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

2024-09-21

共产党人(精选12篇)

共产党人 篇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首先,明确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党员。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共产主义观呢?我想应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维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 历史、现实和未来维度下的共产主义观解读

1.1 共产主义观的经典解读

从历史上来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开头第就讲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说明共产主义已经在欧洲的大地上悄然的出现了[1]。《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讲到“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说明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并为无产阶级谋利的政党,同时是在无产阶级实践中坚持无产阶级原则的政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共产主义观本身具有科强烈的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彻底性。

1.2 共产主义观的现实解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对共产主义观的生动写照。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章程》里明确地提出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发展的一番风顺,习近平指出,“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等等”[3]。可以说中央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了有些党员干部缺少和淡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所以应该补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1.3 共产主义观的未来解读

从未来来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形态,其本身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动力,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宽厚性,符合人类长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指南,是指引人类未来发展的“普世价值观”。那么共产主义和未来学有什么联系呢?未来学刚开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未来的作用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预测功能,比如社会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和军事预测等作用。很显然共产主义具备这种预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决策机构或决策者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为促进科技的新突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对发展过程中新问题与新趋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提供反馈信息、控制决策行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智囊团),获取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共产主义预测作用只能用来为人类谋幸福、谋发展、谋创新。

2 共产主义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启示

2.1 共产主义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启示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牢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奋斗目标,因为共产主义既是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共产主义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启示也是深刻的,具体体现在:一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守护好共产主义。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特别是要学习经典中关于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观点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在思想上筑牢防火墙,做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二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在行动上要靠得住、靠的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起意识,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给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托和期许。

2.2 共产主义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启示

十八大以来,中央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严三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形式,党风、政风、社风得到了明显好转,这些活动形式都在于解决当前中国存在的突出问题,都在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都在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奋斗目标。这些实践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问题导向。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因而我们既要看到现实问题本身,又要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要真正把共产主义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不忘初心”的共产主义信仰观,心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共产主义观落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中。

2.3 共产主义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启示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地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深刻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一种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真理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因而只有坚信共产主义是真理,才能做到在共产主义伟大征程中不迷失方向、不半途而废;二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文明成果,发挥共产主义的科学预测功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上的反面教训和例子不胜枚举,共产主义从来不排斥国内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优秀文明成果,而是将这些优秀文明成果加以利用为人类造福,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让人类看到文明、希望和曙光。

总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共产主义学习好、运用好、发展好,从历史中学习共产主义的价值资源、从现实中历练共产主义的实践品格,从未来中找寻共产主义的上善之道,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观,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迈出新的起点和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共产党人 篇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时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学风问题是党风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全党的学风其实质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治方向,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目前党内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是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力度不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修养不足,不向人民学习而又脱离人民群众的严重倾向,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际的能力不熟练,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勇气不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到位、不彻底。所有这些学风不正的表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主观主义的不良作风在党内的再次反映。它对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危害极大,对巩固党性危害极大,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必须大力纠正,在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学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彻底实现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也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巩固党性的过程。所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之基本要素。所谓党性建设,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充实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和巩固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确保党的政治性质,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相反,一切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及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必然或只能造成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党性减退,党风不正,作风不正,学风不正,必然或只能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科学性的非歪曲、诋毁、削弱、污蔑,必然或只能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质,必然或只能误导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性,巩固党性,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党员干部的首选必读。其中,尤其是那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紧要关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代表性经典名著,更是党的领导干部不可弃之一边或浅尝辄止的精神佳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要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文集、文稿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包括如何解决中国革命的主题,而且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哲理。邓小平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新时期,邓小平、陈云、江泽民、胡锦涛的文选、文集、重要讲话等,都是必读内容,其中包含着的如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思想理论等。党员干部还要经常性地学习阅读中央文件,领会中央精神,了解全党的工作。学习中央文件的范围,不仅包括过去,而且包括现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以及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大、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党在历史上一次次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指示等都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认识、分析、总结,凝结着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党的思想认识,是党性的实践和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够,不精通,不熟练,不系统,不深刻,或者理论上坚持,实践上不坚持;或者口头上坚持,行动上不坚持;或者时而坚持,时而又不坚持;或者时而坚持得好,时而又不能坚持的好。这都是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党性减退,党风不正,作风不正,学风不正的表现。即使目前的一些有关批评非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文章仍然摆脱不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只是以官僚作风针对形式主义的学风进行批评。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否则就不知道坚持什么;不学习,不掌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做不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不研究,不钻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做不到科学坚持,更不能做到科学发展;不熟练,不精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必然造成党内思想不纯,党性不纯,作风不纯,学风不纯等不良习气,就不可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或政治学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内在的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必须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袭扰。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等,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挑战。那种舍近求远,舍本求末,见异思迁,“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美”,盲目迷信崇拜西方资本主义,而不深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更不懂得如何运用它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那种将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看得支离破碎,肆意肢解,而不懂得其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其实质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常识或基本修养的表现,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学风。

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真正推动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真正主宰。自从有阶级的社会以来,无论是有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还是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社会形态的更替递进无不体现了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无不体现了广大人民勤奋劳动,战天斗地崇高品质以及反抗压迫剥削,推进社会变革的创造精神。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上,崇尚个人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这是共产党人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区别所在,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脱离人民,远离人民,回避人民,躲避人民,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人民,就必然会走向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老爷”衙门作风。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忽视或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而大搞个人主义、特殊化,放大个人的作用,必然走向个人英雄主义的极端。相反,否定英雄史观,不承认历史英雄的历史作用,就会走向否定领袖,否定领导,失去党的凝聚力,失去科学正确的领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脱离人民,不了解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不了解人民的思想文化状况,就找不到服务人民的切入点和起点,就不能很好地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坚决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从其诞生伊始,即以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肩负起领导革命的历史重任,了解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寻求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并解决人民生存生活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认真考察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状况,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并将此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奠定了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框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他进一步深入调查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实践,深刻认识到了根深蒂固的农村封建的宗法生产方式是中国革命的最顽固势力,并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是肩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正是出于对中国广大人民生存生活状况及中国革命的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首先建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又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护地主及民族资本家的抗日积极性,转而又制定实行了“三三制”、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相结合以及保护工人利益与保护民族工商业相结合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统一战线更加发展壮大,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学生,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贤达等都加入了反对帝、官、封的革命统一战线,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革命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反对势力的腐朽统治,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丧失而未求得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权,获得了中国人民自强求富的新道路,获得了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

中国共产党遵守和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原则的过程,就是不断向人民学习和加深了解的过程。其切入点首先是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中国处于革命时代的社会主题。再次是找了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第四是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以及革命主力军与同盟军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好这一切工作的关键都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是为数十年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最广大的智慧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到的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是调查研究,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发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向人民学习的过程。所谓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所谓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即实现党的领导的必要途径。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政治原则,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党的领导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使党的领导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宝贵意义。

为很好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人民,不深入实际,不顾人民利益,不讲民主的官僚作风;一是避免“群众让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尾巴主义,或转向庸俗的民粹主义思想,而忽视党的领导作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的实践学习

