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2024-10-30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精选8篇)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1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2 0 0 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 公布2007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以下简称“城考”) 结果。

2 0 0 7年参加全国“城考”的城市达617个, 比上年增加22个, 占全国城市总数9 0%以上。与上年相比, 全国“城考”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9.4 0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8.1 0个百分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提高4.3 1个百分点。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城考”得分大多在省、自治区内位列前茅。2 0 0 7年,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4.44%、82.09%和8 4.0 6%, 与上年相比, 分别提高了3.75、0.9和1.83个百分点。

目前一些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有待加强。在全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 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甘肃省的白银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湖北省的黄冈市空气质量较差;河北省的衡水市和沧州市、山西省的临汾市、安徽省的阜阳市、陕西省的铜川市、甘肃省的武威市水环境功能区 (城市考核断面) 水质达标率较低。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2

渝新委发﹝2010﹞146号

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

关于开展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

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

礼嘉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机关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级部门驻区机构,各公共设施产权单位:

为进一步搞好北部新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辖区整体形象,根据重庆市市政委、重庆市建委《关于开展主城区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渝市政委〔2010〕20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将北部新区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畅通重庆,宜居重庆”的总体目标,对北部新区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市政环卫设施、公用设施、公安专用设施和其他占道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更新、完善和维修、整治,保证设施完好,发挥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提升设施档次,实现市容美观靓丽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整治范围和内容

建成区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广场、小区)范围内的市政环卫设施、公用设施、公安专用设施、其他占道设施均纳入本次整治范围。

1.市政环卫设施:路灯、防撞栏、人行护栏、人行天桥、人行地通、停车场指示牌、道路(单位)指示牌、旅游导向牌、路(街)名牌,门牌、公厕、垃圾站、果皮箱、垃圾桶等。

2.公用设施:供电、供气、供排水、通信等管线、管沟盖板和井盖,消火栓,电车杆线,城市公交站台(含BRT天桥、护栏)、公交调度亭、轨道交通(含墩柱、车站)、交通线路标牌等。

3.公安专用设施:治安岗亭、警务查询终端、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交通岗亭、交通标志牌、交通信号灯系统、交通标线、交通隔离墩、隔离栏、轮廓标、防撞桶、警示柱等。

4.其他占道设施:电话亭、邮政信箱、报刊亭、爱心亭、宣传栏、招贴栏、自动售货机、行人座椅、雕塑等。

整治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拆除废旧、弃用的设施;更新增设完善设施;维修、油漆翻修、清洁现有设施;建立设施管理档案,完善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二)整治基本要求 1.设施完好,功能发挥正常

所有设施按照行业标准设置,保证设施设置数量和功能完好。燃气及供排水管井、消火栓等无明显跑、冒、滴、漏现象。供电管线布置有序,无私拉乱接现象,无漏电等安全隐患。

2.设施材料规格和色彩分类统一

管线盖板、井盖、消火栓、杆柱、配电箱、控制箱、垃圾箱(桶)、标牌等应分类统一,确保道路上布置的同类设施规格、型号、色彩、材质基本一致。所有井盖板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环保、能有效降低噪音的井盖板(车行道上选用防盗铸铁盖板),且外形美观、标识齐全,与道路色彩和环境保持协调。

除有专业技术特殊要求以外,各设施材料外观颜色为灰色调(目前已经将灯杆和天桥统一为灰色,人行护栏统一为灰白色,防撞护栏统一为蓝白色,人行道铺装以深灰色透水砖为主),以保证主次干道色彩的统一协调。

3.设施设置规范,容貌清爽干净

所有公共设施应布局整齐、规范设置,不占用人行盲道。井盖板面高程与道路高程一致,不影响交通和行人通行。井盖板铺

设与道路路沿或人行道铺装线平行或垂直。

所有公共设施无擅自设置的任何形式的广告,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无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对陈旧锈蚀或脱漆的设施,必须进行油漆翻新。对容貌差和颜色不统一的各类设施进行粉刷涂装,始终保持设施容貌清爽干净。

(三)整治时间安排

6月20日前完成所管设施的统计、清理和病害调查,建立管理台帐,查找设施存在的病害和容貌缺陷,制定整治方案和整治标准,并将整治方案和整治标准报主管单位和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备案。

各主管单位主动与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对接,监督和指导各产权单位集中开展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7月31日前,完成对公共设施的拆除、更新和设施缺陷维修、容貌整治工作。

8月20日前,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将分别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各产权单位整治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三、明确职责

(一)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具体负责监督和指导辖区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整治工作。

