进行改革前奏,卫生监督体系慢慢的从卫生防疫系统中分离出来,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组成了国内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框架。在2000年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其规定要遵守依法行政、政事分开以及综合管理的原则,抓紧时间调整国内卫生资源的配置,要完善和理顺现行的卫生监督体制,还要建立、行为规范、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程序明晰办事高效、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制。在2005年至2006年期,国家的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的意见和若干规定,对我国的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管理和设置、建设标准、要求、职责、原则以及技术能力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要求。

3 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还很不完善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全国的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力度已经不断地加快,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但同时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利因素,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深入,在省、地市、县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中,执法主体仍没有解决,机构设置不到位。各地区的卫生监督机构单位的名称、行政级别、内设部门人员管理等全都缺乏规范和统一,引发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不确切,各地区的卫生监督机构的权利大小不一样,使得监督和检测的分工变得模糊。这些情况的存在反映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自我防护意识差一方面是由于领导阶层不重视,即使理论上有依法行政,但现实中对那些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卫生监督执法部门的不够重视,有的出现了限制和阻碍,国内的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卫生立法工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各方卫生法制观念淡薄,生产经营的业主只是应付检查,而且上岗的人与消费大众的卫生水平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差。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高。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对卫生监督人员的规定是在2000年时按人口比例规定一万人要有1.5个卫生检查员,然而各地区的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配置不足较为普遍,在基层尤为突出。这种结果是多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国内的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使得国内的卫生监督职能没有及时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卫生监督专业人员学历与职称偏低、专业比例不合理。其必将导致工作量负荷加大,从而使卫生监督工作出现监督覆盖率低、工作质量不能保证,监督频次减少等现象。卫生监督机构的办公用房问题依然突出,经费来源差别很大,大部分存在财政保障不足情况。国内的卫生监督执法的装备不足卫生监督工作的最基本工具是进行卫生监督的取证器材以及现场的快速检测设备,这些对于提高卫生监督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提高国内的卫生监督的执法水平以及在一些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不足,检验监测器材设备陈旧落后,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短缺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监督监测目标,严重影响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

4 对策与建议

4.1 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卫生部门对国内建设卫生监督体系有具体的规定,明确的路线,最重要的是怎样实施。作者认为要完成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任务,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把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统筹考虑,解决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其次是获得政府以及有关的部门的大力支持,为进行卫生监督改革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主要是卫生监督部门获得相关的编制和资金支持。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统筹规划、要把卫生监督体制边改融入工作日程,卫生监督机构设置的合理、健全运行机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卫生部门监督机构也要确实发挥能动性,积极促进卫生监督体系发展,为保护人民身体的健康、构建和谐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出积极地作用。

4.2 增加卫生监督人员规模,提高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3

绩效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上讲,绩效管理关系到员工个人绩效回报,又关系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有序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绩效管理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组织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及整个组织能否和谐、健康发展[1]。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以较快发展,在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框架下,社区卫生服务依然是基层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入绩效管理,提高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效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主要做法和成效

1.1多元舉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

济南市原来无街道卫生院。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济南市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了多元化举办格局,主要形式为:省医院举办、市医院举办、区医院举办或转型、行业举办、企业举办或转型、高校举办、街道举办、个体举办,被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的“八路军”。截至2008年底,济南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2所,其中中心67所,占规划数的77.01%;站115所,占规划数的78.77%。

济南市积极推进“十统一”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按照中心20万元、站10万元的标准,通过 “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的机构,给予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市已有16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达标验收。“十统一”的开展不仅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在形象,更强化了其内涵建设,规范了服务行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如,在“统一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方面,年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制定工作计划,上报健康教育责任人和设备配置情况,并绘制健康教育网络关系示意图。同时每一次开展集体健康教育活动需要记录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讲课人、活动内容,同时拍摄有时间显示的健康教育照片,以备考核。在“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方面,统一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服务承诺、服务口号、服务誓言、服务规范文明用语,打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建立了一支亲民惠民的天使队伍。

