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2024-10-23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通用11篇)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1

大集街卫生院中医科建设规划

2011年是我院中医骨伤科专科建设的第四年,按照我院制定的《专科建设规划》的要求,为顺利完成“专科”建设各项工作,争取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年度专科计划如下。

一、健全建设组织做好年度建设各项工作

成立由院长汤斌、徐国辉担任组长,副院长陈绪文担任副组长,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院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详实可行的年度建设计划。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定全年专科建设工作目标,每半年自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顺利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组织落实和制度保障。

二、紧抓中医特色促进业务发展

始终坚持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专科发展方向;提升科技含量;拓宽诊治范围;紧抓服务质量;推广特色疗法,培养并增强我院中医骨伤科在本地区医疗市场上的核心竟争力,让本地区患者能够更多更好地享受到廉价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通过积极推广中医特色疗法提高中医治疗率和中医治疗参与率,努力增加门诊及住院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使用率,以中医为主、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治疗理念指导并开展临床工作。力争本年度专科住院、门诊及业务收入均较上一年度增长15%,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加速人才培养完善三级梯队

坚持科技建院、人才兴院的一贯方针。始终把专科人才的引

进、选拔和培养放在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的重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专科人才队伍的素质。尤其注重重点紧缺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今年计划培养和引进1—2名专科人才,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医疗骨干、后继培养人组成的三级医疗梯队。

四、增加硬件投入提高诊治水平

今年拟投入60万元购置“CR(X光机)”、煎药机、熏蒸床等设备,改善和提高我院中医诊断条件和水平,以加强中医科的内涵建设,为临床医疗和专科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大集街卫生院

2011年3月20日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2

质控指标的内容描述,包括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和意义3部分。这些指标数据可以反映某一个医学专业的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麻醉专业为例,此次共给出医疗质控指标17个。其中包括各类麻醉方式比例,这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为方便操作,指标还给出了麻醉方式的具体5种分类。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则是一项重要的过程指标,体现了麻醉计划性和管理水平。而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率,则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此次发布的这些质控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管医疗机构水平如何,都可以利用这套工具,对自身医疗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和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员表示,指标将医疗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精细化拆分,提示医疗机构注重医疗质量的过程控制。医院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指标数据,发现医院内某些领域和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改进。

医疗质控工作的目标是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质量差距。建立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应用后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也利于各地对不同医疗机构间医疗质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本区域内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同时,运用质控指标,国家也可以进行地区间和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质量横向比较和分类指导,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3

【关键词】 农村卫生 临床医学专业 办学

1. 乡村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十多年前,农村卫生的最主要问题是缺医少药。现在基层医院最缺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归根到底是缺少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

“十一五”之后(2010年底),全國3.4万个乡镇共设37836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9.4万张,卫生人员115.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7.3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0人。全国59.4万个行政村共设64.8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17.3万人、注册护士2.7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9.2万人(其中:乡村医生103.2万人)。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46人。

黑龙江省区域的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也和全国一样,主要资源聚集在大城市,特别是人力资源分布倒置的现象相当严重。全省基层和农村卫生队伍一直存在“无学历多,中专以上学历少;45岁以上人员多,35岁以下人员少;县级以上医院卫生人才多,乡村卫生人才少”的“三多三少”状况,其中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导致大量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队伍,先上岗、后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也使正规的医学教育受到很大冲击。上述这些现状往往导致患者对其医疗技术的不信任,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渠道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十二五”期间,还需构建持续的乡村医生人才梯队。

2. 加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办学的必要性

一是响应国家卫生工作的调整部署。根据我国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本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4号、《卫生部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3号等有关文件都就今后一个时期医药卫生工作和医学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培训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今年5月份颁布了教高〔2012〕6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要“适应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需办好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培养农村实用型助理全科医生”。

二是黑龙江省区域卫生工作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按照规划我省力争在2015年实现乡村医生学历为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由2009年的13.97%达到20%以上,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例由2011年的36.2%达到70%。通过该目标的达成,在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层上,强化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水平。

