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共3篇)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篇1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2011年3月
2006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章贡区委领导班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大力实施“依托主城区,建设新章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一个核心,六个抓实”(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抓支柱强工业,抓招商增投入,抓三产促繁荣,抓服务拓空间,抓民生促和谐,抓党建强保障)总体工作部署,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财政收入超10亿元县(市、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区、全省“七项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江西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江西工业崛起贡献奖、全省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区,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区、全省资源节约先进集体、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区、全省“十五”交通建设先进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验收先进单位、全省民生工程先进区、全省社会建设先进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区、全省和谐平安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区、全省“双拥”模范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社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区、全
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宣传思想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先进、全省党员电教工作二十周年先进区等称号。
一、区委领导班子政治坚定、务实创新、团结和谐、清正廉洁,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
始终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1.讲政治、顾大局,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质高。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一是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学习制度,实行学习预告制度、封闭学习制度、月学习制度、撰写读书笔记制度、专题调研制度等“五项制度”。以区委中心组学习为重要载体,着重抓好中央、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以及外地先进理念的学习,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理清思路、敢闯敢干,提出并坚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章贡区实际的正确思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三是坚决服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以“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为发展定位,始终顾全大局、服务全局、服从整体,对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城市管理、“两城同创”、“三城同创”、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农业农村工作等都能主动靠前,全力做好配合服务工作,体现了较强的党性原则。尤其是紧紧围绕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城市管理治脏治乱治堵、——
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综合改造等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有效确保了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坚决制止和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基本上得到遏制;抓好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两城同创”、“三城同创”工作,城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观。同时,有力维护了中心城区社会政治稳定。
2.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举措。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抓住影响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矛盾和节点难点问题,提出并坚持以“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为发展定位,以“依托主城区,建设新章贡”为发展战略,以“在服务中求发展,在配合中求提高,在稳定中求和谐”为工作方略,以“一个核心,六个抓实”为总体工作部署,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按照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目标,深入实施“立足主城区,建设新章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不断增强主城区首位度与辐射力,进一步巩固提升龙头引擎地位,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赣州首善之区”的总体工作要求。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战略、思路和举措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时代的要求,适合章贡区区情,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一是区委班子内部通力合作、和谐共事,民主氛围浓厚。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落实《赣州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工作规则》,出台了《章贡区决策议事会议制度》和《关于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涉及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都坚持做到集体讨论决定。班子各成员凡事能从大局出发,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工作上分工不分家,彼此间相互宽容、和谐融洽。二是区四套班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协调到位。区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重大决策、措施的出台,区委能充分征求、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做到集思广益。区各套班子工作协调,工作积极性高;班子成员意志统一,心情比较舒畅。三是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引导全区上下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客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深化对区情的再认识,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全区上下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氛围浓厚,拥有一支想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共为。
4.勤政廉政、务实为民,班子整体战斗力强。在区级建制条——
件下,尽管部分重要行政职能缺失,政府调控能力不如兄弟县(市),工作难度较大,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不渝地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区委领导班子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意识比较浓,政策观念、法制观念比较强;能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宗旨意识比较强;能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务实冷静,不图虚名;班子成员能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在干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
二、围绕提升主城区首位度与辐射力,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坚持发展为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壮大经济综合实力。2010年,完成全区生产总值144.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10.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92亿元,分别增长3%和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增长35.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4元,分别增长10.1%、11.3%。
1.着眼于夯实发展基础,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抓好重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我区“抓项目促发展”案例被列为全省典型,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区。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重点投资领域,全力抓好项目策划、包装、储备、推介工作,精心运作了一批优势项目,2010年有33
个项目入选市级项目库,是全市唯一超额完成项目编制任务的县(市、区)。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会战年”和重点项目“百日决战”活动,2010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突破百亿元、达109亿元,完成投资23.1亿元,列入市重点调度的11个项目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投资计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居全市之首,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力度为历年之最。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争资争项工作,2010年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5861.6万元。认真抓好以抢信贷资金、抢用地指标为内容的“双抢”工作,2010年获得批准信贷(转贷)资金4.33亿元、新增区本级用地报批指标246.6公顷,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资金与用地需求。
2.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坚持选商引资、招大引强,主攻产业招商,引进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将微电子新型材料产业作为新的招商重点,出台专项政策,在深圳举办首个县级专题招商会,2010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微电子新型材料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达32.8亿元,为我区打造全国新兴的微电子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以协会和商会为重点,推行敲门招商、企业招商、顾问招商、以商招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全区共引进重大投资项目170个,累计实进内资6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其中,2010年,全区新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重大项目引进取得历史性突破,实进内资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733万美元,现汇进资2267万美元,分别增长12%、9.35%和178.16%,现汇进资增幅居全市第一。先后被评为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区、全市引进内资工作先进区、全市外贸工作先进区,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区域——
出口基地。
