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是什么

2024-09-21

三大问题是什么(共11篇)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1

男人的三大责任是什么?女人的三大责任又是什么?

男人三大责任:1,让父母骄傲。2,让自己的女人幸福。3,保持高贵的灵魂。

女人三大责任:1,引爆自己的男人,让他飞翔。2,照顾好他的家族。3,做气质非凡,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三大责任:1,成为孩子的榜样。2,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好习惯。3,帮孩子实现梦想。

【人生中的“三”】

1.三样东西一去不复返:①时间②生命③青春 2.三样东西毁掉一个人:①怒气②傲气③小气 3.三样东西永不放弃:①童真②理想③希望 4.三样东西最无价:①健康②善良③真情 5.三样东西最无常:①成功②财富③机遇 6.三样东西成就人:,①天时②地利③人和 7.三样东西要珍惜:,①父母②家庭③健康 8.三样东西助成功:①目标②方法③改进 9.三样东西交朋友:①诚信②热情③互助 10.三样东西把握好:①机会②工作③婚姻

11.三样东西得快乐:①知足常乐②助人为乐③自得其乐人生中更多的

【三】

一、人生有三个要想到:阴沟能翻船; 鸡毛能上天; 骨肉能相残。

二、人生买不到的三种药: 后悔药(有钱难买后悔药); 长生药(长生不老是虚说); 心病药(心病还需心药治,有钱何处买心药)

三、人生三个“一”: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交一友结一缘。

四、人生不做三无人:无知,孤陋寡闻无知识; 无惧,糊涂胆大无畏惧; 无耻,寡廉鲜耻无羞耻。

五、人生处事的三个正确选择: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先易后难。

六、人生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三种现象:求之不得; 熟视无睹; 欲速不达。

七、人生发展的三个条件:道德,立身之本;才智,处事之能;机遇,拓展之机。

八、人生三能:勤能补拙;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俭能养廉;俭养廉,奢养贪,粗茶淡饭传家远。静能生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九、人生处理好三种关系:公与私: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废公; 情与理:感情服从理性,理性服从法纪;内与外:内外有别,对己严,对人宽,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

十、人生三不:山不争高入云来;水不拒细汇大海; 人不自大成俊才。

十一、人生三奋: 振奋于心,怀激动之心,保蓬勃之气; 勤奋于能,勤能补拙,增长才干; 发奋于志,奋发图强,胸怀大志。

十二、人生三惜: 体恤老人; 爱惜弱小; 珍惜生命。

十三、人生三个认识上的误区:对自己追求完美;对别人责备求全;对事物苛求圆满。

十四、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十五、人生犯错误的三步曲:放纵:放纵自己的行为;迁就:迁就自己的过错;失度:失去做人的尺度。

十六、人生可能出现的三个变故: 乐极生悲;无事生非;绝处逢生。

十七、人生三立:立德:以高尚的品德为世人树立榜样;立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立言;以渊博的知识著书立说。

十八、人生求学三要: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十九、人生为官三个想到:做官是一种责任,不要把官衔当成桂冠 ;做官是一时的,不要把官位当成地位; 做官是为民的,不要把权利变成自己的。

二十、人生幸福的三个标志:衣食无忧;身心健康; 亲情无限。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2

在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上, 我们应首先明确“问题是什么”, 或者, 更确切的说是“问题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要明确, 一是困难群体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这是根本, 直接关系到所需资金数量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确定。二是困难群体急需的医疗保障内容有哪些, 以及优先提供的顺序问题, 这是关键, 直接关系到受助对象的主观感受和保障的可获得性。

面对上述两个问题, 答案是什么?一要合理界定困难群体范围和补偿标准, 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测量方法。支出型贫困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原因, 导致家庭财力支出远远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绝对生活贫困。由于这些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无法享受低保, 实际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 一旦遇到不测, 往往比低保户更困难。根据家庭支出而非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界定困难群体的办法虽然复杂, 但公平性和有效性也是最高的。上海、南京、廊坊、镇江等地已经实施的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的有益经验值得推广。二要增加向门诊大病医保付费的倾斜力度, 尤其要提高困难群体的门诊补偿比例。对于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来说, 长期的门诊医疗费用支出对其生活影响最大、直接感受也最明显。优先提高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 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还可以减少“小病拖成大病”的人头数, 这也符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3

在国务院《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指导下,第一,新能源汽车协调机制和政策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工信部、科技部等十八部委成立了新能源汽车部际联席制度,最近国务院会议也强调要用好这个制度。出台了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新能源汽车国家科技重大计划、重大项目,充电设施建设,新建纯电动车企业准入管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等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从研发、生产、购买、使用、监管各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行业协同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不断创新,也组建了产业创新的发展联合基金,国联动力电池研究院等等。我们觉得中国电动汽车政策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和西方的,美国、日本、德国政策比起来也有好处。就是我们也同样有一个鼓励、支持,不受油价这些不利政策的影响,很容易形成百万辆级有利于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的情况。

第二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效果明显。到去年年底,我们统计的比较保守一点,大概是45万辆,《规划》里面是50万辆汽车,非常接近数据。09年到12年是1.2万辆,2013年1.8万辆,2014年是7.5万辆,2015年生产34万辆,销售33万辆,分别增长3.3和3.4倍,纯电动生产了25.5万辆,销售24.8万辆,分别增长4.2倍和4.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分别完成了8.6万和8.4万,分别增加了1.9倍和1.8倍。技术水平也在明显的提升,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产业链日趋成熟,单体能量密度,一些新产品已经开始达到、接近200瓦时/公斤,驱动电机功率密度也达到了2.8-3.0KW/每公斤,最高效率94%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车型升级换代,新车型上市速度加快,续驶里程有些车超过了200公里,百公里加速等指标也有较大进步。