1.2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绩效考核

2006年济南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14类21项公共卫生项目进行成本测算,人均公共卫生服务成本15.01元,按照服务人口15元的标准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济南市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A、B、C类,A类为必需项目,全部纳入政府购买范畴;B类为特色项目,逐步纳入政府购买范畴;C类为拓展项目,政府给予酌情奖励。同时,济南市强化绩效考核,制定了《济南市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卫生项目考评表》,将A类项目和部分B类项目建立考评指标,标明每个项目的分值,明确考评办法及扣分标准,将考评结果与政府经费补助拨付直接挂钩。

在政府经费投入的推动下,在绩效管理的规范下,济南市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推进,服务功能得到加强。一是加强健康档案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根据所住区域使用不同颜色不同标识进行标注,以便方便、动态管理。二是注重儿童智能发育干预。不仅编制了《0~3岁儿童智能发育社区干预手册》,而且绘制了《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0~3岁儿童不同生长时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程度、语言能力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绘制成曲线图,如果儿童测试成绩不能达标,将加强智能干预。三是完善残疾人康复网络。建立社区医护人员-康复训练员-三级医院组成的三级康复网络,康复训练员由残联下派人员承担,主要负责信息登记及指导工作。通过康复网络建立,为残疾人提供有效、可及、连续的服务。

1.3实施医保优惠政策,引导居民就诊流向

济南市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和门诊规定病种(济南市将35种疾病确定为门诊规定病种,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定点范围,目前,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纳入医保定点范围,11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纳入门诊规定病种定点范围。医保部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实施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 一是取消门诊规定病种的起付标准;二是个人自付比例在原负担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三是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家庭病床的起付标准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50%执行;纳入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参保人员,可在已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基础上再确定一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一个医疗年度内不得变更。城镇居民医保启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也享受优惠政策: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不超过200元的部分,由基金按照20%的比例支付;住院或门诊规定病种,起付标准按照最低标准200元,报销比例按照最高比例70%执行。医保政策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显倾斜,引导社区居民的就医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纳入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参保人员。据2008年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常规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人次数为299.6万人次,2008年为397.3万人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多元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格局引起管理体制上的难题。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不同级别、不同行政单位管理,因而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一是省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省级行政单位管理,市卫生局管理权限较小,协调难度较大。二是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法人主体,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较大。三是企业办、高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境尴尬。突破服务群体的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服务更广泛的社区居民,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管理权,服务量增加、服务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2.2政府经费补偿尚不充足

首先,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标准有待提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量的增加、服务项目的细化,服务质量的提高,按照服务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补助公共卫生经费,已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其次,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尚需加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推进,部分单位设备配备经费不足,影响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据调查,济南市人员培训经费尚不充足,占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总额的比例不足2%。最后,房屋租金补助几乎空白。 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用房屋大多数租赁,且租金多为机构支付,机构主要通过开展医疗服务等支撑,最终转嫁到居民身上。济南市政府除槐荫区每年投入5万元,其他区没有任何补贴。

2.3人才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人才问题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尚未建立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的机制。山东医学院校较多,但是医学毕业生首选进社区的比例并不高,济南市尚未建立利用户口、编制、工资、福利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社区的机制。二是岗位培训与岗位职责需求衔接不紧密。访谈发现,当前国家及一些机构组织的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人员多,主要涉及基本医疗的内容,一些社区医生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此类培训对于他们意义不大,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看,他们更需要服务理念、服务管理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三是人员编制不足。济南市没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方案,现有人员编制主要通过医院内、企业内等内部调剂,不能满足工作职能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2.4医保政策尚待研究完善