(二)市政局负责监督、协调直管道路范围内占道公共设施

整治及市级供排水企业公共设施整治工作。

(三)国资办督促、协调所属国有企业公共设施整治工作。

(四)建设局督促、协调城市雕塑的整治。

(五)土储中心督促、协调在建市政工程相关公共设施整改工作。

(六)产业局督促、协调城市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电力、燃气等企业公用设施整治工作。

(七)交通局督促、协调公交企业公用设施整治工作。

(八)宣传部督促、协调广电企业公共设施整治工作。

(九)社会保障局监督、协调路(街)名牌、门牌设施整治工作。

(十)各镇街督促、协调辖区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整治工作,并负责直接管理区域内的占道公共设施集中整治;

(十一)高新区、经开区公安分局督促、协调辖区公安专用设施整治工作。

(十二)各占道公共设施产权单位是设施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力量,投入经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必须与辖区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产权单位建立联系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和舆论监督,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治。

(二)公共设施产权单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巡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管理责任,完善占道公共设施的卫生保洁和维护制度,建立分片(分类)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三)城市道路占道公共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将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监督、协调不力的主管部门和不认真按要求进行整治的责任单位,由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和督查组进行督查督办,并予以通报。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二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市政

整治△

通知

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了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一方面大量村庄面貌得到改善,村民居住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纯粹追求村容村貌形象的改善,使众多村庄陷于“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使古村落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还能保持古村落的原有肌理和特色,又能开发古村的旅游资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武汉市黄陂区长岭岗村为例,就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如何结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二、现状评价

(一)总体的概况

长岭岗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部,东临八里湾镇,南接蔡家榨镇,西靠长堰镇,北通觅儿寺镇,是黄陂与红安交界的口子村。距离蔡家榨镇7.5公里,距黄陂25公里。熊许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是黄陂区和红安县陆路联系的重要枢纽。长岭岗村地处丘陵地带,农村自然特色明显,山水相宜,风光优美。而长岭岗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此村庄的肌理。长岭岗村的村庄肌理模式是由一间间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以街巷式为主的组建方式,风格古朴,尺度宜人。然而,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整个村庄肌理系统呈现出异地新建型和节点衰败型的变异趋势,严重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村庄肌理系统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二)村庄古街现状

古街形成于明清时期,贯穿村庄南北。街两端都有瓮门作为入口标志,全场250余米,宽3.7米到5.1米,街道断面为一沟一路,即排水沟位于路面之上(宽0.3米,深0.05—0.15米之间),路面以青石板铺装。街道两侧有砖石结构民居八十八栋,板门临街,店铺一户,木结构民居一户,诊所一家,废气马厩一处,巷口通道七处。建筑群布局开合有度,石墙质量较好,保存比较完整;青石板路大多保存完好;建筑残破,急需保护和改造;瓮门已经被毁坏,有部分石门保留完好。总的来说现状街巷肌理完整,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统一的整体。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人口大量外迁,古街的积极意义逐渐在消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演变为消极的生活空间。

(三)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素有“千湖之省,楚地泽国”之称的湖北乡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乡村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又形成纯朴的楚乡民俗。灵秀自然山水,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荆楚文化孕育的湖北乡村旅游,以其灵秀的千湖之省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当今旅游文化的瑰宝。

长岭岗村是武汉市2006年试点村之一。悠远的历史给古村造就了许多胜景。鱼骨街巷、青石板道,六百多年来,长岭岗村斑驳的石墙记载着历史的沧桑。石砌门楼石墙院,彰显着古村独有的建筑风貌特色。商贾市井,地方特产,民俗风情,名人典故,农家美食等丰富的资源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四)古村存在的问题

1. 商业设施滞后。

沿街商业店铺虽有一定的服务能力,但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聚集效益;缺少专门的集贸市场,不利于周围的村民赶集,且对公路交通影响较大。

2. 内部交通不便。

村内大多为自然形成的土路,崎岖不平,排水不畅,不利于村民行走;缺少机动车停车场。

3. 产业附加值低。

粮食产量高,但向外推销较少,缺少品牌意识,牧副渔业大多自产自销,农民增收少。

4. 村庄建设落后。

住宅布局零散,建筑质量较差,公用设施虽较齐全,但大多为农家商住房,不够系统规范。

5. 环境卫生较差。

村容村貌尚待整治,污染情况严重,垃圾、污水缺乏统一治理,人畜未分离,公共卫生状况差。

(五)问题的提出

作为这样一个古村庄的规划,如何保护其特色,发挥其资源优势进行适度开发,将其建设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具有旅游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此次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三、村庄系统保护与更新

(一)保护性质与范围

1. 长岭岗古村的定位

长岭岗中心(历史街区)是保存有相对规模的历史遗产的传统生活区。它具有以下特征:有真实地保存着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传统建筑);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传统街道与环境);具有一定的规模。该区的历史遗产及其风貌是比较统一的,既包括人为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并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总的来说,该区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还保留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传统建筑方法及技艺等。