人们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真理的指导。但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是不是真理,只能依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实践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是对社会实践科学的反映。一切真理都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源泉,是检验真理标准。所谓社会实践,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领袖思想科学的领导实践,也是社会实践主体--人民群众集合智慧的活动。既是客观的能动的历史的,也是科学的先导的发展的。真理对实践的要求需要具备客观性、逻辑性、深刻性、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具体如下:(1)客观性。真实性的材料必然是具体的,没有分散的具体,就不能体现出客观性。没有对众多具体的分析认识,就没有把握事物客观实在性的可能。只有在把握事物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才体现出真实性、真实感,才能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2)内在逻辑性或条理性。逻辑性是指产生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或理论结构的内在的紧密联系性。这正如同客观事实内部情节的紧密联系性一样。因为理性认识必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它不能脱离客观事实的原有逻辑。科学理论内含严密的逻辑,或者说,科学的理论是由严密的逻辑来联接的。没有严密的逻辑,就不是科学的理论。那样,就既不能反映历史事实本身,也不能突出主题,就必然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3)深刻性。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上,而必须洞穿表层,一针见血地指出客观事实的内在本质,使认识到位,充分体现理论反应客观历史事实的威力。(4)完整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立体多维的时空把握。(5)准确性。这是对客观历史事实如何定性的问题。究竟如何定性,首先也要取决于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在对客观历史事实客观量化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做出科学的定性结论。量化必须以完整的材料为基础,否则也不科学。真理必然要求科学,科学是真理的杠杆,不科学就不是真理。

在如何对待社会实践的问题上,要力戒两种错误:一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践观。即不要社会发展主体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实践。这种片面的实践必然导致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官僚主义的、军阀的、特权的、贵族的腐败作风。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不给人民以抗战的民主自由,实行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抗战,而坚持片面的军事抗战路线,实行单纯的由政府出钱出枪的抗战,结果节节败退,失地千里。这就是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错误所致;二是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所谓经验主义,即凡是必须亲身经历,局限于自己有限的经验,此为“狭隘的经验论”。所谓实用主义,即凡被实践证明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真理,此为极端自私的实用主义思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要内容,倡行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实践,是区别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者马克思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际运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他“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际运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他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还进一步指明了实践的发展观:“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讲演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时再次以社会实践强观点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同年5月2日,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和动机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对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再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初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再次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精辟的阐述,而且还对进行了长期的切身实践。“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标志。它标志着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产共和国为目标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制度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是孕育着这一革命思想转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政治革命的发展方向。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国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是在宣传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旧民主主义思想,受人权平等、进化论的影响,与政治斗争的实践联系不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群众广泛参与,显示出了在以往中国革命斗争中所不曾有过的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显示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姿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无产阶级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即树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一政治革命目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它宣布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即将灭亡。它宣布了中国人民即将获得主权独立和民主自由。它预示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必将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制度而非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28年的革命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以往一切反动势力施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都被彻底粉碎了,中国人民又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资格,得以运用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参与现代社会和国际事务。共和国使中国人民能够广泛地追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本条件。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却仍然停留在自然半自然的落后状况中,其生产条件还只相当于近代社会的水平。这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现代社会中提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即已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建设的第一目标是实现工业化,这是因为旧中国的工业几乎是空白。

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时提出的“四化”还没有把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纳入其中。1958年中共中央通过的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不过,此时仍未提出现代化的明确标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就社会整体结构而言,四个现代化都是社会的硬件部份。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并不只是对硬件部分的要求,并不只是对物质生活部分的要求,还要“软件’’部分的现代化,即社会精神的现代文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发扬民主,并使民主生活制度化、法制化。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失误,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四、学习科学,追求真理,反对迷信,修正谬误

科学真理是卓越智慧的海洋,闪耀着伟大思想的光辉,是指引人们的社会实践通向科学殿堂的神灯。相对于社会实践的科学真理是文化中的精华,是文化中的精粹,是文化中的精魂。而科学的理论或真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指导实践。科学理论的量的积累与社会实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科学理论量的积累愈充分,愈是能够为积极有效地指导实践提供可能;反之,愈是增加实践的盲目性。掌握足够的科学理论,掌握充分的科学真理这一实践的指南,就能实现高瞻远瞩的效果。党的领导干部善于从理论的层面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是政治成熟的标志,才能成为政治家。所以,实现党的干部革命化的首要环节,必须以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否则不能完成党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干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来武装。党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武装和指导,就会精神匮乏,营养枯竭,就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进方向,就会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思想的表达,是战斗的武器。殊不知,没有理论,就是没有战斗的武器。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锋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若不学理论就是甘当俘虏,就是自愿放弃意识形态阵地。结果必然是停滞于马克思主义的现有水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真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不懂得如何创新理论,不懂得如何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由此,共产党的一切干部和党员必须信奉科学,追求真理,要把科学真理当作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要善于科学调研,科学分析,科学判断,科学决策。要善于发现真理,更要坚持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学习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内在,必然要求反对迷信,纠正错误,修正谬误,反对伪科学,反对谬理邪说,反对愚昧迷信,反对一切封建的资产阶级腐的朽堕落的价值观念。这正是科学真理战斗的任务,正是科学真理的革命对象。党的一切干部和党员的学习因为“依靠的是科学,依靠的是真理。这种战斗就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谎言的战斗。”领导干部的工作,若不坚持科学真理,就必然陷入谬误。二者必居其一,舍此无它。所以,党的一切领导工作都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谬误的战斗。

共产党人 篇3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宣言,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今天重新温习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仍可清晰地体味到其中无尽的精神力量,仍可清晰地感受其对共产党人的使命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竭的动力。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之一。恩格斯在1883年谈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时说:“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要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全球化思想。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产阶级的发展过程时,《共产党宣言》讲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落后就要挨打”是我们惨痛的教训,而固步自封是落后的重要原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动摇,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更新与完善的方式、发展与壮大的方式。改革开放不光不能动摇,步子也不能放缓。我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与改革开放释放的活力紧密联系。

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共产党宣言》在第一章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之后,在结尾中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样,《共产党宣言》科学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坚信这种趋势,增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于普通的党员干部来说,通过加强学习,对国内外形势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国家和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自信。

四、加强理论创新,推动执政党建设

《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的性质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坚持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成员和最坚决的部分所组成;由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接中国地气的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深刻把握这些成果是普通党员干部必尽的义务。

五、强化宗旨意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除表现为社会基本结构和构成因素的发展,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且这两种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共产党宣言》在第二章结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六、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谈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发展特点时就讲到:“这种斗争由分散的个体的斗争发展到联合的组织起来的集体的斗争,在第四章最后一段阐发了共产党人公开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之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是积极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和发展优良环境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运筹增进战略稳定的对外关系,促进形成多极均衡的力量结构,推动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秩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总之,《共产党宣言》释放出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仍然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对这些意义和价值的把握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工作,联系实际,反复体味,并将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

共产党人 篇4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是保证共产党员思想纯洁的信仰向度

理想理念是革命行动的向导和精神支柱,长征精神突出表现在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支撑着革命取得最终辉煌,也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集中体现。长征中面对的不仅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敌人的残酷的追杀,在冰天雪地之中,在枪林弹雨之间,我们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正是怀着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期望,对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最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崇高价值的追求,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支撑着他们顽强拼搏。长征,我们胜利了。对于长征的胜利,与其说是红军的胜利,不如说是信仰的胜利。因为信仰的高度,长征赢得了包括我们的对手在内的人们的敬畏。张学良回忆这段历史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对我的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成这个样子,带得什么情况下都跟你走?还不是早就把兵都带没了!”(1)张学良也承认红军中信仰的力量。正是由于坚定地理想信念的支撑,鼓舞数以计万的革命共产党人勇敢地站在民族的前列,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使中国共产党取得长征的胜利,成就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正是凭着这种崇高的理想信

念,赋予共产党人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90多年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闯出改变民族命运的新路,创造一个又一个惊世的辉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将使中国共产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同时肩负着更艰巨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然而党内却面临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考验。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模糊,不敢同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想作斗争;有的甚至不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迷恋烧香拜佛。为官不为;等等。党员内部出现各种精神懈怠,随波逐流的现象。这都折射出了部分党员价值追求的不彻底性和精神信仰的缺失性。藉此,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的政治之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新的革命,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党员有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藉此,我们共产党员要在这个新的革命和征程中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中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新形势下面对部分党员精神缺钙的现象,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仍是人类最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仍是最先进的信念。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作为保证共产党员思想纯洁的信仰向度,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党员的价值选择。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作为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精神向度,确保党员思想的纯洁性。

