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2024-10-05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精选12篇)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1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做出如下承诺:

1﹒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和党员履职“十个自问”,加强党性修养,注重道德自律,弘扬新风正气,自觉遵纪守法。

2﹒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创先争优,勇挑重担,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带头做好家人、亲属和周围群众思想教育工作,不组织、不参与、不围观各种非法上访、集会等活动,不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和非法活动。

4﹒密切联系群众,关注社情民意,不信谣、不传谣,在居住地、公共场所和重点区域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党组织报告。

5﹒积极协助基层党组织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坚决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承诺人签字: 2016年 月 日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2

社区矫正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

加强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区矫正工作是新时期赋予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课题, 随着《办法》的贯彻实施, 社区矫正工作将面临着监管安全的严峻考验, 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以及执法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区司法行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 我区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区四套班子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精心部署。一是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汇报, 研究部署, 要求坚持“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工作原则, 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作为工作核心, 努力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二是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领导小组成员由区综治办、公检法、民政、财政、工商等17个部门组成;三是制定下发了《河西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任务以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四是召开了公检法司四长会, 研究部署了公安河西分局与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交接的具体事宜;五是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推动大会, 就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积极探索, 建立“3-4-5”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社区矫正承担着依法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适应性扶助3项任务, 要求各执法环节无缝衔接、管控过程无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0.1%。实现这些目标, 探索一个健全完善的具有河西特色的工作体系是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为此,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之上,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我们初步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 公检法司相互协作, 各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和三级矫正组织、四支队伍、“五位一体”矫正小组的“3-4-5”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注重协作,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 公检法司等部门分别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职能, 我区公检法司充分发挥配合紧密的优良传统, 在完善办公室定期议事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工作通报制度、定期联合督导检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的同时, 注重把握工作规律, 加强协作机制建设, 不断推进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一是建立与各司法所紧密衔接的社区矫正人员衔接机制。我区根据不同的矫正类别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制度。二是建立公安机关共同参与的接矫解矫现场宣告制度。根据《实施办法》社区矫正的主体变更之后, 我局与公安河西分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 各公安派出所仍派员参与社区矫正现场宣告, 分管民警仍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道作为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的成员, 发挥公安机关的震慑作用, 配合各街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管。三是与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完善调查评估衔接制度。区司法局与区法院多次就审前调查评估工作的委托、调查事项、庭审程序等具体环节进行研究和磋商, 联合制订了《河西区适用非监禁刑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 (试行) 》, 由人民法院委托社区矫正机构对被告人进行审前调查评估, 就被告人的平时表现、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供人民法院在量刑时作为证据予以采纳。四是区检察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全程监督制度。区人民检察院对我区社区矫正交付与接收、监管与矫正、变更与终止等环节的全程监督, 建立了定期检察与随时检察、日常监督与专项检察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

严格管理, 努力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司法局承担着调查评估、审批、予以警告、提出各项执法建议、组织教育学习、开展适应性帮扶、办理接收、解除矫正、协调检查评估等15项职责, 各司法所承担着矫正宣告、成立矫正小组、日常监管、组织教育公益劳动、帮扶等九项日常管理工作。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和工作主体, 担负着社区矫正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不断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手段, 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3

1改进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筑牢职工队伍稳定的思想基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改进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其一,要引导和督促企业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脉搏,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及时化解职工思想困惑。其二,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意识。其三,要改进单一说教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收入差距拉大、腐败滋生蔓延、普通职工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用事实教育和团结职工。其四,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下滑严重的现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政工人员锐减,一些私营企业根本就没有政工工作机构,要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通过行政或组织手段,责令改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建立健全党、工、团等政工机构,为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2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依靠职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职工群众是这场改革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高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认识,充分保护和调动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在改革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各项改革过程中,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改革动力上,要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依靠职工群众推动改革,实现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改革制度创新上,要把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保障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结合起来。在改革目的上,要坚持“职工整体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经营者合理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使其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确保大多数职工获得公平、合理的改革成果。