据调查,医保部门对门诊规定病种病人实施优惠政策引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规定病种病人的急剧增加,2008年增加了46%这也引起医保资金的超额支付,2008年增加了2亿。为了控制医保资金的快速增长,2009年医保部门为门诊规定病种病人的单病种设置了人均统筹定额标准,每年每人综合定额标准为2600元。访谈中,卫生行政部门及社区居民对此项政策的实施表示不满,希望医疗保险部门调查研究资金超支的真正原因,并结合医保资金量及居民健康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3讨论和建议

3.1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

在现有发展阶段,济南市不同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济南市不能“一刀切”,应该深入探索多元化办社区模式,调动多方积极性。一是探索“剥离”方式。对于依附在原隶属关系,而无发展前景和动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试点探索举办主体的转换;二是探索非政府办模式。济南市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法人地位带来的问题,如建立二级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账户。三是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多元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如加强社区内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的协调管理作用;整合区域内残联、计生等资源,并与医疗救助紧密结合,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入大社区建设和管理中。

3.2完善社区卫生发展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离不开各项政策环境的支持。一是房屋问题成为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难题,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房屋补贴,而且需要转换角度,多种措施并举,如将社区卫生体系建设融入大社区建设中,由街道办事处解决房屋;或者在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区域,由政府协调置换公房,解决社区卫生用房问题。二是完善医保政策,持续引导“门规疾病”在社区。门诊规定病种的单病种设置人均统筹定额标准问题需要医保部门认真调查论证、查明原因、核算成本,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分类管理,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满足居民就医需求。三是法律保障问题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3加大社区卫生经费补偿

当前济南市应该增加基本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预算,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济南市应该根据公共卫生的深入开展,重新核定成本,建立稳定增长、动态发展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机制。据调查,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市财政,占總经费投入的2/3。省、市、区财政应该根据各自的实力建立分级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各项补偿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应该充分利用省内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在培训方面,既要结合社区卫生功能定位,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相关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又要针对不同的社区医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培训,节约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在吸引人才方面,利用户口、编制、进修、工资待遇等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进社区,通过完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的机制,真正建立一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在人员编制方面,政府应该协调编制部门实地考察、核算编制,以稳定社区人才队伍,并满足工作需要和居民需求。

总之,济南市作为我国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试点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也探索了积极有益的经验。随着医药卫生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济南市应该抓住机遇、试点改革、稳步推进,在政府投入、政策支撑、理顺体制和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社区卫生发展走在我国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陈波.我国企业实施战略型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08,(17):52-53.

[2]董瑞婷,乔占军.我国实施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障碍及其可行性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3):85-88.

[3]景琳, 李玉强, 张媚等.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42-44.

[4]马进,孔巍,刘铭.我国卫生服务系统绩效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2):7-9.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4

【关键词】医院、基层、放射科、线、影像、发展、设备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射线开始,在1896年射线便应用到医学上来,至今放射技术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研究下,如今在放射领域已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如ct、mri、超声波

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国家基层卫生院中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赶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医疗设备和放射技术人员方面的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放射科的器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缺乏是普遍现象。笔者自大学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乡镇医院从事放射工作,在通过我平时的调查和总结,再联系自己的亲身感触,想就我生活的周围基层卫生院放射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

1.1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里对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起了新的住院大楼,但是基本上都只是供临床科室使用,而且多数基层医院的放射科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角落,这样虽然像是考虑到了射线的危害性,但是却没有去考虑它对工作人员真正的危害性,即使个别医院的放射科是设置在新建的房子内,但是在装修质量上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只能勉强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这样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来说是有很大潜在危害性的,从而也就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现在在我们周围的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从事放射专业工作的。而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同时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并不是指非专业人员不能从事放射方面的工作,而是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学的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3放射设备落后

目前,随着世界医学影像学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放射数字化的建设亦早已兴起,而在占全国75%左右的基层医院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和医院中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医疗服务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而怎样合理使用各种医疗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作为从事影像工作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一般仅有1台200~500ma常规线机,很少有自动洗片机,而用这种常规的普通线机摄影时,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而且这种机器的维修率也比较高;大量胶片的储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在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r,dr,mr,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4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这是由于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5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够

