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2024-11-04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共10篇)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1

近年来,××县在农村流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情系家乡做贡献,真情服务促发展”为主题的流动党员智力回流活动,通过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促回流的新路子,收到初步成效。

打牢基础,全面掌控流动党员智力资源。县乡两级按“知识型”、“财力+能力型”、“体力+见识型”三类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定期更新信息。同时,将致富能力强、社会工作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列为智力资源的重点,建立个人档案,安排专人联系。全县重点跟踪管理的流动党员对象共126名。为使流动党员人流心不流,始终纳入组织管理中,该县开通了26部热线电话,建立了5个流动党员qq群,通过这些平台,基层党支部做到 “三个通报”,流动党员实行“三个汇报”,即党支部定期通报重大工作、重要活动、重大决策;流动党员定期汇报行踪、汇报思想、汇报工作。

立足实际,服务促进流动党员智力回流。通过教育服务,吸引智力回流。抓住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依托县乡两级党校加强政治教育,依托“阳光工程”、“再就业工程”等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提高致富本领。仅网今年就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培训班53期次,累计培训800多人次。通过创业服务,推动智力回流。在资金、政策、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流动党员回乡发展。东山峰管理区南山村流动党员王茂庭在区党委支持下,回乡创办有机茶厂,吸纳4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通过帮扶服务,促进智力回流。开展机关党员与流动党员“连心帮扶”活动,实行“一帮一”或“多帮一”,全县共结成帮扶对子687个,为流动党员解决各类问题1027个。

激发热情,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注重把综合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近年来,共有87名流动党员进入了支村两委班子。注重挖掘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典型,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流动党员,进行大力宣传,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在选任干部时优先考虑,在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重点推荐。注重考核激励。在流动党员中开展 “我为家乡提一条有价值信息、办一件实事、引一个项目、帮带一个贫困户”的 “四个一”主题活动,年底考核评比,激励流动党员发挥作用。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2

一、现状调查

1. 教育体系较为完整

一是工作队伍较齐全。以“一骨干三配套”为框架建立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队伍。“骨干”就是以各级党员电教干部为骨干, “三配套”就是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兼职管理队伍、教育培训兼职辅导队伍、教育培训技术保障队伍三支兼职队伍。二是教育手段较齐全。利用卫星接收、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手段, 在全市建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按照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化教育、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 利用电信宽带网络, 组建了覆盖到区县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网, 开通了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依托互联网, 建立了重庆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红岩网》;依托有线电视传输网络, 建设了重庆市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 最终形成多网并举、互联互通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2. 管理格局较健全

一是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很多村都配备了能容纳全部党员的会议室及电脑、投影仪等必备设施, 有条件的村配备电子阅览室, 增添了健身、体育等活动器具。二是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不少乡镇依据农村党员分类指导和教育管理原则, 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单独设立党支部, 使党组织的设置能切合农村实际;有的乡镇按照地域相近原则, 建立了党员中心户制度。例如, 永川区的党员中心户配备了必需的学习、教育设施, 使农村无职党员能就近、经常性开展活动。三是活动载体不断更新。各乡镇街党委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活动载体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党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 丰都县在三合街道办事处开展“党的组织进小区、党的声音进楼院、党的温暖进家庭”活动, 着力整合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服务功能, 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据调查, 一般农村无职党员占该党支部总党员数的90%左右, 甚至比例更高。虽然无职党员数量很大, 但结构不尽合理, 已经影响到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 很多农村党支部, 35岁以下的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比不到20%。个别村党支部中, 年龄小于35岁的党员只有1位;二是性别比例不合理, 男性党员多, 女性党员少, 有的村委想推荐一个女党员负责妇女工作都不行;三是分布结构不合理, 务工党员多、务农党员少, 外出党员多、留村党员少, 甚至有的村50岁以下的党员全部外出打工;四是知识层次不合理, 在农村党支部, 初中及以下的党员人数占一般党员总数的70%以上。

2. 无职党员管理松散

从制度层面看, 缺少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管理的方法、考核制度和规定, 基层党组织管好、管差一个样, 无职党员做好、做差一个样。从认识层面看,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或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 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工作上。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 对农村党员的管理流于形式。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或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抓好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 保证各项任务完成就行了。只有在支部改选、党费缴纳等无职党员尽义务时才会想起无职党员。从党员自身看, 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贫困地区, 农村党员外出打工、搬迁, 很少办理组织关系迁移手续, 很多无职党员也成为无名党员。三是离职党员管理难, 由于年龄大、有过错、能力差等原因离职的村社党员干部, 有的不支持, 有的闹情绪, 有的泄私愤;四是老龄党员管理难, 老弱病残党员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 有的老党员子女不支持、不理解。

