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2024-07-31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通用8篇)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篇1

《关于金融监管理念的研究》的论文

一、金融监管理念的历史演变

(一)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金融监管理念

这一阶段的货币管理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管理,对金融本质与特性的认识还不充分,也没有以法律理论为基础建构货币管理的目标。因此这一阶段的货币管理并没有实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18、19世纪的数次银行危机足以证明,货币信用的不稳定问题仍然没有消失,许多金融机构常常由于不谨慎的信用扩张而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引起货币紧缩并制约经济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深刻地改变了理论界对经济运行的观点和看法。这一时期的监管理念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努力维持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体系,以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对宏观经济的严重冲击,对金融机构具体经营行为的干预则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实行的金融管制过分地强调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忽视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问题。因此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想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破产的情况下开始复兴。这一时期金融自由化理论开始发展起来。金融自由化理论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以恢复金融业的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因此,这一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金融监管的理念是放松管制、提高金融效率。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理论与以往的较大不同是:金融监管理论除了继续以市场不完全为出发点研究监管问题之外,逐渐开始重视金融业自身的独特性对金融监管的要求和影响。

但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足以说明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理论存在着不完全性,缺乏预见性。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70年代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追求效率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监管进行了重新认识。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的浪潮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更为复杂及隐秘,同时更具有传染性,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金融产品的出现,各类综合性机构涌现,业务的交叉以及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这些给世界金融市场与制度结构带来了深刻而迅猛的变化。因此现代金融已不是传统的金融。要想适应这一巨变,金融监管也必须实现从传统金融监管向现代金融监管的历史性转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放松政府干预、提高管制的质量、增加法律的可执行性、增加管制机构的透明度与责任、向地方政府下放更多权力、采用公私合作体制、政府职能社会化、引人政府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管制机构、建立不同管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等等。虽然各国在金融监管及体制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是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致于金融监管不能与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同步,最终导致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综上所述,过去一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只注意到了金融体系对整个经济的特殊性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金融活动本质性和金融体系运作的特殊性。此外,过去的金融监管理论一直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而忽略了法学理论,因此难以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塑造和构建现代金融监管的理念。

二、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重塑与构建

(一)依据金融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特殊性来重塑金融监管理念

金融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曾指出,由于实际经济运行中投资的高潮与低谷的交替出现,信贷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融资类型的变化,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稳定性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金融危机爆发具有周期性。金德尔伯格沿着明斯基的思路发展出投机一疯狂一恐慌一崩溃模型,并以此说明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周期性。他认为,在这一方面,金融危机同经济危机是相同的,但二者不具有同步性,金融危机往往先于经济危机,并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三,不对称信息是银行遭到挤提的根本原因。1992年,吉本斯在其《博弈论入门》一书中将在完全但不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论引入对银行行为的分析中,他指出:银行并不是博弈的局中人,它的所有行为全是随着客户的行动而确定,因而,挤提现象的发生与否完全是由银行客户之间的.博弈决定的,而不是银行的不恰当行为。因此可以推出,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来自于银行制度内部,与银行经营效率并无直接的关系。并指出了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是无法通过银行自身来解决的,外部的管理与风险分担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决定其脆弱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资产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的负债往往是金融机构自身可以决定的,而资产部分的价格则是市场决定的。

第五,金融资产的性质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特殊性。金融机构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是区别金融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的根本标志,离开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是不可想象的,将与实体经济企业没有本质区别。金融资产不是可以消费的商品,是为了牟利而发生的产品,其自身可以说没有效用,所以其意义不在于其自身的消灭,进行价值的转移,而在于通过将其作为交易对象而进行频繁交易进而获利,这就是我们称其为工具的原因所在。

总之,金融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仅仅依靠市场约束和内部控制无法解决其风险的产生,因此要依靠外部监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其自身的脆弱性,也就是说要坚持市场自律与政府干预的平衡。由此,金融监管的理念必须是从内在脆弱性的根源入手,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效果。

(二)依据金融资源思想的基础来重塑金融监管理念

金融资源观念的确立是对金融理念的彻底更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把金融作为资源来对待。而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建立金融资源法律体系是必然的选择,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也应该以金融资源为理念,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资源开发、配置趋于合理和科学化,也能够真正达到金融监管的风险防范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已经开始逐步超越自然领域而进入社会领域,许多社会性因素开始逐步被揭示和阐释出了“资源”属性,甚至开始成长为人类存续的主要资源,如智力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金融是资源,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战略性资源,它具有客观性并内在于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而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外在因素。它的本质特性是有用性、储藏性、开发性、有限性,这与一般资源的特性相一致。另外,它还具备自身的特性,如中介性、社会性、层次性。既然金融是资源,而且又符合一般资源的特性,因此它的使用和开发就应该与一般资源一样都要受到国家的总体协调和管理。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既具有巨大推动功能又具有极大阻抗的基本特性。因此开发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适度开发,就可获得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功能和效果,否则会引起社会和经济环境及经济结构的扭曲,其恶性结果的积累必然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在国家的统一监管下来进行对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表明:一旦一国金融资源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某一层次或某些层次的资源的内部和外部正常秩序被打乱、正常运行被阻断、均衡被破坏或功能弱化或破坏,则不同形式的金融风险就会逐渐累积并以突然爆发的方式公开释放出来,从而在很短时间内传遍全国、全球,引发经济金融危机,乃至社会与政治危机并危及国家安全。

(三)依据法律的目标来重塑金融监管理念

法律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是人类高度理性的目的行为。金融监管是在法律基础上的监管,因此也同样需要以法律的目标为核心。

