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24-05-22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通用6篇)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篇1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13年3月19、20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泰斗人物于永正先生来指导教学。早在去年5月,我已在东莞体育馆欣赏过于先生的《祖父的园子》现场教学,当时就被他简洁、清新、高效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而现在,我竟然能与这位“偶像”级人物近距离接触,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更是不言而喻。

这两天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号上午于老师在阶梯教室讲授的《珊瑚》作文课。《珊瑚》一文本是语文书上的课文,于老却能把一篇平时只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活用为作文课的生动教材,真让人佩服。记得上课伊始,于老出示了很多珊瑚的图片。色彩斑斓而又形状各异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孩子瞪着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偶尔还发出惊叹。看着看着,于老试着让孩子们给珊瑚取名字。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个问题都感到有些难度,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于老一点都不慌,他慢慢地对孩子们进行点拨。于老说,你们觉得这个珊瑚像什么?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孩子们随着于老给的思考方向,不一会儿就把珊瑚的名字想出来了。按照同样的方法,于老让孩子们给许多珊瑚都取了名字,而且于老还会给孩子们介绍每种珊瑚的特点,加深了孩子们对各种珊瑚的认识。就这样,于老把许多许多的珊瑚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说实话,当我不断的听着于老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认识珊瑚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鼎鼎大名的于老,教学方法怎么会如此单调?这样不怕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吗?带着疑问,我耐心地听下去„„随着课堂的渐渐深入,于老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每种珊瑚的不同外形,给它取个适合的名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珊瑚的不同特点,想象珊瑚活动的情形,把自己想到的话串起来,变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话。于老先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在班上跟其他同学作交流,孩子们也纷纷地作出评价。随后,于老还让孩子们把他们想到的话写下来,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老之前重复了很多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是用来潜移默化地交给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孩子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教学中把老师的方法内化了,才能收到这么多的课堂生成的优秀成果啊!

于老的这节课,让我至今还不断回想,获益良多。最让我敬佩的,是于老用自己那最简单、朴实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感染在场的所有老师。于老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语文课永恒的真谛。于老在上《珊瑚》的时候,他的ppt绝不像我们公开课那样精美,这里插一个动画,那里插一段背景音乐。于老紧紧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珊瑚的特点写珊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于老用了大量能体现出珊瑚各种形态、特点的图片,力求把珊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多青年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尽办法都得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亮点,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安排各类环节,用上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打造出来的课堂,也许能让人心里留下些许精彩的镜头,可是课后却缺少让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于老的课堂教学简洁而高效,实在而精彩。

还让我深深敬佩的是于老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代名师,于老对待学生以及平时的待人接物是那样的亲切友善、平易近人。早就听闻于老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近,这大概就是跟于老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哪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孩子,于老从不会破口大骂,只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教育。在我身边,我偶尔会看到有的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甚至会用一些比较过分的言语,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还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的一句狠狠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无地自容,心里更加难过,也伤害了师生间的关系。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多一点包容、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学生就会认为,你就是那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听于老这节课,还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之处,因为这天的晚上,正值我出阁之喜!能在我人生如此重要的一天,有于老作伴,真是增添了无限光彩。带着于老给我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宗旨和“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篇2

一、重情趣, 巧妙导入

于老师课前不急于上课, 而是跟学生交流, 用幽默的语言风趣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姓于, 干钩于, 一个‘干’带着‘钩’就把‘于’钓起来了……”让学生了解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切地问学生姓名, 热情地和学生握手, 很快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消除了畏惧感, 从心里喜欢他, 为上好习作课打下基础。在和学生交流中他就用上了有趣的歇后语, 如:哑巴开会———没说的;铁锤敲锣———响当当……巧妙地导入了本堂课要上的内容———用歇后语编故事。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 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于老师别具匠心的开场白, 令人赞不绝口。

二、重积累, 作好铺垫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于老师认为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 都学不好语文。因为习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 所以于老师在本堂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他用课件出示了许多歇后语, 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狐狸开商店———没好货;屎壳郎腾空———硬充战斗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麻雀下鹅蛋——瞎吹……这些歇后语意思浅显, 让学生容易接受, 并容易用故事表演。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得很周到,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戏可演, 有事可写, 为后面的说、演、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感悟, 拓展思路

所谓感悟, 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歇后语, 后悟其义。于老师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歇后语, 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在习作前有了一种欲望, 一种冲动, 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们自由组合排练表演歇后语的故事内容。有的三个一组, 有的四个一组……共同选择歇后语, 共同出谋划策, 一块儿编, 一块儿演, 互相提示, 互相配合。

