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共4篇)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 篇1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
(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师:谁喜欢朗读?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
生:雨、房屋、山、树、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
生:刷刷、唧唧
师:“刷刷”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唧唧”模拟什么声音?
生:小鸟的声音。
师:学习象声词。(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再出示短文
(二)(小英雄雨来片断)
“雨来刚来到弄堂,见十几把雪亮的。。。嗖溲的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1:嗖嗖、咔啦
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四个词都是象声词。有了象声词的运用,就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还要适当的写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板书—有声有色)
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听听看都有哪些声音。
生踊跃回答。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隆”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可以听到打鼾声。
谁来学一学。(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
师:所以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当要适可而止。
师领大家去游公园
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
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
师: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公园,哪一次逛公园更有意思?第一次去有意思还是第二次去有意思?为什么?
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师,谁来学一学鸟叫声。蜜蜂飞的声音。
师:是呀,第二次逛公园多么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啊。若能把第二次逛公园的感受写下来,那真是如临其境。老师就会给你“有声有色”的批语。想得到这样的评语吗?那就把你的感受有选择地写下来,写一个片段即可。或者自己发挥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场景。若有困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词语:
出示三组象声词,师读。
(1)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
(2)咯咯嘿嘿嘻嘻
(3)啪呜呜啪噗哧
师:当老师读了这些词语后,大家脑海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画面,因为我们会“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板书:想象)
师:大家先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题目,一定要选一个好题目。“好题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文章成功了一半。(板书:好题文一半)
师:所以你一定要起一个好的题目。如果想不好那就先起草作文,起草要一气呵成,不要打断思路。
(强调写字姿势)
师:如果你写好了,要反复念。改作文就要:再念,再念,再念,念是改作文的最好方法。(板书: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作文讲评
1、师:写公园的有哪几个?(约5、6个学生举手)
先报题目我们再决定听谁的。
生1:公园的美景、人间天堂公园、人间仙境……
于永正《一块面包》课堂实录 篇2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 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
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们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 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帐,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帐)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帐。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巡“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 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
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它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
亲爱的同学们:
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 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画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
此致敬礼。
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于永正《高尔基与儿子》课堂实录 篇3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而又富有蓬勃生机活力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绽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推崇。于永正老师就是坚决贯彻这一理念的专家之一。
于永正老师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于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成功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感知到体悟,最终实现内化。
感知是基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从良好的初读感知开始。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草草地让学生初读了一遍课文,就开展师生对话,或是让学生谈什么感受,显出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类教学,大多是流于形式,教学效益不佳。古人云:熟读诗书子自知。只有在让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深切的与作者对话、交流,这是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相互对话的前提、基础。于老师深谙其中道理,初读感知时并不是止于“一读”,而是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一读再读”。上课伊始,于老师便用简洁的话语布置道:“请同学们把文章朗读一遍。”学生读完了,于老师请同学们把文章再读一遍。等两遍读完了,于老师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一而再,再而三,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读了一遍又一遍,看是平淡无奇,恰恰是在这无奇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对话的足够时间与空间,开始对文章有了全面的感知。
体悟是升华!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深入体悟文章中蕴含的感情有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精读就是体悟感情的重要手段。于老师的精读教得更是精彩,请看教学片段实录:
(指名分节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流畅。你的声音真好听!(不失时机地予以激励)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字不差!“一字不差”我要向你学习。(鼓励并不单调,而是形式多样)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不错!很佩服你的勇气。(发自内心,真诚地表达教师的赞美哦)
听于老师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范读)
生1:很投入!
生2:有感情。
生3:于老师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
生4:于老师在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丰富。
生5:于老师注意了停顿。
师:(惊喜地)你听出来了?在哪儿停的时间比较长?
生5:在句号的后面停得时间比较长。
师:(师拥抱这个学生)拥抱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奖赏。还有什么要说的?(于老师的表扬艺术,令人敬佩。)
生6:在读那封信的时候读得很轻。
师:为什么?
(生说不上来)
师:因为信是文字,是没有声音的。能学着我读吗?
就这样,在赞赏与激励中学生积极主动的与文本与教师对话,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就这样,在于老师的点点拨拨中学生掌握了朗读的诀窍,也体悟了文中蕴含的深情。趁着被撩拨起的阅读兴致,于老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琅琅的书声在课堂里久久回荡。我想学生此刻才真正感受到了“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快乐。有了这份快乐,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内化是目的。都说语文学习关键在于“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背诵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内化过程,正如俗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课堂教学最后,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写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重点段落,实现了内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4、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悟课文,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及高尔基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于永正教学实录 篇4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于永正教学实录——《水上飞机》07-06
学习于永正老师上作文05-18
于永正作文教学案例05-18
于永正 教你写作文09-11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05-22
于永正:《一个-的早晨》作文指导课09-23
于永正教学思想09-06
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05-27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07-14
观看于永正老师公开课听课记录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