法律的目标是由社会需要目标决定的。没有需要就不会有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就没有产生法律的必要。法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公平正义地协调全社会每个成员正当的社会需要。金融监管也不例外,它也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其核心目标,并为该目标的实现创造最佳的法律条件。从金融监管产生的社会需要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来考察,金融监管的社会需要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发展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因此金融监管的核心目标也就应该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发展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篇2

(一) 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提出的 (席酉民, 2006) 。这一理论建立在对系统及其演化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从把握系统的宏观特性和微观机理出发, 从不和谐视角研究和描述组织的和谐问题。席酉民认为, 任何社会经济系统都可以看成是由一组相关要素 (或子系统) 组成。其不同的组成方式形成不同的结构和状态, 从而显示出一定的状态特性, 发挥一定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构成系统的要素 (或子系统) 及其组成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系统也必然从一种状态演化到另一种状态, 其发挥的功能也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在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 系统都会形成自己的和谐主题——系统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有一定阶段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全局指导意义的核心任务与核心问题。

和谐理论提出三大假说。一是潜能假说, 认为和谐是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 是人们奋斗的目标, 人们可以对系统进行改善, 使之不断地趋近于和谐这一理想状态, 但永远不能达到和谐状态。因此, 系统在任何时候总是有潜能可挖的。二是虚 (负) 功假说, 认为系统运行中总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负效应, 亦即总做一些无用功, 只有在理想状态下虚 (负) 功才等于零, 和谐理论认为负效应包括六种:要素性负效应、构成性负效应、组织性负效应、精神性负效应、内外失调性负效应和总体性负效应。三是机制假说, 认为系统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挖掘潜能, 减少虚 (负) 功。和谐理论基本思想就是:只要系统从构成、组织内部环境、内外部环境联系等方面形成总的和谐性, 即减少系统的各种负效应, 系统就会充满活力, 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中, 财政部门是监管主体, 是监管的主要部门。除财政部外, 证监会、工商税务部门和审计署等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督, 中注协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自律管理 (见图1) 。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负效应

(一) 精神性负效应:政府监管目标的错位

和谐理论认为, 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和文化不合理产生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政策不合理, 未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系统成员及子系统有压抑感, 丧失信心, 甚至形成敌对心理, 从而影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产生广泛的负效应。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事务所接受所有者 (投资者) 的委托对受托管理财产的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进行审查、鉴证和报告, 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切实保护委托人 (投资者) 的利益, 站在公正的角度真正起到监督、鉴证的作用。而政府的监管目的就是促使、诱导注册会计师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真正起到监督、鉴证的作用, 亦即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 国家是市场的投资主体, 是企业的所有者, 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委托者,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样, 保护国家利益也就成了政府监管的目标。然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不再是企业投资主休, 投资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公有企业也不再是“政府公司”。相应的,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目标也就不能定位为维护国家利益, 而应该转向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投资主体的这种重大变化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内部环境的一种巨幅涨落, 这种巨幅涨落使系统离开了原有的稳定状态, 需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态。然而, 政府没能及时地关注到投资主体的上述重大变化, 也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相应职能, 严重损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导致了行业监管的负效应和低效率。

(二) 要素性负效应:注册会计师协会角色冲突、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滞后

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 (或子系统) 自身性质不合理或要素的自变幅度与整体系统不协调, 引起系统内部摩擦和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

一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角色冲突。中注协于1988年由财政部建立, 是我国审计市场的唯一职业团体, 其常设机构在财政部, 行政管理、党团关系和经费的供给均挂靠财政部, 与财政部的关系实质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此可见, 中注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业自律组织, 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延伸。中注协特有的形成背景决定了其为政府监管的代言人的角色。这样, 作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或子系统) ——中注协, 一方面是由全体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 它应该代表行业整体的利益, 为广大注册会计师服务, 遵循行业的整体意志;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协会受财政部门的委托进行行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又要遵循政府部门的意志, 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民间团体”的双重身份常常令其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这种不合理的“双重身份、双重目标”的性质使其失去了行业自律的基础和效率, 也丧失了其与政府部门平等对话的独立身份, 严重阻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系统”效率的发挥, 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滞后。事务所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系统) 中一个重要的要素 (子系统) , 其组织形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应当有助于其保持公正、客观、独立的超然立场, 有助于其提高执业质量。

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既可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合伙制的形式。虽然两者在开展会计业务方面具有同等资格, 所出具的会计报告居于相同法律效力, 但在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与合伙制相比, 公司制事务所存在以下缺陷: (1) 约束机制弱, 难以提高执业质量。公司制事务所会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压力, 弱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其公正职能。 (2) 公司制事务所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诉讼机制的完善缺乏必要的条件。要想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监管机制、强化对投资者的保护, 就必须确保民事赔偿财产有所保障。而公司制事务所仅以公司财产为限承担责任, 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赔偿能力得不到保障。 (3) 不利于我国事务所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我国审计工作要与对国外事务所展开激烈的竞争。在与国际化大型事务所竞争市场份额时, 我国公司制事务所由于承担的赔偿责任小, 造成其风险意识薄弱, 导致在国际化的市场上处于劣势, 不利于我国事务所长远发展。

我国事务所较为普遍地采取了公司制形式。根据2009年10月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 我国现有会计师事务所6659家 (不含分所) , 其中“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4363家, 占全部事务所的66%;“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2296家, 占全部事务所的34%;且在2009年排名前100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中, 仅有3家为非“有限责任制”事务所, 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形式选择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比例失衡”现象。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 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着眼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 就必须限制事务所采用公司制的形式。然而, 我国的事务所作为整个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没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组织形式。公司制——这种不合时宜的事务所组织形式已经影响到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监管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 带来了很大的负效应。