3.着眼于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先后被评为江西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江西工业崛起贡献奖。继2008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均实现三年翻番后,2010年区属工业三项指标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3亿元,实现增加值22亿元、利税10.7亿元,分别增长50%、24%和50.4%。实施工业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突出做大做强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轻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培育扶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及信息等三大成长型产业。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亿元、利税8.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4%、80%。坚持每年抓好“三个十”工作,即新引进企业十个,新开工企业十个,新投产企业十个,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每年确定一批企业实行重点帮扶。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户,目前利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4户、亿元以上3户。
4.着眼于壮大工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地)建设。坚持“特色建园、效益建园、生态建园、和谐建园”原则,按照“土地集约化、项目族群化、产业链条化”思路,开展“园区提升年”活动,加快功能配套建设和产业集聚,园区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沙河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引进企业126家。201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利税10.73亿元、上缴税金4.2亿元,分别增长65.6%、72.4%、4.92%;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达13家。先后被
评为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全省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全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被命名为省机电工业城、省级民营科技园。水西有色冶金基地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完成员工生活服务区、纸制品产业区、微电子新型材料电子产业区、金属深加工产业区、工业基础配套区、货运仓储区等6大功能区规划;以建设3900亩赣州微电子新型材料产业园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基本形成了“三横五纵”道路格局。近年来,基地引进企业25家,2010年签约项目9个,签约资金48.18亿元,实现税收2183万元,基地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5.着眼于繁荣活跃城市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中心城区优势,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约提升”思路,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生活性服务业,城市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科学编制《2010—2020年章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大型商贸零售业、现代物流业、高档文化娱乐业等符合中心城区需要和特点的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物流行业管理协会,赣州港水西货运综合码头物流中心、赣南金属交易物流中心和白云货场等现代物流项目稳步推进,传统物流正加速向现代物流迈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新兴业态,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抓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家电下乡零售额6040万元,兑付率达99%;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3758万元,兑付率达100%,位居全市第一。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培育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举办两届文化休闲旅游节,重点打造仰屏山、火燃等生态旅游项目。宝葫芦农庄、五龙客家风情园先后被评为国家4A景区。
——
6.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纵深推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全力推进“五新一好”各项工作,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建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城郊型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2010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415万元,开展25个省、市、区共建点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围绕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加快郊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扶持发展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引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达16个,总量居全市第一;建立了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站,有力保障了中心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连续2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区。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注重农村精神风貌的塑造,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塑造新风貌先进单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集居住、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着力建设沙石郊区生态示范镇,启动水西“赣江两岸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建设,通过试点推进,有力提升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1.63万亩,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35%,被评为全省2009—2010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城镇绿化先进县(市、区)。
7.着眼于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要求,开展了“十大体系”进工业园区、进市场、进城乡社区活动,被评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综合先进县(市、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对接先进区。在全市率先
实行“镇财区管”和“村财镇管”改革,镇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优化整合国有资产资源,组建区财源投资担保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进一步加快全区融资步伐。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被评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验收先进单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合同聘用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卫生、教育系统新进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制。推进政务信息网内网扩容工程建设,被评为全市信息化工作先进区。与赣州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农业农村工作对接,实现平稳过渡,并运行有序。
三、围绕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力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城市化水平实现新跨越
立足“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市民”工作定位,按照“新城区富有现代都市气息,老城区彰显历史文化特色”要求,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建设和管理,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做美城市环境,为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紧扣提升城市品位,扎实推进城市化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城市化项目建设作为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的龙头工程,重点抓好国有改制困难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章江新区农民返迁房、新市民公寓、水西有色冶金基地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区政中心、奥林匹克广场改造等项目建设,并取得较好成效。着手启动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综合改造,扎实做好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制定政策等前期工作。在全市率先建设新市民公寓,一期518套住房已竣工并公开摇号,极大改善了进城务工农民居住条件。区政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首——
次实现区四套班子机关集中办公,促进了群众办事环境的改善和机关工作效能的提高。全力支持市重点项目建设,被评为市重点工程建设先进责任单位。
2.紧扣构建特大城市,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阳光拆迁、文明拆迁、平安拆迁”理念,着力破解征地拆迁中的节点难点问题,全区征地拆迁工作呈现规范、快速、有序的良好局面。分片区成立5个征地拆迁工作推进组,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有效汇聚强大合力。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共完成土地征用19376.22万亩,拆迁房屋 14115户、339.35万平方米。2010年实施了征地拆迁项目34个,完成征地5093亩,拆迁房屋8542户、218万平方米,有效保障了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和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为构建赣州特大城市储备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3.紧扣优化城市建设环境,坚决制止和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按照“高位推动、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思路,深入开展违法违规建设清理整治工作,制违拆违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强化舆论宣传,积极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宣传活动,形成制违拆违的强大声势。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巡查及清理整治力度,保持制违拆违行动常态化,并适时组织大规模集中强制拆除行动,有效震慑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全区共拆除违法违规建筑7282处、107万平方米。2010年共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750处、37.3万平方米,其中组织大规模拆违行动24次,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基本上得到遏制。
4.紧扣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水平。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采取标本兼治、— 11 —
