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管理工作制度

2024-11-29

信访管理工作制度(通用8篇)

信访管理工作制度 篇1

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摘要】信访,是除法律以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它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信访工作一旦松懈了,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影响了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关系。如今信访制度、信访工作的问题的涌现,使其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级信访部门也成了众矢之的,因此,如何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工作的有效作用成了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访制度 信访工作 进退维谷 程序缺失 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制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制度产生以来,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改革及深入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现象,引发了“信访洪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新形势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合理的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如何做好信访工作,成了值得我们深究的课题,且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发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信访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一是1951—1978年,信访制度作为沟通民众,监控官僚的手段,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每天亲自批阅大量群众的来信,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来处理人民的来信来访。二是1978—1989年,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兴起和泛滥,执政者面临的压力开始增大,之后稳定压倒一切的话语再次凸显,这一时期,信访制度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是平冤纠错,二是稳定秩序。三是1989年以后,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且缺乏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手段,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权利和资本拥有者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信访制度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并与1996年1月1日实施。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新《信访条例》对旧的条例进行了修订,这表明了我国信访工作在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二、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信访部门进退维谷

信访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下,通过信访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使信访事项得以解决;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信访事项的处理运用的是法制以外的方式,强压、哄骗、妥协等,这些都是许多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不得已选择的方式,上有领导压力,下有群众怨气,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信访部门实在是出于进退维谷的处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人民群众的“清官情结”

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来看,信访制度的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历史、文化和民众心理的背景。就像电视上演的包青天一样,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等,无论有什么冤情,包青天都会为你平反,还你一个公道,从这样的一些场景中都能找到信访活动的许多痕迹。即使是现在,许多人民群众多少都会相信总会有着像包青天一样清廉的清官存在,所以即便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他们都想通过信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

(三)信访内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

现在的信访问题主要表现为复杂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争端,包括企业改制、村民自治、耕地保护、农民负担、下岗就业、司法腐败、贪污受贿、挥霍公款、机构改革、民主管理等方方面面,且问题所涉及的利益大小不一,涉及的主体多少不定,关系错综复杂,处理难度大。

(四)信访程序缺失,机制不完善

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存在重大缺失,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各部门可以以各种理由相互推诿。处理问题又要看领导脸色行事,靠上级批示。即使建立了“各级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各级政府为了抑制上访的增加,采取各种手段对信访群众进行打击甚至政治迫害。

三、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访功能错位,涉法信访居多

涉法信访是我国目前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大多数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各种诉求交错在一起,出现“信访问题综合症”,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在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时,转而向上级机关申诉,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当事人开始进行信访活动,要求人大或党政机关,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

(二)公正执法环境的缺乏

行政权力大于司法权。一方面,领导批示是行政领域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再多的法律也赶不上上级机关的指示、重要领导的批示,而且《国务院信访条例》对领导批示明文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问题,检查指导信访工作;信访人群知道只要获得领导批示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变成了他们信奉的教条。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地位不高司法权力弱化。司法附属于行政,受制于行政,其权力的行使往往采用行政管理模式,使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在司法领域能常常听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为了得到“优先”就必须上访。还有就是,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净,做出无原则的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访缠诉的人的气焰;也有一些司法人员由于其水平不高和素质低下而贪赃卖法、枉法裁判。

(三)缺乏独立性的司法机关

我国的司法机关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独立地位,在处理社会纠纷中的终局性得到不落实,这是导致出现大量上访与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有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实际上,其权力的行使并没有落到实处。于是一遇到上访,各种机关为了社会党稳定或其他原因,对案件直接进行干预。使上访者将其他机关的批示是为尚方宝剑向司法机关施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人民法院的权威。另外,其他机关的不合理处理,造成了只要上访就能获利的现象,这无疑使鼓励和纵容了人们上访。

四、关于完善信访制度的看法及建议

(一)各地区完善信访制度的具体措施

1、甘肃省甘州区建立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为核心,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建立完善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县级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建立完善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建立完善信访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完善信访督查督办制度,建立完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信访风险预测评估制度。

2、长春双阳区规范完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

双阳区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不断深化完善规范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畅通、有序、务实、搞笑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三式联调、四级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领导责任机制,领导包案机制,联席会议机制,重大决策事项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等。

3、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处突能力

坚持县级领导大接访和每月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访工作定期督查巡查制度,健全重点信访问题公开处理制度,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

(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

1、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要在基层部门全面推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切实提高初次信访的一次办结率和就地稳定率,尽量避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发生。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2、要有实效,要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对群众的初信初访,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取得第一手资料,对矛盾的实质及时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坚持首问负责制,实施接访单位全程负责。加大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3、注重创新,畅通渠道,主动疏导各类涉税信访矛盾

做好信访工作,有必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信访渠道的“立交桥”

4、加强沟通交流,把感情融入工作中

对待上访群众必须有浓厚的感情,要有耐心,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无论言语多尖锐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安抚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恒心,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于困难,只要有道理、符合政策,也要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要真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充分考虑群众的难处,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5、发挥“报警器”作用,主动、超前开展预防工作

坚持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立足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民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见微知著,强化矛盾排查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做到超前介入、超前稳控和超前化解。

