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2024-12-11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通用11篇)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1

中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目的 评定广东省湛江市1350名初中学生自我和谐状态,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包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内的初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发现初中学生在发生自我不和谐的3个维度之中有18%的.人进入高分组;其中男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上得分48.42±8.72,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男女生在自我和谐3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自我和谐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的变异量.结论 初中学生目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态堪忧.

作 者:左银舫 李梓 李凌 Zuo Yinfang Li Zi Li Ling 作者单位:左银舫,李梓,Zuo Yinfang,Li Zi(中国.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524048)

李凌,Li Ling(湛江市妇联)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年,卷(期):14(5)分类号:B84关键词:中学生 自我和谐 心理健康 经验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2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导致校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暴力的存在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初中生, 他们处于青春期, 这一时期会面临各种心理危机, 很容易诱发各种问题, 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心理韧性 (resilience) 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Olsson等将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归为三类: (1) 个人的能力和人格特质; (2) 家庭支持系统, 包括父母的鼓励、帮助和物质的支持,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等; (3) 社会支持系统, 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2]

近年来, 国内外关于对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的一些关系进行了研究, 其中Smith以非裔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 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他们更愿意去寻求心理健康治疗, 个体的抑郁与心理韧性呈显著的负相关。[3]所以心理韧性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是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大, 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以便为和谐校园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同时对选取的广东省肇庆市某初中初一、初二的5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468份, 男生259人, 女生209人, 年龄12~16岁;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完成《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所以回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有效问卷数量为456份。

2. 研究工具

(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题目, 由10个分量表构成, 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量表题目采用1~5级计分, 计算分量表各维度的总分和均分, 得分越高, 代表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7个题目, 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 其中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分量表, 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分量表。量表题目采用1~5级计分 (1代表完全不符合, 5代表完全符合) , 部分题目反向计分, 计算量表中各分量表的总分, 得分越高, 代表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施测程序

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进行正式调查, 每份问卷由两个量表组成, 严格按照统一指导语施测。

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由表1可知男生比女生的人数多一些, 非独生子女的人数比独生子女的人数多, 绝大多数学生来自非单亲家庭。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2和表3可知初一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6.1%, 初二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4.1%, 所以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良好。而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初二 (χ2=4.075, P<0.05) 。

注:2~2.99分, 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 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 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3. 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

(1)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4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两个分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4.704, P<0.001) , 在人际协助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t=-3.070, P<0.01) 。

(2)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5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除积极认知分量表外, 七年级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八年级学生。

(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6可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t=2.685, P<0.01) , 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在除积极认知分量表外, 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4) 来自单亲家庭和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7可知来自单亲家庭和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除情绪控制分量表, 非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单亲家庭。

(5) 快班和慢班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由表8可知快班和慢班的学生在除情绪控制的其他的分量表及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快班均显著高于慢班。

4.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 (n=456)

由表9可知心理韧性的支持力维度及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两个分量表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的个人力维度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情绪控制与心理健康10个分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认知与除学习压力外的心理健康其他9个分量表存在正相关, 与强迫症状 (r=0.109, P<0.05) 、人际关系紧张 (r=-0.095, P<0.05) 两个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目标专注与敌对、焦虑、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抑郁这5个分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各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各分量表除积极认知 (r=-0.037, P>0.05) 外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422, P<0.01) 。

四、讨论与分析

1. 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心理健康及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共445人, 占总人数的95.1%;初一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6.1%, 初二有轻度心理问题以下的学生占94.1%, 这说明这所学校初一、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通过对初一、初二心理健康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得出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研究也显示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有所下降, 这应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青春期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 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也会越来越多, 这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长, 也意味着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竞争加剧, 学业压力的增加降低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不同群体学生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各分量表得分之间的差异

男生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4.704, P<0.001) , 也意味着男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好于女生, 也应该与我们在教育中塑造他们的男性角色特征有很大关系;在人际协助分量表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t=-3.070, P<0.01) , 这一结果支持了Malecki等人的观点, 即女生可以知觉到更多来自外界的支持。[4]

除积极认知外, 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及其他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特别是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上的得分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t=2.685, P<0.01) 。究其原因可能一是由于子女数量的增加降低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二是父母把由于子女增多带来的生活压力转移到子女身上;三是子女数量增加, 那么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变差。