(三) 构成性负效应:政府监管过度与法律监管滞后并存

政府监管过度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在审计需求方面, 我国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 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 而非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政府行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使得高质量审计的市场需求不足。在审计供给方面, 政府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产生重大影响。2003年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有33.61%认为“假账成为目前社会经济生活的‘毒瘤’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要政绩;有17.40%认为“出现上市公司严重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部门严重干预;有23.25认为“有时难免出具了虚假水分的财务报告的原因”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可见, 地方政府对企业会计造假具有重大影响, 他们有可能会为其任期内的政绩需要而迫使企业出具了带有虚假水分的会计报告。此外, 上市公司在变更事务所后, 聘用本地事务所的比率明显高于聘用外地事务所的比率, 这说明上市公司在变更事务所时, 不可避免地会受地方保护主义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监管过度的同时, 法律监管却严重滞后于行业本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极度贫乏。在我国承担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的主体只能是事务所, 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其次, 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较原则、抽象, 可操作性差。再次, 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不够全面且存在疏漏。目前我国立法上有对事务所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审计报告或出具虚假证明审计报告等负有民事责任的规定, 但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相比, 显得非常薄弱, 并且其中不乏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地方。目前, 我国对于因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而造成的审计失败, 最主要的处罚方式是政府主管部门包括证监会和财政部的行政处罚, 很少有法律处罚。与此同时, 投资者不能利用法律诉讼机制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进一步降低了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的违规成本, 不仅造就了国内事务所低执业质量, 同时也造就了国际事务所在中国的低执业质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系统) 中, 政府 (要素) 监管强大无比, 大有“越位”的嫌疑;而法律 (要素) 监管却严重滞后:已有的立法过于抽象无法操作, 有关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立法极度贫乏已成“瓶颈”。在这种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存的、畸形的监管体系构成中, 监管效率可想而知。

(四) 组织性负效应:审计与非审计业务不分

非审计业务是事务所多样化战略的产物。与审计业务相比, 非审计业务带来的利润更为丰厚, 风险也更小。但非审计业务在给事务所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 对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 那些获得了非审计服务的客户更倾向于收到标准审计意见报告, 这意味着客户很可能通过非审计业务贿赂了注册会计师,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我国目前对非审计业务没做任何监管, 事务所可以向同一家客户同时提供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实际上, 从审计的独立性看, 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是不相容业务。这种不相容业务的结合是事务所这一“子系统”组织管理不当、内部不合理的职权分配的结果, 严重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很容易带来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合谋, 也不可避免地在整个“系统”内造成负效应, 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结论

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急待继续改进, 以减少整个系统中的各种负效应。改进后的监管模式与我国现行的监管模式相比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行业协会地位独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中注协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监管任务。二是政府监管在相对完善的法制框架下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三是要平衡市场与政府的力量。四是要利用法律诉讼机制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促使政府尽快形成正确的监管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216家企业总会计师问卷调查报告》, 《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2]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3]席酉民、葛京:《和谐管理理论:案例及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民间融资监管理念与策略的调整 篇3

民间融资,作为非正规金融,草根金融,在现行金融体制和法律框架下,始终在夹缝中生存,在灰色地带徘徊,没有合法身份,缺乏法律保护。金融市场的垄断,使得我国将近四万亿的民间资本难以找到出路;银行的惧贷、惜贷,又使得大量民营企业在生存发展的关键时刻只能寻求民间资本的支持。但是民间资本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性,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一旦爆发,不仅放贷人血本无归,贷款人也随之面临企业倒闭、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的惨剧。2012年,有两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遭遇令人瞩目。一位是包头惠龙集团老总金利斌,在高达12.37亿的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断裂之时选择以自焚结束生命;另一位是浙江东阳人吴英,在经历四年之久的非法集资案司法程序后最終以死刑改判死缓收场。与金利斌以自毁的方式了结巨额债务相比,吴英辗转四年终免死罪是现行法律制度下的一个特例,这样的奇迹不可能随便复制。如果不变革现行民间融资监管思路与策略,民间资本及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生存依旧艰难。

一、对民间融资实施监管的重要性

民间融资在国外文献中被称为“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那些未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民间融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为民间资本寻找出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它的趋利、隐蔽、不规范、面广、量大等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首先,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容易对正规金融形成有力竞争,影响正常金融秩序的维护和金融业整体发展;其次,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民间融资活动中包含的各类带有欺诈性或高风险的金融活动,容易演变成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严重干扰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对民间融资实施有效监管,是控制融资风险、发挥融资功效的必需措施。只有完善民间融资的法律责任,民间融资主体才能预测行为的性质后果并加以修正规范;监管者的监管行为才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民间融资活动才能在法制的框架下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充分发挥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输血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的监管理念及策略述评

(一)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管理念

理念是在长期积累和不断总结中形成的,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或原则。法律理念包括自由、秩序、正义、公平、安全、效率等价值观,是法律制度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灵魂,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民间融资监管,总体上体现出强调金融安全、忽视金融效率、压抑金融自由的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

维护金融安全向来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核心。特别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强化和凸显了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我国民间融资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缺乏有效法律规制和监管措施,具有运作不规范、高利率、高风险等弊端,为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强调金融安全毫无疑问成为民间融资监管的核心理念,并深刻影响到相关制度设计。