五、总结

信访工作作为直接联系群众,是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接民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要重视其建设发展的进程,面对涌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认真的思考,分析其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及时信访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每一位信访工作者发挥积极作用的主战场。不断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信访管理工作制度 篇2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问题分析

1.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展开过程中, 由于党委、政府、政协等一系列的领导机构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 不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和互动, 导致在实际对于民意的吸收和采纳方面严重不足;另外, 信访举报的信息没有经过层级的有效传递和沟通, 对于信访举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等, 相互之间未能进行有效联系和沟通, 所以很难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处理。其次, 在信访举报的实际工作过程中, 基本采用的都是“事后处置”的方式, 对于一些群众信访举报的问题, 不仅没有建立相对应的符合案情的解决方案, 并且也没有及时前移或者是下沉信访举报的相关关口, 导致很多群众信访举报的案件都处于不处理状态, 不仅没有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贡献一份力量, 而且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2.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流程受到阻碍停滞。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其工作流程主要是机关受理、办理群众信访取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步骤以及具体处理案件的程序, 工作流程主要是对于案件的受理、分级管理以及实际处理过程等等, 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利用这个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性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责任分工的明确。但是在实际的信访举报案件审查和办理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案件的复杂性比较严重、所涉及的面比较广, 经常导致信访举报的工作流程处于一直阻碍停滞的状态, 不仅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展开, 而且对于案件的进展也不能够有效保证。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人治色彩。当前我国的信访举报工作在最开始实施的时候, 基本上是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来进行, 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的时期, 党就已经将群众的来信来访当作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方式和介质, 而在1951年的时候, 我国的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这一文件, 这一条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信访举报制度的成立。另外, 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 救济机制也逐渐地纳入到信访举报制度当中, 在救济机制的融入下, 信访举报制度的基本功能逐渐转化成为纠纷协调和权利救济这两项重要的工作, 但是在信访举报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仍然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当前, 很多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且在现如今很多人利用金钱来换取稳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我国的整体社会风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信访工作的展开来说, 不仅不能够维持基本的公正, 而且也严重扰乱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秩序。

2.信访举报救济功能大于法律救济功能。虽然当前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行当中,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错误, 不仅不能够规范性地完成一系列的信访举报工作, 而且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信访救济机制, 是为了能够对当时的法律状况进行一定的“填补”,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依据, 但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司法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 信访救济机制应该逐渐被淡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是被更加强化, 导致信访救济制度和法律救济制度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不仅不利于两者的自身发展, 而且不能够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 导致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展开和实施不能正常进行。在当前信访举报的一系列规定内容当中不难发现,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为信访举报秩序提供一定的维护作用, 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信访举报人自身的权利问题, 即使有的规定中有提及一些内容, 也只是极少数的现象, 并且提及的内容也不够完善, 只是象征性的描述而已, 严重缺乏保障。很多信访举报规范性的文件不仅缺乏公正的程序价值, 而且也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这样就会导致在对这些信访举报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 采用一些不规范的手段来处理, 不仅达不到一定的处理效果, 而且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现象, 阻碍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发展和实施。

三、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的制度安排

1.健全当前的群众工作制度。在开展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时候, 群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要坚持观察群众路线, 坚持以科学民主的理念来进行决策, 对于信访举报问题要进行规范性地审查和处理,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前的群众工作制度, 从而保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实际的案件处理过程中, 如果有一些重大案件涉及群众的基本利益, 需要采取群众的意见, 集中民意, 与案情进行实际的分析, 之后再进行决定。对于信访举报内容当中一些管理民生困难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信访当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点, 一般情况下都是民生的热点问题, 所以应将民生的改善和保障问题作为出发点, 来切实有效地多解决民众生活当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难题, 特别是群众积极响应的一些关于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问题, 这些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 所以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时候, 要切实考虑到民情民愿, 才能够有效展开, 并且获得群众的支持。

2.合理配置和科学设计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权利及流程。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实际展开和进行的过程中, 要将信访受理权的主体统一到党委以及政府所属的信访工作机构, 对于受访者提出的一系列信访事件、需要进行相对应的登记、记录, 以及处理等一系列的程序和规则, 在对于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受理和处理相分离的工作方式, 先进行妥善地处理, 之后在根据详细的情况进行处理, 这样不仅能够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而且能够保证问题的后续处理。另外, 当前的信访终结程序严重地缺位, 这种现象只有增加信访终结程序, 才能够对其进行相对应的规定和正确的决策。其次, 在实际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实际展开过程中, 由于一些滥用职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应及时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以及处理, 信访者滥用信访权虽然是违法的, 但是由于其自身有权力处理信访当中的案件和内容, 所以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处置的时候, 并不能够按照普通情况下的滥用信访职权来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 就需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 从而保证各个信访权力的行使界限, 从根本上分清责任制度, 从而强化当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制度。

最后是对于信访功能目标的重新确立, 在对功能目标进行确定的时候, 要将信访制度放在首位, 特别是对其进行的强化工作以及程序化工作, 都是能够引导公民共同参与的一种渠道;要逐渐将公民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地从纪检监察信访公报工作制度当中分离出去, 这样才能够保证司法救济的权威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对于当前的信访体制, 也要相对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满足当前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发展和变化, 要将信访全部都集中到各级的人大代表大会,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管理, 也能够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制度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制度安排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结合其自身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落实,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切实有效地展开信访举报工作, 完善和健全当前的信访举报制度, 加强责任制度的落实, 从根本上提高解决信访举报问题的效率。

摘要: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人治色彩, 导致机制不够完善、工作流程不够顺畅、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不规范等等, 本文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性问题以及其自身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关键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规范性问题,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臧乃康, 韩裕庆.纪检监察信访取保工作规范性缺失与制度安排[J].科学社会主义, 2012 (08) .