3. 无职党员素质偏低

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据调查, 在很多农村党支部中, 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无职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0%以下;二是致富能力偏弱, 由于大多数无职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等原因, 找不到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缺乏致富本领;三是党性观念淡化, 一些无职党员放松了党的理论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 理想信念动摇, 宗旨意识淡化, 有的私心严重, 为己谋利;有的组织纪律性差, 对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与普通群众混为一谈;有的不履行党员义务, 不缴党费, 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信念动摇, 信仰宗教迷信并长期参加教会活动。

4. 发挥作用渠道不多

广大农村无职党员的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社会影响力均明显高出普通群众,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发动机”作用;在发展公益事业中起到“助推器”作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起到“稳定器”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起到“排头兵”作用。但由于没有具体职位和相应责任等原因, 相当一部分农村无职党员确实存在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农村无职党员由于无职无责, 除了参加党组织活动、交纳党费外, 与群众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想干事无用武之地, 想管事没有名份;同时, 由于农村无职党员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有为党多做工作、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愿望, 对计划生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工作能带头完成任务。

三、对策和建议

1. 调结构, 促使农村无职党员队伍更加合理

一是改善年龄和文化结构, 重点发展35岁以下, 高中及中专学历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党员, 以解决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的问题;二是调整分布结构, 注意培养各阶层的优秀青年入党, 积极鼓励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民工、回乡知识青年等入党, 逐步形成党员年龄、文化、技能、地域等合理结构;三是畅通“出口”问题, 也就是建立新陈代谢机制, 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 要强化“出口”关。对那些缺乏革命意志, 不履行党员义务, 不符合条件的党员要及时进行处置。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2. 严管理, 促农村无职党员职责履行到位

一是健全制度。对农村无职党员实行规范管理, 必须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或领导干部对农村无职党员教育管理认识不足问题的同时, 也要健全对农村无职党员的考评体系。二是分类管理。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 应根据不同类别, 提出不同要求。比如, 请老党员多做调查研究、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等工作;对流动党员实行外出登记制度, 使他们始终在党组织视线范围之内。也可以按行业相近、兴趣相同、年龄相仿等情况组成党小组, 方便管理。三是量化管理。由村党支部对无职党员参加学习、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等情况, 细化为量化考核指标, 定期评先树优。

3. 抓教育, 促农村无职党员提高素质能力

农村无职党员教育工作重点:一是做好教育规划。围绕教育重点科学制定教育计划, 把教育培训工作向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延伸。二是增加科学教育内容。在科学教育的同时, 依据实际情况, 合理地加入培训农技知识、法治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三是灵活的教育方式。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系统教育培训;运用党员电化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方式进行普及教育培训;对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 发送手机短息、qq信息, 对老弱病残党员落实专人上门辅导等方式进行专门教育培训。

4. 搭平台, 促农村无职党员服务农村发展

针对农村无职党员普遍存在“隐身”“潜水”的现象,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平台, 改变农村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例如, 采取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家庭挂牌、建立党员形象公示栏, 把农村无职党员身份亮出来,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开展“设岗定责”活动, 按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因人设岗”的原则, 为农村无职党员“量身定岗”, 实现“人人有担子、处处有事做”。再如, 贵州绥阳开展的“践诺摘星”, 浦北的“一句话承诺”等活动也值得推广。这些活动都有效增强了无职党员干事做事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使无职党员以多办实事、多谋福利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5. 强保障, 促农村无职党员工作更有激情

村干部要加强对农村无职党员的关心。一是要建立关怀机制。例如, 对年龄在70岁以上, 具有一定党龄且无固定收入的农村无职党员实行定期发放补贴政策。二是建立帮扶机制。比如, 针对家庭贫困、面临困难的农村无职党员, 开展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无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脱贫等实际困难。三是建立跟踪机制。面对新入党的农村无职党员应在关心他们生产生活的同时, 对他们的思想情况进行长期跟踪, 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发达地区农村党员管理的新探索 篇3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党员管理则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党员管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昌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市,位于浙江东部,经济实力较强。近年来,新昌在主抓发展这一要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功探索出“乡村典章”、“星期三驻村服务日制度”等基层党建新举措。在党员管理方面,自2008年起开始试行党员亮分制管理,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暴露出的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党员活动开展难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党员管理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基本做法