(二)刑罚为主的监管策略

在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管理念支配下,我国政府对民间融资施以严格监管,以取缔和打压为主,“非法集资”几乎成为民间融资的代名词。金融自由与金融效率的理念无法兼顾,成为被压抑与漠视的对象。民间融资的监管策略是在立法上,突出强化刑事责任的震慑作用,忽视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建构,这成为我国民间融资监管法律的突出特色。

现行《刑法》关于融资犯罪设置了三个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和公司、企业债券罪;集资诈骗罪。其中集资诈骗罪仍然保留了死刑罪名,不仅有悖于司法领域近年来慎用死刑的大背景;也使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对经济犯罪实行死刑的国家。从1991年温州郑乐芬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死刑开始,以重刑治理民间融资之“罪”成为民间融资的监管常态。2008年以后随着民间金融泡沫的集中破裂,对民间融资活动从严整治的趋势更加明显,全国范围内已有10人之多因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刑。

强化刑事责任的监管作用,反映了监管者对民间融资“犯罪”倾向的高度警惕和严厉态度。当然,这种惩罚的强度也受到“发现几率”和“追究能动性”的影响;未经批准而进行的集资行为无论是用于投资经营还是转用或消费,都属“非法集资”。 此外,刑事责任过于强化还表现在从严打击的刑事政策以及民间融资刑事罪的扩张适用。

但是,严苛的刑事责任并未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达成监管目标。否定性的制度安排使融资双方缺乏稳定的交易规则,往往隐蔽在地下交易以躲避监管,不仅未能有效控制民间融资活动,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而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缺失使得民间融资一旦发生纠纷,通常失去了民事环节的处理、行政机关的干预,直接演化为犯罪。但是,刑事制裁的司法成本、社会成本较高,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及处理结果上争议不断。尤其是死刑案件,在国内外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民间融资监管理念与策略调整的内外因素

(一)严格管制损害本国金融安全

我们要理性地看到,监管也是把“双刃剑”,并非越严越好。尽管民间融资的严格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但在严格的监管体制下,民间资本投资收益和资金配置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性受限,导致金融效率的低下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这种以牺牲金融效率与自由为代价换取的金融安全并不足取。同时,严格监管使得中小微企业一旦进行民间融资活动就可能触碰刑事制裁的高压线,而刑事制裁通常又不足以补偿社会的损失,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为避免破产倒闭不得不铤而走险,踏上逃避法律制裁的险途,甚至“老板跑路”。其中所酝酿的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将对金融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竞争呼唤金融自由

在金融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活动(包括民间资本的流动)已经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扩大到世界范围。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它将流向金融制度最合理、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因此,民间融资的监管理念除了确保金融安全的考量,也要充分重视增强金融竞争力、提高金融效率。在效率、安全并重这一监管理念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如果延续对民间融资严格管制的固有思路,不仅降低了金融效率,更严重的后果就是有可能使民间资本向金融法律监管更宽松灵活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从而造成本国金融资源的大规模流失。

四、民间融资监管理念与策略的调整思路

(一)监管理念的调整:赋予金融自由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从法律的角度看,金融自由是指金融行为自由,意味着主体可以自主地选择和实施一定的行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设立、变更和终止金融权利和义务。这既包括个人可以自由使用资金取得投资收益,也包括市场主体可自由结合组成金融组织从事融资活动。金融自由是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推动力,理应成为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随着金融全球化加剧金融市场竞争,金融市场垄断格局的打破,市场主体所享有的融资自由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需要在法律上给予承认与保护。

在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应树立尊重金融自由的理念,对民间融资市场的自然运行过程不作特别干预,对市场准入规则不作特殊规定,当民间融资活动明显违法时才介入并处理。这无疑会大大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释放民间资本固有的活力。

(二)监管策略的调整:弱化刑事责任构建全面法律责任体系

民间融资法律责任的构建,应围绕以下思路进行具体制度设计:

第一,弱化刑事责任,放松严格监管。刑事责任通过对人身的强制来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是法律制裁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严格规制、重刑监管广受诟病的情况下,应弱化刑事责任在监管中的作用,刑法不宜过早、过快、随意地介入民间融资纠纷,应给予民间融资必要的生存空间,将取缔、打压的思路转换成规范与引导。要慎重处理好刑民交叉案件,对已经被认定属于非法民间融资活动的,在司法中应准确定性、合理量刑,特别要慎用死刑。

第二,完善行政责任,强化预警功能。行政责任有着重要的监控预警功能,可以有效预防犯罪,完善行政责任是预防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虽然规定了若干行政责任,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银监、工商、公安等监管部门社会职能的缺失、不作为或乱作为导致监管不力。当集资者资金链断裂,集资行为浮出水面时,政府才出面进行打击,而此时大范围的社会损害已经产生,行政监控预警为时已晚。类似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民间融资行为,本身没有很强的违反社会伦理性,施以有效的行政监管是可以避免其演化为犯罪的。

行政监管的措施包括:向民间融资主体提供咨询、服务,或采取干预、训戒、警告、责令停止、行政处罚等措施,对民间融资活动进行引导与规制。在行政监管活动中,地方银监部门、工商、公安等监管机关要重点加强对放贷人的登记管理;对民间融资广告宣传的管理;逐步建立民间融资监测预警机制,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融资发展的监测职责;建立健全民间融资信息的统计共享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各监管机关还应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长效协调合作机制,及时将相关监管情况通报给人民银行,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还要重视培育民间融资的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自律组织在监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的局面,举全社会之力共同促进民间融资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蓉.论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理念的反思与重构[J].货币银行,2011,(7).