[2]黎德智.万宁市信访举报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 2015 (05) .

从信访制度沿革看新时期信访工作 篇3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信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其雏形承接封建社会类似“告御状”的制度安排。虽然类似“信访”的活动古已有之,但信访工作、信访制度作为表达民愿、参与政治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的正式确立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信访制度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年—1951年,信访工作的初步确立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信访制度事实上是作为党中央加强群众联系、监督干部作风、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渠道。虽然这一时期信访工作没有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但已经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9年8月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1950年变更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该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处理人民群众写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件,接待上访群众。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在《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

(二)1951年—1981年,信访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发展阶段。

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人民的来信或要求见面谈话,均应热情接待,负责处理”,这被视为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同年,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分别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和总理办公室,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6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成立,在党内正式确认“信访”一词。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访”概念开始公开化。

在这一阶段,由于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信访制度的作用和功能也经历了从“诉情”(反映民情)向“求解”(解决问题)的转变。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中,信访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政治运动的痕迹,其内容、数量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联。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拨乱反正的开始,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的信访大量增加。1977年至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短短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平反任务,信访人数之多、解决问题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1982年至今,信访制度在法制化的轨道下逐步完善的阶段。

随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信访工作转入健康发展轨道,其“求解”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实现救济功能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这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得到确立。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社会利益和群众矛盾增多,针对信访制度体制松散、职责不清,法律地位不明,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信访人员不断向中央集中等情况,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信访局坚持“搁置争议,先规范”的指导原则,于2005年颁布了新《信访条例》。其中重点突出了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等内容,赋予了信访部门交办权、督办权,便于信访案件的监督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由过去的两级信访变为三级信访,加大了对相关部门的督办力度,使信访制度从制度设置和信访处理程序上进一步走向规范。

二、新时期信访制度存在的主要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法制不全、政法不分和其他救济渠道有限,加之政府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控制,信访制度的存在和运行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信访所承载的过多责任和希望,显然已经超出制度设计本身的预期,越来越多群体性和突发性信访事件的出现,值得人们从理性角度进行思索和探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

(一)“人治”思维惯性的障碍。

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人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信访制度,明确表示信访工作的性质是群众政治工作,并被视为党和政府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制度反映,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并非确定的法律制度。以至到现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情况下,在一些执政者的意识中,信访仍然是一项政治工作而非法律工作。政治意识的过度强化和法制意识的相对薄弱,使得“人治”思维必然成为信访工作的实质内涵。在“人治”理念下,权力的行使与维持依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联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除了行政、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外,还留有宽泛的官员个人意见裁断的空间,信访案件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依赖于上级机关的权威特别是领导的批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法制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也一定程度上为上访者努力谋求最高领导的关注以满足个人诉求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信访途径事实上已经演化为司法、行政救济渠道的“救济渠道”,致使基层问题层层升级,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进京上访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

(二)社会活动多元化和政府控制能力的下降。

从信访制度设立之日到如今,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渗透到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中,社会行为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情况。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还能够拥有比较充分的政治、行政资源,通过行政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还算比较有效的话,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给政府的管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所直接掌控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不当往往就会引发难以预计的矛盾纠纷,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难度,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在缺少有效化解资源的情况下,信访难题不断积累升级,在上级政府“维稳”考核指标压力下,基层政府只能通过采取“截访”、“劝返”等非常规的控制手段暂时对信访活动予以干预,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让上访者“息访”,不惜动用公共财政满足上访者利益诉求,有的甚至对信访人进行迫害,造成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由此又为信访秩序和氛围的继续恶化埋下了伏笔。

(三)行政、法制等救济手段的相对滞后。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访仍然是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但法制的不断健全和行政活动的不断规范,也并未使信访活动随之减少。这是由于,虽然各种司法和行政救济途径相继出现,但这些救济途径在现实中并未完全担负起应有的救济功能和效果。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门槛较高,司法不公、行政效能低下,以及政府利益和地方保护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导致地方司法和政府权威的丧失,民众向上一级司法和政府机关上访的需求迫切。同时,由于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民众法制意识薄弱,在权利救济方面有着严重的“政府依赖倾向”,有困难找政府已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公众选择信访途径解决问题仍然是首选的制度途径。

三、关于改进信访制度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三方面原因分析来看,造成目前信访制度的困境既有传统信访治理理念的偏差,也有信访外部制度环境不断变迁以及现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尽完善的因素。面对复杂的形式,面对不断严峻的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信访工作。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弱化信访政治功能,改变以往信访工作“人治”化观念,构建“法治”思维下的新时期信访工作格局。