所谓党员亮分制管理是指根据农村党员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将党员具体行为量化成相应的分值,每位党员各自按劳取分,最终以年度积分多少作为党员考评定档以及奖惩整改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从实践来看,整个管理过程要把握好定分、评分、亮分以及反馈四个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层量化,合理定分。党员积分由基础分和考核分两部分所组成。基础分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分值。新昌县根据农村党员职务、年龄、工作特点和身体状况,以行政村党支部为单位,将全县农村党员划分为四个层次: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村委会主任为第一层次;村党组织副书记、委员及党员村委会副主任、委员为第二层次;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在家无职党员为第三层次;年龄在60周岁以上、有活动能力的在家无职党员以及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为第四层次。根据四个层次的党员分类,相应确定基础分为10分、20分、30分和40分。也就是说,党员职务越高、年龄越轻,那么相应的要求就越高,给予的基础分也就越低,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争取更多的考核分,方能合格直至优秀。至于考核分,则根据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和所在农村的实际特点,细化为基本要求(10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0分)、违法违纪扣分(60分)三大类27项指标,涉及到党员权利和义务、外出党员管理、村规民约等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分值和加减分值。

(二)组织把关,公正评分。党员亮分制管理,评分公平至关重要。为此,新昌县以组织的公信力保证评分工作的公正性。党员亮分制管理工作由镇(乡)党委与村党(总)支部共同组织实施。各村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各村党(总)支部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对所属党员进行记分管理,也可由分管组织工作的支委负责记分。评议小组则由镇(乡)联系村干部、村官党员、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共3-5人组成,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实施。村党(总)支部向每位党员统一发放积分卡,统一建立积分台帐,统一实行专职记分。至于评分方式,则实行个人自评与组织审核相结合,即每位党员根据积分卡的考核指标,结合自己的工作表现,取得相应的“自评分”,待经过党支部审核确认后,确定实得分值。如遇到扣分情况,则统一由评议小组讨论决定并记入积分台账。每季度的党员活动日,村党组织将台账登记积分与党员本人累计积分情况进行对照,发现有错记、漏记的及时更正,做到对党员负责。

(三)党员监督,全程亮分。党员每年积分累计时间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积分情况采取每季一评议一小结一公示,年终一总评一定档一公示的亮分方式,既有利于增强亮分工作的透明性,接受党员群众监督,避免年度一次性公开而产生的不必要“质疑”和“矛盾”,又可以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使党员“心中有数”,不至于出现“平时忙工作,年底忙抢分”的慌张局面。党支部在每季度召开的党员大会上通报各党员的积分情况,并与党员个人登记的积分进行核对无误后在党务公开栏予以公示。年终评议时,每个党员的基础分加上全年累计积分为实际考核得分,再根据年终党员评议情况,并经支部大会讨论确认后,把党员确定为优秀(90分以上)、比较优秀(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以及不合格(60分以下)五个档次。对于年老体弱卧床不起或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党员,在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可不列入积分考核,经支部全体党员大会评议后直接确定档次。党员考核定档结果,及时进行公示。

(四)反馈衔接,落实奖惩。亮分制管理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考核评档后的反馈衔接要跟上。新昌县规定,党员积分考评结果,将直接作为年终奖惩甚至是村干部任职资格的主要依据,以此强化亮分制管理的制度约束力。对于扣分次数较多或扣分较大的党员,镇(乡)党委和村党(总)支部要派人与其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由镇(乡)党委发出黄牌警告通知书,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布。对加分较多的党员,由镇(乡)党委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布。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可获得参加当年各级各类先进的评比资格;评定为基本合格的党员,确定为组织诫勉谈话或参加党性党风学习班对象;评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视情节轻重予以限期整改、警告或劝退。

二、党员亮分制管理的积极成效

虽然推行党员亮分制管理的时间不长,但从近一年的实践来看,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党员活动明显增多、党群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具有积极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解决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从农村党员的构成比例来说,党员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广大无职党员。因此,党在农村百姓中的形象,不能只靠党员干部的带头发挥来维护,也要通过广大无职党员的积极作为来巩固。在以往,无职党员一没工作岗位、二没具体职务、三没活动平台,导致他们总觉得有力无处使、有心无处用、有热无处发,于是党员意识日趋淡化、党员作用逐渐弱化。长久下去,不利于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给无职党员提供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生活在农村的无职党员,所遇到的大小村庄事务,都是发挥党员作用的平台。由于“硬性积分”的需要,促使广大无职党员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类村庄事务,比如义务劳动、调解纠纷、宣讲政策、结对帮扶、资助公益等等,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避免了“村里有事无人做,党员有人无事干”的脱节情况。