表一 我省十二五规划期间村医需求统计表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06-16

16:32: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办医政函〔2011〕3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推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2008年我部启动了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3年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根据试点工作安排,2011年将扩大试点覆盖专业范围和医院范围。经研究,我部决定成立卫生部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部分专业专家组(名单见附件)。专家组任期三年,主要职责是:为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制订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的相关标准、规范、考纲、程序等技术文件;参与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的组织、培训、考核、验收、督导等工作;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工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卫生部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部分专业专家组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

一、心血管内科

问 高润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方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国英 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组

长 霍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组长 张

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成员 于

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依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建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孙英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孙喜琢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李占全 辽宁省人民医院

杨杰孚 北京医院

杨跃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陈纪言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袁祖贻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高传玉 河南省人民医院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从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黄德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傅向华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蒋世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韩雅玲 沈阳军区总医院

书 洪

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二、神经外科

问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周良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任祖渊 北京协和医院

刘承基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栾文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长 凌

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组长 周定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成员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大明 北京医院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金环 天津市环湖医院

史继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涛 宁夏医科大学

江基尧 上海仁济医院

余新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力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玉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建生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李昭杰 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新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赵世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高国栋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康德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蒋宇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鲍圣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鲍遇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秘

书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张鸿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骨科

问 王澍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

卢世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戴克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组

长 邱贵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 副组长 田

伟 北京积水潭医院

成员 卫小春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王满宜 北京积水潭医院

强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吕德成 大连医科大学骨科医院

严世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先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杨惠林 苏州大学第一医院

陈仲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陈安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今 北京协和医院

金大地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姜建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姜保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曾炳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裴福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秘

书 金

今(兼)北京协和医院

四、泌尿外科

问 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张元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长 那彦群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组长 叶章群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孙则禹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成员 孔垂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东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国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建业 北京医院

邓耀良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刚 北京医院

许克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邢金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宁忱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沈周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建林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跃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

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秘

书 李宁忱(兼)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五、儿科

长 桂永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组长 沈

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成员 尹

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萌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王天有 首都儿科研究所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吴敏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宋国维 首都儿科研究所

张知新 中日友好医院

李廷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杜立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杜军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邹丽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儿童医学中心(301医院)

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健 首都儿科研究所

罗小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赵晓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盛光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薛辛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秘

书 吴静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王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六、眼科

问 谢立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组

长 黎晓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组长 葛

坚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成员 王

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雨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刘奕志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刘祖国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刘黎明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邢怡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阴正勤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鄂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院

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赵家良 北京协和医院

赵堪兴 天津大学眼科医院

唐罗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晏晓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华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佳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 秘

书 鲍永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七、口腔科

问 邱蔚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震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栾文民 北京医院

傅民魁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樊明文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组

长 王

兴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组长 徐

韬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刘宏伟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成员 边

专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正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朱也森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许天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祖燕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富强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江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李伟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周学东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孟焕新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野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俞光岩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胡德渝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赵铱民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梁景平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葛立宏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秘

书 王

帅 中华口腔医学会

八、康复医学科

长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组长 王茂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成员 张长杰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张志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李晓捷 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

周谋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岳寿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伟 浙江省人民医院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丹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敖丽娟 昆明医学院二附院

贾子善 河北省人民医院

黄东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晓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荣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燕铁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秘

书 胡菲菲 中国康复医学会

单春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九、麻醉科

问 吴新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树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罗爱伦 北京协和医院

曾因明 徐州医学院

长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副组长 刘

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成员 王国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田玉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米卫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文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连庆泉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俞卫锋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姚尚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郭向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郭曲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黄文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院

董振明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薛张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骨科重点专科建设 篇5

目录

1、铜山县中医院骨科科室简介

2、铜山县中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简介

3、铜山县中医院骨科人员结构

4、铜山县中医院骨科科室管理小组 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铜山县中医院骨科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铜山乡中医院骨科五年发展规划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2007—2011年科研计划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2007年工作计划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2007年工作总结 铜山县中医院2009年工作计划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2009年工作总结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2010年工作计划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估记录2007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价、总结2009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价、总结2007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价、总结2008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估记录2009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质量监控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单种病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21、22、23、24、25、铜山县中医院骨科专科重点病种优化诊疗方案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重点病种疗效评估记录2008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专科独特的中医诊疗方案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专科院内组方 铜山县中医院骨科专科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治疗率的管理