3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工作力度,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职工生活。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基本保障的投入。要转变财政支出方向,将市场建设性支出为主变为公共物品性支出为主,降低各种社会保障的门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目前,我市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到50%,且部分用人单位虽参保却不能正常缴费,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以及非正式就业人员还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三要加强对困难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护。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基本保险、促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五位一体”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阶层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4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形成浓厚的尊重技术工人、爱护技术工人、争当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和劳动部门要有机地协调配合,做好长期规划,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优化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做好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衔接,大批量地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其三,要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制度和等级评定标准,健全职工技能考核鉴定和晋升制度。其四,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和培训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1.5%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其五,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输出地政府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开封劳务输出的“品牌”影响。

5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构及工作制度,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切实发挥三方协调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二要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要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工、临时工等用工形式,限制和取消部分劳动用工中介组织,强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各项责任。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管理体制结合起来,以建立协商机制为重点,突出工资协商谈判,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和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事项,促使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劳动关系。三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股份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确保职工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四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劳动监督执法力量,建立健全群众劳动监督体系,加大对违犯劳动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保障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行。

6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主题班会 篇4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主题班会

六年级二班孙莉荣今天我们六年级二班进行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主题班会,意识到社会的稳定安全关乎到我们每个人,所以社会稳定和谐掌握社会稳定知识,加强自我保护,积极参与学校安全稳定的管理,共同维护和营造学校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要真正体现“维护稳定,共建和谐”。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团结拼搏,和谐相处,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保持社会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5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昨天在京召开。这是一次关注基层,重视人才,宣传典型的会议,110个先进集体和96名先进工作者大多来自基层。82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160个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的经验充分表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当前,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经常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好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合力。要注意用好考核、奖惩、一票否决等工作手段,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一定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快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主要在基层开展,要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坚持重心下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要继续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浙江“枫桥经验”,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要做好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使各种矛盾纠纷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完善排查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基层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时,要特别强调“依法”和“疏导”。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都要严格依法进行,都要依靠基层干部去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在化解矛盾的同时,理顺社会情绪,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要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更好地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的相关组织,把公安、民政、信访、社保等力量组合起来,既处理好社会治安问题,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发挥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优势,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要加大投入,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们相信,通过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经验,一定能够进一步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校园演讲稿 篇6

—— 赵冯玉

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小学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大学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 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 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 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 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 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 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 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7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白彦花镇和谐稳定

(通讯员 康文飞/文 徐爱兰/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白彦花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先决任务。

“稳定是民生之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和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成立了工作组,建立了三级维稳预防体系,做到了矛盾隐患及早发现,使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2011年,白彦花镇与嘎查村、驻镇单位签订平安建设责任状42份,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9起,调处率98%,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案件。督促各嘎查村的群防群治工作,全镇查处治安案件110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乌日图、和顺庄、查干哈达三个嘎查村被评为“全市民主法制示范嘎查村”。与此同时,白彦花镇还通过刷写、悬挂计划生育、双拥、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家园、产业结构调整、动物疫情防治等方面的宣传标语,结合 “六五”普法宣传,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校园”等大型普法教育活动5次,普及人群6100多人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6000多份。积极 配合旗政府开展市府北路延伸、集中供热公司建设征迁补偿,保证了旗委政府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镇党委、政府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地质灾害隐患安全防范、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全镇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全面推行 “三一四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2011年,争取嘎查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45.6万元(总投资78.13万元),成功实施了查干哈达嘎查引黄节水工程、东哈拉汗人畜饮水工程和太英格嘎查综合活动室建设工程。抓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圆满完成镇党委和人大、政府换届工作。坚持执行党务、财务、村务公开,加强嘎查村“三资”管理,全面开展“三资”清查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白彦花建设。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市委、省政府强调,越是在经济社会形势好的情况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把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本省建设“平安我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全省稳定工作的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保平安、促和谐,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这是一个“大平安”的概念,是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的系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维护政治安全。保平安、促和谐,必须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坚决防止重大政治问题的发生。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干部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加大专案侦察力度,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等。

维护社会安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建设“平安我市”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急事急办一批、防范控制一批、主动化解一批,积极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维护治安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控制好治安局势,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当前,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是好的,大局比较平稳,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治安隐患还不少。我们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严打”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

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公共安全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治安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治理,认真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等,有效避免和杜绝爆炸、投毒、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维护公共安全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防范在前,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建立确保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维护经济安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犯罪案件,促进廉洁从政;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把打击、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司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规范作用等。