来自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除情绪控制分量表, 非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其他维度及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单亲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明, 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离异家庭一般会出现父母关系不和等问题, 很容易在教育子女时走极端。要么过度干涉, 要么放任自流, 从而造成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暴自弃、厌恶学习的心理, 不能有效学习,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快班和慢班的学生在除情绪控制的其他分量表及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快班均显著高于慢班。这也说明心理韧性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相对于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更加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随时会遇到困惑和挫折的事情, 心理韧性强的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 解决问题, 取得成功。同时心理韧性强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各种资源的支持, 他们有更强的目标性以及会对自己做出更积极的评价, 因此更容易获得优异的成绩。

3. 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之间的相关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心理韧性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韧性越高的学生,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困境等, 能够积极认知、寻求帮助, 以便更快地从心理困惑中走出, 投入到现实生活、学习中去, 因此心理问题也会相对较少。

总上所述, 我们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懂得尊重他们, 给他们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特别是使他们在青春期遇到困惑的时候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同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树立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他们的积极认知, 让他们能正确对待逆境, 把逆境看成一种成长的契机;改善学习行为, 促进其学业的进步,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月琴, 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 2008, 40 (8) :902-912.

[2]Olsson C A, Bond L, Burns J M, 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 26 (1) :1-11.

[3]Smith P R.Resilience:resistance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09 (16) :829-837.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个人评价 心理健康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意识、情感、行为和个性特点等的判断。它以自我概念为基础,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对自我评价作用的强调是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核心观点。从发展心理的角度看,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一般来说,在我国,高职生身份的生成是指根据高考学业水平较低,而进入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为办学职能的院校的学生。在追求高学历、名牌院校的今天,社会民众普遍给高职生较低的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限制,就业困难,整个环境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不容乐观的。他们的心理、行为也势必在应对种种不良刺激,那么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如何呢?这种水平对其心理健康有没有影响呢?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闽南地区4所高职院校(公办民办各两所)的学生500人,最终有效数431人。其中男141人, 女254人,一年级107人,二年级194人,三年级94人。

1.2 工具

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LR等人于1973年编制,共90个项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等优点[2]。

②个人评价问卷(PEI):系Shrauger于1990年编制用来评定自信程度的问卷。共有6个维度: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况。除了体育运动分量表包括5个条目外,其它分量表均有7个条目,共计54个条目,以1、 2、3、 4评分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基本同意”、“基本不同意”、“极不同意”四种情况,其中有27个反向题目。总分范围从54-216分,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

1. 3 实施和数据处理

由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支持,集中调查对象进行施测,各量表一次性完成。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2. 1 高职生个人评价情况

个人评价问卷总体情况(总分平均数÷ 项目数=2. 68)约属于中等自信程度,各个因子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结果在2.54-2.79之间,即属于基本同意到基本不同意,偏基本不同意之间,说明高职生的个人评价还没有达到自信的水平,各个因子的自信程度相当。

2. 2 个人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由表1可知,心理症状的各个因子与自我评价的爱情关系、外表、社交、交谈和自信心境都存在显著负相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与体育运动呈显著负相关。

3 讨 论

从数据结果分析来看,(1)高职生的个人评价水平不高,学业、爱情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均较消极:说明高职生可能过多地想到个人的不足,将外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使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后果。易体验到强烈的消极情绪容易放弃,有更多的失败预感,容易相信符合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的反馈。(2)高职生个人评价与心理症状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相关,说明个体的不自信将附带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症状的出现,因此如何培养、引导高职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显得尤为重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也是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大学时期是青年自我评价接近成熟的时期。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家凯利(Kelly.G.A.)认为人并不为环境或无意识所操纵,个人能以自己的意愿的任何方式自由地析解现实,并能自由地创立自己的建构体系,因为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人非得成为现实环境或过去历史的束手就擒的牺牲品不可,但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支配人们的行动,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会受到他自己析解经验的方式的强烈影响[3]。因此,高职生应该学会正确、积极地评价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Hong Y Y,Chiu C S,Lin D,Wan W.Implicit theories,attributions,and coping:A meaning system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7:588-599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訂版),第一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这一领域也就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讨论的“市民社会”,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的标题下所讨论的社会领域,也就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育为前提的,并且,市民或公民的活动是把市场经济的活动包括在其中的。

实质上,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正与法治,都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没有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也就没有真正健康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现代资产阶级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表明他们是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中汲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价值旗号,但不过是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可否认,我们在社会与市场的意义上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观念史上,对于资产阶级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切断历史,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且,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1