[2] 李有星,杨俊,罗栩.民间融资法律责任之完善[J].法制与经济,2011,(5).

[3] 李志剛.经济法上的两权对抗及其消解——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为视角[J].法学,2006,(1).

[4] 刘燕.发现金融监管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J].法学家,2004,(3).

[5] 刘操.我国民间借贷监管法律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2011,(5).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及风险防范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立言(1972-),女,辽宁开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金融法学研究。

(辽宁社会科学院)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篇4

摘要:200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人民银行分行行长季度例会上以“深入开展真实性检查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为题发表演讲。戴行长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国银行业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需要集中时间、人力和财力化解历史遗留的金融隐患;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资银行将直接面对国际强手的激烈竞争;三是要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状况的真实性无法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保障金融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人民银行广东顺德市支行实施的创新金融监管理念——效益监管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系统的监管方式。它为人民银行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亏状况等真实性,并据此修订和完善金融监管政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和更具制度创新方面的进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期望它能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今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顺德市支行辖内金融机构平均收息率达到73.9%,比1999年底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并一举扭转了1999年整体亏损的局面。记者在采访顺德市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了解顺德市金融业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时,他们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民银行顺德支行进行了创新监管理念的成功实践,促使全辖金融机构进一步确立“效益兴行”的思想,逐步建立了以效益为核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而相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经济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这向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的人民银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作用与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开始出现不相适应的迹象。实践要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目标,必须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适时作出调整,使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的商业化发展相一致。

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一样,顺德金融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总量大。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81亿元,比例高达34.7%;二是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差,亏损面大,资产收益率普遍较低。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平均综合收息率仅为57%,9家金融机构中有5家亏损。三是违规经营屡查屡犯、金融案件时有发生。这表明繁荣的顺德金融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的主要领导,在对顺德市所有金融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以后,一致认为顺德金融业深层次风险隐患尚未消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银行没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进行有效的监管。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在防范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实现金融监管重点的转移,即实现监管重点从单纯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转移到以经营效益为核心、带动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上来,进一步增强顺德市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彻底改变人民银行监管低效的被动局面。

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促使人行顺德支行明晰了一种创新的金融监管思想,即把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口,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体系,以金融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监管的主要依据。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没有把银行不良贷款纳入其损益核算范围,已成为影响银行收益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后的核算制度必须准确认定银行贷款损失,而且必须能够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核准银行的实际收益,侵入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工作服从和服务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实现和提高。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体现

在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推动下,按照新的金融监管思路,从今年年初开始,人行顺德市支行全面开展了金融监管创新工作,并制定颁布试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效益监管整体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中的“效益”概念,已不是现行不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缺乏损失补偿机制的金融机构账面利润,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完整意义的效益。它不仅包括资产收益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增加,还包括负债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减少。

《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金融机构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本期财务收益为基础,扣减本期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以及虚增盈利,得出本期真实的经营收益,以此为依据,计算一系列考核指标值,再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的监督和管理。[1] [2] 下一页

《方案》的基本思路决定了效益监管的中心操作环节是对金融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对于不能正常收回本金的贷款,在设定的考核期内,分三种情况进行界定:(1)若不能正常收回利息,则这种贷款全部记入损失;(2)若只能正常收回部分利息,则这些贷款按照欠收利息的比例部分记入损失;(3)若能正常足额收回利息,则这些贷款不计入损失。

这种贷款损失认定方法的原理是:目前贷款收息不采用利随本清的方式,一般采用按月计收,极少一部分采用按季计收,因此,若有贷款不仅不能正常地按时收回本金,而且在有相当时间跨度的考核期内欠收利息,则这部分贷款资金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能够收回的可能性将极小,而且欠息情况越严重,能够收回的可能性越小,所以,可以认为这部分贷款资金已沉淀。而对于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来说,若沉淀了的信贷资金能够正常足额收息,则与该信贷资金没有沉淀、从而被收回重新放贷收息所产生效益是基本一样的;反之,若沉淀的信贷资金不能收息或不能足额收息,则该信贷资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就是完全或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这种既不能产生效益而又因为沉淀而不能保支付的资金,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名存实亡的。依据这一原理,考核期内贷款损失余额的增加值就是一个机构在该考核期内的贷款损失值。《方案》有关贷款损失动态界定原理的这种客观性和全面性,使其很好地避开了历史包袱对计算本期损失的干扰,从而为金融机构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设立奠定了基础。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实践

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状况的逐步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但是在传统金融体制下,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不可能最终促使金融企业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顺德支行的高同裕行长认为,人民银行要全面推进不良贷款的促降工作,与其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管,不如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进行监管,使有效的经营管理成为金融企业自身的要求,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监管效果。

他认为效益监管才是人民银行督促和帮助金融企业化解不良贷款的根本途径。效益监管解决了监管宏观刚性与经营微观灵活性的矛盾,使人民银行与金融企业两者的根本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这种监管模式下,金融企业来自管制的压力消除了,但是来自竞争的压力却增大了。金融企业因而不得不自觉放弃“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经营方式,使争设网点、高息揽存等现象将不禁而止。同样,效益监管的实施,必将使金融企业从一开始就按照商业原则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严格分析,从而极大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盘活信贷资产质量,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效益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操作环节则是对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据此,高行长认为,效益监管实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保证金融企业在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的现实条件下,能够对财务收支进行正确核算和对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反映。从人民银行的角度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方案》既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继承,又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客观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银行经营文化,有助于推动金融企业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测试结果表明,《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方案》对银行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可以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因此,《方案》在顺德市金融业的试行工作进展相当顺利。辖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开始朝着监管预期方向上一页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篇5

