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课堂

2024-05-15

三大课堂(精选12篇)

三大课堂 篇1

一、“气场”营造稀缺

何谓气场?

研究表明, 人体的气场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受之于父母, 后天之气摄之于口鼻。气场直观表现为血液循环和其他生理物质循环, 其核心循环为气循环。

气循环之气主要由气子 (无质量, 中性) 构成, 气子又是由虚子和实子 (夸克) 构成。虚子和实子之间由一种不可知的力结合。“虚子”是空间又是时间, 是信息又是能量, 它微小到占无限小空间, 越过了原来的粒子空间界限, 进入到一个无区别的共同空间中去, 是一切的一切空间, 因而又是无限大的空间, 是天人合一的空间, 处于混沌状态。此空间无大小可区别, 是虚空间, 里面有无限的能量与信息。孔子说:“杳杳冥冥, 其中有信, 其中有精。”这样的空间, 是一切生化的基础, 这种能量与信息, 进入粒子界则生一切, 可依不同的信息规律去凝聚形成一切, 从而形成可见的宇宙物质。

气场能吸纳一个人成长中的所得所失, 包括其外貌、性格、学养、专业、品位、气度、成长阅历、家庭背景等, 经过种种排列组合, 形成一种独特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以各种形态附着于人体, 形成一种围绕人体的巨大磁场, 其磁力就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诸如感召力、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等等综合而成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气场笼罩内的人互相成就或干扰对方的人格发展。

在有的人面前, 你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全部能量, 人格接近完美;在有的人面前, 你调动不开自己的任何正面因素, 仿佛恶之花盛开, 此时即使想做好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人营造的气场有关。

上海某中学学生王楠子, 上课爱插嘴, 爱开玩笑, 课后爱拉小提琴、爱踢足球———一次老师把体育课改成“正课”上, 他带头起哄, 被班主任作为“标准差生”, “重点关照”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无奈之下, 赴美留学。在美国的课堂上他照样“插嘴”, 当场纠正老师的一个错误, 老师竟然说:“你真是个天才。”8年后, 王楠子成为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通过在动画领域的开拓, 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 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

王楠子的案例提出了警醒:当下课堂教学并不缺少“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格式化“气场”, 而是稀缺一种优质教学的软环境———负氧离子高的“气场”营造。格式化“气场”里, 大家都成为被大坝牢牢挡住的水库里的静水、死水, 抛弃的是“百花齐放”, 展示的是“百鸟朝凤”———高考这只“凤凰”。而后者“气场”是一种长期的人文熏陶与精神滋润, 置身其间, 学生享受的是“千鸟和鸣”、“万花怒放”,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师生对话, 其人文气息和精神气息暗香浮动, 氤氲课室, 沁人心脾, 澡雪精神。

二、“自我”对话稀缺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佛语有云:“看清别人是聪明, 看清楚自己才是大智慧。”

“看清楚自己”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对话的过程。“自我”对话是一种超能力与大智慧。

当下课堂教学稀缺“自我”对话, 泛滥“绑架”对话。

一次教研活动, 听了五位教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课异构”教学。其中四位老师参阅了“特级教案”, 使用了媒体手段, 进行了音乐渲染, 对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原因、过程以及出现的幻觉与破灭, 析微析细, 读来讲去。尽管氛围凄迷哀婉, 环节九曲回肠, 直煽得学生心酸落泪, 最后还是殊途同归:大年夜, 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且无人同情———丹麦社会何其黑暗, 简直是人间地狱!

而第五位教师却在电脑室借助网络, 真正地“同课异构”了一把:

师:孩子们, 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请你们再次与课文对话, 说说你的想法。5分钟后我们交流。

(学生沉下心来默读课文, 不时圈圈画画。)

生:寒冷与饥饿夺走了小女孩的生命, 可以想象, 她的死是极度痛苦的, 但是为什么她死的时候嘴角还带着微笑?

师:想了解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约40%的学生举起了小手。) 理智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永远阳光明媚, 总有风雨阴霾。

生:面对痛苦, 毕淑敏老师告诫我们:“还有一条路是———我们拭干眼泪, 重新唤起生的勇气。掩埋了亲人之后, 我们努力振奋新的精神, 以告慰天上的目光。我们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争取用自己的存在让这颗星球更美……”

师:好一个“争取用自己的存在让这颗星球更美……”今天的丹麦公民生活怎么样了呢?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吗?请让事实说话!

师:好, 我推荐你们先读一读作家毕淑敏的《童话中的苦难》。快速上网检索, 5分钟后, 再谈你们的想法。

(学生充满期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检索、阅读之中……)

师:其余的同学 (没举手的60%的学生) 想了解什么呢?

生:丹麦今天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师:问得好!我建议你们带着这个问题上网搜索“丹麦的社会福利制度”。综合有关资料信息, 10分钟后再交流。

……

师:让我们共同分享大家的“自我”对话。首先是:小女孩冻死的时候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微笑?

生:毕淑敏在《童话中的苦难》里说道:“依我在西藏雪域生活多年的经验, 作家笔下所描绘的小女孩临死前所看到的温暖光明的家庭图画, 其实很有科学根据。濒临冻僵的人, 神经麻痹之后会出现神秘的幻觉———平日的理想都虚无缥缈地浮现出来了。包括小女孩脸上的笑容, 也有医学基础。严寒会使人的肌肉强烈痉挛, 我当过多年的医生, 所见过的被冻死的人, 表情都好似在微笑……”由此, 我明白了小女孩冻死街头, 嘴角还留着微笑的科学依据。

生:毕淑敏同时说道:“小朋友和中朋友们, 说句真心话, 依我这些年跋山涉水走南闯北的经验, 苦难就像感冒, 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谁告诉你们世界永远是阳光灿烂, 请记住———他是一个骗子。”

生:丹麦前外交大臣为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外交官作关于丹麦福利制度的报告:今天的丹麦是世界闻名的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国家, 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免费福利保障体系, 国家税收的约一半用于转移支付养老金、失业救济、教育、医疗、各类补贴等福利开支。