另外一方面配套设施稳步前进。根据我们充电联盟的统计,公共充电桩已经有5万个,还有一大批私人充电桩。

但是电动汽车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恐怕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香港的一辆新能源大巴出现的问题,全行业都在关注。我们正在根据工信部要求组织全行业调研,从整车到系统到单体,大家摸情况。同时韩国的三星、LG化学他们也参加,一起来做。我们认为纯电动大客车将是中国对世界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贡献,因为从全世界来说,纯电动大客车数量很少,中国现在可能是80%的市场,很快就是90%的市场。电动客车和轿车不一样,特斯拉着(火)归着(火),他一个汽车四个门能出来,大巴只有三个门,最多四个门,这个安全问题是值得全行业摸索的。我们不是针对某一种技术路线,也不是针对外国电池厂家,在系统和整车上一定要增加安全性。这方面没有国外的先进经验借鉴,我们只能自己来做。

同时,我们认为对于普通乘用车的安全问题也要关注,也要加强。现在轿车六年一次年检,但是很多乘用车,很多轿车虽然给用户承诺七年多少万公里,干活还没干七年呢,所以没有完整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全面注意安全的问题。发展快就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等不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只能一边干,一边关注这些问题。

第二个是地方壁垒亟待破除,现在地方保护还非常厉害,这件事情国务院领导很重视。马凯副总理亲自决定的,说要把破除地方保护的问题列入国务院的督察,现在督察的草案已经提到了国务院有关督察的部门,四部委主导,3月份就要开展工作。这个督察可能不限于地方保护,重点是地方保护,不限于地方保护。马凯副总理指出,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不合理的疯狂招商也在督察范围之内。

第三个方面,我们发现个别企业存在骗补的现象。首先要肯定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各方面政策支持,快速拉动电动汽车发展是正确的。我们取得了全世界都没有达到的成绩。但同时,由于进展比较快,由于产品的类型比较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是难免的,我们本着认真的态度,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按万钢副主席的话来说,就像啄木鸟捉虫子一样,发现一个吃一个,直接吊销执照,不让他继续干了。

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 篇4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表明,除非有外力施加,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改变。根据这定律,假设没有任何外力施加或所施加的外力之和为零,则运动中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物体所显示出的`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的这性质称为惯性。所以,这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而以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亦可以表述为“物体随时间变化之动量变化率和所受外力之和成正比”,即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等于外力之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人生三大喜事是什么_感悟文章 篇5

第一个:是兄弟,永不背叛的兄弟,我自己对兄弟的态度应该是高于对自己的,但有个前提,这个人是我能信任一辈子的人,就像以前的航海人,将妻子,财产留在了家乡,过了十年、二十年,回来时能一分不差的交回你手上,这种信任,甚至超过亲情,可能有人会说,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人,不要做梦了!嗯,我也是这么想过,但我可能更宁愿相信有。

第二个:是有一个能倾尽我所有去呵护,也能在我一无所有时照顾我的妻子,我这个人呢,怎么说,算是怕妻子的那种类型,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很乐意去把家里的财产交给妻子打理,让她去支配这些钱,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丈夫赚钱回来,就是给妻子去犒劳自己的,不然赚钱来有什么意义?妻子平时已经很累了,但愿不要让花钱成为她又一个伤脑筋的事情。另外怕妻子,不是那种怕,怕妻子是一种尊敬,这点我觉得叶问电影里说的特别好,是一种尊敬,不算是害怕的怕。在夫妻之间,男人的一方,一定要有对妻子完全的信任,一定要给妻子足够的保护。说信任,是因为夫妻或是情侣之间,多少的不合与离别都是因为信任,人总是独立的,自己有自己的思考,信与不信就在于大脑里那一丝微弱的电流刺激,或强或弱,或信或疑,作为一个男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请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妻子!请好好的爱她,不论发生任何事,这是我想对自己说的,也是我想对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说的,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第三个:有一个能放手任ta自己闯的孩子,可能女生不太合适,但在未来,我相信也不远了,社会上肯定都是男女一样强的时代,其实在学校里,都可以看出女生的优势,只是在这个强者生存的社会,暂时稍弱罢了。闯,这个字我很喜欢,一匹马冲破一道道门,闯出自己的未来,这样的小孩,在外能做事自信,做人自豪,在内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放在以前,就是具备生存的能力,想想,现在的人在退化,从一个人能生存,到几个人服侍才能生存,甚至每个阶段换不同的人服侍,可以出一本“退化论”了,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进化的更加强,更加让我佩服。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6

作为高考改革首批试点地区,浙江省将在实行新高考招生录取办法。而这个方案,可能在未来几年推向全国。

张老师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即将在全国大规模推开。此时,学生和家长未雨绸缪,提前了解其中的变化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提前以“浙江省新高考”为实例,看看新高考招生录取的特点,它与以往政策相比有哪些重要变化?

1最大的变化:不分文理科

20,浙江新高考的招生考试将不分文理科,采用“3+3”模式,即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7选3)成绩构成。

因此,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也不分文理科,而是按照普通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三大类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院校的不同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考生需要提前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做出合理预判,了解心仪的院校及专业的具体要求,然后再精准选择好3门选考科目。

2普通类专业招生变化

浙江省以往的高校招生录取和全国一样,是分批次的,即按照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的顺序依次开展,不同类型的院校会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分批进行录取。

而在新方案中,普通类专业将分为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两种形式。

1、提前录取:实行新的分段录取,但还是以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

普通类专业中有政审、面试等特殊招生要求的院校将实行提前录取,比如军事、公安、定向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等。

(1)录取方式:过往高考的提前录取都是在各批次录取前进行,比如提前一批、提前二批等。在这次新方案中,提前录取不再分批、统一在普通类专业平行录取前分段录取。

(2)填报志愿:提前录取实行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志愿,考生可填报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6个专业。

2、平行录取:实行新的分段录取,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

(1)录取方式:根据考生成绩,按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分三段,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后投档录取;第一段录取结束后,高校公布剩余计划,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以此类推。

取消分批录取、实行分段录取,其实是避免人为地把院校分为三六九等,促使所有院校都能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分段录取还可以尽可能地实现有序投档录取,使高分考生不至于因志愿填报不当而落差太大,同时也可避免高水平大学专业间分差太大。

(2)填报志愿:过往是“以院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新高考中,则修改成了“以专业为单位”的平行志愿。

也就是说,以前考生可填报5个平行志愿,即报5个院校,每个学校可选择6个专业,体现的是选择学校;而2017年,考生将直接填写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每次可填报的平行志愿数不超过80个,体现的是选择专业。