二、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支撑共产党员作风优良的精神灵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是长征精神得以形成与延续的思想支柱,是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思想灵魂。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及其困难的条件下摆脱险境、扭转乾坤的一个关键抉择。遵义会议之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行军途中始终坚持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红军战争的屡屡失败。1935年的遵义会议,这是党转危为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之风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对党的革命路线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引导中国的革命,也正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根本原则,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使党从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赢得的不仅是长征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华民族革命思想的胜利。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遵义会议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领导长征的胜利。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各类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稳抓务实。各级党组织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但同时也值得警惕的是现实中也有部分党员脱离实际的现状,部分党员为政绩提升,不了解当地实情就大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工程;有的党员即便到基层去,也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听不到真话,摸不到实情,致使政策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藉此,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教育:“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4)同时要求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两学一做”的教育部署,从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提升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汲取革命历史的精神给养,以问题为导向,做一名懂得实事求是,学会实事求是,敢于实事求是的优秀党员的楷模。新时期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是当前国家和人民赋予共产党人艰巨的任务,我们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和传承长征精神中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既要把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当作优良作风弘扬,又要当作一种职业操守、政治品格恪守。落实一个“实”字,是作为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行为外显,激励我们争做一个为人民谋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共产党人。

三、坚守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是整合共产党员价值理念的风向标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是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曾说:人民群众是反抗外来侵略和取得民族解放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坚实的保障。长征途中中国红军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群众的一片响应。也正是这样,1935年2月18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迅速控制了太平渡渡口。工兵连在太平渡沿河搜寻后,只找到两只摆渡用的小船。当地群众得知红军架设浮桥缺少架桥材料后,有的领红军到河汉里找船,有的把藏起来的船撑回渡口供红军使用,还有的送来门板、木板和杉条。工兵连和部分船民、船工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作业,终于在太平渡渡口和老鸽沱、九溪口、二郎滩架好了浮桥,中央红军按照军委的指示全部顺利渡过赤水河。(5)1935年5月2月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攻占了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由于大渡河水深流急,既不能架桥,又不能泅渡,只有用船强渡。50多名船工冒着生命危险,架舟疾进,在枪林弹雨和急流恶浪之中,仅用3天时间就胜利地将红一军团弟一师和干部团载渡过江。(6)正因为长征精神所焕发的这种患难与共的鱼水之情,血浓于水的生死相依,才铸就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辉煌。

秉承人民至上的信念,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是作为共产党人精神坐标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党在长征的征途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争取群众的力量是我们长征取得成功地一个重要原因。新阶段随着世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党内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员搞特殊化,拉开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也在党员干部中埋下了毒瘤祸根,败坏了党风政风,污染了政治生态,涣散了我们这个曾经团结一心的人民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增强群众意识,践行群众路线,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8)藉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的坚实的力量,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法宝。共产党员要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导向,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理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长征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财富,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共产党员要把这种坚守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沿袭下去,要求党员干部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作为整合共产党员价值理念的风向标,作为贯穿于共产党精神坐标的一根红线,使党员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公仆的角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

长征精神铸就了中国革命之魂,形成了共产党先进之魂。作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把长征精神所焕发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融入每一位党员精神坐标,作为党员政治传统底蕴的积蓄和精神追求的皈依。以此更好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模范的行动,带领广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

注释

1侯文强.张学良和中国共产党[J].党史博采(纪实),2005(04).

2牛冬杰.“两学一做”重在坚定理想信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27(001).

3鲍为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不竭的精神之“钙”[J].党史博采(理论),2014.08.

4陈金龙.“三严三实”:党的作风建设新标杆[N].南方日报,2014(F02).

5杨青.不朽的乐章——长征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援[J].党史天地,1996(10).

6同上.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我心中的共产党人 篇5

“共产党员”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战争年代有邱少云、董存瑞;和平年代有焦裕禄、郑培民。

他们的事迹塑造了共产党员的高大光辉的形象,但我却注视着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他在平凡的教师岗位默默奉献了33年。这学期他光荣的离岗退养了。他就像草原上的一棵小草,用青春为大地增添绿色;就像路上的一粒石子,用生命给人们铺设平坦的道路。

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讲述一位让我感动的共产党员——田登雨。他是甘肃省华亭县马峡镇的一名普通的教师。

我是2005年9月上一年级的。当时他任一年级班主任。记得报道的那天他热情的为我报上了名。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位服务学生、关心学生、和蔼可亲、严格要求自己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他每天6点钟准时到校,为同学们檫桌子、生火、扫地„„。等我们陆续来到学校时,干净、温暖的教室已在等待着我们。闲余时他还打扫学校的厕所、院子、浇花、铺路„„。总之,为了服务学生和学校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他的眼睛就会发现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践行共产党人的生命线 篇6

中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经过艰辛的历程带领中国人民从分裂走向独立,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现在中国共产党经过94年的峥嵘岁月,正以震撼世界的魄力和气度率领亿万中国人民阔步迈向21世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这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这是新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移的坚持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恒宗旨的结果,“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的要求,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前仆后继的革命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最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否“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发展方向,能否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群众路线在决定国家命运、性质、发展方面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一、生命线产生的历史背景

“群众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历史的创造问题上历来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者托.卡莱尔曾宣称: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功立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德国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等等。近年来,一些资产阶级又鼓吹所谓“精英政治论”,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决定历史命运的是“天意”、“上帝”、“宇宙精神”,相应地,少数英雄人物便成为神秘力量的代理人,这些无疑是从根本上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创造性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革命斗争新局面。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由此可见,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是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取得胜利的根基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中国以往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反复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向全党郑重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也明确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并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

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确立和始终不渝地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群众路线,才得以弱小的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而立于不败之地,从失败走向胜利;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最艰苦的斗争中仍然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革命形势;才使得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创造奇迹;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这“星星之火”的火种可以燎原中国大地;才使得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空前紧密地团结起来,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胜利,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成功地创造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发展的典范,为中国人民所自豪和骄傲,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革命成功的典型范例,铁证了坚持群众路线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胜利的法宝。

三、有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和迈向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消灭了阶级,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充分体现,坚持群众路线,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成为党的执政方针和建国目标。

毛泽东曾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并带头掀起大生产运动,即使在革命工作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想的仍旧是为人民群众减轻负担的神圣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崇高的思想,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跨越创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着眼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今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 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家富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正是站在当代新科技和新思想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仍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正是由于有了正确的党的群众路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继承下来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在创新实践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容,从而我们党能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共产党人 篇7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二手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典型个案访谈法、PRA法等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次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广区域为调查点, 展开实地调研。本次调查“你所难忘的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形象”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有效率88.8%。问卷回收之后, 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编码, 然后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分析所采用的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 性别状况。

被调查对象中, 男性所占比例59.7%, 女性所占比例为40.3%。

2. 年龄分布状况。

被调查对象中, 年龄在2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17.5%, 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所占比例为48.7%, 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所占比例为22.5%, 年龄在6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1.3%。

3. 学历状况。

被调查对象中, 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占13.2%, 学历是初中的占23.9%, 中专/职高/技校/高中的占17.5%, 学历是大专的占9.6%, 本科的占29.6%, 硕士及以上的占6.2%, 总体看来学历涵盖面广。

