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共9篇)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 篇1
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该区建立“三看三查三预警”机制,编织了一张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立体网”。
注重“三看”,延伸干部监督触角。一看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二看生活作风是否合规。三看重要决策是否民主。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选拔任用干部、推荐后备干部等9个方面严格程序,除紧急处置突发事件外,应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得擅自作出决定。
强化“三查”,织牢干部监督网。一是平时经常查。采取明察暗访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区委成立6个效能监察督查小组,由副县级领导任组长,纪委、组织、审计、人社等部门人员组成,聘请20名干部作风监督员,以不定期、不打招呼走访调查、电话随机调查、发放民意调查问卷等方式,每月随机抽查一次有关单位对区委、区政府重点中心工作推动的进度、力度和成效,督查情况进行全区通报。二是中期联合查。每季度召开一次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由纪检、监察、组织、审计、信访、综治、计生、公安、检察、法院等10个部门参加,交流干部监督信息,重点是群众举报、干部信访案件、干部监督网络舆情等情况。三是年底民意调查。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代表等对领导班子及干部进行专项评议;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设置“干部监督网上信箱”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效能作风及社会各界对领导干部的评价等。
实施“三预警”,强化事前监督。一是建立教育预警机制。开展“讲党性、守法纪,树正气、扬清风”专题教育活动,将党性、法纪教育纳入思想理论范围,实行述学、评学和考学制度,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思想汇报制度,领导干部每年要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个人思想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二是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坚持任免职谈话、班子内部谈心谈话,建立区委书记与区党政班子成员、区领导与分管部门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召开民主生活会、工作情况通报会、班子内部谈话劝诫等,相互提醒,认真纠正倾向性问题。结合干部考察,将考察结果适当向被考察对象反馈,对存在问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及时进行交心和警示谈话。对班子内部存在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由区委主要领导与单位班子成员进行谈话,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明确整改方向。三是建立廉能风险防控机制。采取“自己找、群众评、领导点、组织审”的方法,从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5方面认真查找可能发生的廉能风险,填写《个人廉能风险识别防控情况报告书》和《个人廉能风险防控承诺书》报纪委和组织部,并在本单位公示。区委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高低,将风险划分为一、二、三级,建立风险信息档案,及时制定廉能风险防控措施,采取预警提醒、预警告诫、预警问责的措施,实行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纪委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 篇2
在几年的“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积极探寻一种依托“教、学、研”的一体化便捷高效的教研机制, 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发展, 走出了一条充满阳光、满目绿色、整体和谐的园本研究新路。
一、营造园本研究氛围, 凸显四大阳光保障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的一个基本落脚点是——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幼儿园真实的教学问题, 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它提出“幼儿园是教研基地, 教师是教研员, 教室是教研室”的新理念。如何促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首先在保障条件上实施阳光工程。
1. 制度保障
我们首先完善幼儿园、教研大组、备课组三级园本教研制度, 特别是强化了教研组建设, 形成了知识连贯的学科教研组和以拓宽各科教师知识视野、专业领域的年级教研组两个交叉基地。并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了“12345”的要求。即一主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两结合:与园本培训相结合, 与园本课程相结合;三保证:教师时间保证, 人员保证, 实效保证;四有:教研活动中有提炼出来的问题, 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有教研专题, 有中心发言人;五研课层次:备课—听课—说课—评课—议课。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 强化了“以园为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做法。
2. 指导保障
作为“以园为本”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方式, 需要来自于上级教研部门自上而下的指导与扶持, 两相结合, 上下联动、多方合作, 可以建立一种相互补充的有效教学研究机制。此外,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与园本教研的融合、交流、互动, 如组织观摩课研讨、外出考察学习、教科研讲座、课程通识培训等都给予了幼儿园教研制度有力的指导保障。
3. 服务保障
园长是园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 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园长应带头搞教科研, 真正确立科研兴园的办学理念, 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做教学的行家, 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其二是园长必须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服务。既要要做好“园本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服务, 还要做好信息畅通服务, 更要主动出击争取园外机构对“园本研究”做好指导服务等。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幼儿园全部都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园用于教师培训及学习的费用达到办公经费的20%以上。
4. 评价保障
评价是“园本研究”的核心。为保障“园本研究”的顺利实施, 我区着力完善了幼儿教师的评价制度, 实现了“四个转变”。 (1) 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 将教师的教学研究、课题实验、师生关系、教研精神状态、工作满意率引入评价内容。 (2) 变权威评价为多方评价, 对教师业绩采用自评、他评、园评三段相结合的方法, 让业绩说话, 让教研能力说话。 (3) 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对教师的教育成果业绩, 每月一公布, 逐月累加, 促使教师融入教学研究的氛围。 (4) 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成果档案袋, 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的愉悦。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四种绿色平台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主体是人, 需要幼儿园为他们提供一个能让教师相互学习、合作、成长、展示平台。
1. 教师学习提升的平台
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而幼儿园必须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 为此我园为教师建立了学习的制度, 营造学习氛围, 搭建了学习平台。
据统计, 近年来, 全区各幼儿园开展的各种培训学习活动达上百余次, 学习上千人次, 其中计算机、英语等培训一期过关率达100%。
2. 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
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 是对话, 亦是合作。实践证明教师的合作, 可以促使教师间互学互补, 从而促使教师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我区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以“三人行”备课小组为活动的基本载体, 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元素, 以圆形式互动、链条式互动、发散式互动等为表现形式, 在各幼儿园推行教师间的合作研究, 强化教师间的碰撞与共鸣。分以下六个层次:
3. 名师培养成长的平台
作为园本教研机制的重要内容, 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培养成长是园本研究质量高低的关键。从我区现有的幼儿教师结构来看, 有省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2人,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 为有效地发挥其在区级中心教研的先锋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两类教研形式, 配合章贡区“名师工程”的启动, 促进幼儿园骨干教师向名师的成长。
“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先导式教研”:以园长或其它的学科骨干等成员先组成“先导小组”方式, 先行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传、帮、带的领头雁作用, 引领其它教师参与学习、自觉实践, 最后达成共同成长的目标。
“研究志愿者共同体的合作式教研”:由志同道合的教师自由组合成的一个研究小组, 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这有着“共同愿景”的研究, 体现出愉悦和互惠。
4. 教师展示竞争的平台
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级需要, 而园本研究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让教师们在自我展示中张显能力, 我区以区域性成果展示为平台, 进行以下展示活动:
(1) 教学展示:含教师的教学大比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说课展示、评课大赛等。 (2) 素质展示:含教师电脑、普通话水平、英语及说写弹唱画跳等六项基本功才艺展示。 (3) 成果展示:含教师制作课件、论坛、课题研究、教师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展示等。
三、丰富教学科研内涵, 呈现四大和谐模块
“园本研究”需要一种全新的载体来表现它的内涵发展与成果, 通过区域性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研究实践, 我区积极探索出以“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课题研究”等为代表的四个模块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 使教师从“教书匠”的身份逐渐向“研究者”身份的转移。
1. 案例分析。
这是一种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 (或他人) 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既可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可以评析他人的教学行为, 用它作为对教学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分析, 可以使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 教学反思。