在政治诉求表达方面,随着国家民主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和人大代表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公民的民主政治诉求提供了理论上的有效途径,也为各方面利益群体表达不同声音和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提供了渠道,因此,信访理应褪去浓重的政治色彩,逐步弱化这一功能。而在权利救济方面,社会需要的是法治这种最高和最后的权威。信访部门事实上的权力真空,使得信访制度难以从根本机制上成为化解矛盾的有效制度。因此,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渠道应该是复议、诉讼和仲裁,适应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信访应该只是起补充辅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党各级领导树立高度的法制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靠领导批示、不靠法律”的工作作风,而群众也要逐步改变以往“求助法律不如求助领导”的观念。同时,信访作为我们党加强与人民联系的一种制度补充,也必须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下实行,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信访条例》,从信访途径、信访受理以及与行政、司法救济途径的关系等方面对信访行为进行了初步的制度设定,一定程度上显示信访制度正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二)提高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信访活动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民众上访主要是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乱收费、地方官员腐败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与地方公共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紧密相关。必须在对社会形态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公共政策水平,完善现有法律法规覆盖面和社会规范效力。只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类社会不公的出现,而只有将社会各种行为纳入到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使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确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一切为了人民,充分考虑全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依法行政,赢得民心,减少信访源。这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当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提高行政、司法救济亲民性和准入门槛,增加社会救济渠道。

司法、行政公正对于一个法治社会的意义毋庸多言,然而没有一个较低的准入门槛,也难以使行政、司法的权威得以体现。目前上访中的许多官民纠纷,法院因受到行政部门的压力,拒不受理或裁决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引发民众上访。要改革现有行政、司法程序,提高亲民性,并将对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除去“司法行政化”色彩,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的独立仲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司法判决、树立司法最终裁判权威的氛围。同时,适应社会活动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解过程,是完善社会管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以往社会活动多元和政府治理单一之间的矛盾,使得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大力引导社会团体、协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社会义务工作者对于各类信访人群的义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各类社会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矛盾化解功能等,逐渐形成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学员、上海市卢湾区环保局干部

信访工作制度 篇4

镇委〔2006〕27号

关于印发《大陈镇信访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工作片、各办公室,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大陈镇信访工作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大陈镇党委

大陈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抄送:市信访局、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镇诸领导

大陈镇信访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访工作机制,形成全镇齐抓共管的局面,完成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各项任务,根据国务院、省《信访条例》的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信访工作责任制

(一)书记、镇长的主要职责

书记、镇长对全镇信访工作负总责。负责把信访工作纳入全镇工作的总体部署,并及时提出信访工作指导性意见,亲自阅批重要信访专报。必要时,亲自主持召开信访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处理事关全镇的重大信访问题;审定信访办提出的重大信访责任追究建议;督促领导班子成员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二)镇分管信访工作领导的主要职责

镇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对全镇信访工作负主管责任。负责定期召开信访工作会议,组织学习、贯彻上级信访工作指示和要求,分析本镇信访形势,具体部署、指导、检查本镇的信访工作;协调处理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和突发性信访事件;研究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的措施,抓好信访网络建设,帮助解决信访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三)其他镇领导的主要职责

其他镇领导对各自分管和联系的工作片或部门单位的信访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检查、指导、督促分管范围内的信访工作。亲自协调处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对涉及交叉信访问题,要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处理。

(四)镇机关办公室和各镇属单位的信访工作职责

1、主要领导要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亲自办理群众来信,亲自接待上访人员,亲自处理信访问题,做到矛盾不上交。

2、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和指导意见,不断改进党委、政府工作。

3、明确信访员,具体负责来信登记、来访记录、信访统计分析、信访处理报结和有关信访工作资料的立卷归档等工作。

(五)各工作片领导信访工作职责

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亲自接待群众上访,并负责问题的协调处理,做好稳定工作,避免发生越级集体上访。

2、切实抓好本工作片的信访工作,保证信访工作有人抓、信访问题有人管。

3、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本工作片的信访问题,确保辖区稳定。

二、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

1、镇党委、政府要专题研究信访工作,全年不少于两次。

2、镇机关每年要召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专题会议,全年不少于两次,必要时随时召开。

3、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上级信访工作指示精神,分析信访形势,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讨论研究信访工作,协调处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

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

1、一般每季召开一次。会议的议题由镇信访办提出,由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召集召开。

2、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上级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信访工作和信访形势分析汇报,研究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信访工作中重要事项。

3、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中的工作职责。相关信访问题的主管部门和责任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会议。

四、领导阅批群众来信制度

l、对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和上级交办、转办的信访件,信访人员提出拟办意见后及时报分管副书记阅批。

2、领导须及时阅批请示件,一般在当天阅批完毕。

3、群众来信来访时如遇领导外出的或出现重大情况的应及时与领导取得联系,请示后按领导意见办理,领导回来后须补签阅批意见。

4、对自己批示交办的群众来信应及时过问,对疑难信访案件要亲自督办,或牵头协调处理。

5、信访承办人员在信访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汇报进展情况,办理结束后要向领导汇报处理结果。