“平安我市”建设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省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信访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省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平安我市”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使保持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相统一,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做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2004年以来,我们在大力开展“平安我市”建设,努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动员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更加注重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扶危济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实现全省的长治久安,把我市建设成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是我们建设“平安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奋斗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保平安、促和谐的实践中,我们坚持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又立足当前,抓住重点。同时,逐级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加大落实考核力度,使“平安我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的关系。面对当前不稳定因素上升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坚决治标,特别是对一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解决。同时,立足治本,牢固树立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稳定基层的观念,把工作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抓队伍,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确保该在村镇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县,该在县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市,该在市里解决的问题不能到省,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正确处理发挥专门机关作用与走群众路线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地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惩治犯罪、维护稳定,必须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武警部队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平安我市”建设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深入发动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

推进管理创新 维护和谐稳定 篇9

梅山镇综治委 2012年3月25日

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总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镇党代会精神,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目标,以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政治性事件、非法聚集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为重点,治安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干部作风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2012年梅山镇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是:一是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二是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三是加强和创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四是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五是健全和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法规政策,六是切实加强和创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七是切实加强和创新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在培育推广典型上取得更大进展,为促进我镇经济较快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一要不断强化群众利益维护机制。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依法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大力营造公平正义法制氛围,依法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加强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制度约束,引导人们合法获取正当利益,防止通过非法途径谋取利益,为社会组织、成员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完善公民利益表达平台,通过建立健全警民恳谈制度,定期不定期举行警民恳谈会,给群众一个表达意愿的机会、反映诉求的渠道、参与政治的路径。同时,不断改进公安信访工作,通过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全员走访、重点督访等形式,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二要推动落实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有效路径,是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平台作用,推行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工程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意见,尊重民意,维护民权。要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高度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动向,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单位,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灵活采取教育、疏导、协商、调解等办法,千方百计地缓解、化解矛盾纠纷。要尽最大努力配合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

三要着力创新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社会管理本质上就是对社会矛盾的治理,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是有效治理社会矛盾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矛盾纠纷常态排查机制。坚持一般时期重点排查、敏感时期全面排查、重点问题专项排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进而使其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要建立排查信息台帐管理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引发诱因、发生地点、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主要诉求、演化程度、组织调处等要素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帐。重大问题逐级上报,并及时补报最新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要推动信息预警的有效实施。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适时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剖析内在规律,准确反映大众心态,科学预测发展趋势,在社会张力达到爆发前提出预警,通过超前预警,实现超前防范。

四要大力实施矛盾联动调解机制。社会矛盾调解是当前有序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要依托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大力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力量,实行“三调”并举、“三调”联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大力整合部门力量,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尽其力,把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方与行业之间的沟通,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基层综治办、维稳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受理、统一排查、统一分流、统一调处,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五要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撑。在防控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主导作用,并把发挥保安和志愿者作用摆到应有位置;在防控体系上,要建立健全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组成的防控网络体系,做到广布控、全覆盖、立体化、全方位;在防控对象上,要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在防控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努力实现防控效能的最大化;在防控内容上,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构建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推动网站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10

农村社会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随着时代发展,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是稳定的、和谐的,但稳定、和谐并不代表农村没有矛盾、没有问题。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并且随时代发展又有了新的不稳定隐患,需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的半数以上,没有良好的农村环境,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是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从我国国情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剖析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字

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关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交织,情况复杂,而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要了解知识、政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诉求也越来越多,也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农村稳,则社会稳”。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类不稳定因素

(一)信访上访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信访上访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重要环节,特别是集体上访会给农村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影响我镇信访上访问题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民师、退伍军人这一类特殊群体由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集体访、越级访。二是个别涉法涉诉上访老户缠访。三是个别矛盾纠纷久调不决可能导致的信访上访问题。

(二)征地拆迁过程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杭长高速公路建造、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建设都涉及到征地拆迁,而在征地拆迁中交织的利益冲突关系必然牵涉到政府、农民、投资方等主体,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三)矛盾纠纷升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利益关系冲突及思想观念的冲突,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逐渐呈现主体多元化、诱因深层化、矛盾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从我镇邻里纠纷、房屋纠纷和土地纠纷高发现象分析,对于涉及到人与人、户与户或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者,相当多一部分人往往表现得分利必争,寸土不让,成为矛盾纠纷引发的导火线,如若调解处理不及时,则有可能使矛盾纠纷升级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或民转刑事件发生。