生:在丹麦, 儿童福利保障的数额很高, 儿童照顾服务周到, 一般家庭养育子女都不会有后顾之忧。他们拥有完善的服务机构。 (略)

生:作为高福利国家, 从小学到大学, 丹麦的教育是全部免学费的……

在这个“同课异构”案例中, 前四位教师为什么只能“绑架”对话、同课“同”构呢?下面几个故事, 发人深省:

有一对老夫妻在村西头老槐树下纳凉, 老婆问:“当家的, 皇上天天上山砍柴用的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 当皇上还用得着砍柴吗?人家没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呢。”

鲁迅笔下有一则笑话, 说一个农妇, 猜想皇后娘娘是这样享受幸福的———一醒来就大叫:“大姐, 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不仅村民的“民间想象”有阈限, 就连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也不例外。她入住白宫两个月后, 收到膳食开支账单时, 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 总统每吃一顿饭要付钱, 而且干洗和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要收费。”

所以, 当执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民间想象”的时候, 怎敢奢望他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被“绑架”到“民间想象”的层级上来?

上文案例中的第五位教师之所以能够“同课异构”, 其“异”的本体在于他割断了“绑架”对话的绳索, 飞越了“民间想象”的樊篱, 飞向了“自我”对话的太虚, 解放了学生的想象, 扩放了学生的视野, 烛照了学生的盲区, 唤醒了学生的智慧。

三、“生命”关怀稀缺

2月14日, 到一所学校去听课。

执教者颖悟得很, 灵慧地抓住契机启发孩子:“今天是?”

“情人节!”孩子们立马心领神会。

“《情人节, 我送》, 请以此为题, 写几句心里话。10分种后开始习作交流。”

一个学生写道:“情人节到了, 有情人都在赠送礼物, 鲜花、项链、戒指……我也有个‘情人’——老师!我送老师一双情人眼。有了情人眼, 就不再有考古的眼、间谍的眼、医生的眼、法官的眼。因为, ‘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为孩子对教师的情有独钟而击节。如此惜情、惜缘、惜生的孩子, 不禁让每个为人师者反躬自问:“我真的能够理解生命来之不易并珍爱生命吗?”

科学表明:一个健康的女性自胎儿期卵巢里的700万个原始卵细胞, 出生后便锐减到了200万, 青春期就只有50万了。而每个月最终只有一个卵细胞能够发展成熟, 排出体外, 等待着与精子对话。尽管一个健康的男性每次排出的精子是2~4亿个, 但最终只有一个精子能够通过种种障碍与卵子相遇。卵子与精子对话, 理论上说起来是这样的轻松, 但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 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资料表明: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 大约是千万分之一, 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是两亿分之一, 而成为夫妻的可能性只是十几亿分之一啊!

难怪周国平先生感慨:“……但是, 我总算生出来了, 可是, 我如此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 却又必然地要离开这个世界, 我死了以后, 这个宇宙间再也不可能第二次把我产生出来了。”

生命弥足珍贵。在无限的时空中, 在宇宙的永恒运动中,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所拿到的都是一张单程的生命车票。生命之前, 生命之后, 皆是无尽的黑暗。

生命, 是一根瞬间划亮的火柴, 趁着这短暂的光明正被我们幸运地拥有, 让我们张开慧眼, 看重生命之轻, 看轻生命之重, 让课堂里的生命与生命在每个瞬间都能互相发现、互相欣赏、互相照耀、互相营养、互相保健吧!

三大课堂 篇2

天空是风光拍摄中的要素之―,但是有时天公不作美,在坏天气时拍到的天空往往会完全没有细节、缺乏色彩,或者在雾霾笼罩下迷茫一片,这些问题本期后期都将为你一一解答。

LESSON1

补天课堂:拼贴云彩

女娲拼贴补天术

在阴天或逆光拍摄的画面中,天空的细节会完全失去,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拼贴天空素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处理时一定要注意贴图的边界问题。

原图分析

云彩和光线非常平淡,日出方向位于身后,背后的朝霞非常漂亮,所以决定将身后的朝霞素材拼贴到这张图上。

拼接炫酷云彩

难度:★★★★☆

主要技法:选区选择

1.拼贴最重要的是天空选区的设定。打开图片后,我们发现RGB色彩模式下,蓝颜色通道建筑、树林和天空的反差比较大,所以选择从这里入手建立选区。首先复制蓝颜色通道,使用色阶功能,加强天空与地面的反差,特别注意树林和建筑的边缘。使用魔棒工具和套索工具选取天空部分。储存为“sky”图层。通过图像一调整一调整边缘工具,对复杂的树林边缘和建筑边缘进行微调,使得选区的过渡更加自然。

2.建立选区完成后,在选区显示的情况下建立两个图层文件夹:sky和land,点选sky文件夹。按蒙版按钮建立蒙版,这样此文件夹底下的所有图层只会影响天空部分。

3.把天空素材放到图片上,拖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对整张照片修改,要注意的是由于光线条件和方向改变,在修改前景时要注意建筑和雕塑的光照效果是否相符,否则画面会很生硬。总体来说如果叠加的天空素材光线条件和拍摄地景的光线条件越相近,那么直接合成以后的效果就越好。

LESSON 2

基础课堂:整体层次

找回天地间丰富层次

你是否看见天空层次很丰富但拍出来特别平的时候?用后期可以找回失去的云彩层次。

没层次?拉回来!