在现代社会,由于急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上述这些历史遗产濒临消亡的处境,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口益凸显出来,这为现代城市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长岭岗古街区是长岭岗村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空间,是完整体现长岭岗历史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

2. 村域保护范围的划定

长岭岗保护范围划分两个层次:保护与风貌控制区和环境影响区。

保护与风貌控制区——该区包括长岭岗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体现较完整历史文化风貌的沿街旅游带,主要指古街。

环境影响区——该区广义地包含了历史环境“背景”以及视觉“背景”,如村落、农田、湖水以及与其相关的日常生活,考虑的是由主要景观视点向四周眺望时景观的完整性。

3. 保护与更新的重点区域划定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长岭岗村的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池塘、村口、新街以及古街。

(1)池塘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池塘体系的动态调控模式——“村庄公园”的构想:

首先,根据村中池塘的不同位置和尺度建立起不同特色池塘小生态循环模式,譬如靠近熊许公路的大的池塘可以进一步注水开发作为渔业养殖与休闲活动相互带动的“池塘”生态模式。另外距离公路较远的池塘与茶园结合,开发成自然野趣园,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貌,主要供村民散步、休闲。

其次,将池塘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开辟出与村庄交通体系相互交错的休闲散步和环村羊肠小路体系,进一步与田野道路相互呼应,从而丰富整个村落道路的景观层次和景观模式。

再次,利用道路体系通过景观的渗透和导引将信息和能量合理的分配进入各个池塘。主干道主要为机动车辆与人行共用,规模较大;而环村小路以自行车和人行为主,规模较小,多为曲线。

(2)村口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分析,我们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村口”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乡村“驿站”的构想:

首先,充分利用村口处于公路边的区位优势,以沿途的绿化和美化以及小型商业活动使人们产生在此逗留的愿望,从而使村口产生强大的聚合力。

其次,在两侧植树、种草,并注意色彩与层次的多样性。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村庄识别以及村庄特色的展示导引标志。注意景观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及乡土建筑的尺度感,使之呈现出与城市特色不同的独特的乡村风情。通过其特色产生的吸纳力,有效的将外界信息和能量输入村庄之中。

再次,为了突出其特色,可以考虑丰富的景观和建筑小品、标识色彩的运用使之能从人们的眼帘中脱颖而出,从而加深人们的主观印象,从远处给人以“遥指杏花村”的村庄入口景观轮廓。同时尽量使村口融入景观层次之中,并与之相互掩映,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完整的脉络。

(3)新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新街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绿色“步行休闲商业街”的构想:

首先,将主干道原单一车行道路划分为车行和人行两部分,适当考虑一些临时停车位,人行道考虑一些休闲的座椅等设施。

其次,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以划分人行、车行区域。区分车行与人行道的路面铺设形式,并使人行道适当高出车行路面,使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同时,注意调整两者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

再次,充分考虑人行道的商业氛围、休闲氛围和景观氛围的营造,通过景观的层层渗透和小商业空间来突出“绿色”的适宜感、“休闲”的闲适感和“商业”的繁荣感。而其中的建筑与小品形式尽量突出乡村商业特色,保持小巧、淳朴的特点,充分体现与人的亲和性。同时尽量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掩映,产生街区丰富的层次感。

(4)古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位置而言,古街在整个村子中都位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一方面,老街与学校一桥之隔,联系紧密,和与之相平行的新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却面临着社会文化基本机能的丧失,另一方面,由于村庄文化的同质性和单调性,人们呼唤一些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为青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社交的场所。人力资源,特别是青年人,是一个社区和村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因此,老街的价值和文化的重构与振兴长岭岗村的结构形态具有重大意义(见图1)。

首先,在合适的位置种植高大乔木以及一些小型灌木。同时在通往学校的入口处种植叶冠优美、色彩鲜艳的乔木树种以突出主入口的导引性以及两处文化场所的联系性,柔化其较为生硬的界面关系,并衍生多种可能性的场所感。将其居住与娱乐的职能相互融合,产生涵义丰富的灰色空间域。

其次,保存和恢复整个古街比较有价值的青石板路和石头外墙,使其与其它交通道路体系和建筑体系区别开。以植被和其它服务及照明设施等强化古街的凝聚性和向心感,使其与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和独立性,同时,又使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对于周边的聚居区的辐射以及聚合力。

再次,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整治古街环境的同时,应用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和充实古街改造建筑,同时探索新的建筑类型对现有住宅进行质量和功能的更新改造,织补古街肌理。拆除严重影响环境和村民消防安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通过空间的渗透、景观的导引,有机地将棋牌室、休闲茶馆等结合在一起,使之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衬托,充分体现其独特地造型和丰富的建筑细节(见图2、图3、图4)。