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为中介,也难以成功。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体现。敬业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粹。

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对于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友善,也就是待人善良,善良或友善的道德价值,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当每个公民有了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也就不会在市场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来进行欺诈,他就不会忍心在乳制品中掺杂对儿童的生命有毒害的物质。如果亿万中国公民都有着诚信与友善的品格,中华民族作为讲道德讲诚信的文明礼仪之邦的信善就会重新在新的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古老的文明就会重新绽放出它的灿烂光辉。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诚信与友善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内在关联的“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我们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理解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 篇5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极重要影响。它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格深化”的思想以及自我实现理论在指导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要求做到: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师生关系;丰富教与学的方法并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评价上,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因此,它对当前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改革;自我实现;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之一,也是美国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主观性及实现倾向,把实现倾向与心理健康相提并论,他们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肯定人、尊重人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人格深化,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世界的主体——人。这一思潮不但引领着管理学理论从制度管理走向柔性管理,也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人在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来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其自身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简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本性中原就蕴藏着无限的潜力,追求创造是人性固有,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人性的充分发展。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倡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自我概念的形成,为获得心理健康应帮助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罗杰斯据其临床经验,提出有效运用患者中心疗法,使患者潜在的自我得以实现所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治疗者应该真诚、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2)真诚一致,即治疗者的想法和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3)移情性理解。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理解他内心的想法。这对罗杰斯后来的非指导性教学、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育主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等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出发,在教育实际中提倡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二、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下面我主要从教育的目的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等方面来分析人本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从人本主义看教育的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而存在主义在教育目的上持人的自我生成论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根本上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发展。”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个性而又充分发展的人。因此我国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仅要注意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且要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既要重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也要重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2.从人本主义看教育中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即提倡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其基本要点是:(1)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2)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并对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分担责任。(3)突出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

3.从人本主义看教育中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师应是对学习者作全面了解并完全信赖的人;是对学习者充分发展自己潜能充满信心的人;是能尊重学习者人格的人:是能珍视学习者的看法、意愿的人;是能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人;是善于促进学习者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的人等。总之,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教育的教师观应该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4.从人本主义看教育中的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追求的结果主要是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渲泄等,而不重视掌握多少知识技能。”因此,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而非灌输,不将个人观点、理想、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强调教学工作中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能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启示我们应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大众化的教育,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设置教育内容,按照自我实现的动机鼓励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弃之糟粕,辨证的为我国教育服务。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6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缘于对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关注。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 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 (高危) —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 他们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1】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个体所面临的危险性因素, 忽略了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变异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后来的研究证实, 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 成人后却功能完好, 甚至还很优秀。【2】这促使研究者转而关注个体自身的保护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 心理弹性的研究主体由儿童、青少年扩展到对成人的研究, 研究范畴也由个体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学校等。【3】

迄今为止, 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 但其操作性定义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适应良好或成功应对。整合各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来看, 心理弹性的概念总体分三种:结果型定义;品质型定义;过程型定义。结果型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品质型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过程型定义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4】【5】【6】【7】

本研究整合以往品质型心理弹性的定义, 将心理弹性界定为个体在遭遇逆境、挫折时能够进行良好适应并从中得到成长的一种个体能力品质。研究从考察个体保护性因素角度入手, 确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主要成分, 分析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 并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二、方法

(一) 被试

研究按随机抽样原则先后调查四个样本。样本一是访谈样本。对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工程大学30名大四学生进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访谈。样本二为预测样本。选取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250名大四学生作为预测被试, 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样本三为正式施测样本。被试取自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名大四学生, 进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正式问卷和就业压力问卷施测, 回收有效问卷553份。其中300份作为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 253份作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样本四为在样本三的沈师被试中选取72名学生, 进行重测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和ER89问卷。有效回收心理弹性重测问卷39份, ER89问卷61份。

(二) 工具

1.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主要采取以下步骤:第一, 依据访谈提纲, 请访谈对象叙述其对处于逆境或面对挫折挑战时的主观体验与应对方式等。第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综述国内外对心理弹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进行分析。第三, 项目编码、归类与汇总。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经过编码、汇总与归类提取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条。研究同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编制初始项目, 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分方法。第四, 邀请有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定, 删除表达不科学或较为抽象的项目, 修改表达不明确的项目, 并对问卷项目进行重新编排, 形成由48个项目组成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初始问卷。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