其次,有利于解決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从业和居住的流动性,给党员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已成为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要求,党员亮分制管理主要是做足流出地党组织的工作。按照规定,外出党员的基础分为40分,每个流动党员必须至少争取20分以上,才能够评定为合格党员。为了争取这20分,按照考核分的要求,流动党员外出要向各村支部请假,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期间,要求每季度寄交一篇思想汇报,年终递交一份书面总结,如年终回家还要求汇报一年来的综合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便于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以及思想、就业和生活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外出党员的归属意识、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

再次,有利于解决党员活动开展难的问题。农村党员开展活动难已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总体表现为活动场所难落实、活动经费难保障和活动人员难组织三个方面。考虑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三难”在各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富村还是穷村,活动人员难组织却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最重要的。毕竟党员作为一种政治角色,有时候主观的积极性可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但如果主观能动性不强,一切都是枉然。党员亮分制管理正是着眼于调动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方式带有“强制性”,党员参与活动更多是为了增加积分,但通过这样一种约束手段,客观上却达到了“党员增动力、组织增合力”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党员开会不用愁、收缴党费不用愁、组织号召不用愁”的良好氛围。凡此种种,正是化解党员活动开展难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最后,有利于解决民主评议流于形式的问题。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意在于监督党员行为、提升党员素质、纯洁党的组织。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项制度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现实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评自己多,评他人少;评工作多,评思想少;评成绩多,评缺点少;空话套话多,真话狠话少。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民主评议,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不利于被评党员的成长和提升。久而久之,党员对于民主评议活动失去热情和信心,民主评议沦为形式主义,变成一场必须要举行却又毫无实质意义的党员活动。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好处在于,促使民主評议由主观评议转变为客观评议,少了畏难情绪,多了事实依据。党员积分成为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而积分直接与平时行为挂钩,因此,最终评定党员合格与否,不是评议人说了算,实际上是自己说了算。因为有了一把客观的标尺,党员对于意见也就心服口服,民主评议才不至于脱离初衷。

三、几点思考

新昌县推行农村党员亮分制管理的实践及效果,为我们思考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党员管理问题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透过这一样本,笔者认为农村党员管理工作应注重差异性、可操作性、透明性、统筹性以及威慑性,方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一是管理内容要体现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于职业选择的不同,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成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管理者(村干部和集体企业管理者)等阶层。农民身份的多样化,使得农村党员由过去的单一职业分化成现在的不同职业,加上各种职业背后所拥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不同,导致农村党员之间的社会差异逐渐增多,比如生活方式、作息规律、价值追求等等,自然也就给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难题,例如学习时间难统一、学习内容难统一、兴趣爱好难统一等等。因此,针对党员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的、集中的管理模式,实行分类差异管理,以适应不同年龄、文化以及职业状况党员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管理方式要增强可操作性。农村党员管理要结合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特殊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盲目追求一种“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农村党员来说,大话可以讲但不要多讲,大会可以开但不要多开,“小而实”的方式更能符合农村党员的心理、文化以及生活实际。新昌推行的党员亮分制管理之所以有效果,很重要一点在于考核内容都是同农村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党章》规定党员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义务,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党员到底有没有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而新昌做出了相关的具体要求,比如参加学习日活动、每季度有书面思想汇报等等。

三是管理过程要突出透明性。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农村党员管理工作要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任,关键是过程要公开,自觉而自信地接受大家的监督。新昌之所以采取每季一评议一小结一公示,年终一总评一定档一公示的亮分方式,就是为了让过程透明、让群众放心。这种透明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党组织对党员群众透明,做到公开公平,避免信息不对称;二是党员之间以及党员自己透明,做到“知己知彼”,避免相互猜疑扯皮。从农村工作实际来看,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的情况不多见,因此,凡属党内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都应该坚决、及时、全面地公开,实现党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四是管理资源要提高统筹性。现在农村外出党员越来越多,职业分布越来越广,对于这批党员的管理仅仅依靠流出地党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拓宽管理视野,改变城乡之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以“大党建”的理念开展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党建资源为农村党员服务,使党员无论生活、工作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要按照中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流动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以流入地为主管理的职责,搭建区域性组织网络平台,依托区域内固定空间,打破职业、单位界限,以“区域不变”应“职业万变”,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

五是管理结果要强化威慑性。管理工作的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与提升。一项管理如果虎头蛇尾,很难实现初衷。因此,农村党员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系统的思维,注重管理链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结果的反馈使用。只有将管理或考核结果作为巩固和改进自身思想和业务的倒逼机制,管理的初衷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有效的党员管理应该是有威慑性的。新昌的亮分制管理之所以没有流于形式,关键在于评分定档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具有威慑性,直接同奖惩甚至是村干部任职资格挂钩,这样的话,但凡有所追求的党员都会在意自己的考评,也就会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便是没有任何追求的党员,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也会在乎自己的“面子”。任何事一旦当事人在乎结果,那么过程自然也就重视了。