(四)是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不健全,村级换届选举上访隐患大,引发矛盾纠纷突出。农村集体组织内部主要存在因村务公开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表现为农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在处理村务尤其涉及集体经济财产时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有贪污腐化、滥用职权等,同时,换届选举也引发村民集体上访告状,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稳定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一些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快,农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和发展,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求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享有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水平较低,加之农村低保的标准偏低,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文化多元引起的价值取向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受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变化的影响,使利益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利益关系必然触及到人们的认识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上,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上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浮躁、激进、盲目攀比、不理智、不冷静等。一个人或群体利益无法满足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聚众闹事,扩大事态等方式,使矛盾更加激烈。同时,有的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遇到问题“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使本该在法律程序内得到解决的矛盾纠纷逐步升级,形成多年越级缠访、闹访。有的片面强化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讲权利得多,讲义务少,受利益驱动,以上访闹事等方式追求不合理的个人利益,使矛盾激化。

(四)行政简单化和干部作风问题加剧了一些矛盾。少数党员干部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风不扎实,方法简单粗暴,官僚主义严重,忽视群众实际困难,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究其根本: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树立起“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对群众利益、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解决不力,把小事拖成大事。二是作风不实,没有树立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群众的误解不解释不说明,对群众错误不教育不批评,对群众的情绪不引导不疏通,把小事拖大。三是能力不强。主要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清,政策法律水平不高,依法办事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复杂局面、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控制力、执行力、协调力和号召力,方法简单粗暴,甚至知法犯法,执法不公,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政府职能部门联动能力较弱。不稳定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政府某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全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综合治理,才能化解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协作能力还比较薄弱,易造成不稳定因素发现、分析、化解不及时、不彻底。

(六)群众法律意识观念不强。普法教育年年在做,多数群众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法治的精神实质缺乏理解。出现问题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越级上访、无理上访的方式希望达到自己目的,存在“唯大”、“唯上”不正确思想;陷入矛盾纠纷时,有的群众经常曲解法律,片面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所应承担的义务,或者过度地将他人行为定义为违法犯罪,一味强调他人的不合法。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不断升级。

三、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终极因素是利益和经济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逐步减少和有效预防因新旧体制摩擦碰撞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发展和普及国民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制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当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不存在了。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发扬党内民主,扩大群众参与,夯实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健全村调委会等基层综治机构建设,选好配强调委会主任,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们的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基层农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发挥派出所、社区保安队,作为治安巡防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完善健全农村群防群治网络。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评选,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学校教育,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预防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当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时,社会就陷入混乱。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村级组织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深入实施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

(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开展民主法制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普法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普法的内容、形式、组织领导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首先在普法的内容上,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对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可以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法进行,对普通村民则可由村干部带动学法,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并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在农村普法的组织领导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应落实相关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落实一个固定的普法教育场所,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经费等,从而推动普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五)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等孤寡老人的救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缓解和减轻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进城镇爱心助学基金建设,扩大受益面。

(六)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推进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效,在创造特色、探索经验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为农服务的法律援助职能,做好重点人群管理,落实防范控制措施,防止、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做到“底子清、台账齐、责任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的的“严打”方针,对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其成员,进行全面及时的打击,彻底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及其残余分子。同时,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水平。

共产党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书 篇11

——友好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材料

友好村共有16个社,702户,3231人,其中少数民族460户,占全村人口的66.6%。全村党员45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3人,女党员6人。友好村党支部是一个优秀的党支部,自改革开放以来,高举“团结、进步、发展”的旗帜,团结和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扎实苦干,为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友好村党支部按照“竭尽全力保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全村的核心工作来抓。,友好村是因回汉群众历来团结友好而得名,尤其是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回汉群众之间大力倡导“三个离不开”思想,生产生活中回汉群众主动友好往来,建立了新型和谐民族关系。以“六个一”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调解民事纠纷为重点,使全村呈现出了一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各族人民群众共谋发展大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友好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友好村创建为“五好村”,99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2004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特别是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扩大宣传,加强学习教育,重新定位党员在新时期的社会地位,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双培双带”工程为链条。以党员的政治优势,引导致富能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村已结成互助对子20对,已将5名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使全村贫困党员与致富带头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形势已蔚然成风。