自1972年起,以ct问世为标志,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而在基层医院中,因为平时的病人数量有限,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情况,辅检科室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上相对不及临床科室,所以在建设发展方面有时候容易被领导忽视。而我们现在在医学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的明朗。笔者曾经实习的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甲私立医院,但是谁能想到,这家医院所配备的影像设备中有2.0t的mri、64排的双源ct、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新一代陀螺刀肿瘤治疗仪等等,这些却是国家许多三级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上的呢!因此它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它的综合效益也非常好,年收益近两亿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这些医院都像它来学习,但是它肯定有我们值得来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2基层放射科的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放射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安于现状。但是放射学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如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将不利于医院在放射学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辅检科室就犹如临床科室的一双眼睛,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快基层放射科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2.1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就是希望首先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在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上所存在的困难。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只要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如今,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院也专门为放射科室建设了新的线机房,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医患的身体健康安全;各种影像设备也得到更新换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对各种疾病诊断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对影像设备更新的时候,也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上级卫生系统也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而这些在基层医院都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我们市今年就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在编人员,所以我们相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

2.2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医疗质量及服务上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应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习惯,并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学及技术交流在实践中获得实用的技术。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短训班,因为短训班要求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短时间内解决临床中一些问题,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定期到上级医院专业进修,这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继续教育方式,可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3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经常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接受再继续教育的重要机会。因为许多学术交流会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以及当今社会医学界发展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在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更是十分的迅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关注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专业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加强与当地上级医院的联系,并得到上级医院在业务上对基层医院的支持。搞好与当地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有利于我们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2.4提高科室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经济收入

只有尽力去更多地开展各项业务,很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而在利益分配上偏向工作劳累风险大的人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科室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室及医院作出贡献者进行奖励。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时下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以影像学的发展速度,对提升医院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对一个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基层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基层医院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基层医院的影像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点,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

如今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客观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必须计算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换句话说:数字化是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将现在放射科的常规线模拟成像水平转变为pacs是基层医院放射影像科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在应用pacs以后,通过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避免以往胶片存储影像资料而引起的影像毁损等,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显、定影液、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应用pacs,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通过pacs的使用,可使放射科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总结;通过pacs可及时了解整个放射科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量及完成情况、积压项统计数据及每个员工的工作状况。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便于跟踪管理。数字化放射系统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多用于微型、小型的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基层医院的放射科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基层医院一定要更新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建设有基层医院特色的数字化放射学,同时加强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小结:由于笔者的社会阅历及知识有限,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作此文是希望在随着我国一系列新医改方案实施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能在各方面得到一定提高和完善。总之,二十一世纪医疗界的竞争,早已不单单只是临床方面的竞争,而医学影像科室的发展在竞争中所起作用却是拥有着巨大潜力等着我们去挖掘。我希望基层医院也能从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来提高医院的整体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5

白婧榆中县清水驿乡卫生院

【摘要】:正明确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是1881年德国学者汤尼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的一群人组成,这些人关系密切,守望相助,防御疾病,富有人情味;社区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共同体,是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社区一词由社会学家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共同体 家庭 世纪年代 健康教育 德国 儿童 结合 危险因素 卫生环境

公益性:

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其他康复等服务都属于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

主动性:

大医院的医生是等病人上门,而社区卫生服务则是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为公众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全面性:

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除了病人以外,亚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

综合性:

社区卫生服务则是多位一体的服务,除了基本医疗外,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连续性:

居民从出生到临终,社区卫生服务全程都提供服务。

可及性:

社区卫生服务开在居民家门口,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居民看病比较方便。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药品是基本药品,技术是适宜技术,价格比大医院要低,这种服务是居民能够承担得起的。

社区卫生服务治五种病

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是治小病、多发病、常见病、慢性

病、未病——预防疾病。

三个基本点

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功能要做到三点,一要以维护群众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二要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小病”,并对“大病”能够及时转诊。三要采取适宜技术和药物,既保证疗效又做到费用比较低廉,低收入者也能承担得起。