研究采用张丽锦、邱桂平编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8】。该问卷由26个项目构成, 李克特式5点评分, 包括主观心理体验、就业情绪困扰、生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等4个因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 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 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较为理想。

(三) 程序

1. 初始问卷编制

研究首先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初始问卷。编制过程按照前文提到的四个步骤进行。

2. 初始问卷施测

使用初始问卷测查样本二, 对数据结果进行项目分析, 删除题总相关未达显著性水平及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0的题目。对余下44个项目进行重新随机编排, 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对样本三中的部分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初步确立心理弹性结构, 然后通过样本三的另一部分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该结构进行检验。研究同时考察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间的关系。研究使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

(一) 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值为0.960, Bartlett球形检验呈显著性水平。采用斜交旋转法提取主要因素, 研究最终提取出五个特征值大于1, 项目数在3个以上的因子, 累计贡献率为51.917%。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482~0.757之间, 共同度在0.467~0.680之间。根据五因子所含项目的综合含义, 分别将其命名为:1.人际交往能力;2.自我效能感;3.情绪控制能力;4.挑战性;5.自我管理能力。

(二) 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Amose7.0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较好 (表1) 。图1为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图。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信度检验

研究使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三个信度指标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 结果如下 (表2)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经检验, 文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593, 各个分维度在0.442-0.555之间, 信度值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重测的被试对象经过了3周时间, 且为处于临毕业状态的大学生, 工作和毕业压力较大, 状态不稳定, 并且流失许多被试, 导致被试的重测数据数量只有39人, 所以重测信度水平中等。

(四)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效度检验

研究根据理论文献、其它心理弹性相关问卷, 及访谈资料进行项目编制, 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评定, 确保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研究同时计算问卷总分与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结果 (表3) 表明各因子与问卷总分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 各因子之间也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也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P<0.05, **P<0.01, ***P<0.001, 下同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心理弹性结构, 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 研究使用Block和Kreman编制的ER89 (自我韧性量表) 作为效标, 检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效标效度。检验结果 (表4) 表明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

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为自变量,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各因子及其总分为因变量,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在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以及总分上主效应显著;性别与独生子女在挑战性因子上交互作用显著 (见表5)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控制性别因素后,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在挑战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t=2.551, p<0.05) ,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该因子上差异不显著;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后, 非独生子女在挑战性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 (t=4.713, p<0.01) , 独生子女在该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六)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及五因子与就业压力的总分及四因子 (主观心理体验、就业情绪困扰、生理反应、行为表现)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表6) 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负相关。

说明:上述数字代表如下:1.学科;2.性别;3.独生子女;4.人际交往能力;5.自我效能感;6.情绪控制能力;7.挑战性;8.自我管理能力;9.主观心理体验;10.就业情绪困惑;11.生理反应;12.行为表现;13.心理弹性总分;14.就业压力总分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进一步做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β=-0.270***) , 解释的变异量为7.1%;心理弹性各因子中, 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β=-0.286***) , 解释的变异量为8%。

四、讨论

(一)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

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个因子。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妥善处理与调整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进行吸收、转化的能力, 以及合理有效地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整体的解释率最高, 高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并能使周围环境的感受性更加积极、乐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所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毕业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乐观倾向。情绪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对情绪和需求的内控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好的个体通常能够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积极思考并做出正确、理智的决断。但过度控制情绪会导致压抑, 因此对情绪进行合理适度的控制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身心健康发展。挑战性是指坚持抵抗压力, 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心理倾向。该因子得分高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积极看待外来压力, 不把压力当作威胁, 而是看作施展才华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并乐于挑战自己的能力与极限。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对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观念, 对自己的生活有合理的规划, 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本研究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属于品质型概念, 主要测量的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内在保护性因素。得到的五因素结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与国内外已经编制出来的心理弹性问卷的因素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此研究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及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 所以本研究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主要是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临毕业的大四学生的心理弹性而言的。

(二)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 大学毕业生中男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情绪控制能力和挑战性因子均高于女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家庭对于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女生通常被寄予具备严谨、懂事、听话、温顺、安静等特点的社会期望, 男生则会被鼓励发展创新、积极、主动、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等品质, 甚至打破陈规会受到表扬, 所以男生对于新鲜事物更具探索性, 对权威更具挑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面临毕业和就业的男生承担的社会职责以及家庭责任会慢慢加重, 家庭和社会要求男性精明、能干、能承担重任, 他们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显示出稳重可靠的品质以符合社会期望。而社会对于女生在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女生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较之男生会差一些。本研究发现, 大四男生心理弹性总体上高于女生。