护理专科建设与发展 篇6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我科护理专科建设与发展 1995年

省内率先独立建制(床位8张)1997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卫生厅“青年文明号” 1998年

共青团中央、卫生部“青年文明号” 2001年

扩展至床位18张

2006年

首批省级ICU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 2007年

重症护理学学方向硕士点

2009年

省护理协会护士长培训班临床教学基地

2013年

正筹建新病区面积约5000平米,新增床位50张。

二、本科室仪器设备的配备

1、中央工作站监护设备

惠普、飞利浦

2、多种品牌呼吸机(有创、无创、便携)西门子、PB、Drager、伟康

3、Prismaflex连续血液净化系统

瑞典金宝

4、心排量/血氧定量监护仪(Vigileo)

美国爱德华生命科学

5、心肺诊断系统(代谢监测车)

美国麦加菲

6、Philips 8005A+PI监护仪(Picco)

飞利浦

7、纤维支气管镜

OLYMPUS

8、无创颅内压监测仪

海威康医疗 9、2013年新进仪器床边彩超

SONOSITE(美国索诺声公司)M-TURBO便携式

三、ICU现开展的护理专科技术水平与特色

(一)呼吸支持技术与护理:有创呼吸机的应用与护理,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与护 理,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技术。

(二)人工气道管理技术包括:气道湿化的管理、持续声门下吸引技术的管理、气囊的管理等。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包括:微创持续心排量/血氧定量(Vigileo)、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CVP监测与护理、ABP监测与护理等。

(四)床旁血液净化包括:血液灌流、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血浆置换

高容量CRRT

(五)重症营养支持与护理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六)镇静、镇痛管理:镇静、镇痛评估管理;镇静、镇痛的评分管理;程序化镇静的管理等。

四、教学组织管理结构

1.本科室成立一个师资力量强的带教小组,由专科护士,副主任护师以及护理硕士研究生等组成。由带教小组以安徽省ICU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手册的标准对专科护士实施带教、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管理制度、核心制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重症病人的监护技能;专科疾病护理;抢救技能与应急等。培训方式以理论授课、业务学习、技能演练操作、组织护理教学查房等方式进行培训。

2.相关科室的培训:包括CCU、心电图室、胸心外科、麻醉科;主要实践培训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常见异常心电图分析;经口、经鼻气管插管术的技能培训;常见麻醉种类及麻醉前准备、术中监测管理实践培训等。3.培训结束后组织考核:包括各专科临床实践的评价;专科技能操作的考核;理论的考试;现场多媒体授课能力的考核(护理部组织相关科室的带教老师进行现场点评与打分)。

4.带教团队的组成:与我院RICU、CCU、EICU、胸心外科监护室等兄弟科室一起共同承担安徽省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教学,带教老师由副主任护师7人、主管护师2人、护理硕士1人、专科护士4人共同完成临床实践教学任务。

四、ICU的护理队伍与人才培养

1.我科有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4人。护理硕士1人,本科生36人,男护士16人。承担蚌埠医学院护理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皖北各地进修生,安徽省专科护士等的教学任务。共带教六届专科护士22人,其中大多专科护士已走上了重症医学护理管理工作,成为重症医学科的护理骨干人才。

2.近年来,我科注重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 :近6年共培养包括安徽省、北京、浙江、华西等省内外专科护士6人。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7

1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只有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 跟上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才能实现既促进医药卫生预防保健事业和医学专科教育的发展, 又能满足毕业生成才就业的“双赢”。