这种变革有利于解决考生的专业选择问题,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虽然进入了心仪的学校,却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从而扩大了考生在录取环节的选择权,真正实现“录其所愿”。

3艺术类专业招生变化

值得学生家长们注意的是:普通类招生录取取消了分批录取,但是艺术类招生录取还是分批录取,只是从三批简化为两批。

艺术第一批以专业校考为主,录取实行传统志愿填报方式,设院校志愿2个,每个院校志愿设3个专业。专业校考指的是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比如本科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等。

艺术类第二批实行专业省统考,由原第二、三批艺术类本、专科高校专业合并而成。

第二批的招生录取将实行新的专业平行志愿,填写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30个志愿。按照考生综合分成绩分为两段,分别按各类别实考人数的60%、90%(累计)确定,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4体育类专业招生变化

如果家里有体育类专业考生,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按照新高考政策,2017年浙江体育类原两批将合并为一批录取。

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具体办法与艺术类第二批相同,也是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你了解高考录取批次吗?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多,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体制有很大区别,为了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升学可能,我国招生实行分批次录取。

一、录取批次

1 、本科:

本科提前批次:本科提前批录取院校含军队(武警)院校、国防生招生院校、公安院校本科、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空军和民航招飞院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免费医学定向(本科)招生院校、专业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包括最近比较热的小语种专业大多都在本批次招生。

(1)本科第一批次:教育部直属院校、“211”“985’工程院校(如清华、北大、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和经省级相关招生部门同意的其他本科院校。( 如成都理工大学、石南石油大学的部分专业)。一般都是老牌重点院校。(一批次院校办学水平还是要注意甄别)

(2)本科第二批次:本科第二批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高校以及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和专业。一般为省属本科院校。并非全部为公办院校。

(3)本科第三批次: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和专业。

按照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以后录取批次是逐步减少,,我省高招政策不排除取消3本,二本院校与三本院校合并招生的可能。

2、专科

专科提前批:专科提前批录取院校为直招士官试点院校、公安院校专科和高职专科航海类专业。专科提前批以前和提前批本科在一起,从开始单列,录取时间放在本科全部结束之后。

(1)专科第一批:专科第一批录取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国家示范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包括一些一本院校的专科(如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的专科层次教育),或者比较热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四川电力职业学院等),或者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热门专业;

(2)专科第二批:专科第二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普通高职(专科)。包括省属、市属院校招生的专科,比如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本院校的专科层次教育等。

总的来说:一专大部分收费较低,二专大部分收费较高。一专、二专毕业后毕业证都是一样的,都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层次教育。

批次划分由省级招办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规定,相同学校或相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在不同省的批次划分上可能存在差异。

如西南民族大学,在四川是二本招生,但是在贵州等省份是一本招生,北师大珠海校区在四川是二本招生,在某些省是三本招生……批次划分以本省的招生规定为准。考生和家长也可去挖掘在外省招生批次比四川低这类学校的录取机会。

最后要提醒考生:批次划分不等同于学历层次的划分。教育部颁发的文凭,除了本科层次和高职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有区别外,同一学历层次的毕业证书内容全部相同(除学院印章不同),毕业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即一本、二本、三本证书一样,高职专科证书一样,毕业证书上不会出现“一本、二本、三本”字样。

二、批次线

概念: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批次线或省控线)是根据四川省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标准。(关键词:控制、按一定的比例、最低成绩)

原则:批次线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应批次院校一般只能录取所在批次线上的考生,只有招投总分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相应批次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关键词:达到、超过)

(1)一本或重点线:由于第一批录取的主要是全国重点大学(一部分是经过批准的普通本科院校), 因此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又叫一本或重点线。

(2)二本线:录取院校主要是一般本科院校(个别是经过批准的民办大学或独立学院),因此划定的控制分数线又叫本科线或二本线。

(3)三本线:主要是本科院校所属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部分高收费的高校(专业)。因此划定的控制分数线又叫三本线。

(4)专科线:所有高职(专科)层次的院校(专业)。其录取分数控制线一般也叫专科线。

一般地说,控制分数线是一条资格线,对于考生来说,最低控制分数线是确定考生有无被录取资格的一个分数,只有考生达到某一批次控制分数线,才有资格被这一批次的高校录取;对于高校来讲,只能录取达到本批次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政策降分除外)

三、调档线

投档分数线又被称为院校调档分数线。

高校调档线(投档线)是招生办在调档过程中,在该批院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将第一志愿填报了某高校的考生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根据高校在当地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最高120%,最低100%)进行调档,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这个高校的调档线。(关键词:最后一名考生)

特点:同一批次录取的院校中,它们的投档分数线是不一致的,调档线的高低由报考各个学校的生源情况决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档分数线可能高出控制分数线很多,生源不好的则低一些,但原则上它不能低于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通常情况下,调档线会高于批次线,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源情况非常好,一般其投档分数线都要高出一本控制分数线超过100分,而那些录取控制线上生源少于招生计划数的高校,则可录取控制线就是投档线了。

四、录取线

所有调档考生最终被学校录取,成绩由高到低确定的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即为录取线。

录取线一定是大于或等于调档线。录取线分学校录取线和专业录取线,由于专业实力和冷热的分化,同一高校的专业录取线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们都知道,川大的王牌如临床和口腔专业,会高出川大其他专业几十分。对专业比较在意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参考不同专业录取分的差异。

严格的说,我们家长在参考分析高校往年招生录取的数据时,最有效的数据是首次调档线——这是考生报考学校情况最真实的反映,也是没有任何人为作用计算机自动产生的最原始数据。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7

“超价观念”的逻辑和公权力的隐忧

时间:2010年10月16日晚

地点:河北大学校区

一辆黑色轿车在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肇事者李启铭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证实肇事者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2011年12月5日徐州206国道一辆轿车追尾。满身酒气的轿车车主下车后对着民警大骂:“我爸是丁局长 (当地电业局) ”,“撞了你也是白撞,我家在绿地有五套房,随便卖掉一套六十万,我能弄死你……”众人评说此为“徐州版的‘我爸是李刚’。”