“教然后知困, 知困而后反思”。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 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 我区着力建立了教师自我日反思、备课组周反思、课题组月反思制度, 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3. 教学故事。
这是一种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用自己熟悉的言语方式来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在教学故事中, 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最为熟悉的教学实践, 审察、体味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 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呈现得得心应手。多年来, 我区积极倡导幼儿教师撰写教学故事, “用我手写我感, 用我思促我行”, 已成功开展了三届“教学故事”评奖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也应该和园本研究活动相融合,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活动, 促进课题研究的内涵;通过课题研究的发展带动园本研究的各项活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实践中, 我们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注重相互间的整合, 使得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目前, 我区“园本研究”实验园所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国家级研究课题: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赣南采茶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研究等。
通过营造“开发—愉快—合作”的活动氛围, 建立“预设—学习—小结”的活动流程, 选择“现实—生活—有效”为活动内容的“园本研究”活动, 我们形成了以“辐射式”和“联片式”教研为主体的区域性“园本研究”新模式, 以“分享”和“欣赏”为主题促进了各园之间的合作、开放和交流。
在工作中, 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1) 园本研究缺乏上级教育研究机构的理论支撑, 园本研究还停留在自我摸索的起步之中; (2)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园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如何使三者做到有机结合?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 篇3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等方法,从赣州市章贡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现状调查入手,找出其中的不足,从而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体育 体育健身俱乐部 建设状况
一、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强劲的需求,因此,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1997年4月2日,国家体委联合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对社区体育的主要任务与职责、组织管理与体制、骨干队伍建设、经费来源等都做了具体的阐述。但是具体到社区,这些措施实施起来还有相当难度,居民旺盛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因此,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全国选择25个社区,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进行试点,从体育彩票收入中予以扶持,扶持期为两年。希望“试点结束后,社区能基本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模式,解决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本文旨在通过对赣州市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状况分析,使试点中的赣州市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能够清楚自身定位,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并提出建议,从而为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生存与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期间的建设状况及管理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依托的社区概况及辖区人口规模
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创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一共25家,分布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俱乐部依托于基层社区、街道社区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社区。调查结果表明,解放街道的俱乐部属于后者。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地处赣州市老城区的西津路社区居委会,社区成立于2001年7月1日,占地面积为0.13平方公里,辖一街七巷、23个居民小组,1446户,4552人。
(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状况
社区体育组织是落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根据地,是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重要方面[1]。调查结果表明:第一,解放街道的俱乐部采用主任负责制和经理负责制的俱乐部。一切事物主要由主任或者经理设计、分派,其管理具有集权性,个人意志的体现更为突出;第二,指导人员状况方面,共有7人,拥有体育骨干(志愿者)15人,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但是,要达到平均每100名锻炼者至少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还必须加强培训力度;第三,制度建设方面,体育领导小组成立后,先后出台了工作职责、会议制度、体育组织和活动点章程及管理规定等制度,并在工作实践中对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会议、活动记录簿、照片记录册和健身人员健康档案。
(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状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调查结果表明:第一,自有场地设施状况方面,社区拥有面积为56平方米室内体育健身室和面积为200平方米的室外体育运动场地,拥有3套室内体育健身设备和13套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第二,借用、租用场地设施状况方面,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场地设施建设和活动组织方面,结合辖区实际,成立了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体育健身队、设立了赣州公园、滨江公园体育活动点。
(四)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状况
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俱乐部发展活力,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到俱乐部的活动中来是创建俱乐部的最终目的。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活动开展的形式方面,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组织小型多样、内容丰富。2004年成功举办了“西津路社区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共设5个项目,有百名运动员参加。在平时,社区还利用节假期间开展老少同乐的象棋赛,自娱自乐的太极拳、太极剑、花棍、健身操等比赛。社区还邀请专业老师为居民进行体育知识、科学健身和体育技能的专业培训。新颖的体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对积极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人数占总人口的85%以上,其中有200人常年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第二,开展的活动项目分布方面,成立了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体育健身队,在平时,社区还利用节假期间开展老少同乐的象棋赛,自娱自乐的太极拳、太极剑、花棍、健身操等比赛。项目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层次社区居民的喜好。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管理采用了主任负责制,形成了区政府牵头,街道为主体,居委会为依托,活动站点为基地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体系。俱乐部健身场馆体育设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俱乐部下设体育单项、体育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等体育团体单调。
2.该社区拥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3名和15名体育骨干,远远满足不了拥有4552名居民的西津路社区居委会。
3.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政府在管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方面出现政府扶持乏力、法规监督缺位。
(二)建议
为促进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作提供支持: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相关政策支持,加快制定系统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保障必备的体育设施与经费,培养和管理体育人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政策呼吁作用。通过新闻媒体来监督政府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行为;同时,利用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地制定和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和法规;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自身的组织管理仍需不断完善。展现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自身优势、提高完善俱乐部自身的运作管理、尽量满足各类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在政府资助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财源、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玲,黄金铭.新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5卷12期.2004.12.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 篇4
为全面加强滨州统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指挥协调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滨州市统计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工作,由滨州市统计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及信息安全通报工作办公室,由局办公室、计算中心和综合科组成,负责信息安全日常事务处理、应急处理及安全通报等事务。
二、工作原则
(一)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逐级建立并落实统计信息系统责任制和应急机制。
(二)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流程,实施统计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理工作。