1.1 我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促进了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大发展, 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卫生队伍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从数量来讲, 总数增加虽然明显, 但质量不高的情况依然突出。从学历结构来讲, 据有关资料报告, 1981~2000年全国高、中等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269万名医药毕业生, 其中大专以上占1/3, 中专生占2/3。因此, 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大约占50%;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来看, 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2000年统计, 44%的城市人口享受63%的卫生人力资源;56%的县及以下人口仅拥有卫生人力资源37%。 城市每千人口医生2.31人, 县及以下为1.17人。[1]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过剩, 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看, 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 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医务人员, 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 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从而使卫生队伍素质总体偏低, 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因此, 按照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要求, 卫生人力资源调整目标为:到2015年, 全国每千入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4人左右, 执业医师1.26人左右, 执业护士1.26人左右, 全国9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学历层次调整目标为:本专科教育招生2015年达到60%;研究生教育从2015年达到12%;中等教育2015年减少到28%。《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乡镇卫生院医生在3~5年内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政策的出台, 都为医学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制定了“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新一轮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蓝图。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 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必须建立。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采用多种医疗保障形式, 重新分配及解决医疗服务资金来源的问题;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建立, 实施对卫生服务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督管理职能;卫生行业实施人才准入制度, 保证医学人才质量,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等, 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2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卫生部、教育部卫科教发 (2004) 167号《关于印发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如下划分:培育医师的医学类教育、培养护师的护理类教育、培养药师的药学类教育和培养技师及治疗师的医学相关类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2]4号) 中规定, “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 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 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临床医学’、‘中医学’和‘口腔医学’等, 主要由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 其主要培养目标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 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人才’, 归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举办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明确提出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在专科层次上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

从上述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文件对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阐述, 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结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与培养目标基本上一致, 并可归结为五点: (1) 生源均是高中起点; (2) 人才类型是应用型或者说是实用型; (3) 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4) 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基层卫生工作岗位; (5) 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所不同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的设置要求略低于医学本科院校, 而略高于高职。从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设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 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检验等, 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开办条件和开办专业略有不同外, 在学校层次、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类别等方面是相同的, 两类学校在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定位具有相同性。

3 教育的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办学理想的价值追求, 是办好学校的行动指南。学校定位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学校定位主要应该依据以下三方面的情况来制定:第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第三是学校发展的潜力[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校总数或是在校生总数均已达医学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由于绝大多数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是在卫生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发展起来的, 长期的中专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所形成的固有办学形式制约了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定位。同时,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的不安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照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 也已成为制约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定位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3.1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 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 基本属于精英教育, 医学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学术地位较低, 层次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 医学高职高专面临低重心发展要求, 面临职业人才类别层次结构的重构要求, 面临社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对人才链的要求等等。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 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竞争力的要求, 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 形不成明确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培育目标定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包括四大方面: (1) 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 包括掌握伦理学原则、交流能力、继续教育的习惯; (2) 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 (4) 掌握预防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 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知识与方法、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城市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不但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而且为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3.2 教育的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现有的医学教育层次结构看, 所开设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 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 但是在医学相关类专业却是医学本科院校的相对弱项, 在此方面, 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小, 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弱, 与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相比较而言, 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平台, 因此,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 尤其是护理类、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专业。同时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价值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办出自己的水平, 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 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师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指导者转变;教学中要从“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转变传统的“学术本位”观念, 淡化学科意识, 弘扬新的人文理性精神, 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变, 根据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辐射地域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 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顺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以长期持续、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为准则来定位并合理规划实现方式, 实现自身的发展道路。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定位一定要根据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水平, 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拔高。再就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 要有个性、有特色, 不能是放在哪个学校都合适。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 其相应措施也应该体现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里面所确定的目标应该体现学校的定位, 所采取的措施应该都是为了实现这些定位。

摘要:医学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理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 明确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定位, 是影响学校办学方向和实现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关系及发展定位,高等专科教育,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礼生, 沙绍轩.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1:41.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8

关键词: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毫无争议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央指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2]。中医专科医院一方面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又迎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取得理想的管理目标,中医专科医院纷纷进行深化改革,走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一体化等的路子,各自的成果和经验都有不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专科医院要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出发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一支动态发展的高效的成系统的人力资源队伍,适时推动中医专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可以从顶层设计、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客观评价等多个方面去探讨和实践。