作者单位: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4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既是一个现场推进会,也是一个工作部署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的贯彻执行。刚才,x部长对农村党员双重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加强全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再谈三点想法。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时刻牢记并始终践行党的宗旨与党员义务,永葆党员先进性,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去带动和影响群众,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之所以实行农村党员双重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一是上级有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

1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探索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明确要求要引导和鼓励党员参加居住地党组织活动,立足居住地发挥作用,推动党员管理主体从一元变为多元,党员活动空间从单位延伸到社区。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政治高度上去谋划、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现实有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五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的新形势,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工作领域、就业方式、生活状态、流动状况等都发生了多重性的变化。伴随非公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以及劳动就业多元化,“单位人”也逐渐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了党员“集中活动难开展”、“经常教育难坚持”、“权利义务难监督”、“先锋作用难发挥”等“四难”问题。针对于此,创新农村党员管理手段,实施党员双重管理等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试点有经验。党员双重管理不是个新概念,过去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也是党员双重管理的一种模式,推行农村党员双重管理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刚才,xc街道重点介绍了对农村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的经验做法,其他四家单位也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农村党员管理的特色做法,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

示。通过前期的探索与实践,党员双重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给我们起了个“好头”,指明了“路子”。现场会,现场就要“领会”,大家不能停留在“现场看”的层次,更要去“现场悟”,要立即行动起来,注重消化吸收、学习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要找出、找准适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好思路、好办法,好举措。

二、在工作方法上要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农村党员双重管理模式的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党员垂直管理体制和自我循环的运行机制,使党员管理工作由线性、封闭式管理转变为线与面有机融合的开放式管理,这不仅是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创新基层党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主管与协管的关系。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要融入大党建、大组工的背景中。要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区分管理内容和侧重点,不能造成“双管都管不好”或者“双不管”的现象,使党组织虚设、党员虚置。要通过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多渠道了解、掌握和监督党员的现实表现,确立“八小时之内,单位党组织主管;八小时之外,村(社区)党组织主管”的管理模式,消除党员管理的“盲区”和“断层现象”,激励农村党员“在外务工做先锋,在(村)社区当模范”。村(社区)党组织要坚持“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在不影响农村外出务工党员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特长爱好、工作时间及个人意愿,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要及时将党员在单位的表现反馈给村(社区)党组织,力求与村(社区)党组织共同构建起协调一致、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能分割孤立,造成单纯就管理抓管理、就服务抓服务的思维定势,而要将两者有效整合起来,切实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党员放在首位,努力做好党员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尤其是对那些双重管理的党员,村(社区)党组织要做到无论辖区内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不转到工作单位党组织,都要始终做到对党员的关怀不变、关心不少,切实做到“一视同仁”。

三是党员志愿与组织要求的关系。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把农村党员管起来,最重要、最根本的是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发挥党员作用时,要从以组织要求为主变为与个人志愿、个人承诺相结合,真正让广大党员感到既有义务、有责任,又有权利、有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把党的先进性、党员的意愿和群众的期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点一线;同时注重把活动内容的先进性、活动方式的可行性和党员共享活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

四是党员“双管”与组织共建的关系。党员管理过程中,要把个人管理与党组织共建有机统一起来。要通过农村党员的双重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和非公企业党组织之间建立定期联系、定期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一方面,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作用,尽可能为村(社区)发展经济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同时要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力所能及地多为村(社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另一方面,村(社区)要发挥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阵地作用,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切实在共管党员、共建组织、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上取得新实效。

三、在组织领导上要解决“如何抓”的问题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既要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又要勇于改革创新,注意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善于在把握和运用规律中提升工作水平,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一是要创新载体抓。要围绕区域性、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等四个特点,创新党员管理工作的活动载体。在村(社区)党组织中,要大力推广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户”挂牌、党员积分考核制等活动载体;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党组织中,要大力推广以党员示范岗、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为内容的“两岗两号”创建活动和以双向培养、双向尊重、双向促进、双向渗透为内容的“四双”活动,为党员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拓宽渠道,着力培育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品牌。