难度:★★☆☆☆

主要技法:阴影高光

原图分析

在拍摄时由于光比过大,岩石的部分是一团黑,而天空的细节十分缺乏,我们需要把两者的细节都找回来。

1.执行图像-调整-阴影高光,把阴影数值调到20,把黑暗中的细节拉回来,把高光调到40,你就会发现云朵的细节被拉回来了。

2.使用了阴影高光后画面会一定程度地发灰,我们可以使用手动调整的方式对云彩的局部进行加强。建立曲线调整蒙版,把曲线往下拉增强画面的对比度,然后ctri+i反向,使用画笔工具把云彩的区域涂出来,就能局部增强云彩的对比度了。

天空有细节但很平淡

难度:★★☆☆☆

主要技法:合并HDR

使用包围曝光+高速连拍,拍摄一组从-2EV到+2EV的RAW格式照片,导入把照片多选后右键-在应用程序中编辑-在Photoshop中合并到HDRPRO。点击右下角ACR中的色调,在ACR中对色调进行微调,同样的,拉低高光,提亮暗部,S形曲线适当增加对比度,增加饱和度。

找回天空的蓝

难度:★☆☆☆☆

主要技法:可选颜色

原图分析

天空中有少许的蓝色,但城市中的雾霾让蓝天显得很灰

选择图像-调整-可选颜色,在青色选项中把青色调到50,黄色调到-50,让原有画面中的蓝色更蓝。在点击可选颜色后加强颜色深度,同时加强对比。然后使用径向滤镜和渐变滤镜,凸显天空效果。

让天空颜色更漂亮

难度:★★☆☆☆

主要技法:渐变滤镜

原图分析

日落的天空原本十分灿烂,但拍摄后略显平淡,我们需要后期把画面中色彩强调出来。

1.在Camera Raw中使用一个中灰度的渐变滤镜,让天空蓝色部分有一个良好的过渡,把黄蓝色温拉到-33,让天空的蓝色更加明显,同时增加对比度到+23,让云霞的色彩更绚丽。

2.接下来要局部调整太阳周围的云彩色彩。使用径向渐变滤镜,在云霞那一圈的范围进行色彩调整,把色温拉+60,可以加强晚霞的暖色。提高一点点曝光度,加强对比度,这样可以加强太阳的逆光光照效果。

完美云彩的诞生

难度:★★★☆☆

主要技法:分区调色

原图分析

在平静水面拍摄的画面,由于上下都是云,所以需要用后期让层次和颜色都更加精彩一些。

1.拍摄时候由于滤镜使用和长时间曝光的原因,需要调整曝光和局部的色彩,原图中天空的颜色偏向于靛色,可以在进入Photoshop以后通过颜色调整图层局部调整天空的蓝色。然后分区设点调整部分云霞的黄色,提升对比度。

2.使用Photoshop自带的Camera Raw滤镜,建立节点、分区加强云彩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在局部用蒙版选择有细节和明显颜色的云彩部分,进行对比强化。使用多个自然饱和度和调整颜色图层,一步步凸显天空各个区域的颜色。

LESSON 3

高级课堂:接片堆栈

接出空中最灿烂的云

天空还有什么更加高级的玩法?宽广的视角能赋予图片更有力的视觉冲击,堆栈的云霞能让云彩有飞扬涌动的效果,让我们来试试接片和堆栈的世界。

接片中的灿烂云霞

难度:★★★★☆

主要技法:拼接

1.接片虽然能提供广度,但是场景的戏剧性却受到了局限,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后期手段对齐进行强化。为了保证接片的精度,在LR中使用镜头矫正功能并同步所有照片,点击右键――在应用程序中编辑,在Photoshop中合并到全景图。

2.在接片完成后,由于有一些地方的色温对接不齐,所以我们可以对天空进行适当染色,新建图层,使用亮度(灰度)蒙版里的亮部蒙版建立选区,选择图层部分,设置笔刷透明度15%,流量60%,前景色为橘红色,主要刷中间部分。

3.在染色后,对画面进行精细调节,使用Viveza插件,对不同灰度的和颜色的云彩进行调整,双击图层,对图层样式底部的下一图层进行修改,按住alt拉动黑色三角与白色三角,减少该图层对暗部以及高光的影响力。

这些插件能让你的云更精彩

StarTails

这个工具集成了风光摄影中两大常用的功能:堆栈与蒙版。堆栈能模拟慢门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代替物理ND滤镜。蒙版功能可以方便曝光包围和数码包围照片的合成。

Viveza

Nik Collection是专注后期处理、调色的滤镜套装。其中的Viveza功能尤其推荐,对高光建立多个类似的控制点,增强染色,提升质感,同时提亮建筑和河面暗部以及增加质感。

堆栈让云彩飞

难度:★★★★★

主要技法:堆栈

1.想要得到堆栈云的效果,在前期拍摄时需要拍摄大量素材,间隔3秒拍摄30张素材,用以模拟90秒的慢门。拍摄完毕后导入LR,在堆栈前先对每张图进行曝光矫正,提亮暗部,压低高光,并且镜头矫正。同步所有素材,批量导出为源文件就是RAW格式。打开PS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

2.使用堆栈插件,点击平均值,图片从单张静态变成了带动感的慢门。使用颜色查找奠定基础影调,使用插件建立灰度蒙版,建立3个颜色查找调整图层。

“三大教研”打造“人文课堂” 篇3

回想起3年前那一次问卷调查活动,该校校长刘华说:“家长的支持,是我们学校实施课改的动力。”3年来,南宁八中以“建设基于和谐班级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的‘人文课堂’”为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改革目标,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方式,逐步形成了“先导小组式”“同伴互助式”和“论坛式”三大校本教研方式。

“先导小组”,开好新课改的头

张世福是南宁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中心组成员,他是该校“先导小组”的一员。2012年该校实施教学改革后,他立足于高二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实际,经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带领本学科组教师一同探讨最合适的教学方案。“用一周时间确定教学方案后,还会用一周时间来上课,并请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师听课、评课、议课。在此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富有价值的论题,对此我们会以课题的形式作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论文、教研报告等呈现研究成果。”张世福说道。

2012年底,为了更好地开展“先导小组”式教研活动,张世福参加了南宁市教科所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改中心组成员考察活动,此行促使他对以往学生最头疼的文言文进行了教学方式改进。在上《离骚》一课时,他的课堂体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民主模式,充分关注了“学生怎么学”。他说:“‘先导小组’式的教研活动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习惯。”