于老师也既导又演, 与学生们共同合作, 精彩的表演, 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更主要的是生动有趣的表演, 激起了学生们用歇后语编故事的浓厚兴趣, 打开了学生们的习作思路, 拓展了学生们习作的空间, 丰富了学生们习作的想像, 让学生们感悟到习作中人物语言对话的重要, 让学生们掌握了最好的习作素材, 为下一步动手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重迁移, 妙笔生花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 就是运用, 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 加强读写集合, 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于老师的教学是由积累、感悟、演说到写的迁移。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指导学生构思、动笔习作。提示学生注意写事的六要素, 还要大胆地想像, 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便于编故事的歇后语进行习作。杜甫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于老师指导的学生参与歇后语故事表演后, 挥笔速写, 二十分钟过去了,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能完成。学生们选择编写的歇后语不同, 构思新颖, 根据歇后语的意思编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用词准确、想像丰富的故事, 最后揭示出歇后语的来历, 真是妙笔生花, 令人欣慰。

五、重习惯, 点评鼓励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 只有“习”才能“惯”, 久而久之, 便成习惯。于老师重视习惯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说, 习作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求写好的学生要反复修改, 而且要大声地念,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写好的学生按照于老师的要求去做, 部分学生在吟诵中确实发现了问题, 再进行修改, 习作又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有个学生选择的歇后语是“狐狸开商店——没好货”, 写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只狐狸到处找工作, 可是谁都不雇用它。有一天, 它就想自己开商店, 自己当老板。没多久, 它的店就开张了。许多动物听说后, 都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 拥挤在狐狸的店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小熊买了腰带, 小狗买了发卡, 小猫买了蝴蝶结……生意很红火, 狐狸开心极了。可是好景不长, 没几天小熊的腰带断了不能系, 小狗的发卡坏了不能卡, 小猫的蝴蝶结烂了不能用……最后狐狸被告上了动物法庭, 营业执照被没收了。

这个学生写了很多的动物, 这些动物买的东西不同, 东西坏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她确实做到了大胆想像, 敞开心扉, 把故事编得曲折而形象, 具体而生动, 完整而优美, 得到了在场老师的高度赞赏。

于老师在点评习作时, 给写得好的学生打满分;给书写好的、阅读能强的学生加十分、二十分。问学生高兴不高兴?学生开心地说:“很高兴。”于老师追问:“为什么?”学生高兴地说:“因为我的习作从来没有得过这么高的分数。”就这样,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 在他们的习作得到于老师的认可后, 脸上洋溢着习作成功的快乐。许多学生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 想早让老师发现自己, 欣赏自己的习作, 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于老师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习作, 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能不养成爱写习作的习惯呢?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篇3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

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小猴子和猴妈妈风趣的对话时,这时于老师和孩子分角色对话,动作和语言是活灵活现,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到了忘我的境界。于老师扮演小猴子,孩子扮演猴妈妈,语言生动风趣,动作到位,引导孩子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的再现出来,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课堂展示,于老师把一现象搬进课堂,旨在引发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在内心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里,孩子们又得到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观察,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教学思想。

四、优化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于老师深谙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上作文课,他同样注重读写结合。当他发现孩子们语言的匮乏时,他注重字词的积累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他多次要求孩子课堂展示朗读,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给孩子充分的朗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提高了语文的素养,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让我们明白作文到底要教什么。于老师多次提示孩子的写字姿势,要求孩子书写规范,找出书写好的,课堂展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我们懂得小学作文要教孩子什么,让我们在百家争鸣的当代,看到简单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五、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快乐心态

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孩子有了创新,于老师大胆的给予鼓励,奖励10分,奖励20分,赏识教育给了孩子信心和勇气,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挖掘孩子的潜质,让孩子在作文中享受自我表达的快乐,实现了“快乐作文,作文快乐”的理念。

能否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毋庸置疑,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能及时了解学生习作中的疑难之处,给予指导、点拨;能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简单的作文教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听于永正老师谈语文教学 篇4

自从2007年1月11日在市实验小学听于永正老师讲《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我被于老师那朴实醇厚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于老师6月2日(周六),到利津二校送课;6月3日(周日)下午,于老师到市春晖学校和晨阳学校去听于老师给年轻老师指导课、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两天下来,我受益匪浅、如获至宝,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啊!