(三)积极预防、及时预警:各单位应及早发现安全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信息通报;积极做好应急处理准备,提高对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协作配合、确保恢复:各单位要协同配合,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
三、应急措施
(一)电力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
1.报告
任何单位和人员发现本单位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都应及时向局办公室报告。
2.局办公室是电力系统故障应急处理的第一责任单位。
局办公室应立即启动电力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流程,尽快查清故障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确定故障排除可能需要的时间,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及信息安全通报工作办公室。
3.计算中心机房停电的处理
网络运行负责人应根据停电时间和UPS电池的供电能力,在保证重点网络关键设备用电的前提下,提出机房设备部分关机或全部关机方案,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及信息安全通报工作办公室。经认可后,安排相关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实施。
4.电力系统恢复供电后的处理流程
电力系统恢复供电后,局办公室应在第一时间通知计算中心,以便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关闭的网络应用。
计算中心网络和系统管理人员在接到通知后,按照规定的流程开启关闭相关设备。
(二)消防系统应急处理流程
1.报告和简单处理
当出现火情、火灾时,发现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报告局办公室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及信息安全通报工作办公室。若火情严重时,应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并尽可能采取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作初步处理,如:使用周围的灭火器、水源(在允许用水灭火的场合)或采用其他灭火措施、手段。进展情况随时向有关领导报告。
2.灭火
计算中心机房出现火情并且无法进行局部处理时,机房管理人员在紧急报告有关领导的同时,应立即疏散物理场地楼层以内的工作人员。在自动灭火系统未启动时,按下紧急启动按钮。
(三)网络信息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
1.报告和简单处理
网络设备、网络应用系统故障应由发现人通知计算中心,计算中心立即检查故障,进行初步故障定位。如果网络、应用系统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对网络业务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需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
2.故障判断与排除
对简单故障,运维人员应迅速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并记录。如果需要更换设备,应上报有关领导,经批准后马上更换故障设备,尽快恢复网络、应用系统运行。运维部门判断无法及时修理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的系统运行服务提供商,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修理或更换系统。
3.网络线路故障排除
如发现属外部线路的问题,应与线路服务提供商联系,敦促对方尽快恢复故障线路。
4.启用备份线路、设备、系统(如果存在的话),迅速恢复相关的应用。
(四)网站检测与自动恢复系统应急处理流程
1.报告和简单处理
发现滨州市统计局对外网站不能正常打开或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时,任何人员都有义务向计算中心报告。由局网络应急小组组织应急响应,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故障排查。
2.处理和恢复使用
先由网络运维部门查看网络连接情况,若不是网络故障,则由计算中心排查软、硬件故障。待故障处理完成并经过测试后,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内容的正常应用。
(五)黑客入侵的应急处理
1.报告和简单处理
发现网络上有黑客攻击行为,任何人员都有义务向计算中心报告。计算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切断受攻击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停止一切操作、保护现场,并上报有关领导。
2.处理和恢复使用
对于黑客攻击,由计算中心组织应急响应专家小组查找入侵踪迹,分析入侵方式和原因。由安全管理员根据对入侵事件的分析,组织相关人员对内部网计算机整改,防止黑客用同样的手段再次入侵其他系统。安全管理员检查确定无安全隐患后,才可将受攻击计算机重新连接网络,或启用备份计算机来恢复应用。
3.应急响应
安全管理员应做好记录,保护现场,进行日志收集等工作。如果能追查到攻击者的相关信息,可以对其发出警告,必要时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乃至采取法律手段。根据破坏程度,经有关领导同意后,上报公安部门。
若系统已被黑客破坏,无法恢复,应将受黑客攻击的计算机上的重要数据备份到其他存储介质,确保计算机内重要的数据不丢失。如果数据无法恢复,经有关领导同意后,可与国家指定的部门联系,由他们来协助恢复,为保证数据信息安全,需在安全管理部门作记录。
(六)大规模病毒(含恶意软件)攻击的应急处理
1.报告和简单处理
发现网络上有大规模病毒攻击的行为,任何人员都有义务向计算中心报告。由计算中心组织应急响应,切断受攻击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停止一切操作、保护现场,立即上报有关领导。
2.已知病毒的处理和恢复
使用最新版本杀毒软件对染毒计算机进行全面杀毒,并对染毒计算机系统进行漏洞修补。安全管理员确定没有病毒和安全漏洞后,再连接网络恢复使用。
3.未知病毒的处理和恢复
观察网管软件根据监视窗口的链路状态,由此判断感染病毒或恶意程序的客户端、服务器所科的楼层交换机。打开该交换机的端口流量分析窗口,根据流量判断感染病毒或恶意程序的客户端所科交换机端口。关闭该交换机端口,隔离该工作站、服务器,阻断与局域网的连接。根据端
口状态功能,查看该感染病毒或恶意程序的工作站的IP地址。根据IP地址信息找到该工作站的具体位置,对该工作站进行病毒或恶意程序清除工作。
章贡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手续 篇5
一、办理依据
一、办理依据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
二、应准备的申办材料
1、学生家庭(含学生)的户籍迁移证(或父母工作调动函、军人复员转业材料);
2、所在学校及县(市、区)教育局开具的转学证明;
3、学生本人的学籍档案;
4、学生当年初中升高中的中考各科成绩及总分(需当地中招办出具);
5、学生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会考成绩证明。
三、办理条件
符合《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提交的申办材料齐全。
四、办理程序
1、申办人携带学生迁移户口或父母工作调动、军人复员转业材料;
2、到原所在学校申请转学,开具学校同意转学证,提取学籍档案;
3、到学校所在县(市、区)教育局中招办开具当年初中升高中的中考成绩和高中会考成绩;
4、县(市、区)教育局开具同意转出证明;
5、将以上所有资料带齐到赣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转学手续。
五、办理期限
当场办理。
六、收费标准
无收费。
七、办公电话
8390927市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局窗口。
八、监督电话
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篇6
方案提出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内容集成平台、综合业务平台和运营支撑平台等基础平台的搭建,实现城乡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交互全覆盖的融合性网络,力争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综合业务用户达到1万户。全力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电信宽带T级出口,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光纤覆盖主城区和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用户(含3G无线宽带)达30万户。开展基于融合性网络的移动业务,提升移动互联网运营的质量与效能,实现全市辖区内移动宽带网络覆盖达到100%,3G手机用户达到50万户。
此外,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逐步深入,鄂州市逐渐增加业务种类,呈现方式从电视屏逐渐扩展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实现业务的多屏融合。即:由鄂广信息网络公司按有关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 电话业务。同时,由鄂州电信、鄂州移动和鄂州联通公司按有关规定开展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格局。
详见: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鄂州政办发〔2012〕40号
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为有序推进我市三网融合工作,按照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全域鄂州、城乡一体、三网融合”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鄂州的独有优势,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改革创新,科学规划,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先行试点的原则,以服从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优化信息服务市场,科学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内容集成平台、综合业务平台和运营支撑平台等基础平台的搭建,实现城乡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交互全覆盖的融合性网络,力争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综合业务用户达到1万户。全力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电信宽带T级出口,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光纤覆盖主城区和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用户(含3G无线宽带)达30万户。开展基于融合性网络的移动业务,提升移动互联网运营的质量与效能,实现全市辖区内移动宽带网络覆盖达到100%,3G手机用户达到50万户。
三、工作任务
(一)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按照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的要求,推动双向业务进入。在三网融合试点的起步阶段,三网融合主要以互动型的IPTV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为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与手机终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业务为主。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逐步深入,逐渐增加业务种类,呈现方式从电视屏逐渐扩展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实现业务的多屏融合。即:由鄂广信息网络公司按有关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 电话业务。同时,由鄂州电信、鄂州移动和鄂州联通公司按有关规定开展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格局。
(二)探索研究三网全业务发展的模式和推进路线,推进技术更新改造
一是要推动IPTV业务的研发,提高IPTV的接入能力,为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用户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