提升安全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2017年1-6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11起、死亡375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50起、死亡人数增加79人,同比分别上升19.16%和26.69%。2017年1-8月份安徽省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3起死亡37人,比去年同期(24起25人)事故起数增加9起,死亡人数增加12人,同比分别上升37.5%和48%。其中死亡人数较多的地区有合肥市(10人)、六安市(5人)、黄山市(4人)、安庆市(4人);死亡人数上升超过100%的地区有黄山市(300%)、芜湖市(200%)、宿州市(200%)、淮北市(200%)、淮南市(100%)、宣城市(100%)、安庆市(100%)。

结合全省在建筑领域事故类别划分分析,高空坠落发生频率

—1— 60.6%居高,其次是触电、机械伤害28.6%,然后是物体打击等其它偶然事件发生10.8%,这些事故都采取“亡羊补牢”补救措施,很难准确断定行业监管部门责任,不像煤炭行业很容易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主体。从这些事故可看出,在我国安全监管存在空白地带,真空地带,薄弱地带,交叉争执地带,没有做到安全全覆盖、全封闭。突出原因,管理体制人为分割和安全生产缺位造成的,没能按行业发展安全生产规律去构造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二、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现状

(一)缺乏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少数建设项目的业主方不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正确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忽视安全管理。个别建设方毫无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地质勘查与施工进度、工期与安全和设计、施工、监理相互关系。对建筑领域涉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如设备租赁、拆装、材料供应等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乏具体明确规定。大部份长期停工状态项目,建设、施工单位难以联系,现场安全防范措施难以落实,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导致在确认主体安全责任问题上相互推诿,不能及时解决,埋下事故隐患,甚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二)体制机制不顺畅,出现监管缺位。个别地区不能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安全监管的关系,对招商项目在安全监管上也开“绿灯”;有的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对“城中村”及农村建房缺乏有效监管,建房无

—2— 设计、施工无资质,导致其成为事故的多发点,且留下无穷隐患;有些特殊项目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工程和市政道路项目,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建设单位往往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未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先行开工建设,有的工程项目直至完工才完善建设手续;还有些地区,监管权力分散,同是一个建筑领域,分阶段不同部门管理,如:规划证之前由综合执法局主要管理其行为,之后属于城乡建委,分两段管理,存在安全缺位,再如挖掘煤气管网的施工、房屋拆迁也是如此,职责不清楚。

(三)管理方式粗放,施工现场混乱。部分施工企业不合理低价中标,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采用“一脚踢”承包方式,只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实施有效监管;有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粗放,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不做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有的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以罚代管,使得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落实不到一线作业人员上,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加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存有缺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抢进度,“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四)忽视培训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

—3— 因素的危害性,不懂得紧急状态下的自防自救方法,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亟待增强、提高;有的对关键工序未做到旁站监理,未能有效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安全监控不力。

三、做好建筑领域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并且能够解决的,建筑领域中问题的存在和事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违背科学规律。要实现建筑领域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要统一思想,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一尊重五统筹”作为指导,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1.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更新机制。要加快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规律性、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突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制订出台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桥梁等工程建设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将生产经菅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列入刑法调整的范围。

2.积极探索安全监管市场化运作体制与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聚集专业人才的力量强化安全监

—4— 管;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探索建筑领域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和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新机制,构建由建设、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等组成的共同投保体,以保险公司和建设监理为共同承保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机构接受保险公司委托,负责施工现场灾害预防工作,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的安全预控监管新格局。

3.推行现场“安全体验”培训中心教育模式。将以往召开安全电视会议、现场会议、观摩会等形式,直接演变成现场体验,让每位一线工人直接感受模拟的安全事故,亲身体验,下大力气完善建筑领域从业者,尤其是农民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使其人身安全健康、财产、保险等得到合法有效地保护。

(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监管建筑领域安全生产。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发展规律,依靠“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综合监督管理的科学体系。

1.认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岗位、每种行动(活动)等所应有的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职责。

2.深入开展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建筑领域各参建单位开展安全自查自改;要集中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风

—5— 险项目如隧道、桥梁和高边坡施工的现场进行专项检查;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切实加强建筑领域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加强监管执法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规范高效监管执法,试点推行施工现场“数字化”监控,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决策”,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三)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地抓好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一要强化建筑领域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建立建筑领域市场常规性巡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主体责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二要高度重视日常监管,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要将监管力量放在一线,重心放在基层,重点把住源头关和现场关;要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适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并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安全监管“双联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对建筑领域开展定期联合检查,及时发

—6— 现的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订措施、整合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监管体系。四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必要的物资、设备储备保障,培训应急抢险人员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及时妥善处置事故,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要根据工程的危险特性,开展风险评估和事故灾难预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刻不容缓,生产警钟长鸣,要紧紧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格林斯潘名言 篇6

2、当然,风险承受潜力因人而异,但决定这天市场的价格走向同一世纪前或更早年代相比,我看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评估财产的方式,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方式影响我们的经济,其规则与我们先辈所经历的如出一辙。

3、教师问:对人类毫无用处而人类又不能摆脱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苍蝇。教师猛摇头。学生又答:蛔虫。教师又猛摇头。学生又答:经济学家。教师猛烈点头。

4、经济学家第务必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务必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5、学生:既然市场是万能的,那么我们还要经济学家有什么用?教师:因为经济学家能给我们带来欢乐,而这是市场做不到的。