李刚何许人也?公安局长也,丁局长何许人也?国家垄断行业的地方领导也,二者都是权力和公器的执掌者也。

对权力的定义基本有三类: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其学说也主要有:第一,能力说。“权力可被看成一种不顾阻力而实现人们意志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别人行为产生预期影响的能力。”第二,强制意志说。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的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权力是意志自由或个人意志支配的范围。这是注重从心理学意义上对权力的界定,康德、哈特等许多学者持此说。第三,关系说。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或其它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虽然权力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权力内涵的共性表现在:权力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但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它是管理和服从关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或影响力,这种力能使受方的意志受到影响,进而服从权力行使方的意志;权力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力在权力受方不服从时表现出来。

名列榜首的“李刚门”类似于2009年杭州飙车案,“富二代”和“官二代”的骄横引爆了民众的激烈情绪,不同的是,“李刚门”公众关注度更高。案件涉及的一些地方政府否认法院判决,凸显了“权大于法”的强悍,使得一些具有官员或官员子女身份的人笃信权力所派生权威的“超价观念”的心理状况。

“超价观念” (over-valued idea) ,在心理学中又称恒定观念、优势观念、超价妄想观念、超限观念等等,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超价观念并不一定就是错误观念,只是某些观念带有明显的错误与荒谬的色彩。

从心理学角度看,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首先“超价观念”虽然偏激,但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即这种信念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如“富二代”声称可以花钱摆平官司。其次“超价观念”可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少数成员接受,如“官二代”笃信官场潜规则是“公权私用”。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超价观念”不会表现出逻辑推理错误。

比如李启铭的逻辑思维就很清晰,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甲等于甲”这个逻辑公式要求思维对象的同一,使用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即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同一的判断。

“我爸是李刚”,——李刚是公安局长,公安局长有公权力,公权力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公权力是一个权力层级体系。公权力可以被李刚私用,李启铭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其实李启铭的“超价观念”的逻辑推理有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即公权力是不可以私用的,这违反了“同一律”中“同一概念”的基本要求。显然他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的事实;许多公权力被滥用以后,迫于公众的压力,上级部门会调查与处理。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致使相互利益趋同,体制的原因造成监管不力甚至不管。这种机制在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中表现为纠正错误是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因此可以滥用公权力成为官二代“超价观念”的心理积淀。

这种心理也辐射到拥有公权力的其他部门,最近广为流传的襄樊和兰州砸军车和广州假军车肇事案都是如此。

二、小悦悦事件——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集体焦虑

时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

地点: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

两岁的悦悦被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卷到车底。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

这件事也是车祸引起的,而且震惊世界——大家都在慨叹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竟然如此无德无良!这些人如此冷漠原因是什么?促使十几个人面对亟需救援幼小生命视若无睹的动机是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机(motivation)在心理学的表述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始发机能,指向或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人力的高流动性,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传统乡村中的“熟人社会”向具有现代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带来社会身份、社会空间的极大不确定性,而且带来社会与文化上的阶层流动。从乡村进入城市并进行经营性职业的人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动中获得上升的机会。由于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缺乏政治拓展的资本,大部分人以经济上的获益视为成功的重要标志。

从山东到广东的小悦悦一家也进入了“生人社会”,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生活的人们从心理上无法融入共同发展的熟人社会,大家没有互助互帮互相关爱的心理动因,或曰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传统道德作为传统社会结构整合的重要价值判断意义已经在这种个体化的潮流中悄然消弭。

“熟人社会”则是埋伏在“陌生人社会”这种差别次序的格局中带来家庭内部温情和外部社会冷漠二元格局的重要因素。

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行为虽是由动机决定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此外,类似的行为有时也可能原于不同的动机。再则,一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同时隐藏着不同的动机。

对小悦悦倒地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者,他们的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实践成为漠视生命的心理动因,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视为自然反应和可以处之坦然的依据。

社会冷漠的表象背后,应当深入开掘如何看待其深层结构性原因。由为搀扶老人被法院判处赔偿的“彭宇案”和后来的几个类似案件,持续产生负面效应,而改革开放以后职业、人口的高流动性,产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型的心理变化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出现困惑,传统道德和现实潜规则的冲突放大了这种困惑进而发展成“全民焦虑”。

这个案件带来的恶劣后果至今深刻影响着当前社会安全感和是非判断标准,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包括治理上的混乱和保障上的无助,造就了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反映在个人的心理状态上,就是“集体焦虑感”。《人民日报》使用了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期的说法,全国各地、各阶层、都不同程度感染焦虑情绪,社会心理健康已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出现严重危机

在十多人见死不救与拾荒阿姨见义勇为的事情上,舆论更多是道德批判而没有深究制度失灵和政策缺位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所谓制度失灵并非指制度停止运转,而是指其未向公平正义奋力前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舍此则缺乏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纠错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失效将逐步侵蚀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增加社会的风险程度。

三、郭美美炫富引发的心理强震

时间:2011年6月21日

地点:新浪微博上

一个名叫“郭美美B a b y”的人颇受网友关注,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她拥有的豪车有限量版和超级跑车甚至是全球纪念版,价格加起来足有四五千万。随着郭美美一起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不仅是车中极品,而是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并由此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使得这个国家级慈善组织善款的募集量锐减。

这就是今年最轰动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说到贫富悬殊,有个经济学名词不能不提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0.5的时候,即1%的人占有50%的社会财富,低于0.3则属于过分平均,高于0.4是贫富差距过大,超过0.45属于极度不平等。

如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5,一方面是巨量的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财富高度分散于多数人手中。这种两极分化导致的贫富差异,使社会分层十分明显。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文化、信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诸方面的隔膜。富裕群体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每天过着优越甚至奢华的生活,但并不为非富裕群体的人们所知,因而也不被认为是“炫富”。

只有在某种贫富“交集”的或者接触特殊环境中,富者才因周围贫者的烘托而变得“炫目”,如果贫者不知道富者之富,则必然采用炫的方式显示。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分析了“炫耀性消费”现象,指出一些人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夸富式炫耀博得社会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荣誉,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这种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斗富”,通过这样一些炫耀式消费活动,完成其社会性竞争与比较,这就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难以休止的金钱竞赛,其结果是形成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而在基尼系数超过0.45的情况下,引发的危机不是玛莎拉蒂被撞的车祸,而是炫富造成仇富心理进而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当前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社会乱象频生的背后,是原有社会传统没有得到传承,而新的社会新传统又没能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公民意识和道德感薄弱和公民社会建设乏力。