五、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和下访、约访制度

1、镇领导接待日安排在每月10号(遇节假日顺延)。在家镇领导全体参加。接待工作的具体安排和落实由镇信访办负责。领导接待事项,应做到谁接待,由谁负责处理到底。领导接待日的接待件,由镇信访办负责交办、督办。各责任单位必须在30日内将交办件的处理结果向镇信访办报结,由镇信访办向接待批示的领导反馈。

2、建立镇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坚持“周一”排查制度和“周二”干部下访制度。重点排查主要信访问题,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周二下访要全面解决排查出来的各种问题,并做到及时化解。对一时不能化解的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并主动协助职能部门做好化解工作。一般情况下对镇干部在“周二”不作其他安排,要求全体干部到村(居)和企业,现场调处信访问题,倾听群众呼声,并做好登记备案。

3、对镇领导下访约访的信访件,各责任单位必须认真落实,按期报结,镇信访办负责催办、督办,并向参加下访约访的党政领导反馈结果。

六、领导包案调处重大信访问题制度

(一)参加包案领导

镇党政人大领导参加包案。各办主任、工作片片长、部门单位负责人协助领导做好包案调处工作。

(二)包案调处的重点

1、跨工作片、跨部门的重大信访问题;

2、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体性信访问题;

3、“四访”问题(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无理访);

4、其他重大疑难信访问题。

(三)包案调处的职责

1、了解信访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基本情况;

2、牵头协调,研究提出处理意见;

3、举一反三,组织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倾向性信访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加强管理的措施。

(四)包案调处的程序和方法

1、约见信访群众代表,听取群众意见;

2、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意见;

3、将处理意见答复信访群众代表。

七、越级上访劝返制度

1、发生去京不按正常渠道上访或滞留在京的情况。

2、发生赴省、到金集体上访或个访、群体访滞留在杭、金的情况。

3、发生群众去市政府集体上访或个访、群体访滞留在市政府现象。

4、发生在全国、省、金华、市“两会”以及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上访人员。

八、信访工作排查和预警制度

1、做好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三访”问题的专项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对可能去京赴省到金上访的“三访”问题要定期进行排查预测,并在每月10日前报镇信访办,由镇信访办梳理汇总上报镇党委、政府及市信访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定期开展信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及时解决一批疑难信访问题。

2、做好超前预测工作。各级“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和重大节假日前,做好可能去京赴省到金去市上访问题的预测工作。镇信访办要部署和落实预测工作,及早分析、预测、制定预案,督促责任部门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稳定在本镇,确保全国、省、金华、市“两会”和重大政治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3、做好重要信访信息预报工作。对可能要越级集体上访的信访问题和可能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问题,要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向镇信访办预报。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集中的问题,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的重要信访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控制、早化解。

九、群体性上访、异常访等突发性上访事件处置制度

1、发生群体性上访、异常访等突发性上访事件,镇信访办要立即向镇党委、政府领导报告上访事态及发展情况,并向市信访局报送信息。

2、立即派人到现场宣传《信访条例》,引导上访群众到信访接待室,由来访者选派5名以下代表反映问题。

3、由镇信访办直接通知相关部门单位到现场作宣传解释工作或解决相关问题。必要时,请相关领导到场负责接待和解答有关问题。

4、经劝导解释,集体上访人员不肯去信访接待室或不肯离去的,报告公安部门,镇派出所应迅速派员到现场维护秩序,必要时由公安部门强制带离现场。

十、信访工作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督查考核的内容是:

1、信访工作列入本单位全年工作要点情况;

2、建立健全和执行信访工作各项制度情况;

3、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以及下访、约访制度情况;

4、改善信访办公条件和保障信访工作经费情况;

5、落实一室三员建设情况;

6、集中开展信访问题排查和解决情况;

7、控制和减少群众越级上访的措施落实情况;

8、重要信访问题查处报结情况。

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信访工作责任事件,由镇信访办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经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并进行通报。

十一、信访立卷归档制度 需要归档保存的主要是:

1、上级机关下达的有关信访方面的政策性文件、规定、指示、简报、重要函件等。

2、本单位直接办理或联合调查处理的报结信访件。

3、接待来访的登记、记录材料,如信访登记表、接访记录等。

信访工作制度 篇5

为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稳定,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制定信访工作制度。

1、信访工作由一把手亲自抓,副书记具体负责,其它领导明确分工、分兵把口、狠抓落实,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范畴。

2、超前排查,化解潜在上访问题,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3、加强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行逐级上访制度,避免越级访和集体访,如发现有越级和集体访,取消该同志当年评先选优资格并追究责任。

4、做好社会热点的解释宣传工作,求得家长的理解,最大限度减少信访次数。

5、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管理,对来访信件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信。

信访工作制度 篇6

1、真受理群众来访,做好文字记录。

2、办理群众来访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公平合理。

3、应由本级解决的问题,在10日内拿出处理意见,并答复上访人,情况特殊不能按时答复的,要向群众讲清楚。

4、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上访。

上访人须知

一、众要依法进行上访,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不得进行诬告陷害。

二、来访反映问题,首先从本级开始,逐级进行。反映群体意愿的,应当推选代表进行,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三、遵守接待场所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不得围堵、冲击国家机关。

四、服从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处理决定,不得缠访。XX公司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