心理弹性是指对个体遭遇逆境、挫折时能够进行良好适应的一种个体能力品质, 也就是说心理弹性高的前提是经历过挫折, 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加好动、更乐于挑战性, 相对的就有可能经历相对较多的挫折, 这些挫折恰恰成为他们应对以后的挫折事件的经验并且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自信, 同时能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还发现, 独生女的挑战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女。这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独生女相对于非独生女而言更有机会拥有较多的资源, 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受到更宽容的对待。这些优势条件使独生女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较好的调节自己的状态, 并且更有勇气接受挑战。而非独生女有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被更多地要求顺从和听话, 对权威更可能表现出服从性, 并且较少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尽量避免失败。

(三)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现如今,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高强度的就业压力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有负面影响, 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关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日益增多。本课题通过研究发现,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总分及其维度与就业压力的总分和各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 换言之, 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可能降低其面临就业时的压力感和焦虑水平。

本研究提出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五个维度: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这个五个因素着手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心理弹性品质。尤其应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培养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 能够在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对就业市场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保持乐观和自信, 勇于面对挫折和压力, 积极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结论

1.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结构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5个因子构成。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测量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有效工具。

2.独生子女、学科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主效应都不显著;性别在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维度以及总分上主效应显著;学科与性别、学科与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学科、性别、独生子女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 性别与独生子女在挑战性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具体为:

(1) 性别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维度以及总体上差异显著, 男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较女生更好, 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也较女生更好些。

(2) 在挑战性维度上, 女生差异显著, 独生女挑战性强于非独生女;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 数据表明非独生子女的男生比非独生子女的女生更有挑战性。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就业压力水平相当就会越低。自我效能感对于就业压力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可降低就业带来的压力。

摘要:该研究在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基础上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因子构成, 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心理弹性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心理,心理弹性,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曾守锤, 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3 (6) :1091-1096

[2]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8 (4) :995-998

[3]Walsh, Froma.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J].Family Process, 2003 (1) :1-18

[4]Masten A, Best K.and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0 (2) :425-444

[5]Markstrom, Carol A., Marshall, Sheila K, Tryon, Robin J.Resiliency,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in Rural Low-Income Appalachian Adolescents from Two Racial Groups[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 (23) :693-703

[6]Hollister-Wagner, Gambrill H., Foshee, Vangie A.;Jackson, Christine.Adolescent Aggression:Models of Resilienc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3) :445-466

[7]Masten A.Resilience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Successful adaptation despite risk and adversity[M].In 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inner-city America: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1994:3-25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7

[摘要]对广州大学城校区的研究生(艺术类体育类研究生除外)进行分层和随机抽样,从人情、关系和面子三大维度测量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态度,发现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儒家关系主义文化背景下,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受到人情、关系和面子等因素的影响,儒家关系主义已然渗透至现时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中;研究生更易受学术行为中的人情因素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现象最为严重,理工科研究生对于学术行为中的人情因素和关系因素较为容忍。

[关键词]学术道德;人情;关系;面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101-06

一、研究背景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8

1、存在的问题

1.1小学生未能达到基本运动技能小学体育与健康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体育健康课程至今没有具体的检测和考核的标准和体系,该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体育与健康老师忙里偷闲,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很难使小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以晏坝中学为例,300多初中新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连基本的队列队形都不会,打球投篮不是投,而是扔或甩。不会羽毛球、乒乓球发球。初中学校需要用一学期来教学基本的队列队形、口令、步伐、篮球动作、术语、羽毛球发球姿势及动作技巧、乒乓球发球及动作、接力赛有关知识、跑跳技巧等,而这原本应该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完成的内容,现在只有从头再来。

小学生未能在小学阶段学会基本运动技能由此可见一斑。

1.2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落实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具有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功能,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以往的体育课程最大的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老的体育课思维定势当中,缺少怎样做一个健康人的引导,学生对于预防疾病常识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知之甚少。可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依然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水平,没有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应有的功能。

1.3专业体育课教师严重不足以本人所在晏坝镇为例,全镇共有四所农村小学,至今没有一位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课程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