四、“渣土车”夺命——权力和资本隐性庇护利益驱动心理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地点:甘肃正宁县

事件:该县小博士幼儿园9座校车载64人,逆行后撞上重型卡车,包括司机、老师和孩子共21人死亡。

媒体报道,最近渣土车肇事在西安集中发生,从12月2日起,短短4天,有3起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致人死亡事故。今年西安竟然已有51人因渣土车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遇难。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深感有愧”。

无论是校车还是渣土车,不管是丢命还是夺命,其中主要原因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隐含在各种复杂背景后面的利益驱动。对于渣土车司机来说,他们让庞大的重载车在城区和市郊并不宽畅的街道上狂奔,目的就是为个人获取更大利益。

“渣土车”和超载的校车疯狂夺命,竟然也和享受着权力与资本隐性庇护下的“特权车”一样无所顾忌。

利益驱动已经让这些人心理扭曲,什么叫利益驱动,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生理特性,使用个人利益引导或驱使他去从事不愿或者不能主动从事的工作。人生价值或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个人利益的获取相连,成为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心理诱因。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驾驶员杨某原来是个性情温和、开车守规的司机,但是在女儿升学后费用大增的情况下,身兼三职,开车不仅超速而且逆行,最终酿成惨祸。

怎样合理利用利益驱动并限制造福社会的范围内,是公权和私利的博弈。在信奉威权的地区,人们总是怀着极其矛盾的社会心理出现在社会制度面前。他们一方面抱怨制度的不公和缺位,利益驱动的心理又促使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庇护和获益,通过钻制度空隙获取个体利益。如西安渣土车司机利用道路监控设备不足和交管部门的管理缺位,并和公权力者拉关系权钱交易获取更大的利益,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空间处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社会与私人经济领域之间,后者是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孤立。公共领域则要为每个个体提供参与理性讨论的机会与资源,分析、争论公共事务。社会建设本质就是基层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调整。健康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要下放手中的权力,实现由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种社会管理权力的让渡不能以完全的市场化为途径,不能以利益驱动实现个体化价值为理由放弃社会管理。

中日关系的“问题来源”是什么 篇8

今天,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国之间交流也增多了。贸易额、投资额、航班数、友好城市、高层对话、文化交流、军事交流、青年论坛……中国和日本已经从简单的“一衣带水”走向了复杂的“相互依存”。另一方面,摩擦多了,误解也深了。中日关系将走向下一个30年。

站在历史的拐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笔者愿意提出近年来中日两国始终无法摆脱的一个问题:中日关系的“问题来源”是什么?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与其说是两国对外关系存在问题,不如说是两国间内政冲突的不断深化。“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问题是,内政究竟如何延伸到外交?中日内政与外交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假如两者的关系不健全,又应该如何应付?

内政冲突的两个层面

中日内政的冲突确实影响着良性的外交关系。两者绝不是“单纯延伸”,而是“复杂互动”,有时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中日内政的冲突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制度层面。“日本首相经常更换”令中国感到日本政治不值得信任、“不靠谱”。笔者曾在中国多种场合听到类似“因为日本老换首相,所以中方没法制订比较长期的对日战略政策”的说法。日本的这些“怪象”到底从何而来?选举制度、国际形势、舆论压力、国民对政治的不信任、人才不足等是直接而深远的原因。如何在健全竞争的选举环境下,培养能够承担国家未来的人才,日本政治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

笔者也曾在日本多种场合听到类似“因为中国体制不透明,所以日方没法制订长期的对华战略”的说法。中国高层始终努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在民间层面,围绕“要不要民主”也展开讨论,“民主是个好东西”正逐渐深入民心。尽管如此,由于国家的发展阶段、历史传统以及复杂国情等原因,中国的改革恐怕也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历史认识层面。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不少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两国在历史问题上还有不少未解决的问题。

“制度”与“历史认识”的差异是两国内政冲突的两大来源,这使两国时有“互不信任”的情况出现,不利于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的发展。两国间某个领域遇到问题,双方都把问题归结于制度,解决不了问题就把原因归结于历史认识。今天中日关系的信任机制在某些方面还是空白。

我们还需要外交吗

那么,我们还需要外交吗?今天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时代,而中国、日本是地区大国,需要为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担负责任,没有以武力解决争端的选择。

我们还需要外交官吗?“炒作—反炒作”的媒体报道以及“作用—反作用”的民众情绪背后,最无奈和痛苦的是两国正实实在在办事的外交官。一遇突发事件引发民族情绪,外交谈判就会停滞不前,过去积累的外交资源和基础也随之流失或搁置一边。外交官们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媒体和民间的批评,据说还会收到老百姓寄来的钙片、壮骨粉等“营养品”。

笔者认为,中日问题虽源于内政,但外交谈判仍是基础。当下,政治、媒体报道、国民感情三者相互作用,制约中日关系,传统“外交”的作用日益被弱化,这是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对“外交”应有新的理解。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是在密室里展开的,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如今外交的性质有所改变,政治家、媒体、老百姓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外交过程,外交公开化、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外交决策者虽然变化了,外交所处理的问题的实质却没有变化。新的行为体往往带着情绪参与决策过程,这样,一些敏感问题就变得更复杂,更难以处理。要突破这种不良状况,两国外交人员都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虽然诸如敏感的钓鱼岛等问题有时使两国关系紧张,但这些问题绝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更不能否定今天两国关系实实在在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办法总比问题多

“总有办法,永不放弃”。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认同这一哲学思想。笔者认为,中日应通过强化以下三种方式,尽可能避免冲突:

第一,首脑外交的机制化。“政治”是国家关系的根本。两国首脑频繁、定期的接触有两个好处:能够向国民展示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能够在最高领导之间开诚布公地谈论热点问题。无论从“象征”意义还是“实际”意义看,首脑外交都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外交方式之一。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确认,增进政治安全互信对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定,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原则上隔年互访,在多边场合频繁举行会晤”。笔者估计,除非日本首相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可能因此拒绝双方会面,否则两国首脑外交陷入停顿状态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频繁、广泛的交流。如今的中日关系与30年前最大的不同在于交流的频繁和广泛。经贸关系始终引领两国整体关系,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文交流逐步从官方扩展到民间;“高层对话”的活跃前所未有。首脑外交的作用是为两国关系奠定政治基础,经贸、高层官员、社会文化、青少年、文艺等交流则是实实在在支撑、推进中日关系的经济文化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危机管理的具体化。只要首脑外交机制化、多层次的频繁交流广泛开展,中日关系一定会往前发展,不会错过正确方向。唯一剩下的“不安定要素”是“突发事件”。两国的国民感情仍相对脆弱,甲方的民族主义必然引起乙方的民族主义,发展下去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双方外交当局还能务实推行政策吗?因此,双方都应建立两国各界人士共同应付危机的方式,培育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联系渠道,以图保持沟通,分享信息,管理风险。

中国和日本正站在历史长河中的十字路口。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充分认识“与对方交流”即“外交”的作用。笔者坚信,两国各界人士不断、踏实、诚恳的外交努力能够逐步化解内政冲突,使得跨时代的中日关系迈向更高的台阶。

什么是“问题解决” 篇9

――“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之一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作为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 年代的主要口号,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太陌生 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以下是几种常 见的观念:

1.“问题解决”就是指把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或者说,应当使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2.“问题解决”就是对于各种解题技巧的强调;

3.“问题解决”就是指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显然,这些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又是如此之多,以致一个美国 数学教育家开玩笑地说,如果问数学教育工作者“什么是‘问题解决’?”7个被提问者将会提供9个不同的解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足为奇的.,但是,这种现象,显然就清楚地表明了对于“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进行 澄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对“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作出分析,我们先来对什么是“问题解决”中所说的“问题”作出说明, 这就涉及到了(数学)问题的分类。

具体地说,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对于数学问题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如按问题是否具有真实意义进行分类 ,或是按问题的求解是否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进行分类。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严重地脱离实际,因此,作为一种 改革,我们就应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 力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又不应当把“问题解决”中所说 的“问题”唯一地等同于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non-routine problem),是需要一定的 创造性才能求解。

事实上,如果过分地强调(数学)问题的真实意义,我们就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取得适得其 反的效果。如,以下是美国数学课本(九年级)中所给出的一个问题:

一个农民在送鸡蛋去市场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尽管她本人没有受伤,但所有的鸡蛋却都破损了。由于她事 先参加了保险,因此就前往保险公司索赔,后者要求她说出损失鸡蛋的数目,她说她不知道准确的数字,而只 记得以下的事实:当她把鸡蛋装进小盒时,如果成双地装则剩下一个;如果三个三个地装也剩下一个,四个、五个、六个地装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当她七个七个地装时则正好装完。问:(1)她有多少个鸡蛋?(2)这一 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

笔者认为,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联系实际”所造成的勉强做作,而我们教学中如果 不注意纠正的话,则就必然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非但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 感到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

其次,应当指出的是,尽管问题的选择构成了“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但又并非是唯一的环节。例如, 在选择出了“适当”的问题以后,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实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又应通 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事实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从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被用作数学知识教学的一种 手段,即,如何通过问题来引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复习、巩固和检查的目的(从更广义 的角度说,我们还可通过“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学习数学的

膝盖疼痛是什么问题呢? 篇10

社会中大部分人群,大部分都会有膝关节疼痛的发生,但快餐生活文化的人们总会将这种疼痛忽视或者被武断地认为是关节炎等病症。其实,导致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其实是很多的。

日常生活中,只有少部分关节疼痛是外伤引起。关节长时间受凉或者环境有巨大温差是导致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际,低温或巨大的温差会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可能地保暖,可以采用热敷的办法;其次就是降低运动量,让关节得到休息。如果以上方法不能使膝关节疼痛有所好转,那么就要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来说一下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情况:1.脂肪垫劳损,这种损伤多发生于经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运动较频繁的人群。很多时候患者都会觉得膝关节疼痛,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劳累后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2.如果膝关节微屈时,突然过度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就有可能会引起半月板撕裂。这时候会有明显的膝部撕裂感,关节疼痛并活动受限,走路跛行都会感觉到问题。

3.如果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损伤滑膜,会产生大量积液,使关节内压力增高,如不及时消除,则很容易引起关节粘连,一般人群会感觉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滑膜有摩擦发涩的声响。

4.如果长期超重负荷会导致膝关节肿胀疼痛,有时活动关节会有摩擦音。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畸形和疼痛。

5.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是运动员的一种常见损伤,在下肢负重,足部固定,膝关节微屈时,如果突然过度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损伤会有明显的膝部撕裂感,随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走路跛行。关节表现出肿胀和滑落感,并且在关节活动时有弹响。

患者朋友应该 对患病关节注意保护,避免再损伤和活动过度,患病严重的时候要注意卧床休息。 还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像是抬小腿,增加小腿的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注意膝关节的保暖,每天做按摩和热敷,运动的时候不要过量。

★ 大脚趾关节疼痛的原因

★ 让疼痛远离关节-可怕又不可避免的关节炎

★ 远离疼痛作文

★ 疼痛作文800字

★ 疼痛话题作文

★ 疼痛科护理工作总结

★ 经典语句:多疼痛多疯癫

★ 关节积液有什么症状呢

★ 关节运动实习报告

三大问题是什么 篇11

关键词:大学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研究;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23

大学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早已受到高教界各方人士的关注。然而,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至今尚不如人意。为此,本文拟本着现实主义的理性视角,在分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基础上,就改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提出建议,希冀对推进此类研究有所裨益。

一、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一)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的确定

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应当是大学教学改革活动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最为紧要的关键部分。那么,大学教学改革活动中最为紧要的关键部分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大学教学改革一般涉及三个基本研究领域。

1.大学教学改革的本体性领域。这一领域主要是探讨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等。其基本问题是大学教学改革应该确立何种价值取向。因为价值取向问题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选择、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教改的实质和抓住大学教改中所存问题的核心所在。