二是要形成合力抓。各街道党工委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党

员双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力度,帮助村(社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党组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同时,要注重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抓好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机关部门也要与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完善机关党员进社区工作机制,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联动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三是要建章立制抓。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考核,明确奖惩机制,切实有效推进党员管理、教育、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建立典型引导机制,通过创树典型,切实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之间党建互助协作机制。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5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教育就是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村民为农村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尤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党员解放思想确立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普通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是他们不能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的主要症结。因此,教育党员解放思想确立新观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教育党员带头致富谋求新发展。农民需要广大党员在带头致富、共同致富上作示范、做表率。因此,要使广大党员掌握新科技,学会新本领,在结构调整、增效增收方面先行一步,高人一筹,真正成为生产骨干、致富能手,成为村民的主心骨、领头雁。再次,教育党员牢记宗旨树好新形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教育党员牢记宗旨这个老话题仍然是新形势下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加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员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党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要在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把理论学习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

农村党员教育面广量大,要保证教育效果就必须区分各个层面,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运用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搞好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增长点。在新形势下开展的各类活动,做到与时俱进,求新、求活、求实。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所谓求新,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教育具有吸引力。如在一些地方开展的“双带一促”都是值得借鉴的新形式。所谓求活,就是要在开展活动时多采用活材料,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如党员“创十星”、民主评议等活动,就比较适合农村实际,为广大党员所接受。所谓求实,就是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切合农村实际,切忌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经常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怎样为党旗添光彩”等学习座谈活动。

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不容重视 篇6

农村党员是党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党的农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加强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指导,特别是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又要对党员进行国际、国内的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党员认清形势,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拥护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开展科技、经济、法律等各种形式的教育,着力解决个别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基本功差等问题,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二是结合农民党员特点开展教育。要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与解决党员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特别是要加强对困难党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扶,使他们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要做好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激发农村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要以严格管理为手段,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严把“入口”。要切实把解决农村青年党员比例低、文化程度高的党员比例低的问题作为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一个基础工作思路加以落实,积极吸纳一大批实干精神强和文化程度高的青年积极分子入党,尤其要培养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农业科学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入党。不仅要培养在村务农的青年积极分子,也要培养外出经商、打工的青年积极分子,使农村党员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严格发展程序,确保新党员的质量。三要畅通“出口”。要建立定期谈心制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及时通过民主评议、组织考察等形式,对一些不正确行使权利、不认真履行义务、不发挥党员作用,有错误够不上党纪处分的党员,要根据其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劝退和除名处分;要严肃查处违纪党员,以纯洁党员队伍。

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篇7

一、河南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 河南省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初步形成了流动党员工作的双向共管、动态组建、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典型带动、智能管理以及组织保证等机制。

但是,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总体上仍然停留在“外延式”发展阶段, 工作的主要内容局限在建立新的流动党员组织、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制定规章制度等量的扩张上, 而对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等“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无暇顾及;并且由于缺乏“质”的提升, “量”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使当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底数难摸清、人员不稳定、组织不巩固、管理不规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

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更新管理理念

1.规范化管理。为使流动党员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 及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和帮助, 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突出“三个有”, 实现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完善管理网络, 做到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有家可归”。二是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三是规范管理程序, 做到流动党员办事“有条不紊”。

2.人性化管理。一是增强服务功能, 实现人性化管理。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地或创业地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更希望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改善流动党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改进教育方法, 推进人性化教育。我们要调整充实教育内容,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育形式, 坚持行前教育、跟踪教育、远程教育相结合, 推进人性化教育, 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三是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

3.现代化管理。目前,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党建工作应该借鉴, 应积极推行电子党务。开发软件构建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处理程序性的党务工作,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 变更就业地点、联系方式, 参加活动, 收缴党费等实际难题, 开发互联网的党务活动平台, 利用网络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完成学习培训、群众意见、听取汇报、开展调查等各项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二) 完善管理制度

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以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目标, 因势利导, 管好管活,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做到教育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建立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制度。各级党组织每隔半年要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排查, 确认流动党员身份, 逐人登记建立档案, 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结构、分布、从事工作等情况, 加强跟踪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电脑网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网络。流动党员所在流出地党组织要切实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去向、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 并要落实专人负责, 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 了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 妥善解决他们参加选举等问题,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2.建立流动党员汇报联系制度。对长期外出且务工经商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的党员, 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批准后填写联系卡, 外出落实工作地点后, 及时按照联系卡的要求, 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向原党支部报告 (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 , 党支部做好相关记录。原党支部在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详细地址后, 每月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 掌握其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并向其传达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向原党支部汇报 (书面或电话) 一次在外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按时缴纳党费。流动党员每变更一次工作地点, 要及时向原党支部报告。党支部做好联系卡相关记录, 每季度向基层党委汇报一次本支部外出务工党员的人数、名单、流向、工作、生活、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等情况。

3.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与流动党员签订《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 目标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应尽可能细化,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办法, 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 要表彰奖励先进, 鞭策落后, 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党委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以便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的, 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 情节严重的, 要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坚持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每年年底逐级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