(二)保护系统规划

1. 保护系统规划的构成

保护系统规划构成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所共同构成的古村景观系统。

节点——古村空间的枢纽、重要标识物和转折点。是指对民居、街市等的保护。

轴线——道路为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交通枢纽,亦是人们体验古村风貌的主要通道。

区域——指在空间构成、社会组织或经济活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地段或街区。对长岭岗而言,特指能够形成古村风貌特性的空间范围。

2. 保护系统规划的重点

保护村内“绿茶、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风貌为主的环境要素和传统居住群落的保护,以展现湖北古村的风采。

保护和繁荣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街市及历史街区,以体现民俗生活情趣,只有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氛围,才能烘托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保护并文化育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文化民俗风貌传统,以表现长岭岗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精华。

3. 建筑高度控制

在不同规划层次中建筑高度控制如下:保留建筑地高度控制维持现状;在历史街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一至两层的坡顶传统建筑,屋脊高度不超过6m;建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以下,屋脊高度不超过9m。

历史街区内严格控制沿特色街巷的建筑高度与街宽的比例,同时保证街巷两侧空间轮廓错落有致,并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

此次长岭岗村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重点保护,有机更新,综合协调。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原则,结合本村的现状实际条件,立足长远,发展新街,恢复古街,妥善处理新旧关系,合理延续和发展村庄肌理原有的空间格局。

(2)在整合、保护原有的结构、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和恢复村庄的功能,合理更新。结合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空间的标识性等彰显村庄的特色,保护中求更新,更新中重保护。

(3)维护和强化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山体、池塘、历史建筑等,清理与展现特色和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无关的现有建设。

(4)突出空间节点,使自然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筑资源与居民生活密切结合。

(5)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全面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四、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

(一)维护乡村民俗文化的原真性

维护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一定意义上是乡村旅游特色的根本。

首先,维护文化的原真性的基础是物质环境原真性。新建筑应体现在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即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其次是对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一方面是保护好这些承载文化的历史遗存,让这些历史遗存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无形的风土的运用恰当的手段发扬。

再者,如何将各种乡土风情展现给旅游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乡村旅游的暴热,专家学者们希望乡村旅游还能体现出应有的环境氛围场所精神:萧散、苍古、闲适、静谧、清远的诗情画意。

(二)乡村文化精神的体现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在新时期新的定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着重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既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保护。而对于一些落后的、不健全的东西则要坚决的更新,如引入现代的市政设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古村保持其健康的生命。

2. 旅游与生活的关系,乡村旅游古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热点,但是旅游和居民生活需要不同的空间和设施,二者必须兼顾才能相互促进,才能持续发展。与之相对应,发扬保护乡村的独特特征采用了以下几种新的规划理念:

一保护——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二整治——理清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

三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

四更新——改善居民生活,完善设施配套。

(三)空间尺度的保护

古街风貌的整治,并不仅仅限于建筑的本身,而是对整体环境包括空间格局、绿化配置等进行细致的“修理”。建筑整治,空间整治,绿化整治,设施改造,管线综合布置。

在具体的保护实施上,对其立面进行整饰。在保护文物点以及沿街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改善对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如原有建筑结构保留不动,局部修缮改造。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厨卫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更新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切实保护是前提,合理利用是关键

乡村旅游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旅游环境。如:实施全路面改造,将水泥路面换成取材地方的古色石板路;增加绿化、休息设施,完善路灯、轮廓灯等亮化设施;增加米作坊、民间工艺雕刻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充实春花秋月茶果园和乡村旅游古戏台内涵。改善交通条件,全面启用多功能生态停车场,分期实施。设置固定垃圾收运点,定期运送。解决停车难和交通可达性差的问题。

五、结语

乡村旅游是作为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以其休闲的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将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引导作用。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那么,如何将乡村旅游与村庄的环境整治和保护统一起来,不仅关系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更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前景。

摘要:乡村旅游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如何将乡村旅游与村庄环境整治和保护高度统一起来不仅关系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更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前景。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黄陂区长岭岗村庄规划实践的总结,探求发展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更好的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城市规划汇刊.2003/4

[3].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06/2

[4].杨峰屏王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与启示.规划师. 2007/4

[5].赵立德.中国村镇空间演进过程浅析.广西城镇建设. 2004/5

保护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内容及目标

1、范围:主要包括教室、责任区(含校门口绿化带)、教师办公室、卫生间、会议室、各功能室、厕所、食堂、学生宿舍、校东、东门、北门及周边、门卫室、法务室。

2、目标: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文明意识,保持校园的卫生持久整洁,养成人人参与卫生管理的习惯。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胡益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具体实施。