虽然兼任体育课的教师在师范职前教育中,大多都系统学习过体育课程,但和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相比,对于学生运动技能、运动知识、运动水平教育与培养都有极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上述学生无法获得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及身心健康常识的缺失现象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1.4运动器材及场地匮乏很多农村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还没有碰过篮球,不会羽毛球、乒乓球发球和小学体育教育流于形式有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广大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匮乏也是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还是以本镇为例,四所农村小学,仅镇中心小学有两张乒乓球台,两只篮球架,其他学校都没有任何的乒乓运动和篮球运动器材。一个小学接受外界捐赠了一只篮球,由于没有篮球架,这只篮球要么长时间被搁置,最多在体育课上被学生抱着当橄榄球玩儿。

2、对策

2.1重新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农村小学只不过是把课程名字由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而已,形式依然是自由活动。要改变广大教师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掌握《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全面的了解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要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有全面的把握。

第二,教师重新思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新课标只是一个目标、导向,即使熟记于心,但如果没有切实转变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无异于是纸上谈兵。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大胆尝试改变,并走出以往那种散漫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上成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2切实搞好学生健康教育如果没有健康教育做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会成为半成品、废品。所以,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强化人们的课程意识,对“卫生宣传”“心理咨询”等原有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卫生保健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使学生掌握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研与建档。

2.3抓好师资培训工作目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匮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由于村镇小学规模较小,配备专职的体育与健康教师不现实。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大对兼职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培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不挤占编制。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中,不但要重视体育教育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力的培训。使培训结业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既具备较强的体育教育技术,而且能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授运动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9

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指个人或群体在阶级社会中的位置,是教育、收入、职业、财富以及居住地区等指标的综合反映[1]。SES的研究起源于1949年Hollingshead等[2]在一个社区研究中的测量工作。

SES测量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研究成果在以前远少于针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社会分层本质概念的清晰认识[3]。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其始终处于健康不平等的劣势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4],并影响到老年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因此,研究SES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有关SES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是非系统化的。本文将致力于回顾、总结和反思关于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厘清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法、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篇10

體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新疆3所高校 (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的890名维吾尔族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863份, 有效回收率为97. 0%。其中男生446名, 女生417名; 平均年龄为 ( 22. 5±3. 21) 岁。

1. 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 SCL - 90) 作为测量工具, 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 实行5级评分制, 各因子中任意1个因子得分≥3分即为具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调查者随机进入教室, 对教室内维吾尔族学生发放问卷, 并指导学生填写。填写时要求被调查者不受他人影响, 彼此间不得进行交流, 不受时间限制, 但尽可能快速回答问题, 回答完毕后立即回收问卷。体育锻炼指至少每周2次以上, 每次时间不少于30 min; 强度分为3个等级: 大强度 ( 大汗淋漓) 、中等强度 ( 中等出汗) 、小强度 ( 微微出汗) [3]。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维吾尔族大学生SCL - 90各因子均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1) 。除强迫因子外, 维吾尔族大学生其他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4,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见表1。

体育锻炼组维吾尔族大学生SCL - 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体育锻炼组, 强迫、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焦虑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见表2。

注: t1值为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 t2值为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 P <0. 05, **P <0.01。

维吾尔族大学生SCL -90因子分≥3分的检出率为14. 1% ( 122/863) ; 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 非体育锻炼组大学生检出率均高于体育锻炼组大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除强迫因子外, 维吾尔族大学生SCL - 90各因子得分均介于国内成人常模与全国大学生常模之间 ( P值均 <0. 05) ;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有密切的关系, 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同[6],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让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宣泄内心的压抑, 并对于大学生在学校因繁多的考试、就业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上焦虑也起到了很好的释放和转移作用。研究显示,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交替转换的过程得到加强, 使大脑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和均衡性得到很好的改善[7,8,9,10]。另外, 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时, 在与同伴的合作与默契配合下, 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在集体项目上可以与同伴交流、相互鼓励, 增强双方的友谊, 对克服孤独、羞涩等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同时对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吃苦耐劳、沉着冷静等性格特质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11,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 体育锻炼组维吾尔族大学生SCL - 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体育锻炼组学生, 且体育锻炼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低于非体育锻炼组。调查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 1% , 略低于北 京市和河 南省 ( 16. 51% , 20. 72% ) [14 -15], 而高于辽 宁省调查 结果 ( 10. 89% ) [16]。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 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进入大学后这一现象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另外,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信仰对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加之维吾尔族青少年能歌善舞, 性格比较外向, 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少; 可能还与不同地域及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有关。

上一篇:网站设计制作合同下一篇:可爱的小狗的三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