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把“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到实处,使全系统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制定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

1、公司成立由8人组成的信访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成员由信访、纪检、综合治理、劳资、等部门组成。

2、下属也要成立3-5人组成的信访领导小组,企业一把手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政工副书记任副组长,为第二责任人。10人以上的车间、班组有一名信访信息员。

3、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信访例会,研究排查企业不稳定因素,并向党委(党支部)汇报信访情况,做到超前工作,信访关口前移。

4、经常深入基层,主动了解、解决职工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向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引导职工逐级、依法上访,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5、热情接待职工来访,对职工反映合理并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对职工来信来访不接待、不处理,造成影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因工作失误或未安政策办事造成到区以上单位大规模集体访的取消评先资格,到市的扣除一把手经济兑现奖的10%。

年月日

XX公司信访工作定期排查制度

为将信访苗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保全区稳定,促进全系统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公司的信访形势,特制定信访工作定期排查制度。

1、每月召开一次信访领导小组会议,分析信访形势,研究重点信访问题。

2、每月召开一次下属企业信息员例会,了解信访动态,做到早预防,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3、重大节假期间,对重点单位、重点人员要进行重点观注,帮助企业解决难点、热点问题。

4、对困难职工要摸清底数,建立特困职工档案,春节前必须进行慰问。

5、利用每季度考核,下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年月日

XX公司复信回访制度

复信回访是信访一次性处理到位的保证,初信初访处理不好,并造成重信重访或越级访,为把好初信初访这一关,公司党委提出对于每一件信访要坚持复信回访制度,使职工反映的问题有着落,得到一次性解决。

1、每查结一件署名信、来访都要对上访人进行回访。将上访人反映的问题及调查处理结果答复上访人。

2、上访人对处理结果不满的,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上访人还不服,本级又不能变更处理结果的,应出具书面材料,并由上访人签字。

3、对匿名信要严格按要求查办,对有一定影响的匿名信要在适当范围内回访,建立回访档案。

4、认真填好复信回访单,由上访人签字后存档。

年月日

XX公司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

为促进我公司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便职工,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公司党委特制定领导接待日制度。

1、每月8日、18日、28日(遇休息日顺延)为领导接待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接待,领导事先与信访办打招呼,安排其他领导接待。

2、负责接待的领导要认真听取职工反映的问题,陪同人员要做好记录。

3、对职工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及时给于答复。

4、认真做好回访,对已处理的上访件,要及时回防,检查落实情况,避免重访的发生。

年月日

XX公司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度

为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公司党委决定,设立领导包案制度。

1、对职工的来信来访,都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分清职责,落实责任,对重大疑难问题,坚持谁主管由谁包案。

2、查办时间:借件后一周之内要报结果,不得积压,需立案查处的复杂案件,半个月内结案,疑难件一个月结案。

3、办案质量要做到:一查:对于来访人反映的问题都要查清查细,做到事实清楚。二定:在查清基础上,及时定出解决的办法,做到处理恰当。三回访:督促有关部门把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要及时答复上访人。

4、认真对待职工来访,努力为职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论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矛盾日趋严重, 呈现出了矛盾对象日趋多元化、矛盾反抗方式日渐多样化、矛盾种类日益不确定化等方面的特点。根据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受理公民信访总量为478万件/人次, 2000年达到1024万件/人次,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案件3047件, 而受理的信访案件却多达152557件/人次。2002年又有大幅增加。2003年全国法院受理涉诉信访397万件/人次”这种现象从某种角度上, 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必然会在中国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表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的信访法治曾经历过多次改革, 1963年, 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信访条例草案;1995年, 颁布了第一部《信访条例》;2005年出台了新的《信访条例》;2007年6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虽然每次的修改都是针对信访条例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举措, 但目前, 社会矛盾问题仍旧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 化解社会矛盾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信访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窗口, 在化解社会矛盾中起着不可忽视重要作用, 因此, 如何完善信访制度, 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

2 信访制度的功能阐释

《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中对“信访”的解释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来访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制度。人民群众向国家机关写信或来访, 是人民的民主权利, 也是人民监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2005年的《信访条例》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釆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 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法律理论界对信访的定义存在一些分歧, 但大多集中在侠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上访包括人民群众的信访, 同时也包括部门与部门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而侠义的只是涉及人民群众的信访。信访包括“来信”和“来访”。

关于信访的功能, 综观理论界的观点, 主要集中下以下几点:第一, 认为信访是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第二, 认为信访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第三, 认为信访是信访者权利的救济;第四, 认为信访是人民群众监督权的行使。从信访的内涵上看, 信访具备这些功能, 但笔者认为, 信访主要集中以下两个功能:第一, 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社会问题引发的种种矛盾,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如何解决纠纷, 使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无非有几种途径, 和解、调解、法律途径, 当这些途径得不到救济, 只能通过信访的形式解决, 如果信访仍旧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 则可能出现非法的途径解决这些纠纷, 例如不正当的示威游行, 以跳楼等相威胁, 甚至打砸抢等违法行为。第二, 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沟通平台的功能。信访制度的建立其实是国家了解人民群众的“晴雨表”。通过人民群众的信访, 可以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 把握人民群众存在的思想动态, 了解其政治动向, 诉求表达, 权利需求, 纠纷矛盾等等。完善信访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 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3 当前信访制度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困境