预防服务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防控。一是传染病的预防即社区一般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二是非传染病预防即一般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是指隐藏在“健康人群”内的,且能突发严重卫生问题的监测预防。

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

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很多卫生问题通过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解决。

三个工作重心

以健康为中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确保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是政府、社会家庭面临的新问题。因为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如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社会文化因素,医疗保健制度、疾病等。如何鼓励和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和残疾,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最佳的生活环境,是对政府、社会以及卫生部门的新挑战。

以人群为对象除了医疗就诊外,还要维护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如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居住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是以社区所有人群的利益和健康为出发点。

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社区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内的每个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和经济关系,以及相似的行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等。因此,在健康问题上存在着相同的危险因素,有了社区医护人员干预,可事半功倍。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级保健

各种类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是基层群众同医疗卫生部门接触的第一步,他们应该充分了解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提供基本的预防、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综合性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就其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和疾病类型,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就其服务内容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其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就其服务方式而言,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

(三)持续性服务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人员要主动关心社区内所有成员,对各种健康问题,无论新、旧、急性或慢性,从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到机体最初出现功能失调、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康复的各个阶段,包括病人住院、出院或请专科医师会诊等不同时期,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四)协调性服务

社区医生的职责是向病人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这种服务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社区医生应当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家、以及家庭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情况,并与之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以便协调各专科的服务,为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医疗服务。

(五)可及性服务

可及性或方便性是社区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

1、价格可及;

2、地理位置可及。

【参考文献】

[1]

[2]

[4]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6

摘要: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成就;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贫困人口(2365万人)的比重为49.5%。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实施的好与坏,是与民族地区贯彻的情况紧密相联的。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多更特殊。特别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医疗卫生,因此,本文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及其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相关医疗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这些举措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以前“生病找巫医”的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医院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而在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上,多数地区也达到了中央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所作的要求,农民看病普遍反映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许多情况表明,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任务。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从2008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这些重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小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在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民族地区的参合率是很高的,说明民族地区的农民对这一制度也是报着支持的态度,农民的支持才是政策颁布和继续更好的实施下去的根本保证。

2.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对于重大疫情的预防上,民族地区突出了宣传上和疾病防疫机制的力度,在宣传上有的民族地区也利用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开展了有效的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农民对重大疾病的防疫和基本应对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对民族地区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地方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改水、改灶、换粮、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3.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在家自己找人分娩的比率减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大大加强,使农民的保守生育观念有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了明显改观;而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妇女常规检查,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

总之,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稳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确保了医疗卫生根本的主体――农民,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农民健康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

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建国以后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保健网,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导方针下,直到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创立使农村卫生保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冲击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的人、财、物等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合作医疗纷纷解体,二是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逐渐扩大。

近年来,政府针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效率低下、医疗机构不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医疗市场结构等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和恢复合作医疗,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也明确了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这些政策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健康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依旧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经常发生。从长远看,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民族地区农民本身受益的情况来看

虽然农民的健康状况在整体上较以前是有所提高,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率也几乎是100%。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根据这些,即断言这一次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将会不同于20年来政府所屡次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命运,似乎还为时过早――少数地区,参合率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们开始失去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那么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三个不同时期出台的方案,遭遇到的几乎是同一障碍。如何保持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感?如何才能让农民从中真正享受到权和利?

