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2024-05-27

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篇1

观于永正的《荷花》课例分析

六年级语文 张雅香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荷花》这节课,我对他的这句话感受更深。

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初读不做表面文章,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于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逐渐地感知着文章的内涵,真是不简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初读阶段,要使每一名学生做到把文章读正确、读流畅,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的事。于老师做到了!想想自己的教学,我竟不敢说教过的课文,每个学生都能读的正确、流畅。真是有些惭愧。

品读阶段,于老师注重了学法指导,“煮书”“煮”出关键词,品出深刻意。他让学生把在读书中划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引导他们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他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词”与“意”化作一种情景,一种乐趣,鲜活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如“一支荷花”(一个女生)的“翩翩起舞”,无数荷花(好多学生)的“挨挨挤挤”,“饱胀”的视频放映和“冒”的造字说„„我感觉在这个课堂上,好像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而是不经意间,学生牵引着老师探究。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发现留给了学生”。他的教学让人感觉无处不自然,处处水到渠成。静下心来想一想,类似的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也用过,但是却远不如于老师做的精细。这也许就是与名师的差别吧!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实实在在的教语文,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朗读,真正“煮”出文章的精华,品出修辞的方法,读出文章的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美读阶段,于老师的指导似润“物”无声,却让“物”栩栩如生。他在学生领悟了关键词后,引导结合词义朗读。“赶紧”一词,学生体会到这个词表现了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想赶快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他这样指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的灵性被于老师挖掘出来了,读的语气急迫而兴奋。

他在学生看了荷花盛开的视频后,引导结合感受朗读。课件展示了满池荷花形形色色的神态,画面美极了。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染着,怎能不美美的赏读呢?

他还用对文本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想象朗读。当读到“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段话时,于老师说:“‘我’真的变成荷花了吗?”学生马上领悟到是作者看的入神了,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了。于是,读,就成了学生抒发感情的溪流,涓涓流淌着与作者共鸣的心声。

当学生的发音缺少“巧劲儿”时,他教学生“用气读书”;当学生的读未能入情入境时,他嘱咐学生“声音不要太大,不要破坏陶醉的感觉哦”;当学生的感情表达不是很充分时,他及时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情不自禁的揣摩、模仿朗读。他提醒学生“注意句号的停顿”,让学生上台朗读、并请人伴舞„„

课堂上,学生们神态各异,思维在荷花中流连;书声朗朗,情感在荷花中绽放;议论纷纷,能力在鉴赏中形成。于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意境,和作者沉浸在清荷的曼舞之中;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出文本,探讨作者的描写层次,观赏作者的布局谋篇,感受作者的写作技法。整节课,没有滔滔不绝的导语,没有高深莫测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思考,平等研究,共同学习。我想,这就应该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自己觉得有些老了,不需要什么荣誉了,疏于看书,不重视学习,没有了以前的上进心。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采,给我触动很深,我还没有白发苍苍,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为了我爱的孩子们,为什么不一享探究之乐呢?我也要让我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情趣!

上一篇:期货市场作业下一篇:亚欧陶瓷公司2013年度反邪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