综合治理的方法,对重点区域、节点路段开展大力度集中整治,中心城区城市面貌在短时期内实现大变样。扎实开展“两城同创”、“三城同创”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着力抓好日常保洁、市场秩序、占道经营、车辆停放等管理工作,市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开展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卫府里、蕻菜塘等5个菜市场通过部、省级验收;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东阳山、张家围2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市级验收。深入探索现代社区建设新路子,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部,适时上调村(居)干部待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中山路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全省民族工作先进社区,东郊路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和谐社区。
四、围绕构建和谐平安章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投入民生资金7.5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5%,同比增长14.4%。先后被评为全省民生工程先进区、全省社会建设先进区。
1.大力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复评,2010年科技工作位居全市第一、获全省先进。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个,推进了16所合格学校建设,先后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被确定为全省扩充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改革试点区。完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再度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实施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着力改善市立医院、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硬件水平和服务质量,市立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被评为省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个,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落实国家扩大规划免疫工作,实现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全覆盖。全面提升群众性体育竞技水平,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区,2010年在全省竞技体育中位居第九,荣获“江西省县(市、区)竞技体育贡献奖”。认真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2.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201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就业率达96%,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发放小额贷款4900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3515万元。强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五年来新增扩面39355人,确保了全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被征地农民身份确认等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民免费体检工作,为1752户农民家庭建立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1.3万人,参合率95.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46万人,同比增加426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19.35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动态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被评为全省、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区。
3.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中心城区社会和谐稳定。树立积极的维稳观,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和综合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政策文件备案审查、维稳信息快速研判和三级预警等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不稳定因素。在全省率先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被评为全省县(市、区)领导大接访先进集体;全力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期间信访稳定工作,确保了重要敏感时期的社会稳定,被评为全省和谐平安区,并连续9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区,在2009年全省99个县(市、区)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中名列第9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先后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4.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依法治区”进程。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被南京军区授予“抗冰抢险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征兵工作等被评为全省先进,拥军优属工作被评为全市先进。狠抓司法改革与队伍建设,区法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法院”,区检察院检察长吕端胜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区公安分局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并被命名为全省执法示范单位。
五、围绕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全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坚持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
施意见》,全区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1.立足推动科学发展,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区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作巡回报告,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我市县(市、区)唯一代表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抓住固本强基、促进和谐这个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有标准、争有平台、学有标杆氛围浓厚,相关经验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农村党建》、《社区党建》、《组织人事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刊发推介。同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以“抓基层、抓基础,促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的“双抓双促”活动、以“弘扬苏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的“一弘扬三服务”活动,以及“科学发展见行动,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送”等活动,建立区领导联系镇(街道)和村(社区)、区直单位联系村(社区)、镇(街道)领导挂点村(社区)的定点联系责任制度、干部定期深入基层制度和联系服务责任追究制度,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立足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氛围,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主调,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和舆论监督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组织开展了“给温总理写信”活动,温总理亲笔回信,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2010年举办千人以上形势报告会3场,邀请中国科学院和高校专家学者开展学习讲座。组织开展了建国60周年、建区1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社区、农民、— 15 —
工业园区文化艺术节、大型合唱节等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组建了大型军乐团,凝聚起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强大合力。围绕项目建设、产业招商、征地拆迁、制违拆违、“两城同创”等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全区宣传思想工作连续5年获全省先进。
3.立足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开展社区党组织“四联四创”活动和村党组织“创建先进村班子,打造综合实力强村”活动,全区有10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红旗社区”。坚持党建带群建,突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创新“一会三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相关经验获中组部《党建研究》“十佳创新”奖。创新“1+5”市场党建工作机制,开展“十佳党员经营示范户”创评活动。建设赣州城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推行网络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成立流动党员互助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全市作典型发言。在全区各村建立“党员议事会”,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组织服务网络,推进党组织进区入会,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和农民返迁小区党建。加强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学用管理的做法在全市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和谐社区126”党建工作机制、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选学积分制”等,得到中组部和省委肯定;党建和组织工作宣传被评为全省先进;党员电教连续多年获全市第一,被评为全省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二十周年先进区;好班子创建被评为全市先进,沙河镇五龙村被中组部表彰。
4.立足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于扩大干部选任民主、落实干部选任责任,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
革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差额选拔、竞争性选拔干部和署名推荐、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常委会差额票决干部等措施,我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法在全市作典型发言。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考察干部,推行经济建设、征地拆迁、信访稳定“三个平台”培养锻炼干部的办法,举办离岗考察培训班4期,考察培训133人。加大公选力度,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方式,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考。实行考选人员试用期“绩效档案”考核机制和差额淘汰机制,对新考选(选聘)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放到镇、村试用,试用一年后按不低于10%的淘汰比例,做到好中选优,有效解决了干部招聘中“会考不会干”、“一考定终身”等问题,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网、人民网、《江西日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2010年差额选拔37名科级干部,公开选拔12名科级干部,考选586名干部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干部工作法规,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切实把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换届以来,区委共调整科级干部630人次,其中:提拔231人,平职交流215人,免职、改任非领导及其他172人,公开选拔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8人。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增强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科学性,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干部监督工作作为全市典型得到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在2009年全省99个县(市、区)组织工作满意度综合排名中,我区列全省第13位、全市第1