在该校,像张世福这样的“教学先导”有7位,语文、数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每学科各有一位,他们主动承担了本校各级各类新课改的教学研讨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动了南宁八中新课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目前,南宁八中共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0人,中级教师8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南宁市教坛明星1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11人,南宁市教学骨干82人,自治区21世纪园丁工程A、B类培养对象9人,各学科均有教师受聘为南宁市高考备考中心组成员。雄厚的师资力量为该校开展校本教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依托本校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该校提出了“先导小组式”教研方式——让骨干教师团队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开展教研。学校让各学科组分别推选2-3名骨干教师组成“先导小组”,并选派“先导小组”成员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课改前沿地区,开展新课改考察学习活动;同时,在新课程实施第一年,把大部分教研组长安排到高一任教,由教研组长先行实践新课程,带领全体教师探索新课改之路。

“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2013年4月27日,南宁八中格外热闹,来自全区数十所高中的300多位语文、数学、英语教学骨干前来观摩“南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南宁八中的林义平与李猛两位教师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授课方法教学了《赤壁怀古》。林义平注重让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和吟诵韵文,而李猛则特别设置了“画面想象”这一教学环节。两节各具特色的公开课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获得了现场各位教学骨干的高度认同。

“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活动是该校“同伴互助式”教研的重要形式。“同伴互助式”教研采取如下教研方式:各备课组推选出主讲人,由主讲人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单元的备课思路,备课组成员再讨论补充备课内容,在主讲人正式授课后,备课组还会集中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简而言之,流程为“选定内容—设计教学—课堂实施—课后反思”。

“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活动按学科分组各自进行,组内实行轮流制,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担任主讲人。主讲人提出教学方案后,经由大家共同讨论,商讨出两种不同的教案。授课后,各学科组集中进行教学反思,并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并汇总到学校资料库,供教师们参考翻阅。林义平告诉记者:“‘同课异构’是一种集合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交流与思考的方式,是与新课改的方向相一致的。这种模式使教师的业务学习落到了实处,也使备课环节更紧凑了。”

“同伴互助式”教研不仅让教师受益匪浅,也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人。该校高二学生小谢曾经很不喜欢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感到很头疼。后来他的语文课教师在进行“同伴互助式”教研的过程中,更新了教学观念,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展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这样有趣的课堂让小谢对语文“上了瘾”,学习积极性迅速“升温”,在2012年12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他主动邀请同学一起表演课本剧《故事新编》,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论坛式”教研不拘一格

南宁八中还采取“论坛式”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论坛式’教研是一种张弛有度的活动形式,其中的‘艺术鉴赏’模块特别有意思。”该校政治教师班枝梅告诉记者。她说,过去,南宁八中教师在专业上的交流往往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教学组,而现在的“论坛式”教研不仅让教师更多地接触其他学科,也让教师在开放式交流中放松了身心。

为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该校将每周二下午的教职工例会时间变成开展论坛教研活动的主要时间,全校教师都集中到一起开展时长约40分钟的教师培训大会,内容包括“时政播报”“教师论坛”“艺术欣赏”三大板块。“时政播报”由政治学科的教师轮流负责向全校教师传递最新的时政消息;“教师论坛”板块由两位教师与大家分享教学经验或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艺术欣赏”主要是给教师播放学校举办节庆活动的录像,为教师们“减压”。

班枝梅说,在这样的培训大会上,她收获颇丰。她充分发挥“教师论坛”板块的作用,将一些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一些有趣的教学小活动,如“致未来的自己”“说说你的心里话”等,这样的教学小活动让她的课堂活了起来,也让课程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相比以前周二下午的行政会,现在的论坛大会减去了原本大篇幅的领导讲话以及繁琐的工作布置,而多了给教师们展示专业风采的机会。”该校科研处主任马红业这样评价教师培训大会。他说,与其他两种形式的教研方式相比,在论坛上,全校教师都能畅所欲言,更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教师个人在教学方式上的思考。“论坛式教研”参与人数多,涉及学科面广,影响力大,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也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通过对三大校本教研方式的探索、实践,该校初步实现了“人文课堂”的改革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更注重让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动态生成,在教学模式上更注重体现交流与对话。与此同时,该校初步形成了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备课组集体协作、全校教师激励共进的教学共同体,教师通过案例反思促进了教学方案的细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初步建立起了校本课程的教案库、题库、教学反思论文库等,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探索创新、团结合作的品质。近年来,该校每年高考均获南宁市高中毕业班工作成绩“卓越奖”“优秀奖”“尖子生培养奖”等多个奖项,本科上线率稳步上升,达80%以上。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南宁市中小学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刘华校长说:“我校将从改进教学设计入手,不断推进‘人文课堂’,同时不断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我校进一步发展。”

关注三大要素提高课堂实效 篇4

1.情境创设突出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情境创设过分的强调,好像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数学课了,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羊羊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头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羊羊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个喜羊羊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到底又有什么价值?教师虽然想通过喜羊羊的出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情境创设突出实效性,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当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合理选取情境素材为前提,使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2.学习方式突出实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这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者先发给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生有的用三角板量角,有的用直尺测边,有的在交流,有的在记录,有的在争论.最后,由小组长汇报探索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获得结论.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当然,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同时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适当点拨,指导适度,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3)改进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或是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使得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多少探讨价值,只能流于形式;或是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只能走过场;或是在合作学习中,过于强调少数组织者的“说”,而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听”和“做”.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该合作的时候合作,不该合作的时候就不合作.二是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三是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课堂练习突出实效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首先是面上要注重提高作业训练的实效性,做到“少、精、活、实”,即量不求多,选题精当、针对性强,题目覆盖面广、题型富于变化,训练扎实,分析透彻,讲究方法.其次是要关注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分层布置,分层训练,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高一层次的练习,使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提高.再次是坚持专项训练,突出重点.一是计算专项训练.常态下,每节课要预留3-5分钟为计算专项训练时间.二是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开展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专项训练,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每天向学生提供一道或趣味型、或拓展型、或实践性的数学题目,供学生思考、练习,教师进行相应的帮助、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专项训练档案,及时发现并记录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纠错分析讲评,并组织针对性练习.还可以根据学生每天训练的情况,分别以周、月、学期为单位,建立“计算能手”与“解题高手”等评选制度,同时设立“进步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训练的动力与兴趣.