2.大学教学改革的社会性领域。这一领域主要是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大学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其基本问题是如何平衡主要利益团体的权益关系和调谐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因为“教育决策者与教师的利益追求与价值偏好,是影响学校管理决策与教学行为的根本要素,是教育决策与学校变革的根本动力”。大学教学改革主要利益团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各利益团体的改革动机,进而制约着大学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此外,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教学改革诸多理念、技术以及策略层面上的很多问题都肇始于其背后所内隐的文化、价值冲突。大学教学改革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寻求大学教学改革文化适应的过程。

3.大学教学改革的专业性领域。这一领域主要是探讨大学教学改革方案(设想)转化为大学教育现实所需的专业支持。该领域相对宽泛,需要关注大学教学改革如何得到改进、实施的,以及如何对大学教学改革进行恰切的评估等,因而研究问题也比较芜杂、繁多。其基本问题是如何增强大学教学改革主体人员(主要是教学领导者、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大学教学改革活动始末有赖于大学教学改革主体人员素养的提升,且这些人员的素养缺失问题往往是大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最大“瓶颈”。

须指出的是,上述划分显然是粗略性的,更多是出于勾勒或说明大学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方便。事实上,正如教师教学改革能力的提升也关涉到人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等,因而也是一个社会性领域的问题一样,我们很难说某个命题或问题仅仅隶属于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二)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存有研究问题零碎、研究的理论品质缺失等不足。我们倘能紧扣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加强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聚焦研究问题,提炼研究主题,进而有助于提升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水平,有益于深化、完善高等教育改革论等理论体系。事实上,它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我国许多大学在采取一系列扩招措施并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提前于2002年实现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却日趋凸显,由此使得大学教学改革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虽然国家教委早在1995年便开始组织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也随之引发了许多大学开展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但大学教学改革更多的只是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数量或形式上的变化,而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未见有实质性突破。时至2007年初,教育部又开始启动和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引导大学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等。但有如学者所言:“所有这些工程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而最终承载和转换这一根本任务的是大学课程和教学,是大学本身。因此,大学自身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如何,大学对课程和教学这一大学本体性功能的认识如何,就决定了这些改革政策与措施实施的深度、广度及其效果。”遗憾的是,众多大学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推进教改的能力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应有的提升,以至于通观时下轰轰烈烈的大学教学改革运动,成功的案例极为匮乏,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不多。

造成大学教学改革陷入难为窘境的成因,可以粗略地归结为大学教学改革方略与路径缺欠合理,但究其深层原因,则滥觞于人们对大学教学改革这一高等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一般而言,“是什么”的问题是“如何做”的问题之前提。改革方略的生成只有建立在对改革的对象、任务以及重点等有着科学、全面的认识之基础上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检视近年我国近50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和其它类型的教学改革方案——一种比较能反映相关人员理性认识水平的文本,往往缺乏对改革对象(如师生、教材等)的深入剖析,尤其缺乏对改革之可行性的充分论证,以及缺少对教学改革的启动与推行策略的仔细思考和周详设计,普遍折射出方案制定者迷惑与混沌的教育理念,单值性与平面化的改革思维,均同化与形式主义的设计逻辑。相关人员倘不能很好领悟大学教学改革这一大学工作主体系统的内在旨趣,以及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改革与大学工作其它系统(如支持系统和指挥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大学教学改革方略欠合理、欠圆熟,进而致使改革进程中的教学系统难以与大学系统整体相适应,教学改革不能随着大学组织系统诸要素的发展变化而和谐地,可持续性地发展,而最终使得教学改革收效甚微或中途夭折,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很大程度上昭示并反映出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矛盾,努力揭示、分析、理解大学教学改革活动的基本问题,有助于深入解读和领悟大学教学改革的内在旨趣,增强大学教学改革的方略意识,匡正大学教学改革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偏差,进而有利于引导大学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因而,深刻认识和圆熟把握大学教

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有效解决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矛盾和困难之首要前提。

二、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此类问题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不难发现,研究界围绕大学教学改革内容即“改什么”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文章较多,而把大学教学改革总体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教学改革的过程及其基本问题作整体解读,深入考察的理论研究成果则比较缺失——不仅缺失对此类问题进行系统研讨的专著或学位论文,而且对个别基本问题的探讨也不够深入。省察众多零散的相关研究,也存有诸多不足。

(一)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此类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专门性研究数量少。在所能检索到的文章中,只有胡建华、吴新亚就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敏就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了专题探讨。笔者认为,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应该注重研究大学教学改革活动始末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尤其在世界各国都异常重视大学教学改革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将此类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作具体考量,同时对诸如大学教学改革取向的制约因素,国外大学教学改革取向的特点以及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取向的合理选择等问题加强研讨;二是研究的批判性品质缺乏。目前,此类研究或多或少呈现出随大流、盲目附和的集体无意识征象。仅以学界普遍认同的“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三种取向论为例,便不难折射出众多研究者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因为,这种划分在笔者看来起码存有质疑之处,比如,在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否过于强调了两者对立、冲突的一面?知识本位就其终极目标而言是否仍可视为是另类形式的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此外,已有研究对大学教学改革取向的特征、影响因素、嬗变轨迹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考究,对诸多相互冲突、对立的大学教学改革取向也缺乏哲学层面的独到探究。

(二)关于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权力和利益研究

此类研究也极为缺乏。典型的论述有石火学1999年在《江苏高教》撰文指出的,“权力下放应遵循以行政权力为主的原则,学术权力的下放主要应包括基础学科和课程的调整与设置权”。更多的论者是基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大学教学改革进程的意义视角上,泛泛提出诸如进一步明确校、学院、系三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力、利益关系,确定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充分行使权力等论断。且视野过于狭窄,缺失对诸如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权力架构与利益主体,权力和利益的交换关系,教学改革权益关系的调谐等问题的深入研讨。