位,其中干部选拔任用满意度、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满意度分别列全省第14位和第11位。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和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的办法,健全区领导挂点联系企业高层次人才机制,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作为县(市、区)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江西日报》头版头条以《章贡区工业发展“人才两盛”》为题报道了我区人才工作,我区获“赣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和第二届“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数均居县(市、区)之首。
5.立足标本兼治,努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严肃执纪与科学执纪相统一,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抓好“廉内助”培训和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能。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网络,在全市率先成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监督。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扎实开展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对46个区属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清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出台了机关效能建设“七不准”规定。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创新“扣分预警制”管理并在全市推广,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被评为全市机关效能年活动先进区、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先进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推进区镇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区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先进单位。
五年来,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
区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较为艰巨。二是工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不多,支撑财税增长的后劲不是很足。三是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仍需加强。四是一些体制机制瓶颈和难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对这些问题,区委领导班子正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争取尽快解决。今后,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振奋精神、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积极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与辐射力,进一步巩固提升龙头引擎地位,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赣州首善之区。
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十项规定 篇2
关于区委常委改进工作作风的十项规定
(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常委会2013年1月6日通过)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精神要求,现就区委常委改进工作作风,作出如下规定:
一、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要结合工作分工,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调查研究,认真剖析深层次矛盾,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探求长效化解决办法。对发现的问题和矛盾,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直面应对、敢于及时纠正,严禁走马观花,严禁搞形式主义,严禁增加群众负担,严禁集中或轮番到一个点开展调研。每月到基层调研不少于3次,每年至少形成1篇专题调研报告。
二、统筹推进联扶工作。要持续深入地开展“县级领导五联系”活动,每月分别到联系村、户、专业技术人员、重大项目、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开展帮扶不少于1次。重点帮助乡镇、村制定发展规划,找准致富门路,推广实用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每年为联系村、帮扶户至少办1件实事。
三、直面矛盾破解难题。要亲自过问分管范围内的重大信访案件,亲自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创新方式方法,认真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息诉罢访工作,严禁回避遮掩各类矛盾纠纷,严禁当“二传手”;要注重研究分析分管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摒弃私心杂念,敢于动真碰硬,主动探寻解决有关疑难问题、突出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若遇群体上访或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协调处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安排1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
四、积极主动履职尽责。要认真履行分管工作职责和包抓工作责任制,不得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每月至少利用2天时间有重点地到分管部门和单位,专题了解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强化工作任务落实;每月至少抽出1天时间分别深入到所包抓的项目建设、拆违治违、征地拆迁、信访积案、大气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跟踪督办,及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切实加快工作进度,保证按期完成包抓任务。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对分管工作每半年向区委报告1次。
五、大力提升会议质量。精简各类会议,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套开的会坚决合并套开,能一次开到位的会不搞层层开会。区直各部门召开的全区性会议和举办的重要活动,必须经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审核后报批。各部门、各单位召开本系统全区性会议,全年不超过1次。各类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常委和部门负责人参加。坚持开短会、讲短话、讲真话、讲有用的话,力戒大话、空话、套话。一般场合讲话稿不超过1000字。年度工作会议讲话稿不超过3000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稿不超过5000字。各类会议,不介绍出席人员,不发放纪念品,不摆放文件袋,一般不印发书面材料。严格控制会议活动经费,会议活动现场一律不摆放花草、水果和香烟,不制作背景板。各部门、各单位召开的会议,不得收取会议费。
六、精简规范文件简报。要大幅度压缩各类简报,各分管部门单位所办简报原则上只保留1种。要严格规范文件简报报送程序,上报区委的文件及简报,除重要紧急情况专呈领导外,其余一律由区委办公室按程序办理。区委各部门、各单位向市委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须经区委同意或者授权。各类会议通知要尽量通过短信、电话和网上办理。
七、切实规范政务活动。下基层必须轻车简从,严格控制陪同人员和车辆,3名以上常委集体活动要统一乘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得用警车开道。到各部门、各单位和近郊前山村开展工作,一律不安排就餐;到远郊后山村开展工作不能返回时,一律在乡镇食堂用餐或就近吃农家饭,不上烟酒、不陪餐。不出席与自己分管工作无关的各类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论坛等活动。出席重大项目开工奠基、竣工投产及项目签约等活动时,由区委办公室统一安排,程序从简,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铺迎宾地毯,不参加宴会。元旦、春节期间不搞相互拜年、走访活动。
八、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各常委因公因事离开本市须提前2天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外出期间必须保持通讯联络通畅。因公事不能参加区委常委会或区委重要会议、重要公务活动的,要在接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向区委主要领导请假。外出考察交流,必须有实质性任务,不得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任何活动。各常委每年外出考察不超过1次,确因工作需要超过1次的应按程序报批。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原则上不安排同期外出。考察时间和陪同人员要严格控制,时间不超过15天,人员不超过10人。考察结束一周内,须向区委提交书面考察材料。
九、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要严格控制公务接待,严禁超标准接待,确需安排的一般性接待由各常委部门负责,重大接待活动由区委办公室统一安排。接待外省、市、区代表团和重要客商,要务实节俭,热情周到,突出地方特色,不上高档烟酒,不赠送纪念品和土特产。
十、严守廉洁率先垂范。各常委要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禁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其他关系人谋取不当利益;严禁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严禁违反规定驾驶公车和公车私用;严禁用公款进行各种形式的娱乐消费活动;严禁报销个人有关费用或向基层单位摊派;严禁参加下级单位的宴请。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篇3
努力把“首善之区”建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的
情
况
汇
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兰州市城关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城关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城关现代化建设进入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适应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新期盼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中心带动”和市委“再造兰州”战略,坚持率先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幸福城关,努力把“首善之区”建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城关攻坚克难、再塑形象的五年,是城关夯实基础、集聚后劲的五年,是城关开拓创新、全面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市党代会、全委会精神,组织召开了11次区委全委会,分别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进程、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国办《若干意见》、制定“十二五”规划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并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8年和2009年,省、市党委对城关区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审视发展变化的区情,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创新,着眼于提高,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确立了增强“大城关”这一理念,突出发展和管理两项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文化和生态化“三化”进程,打好环境美化、拆迁改造、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四场攻坚战”,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塑区、文化活区、和谐安区“五大战略”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六个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的工作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了“制度建设年”、“工作创新年”、“项目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南升北拓、整体推进,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组团布局、统筹发展,率先跨越、建设首善”的“十二五”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谱写了“首善之区”建设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保持和巩固了城关经济总量位居全省86个县(区)第一和100个市(州)、县(区)第二的排名,而且从2009年起,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占比速度,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在全市所占比例逐年下滑的势头,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城关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高于全国和省、市增长水平,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全市1/3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占全市1/2强及非公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市40%的经济发展格局。