三、全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确保全村的稳定和谐

友好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村上发生的各类民事纠纷,无论大小难易,总是不推、不拖、不上交,及时做出公正、公平的处理意见,做到双方群众心服口服,不留后遗证。三月份,回族村民马某在骑摩托车时不慎将汉族村民罗某撞翻在地受了一点皮外伤,马某不承认错误,而罗某躺在医院,医药费开支很大,友好村党支部得知此事后,及时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责令马某赔礼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双方言归于好,对民民族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村党支部总是教育大家,从小事做起,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同时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在土门关二、三级电站的征地和建设过程中,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并及时调处了群众与建设单位发生的多起矛盾纠纷,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像这样的矛盾纠纷每年都要

调处上百起,党支部总是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赢得了全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四、大胆创新,共谋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友好村党支部结合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7亩,而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确定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科学种田保吃饭,发展养殖为增收,务工经商奔富路,保护生态促发展”。党支部充分利用接近太子山林区,牧坡宽广的优势,积极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目前,全村牛存栏达400余头,羊存栏达2000多只,村上已建成规模养牛基地一座,牛羊养殖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党支部积极分析市场行情,收集务工信息,积极组织和引导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在全村在西藏拉萨周围务工经商的已有300多人,加上其他地区的,全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71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320多万元。

为了促进全村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近几年该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在马家山草坡大搞荒山造林工程1580亩,建设啤特果基地1000亩。同时大胆创新,搞林药间作,在水平台上种植中药材柴胡400多亩,这一措施的落实,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友好村党支部认识到,村贫民穷的根源在于教育文化的落实,治穷先治愚。经过四次的损资助教活动,党支部把友好小学从一个校园狭窄、校舍简陋、多年失修、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到处漏风漏水的三年制小学,办成了一个占地7.2亩,有两栋两层单面教学楼,2栋12间砖木结构教室,7间宿舍,8间厕所的全日制完全小学。特别是2003年3月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多方争取,发动了第四次捐资助教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达12万多元,2006年5月,党支部又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为友好小学购置了25台电脑,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同时,友好村党支部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友好村党支部非常重视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发动全村群众出工出力,硬化了村社路5公里,完成了所有村社路的硬化,彻底改变了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2009年积极动员群众修建沼气108座。同时,多方争取资金15万元,前后三次改造引水管道和确定水源,为家家户户拉通了自来水,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全村650多户,3200多人,4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12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当前,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与社会转型、经济接轨和利益调整密切相关,纵观我镇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共同的目的性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的基础,也因此他们更容易引起共鸣,同气相报,同声相应。每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共性的问题都是与权益息息相关,有的涉及经济利益,有的关系民主权利。人民群众非常重视自身的权益,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或解决时,他们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息的偏差思想支配下,聚集一起,群体上访,希望通过过激的行为来解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我镇2008年在镇中心校发生的“12.31 学生伤亡事件”,死者家属在赔偿问题上与校方达成初步协议后又翻悔,继而组织了亲朋好友上100人赶赴到火葬场阻止火化,并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访,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给我镇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又如今年7月28日,在我镇万寿村发生的“7.28儿童溺水死亡事件”也同出一辙,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通过长达4天的疏导、解释和协调,才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二)具有规模的广泛性。一起群体性事件,往往聚集参与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操纵者、组织者、策划者,也有骨干和一般成员。其组织、煽动及闹事的骨干成员中,有的是被调整下来的基层干部,有的是游手好闲之徒,有的是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过或系“两劳”回归人员,还有的是仇视党和政府的不法分子,其中掺杂着个别反动非法宗教组织的骨干分子,一旦发生闹事事件,他们混迹于群众中间,蛊惑人心、煽风点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我镇简湾村委应群众要求,为改善交通条件,采取“以林换路”的方式,在置原简湾村林场场长将村有林木出售给本镇一修路人并签订了合同而不顾,又将处于纠纷中的村有林木以同样方式出售给了外地的另一修路人并签订了合同,“一女二嫁”并产生纠纷。今年3月的一天,在三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前一合同的买方当事人组织了社会上30余名各类人员前去砸了后一合同买方当事人的修路机具后,准备上山砍树,几个生产小组的村民闻讯纷纷操起锄头、棍棒前去阻止。镇政府接报后迅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机关人员前去控制和平息事态。通过数小时的疏导、劝解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才使三方坐到谈判桌前。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在群体性事件中,大部分是有组织的,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指挥者和骨干成员的控制和影响,已由过去的较松散型向相对有组织的群体性转化,形成“台前”与“幕后”呼应。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由社会上或出自农村里的一些所谓“能人”、“大款”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筹划、指使、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站在“台前”设置障碍,甚至制造事端,并且前后呼应,甚至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活动。有的还集资上访,寻求媒体支持。