6、那里要注意一点在概念上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经济当中,并且涉及人类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的先辈以前经历的热情和恐惧,在每个方面都一点一滴地体此刻用心参与美国经济的这代人身上。人们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对其行动的后果进行预测。如果未来很难预测,前景未卜,人们就会停止不前,有所不为,并放下原先的承诺。

7、精心设计的模型从根本上说,是经过审慎挑选的有关现实的一组谎言,或者说是经过审慎挑选的有关现实的部分真理。更一般地讲,世界上存在着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

8、如果你觉得听懂了我说的话,那你务必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9、克林顿和叶利钦在首脑会谈的间歇闲聊。叶利钦对克林顿说:你明白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一百个卫兵,但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确认是谁。听罢克林顿说:这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仅有一人讲的是事实,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10、经济统计数据就象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暴露出的那部分才更是要命。

11、一位经济学家回到他的母校,并对眼下的考试题目很感兴趣。于是他请以前教过他的教师拿出考题。使他大吃一惊的是,此刻的考题与他十年前答的题一模一样。他问教师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回答说:问题虽然没变,但答案变了。

12、美国这次经历了金融危机,其实我觉得对美国及对中国都是好事情,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能把出轨的经济拉回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保守,而放下追求金融创新呢?我觉得不对,任何创新都会冒险付出高昂代价的。美国经济能发展到这天,主要是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代又一代为美国经济向前走的推动者。

13、市场经济是如何消除排队购物现象的?就是抬高价格。

14、关于敌军伤亡人数,可用下列方法统计:我军的公报数除以二点五,加上敌军的公报数乘以四后取一半。这样差不多接近实际数字。

15、问:购买彩票与购买垃圾股的区别在哪里?答:在第一种状况下,你是在帮忙社区游泳池融资。在第二种状况下,你是在帮忙股票投机商的家庭游泳池融资。

16、一位经济学家去华盛顿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当站在恐龙化石面前时,他对身边的游客说:这只恐龙的岁数足足有20亿年令10个月。游客惊讶且恭敬地问道:您从哪里得到如此准确的信息?经济学家不无自豪地回答说:10个月前我来此参观过。那时讲解员告诉我这只恐龙已经20亿岁了。

17、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18、他们喜欢提高,可是却害怕变化。

19、甲大胆地思考;乙不受限制地创造;丙出奇地幸运;丁做不到的话,就下决心当一位经济理论家吧。

20、一个经济学新定理发表了并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英国人: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经受得住事实的检验吗?德国人:你的这个定理与其他的基本定理相冲突吗?法国人:你的这个定理能够翻译成法语吗?日本人:你的教师是著名教授吗?

21、人性本身导致了跌市的恐慌和升市的贪婪。反应过度的恐慌,正是人性使然。

22、找一个善于理财的伴侣。

23、要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

24、一群武校的学生要毕业了,教师谆告他们:出去以后,千万不能和经济学家过招,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25、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

26、如果经济在运转,那就征税;如果经济不断地在运转,那就监管;如果经济停止运转,那就补贴。

27、假如在3年内要使用这笔钱,就不要把它投向证券市场。

28、据说德布鲁以前讲过,经济学论文就应象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另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资料。

29、这是政府的盾牌,用来招架由于总统或总理的低能而以攻为守的拳打脚踢。它是一个没心肝的怪物,各种骂名它都能够承受。

格林斯潘的监管理念 篇7

关键词:科学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工作,依法审计,专项资金监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 其对社会投资的基础性、带动性、引导性、调节性作用至关重要, 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在专项资金监管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适应新形势加强资金监管, 要及时揭示和反映乱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要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落实情况, 加强对专项资金从管理到使用各个环节的审计监管, 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管, 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优质、高效尤为重要。

一、要创新审计理念, 切实做到依法审计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 要求我们在专项资金监管各个环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主动性, 发挥建设性, 坚持开放性, 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在涉及民生领域的专项资金监管过程中要在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民生重点, 进一步突出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环境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 让群众放心。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文明审计理念, 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敢于问责, 善于问效。要创新审计理念, 以审计行为的文明为基础, 进一步营造依法有序、和谐高效的审计环境, 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

二、要准确把握审计的基本特征,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不要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看成是一种形式或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更不能错误地认为是浪费审计时间的徒劳。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监管时首先制定科学全面的审计实施方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编制科学全面的审计实施方案, 要把握两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是要正确评估重要性水平, 二是科学研判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这样才能既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又同时能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我们要正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回避审计风险不是科学的态度, 要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低, 则审计检查风险高, 这时应扩大审计检查的内容, 必要时调整审计方法, 以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 以保证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 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尤为重要。

二是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审计工作内在的特点决定, 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完成, 必须依靠审计组全体成员的分工协作, 共同努力。但是, 由于审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是不一样的,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这就需要在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 准确把握各项资金来源和用途, 合理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 才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在人员分工时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按照“人尽其才, 优势互补”的原则, 做到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分工, 必要时可以聘请各方面资金管理专家参与该项审计工作。

三要把握审计的基本特征, 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风险并做出处理, 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 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才能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审计工作要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监督是手段, 服务是目的。通过对问题的揭露和违法犯罪的查处, 一方面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保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促进制度的完善、法制的健全和体制的改进。监察审计部门要经常开展对各单位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现违规挤占、挪用的问题一律严查,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格林斯潘的运气 篇8