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全区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4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亿元。特别是2009年以来,通过创新和实行项目指挥部模式,以庙滩子整体改造、恒大九州生态园、重离子治疗中心、万达商业广场等重大项目为代表、投资总额达1500亿元的“5515”项目工程计划顺利推进,80%的项目已开工建设,有力支撑和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城关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城市形象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全区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全方位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城关的整体形象。特别是2009年以来,按照“打得赢、稳得住,不反弹、抓深化,上水平、创一流”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城市建管投入,着力通过实施“数字城管”、环卫作业模式转变及连续两年多200多万平方米的拆迁改造和连续三年的城区灯饰亮化、“千棵大树进城”、“万米绿篱更换”、“百万鲜花上街”、“绿色雕塑扮金城”、小街巷改造等一系列城市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及每年重大“节庆”的氛围营造,使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展示了“首善之区”的品位和形象。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民生改善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了率先发展的成果。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529元增长到145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373元增长到12381元。特别是2009年以来,举全区之力打好改善民生“攻坚战”,先后投入10亿多元解决群众的“难心事”,一举在全省实现了率先开展街办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财政统筹解决工作、率先完成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城区”等“10个率先”,累计为民兴办实事60件,使近万名特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上学难、入托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有了突破性的缓解。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执政责任,加大执政投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付大成本,着力解决历史欠账,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区24个街道、126个城市社区中,1/3街道无办公用房、1/3城市社区无办公用房或不达标以及部分基层政法机关无办公用房或设施落后的问题,大大强化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服务辖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恪守为全市、全省发展大局创造和谐稳定环境的重要职责,着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2009年以来,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以百辆流动接警巡逻车、百名城市协管员、百名楼院长等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八百”工程不断深化和拓展,以全员人口管理为主的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字社区、视频监控和政务管理三个网络,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救援队伍、虚拟养老救助队伍和市民呼叫服务三支专业队伍为核心的“133数字城关”系统建成运营,有效建立了立体式、全覆盖、集“监、防、疏、控、管”为一体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特色亮点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多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特别是2009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省级文明区标兵”,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及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建成全省“首批创业型城市示范区”;城关“民生就业360”服务品牌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十九中“三师一建”活动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虚拟养老”模式作为我国养老服务的“破题之举”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全国社区养老现场会、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观摩会、全省统战工作现场会、全省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等20多个影响大、规模大的国家、省、市级现场会先后在城关召开,不仅为城关争了光,也为全市乃至全省添了彩。
——过去的五年,是城关党的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务实的干事氛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全区形成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的良好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廉洁从政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力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各级班子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涌现出了酒泉路街道“五园一湾”、临夏路街道“七树一林”、白银路街道“365”民情直通车等具有城关特色的党建品牌,街道社区党建、非公党建等多个亮点,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及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五年的奋斗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丰硕成果鼓舞人心,所有亲身经历了这段创业实践的城关人,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四大班子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驻军以及驻区单位鼎力支持帮助的结果。五年来,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以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争先的精神为城关的事业奉献了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兰州市城关区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关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九届区委的工作富有成效,这八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仅仅是全区工作的缩影,还有许多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明显的进步。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推进城关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城关最大的政治,是解决城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放松,才能为建设“首善之区”提供物质基础,也才能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保障。必须坚持高点定位。“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只有始终以高标准谋划、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实施,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一流业绩、达到一流水平,充分彰显“首善之区”的应有品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是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只有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举措和新的活力。必须坚持改善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抓基层、稳全局,打基础、管长远,强基本、提功能,才能不断夯实基础,稳固基层,为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必须坚持团结和谐。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只有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共同把城关建设得更美好。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城关实现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将大有作为的五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措施的细化落实和省委“中心带动”、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随着过去五年项目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能量的释放,城关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面对宝贵的发展新机遇,面对全区130万各族群众的新期待,面对省、市委对城关工作的新要求,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更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特别是要清醒地看到,尽管近年来城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区位、资源、交通、科技等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关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省会中心区,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十分突出,与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城关仍存在“六个不相适应”。