三大课堂 篇5

对于生物的学习记笔记,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一、阅读笔记: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二、听讲笔记: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三、观察笔记:还要学会总结,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我们用心教学,我们用事实说话!

专业班底:教育咨询师+一线教师+心理专家+教务班主任+学习管理师,专业团队全方位解决学生问题。

一流环境:封闭式教学环境,一人一间教室,4000㎡无死角摄像头监控教学区,保证学生不受干扰。

更好成绩:高考成绩平均提分105分,过线率100%。

武汉前程教育已开通了免费网上在线咨询服务,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我们将给您专业的解答和建议!欢迎各位家长加入【前程家长交流群】QQ群号152727741

初中语文课堂的三大文体解析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三大文体;阅读与写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阅读和写作占据了一大部分,然而想要上好阅读和写作课,并不容易,阅读中,文章的信息量大、方式灵活和题材变化大等,写作中,文体写作特征要求严谨和结构层次要求较高等,造成了一种僵局,打破这种僵局,就要从阅读和写作的本质出发,综合教学资料分析,得出阅读与写作课堂中,主要是关于三大文体的解析,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一、记叙文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描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或者抒发某种情感的文章叫做记叙文,它经常出现在阅读和写作中,因而在三大文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掌握好记叙文在阅读和写作中的特征,能让教师更好地上好阅读和写作课。

1.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是一种“以事说理、明志”的问题,通过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最终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社会价值或者抒发自己内心某一时刻的情感,往往是一两段话,所以,在阅读中,第一步往往应该先找出这一篇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有一些文章中可以轻易地找出中心思想的句子,有一些则需自己进行概括;在写作中,初中生都很喜欢写记叙文,但一篇好的记叙文却很难写,为了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引导学生依靠人、事和物的发展描写,顺着记叙文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向走,保证记叙文的质量。

2.写作手法与技巧

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或者常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记叙文中,主要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指写作顺序和布局,记叙文经常用倒叙和插叙来增加事情的回环、悬念、突出或者补充事件等,简单的记叙文也用一般的顺叙,在阅读中,根据记叙顺序,分清一件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能让学生清晰灵活地把握文章主旨,而在写作中,运用倒叙或者插叙将事情发展丰富化,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的父亲时,在文章开头就写到:“他,在炎炎的夏日下,带着一顶帽子,辛勤地在尘土纷飞的……他就是我的父亲。”运用插叙的手法,先将父亲工作的辛苦做详细的说明,不仅营造一种父亲坚毅心酸的主观感受,还让全文基调趋于朴实化。

3.加大对小说和传记文体的训练和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和写作中,记叙文广泛的运用表现在小说和传记中,而小说与传记经常是阅读题的内容,根据每一年的初中语文省市级试卷的阅读题数据显示,每一年文学类的阅读题目中,小说与传记基本呈现更替的变化现象,在教学中加大对小说和传记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这类文体的应用。

二、说明文

运用逻辑和事理进行解说一件事、一个观点的文章,一般用于阅读中,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文体。

1.写作手法与技巧

上面说道,说明文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文体,相对的,它在阅读题写作手法与技巧的考查中,也以应用性为主要目标。说明文往往是带着逻辑性的,因此,教师在解说说明文阅读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然后再分析文章每一段落中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用数字、分类别和列图表等。

2.加大平实性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

在阅读题目中,根据每一年的初中语文省市级试卷的阅读题数据显示,每一年应用类的阅读题目中,说明文分为平实性和文艺性。在平实性说明文的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而文艺性说明文中,经常是以知识、科学小品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有条理地加大平实性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阅读题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议论文

生活少不了议论,善于议论的人,往往比较聪明,因此,议论文往往是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课堂的宠儿,在阅读与写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论点、论据和论证

天下所有的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证和论据,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主找出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一般是一些看法或者主张,论证指的是论证方法,分为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就是利用史实、有效地统计数字、名人名言和自然定律等,对论点进行分析,最后就是论据,通过事实与理论的论证,得出最终的观点。

2.加大议论性文体的练习量

议论性文体的运用非常广泛,有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于议论性的讲演词和书信等,而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考查中,阅读中,多以评论和书信的形式出现,写作里,则以通用的议论性文体为主,加大议论性文体的练习量,可以让学生更好把握,拿去更高的分数。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阅读与写作中,主要是对三大文体的分析与整合。面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应该把握实质性的东西,并加以条理化分析,才能真正上好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

参考文献:

[1]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 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 2008(09).

[2]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J].中学语文教学,2008(08).

略谈课堂有效提问的三大策略 篇7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 缺乏针对性, 表现在问题过于简单, 或者未经精心设计, 动辄“是不是”“好不好”, 形同口头禅, 发问不少, 但收效甚微, 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 学生往往不需思考即能回答, 表面看来声音洪亮回答一致, 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但实际上是相当空洞的;强弩之末, 缺乏启发性, 表现在空泛提问, 脱离实际, 学生思考起来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 或者脱离知识经验提问, 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机械重复, 缺乏挑战性, 了无趣味, 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些脱离学生和知识经验的提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习效率。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大方面。

一、讲究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 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 理解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课堂教学时, 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 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还是能办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把机会统统让给好学生, 而忽略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困生的畏学情绪蔓延, 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 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而对一般的学生应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难度、坡度适当减缓, 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再现了知识,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了因人施教的效果。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 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 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学习的原动力。

再如教学《百分数》时, 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 这样设计问题:“49.8%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姚明一年投篮100个, 中了49.8个。

生2:怎么会有0.8个球呢?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9个, 或用四舍五入取50个吧。

面对学生的困惑, 进一步问:“49.8%是怎么来的?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3:如果姚明投了1000个, 49.8%就表示进了498个了。

在这认知突破的“瓶颈”, 抓住时机问生3:“‘如果’这个词用得好, 大家想一想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命中率49.8%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在一步步的争论、质疑和解疑中, 师生的问答对话自然舒缓、水乳交融, 对百分数的理解水到渠成, 学生产生感悟, 达成共识———49.8%是表示投中个数与投球总数之间的关系, 并不代表具体的量。

二、讲究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 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提问, 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提问, 学生毫不费力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 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 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级而上, 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 规划教学中的提问, 切忌提些不需思考就可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标” (课程标准) , 目中有“人” (班级情况) , 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从“体”到“面”, 让学生找出展开图与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找到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后, 就很容易发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时不要急于收手, 而是以一个问题“想象把展开图折叠回长方体, 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引导学生从“面”逆转到“体”, 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一次再思考。

生1:a是右面的长, b是右面的宽。

师:a和b在长方体中还具有什么身份?