利用现有IPTV平台,加载鄂州本地新闻及综合频道,扩大鄂州本地党和政府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NGB)和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接入网入户广播下行带宽每秒2吉比特,窄播下行带宽每秒1吉比特,宽带接入能力超过每秒100兆比特。二是以光纤网为基础,以FTTB/H为目标,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到户工作,大力提高网络互联互通,力争全市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光纤全覆盖。三是为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与手机终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打造多方面多角度全覆盖音视频,探索多屏融合运营模式,带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三)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
加快有线网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电网(NGB),统筹与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对接的关键技术,加快电信网升级改造和光纤入户工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完成数据城域网改造和移动3G网络的升级,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以FTTB/H为目标,以城区、乡镇为重点,统一规划,分布实施PON技术。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新建区原则上实现光纤到楼,优先采用FTTH方式,旧城区铜缆覆盖的区域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区域改造可采用FTTH方式,重点实施低于4M速率的接入端口改造,提升城区FTTB端口比例。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现网宽带用户的提速改造工作,线路普遍具备4M以上接入带宽能力,支持高清视频业务的规模开展。
(四)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分业监管措施,改进和完善信息内容监管方式,建立较为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三网融合信息系统安全实行分级管理,对新业务的开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指导。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动建立由相关管理部门和广电部门实施监督的IPTV、手机电视监管平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分工明确的网络监管工作体制和试点业务安全评估制度,确保试点业务安全运行。
(五)整合资源,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由市政府工作部门牵头,会同市住建委、规划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通信网络设施基础建设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同步设计、联合建设、统一组织竣工验收和移交工程技术档案,避免重复建设,推动信息管网、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合作共赢,节约公共资源、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新的小区建设要预留配套设施资源(包括机房、管线、基站站址、分布系统、公共接入点等),为三网融合试点企业接入线路、设备和业务提供良好条件。
(六)建立新型产业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契机,探索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通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融合性终端产业,围绕网络升级改造、融合业务,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打造三网融合业务产业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云计算应用平台,提供数据处理、信息服务等增值性业务,通过现有营销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进行推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 年3月-6月)
按照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协办函〔2010〕3号)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领导机构、监管机构、运行机构,制订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电信网络宽带化。
(二)推进阶段(2012 年7月-2013年6月)
有序推进广电、通信业务双向进入,逐步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通信企业开展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IPTV 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基本实现全市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深化完善阶段(2013年7 月-10月)
全面开展三网融合业务,不断创新业务形态、拓展服务领域,完成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和通信网络提升扩容。实现符合三网融合要求的基础网、驻地网共建共享,通信、广电下一代业务网络相互融合、有序合作竞争;三网融合终端技术成熟,三网融合业务不断创新、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业务多形态、产业大发展;三网融合监管体系健全,充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四)总结阶段(2013 年11月-12月)
全面总结试点阶段的各项工作,检查评估试点效果,总结实施经验,形成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提出下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三网融合协调机构,成立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三网融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根据省三网融合协调工作小组的要求,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推进办法,研究、解决我市推进三网融合重要问题,加强协调指导,进一步优化试点工作环境,加大支持力度,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强化责任,加强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工作。
(二)加大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出台有关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将三网融合涉及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优先列入发展项目,优先申报产学研、信息产业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符合高新技术生产条件的企业和服务技术先进型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三网融合的各项优惠政策。将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为三网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对通信和广电网络设施设备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迁移通信、广电网络设施、设备,从事施工、生产、种植树木等活动,不得危及通信、广电网络设施的安全或者妨碍线路畅通,遇有特殊情况必须改动或者迁移的,必须征得该设施产权人同意,建立网络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形成有效监管机制,确保公共信息和网络信息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广电和电信业务的融合,建立各方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网络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共享、业务规范发展、用户权益保护、网络文化安全等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能保障三网融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增加发展动力,增强企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篇7
网站简介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在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协作建设而成的。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公众与政府交流互动的渠道,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省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现开通“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务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等栏目,面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逐步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交流。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开通。这对于河南近1亿的亲爱的广大公众来说无疑是了解本土民情、政治、文化等最好最直接的方法。
网站大事记
2010年7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考察调研,对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工作要求。
2009年9月4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领导的陪同下,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专门视察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2009年4月29日,史济春副省长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视频直播间,谈我省“企业服务年”开展情况。
2009年3月26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就“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亮点对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进行了专访。
2008年12月31日,河南省政府代省长郭庚茂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发表新年贺词,向全省人民、海内外朋友和广大网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网友反响热烈。
2008年11月,省政府门户网站参与2008河南省政府系统网站绩效评估工作。2008年11月3日,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做客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直播间,谈从严治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访谈结束后,副省长秦玉海等领导来到省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视察工作,与编辑部员工亲切握手,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2008年8月,省政府门户网站加强网站安全保障工作,对网络设备及系统进行多次安全排查,保证了奥运期间省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2008年6月27日,省政府门户网站邀请部分内容保障单位就政务动态信息报送、领导访谈、网上咨询及日常内容更新等内容保障工作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内容保障工作。
2008年5月21日,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宋璇涛接受省政府门户网站专访,介绍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我省援川救灾工作情况。