(四)具有行为的公开性。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大都自认有理,因此他们毫无顾忌,行为偏激,以公开形式聚集、串连、打横幅、呼口号,甚至不惜违法使用暴力。如发生在社区的因农网改造产生的“普非电价争议纠纷”,两名主要当事人在长达8年中代表20余户动力用电户不断上访,并以公开形式聚集、串连,甚至在座谈会公然打出“喊冤”、“反电霸”等小横幅,高呼“抗电八年,还我公道”等口号。

(五)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独立,一些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常常表现得十分尖锐、激烈,且对抗性倾向明显,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要道、械斗等过激行为。如粮站一退休女职工,因一房屋居住权纠纷,不但在调解并履行了协议后又翻悔,且提出些过高的无理要求,在没有得到支持和满足后,就隔三差五的纠集家人到书记、镇长办公室和司法所吵闹、耍横,甚至发生抓扯,在正常的办公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下,还得笑脸相迎,后经镇领导多次协调县级相关部门来镇座谈解释方才有所缓解。又如光明村村民张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因村和镇级相关部门及时调查调处不力,导致张自2006年以来多次到县、市、省和北京上访,镇政府也多次派人将其接回,落实稳控人员和措施,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调整,导致部分群体心态失衡,这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新旧体制矛盾交织凸现,体制机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直接或间接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受到冲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部分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守旧思想较重的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出现了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这一失衡直接导致思想方式的失衡和行为规范的失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一些人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一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意见不统一,相互拆台,或者在办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时,决策随意,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工作不具体、不到位,出现矛盾时处理不及时,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加之防范工作不到位,给个别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有的村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处理政策问题时方法失当,缺乏民主,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误认为囊中有鬼,失去群众信任, 或让个别群众借机“搭车”,使一些立场不坚定又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容易被人利用、煽动,从而激化了矛盾。三是有的村党员干部正义感不强,怕得罪人或受气,不敢站出来讲公道话,助长了别有用心者的气焰,有的甚至就是闹事的支持者、组织者、策划者。

(三)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这是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征用中,补偿金偏低、征地手续不齐全、补偿费用不到位、补偿分配不合理、失地后农民生活无着落;城镇房屋拆迁中,补偿标准低、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不一致;因土地的升值而产生的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耕地、林地及林木权属和边界纠纷没有得到及时调处或调处不力而升级。如正化村十组与同村九组村民米吉香的林地边界纠纷,正化村八组与六组的林地权属纠纷等;部分非公企业中,企业任意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不缴或少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赔偿不到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相关部门往往重经济轻环境,致使一些地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等等,当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四)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其自身的法律素质之间的差异,导致维权行为失控,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不少群众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甚至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片面强调政策、法律法规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一些群众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不知道或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

决,快闹快解决”的错误心理,误以为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五)职能部门不负责任,把关不严,这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不负责任,作风不够深入,使群众办事难,利益受损,或职能部门为了让业主单位早日发挥投资效益,时有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未齐全的情况下也让业主单位先行施工,而忽视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抓住了不“依法施工”的把柄,造成了工作被动,导致矛盾激化。

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对策

(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预警机制。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职责不清、信息不灵、反应迟钝、互相推诿的现象。