一是发展方式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虽已形成了符合区域功能布局和发展要求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但全区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比较传统,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产业辐射面、要素集聚度、单位产出率、产品附加值仍然较低,特别是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加大,人口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矛盾凸显,传统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城市承载能力与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受“两山夹一河”地形特点的限制,城关人口密度大、承载压力重、开发用地少、土地价格高、城市基础设施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6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承载着130多万常住人口,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近2万人,人口密度之高居全国前位,特别是随着发展用地供求矛盾的不断加剧,城市产业项目布局及改善人居环境等均受到极大的制约,城市承载力面临巨大挑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与首善之区的形象不相适应。我们虽以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的建管工作,但由于受体制因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们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有效协调、统筹抓总的工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背街小巷、生活小区、楼群院落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达到常态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四是民生改善程度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相适应。城关作为全省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尽管全区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中心区中排名第11位,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排在20名之后,低保对象和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依然困难,就业质量、社保水平和收入差距等方面的问题依然较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责任仍然重大。
五是自有财力与建设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地区性财政收入2010年虽已突破100亿元大关,但自有财力留成仅占其1/10,只有10.5亿元,与目前正常维持年基本保障需求30亿元相比,缺口很大,矛盾突出,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杯水车薪”、挑战严峻,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增强自有财力仍然是关系全区加快发展的紧迫课题。
六是思想观念与率先科学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多年来全区上下虽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仍习惯于用“老框框”、老办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缺乏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缺乏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一些机遇没有很好地把握和利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后需要常抓不懈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向未来,面向发展,我们宁肯把问题看得重一些,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各种不利因素估计得充分一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谋划全局的战略高度清醒地面对现实,冷静地思考未来,才能进一步唤起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的危机感、紧迫感,才能以更大的胆略和更有效的措施,开创城关率先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从城关的实际出发,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主线,抢抓战略机遇,锐意改革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富强城关、活力城关、文化城关、生态城关、和谐城关、幸福城关。
围绕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一个拓展,即全力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科学编制黄河北区域整体规划,大力实施削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形态,到2016年,开发整理土地50平方公里左右,实现再造一个城关的目标。三个高于,即加快推进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今后五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十一五”的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排名提档升位。六个翻番,即到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上,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六个提升,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市民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加快推进城关率先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区优势,切实增强“首善意识”,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抓好“六个重点”,加快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大步伐。
增强首善意识
首善意识,就是要按照“打造最好、追求卓越”的标准和“中心带动、城关率先,率先跨越、城关先行”的目标,突出发展为先、创新为魂、民生为本、和谐为基、环境为要的“首善”内涵,快起来促发展,“跳起来摘苹果”,着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力争做到发展率先、城市繁荣、环境优美、人民普惠、社会和谐、政治安定、服务均等、保障完善、诉求畅通、管理高效,切实使产业发展体现“辐射”,城市建设体现“品位”,社会管理体现“示范”,改善民生体现“率先”,改革创新体现“引领”,各项工作在全市创一流,在全省争上游,在全国树品牌,努力把城关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建成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特色旅游休闲中心,建成经济最发达、就业最充分、保障最完善、社会最安全、教育最优化、文化最繁荣、环境最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打造成引领全市和全省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
实施三大战略
(一)空间拓展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事关城关的未来和希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要按照“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新区抓框架,老区抓提升,共同促提高”的“南升北拓”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城市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南升”,就是要以黄河南岸棚户区、城中村、破旧楼院改造为重点,加大老城抽疏和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打造城市新亮点、新地标、新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实现老城区的华丽转身;“北拓”,就是要以黄河以北地区成片开发为重点,在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可行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影响评估等前期工作,及前期尝试性开发实践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削山造地力度,努力打破区域界限,积极大胆探索,实施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等开发模式,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至2016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努力为项目建设、园区扩容、生态再塑、城市发展提供摆布、安置、延展的充分条件,全力打造一个“依山傍水、南北相望,宜居创业、活力无限”的“城北新区”。
(二)结构优化战略
优化产业结构,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要按照“做优三产、做精二产、做特一产”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产业档次,增强经济发展新优势。“做优三产”,就是要按照“做大规模、提升能级”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规划引领、资金引导和政策聚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会展经济,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进一批总部管理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资金信息集散中心,全面打造中央商务、现代物流、园区生产、文化休闲等现代商务功能区,构筑倍具活力的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做精二产”,就是要按照“融合创新、集聚特色”的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在有选择地发展“都市工业”的同时,着力依托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大科技园、航天510所、中科院驻兰院所等丰富的科技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九州开发区、西北永新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做特一产”,就是要按照“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的要求,围绕“生态化、特色化、集约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依托中心城区和沿黄地带优势,积极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观光采摘园”、“农事体验场”、“民俗度假村”等特色农业旅游品牌,着力构筑绿色、生态、休闲的都市观光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科学转变。
(三)项目驱动战略
项目是生产力,项目是财源,项目是就业,项目是后劲。要按照“强化一个意识、推进五个一批、抓好一个攻坚”的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全方位地加强项目建设。“强化一个意识”,就是要不断强化“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不抓项目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意识,在全区上下切实形成“一门心思抓项目、一往无前跑项目、一鼓作气建项目、一以贯之为项目”的浓厚氛围。“推进五个一批”,就是要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全力推进庙滩子危旧房整体改造、九州生态园、兰山生态园二期、兰州奔马汽车公园、重离子束治疗中心、创意国际商贸城、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等在建项目“竣工一批”;倒推倒逼、完善手续,全力推进兰州“鸿运·金茂”城市综合体、白道坪整体开发、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甘肃财富中心、红楼时代广场、徐家湾民族风情园、武都路中央商务区、九州凤凰城住宅小区等待建项目“开工一批”;强化协调、积极对接,全力推进伏龙坪城市公园、兰州苏宁商业广场、付家巷旧城区整体改造、酒钢结算中心、中科捷高九州光电光伏产业园等签约项目“落地一批”;认真谋划、精心储备,全力推进奥体中心、桃树坪整体改造、张苏滩商业文化广场、拱星墩后街整体改造、白土巷危旧房改造、冷链物流产业园等潜在性项目“凝炼一批”;抓大抓强、保重保主,全力推进“5515”项目行动计划的落实,力求经过几年的发展,着力“展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重要代表性的项目,建成数个体现兰州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引领发展前沿水平的城市综合体、集聚现代服务新业态的五星级酒店,进而使城关成为全市全省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形象,成为经济发展的爆发点、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和地标性建筑的聚集地。“抓好一个攻坚”,就是要大力推进项目拆迁攻坚,按照“普法先行、媒体配合,依法执行、规范运作,有情操作、后续跟踪,周密准备、合力拆迁”的要求,全面推广被媒体称作“和谐拆迁”的城关模式,依法拆迁、规范拆迁、和谐拆迁、文明拆迁,以更加到位的政策、更加到位的措施,切实为加快项目建设创造条件。
突出六个重点