4. 职业或身份。

被调查对象中, 职业或身份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占14.4%, 是国有、集体企业管理人员/职工的所占比例为3.4%, 是教师、科研人员的占7.6%, 军人、武警、警察的占9.6%, 是私企或外企管理人员/职员的占4.8%, 是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的占7.0%, 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占19.4%, 是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学生的占10.7%, 是离退休人员的占7.3%, 是自由职业的占4.5%, 是无业/下岗的占3.1%, 是农民的占5.1%, 是村镇干部的占1.7%, 职业或身份是其他的占1.4%。总体而言, 被调查对象职业涉及面广。

5. 政治面貌。

被调查对象中, 中共党员所占比例为28.5%, 民主党派人士占13.2%, 无党派人士占44.5%, 其他占13.8%。

6. 月收入情况。

被调查对象个人每月总收入情况如下: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所占比例为40.0%, 月收入在1001 2000元之间的占29.3%, 在2001~3000元之间的占15.5%, 在3001~5000元之间的占7.0%, 在5001~7000元之间的占4.5%, 在7001~9000元之间的占2.0%, 在9001元以上的占1.7%。总体而言, 被调查对象中, 各收入水平均有, 但以收入水平不高者多, 这也与我国当前民众收入水平的实际情况吻合。

7. 日常居住地情况。

被调查对象日常居住地在农村的所占比例为27.0%, 在乡镇的所占比例为32.4%, 在县级城市的所占比例为27.3%, 在地级城市的所占比例10.4%, 在省会城市的所占比例为2.3%, 在直辖市的所占比例为0.6%。总体而言, 居住地分布较广。

二、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形象调查分析

(一) 民众对于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形象的整体评价

1.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调查发现,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整体上讲很坚定的占33.5%, 认为坚定的占31.8%, 认为一般的占29.0%, 认为理想信念淡薄的占5.6%。可见, 民众对于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评价较高, 认为很坚定和坚定的占了大多数。

2.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思想高尚。调查发现,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为他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的占54.1%;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愿意帮助别人”的占25.1%;认为“如果别人帮助了自己, 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占11.8%;认为“只管自己的事, 不顾别人的事”的占5.6%;认为“为达到个人目的, 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的占1.7%;认为其他的占1.7%。可见, 民众对于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思想的评价较高。

3.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比较注意个人形象。在问及“你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是否注意自己的形象”时, 选择非常注意的民众所占比例为35.5%;选择比较注意的占33.0%;选择有时注意的占14.4%;选择不太注意的占14.6%;选择不清楚的占2.5%。总体而言,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是比较注意个人形象的。

4.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能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调查中, 在问及“你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中表现”时, 选择“积极主动, 用争创一流的精神开创性的工作”的民众所占比例为62.8%;选择“干好分内的事就行, 分外事不想管”的占27.6%;选择“领导让干啥就干啥, 能干啥样干啥样, 过得去就行”的占3.7%;选择“主要看上级的要求和重视程度”的占4.5%;选择“想干好, 但个人实际问题太多, 很难静下心来”的占1.1%;选择其他的占0.3%。可见,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能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5.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履行职责情况较好。调查发现,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履行职责情况很好的占40.6%;认为较好的2011年第6期中旬刊 (总第447期) 时代Time占38.9%;认为一般的占16.6%;认为不好的占1.4%;认为不清楚的占2.5%。总体而言,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履行职责情况很好或较好的占绝大多数。

6.多数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调查发现,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没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占14.1%;认为一部分做到的占57.5%;认为全部做到的占26.8%;认为是其他情况的占1.7%。总体而言, 民众认为多数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7.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一般。调查发现,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好的占49.0%;而认为发挥作用一般的超过一半, 占51.0%。可见,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一般。

8.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整体形象尚可。调查中, 在问及“你认为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评价”时, 选择很好的占43.4%;选择一般的占46.2%, 选择不好的占7.6%;选择说不清楚的占2.8%。整体而言, 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整体形象尚可。

(二)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你所难忘的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形象”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 将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形象的基本情况归纳如下:

总体来说, 当前民众认为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高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能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履行职责情况较好;多数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一般;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整体形象尚可。

三、总结与反思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 但不是“塑造”从物, 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员不一定就是非常正面的共产党员形象, 也可能是普通的, 有的也可能是有错误、有问题甚至还是反面的形象, 所以报告文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一个共产党人在社会中是何等形象出现。

(一) 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的真实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体裁, 因为它是文学性的“报告”, 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不仅仅是一个说假话的问题, 因为不真实既包括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失真现象以及虚构、捏造的不实之词, 还包括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以及任意拔高的“艺术想象”。真实, 是报告文学的威力;真实, 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真实性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第一原则, 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具有文学性因而可以放松真实性原则的看法无疑是不准确的。

ance (Cumulativ (二) 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时代感

“报告”应该传达时代的脉搏, 报告文学的内容应该有鲜明的时代感。什么是时代感?时代感就是时代精神的颂扬, 时代趋向的展示, 时事的报道和研究以及时弊的揭露和鞭笞。“报告”的含义, 就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以热情的艺术笔墨, 向党、向人民群众作忠实的汇报。新闻在于“新”。报告文学的时代感同样来自“新”。一是材料新, 及时报道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 二是观点新, 及时宣传新人物的新思想, 新时代的新精神。

(三) 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典型性

报告文学的典型性首先来自作者的敏锐发现。善于发现典型是报告文学作者的一种特长。尽管生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 社会上的事件千差万异, 一眼望去似乎迷茫一片。但是报告文学作者必须而且只能深入下去捕捉典型。报告文学的典型性还来自作者的开掘和提炼。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要求必须用事实说话, 因此, 依靠艺术想象塑造典型是不适用的。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在大量的事实中开掘、筛选、提炼、包括。事实证明, 报告文学中的典型形象并不一定比小说中的逊色。因此,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藏着不计其数的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通过报告文学把鲜活的、积极的共产党人物形象反映给社会上的各类群体, 可以鼓舞人们学习他们身上的好的品质好的作风, 从而更好的有力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报告文学中的共产党人形象调查, 分析了民众对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形象的看法, 从报告文学中共产党人的真实性、时代感、典型性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报告文学,共产党人形象,民众

参考文献

[1]丁临一, 当代共产党人的光辉群像——评长篇报告文学《执政能力》, 光明日报, 2008年8月15日。

[2]栗淑兰, 一颗共产党人的心, 党史博采, 1994年第11期。

共产党人 篇8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这标志着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 开始了全面执掌全国政权的开始。但建国之初, 百废待兴, 新生政权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执好政、掌好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向一切腐败现象和行为宣战, 让新生政权真正是人民的政权,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倦探索。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权力思想

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权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 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1.1 对权力实质的正确认识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权力的主体是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反映这个政权性质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此无论建国前, 尤其还是建国以后,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 我们建立的政权必然要反映人民的地位, 人民是权力的主体。人民性是权力的根本性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民群众在权力主客体关系中居于双重地位, 即既是权力的客体, 又是权力的主体。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只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 党和政府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

1.2 对权力要求的准确把握

既然权力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 那么这个政权就必须准确把握好权力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我们党的权力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共产党人权力的最高价值标准。

二是我们党的权力要始终对人民负责。权力与责任是辩证统一关系, 有权就有责, 担责也需要有一定权力资源。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责任, 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 每个行动, 每项政策, 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 如果有了错误, 就一定要改正。在这里, 毛泽东同志充分强调了党的权力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党的权力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准确处理好对人民负责这一关键点, 同时也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党的负责的辩证统一。