(二)加强社情控制,及时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信息是对策的依据,只有及时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工作,才能产生有效的处置对策。这就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广开信息渠道,深入开展并发掘信息的来源,最大限度地搜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做好分析、加工、传递、反馈工作,为领导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正确地决策指挥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地讲,就是要求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在事件发生之前,要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搜集信息,特别是要善于捕捉策划和酝酿闹事的信息,做到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以便把各项工作做在前头,把闹事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在事件形成之后,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全面的情报信息,及早判明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对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全面了解参与者的态度和表现,为充分分化瓦解和依法查处奠定基础,从而牢牢掌握主动权。第三,职能部门应对各种群体性闹事事件制定预案,临阵不乱。首先明确任务分工,根据不同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大小明确规定各警种、部门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单位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次,明确处置程序,包括组织指挥方法、处置力量,应携带的装备、出动时间、处置工作纪律,提高反应速度。三是形成处置预案系统,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分别制定或分层制定具体处置预案,形成分别处置、整体配套的处置预案系统,使处置人员明确现场各自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保卫组织、保卫干部、农村治保会、治保人员和各级调解组织及人员对所在单位情况的了解,在要害单位、重点部位,部分企业单位及农村物建信息人员,从多渠道、广途径获取情报信息,使各种关系国计民生和政治稳定的深层次情况都能及时反馈上来。

(三)明确处理原则,制定准确无误的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除了必须遵循其处置的总原则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疏导为主的原则。目前,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利益纠纷而起,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尽量坚持疏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多做说服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因群众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及时答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同群众见面,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工作效果。二是适时介入与“冷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做好超前工作的同时,准确地把握政法机关介入群体性事件的“火候”,绝不能过早地动用执法力量,特别是针对那些按政策、法律程序,并比较理智的闹事群众,更不能轻易动用警力,以免强化闹事群众的逆反心理,从而将矛盾激化。但是,也不能等事件闹大后再出动警力,致使事态不可收拾,具体何时出动较为有利,除了遵循所制定的预案外,还需要在工作中灵活掌握。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冷处理”的策略,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闹事事件,特别是坏人与不明真相的群众搅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不在闹事现场抓人,以免当场激化矛盾,而要采用公秘结合的方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摸清情况,获取证据,在群

众情绪平静以后,再对其中的骨干、违法犯罪分子打击处理。三是分化与威慑相结合的原则。对那些参与人数较多,群众情绪激烈,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的事件,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派出足够的警力,配备精良的装备,迅速赶赴现场,形成大兵压境之势,使闹事人员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利用各种关系和有效的形式做宣传教育工作,讲明真象,讲明政策、法律、以分化瓦解闹事人群,孤立少数为首的闹事者,迅速平息事态。

(四)周密部署,多管齐下,强行处置,分化瓦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引发的原因较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各自的职能作用,切忌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简单从事,激化矛盾。同时,也应看到,群体性事件真正起带头作用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带有很大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必须认真调查,摸准缘由,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在开展有关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和说服劝解工作的同时,准确把握处置时机,而不能一概而论动用警力强行处置。

(五)切实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努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一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是村级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工作的桥梁纽带。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做好农村工作、巩固基层政权的政治保证。”实践也证明,班子强,事业兴,班子软弱涣散,农村各项建设就无从抓起。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基层工作战斗力作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注意选拔和培养农村工作带头人,永葆基层工作活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抓好村级班子的团结、统一和协调;要大力支持党员干部敢于讲公道话,敢于碰硬,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努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正义感。二要建立农村干群矛盾释放机制,努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的事,就是公道二字。要解决农村的千难万难问题,形成政通人和,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必须建立农村干群矛盾释放机制,即:算清一本账(农民负担),贴出一张榜(村务公开),填好一张票(村民选举),捧出一颗心(群众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加办事透明度,做到清正廉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六)加强普法教育,转变工作作风。要不断加强普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

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通过合法的程序解决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及利益冲突。

另外,从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少是由于决策失误,或者处理问题简单草率,工作方法不当,或者是对问题听之任之,久拖不决,致使矛盾加剧,从而将事态扩大。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水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因此,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少说空话,多办实事,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统筹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注意安排好受灾群众、效益不好和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护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注意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到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来。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的问题将暴露得更加明显,今后一段时期,群体性事件还可能继续增多,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保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准确估测群体性事件在初获平息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研究预备

上一篇:中职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