4.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针对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难落实的现象,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 让他们参与基层组织重大事务的决定, 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 引导他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党员服务站 (点) , 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经济权利、生存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以权利的保障促进党员义务的自觉履行。

5.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实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立体、动态管理模式,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第二, 党组织管理与工作单位管理相结合, 流动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 又要接受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第三, 党组织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社区管理教育流动党员在享受个人生活的同时, 还要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俗, 服从大局, 多为邻里着想。

6.建立流动党员激励约束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制定激励措施、研究约束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 创新管理方式

1.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通过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 建立一个完善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可以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 都能找到党的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履行党员义务, 享受党员权利, 是保证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一是注重创新, 增强活动形式多样化。二是利用科技, 推进党员管理的信息化。

3.教育管理方式创新。针对流动党员岗位分散、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 应突出“灵活、便捷、实用”原则, 明确教育管理职责,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 学生党员 独立学院 教育管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栋梁,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中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养全面、为社会做贡献意愿强烈的先进典型的代表,可以说大学生党员充分的发挥着党组织坚实的战斗堡垒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再教育环节薄弱等等,从而阻碍了预期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作为独立学院,必须及时的、积极的认识到这一问题,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抓好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也才能够真正的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的、有用的人才。

一、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社会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独立学院学生党员中普遍凸显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服务社会意识薄弱,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对学生党员服务、奉献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党员仅仅成为了先进分子的代名词,学生党员逐渐的忽略了自身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也出现了脱节。

(二)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

大多数独立学院所开展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封闭式的教育,比如说填鸭式的理论教育、以读文件为主的单向灌输教育等等,这样一来,教育的内容就会显得十分的滞后、枯燥以及乏味,不仅仅难以凸显其实效性,更会打击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三)发展标准、程序不够规范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独立学院在发展学生党员上更加的重视学生党员的材料准备、程序工作,从而忽略了与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沟通,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入党动机,直接的导致了有的学生党员已经入党但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都很模糊的情况。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严格把好入口关

近几年来,入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校方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导致这一现象成为了学生党员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如果入口存在问题,那么后续的教育工作也必然出现更大的隐患。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独立学院必须及时的、严格的把好学生党员的入口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不仅仅要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更要看重其政治觉悟、理论素养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为团体和组织奉献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够多元化的做好党员吸纳工作;第二,独立学院还应该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例如学生是不是真的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好模范工作,是不是能够担当起其应该担当的责任等等,最终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二)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传统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都是单一的、单向的灌输,而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恶性循环,效果既不明显,又打击了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独立学院必须积极的、及时的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样既是对传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又能够拉近学生与实践的距离,使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能够真正的得以实现。具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对新入校的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激发他们的入党愿望;第二,组织预备党员到烈士陵园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坚定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三)改进、创新管理方法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进步,而我国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够改进、创新管理方法,也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培养出适合的人才。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改进、创新管理方法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第一,利用网络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比如说通过网络与学生党员沟通、建设校内党员论坛、开展网上党课等等;第二,把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延伸到宿舍,因为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够将党员教育工作带进宿舍,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整体思想觉悟的提高;第三,独立学院可以结合各专业的不通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比如说结合专业的实际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党建工作,这样不仅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更能够帮助学生消化。

三、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急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独立学院,也必须及时的从本质上认识到自身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的所在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够确保自身学生党员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具体化,最终真正的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6).

[2]李国光,陈志新,柴琪.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姜希.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农村老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9

一、基

本情况

XX乡9个行政村的275名党员参加了此项活动,农村党员参与率达到98%以上。各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宣传学习、考核、教育等阶段进行,在活动期间,对党员“政治立场、组织观念、党风党纪、完成任务、学习提高”五大方面的25项具体行为进行了规范。结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和义务,明确提出了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基本行为,对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行了规范。并以此为“底线”,总分值100分,对党员“触线”行为的影响程度设定分值,按要求评定,在年未评定中有20%党员评为优秀,70%党员评为良好,8%的党员评定为合格,有5名行为“触线”党员,“触线”党员所在党支部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跟踪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了深刻认识,行为上有了明显的改正。全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组建机构。各党支部充分认识推行党员“底线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以“一把手”工程为重点,加强领导。将推行底线管理活动列入“五个好”党支部的考评内容。乡党委成立推行党员“底线管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委员室,负责指导和督查工作,各党支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将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逐项分解到人,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二是大力宣传。召开了全乡党员推行 “底线管理”活动动员大会,乡党委领导传达《XX乡党员推行“底线管理”活动实施方案》,利用简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学习推行底线管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党员人人明白,群众了解支持,让更多的群众监督党员的行为。三是创新完善。以推行农村党员“底线管理”活动为契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研究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使农村党员“底线管理”活动在推行中适应,改进中加强,发展中完善,不断改进党员管理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探索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乡党委成立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各党支部成立党员管理服务小组,由党委组织委员担任中心主任,各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党政办干部作为工作人员。服务中心负责对党员考评情况进行收集、建档和及时通报。