1.3 必须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建国以后,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如果不注意警惕就极易产生消极腐败现象。对此,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人早有清醒的认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这一命题, 要求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8年12月, 刘少奇在对中央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也充分强调了要高度警惕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可能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 他强调指出:“得了天下, 要能守住, 不容易。……胜利后, 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纪律性, 就会好一些。”[1]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说到底, 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保证权力的健康运行, 以防止权力的异化。

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权力思想的实践运用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权力思想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的具体实践上。

2.1 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以纯洁党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开国之初就开展整党整风运动, 正如毛泽东给胡乔木的信中所说:全党整风运动即将开始, 这件事情已成为当前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不解决, 各项工作便不能向前推进了。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 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 运用和发展了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 收到了显著成效。1950年10月10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的社论》。这一篇社论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某些党员干部, 在我国人民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之后, 或多或少地滋生着一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可见, 整风运动是为了防止一些干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这也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必要措施。也就是要着重强化对干部手中权力的制约监督, 使得他们正确的掌权用权, 当好人民的公仆。这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了半年, 到1950年底基本结束。通过整风, 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 改进了作风, 纠正了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污浪费和腐化行为,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2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以严肃惩治震慑犯罪

建国之初的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 着重在党和国家的机关内开展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三反”以严重贪污为打击重点。从性质上来说, 这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严重斗争, 同时也是改造国家机关工作作风、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通过“三反”运动, 查出了大量贪污分子, 追回了不少贪污钱物, 挽回了我们国家的经济损失。严肃惩处了贪污腐化分子, 教育了广大党员和干部。通过丰富的廉政措施纯洁了党和政府机关。使我们党经受住了地位变化的严峻考验。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 从党政军内部揭露出来的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中, 发现大多数是和社会上资产阶级不发分子相互之间勾结而形成的。据统计, 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武汉、西安、重庆等地“五毒”行为猖獗, 这里的“五毒”就是指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1952年1月26日, 中共中央适时地发出了《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开展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 向着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五反”斗争。“五反”运动同样查出了一系列贪污分子, 追回了不少贪污钱物, 挽回了国家的经济损失, 也严肃惩处了大批贪污腐化分子, 教育了广大的党员和干部。

2.3 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人民民主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的主要标志和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党的监督纪律检查机构与相关的制度。1949年11月, 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成立了以朱德同志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到1950年年底, 全国大部分县以上党委都建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 各级纪委均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1952年10月, 全国专职纪检干部达到2800人, 到1954年底发展到了7200多人。加强行政监督的主要标志和措施是各级监察机关的设立。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县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内, 设立人民监察机关, 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 并纠察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加强人民民主监督的主要标志和措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具体实施。在1954年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有效的监督形式, 使得人民依照法律应能充分发挥管理国家的权力和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这有利于政府清除贪污腐化行为, 廉洁奉公开展工作。新中国在加强人民监督方面, 还有一项重要经验就是普遍建立和实行人民监察制度。1952年8月, 政务院发出《关于加强人民监督通讯员和人民检举接待室的指示》。1953年7月, 政务院又公布《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监察机关设立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各级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的建立, 沟通了人民群众与监察机关之间的直接联系, 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4 制定惩治贪污腐败的各项法规制度

1952年3月, 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款赃物的规定》。1952年4月,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下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 这个条例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反贪条例, 不但对当时的“三反”运动中惩治贪污犯罪提供了全国统一的量刑标准, 而且给以后惩治贪污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和认为, 这个条例的立法模式影响深远, 对以后的众多法律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此外, 针对形式主义、浪费行为中央还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制度, 如1951年12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纠正某些党政机关发动群众写致敬信、发祝贺电、送旗送礼等浪费现象的指示》。1952年3月, 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 对集体生活的超支和铺张浪费专门作政策规定。另外, 中央还作出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直接参与生产经营, 防止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建立工作检查汇报制度;整顿公安司法机关等等。上述法规和各项制度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权力范围, 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了权力。

3 简要评价

从总体上来说,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权力这一问题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探索, 并积极指导实践,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地保证了党和干部的权力为人民所赋、为人民所用、受人民监督, 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新生的政权, 为建国初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党的历史经验所决定, 采取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是可以理解有时候甚至也是必要的。但随着新中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发展, 这种群众运动方式也是显露了其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最终还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 以法制权。

摘要:权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人对权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并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权力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刘少奇选集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413.

共产党人 篇9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观

本文所论及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体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至建党最初几年的这一共产党人群体。这一时期,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问题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与主张,不仅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他们的文化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以唯物史观观察文化问题。他们利用唯物史观科学界定文化概念,进一步解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指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动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1]389因而,“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1]433。瞿秋白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强调生产力、经济基础对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哲学、道德、风俗、艺术、科学……一切社会心理,都是经济发展之结果”[2]583。杨明斋在《评中西文化观》中明确提出“文化为社会生活,可也是由社会生活而产生;他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东西。……离开社会生活的实事讲文化,犹之乎离开人的生理高谈心境那样幼稚荒唐”[3]1。

其二,科学客观地分析中西文化问题。早期共产党人既不全盘否定东方文化,也不全盘照搬西方文化,而是以科学的态度提出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方法———中西融合。他们认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既要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等优秀思想,又要吸收西方文化中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以建立一种“社会主义艺术文明”。这种文明是既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去除了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的“圆满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文明中,因为“科学愈发明,则体力劳苦的工作愈可减少,全社会的福利愈可增进,物质文明愈发达,经济生活愈集中,则精神文明愈舒畅,文化生活愈自由,为‘求生’的时间愈少,则为‘求乐’的时间也越多了,那时才有真正的道德可言,不但各民族的文化自由发展,而且各个人的个性亦可自由发展呢”[4]20。这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三,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基于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无力感,依据社会形势及早期活动的社会实践,早期共产党人积极主张文学的阶级性与革命性。他们认为文学作家必须培养自己的革命感情,积极参与革命的社会实践,以革命的精神创作革命的作品。恽代英指出,“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5]533。受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一些具有鲜明革命倾向并积极提倡革命文学的社团在中国陆续出现,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建立的创造社,蒋光慈、钱杏邨创办的太阳社。在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下,一些进步的作家中要求文学要表现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二、早期共产党人与三大文化思潮

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对于中国的文化出路,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是继续以西方文化为标杆和参照,还是转而“以俄为师”?是高扬中华传统文化崛起,还是加强中西融合,互通有无?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潮。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放弃“西化”主张,形成马克思主义一派,并走向了“以俄为师”的道路。而胡适等人继续坚持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西化”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形成自由主义一派。梁启超、张君劢、梁漱溟等人面对战后整个欧洲社会的一蹶不振,重新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宣扬东方文化救世论,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一派。三大文化思潮成鼎足之势,为宣扬各自的文化主张,著书立说、激辩论战,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思潮的演进,也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图景。早期共产党人在与另两派的文化论争中,宣扬自身文化观点的同时也在不断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新出路,其中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科玄论战”两例最具代表。

1919 年7 月,针对国内一时泛滥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胡适与李大钊分别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胡适认为应该“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6]249,李大钊却认为“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1]305,同时,他强调对现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1]310。这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影响广大、意义深远,虽时间短暂,但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较大的关注,早期共产党人作为论争的中心也为解答思想界困惑、探寻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之路作出了些许贡献。

其一,为当时流派众多、阵线混淆的知识界厘清思想脉络。民初的中国,思想流派繁杂混乱,在宣传社会主义的阵营中就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抵抗主义等等。胡适提出问题与主义的论题,主要也是针对这种“主义”盛行,人们只“空谈”,不务实的乱象,李大钊也承认社会确有这种混乱的局面,但他又强调正是“因为有假冒牌号的人,我们愈发应该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就种种问题研究实用的方法,好去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免得阿猫、阿狗、鹦鹉、留声机来混我们骗大家”[1]307。