2.从政策的实施上来看

近10年来,中国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方案屡屡出台,但能落实的不多。例如,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共7个方面25条,其核心思想,是为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而要在网络、队伍,体制、制度四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关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占3条。但3年多来,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这个属于增量的制度被设计并实施了,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等政策条目基本没有落实,甚至连落实的措施都没有,这就无疑使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3.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归管上来看

最近两年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民合作医疗大力支持,不断地投入,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缺乏治理与规管的情况下,投入越多还有可能会越背离政策目标。例如政府近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直接投资,但是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名存实亡,村医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体户,依靠以药养医的收入维持生活。至于乡镇卫生院,在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市场的状况下,只顾投资房屋设备,不顾农民健康利益,造成运营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有关部门只是宣称政府投了多少资金给农村,却未见对这类明显违背政策目的和目标的情况予以纠正。

针对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这里提出几点初步的建议。

第一,要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得到农民的信任。农民的权利问题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些地区的政府担心筹集到的钱不够用,在制度设计上复杂一点,模糊一点,执行起来也可以“灵活”些;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公共政策设计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然而,和完全依赖国家行政权力推行的其他政策不同,合作医疗的基础,是农民的合作与信任。给农民设置门槛,就是给合作医疗的推进设置门槛。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简明扼要,使农民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一目了然,从而增加农民的信任感。哪怕一年只要交10块钱,这10块钱也应该花得明明白白,公平合理――只有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能够让他们信任的政策,才能使合作医疗摆脱“无人合作”的尴尬境地。

第二,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所辖地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地谋求经济增长、谋求政府财力的增长以及乡村面貌的表面光彩上,而对农民真正谋福利、公共卫生服务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却视为不必要的投入。而假如农民的健康状况恶化和长期不能获得起码的医疗健康服务,势必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创建和谐健康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必须祛除旧的价值观念,转而向服务型政府靠拢,不仅关心经济的增长,也着眼于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和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从而构建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医疗卫生制度因地制宜,在承认地区差异和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比如,发达地区农村可以逐步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广大中部地区,在有条件的乡村推行合作医疗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性选择;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免费的简易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3]民族地区则在以上基础上,结合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得更加完善。比如,通过正确把握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方面,结合民族风俗及特色,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能动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一面。

第四,民族地区公共卫生财政调配支出合理化,同时完善资金监管体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部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被迫创收,使卫生院、防疫站等把把主要精力都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轻视疾病防疫、保健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造成了民族地区卫生安全的隐患,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的顺利开展。但是,也并不是政府加大投入就一定能使农民真正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国家投入巨资,关键要“专款专用”,确保相关资金真正用到农民医疗消费上,千万杜绝部门分割,只争钱、争权、争利,而不承担责任,理顺治理的关系做到“主体明确,权责分明”。

第五,建立基层政府、农民组织与医疗机构三方构成的乡村医疗合办体,增强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以乡村医疗合办体所提出的防治结合、大(病)小(病)结合、以互助保险为主干的成套方案,在政府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下就可以实现整体购买医疗机构的全套服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就可以充分代表参保者的利益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协商,为参加合作医疗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实现用需求策略来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供方诱导需求格局。同时放开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增强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替代性,以竞争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卫生院现状及建设规划 篇7

1 现状

1.1 派出机构建设现状

目前,慈溪市卫生监督所成立派出机构共12个,占全市建制数(3个街道、15个镇)的67%,其中宁波杭州湾开发区卫生监督任务暂由慈溪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管理。在工作机制方面实行“片警制”原则,即具体路段(乡、镇)的管理职责落实到每个卫生监督员。同时实行AB岗制,即A岗人员不在岗则由B岗人员代理,并在公开栏上公告方便群众办事。派出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财务、车辆装备及业务工作目前由市卫生监督所统一管理(除一镇三街道外,即龙山镇,浒山街道、白沙路街道以及古塘街道)。在硬件建设方面,为每个派出机构配置1辆执法车,办公用房采取市、乡镇两级政府统筹解决,并按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将其功能划分为办公用房、卫生监督业务用房以及辅助性功能用房。仪器设备配置方面包括食品卫生现场监测箱,应急包(各类应急资料、文书),现场快速检测设施(包括中心温度计、有效氯测定、农药残留测定等)设备筹备充足;取证工具配置方面有每个派出机构一台数码相机;办公设备配置方面每个派出机构有打印机1~2台,复印机1台,台式电脑每人一台。硬件建设方面基本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1.2 派出机构人员情况