生2:a还是长方体的高, b又是长方体的宽。

师:这个“还”与“又”用得妙, 表明了它们的双重身份。那么ab的积除了可以表示右面的面积, 还可以表示哪个面的面积?

这个再思考的过程, 学生思维往纵深发展, 在“体”与“面”的转换之间思悟, 实现提升, 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三、讲究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知识, 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源, 是孩子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 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 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比赛等形式,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 形成悬念。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 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 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新课之前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 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 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拿到冠军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 生动活泼, 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 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中去。

又如教学《按比例解决问题》时, 抛出“谁能用最科学的方法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根据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案展开对话, 第一种:爬上旗杆去测量———太危险;第二种:把旗杆放倒后测量———不可行;第三种:先量出旗杆影子的长度, 再根据人影与实际身高的倍数关系确定旗杆的实际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倍数关系, 就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了。数学思维浓厚, 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始终乐此不疲, 兴趣盎然, 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大课堂 篇8

搜狐教育网消息,2014年12月下旬,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著名学者和著名教育家于漪等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髦现象开炮。时髦一:鼓吹民国教材。“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高明。”“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孙绍振回忆说,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至于近来流传甚广的《开明国语读本》,并不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 ,是“读本”,也就是课 外读物。时髦二:传统故事重新解读。“孔融让梨是否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机会?”“愚公移山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当下不少传统故事都被重新多元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孙绍振表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在孙绍振看来,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于漪也认同这种看法,在她看来,这种多元解读是用解构主义的办法把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进行了脱离文本的误读,语文课堂如果一味照搬,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时髦三: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现在不论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对此,温儒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温儒敏表示,“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 与阅读切 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陈平原则对近年来大热的“慕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慕课的基本理念是尽可能传播到每个一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因材而施教。”他认为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专业课教学。

三大课堂 篇9

一、课堂管理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亦即课堂管理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教学过程就有了它鲜活的教学目的。这种目的通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互动作用下,使教学过程中的诸变量发生相互影响,塑成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学影响课堂管理。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丰富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事实上,教学设计充分与否,将引发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影响课堂的有效管理。例如,一位高中生的每节课注意力保持时间大致在35分钟左右,而有些教师喜欢在自己的教学上搞“满堂灌”的形式,这种形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也会出现一些学生破坏课堂氛围的现象,从而降低课堂管理的效能,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课堂管理也会影响教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新概念,揭示儿童在智力发展上还有待于开发的潜能区域,这种潜能表现为儿童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集体活动实现儿童智力的提升。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践行开发学生潜能区域的任务,并且最大可能地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使学生融入教学的活动中,通过班集体学习的行为方式,促进他们最近发展智力区域的开发。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课堂的管理,不如说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促进教学的优化。课堂管理,亦教学,这种价值理念在当前全国上下课改活动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证。

实际上,运用情境创设原理加强课堂管理,更有利于教学与课堂管理的互动,更能论证“知行统一”的教育原理。换句话说,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实现成功高效的“情境创设”,则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这种做法包括运用质疑—诱导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以及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手段辅助教学,甚至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等等。当前,一些学校常常出现课堂管理混乱局面,甚至处于失控状态,以致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无法跟上教学计划安排,往往造成拖课、旷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长此以往只会恶性循环,加剧教学与课堂管理两者之间的严重对立。究其本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机智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来驾驭课堂管理。相反,他们往往采用传统的机械、刚性的课堂管理方式,一旦遇到调皮捣蛋孩子在课堂做乱,只能碰得满脸是灰,或者无从是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与课堂管理是“相长”的,这又取决于教学中“情境创设”方法的有效实施。

二、课堂管理与教师的关系

现代课堂管理呈现一种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冲击了传统教师的权威,教师失去了往日教育王国的话语权威甚至知识权威,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普遍化、社会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个性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甚至欠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需要外力来督促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矛盾集中在教师如何掌控课堂管理的权威与自由两者间的平衡,并协调课堂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此外,随着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概念已经开始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静态与执行走向动态与生成,知识的传播也更强调整合和有效性。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正从讲授者与传递者转变为设计者与决策者,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融合成的情景与互动的一种独特社会组织。[1]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2]这句话不仅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在“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可以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在“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基于这种认识,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够娴熟地掌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无可厚非,在课堂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教师运用情境创设原理,根据班级的群体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中,以取得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这种情境创设也要求教师能够随着课堂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管理风格上下功夫,基于不同的课堂情境,把传统强调课堂纪律、刚性的课堂管理转变成具有人性化、对话合作中的课堂管理,并重视课堂管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情感情境、游戏情境、探究情境等不同创设情境方法融入课堂管理中。

建构主义认知学派强调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并认为:“当个体不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3]从教师对课堂管理情境的建构角度而言,我们在近年的课改实践中摸索出两点经验:第一,建构新的课堂观,进行动态管理。课堂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模式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建立在机械、呆板的流程和纪律上,而是构建一个开放、民主且师生情感兼容的课堂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面对着不同背景、活生生的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心理图式,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调动自身积极情感体验,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最佳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第二,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灵活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4]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塑造教师完善人格应是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还表现在具体的心理行为上。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面对的是处在时时变化的课堂情境,甚至是学生的每一堂课的思想行动变化。有人说,倘若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说明教师在这堂课是不成功的。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仿佛一位在交响曲礼堂上的指挥家,他的每个手势都关系到整个演奏的成效。如果有哪个角落出现不和谐的音调,那么他的指挥水平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教师在面对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个学生时,都应有充分的人格准备,运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课堂管理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环境这个条件下实现的。“据有关专家发现,学生从6岁到21岁,白天近1/4的时间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而且是在课堂度过的。研究同时表明,教师创建保障人身安全、互相扶持的课堂娴熟技能是影响学生动机、学业、行为的主要因素”。[5]由此可见,学生身心发展能否全面健康地发展,与课堂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将对课堂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管理的转型,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一些观念和认识。