●于老师在6月2日做的报告内容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语文教学,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把语文课上成论坛课,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展示课更为突出当今语文教坛流派众多,如:深度语文、诗意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但在语文前面加任何定语都是片面的,语文就是语文。我们应学会在各种流派中,各取所长,为我所用;更要在百花开放、百家争鸣中有自己的见解。

2、阅读能力培养被忽视了。于老师说,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一线教师为了考试经常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突出问题。

二、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而语文学习规律可以概括为:熟读、精思、博览、多做。于老师举了李希贵和杨巧云两位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要留给孩子什么

于老师说,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孩子“五留”:

1、留下语言(即字词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2、留下形象:给孩子留下文中人物的丰满形象。

3、留下情感:讲解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因此应重视朗读,给孩子留下情感。

4、留下方法:要给孩子留下读书和写作的方法。

5、留下兴趣:于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要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他说,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体罚学生。

●于老师在市春晖和晨阳学校与老师们座谈内容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要提高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用两只眼睛看书,边读边想。不抓则已,一抓到底。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于老师紧紧抓住“翻山越岭”、“重担”、“一次与无数次”,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看书,边读边想来品味鉴赏语言。

2、老师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段、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段、概括能力,即有较高的解读文本能力。只有教师准确地把握文本、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怎样指导学生读课外书

1、让孩子喜欢读书

于老师一直把读课外书当作第一作业,他说要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多做表扬。于老师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20页,边读边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做标注。于老师每天随机抽查两名同学时,检查方法就是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果学生选的句段确实好,又能读得流利甚至有感情,说明孩子认真读了,就要大大表扬;反之则说明孩子没有认真去读,则要受批评。于老师说,对于后进生更要加强监督、及时鼓励,作业要分层次、每个孩子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作业。

2、教孩子会读书

(1)、教孩子学语言、学方法、读书时想作文。教孩子在读书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景、写人、写事的。

(2)写作时要想你读过的书。

(3)名言警句该在什么时候用。

总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二、作文如何做到有米下炊

1、老师要喜欢写、善写、善读。

2、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要走进生活王国中去寻找素材。于老师举例,有一次去济南某校,看到该校许多植物(紫叶李等),就对该校老师说,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作文。而于老师自己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学校传达室的老师傅及朋友处借来“六月雪”、“瓜叶菊”“兔耳兰”等花卉,让学生作文作为素材,进行作文教学;他还利用动物玩具、班内的各色各样的孩子、漫画等资源作为孩子们作文的素材。

三、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1、老师要多说好话。

2、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于老师告诫我们: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孩子。

四、怎样处理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1、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小学应以朗读为主,益文兼得;而默读是思考的必要手段。

2、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来实现。

3、朗读本身就是字词句训练。

4、朗读时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应把语感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

五、怎样处理常态课与展示课的关系

1、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展示课,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不能变。常态课应把重点放在抓学生朗读,字词能抓多少就抓多少;展示课要把词句抓实抓深,用一词来感受全篇。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5

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

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

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

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阅读要过“五关”。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2.朗读过关

(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3)策略:a.摒弃繁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b.“跟我读” c.把朗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 严格要求,严格把关,检查背诵。4.过课外阅读关 80首古诗,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策略:a.师生共读 b.举办读书会 c.“强迫”加引导 d.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5.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做记号、加批注(2)边读边想(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

一、二年级过写话关

策略: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如每日一句。)

2.三、四年级过“部件”关a.六个部件:动物、植物、人物外貌、人物对话、景物、小事。b.过基本格式关c.初步读懂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 3.

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文章的结构,段与段间的过渡,开头结尾的方法,上下文的照应,如何围绕中心写文章,必要的修辞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方法: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篇6

——听于永正老师研讨课心得

2014年2月25日有幸聆听了“于永正名师带徒活动”的四节示范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尤其是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感受到了大师课堂的精彩,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是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他的课告诉我们:简约课堂,也可以很美!对于老师的简约课堂,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化繁为简,尽显简约之美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要抓的知识点很多,回想自己的课,好像一直在教孩子们“学课文”,而不是“学语文”,总是陷于“眉毛胡子一起抓的”苦恼,而于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化繁为简的课堂同样很美。与老师讲的《谈礼貌》一课,谈话似的导入,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说是学习,又好像是在聊天,或是在听一位白发老者的亲切教诲,让人觉得舒适自然。在讲解体裁方面,没有枯燥的论述,而是让孩子们把学过的《说勤奋》和《谈礼貌》做一个对比,在对比中学习,因为是曾经学过的内容,孩子们更有话说,课堂效果也很好。

二、返璞归真,读与写落到实处

于老师的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指导孩子们读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第二课时几乎有一多半的时间在教孩子们写字,在读和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尤其是在指导写字环节,印象尤其深刻,于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让学生说一说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示范书写,再让孩子们练写,在练写的过程中,于老师指导的非常详细,共五个字,不慌不忙,字字如此。反思自己的生字教学,经常教着教着就没有耐心了,所以孩子们才掌握的不牢靠,这对我也是一次警示!

三、洗尽铅华,崇尚朴素之美

学生也是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水平,千篇一律的教学课堂是因为没有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于老师的课看似朴素,却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尊重孩子们的需求,让他们充分抒发自己的想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乐于做一位“快乐的陪学者”,在课堂中,时而隐身,时而出现,这样的教学对于我来讲更像是一种艺术享受。

上一篇:他从未走远作文600字下一篇:秘密基地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