2008年4月,省政府门户网站按照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要求,对网站栏目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开发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申请系统等。
2008年3月18日,省政府门户网站邀请郑州市副市长穆为民就“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了视频直播访谈,访谈当日,省政府门户网站论坛主题帖子被浏览近2万次,网友跟帖提问近500条,近3000名网友在线观看访谈视频并参与讨论;访谈受到省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媒体对访谈发布预告并予以报道,其中大河报、河南商报均以两个整版篇幅对访谈内容进行报道,中国政府网还对
访谈进行了转载链接,访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007年12月3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一周年。省政府各部门、各省辖市政府领导为省政府门户网站题写寄语。
2007年5月18-20日,省政府办公厅对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内容保障相关人员进行了省政府门户网站应用技术培训。
2007年1月11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居省级政府网站第12名,较2005年提升15个名次,成为绩效排名提升最快的省级政府网站。
2006年12月31日,省政府举行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仪式,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点击开通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11月9日至10日,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会议暨首届河南省电子政务论坛在郑州召开。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赵建青处长到会指导工作。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网站建设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对做好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内容保障是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同时,要完善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内容保障工作水平,切实做好对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
2006年10月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试运行。
2006年9月27日,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听取网站建设的专题汇报并指出: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我省政府对外宣传、外界了解河南的权威渠道,也是群众了解政府工作、政府为民服务和与群众交流的权威渠道。要求一定要把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好,建成国内一流政府网站。
2006年5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设备购置及工程监理招标工作。
2006年3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
2005年7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建设项目“建设方案”的专家论证评审。
2005年初,省政府决定改版建设省政府门户网站,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实施网站建设工程,确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协作单位,承担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日常运行维护服务工作。
1999年,省政府网站开通。网址
青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篇8
青政发[2008]49号
青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工)委会,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潍坊市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通知》(潍政发[2008]9号)要求,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国情国力数据,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二)主要目的。全面调查了解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市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本次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
四、普查组织和实施
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将第二次经济普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青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具体负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负责相关事项的协调配合。涉及普查宣传动员方面事项,由市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涉及普查经费方面事项,由市财政局负责协调;涉及物资保障方面事项,由市发改局负责协调;涉及工业经济方面事项,由市经贸局、中小企业局负责协调;涉及商业、餐饮业方面事项,由市贸易局负责协调;涉及市场物流方面事项,由市市场物流发展局负责协调;涉及旅游方面事项,由市旅文委负责协调;涉及教育方面事项,由市教育局负责协调;涉及科技方面事项,由市科技局负责协调;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事项,由市监察局负责协调处理;涉及社团和非企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民政局负责协调;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及普查办公室人员抽调方面的事项,由市人事局负责协调;涉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方面的事项,由市建设局负责协调;涉及信息产业方面事项,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协调;涉及外经外贸方面事项,由市外经贸局负责协调;涉及公路、交通方面事项,由市交通局负责协调;涉及文化产业方面事项,由市文化局负责协调;涉及卫生方面事项,由市卫生局负责协调;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事项,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和市工商局负责协调;涉及普查整项工作监督检查方面事项,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负责协调;涉及广播、电视宣传方面事项,由市广电局负责协调;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事项,由市质监局负责协调;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方面事项,由中国人民银行青州支行、潍坊银监分局青州办事处负责协调。市政府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各镇、街道、园、区要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公室,负责本辖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各镇、街道、园、区和各部门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查。
五、普查经费保障 本次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并列入当地相应财政预算。要确保普查所必需的各项开支按时拨付到位,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市级财政主要承担以下方面的经费保障: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运转;制定全市总体方案、编制各项普查技术实施方案;编印全市各类经济普查表格、普查员工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开展宣传工作;经济普查试点;经济普查数据的采集与质量控制;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各级普查机构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加强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各镇、街道、园、区负担所属区域普查所需费用。
六、普查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第二次经济普查列入今明两年政府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一要突出政府行为。各镇、街道、园、区要迅速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园、区管(工)委会主任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是经济普查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根据经济普查总体安排,及时做好机构组建、经费落实、人员选调、普查试点、业务培训、现场登记、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三要搞好部门协调。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市经 济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做好人员抽调、经费保障、宣传发动、数据提供、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确保经济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坚持依法普查。要严格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有关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凡在青州境内的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各级统计执法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质量。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要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三)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新闻单位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以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附件:青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三日 附件:
青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韩幸福
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组长: 成 员: 刘学军
孟庆广
赵建宏
孙国明
张传圣
丁忠敏
崔乐伟
李明德
扈文高
李宗泉
许文昌
王玉亭
夏立华
高绪森
李
旭
李守富
步洪祥
市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局局长
市发改局局长 市新闻中心主任 市统计局局长
市经贸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主任科员
市科技局副局长 市监察局副局长 市民政局副局长
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市人事局副局长、纪检员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市建设局纪委书记 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市贸易局副主任科员
张爱萍
市市场物流发展局副局长 杨建政
市交通局副局长 高
琳
市文化局副主任科员
杨春花
市卫生局党委委员、计财科科长 李培三
市旅管办副主任 金德礼
市国税局副主任科员 刘晓军
市地税局副局长
冯世伟
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副局长、市府办副主任 薛良林
市广播电视局工会主席 兰永俊
市工商局纪委书记 冯建华
市质监局副局长
李英海
中国人民银行青州支行副行长 张洪波