各专业部成立相应的环境卫生工作小组,组长为专业部主任,成员为各专业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2、职责分工:

(1)各专业部蹲点领导负责督查蹲点专业部的卫生工作,专业部主任负责统筹安排该专业部的卫生工作。

(2)各班班主任负责本班教室、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3)食堂、公共卫生间由总务处负责;门卫室、法务室及校门周边由学生处负责;各专业部教师办公室、学生实习实训室等功能室由专业部负责,教务处负责督导;学校会议室、档案室等功能室由总务处负责,校办负责督导;东风校区由信息部负责;。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境卫生意识。学校班子要统一思想,把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工作上升到新的高度。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和校园电子显示屏等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卫生行动中来,要求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起,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倡“弯腰精神”,随时拾起地面上的零星垃圾,确保地面的干净。

2、落实责任到位。学校将校园各区域划分到人,由责任人负责区域内的环境卫生。

3、坚持不定期的校园大扫除和一日三扫制度。根据校园环境卫生情况学校不定期的安排全校性的大扫除,各班级、办公室、功能室等要按照卫生管理的各项标准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彻底清扫,清除卫生死角。各班级对教室、责任区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扫”,并做好保洁。

4、坚持常规检查与抽查制度。

(1)常规检查:每天早上、中午由值日学生对教室、责任区进行卫生常规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学校工作群和班主任工作上公布,并计入班级量化管理,每周颁发一次流动红旗。

(2)不定期抽查:值日领导、值日老师和学生处要对教室、责任区卫生进行不定期抽查,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将抽查结果计入绩效考核中。

5、实行责任追究制。学校环境卫生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不定期抽查校园环境卫生状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追查到人。给学校形象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学校将严肃追究相关专业部、处室、班级责任人的责任。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9。2-9。9)宣传教育,拟定方案。

第二阶段:检查整改(9。10-9。17)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9。18-12。24)检查评估,落实奖罚措施。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整治作了明确规定。其中, 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 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 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但在2000年占补平衡开始实施以来, 真正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效落实到位的却少之又少, 由于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土地整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造成各地在开展土地整治过程中片面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 致使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不高, 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危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基本概括为: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重视局部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施工技术较为落后;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等几个方面, 尚缺乏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理论剖析, 笔者主要从项目的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分析在以上三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点。

2 土地整治过程中导致生态破坏的原因

2.1 对土地整治的内涵理解不全面。

《土地管理法》界定土地整治都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和建设目标之一, 以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 实现耕地总量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的。但目前人们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片面追求净增耕地数量, 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

2.2 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阶段缺少对可整治地的分类。

伴随着未利用地后备资源的不断减少, 土地整治难度加大, 部分土地整治已涉及生态脆弱地区, 特别是对于西部土地极易沙漠化生态脆弱地区, 未按生态脆弱程度分别制定专项规划来分类整治。项目专项规划未充分考虑生态脆弱的特点, 只体现项目区是否可整治, 未按生态脆弱程度以及整治难易程度对项目区进行分类, 导致所有整治项目规划标准统一、设计标准统一以及验收标准统一。

2.3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评价。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编写指南版本较多, 但多版本的共同点就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章节缺乏具体的工程设计目标。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只要求一些定性的分析, 如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生态影响、水环境影响、土壤环境影响, 缺少生态效益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

2.4 土地整治工程验收阶段未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程验收通过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多将面积、土地平整度以及道路建设的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只要这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项目就能通过验收, 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则可有可无, 导致项目在前期规划和施工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一切以项目可以通过验收为规划和施工标准。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原因, 我们必须从保护土地生态效益这个根本点出发, 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各个阶段来要求和监督, 寻求土地整治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应立足于建设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耕地

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 其实质上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是耕地全面保护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和当前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的条件下, 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土地整治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3]。

3.2 不同的专项规划设定不同的设计标准及验收标准

构建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明确可整治项目需要满足的生态脆弱程度评价等级。对列入整治范围内的项目, 除在“一张图”上标注出可整治区的范围之外, 还应对其进行生态脆弱程度评价定级, 若评价结果满足土地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则需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生态脆弱程度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

3.3 单项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应强调表土剥离、回填以及田坎的合理设计, 防止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强调尽量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以保护项目区生物的多样性;道路工程设计在设定道路规格标准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明确田间路尽量不用砼道路;防护林网工程设计中应考虑不同区域树种的选择以及防护林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向, 起到改善区域小气候和防风固沙的作用。

3.4 应将生态环境建设应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

参照项目未整治前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整治后生态环境评价等级至少高于整治前2级, 且需满足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既定目标。建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考核机制, 对验收通过的项目在生产期内进行回访打分, 对于保护力度不够、分值不合格的工程要求重新修整, 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完整性。

摘要:目前研究将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总结为: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技术落后, 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 本文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出发, 从项目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来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以上四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竣工验收

参考文献

[1]徐翠兰, 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7) :3837-3839.