慈溪市卫生监督所现有编制数109人,实有卫生监督员98人。其中,在派出机构工作人员达到全所人数的58%,超过半数。近几年大力进行招录工作,自2008年招聘本科及以上共24人,包括预防、临床、卫生事业管理及计算机专业人才,其中将2009年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配置到各派出机构,将工作重点下沉到基层,将技术力量分散到各派出机构。

1.3派出机构工作开展情况

自2002年市卫生监督所从原卫生防疫站分离出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监督机构用房一直相当紧张,影响了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开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与乡镇、街道政府协商,在2008年,慈溪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中心城区街道和龙山镇卫生监督体制的相关改革,提出按辖区每万人服务人口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标准进行配置,其中人员分配招录工作以卫生、人事部门为主,镇、街道配合。随着改革深入进行,市卫生监督所加强因地制宜、强化属地管理,切实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大力抓紧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关系人民健康的监督检查。当前已形成监督重心下移、在经常性卫生监督、专项整治、举报投诉、行政许可、卫生保障和法制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 工作成效

2.1 监督工作重心实质性下移

根据《宁波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全市卫生监督工作基本达到纵向横向全部监管到位,根据设置原则,派出机构平均达到5人(包括驾驶员以及档案管理助理),配置高学历人才进行基层卫生监督工作,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从软件建设均稳步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半径明显减少,有利于及时、到位进行卫生监督工作。

2.2 卫生监督覆盖率明显提高

建立派出机构,更加有利于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从餐饮单位到学校卫生,均实现70%以上覆盖率,医疗机构监督检查频次有明显提升,通过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可以扩大监督覆盖面以及提高监督检查频次,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2.3 举报投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建立派出机构,可以使得举报投诉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更加及时和迅捷,本着高效原则,派出机构的卫生监督员可以迅速赶往事发现场,在最短时间内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避免了因为路程原因所导致的时间延误现象。2009年举报投诉及时处理率达100%,接到举报投诉电话或网络留言后均能够及时处理到位。2.4重大活动得到有效保障慈溪市重大活动开展,市卫生监督所进行饮食保障等相关工作更加高效,2009年至2010年,重大活动保障44次,其中90%以上都是通过派出机构的行动来进行保障工作,从而使得市重大活动公共卫生安全工作开展顺利。

3 存在问题

3.1 纵向横向联络通畅性较弱

卫生监督总所与派出机构纵向联络设置有联络室,目的是为了促进联络高效便捷,以免发生因联络不及时延误工作的现象,但是还会出现一些因联络而发生的问题,例如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紧急联络变得比较脆弱,若是联系不到或者信息没有及时传达,则会造成政府及群众重大损失。派出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足,导致出现类似问题不能及时采取合理方式快速解决,也没有提供一个良好平台来进行共同交流。

3.2 高学历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高学历人才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特有的优势,根据目前情况,近半年时间中派出机构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有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出现明显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水土不服”,学校生活和实际工作相差巨大,很多人还处于熟悉阶段;其次是新进人员不如常年工作在卫生监督第一线的人员,工作经验尚浅;再次是派出机构的学习氛围不足以提高新进人员在岗学习的内在要求。

3.3 管理细节尚需加深

市卫生监督所编制109人,正式编制职工已达98人,相对来讲已是较大的机构,组织结构属于扁平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少的管理层次,但管理幅度较宽,如此形式的派出机构设置则会加重领导与权限方面的压力。故需要在管理细节深入,持续做好与驻地政府、派出机构的协调沟通,从而避免出现内部矛盾,整体性促使卫生监督机构朝有利方向发展[2]。

3.4 执法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快速发展

每派出机构平均不足4名卫生监督员,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卫生执法人员所接受的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很少,远不能达到综合执法的能力。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理论学习,积极为保障人民健康努力