(三)关于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辛继湘认为,“在变革中只是适应或者守护某一种文化,那么冲突很可能阻碍变革的前行,而冲突双方的对话则可使冲突成为促进变革发展的动力”。文化冲突现象可谓贯穿于大学教学改革过程始终。典型的研究有刘永志与罗亦君运用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了学年制和学分制文化冲突的实质。文章指出,“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差异和冲突的实质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但总体而言,此类研究对相关制度尤其是机制构建探讨不够,对大学教师特性,大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的类型也缺乏细致考察。此外,研究过于倚重思辨研究,以至于众多探讨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层面,思辨色彩过浓。因而,有必要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文化冲突研究中引入更多的叙事研究、田野调查研究等方法。

(四)关于大学教学改革主体人员的专业发展研究

此类研究明显凸现出“重普通教师轻教学领导者”的特点。虽然不乏关于大学校长、一般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研究,但研究普遍缺乏教学改革的视野即缺失关于这些人员应具备何种教学改革素养方面的深入探讨。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有王栾生于1998年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撰文,就主管教学的副校(院)长、教务处长和主管教学的系主任的岗位特点及胜任条件作了针对性的阐述。在众多关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的《大学教师发展手册》、盖夫《关于大学教师更新》、林德威斯特的《教学改进项目的设计》都是关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的代表作。其实,我国关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无论是概念命题的提出,还是问题解决的逻辑理路,都凸现出一种片面照搬国外经验的倾向,而立足于国内特定情况进行本土化探讨的研究则寥若晨星,反映出相关研究者尚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研究的本土意识、创新意识与转化意识。此外,研究也显现出视角单一(基本上以教学学术为视角),探讨制度有余而可行的机制或策略不足。

总之,现有研究虽不乏有价值的观点,但整体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的方法论层次过于微观具体,缺少基于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层面对大学教学改革基本问题作深入探讨的文章;二是研究者自身普遍缺乏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尤其缺乏一些秉持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整体与微观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三是泛泛介绍的经验型文章和简单引入国外理论的引介性文章多。究其因,主要是不少论者缺乏将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讨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借鉴和引入外来理论时未对国外的理论或经验作很好地消化、吸收,尤其没有对理论或经验的形成背景与内在机理作应有的拷问和深入的剖析。而简单照搬过来的它国经验或理论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难以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真正的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上述问题表明,人们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尚未足够重视和形成系统的把握,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亟待改进。

三、改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建议

改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深化认识,深刻领悟到此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需要在研究主旨和研究视角两方面进行反思和寻求转变:

(一)研究主旨:由过于关注改革内容转向更多地关注改革方略

与我国众多大学教学改革方案中凸现出的“重改革内容轻改革方略”的倾向“相映成趣”的是,探讨大学教学改革“改什么”即改革内容方面的文章数不胜数。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当“知识经济”的征象初见端倪时,人们便匆匆指陈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学改革要寻求教学目标的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等;当信息技术的浪潮向社会各领域扑面而来时,人们便纷纷大谈大学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当“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呼声在我国企业界、教育界日益高涨时,人们便又跟进热议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此等等。不少研究者正是在所谓的“时代强音”的震荡下迷失了自我,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大学教学改革宏伟蓝图的设计和描摹中,不遗余

力地专营于大学教学改革的理想构建和重复研讨中,而恰恰淡忘了大学教学改革的微观领域,漠视了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的研讨,忽略了对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与方略的探究。虽说“改什么”的问题是目的性的或终极性的,“如何改”的问题是手段性的或过程性的,但后者却是前者得以成功的必要前提。换言之,预设的改革目标须建立在对改革路径的深入研究与巧妙设计以及施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方略的基础上方能圆满地实现。

因而,面对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大学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无疑要继续对大学教学改革“改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当下这种“重改革内容轻改革方略”的研究倾向,把研究的落脚点和兴趣点转移到对改革方略的研讨中来,对大学教学改革“如何改”的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可以预见,当研究者在积极关注和研讨大学教学改革方略之时,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必然会迅速凸显出来,并要求研究者自身先对此类问题作出圆熟的解读。如此,不仅可以带动和推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而且亦能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改革方略研究,进而有助于形成一些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避免使研究陷入“在理论上享有广泛共识,但在实践中存有诸多困难”之窘境。值得指出的是,当研究主旨转向改革方略时,研究的实践旨趣将得以强调和彰显。它必然要求研究者本着“以实为本,整体至上”的原则,多去关注大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关注大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与价值,关注大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尽可能避免“只对教育活动提出一些应然要求,发出一些诸如‘应该’之类的指令”,故而也有助于克服时下教育研究中的“基础主义倾向”。

(二)研究视角:由单一学科视角转向多学科视角

目前,学界探讨大学教学改革更多的是基于教育学的视角,这恐怕与上述过于关注教改目标的研究旨趣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切的研究视角或许更为合理。就大学教学改革而言,它具有影响大,牵涉面广,改革主体多元,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大学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大学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并要很好地平衡各方利益需求,否则难以调动各利益主体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一个完整的大学教学改革起码要历经“生成改革的需要与设想——制定改革方案——推行改革方案——实施改革方案——评价改革成效”的过程,而每一环节都是复杂性的操作,需要在多值思维和多学科的参与前提下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和科学的运作。更何况,对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必然要涉及到改革主体的权力、利益、文化以及心理等层面上的问题。故而,以单一的教育学视角观照大学教学改革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差强人意了。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家们可以在这些观点中自行转换,利用不同的观点解决不同的问题,或进行不同的争论”。大学教学改革复杂多元的特性需要我们更多地秉持动态思维、辩证思维和复杂性思维,摒弃对单一学科视角的极端“崇拜”,致力于从毗邻学科中汲取有用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不同视角,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剖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进而获得对大学教学改革方略的深刻认识和圆熟把握。

事实上,大学教学改革亦可以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比如,我们可以秉持哲学的视角对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考量,可以秉持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对大学教学改革主要利益团体的权益关系进行剖析,也可以分别在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视野下,对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和大学教学改革主体人员的改革动机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当然,以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去检视,研讨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时,可基于理论层面,也可基于经验层面或方法论层面,其产生的研究效能也可能大小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把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置于多学科的视域中作细致、缜密地考究并实现了学科间的“视域融合”时,便不难形成对大学教学改革更全面、更深入的理性认识,进而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决策与实施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会议闭幕词写作方法下一篇:竹,竹罗隐,竹的意思,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