[2]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S].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6

1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泰来县矿山多为露天开采, 历年来关停的矿山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随着矿山生态封坑的治理, 废弃矿山实行复绿工程, 必须紧抓矿地整治。由于111国道的修建, 需要大量砂石、土等矿产资源, 泰来县国土局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 长远规划, 合理布局, 实现矿山开采科学有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依法管理, 实现开采技术水平高, 资源利用率高。泰来县国土资源局更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同步的想法, 为解决111国道大量用土的问题, 经过国土局领导班子研究, 最终确立了取土方案, 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 为地质环境整治探索了一条新路。该模式既创造了经济效益, 又创造了社会效益。目前, 泰来县已对1家砂厂实施了矿山生态环境和废弃沙坑治理, 也为全县废弃矿山的矿地整治建立了良好的开端。泰来县通过对土地综合治理, 治理后的土地、废弃沙坑上种植树木, 使治理后的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 既改善了环境, 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2 废弃矿山矿地整治的特点和难点

废弃矿山矿地与土地的整理不同, 它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泰来县已关停的矿山进行分析, 其情况十分复杂。全县废弃矿山整治有以下特点和难点:一是有些矿山以新营业为主, 一般规模比较小, 每年开采量不大, 占用土地面积小, 达不到废弃沙坑的立项标准;二是矿地整治周期长, 一般需要8~9个月, 需时长的需要1~2年才能完成。全县废弃矿山矿地整治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该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把废弃矿山、矿地的整治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发挥矿地整治后的作用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坚持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

3 泰来县加快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实现生态建设的成效

为改变当地恶劣的地质环境, 泰来县自2002年以来相继实施了《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3个, 综合治理面积0.23万hm2, 其中改土种草0.2万hm2, 植树333.33 hm2, 虽然项目起步实施时间不长, 但是在大兴镇、江桥镇项目示范区内的盐碱地已被绿草覆盖, 植被逐步在恢复, 牧业产量正在逐年增加, 为泰来县生态建设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也为今后全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保护工作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 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恢复治理地质环境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4]。泰来县国土资源局借助2005年国家实施《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胜利乡和泰来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招投标大会的契机, 进行矿地整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建设的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总之, 泰来县国土资源局经过几年的实践, 开发保护并重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积极探索矿山用地与治理有机结合, 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双赢, 使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5,6,7]。通过矿山矿地的治理, 既提高土地利用率, 又节约了矿产资源, 充分发挥了国土资源部门在管理土地与矿产资源方面的协调性、唯一性和权威性。

摘要:对泰来县进行矿地整治与地质环境建设的现状、特点和难点及成效进行探讨, 指出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发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使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建设。

关键词:矿地,整治,地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黑龙江泰来

参考文献

[1]张德强, 朱玉生, 田磊.吉林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城市地质, 2010, 5 (3) :13-16.

[2]王勇, 王文龙.尾矿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究[J].甘肃冶金, 2010, 32 (5) :81-83.

[3]谢显明.重庆市綦江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探讨[J].城市地质, 2010, 5 (3) :21-24.

[4]张进德, 田磊.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城市地质, 2010, 5 (3) :28-31.

[5]马琳.浅谈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J].民营科技, 2010 (10) :153.

[6]司雪侠, 戴斌.浅谈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 2010, 20 (5) :64-66, 80.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7

1 公共环境下图书馆读者隐私权

公共环境是指面向大众开放的各类场所, 比如商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医院等, 都是带有典型公共开放特色的环境, 在进入许可上并无特殊限制。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共环境, 不对进入人群做特定限制, 任何人都可进入进行文献查询、信息查询使用等活动, 是专门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共场所。对于公共场所的隐私权历来存在争议, 随着当前对个人权利的越发看重以及公共场所侵犯隐私权恶性案件的频繁发生, 公共环境下个人隐私权保护受到了重点关注。