其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论争之时,国内系统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几乎没有,而这场论争反而起到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论争之后李大钊发表了多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促使北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推介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系统阶段。同时,论争也使陈独秀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他在后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点给当时的许多青年以切实的思想指导,加深了时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其三,明确了问题与主义可以兼顾并存。李大钊自省,“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306,这实际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的关系。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提出中国需要研究的71 项144 个具体问题,同时强调“,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因此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7]131。可见,主义与问题兼顾,主义与国情结合已为早期共产党人所重视。

相较于“问题与主义之争”,1923 年发生的“科玄论战”则在一个更开阔的空间与领域引发知识界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与思考。“科玄论战”表面上是欧战后西方世界“科学破产”悲观情绪在国内的影射,但实际上它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继续,是近代以来国人探索中国文化出路与社会变革方向的不同观念的又一次冲突。梁启超、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关注文化的继承性与民族性,这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了文化的间断性与创造性,否定西方文化中民主、科学等合理内核,却是失误的。胡适、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坚持科学万能的立场,执着地把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希望投向发达于西方的科学,这势必将人们引入全盘西化的逻辑,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看不到世界文化对话的趋势,终将走入文化发展的死胡同。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则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寻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互补,如瞿秋白提出,“历史是人做的;当然,人的意向不能不是历史发展的一因素。可是,人所做成的历史偏偏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正因为其中亦有个‘必然’在。既有这一‘必然’,便有这‘必然’的果———人的某种意向。此种意向再回过去做社会发展因素”[4]119。这反映了他们试图从经济变动和历史进化的角度解释文化救国(或者说科学救国)必须与革命救亡相结合的道理,这实际上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国社会走革命之路的合理性,这也正是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比其他两派更高明的地方。

三、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对近代文化转型的影响

早期共产党人作为五四新文化时期各种文化思潮论争激辩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当时文化思潮论争的内容、性质与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引进了一种新观念与方法。近代文化转型问题,究其核心就是如何处理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早期共产党人在纷繁交错的外来文化思潮中,以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他们既能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封建制度因素,又尖锐指出西方文化背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因而,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识与评价问题、分析与汲取问题,都能作出与其他派别不同的回答,那就是变革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诚然,受时代与认知的局限,早期共产党人的唯物史观还尚显片面与简单,但它能够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寻求古今中西文化的互补与均衡,澄清了文化复古与崇洋思潮带来的文化混乱,确也为时人提供了一张新的救国良方。

其二,指明了新的文化发展方向。早期共产党人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他们超越了追求复古而忽视世界文化对话的东方文化派与盲目西化而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西化派,更加关注文化的创造与更新,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出路。这种新文化既能摆脱“东方文化之恶性”,又能避免西方文化简单移植带来的“水土不服”,更越过了已经“百病丛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呈现一种积极健康的风貌。正如瞿秋白所说,“社会主义的文明是热烈的斗争和光明的劳动所能得到的……那不但是自由的世界,而且还是正义的世界;不但是正义的世界,而且还是真美的世界”[4]109。

其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欧战后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对话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早期共产党人准确把握这一时代脉搏,将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与谋求近代社会变革相结合,使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社会革命道路的选择紧密连接起来。唯物史观强调文化变动终归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使固有文化已与之不相适应,彼时的传统文化已成封建腐朽反动统治的代表,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使得中国照搬西方文化发展模式在事实上行不通。因而,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只能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民族民主革命与文化革命并行,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力的斗争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近代转型,完成民族文化的新创造。这标志早期共产党人已经建立了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革命文化观,也为近代文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摘要: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由保守、封闭、压抑的传统文化形态向民主、开放、自由的现代文化形态转型的模式。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问题,驳斥错误思潮的同时,指明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新思路——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斗争中实现民族文化近代转型,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容、性质与走向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早期共产党人,文化观,近代文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书店,1991.

[4]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胡适文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共产党人 篇10

关键词: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

1 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所谓艰苦奋斗, 就其本质意义上讲, 是一种迎难而上, 坚忍不拔, 克勤克俭, 顽强拼搏, 不怕牺牲,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但艰苦奋斗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艰苦奋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今天, 艰苦奋斗精神被赋予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1)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

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则是其核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提高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也是艰苦奋斗精神内在的本质要求。时代在前进, 艰苦奋斗精神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了创业应该不怕吃苦, 不怕流汗, 但不能只把吃大苦流大汗作为衡量是否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标准。吃苦流汗不是目的, 创辉煌的业绩才是目的。不解放思想, 所谓的实事求是就是僵化、保守, 对我们的事业也是有害的;不实事求是, 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蛮干、乱干, 对我们的事业也是极其有害的。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艰苦奋斗精神。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 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 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势头,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出最佳的业绩。

(2) 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原则。

艰苦奋斗精神以厉行节俭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朴素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的传统美德, 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 其实质在于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 珍惜劳动成果, 量入为出, 把消费水平控制在经济实力所许可的合理范围内。摈弃的是“吃喝讲排场, 消费比高档”等炫富斗阔的奢侈浪费。当然,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艰苦朴素是一种作风,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吃饭讲营养, 穿衣讲样式, 住房讲宽敞”, 但这并不能说不是艰苦奋斗了, 也不能说是奢侈浪费的表现。因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完全一致的。

(3) 知难而进、坚忍不拔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要求。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意味着在艰苦的环境中, 勇于挑战困难和风险, 不怕失败, 百折不挠, 具有最终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和毅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艰难困苦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无论是道路探索还是改革创新, 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古人云:“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艰难是人生的导师, 是成功的阶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 必须正确对待困难, 知难而进, 坚忍不拔,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 今天我们要以坚强的、乐观的态度挑战新时期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坚忍不拔,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大无畏气概, 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

(4) 乐于进取、开拓创新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关键。

艰苦奋斗精神的要点是“奋斗”。乐于进取, 开拓创新, 就是要居安思危, 踏实肯干, 努力拼搏, 大胆创新, 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达到新的境界。要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故步自封、好逸恶劳等作风和思想。古人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缺乏进取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 没有进取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艰苦奋斗精神如果缺少了创新, 就难以有所超越, 也难以有所作为。“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 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 发扬敢讲实话、勇办实事、力求实效的优良作风, 改进四平八稳的工作态度, 反对不务实际、沽名钓誉的恶劣作风。

(5) 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基础。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在功名利禄前, 要保持沉心静气, 甘于恬静寡欲。作为共产党人, 必须正确对待名利, 正确对待得失, 不汲汲于浮华, 不戚戚于名利, 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勤奋敬业上;正确对待自己, 善于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 自信而不自负, 淡然而不浮躁, 谦虚而不自傲;正确对待组织, 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组织需要的关系, 讲党性顾大局;正确对待名利, 不为名所累, 不为利所缚, 不为欲所惑, 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训练, 提高品德修养。

2 艰苦奋斗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 积淀了诸多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精神即在其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 就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 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地形成了鼓舞人心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毛泽东把艰苦奋斗精神上升到党的建设的高度, 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党以艰苦奋斗而兴, 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样, 一个没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领导干部, 是难以有什么作为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保持艰苦风斗的作风。2002年12月, 胡锦涛在西柏坡曾经说过:“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毋庸置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某些人逐渐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慢慢滋生了奢侈安逸之风。经不起诱惑, 大搞权钱交易, 权色交易, 以权谋私, 贪污受贿, 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 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证明, 某些官员的落马, 与他们自身不能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是直接相关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能否做到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是坚持不坚持党的政治本色的重大问题。