潍坊银监分局青州办事处副主任 李洪海
国家统计局青州调查队副主任科员
领导小组在市统计局下设办公室,孙国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洪海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主题词:统计
经济 普查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
院,市检察院,市人武部。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 篇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规范供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供热单位和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城市规划区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单位、个人和热用户,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以下简称供热),是指在本办法规定区域内由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热源单位,是指为供热单位提供热能的单位。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通过签订供热特许经营协议或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供热经营权,利用热源单位提供或者自行生产的热能从事供热经营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热用户(以下简称用户),是指消费供热单位热能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冬季采暖是本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热事业是直接关系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用事业。本办法所称的热是具有公用服务性的特殊商品。
供热实行统一规划、政府许可、市场选择、用户主体、企业负责、部门监管、群众监督、依法办事的原则。供热运行以保障安全、规范服务、促进节能环保、优化资源配置为基本要求,县政府建立并完善供热能源保障、采暖救助、应急处置等安全供热保障体系。
第五条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县供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供热行政管理,对城区供热工作实行直接监管。
县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物价、税务、国土、环保、房管、质监、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和服务工作。
城区内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商业)单位、驻神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部门和辖区内供热的相关工作。
各部门要加强对供热事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供热科学管理水平,保证供热质量。
第六条 供热规划建设,要按照环保、节约和可再生能源优先、其他供热方式为补充的原则,积极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对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的供热技术和项目给予支持,对在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供热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供热管理部门编制县本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列入规划的供热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规划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提出规划条件时,涉及热源设施建设的,应当征求供热管理部门的意见,划出供热建设用地。
编制供热专项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重点发展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供热方式。
县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县本级城市供热近期建设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供热专项规划。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办理批准手续。
第九条 城市供热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根据热源建设情况,贯彻因地制宜、广开热源、合理布局的建设原则,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向供热管理部门提出用热申请并落实热源。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按照落实的热源制定供热方案并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批。经过批准的供热方案不得随意变更。
供热工程竣工后,应当组织供热单位参加专项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对城市“棚户区”和属于建成区范围的“城中村”,要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对供热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城市供热水平。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并经供热管理部门同意。
供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并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供热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建设、质监、环保、供热管理等有关部门对供热工程及其设备、设施进行验收,并于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供热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本县应当优化配置热源设施,在城市供热管网、区域供热站管网供热能力范围内,不再新建集中供热热源设施,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除外。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新增供热面积且加入集中供热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属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专项组成部分,征收标准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确定。
既有建筑进行供热配套改造的工程建设费,由自愿要求配套改造的用户与供热企业在配套费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 供热企业接收新用户加入集中供热、区域供热,必须安装分户控制、分户计量装置,实行计量收费。
第十五条 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设计安装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供热采暖系统,实行计量收费。分户控制供热采暖系统的费用列入房屋建造成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设计图纸严格审查,不符合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供暖系统设计要求的,责令其限期达到要求。
对已经加入集中供热、区域供热未实现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既有居住建筑的供热计量,要限期进行改造。改造工作由供热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具体由供热单位负责实施,改造费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筹集。
供热单位负责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选型、购置和安装,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或产权单位承担;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均不得自行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自行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不得批准投入使用,集中供热单位不得供热。
供热计量装置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安装 使用。供热计量装置在保修期内,按照产品质量法规定由生产企业负责维修更换;保修期外,由供热单位负责维修更换,费用列入供热成本。
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选用、安装、使用和维护的具体办法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 供热市场准入与退出
第十六条 城市集中供热按照国家、县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规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区域供热,实行审批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特许经营权、未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批不得经营供热,财政不给予任何形式的补贴。
供热单位未经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业、歇业。供热单位未经供热管理部门准许,登记注册的法人代表、股东、主要负责人、单位住址、注册资本等不得变更。
用热单位自己供热或选择没有经营资格的他方提供供热服务的,发生任何纠纷全部自行解决。
第十七条 供热单位是供热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树立“质量至上、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
第十八条 热源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签定供热合同。热源单位应当按设计规模、设计参数和供热单位适时提出的要求向供热单位提供确保供热质量的热量。
第十九条 集中供热特许经营者的选择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
申请经营区域供热的单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
(二)具备建设单位或者产权单位提供的热源及供热设施、设备的建设审批手续和委托管理手续;
(三)具有相应从业资格的供热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
(四)具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五)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供热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六)没有擅自停热或者弃管记录;
(七)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 新成立或者变更法定代表人的供热单位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不得为已记入弃管记录和责令退出供热经营的供热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股东。
第二十一条 供热单位的司炉、维修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二十二条 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供热单位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二)对供热单位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
(三)受理用户对供热单位的投诉;
(四)在发生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时,组织符合条件的供热单位临时接管供热经营项目;
(五)对供热单位建立诚信考核档案,采取巡检、抽查等方式对供热单位进行检查和考核,记录考核结果,并于每供热期开始前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省有关规定及城市供热专项规划,依法经营、自负盈亏,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供热单位生产、供应计划;