所谓读者隐私权是指在图书馆这个开放环境下, 个人活动、个人信息、个人特定空间等理应得到法律保护, 具有不被他人侵犯、知悉、利用、干扰等特性。读者隐私权概念是人格权的独立类型, 受我国宪法、刑法、民法等多个法律保护。读者隐私权的保护主体其身份关键是读者, 读者这个身份涵盖正式读者与临时读者两种类型, 只要图书馆允许使用对象在管理制度许可下办理相关凭证, 与图书馆之间就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权益义务关系, 图书馆在提供相关服务的同时, 就必须承担起保护读者个人尊严与安全的责任。读者隐私权内容简单而言就是读者隐私, 包含了读者的个人行为、信息、活动空间等。信息数据如个人电话、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行为如个人在查询、使用资料过程中的各类学习研究活动与借阅咨询行为等;个人活动空间指个人存储物品的物理空间或邮箱等虚拟空间。以上这些都是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 图书馆公共环境下读者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 图书馆管理、运行、服务本身受到国家法律约束, 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读者隐私权产生权利冲突, 这类冲突的处理往往以优先维护公共利益为主, 存在限制读者隐私权的情况。

2 图书馆公共环境读者隐私权保护要求

面对图书馆这个公共环境, 读者隐私权保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因图书馆本身的开放性忽略对读者隐私空间的保护。即使是开放性的公共场所, 读者本身必要且正当的隐私领域也应当受到保护, 对于读者本身不希望别人知晓的信息与行为, 要在不影响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前提下予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2) 不因公用场所管理秩序忽视读者的隐私安全。图书馆作为典型公共场所, 有其必要的管理秩序, 读者个人隐私安全的保护通过设置“一米线”、个人账户等实现, 在遇到盗窃事件及违法违规事件时, 要避免违法搜身检查、信息随意公开等, 以保护读者隐私安全; (3) 不因图书馆资源共享特性忽视读者的隐私利益。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场所, 其信息具有共享性, 但是为读者服务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共享的界限, 保护好读者个人的信息安全, 尤其是在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要尊重和保障读者隐私利益; (4) 不因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忽视读者的隐私需求。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 本身带有典型的社会服务性质, 与其他商业利益机构存在明显区别, 在注重公共利益的同时不能放任侵害读者隐私需求的状况发生, 要把握好两种利益之间的尺度, 避免厚此薄彼。

3 图书馆公共环境读者隐私权保护原则

(1) 尊重读者人格。读者隐私权隶属于人格权, 人格权作为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 从2004年开始就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读者隐私权有着宪法保护的坚实后盾。在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中, 要将读者隐私权纳入到重要管理事项, 并注意实施人性化贴心服务, 关心读者感受。在图书馆硬件设施许可的情况下, 可为特殊人群考虑设置专门的服务通道、接待专座, 在洗手间、阅览室等提供专门服务设备, 公共开放场所中个人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更加注重隐私性。

(2) 公共利益优先。鉴于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质, 在维护其公共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虽然隐私权是个人绝对权力, 但是面对公共利益则成为可克减权利, 在维护公共利益时做出一定让步以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避免过度厚此薄彼, 还是要为隐私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3) 采纳最小侵害。最小侵害原则是公法规定的在行政目的实现前提下, 要满足公众损害最小这个实质性约束原则, 读者隐私权的保护无疑符合这一原则。图书馆服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度与章程约束读者行为、设定读者义务时要考虑各类影响因素, 权衡读者权益、公共场所利益与公共利益, 将读者隐私权的损害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比如, 读者因自身违规行为已经受到图书馆方面的处理后, 在违规公告中就不能再次出现读者的个人信息。

(4) 排除特殊要求。图书馆在保护读者隐私权方面要遵循一般利益保护范围, 排除特殊性保护要求。读者隐私保护如果超出了一般隐私范围、超出了图书馆正常管理需要, 就已经不再处于隐私保护范围, 图书馆方面也没有义务保障这些需求。比如, 读者对个人信息有保护要求, 在处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就要做好隐私防护, 避免他人接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图书馆公共环境下读者隐私权保护, 要在尊重其开放性、公用服务性质的基础上, 围绕读者隐私安全、利益、空间等需求, 遵循相关保护原则践行保护目标, 从而保障读者的隐私权利。

参考文献

[1]王翔.高校信息公开与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以公开学生违纪处分为视角[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4) :146-147.

[2]易斌.图书馆读者隐私的自我保护问题与对策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9) :93-95.

[3]张志娟.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读者隐私权保护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5) :148-149.

[4]韩笑, 张秀兰.我国图书馆读者隐私权保护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 2013 (8) :132-135.