最近,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50个基点,这也是联邦政府4年来首次减息。其实面对愈演愈烈的信贷危机,市场早就对伯南克迟迟不肯降息大惑不解,而如今人们只能说他与格林斯潘的行事风格也差不多了。除了最近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能让人们想起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外,格老退隐两年后写出的新书《动荡年代》就像是一枚重磅炸弹,让全世界为之一震。在纽约92街的基督教青年协会(YMCA)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格林斯潘说道,“人们总是试图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但结果却总与现实相差甚远。”而相比之下,格老的预测与分析当然能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如同书名“动荡年代”所描述的那样,世界经济总是处于不停的波动之中。2006年1月31日是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天。当天,他还在主持着2007年第一次货币政策决策会。在他为白宫服务的18年里,经历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海湾战争以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去年刚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在《华尔街时报》上撰文表示,“人们一直对于各国的央行在理论上是否具备维持价格稳定的能力争论不休,争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央行做不到这一点。然而艾伦·格林斯潘的巨大成就向我们证明,维持价格稳定是可能的。他为人们树立一个标杆。”

弗里德曼的这番话说在格林斯潘刚刚卸任的时候,难免有一点歌功颂德的意味,但他的话也并不是没有根据。最近美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唐纳德·卢斯金又在《华尔街时报》上对于格林斯潘做了另一番评价,“他在应对这些危机时的反应相当迟钝,而且他的处理力度不够,时机也太晚。”虽然,人们普遍都把格老尊奉为一位富有决断力的领导者,只不过是因为他很走运罢了。这倒是符合了格老曾经对自己的评价,他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及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职业生涯,也自找总结道,“我真得很走运。”

预测是经济学家们的乐趣。格林斯潘在书中预期欧元可能取代美元,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因为美元已失去对欧元的人部分领先优势,欧洲中央银行也将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全球经济力量。

早在上世纪,格林斯潘就观察到技术在直向前,而生产率增长速度在1970年左右就开始下降,直到现在也只有复苏的迹象。对此,格林斯潘经常引用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保罗·大卫以及耐森·罗森伯格的著作来说明,“商业完全吸收和使用新技术通常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例如,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不能从电力发展中获利,只有当新的以电力驱动机器的工厂建成,他们的生产力才能够增加。格林斯潘早先就领悟到,科技刺激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全球化与金融市场的成熟在他看来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对于全球经济中高达十多亿的外来劳动者,格林斯潘感到无比的兴奋,他认为这将抑制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的提高,而对于摆在面前的贸易赤字,格林斯潘并不以为然。他还不忘提醒那些投资者,现在的低利率并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美国经济当前不明朗的前景,加之格林斯潘那句早就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我的话你听得清清楚楚,那你一定是没有听明白”,所以假如他的预测没有兑现,肯定是你理解错了。

《纽约时报》在谈到这本书时说道,“它其实是两本书”:一本是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及预测;另外一本就是他的人生经历。正像是原兰登书屋编辑高朵芙听说:“他想写一本能够传世的雅俗共赏的书,把满脑子的奇闻异事一个接一个地娓娓道来,都是不为人所知的事情。人们由此也将看到一个他们从不曾见过的格林斯潘。”

高朵芙的话是在格林斯潘下笔之前说的,而当格老意识到要用第一人称来写时,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挑战。故事从“9·11”讲起,他那时正好在从瑞士回家的路上,而接着笔锋一转,就开始了对于童年的回顾。这些叙述读起来是一马平川、但并不是很清晰,没有让读者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从来也没有提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让人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声望,完全是他不得不承受的,这倒也正好又印证了运气好的理由。

对于他的第一任妻子琼·米契尔,他只是说到“她真的很美丽”。中学毕业后想去参军,但是他肺部的一个阴影看起来像是得了肺结核,这让他没能如愿。于是开始做萨克斯乐手,但他周围全是专业乐师,在这些超级天才面前,他感到很自卑。当时,格林斯潘在幕间休息时,总是躲在角落里读经济和金融书籍以求消遣。巡回演出一年以后,他离开了乐队,开始在纽约大学就读商业经济学。

格林斯潘就像是一个书呆子整日沉浸在技术与数字的分析之中,直到他妻子米契尔把他介绍给了艾因·兰德俱乐部。随着艾因·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逐渐在全美扩展,他才开始渐渐形成了对于世界经济宏观上的认识。格林斯潘在书中这样描述艾因兰德,“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他却是我生命中一股坚定的力量。”

《华尔街日报》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工作方法,“分析和本能的特殊结合。”《纽约时报》说,“格林斯潘讨厌教条。”在老布什执政期间,他坚持推行高利率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老布什在1992年总统大选落败后,公开批评同为共和党人的格林斯潘是他连任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格林斯潘不顾政治压力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1969年以来,除吉姆卡特以外,格林斯潘与每位总统都合作过。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格老也算得上是好几朝的元老了。对于每个总统的是非功过也算是有些发言权。对于福特总统,格老的好话说得最多,说他是一个优雅的政治家,非常清楚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而对于其他的人当然是好的坏的都说了,却偏偏只有现任总统布什,他是毫不留情地奚落,而且还甩出一句众人都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拿上台面来讲的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

最近,布什身边的拉姆斯菲尔德、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白宫办公厅副主任卡尔罗夫也相继离职,真可谓是“众叛亲离”。面对来自共和党阵营内部的公开质疑,布什也只有通过福克斯电视台说,“怀着尊敬的态度,我对格林斯潘的评价持不同意见。”

据说培生公司(Pearson PLC)旗下的企鹅出版公司就预先支付过格林斯潘850万美元的稿酬。都说“人走茶凉”,格林斯潘的茶倒没有凉得那么快,而且好多人都愿意再细细地品品。只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样评价他,“斯人已去,遗害扰存。”

上一篇:《长相思》说课稿怎么写下一篇:领导的含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