(一)加快率先科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才能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最好的发展”的意识,立足城关区情优势,进一步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地位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依托“一区两线三组团”,全面建设以南关什字和西关什字、东方红广场等“六大商圈”,甘南路、大众巷等“十二条特色商业街”为代表的区域性、全国性商业街区及特色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体,实现由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不断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制药、软件动漫、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全力打造以“大兰山”旅游风景区、徐家山森林公园等为重点的旅游景观,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居住度假为一体的南北两线旅游休闲经济带,推动农业向非农特色主导产业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面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积极抢抓园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积极争取省市在土地开发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支持,拓展园区空间,提高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把九州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和生态修复示范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城市品位代表城市的品质和档次,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反映。城关代表着全市、全省的形象和品位,必须着眼于省会中心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增强城市魅力和竞争力。坚持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资金和市场融资的力度,加快小街巷改造和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河洪道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新建和改造执法、环卫、绿化站、所,改善基层办公条件。突出对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重点街区的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和精品建设,形成单体建筑各具风格、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景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的建筑格局。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和园林造景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面山景观改造工程,做足山水文章,彰显“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自然特征。坚持高水平管理,不断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强化街道社区的管理主体作用,优化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大力实施网格化全覆盖管理,不断推进城市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三)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城关率先和首善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让城关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按照“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类重点群体就业,建立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建设“就业最充分城区”。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设投资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无缝隙全覆盖,打造“保障最全面城区”。进一步加大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力度,深入实施“虚拟养老”工程,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专业服务”的虚拟养老新格局。坚持把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8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任务。积极借鉴“五泉小苑”管理模式,加大对老城区“三不管”楼院的改造和管理,加快实现百姓住所“环境整洁、文明有序,设施完善、安全和谐”的基本目标。创新完善符合省会中心区特点的综合、动态、防控相结合的网格化、属地化、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的“五化”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创建食品药品“放心消费城区”。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事业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更是开创城关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的“首善之举”。要切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娱有渠道、健有场所、老有善养”的目标。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为目的,深入实施教育满意“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校安工程”,进一步优化整合、科学布局各类教育资源,着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努力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着力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整合卫生资源,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加快区医院、中医骨伤科医院改造提升,打造示范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服务完善,分工明确、质优价廉”的卫生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城关市民的健康指数。充分发挥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普益民”、“科普惠农”、“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文化活区”战略,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促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倡导“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引导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评比、年年有节会”的繁荣局面,构建形成文化设施齐全、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活动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城关特色、体现首善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突出“全域城关”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用规划促进城乡对接,推进城乡大融合大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实施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住房改造、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大兰山”整体开发、青白石地区综合开发和偏远地区整村搬迁工程,集中人、财、物力,全力打造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石沟新村”、“青石小镇”、“兰山人家”等示范工程,积极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方式落后等影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民益民、综合改造”的原则,努力把“城中村”建设成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社区。以产业调整为依托,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大思路、大手笔谋划南北两山发展,大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吸引城市资金、人才、管理、科技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当规模经营,在北山、南山、东岗三大片区引导建设以生态旅游观光、设施品牌农业、山地休闲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社保等事业发展,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农民渴盼的大事、实事和好事,不断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持久动力。
(六)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全区上下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着力转变工作理念,努力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统筹包干”转变为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管理合力,从习惯“灭火”转变为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为重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进行管理。下大力气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人口计生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从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入手,建立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制等,构建有效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继续推行和完善提升“楼院长”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社会化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实施、居民志愿者互助服务、市场购买服务相互衔接的有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层次和质量,全面推进“133数字城关”系统建设应用,大幅提高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高效化和个性化水平。坚持不懈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基层,提高基层干部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壮大基层力量,筑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四、切实为首善之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进程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城关作为引领全市全省率先发展的中心区、核心区,各项工作要不断跃上新台阶,就必须把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贯穿到“首善之区”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全区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想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以大思路、大谋划、大手笔、大革新、大开放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大思路”就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着眼全局,把握大势,立足全省看城关,放眼全国看城关,以大思路推进大发展。“大谋划”就是要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城市“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强,强中生大”的先进理念,敢想、敢干,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以大谋划推进大进步。“大手笔”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和一流意识,干就干好,干就干出一流水平,以大手笔推进大提升。“大革新”就是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以大革新推进大创新。“大开放”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以更加开放、开明的心态,“走出去”学习先进,“请进来”借力发展,以大开放推进大开发,不断加快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进程。