第一,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内容和违规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思考需要这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等等。与此同时,课堂管理过程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作为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应该根据课堂情境提供的多元信息,加以重组,有选择、有鉴别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及价值规范体系。此外,要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需要克服其依赖性和惰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强调的是协商式、开放式的,以及塑造独特个性化的课堂管理,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情境创设”课堂管理。一方面,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特定的“情景创设”课堂管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实际上,在具体的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一个课堂不会不发生问题,这不容回避。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采取首要策略是必须兼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过多地把自身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采用交流、激励、感化的新课堂管理组织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需大胆地进行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和争议问题的情境创设,刺激和启发式地燃起学生心中探究的欲望。这种创设也是新课程下新型教师角色的新的诠释。具体说来,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把课堂管理视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实生活,或者一次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丽丽.现代课堂管理——构建权威与自由的平衡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62-62.

[2]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 2004, (1) :49-53.

[3]郭亚萍.浅谈教师的课堂管理[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107-108.

[4]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11) :40-46.

三大课堂 篇10

一、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依据的,课堂上的一切有效话语都指向教学效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1]接受过教师专业化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技能都有过较多的涉猎。然而课堂的讲授话语绝不简单等同于播音员的关于事实陈述的朗读,也不等同于主持人在舞台上用深情的独白感染每一位观众,更不等同于相声演员插科打诨地抖出一个个预设的包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思考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否都有相应的“效果指向”,比如,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讲述后,会引起学生怎样的思考?等等,而绝非是在课堂上只是凭借着头脑中的一个大概印象,“现编现用”,这样的课堂讲授,既没有话语逻辑,更谈不上话语的“效果”了。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设计初衷,在这些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教师较为完整、流畅的话语表达,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多半充斥着的是一些诸如“大家思考思考”,“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的过渡性提示话语,偶尔的一些流畅的讲述话语也都是事先准备的由华丽词藻堆砌的“贯口”,而平实、质朴的课堂讲授话语难以寻觅了。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充满了一种迷惑性。教师的诸多“非话语”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话语传递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话语何以有“效果”?

二、效率标准

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效率源于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命题,即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有效话语探究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含义,是提高话语效率的重要途径。关注话语的“效率”是对“效果”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在有“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讲授话语各部分的时间,以达言简意赅之境。一个认真钻研教材、学识渊博且擅于思考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感到有很多内容要讲。然而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备课中所准备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突出重点,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得整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在备课过程中的精心准备,更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有的教师在课前预设了一套“连环启发”,以为学生都会在自己预想的“轨道”中层层推进。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都是顺着教师的启发思考的,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而一些固守“课前预设”且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会拘泥于某个“启发环节”,变着花样“引导”学生接近“预设答案”,而就在这样的“无力的牵引”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流逝了,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反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效用标准

所谓“效用”,其强调的是教师有效话语对学生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教师的讲述中一定包含了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到对课文的示范朗读,大到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正向的教育性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2]这一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一般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谋求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果说“效果”与“效率”是基础性要求,那么“效用”则属于发展性要求。中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仅仅做好“双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寻找教学“效用”的突破口,在语文学科特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中找到新的平衡,将思想的指引蕴含于“大语文”[3]学科文化的熏陶之中,以达“春风化雨”之境,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所造成的学生认知情感层面的抵触。这一层“有效”的话语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形成。“语文观”这个概念来源于哲学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4]因此,“语文观”就是人们对语文总体的看法。这样的一种看法,既包括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情感层面的认知,更有对于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建构。达到这一层面对于“有效”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就能够实现了。

此外,任何一种评价都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通常是由外在于教师的各种评价指标构成,如建立“教学有效话语评价表”分别从“效果”、“效率”、“效用”三方面对教师授课进行量化测评;组建“学科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效话语”的实施进行现场观摩并给予相应的质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又可称为自我评价,这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监控与反思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备课开始,对照准备的授课讲稿,仔细揣摩讲稿文本的遣词用语是否符合“有效”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及时反馈,机动地调整讲授的话语表达策略:如碰到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变换讲授方式,旁敲侧击以求触类旁通,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较快,则可以调整讲授计划,及时推进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当做教学目的,更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内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教学原则[5],只有这样,“教学有效话语”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那些“为有效而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会使“无效”充斥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56.

[2]曹周天.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4-56.

[3]笔者曾给“大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大语文”不同于“泛语文”,它是以语文特有的视角,通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教育模式。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10.

三大课堂 篇11

创办基地课堂

利用永学苗木、果业协会、振楼葡萄种植协会、岩底肉蛋鸡奶牛养殖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协会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现场培训。组织农村实用人才按不同村(居)及行业类别加入协会,利用协会成员的技术、信息对其进行培训,并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目前,该街道成立了种植、养殖等类别的专业协会52家,有大型苗木、养牛、养鸡、果品、花椒基地60余个,共有13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加入各类专业协会,2011年以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600余人次。

开设学校课堂和远程施教

通过与区委党校、农广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开设农业技术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集中脱产培训。采取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入夏以来,已集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60人。

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山城致富信息港、村委技术难题墙报等阵地,开辟农技专栏,及时更新信息,认真组织学习,使电脑课堂成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利用远教设备开展“流动课堂”,让实用人才与科技人才、农民群众交流互动,进行现场指导、现场学习,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开拓视野,提高了实用人才的专业技能。(编辑:孔海生)

三大课堂 篇12

2007年, 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对大学英语听力的三个层次要求。对听力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 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 能听懂语速较慢 (每分钟130—150词) 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 能掌握其中心大意, 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 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 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 能掌握其中心大意, 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在更高要求下, 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 掌握其中心大意, 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这个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且更加层次化、具体化, 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 同时也使得对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操作有了新的思路。