一、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1年,在全国两会上出现了一个源自工程学的术语——顶层设计。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使用该词,原文表述为“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指的是针对对象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从最高层开始,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实现的目标后,一层一层去设计好[3]。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既要汲取国标标准和成熟做法,更要贯彻执行我国关于中医专科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主要的还是具体的中医专科医院遵循自身的院情,有的放矢地动态地制订和执行好自己的顶层设计。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医院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医院中长期发展的具体环境,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制订的一种能够动态地适应医院长期健康发展的发展规划预案。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岗位配置、薪酬设计、继续教育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法规和制度数据库、科室体制的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这些顶层设计既要领导、专家、更高层设计的主导,更需要医院各科室和部门以及具体岗位上员工的参与,顶层设计一定要从基础做起,绝对不要建一座无与伦比的空中楼阁。

二、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优化配置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优化配置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思维基础之上的。每家具体的中医专科医院都有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但相互之间对比才会发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队伍非常重要。人力资源中有人才,人力资源也可通过优化配置出人才出效益。关健是我们的管理思想要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再向能本管理再出发,看服务对象要从以技术水平为基础提供服务转向以病人(或患者)为中心再转向以医疗用户为中心提供服务。思想的转度极提大地提高我们认识优化配置的对象的能力和眼界。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优化配置依据五个要点:整体性、长期发展性、动态性、开发性和适应性。遵循系统优化、能级对应、弹性冗余、互补增值等原理,将医院投入的人力资源在医院中最需要、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以保持医院运作系统的协调,也就是通过调整和不断优化医院的劳动组合,促进医院运作各环节人力均衡、人岗匹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有的单位曾搞过“末位淘汰制”,是不太恰当。只要达到我们设定岗位的“标准”,不存在“末位”问题。

针对中医专科医院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人事档案管理、职称工资晋升层层考核等[4]。寻求全面健康科学发展的中医专科医院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分析制度,对岗位进行动态设岗、动态用人、动态职责,协调好岗位间的关联,建设良好的员工关系,建立起合情合理的薪酬体系[5]。

同样道理,中医专科医院应建立起公开透明制度化的评优奖先制度,或叫荣勋制度,对在不同岗位上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员工进行适时适量的奖励和鼓励,让员工们有更多的岗位成就感和荣誉感。而惩罚制度也要建立,不过要尽可能不应用和轻应用。

三、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合理使用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职能分散,事务性工作为主;人力资源理论方法技术的应用还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较低;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规范化建设程度较低[6]。严重影响着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制约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更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的合理使用。杜绝优秀人才的疲劳使用,乃至过劳死。

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承建设中的合理使用,大致可以为是指中医专科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围绕着医院的任务,科学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制度和政策、软硬环境等资源,使员工队伍在不断发展中持续能够合理运用自己的技能资源,服务于医疗用户。这就需要通过劳动组织和劳动定额等逐步实现。

中医专科医院的劳动组织是在合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将员工间的协作关系,从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有效地组织起来,在保证安全、文明的前提下,高效地利用好人力、物力及时间资源。中医专科医院的人力资源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党群工作人员、进修学习人员等,对人力资源需进行严格的劳动分工、员工配备、劳动协作和劳动组织,以达到等级相适、各尽其能、任务饱满、职责利明确、业务流程连贯、效益显著等目的。劳动定额是计划工作、合理组织人力资源、经济核算、确定薪酬等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中医专科医院必须以劳动定额工作为基础,使人力资源在动态运行过程中与其他资源的配合达到可能的最佳状态,以提高医院人力资源体系的使用效率。

四、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客观评价

早在1992年卫生部就提出: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问题不在数量,而是质量、结构与分布问题[7]。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卫生人力资源素质评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更好地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卫生人力资源评价方法,发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卫生人力资源的高效使用提供科学指导。综合Bloom等和McGuire的教育目标分类和WHO专家委员会对医学教育目标的系统归纳,可将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划分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通过建设卫生人力素质构成框架——筛选评价指标——确定指标层次系统——限定末级指标的内涵——通过试测修改指标体系——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卫生人力资源素质评价指标体系[8]。

中医专科医院可依据以上步骤,参照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机构的标准、WHO的指导性指标、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标准及规范,逐步动志地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本医院实情的人力资源客观评价体系,不断推动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持续进步。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的客观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侧重于对事不对人的岗位评价、侧重于对人不对事的人员素质评价、以人与事相结合侧重于结果的绩效考评。其目的在于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评价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具体测评每位对象的素质和能力特点,切合实际地考核每位对象的一定期间内的工作绩效,优化人力资源的使用配置和开发管理。