第一, 公民法律意识缺位而暴露出的盲目性。我国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维权者认知水平有限, 维护自身的权益, 较少的通过合法程序行使。因此在信访时暴露出盲目性和不理性的特点, 心里上存在对信访部门工作人员抵触心理, 且传统上的“拒诉”和“仇诉”心里导致信访群众的盲目性和不理性。另外信访群众存在法律上的误区, 认为只要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去信访, 而忽略信访的程序性。我国的《信访条例》第14条规定“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 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二, 信访现象的纷繁而复杂。信访案件这几年出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 出现了纷繁而复杂的现象, 例如“乌坎事件”, 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是几十个人信访的规模, 是整个村的村民集体信访, 案件涉及不仅仅涉及到了土地问题, 村官贪污腐败问题, 更存在很多社会矛盾问题。此类的案件很多, 极其复杂。

第三, 信访效率低下。信访部门的信访效率非常低下, 信访案件得不到解决, 无法解决, 存在很多原因, 有因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问题, 有因制度的不够完善等。根据资料显示, 如今的信访案件得不到解决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有的地方甚至更多。

3.2 信访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 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一方面, 我国如今的《信访条例》存在缺陷。例如:信访越级的规定;《信访条例》第33条至35条规定了信访案件的“三级终结制”;对信访部门没有规定解决问题的实权;对信访人数的限制, 《信访条例》第18条规定的集体访不超过5人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在《信访条例》并不少见。另一方面, 信访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我国如今依据的只有2005年的《信访条例》, 没有更高层次的信访立法, 且我国其他法律对信访没有做任何的规定。

第二, 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信访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信访的程序不规范。我国《信访条例》对信访的程序有一定的规定, 即登记、接待、立案、交办、催办、归档、统计。然而, 现实中确有很多是违反这些规定的, 甚至连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不熟悉这些程序, 且由于中国存在的“社会关系理念”, 常对某些关系户开后门, 走“捷径”。这些情况导致了信访没有标准的处理程序, 最终使得信访实务处于被动局势。其次, 我国信访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性。综观全国的政府部门甚至事业单位, 基本上都设立信访部门, 虽然这些机构的存在从某种角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但由于没有系统和规范性, 导致运行困难, 效率低下。再者, 信访问责制度执行不力。信访问责制度执行不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问责不严, 虽然我国《信访条例》有规定信访涉及的职能部门的责任追究, 但实务中却没有严格执行。另一方面, 是对一些过激的群众, 甚至违法信访的群众没有按照正常的法律给以处罚。

4 信访法治的路径

4.1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首先, 应当提高信访立法层次, 制定《信访法》。制定《信访法》不但能填补当前我国《信访条例》存在的缺陷, 从法理的角度上讲, 也是维护民主权利的一种体现。且信访立法在我国将是大势所趋, 理论界和社会界呼吁的声音很大。但一部法律的出台如果没有合理的设置, 则可能恰如其反, 如何设置是关键。笔者认为, 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1) 明确信访的功能、地位; (2) 赋予信访部门的执行权; (3) 加强信访程序化规定, 明确违法程序惩罚性规定; (4) 规范信访的“问责”制度。包括对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 也应当对违法信访群众的问责; (5) 放宽信访人数的规定, 同时规定信访代表制度, 对于比较复杂, 涉及的人数众多的案件, 实行信访代表制。

其次, 应当完善地方政府信访法规。在《信访法》的基础上, 地方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 适时制定和完善地方政府信访法规, 且对一些信访工作中有重要影响的规范性文件或是实践中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 适当时可以上升为政府规章或是规范性文件。

4.2 健全信访配套运行机制

第一, 应当提高信访部门的效率。首先应提高信访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特别是信访接待人员的素质。根据调查, 如今我国的信访满意度是不高, 其中一个原因是信访接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 甚至有因信访而被打击报复的现象出现。其次, 要完善信访程序, 从信访的实际运行来看, 我国信访机构轻视信访程序而过于重视实体。制度化的程序不到位, 在信访的处理过程中, 侵犯信访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 加强信访监督制度。信访制度的完善, 应树立监督理念, 强化信访功能, 结合我国法律的监督体系, 综合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为一体, 设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特别强化公民监督功能, 对于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不作为, 应付了事, 失职、渎职等行为设立监督机制, 设立追究责任的司法程序, 形成信访与司法救济的链接, 保障信访功能的实现, 强化信访作为公民反映自身民情的功能, 为群众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渠道, 使得信访制度更完善。

第三, 应当健全信访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信访工作绩效主要是按照信访案件的数量来衡量的, 这样的考核标准,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信访部门追求信访的总量, 而忽视信访的实际问题, 是极不合理。因此, 健全信访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信访的效益机制, 从效益上考核信访部门的运行情况, 包括, 信访的成本, 社会满意度, 信访的工作效果。而不应仅把信访的数量作为考核重点。

