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乡环境连片整治可研报告

2024-07-13

虞姬乡环境连片整治可研报告(共2篇)

虞姬乡环境连片整治可研报告 篇1

虞姬乡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

可研资料清单

㈠项目名称

虞姬乡虞姬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㈡项目建设地点

虞姬乡虞姬村、灵光村(本项目涉及2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㈢项目村基本概况

本项目区位于虞姬乡东南部,西部与本县开发区相连。辖2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占地面积12600亩,2010年末人口7850人,户数1830户,有耕地面积12000亩,人均耕地面积1.52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养殖3000只鸡(鸭),户数为4户,养50头猪8户,分散养殖510户。

㈣建设规模与内容

1、生活垃圾项目140万元(受益村:虞姬村、灵光村)

①、虞姬垃圾转运2个,80万元:管理房、垃圾挤压设施、场地及围墙建设等;(黄泥沟水系,老唐河水域)

②、连片村垃圾设备60万元:垃圾池100个,转运手推车100辆,垃圾桶800个,垃圾运输汽车2辆。

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项目320万元

①、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0万元;

②、建设5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280万元(老塘河两侧主管道3公里、宿泗路南住宅区主管道2公里)。

3、虞姬街道污水管道改造1公里40万元

4、虞姬村民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万元 ①、虞姬村1230户,5400人,受益人口5400人; ②、建设内容为:处理设施1座,清理污水主管道5公里,新建污水管道2公里,改造各户排污支管。

5、灵光村民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万元 ①、灵光村600户,2450人,受益人口2450人。

②、建设内容为:处理设施1座,清理污水主管道3公里,新建污水管道1公里,改造各户排污支管。

6、畜禽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式 ①处理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②养殖户情况:养殖3000只鸡(鸭),户数为4户;养50头猪8户。

7、改水改厠,沼气利用工程

本工程建设涉及改造700户,受益人口2300人。

8、村庄环境治理建设公用厠所 ①计划建设标准公厠5个

②覆盖范围老唐河两侧,受益人口2000人 ㈤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700万元。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资金申请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500万元,申请省级财政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200万元。

㈥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12个月,即2011年10月~2012年10月。㈦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附后)

虞姬乡环境连片整治可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安徽五河,头铺镇

1 五河县铺镇建设概况

安徽省五河县头铺镇位于淮河以北, 蚌埠市东50 km、306省道两侧、县城西南7 km处, 属城郊结合部乡镇, 南临淮河, 北靠浍河。其下辖18个行政村, 人口48 878人, 耕地面积5 247.40 hm2。所辖屈台村, 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998年9月23目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头铺镇屈台村时, 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给予肯定, 称为“屈台模式”, 并向全国推广。

在农业方面, 当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陈台、訾圩等村40.00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新的发展;二是以郜台、大方、柿马村为中心, 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抓好八岔、大刘村的林果业生产基地和银杏基地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经济发展。

以八岔、屈台村为主, 辐射安淮村、凌欧村、单台村、陈台村、方台村、郜台村、訾圩村的头铺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片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600元, 覆盖人口23 086人, 连片整治面积353.2 hm2。

2 主要环境问题

2.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污水无法有效处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投入不足、资金管理分散等原因, 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1]。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及家禽家畜养殖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 沿沟渠、池塘低洼处进入淮河, 对淮河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片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村庄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尤其缺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 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污水管网统一铺设难度大等现象。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 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 由于县、乡2级财政都比较困难, 加上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很难开展[2]。

2.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环卫设施建设滞后, 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颈[3,4]。

3 环境整治内容

3.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污水的处理

3.1.1 生活污水量估算。

五河县头铺镇八岔村、屈台村、安淮村、凌欧村、单台村、陈台村、方台村、郜台村、訾圩村9个行政村, 共23 086人, 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约占30%。由于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大部分村庄内没有自来水供应, 饮用水主要依靠农户自己建造的地下水井供给, 因而目前沿湖周边村庄用水数据无法计算, 只能根据沿湖周边农户常驻人口的平均用水量估算。

3.1.2 农户用水量。

平均每人每天用水按100 kg计算, 常驻人口约16 160人 (扣除常年外出务工人员) , 则用水量为1 616 t/d。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农村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各自然村没有污水收集管网, 生活污水主要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沿沟渠、低洼处自然排放, 一部分被土壤吸收进入地下。形成地表径流的生活污水按60%计算, 则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量约970 t。

3.1.3 其他污水量估算。

目前, 大部分农户都有散养畜禽的习惯, 在家前院后散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散养的家禽家畜粪便大部分被收集还田, 少部分在暴雨季节随地表雨水的径流进入沟渠、低洼处形成污水, 最终也将进入自然水体。这部分污水量以当地年降水量估算。当地年降水量约900 mm, 按50%形成地表径流, 连片整治区村庄农户共占地约353.20 hm2, 形成的年地表径流量约200万m3, 其中3%~5%的初期雨水含有污染物, 平均每天产生的污染水量为220 t。

3.2 整治方法

3.2.1 污水处理设施。

八岔村、屈台村是示范区内的新农村集中区, 计划在该区内建设生化型污水处理设施, 采用“微动力生化+土壤湿地”处理工艺,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设计处理规模为250 t/d。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其他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采用“自动增氧型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设计总处理规模为1 000 t/d。

该处理技术为国家“863”高技术研究推广项目,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20051009241.x) , 已被安徽省环境保护厅推荐录入《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手册》。目前, 该工艺技术已经在合肥、太湖、霍山、宣城等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得到推广应用。自动增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潜流湿地系统也称渗滤湿地系统,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 水位较深。它是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的作用来净化污水[5]。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 具有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潜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大, 对CODCr、BOD5、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 出水水质稳定, 不需适应期。

3.2.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拟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方式,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在各自然村设垃圾收集点 (主要建垃圾箱、垃圾池等) , 于靠近公路的村庄设置垃圾中转站, 由各自然村自行组织将垃圾运送到垃圾中转站, 然后由乡财政组织将垃圾送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6]。

3.2.3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共有规模化种鸭场1个, 年存栏种鸭10万只。拟采用沼气工程, 养殖粪便经固液分离加工生物肥, 用养殖污水发展沼气。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得到完全利用。农户散养的家禽家畜污染处理:粪便主要由农户收集还田, 污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沟渠和生活污水合并由自动增氧型人工湿地处理[7]。

3.2.4 工程概算及资金来源。

五河县头铺镇屈台、八岔等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示范区, 拟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系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系统, 总投资2 000万元, 既需要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又需要地方政府自筹资金。

4 预期效益

扭转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脏、乱、差”问题, 有效改善村民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 有效控制农村垃圾和粪便污水的排放, 净化4个村村民人畜饮水的水源地, 对淮河流域水质的根本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 倡导文明乡风, 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美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态环境, 为头铺镇打造向日葵“金色山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兴起, 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刘黎丹.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 2009.

[2]杨志新, 郑大玮, 冯圣.东京郊农田污水灌溉的环境影响损失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7, 22 (B8) :121-126.

[3]周民良.我国农村环境的变化趋势成因与解决路径[J].学习与实践, 2007 (4) :24-31.

[4]叶安珊.农村战略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J].现代经济, 2006 (10) :23-25.

[5]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 :68-70.

[6]高洁.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几点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F12) :116-120.

上一篇:电子商务平台发言稿下一篇:梦归梦回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