3 共产党人自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胡锦涛说:“对于共产党员来说, 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作为党的一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做到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顾全大局, 舍弃小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 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领, 就不会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迷失方向, 就能够做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从而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 成长为真正的共产党员。

(2)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俗话说:“德从俭出, 恶从奢始。”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以俭养德, 以俭戒奢, 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 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崇俭戒奢的防线, 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加强自身修养, 要自觉反省自己的言行, 经常自我提醒, 不断激励自己, 尤其应坚持做到在无人监督, 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也要恪守信念, 砥砺名节严格自律。要自觉地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在各种场合下长年累月地磨炼自己, 就能练就坚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养成浩然正气。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操守, 在艰苦创业, 奋发进取中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要紧的是共产党员率先垂范, 起模范带头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关键是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在艰苦奋斗方面, 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他们的伟大实践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典范, 影响了几代人。新时期能否让艰苦奋斗精神蔚然成风,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领导, 共产党员要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真正有权威、有号召力、令行禁止, 就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发挥艰苦奋斗的表率作用,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只有这样, 才能把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树立起来, 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4)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牢靠的是通过改革建立促使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起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相适应的竞争机制, 促使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不断进取,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刚性的监督制约机制, 从体制上堵住淫逸奢侈之风, 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对奢侈浪费的坏典型要曝光批驳, 对艰苦奋斗的好典型要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

那些忠诚于党章的共产党人 篇11

1925年8月,徐向前和几位老乡离别了黄埔军校,去河南国民二军工作。一踏进国民二军军营,徐向前就感觉异常。表面上这支国民二军打着青天白日旗帜,号称革命军,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北洋军阀部队的习气、作风根本未变。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当时全国形势很乱,让人理不出个头绪来。北方是军阀之间时而混战时而联合的场面,南方是国共两党又联合又斗争的场面,报纸上的消息一天一个样,甚至相互矛盾。有人劝我在北方的军阀部队里干,我婉言谢绝了。经天津到上海后,听说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攻占了武汉,使我更加坚定了去找革命队伍的决心。”

1926年11月底,徐向前来到武汉,找到了正在筹建中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武汉军校当时有“第二黄埔”之称,一大批共产党员、优秀青年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经过在国民二军近一年的风风雨雨,徐向前从苦闷、忧虑忡忡的生活中,回到革命的大家庭。

究竟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好?是徐向前这时日思夜想的中心问题。以前在黄埔时他读过一些共产主义的书报,有点印象,但理解不深,也没认真思考过。从读书、交谈和争论中,徐向前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谁能救中国,谁是真正的革命党?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这要他作出回答,作出决定。他不愿做“跨党分子”,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目睹军阀混战、百姓受难、国民党腐败,他认识到国民党不如共产党,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

1927年3月,正当国民党右派反共活动猖獗,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严重形势,徐向前经共产党员樊炳星、杨德魁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他加入共产党时,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国共两党可能分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工人纠察队被缴械,大批共产党员被逮捕、被屠杀。

前途如何?战事如何?徐向前日思夜虑。不管发生什么事,他决心跟共产党走,革命到底,就像党章上写的:“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5月底的一天,徐向前接到共产党组织的一个通知:速去开会。他怀着新奇的心情,走进蛇山西粮道街一个会场,只见周恩来正端坐在主席台上。两年前在黄埔岛和东征路上,徐向前多次见到这位军校政治部主任。他潇洒的风度和雄辩的口才,给徐向前留下难忘的印象。可是,今天的周恩来,态度十分严肃。他作了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他讲了上海发生的“四·一二”事件,讲了湖南长沙发生的“马日”事件,还讲到武汉当前的形势,夏斗寅叛军的情况。他要求同志们要认清大局,坚定信念。

这一天,是徐向前加入共产党后,参加的第一次党的会议。在《历史的回顾》中,徐向前写着:“这是我入党后第一次聆听重要政治报告。我为自己能够成为共产主义队伍中的一名战士,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70次要求入党

贺龙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仅读了5年私塾便辍学务农,以打柴、割草、放牛为生,农闲时节与父亲外出缝衣赚钱养家糊口。苦难的童年,使其以愤世嫉俗、仗义疏财、敢于同恶势力相抗争而闻名乡里。

1914年,年仅18岁的贺龙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开始从事反袁护国的革命活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遭失败,使贺龙逐渐认识到,穷人要翻身解放,必须抓枪杆子。于是,他酝酿了向反动当局夺枪的计划,并三次成功地夺得武器。

毛泽东从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壮举中,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以及夺取革命胜利应采取的正确道路。在“三湾改编”中,他以此为例鼓励起义军:“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

在旧军队里,贺龙从营长当到军长,但他从孙中山的国民党中没有看到中国的希望。他曾对好友刘达五说:“孙中山是个伟人,我一直是对他敬佩的。可是,经过两三年在四川打仗,我有点想法啰,依我看,孙中山很多次出兵作战,都是正义的。照理说,正义应该得胜嘛,毛病就出在他依靠的还是军阀队伍。这帮人有奶便是娘……早晚是靠不住的。”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贺龙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年夏,贺龙收到秘书长严仁珊的亲戚、共产党人周逸群从黄埔军校寄来的许多进步书刊和关于广东时局、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等情况的信件。贺龙认真地阅读了这些材料,请严仁珊为他详细讲解,思想豁然开朗,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的道理,现在突然明白了。他由衷地感叹说:“我看啊,只有找到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救中国!”

1926年8月30日,贺龙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派到他的军中开展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周逸群公开提出:“我要参加共产党,你介绍我加入。”由于当时中共规定在友军内部不准吸收高级军官入党,周逸群对他说:“共产党是不关门的,只要够条件,时机一到,一定会有人找你。”

此后,贺龙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入党申请,但都没有得到批准。其中,阻止贺龙入党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张国焘。他认为贺龙“出身土匪,他要参加中共跟你干,你要不同意他干的话,他反水,要翻脸就麻烦”了。这时,蒋介石派人游说、拉拢贺龙,许诺让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并赠送一栋地处南京的大洋楼,贺龙断然拒绝。

在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白色恐怖,有的人动摇了,有的人远离甚至背叛了革命,但贺龙对中国共产党却意志弥坚。贺龙主动拜访共产党人林伯渠,表示坚决跟共产党走到底。

1927年7月23日,中共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当日,中共临时政治局委员谭平山会见贺龙,向他通报了中央的决定,希望贺龙率领第二十军参加。贺龙说:“我贺龙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也感谢你把这样重大的机密告诉我。我只有一句话,赞成!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nlc202309090934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2万余人的革命武装,在南昌举行起义。战斗异常激烈。贺龙的指挥部和敌人隔街相望,距离不到200米。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激战4个小时,以全歼敌军3000余人的结果,宣告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根据周恩来、周逸群提议,8月末或9月初的一天,贺龙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后,回顾自己的入党经历,贺龙如是说:“有的材料写着我70次找党,算上历次的要求,我也记不清楚了,没有70次,恐怕也有几十次吧!”