4.3 树立正确的信访意识, 加强信访源头预防

树立正确的信访意识, 应提高信访者的法律意识, 不但能更好实现信访者权益, 且因信访的法律化, 程序化, 将减少社会矛盾, 减少公民因缺乏信访意识而作出的违法行为。如何提供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特别是信访法律制度; (2) 加大信访意识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宣传, 实行普法宣传; (3) 提高信访工作部门的法律意识, 熟悉法律相关规定; (4)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求了解当前社会动态, 提高预防意识, 做到未雨绸缪。另外, 应加强信访源头预防。加强我国的民生建设, 对公民的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保障等问题应当重视, 加快推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只有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民生事业, 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我国的社会矛盾。

摘要:通过诠释信访制度的基本理论, 分析当前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认为信访制度的完善必须实现信访的法治化。只有通过实行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健全信访配套机制, 及树立正确的信访意识, 加强信访源头上的预防, 才能解决当前信访制度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信访制度,法治化,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张宗林, 郑广淼.中国信访[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3.

浅析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的功能 篇8

【摘要】纵观我国古代的信访活动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我国古代信访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维护皇权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封建时期的君主为维护其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对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严密的控制,信访活動成为了中央获取民间信息、了解民间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使得下情得以上达。同时通过信访活动解决纠纷、化解冤情,有利于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避免阶级矛盾尖锐化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古代信访制度 功能

一、古代信访制度演进

信访活动是古代君主用于完善纳言献策机制的方式,古达君主也知道不可能所有的官员都尽职尽责,统治者会考虑到地方官员可能会出于私利制造出冤案错案。因此,必须设置一种特殊的制度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等。信访活动都是为实现下情上达而设立的,同时也作为信访制度延续流传下来 。我国的信访传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在位时期设“进善之旌”、“敢谏之鼓”、“诽谤之木”。虽然形式各异,但此时信访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听取群臣百姓意见,君主广纳建议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为政的失误。西周的肺石和路鼓制度就是西周法律对上访活动的明确规定,是底层老百姓申诉和平反冤情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渠道。既为百姓洗雪冤情提供了方便,又可惩治贪官污吏,减少了冤假错案。汉代的“诣阙上书”是越级上访的典型,这种越级上访活动对于遏止地方官吏办案不公、调和社会关系和巩固统治者自己的政权和法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的“投匦”、“邀车架”、“上表”等制度、宋代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明代的” 叩阍”制度以及清代的“京控”制度,是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民意、监察官员、维护国家的统治在国家制度上的一种设计,对维护统治阶级政权和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古代信访制度的功能

纵观我国古代的信访活动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我国古代信访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维护皇权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封建时期的君主为维护其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对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严密的控制,信访活动成为了中央获取民间信息、了解民间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使得下情得以上达。同时通过信访活动解决纠纷、化解冤情,有利于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避免阶级矛盾尖锐化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二是对官员进行监督,减少冤案错案。通过信访制度,一方面为有冤屈的人提供平反冤情的合法渠道,给百姓以正义的的希望。另一方面也对地方官员形成了制约,百姓的信访活动对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督促地方官员遵纪守法,减少黑暗腐败

(一) 维护皇权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功能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的将威胁到执政者的执政地位。信访制度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有的一套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制度设计,也是社会情绪不满的宣泄口和社会安全阀。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中,信访制度给了百姓一条可以宣泄不满和冤屈的渠道,这确实为高压统治起到了一定的简要作用,避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信访活动解决纠纷、化解冤情,有利于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避免阶级矛盾尖锐化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 调解和救济功能。

我国古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会采取一些措施安抚农民阶级,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威胁其统治。平民百姓遭受到重大冤屈或者是纠纷无法解决,利益遭到重大损害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导火线,所以我国古代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和救济的功能,“路鼓”制度、“肺石”制度、“公车司马府”制度、“诣阙上书”制度、“登闻鼓”制度和“登闻检院”、“登闻鼓院“及”京控制度“等一些信访制度设立的初衷都是是为百姓提供调解和救济的渠道,让百姓有伸冤的门路。

(三) 监督功能

在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最为凸显的是西周时期的“肺石“和”路鼓“制度,包括后来的”公车司法府“、”诣阙上书“、”登闻鼓“、“投匦”、“京控制度”都是中央监控地方官员的途径。中央根据民众的冤情对地方官员进行惩治,让老百姓对官员进行监督,减少官员为了私利迫害百姓。

(四) 沟通功能

从尧舜、先秦时期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形式的信访活动以及信访机构的设立来看,我国古代信访沟通功能更多的是体现在对重大冤情的回应上,更偏重于下情上达,沟通的单向性比较明显。尽管在我国古代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人民自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范围及程度非常有限,但“进善旌“、”敢谏鼓“、”投匦“、”上表“等信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人民与统治者直接沟通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阮青(注释).淮南子:注释本[M].华夏出版社, 2000.

[2]阮青(注释).淮南子:注释本[M].华夏出版社, 2000.

[3]赵立程.儒学十三经[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1.

[4][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 》,录于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册,上古籍出版社,,2003 年1 月, 第575 页.

[5] [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 》,录于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90 册,上古籍出版社,,2003 年1 月, 第624页.

[6]隋书·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M].

[7]曹漫之.唐律疏议译著·斗讼[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上一篇: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无违章个人工作总结