岗位评价是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主要有岗位分析、岗位规范制定、岗位任职资格评价、岗位相对价值评价等。岗位评价中应根据医院人力资源及岗位的工作特点和目的,从众多的指标中进行筛选,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医院人力资源及岗位的全部特征[9]。对象人员素质评价是指当医院由于调整或发展需要对到新岗位应聘人员(评价对象、对象人员)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工作进行素质方面的评价。目前尚无一种测量方法用以全面评价医院人力资源(评价对象)素质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所有方面。一般来说,认知领域即知识的评定,或称知识测试,多使用考试的方法;精神运动领域的评定即技能的评定,多使用现场观察记录的考查表或评分量表的方法进行,情感领域即态度的评定,可用观察记录的评分量表和意见反馈的问卷调查方法[10]。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中医专科医院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建立评价方法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本院时间、人力、物力的承受能力,要做到切实可行[11]。

员工绩效评价就是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考查员工对岗位所规定的职责的执行程度,从而评价其工作成绩和效果。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差异性结果和员工知情。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应多样化。评价结果不一定要全部是定量指标[12],只是还要将评价管理人性化有助于持续提升医院和个人的绩效,保证医院发展目标的实现[13],充分调动员工为医院工作的积极性。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作为一所省属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本着“以减轻患者病痛为已任,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办院宗旨,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及成为“国际一流的骨科教研产担结合的集团化”的医院愿景[14],积极引入和践行国际医院管理标准,学习、认证和推行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制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设起我院成熟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章文.申妙.顶层设计,基层做起——专访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J].中国新闻周刑,2011(10):34-35

[2]胡伟凯.浅谈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J].经济师,2011(6):214-215

[3]赵明亮.新形势下小规模非盈利性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7):662-664

[4]袁慧芸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J].中国医院,2006(12):53-55

[5]龚幼龙等.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7(04):6-8

[6]王光荣等.卫生人力素质评价的方法及原则[J].外医学社会医学名册,2001(03):97-100.

[7]Williams RG et al.Med Educ,1987,21:482-486

[8]Miller GE.Acad MEd,1990,65:63-67

[9]王红光.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172

[10]杨生秀.绩效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实践方法[J].科技和产业,2010(03):41-44

[11]杜天信等.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国际医院认证之路[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9

为加强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专科建设质量,经医院研究,制定本办法:

1.各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以临床医疗为主体,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高医师队伍素质,推动学术技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医院全面负责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管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完成建设项目任务提供保障;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建设工作。

3.医院成立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小组,加强专科建设中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管理和协作,研究制定临床科室设置、病名、诊疗设备配备等标准规范,并加强与各中医药学术团队合作。

4.各重点专科负责人在科内组织成立专科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项目建设负责人的带领下严格按照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目标开展工作,进行专科建设,开展重点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总结、整理、优化、提高工作。

5.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中医医院质量监测中心的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送监测数据。

6.医院成立重点专科领导小组,负责监督专科建设项目的具体落实。每季度对专科项目建设进行检查。

卫生院专科建设规划 篇10

一、骨伤科作为广东是中医特色专科,参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标准结合我科的具体情况规划如下:

1、继承和发扬中医骨伤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中药薰洗,整体观念,动静结合,中医导引。

2、组建人才梯队,以正高(或副高)职称为学科带头人,副高职称(或中级)为学科继承人二名,组建的技术团队。

3、注重人才培养,科内人员定期到“三甲医院”培训或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

4、发展骨伤科研究室,加强业务学习。研究室配备人体系统解剖图谱、人体骨骼产物模型,专科书等千余本,手术器械操作、手术技术操作DVD科教带等。

5、选择中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优势病种,加以完善,提高、突出本科特色,制定常用处方。

6、加强科内硬件建设,借助科技发展成果,不断发展中医骨伤。

7、定期总结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在建设中不断改进。

8、创造两个效益,在重点专科建设中把科室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2013)

参照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标准,和我科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如下:

1、总结我科近20年来治疗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筛选中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3-5种,常用处方5个做为科室模板。