(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文明是活力,文明是动力,文明是魅力,文明是实力,文明是治理。建设“首善之区”,离不开文明这一强有力的精神作支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推进公民“四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广大市民对城关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居住在城关、工作在城关、奉献在城关的自豪感。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促进民风建设,以“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为核心,培育文明新风,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讲法规、讲科学、讲文明、讲诚信”的和谐氛围。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在以人为本、惠及群众上下功夫,在广泛动员、发动群众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提升形象上下功夫,在丰富载体、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培育典型、强化引导上下功夫,努力让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开遍城关的每一个角落。
(三)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依法治区进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做好双拥、民兵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基层民主进程,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发挥广大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坚持以提高领导干部法制素养、公职人员法制意识、基层群众普法教育、青少年法律素质、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为重点,加快依法治区进程,不断提升全民法律意识和社会法治水平。全面推进部门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广泛开展执法督导巡视、案件评查检查“双满意测评”活动,规范行政执法,促进司法公正。
(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构建平安和谐城关。始终把“保一方和谐稳定”作为城关的政治责任,全力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坚持把维护稳定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健全和完善“大维稳”、“大调解”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维稳长效机制,切实形成群众支持、各方互动、综合施策的维稳新局面。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重心下移,整合资源,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网络,继续有效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的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恐怖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及各种黑恶势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平安城关”。
(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共驻共建水平。立足城关省会中心区的特殊区位,始终把做好服务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树形象,以服务增合力。进一步增强为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主动服务的意识,加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做到工作成绩主动上门汇报、大型活动主动上门邀请、重大问题主动上门征询意见、即时信息主动上门提供、优惠政策主动上门介绍、企业困难主动上门服务,努力在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单位间协调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以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步推广“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模式,努力实现居民群众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倡导“家园意识”,着力引导驻区单位和市民切实把城关当作自己生存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住在城关、热爱城关,建设城关、发展城关”的意识,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城关建设,积极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把全区各级党的组织建设好,把广大党员的作用发挥好,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信念,作为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深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建立“导学、述学、督学、评学、奖学”长效机制,紧扣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党员思想、工作、作风的具体实际,坚持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经常性教育与适时集中教育相结合,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个人自学、在线学习与赴外培训相结合,探索构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大批掌握丰富现代知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全区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守和践行党员行为规范,坚持以学为先,认真学习,坚定信念,做善于学习的模范;坚持以民为上,牢记宗旨,服务群众,做勤政廉政的模范;坚持以实为本,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做求真务实的模范;坚持以德为基,端正品行,崇尚科学,做明荣知耻的模范;坚持以和为贵,顾全大局,和谐共事,做团结合作的模范。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班子“一把手”,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培养他们具备在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的能力。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人用人,坚持靠工作实绩获取晋升“入场券”,靠群众公认获取晋升“资格证”,靠集体决定获取晋升“任命书”,真正“敢为事业用人才”,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进一步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吃亏、不让老实干事的人吃亏。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创新干部考核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不断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积极健全干部进退流转机制,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三)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以“三有一化”为重点,不断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党建品牌街道和精品社区,实现基层党组织作用“全面发挥”。以开展争创“五个好”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化拓展“三争一促”活动,加快完成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实现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全面联系”。以开展“三师一建”活动为核心,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营造广大教师争做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的浓厚氛围,实现基层党建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围绕组织设置科学化、阵地建设规范化、教育培训立体化、活动开展多样化、作用发挥长效化、经费保障多元化“六化”任务,有力促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全面覆盖”。继续深入开展以“争做创新型党员、争创学习型支部、争建效能型机关,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争一提高”活动,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服务”。进一步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最大限度地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构建人员、经费向基层社区倾斜的“金字塔式”配置模式,实现基层党建“全面保证”。
(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突出“教育、监督、制度、惩处”四个抓手,建立和完善适合区情实际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从政行为的约束性、社会防控的有效性和党纪国法的威慑性。教育广大干部切实把握住自我约束这条“警戒线”,进一步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着力规范“权、钱、人”等决策行为,形成有利于用好权、管好钱、选好人的体制机制。教育广大干部切实把握住党纪国法这条“红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自身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切实提高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的自制能力。教育广大干部切实把握住为民谋利这条“主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用活监督平台,用好监督机制,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的“紧箍咒”,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教育广大干部切实把握住干事创业这条“实线”,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以更加严格的追究问责办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之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忘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五)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就是旗帜,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实现城关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必须狠抓作风建设,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踏实,对工作倾注心血,为事业燃放激情,把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以实干求业绩,以实绩赢民心。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勇于攻坚、勇于克难,坚决反对固步自封不改革、墨守成规不创新、消极畏难不干事。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服务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大力弘扬谦虚谨慎、团结拼搏的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09-22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10-29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07-21
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06-07
中共宣武区委广内街道工委文件07-06
中共**市**区委组织部二00五年党建工作汇报材料12-30
中共盘龙区委统战部爱心捐赠活动10-23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0-19
中共领导集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