(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安全生产;
(四)为用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五)接受供热管理部门对供热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六)依法缴纳有关税金和费用;
(七)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供热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检修,保证设施完好、安全;
(八)县人民政府依法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四条 供热单位拟退出供热市场,停止经营的供热项目的,应当在供热期开始120日前向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退出供热市场申请,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停止供热经营。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超过期限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同意。
第二十五条 供热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用户可以依法与供热单位解除供热合同。
(一)擅自转让、出租供热经营项目的;
(二)擅自将运行的主要供热设施变卖的;
(三)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的;
(四)擅自对供热区域推迟供热、提前停热、中途停热的;
(五)擅自转让、移交、接管供热设施、供热区域的;
(六)对供热设施不履行养护、维修和更新改造义务的;
(七)供热质量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
(八)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停止经营活动的其他行为。对供热单位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的供热项目,供热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供热管理应急预案组织其他供热单位临时接管。
对于用户与供热单位依法解除供热合同的,用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选择供热企业。
供热单位擅自停业、歇业、弃管,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弃管供热的资产由县人民政府依法处置。
第二十六条 用户与供热单位依法解除供热合同的,应当在合同中确定:
(一)合同终止的时间和原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或途径。
(二)供热单位将属于供热服务场地腾出的时间。
(三)产权是用户的供热设施交由用户新选择的供热企业使用。
(四)埋设地下的供热管网产权是用户的交用户,经营者建设的管网经认定符合规划且可以满足供热需求的应当评估后由新进入的供热企业按评估价接收。
第四章 供热与用热管理
第二十七条 供热单位新建、接收供热站(点)或接纳用户入网,必须经供热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下简称合同)
合同文本应当使用规范的示范文本。
合同是供用热双方收缴热费、投诉维权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拒签。供用热双方有一方未履行义务的,另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未签订书面合同,供热单位已经向用户供热一个以上供暖期的,视为用户与供热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合同关系。发生纠纷按照统一规范的示范合同处理。
用户更名的,应当在办理用户更名手续前,与供热单位结清热费。
第二十八条 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比照供热单位与用户之间的规范进行。
供热单位、热源单位应当保证供热设施正常运行。因设备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供热的,需停热8小时以上的,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并通知热用户,同时报告供热管理部门,并在规定时间内恢复正常供热。
第二十九条 本县居民生活供暖期间为:当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20日。因特殊情况,县人民政府可以调整供暖期。未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供热单位不得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
第三十条 按面积收费的居民热用户居室及客厅温度应当保持在18±2℃。安装供热设施的方厅(卫生间、厨房、用户自行改造后的厅、阳台)温度达到16℃(±2℃)标准。
按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提供的热量应当达到本条规定的温度。非居民热用户的室内温度执行国家规范标准或者由供用热双方在供热合同中约定。
第三十一条 由于供热单位原因造成停热48小时以上未达到本办法规定室内温度标准的,应当按本办法五十七条规定给用户退还热费。
第三十二条 室外温度低于《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因其它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能正常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及时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当建立承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十四条 已经正常开始采暖的用户不得自行停暖。实行分户供热的用户申请停止供热的,应当在本供热期开始30日前向供热单位提出申请,供热单位应于接到申请后10日内形成书面答复意见。对不同意停止供热的,应当说明理由。
停止用热的用户,应当向供热单位交纳基本热费,基本热费即供热计量收费的基本热价。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请停止用热:
(一)非分户供热用户;
(二)新建建筑在供热设施保修期内(二个供热期);
(三)其他可能危害相邻用户用热安全和室内公共设施安全运行的。
第三十五条 未经供热单位书面同意,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连接或者隔断供热设施;
(二)改动供热设施,影响供热质量;
(三)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
(四)改变热用途;
(五)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
(六)改变供热采暖方式。
用户违反前款规定或者损害供热设施,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 用户未按照规定交纳热费或者有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行为,导致其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温度或者合同约定温度的,供热单位不承担责任。给其他用户和供热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用户盗用供热系统热水或者由于室内装修影响正常检修和擅自改动室内供热设施,给供热单位和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政府建立并完善供热保障机制,保障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用户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用热需求。
县供热主管部门建立供热风险防范机制及供热突发事件应 急机制,防范供热风险,保证供热安全。
县人民政府设置应对供热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保障供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第五章 价格与热费管理
第三十八条 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协助相关部门分别核定各种供热方式的实际城市供热价格,提出城市热力销售价格执行意见。
实行政府定价而调整热力销售价格时,应当由县价格主管部门履行成本监审,公布热费价格组成,组织召开听证会,按规定程序审批。城市热力销售价格在条件成熟的单位或区域应当推行政府指导价,由供热单位和用户协议定价。
第三十九条 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应当实行热计量收费。
未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暂时按照面积收费,面积一般以房产证为准,如住户改变颁发房产证时的状况(如封包阴阳台)或差异较大,供用热单位可共同实际勘测,并以实际勘测结果为准。
按面积收费的热用户单层空间高度超过3.3米以上部分加收超高热耗费。每增高30厘米,加收热费的10%,增高小于30厘米一律按30厘米收取,单层空间超过6米的,按建筑面积的2倍收取,6米以上每增高30厘米,加收热费的10%。
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热费按照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计收,具体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供热单位按面积预交全额热费,待供热期结束后,按实际计量 情况结算热费,多退少补。需退还热费的,应当在供热期结束后一个月内退还给用户。
未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用户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供热单位全额交纳热费。
用户逾期未交纳热费的,供热单位可以向用户发出催交通知书,用户自收到催交通知书满15日仍未交纳的,已实行分户控制的,供热单位可以限热或者停止供热;对于尚未实行分户控制的,未缴纳采暖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在无法切断热源的情况下,实际为其提供用热的,用户应按规定标准缴纳热费。供热单位应当在10日内将限热或者停止供热情况报供热管理部门备案。
用户拒不交纳热费的,应当按日支付千分之三以内的违约金,供热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一条 供热单位向签订供用热合同的热用户收费。空闲房的热费向产权人收取。新建房屋未交付购房人使用前的热费,由建设单位交纳;租赁房屋的热费,由房屋所有人交纳;承租公有住房的,热费由房屋承租人交纳。居民住宅小区收费由物业管理服务单位负责,足额向供热单位缴纳热费后,供热单位应当支付0.5%—1%的服务报酬。
第四十二条 因不能及时调整热力销售价格,致使供热单位亏损的,在各种供热方式的实际供热价格内给予补贴。
第六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四十三条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不得超负荷运行。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应当建立供热设施巡检制度,对管理范 围内的供热设施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
供热单位发现用户供热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用户并督促用户尽快消除隐患。
第四十四条 城市供热设施地面及地下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挖坑、掘土、植树、打桩;
(三)爆破作业;
(四)堆放垃圾、杂物等;
(五)其他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书面同意,不得擅自改变、拆卸或者移动共用的供热管网和标志、井盖、阀门、仪表等设施。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供热企业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确需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的,应当提前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并落实替代热源设施,保障用户的用热权益。
任何工程建设施工应当保证供热设施安全。因施工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由施工单位负责修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四十七条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每年在停热期内,对产权属于自己的供热设备进行检修,对供热设施进行疏通、清洗、除锈以及维修养护,保障供热设施安全运行。供热管理部门应当对供热单位的管理和设施设备维护检修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十八条 供热单位和产权人应当增加对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维护的资金投入,并使城市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与城市县政公用设施管网规划建设相协调。供热单位的改造维修费用应当进入供热成本,产权人的改造维修费用自行解决。产权人如委托供热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的应当支付维护管理费,标准由双方协议确定。