(二)结合实际,设立底线。各党支部根据党员权利义务、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结合实际,对当前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 该做什么提出25项具体要求。各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根据本地实际,讨论确定哪些是党员干部最需要带头做好的、哪些是最不该做的,以此确定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底线”,对党员干部应该做而没有做好、不该做而去做的,逐条设置具体扣分标准,形成本《党员“底线管理”考评标准》,《考评标准》报乡党委批准后,在本地公布实施。

(三)严格考评,加强监督。乡党委成立由乡党委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领导组成的考评小组。每季度末,由党支部书记召集会议,根据《考评标准》对党员本季度每个月的表现情况逐人逐项进行对照;对党员触及底线的行为,扣去相应的分值;对未被扣分的党员干部视表现情况评为优秀、良好两个等次。对被扣分依据具体行为评定为合格、不合格,对不合格的党员(“触线”党员)包村领导、党支部书记要及时找其谈话,核实被扣分的情况和事实依据,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谈话人要认真听取、如实记录。谈话核实后,党支部必须在“党员干部底线管理考评情况公示栏”公布每季考评结果,在公示栏上注明所扣分的项目,接受群众的监督。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时要及时通报考评结果和党员表现突出被评优、触及底线被扣分的情况。各党支部都设有“党员底线管理考评情况记录簿”,及时记录每季考评、谈话核实、年终总评等情况,建立管理档案。考评结束后,各党支部书记负责及时把每季度考评情况上报乡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每年底,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综合每季考评情况,确定每位党员干部的年度总评等次。将年度考评结果与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相结合,建立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对年度总评为优秀的,推荐作为上级党组织表彰的人选;对连续三年年度总评优秀、符合条件的党员,在党支部换届选举时,推荐为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四)跟踪管理,加强教育。对累计扣分达20分以上(含20分)的党员,包村领导和党支部书记对其谈话教育;扣分累计达 30分以上(含30分)的党

员通报批评,取消其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对扣分累计达40分以上(含40分)的,党员在年度民主评议党员时评定为不合格党员,除在全乡范围内通报批评外,本人要向乡党委写出书面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对限期不改者,党员按照处置不合格党员程序进行组织处理。考评扣分累计时限为一年,第二年重新计算。

(五)健全档案,规范管理。一是建立文书档

案。内容包括党员的所有入党材料,党员的扣分情况表、评先评优证书、思想汇报等,做到每人一档。二是建立微机档案。内容包括党员、干部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职务、文化程度、毕业院校和专业、何时受何种级别的表彰、奖励和处分、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工作简历等。

三、取得成效

推行农村党员“底线管理”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载体,是使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是加强农村党员管理服务的有力措施。

(一)党员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底线管理”的实施使广大党员在思想进行一次较为深刻“自省”教育,增强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活动的舆论宣传与氛围营造,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二)活动的开展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党支部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堡垒作用。公开、公平的考评党员能够诚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勇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增强了自律意识,既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又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一些年轻党员通过此次活动,进行查缺补漏,素质得到提高。

(三)党员对活动本质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党员“底线管理”学习,使广大党员对新时期党员的本质内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党员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有了增强。

农村党员个人总结 篇10

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非常重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并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委组织部牵头下,服从大局,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各自部门职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加强了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协助县远教工作,共同做好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县委还专门召开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各试点乡镇和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落实会议精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资源整合、夯实基础、形成合力、以点带面。

二、广泛宣传,营造了氛围

为切实加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了解,我县进一步加大远教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讲开展远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为远教工作的全面开展营造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始终”。一是始终把远教工作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党建工程来抓。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改进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二是始终把远教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工程来抓。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加速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三是始终把远教工作作为联系农民群众、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民心工程来抓,入党申请书《农村党员个人工作总结》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的“天网”和“地网”,让农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收看更多的优秀文艺节目,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并及时准确地公文写作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政策决定。四是始终把远教工作作为稳定农村(自中国教育文摘www.edU,请保留此标记。)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___法制建设进程,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强化群众意识是确保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县通过县广播电视台、沅陵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站、板报和标语等形式大力推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为远程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___氛围。

三、规范管理,精心组织,充分发挥远教站点的作用

上一篇:表彰式产说会主持稿下一篇:团队精神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