2. 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1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 (1988) 提出了习得假设、自然法则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本文中, 笔者将主要探讨后两个假设。Krashen提出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i+1代表学习者下个阶段的比目前阶段稍多或稍难的语言信息和知识结构。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不能太难, 也不能过易, 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可以从i阶段过渡到i+1阶段。语言输入不能过难, 超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达到i+2;也不能过易, 等同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即i+0。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产生可理解性的输入, 学习者也就不能取得进步。

2.2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Krashen认为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即使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也未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学习者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 阻碍了其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进入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 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这些情感过滤变量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情感过滤弱, 则有利于学习者吸收语言信息进而习得语言;反之, 情感过滤强, 会抑制语言信息的吸收和习得的产生。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情感过滤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习得。

因此,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两个条件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包含i+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的较低的情感过滤。

3. Swain的“输出”理论

Swain (1995) 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必不可少的, 但它并不是唯一途径, 输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三个功能: (1) 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在输出过程中, 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其现有的语言知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当学习者认识到自身语言问题时, 他们会在以后的输入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有关的语言特征, 加强对这些相关输入信息的处理, 这样就有助于促进语言习得。 (2) 输出可以检测或验证有关目的语的假设。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 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能检验这些对目标语潜在的假设是否正确, 所得到的反馈能让学习者修改或更新加工其输出。 (3) 输出有元语言功能。在输出的过程中, 学习者会有意识地考虑语言系统的本质, 既要注意到语言的意义, 还要注意到语言的形式, 对语言输出进行构想, 进行句法加工, 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4. 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重输入轻输出。

传统的听力课上只注重教师在台上放录音, 学生听完后对答案, 听力课变成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 缺少必要的输出, 使得听和其他环节割裂, 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 听力教学太注重语言规则的解释和理解, 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

4.2 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英语听力课上, 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语言信息。在听材料之前, 教师对材料中将出现的词汇进行讲解, 听完之后, 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同时解释材料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完全被扼杀, 久而久之学生对听力课失去了热情。

4.3 听力内容过于陈旧, 不够新颖,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听力材料仍然是“人为化”痕迹严重的“非真实”材料, 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 或者是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脱钩。这样的材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另一方面实用性差。

4.4 听力材料的难度把握不当。

听力材料的难度没能够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未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 仍然滞留在原先的水平, 不能突破。学生在不能顺利过渡到i+1阶段。

4.5 教学设备参差不齐。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仍然是只有音频的功能, 也就是说, 学生只能接收到“听”的内容, 对于“视”的部分却接收不到, 更别提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了。

5. 三大假设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5.1 分级教学, 因材施教。

各个学生的听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造成他们听力困难的语言输入因素也不尽相同, 他们在语音、语速、语言背景知识及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体性。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的真实听力水平, 把学生分等级, 根据各个等级学生的真实水平选择与之适应的听力材料。《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版) 也曾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5.2 完善输入内容。

5.2.1 选择合适的难度适中听力材料解决语言输入问题, 既要覆盖学生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听力的语速不能太快, 也不应太慢, 听力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应该绝大多数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 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理解新的语言信息, 学生才可以从i阶段发展到i+1阶段。

5.2.2 听力材料要具有真实性。听力教材应该尽量使用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真实的听力材料以及录音文字材料, 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感受地道、真实的英语语音语调, 不同话语的自然的节奏和速度等,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英美人士进行正常交流。

听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内容要有趣、不枯燥, 可以选用多种形式的听力材料, 如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剪辑、英文广播材料、英文电视节目、动画片等。内容的趣味性往往可以降低课文语言的难度, 使学习变得容易些。课文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分。 (蔡基刚, 1997) 同时, 材料的趣味性能够使学习者降低焦虑感, 降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听力材料要具有实用性。材料要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 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实用性的听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听力材料要具有连贯性。要使得一堂课的若干任务相互关联,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 (吕桂, 2007)

5.2.3 听力材料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 可以包括填空、选择、判断正误、回答问题、复合式听写、写出段落大意、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复述故事、填字游戏等。

5.2.4 在注意输入的质的同时, 也要关注输入的量。听力材料的量不宜太少, 否则达不到学习者的需求;也不宜太多, 否则会超过学习者的吸收能力。应该在满足学习者课堂听力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部分材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5.3 合理输入方式。

5.3.1 采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的语言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以提高语言输入量。通过使用图形、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和多元文化中通过视、听、说的有机联系, 将语言教学和客观情景联系起来, 保证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满足不同学生交互、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

5.3.2 听力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一, 应该多采取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方式, 减轻学生压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 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营造轻松友好的课堂气氛。

5.3.3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力策略, 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在听材料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信息, 这样不仅可以预知听力内容,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减少听材料的难度;同时“一种语言并不是语言、语法和词汇的简单组合, 它还在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 (裴光刚, 2002) 在听的时候, 教师要启发学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及其他的手段猜出材料的大意, 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同时帮助培养学生分析、预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在听完之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予鼓励和表扬。

5.4 激活输出。

在语言习得中, 向学习者输入充足的可理解性知识并不等于语言技能, 而且这些语言知识也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技能。因此, 在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同时, 也要给其提供机会使用、检测、验证或者重新加工语言的机会, 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出。因此在听完或者看完一段视频之后, 可以找出对话中的关键表达方式, 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使“陈述性”知识发展为“程序性”知识, 让语言知识真正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技能。

6. 结语

解决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以及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很多启示。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另一方面注重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 这样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并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摘要:2007年, 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预示着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听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如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一直是困扰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难题。本文借助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及Swain的“输出假说”探讨了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提高大学听力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输入假说,输出假说,情感过滤,大学英语听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20-32.

[2]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A.G.Cook&B.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8-40.

[3]蔡基刚.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7, (1) :5.

[4]裴光刚.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4.

【三大课堂】推荐阅读:

三大规律05-16

三大合作05-25

三大产业05-30

三大因素06-05

三大平衡06-08

三大关系06-14

三大价值06-17

三大政策07-02

三大农业08-06

三大要素09-12

上一篇:统计汇总下一篇: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