公共环境整治保护 篇8

1 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

在桂平市土地整治过程中, 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区域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保护生态环境、确定不同类型区域整治的方向和环境整治重点项目。

1.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桂平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土地整治, 有效调控桂平市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问题,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生态功能安全格局, 切实保障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影响。生态功能调节区内以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为重点, 保护现有林木、积极发展林下产业、适当发展生态旅游, 巩固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建设成果, 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区以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为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植树造林, 实行采育平衡,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人居保障功能区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改善生态人居为主, 优化城市、城镇用地结构和布局, 完善环保设施和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1.2 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的保护与建设

1、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桂平市水土流失面积215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黔江和郁江, 按侵蚀强度划分:轻度178平方公里、中度35平方公里、强度2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28%。整治措施主要通过调整用地结构, 在土地整治区域河流两岸岗台地修建梯地和挡土墙, 种植果木发展经济林;以及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分级截流泄洪山水、修建小塘坝工程。2、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对于整个广西区域, 桂平市石漠化现象较为轻微, 主要集中在白沙镇、厚禄乡。整治措施主要为依靠先进技术, 把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 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同时以人工建设为主, 发展生态经济林恢复植被。3、地质灾害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桂平市境内现有地质灾害点171处, 其中崩塌146处, 主要分布于中沙镇、罗秀镇、麻垌镇、紫荆镇、木根镇、罗播乡等乡镇;滑坡9处, 仅麻垌镇、紫荆镇以及垌心乡有零星分布;地面塌陷10处, 主要分布于厚禄乡及西山镇, 零星分布于石龙镇、马皮乡和木圭镇;泥石流灾害为山间小水库引发的个别现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 并附以各种排水 (地表排水、地下排水) 工程, 减少其发生频率, 同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网络, 重点治理地质灾害高发区、全面治理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开展对风景区、重点工程区沿线和旅游新区的专项整治。4、矿山复垦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桂平市矿山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是木圭锰矿沙岗矿区、木圭重晶石矿矿山、厚禄锡基坑铅锌矿矿山, 这些矿区污染严重, 破坏土地面积分别达到1.4km2、3.1km2、0.83km2。主要整治措施包括塌陷区和采空区充填, 以及矿库复垦的坝体上种植芒、芒萁、马尾松以及各种灌丛, 从而缓和林下小气候的剧烈变动、改善土壤条件。

2 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的保护建设

2.1 自然风光类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自然风光类景观区的保护应根据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进行布局, 主要是环城林带和水源林涵养区等;其建设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主, 将保护和建设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注重全方位立体整理, 结合实际, 把土地整治与自然景观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 使土地整治实现“增保扩面、美化环境、讲究实效”的目标。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自然风光类景观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模式, 通过精细化管理, 不仅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而且有效提高农田和农业的景观生态服务功能。

2.2 农业休闲类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休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 即可发挥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示范和教育的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和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桂平市农业休闲景观以农家乐建设为主, 主要分为自助农庄型景观建设模式、民俗民居型景观建设模式、风景游览型景观建设模式及休闲娱乐型景观建设模式4种, 在打造农家乐休闲景观建设模式的同时,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延长乡村景观特色带。

2.3 民族特色类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桂平市是广西多民族聚居的区域, 除汉族外, 还有壮、瑶、苗、侗、仫佬、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土地整治中, 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和风俗习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民族关系和谐”的要求建设桂平市民族特色景观。

3 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在编制桂平市土地整治规划时, 摒弃传统单纯追求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思想, 应加强土地整治活动中生态景观建设。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土地整治的实质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或重建过程。土地整治规划在生态环境方面应遵循生态性、乡土性、美学性、人性化、精神性原则, 合理确定整治区域土地利用方式, 把握好水资源平衡尺度并保持一定的坑塘水面度, 尽量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以来保护耕作层, 最终形成“人类化的自然、家畜化的自然、驯化的自然、温顺的自然、健康的自然和弹性的自然”, 提升整治区生态景观质量。

3.2 加强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通过对桂平市石漠化区域、水土流失区域、地质灾害区域以及矿山复垦区域的整治, 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土生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和废弃土地的生态修复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等, 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3 重视土地整治对生态景观影响评价研究

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改善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的结构和布局, 建立新的区域性生态系统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实中, 任何一项土地整治活动都可能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正面的、负面的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影响。通过对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研究, 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土地整治造成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提高土地整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使整治区域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达到统一。

3.4 合理提升不同类型景观的价值

土地整治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应把握景观不同的建设模式, 通过土地平整、田块规整、道路设计、水利修缮与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来完善景观保护与建设模式。在建设白沙万亩绿色田园景区项目、南木镇弩滩屯“农家乐”旅游休闲区项目、紫荆镇瑶寨特色景区项目中分别优化自然风光类、农业休闲类、民族特色类景观保护与建设模式, 在建设中保护景观特有的美学特征, 防止类型单一化和片面化, 提升地域景观特征。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导下, 土地整治不仅要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且要促进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 提高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 分析在土地整治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 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贾会敏.城乡统筹进程中的生态景观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6.

[2]陈荣蓉.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6.

[3]张正峰, 杨红等.城市边缘区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土地整治策略[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7) .

[4]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4) .

[5]王世红.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景观与环境问题研究[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上一篇:英语单词教学多样化下一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