设立派出机构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广泛覆盖监督范围,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这是设立派出机构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要进行理论学习计划,将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防治、防护知识学习到位,认识透彻,还要通过开展多次讲座使每名监督员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从而更好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4.2 加强派出机构的纵向、横向联系

派出机构的横向联系作用十分明显,只有通过联动性的加强,才能吸取足够经验完成各种突发事件的沉稳应对,因为卫生监督的特殊性,必须加强与教育部门以及城管部门的联动性,这样才能够为学校卫生以及小餐饮等方面的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需要加强卫生监督所与派出机构的联动性,及时弥补扁平型组织机构的缺点,才能使得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整体性得到最优化的发挥。

4.3 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特点,促使转型更好发展

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招录人才,市卫生监督所职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69.21%,其中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为8.79%,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所具有很好的人才基础,根据卫生监督特点,需要将其学尽其用,不仅需要在数字方面达优,更要在专业素质方面达优。派出机构具有基层性、群众性等方面特点,如何发挥高学历人才的影响以及作用,则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渐体现。

4.4 促进派出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

根据《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以及《宁波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等标准加强派出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依据《浙江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意见,应将派出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和日常运行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不足部分则由乡镇或者街道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4.5 充分利用学科组优势,提高派出机构整体实力

市卫生监督所自2008年成功设立慈溪市职业卫生学科组并申报成为慈溪市医学重点后备学科以来,已依托该平台主持、参与宁波与慈溪市级相关课题6项,并多次组织学科组成员参加培训、交流,使所卫生监督员不仅在业务方面熟练,而且时刻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卫生监督事业。在三年建设届满之时,更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提升派出机构的整体实力,将贴近卫生监督实际情况及时转化为技术及经验,通过技术平台总结经验,形成适合慈溪市特色的卫生监督方式。

参考文献

病房手卫生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手卫生依从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0-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为了探讨病房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我院采用院科两级手卫生检查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抽取本院病房1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从2013年6月-2013年12月对某医院10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其中医师44人,护士56人。通过自查与督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00名医护人员中,手卫生情况自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0.9%,护士为89.6%,护士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医生;不同手卫生时机依从率也明显不同:如接触病人后与接触污物后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接触病人前、摘手套后与无菌清洁操作前;手卫生情况督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8.9%,护士为94.3%,依从率明显高于自查。

3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

3.1对医院感染传播环节认识不足:大部分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只重视操作后洗手,但在接触了患者后往往忽略了洗手,没有充分意识到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

3.2 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不能按标准进行洗手,或时间太短,以至于手衛生不合格。

3.3对洗手指证的认知存在误区。比如有的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觉得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无需洗手;接触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前后不需洗手;医务人员在进行同类型的无菌技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往往忽略在处理两个病人之间洗手这一环节。往往操作前洗手率较低,而下班前、喝水和就餐前洗手率往往较高。

3.4工作繁忙是影响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因素。繁忙的工作使护理人员来不及洗手或匆匆洗手,洗手方法不规范,时间不足。

3.5 手卫生设施不够便利,从而限制了手部卫生的依从性。

4对策

4.1应加强全员培训,强化无菌观念和卫生消毒知识,提高认识,使医务人员明白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应通过洗手达到保护患者和自己不被感染的目的。要经常有针对性的开展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渐改变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提高洗手依从率。

4.2 推广普及六部洗手法 科室洗手池上方张贴六部洗手法示意图,由院内感染管理人员和科室质控护士专人负责,示范讲解,督导执行,使人人过关。

4.3 更新洗手设施,装备非触摸式水龙头,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坚持流水洗手;采用消毒卫生纸巾擦手;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使医生在查房、护士在集中治疗护理时方便使用。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院感的环节质控 加强微生物采样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对多次不合格者给与经济处罚,使其牢固树立规范洗手的行为。

5讨论.

上一篇:劳动节关于劳动的主题作文下一篇:9个包含见和眼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