2、以中医骨伤三期辨证为指导,中药汤剂使用率达95%以上。

3、发挥中医药骨伤特色,加强骨折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技能培训,在临床中注重中医骨伤的整体观念,动静结合、中药薰洗、中医导引的应用。

4、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争取2年内学科带头人职称达正高级。团队副高职称在5人以上。

5、加强业务学习,选送2-3人到“三甲”医院进修,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篇/年。

6、加强骨伤科硬件建设,改善住院环境,更换一批骨科器材。

7、开展人性化服务,借助现代麻醉技术,减少手法复位痛苦。

三、发展骨伤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1、总结我科近20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经验,筛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如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2、制定上述三个病种的诊疗方案及疗效标准。

3、以中医骨伤三期辨证为指导,制定治疗上述病种的常用处方,中药汤剂使用率达99%。

4、培训科内人员,参照三个病种的诊疗方案,开展临床工作。

5、定期总结三个病种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以改进和提高。

海丰县中医医院骨二区

精神科专科护理建设探讨 篇11

我院将开展专科护理工作作为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客观要求, 作为医院应对市场需求创立医院品牌的服务举措, 在办公会、院周会、护士长例会、护士大会上进行积极宣传、广泛发动, 提高了认识, 统一了思想。医院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保证了专科护理工作方案的实施。

2 完善专科制度及流程, 落实措施

首先建立专科护理工作制度, 健全和完善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和专科护理操作流程[1], 根据日常的护理活动顺序和职责, 制定和执行护理流程, 把以上内容编印成册, 人手一册, 要求全科护士人人掌握, 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遵循。结合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狠抓落实, 制定专科护理工作目标, 将考核指标列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 加强专科护理工作检查考核, 对照专科护理评审标准, 找差距, 不断总结、整改, 促使专科护理扎扎实实地开展好。

3 注重专科培养, 提高护士素质

根据护士不同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 制定专科护士的培养计划, 并按计划认真落实。鼓励自学, 提高学历层次, 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利用晨会、午休、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定期抽查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充分调动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力求提高整体素质。

4 强化以人为本、提升内涵质量

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强化以人为本的精神,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 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2],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 开展专科护理, 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5 创新服务举措, 打造品牌服务亮点

5.1 实行主动服务

即主动介绍、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观察病情、主动与患者交谈, 消除被动服务和服务不到位现象。

5.2 实施规范服务

定期组织礼仪、行为规范化培训, 做到“六规范”, 即迎接患者规范、文明用语规范、礼仪着装规范、称呼患者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送别出院规范, 确保患者和家属的满意。

5.3 开展居家式开放管理

尊重患者的文化、信仰、习俗及经济状况, 让患者有家的感觉。对经过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 应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实行居家式开放管理:签订居家式开放管理协议, 有医生和护士每天轮流上门巡诊, 进行查访、体检、疾病指导、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到医院复查健康状况。以上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精神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 降低了精神疾病的复发率, 得到了广大患者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为医院赢得了声誉。

6 加强专科护理管理, 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在工作中大力推进3个转变: (1) 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求护士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到工作中去, 落实到医疗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上, 改善服务态度,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2) 工作方式的转变, 把过去被动地执行医嘱转变成主动地为患者服务, 因人施护, 注重实效; (3) 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 过去排班采用一贯制, 现在动态地、根据患者的需求排班, 把护理流程与改进护理质量结合起来, 实行护理工作流程质量控制, 充分发挥各级护理管理人员职能作用及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一个既有统一意识,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护理管理环境和工作环境[4]。

以上只是我院在开展专科护理上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崭新世纪, 护理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不断完善工作体系, 强化专业职能, 提高质量和水平, 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将不断努力, 同舟共济, 尽心尽责, 为发展精神科护理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冉启英, 张晓君.制定护理流程服务规范是搭建良好医患关系的桥梁[J].世界当今医学杂志, 2003, 4 (5) :380~381.

[2] 沈世琴.深化整体护理的路径及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 2003, 9 (5) :379~381.

[3] 杨波, 黎明, 刘冬梅, 等.临床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中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5) :49~51.

上一篇:社区开展“敬老月”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载着友谊飞上蓝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