用生命维护党章尊严

1922年7月,邓中夏出席了党的二大,并参与了二大宣言和党章的制定。二大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部正式章程,体现了严明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参与制定通过这部党章的邓中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纪律的坚守,维护了党的章程的神圣尊严。

1931年,由于“左”倾错误,身为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委的邓中夏被免去了党内军内一切职务,还遭受到残酷的批判和打击,王明控制的中央曾想开除他的党籍。尽管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依旧相信革命的前途,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坚定地执行党的各项决定。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第四次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反动派束手无策。邓中夏被捕后,一位所谓对中共颇有了解的专家劝他投靠国民党,认为他堂堂一个大人物遭到不公待遇,没必要再为共产党拼命。邓中夏义正辞严地拒绝了他的“好意”:“你有什么资格谈我们党的错误,一个患深度杨梅大疮的人,有资格嘲笑偶尔伤风感冒的人吗?民国十六年,你们背叛革命搞大屠杀,向帝国主义献媚、邀宠,满清皇帝不敢做的事,你们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至于死,对我们来说,入狱、杀头视如家常饭。”邓中夏对党的忠贞让敌人利诱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敌人见诱降无效,就一次次地用酷刑摧残他的肉体,他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右脑上离耳朵不到一寸的地方,露出粉红的肉色疤痕。即便如此,关于党的秘密,他也没有向敌人透露过一个字。同年9月7日,邓中夏被押解往南京,他明知即将牺牲,仍坚定地说:“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狱中的同志为之深受感动。9月21日,邓中夏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9岁。邓中夏用生命维护党章尊严,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共产党人 篇12

一、引言

美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Young Communist League, USA, 缩写为YCLUSA, 以下简称美国共青团) 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青年组织, 是美国共产党的青年之翼, 是美国共产党得力的青年助手。尽管美国共青团几经更名, 其发展斗争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 美国共青团紧随着美国共产党的建立而成立。

目前, 美国共青团是美国最大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美国共青团章程规定, “美国共青团致力于所有青年人的利益, 致力于我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通过群众性的民主斗争争取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由此可见, 美国共青团的奋斗目标与美共是一致的, 美国共青团是美共得力的青年助手。

二、美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美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

美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国政党。美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青年工作对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美共提出要改变在党的机构内缺乏青年群体代表的状况, 建立一个更具活力和代表性的政党。

美共认为“共产党是青年人的党, 青年人是共产党的未来”, 视共青团团员为“美国共产党的未来领导人”。2000年召开美共中央全会上, 美共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提出要在党的建设中采取新的对策, 加强共青团的建设, 要更全面地了解青年工作的特殊性, 更广泛地接触青年群体并掌握联系和帮助他们的本领。美共新党章强调:“美共珍惜与美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青年组织———共青团的兄弟般的联系, 并高度评价青年人和学生在反垄断联盟中的作用。党同共青团一道带领年青人参加建立更加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未来。”

美国共青团接受美共的领导, 接受美共提供的帮助, 在共青团章程中, 也有关于坚持美共领导等相关规定:“共青团认定美国共产党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我们喜欢美共的政治指导和意识形态引导。我们的工作是与美共紧密团结, 协助美共为实现工人阶级和青年的利益而奋斗。”由此可见, 美国共青团与美共的追求利益一致, 时刻保持高度警觉, 与美共一道同极右势力等作斗争。

三、美国共青团与美国共产党的关系

(一) 思想上, 美共引导共青团为共产主义奋斗。

美共和美国共青团的信仰一致,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 在学习马列主义的道路上, 美共义不容辞地成为美国共青团的引路人。美共通过召集和组织党校学习和周末研讨会的形式, 向青年群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培养青年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浓厚兴趣。美共坚持, “共青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校”,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无产阶级, 可以为共产党输送了新鲜血液。

(二) 组织上, 美共帮助共青团扩大其影响力和规模。

在美共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上, 美共通过了一项名为《共产党决议:建设党、出版物、共青团》的决议, 该决议明确提出了对共青团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是美共的责任和义务, 美共多次强调美国共青团是美共的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美共要“支持和帮助建立共青团”。美国共青团每年都有自己的俱乐部建设和成员招募计划, 美共竭力协助共青团包括“行动计划 (Action Plan) ”在内的各项活动的开展。美共采取的方式是在校园内与共青团组织合作, 这也是美共组织管理的创新方法之一。在两三个校区范围内, 美共与共青团携手, 帮助共青团建立校园俱乐部。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建立在线社区。美共帮助共青团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建立俱乐部主页, 吸引年轻人关注共产主义, 关注共产主义青年团, 向青年人介绍美国共产党和美国共青团,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发掘潜在团员。

(三) 行动上, 美共指导共青团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活动。

近年来, 美国共青团在美共的领导和指引下, 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教育、就业、移民、种族歧视、饥饿与贫困、健康、环境、毒品、青少年犯罪、业余活动、选举等活动和行动, 成员之间通过Facebook、电视电话会议、旅行等方式, 加强彼此联系和沟通, 加强彼此团结, 共同斗争。

积极争取移民权利。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 世界上大约20%的移民选择到美国来此寻找自己的“美国梦”, 这其中包括1100万名无证移民。共青团认为, 包括无证移民在内的美国所有居民都为美国的税收、财富和繁荣作出贡献, 但是这些无证移民工作权利和安全却得不到保障。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证件, 这些无证移民只能去打黑工, 即使雇主违反法律, 他们也不敢声张, 唯恐一暴露身份就被驱逐出境。美国共青团倡导保障这些无证移民在公平付酬和安全工作条件方面的权利, 特别是为无证移民子女提供平等教育和就业机会。为此, 美国共青团强烈支持通过梦想法案 (DREAM Act) , “梦想法案”是一项最初于2001年就提交美国国会审议的议案, 给即给予来美时不足16岁, 并且在美国就读大学的无证移民学生合法身份。共青团认为, 梦想法案关乎青年人的未来, 只有给予这些无证移民的子女合法身份, 才能保证他们获得平等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 避免他们像父辈那样打黑工, 这样既能使这些青年人的知识和才能得到发挥, 又保障了青年的基本权益。

争取平等就业。争取平等就业是美共和美国共青团开展斗争的永恒主题。美国共青团认为, 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青年的生存和未来, 更关系到他们的家庭, 因此, 争取每个人平等就业的权利, 特别是黑人、少数族裔、妇女、青年、穷人的弱势群体的就业权利, 是美国共青团的职责。美国共青团号召联合其他力量, 共同为争取工作和生存而努力。2012年6月, 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争取工作的游行活动。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签名来支援奥巴马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共青团团员与其他青年一道大约200人游行, 为年青人争取工作, 为所有争取工作。

争取平等就业中很重要的另一项是争取平等的劳动报酬 (工资) 。美共、美国共青团联合工会等劳工组织, 为争取同工同酬、同样的工作环境等也付出行动, 力争为所有工人, 特别是青年工人和黑人、少数族裔等工人争取到获得合理劳动报酬。

积极参与选举。2008年美国大选中, 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56届总统。2008年总统大选时的出口民调显示, 34%的18-29岁年轻人支持奥巴马。可以说, 奥巴马就是依靠青年选民的选票才入主白宫。在2012年的大选中, 奥巴马连任成功。虽然较之上一次选举, 奥巴马的青年支持率略有下降, 但是奥巴马在青年群体中依然受到欢迎。美国共青团积极响应美共的号召, 在大选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 反对共和党极右势力, 积极投身选举活动, 在选举前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年选民的动员活动。比如, 在Facebook上开辟选举专栏, 痛陈共和党极右势力种种反人民的罪恶, 号召青年人团结一致, 反对共和党极右势力, 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

四、小结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青年被视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由于生理、心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青年的社会地位具有不确定性, 他们一方面渴望获得像成年人一样的社会地位、威望和成就, 一方面有面临着来自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青年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青年群体也因此成为各阶级势力争夺的对象。青年的成长过程中, 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选择容易受父辈的影响, 因而各阶级势力不约而同地选择培养青年成为其阵营的储备力量。

当然, 美国共产党也不例外。美共十分重视青年群体, 美共认为美共和青年人一道, 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美共有责任加强对美国共青团的引领和指导, 致力于同那些怀揣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的青年一起, 为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美国共青团也加强与美共紧密团结, 努力做美共的得力助手。

上一篇:电子标签阅读器下一篇:网络结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