热用户使用的采暖系统应当符合供热技术规范,并做好日常巡查、维护和检修工作,防止跑、冒、滴、漏。居民用户应当对其室内供热设施履行保护义务。居民用户室内供热设施的维修、养护、清洗、除锈可以委托供热单位实施,供热单位可以合理收费。
供热单位不得以用户室内装修遮挡散热器、改动室内供热设施为由,拒绝为居民用户维修、养护室内供热设施。
在供热工程保修期内的更新、改造、维修和养护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供热工程保修期满后,建设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签订供热工程交接协议书。供热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尚未解决的,建设单位应当继续履行保修责任。
第四十九条 地板辐射采暖方式用户自室内分水器起供热设施(包括室内隐蔽工程)的维修和养护由用户负责。用户可以委托供热单位实施,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室内隐蔽工程部分供热设施损坏给相邻用户造成损失的,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责任。属于供热设施质量原因的,房屋所有权人有权向责任方追偿。
第五十条 供热单位检查、维修供热设施时,应当事先告知 用户,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供热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时,应当佩带统一标志,文明服务。
第五十一条 城市供热设施发生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时,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可以先行组织施工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应当允许施工单位后期补办有关占、挖道审批手续。抢修结束后,应当立即将所占场地恢复原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拒绝抢修供热设施或者按照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改造供热设施。
第五十二条 用户室内发生故障,确实危及公共安全,在情况紧急条件下,用户不能及时赶赴抢修现场的,供热单位应当会同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和供热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入室抢修。抢修后,现场四方负责人应当在抢修单上签字,并共同做好用户相关财产的安全保障工作。因抢修人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供热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用户室内装修遮挡供热设施影响维修、抢修的,用户应当拆除,不得拒绝。用户未拆除的,由供热单位拆除,损失由用户承担。
第七章 供热质量管理
第五十三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供热管理部门、供热单位应当加强供热质量管理,设立和公开供热投诉服务电话,建立用户投诉网站,实行24小时人员值班。
第五十四条 热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供热质量考核制度,对供热单位的供热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供热质量考核办法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由供热管理部 门组织实施。
第五十五条 在采暖期开始后的10日内,供热单位接到供热质量投诉的,应当在接到投诉后的5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在采暖期的其他时间,应当在接到投诉后的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第五十六条 对按面积收费的用户供热单位应当建立用户室内温度定期抽样测温制度,测温记录应当有用户签字。
检测居民室内温度时,应当以居民卧室、客厅门进深二分之一处距地面一点四米高点为检测点进行检测。
非居民用户的室内温度及其检测方法,由供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居民用户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最低温度的,用户可以告知供热单位。供热单位自被告知之时起10小时内进行现场测温。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没有异议的,对测温时间和结果应当共同签字确认。由供热单位原因造成的供热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采取改进措施,自告知时起48小时仍未达到温度标准的,未实行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告知之日起折算日标准热费退还用户。
第五十七条 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有异议的,居民用户可以向供热管理部门投诉。供热管理部门应当自用户投诉之时起24小时内采取现场免费测量的方式,确定室内温度。由于供热单位原因未达到供热标准的,供热管理部门应当责令供热单位采取改正措施,自用户投诉之时起48小时未能改正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接到用户告知之日按照本条第三款规定向用户退还热费。
居室温度室温低于16℃,高于14℃(含14℃)的,按日退还 用户日标准热费的50%;室温低于14℃的,按日退还用户日标准热费的100%。属于热源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先行赔付,再向热源单位追偿。退还热费总额=日标准热费×室内温度不达标天数×室内温度不达标退还热费比例
日标准热费=用户应交纳热费总额÷供热期天数
非居民用户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第五十八条 供热管理部门使用的测温器具应当为具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标识的测温器具。
供热管理部门现场测量温度的,应当将测量的时间、地点、用户名称、设施状况、检测器具编号、检测人员、在场人员等信息记录清晰、完整。记录凭证应为三联形式,由供热管理部门、用户、供热单位各自留存。
第五十九条 建立供热质量保证金制度。供热单位应当于供热期前按照下列标准向供热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存入供热质量保证金:
(一)实际供热面积不足5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3%;
(二)实际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不足1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2%;
(三)实际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不足5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为应收热费总额的1%;
(四)实际供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 为应收热费总额的0.5%。
供热质量保证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由供热管理部门监督使用。
供热质量保证金扣缴后,供热单位应当在30日内补齐。
第六十条 因供热单位责任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由供热管理部门在供热质量保证金中抵扣,直接向用户支付:
(一)停热超过48小时,对用户不予退赔的;
(二)温度不达标,对用户不予退赔的;
(三)弃烧、弃管的;
(四)擅自转让、出租供热经营项目的;
(五)擅自对供热区域推迟供热、提前停热、中途停热的;
(六)擅自移交、接管供热设施、供热区域的。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
(一)未按照供热主管部门批准的供热方案进行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逾期不改正的,予以拆除,并处按照相关法规罚款。
(二)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供热工程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供热工程合同造价10%至15%的罚款。
(三)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责令停止安装或者拆除,逾期不改正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拆除,并处以全 部工程造价10%至15%的罚款。
(四)各类工程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因施工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除按照实际损失赔偿外,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二条 热源单位或者供热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照供热专项规划确定的管网布局和供热方案,擅自为建设单位接入供热管网的,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办法规定,拒不与用户签订合同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供热设施超负荷运行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停热8小时以上未及时通知用户的,处以5千元罚款;供热设施发生故障,未立即组织抢修恢复供热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规定或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抢修,导致未按合同约定提供足够的热量造成热用户室温不达标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供热单位应退还热用户热费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给供热单位造成损失的,热源单位应当给予供热单位赔偿,赔偿金额按计费面积实际损失计算。
第六十三条 用户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 以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六项规定,擅自改变供热采暖方式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由用户负责赔偿;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盗用供热系统热水的,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改正、补救措施;逾期未改正、补救的,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对个人处以5百元以上1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 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监察部门查处并追究行政责任:
(一)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擅自变更经批准的供热专项规划的;
(二)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批准建 设供热工程项目的;
(三)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挪用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的;
(四)供热主管部门、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投诉不及时受理,或者发现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五)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擅自采购、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建设工程予以验收备案的;
(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检测供热计量产品,增加供热单位负担的。
第九章 附 则
【赣州市章贡人民政府网】推荐阅读: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12-08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08-27
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06-09
广西梧州市人民政府网12-02
赣州市简介05-16
赣州市大学生10-27
赣州市导游词12-19
赣州市户外广告调查01-16
赣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07-03
赣州市发展低碳经济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